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王冕学画

王冕学画

时间:2023-05-30 10:28: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王冕学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曾前后两次教学《少年王冕》一课中“七泖湖雨后美景”的内容,使我意识到教师对文本把握的深度及调控能力决定了课堂所能达到的高度和效率。

初次教《少年王冕》时,我抓住王冕“孝敬母亲”“自强不息”两方面特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有五六处写王冕孝敬母亲的内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有三四处体现王冕自强不息的内容,需要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交流中,学生都没有注意七泖湖雨后美景这段文字,也许他们认为这段文字既不属于王冕孝敬母亲,也不属于王冕自强不息,而实际上这段文字在课文中非常重要,它是激发王冕学画欲望的一段精彩的景物描写。引导理解王冕的性格特点,不能弃之不管。于是,我强行引入:“我们来欣赏一下七泖湖的雨后美景,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出示文字:

转眼间,阴云密布。一阵大雨过后,天空中黑云边上镶着白云。阳光透出来了,照得湖水通红。山上雾气缭绕,岩石掩映;山下树木葱茏,青翠欲滴。树枝像水洗过一般,绿得尤其可爱。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花苞上雨水,最点,荷叶上水珠晶莹透亮。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文字,感受一下雨后七泖湖的美丽景色。(生齐读)

师:老师还给大家收集了几幅图片。(出示荷花以及荷叶上滚动的水珠的图片)

师:看着这些图片,你想到了哪些诗句啊?

生:我想到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生:我想到了“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师:多么美的画面啊,谁愿意通过朗读为我们展示这样的画面呢?(指名读)

师:这么美的景色又有这么美的文字,让我们伴着优美的音乐,再来读一读。(生齐读)

师:七泖湖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好多人都看到过这美景,可只有王冕把它画了下来,从这段描写中你看出王冕是个怎样的人?(指名说)

生:王冕很聪明。

师:谁能用这样的句子概括一下?(出示:这是一个__的王冕。)

生:这是一个细心的王冕。

生:这是一个勤奋好学的王冕。

生:这是一个善于观察、酷爱绘画的王冕。

教学后我总有种“贴补丁”的感觉,觉得学生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游离于课文整体之外,与体现王冕性格特点的那些文字貌合神离。课堂气氛平淡,学生学习时缺乏激情。

第二轮再教的时候,我重新对教材进行了一番审视,决定把这段文字同感悟王冕的人物形象融合起来。教学中,我相机出示了这段文字(略),指名学生朗读。

师:说说对于这段文字,你有怎样的认识。

(学生纷纷谈到这段文字很美)

师:大家想不想看一看这雨后七泖湖的美景?

众生:想!(师播放雨后美景)

师:看到如此美妙的景色,你有一种什么感觉?用些好词好句来形容一下。(江山似锦、风景如画、美不胜收、美妙绝伦……)

师: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描写七泖湖,仅仅想说它很美吗?有时候文中的风景描写不只是为了赞美风景,它可能有很多用意呢!再读一读,想一想。(生读书,思考,相互交流)

生:是美景使王冕产生了强烈的愿望――学画。

生:这美景使王冕有了学画的机会。

师:应该说这美景是王冕学画的契机。

生:这美景成了王冕人生中重要的时刻。

师:可以说是王冕人生的转折点。还有什么发现?生:我觉得作者写景美还想暗示王冕有发现美的能力。

师:有新意!

生:我赞同他的说法。我觉得作者写景美是想说明王冕随着读书的渐渐增多,他学会了欣赏别人欣赏不到的美景。

师:有道理!你们看前文中对七泖湖的景点也作了描写,是出自秦家人之口,在秦家人眼里那里十分阴凉,水量充沛,只是个适合放牛的地方。而同样的景物,在王冕的眼里却是有“色”、有情的,雨后天空、湖水、青山、绿树、荷花等景物都如诗如画,清新美丽,令人陶醉。这说明什么?

生:王冕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师:这句话很有哲理味道!作者写七泖湖美景的用意――

生:想说王冕读书后提高了欣赏美的能力,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了。

师:原来读书还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呀!我们也要好好读书噢。还有发现吗?

生:这景物还象征了王冕的精神!

师(惊喜,追问):什么精神?

生:像荷花一样的精神……坚强……纯洁。

生:出淤泥而不染!

师:能理解到这种程度真不简单,你们太了不起了!

第2篇

《新课程标准》倡导寻找课程需要和儿童需要的契合点确定教学内容,找到适合儿童的教学策略。问题由学生来提,再以主问题引领,课文让学生读懂,文本奥秘由学生发现,学习方法由学生小结,引导学生抓住语言文字,品悟人物性格特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王冕勤奋刻苦的好学精神,以及孝顺母亲的美好品德。

教学目标

1.借助文本,在读懂描写王冕言行内容及环境描写内容的基础上,学习“详略得当”的表达方式和“揣摩言外之意”的阅读方法。

2.懂得王冕是一个孝敬母亲、勤奋刻苦、自强自立的人,受到思想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整体把握课文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觉得少年王冕是个怎样的人?

2.在预习的过程中,你读出了什么疑问?请在文中相应的地方批注出来。

3.同学们自主质疑,根据学生质疑情况出示主问题。

(出示:课文约980字,写了王冕前后12年的生活经历,作者是怎样做到的?详写了王冕哪两件事?)

【设计意图:复习是为了对上节课的学习进行整体回顾,对文本内容再次温习与巩固。然后让学生进行自主质疑,教师进行归纳与引导,教会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质疑的过程也就是积极思维的过程。主问题的提出简化了文本学习的头绪,统整学习的过程,方便了教师的教,更有利于学生的学。】

二、细读语言,揣摩言下之意

1.我们先来看作者是怎么详写辍学放牛这件事的呢?谁来读课文相关段落?

2.体会母亲的话:

①母亲让王冕放弃学习去给秦家放牛的原因是什么?

②读出母亲的无可奈何。

3.细读王冕的话:王冕懂母亲话的意思吗?读句子。

①大家都说王冕勤奋好学,可他却说在学堂里闷得慌,似乎矛盾了,怎么理解他说的这话?课文后面有这样一个思考题,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如果有新的理解请继续作批注,然后全班交流。

②多么孝顺的孩子啊,听了王冕的话母亲心里一定舒服多了。这么一读,看来王冕说的是假话啊,是善意的谎言啊,有其他看法吗?

③小结:含蓄是我们中国人说话最大的特点,这一细读,我们就能发现这看似矛盾的话里,原来还有这么丰富的言外之意。

4.这就是经典的文章,它就像一杯好茶,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王冕是这么说的,他又是怎么做的呢?谁来读?

①从他所做的当中,你品味出什么来了吗?

②这一段中有两处相似的地方,“舍不得吃”怎么理解?“舍不得花”呢?

③就这样一个勤奋刻苦、自强自立的孩子,因为孝顺母亲,所以在母亲让他辍学的时候,他对母亲说——(齐读)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第一步得读懂文本。细读文本,帮助学生透过固态的文字,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王冕和母亲之间相依为命,母慈儿孝的人间真情。这样,原本方块的汉字也就有了生命与情感。】

三、细读结构,揣摩环境描写

1.同学们,作者抓住王冕怎么说的和怎么做的,详写了辍学放牛这件事,表现了王冕孝顺母亲、勤奋刻苦、自强自立的形象。接下来作者详写的是什么事?(指名读)读到第二件事开头的时候,你有没有发现什么?有这么多相同点,那他们能不能互换呢?

2.这三四年,王冕一边放牛一边读书,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就在这一天,下了一场大雨,也改变了王冕的一生。(出示第5段的景色描写)

①这段话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圈出表示顺序的词语。

②怎样读出景物的美呢?光注意顺序还不够,我们眼前还似乎可以看到这一幅图画,注意这景物的特点,读出它的美来。女生再读一读。

③多么美妙的景象,可令我感到疑惑的是:课文只用约980字就写了王冕12年的成长经历,可为什么花120字写暴雨和雨后的荷花呢?

(这篇课文选自《儒林外史》,儒就是读书人,儒家对读书人的标准是做一个君子,而《儒林外史》中所写的读书人已经不像君子了,都是伪君子,全书只有这开篇第一人王冕例外。他就像一面镜子放在书的开头,照出了后面那些读书人伪善的真面目。我们大家都知道荷花也被称为花中的君子,古人说荷花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王冕就像这荷花一样,所以这里写荷花实际上就是在写王冕啊。)

④原来这番景物描写还有这么丰富的内涵。难怪著名作家曹文轩说:环境描写写得好才是高手。找个同学再来读一读,我给他配上音乐。

⑤这么美好的景物,这么优美的文字,我们应该把它留在记忆里,请大家尝试背一背。

3.引读:王冕不禁看得入了迷,心里想道——“古人说‘人在画图中’,真是一点不错。可惜这里没有一个画工,把这荷花画下来。”随后转念又想——“天下哪有学不会的事?我何不自己画几笔?” 他怎么会这么想呢?

4.引读:想到这些,王冕开始刻苦学画——

5.凭着刻苦和勤奋,十八岁时王冕就已脱离秦家开始自立,齐读最后一段。

6.回到主问题:课文约980字写了王冕12年的经历,作者是怎样做到的?什么地方详写?什么地方略写?为什么要详写?

【设计意图:言意兼得,学生的语文能力才会获得生长。引导学生比较两件事例写法的异同,促进学生在比较中获得写作手法的教育。借景抒情、以物喻人,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但是教师如果能够联系历史背景和生活实际进行讲解,学生收获的必定是言语技能的智慧。】

四、拓宽练习,扩展阅读背景

1.拓展练习:为了表现乐于助人的形象,下面哪些内容应该详写?哪些应该略写?哪些可以不写?

a.我上体育课扭伤了脚。

b.王刚背着我送我回家。

c.王刚帮我擦红花油。

d.王刚在我家写作业。

e.老师打电话问情况。

f.我爸爸送王刚回家。

2.回顾一下我们这一整堂课,你学到了什么?

3.最后给大家欣赏一下王冕的墨梅画和《墨梅》诗。

【设计意图:拓展练习有助于学生将学到的“技”上升为“道”的层面;经历了问题由学生来提,课文让学生读懂,文本奥秘由学生发现之后,学习方法由学生自己小结,还学习的主动权给学生;一曲清音乐和着淡雅的墨梅图画面,辅以《墨梅》诗,伴随叮铃铃的下课铃声,使学生紧张的神经得以放松,更增添了语文课堂的文化气息。】

第3篇

完成了义务教育,

也不想再读书了,

但还不到16岁呢?

这一年是否不得

训练、比赛、表演,

也不能拿工资?

一些朋友聚会,谈到童工问题,他们就一致表示反对。于是我问一个以睿智闻名的朋友:“你确信你反对童工吗?”

他的回答是:“确信!”

我接着问:“农村的小孩帮家里干农活,你是否反对?”“不反对。”

“也就是说,你不反对小孩干活,但反对有人付钱让小孩干活?”“对。”

“那么,美国小孩早上骑自行车送报纸赚钱,你是否反对?”“不反对。”

说到这里,朋友开始迟疑:“不反对美国小孩送报纸,是否还算反对童工?”但旁边有一个习惯捣糨糊的朋友,马上替他鼓气:“小孩送报纸那不叫童工。童工是指靠工作养活自己的小孩。”

我说:“这些小孩在做一份兼职的工作,怎么不算童工?只能说,你们不反对兼职童工,只反对专职童工。”

以睿智闻名的家伙和其他一些人对此表示同意。“捣糨糊的”则坚持兼职不叫童工。

我继续我的问题:“王冕小时候家里很穷,给邻居家放牛,这种全职童工你们是否反对?”元代画家王冕的故事是我这个年代的人小学课本上的内容。他在放牛时看到雨后荷花很美,希望把它们画下来,于是省吃俭用买了颜料潜心学画,终成一代名画家。同样的故事还有李密“牛角挂书”。

大家的回答是:“不反对。”但他们马上就补充:“现代社会不一样。国家必须承担养活孩子的责任,所以要坚决反对童工。”

“那么在非洲的一些国家,政府根本没有能力承担起养活孩子的责任,你们是否反对这些国家的少年做全职工作养活自己?”

“反对!”

“为什么?他们和王冕的处境是一样的啊。难道让他们挨饿?”

捣糨糊的朋友理直气壮地回答:“因为不管政府有没有这个能力,他们都必须养活这些小孩。”

这就是所谓的“愿景经济学”了:不管现实情况,要求“愿景”必须实现。

我希望他们能考虑一下现实情况。“假定这个政府无力承担起养活孩子的责任,你们希望他们挨饿吗?”

捣糨糊的朋友回答:“你老说非洲是什么意思?我们说中国的情况。你说说,你反不反对山西黑砖窑的童工?”

当然,即使她不说,我也会回到中国现实。

“在中国,法律规定,16 岁以下就算童工。但是有些小孩15 岁就完成义务教育了。他们没有考上高中,也不愿意继续读书,那么你是否反对他们放牛、看果园、看大门?我知道法律禁止这种雇佣。”

“反对!”

“如果他们是帮家里干这些全职的活,你们反对吗?”

“不反对。”

“那么现在让我们回到第一个问题。也就是说,你们并不反对他们干这些活,只不过他们只能免费干。如果同样是干活,但有人付钱,你们就会反对。这个逻辑不是很奇怪吗?”

“不奇怪,因为这是法律规定的。这么做对他们有害。”

我正想问,为什么免费干活对他们无害,得到报酬反倒对他们有害?捣糨糊的朋友这时又插话了:“他们帮家里干活也不允许。”

对这个强悍的回答,我也有预料。我接着问:“体育局用小运动员,马戏团、杂技团用小演员,你们是否反对?他们不但没闲着,比做全职工作还辛苦、受的伤害还要大,也拿了工资。”

“不反对。因为他们训练之余还在读书,不算童工。”

“如果他们15 岁完成了义务教育,也不想再读书了,但还不到16 岁呢?这一年是否不得训练、比赛、表演,也不能拿工资?”

“是的。”捣糨糊的朋友继续保持其强悍的逻辑风格。其他人则没有回答。

我说:“其实我早已经证明了,第一,至少你们不反对兼职童工;第二,至少你们不反对王冕那种情况下的童工。只是你们并不了解你们自己反对什么、赞同什么。”

当然,他们忘不了问我,对山西黑砖窑的童工怎么看?我回答:“我只在两种情况下反对童工:第一,侵犯监护人的监护权(相应,监护人应该尽抚养义务);第二,对儿童强制劳动。黑砖窑既侵犯了监护人的监护权(在监护人不知情的情况下使用童工),还强制童工劳动,我当然要反对。”

第4篇

微博:搜狐微博/

腾讯微博/chenyizhiyue

新浪微博.cn/chenyizhiyue

网易微博/chenyizhiyue

天涯微博/294537

论坛:.cn/forum/froum.php?gid=86

收买就是作弊

dfr初中生:姐姐,就要竞选班长了,我想让同学们选我,就计划着用钱买东西送给他们,可是又觉得这样是不是作弊。我现在很纠结,您说我该怎么办?

值得庆幸的是,你还没这样去做。用钱收买同学当然是作弊了,是不对的。竞选,顾名思义,竞,就是竞争,是要凭实力的。如果你真的想当班长,就要明白几点:第一,要做诚信的榜样。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他的徒弟子路也说,言必信,行必果。做班长首先自己要诚实守信,树立在同学心目中的威信。第二,要有管理班级的真正实力,如领导能力、组织能力等;第三,其他因素,譬如热情、为班级荣誉而战的决心等。只要你这样去做,一定可以赢得同学们的好感与支持,当班长也就指日可待了。你说呢?

不要打退堂鼓

Guji初中生:昨天,老师安排我当生活委员。我是个男生,不想婆婆妈妈的管那些细碎的事,想放弃。

这是一个不错的锻炼机会,不要打退堂鼓。别给职位加上性别的限制,只要用心去做,不管男女,都可以干得很出色。生活委员虽然不是什么大“官”,但它在班级生活中不可或缺,千万别小看它。记住:成大事者必先成小事。姐姐希望你不怕困难,敢于迎接挑战,担起此“小职”,做好班级管理乃至人生管理的大事。

主动权在我们自己的手上

得兼鱼掌(678初中生):总觉得生活薄待我,让我感觉不到一点快乐。

生活对我们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我们也应该公平地去对待生活。譬如霍金,虽然身患重疾,却拥有一个智慧的头脑,将宇宙研究得无比透彻,从而为我们所敬爱。假设他不在逆境中奋发图强,而是自暴自弃的话,结果会如何呢?所以,生活的主动权在我们自己的手上。无论学习,还是交友,只要你主动出击,谁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拒你于千里之外。

持之以恒地走下去

253初中生:我很喜欢画画,很想学。可是我家条件不好,难以负担我学画画的费用。我该怎么办?

听过“王冕学画”的故事吗?你与那个放牛娃相比,条件不知要好多少倍呢!外在条件固然重要,但成功还得靠自己。王冕之所以能成为著名画家,靠的就是苦练啊!他以自然为师,完全靠自学,而你,至少还有学校的美术老师可以求助哦。保持兴趣,持之以恒地走下去吧。

爸妈常争吵

Shoa初中生:学习紧张,爸妈常争吵,我不知所措。我的家庭什么时候才能和睦一点呢?

人的一生中,既有鲜花与荣耀,也难免挫折与坎坷,要面对这一切,就必须敢为人生的搏浪者!你或许觉得,你现在遇上了多么大的痛苦,但是姐姐要对你说:都不算什么!爸妈争吵,你就当他们是以这样的方式培养感情,时不时地来点生活的调味品而已,不必太介意。然后,在适当的时候好好劝劝他们,相信他们能接受。

坚信“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Zhouyan初中生:我是一位活泼好动、兴趣广泛的女孩。很多事情,大家都说不可能的时候,我却坚信“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你兴趣广泛、笃定真实、敢想敢做,姐姐非常欣赏!值得注意的是,是否所有与众不同的想法都值得付诸实践呢?在行动之前,建议大家多考虑内在和外在条件,考虑得周全一点,一旦认定目标并付诸行动后,就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样,“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这句话实施的可能性才会更大。

每时每刻都努力

第5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A-

0024-02

2011年版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走出“非语文、假语文、泛语文”的误区,进一步增强语文意识,关注文本“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引领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提升语文实践能力,使语文课堂真正返璞归真,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一、深读文本,体悟语文味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很多语文教师不再只关注文本内容,而是开始逐步关注言语形式,关注表达方法。但从笔者平时的听课和观察看来,当前的教学仍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如有的教师不能抓住课文中富有特色或较为关键的词句进行推敲、揣摩,对言语形式的教学过于随意,还有的教师陷入语文知识教学的误区,对某种表达方式的名称、用法等只是笼统地介绍,浅尝辄止,没有带领学生细究、品析,这样的教学显然不能使学生尝到语文味。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在《谈文学》一书中早就告诫我们:“精确妥帖的语文颇不是易事,它需要尖锐的敏感、极端的谨严和极艰苦的挣扎。”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深入钻研文本,培养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寻找课文中言语形式的精确妥帖,关注特殊标点符号的用法、关键词语的意义、富有艺术表现手法的句子以及揭示文章主旨的段落,并且有意识地将这些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聚焦语言文字,咬文嚼字、涵泳吟诵,在对比、辨析、评点中揣摩、理解、积累,在深读中感受语言的韵律美、节奏美、意象美,真正品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妥帖,形成对语言敏锐的感受力。比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七律・》一诗时,带领学生抓住最能体现革命豪情的中心句“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展开教学,紧扣“远征难”体会“五岭逶迤、乌蒙磅礴、铁索寒、千里雪”诸种意象,紧扣“只等闲”理解“走泥丸、暖、喜”等关键词语,学生通过字斟句酌的掂量、咀嚼、玩味,感受到一代伟人潜藏于诗中的强烈情感,更深深地体悟到战士的豪迈气概。再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一课时,待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后,宕开一笔,引导学生触摸词之精妙,品味寻常语的不寻常。学生静下心来品读、回味之后,纷纷列举“常记”“惊”“争渡”“沉醉”等字词并进行个性化解读。在学生对整首词产生独特感悟的基础上,教师要求学生找出最能表达李清照心情的一个字,引导学生寻找词眼,将全词读成一个字,师生进而共同品赏“醉”字,体悟词人的那份酒醉、陶醉、心醉。最后,全班伴着歌曲《如梦令》,缓缓地齐读全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从李清照词的艺术特色入手浸润于文本、欣赏其中的语言,读“活”了文本,享受到古典诗词独有的语言魅力,获得了美的熏陶。

二、想象补白,深化语文味

有学者指出,我们的阅读教学不应违背汉语文化“观物取象”的具象思维方式,而应“引领学生张开感受的触角,激活想象的细胞,澎湃生命的激情,进入‘意象的河流’”。纵观我们的课堂,有的教师忽视了这一汉语言文本的思维方式,难以逃脱繁琐分析、机械训练的缰绳;也有不少教师虽然注意到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但却没有从具象思维方式出发,有些想象训练远离文本中心,天马行空,学生的情感未能得到充分调动,言语能力未能获得有效提升。

笔者认为,我们不仅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意象空白进行观察想象、补充想象、联系想象,将文字符号形象化为生动活泼、色彩缤纷的生活画面,还要在学生想象的诉求、境界的融通中,始终注意引导学生沉浸在文字的氛围中,对关键的词句产生真切的体会,切切实实增强学生的语文实际运用能力。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二泉映月》一课时,针对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有限、难以理解阿炳生活“坎坷”的实际,巧妙地扣住“坎坷”一词引导学生充分想象:“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在一个烟雨蒙蒙的早晨,阿炳在干什么?在一个大雪纷飞的黄昏,阿炳在干什么?他因为双目失明而撞上了一摊水果,你看到了什么?他在破旧不堪的房子里,你看到了什么?”这一教学片段合理地挖掘了文本中的意象空白,融想象能力培养、语言文字训练于一体,使学生披文入境,身临“坎坷”的意象世界,体验到阿炳的艰难处境。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水》一课时,首先配乐范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学生思考哪些特写镜头需要通过想象来领会。学生在情境创设中放飞想象,有的说看见孩子们的嘴巴咧开了,眼睛眯成了一条线;有的说一个男孩的头发像枯草一样干干的,淋过雨后湿漉漉的,就像干旱的小草喝饱了水一样。学生想象孩子们雨中狂欢的镜头后,教师并不满足于此,让学生继续联想对大人们的特写画面。学生联系生活进行想象:“大人们都拿着脸盆来接雨,雨打在脸盆上噼里啪啦地响。”“一个个女人拿着碗接水,边接水边说‘快下吧,快下吧!’”两次想象使学生真正走进作品,移情入境,感同身受,不断丰富场景描写的意象空白,将文本语言转化为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自然能咀嚼出语文味。

三、有效拓展,发掘语文味

新课改以来,教师日益重视阅读教学中的举一反三,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从而不断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但有的教师在教学中走过了头,没有立足文本,甩开了教材,过早过量引入课外资料;有的教师拓展延伸的内容太深太广,学生走马观花,不能积累语言,也没能“得法于课内”,难以达成有效教学的目标,使语文教学失去了语文味。

要使语文课堂真正返璞归真,就必须摒弃上述无效拓展的做法,追求有效的拓展,在立足文本与超越文本、课内引路与课外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在已知与未知之间架起桥梁,在阅读与生活之间铺出道路,让学生会读、善读、乐读。如可以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紧扣文本的关键句、训练点、空白处进行拓展,丰实学生的阅读体验,挖掘出文本的内在意蕴,达成对文本的多层次的丰富理解;可以将触角延伸到课文之外,围绕同一作者、同一题材、同一主题、同一对象、同一写法等编制同类文章阅读手册,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性阅读、欣赏性阅读,走进“文字与文化的空间、文字与生活的空间、文字与自然的空间”,学习汉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体味汉语言文化的生命意趣和精神魅力。比如在教学《少年王冕》中的“王冕立志学画”一段时,适时补充《儒林外史》一书中的原句――“初时画得不好,画到三个月之后,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只多著一张纸,就像是湖里长的;又像才从湖里摘下来贴在纸上的”。这段原文对“无一不像”进行了具体描摹,更形象生动,更通俗易懂。这一拓展阅读,耗时少,没有超越学生的理解程度,有效弥补了课文的不足,使学生迅速感悟到王冕的画技之高,从内心对少年王冕产生敬佩之情,并且为随后理解王冕的画品、人品及延伸阅读《儒林外史》做了很好的铺垫。再比如教学《江雪》一诗,指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钓”是“孤独的垂钓”后,围绕“钓”拓展阅读《小儿垂钓》和《渔歌子》,从中体会儿童充满童真童趣的垂钓、渔翁悠闲自得的垂钓,从描写垂钓的不同诗词作品中探究出不同的情感、不同的境界。

第6篇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21―0099―01

如何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注重诵读

语文教学中,诵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教学环节,通过诵读不但让学生熟悉了课文,积累了词汇,纠正了字音,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文言文教学更要重视诵读。诵读方式有:老师示范朗读,学生齐读,师生共同读,学生个别读,听多媒体朗读。诵读时要求:读准字音、句读,不加字,不减字,不回读,吐字要清晰,声音要洪亮。朱熹说:“学者观书,务必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硬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文言文教学通过诵读主要可以达到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订正读音。文言文古今异音字可不少。异音字可分三种情况,第一种是通假字造成的古今异音字:如《桃花源记》里的“便要还家”中的“要”字通假“邀”,因此读“yāo”。《论语》里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中最后一个“知”字通假“智”,因此读“zhì ”。第二种是因词性改变时造成的古今异音字:如《智子疑邻》里的“天雨墙坏”中的“雨”字在此句中的词性活用为动词,因此读“yù”,第三种是古今异义字造成的古今异音字:如《三峡》里的“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中的“裳”字,在古代指裙子,因此读“cháng”,而现代汉语中意思是衣服,读“sháng”。

2.明确朗读节奏。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言文都标注了标点,朗读节奏的划分易掌握,但一些复杂的句子还需要老师给学生指点迷津,否则,会影响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如,蒲松龄的《狼》中“其一犬坐于前”,“犬坐”意为“像犬一样坐着”因此,不可读破,该句句中停顿应为“其一/犬坐于前”。还有《论语》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可以”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但在古代汉语中它是两个词,因此,该句句中停顿应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通过诵读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且还能促进学生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把诵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

二、培养兴趣

1.精心设计导入语。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往往胜过责任感。”一堂课中导入语占时一两分钟,但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精彩的导入语可以把学生引入文言文的教学中来,让学生瞬间感受到文言文的魅力。如,《陈太丘与友期》这篇课文,我是这样设计导入语的:“小学时,同学们学习《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认识了机智勇敢的司马光小朋友;学习了《王冕学画》的故事,认识了刻苦勤奋的王冕小朋友。在古代像他们这们优秀的小朋友还不少,今天我们再认识一个名叫陈元方的小朋友。”这种富于亲和力的导入语,会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难心理,让学生觉得类似的文章以前就学过,类似的人物形象以前就认识,于是能积极主动、兴趣盎然地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2.巧妙创设情境。如学习《木兰诗》时,可以让学生看《花木兰》的电影,通过视觉享受让学生感知木兰勤劳、善良、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学习《夸父逐日》时,把文中的四个故事情节:夸父逐日――夸父口渴饮水――夸父口渴而死――夸父弃杖化为邓林,制作成幻灯片进行演示,学生很直观地认识到夸父的英雄气概,文言文的教学有了情境教学,课堂不再沉闷,文言文的学习不再让学生害怕,学生轻松地在视觉享受中就掌握了知识点。

3.老师可以指导文笔好的学生编写课本剧,让富有表演天赋的学生进行课堂情景剧表演。叙事性的文章均可以这样做,如《智子疑邻》《陈太丘与友期》《狼》等都可以编写成课本剧,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课文内容有情境再现,学习的内容学生自然牢记在心中了。

三、夯实基础

1.背诵课文。名篇要求通背,并且当堂背下来。普通的文言文要求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背课文要让课代表制表把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进行记录,没有按时背课文的同学,课代表要进行督促,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背诵。

第7篇

我读了《美德故事》这篇,我懂得了美德使人更美好;美德使社会更和谐;美德使生活更丰富多彩。《美德故事》这本书,通过很多神话故事、诗篇、寓言、童话等丰富体裁,让我逐步的走向了光明美好的道德世界,让我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中认识到了道德的所在和它的价值,使我展望人生的道德观。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文明的积累。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而着称于世。在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文化和道德的宝库中,有许多我们应当继承的精神文化和需弘扬的传统美德:战国时代的纵横家苏秦每次读书到深夜,倦意袭来时,就拿起锥子狠扎自己的大腿,他发奋苦读,使学业大进,终于成功地说服六国君主,合纵攻秦。还有西汉大学者匡衡凿壁借光、元代大画家王冕痴狂学画、明朝文学家宋濂抄书苦读等等。

这些故事使我从中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勤学苦练,付出艰辛的汗水,才能获得成功。

历史上那些成功人士,无不具有勤奋好学的优良品德。面对困难的生活、恶劣的条件,能咬紧牙关,克服众多的困难,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读书,这难道不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学习和发扬的传统美德吗?居政,正是我身边的美德少年。他家境贫寒,父母靠捕鱼为生,每天早出晚归。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居政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煮饭烧菜。居政在学习上勤奋刻苦,付出了别人几倍的努力。居政因发明“上接插头式电水壶”获得了江苏省青少年创造发明大赛一等奖,和吴江市第四届科技创新市长奖。居政是一个平凡又幸运的孩子,不富裕的家庭让他更加地独立,格外地坚强。他的这种勤奋好学、不畏艰难的精神不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吗?

勤奋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品德。我们在学习文化的过程中,要发扬孜孜不倦、勤学好问的精神,才能更好的学到知识,才能自强、自立,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书山有路勤为径”,我们只有艰苦跋涉,奋勇攀登,才能到达知识和品德的高峰!

我坚信中华美德会被人们永远传承,会在这个流芳百世,会影响着千秋万代的中华儿女。同学们,让我们携起手来,让中华美德永驻!

江苏淮安涟水县向阳小学四年级:胡天赐

第8篇

关键词 阅读教学 自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3-0102-02

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独立地进行学习的一种能力。小学阅读教学,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为了开发学生的智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我们必须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人乐于接触、认识某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的一种积极意识倾向。它能推动学生去寻求知识,开阔眼界,激励学生用心去钻研、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学习会更加主动、积极,产生愉快紧张的情绪和主动的意志努力状态,从而提高自己学习活动的效率和效果。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下列办法来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二、树立自学的信心

树立学生自学的信心,老师要充分地放手,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被动接受”的思想束缚,在课堂上安排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学。我要求学生查字典,解决字、词、句、篇的一些疑点问题,阅读相关的课外书,补充一些必要的知识。还让他们自己去分析课文、理解课文、提出问题,再从反复的读书中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让学生主动地、自觉地看书,积极动脑思考,在课堂上,对可讲可不讲而学生通过自学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加以引导,扶一扶,让其通过自学解决。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人人动手、动口、动目、动脑。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均有成功的可能。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的学生,及时加以肯定、表扬,让他们把成功的喜悦变成自学的动力,牢固地确立起自学的信心。例如在教学自读课文时,学生一般难度不会太大,我便放开学生的手脚让他们自由地去探讨去交流去合作,最后我们一同在班上交流学生的认识,并欢迎他们提出更多有价值的问题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

三、教给自学的方法

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的能力,教师必须在阅读教学中适时地把“钥匙”――自学的方法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手执钥匙,去打开语文的知识大门,读懂各类文章。

如《少年王冕》一文的教学,我设计了多种练习,让学生边读边想边做练习,通过外貌看特点,理解语言知特点,分析动作抓特点,体会心理明特点,对比之中想特点,最后归纳出:王冕是个聪慧善良、勤奋好学,孜孜不倦、孝敬长辈的少年。在此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归纳读写人文章时,抓住人物特点的方法: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来抓住人物的特点。

要把学习方法转化学习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反复实践,所以我常常选择不同类型的短文,让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方法,去自学,读懂短文,在班里还积极开展课外阅读,定期交流学习经验,使同学们能互相学习,通过长期反复实践,使学生逐步形成较强的自学能力。

四、培养自学的习惯

我常跟学生讲培养良好的自学习惯的好处,让他们明确要培养哪些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

第9篇

一、改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感情,提高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的环境与氛围能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强化学生的感受,推进教学的进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如对于“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教师可以从历史的角度挖掘出圆明园的一些背景资料,以及该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有效教学。教师在教学时首先通过课件展示直观再现毁灭前圆明园的美丽、毁灭中圆明园的惨烈、毁灭后圆明园的肃杀,直接地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引起情感的共鸣。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们理解一些存在疑惑的词语,如“金碧辉煌”、“西洋景观”等,然后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朗读“圆明园有……也有……有……也有……有……还有……不仅有……还有,”引导学生从“……、举世闻名、民族建筑、西洋景观、瑰宝、精华、饱览中外名胜”等词语中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和伟大。接着出示圆明园珍贵的文物图片、被英法联军掠走的圆明园文物文字资料和图片,烈火熊熊燃烧“三天三夜”的图片”让学生更直接的体会到圆明园文物价值的不可估量!圆明园文物的损失无法想象,不可估量!从而更加深对英法联军的愤恨。然后再次回顾圆明园盛时盛况,抚今追昔,从“有……有……有……还有……”中,推出“没有了……没有了……没有了……也没有了……”,让学生一读再读,一悟再悟,让学生的情感在爱与恨的跌宕中进一步升华。这一过程,也和语言的感悟融在了一起,为后面学生的练笔──情动辞发奠定了感情基础。老师及时抓住这一时机要求学生把此时此刻最想说的话用笔写下来。最后教师根据学生写的话相机引导,让学生在写话交流的过程中领悟到:圆明园的建造和毁灭反映了祖国的强盛与衰败,只有祖国强盛了,才不会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

二、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性思维

思维定势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是存在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认真考虑它的两种作用:一方面,利用思维定势的积极作用,促使产生学习的正迁移;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知道,从个人的内在因素看,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习惯从固定的角度去看待事物,无意从不同角度去分析问题,思考常常受习惯性思维的束缚。因此,我们要努力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帮助学生冲破陕隘的老框框,开拓视野,在形成求异思维过程中学习知识,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1、同一个任务,鼓励学生寻求不同方法完成。以识字为例,让学生记“坐”字,有的学生说,两个小朋友在跷跷板上玩就是“坐”;有的说,“坐”就像老师的天平;有的说一个“土”加两个“人”就是"坐"……他们运用的方法不同,却完成了同样的一个任务――记住“坐”字,对于这样的现象,教师应予以肯定、鼓励。

2、同一个问题或意思,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的理解或表达。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

三、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传统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在这种教学中,教师只注重自己怎样“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只重视知识结果的获得单一性接受性学习,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收器。这样的教学严重阻碍了学生潜能的发挥,阻碍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加强对新课改理论的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大胆探索、勇于实践,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树立“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的新理念,探索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作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能够诱发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教学中积极的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将单一的继承型、维持型、守成型的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拓型、发展型、创造型的多样化的教学模式。要打破单一的班级上课形式,使小组讨论、个别学习等形式成为教学组织形式的必要组成部分。既要鼓舞学生独立思考,又要支持他们对教学重点、难点、热点进行讨论、使传授知识的过程变成学生探究知识的过程,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表现,个性特长得以张扬。要善于发现蕴藏在学生身上潜在的创造性品质。

【作者单位:柳河县凉水河子镇中心小学 吉林】

第10篇

学习中国画,一般遵循师法古人已有的技法程式,然后师造化,从大自然获取灵感进行创作的顺序。写意花鸟画尤其是这样,必须遵循由临摹到仿作再到创作的规律。这是前人的经验,对于我们今天学习写意花鸟画仍有现实指导意义。

中国画写意的旨归在于神韵,即以意为之的意象手法。元代汤垕在《画鉴》中说:“画梅谓之写梅,画竹谓之写竹,画兰谓之写兰,何哉?盖花卉之至情,画者当以意写之,不在形似耳。”又说:“盖其妙处在于笔法气韵神采,形似末也。”这就决定了写意花鸟画表现手法的独特性,并由此独特性而创造的一整套精熟完备的表现手法和创作经验。

写意花鸟画表现着画家多方面的修养,它不仅体现画家熟练的笔墨与精湛的表现技巧,而且蕴含着画家对社会乃至人生的深入思考与体察。中国绘画以笔墨为主,笔墨是写意花鸟画最重要的表现语言,也是表现物象以至表达作者情感的基本语汇。写意花鸟画的基本功是笔墨技法的练习,而要掌握笔墨的基本技法,可以从临摹梅、兰、竹、菊入手。梅、兰、竹、菊作为训练写意花鸟画笔墨的基础有其共性的规律,学画梅花是解决木本花卉枝干交搭的基础训练;学习长叶草本的典范则是写兰;而通过对写竹的学习,可掌握画面遮挡和短叶交搭重叠的前后关系;习得画谱对花叶的概括归纳、花头的陈置布势,也是画好花卉的基础。通过梅、兰、竹、菊这4种花卉的技法练习,能更好地掌握写意花鸟画的基本功,然后融会贯通,为进一步学习各种花卉打好基础。

前人称梅、兰、竹、菊为“四君子”,并以此寓托自己高尚的品格。历代许多画家喜爱画梅、兰、竹、菊,托物言志,以笔墨抒发思想感情,其作品正是中国文化的审美认识及追求的集中展现。而历代流传的优秀画谱正是对审美规律和基本法则的概括,早在宋代就有梅花谱传习,之后更有各种梅谱、竹谱等“课徒”“示儿”画稿流传。发展到明清,形成了一套精熟完备的程式语言系统,成为写意花鸟画入门的圭臬。清代王概编印的《芥子园画谱》,几乎集中了中国画语言的全部法则和程式,其中的梅兰竹菊画谱对绘画语言法式进行绝妙概括,以及详述了画法源流、风格、技法特征、历代名家画稿等,使学者有轨可行,有规律可循,是学习写意花鸟画规律性的基础范本,影响至今已成经典。许多成就斐然的大家就是从临摹古典大师的作品及画谱开始,继而进行创造形成自家气象。

梅、兰、竹、菊作为写意花鸟画笔墨基础训练的有效门径,已是普通高等艺术院校及各个层次的写意花鸟画教学的普遍共识。目前,选读中国画专业的学生基于多方面的原因对中国画的认知普遍较低,这对于中国画的教学效果来说无疑增加了沟通的障碍,而也正是这个较低的基础,对学生这张“白纸”便能更好作系统安排。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知识结构的完善以及视野的开拓等有赖于学习期间课程安排,高的起点、高的要求和高的标准是相辅相成的。

作为写意花鸟画的基础,梅兰竹菊课程是本科花鸟画专业二年级开始学习的第一个意笔课程,每年学生约16人,学时为4周(64学时),使用教材为元、明、清和近现代部分名家的高精复制品、画册画页、画谱及本院授课教师原作。具体有元代如吴镇墨竹谱、王冕梅花;明清如文征明、石涛和郑板桥、金农等扬州画派画家;近现代如吴昌硕、蒲华等海派名家以及齐白石、潘天寿等的画册画页;画谱则以《芥子园画谱》的梅兰竹菊画谱为主,兼及画史画论的研读。对画册及复制品、原作重在做笔墨风格技巧的学习研究,而画谱则侧重于程式图式及口诀的研究。

课程学习紧紧围绕写意花鸟画的基本概念和笔墨技法,通过对梅兰竹菊画法的详述,对史论、画家、作品及技法特征进行系统论述,相互参证,旨在梳理画法源流,着重画理与画法的相互参证。并对梅兰竹菊做植物学的物理分析,从而与画法、画理相参照,理解传统的笔墨造型方法与其写意精神,加深对中国艺术的写意精神及作为技法的“写意”的理解,形象而浅显地释疑与解难。

在学习时间的分配上,第1周以画竹法为主;第2周为画兰法;第3周在基本掌握笔、墨、宣纸、水的性能的基础上,学习画梅法和画菊法;第4周则根据学生的爱好交替进行练习。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的理解和疑惑,灵活给予指导与讲评,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提高学习的兴趣。

临摹的方法包括对临、背临和意临,可同时反复进行,如此无非要于精研之后,根据其用笔、用墨规律大胆发挥。要求学生临摹之前应认真观察、深入研究摹本的风格特点,寻找规律,研究作者是如何观察生活,如何转换物理与画理的关系。对范本的用笔用墨特点与章法处理作深入研究、重点突破,切忌浅尝辄止。遇有佳作则精研不辍,取得经验自能触类旁通。对待各家各派的作品同此法,正如清代秦永祖《桐阴画诀》所说:“博览诸家,然后专宗一二。临摹观玩,熟习久之,自能另出手眼,不为前人蹊径所拘。”

初学临摹要注意形似,其目的在于更深入地体现神似,进而在理解摹本的基础上抛开借鉴作画,或借其章法变化题材,或仿其笔法自画感受,或借题材章法而改变构图形式,这是学习写意花鸟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过渡的一环。画无定法,但有一定的规律和步骤,不论学习何种画法,都要求以形写神,形神兼备,着色落墨都要以韵取胜。初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特点和爱好进行练习,所谓“活用之妙,非心手熟习不能”。一是要勤学苦练,不断下功夫;二是要灵活掌握前人的技法,不断探索新路,从成法中创新法,才能妙诣独得。

下面笔者将分类简述梅兰竹菊的基本画法和一般规律。

(一)画竹法

文人写竹伊始皆借写竹以抒怀。郑板桥题《竹石图轴》中:“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似乎君子豪气凌云,不为俗屈,故板桥画竹不特写神、亦写竹为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这集中概括了文人写竹的这种托物言志的手法。

画竹先画竿,再发细枝,最后生叶。画竿和枝用淡墨,画叶和节用浓墨。画竿留节,从上而下,或从下而上,一竿接一竿,要中锋运笔,每竿有顿挫,笔意要贯穿。根梢稍短,至中渐长。画竿画枝要劲挺有力,竹枝要注意正、斜、横、卧,粗、细不等的变化,枝杈画就之后,接着添叶。竹叶须着枝,笔笔有法度,须注意统一中有变化,层次丰富,要得密而不乱,疏不嫌简。墨色应有浓、淡、干、湿的变化,竹叶变化为画竹之难点所在。《芥子园画传》在画叶法中说:“下笔要劲利,实按而虚起,一抹便过,少迟留则钝厚不铦利矣。”又“一忌孤生,二忌并立,三忌如叉,四忌如井,五忌如手指及似蜻蜓”。说得很确切形象。画竹叶一般以焦墨、浓墨、重墨着笔,务求前后层次有变化,并用浓淡相间的墨色,以一笔到三、五笔为一组,互相结合而成章法。其表现不外乎 “个”字、“介”字、“分”字、燕尾、惊鸦、落雁、飞燕等形式。然后将浓淡、大小的叶子,参差相间,前后交叉,疏疏密密,表现出“离离竹影”之妙境。这些表现方法,是前人在艺术实践中得来的经验,也非一成不变的程式。只有灵活运用,独立思考,注重观察,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二)画兰法

传统写意画兰一般以草兰、蕙兰为主。画兰以画叶难度最大。作画要意在笔先,一般先画叶,后画花、点心,再以淡墨添茎加苞。画叶的墨色较浓,有长短、疏密、粗细、浓淡、干湿之分。初习时,以顺笔为度,要注意疏密、长短的穿插和交搭关系,画叶起笔略带尖细,顺笔撇去,切忌编篱、打结、井字形、平行线等。画花则用点厾法,花有正、侧、偃、仰、含苞、全放各种姿态。画花瓣的墨色,宜淡不宜浓,要滋润透明。花心一般以三点浓墨点就。画茎须用淡墨,蕙兰发茎要劲挺,可先画花发茎,也可先发茎后着花,视画面布叶情况和个人习惯而定。画丛兰撇叶宜纵横交错,疏密有致,折叶当以劲折取势,不宜过多。着花宜出叶外,插茎叶中,花后衬叶,叶中藏花,使花和叶有隐、现、藏、露之美。丛兰应分组画成,可分两组或三组,要有主有宾,互相照应。画兰叶,可自左至右,也可自右而左,但要有主势,切忌左右交叉,无趋向,不得势。前人有“喜气写兰,怒气写竹”之说,言下之意务求画兰笔笔潇洒恬雅,笔势飞舞生动有姿,花蕊舒吐如喜形于色之感,是谓“喜气写兰”。

(三)画梅法

画梅先画干,再著花。枝干是画梅的关键,尤其是画梅的构图及布势的难度所在。画枝干一般遵循从左至右、由上而下原则,以中锋或侧锋出笔,先画粗干,再发细枝。画枝干需预留空隙,以备画花。老梅粗干和古梅老根,可以中、侧锋灵活双勾或阔笔没骨法写出,再用焦墨皴擦、点苔,以丰富画面的墨色和增加层次变化。画干时须注意梅枝的生长规律和交叉关系,如“女”字、“丁”字形的交叉等。梅花有正、侧、偃、仰、背等朝向及盛开、初放、含蕊、花蕾、开残等变化。一般画花以单瓣为主,梅花为五瓣,一般先用淡墨画花瓣,以定疏密和位置,然后用浓墨点花心、花萼和花托。画梅有疏体和密体两种体格,初学画花宜习稀疏,以精谨为务。圈花出笔要随意,宜圆中带方,要求有劲健、凝练、坚韧、深厚的意味。总之,要画出遒劲、苍老、古拙的意趣,宁简勿繁、宁粗勿细、宁硬勿软、宁老勿嫩、宁刚勿柔。

(四)画菊法

的外形结构复杂,造型难度较大,品种多样且色彩丰富,可用浓墨重彩或直接以色彩为之。画菊一般先画花,后生枝,再发叶,加点苔,最后补景及点缀物。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花头的位置、趋势要先安排妥当。的外形大而复杂,画花时,一般从内到外,自浓渐淡逐步向外展开。要画出花头外形的层次变化,注意透视关系和体块感。用笔要轻快自如,花瓣画完后根据花形的变化点心和花萼。两朵以上的花头,应有大小、正侧之别,并有疏密欹正的变化。画叶须避免雷同,要以浓淡变化的墨色画出长短、阔窄以及向上、下垂、折叶、卷叶的变化,并在将干未干时,用浓墨勾出叶筋,以求水墨淋漓、气韵生动的笔墨情趣。一般而言,花头周围叶宜茂密,叶承花下以衬托花的情致。枝干上端的叶子,宜浑厚而色深润,枝干下端的叶子,宜苍老而色枯黄。叶子的浓淡、枯湿力求生动有变化。画完花和叶之后,添枝加梗要注意穿插和交叉,应根据花和叶的定向画出,而趋势和位置的安排是与花、叶紧密联系的。同时注意用笔的变化,枝梗上端劲而柔,枝梗下端老而劲,主梗宜劲,旁枝宜嫩,偃而不垂,仰而不直,画出带露傲霜之姿。

画梅兰竹菊少不了要配景,通常配合主体画坡石、杂草、苔点及其他的辅助景物。一般画配景宜少不宜多,宜简不宜繁,宜虚不宜实,宜淡不宜浓,一点一划,既马虎不得,又须随意着墨,处处要照顾全局。所画配景力求和主体协调。

题款与钤印是中国画的重要组成部分,画中怎样题句加款、盖章乃至书体、字数,盖章的位置、数量、朱白文印章的配搭等,都要全面安排。题款与钤印作为画家的全面修养要加以重视,初学者不外乎多看、多记录和多思考,持之以恒,自能合乎此道。

第11篇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创新的基础,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创造性思维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下,把头脑中已有信息重新组合,产生具有进步意义的新发现或新设想的一种思维形式。它含有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从多方面入手,各方面结合才能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那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

一、鼓励质疑,培养思维的独立性

独立性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它要求在解决问题时,与众人、前人不同,要独具卓识,有新的见解、新的发现,从而具有一定意义的首创性、科学性。而这种独立性的特点往往体现在思维中的怀疑因子――对司空见惯的置疑,对完美无缺的置疑,对教材的置疑,对教师的置疑…… 怀疑,常常是创新的开始。我们明确了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质疑问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并没结束,关键还在于如何落实到平时的阅读教学之中。

俗话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若能发现和提出问题,说明他的思维是广阔的、灵活的,并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多鼓励学生提问,真诚地欢迎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还要善于启发激疑,如教学《田忌赛马》一课,第二次比赛,田忌胜两场输一场。这时教师是否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在这场比赛中,当田忌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胜了一场后,齐威王若改变对策,能取胜吗?”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思维的广阔和深入还可以促进语言的重组,可以让学生把改变对策后的情况用口头或书面表达出来。这样表达的语言即有创造因素。

二、鼓励学生挑战思维定势,尊重学生思考和体验的多元性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活动的核心,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特、有社会意义的成果。著名的教育学家泰勒认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具有某种才能,但由于大多数教师只重视学生成绩,而忽视学生才能的发展,所以学生的才能没有得到发挥的机会。”因此,教师的教学不应只局限于传授知识,还应加强对学生才能的开发,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教学《王冕学画》一课时,当教师问到:“‘要是能把它画下来,那该多好哇!’中的‘好’是什么意思?”有个学生回答说:“画下来,天天可以看荷花。”“还有别的意思吗?”教师启发学生。学生有了兴趣,各抒己见:“画下来,可以让别人看。”“画下来,可以跟湖里的荷花比一比,看谁美?”这些正是创造性思维中求异思维的反映,它促使学生相互激励,情绪活跃,在学习的过程中品尝到求异、探索的乐趣。如教学《一个苹果》的时候,一个学生忽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个苹果传了一圈只吃了一小半,那剩下的大半个苹果最后到哪里去了?”课文中没有交代,老师顺势把这个问题踢给学生。大家议论纷纷,提出了很多设想。老师又引导大家对这些想法进行比较、评论,否定了那些不合情理的,肯定了那些新颖合理的。于是,在从发散到收敛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认识。

三、激发想象,培养思维的连动性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在想象的天空中自由翱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每个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低年级应多安排一些再造想象的练习。如看图说话,复述课文,读文画画等,还可适当地进行一些创造性想象。例如教《春天来了》,可启发他们用拟人手法,想象夏天来到了他们中间,听他们读书唱歌,跟他们一起游戏的欢乐情景。随着年级的升高,知识的增长,智力的发展,应该逐渐增加创造性想象的比重,让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想象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逻辑分析的同时,必须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的体会,结构的理解,大胆进行创造性想象,把语言、篇章结构所表现的意义,形象地表现出来,让学生具体感受,做到有所感,有所知。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时,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小女孩的父亲半夜不见女儿回家,他会怎么样呢?”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积极展开思维。通过创造性想象,有的说:“这时他生病躺在床上,听着街上的钟已经敲了十二下,他实在忍不住了,披着破烂的棉袄,顶着刺骨的北风,踉踉跄跄地在街上走着,喊着。他一边走一边喊:‘孩子,回来吧,爸爸不打你!’”有的说:“夜里,小女孩的爸爸焦急地等着女儿回来,但左等右等不见女儿回来,就忍着病痛到外面去找女儿。到烤鸭店,被老板推了出来。他想女儿可能想念自己死去的妈妈了。他又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墓地找去,找遍了每一个角落都没有见到女儿的影子,他失望了。第二天早晨,他才在街头找到冻死的女儿。他一边哭,一边喊:‘孩子啊,爸爸对不起你!’”也有不少同学认为,应该把前面同学说的最后一句话改为:“上帝啊?这是什么世道?”这时,教师抓住学生想象父亲说的不同的话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经过讨论,同学认识到,小女孩的冻死不是爸爸不好,是这个社会不好造成的,所以应该是“上帝啊?这是什么世道?”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借助所见所闻的材料,进行了大胆的合乎逻辑的创造性想象,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在头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学生对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也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

总之,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生长点。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途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方面的工作有待于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研究、总结。

第12篇

说课是教师在深入钻研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认真学习教育理论的基础上,说教学结构构建的思维过程及理论依据。也就是说,不但要说课堂教学程序,而且要说出教什么、怎样教,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有目的、有计划的说课教研活动,不但把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隐性思维变为显性思维,而且活跃了语文教学研究活动。如何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呢?下面我谈谈见解。

一、明确说课内容,积极开展说课活动

1.说教材。教材分析就是说讲授某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及所授的内容。例如讲授《荷花》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自学为主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理解6个新词的意思;按提示分析指定的句子;理解并概括1、3自然段的大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二自然段;初步了解荷花的美丽、感受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其中重点是概括1、3自然段的大意,难点是理解荷花开放时的种种姿态,体会荷花的美。

2.说教法选择。说教法主要是选择何种教法和采用什么教学手段及理论依据。例如讲授《荷花》第一课时,对教材的处理是首先激趣导入。一堂新授课,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就是这个道理。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正如俗话所说的“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荷花》一课的导入,可用谜语激趣:“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也可用回忆旧知法导入,即让学生回忆三册27课《学画》,王冕画的那池荷花,“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接着是初读课文,理清思路,初读课文,除了扫清文字障碍外,还要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从全局出发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脉络,体现“挚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思想。然后是深读悟情,学法迁移,当前课堂教学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信息量的传输非常活跃。教师在确定教学方法后,组织讨论的艺术,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因为通过讨论,可让学生在自主的情况下懂得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从读学写,水到渠成,训练技能,形成学力。最后总结课文,课外练习,课文总结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不可低估。通过总结,能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提纲挈领,抓住重点,储存信息,巩固记忆知识,较好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使得课堂教学由传统的以教为重点向以学为重点转变。

3.说课教学程序。这主要是说怎样处理教材、教法与学法的关系,说教学思路、课堂结构及板书设计等。例如讲授《荷花》第一课时,其课堂教学程序可这样构思:激趣导入―初读课文,理清思路―深读悟情,学法迁移―总结课文―课外练习。这种教学程序,在构思上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

4.说学法指导。教学应该教给学生学的本领,教学不只是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应该教给学生的方法。说学法指导,就是说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这样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高效的学习方法。

5.课堂设计的特色。(1)教学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思路清晰,脉络分明。(2)抓住作者写荷花荷叶的精妙之笔,咬字嚼句,反复品味,不仅让学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落笔的生动准确,而且通过迁移学习,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3)多法品读,内化语言。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抓好读的训练是最好的教学手段。(4)学路分明:抚―领―放。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耳听、眼看、口读、脑想、手写,“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展开。

二、通过说课教研,提高语文教师素质

这学期来,我校通过语文说课教研活动,语文教师学习教育理论知识的风气越来越浓,教师的素质逐渐得到了提高,对我校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也为我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起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1.说课教研提高语文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语文教师人人参与说课活动,要说好课,首先要说教材分析。这就促使教师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深刻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同时促使教师认真阅读语文参考资料和教育理论书刊,汲取营养,充实自己,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这样,教师就能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大大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和灵活运用教材的能力。

2.说课教研提高语文教师教学理论水平。在说课教研活动中,教师不但要说选择何种方法及理论依据,而且要说出课堂教学程序,明确怎样设疑、解疑,怎样启发、指导学生讨论、归纳总结等,还要说怎样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说出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等。这就促使教师带着问题阅读有关的教育理论书刊,正确运用教学原则和教育教学规律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的业务水平。

3.说课教研,促进语文教师交流教育教学信息。通过说课教研,一方面促进教师之间的教育教学方法、教研经验等教育信息的交流,加强教师之间互相切磋、相互学习的教学风气。另一方面促进教与研的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