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运动会新闻报道

运动会新闻报道

时间:2023-05-30 10:28:55

运动会新闻报道

第1篇

关键词:体育新闻报道;人文关怀;体育媒体

1、体育新闻报道的特征

1.1、报道内容的竞技性。各类报纸、电视、网络等新闻媒体,凡是体育新闻的报道,都以竞技运动报道为主要。竞技运动最大的魅力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结果的不确定性,比赛结果随时随地都会出乎观众的意料而使结果始终充满悬念;竞技运动具有丰富的新闻源头,其丰富的源头渠道之一就是来自于竞赛项目十分丰富,源头之二是竞技体育比赛频繁的赛事活动。

1.2、传播的国际性。体育新闻传播的国际性体现在竞技运动的文化差异上。想要深刻理解竞技运动的文化差异因素,就需要认识到,当代竞技运动竞赛的国际性特征,由于竞赛组织国际化、竞赛运动员的国际化,所以就不难理解体育新闻的竞技运动国际化和跨文化特征。体育新闻的报道就是这些跨文化的特征、跨文化的运动情景、跨文化的竞赛过程。

1.3、鲜明的娱乐休闲性。体育传媒的商业化发展进程在加快,报道的娱乐化色彩也日渐浓厚,体育娱乐新闻逐渐进入我国大众传媒领域,与此同时也就吸引了更多的普通受众群体。观看体育新闻娱乐报道也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大众群体关注体育事件的另一观看视角。体育新闻以其无可取代的娱乐性,与娱乐化的浪潮融为一体,吸引了众多原本对体育不感兴趣的群体。体育新闻越来越吸引广大受众,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休闲娱乐内容。

1.4、丰富的情感特性。体育运动本身就是一种高情感的运动。对于以这种形式进行报道的体育新闻而言,自然也就充溢着情感色彩,尤其是,当受众带有明显地域性、倾向性观看体育新闻报道时,比赛的胜负,受众喜、怒、哀、乐的情绪就更加鲜明的体现。在节目中,运动员的思想情感得到充分尊重,通过对运动员教练及其家人以及朋友采访,来获悉奥运选手背后的故事,展现他们鲜为人知的奥运情缘。

2、 体育新闻传播中人文关怀的具体体现

2.1对报道对象的人文关怀

2.1.1充分尊重报道对象的隐私权。隐私权作为人们基本的权利,指的是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利。在我国现行法律中,《民法》、《刑法》等法律对隐私权的范畴以及侵害隐私权的行为都做出了相关规定。

时代不停步发展,观念时时更新,体育明星与其他社会名人一样具有很高的商业价值,部分媒体为了追逐经济利益、吸引受众眼球,对体育明星进行恶意炒作等不良行为,个别从事体育新闻报道的工作人员更是热衷于搜集名人婚变、艳遇等消息,将报道对象的隐私权置于脑后。例如:中国男足的奢侈生活、罗纳尔多另寻新欢等诸如此类的报道不胜枚举,很大程度上侵犯了报道对象的隐私权。体育新闻媒体人要充分尊重报道对象的隐私权,关注他们的价值与尊严,所以说在报道过程中融入人文关怀的理念是极其重要的。

2.1.2淡化“唯冠军论”的报道方式。许久以来都是“以胜败论英雄”,各大媒体也都是以胜利者和成功者为焦点,各个媒体都是优先报道在比赛中胜利的消息,集中报道胜利者的心情、感言、未来打算等。运动员获胜的过程以及观众为此欢呼雀跃的场景,通常不断循坏回放播放,摄像机也都是聚焦在体育明星和比赛中的获胜者身上,到处宣扬一种表彰胜利、崇尚奖牌的情绪。在庆祝获胜者的时刻,其他运动员已被遗忘在媒体和观众的视线之外。2010年11月24日广州亚运会上,110米栏赛场,各大媒体无一例外都聚集于刘翔身上,从赛前准备活动一直追踪到冲过终点线的那一刹那,从解说员、观众到记者,全场都为之沸腾,所有的新闻媒体都在第一时间了令人振奋的消息,然而,与刘翔一同参赛的另一位优秀运动员史冬鹏却成了刘翔的陪衬,他与刘翔一同绕场一周,却始终处在镜头的边缘。赛后,纵观各大网站对此事件的报道,只有新华网在《110 米栏刘翔破纪录豪取三连冠书写亚运会新历史》的报道中提到史冬鹏。竞技体育好比是座金字塔,位于塔尖的运动员也是凤毛麟角,而当今媒体这种“唯冠军论”的报道显然忽略了更多优秀的运动健儿,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违背了人文关怀的宗旨。所以媒体在今后体育新闻报道时,要适度淡化“唯冠军论”的报道方式。

2.2对体育受众的人文关怀。体育受众具有满足欲望的权利,同时还享有一定的知情权,这就是法律赋予受众的重要权利。满足体育受众的知情权是对其人文关怀的重要体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对赛事结果的知晓和对比赛过程的欣赏需求得到满足的同时,也希望了解更多关于赛事内部运作、体育相关部门的管理方案等情况。媒体应适当满足受众的这一需求,这也不仅是广大体育爱好者的深切希望,也是现代体育媒体吸引受众,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之道。

3、谈谈对体育新闻传播中人文关怀的认识和提议

3.1体育新闻工作者要提高人文素养。体育新闻工作者要时刻不断提高自身素养,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所有体育运动参与者的关注,不仅仅是比赛中的获胜者;二是重视体育运动参与者的自身价值,关注精神需求及个人身心的发展;三是要突出受众本位的想法,加强对受众的重视。体育新闻工作者要强化自身对受众意识的敏感性,关注普通大众参与体育运动的感受。

3.2新闻媒体要把好关,避免低俗化报道内容。媒体品质高低的重要保证就是把关人的行为。个别媒体为了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思潮,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出现过度娱乐化、低俗化的现象。媒体人要意识到危害性,不能缺失报道的原则性与使命感。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担负起“把关人”的职责,向受众展现积极向上的作品,避免低俗化倾向,同时,媒体要加强监管力度,提高新闻工作者的知识水平,对于那些无原则、臆造低俗新闻的工作者要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以保证体育报道的整洁队伍。

3.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育新闻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及相关法律法规,这是体育新闻报道更好的体现人文关怀的必然要求。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体育新闻报道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效益,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体育新闻工作者要客观公正、遵纪守法、廉洁奉公、加强自律。国家立法机关要完善体育新闻方面的法律法规,使体育新闻传播的各项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体育传媒在人文关怀的征途上仍然任重而道远,我们也坚信体育传媒在人文关怀的征途上一定可以大有作为的。

参考文献:

第2篇

关键词:体育新闻;娱乐;现状;对策

一、体育新闻娱乐化的现状

1.出现低俗化、色情化倾向

随着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报导体育新闻的报刊应运而出,导致了体育新闻市场的竞争越加激烈。一些报刊为了提升自己的销量,保住已得的利益,不惜在杂志的封面刊登明星的半片来吸引读者眼球;还有更多的报刊把文章标题写的夸张,出现大量暴力、色情的词语,如:性感、性生活等;更有甚者,大幅的报道一些低俗、暴力的内容来扩大阅读群体,对社会安定以及人们健康生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2.商业化气息逐渐浓厚

随着经济的市场化,报导体育新闻的报社或企业被推向了市场,开始自负盈亏,这就使得一部分经营不善报社或企业为了盈利而背弃了新闻工作的操守,投入了市场与商场的怀抱。最明显的例子就是02年世界杯之后,我国的几大体育报导巨头争相买断国家队运动员的新闻报道独家权利,如上海的文广集团就买断了中超的新闻独家,造成了只有我能报道,别人都报道不了的现象,严重背离了新闻广泛传播的特性,是体育新闻娱乐化过程变得过度的商业化。

3.狗仔化现象严重

在对雅典运动会的报道中,充分体现出新闻报道狗仔化这一严重现象。例如,在比赛之前,新闻报道对运动员的大力吹捧,不仅误导了观众的认知,还加大了运动员的心理负担,导致李小鹏等优秀运动员在比赛中失误,无缘最后冠军;还有记者在比赛之前对参赛运动员围追堵截,想尽办法套取信息,给选手们造成了不小的压力,影响了他们比赛的情绪。甚至于部分记者在运动员比赛失利后,非但没有鼓励安慰,而是为了吸引观众眼球对失利的运动员极尽挖苦讽刺之能,使运动员的遭遇雪上加霜。体育新闻记者的这一工作现象,充斥着香港狗仔的影子,使得体育新闻娱乐化过程中狗仔化现象严重。

二、关于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应对措施

1.新闻报道者要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真实性

体育新闻娱乐化过程中应该要保证新闻报道的客观和真实。现在的某些体育新闻的报道中,不实报道、恶意炒作的新闻屡见不鲜,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已经严重受到读者的猜疑。因此,新闻部门应该建立专门的考察小组,来实地考察记者采访的内容是否夸大,只有通过考车的新闻才给与发表。除此之外,跑新闻的记者要时刻坚守记着的道德底线,不应夸大、虚构新闻,应该给读者呈现新闻的真实的一面。

2.杜绝新闻报道中的低俗和色情内容

要杜绝体育新闻报道中的低俗与色情偏向的报道,就需要记者、主编的共同努力。首先,每一位体育新闻记者都应该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对于要报道的体育明星或体育运动员,应该多报道他们在训练过程中发生的事情以及取得的辉煌成果,不要一味地挖掘他们的隐私以及绯闻。其次,报社主编应该严格审批记者提交的稿件,若是稿件的内容涉及到低俗以及色情,就应该驳回不予发表。最后,报社可以设置奖惩制度,提交的稿件完美通过审批,可得到奖励,若是因涉及低俗或色情内容被退回,就要对撰稿记者进行惩罚。只有通过全体新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才能保证报社报道的体育新闻杜绝低俗和色情。

3.提升新闻工作者的素质,增加体育新闻深度

体育新闻娱乐化发展需要把握一个度,这就需要体育新闻工作者有较高的素质才能把握好,因此,要想体育新闻能够真正娱乐化,就必须要提升新闻工作者的全面素质。全面素质包含个人素质和专业素质两方面,所以新闻工作者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不能遗忘专业素质的提升。首先,新闻过作者应该秉承公正与责任来对待每一件新闻事件,只有这样才能在日常新闻报道中养成秉公报道的品质;其次,新闻工作者还要不时的听取相关专家的讲座以及深入运动场与体育人员近距离接触,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绩能,才能报到出有深度的、娱乐性体育新闻。

第3篇

摘 要 随着网络的普及,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不再只能通过报纸或口口相传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对于喜爱体育的朋友不必离家千里便可知天下赛事不再是梦,这都是体育新闻报道在新媒体的介入下产生的影响。本文从几个方面就新媒体对体育新闻报道的影响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探究。

关键词 新媒体 体育新闻 报道 影响

一、新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报道特征

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还为社会上的各行各业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传统的体育新闻报道工作也因为新的媒体时代呈现出新的特征。众所周知,网络最大的特点便是其便利性和快捷性。这种方便快捷在加快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的同时,信息的真实性相应地有了下降。

二、基于新媒介融合时代体育新闻报道内容与方法的改进

从口头到纸张,从纸张再到电脑手机,体育新闻的报道方法一步步进化,报道的内容也千变万化,融合了新媒介的报道也愈加追求完美,形式多样。在这样的环境下,就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错误的行为,需要我们去规范矫正。

(一)对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的反思

面对竞争激烈的生存环境,采取一些必要的手段本是无可厚非的,但过度关注和体育本身无关的事情,比赛结束后报道的既不是赛事的后续也不是对整场比赛的评价而是某某运动员的家人、爱人,弄错了重点。在各大搜索引擎输入“体育”相关字眼,得到的结果排在前面的更多的是娱乐性的话题,很少是正经的报道体育新闻的文章。

(二)规避体育新闻报道中的行为失范

要想规避体育新闻报道中行为的失范,首当其冲的便是规范体育新闻工作者的行为,提升他们的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对新闻进行深入报道,避免流于表面、只走字不走心,将运动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于细微处入手,报道出新闻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及其今后的走向或者大势,顺势而为。

(三)不同类型报道内容的联系与变化

在体育新闻的基础上,又可以分为竞技类体育新闻、赛事类体育新闻等新闻形式,它们的表述方式不尽相同,但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作为体育新闻的分支它们所表述的内容大致上都是对赛况的描述,对比赛结果的关注以及现场人群的反应等。不同类型的报道对正常体育运动的侧重点会有所不同,有的侧重比赛的整体过程,有的则会着重介绍赛事的排名情况。

三、新媒介融合时代下不同类型的体育新闻报道内容与方法

(一)竞技类新闻的报道内容与方法

现代体育根据受众群的不同可分为大众体育、学校体育以及竞技类体育。其中竞技类体育尤其受到重视,一般情况下赛事越重大,报道的篇幅就越大。在对竞技类体育运动进行报道时,还要对比赛的竞技环境、运动员的行为以及战术做相关的报道。竞技类体育的竞技环境不同于其他比赛的是,它的环境不是自然的,更多的是人为的掌控,有着严格的统一性。好的新闻报道不仅要写出运动员的体态美,还要透过报道展现出运动员背后所蕴含的竞技体育的精神。

(二)赛事类新闻的报道内容与方法

同竞技类新闻报道相比,赛事类新闻报道时更注重的是结果及整场比赛带来的意义,对运动员的描述多起着串连整个事件的作用。报道的不仅仅是比赛的战况,还可以酌情对运动员的动作、教练的反应和观众的观看表情等进行描述。如今的体育新闻播报渠道多是官方,他们在报道时会带有自己的政治主张,所报道的内容也会隐约的有官方的影子。

(三)自媒体形式的体育新闻报道内容和方法

由于自媒体大多是个人或非规范性的组织团队所建,它具有更多的灵活性,在报道过程中或带有自己的感情倾向,更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也因此自媒体播报的新闻很明显的除公信力不够外缺乏了事件的真实性。

四、体育新闻报道内容的价值实现途径

(一)体育新闻报道价值概述

体育新闻报道的价值在于它体现了社会对体育的关注度,反映了人对于这一新闻形式的需要。如果缺少了新闻报道这一途径,再多种形式的体育运动也无法被更多的人所知道、了解,新闻报道是体育传播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体育新闻报道的受众范围越大,时间越长,体育新闻报道的价值就越大。

(二)体育新闻报道价值要素

时间作为体育新闻报道最重要的要素之一,它也影响着这篇新闻报道的价值性。越重要的报道传播的速度就会越快,各大媒体都会力争第一个发表消息。除此之外,某一体育运动在一个地区的适应性及体育本身的显著性、趣味性等都是决定体育新闻报道价值的重要因素。

(三)体育新闻报道价值实现

体育新闻报道作为体育新闻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价值的实现必然是要有一定的前提和条件的,只有满足了这些它的价值才会实现。首先便是在新媒体当道的今天,除了要保证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在体育新闻的采编、输入过程中,也需要人员有很强的专业性,从最开始的采访到最后的定稿的每一个环节的负责人员都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素质,期间的任何一个失误都会导致报道的整体水平下降,价值难以实现或有所折扣。

参考文献:

[1] 沈世纬.正面报道如何创新突破――关于提升正面报道水平的思考[J].青年记者.2014(31):42-44.

[2] 杨领波.浅谈如何避免正面报道中出现负面效应[J].决策探索.2013(12):79-80.

[3] 张德胜.我国体育与大众媒体相互关系的三种模式[J].体育知识.2007(05):16-18.

[4] 陈信凌.体育报道的误区及应对策略[J].中国记者.2000(08):06-08.

第4篇

关键词: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倾向;思考

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王思聪,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610065

近年来,由于新媒体技术的不断进步,新闻传播媒介有了多种多样的传播渠道,并对社会生活产生极大的影响,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体育新闻报道也在新时期有了明显的改变,体育新闻报道出现得更加频繁,表现的形式也日益丰富,无论是在平面媒体还是网络媒体上,都能看到体育新闻的报道。可以说,体育新闻已经成为当前新闻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牢牢地抓住了一群比较稳定的受众。

社会形势的变化以及观众心理需求的日益多样,促使体育新闻逐渐有了从形式到内容的相关变化。除了体育新闻报道量的提升之外,体育新闻在当下的环境中也呈现出了娱乐化的倾向,并以这种特征进行着更大规模的新闻报道,成为体育新闻报道的主要方式之一。体育新闻娱乐化的出现既有整体社会、经济的大背景的作用,也有受众个人的相关因素影响,对待体育新闻娱乐化应该以理性的思维方式对它进行审视。

一、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的表现

体育新闻的娱乐化在当前环境下已经成为各种媒体进行体育新闻报道的主要方式,并呈现出不断蔓延的趋势。它的表现就是体育新闻新闻报道不只是局限于传统内容,报道的主要内容不是放在体育比赛本身,而将大量的报道空间放在与运动员、赛事相关的消息上。新闻报道用重点篇幅来介绍人、事、物的相关背景,热衷于向受众表现比赛背后的一些故事,属于软新闻层面。另一方面,体育新闻报道在某些时间将报道主题完全放在体育人物上,所报道的事实与体育没有很大的关系,不提或者稍微提一下。

当下新闻报道环境中,体育新闻报道几乎很少有单纯的体育赛事报道,这样的报道方式也难有太高的收视率。在一些比较大的国际体育赛事中,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的倾向稍微有所减轻,但是,要想维持较为持续的、广泛的新闻报道,各个媒体都会最终采用这种娱乐化的报道方式,整体来说还是娱乐化的体育新闻报道。

这种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倾向在日常报道中有着明显的表现,始终广泛存在着,新闻报道渠道的多样化、新兴媒体的无处不在给体育新闻报道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支持,其中,我们可以明显地体会到这种新闻报道的娱乐色彩。从关注度比较高的奥运会、亚运会上看,这种娱乐化的报道方式尤为典型。这一时间的新闻报道会比较集中,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大规模报道,有些体育新闻报道甚至是全天候的。然而,体育赛事本身并没有足够的资料来支撑媒体这么大规模的体育新闻报道,于是,那些与体育有关的人员、事务、相关背景就都呈现在了观众面前,通过这些奇闻异事、或者运动员的生活背景、个人经历的挖掘来支撑新闻报道,并以此来吸引受众。在另一方面,媒体也会以更加娱乐化的目的来抓住观众的眼球,标题党等也有一定范围的存在。

二、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的起因

(一)娱乐性是体育的自然属性,体育本身带有娱乐的因素

体育在当今社会已经成为了展现力量、竞争技能的一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成为一种美的展示。当下,体育承载了太多的人类思想与意志,成为人们展示自我、争取荣誉的机会。然而,在体育诞生之初,它只是人们在闲暇之时所做的游戏,是为了打发时间进行的娱乐活动。体育后来虽然不断发展丰富,逐渐成为人们展示技巧、力量、意志的平台,但是,娱乐性始终是它得以广为流传,不断发展的重要因素。这种带有社会性的体育活动不仅是一种生活需要,更多的是通过体育运动来表达一种精神生活的良好状态。体育呈现出来的是一种运动之美,通过人体的各类运动来展示文明,人们从而在这种文明之美、运动之美中获得精神的愉悦。受众是以观赏的形式进行参与到体育运动中去的,通过观看这种运动之美来获得精神上的。近年来,现代竞技体育的发展使得运动员越来越职业化,另一方面,职业化趋势又促进了体育运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使体育比赛更具有观赏性。这种观赏性的增加与大众传播手段的进步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将体育比赛塑造成了某种大型的娱乐活动。受众虽不能参与,却能从观赏中得到足够的愉悦。

体育在成为运动员职业的同时,也逐渐成为大多数人的娱乐。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媒体进行致力于体育节目的重要原因。当前的中国体育正在逐渐发生一些重要的转变,从政治需求转向全体中国人的根本需要;从社会群体的强制性需求转向个人幸福生活的主动需要。中国体育一度承载了太多的政治理想,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它将回归到体育的初衷上来,回到本身所具有的娱乐和游戏功能。体育新闻报道是新闻媒体中最为开放的那一部分,经过不断反思和探索后,体育新闻已经逐步抛弃了以往的精神定性分析模式,回归本体性的阐释,使之从崇高的中心迈出来,走向娱乐、游戏的边沿,把真正的体育美直接展示给受众。

(二)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也是媒介市场竞争的结果

当代科技进步给传媒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新兴媒体不断涌现,传统媒体也借助新的形式有了长足发展,网络媒体的异军突起也使得传媒方式更加丰富。这样长期发展的结果就是,媒介之前的竞争更加激烈,都在试图寻找更加有效的方式来吸引受众,从而获得较高的市场份额。除此之外,国家进行的传媒改革使得媒体不能再依靠国家支持,媒体经营自负盈亏,这就促使媒体不断探索新的发展方式来实现自身的利益。在市场理念的驱动下,媒体要争取利润的最大化,就必须牢牢抓住大众注意力,注重“眼球经济”,而这就表现在媒介内容上娱乐化倾向的强化。目前大众化、娱乐化的长足发展,娱乐即是大众兴趣和利益需求的最大共同点,迫使体育新闻向这方面靠拢,以维持自身生存。体育新闻的娱乐化现象就是媒体激烈竞争环境下的必然产物。

(三)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满足了受众的消费需要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对精神生活的需要也与日俱增,在当前的现实社会中,精神财富的积累在一定程度上说很难满足现代受众的需要。经济社会的到来,在为生存与发展进行不断打拼的人们承受了相当沉重的生活、工作压力,这些都需要精神上的放松与休息。人们这种状况直接催生了一系列的服务行业,并直接影响了传媒的传播方式,有了越来越多服务受众的节目。对于受众来说,娱乐性的节目是一种良好的放松形式,体育新闻报道在进行赛事传播的同时以娱乐化、轻松化的方式来迎合受众,恰好满足了受众的消费需要。

三、以辩证的态度认真对待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

(一)体育新闻报道娱乐化有利于回归体育初衷,服务受众

值得一提的是,当下的体育新闻报道是对前一个阶段我国体育新闻报道误区的极大纠正。娱乐化的体育报道更能带给受众一种轻松、愉悦之感。人为地在体育上强加国家意志、集体荣誉,只会让运动员、人民大众捆缚在集体的意志下,而难以实现个人的幸福和满足。娱乐化的报道也使得媒体的报道更加活泼,更加亲切,从而形成一种多局面、多样化、自由化的体育新闻报道模式。

(二)过度的体育报道娱乐化是对新闻和受众的不尊重

体育新闻报道仍旧属于新闻报道的范畴之内,仍旧要遵守新闻报道的基本准则。新闻的真实性不容践踏,体育新闻也应该如此。一些娱乐化的报道在博取眼球的同时忽略事实,加入想象的成分,严重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是对职业操守的严重背离。这样的结果只能是媒体公信力的下降,而公信力是一个媒体或者栏目宝贵的无形资产,是媒体安身立命的根本。市场经济环境下“顾客是企业和商家的上帝”,同样受众也是媒体的上帝。现在体育报道中出现的过度娱乐化现象在给媒体带来表面和短暂收益的同时,蕴藏着潜在的负面影响。

(三)新闻素材的选择必须具有真正的新闻价值

第5篇

互联网由于其技术特征衍生出来的大存量、及时性与互动性等优势在奥运会的报道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网络传播首次与奥林匹克运动的结合出现在1996年的亚特兰大奥运会,其时奥运网站的总点击率达到了1186亿人次;到2000年悉尼奥运会,网络奥运报道模式基本上走向成熟,悉尼奥运会官方网站的点击率达到了97亿人次。2004年雅典奥运会,各国媒体已经开始用互联网全面报道奥运会。而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第一次有了“互联网内容服务赞助商”类别,网络媒体已成为奥运报道媒体阵营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2008年北京奥运会将是北京向国际社会展示崭新形象,让世界了解中国的大好机会。面对这个万众瞩目的世界最高规格和层次的体育盛会,网络媒体将不仅承担全面精彩报道赛事、发扬奥运精神的重任,还肩负着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的历史使命。

在中国的门户网站中,搜狐是北京奥运会唯一一家官方认可的互联网内容赞助商。搜狐通过与国家体育总局旗下华奥星空(省略,网络媒体,于2003年由中国奥委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共同成立)的合作,相继获得中国奥委会、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的系列资源和权益,独家承建第二奥运会官方网站,并与新华社签署了报道合作协议,同时还与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等全国12家卫星电视台、35家重点平面媒体以及近80家电台构建了阵容强大的奥运媒体联盟。有鉴于此,笔者拟以搜狐奥运频道为个案,对网络媒体奥运前期报道加以分析考察。

一、搜狐奥运报道的特点分析

官方资源的网络独家使用权,使其奥运信息量极大。网络的技术优势使其具有巨大的信息容纳和信息储存能力.可以为传者提供几乎无限的版面和空间。搜狐凭借其强大的政府资源和版权资源。无论是在各种新闻报道还是资料库中,历届奥运会数据及音视频资料方面,其信息量都可谓海量。

搜狐奥运频道提供全天24小时不间断的新闻。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搜狐自2007年8月8日奥运倒计时一周年起,每天的新闻量都在200至300条左右,并集纳文字、图片、视频、音频、数据等多种表现形式,其报道总量远远超过其他商业网站。

新闻快捷,更新频率高。和传统媒体相比,受众对网络报道奥运会的首要需求,是信息的快捷和准确。搜狐奥运频道在奥运报道前期就已经做到了信息传播的快捷、迅速。搜狐的滚动新闻页面每一分钟自动刷新一次,平均每隔5分钟就会有新的信息,这让用户得以在第一时间获知奥运新闻。而新浪、腾讯等其他网站的新闻页面都停留在静态页面,需要受众手动刷新。根据笔者的观察,在2007年的“好运北京”测试赛和奥运预选赛的报道中,搜狐的新闻速度也快于其他的商业网站。

报道议题极为多元化。纵观搜狐前期的奥运报道,可以发现其报道内容丰富、涉及议题极为多元化。搜狐奥运报道庞大的矩阵主要由七大板块组成,其中“全民狂欢我的奥运”主要由奥运视频和奥运播客组成,囊括中国体育代表团各运动队以及体育明星的视频新闻,这一板块包括搜狐推出的“博客奥运村”,目前有200多名中国运动员个人博客已经“进村”;“冲刺2008备战奥运”中国体育代表团备战奥运的资讯,传递世界各国运动员的备战情况。并囊括奥运资格赛、“好运北京”等系列奥运赛事。

网络的立体结构使信息无限丰富并呈现多元化趋势,因此导致原有的议题可以衍生出多个与之相关的议题。搜狐作为一个奥运信息平台,正体现了网络媒体的这种特征,其报道议题的多元化也恰好诠释了奥运会自身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凝聚力。从某种意义上说,奥运会是一个全面展示的平台,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生活习惯等,都可以通过奥运会表现出来,成为媒体议程设置的对象,从而让受众的视野更加开阔。搜狐引导受众讨论的不仅仅是奥运会各项比赛中的竞技,而且也是通过独具匠心的议程设置“营造”出受众对奥运会的新需求。

互动特色鲜明,主题活动丰富多样。网络媒体信息的采集包括访谈和采访、转载以及筛选博客论坛信息等方式。在搜狐奥运频道中,博客与论坛等用户创造的内容在奥运信息传播中比重越来越大,成为媒体信息的重要来源,也成为搜狐奥运报道的重要特色。例如,搜狐奥运滚动新闻中,“我的奥运”这个新闻板块的信息全部来源于“用户内容自制”的博客和论坛。

二、网络奥运报道应注意的问题

关注新闻质量,遵循新闻规律。仔细阅读搜狐奥运频道的新闻条目,就会发现其量虽然很大,但其中重复的稿件不少。有时对同一条新闻,只是稍改标题,却两遍或更多,如2007年12月1日《北京31个2008奥运比赛场馆26个竣工进入建设冲刺》这条转载自《北京晨报》的新闻在9:43和9:50重复两遍,其内容一模一样,却占据了新闻列表中的两个新闻位。另外,有些新闻虽然标题很显著,而主题却只有短短一行字,缺乏实质内容,有关背景也交代得不清楚,使读者无法从新闻中获益。再者,由于网络媒体在第一手奥运信息的获取方面难以与传统媒体抗衡,其现场采访权大多通过“曲线”获得,搜狐也是通过承办官方网站才获得了奥运会的工作证。因此,网络媒体的大部分新闻还是来自合作媒体。新闻的原创性不高。在对转载新闻的筛选、加工过程中,稿件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因此,在以后的奥运报道上,网络媒体应该严格遵循新闻规律,关注新闻的质量,而不仅仅是新闻的数量,通过扎实的新闻策划对比赛及相关信息进行再加工、深加工。网络媒体虽然在原创性方面不及传统媒体,但可以在资源丰富、表现形式多元等优势上做文章,整合优势资源,做出独家的新闻专题。

避免媚俗化倾向。奥运比赛本身带有娱乐性,而视“眼球”为生命线的网络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热衷于炒作与奥运自身新闻价值相去甚远的明星绯闻、花边新闻等。搜狐奥运频道也充斥着这样的新闻:《田亮西安高调结婚郭晶晶低调逛街心情失落?》、《与外婆对话走漏风声六大细节表明叶一茜已怀孕》等,这种捕风捉影的新闻和未经证实的小道消息势必对社会公众造成一定的误导,对运动员也造成一定的干扰甚至负面影响。

另外,由于网络媒体要靠广告收益来运作,因而网络媒体在报道奥运会时,或多或少地带有广告和商业气息,关于赞助商的商业新闻和公司活动信息在新闻中所占的份额过多。如搜狐奥运频道在2007年12月1日的167条新闻中,有十余条新闻是有关某赞助商的活动。这一现状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网民对网络新闻的信赖感在逐步降低,因为他们无法分清他们所阅读的到底是公正平衡的专业新闻报道还是带有商业倾向的广告信息。

在网络传播中,“由于网络媒体具有丰富的渠道容量,从而对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内容可以进行过滤,并产生‘马太效应’,从而使得部分新闻被‘强化’,变得更加有影响力”。当网络媒体放大一些新闻影响力的同时,也会弱化传统媒体所设置的议程之影响力。如果媒体过于强调“星闻”以及“商业新闻”,必定会使奥运新闻的本体价值弱化,对受众产生负面的影响。网络媒体应该守望奥运精神的本质回归,抛弃功利的外衣,淡化胜负意识,以娱乐、参与、欣赏、休闲等平和心态去报道奥运,还奥运以本来面目。

第6篇

[关键词]:体育新闻;报道;人文关怀

当今世界,体育作为人类以进行身体运动为主要内容的社会活动,已经成为全球性的“语言”,借助体育活动,依靠大众媒体的媒介作用,世界人民突破了国界、地域、文化的限制,相互交流,彼此沟通,实现了世界文明的融合与发展。

由于当今社会体育倍受人们的推崇,体育新闻也倍受人们的关注,由此也引发了体育新闻传播中的快速发展与竞争。然而,在大众传媒进行的体育新闻传播中,出现了人文缺失的现象,这与体育发展的自然属性不符,与传媒机构的传播本位背道而驰,不利于发挥体育新闻的应用价值。因此,当前时期,深入分析体育新闻中的人文关怀问题,对于体育新闻的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体育新闻传播中应当满含人文关怀的意蕴

“人文”是哲学中的一个术语,与“天文”相对应。

天文是对天体、自然现象的关注,而人文是对人的关注,是人作为社会的个体,作为社会的成员,对其的关注、关心、尊重、理解和支持。人文引申为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最为基本的是对人的生存状态、生理需求、基本生活的关注,而在此基础上是对人格尊严、社会名誉、社会地位、社会需求的关注、关心,因此,人文关怀集中体现为以人为本,对人的生存、发展的关心、关注,对人的情感、精神的理解,对人的社会发展的尊重。

体育从其产生就脱离了单纯的锻炼身体、提高体能的基本生存诉求,而作为一种文化活动,作为体现人的精神、意志、品质的一项社会文化活动,其本身就满含着人文意蕴,因此它博得作为社会人的热切需求。在当今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时代,体育更以其丰富的人文精神,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

体育新闻报道作为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人文精神的媒介,它的责任就应当是充分彰显体育文化的发展,诠释体育的人文精神,全面关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人物、活动,以人文的视角关注体育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服务人员、组织人员及相关机构的需求和发展,关注广大受众的需求。因此,体育新闻传播不可缺少人文精神,不可缺少对人的关注,不可缺少人文关怀。

体育新闻传播中人文关怀,不应当是片面的,有所侧重甚至有所偏袒的局部的人文关怀,而应当是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多层次的人文关怀,应当是充满浓浓人情味,具有从关注生命、生存到全面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需求的人文视野,应当是充满情意、道义和社会责任的关怀。因此,体育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就是以人本主义为核心,将人文关怀作为报道的灵魂,能够给广大的体育人士和受众以心灵的启迪和思想上的启发,引导大众向着人性全面健康发展的方向前进。

二、当前体育新闻报道中存在人文缺失的现象

在当前体育新闻报道中,有很多方面表现出人文关怀的缺失,其具体表现有:

1.忽视人的存在与感受。在体育新闻实践中,很多媒体出现了忽视人的存在、忽视人的感受的现象。他们在对体育活动的报道中,常常表现为“无人新闻”,即并不是说体育新闻中没有体育人物,而是缺乏对他们的关怀,漠视他们的存在与感受,不设身处地地从运动员的切身体验出发,实际是忽视了他们的存在。这其中体现出的是对他们缺乏的一种关心、体贴和重视,缺乏的是对运动员的人文关怀。尤其是很多媒体,不从客观实际出发,对体育人文进行片面报道,歪曲体育人文的形象,伤害他们的尊严,这更是典型的忽视人文关怀的体现。

2.体育新闻价值导向的偏离。体育竞技比赛的目标是为了取得好的竞技成绩,但更是体现人的精神、智慧、力量,实现运动员的自我价值。而在体育新闻报道中,媒体本应将彰显体育竞技的奋进精神、坚强意志和体育精神视为己任,应当全面地将关注点集中到体育赛事活动的各个方面,而不能刻意、片面地强调一个方面。而在体育新闻报道实践中,很多媒体以是否取得金牌作为是否具有新闻价值的依据,不顾赛事过程,不看竞技双方的实力等具体情况,一味将采访的重点放到“获胜者”身上,对那些比赛失利、表现不佳的运动员倍加冷落,甚至冷嘲热讽。这是典型的偏离体育新闻价值取向的行为。 奥林匹克的发展目标,已经脱离了单纯比较胜负的阶段,其提倡的是人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观,是一种促进世界人民相互交流,加强相互友谊,推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内容。因此,那种一味围绕金牌展开的体育新闻报道的报道理念,是一种有失偏颇的、偏离体育新闻报道应用价值的不良倾向。

3.缺乏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在当今社会,存在着很多弱势群体,在体育新闻报道中,一些媒体的报道倾向于强势的群体,而对那些不为人们注意的群体却报道很少。

比如,中国女子足球已经历经了40多年的奋斗,但媒体少有对他们的生活、训练予以报道,而在她们1999年在世界杯中获得骄人成绩时,媒体才对他们进行大量的报道。

有多少人知道,女足成绩的活动,是经历了多少艰辛、多少奋争,多少困苦,她们奋斗历程中的生活状况、训练环境有多少人知晓,又有多少媒体给予了关注。从这个事件中应当看到,媒体在对弱势群体、对名不见经传的运动员报道方面,是多么地缺乏。相比之下,一些体育明显的生活起居、个人隐私,一丝一发却引起了媒体的诸多关注。

4.体育报道的狭隘主义思想存在。体育传媒的职责应当是全面的报道客观事实,而有些媒体却单纯从本地利益出发,片面地报道本地运动员,或表现为在报道中倾向于偏袒地方运动员或运动机构的做法,对其他地区的运动员或体育活动或不予以报道,或报道有失公正。另外还有一些媒体,认为地方性的体育新闻、小新闻没有多少新闻价值,将目光仅盯着全国性甚至是国际性的大的赛事活动,对地方的体育活动不予报道。上述两种有失偏颇的报道现象,体现了新闻机构在体育新闻传播中的狭隘注意思想,他们一方面不能为受众提供全面的事件信息,另一方面容易误导受众对体育事件的全面了解,是对受众知情权的剥夺,是媒体自身缺乏全面、客观精神的体现,是一种人文缺失的表现形式。

三、应当采取策略推进传媒本位的回归

体育新闻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现象的出现,是传媒机构一味追求吸引受众,希望获取新闻效应,取得市场竞争优势的表现,是一种功利性的行为。作为传媒机构,在体育新闻传播中,应当坚守自己的社会责任和职业准则,积极采取措施,实现传媒本位的回归。

1.传媒机构应当坚持正确的新闻价值观。体育新闻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应当是以传播体育文化,弘扬体育精神,满足体育受众需求,推动体育人文发展为己任。因此,作为媒体,应当深入理解体育新闻中的人文含义,树立起为体育事业服务,为受众需求服务的思想,以关心运动员,体现“运动员为本位”,以关心受众,体现“受众为本位”的思想为指导,坚持客观报道、人文报道。作为体育新闻记着,在体育新闻采访中,深入实际、深入事件,实行换位思考,认真体会运动员的心理感受,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努力创造出具有人文价值的新闻作品。

2.传媒机构人员应当加强自身人文修养。体育传媒机构要生产出具有人文价值的产品,传媒机构人员的素质如何,决定了新闻质量的高低。因此无论是记者还是新闻编审人员、播出人员,尤其是新闻机构的领导,应当加强自身人文修养,认真体验社会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职业道德素质。作为新闻机构,应当加强对传媒人员的选拔、引进中的把关,加强对他们的业务培训、政治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引导他们提高理论素养,崇尚人文精神,树立传媒形象,在体育新闻传播中,坚持人文关怀。

3.重视对体育新闻报道对象和受众的深入研究。体育新闻是一种特殊的新闻文种,它的报道对象和受众都具有各自的特征。在体育新闻的采写、报道中,应首先对报道对象和受众有深入的了解,才能把握新闻传播中的人文关怀。作为运动员,新闻机构应当了解其生活、成长的经历,了解他们的实际生活、发展,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所需、所想,只有把握了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生活状态,才能在新闻报道中体现对他们的贴心爱护。受众对不同的体育新闻人物有不同的需求和理解,其信息需求是多种多样的,作为新闻人,应当关注受众的正确需求,坚持在新闻报道中对他们的人文引导。

4.必须在整个报道过程中注意把握人文关怀。首先,要从人文性着眼进行体育新闻的选题策划,它不是忽视体育新闻的价值,而是从受众需求出发,从社会公认的价值出发,去考虑选题是否可以体现人文精神,体现人性向善,是否能够揭露人性中的丑陋,从而给人以启迪;另外应从人文性出发进行采写,就要以超然的心态,平等的视角采写被采访者。

第7篇

新闻与舆论是一对密不可分的名词,新闻报道在传达消息,满足受众对于新近发生事件的求知欲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进行着一种舆论导向作用,因此报道新闻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公正、公平与客观。尽量让新闻报道符合事件本身的事实,尽量不要在报道中夹杂个人的观点以及看法。体育新闻也是如此,诸如黄健翔的解说门事件,在添加了大量的个人感彩于报道之中后,潜移默化地将个人观点强加于受众,引导着受众的思想趋于记者的思想,这是新闻报道中的大忌。只要记者个人的思想、观点出现偏颇,将会出现错误的舆论导向。

就如最近发生的中国国奥队集体斗殴事件,重庆晚报在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在没有对事件进行深入挖掘的情况下,就以《热身赛再上演群殴大戏国奥变身拳击队英伦献丑》为标题对事件进行报道(事后证明国奥队被对手屡次侵犯才导致斗殴),完全误导了受众的思想。错误的引导了舆论,此后国奥队招来了国内外的一片骂声,由此可见舆论引导的重要作用。

正确的舆论导向需要有良好的大局观、整体观。根据“事物都是普遍联系”的基本规律,我们在看待问题,处理问题时要做到把握事物的整体性。而作为一个整体的事物,按照系统论的基本原理:“一切事物都以系统方式存在,因而都可以用系统观点来考察,用系统方法来描述;现实世界不存在没有任何内在相关性的事物群体”。那么对于体育新闻记者来说,报道体育新闻与正确引导舆论这二者之间也是具有联系的,也存在着一个系统,就是:采访体育赛事――播出、报道体育赛事新闻――受众接受新闻――引导舆论走向。本着这个原则,作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新闻记者,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记者职业道德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其次要锻炼自己在报道新闻的时候尽量做到公正、公平、客观。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是遵循新闻规律,充分发挥新闻媒介的信息沟通功能。正确有效地引导社会舆论,是客观需要,也是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优势和特点,是新闻机构的优良传统。其次是抓住苗头,及时正确引导舆论。体育新闻记者要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与洞察力,紧紧抓住一些新事物新趋势新动向,加以报道,形成舆论力量。再次是设置议题,主动通过议题设置来巧妙地引导舆论。所谓议题设置,即是指大众媒介具有这样的能力,它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问题,使这些问题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并形成媒介所预期的舆论或社会情绪。例如国奥队斗殴事件就可以设置一个议题进行讨论,从而主动引导受众的思想。最后是树立典型,倡导正向舆论。做好这四点,才能在重大的体育赛事报道中减少失误,做到公平、公正、客观。

2.坚持真实性原则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体育记者要清醒地认识到,以牺牲新闻真实性为代价换取眼前利益是一种短视行为,无异于自毁根基,最终必定失去发展的基础。在新闻工作中,体育记者要坚持新闻真实原则,把抵制虚假新闻作为体育记者最基本的从业要求和坚定的职业信念。

体育记者在对于重大体育赛事的报道更要注意实事求是。尤其奥运会是一个世界性的赛事,受到全世界的关注。中国体育记者做到公平、公正与客观,不要附加个人感彩于其中。这里所谓的实事求是,是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对于消息的来源需要经过推敲与考证,不能空穴来风。而对于记者本身来说也应该放下功利心理,认真做好本职工作。具体来说,体育记者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其一,要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学习新闻学传播学基本原理。体育新闻报道同样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时效性、思想性、用事实说话等基本原则,并真正贯彻到新闻实践中去。其二,要保持良好的新闻记者职业操守,不能为了炒作而制造新闻,而是应该本着向受众传达消息为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目的,坚持所报道的新闻客观公正,经得起实践的推敲。其三,对于所接到的一些报料消息,要及时考证核实,坚持眼见为实的观点。在报道消息时,尽可能将消息来源一同写出,让受众在接受消息时不会产生疑惑或者曲解,从而正确引导舆论导向。其四,要认真贯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制定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体育新闻报道同样应注重社会效益,讲究社会责任。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使记者所报道的奥运新闻真实、准确、有效。

3.加强体育素养培养

在奥运报道中,每一位记者都将只报道一项体育赛事,但是在体育比赛中有许多体育项目都是共通的,类似的有乒乓球与网球之间,跳远与跳高之间都存在的一定的联系。在体育专业中有一个专门的术语把类似的比赛项目归纳在一起,叫做“项群”。因此熟知一项体育项目是不够的,体育记者还需要在相关范围内对一定关联的体育赛事都有所了解,至少要做到在报道上能够做到准确无误,避免因为无知而导致的差错。

而对于一些刚刚走上体育记者岗位的人来说,他们还需要对自己所要报道的体育赛事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向有一个熟悉的掌握。做到在报道时引用的背景、例子没有偏差,报道赛事时所运用的专业术语准确无误。

第8篇

【关键词】图片新闻;报纸新闻报道;作用

在报纸新闻报道中,图片新闻的地位并不高,这主要是因为报纸新闻注重深度报道,注重文字报道,图片新闻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比较微弱的地位。这种劣势地位,不仅仅体现在版面上,更多的是体现在图片新闻的重视程度和重要性上。随着新媒体、网络媒体等不断发展,图片新闻的重要价值得到了彰显。图片新闻可以直观地呈现新闻的主旨,同时还能够满足受众的猎奇等新闻心理。在报纸新闻报道受到网络新闻不断冲击的当下,报纸新闻应该注重挖掘和利用图片新闻的价值和功能,不断地维系报纸受众群体,不断提升报纸新闻的关注度,有效焕发报纸新闻的“第二春”。

一、报纸视觉化传播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报纸新闻是一种以文字为主要形式的传统新闻形式,从报纸产生起,报纸新闻报道就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报道新闻报道以文字为主要形式,相比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等,更加能够通过完整的文字叙述,讓受众了解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更加能够通过娓娓道来的文字叙述,让受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报纸新闻报道在时代的发展中逐步地“掉队”了,报纸新闻的时效性、互动性、及时性等都无法媲美新媒体,特别是在当下年轻受众群体为主导的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的受众群体被严重地分流,报纸新闻的受众群体“老龄化”,报纸新闻逐步脱离了年轻的受众群体,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报纸新闻的发展。

在新媒体环境下,报纸新闻的改革势在必行,报纸新闻报道的创新刻不容缓。在报纸新闻的报道中,一改过去文字新闻为主的形式,充分借助于视觉化的传播方式来紧跟时代的潮流,充分借助于图片新闻等来提升受众对报纸新闻的关注度,能够切实可行地推动报纸新闻的发展,能够有效地提升和延长报纸新闻的生命力。所谓的视觉化传播方式是指以图片、图表、漫画等形式为主要的传播媒介,进而对新闻的内容进行传播。在报纸新闻报道中,有效地全面地运用图片新闻等视觉化传播手段,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报道新闻的阅读效率,帮助受众快速地了解新闻的核心,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推动传统纸媒的改革。

二、图片新闻在报纸新闻报道中的发挥的作用

在报纸新闻报道中,图片新闻的版面的增加和运用,不仅能够迎合新媒体时代,受众对信息的需求和阅读习惯,同时还能够有效地提升新闻的传播效率,不断增加受众对新闻的兴趣度和关注度。

(一)图片新闻能够迅速地抓住读者的眼球

在报纸新闻报道中,运用图片新闻,能够借助于新闻图片直观性、准确性、精准性等诸多特点,快速地抓住读者的眼球,使得读者愿意转移注意力,阅读报纸新闻报道。一方面,在报纸新闻的报道中,图片新闻的运用,能够有效地规避文字的繁琐性和复杂性。特别是对于像《南方周末》等长篇累牍的新闻报道,大量的文字能够增加受众的阅读困难,能够影响受众的阅读思维,不利于受众把握新闻的核心。特别是新媒体技术下,新闻已经成为一种快餐文化,受众难以有充裕的时间来仔细的品味和分析新闻脉络,这就减少了传统的报纸文字新闻的曝光率。通过图片新闻的运用,读者可以通过观看图片来自行地了解新闻讯息,同时读者在观察观看图片的过程中,本身就能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如一组大型车祸的图片,读者在观察这幅新闻图片时,能够通过图片中展示出来的信息,如现场划痕、车毁程度、伤亡情况、救援力量等来判断车祸的严重性,同时通过图片中地标性的建筑或指示,能够帮助受众判断车祸的具体位置以及该位置的交通流量和塞车情况等。另一方面,通过运用图片新闻,还能够增加新闻报道的表现力。传统的报纸新闻的表现力饱受诟病,这主要是因为传统的报纸新闻仅仅以文字为主要的表述方式,生动性和直观性等都不强。通过图片新闻的运用,本身能够有效地提升报纸新闻的整体表现力,同时还能够增加报纸版面的美化程度。

(二)图片新闻能够增加报纸新闻的代入感

图片新闻的特点是直观性的,在新媒体不断发展的今天,图片新闻报道的运用能够有效地迎合当前受众的阅读习惯,能够有效地增加受众对新闻的兴趣程度,能够有效地提升新闻报道的代入感。图片新闻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照片,图片新闻是蕴含着非常丰富和扎实的新闻信息的,受众在观察图片的过程中,能够通过图片新闻中呈现出来的信息,进行信息的加工或者拼接等,完整而全面地了解新闻的主要内涵和主要价值。在报纸新闻报道中,图片新闻的运用,能够合理地引导受众按照新闻编辑或者摄影记者的思维或角度来审阅新闻报道。这主要是因为不管是文字新闻,还是图片新闻,都是记者思维的体现,都是记者视角的产物。相比文字新闻,图片新闻的代入感更加地强烈,受众在观察图片的过程中,按照新闻编辑采用的图片顺序,能够逐一了解图片中的主要信息。受众在获取信息的同时,对信息进行一定的加工与创作,从而提升了受众的新闻主动性。同时,在报纸新闻报道中,图片新闻的运用能够合理地引导受众,能够全面地揭示新闻的主题,能够精准地传达新闻的主旨,这些本身都是对于受众的代入作用。在信息爆炸时代,图片新闻以直观的代入作用,快速而精准地引导受众来进行新闻的审阅和分析,避免复杂混乱信息的影响。此外,在报纸新闻报道中,图片新闻的作用还在于能够帮助受众从复杂的多元化的信息中,快速找到最喜欢的,最感兴趣的新闻信息,减少了受众判断和筛选新闻信息的时间,有效地提升了受众新闻的阅读速度。如在明星大婚的图片新闻报道中,通过摄影师的镜头记录,特别是甜蜜感人的瞬间定格,能够引导受众向往爱情和美好,这本身也是报纸新闻报道弘扬真善美的表现方式。

(三)图片新闻在重大突发新闻中的震撼作用

图片新闻在报纸新闻报道中的运用,不仅能够提升报纸新闻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同时还能够提升报纸新闻的整体阅读速率。当然图片新闻还可以运用在重大性、突发性的特大事件报道中。社会影响恶劣的重大事件,灾难较大的突发新闻等,仅仅通过文字是难以真实再现新闻场景的,必须借助于图片新闻。一方面,在重大突发新闻的报道中,通过图片新闻的运用,能够精准地触及受众的心理和灵魂,带给受众最直接最直观的感染力和冲击力。如在南方抗洪的新闻报道中,摄影记者善于捕捉年轻军人的战斗英姿,不论是皮肤干裂、嘴唇干裂的局部图片,还是伟岸身影的全景式图片,都能够带给受众最直接的心理冲击。另一方面,在重大突发新闻的报道中,运用图片新闻还能够有效增加新闻报道的感染力和震撼力。通过图片新闻的运用,可以展现突发新闻的危害性等,增加新闻报道的整体震撼力。特别是在天灾新闻报道中,通过图片新闻的运用,能够在巨大的震撼下,号召社会大众众志成城,抗击灾害,能够激发社会大众心系灾区,共同努力的伟大决心。

在报纸新闻报道中,图片新闻的运用能够增加报纸新闻报道的直观性和感染力,能够有效地提升新闻报道的震撼力,规避文字报道的繁琐性和复杂性。因此,在报纸新闻报道中,应该积极运用图片新闻,加强视觉化传播方式的改革力度,不断提升报纸新闻的活力。

作者:刘迪

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MG动画;图表;新闻报道;运用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6-0124-02

图表新闻是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报道样式。近年来新闻报道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图表新闻愈来愈受到重视。MG(图形动画)图表凭借信息量大、短小精悍、节奏感强、画面丰富、灵活多变、简洁大方等特点,在图表新闻中更是被广泛采用。MG图表运用矢量图形动画、数字动画、文字动画、三维动画等表现形式,配合播音员解说,对新闻事件、时事政治、热点问题进行报道,使观众通过看动画的方式,更直观、生动地了解新闻,成为近年来新闻报道的有力载体。

一、什么是MG

MG是Motion Graphic的缩写,通常翻译为图形动画。MG是平面设计与动画片之间的一种产物,平面设计是二维平面的静态设计,MG的重点是动画表现形式,简单地说,MG就是在平面设计的基础之上使用动画技术进行制作的一种视觉表现形式。MG作橐恢智擅畹厝诤狭送夹紊杓坪投画技术的动画包装形式,已广泛应用于新媒体、电影电视节目包装、网络媒体、广告、新闻等。

二、MG新闻图表的分类和特点

MG图表在分类上可以分为地图型MG图表、统计型MG图表、解释型MG图表和还原型MG图表四大类。与传统的简单制作平面统计图、对比表格和文字排版不同,MG图表在平面设计的基础上进行动画包装,可以使观众获得感性和理性的双重认识。

(1)地图型MG图表。主要通过“数据+地图图表”的方式,将与地理位置有关的属性、指标等信息动态、直观地反映在地图上,使观众直观地、感性地、快速地理解和掌握信息内容。

(2)统计型MG图表。数据统计的图表,主要表现数据之间的关系和对比。统计型MG图表基于平面设计的表格、柱状图、饼图等做成动画的形式,精炼浓缩信息和数据,弥补画面的不足和乏味,可以非常生动有效地向观众传递数据内容。2015年央视《新闻联播》推出的“数说十二五”系列报道就全部采用统计型MG图表进行制作的范例。

(3)解释型MG图表。包括公共信息MG图表、动态流程MG图表、事件关系MG图表等,主要是对新闻事件、新闻背景以及一些知识性的报道内容进行深入阐释,便于观众理解。这类MG图表新闻最为常见,应用也最为广泛,制作方式也非常灵活多变。

(4)还原型MG图表。为了配合新闻报道,制作出模拟真实实物或场景的新闻动画,多用于还原新闻事件和模拟现场。在灾难报道中,仿真图多用于还原灾难态;在重大新闻事件的系列报道中,仿真图用于展现宏大场景。

三、MG新闻图表在电视新闻中的优势

MG新闻图表充分利用图形动画、文字动画,不仅扩大了新闻的信息量,还大大增加了电视画面的美感,增强了新闻的可看性,如果能恰当运用好MG新闻图表,能体现出许多优势。

1.高度整合,概括性强

MG新闻图表能高度整合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数据信息,概括性非常强,在新闻报道尤其是在宏观的成就报道中已经被大量使用。以往我们做成就报道,电视画面出现的往往是“车间和机器、城市市容市貌、银行、商场、人流车流……”等“资料镜头”,宏观的数据淹没在画外音里。抽象的数据加上空洞的画面,使观众看起新闻来非常枯燥,很难留下深刻印象。运用MG图形动画、文字动画,把最有说服力、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用MG动画的方式来呈现,显得高度概括和直观,让观众一目了然。央视《新闻联播》从2015年10月13日开始推出的“数说十二五”系列报道,全程采用了MG动画、三维动画等技术手段,使图形、图表、文字变化纷呈。整个系列报道信息量大、概括性强、画面丰富,把呆板枯燥的宏观内容与直观生动的表现形式合二为一,大大强化了有效信息,提高了新闻传播力。

2.信息整合,服务性优

在一般的日常新闻报道中,涉及民生报道的抽象描述、笼统概括、数字对比等内容时,往往涉及一些专业术语,而且长篇累牍地叙述加上没有实质性信息量的画面也会让观众产生视听疲劳。运用MG新闻图表能整合各类信息,运用图形、图表、文字、数字、符号、色彩等有机结合生成的MG动画,能够简洁直观的将新闻事件的内在联系和各类新闻要素的层级变化,以直观易懂的形式呈现在观众面前,高效传播新闻的核心信息,充分服务并满足当下受众“快速获取有效信息”的要求。

3.简洁易懂,贴近性好

随着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人们都希望通过轻松、形象的方式来解读深奥、复杂的新闻内容,MG图表就是新闻报道去“繁冗”求“精炼”的最佳诠释。MG图表新闻给人留下最直观的印象就是简洁大方、通俗易懂。通过有限的图形、符号、文字等动画,传递出无限的、有意义的新闻,从而大大提高新闻宣传的质量,使电视新闻从内容到形式都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观众。

4.全景再现、完整性高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由于“事过境迁”,很多现场情景、现场细节和“决定性瞬间”很难用画面来体现,而MG图表新闻对新闻事件或其中某些环节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进行全景再现式的深度剖析、释疑解惑具有天然的优势。通过MG动画,可以模拟事件的发生、发展全过程,把事件的发展过程全景式地再现到屏幕上,弥补常规报道的局限性。通过动画模拟,可以在画面里将所有事件要素逐一再现,为观众提供最完整的新闻信息。

四、MG新闻图表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MG新闻图表作为一种相对独立和日益受到重视的新闻样式,集新闻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浓缩新闻的信息量,直观、立体、生动地展现新闻信息,登上了电视新闻报道的大舞台,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在实践运用中,也要注意几个问题。

1.坚持真实性,提高MG新闻图表运用的准确意识。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真实性原则在MG新闻图表实践运用中同样不可忽视。要确保MG新闻图表真实准确,首先,要从具体事实上把握好新闻的真实性。具体来说,就是MG新闻图表中的数字内容、文字内容、形象化内容等基本要素要真实准确;其次,要从本质上把握新闻的真实性。MG新闻图表中的示意图、统计图等概括性事实要和基本要素有机地统一起来,要真实准确地概括事实的全貌,不能以偏概全。

2.加强策划,提高MG新闻图表运用的深度意识。

成功的报道策划,使MG新闻图表在重大报道,尤其是成就报道中脱颖而出,成为电视新闻报道的一大亮点。这类报道事先都有全面而深入的策划,篇幅多、概括性强、条理清晰、形象生动,直达报道主旨。如:央视《新闻联播》“数说十二五”系列报道、央视解读两会系列报道“聚焦两会:2015年两会民生热词盘点”“两会・聚焦:2015年我们要立哪些法?”等深度系列报道,前期都有非常深入细致的策划。作为电视媒体更加要加强策划,利用好MG新闻图表的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做深做活重大报道和成就报道,使MG新闻图表报道在好看、耐看的同时更加完整、深刻。

3.力求创新,提高MG新闻图表运用的精品意识。

MG动画图表近几年的发展突飞猛进,从最初的平面统计图动画、Ρ韧级画到最近使用越来越频繁的仿真三维动画,呈现出越来越专业化的创新发展趋势。作为一种新的报道形式,我们要勇于摒弃固有的创作方法,勇于开拓新的创作手段,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将新闻性与艺术性完美地融合在一起,使MG动画图表既满足观众的信息需求,又能给观众美的享受。

五、小 结

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和新媒体的迅速扩张,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要求信息传播越来越快、越来越简洁。在电视新闻中,MG图表动画作为一种独立的形式,从更高、更广、更深的视角报道新闻,将电视新闻报道提高到了艺术的高度。MG图表动画的合理运用,不仅可以“美”化电视屏幕,也可以大大增加新闻信息的内在含量,弥补常规电视新闻报道的不足,使文字、画外音解说、画面三者完美融合,达到“1+1+13”的效果,从而增强传播效率,提高电视新闻的影响力。

第10篇

关键词:非盈利新闻;圣地亚哥之声;明尼邮报;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由于金融危机和新媒体技术的冲击,最近几年美国传统媒体的发展遇到了极大困难。面对困境,美国新闻界以及一些对新闻业感兴趣的慈善基金组织,纷纷寻找在数字环境下媒体经营的新模式。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非盈利社区新闻网站由边缘走向前台,并逐渐成为美国新闻业变革的一股潮流。

所谓“非盈利新闻”(non-profit journalism)就是指非盈利组织所从事的新闻实践活动。盈利性的商业新闻组织主要以利润分红或股票市值增加的方式,为其所有者或投资者提供利润回报,而非盈利媒体组织并没有向投资者支付盈利收入的义务,为了媒体组织的持续运转,它们有时也有一些盈利活动,但这些收入不是它们的主要收入,非盈利媒体组织的主要收入来自于各类基金会的捐助。

非盈利性新闻组织在美国新闻发展史上其实一直存在,如《琼斯母亲》、《哈泼斯》杂志,这些媒体主要依赖于捐助和部分广告、订阅收入来生存。随着“圣地亚哥之声”、“明尼邮报”等一系列非盈利社区新闻网站的创办,人们逐渐关注网络时代非盈利性新闻媒体的发展模式。在传统新闻业发展步履维艰的时候,这类非盈利社区网络新闻组织的出现,为整个美国新闻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思路。在本论文中,作者会着重分析“圣地亚哥之声”和“明尼邮报”这两个非盈利社区新闻网站的发展及其运作特点,最后作者指出非盈利社区新闻模式对未来新闻业发展的实践意义。

一、非盈利社区新闻出现的背景

始于2007年的金融危机在全球范围内对传统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广告业,造成了很大的打击。在美国,媒体的广告收入在2007—2009年之间急剧下降,仅在2008年一年内,美国报纸的广告收入就降到了379亿美元(在原来基础上下降16.4%),据eMarketer公司估计,另外的100亿美元广告收入也可能在2012年消失,由于广告收入锐减,让美国报业规模大约缩减为2005年整个产业的一半。

随着传统媒体广告收入降低,各个传媒公司便开始大规模裁员以缓解经济压力。伦纳德·道尼与迈克尔·舒德森在《重构美国新闻业》一文中指出,美国整个报界的记者,截止2009年下降了33%,即从1992年的6万名报道记者,下降到2009年的4万名报道记者。那些在美国原来颇受尊敬的报纸,如《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巴尔的摩太阳报》等报纸,已经濒临破产边缘。而其他一些报纸,如《落基山新闻报》、《快讯报》已经消失。

《卫报》编辑艾米丽·贝尔就整个新闻业的状况指出,“这是系统性的崩溃,而不仅是一种周期性下降。甚至那些存活下来的媒体也不得不经历一段不盈利的时期。”就在新闻记者被大批裁掉的同时,公共关系专家和管理人员却成倍增加(从原来的4万5千人,增加到现在的9万人),正如罗伯特·麦克切斯尼和约翰·尼古拉斯在《美国新闻业的死与生》一书中所指,“即使当新闻记者人数在锐减时,‘新闻’依然存在,并且有逐渐增长的势头,这是因为有成千上万技术熟练的公关专家来给媒体提供‘新闻’,此外,这些人还决定着如何来向公民解释外部世界——当然是从公司和政府的角度来做出解释。”

美国新闻业出现的这些问题,让那些视新闻为民主基石的人士忧心忡忡。传统媒体这种溃败的局面牵扯到一个极为深刻的问题,那就是新闻记者作为“第四等级”还能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吗?公民需要获得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来帮助他们做决定,比如选举投票。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之下,非盈利性新闻逐渐走到了新闻业变革的前台,成为美国新闻改革的一股潮流。

二、“圣地亚哥之声”社区新闻模式分析

“圣地亚哥之声”(Voice of San Diego)社区新闻网站创建于2005年,在这一年圣地亚哥的《联合论坛报》裁掉了一批工作人员,其中包括该报的资深编辑内尔·摩根。就像其它许多美国报纸一样,《联合论坛报》也不得不通过裁剪报道记者的方式来弥补成本。而当地慈善家布兹·伍利认为,圣地亚哥需要内尔·摩根这样的资深记者来撰写有关该地区的严肃新闻报道。随后,伍利与摩根共同创办了“圣地亚哥之声”,同时,他们还聘用两名年轻记者安德鲁·多诺赫和斯科特·李维斯共同管理这个新型的社区新闻网站。

“圣地亚哥之声”创建的宗旨就是:为圣地亚哥地区居民提供独家的调查性新闻报道和深度分析报道,以此来促进本地居民对社会性事务的参与。“圣地亚哥之声”并不对圣地亚哥地区的所有新闻都进行报道,比如一些车祸、房屋着火等新闻,它们一般不会报道,因为当地其它一些新闻媒体会对这些事件进行报道。该网站报道的主要是教育、住房、环境等有关市民日常生活的严肃新闻。正如网站总编多诺赫所说,“我们想集中精力报道一些有关本地区的公共事务,我们并不打算报道所有有关本地区的事件。”

与以往的公民记者网站不同,“圣地亚哥之声”是一个由职业记者组成网络新闻组织,该网站主要依靠这些职业记者来完成几乎所有的新闻报道。不过,该网站也鼓励读者能够参与到记者的新闻报道中去。这些记者也希望与该网站的受众能够进行更多的互动交流,尽可能地让他们参与新闻报道,或成为报道的一部分。在“圣地亚哥之声”刚开始运作的时候,只有11名专职记者负责本地区的新闻报道,现在该网站的专职记者已经增加到了15名。

伍利之所以将“圣地亚哥之声”定位为非盈利的社区新闻网站,是因为他认为既然传统报纸将原来的盈利模式转移到网络中后已经失败,那就应该尝试新的媒体经营模式,他指出“如果我们知道将要损失数百万美元,那么我们为什么不一开始就宣布它是非盈利的?我们的目标并不是为了赚钱,成为一个非盈利的新闻组织有许多优势,况且创建一个非盈利的企业组织与创建一个盈利性的企业组织本身并没有多大的不同,而我一生中一直就在做这些事。”

按照美国税法501(c)(3)规定,“圣地亚哥之声”属于“公共慈善机构”,可以享受税收豁免,但是按照该税法的规定,该网站必须让自己的资金来源多元化,而不能只依赖伍利一个人的捐助。为了解决资金来源多元化这个问题,在2007年,网站董事会聘用了卡米尔·古斯塔夫森作为该网站的助理,专门来募集资金。首先,他们积极寻求国内各种基金会的支持。在2008年,“圣地亚哥之声”得到了“奈特基金会”的支持,该基金会为它提供了10万美元的基金资助。就在这段时期,当地的社区基金组织“圣地亚哥基金会”也开始为它提供资金,并且与该网站结成了一种伙伴关系。

其次,他们还积极将该网站的固定读者发展为定期捐助资金的会员。在2008年2月,古斯塔夫森主持了一个开放日,让一些读者参观“圣地亚哥之声”的新闻室,并与新闻室的一些记者见面交谈,当时有250多名读者参加了开放日。在2008年6月,她又发起了为期一个月的咖啡室见面活动,主要是想让“圣地亚哥之声”的会员了解该网站是如何运作。古斯塔夫森指出,“正是因为我们是一个在线的新闻组织,就更应该组织一些线下的人际交流活动。”

到2008年年末的时候,“圣地亚哥之声”终于达到了它的目标,实现了资金来源的多元化,这些资金分别来自基金会资助、读者捐助,以及广告赞助。到2012年,它的资金来源进一步多元化,该网站目前的资金来源主要由五部分构成:个人捐助、基金会捐助、会员小额捐助、部分广告收入,以及将它们的新闻报道售卖给其它新闻媒体所获得的部分收入。从2005年创建到现在,在7年的运作期间内,该网站的运营资金越来越多元化,财务预算收入也趋于稳定,从目前来看,这种新闻报道模式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运营模式。据李维斯介绍,现在“圣地亚哥之声”每年的财务预算是100万美元,按照他们现有的运作经验和能力,每年的财务预算应该达到200万到300万美元,这意味着该新闻网站还有进一步扩大的潜力。

就在“圣地亚哥之声”实现资金来源多元化的同时,它的一些调查性新闻报道在圣地亚哥地区也逐渐产生影响。该网站揭发了许多当地市政府的丑闻,尤其是在2008年揭露了圣地亚哥市政府官员在一些工程项目上违规,最后迫使两名地区开发署的官员辞职。由于它在调查性报道方面的杰出表现,在2007年和2008年“圣地亚哥之声”分别获得了“职业新闻工作者协会”奖和“编辑与记者研究会”奖。通过这些调查性新闻报道,它也逐渐获得了当地公众的信任。

从整个新闻组织运营模式上来看,“圣地亚哥之声”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因为传统报纸媒体会将70%的预算花费在印刷和发行上,而“圣地亚哥之声”将70%的财务预算花费在新闻报道上面,它只将14%的预算投入到营销方面,将16%的预算用作管理费用(其中包括全职记者和管理人员的工资)。正如李维斯所说,“我们几乎将每一美元都花在新闻报道上了”。正是由于“圣地亚哥之声”在新闻报道模式上的突破,对逐渐陷入困境的美国新闻业极具启发意义,在2011年,美国著名的商业杂志《快速公司》在其“美国创新”评比中将“圣地亚哥之声”列为年度创新领袖。

受“圣地亚哥之声”的影响,目前,美国涌现出许多非盈利社区新闻网站,如明尼阿波利斯市的“明尼邮报”(Minn Post),圣路易斯的“圣路易斯灯塔”(St.Louis Beacon),旧金山市的“海湾公民”(Bay Citizen)等等。“圣地亚哥之声”也开始成为新闻院校师生在课堂上讨论的案例,圣地亚哥大学新闻学教授奈尔森指出,“我已经将这类非盈利性的新闻网站带进了我的课堂,并把它们介绍给我的学生,我告诉他们,这就是未来的新闻业。”

三、“明尼邮报”社区新闻模式分析

“明尼邮报”由记者乔伊·克瑞墨创建于2007年。克瑞墨原来是《明星论坛报》的编辑兼发行人,在他离开该报之后,他意识到传统报业商业模式的崩溃、报纸销量下降、记者锐减,这些问题会影响当地居民获知必要的信息和参与讨论社会公共事务,在加上当时“圣地亚哥之声”等一些社区新闻网站已经办的有声有色,因此,克瑞墨也试图利用数字化新闻便宜的成本优势,来尝试新的新闻组织运作模式。

“明尼邮报”也是一个非盈利网络新闻组织,在其网站中它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创建目标的:“‘明尼邮报’是一个非盈利、非党派的企业组织,它的目标是为那些关心明尼苏达,又渴望获得新闻报道的人提供高质量的新闻。”克瑞墨认为高质量的新闻报道是一种社区资产,它有助于维持一个民主社会健康稳定运转,同时也可以提升地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圣地亚哥之声”类似,“明尼邮报”从创办伊始也面临着资金来源多样化的问题。

不过到目前为止,已经有十多个基金会为“明尼邮报”提供资金捐助。此外,会员的小额捐助也是“明尼邮报”的一个主要收入来源,截止到2012年2月,“明尼邮报”总共有3,400名会员捐助者,他们捐助的款项从10美元到2万美元不等,但是“明尼邮报”从来没有因为捐助金额少而拒绝过任何一位捐助者。

“明尼邮报”在收入来源多样化过程中的一个创新是“明尼烧烤”(MinnRoast)达人秀,这个才艺展示节目类似于“烤架俱乐部”(Gridiron Club)每年举办的年度记者晚宴,记者们可以在晚宴上演唱歌曲或表演滑稽短剧,同时还可以通过门票收入来募集资金。该节目现已举办五年,已经逐渐成为“明尼邮报”获得资金来源的一个重要方式,在2011年通过“明尼烧烤”达人秀所获得的资金约占整个资金来源的9%,克瑞墨希望在2012年能够上升到10%。

“明尼烧烤”达人秀扩展了“明尼邮报”的会员模式,作为“明尼邮报”的一个会员,可以带几个朋友一块来观看这个节目。此外,“明尼烧烤”达人秀在某种程度上也成了一个社区参与的渠道,它定期将读者、记者,以及市政府的官员聚集在一起,正如克瑞墨所言,“它打破了参与者之间的紧张关系,甚至是对立的关系,它让我们意识到我们都是身处同一个社区的公民。”这种线上和线下活动的相互融合,对打破现实生活社区与网络“虚拟社区”的藩篱,为培育社会资本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从“明尼邮报”公布的2011年年度财务报告来看,该网站已经实现了资金来源的多元化。在2011年,“明尼邮报”的公司赞助和广告收入占25%,个人与会员的捐助占25%,基金会的资助占21%,资本筹集占20%,通过“明尼烧烤”才艺展示和其它活动筹集到的资金约占9%。克瑞墨希望各类基金所占的比重缩减到占整个收入的10%,他认为基金资助有时候不稳定,所以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慢慢地降低对基金的过度依赖。

总结

第11篇

当保持新闻客观的策略融入上述思维的时候,新闻策略性仪式就产生了。新闻策略性仪式也被称作客观性惯例,是指保证客观性的新闻专业实践实际上内含支持现状的偏向性。盖伊•塔奇曼第一个提出该术语,是在观察报道社会运动的记者们发现的。她发现记者们奉行客观性惯例———他们设定了制造不含偏见的新闻报道的程序,但程序在事实上却包含偏见。例如当采访一个有争议的社会运动的领袖时,记者绝不会孤立他的观点,他们通常通过报道对这些运动持反对意见的权威的看法来让观点达到均衡。记者几乎不试图理解运动的整体哲学,正因为此,记者不可避免地将观点抽离出语境,错误地表现运动的理念。这样一来,尽管记者从未对这些团体明确表达反对的意见,但他们对运动的一知半解、对待引言的随意性以及对精英言论的使用都导致他们对社会运动的报道在实际上损害了这些运动。提到新闻策略性仪式,必须追溯到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这个概念。新闻专业主义是美国政党报纸解体之后在新闻同行中发展起来的公共服务的一种信念,它是改良时代行政理性主义和专业中立主义总趋势的一部分。美国建国以来,大众媒介逐步赢得了新闻自由———报业自由、言论批评自由和信息获取自由。然而,将新闻自由理解为我行我素显然有悖现实,报业的出版自由并非人民的表达自由。而新闻策略性仪式概念虽然在19世纪才提出来,但其在新闻客观性上的运用从专业主义萌芽时就开始了漫长的探索。这段时间,媒介和学术界都在探索运用什么样的可操作技术能够使新闻达到最本质的客观。之后许多技巧被逐渐用于新闻写作实践。到今天,这些技巧已经成为记者们保持日常写作客观性的必须技巧之一,例如平衡报道和客观第三人叙述等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为新闻客观性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至今仍是新闻界保持客观性主要借助的手段。在新闻策略能够为客观的时候,我们称其为新闻策略,但是当新闻策略仅仅成为一种仪式,只是为了策略而策略的时候,就变成了塔奇曼所谓的策略仪式即客观性惯例了。随着新闻逐渐变成一种商品,记者逐渐内化成为新闻生产线上进行流水作业的员工时,新闻策略已经不能适应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其缺陷变得越来越明显。

世界环境变化下新闻客观策略的局限性

全球化语境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世界逐渐在我们眼前展现,而这个世界可能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李普曼所谓的媒介构筑的世界。我们强烈依赖媒体提供的世界并相信它是真实的,但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意识形态的渗透让媒体很难保持自身的客观,或者说,原来保持客观的策略在全球化形势下,在意识形态的冲击下变得脆弱。目前采用的客观主义基本都是以西方的专业主义作为逻辑起点,但西方所谓的客观主义在意识形态面前却并非那么站得住脚。政治上的霸权主义在这个被西方控制的全球化传媒世界找到了肆虐的痕迹,民族主义以及意识形态的歧视让新闻的客观性变得难以把握。保持新闻客观的策略,在媒介为了保持自身意识形态的一致性时起不到原初的作用,反而被媒介有意无意地利用,成为媒介堂而皇之传播偏见的借口。这种仪式性缺陷集中体现在西方媒体近年来的对华报道上,主要为、中国、环保问题、贸易争端、、等议题。以烧事件为例。西方媒体将事件称为起义,否定中国对的,称中国“入侵”,中国军队“镇压”,人民“反抗”等,将达赖喇嘛塑造为热爱和平的流亡宗教领袖形象,宣传被“武力占领”并动辄发生“起义”,竭力勾勒“侵犯人权”的共产党形象。除了这些富有隐喻意义的价值判断,西方媒体还不惜牺牲新闻真实这一伦理底线,移花接木,公然作假。柏林晨报网站曾刊登一张公安武警解救被袭汉族人的照片,说明却为“警察在抓捕藏人”;BBC在其网站上刊载实为当地公安协助医护人员将伤者送进救护车的场景图片,却标注“藏人持续骚乱”。两则报道故意加注颠倒是非黑白,以达到引导受众误读的目的。还有媒体编辑将报道所配发的图片进行裁剪,以突出有损中国政府形象部分。如一张救护车救人的图片将警察救人置于视觉中心,救护车上“急救”二字置于图片边角,说明是“拉萨目前有大量军队”。(丁陆爱,2009)经过这样的处理,事实被掩盖,虚假的“军事存在”则被烘托出来。美国学者范汉姆认为,全球化媒体战略的一个新趋势,就是“媒体形象塑造必须遵循后现代政治战略。媒体根据不同国家对‘自由’‘人权’‘民主’价值观的态度,对‘恐怖主义’‘专制’‘极权’政治的立场,予以命名,贴上标签,并由此进行形象塑造,这样可以有效地打破现代国际政治中的‘民族-国家’疆界,打碎国家的概念、民族主义观念,进行后现代的全球政治重新定位。”苏•卡利•詹森也表达了类似的担忧:“新闻事业客观性的策略仪式不仅是商业媒介的产品之一,而且部分是为了安抚广告商以弥补黄色新闻对媒介信誉造成的损害,新闻事业客观性的策略性仪式也是一种民主成就,尽管是一种缺陷深重的成就。”(苏•卡利•詹森:244)这里的缺陷深重即指成就是基于意识形态的偏见。西方新闻所谓的专业主义,如果只是仪式客观掩盖下的意识形态的差异在作祟,那技术客观此时就是违背了客观的最本质的意义,把人引入歧途。技术客观此时已经不是单纯的为了客观而客观的工具,而是变成了与客观背道而驰的用来扭曲事实的帮凶。

本国化语境

新闻、政府、人民三者看似和谐,却始终不断在平衡-失衡-平衡中慢慢探索取得平衡的途径。在一些国家的语境下,新闻是政党和人民的喉舌,自然是为政府服务的。但在另一些国家里,新闻则与政府呈对立态势,以深度报道和调查报道著称。这些媒体不屑成为政府的帮手。但在技术客观的掩饰下,这些媒体似乎也没有那么客观公正。我们总是能在美国的一些网站上看到关于全球变暖的报道,在技术应用高度发展的今天,环境是我们不能逃避的话题,全球变暖早已举世瞩目。哥本哈根会议上,几乎所有人的关注焦点都集中在中美对于气体排放博弈上。政治家将其看作中美两国的博弈,与此同时,这也是媒体的博弈。尽管几乎全世界的科学组织都认为存在全球变暖问题,且天文学和气象学领域科学家普遍接受该现象是科学事实的说法,然而当这个问题出现在大众媒介的新闻暴动中时,却变成了众说纷纭的场面:记者们试图秉承公正和客观的原则,从正反两方找出发言人,可对于一则出现正反两方专家的简短新闻,受众从逻辑上会认定该论题仍存争议。但真的是这样吗?在全球变暖已经对气候产生了巨大影响的今天,我们还能说这种平衡报道是真正的客观吗?恐怕只能将其归为,这是个别国家在利用纯粹技术客观手段掩盖自身争取利益的伎俩。

精英化语境

在传播理论中,针对精英论的探讨经久不息。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所有媒体的操作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系统的运转,无论媒体的行为是消极还是积极,都旨在让系统更好地运转或者至少在不对系统构成威胁的前提下被允许存在的。精英论恰好站在这一论点的中心位置,支持了媒介在维持社会运转中的作用的看法。然而,精英控制社会运转的同时,也直接或间接地控制媒介的运转。媒体运用所谓的技术客观来抗衡,但在精英化的语境中,新闻客观策略原来的局限性却恰好可以为精英论利用,成为精英控制媒介最好的手段。而记者群体本身对于社会缺乏如精英那样的宏观性和深刻性特质也成为了媒介报道最难克服的局限性之一。如果媒介从业人员看到的世界本身就是不客观的,那么由此产生的忠于这种不客观的策略终将成为偏见的源头。在这种情况下,新闻客观策略非但不能保护新闻的客观性,反而成了精英制造舆论和假象的工具,成为了精英语境的合理推动者。盖伊•塔奇曼追溯了西方媒体报道女性运动的历史,把报道的历史分割成三个阶段。排斥和奚落;引起关注;常规报道。她发现无论在哪个时期,精英化思维模式和语境都影响记者的报道客观性。记者报道女权运动的时候从来不采用很严肃的态度,他们尽量用诙谐幽默明快的笔调来描写这些女权主义者的运动,使其变成娱乐大众的新闻而不是影响世界的严肃新闻,因为在传统世界里,女权主义运动是非精英导向的。在西方的诸多关于少数团体的报道中也会发现该类端倪。尽管记者们一再使用不发表看法或平衡报道等各种保持客观的策略,只要平衡报道的双方在地位上本身存在不平衡,那么平衡报道的作用就收效甚微。即使相互对立的观点都呈现在报道中,但是偏向总是非常明显的,身份与地位对于其话语的影响力是不能忽视的。所以技术客观在精英化的语境下显然不能再承担保持客观的作用,而偏见在客观技术失效之后随之而来。在三个语境中,所谓的新闻策略,对于新闻客观性的维护在面对强大的政治压力的时候根本不堪一击,相反地,这些策略被媒介、被政治人物利用成为制造舆论和偏见的起点。在这个媒介成为人们理解外界最重要渠道的世界,聪明的政治家们看到了媒介对于自己宣传观点的价值,于是变本加厉地对媒介施以控制和利用,而原来那些为了保持新闻客观的策略在面对这个新环境的时候显得无能为力。一旦新闻策略不能保护新闻的客观性,反而容易沦为掩盖偏见最好的手段,那么新闻策略也就失去了最初的意义,成为仪式。

克服新闻策略局限性的建议

第12篇

新闻传播公民运动的兴起和蓬勃,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新闻的反叛和颠覆,这种反叛和颠覆对新闻学理论和实践都有重大的意义。

一、重新定位新闻观念和新闻作用

传统新闻观念和新闻实践一贯坚持新闻是党的喉舌、是传播有社会价值和有意义信息的工具,起到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这个理论和观念长期统治和影响着中国的新闻走向和价值判断,也紧密结合着政府部门与新闻媒体的关系。美国传播学者丹尼尔·哈林认为:“今天的新闻记者和政府官员有着远比19世纪更为密切和经常的联系。”①另一些学者也认为:“虽然美国媒体仍然将客观性作为职业意识形态,但在实际工作中,新闻界的人员与政府成员之间越来越熟稔。记者变得更加依赖于政府官员和机构,后者变成了他们的简要信息来源。”②而网络时代,中国的新闻公民运动,却以没有理论先导的集体行动,悄悄颠覆了新闻观念和新闻体系。新闻公民运动具有人员来源不确定、跟政府没有直接利益关系、信息来源广泛、信息发布隐秘等特点,公民参与新闻活动的理由和动机是揭开生活真实的一面,还事件一个真相;或者是亲身参与新闻过程,获得真实的材料和体验。公民这种自主性的新闻参与活动完全不受媒体的控制和主导,也没有任何的功利目的,甚至不会考虑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因此,新闻公民运动改写了新闻主旋律报道和引导的作用,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新闻。比如在2007年周老虎事件中,开始是政府和媒体力主周正龙发现了华南虎,并上报中央要求建立华南虎保护基地,网络发布周正龙拍摄的照片后,植物学家、动物学家、摄影家、律师一起加入到辨别照片真伪的活动中,全国媒体打了一场双方对峙的口水战,愈演愈烈,直至政协委员将提案提交“两会”。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网络上的拿脑袋、拿命来赌的激烈论战,假如沿袭政府倚仗媒体发布单一的声音,那么现在的周老虎恐怕就成了真老虎,中国众多的老百姓将蜂拥到陕西听华南虎啸去了。而在这一事件中,陕西省政府的公信力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这是十年前中国人想都不敢想的,所以新闻公民运动标志着思想的自由和解放,也标志着政治民主时代的开始。

二、新闻传播渠道和发布人员的重新定位

长期以来,新闻工作者是指有资质的、受过专业训练和培养的新闻从业人员。中国庞大的新闻队伍是进行新闻报道、实施舆论监督、引导公众意识的主力军,传统纸质、电视、电台等媒体传播渠道,限制了新闻发布人员和发布渠道,形成新闻圈内人士操纵新闻话语权的格局,而新闻公民运动则改变成了人人都是新闻发现者和撰稿人,人人都是新闻评论员,发布新闻的渠道——网络、手机更彰显出新兴传播手段的强大力量,这种对传统媒体的颠覆和变革,使新闻发布人员要重新定位为参与和发布新闻的所有公民;传播渠道要重新定义为传统与现代信息交叉形成的立体的渠道;新闻活动和传播更多的是公民和新闻工作者的联合和互动产生的结果,这样的重新定位让新闻更具贴近性,更靠近老百姓的诉求,更能引起公众的共鸣。“媒体对社会最底层的需求(尤其是生存的需求)是敏感的,由此产生的报道将会形成压力,从而通过其他中介手段促使社会资源的重新分布,以达到对公民的最起码需求(生存需求)的满足。可以说,越是接触到民众最底层的需求,越容易引起媒体的敏感度和关注度”。③

三、舆论形成模式的颠覆

目前,全球新闻信息的传播模式是单向的,即从强者流向弱者。就国家而言,综合实力强大的国家往往掌握更多的话语权,美国占据着话语霸主的地位,控制着重大新闻事件的解释权和阐述权,并用这些新闻传播方式影响世界各国人的价值判断和思维方式。在中国,不管是政府还是民众,都同样比较习惯和认同这样的舆论形成和信息传播模式,那就是自上而下的瀑布式模式,处于顶端的是政府信息发布和各行各业的精英言论,处于下端的是普通老百姓,公民是被动的接受体,大部分人对信息的来源、对信息的态度、对事物性质的判断,保持着统一的声音和克隆的语言,主流媒体主宰着舆论的导向,新闻话语权操控在少数精英的手中。新闻传播公民运动的兴起彻底颠覆了这一状况,分布在各个角落的平民百姓可能会改变处在最末端的地位,首先发现和报道新闻,使自己置于新闻舆论的顶端,而众多媒体精英在发现和甄别了公民新闻信息的价值后才跟进。传统媒体作为党政监督延续的特征,决定了它们对于一些社会重要议题的关注和报道具有滞后性,因为它们的报道与政府的决策紧密相关。而网络媒体则有反应迅速的特征,能够对各种事件进行及时的关注。而且更容易形成“人民的舆论”,而不仅仅是和政府决策相关的宣传式的“舆论”。④同时,新闻传播公民运动还可能引领着舆论的导向,因为这些新闻舆论从萌动到写作立场,都来自民间,都从民生需要的角度来诉求,它们的声音更真实、更有力度。当然,这样的舆论形成模式对中国人来说实为不易,除了技术手段革新提供的支持外,还需要一个宽松的舆论环境和自由开放的新闻氛围。

四、新闻管理部门和领导者对群众声音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中国现行的新闻管理体制在改革开放30年有了很大的改善,新闻出版业虽然改制为事业加企业性质的单位,各媒体有一定的自主权,但新闻出版管理的总体框架依然是“婆婆管着小媳妇”,政府宣传部门和党委对新闻有绝对的管理权。而公民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新闻管理体制的反叛,多渠道的传达和申述使民意得到充分的表达,各种不同的立场、各方不同的意见汇集成言论自由的变奏曲,新闻管理部门和领导者对群众声音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他们更加贴近民众,倾听民众的声音,尊重民意,并对偏激的观点进行积极的引导和疏通,领导和民众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公开对话,新闻管理部门和政府领导者也充分地征求意见、收集意见,形成良好的互动和双赢。2007年“重庆最牛钉子户”事件中,媒体开始的“一边倒”舆论导向和情绪性报道,对当事人和民众情绪起了很大的煽动作用,但在双方僵持过程中,政府和拆迁户利用网络和媒体充分表达意见,各部门做了大量的配合工作,“主流、权威媒体如《人民日报》和新华社,既控制了数量,又把握了质量,对事件的分析非常理性、科学、客观”。⑤政府部门通过媒体对民众情绪进行疏导,对事件的妥善解决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实现了拆迁户、开发商、政府各部门的多赢。“两会”期间,各大门户网站专门开辟“两会”互动专区,充分了解公民的意见,同时也让民意实现了畅通的表达。

五、改变了中国的媒体生态

新闻传播公民运动改变了舆论监督权由新闻媒体承担和完成的状况,变成人民群众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事务和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监督。央视《新闻调查》主持人柴静在自己的博客上以“你是公民,也是记者”作为宣传语,鼓励网民自己寻找线索,曝光当地超标的楼堂馆所。据统计,截至2007年4月,类似于“中国舆论监督网”的网站多达81个,很多网民不再满足于新闻报料的角色,而是更愿意充当“公民报道者”,他们通过自己的发布渠道——网络,来关注身边的新闻事实,来行使自己的监督权,来挑战主流媒体。这些“公民报道者”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新闻变成了人人可以参与的群众运动,使新闻报道更贴近民众、更具亲民的色彩;另一方面,新闻的公正、客观、理性很难控制和掌握,尤其在民间情绪泛滥,言论自由失控的时候。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现在从法律、舆论环境以及社会认可度来看,中国的新闻环境正在逐步跟国际接轨,逐步走向宽松和民主。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先从国际上著名的沙利文案说起:1960年3月,《纽约时报》刊登了一则呼吁支持黑人民权运动的宣传广告,广告中部分事件失实,蒙哥马利市政专员沙利文代表警察控告《纽约时报》,大法官布伦南提出“实际恶意”原则,即对公共事件或公众人物报道中的错误,控告者必须“明白无误地和令人信服地”证明媒体明知故犯或严重失职,否则不能算诽谤,布伦南大法官的著名论断一直影响到今天:“错误的陈述也有‘呼吸的空间’,故也需要保护。”这个案件是传媒史上的里程碑,它给了新闻媒体在细节上出错的机会保护,也给了新闻媒体宽松的舆论监督环境。沙利文案48年后,中央电视台因报道河北一家棉纺织厂生产“毒毛巾”被企业告上法庭,法院以“企业有获得客观社会评价的权利,但法律亦保护媒体的正当舆论监督权利”和“针对媒体与公众对其产品质量及安全的苛责,应予以必要的容忍”为由驳回了企业的起诉,法院的判决与沙利文案是惊人的相似,时间虽然过去了48年,但法律和法理精神依然闪烁并发扬光大。对待新闻媒体有了进一步宽松的环境,中国“公民新闻报道者”也拥有了更为宽松的环境和尺度,从前几年的虐猫事件到去年的艺海艺校辱师事件,网友自发地利用互联网,在论坛、qq群、贴吧、博客中联合起来,互发信息,查找当事人,报道事态的发展,可以说,公民的一系列活动没有受到阻碍。

    六、挑战新闻法律法规,也挑战公民的道德底线和社会良知

由于新闻传播公民运动尚处于无序状态,网络管理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和完善,民间舆论监督网制度存在缺陷和利益诱惑监督变味等因素,使“公民新闻报道者”的行动既蓬勃展开又无度制约,“作为一种现实存在,这个群体的出现,对媒体的传统形式提出了不可回避的挑战。他们传播消息少有制约,也缺乏媒体应有的严谨的操作流程。可他们却不断有‘猛料’爆出,在互联网时代,不时吸引着公众乃至传统媒体从业者的视线。事实上,‘公民新闻报道者’的确冲击着我们既有的新闻观。但遗憾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对这把双刃剑还都没有寻找到很好的制度安排”。⑥由此看来,新闻传播公民运动将挑战新闻法律法规,法律要不断完善去跟上形势的变化,在法律约束力还不能规范公民行为时,只能依赖于公民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因此,每个公民在发布新闻时,要承担社会道德责任,要有社会良知,要反复思考这个新闻报道出来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和会产生什么社会影响。“谣言借助各种先进的传播手段进行快速广泛的传播,已成为今天新闻传播领域的一大公害”。⑦不良信息和假新闻泛滥成灾,公民隐私不受保护,新闻的公正性受到影响,情绪性新闻和评论破坏安定团结等弊端也暴露出来了,我们来看看最近发生的几个新闻案例,能很好地看出不受限制的公民报道带来的社会影响,一个是“死亡博客引发的‘网络暴力案’,31岁的姜岩在网络上声讨了丈夫王菲和第三者后自杀,她公开的博客成了引发公共事件的导火索,网友在网络上公布了王菲和第三者的通讯方式、家庭住址,甚至其父母的电话、地址,网友从网络的攻击谩骂升级为现实生活的人身攻击和群体围堵,最后王菲愤而将“北飞的候鸟”、“大旗网”、“天涯”三家网站告上法庭。第二个事件是胶济铁路“4·28”惨案中,一位山东网友因为转发不实消息,夸大死亡人数而被当地警方拘留。这些事件暴露出新闻传播公民运动在没有完全受法律法规规范行为时的无序泛滥的问题,因此,新闻传播公民运动提出了严峻的社会问题,加强对新闻传播公民运动的引导和规范,是新闻管理部门迫在眉睫要研究的课题。

新闻传播公民运动,还新闻一个正确原始的轨道,那就是新闻是真实的,全民参与的群众运动改变着新闻的话语权和知情权,也实现了新闻监督的广泛性和客观性。新闻的两大任务,一是报道,二是引导,客观地说,新闻传播公民运动实现了第一个任务,对第二个任务,还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媒体去完成。

注释:

①张巨:《权利的声音——美国的媒体和战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②丁刚:《谁的声音——全球传媒的话语权之争》,《新闻与传播》,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