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28:5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药面膜,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它以色素加深为主,在面部表现为褐色斑。祖国医学称此病为“黧黑斑”,此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
中医认为,本病发病与肝、脾、肾、肺等脏腑功能失调最为相关。情志不畅致肝郁气滞,气郁化热,熏蒸于面,灼伤阴血而生斑;饮食失节、忧思过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湿内生,外壅面部而为斑;虚劳久病、肾精亏损,耗伤,水火不济,虚火上炎而发斑;营卫不和,气滞血淤,面失所养而成斑。
中医中药治疗黄褐斑,有着悠久的传统与历史,中医着眼于人体的脏腑、气血、经络及阴阳平衡,从人体肝、脾、肾、肺及气血出发,针对黄褐斑的病因病机,治疗以疏肝解郁、健脾宣肺、滋补肾阴、活血化淤等为主要治法,采取以中医面膜外治为主配以口服中药治疗。
以中药面膜为主治疗黄褐斑,根据患者病情辨证论治,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患者进一步在中医综合治疗室实施治疗。具体步骤:1.专业医护人员帮助患者清洁面部,去除表面污物及皮肤死皮;2.中药涂擦、熏蒸面部,打开腠理,有利于中药有效成分进入皮肤深层;3.利用指法按摩穴位,疏通经络,同时将防过敏中药膏或中药霜涂敷于面部,促进皮肤细胞的代谢更新、血液及淋巴的循环;4.将特别调制的中药面膜涂敷于面部,适当温控。最终达到祛除、缓解黄褐斑的目的。以中药面膜为主的疗法,每周2次,3~4周为一个疗程。同时根据患者面部色斑、临床证候,标本兼治,适当口服中药,内外兼治。
黄褐斑重在预防,日常生活中要努力做到:1.注意防晒、防紫外线辐射,外出时可外搽含避光剂的膏霜类,并撑遮阳伞;2.慎用含色素、香料和药物性化妆品,忌用刺激性药物及激素类药物;3.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熬夜;4.保持心情畅舒,适当锻炼,释放压力;5.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如西红柿、凤梨、草莓等;6.避免食用易感光食物,如芹菜、茄子、芒果等,避免辛辣食物,戒烟、少酒;7.适当中医保健,如揉关元穴(脐下四横指处)――采用仰卧姿势,两手掌相叠,按压于脐下关元处。两手掌顺时针揉压30次,再逆r针揉压30次。
【关键词】 背俞穴;放血治疗;中药面膜;痤疮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2-0964-02
寻常型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皮损好发于面部、胸背部,皮损形态呈多样性,有开放性粉刺、闭合性粉刺、丘疹、脓疱、囊肿、结节,根据病情轻重采用Pillsbury分类法将痤疮分为Ⅰ-Ⅳ度:Ⅰ度:散在或多发性粉刺,散在炎症型皮疹;Ⅱ度:Ⅰ度加浅在性脓疱,炎症型皮疹数目增多,限于面部;Ⅲ度:Ⅱ度加深在性炎性皮疹,发生在面、颈及胸背部;Ⅳ度:Ⅲ度加囊肿,易形成瘢痕,发生在上半身[1]。如果皮疹以结节、囊肿为主,或病情反复发作,则容易遗留瘢痕,严重影响患者心理健康。近年来本人采用背俞穴刺络拔罐配合中药面膜治疗本病7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入选及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①2010年9月——2012年10月期间来本院美容中医科就诊的患者,符合相关诊断标准[2];②年龄18-35岁;③患者未经过系统的治疗。④患者愿意配合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妊娠或哺乳期妇女,或患有其他严重的内科或系统性疾病的患者;②接受强烈日晒的户外工作者。
1.2 一般资料 共入选7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治疗组(背俞穴刺络拔罐配合中药面膜)和对照组(口服异维A酸胶丸)各36例。治疗组中女性26例,男性10例;年龄18-35岁;病程3个月-3年;痤疮分级:I级12例,II级18例,III级6例。对照组中女性28例,男性8例;年龄18-28岁;病程2个月-3年;痤疮分级:I级10例,II级19例,III级7例。统计学处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背俞穴刺络拔罐:取穴大椎、肺俞、心俞、肝俞、胃俞、脾俞、大肠俞,背俞穴交替取用,每次取2个俞穴,皮肤消毒后,用7号一次性注射器针尖快速点刺5-7下,在放血部位用闪火法拔罐,留罐5min,吸出血液5-15ml,每2天1次,4次为1个疗程。疗程之间可休息3-5天,共治疗1个月。中药面膜:白芷、白芨、白鲜皮、蒲公英、连翘等量,研成细粉,加入适量的蒸馏水,调成糊状,清洁面部后,敷于面部30分钟后洗去,每2天一次,15次为一疗程,共治疗1个月。对照组:选用泰尔丝,即异维A酸胶丸(上海延安制药厂生产)口服,10mg/次,每日3次,连续服用1个月。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嘱咐少吃辛辣刺激、油腻食物及甜食,多吃蔬菜、水果。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3]:①痊愈:皮损全部消退,仅遗留少许色素沉着,无新皮疹发生;②显效:皮损消退70%以上,新起皮疹少于5个;③有效:皮损消退30%-69%,新起皮疹少于10个;④无效:皮损消退29%以下,或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
1.5 统计处理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测定数据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定性资料采用X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36例病人中12例出现局部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口干、唇干、皮肤干燥、脱屑,嘱患者外涂护肤霜、唇膏,多饮水。
3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发病是因青春期雄激素增多导致皮脂腺毛囊管壁角化并堵塞毛孔,造成皮脂排出不畅从而引起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本病属祖国医学“肺风粉刺”、“酒刺”范畴。多因肺胃蕴热、熏蒸肌肤或由于过食辛辣油腻之品,生湿生热,或肺热下移大肠,不能下达,反而上逆,阻于肌肤而成。另外,女性痤疮还与肝失疏泄、冲任失调有关[4]。依据“血实而决之”、“宛陈则除之”的治疗原则,背俞穴内络诸脏腑,属足太阳膀胱经,太阳主一身之表,点刺放血背俞穴可疏通经络、活血化瘀。中药面膜主要成分白芷、白芨、白鲜皮、蒲公英、连翘,白芷消肿排脓,白芨消肿生肌,白鲜皮清热燥湿,蒲公英、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均具有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之功。二者配合具有抗炎、消肿之功效。
研究表明,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痤疮均有良好疗效,但治疗组疗效更优于对照组(P
参考文献
[1] 赵辨.临床皮肤病学[M].江苏: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935.
[2] 吴志华,樊翌明.皮肤性病诊断与鉴别诊断[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9:615.
痤疮是一种青春期常见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表现为粉刺、丘疹、脓疮、结节、囊肿和瘢痕,好发于面、背、胸等皮脂腺分布旺盛的部位。该病为一种难治性皮肤病,发病率高,严重时影响面容。本科应用中药清热解毒合剂及面膜治疗寻常型痤疮,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所有病例均依照pillxbsbury分类法分为四级。ⅰ级:粉刺为主的皮损,有少量丘疹和脓疮,总病灶数少于30个。ⅱ级:有粉刺伴有中等量的丘疹、脓疮,总病灶数在30~50个之间。ⅲ级:有粉刺,伴有大量的丘疹、脓疮,并见大的炎性损害,分布广,总病灶数在50~100之间,少许结节。ⅳ级:除上述皮诊外,伴有结节、囊肿。本科观察了380例门诊痤疮病人,均为ⅰ、ⅱ、ⅲ级。其中,男210例,女170例;年龄14~35岁,平均24岁。无妊娠、授乳期患者。
1.2药物组成清热解毒合剂为本科经验方,其药物组成为:知母10g,生石膏30g,黄芩10g,蛇舌草3g,虎杖10g,野10g,赤芍10g,生大黄6g等。由院药厂制成合剂,每剂250ml。中药面膜:野10g,地丁10g,白鲜皮10g,黄连6g组成,由院药厂制成,每剂一袋粉剂备用。
1.3治疗方法病人每日内服清热解毒合剂3次,每次50ml,饭后服。每日用面膜中药粉一袋,蛋清调成糊状。用于面部敷用,早晚各1次。内服、面膜治疗,4周为1个疗程,治疗期间,不接受其他治疗。
1.4疗效判定按卫生部皮肤病药物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进行疗效判定。痊愈:皮损消退;显效:皮损减少60%;有效:皮损减少40%;无效:皮损消退在20%以内或加重。
2治疗结果
内服清热解毒合剂配合中药面膜治疗寻常型痤疮,均有显著疗效。见表1。未见明显不良反应。表1380例寻常型痤疮的治疗结果(例)
3讨论
不久前,一位涪陵老家的患者带着他女儿跑到成都来找我看脸。小女孩才20岁,情况挺严重,面部泛发毛囊炎,满是黑头,不少还有化脓,局部有结节形成。我给她治疗了三个星期,目前面部的炎症是控制住了,但脸上留下的结节一时半会儿很难消除。
女孩子都爱美,特别是脸蛋。这个小女孩也不例外,一直觉得自己脸蛋不够白嫩,偶尔要长痘痘的她,听说中药粉敷面美白效果很好(最近几年中药粉外敷美容确宴很流行),于是还在读大学的她在网上搜索了一个挺适合自己情况的中药处方,到药房抓了药加工成粉,很认真地每天晚上做中药面膜。用了一两周.她的脸蛋不仅没见美白,反而痤疮比原来更多了。她又上网搜索了一番,断定是学校饮食不好,自己火太重了,又“按网索骥”换了个清热解毒力量挺强的中药面膜粉同时内服清热解毒的中成药。这一次用起来头几天效果似乎挺好。可没过多久,脸上一发不可收拾,痤疮越冒越多,并开始出现化脓的现象。这下子她被吓住了,从6月底开始了医院皮肤科求医之旅,但一直控制不理想,于是放假后她母亲带她上成都来找中医。
这是近几年来我看到的最严重的因为爱美反而“毁容”的病例了。其中不少人致病的原因都和这小女孩类似――滥用中药面膜之类的民间方法导致的。民间方法并不是不好,有句俗话“一个小单方,气死名中医”。千百年来,中医药特别是民间中医药积累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说民间多良方。只是这些方法一定要正确地加以利用才会真的发挥良好的效果,如果滥用,有时候危害挺大。
就说这中药面膜。首先中医强调外治理法同内治,一句话就是辨证论治。比如你是油性皮肤,蜂蜜、牛奶就不适合了,或许你可以用面粉、萝卜汁之类。或许中医辨证论治不好理解,一般人也不好掌握.也就是想不偏不倚地日常保养一下。但是.总得还要有一般的卫生常识吧,像这个小女孩,我当时还真夸她两次选的中药面膜粉配方确实挺适合她,但是她随便在药房抓的中药饮片,随便用药房的粉碎机打成粉,再随便用个塑料瓶装着,她也真敢随便地往自己那脸蛋上涂,她就没想过那普通饮片够不够“干净”。
记得小的时候,老先生也会做敷面、点眼、吹喉的中药粉,但都要净选药材,像制作豆粉那样打粉、水飞、过滤、沉淀、曝干、碾粉配方,瓷瓶封存。传统没有现在的高科技设备,也尽量通过这些工艺保证药粉足够细足够卫生。药粉不够细,牯膜根本吸收不了药性甚至有刺激性;药粉本身不卫生反而会造成危害。类似的例子很多,曾经报道有说用冰糖浸活蚯蚓得到的液体来涂皮肤溃疡导致严重感染的,有吃癞蛤蟆皮猝死的,有喝醋喝出胃溃疡出血的,这些都是没掌握好正确的用法所导致的。
更有一些传统民间单验方,是必须与时俱进重新审视的,最典型的莫过于“养生教母”的“生吃泥鳅”,声称在“清水里多养几天即可去除寄生虫”。即使在古代,可能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泥鳅有某些特殊治疗效果但生食有危险,所以也想出勤换泉水加清油喂养、寒冰冷浸、醋泡等方法。这些方法也远比随便用点清水喂几天严谨得多,至少用现代的观点来看,极冻是可以杀死寄生虫的,和吃生鱼片要冰冻一个道理。只是古人不会知道,这些方法并不能完全清除杀死泥鳅体肉的寄生虫,随便滥用危险性挺大。
总之民间多良方,乱用危害大,要用就要了解彻底、用得正确,否则请勿乱用!
关键词:黄褐斑 中药面膜 口服方剂
临床资料
收集于2001~2005年我门诊的黄褐斑患者380例,均为女性。治疗组238例,年龄最小的20岁,最大的52岁,平均年龄36岁;已婚212例,未婚26例;病程最长的19年,最短的三个月;妇科疾病的45例,肝肾疾病的37例,口服避孕药的26例,长期受紫外线照射的38例,妊娠引起的19例,不明原因的73例。对照组142例,年龄最小的19岁,最大的51岁,平均年龄35岁;已婚123例,未婚19例;病程最长的17年,最短的六个月;妇科疾病的22例,肝肾疾病的18例,口服避孕药的11例,长期受紫外线照射的29例,妊娠引起的12例,不明原因的50例。所有患者均曾于美容院或医院皮肤科治疗过,同时也曾使用过各种祛斑美白的化妆品史。
治疗方法
1、中药面膜方 (1)主要成分:白僵虫、细辛、丹参、当归、白芷、白附子、白及、白茯苓、皂角等量。(2)调制方法:将药洗净,烘干并研成细末。在使用时取药末30克加鸡蛋清、牛奶、白蜜、醋、蒸馏水调成糊状。(3)使用方法:先用洁面奶清洁皮肤,离子喷雾5分钟左右,按摩并点穴15分钟,再将药膜调好均匀地敷于面部,30-40分钟后用清水洗净,然后拍爽肤水,搽面霜及防晒霜。隔日一次,10次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
2、口服药方的主要成分:
栀子、银花、白、薏苡仁、白术、佛手、川芎、桃仁、生黄芪、当归尾、香附、柴胡、麦冬、生地、丹参、红花等,熬药内服,每日2次,1个月为1疗程。
3、对照组常规用普通祛斑面膜;治疗组使用自制中药面膜配合口服方剂。
结
果
1.疗效评定标准
①痊愈:黄褐斑基本消失;②显效:黄褐斑消退60%以上;③有效:黄褐斑消退30%以上或斑片颜色转淡;④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2.统计学处理 采用x2检验。
3.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见表1。 转贴于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注:与A组比较,*P<0.01
由表1可见,经过3个疗程治疗后,A组有效23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8.74%;B组有效110例,无效32例,总有效率77.46%;A组有效率较B组高,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
讨
论
1、据国内外研究资料表明,黄褐斑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有文献报道女性黄褐斑患者多有雌二醇升高,男性患者也有睾酮升高,表明其发生与性激素紊乱有密切关系。对黄褐斑患者血液流变学的研究指出,其全血粘度、血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纤维蛋白原均明显高于正常人,说明存在血瘀病理。此外,紫外线损伤、劣质化妆品、产色素微球菌、病人情绪不佳等也与黄褐斑的发生有关。黄褐斑的病因,按中医理论可归纳为外受风热蕴积肌肤,内存肝、肾、脾功能失调,气血瘀滞,不能荣面,色素异常形成黄褐斑。
2、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损容性皮肤病,它随季节变化,夏天由于紫外线影响而加重;另外与情绪、药物、内分泌紊乱等因素有关。黄褐斑按过去传统的方法,治疗效果不尽如人意,近年来如何有效治疗黄褐斑,人们探索了许多方法,如化学剥脱法,面部皮肤遮盖法等等,但临床效果均不佳,甚至有些治疗方法还带来不少副作用。我们采用理气活血化瘀,祛风清热,健脾利湿的中药祛斑面膜配合口服方剂,是根据现代药理研究结果,方中药物能改善皮肤微循环,降低血清二醇、血浆粘度、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能抑制酪氧酸酶活性,减少黑色素的形成,此外还有吸收紫外线的作用。本面膜试用于临床,已有得满意疗效,且未见不良反应,另据观察,此面膜还有增白肌肤,减少皱纹,使皮肤红润光泽等作用,也适合正常人皮肤的护理。
参考文献
[1]赵永耀主编 中医美容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75
[2]吴景东 刘宁主编 中医美容技术[M]
【关键词】 痤疮;中医治疗;方法
痤疮俗称“青春痘”,青春期男女发病率较高,其发病认为是由于雄激素分泌增多,使皮脂分泌亢进,导致皮脂排泄障碍,淤积于毛囊皮脂腺内,加之痤疮棒状杆菌感染及大量繁殖,引起以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并有瘢痕损害为特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皮肤病[1]。其病程长,易复发,临床上治疗方法较多,多年来我科采取下列中医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观察对象为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在门诊及住院部治疗的患者2812例,年龄为15岁~30岁,平均年龄24.4岁,男性1287例,女性1525例,病史为初期皮肤轻度泛红瘙痒至后期形成痤疮,时间为1周~1月不等。
1.2主要症状及分类发病人群以青春期男女多见,好发于前额、颜面部、胸部及背部等皮脂腺发达的部位,根据其临床表现不同可分为白头和黑头粉刺型、丘疹型、脓疱型、囊肿型、结节型、萎缩型等,临床上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采用Pillsbury分类法将痤疮分为Ⅰ~Ⅳ度[2]:Ⅰ度(轻度)散发至多发的黑头粉刺,可伴散在分布的炎性丘疹;Ⅱ度(中等度)Ⅰ度+炎症性皮损数目增加,出现浅在性脓疱,但局限于颜面;Ⅲ度(重度)Ⅱ度+深在性脓疱,分布于颜面、颈部和胸背部;Ⅳ度(重度~集簇性)Ⅲ度+结节、囊肿,伴瘢痕形成,发生于上半身。
1.3治疗方法
1.3.1内服中药治疗 我科自制口服中药,“痤疮一号”:将黄芩、龙胆草、益母草等十八味中药混合放入专用煎药袋置煎药锅内,放水没过中药为宜浸泡半小时,启动专用压力煎药机,调适温度后,煎约1小时,中药成分已充分释放出来,将汤药装袋即可服用,每日三次,每次1代(约250ml),饭后服;同时,忌食酸、冷及豆类食物,以免影响药效。冷冻保存,学习、外出时可随身携带,将药液包置热水中浸泡,解冻升温后即可服用,方便、快捷、卓见成效,深受广大患者好评。
1.3.2外敷中药面膜由面膜汤和面膜粉混合调匀使用。面膜汤:将连翘、枇杷叶、野等六味中药同法煎成汤剂装入容器内,放入适量冰片搅拌均匀,待冷却,装瓶(约100ml,可分次使用)冷冻保存。自制面膜粉:面粉、绿豆粉和滑石粉等量混合装袋(约50g,可分次使用)置避光干燥处保存。中医美容面膜:具体方法介绍如下:(1) 向患者做好解释说明工作,以取得配合。让患者仰卧于美容床上,用美容巾沿发际裹住头发,以防影响操作,松紧度适宜。(2) 取去角质磨砂膏祛除过厚角质层,湿面巾擦净后,常规中性防过敏洗面奶洁面,洗净,启动离子喷雾器喷面,取祛痘按摩膏,配合专业穴位按摩手法,以彻底打开毛孔,去除过多油脂、打通穴位经络,促进体内毒素排出并令按摩膏养分充分吸收,专业手法按摩约30 min。(3) 洁面后,取酒精消毒痤疮面,用无菌暗疮针轻轻挑破痤疮顶点,以针环套住痤疮,挤压出黄白色脓栓。挤压痤疮时,禁忌挤压“危险三角区”以免引起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4) 取收敛水轻拍面部后,取适量自制中药面膜粉于美容碗内,加入适量自制面膜汤搅匀,调成糊状敷面,30 min后揭下面膜,湿面巾擦净后,收敛水拍脸收缩毛孔,消炎膏涂于挤压过的痤疮面上,再依个人习惯涂擦其他无刺激性护肤品。中药面膜可视病情严重情况而定,轻者每周1次,重者每周2~3次,此法不仅对痤疮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尤其对后期留下的痘印能有较明显的淡化作用。
1.3.3中医心理因素调节治疗 古书记载《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举痛论》曰:“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可见,心理因素可直接影响身心健康,我们应遵循“辨证施治”和“辨证施护”原则,为患者制定最合理的治疗方案和心理护理措施,劝导患者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处事,深入了解影响心志的主观因素,使之掌握有效的减压方法,自觉减轻来自生活、工作等各方面的压力,树立信心,有效缓解主观负面因素,另外,用心交流,细致介绍本病的病因、诱因、发展、临床表现、治疗方法、预后等等问题,有效解答疑惑,使患者能正确对待痤疮,,从而,进行有效的心理因素调节。生活因素调节:鼓励患者形成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戒烟、酒,少熬夜,每天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多饮水,多食新鲜蔬菜、水果及易消化、清淡食物,少食过甜、油炸、脂类油腻食物及辛辣刺激性大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面部保持清洁,切勿用手挤压痤疮,以免感染使病情加重,避免使用化学物品超标的化妆品,以免诱发痤疮。
1.3.4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外用0.05%~0.1%维A酸乳膏、克林霉素、复方氯霉素醇溶液、氯霉素软膏等涂搽皮损处,每日3次,疗程7~14天,可遵医嘱短期口服抗生素类药物,如:美满霉素、四环素等其他抗生素类药物,口服抗生素类药物1小时后,配饮“痤疮一号”;因抗生素类药物相对副作用较大,不宜长期服用并当遵医嘱使用。病情严重者,可联合治疗,加做中医美容面膜。
1.4疗效评定指标显效:治疗后痤疮痊愈,不再复发,不留痘印瘢痕,皮肤光滑;好转:治疗后痤疮基本痊愈,不再新发,可见色素较浅的痘印瘢痕;无效:对痤疮及痘印瘢痕无明显改观。
2结果与讨论
2812例患者中,显效1211例,显效率43.07%,好转 1007例,好转率35.81%,即总有效共2218例,总有效率达78.88%。
由于痤疮病因复杂,病程较长,尤其好发于青春期男女,极大的困扰着他们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只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并积极配合有效的治疗方法,治愈痤疮并不难。以上介绍的方法,简单、易操作,大大提高了痤疮的治愈率,有效减少了复发率,在临床上应用,均已取得一定满意疗效,更多更有效的治疗还待进一步研究发现。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痤疮;中西医结合
痤疮是临床常见的多发性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病率较高,易反复发作。痤疮属于中医学的“肺风粉刺”范畴,古代文献从发病的年龄、病变的部位和皮疹特征,相继出现不同的病名,隋唐以前称之为“面疱”、“皶疱”、“嗣面”、 “面皯疱”、“皰疮”等;明清以后称之“粉疵”、“酒刺”、“谷嘴疮”、“粉刺”等,俗称“暗疮”、“壮疙瘩”、“青春粒”等[1]。痤疮不仅是一种躯体疾病,在社交、心理、情绪等方面对患者都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痤疮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心身疾病,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我科门诊自2001年3月—2010年3月共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186例痤疮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进行总结报告。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门诊收治的186例痤疮患者,男72例,女114例,年龄13~42岁。根据Pillssbury临床分级系统根据炎症性皮损和深在性皮损的有无及多少将痤疮严重度总体上分为4级:Ⅰ度(轻),黑头粉刺散在及多发,有散在性炎症性皮损;Ⅱ度(中等);Ⅰ度加浅表性脓疱,炎症性皮损数目较多,仅限于面部;Ⅲ度(重度);Ⅱ度加深在性炎症性皮损,发生于面、颈和背部;Ⅳ度(重度-集簇性);Ⅲ度加囊肿,易形成瘢痕,发生在上半身。Lucky根据占优势的皮损类型和评价者的总体印象把痤疮严重度分为较轻、轻(粉刺性痤疮)、中(丘疹脓疱性痤疮)、重(丘疹脓疱性痤疮)、特重等5 级。中医将痤疮分为5种证型:(1)肺热型:丘疹性痤疮,主要为炎性丘疹、丘疱疹,色红,少许脓疱相杂,两颊较为密集,便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滑。(2)毒热型:痤疮以脓疱和炎性丘疹为主,面部色红,痤疮满布,疹色红或黯红疼痛,有少量脓汁外溢,患者可伴口苦、便秘。(3) 脾胃湿热型:脾虚水湿内蕴,郁久化热,脾胃湿热胶结上蒸面部而致痤疮,痤疮主要分布在口周、下颌,多为炎性丘疹、脓疱,伴口臭。(4) 痰瘀型:痤疮经久不愈,皮损以炎性结节、囊肿为主,内含有带血的黏稠脓液,炎症范围比丘疹深而大,有的结节发生坏死形成溃疡而遗留瘢痕及色素沉着,伴有口干心烦、失眠多梦、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5)冲任失调型:痤疮反复发作,月经前3~5天加重,伴月经不调,或闭经。
1.2 治疗方法 Ⅰ度:罗红霉素150mg,每日两次口服,维胺酯维E乳膏外用[3],硫磺皂洗脸,结合中医相应分型口服中药,外敷中药或中药面膜每周1次。Ⅱ度:在Ⅰ度基础上替硝唑0.5g每日两次。Ⅲ度:在Ⅱ度基础上中药面膜每周做两次。Ⅳ度:在Ⅲ度基础上根据具体情况给予口服维胺酯胶囊和乙烯雌酚或达英。根据患者经济状况,可两周行E-光治疗1次[2]。中药按不同分型给予口服不同方药。(1)肺热型:治以清肺热,方药:炙枇杷叶10~20g,栀子、黄芩、黄柏各10g,金银花20~30g,连翘20g,丹皮10g,赤芍10~15g,红花5g,凌霄花10g,桑皮15g,川军(后下)5~15g,石膏(先煎)20g。(2)毒热型:治以清热解毒,方药:蒲公英20~30g,紫花地丁、连翘各20g,金银花20~30g,黄芩、黄连、黄柏各10g,白花蛇舌草20~30g,元参20g,生石膏(先煎)20~30g,花粉15g,赤芍10~20g,川军(后下)10g。(3) 脾胃湿热型:治以健脾化湿清热,方药: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0g,炙甘草5g,黄芩10g,黄连各10g,金银花30g,连翘20g。若有囊肿结节加活血化痰药。(4)痰瘀型:治以化痰开郁、软坚散结、通络逐瘀。方药:瓜蒌30g,胆南星、陈皮、半夏、昆布各10g,生牡蛎先煎20g,三棱、莪术、桃仁、红花、当归各10g,赤芍20g,夏枯草10g。 (5)冲任失调型:治以调理冲任,方药:羊藿、仙茅各10g,黄柏20g,生地15g,乌药10g,坤草20g,白花蛇舌草30g,当归、丹皮、栀子各10g,苍术20g,半夏15g,茯苓20g,陈皮10g,浙贝母15g,桔梗10g,夏枯草15g。同时外用中药湿敷,外用药辨证组方:(1)清热解毒:槐花、苦参、百部、连翘、蒲公英各10g,金银花20g。(2) 消肿散结:芒硝10g,马齿苋15g,凌霄花10g。(3)减轻皮脂:芦荟10g,虎杖15g,荷叶、山楂各10g,赤芍15g。(4) 减轻色素沉着:僵蚕、冬瓜仁、桃仁、白芷各10g。以上诸方可分别加水,小火煮沸20min,取汁,睡前用纱布6~8层蘸药汁呈饱和状,湿敷于患处持续30min,湿敷时:(1)方温度宜略低于体温;(2) ~(4)方温度宜略高于体温,每日1次。中药面膜用大黄、硫磺、苦参、百部、蒲公英、金银花、黄连、黄柏、黄芩、野、木鳖子、僵蚕、石膏、冰片比例配制加工成粉状备用,应用时用蒸馏水和成软膜,清洁面部后敷于患处,20min后去掉,清洗面部,每周1~2次。
1.3 疗效判断标准 痊愈为皮损完全消退;显效为皮损消退80%以上;好转为皮肤消退50%~80%;无效为皮损消退< 50%或加重。
2 结果
自2001—2010年9年共收治痤疮患者186例,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经过1~8周治疗,痊愈112例,显效53例,好转21例,总有效率100%。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进步和长期对痤疮的研究,对痤疮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越来越明确,已经细化到何种细菌、何种酶、何种激素对本病的具体影响,治疗方法也越来越完善。同时中医经过几千年对痤疮的研究治疗,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所以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痤疮既是从微观上针对性很强的治疗,也从整体上调理;既减少了抗生素、激素等西药的用量,也减少了西药的副作用,发挥了中药副作用小,并从整体上进行调理的作用。笔者在临床中注意到以下问题:(1)随着经济发展,人们对美的追求越来越高,并且对化妆品的大量应用,出现了大量的由于应用化妆品导致的皮肤损害,形成了化妆品性痤疮,给临床提出了新的课题。(2)痤疮的发生本身与过饮肥甘、辛辣等食品有关,现代人的饮食习惯的改变更加重了痤疮的发病,应该注意合理饮食,多吃西红柿、胡萝卜、萝卜、芦笋等蔬菜水果,少食辣椒、胡椒等辛辣蔬菜,少吃油炸食品。(3)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的改变,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情绪波动大,睡眠质量差,影响到内分泌改变,也加重痤疮的发病,痤疮患者要注意调整心态,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4)电脑、电视、微波等辐射和粉尘对痤疮的发病也影响越来越重,笔者观察到长期电脑前工作和玩具厂、首饰加工厂的工人容易患病。为了减少痤疮的发病应从饮食、情绪、生活环境、化妆品选择等方面注意,当然遗传方面的因素目前医学界尚无太好的解决方法。
参考文献
1 虞瑞尧.痤疮诊治彩色图谱.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35.
关键词: 黄褐斑 中医特色疗法
1 辨证论治
王一枫等[1]将本病分为3型:(1)肝脾不和型:治则:疏肝解郁,养血健脾,以逍遥散加减。(2)脾胃虚弱型:治则:益气健脾,化湿通络。中药以参苓白术散加减。(3)肝肾不足型:治则:补益肝肾,活血通络。中药以六昧地黄丸加减。李永琼[2]将本病分为5型:(1)肝郁气滞型:治宜疏肝解郁,调理气血。方选逍遥散加味。(2)气滞血瘀型:治宜疏肝理气,化瘀通络。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味。(3)气虚血瘀型:治宜补气活血通络。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味。(4)气血两虚型:治宜补益气血。方选归脾汤或补中益气汤加味。(5)肝肾两虚型:用补益肝肾法。方选六味地黄汤加味。吴景东等[3]将本病分为4型:(1)肝郁气滞型:治宜柔肝理气,疏肝解郁。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减。(2)脾虚痰湿瘀阻型:治宜健脾益气,祛湿化痰。方选归脾汤和二陈汤加减。(3)肾阴虚型:治宜补肾养血,填精益髓。方选六味地黄丸加减。(4)肾阳虚型:治宜温肾助阳,化瘀消斑。方选金匮肾气丸加减。
2 中药面膜
李丽桂等[4]用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63例。面膜粉以珍珠粉15g,白、白僵蚕、夏枯草、六月雪、白芍、女贞子、白芷、赤芍各10g,柴胡6g,密陀僧1g。上药共研成粉末,配绿豆粉、滑石粉、植脂末各150g,混匀备用,患者洁面后按摩15~20min,同时配合离子喷雾器对面部喷雾5min。然后取备用的粉剂15g加适量的蜂蜜、蛋清调成糊状,涂于面部,留25min。1次/周,4次为1个疗程。结果:1个疗程结束时,63例中痊愈16例、显效30例、好转10例、无效7例。对无效7例继续治1个疗程后,好转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2%。
3 中药喷雾
李琛等[5]用中药喷雾加面部经穴按摩治疗黄褐斑,喷雾药用当归12g,川芎15g,丹参12g,熟地12g。随证加减。水煎后用超声雾化器喷雾15min,面部循阳明经按摩15~20min。同时用自制祛斑霜面部外擦。治疗30例,治愈12例、好转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3%。
4 针刺加耳穴贴压法
余蕾[6]用针刺加耳穴贴压法治疗黄褐斑59例。针刺血海、三阴交、足三里、曲池、肺俞并以王不留行贴耳穴(内分泌、丘脑、卵巢、子宫、肝、肾),2个月后观察疗效。结果治愈18例、好转34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8.1%。
5 背部拔罐放血疗法
孙远征等[7]以背部拔罐放血疗法治疗黄褐斑76例。用三棱针连续刺激背部反应点2~3次直至出血,立即用真空罐吸附于出血处。拔罐强度以罐内可见血液流出不满罐为度,留罐5~8min(以血液微凝成块为准)3周为1个疗程。结果痊愈40例、显效20例、好转16例。
6 推罐疗法
苏萍[8]以推罐疗法治疗面部黄褐斑。取穴背部督脉自大椎至腰阳关穴,膀胱经背俞穴。重点施术心俞、肝俞、膈俞穴,月经不调者加肾俞穴。操作:患者取俯卧位,用闪火法使火罐中等力量吸附在皮肤上,从大椎穴开始沿脊柱自上而下往返数次,然后再施术于两旁的膀胱经背俞穴。1次/2d,7次为1疗程。治疗结果本组患者共92例,痊愈34例、显效42例、好转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6.74%。
7 针刺治疗
施宝泉[9]用针刺治疗黄褐斑,主穴为双侧足三里、阳白、四白等穴,治疗34例,显效率52.9%。黄火美[10]以曲池、外关、三阴交、血海为主穴,配合辨证取穴,局部围刺治疗黄褐斑36例,总有效率为92%。张英[11]用局部围刺加远端取穴(足三里、三阴交、太冲、肝、脾、心、膈、肾俞),治疗黄褐斑85例,总有效率为98.2%。
8 穴位注射
尚蓉[12]采用背俞穴辨证穴位注射治疗黄褐斑85例,将黄褐斑患者辨证分为3型,肝郁气滞型:选用双侧肝俞、膈俞穴,药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脾虚血虚型:选用双侧脾俞、膈俞穴,药用当归注射液加红花注射液;肾虚血瘀型:选用双侧肾俞、膈俞穴,药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辨证分型选穴选药后,用5ml注射器4号注射针尖抽取药液4ml,常规消毒后针尖稍向脊柱方向刺入穴位,每穴1m1,1次/2d,10次为1个疗程,月经净后3d开始第2疗程,2~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治疗结果:痊愈46例、显效28例、好转8例、无效3例。显效率87.1%,有效率96.4%。
9 小结
中医药治疗黄褐斑有明显的特色和优势,近年来通过临床医学工作者不懈努力。已有些新的进展,一些治疗方案疗效理想,中医治疗黄褐斑的方法多种多样,各法均有一定的疗效。配以合理的调护,如尽量避免日光暴晒,避免食用光敏性的药物及食物,多食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保持心情愉快,则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王一枫,史红斐.中医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13(9):584~585.
2 李永琼.中医辩证分型治疗面部黄褐斑56例.四川中医,2004,2(2):82.
3 吴景东,顾炜,尹莹,等.中医辨证治疗黄褐斑临床体会.中国美容医学,2008,17(5):741.
4 李丽桂,苏林.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63例.福建中医药,1998,29(1):30.
5 李琛,李月敏.中药喷雾加面部经穴按摩治疗黄褐斑30例.山西中医,2002,18(1):42.
方法一,外用药物:外用药物包括治疗粉刺的维A酸类药物阿达帕林凝胶,需持续1-3个月见效。也可外用抗生素进行抗微生物治疗,例如林可霉素,过氧化苯甲酰等。口服药物,中重度痤疮可以联合口服抗生素。可以选择美满霉素,阿奇霉素等。
方法二,物理治疗及其他治疗,对于轻度的粉刺和丘疹脓疱,可以选择粉刺挤挑配合中药面膜进行治疗,每周一次,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化学换肤:对于主要问题是毛孔不通畅的患者,可以采用果酸换肤使其毛囊口打开,排出毛孔内的油脂栓,达到治疗粉刺的目的。换肤后注意防晒,否则有肤色加深的可能。
方法三,光子嫩肤技术现在还是比较发达的,对于去除粉刺这种皮肤类问题效果还是非常好的,但是价格比较昂贵。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面部;黄褐斑;新进展
中图分类号:R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0-01
黄褐斑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种慢性难治性面部色素沉着性疾病,其临床治疗措施一直是医学美容和皮肤和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控制黑色素细胞活性,提高黑色素颗粒降解速度,避免黑色素颗粒形成以及对黑色素细胞增进行抑制是黄褐斑防治的关键。
1 中医治疗
1.1 中药面膜治疗
现阶段,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技术已经逐渐成熟,其主要成分包括白蒺黎、白鲜皮、乌梅、山茱萸、蔓荆子、马齿草、丹参、紫草、党参、藁本、白薇、白芷、猪苓等,上述各味药物均对于络氨酸酶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尤其是甘草提取物(LPT),作为一种油溶性物质,光甘草定约占其成分的10%至40%左右,其对于络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能够高于氢醌16倍左右,每天贴服3次,连续应用4周左右,即可达到提高皮肤亮洁度的效果。外用甘草提取物制成的霜剂进行老年斑和黄褐斑治疗,具有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所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使用氢醌等脱色剂类药物治疗黄褐斑,将使其进行治疗的主要发展方向[1]。
1.2 全身性治疗
黄褐斑临床治疗的主要原则在于益气健脾、活血、补肾、疏肝等。脾胃气虚型患者宜使用补中益气汤,进行养血祛斑、益气健脾治疗;气血瘀阻型患者宜使用益母草膏、当归丸或桃红四物汤等,进行痛经消斑、活血理气治疗;肾阴不足型患者宜使用六味地黄汤加减,进行养荣消斑、滋阴补肾治疗;肝郁气滞型患者,宜使用逍遥散加减,进行理气消斑、疏肝解郁治疗[2]。
2 西医治疗
2.1 局部外用
第一,蝮蛇抗栓酶。将甘油和蝮蛇抗栓酶等制剂共同支撑清栓酶面膜,每周使用2次,治疗30d为一个疗程,治疗2至3个疗程后,总有效率能够达到85%左右。第二,复方果酸霜联合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BFGF属于一种碱性蛋白质,其中含有155个氨基酸,与10%至15%的果酸联合使用后,前者有助于维持和增强祛斑效果,避免色素沉着,能够改善皮肤功能,缓解果酸所导致的瘙痒、红肿等不良反应,而后者则能够提高皮肤角化层的脱落速度,其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能够达到80%左右[3]。第三,5%氨基汞。属于在难治病例临床治疗过程中经常使用的一种黑色素细胞毒性物质,该类药物需要与倍他米松和维A酸联合使用。若接受氢醍配方治疗6个月后,黄褐斑症状仍未见消退,则可使用5%的氨基汞替代原配方中的氢醍,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有部分患者可能存在系统毒性或灰素沉着的危险,所以,药方应用时间需控制在3个月以内。第四,7%熊果甙。该药物属于氢醌诱导体的一种,能够在酪氨酸酶受点方面与多巴相互竞争[4]。第五,曲酸。曲酸属于毗哺酮类化合物的一种,能够对酪氨酸酶活性产生抑制作用,进而降低黑色素的生成素的。曲酸的外用浓度应控制在1%左右,每天用药2次,以2个月为一个疗程,其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能够达到87%左右。
2.2 全身性治疗
第一,儿茶素。医学实验结果证实,绿茶提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与维生素C、E等抗氧化剂相比,其自由基清除效果更好,且医学研究结果证实,100mg/次儿茶素胶囊口服治疗,每天用药3次,同时在患处外涂3%的儿茶素,每天用药2次,治疗2个月后,其临床治疗效果与复发氢醌霜相近,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能够达到60%。第二,止血环酸。该药物属于抗纤溶止血药的一种,体外实验结果表明,该药物体外应用具有黑色素形成的抑制作用,每天应用1至1.5g治疗黄褐斑,其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能够达到95%左右。第三,维生素C联合谷胱甘肽。谷胱甘肽属于由甘氨酸、半胱氨酸和谷氨酸等三种氨基酸类物质构成的三肽化合物,活性疏基是其主要分子含量。活性疏基能够对酪氨酸酶的活性以及黑色素形成产生抑制作用,其临床治疗的有效率能够达到60%左右,1.0g维生素C联合0.2至0.6g谷胱甘肽,每周2次,连续治疗10至20次后,总有效率能够提高到96%左右。第四,维生素E联合维生素C。维生素C能够对多巴的氧化过程起到良好的抑制作用,转变黑色素中的水溶性胶状物,还原黑色素为无色物质,因而有助于轻度黄褐斑的临床治疗。维生素C与维生素E联合应用,其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能够显著提高。
参考文献
[1] 曾静.黄褐斑病因分析及治疗方法[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1,1 (8):78-79.
[2] 林新宇.女性黄褐斑患者血清酶及血液流变学初步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1997,26(1):359-360.
1病因病机
黄褐斑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中医学认为,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灼伤阴血,瘀血阻络导致颜面气血失和;脾气虚弱、运化失健,不能化生精微,则气血不能润泽于颜面;肾阳不足、肾精亏虚等病理变化均可导致黄褐斑[1],其病机关键为湿浊瘀毒阻滞脉络[2],多责之于肝、脾、肾三脏。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灵枢・经脉》所言“血不留则毛色不泽,故其面黑如漆柴者。”《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亦言“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隋・曹元方《诸病源候论》曰“面黑者,或脏腑有痰饮,或皮肤受风邪,皆令气血不调,致生黑。五脏六腑,十二经血,皆上于面。夫血之行,俱荣表里。人或痰饮渍脏,或腠理受风,致血气不和,或涩或浊,不能荣于皮肤,故变生黑酐。”认为黑酐病因为血瘀,或痰饮渍脏,腠理受风。明《外科正宗》云“黧黑斑者,水亏不能制火,血弱不能华肉,以致火燥结成斑黑,色枯不泽。”指出黄褐斑是由气血不足,肾阴虚不能制火,以致火燥结成黑斑。
2中药内治
2.1 辨证分型论治:方玲玲[3]认为气滞血瘀是黄褐斑的基本病机。临床辨证论治分为四型,肝郁型用柴胡疏肝散,脾虚型用参苓白术散,肾阴虚型用六味地黄丸,肾阳虚型用金匮肾气丸。笔者临证,肾阳虚型,采用二仙汤加减,每获良效。王智钧[4]将黄褐斑分为肝郁气滞型,用血府逐瘀汤+逍遥散,中成药选用逍遥丸或加味逍遥丸;肾阴虚火旺型,用菟丝祛斑汤加减,中成药可选知柏地黄丸、秘真丸、青蒿丸等;肾阳虚肺郁型,选王氏消斑汤加减,中成药可选安肾丸、八味肾气丸等;脾蕴湿热型,方用甘露消毒丹,中成药用香薷散。贾卫华[5]将黄褐斑分为三型进行论治,肝气郁结型(183例)予以丹栀逍遥散,气滞血瘀型(129例)予以血府逐瘀汤,肾阴虚型(50例)予以六味地黄丸、二至丸,共治疗3个月,痊愈率71.5%,总有效率100%,三种证型见效时间及疗效比较,以肝气郁结型与气滞血瘀型疗效较好,见效时间短,肾阴虚型疗效较差,见效时间较长。范华[6]治疗72例黄褐斑,分为肝郁血瘀型(50.0%),脾虚湿盛型(27.8%),肾阴虚型(22.2%),分别选用逍遥散,归脾汤,六味地黄丸治疗,疗程共3个月,有效率分别为86.1%,90.0%,87.5%。王茜茜[7]将70例患者分为三型,肝郁气滞型(28例)以逍遥丸加减,脾虚湿阻型(22例)以参苓白术散加减,肝肾阴亏型以知柏地黄丸加减,同时注重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根据《素问・刺热》将面部分为五个部分,分属五脏,额部属心,鼻部候脾,左颊候肝,右颊候肺,下颌候肾,加以相应引经药物,心经加黄连、麦冬,肝经加刺蒺藜、牡丹皮,肺经加桑白皮、黄芩,脾经加苍术、白术、茯苓、淮山药,肾经加山茱萸、枸杞子等。
2.2 经方、验方及专方治疗:延晓伟[8]使用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100例黄褐斑,总有效率96%,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张智华[9]运用柴胡四物汤治疗肝郁血虚、气血瘀滞之黄褐斑,2个月后色斑渐淡。范丽丽、祝华[10-11]使用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黄褐斑,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孙泽渊[12]运用八珍汤加味治疗黄褐斑200例,治愈76例,好转120例,总有效率97%。黄宁申等[13]使用六味地黄丸加味治疗51例,基本治愈16例,显效18例,好转13例,总有效率92.16%,与西药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刘利红[14]运用补阳还五汤治疗黄褐斑,10剂后色斑渐淡,遂于月经前1周服药3剂,半年后黄褐斑消失。
张凤娥等[15]采用自拟调肾去斑颗粒治疗黄褐斑33例,基本治愈率与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3.94%,随访2个月,治疗组除1例患者出现色素反弹,其余均发现有色素恢复现象,对照组有6例出现明显色素恢复现象,表明调肾去斑颗粒的远期疗效明显优于沙棘颗粒。李雁[16]应用“滋水涵木法”自拟祛斑养容汤(女贞子、旱莲草、丹皮、山茱萸、炙龟板、盐炒知母、炒白术、炒黄柏、川楝子、桂枝、附子)治疗肝肾阴虚型黄褐斑52例,治愈18例,好转22例,总有效率77%。刘邦民等[17]采用自拟祛斑汤(生黄芪、南沙参、熟地、当归、川芎、白芍、菟丝子、泽泻、甘草)加减治疗黄褐斑42例,总有效率64.3%,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查旭山[18]自拟补肾化瘀汤(丹参30g、益母草30g、冬瓜子15g、白蒺藜15g、黄芩15g、白芷10g、熟地黄15g、山茱萸10g、泽泻10g、山药15g、牡丹皮10g、白茯苓10g等)治疗81例,治疗组有效率64.10%,对照组39.4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方亚祥等[19]采用自拟调冲祛斑汤治疗黄褐斑46例,治疗3个月,与西药对照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刘建国等[20]自拟多白汤(制白附子10g、白僵蚕10g、白茯苓10g、白扁豆30g、白蒺藜15g、白芍10g、白薇10g、白10g、白及10g、白芷10g、白花蛇舌草30g、益母草20g、柴胡10g、当归6g)治疗黄褐斑,总有效率为78.6%,西药组总有效率45.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李印等[21]自拟化斑汤(当归、柴胡、郁金、生地、赤芍、川芎、苍耳子、蝉蜕、胡麻仁各12g,丹皮、白术、地骨皮各10g,炙甘草6g)治疗42例黄褐斑,治愈16例,好转20例,无效6例。叶正明[22]自拟活血七白饮(桃仁10g,红花6g,当归10g,益母草10g,白芷10g,白及15g,白茯苓15g,白附子10g,白术10g,白僵蚕10g,白芍10g)口服,治疗15天后观察疗效,总有效率51.6%,疗效与西药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李颍等[23]采用补肾活血法治疗黄褐斑154例,经1~3个疗程治疗,痊愈83例,好转64例,无效7例,痊愈率53.90%,总有效率95.45%。基本方为菟丝子、杜仲、枸杞子各15g,桂枝、白芷、三七粉(冲服)各6g,桃仁12g,当归、熟地、浮萍各10g。偏肾阳虚加附子、肉桂,偏肾阴虚加盐知母、女贞子,肝郁明显者加郁金、川楝子,血瘀明显者重用三七、桃仁,加鳖甲。王正等[24]以祛瘀为主治疗本病,取得较好疗效。主方为当归15g、赤芍15g、生地10g、桃仁10g、红花10g、荆芥10g、夜交藤15g,辨证属气滞血瘀型主方加柴胡10g、制香附15g、蝉蜕5g、白芷10g、丹参20g;肝郁化火,烦躁易怒加丹皮10g、栀子10g、10g;阴虚血瘀型主方加枸杞子15g、玄参15g、山药15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土元10g、蝉蜕5g、仙茅10g、羊藿10g;肝经瘀热型主方加葶苈子10g、大黄10g、桑叶10g、枇杷叶15g;瘀阻脉络型主方加大黄10g、土元10g、丹参20g、蜈蚣3条、细辛3g。赵琦[25]亦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黄褐斑,处方鸡血藤、丹参各20g,赤芍、白芍、益母草各15g,生蒲黄、炒蒲黄、香附、柴胡、杭白菊、丝瓜络、当归、熟地各10g、红花、山茱萸各5g,连服4周,总有效率85.7%。
2.3 中成药治疗:王军[26]使用血府逐瘀胶囊口服,配合肌注丹参酮ⅡA-磺酸注射液,36天为1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显效率为70.58%,总有效率94.44%。闫跃东等[27]使用大黄蛰虫胶囊治疗22例黄褐斑,有效率与西药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金银芝[28]使用调经祛斑胶囊加蜂蜜治疗62例黄褐斑,总有效率96.77%。李振洁等[29]采用经前7天及经期服用补精活血颗粒(熟地15g、山萸肉20g、枸杞子20g、菟丝子15g、茯苓15g、生地15g、杭菊15g、当归15g、香附12g、川芎12g、黄精15g、益母草15g、甘草6g),经后期服用补精血颗粒(熟地15g、枸杞子20g、山萸肉20g、山药20g、丹皮15g、菟丝子15g、茯苓15g、知母12g、黄柏12g、香附12g、炙甘草6g、杭菊15g)治疗黄褐斑属肝肾阴虚者,共治疗3个月,与西药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3内外同治
徐晶萍等[30]采用内外合治,内服基本方熟地10g,山茱萸10g,女贞子15g,旱莲草15g,当归15g,川芎10g,赤芍10g,红花5g,桃仁10g,何首乌10g,白芷10g。面膜处方为当归、白茯苓、白及、白芷、白附子、冬瓜仁、白僵蚕、田七、桃花等量,烘干研末,总有效率63%,明显优于西药组。张苗等[31]采用刮痧法结合祛斑美白汤治疗黄褐斑65例,总有效率81.54%。祛斑美白汤组成为红花9g、桃仁9g、熟地15g、当归12g、川芎9g、赤芍12g、白芍12g、夏枯草10g、益母草10g、白僵蚕9g。罗文辉等[32]自拟美白地黄汤合丝白祛斑软膏治疗,临床治愈17例,显效28例,有效8例,愈显率84.90%,对照组为62.75%,表明内外同治优于单用丝白祛斑软膏治疗。潘瑞萍等[33]自拟中药面膜方(桃仁、红花、川芎、白术、白芍、白僵蚕、白蒺藜、白及、蝉蜕、浙贝、白鲜皮、益母草、薏苡仁、杏仁、生百部、当归、白附子、威灵仙、五倍子、麦冬、白苏叶、藁本、沙苑子、柿叶、地肤子)外敷合逍遥散加味口服治疗,总有效率83.3%。王建明[34]辨证论治46例黄褐斑,肝气郁结型(24例),口服逍遥丸,配合按压三阴交、足三里、太冲等穴位;脾气虚弱型(10例),口服补中益气丸,并按压中脘、三阴交、足三里等穴位;阴虚火旺型(12例),口服杞菊地黄丸,按压肾俞,太溪,涌泉等穴位,1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总有效率95.6%。
4针灸及其他治疗
张学丽等[35]采用常规针刺加飞腾八法治疗黄褐斑20例,飞腾八法组效果优于辨证取穴组(P<0.05)。郝广义等[36]采用飞腾八法配合刺血拔罐治疗黄褐斑80例,5次为1个疗程,其中最少治疗2个疗程,最多治疗6个疗程,总有效率95.0%。吕秀玲[37]采用针刺配合中药面膜,5个月为1个疗程,面膜药物组成:白丁香、白僵蚕、刺蒺藜、牵牛子、白及各120g,白芷75g,白附子、茯苓各18g,总有效率96.6%。朱玉[38]采用针刺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黄褐斑50例,总有效率98%,对照组总有效率86%。结论:针刺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黄褐斑效果明显优于单纯针刺治疗组。
毛忠南等[39]采用经络美容法治疗,包括经络调整及体针,与西药组分别比较治疗1个月、2个月、3个月末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并发现治疗时间越长,差异越显著。治疗组1年后复发率为26.25%,对照组为35.25%。肖倩等[40]采用埋线疗法结合面部挂针治疗38例,对照组30例用20%壬二酸霜治疗,4周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总有效率92.11%,对照组80.00%。辛桌萍[41]采用穴位埋线治疗24例,每10~15天治疗1次,治愈9例,显效8例,好转3例,总有效率84.0%。史连俊[42]使用背部走罐加局部围刺治疗黄褐斑60例,痊愈28例,显效23例,有效8例,其中最少治疗1个疗程,最多治疗3个疗程,总有效率98.3%。王萍等[43]采用背部走罐配合刺络放血治疗黄褐斑29例,基本治愈15例,显效7例,好转5例,显效率(基本治愈率+显效率)为75.8%。刘丽[44]采用耳穴贴压配合针刺治疗女性黄褐斑50例,总有效率92.0%,疗效优于耳穴贴压组。张帆等[45]采用耳穴贴压配合面部艾灸推罐治疗黄褐斑68例,10次为1疗程,共治疗4个疗程,基本治愈37例,显效21例,好转7例,总有效率95.6%。吴艳等[46]采用耳尖放血配合局部围刺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60例,耳穴选神门、交感、肝、脾、外肺、子宫、内分泌、面颊,面部针刺取阿是穴(皮损区),经过2个月治疗,基本治愈20例,显效26例,好转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3.33%。吴锐等[47]采用板蓝根注射液耳穴(选取肾、胃、内分泌、耳背肺等)注射治疗黄褐斑60例,总有效率90.00%,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方玲玲[48]采用耳穴贴压配合维生素C超声波导入治疗黄褐斑60例,每10次为1个疗程,共治疗10个疗程,有效率91.7%,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5中西医结合治疗
陈益昀等[49]中西医结合治疗66例,总有效率95.55%。内服基础方为菟丝子、何首乌各30g,女贞子20g,羊藿、当归、丹参、白芍、乌梅、蔓荆子、桑白皮、茯苓各15g,白芷、白薇各10g,并注重辨证加减。外用方茯苓、白及各200g,白芷150g,细辛、吴茱萸、川芎各100g,共为细末,过80目筛,食醋或蜜调敷患处。西药口服维生素C 200mg,维生素E 100mg,3次/日,1个月为1疗程,总有效率95.5%。临床中,多数患者均可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而且疗效显著。
6小结
本文统计近五年50余篇文献,总结出中医药治疗黄褐斑多从肝、脾、肾、心四脏入手治疗,以肝郁气滞、脾虚湿胜、肝肾阴虚、气滞血瘀四型为主,其中气滞血瘀是黄褐斑的重要致病因素,所谓“无瘀不成斑”,故活血化瘀法贯穿各个证型。此外,黄褐斑是一种慢性疾病,中医内治疗效较好,但起效慢,患者依从性差,故在中药汤剂口服期间,可考虑运用针灸、耳穴、面膜贴覆等多手段综合治疗,避免中断治疗。中西医结合方面,中医、西医治疗黄褐斑各有所长,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中西医结合、内外同治、多种治疗手段的应用将是临床治疗黄褐斑的必然趋势。50余篇文献,辨证论治中出现单证型、二证型及三证型,辨证较为混乱,证名繁杂,今后应逐步规范黄褐斑的中医辨证分型标准,探讨并制定标准、规范及公认的分型标准,以便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丁慧.中药内服配合祛斑面膜治疗黄褐斑32例[J].新中医,2006,38(8):77.
[2]卫永琪.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虫类药物治疗黄褐斑23例[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6,22(3-4):178.
[3]方玲玲.中医辨证论治黄褐斑体会[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11):25.
[4]王智钧.黄褐斑的中医辨证施治[J].社区医学杂志,2010,8(23):83-84.
[5]贾卫华.辨证治疗女性黄褐斑362例疗效贯穿[J].河北中医,2008, 30(9):923-924.
[6]范华.辨证分型治疗黄褐斑72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2008,7(2):112 .
[7]王茜茜.辨证治疗黄褐斑70例体会[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 31(6):733.
[8]延晓伟.加味桃红四物汤治疗颜面部黄褐斑100例[J].陕西中医,2009,30(11):1486-1487.
[9]张智华.柴胡四物汤临床应用举隅[J].湖北中医杂志,2010,32(1):64.
[10]范丽丽.丹栀逍遥散加减治疗黄褐斑50例[J].中医研究,2010,23(8):39-40.
[11]祝 华.丹栀逍遥散治疗肝郁化火型黄褐斑疗效观察[J].四川中医,2010,28(11):108-109.
[12]孙泽渊.八珍汤加味治疗黄褐斑20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8,29(6):80.
[13]黄宁申,张尚华.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黄褐斑51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9,41(3):35-36.
[14]刘利红.补阳还五汤治疗皮肤病举隅[J].光明中医,2008,23(12):1997.
[15]张凤娥,杨志波,贺菊乔.“调肾去斑颗粒”治疗黄褐斑33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9,41(4):38-39.
[16]李 雁.“滋水涵木法”治疗黄褐斑52例体会[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30(4):56.
[17]刘邦民,陶春蓉,艾儒.祛斑汤治疗黄褐斑42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9,41(1):40.
[18]查旭山,林少键,李东海.补肾化瘀汤治疗黄褐斑81例[J].河南中医,2007,27(8):46-47.
[19]方亚祥,周爱珍.调冲祛斑汤治疗女性黄褐斑46例[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0,44(12):69-70.
[20]刘建国,喻国华,曾怡春.多白汤治疗黄褐斑56例[J].四川中医,2008,26(6):98-99.
[21]李 印,李金鑫.化斑汤治疗黄褐斑42例[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2):1503.
[22]叶正明.活血七白饮治疗黄褐斑64例报告[J].中医药导报,2009, 15(9):25-26.
[23]李 颍,朱明辉.补肾活血法治疗黄褐斑154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7):406.
[24]王 正,吴元洁,吴广铮.从瘀论治黄褐斑临证心得[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4):243-245.
[25]赵 琦.活血化瘀法治疗黄褐斑21例[J].江西中医药,2008,39(306):55.
[26]王 军.二联疗法治疗黄褐斑36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5):20.
[27]闫跃东,王金花.大黄蛰虫胶囊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7,21(9):536.
[28]金银芝.调经祛斑胶囊加蜂蜜治疗黄褐斑62例[J].浙江中医杂志,2010,45(1):67.
[29]李振洁,林春生,李燕红,等.补精活血颗粒治疗肝肾阴虚型黄褐斑的疗效观察[J].中国美容医学,2009,18(4):540-541.
[30]徐晶萍,刘.内外合治黄褐斑70例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9,27(5):106-107.
[31]张 苗,陈友义,靖 媛.刮痧法结合“祛斑美白汤”治疗黄褐斑65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10,42(7):23-24.
[32]罗文辉,刘雅研.美白地黄汤和丝白祛斑软膏治疗黄褐斑53例[J].湖南中医杂志,26(4):72-73.
[33]潘瑞萍,张 青.自拟中药面膜方外敷合逍遥散加味治疗黄褐斑42例[J].四川中医,2010,28(2):106-170.
[34]王建明.辨证结合穴位按压治疗黄褐斑46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9,44(3):175.
[35]张学丽,刘 颖,杨丽,等.常规针刺加飞腾八法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9,29(6):455-457.
[36]郝广义,王 阳,朴联友.飞腾八法配合刺血拔罐治疗黄褐斑80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7,26(4):21.
[37]吕秀玲.针刺配合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89例[J].河北中医,2009, 31(2):265.
[38]朱 玉.针刺配合梅花针叩刺治疗黄褐斑50例[J].陕西中医,2010, 31(4):476-478.
[39]毛忠南,李占虎,贾建兵.经络美容法治疗黄褐斑120例[J].甘肃中医,2009,22(3):51-52.
[40]肖 倩,苏 戈,刘 宁.埋线疗法结合面部挂针治疗黄褐斑临床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2010,26(9):644-645.
[41]辛桌萍.穴位埋线治疗黄褐斑24例[J].甘肃中医,2010,23(4):50-51.
[42]史连俊.背部走罐加局部围刺治疗黄褐斑60例[J].北京中医,2007,26(7):427.
[43]王 萍,李荷英.背部走罐配合刺络放血治疗黄褐斑29例[J].甘肃中医,2007,20(10):39-40.
[44]刘 丽,李文丽.耳穴贴压配合针刺治疗女性黄褐斑50例[J].陕西中医,2009,30(3):331-332.
[45]张 帆,王国书. 耳穴贴压配合面部艾灸推罐治疗黄褐斑68例[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5):32.
[46]吴 艳,黄 蜀,童丹丹,等. 耳尖放血配合局部围刺治疗气滞血瘀型黄褐斑6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10,19(3):11.
[47]吴 锐,王 瑜.板蓝根注射液耳穴注射治疗黄褐斑60例[J].广西中医药,2010,33(3):44.
[48]方玲玲.耳穴贴压配合维生素C超声波导入治疗黄褐斑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7):70.
樊文花从1988年开始创业,从经营一家美容院的创业者,直至1998年成立樊文花品牌,美容事业不断发展壮大,今天的樊文花已成为一个享誉美容美白行业的著名品牌——25年的美白护肤临床经验,造就了享誉美容美白行业的“美白专家”称号。
截至今日,“樊文花”品牌已拥有4项产品专利,在全国拥有加盟连锁店2000多家,直营店20家,品牌享有较高的市场知名度和社会美誉度,产品受到广大爱美女性的喜爱。
樊文花品牌起源
1988年,祖籍山西汾阳的樊文花开始创业,开设了第一家美容护肤中心。八十年代的中国,美容行业刚刚起步,有皮肤问题的人比较多,特别是有斑、有痘的。樊文花从小饱受中医熏陶,采用本草纲目古方精髓,研发了一系列祛斑、祛痘的精华类产品,并开发出中药面膜。
由于专业的产品和服务理念赢得了市场欢迎,樊文花创业的步伐不断加快,迅速从一家美容院扩展至5家美容院,美容事业蓬勃发展。1989年,樊文花规范美容院服务人员的工作标准,开发出第一套“樊式美容手法”。同时,为了进一步完善产品结构,丰富产品品项,提升产品研发能力,樊文花组建了产品研发中心,该中心招聘了多名中医学博士和研究员组成强大的技术研发力量。在产品研发上,樊文花开始采用天然植物提取液,复配多种中草药古方,做美白解决方案,让来美容院的爱美女性都能时刻保持肌肤无暇亮白的健康肤色。
直至1998年,樊文花品牌正式诞生,随后樊文花美容保健品公司也正式成立。凭借优质的美白产品和良好的美容效果,樊文花品牌获得了市场的高度认可,美白已成为消费者对樊文花品牌的主要认知。
樊文花品牌扩张
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樊文花积累了颇具规模的终端美容院网点布局,产品研发和生产能力。
为了进一步扩大市场,把广受欢迎的中草药配方产品批发给更多美容院。2000年,樊文花从山西到广州开设工厂,提升生产能力。至此,樊文花品牌完成了企业研发、生产和渠道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布局,企业迎来了大规模品牌和市场扩张。
2002年,樊文花公司第二个品牌诺美丽莎诞生,定位经济型美白。2003年,第三个品牌莱斯贝儿诞生,定位维生素美白。2012年3月,第四个品牌美酷本草诞生,定位原液美白面膜的领导品牌。
25年来,樊文花从经营第一家美容院,到服务2000多家美容院的美容企业,最终成为一家集技术、研发、生产、服务为一体的规模化现代化的美容集团。
樊文花市场突围
1988年经营首家美容院时,樊文花就发现来做美容的女性消费者虽然皮肤肤质不同,但都希望时刻保持无暇亮白的肌肤。
创业伊始,樊文花就针对市场需求,继承本草纲目遗方精髓,坚持采用天然植物提取液,研发多种美白产品。
经过近20年的品牌发展和市场探索,截止2008年,通过对樊文花产品的销售数字全面分析,发现樊文花美白产品销售占比达58%,美白产品成为樊文花最具市场影响力和生命力的品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