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爱的发声练习

爱的发声练习

时间:2023-05-30 10:28: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爱的发声练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爱的发声练习

第1篇

关键词:歌唱;嗓音疲劳;发音训练

笔者在声乐学习和教授的过程中,目睹了因各种原因引起嗓音疲劳,而嗓音疲劳没有及时缓解造成声带小结、息肉给歌唱者带来的痛苦。他们中有些因“倒嗓”被迫暂时停止工作或者不得不中途放弃自己所喜爱的专业,甚至过早地结束自己的歌唱艺术生涯,令人叹惜。

对于已经阻碍正常歌唱发声的声带病歌者,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声治疗和药物保守治疗后,如果效果不理想,医生会建议在显微喉镜下手术治疗。但手术不是根治的办法,如果不保养嗓子,继续延用错误的、不当的发声方法,小结、息肉虽已切除,仍会复发,所以手术后的嗓音恢复和发声技巧的训练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正确的、科学的发音方法能促使声带歌唱功能良好恢复,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而且,经过坚持不懈的发声训练不仅能重拾动听音色,让声音更有魅力,还能防止用声疲劳,练就美丽动听的好嗓音。

1 手术后的嗓音恢复注意事项

第一,声带小结、息肉手术切除后应禁声两周,这两周不去人多的公共场所,预防感冒、咳嗽,保持口腔清洁、冷开水漱口,避免酸性及辛辣刺激食物,忌烟酒。

第二,注意休息,可以进行些适当的身体锻炼,如散步、瑜伽、登山等等,增强身体抵抗力。

第三,禁声二周后开始进行嗓音训练,让声带粘膜组织得到良性的锻炼,促进声带的愈合。用深呼吸的腹部发音方式,简单轻柔缓慢有节制的说话。恢复初期做中声区的发声练习,开始时间5分钟,几天后再逐渐根据恢复的情况延长练声时间,发声练习后做打呵欠动作以松弛喉部肌肉,始终注意呼吸的通畅。

第四,减轻精神、心理方面压力,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养成优雅从容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心理。

2 手术后的用嗓发音方法和技巧

声带小结、息肉是两侧声带长期相互碰撞摩擦的结果,像长期劳作的手掌和脚掌被摩擦长出茧子一样,多是由不良的发声习惯和生活习惯引起发声器官产生病变。而呼吸不畅、气路不通、喉部肌肉紧张、声带挤卡、过度用嗓等这些发声不当的表现,是声带小结和息肉形成的主要原因。只有通过调整和改变原来错误的发声习惯,解除喉部肌肉过度紧张挤卡用力,才会达到改善声音的目的,以此来防止小结、息肉的复发。

第一,呼吸发声。在经过两周的禁声之后,开始用呼吸样发声进行练习。多做深呼吸动作,使发声时声带处于靠拢但又不接触的状态,通过气流经过两片声带间时形成气流气垫来减少声带的接触,改变以往发声时声带高强度的硬碰撞习惯。期间尽可能地放松声带及喉部肌肉,改变容易激动的性格和亢进的发声习惯及肌肉紧张度,在声带最为放松的情况下,用气发出声音,感觉如同打哈欠或叹息。在哈欠以后叹息条件下发声,使声音是通过气以轻柔、放松的方式呼出,能够感受到喉头下放、舌骨后方回缩、口咽喉腔体上下竖着打开,形成良好的声音通道,产生气流充足的声音,同时避免身体疲劳后引起的一系列损伤声带的行为,将这种气息带动发声的声音融入日常生活说话当中。

第二,哼唱发声。发声前暖嗓,做扩胸运动、口齿唇舌头颈运动,再进行鼻吸气鼻呼气、鼻吸气口呼气等深呼吸练习,减少颈部、肩部、胸部、舌头、咽喉等肌肉的紧张,打开共鸣通道,再尽可能轻松的发哼鸣音“m”,用闻花香的感觉来带,高的声音的位置,低的气息的支持,吸气叹气深就像做深呼吸运动一样,闭口哼唱和开口哼唱交替练习,做到闭开交替时声音共鸣没有任何变化。通过哼鸣让气息形成声带间的气垫并使喉部肌肉放松,喉头下放并保持相对稳定,提高鼻腔、鼻咽腔、鼻窦、口腔、口咽腔、喉腔、气管、支气管等共鸣腔的作用,以减轻声带发声时的负担,同时,哼鸣形成的高的声音的位置能有效地改善音质、提高音量。哼鸣的位置就是歌唱发声的位置,找到了正确的声音安放位置后,再带入其他母音,运用共鸣进行字句练习。在带入母音和字句时,上腭要更夸张地抬起并保持,使面罩头腔共鸣的位置、呼吸时气息的支点、声音向上向前的走向都要与哼鸣相同,帮助把声音的焦点保持在头腔的最高位置,改善并找到最适合的发音位置对声带进行修整与恢复。

第三,腹式呼吸发声。吸气时,感觉直接在“下支点”处吸气,肚子一松,气就进来,仿佛吸气没有通过鼻、口、气管一样;呼气时,气息在腰腹肌有力的控制的支点上稳稳地下沉,在保持腹部轻微向外膨出的状态时,感觉声音放在气息上叹出或揉出,通过深的气流支持以减轻声带负担,避免喉部肌肉紧张,保持腹部向外减少气息的流失,减缓气息对发声器官的推挤。在深呼吸状态下,微笑保持哼唱状态的同时,增强声带的张力,加强气息的支持,进一步放松、打开、稳定喉头,气息通畅、高位置头声、轻声小声唱,保证声音共鸣位置的准确与气息支持的稳定;在哼唱状态下放大声音,既有气息的支持,又有稳定的喉头以及整体共鸣,让有控制的、腹式呼吸支持的发声方式来放松喉部及颈部肌肉,调节呼吸气息以真正改善嗓音,调理出舒适、圆润、优美、明亮的音色,发出易于控制的真假声混合的歌唱性声音。

第四,歌唱状态良好恢复。手术后两个月左右可以进行提高音量、拓宽音域范围、增强声带弹性、延长最长发音时间的提高嗓音能力的练习,使用选定音高发长音“o、m”改善声带内收能力;再由低至高、由高至低发“a e i o u”元音进行音阶练习,协调好声和气的比例关系。歌唱前尽可能舒适地暖嗓,x择节奏舒缓、旋律线条起伏不太大的曲目来进行歌唱状态的恢复,随着建立共鸣通道在腹式呼吸的支持下发声,微笑着往上往前抬上腭的同时放松下巴及舌头,打开咽腔,并用笑的气息发音,使声带充分外展,喉位向下并保持相对稳定,这样喉部肌肉才能自如有力地控制声带与气息形成的合理震动,维持良好共鸣通道又保持放松,被动咬字,在喉位相对稳定了再逐渐拓展音域,增加歌曲的难度,使气息能始终稳劲而适合发每个音的需要,并且发音时胸廓应该坚固稳定,身体就像稳定的乐器,声音就如源源不断的流水在身体这个乐器里流淌,始终保持气息的均匀、流动,使声音自然、流畅、圆润,富有金属光泽,形成良好的歌唱状态。

最后,可每次用嗓后进行喉部按摩,来缓解咽喉肌肉的紧张。通过以上方法从根本上改变原来错误的发声习惯,增强并协调发声功能,缓解咽喉部肌肉紧张,增加声带弹性,最大限度地保护声带,来防止“声病”的复发。

第2篇

科学研究,生命是依照某种旋律而运行的,此为生命的节奏。开发运用自己的身体,让身体好像一把乐器,能够随时随熟练地“弹出”这个旋律,即可让自己回归平静、心灵饱满。

如何充分运用身体,像一把乐器?

入门篇――摇摆,运动你的节奏

为什么看到海浪会平静?为什么盯着钟摆会被催眠?为什么坐长途汽车容易昏昏沉沉?因为我们身体的体温、血压、脉搏都在一定幅度内摇摆着,生命本身就是依某种旋律而运行的。摇摆就是一种具有一定节奏的自我催眠和放松的方法。

跟着摇摆来练习平静的方法:

钟摆式摇摆:

站立于中心点,左――回来――右――回来,像钟摆一样左右摇摆。

前后式摇摆:

站立于中心点,前倾――回来――后弯――回来。

摇摆的快慢速度与幅度请自由调节,当你在紧张或心神不宁时做这套动作,很快就会恢复平静。

进阶篇――听,身体在唱歌

“成人多动症”随处可见:不停“刷”手机打电话、同时做很多事却没有将细节做好、易急躁、没耐性、常常打断别人讲话……这些正是身体的内在节奏处于乱流状态时的表现。我们常说:某某人很有气场。如果你够细心便会发现,“有气场”的人说话慢,动作缓,却将事情都办得妥当,那是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的内在节奏。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节奏,找到它,你也能赢得自在。

尝试拍打身体的不同部位(大腿、小腿、正面、背面、饱腹或者空腹)时,你会发现,身体的各个部位会发出不同的声音,“咚咚”“当当”“通通”。将这些高低厚薄各不相同的有趣声音组合编曲吧。它会让你在觉得好玩之余,也获得平静。

拍打练习:

1)两下大腿、四下臀部、三下肚子、再拍手两下。(动作仅供参考,可随意组合。拍打时注意节奏,快且有序。)

2)有没有那么一首歌是你一听到就会感到平静的?将它定名为你的“心灵之歌”吧。尝试用拍打身体的方法“拍”出这首歌,会让你觉得舒适安然。

高阶篇――声音,让身体发出声音来

倾听下雨的声音,会让我们感到清澈舒畅。有时不需要外界,借助自己的身体就可听到这些美妙乐章。声音研究学者指出:人在发声时可刺激穴位,打通经络,让气血畅通,促进激素分泌,洗净淤积的毒素。现在让我们学习两种简单的“发声练习”。

发声练习:

1、 沐浴在大自然中,双脚站定,打开身体,用丹田发声,依次发出A―E―I―O―U这五个元音,声音浑厚饱满,将每个音都发挥到极致。体会因为“发声”而给身体带来的纯净感受。

2、 将A―E―I―O―U五个元音配合各自指定的身体动作,专业上称这套动作为“新体道”。

1)从“U”开始,闭口发出“M”音,抱身蹲地,心向下,把自己想象成一颗待萌发的种子,被大地所孕育。

2)发“A”音, 张开四肢,打开身体,代表种子破土而出。

3)发“E”音,手上升至胸前,脚抓地,吐舌,表示拓展与突破。

4)发“I”音,手放腋窝下,并尽力前推,有向前推进的意思。

5)发“O”音,双手环绕一圈,手心向上,是爱的奉献与分享。

此套动作完成一遍即为圆满的一程。邀朋友一起完成,即可感受到大自然给予的正面能量,令人心情愉悦并有所感动。

第3篇

笔者经过对少年变声期生理特点的分析和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如果声乐训练在变声期以后再进行,就会错过少年接受能力最强的最佳学习阶段,不利于学习和掌握声乐技能、技巧和歌唱器官机能的训练,更不利于优秀声乐演唱者的培养。实践证明,变声期的声乐训练是可行的,关键在于训练的方法是否科学合理。笔者在多年的声乐教学中,积极探索变声期声乐训练的方法,经过反复实践,总结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新的训练方法。对这些新方法进行探讨和研究,不仅对声乐教师针对变声期教学有积极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广大青少年学习音乐和歌唱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变声期的生理特点

变声期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是由少年时代进入青年时代的标志。从单薄娇嫩的童声变为丰满结实的成人声音,虽然变化很大,但它并不是一种突变,而是经过变声初期、变声中期和变声末期三个阶段,大约一至两年甚至更长一点的时间逐渐完成的[1]。男性变声期约发生在13至15周岁,全过程约6个月至2年,因个体差异,所以变声的时间早晚与变声过程的长短也有所不同。变声期男孩的声带从幼童时的6~8毫米长,逐渐增长到20~24毫米,并且在增长的同时,相对变宽增厚。喉头前后径增长1厘米,喉结明显突出,这些变化导致了男孩的声音出现显著改变,稚气的童声逐渐消失了。发音频率低,声调变得粗而低沉。变声前,男女音色、音域没有太大区别,通过变声期,男性声音的音调频率要逐渐降低一个八度,与女性形成鲜明的对比。

女性变声期比同年纪的男性要早1~2年,大约在11至13周岁,这时女孩的颈、肩、胸部和四肢皮下脂肪逐渐增多而显得丰满起来,皮肤细腻。从声音变化上看,有些女孩虽然唱歌仍是童声,但说话时有的词语开始出现粗涩的声音,唱歌时本人觉得嗓子有些不听使唤,声音不稳定,发高音较困难,嗓子容易疲劳等。声带从幼童时的6~8毫米,逐渐增长到15~18毫米,并且同时相对变窄,但喉部突出不明显,声音变化也不明显,常不被人们所察觉。女性变声后音域约降低1至3度左右,也有个别人的音域与变声前相同。

二、变声期声乐训练的方法

从变声期的生理特点可以看出,女性变声期前后的变化幅度不大,音色及音域的变化都很微小,因此,女性的声乐训练在变声期前或变声期就可以开始。而变声初期和变声中期是男声嗓音变化最大的时期,声带严重沙哑、唱歌走调、声音不听使唤,声带和咽喉部充血、水肿严重,此时发声很困难。对变声初期和变声中期的男声不应进行声乐训练。变声末期的男声声音基本稳定,只是声音还不够成熟,可以进行声乐训练[2]。

男性变声期与女性变声期有较大区别。变声期前的男声和变声期前的女声基本没有什么区别,都属于童声类,但男声童声的训练也就是变声期前的训练有别于女声变声期前的训练,女声多用胸声加头声的歌唱训练手法,男声则只用胸声歌唱(即男声训练不加假声)的训练手法。

变声期是歌唱训练的一个特殊时期,它有别于成人的正常声乐训练。采用科学的方法,正确指导变声期的学生歌唱,不仅能保持学生学习歌唱的积极性,还可有效地起到保护嗓音,促进嗓音健康发育的作用,并且对锻炼声带的耐力、张力、弹性及呼吸肌肉群的协调配合、控制气息的能力等都有一定的好处[3]。要做到科学合理,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选用合适的教材,歌曲音域不能过宽。一般来说最好控制在八度以内,歌曲的调不能定的过高,要根据儿童的变声情况来定歌曲的调。唱歌时的音量和力度不宜过大。2、讲究科学的训练方法,加强气息训练。要教会学生正确的使用气息支持来歌唱。平时练唱时尽可能用轻声。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先从容易发声的自然音区练起。可多练练“哼呜”练习,女声在唱到较高音区时,可引入假声。男声以练(中声区)自然音区为主。3、教给学生保护用嗓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训练。要求学生在唱歌以外的时间里尽量少说话,少用嗓子。采用一些无声练习法来对学生进行气息控制力的训练。4、合理安排教学,练唱时间适度。在少年变声期时练唱的时间应适度,不宜持续过长,否则很容易引起声带疲劳甚至受到损伤。5、讲授与嗓音健康相关的科学卫生知识。在课堂教学内容之外,还应向学生讲解变声期的生理卫生知识及噪音保护知识,使他们能够正确地对待变声问题。

三、变声期前及变声期训练的具体实践

在变声前的训练以及变声期的训练,教师应有高度的责任感。首先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变声期嗓音变化常识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变声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是由少儿到成人必然经过的一个阶段,要正确对待变声期出现的各种问题。在教学中要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既要符合变声特点,又要诱发歌唱积极性,只要细心观察、耐心指导、区别对待,就能使少儿的嗓音得到健康的发展[4]。教师要正确引导,教他们科学用嗓,平时不要大喊大叫。讲述少儿自然优美及科学的声音标准,使之明确少儿歌唱发声的基本原理。

1、正确的发声训练

少儿的声音实际上存在至少两个声区,据国内外专家的多方实践证明,训练少儿歌唱发声的正确方法应该是:把头声歌唱、追求音质的美放在首位。目前世界上少儿发声歌唱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胸声歌唱即全真声歌唱;一种是头声歌唱即真假声结合(混声)称为“美声”,这种歌唱方法是理想而科学的少儿歌唱方法。用头声一直下行使用到e1或d1,把g1和d1之间的声音训练得和胸声区的声音一样,具有相同的力度。这样最大的好处在于十分安全。

用沉重的胸声大声歌唱,声音苍白而不圆润、音色发干刺耳,高音喊叫而吃力,脸红筋绷,甚至失声,久之就会对歌唱失去兴趣和信心,最终成为歌唱的牺牲品。用纯净、优美、轻松自如的头声歌唱,追求音质美,不强求音量,歌唱时声带与喉部负担较小,不易疲劳,优美而富有朝气,没有力竭之感,轻松自如,显然这才是应该采用的科学而符合少儿心理、生理的训练方法。

变声期的发声训练应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由浅入深;坚持正确的歌唱姿势;运用正确的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方法,发出有气息支持流畅而饱满的歌声[5];科学地运用头声歌唱的同时,重视常用音域的训练,待常用音域获得美好声音后,再逐步向高、低音扩展;声音要上下统一,唱高音要注意喉头稳定,还要挂上胸腔共鸣,使声音稳定,不飘、不虚。唱低音要保持头声高位置不撑不压,放松自然,唱中音区要自然丰满;练声或歌唱力度要适当,声音要响而不躁,轻而不虚,高而不喊,低而不压,加强呼吸能力的控制力训练,使歌声能强、能弱、能渐强、能渐弱;扩展音域时,要训练学生声音走动灵活,行腔自如,高、中、低声音统一,音色圆润等。发声练习可从f2或e2开始,用头声唱,进行下行音阶或音程训练,训练次序可按下面的例子依次进行。

“哼鸣”练习

(1)

(2)

(3)

哼鸣练习最好放在每次练声的开头来做,可以用下行音阶或下行音程来练。一般从上往下哼比较好。容易找到“头声”的感觉;从中声区开始哼,然后逐渐向上下两头扩展;哼鸣练习有两种方法,一是闭口哼鸣,二是开口哼鸣,唱中低音区可用闭口哼鸣,唱到较高音区时可用开口哼鸣,但无论是开口哼鸣还是闭口哼鸣,唱出的声音应该是一样的、统一的才对。

“呜”字练习

(1)

(2)

(3)

“抖唇”练习(“打嘟噜”练习)

抖唇练习的好处在于能够帮助学生体会横膈膜、小腹的支持力,而且也比较容易使学生找到头声的感觉。

(1)

(2)

(3)

在对男性少儿进行基本发声训练时,要把握好音域,变声期前发声练习的音域低音不要超过b,高音不要超过d2。变声末期的发声练习的音域低音不要超过g,高音不要超过d2,以中声区训练为主,发声练习与女性练习有所不同,可用上下行五度音阶或上下行五度音程来练声。歌曲选择要挑选一些音域幅度小的歌曲,定调时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上下浮动。如:

“哼鸣”练习

(1)

(2)

“抖唇”练习

(1)

(2)

(3)

“呜”字练习

(1)

(2)

“母音”练习

(1)

(2)

(3)

以上发声练习共同的要求是尽量唱得要连贯、圆润、均匀,唱得要慢一些,加强横膈膜的锻炼,体会横膈膜的呼吸支持感。声乐老师还可根据少儿的特点编一些带歌词的练习,防止发声练习枯燥无味,从而提高少儿学习声乐的兴趣。

2、少年发声中常见的几种错误及纠正方法

由于少年所具有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常常会在发声训练中产生一些错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归纳总结出了少年发声中常见的几种错误及纠正方法:

(1)喉音,是由于失去气息支持,喉部肌肉紧张,舌根用力所导致。纠正方法:正确运用胸腹式呼吸法,运用呼吸支点和气息控制力发声,使舌自然放松,多练习闭口哼鸣。(2)鼻音,软腭塌下,声音闭塞,晦暗的重鼻音。纠正方法:提软腭,放松大舌根,多练习唱开口母音,调整声音着力点。(3)颤抖,由于紧张、气息控制不佳和盲目模仿所导致。纠正方法:加强气息控制,各部肌肉自然放松,使歌唱器官正常运动。严重时在教师指导下多练习直声或长音练习(就是把一个单音延长来唱,要求唱的平稳、均匀)。(4)白声,盲目追求高音、音量、喊唱所导致。纠正方法:控制音量,注意以头声位置歌唱,加强呼吸控制,使声音柔和圆润。(5)气声,是由于盲目模仿所导致。纠正方法:加强咬字及声带闭合,使声音结实明亮。

3、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在少儿训练的时间长短、音域幅度及歌曲选材上应该注意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发声训练的练声曲,一定要科学选用,要体现目的性、针对性、系统性、方法性。如:哼鸣练习、抖唇练习、各母音练习、扩展音域练习、以情带声唱词练习等,都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严禁疲劳训练,每天训练半小时左右,即:发声10分钟,然后休息5分钟,再唱歌15~20分钟即可。这样既能使声带和呼吸肌肉群得到有效锻炼,又不使之过度疲劳而受到损伤。

训练时还要把握好音域的幅度,不能唱得过高,也不能过低,否则将会拉伤声带,要严禁创伤性训练。初学的学生,音域要控制在c1――e2之间。经过一段时间(大约半年以上)的训练,再逐步半音半音向两头扩展音域。

另外,从歌曲选材上要尽量挑选一些中外优秀的、适合学生年龄段的歌曲,在歌曲定调时要灵活一些,可根据学生的音域范围来定调。中国歌曲可选用如《二月里来》、《苏武牧羊》、《渔光曲》、《卖布谣》、《牧羊歌》、《牧羊姑娘》、《塞外村女》、《长城谣》、《大海啊,故乡》、《故乡的小路》、《高高太子山》、《飞吧,鸽子》等;外国歌曲可选用《握别》、《小蜜蜂》、《摇篮曲》、《土拨鼠》、《莎丽楠蒂》、《铃儿响叮当》、《樱花》、《可爱的家》、《小杜鹃》等。

4、不同阶段的不同训练方法

由于变声期分不同的阶段,针对各个阶段,其训练的方法也有区别。变声前或变声初期男女声训练时,可在学生自然音域内进行轻声短时间练习,减少或停止大音量和高音训练,提醒学生节约用声。女声在变声中期训练时,教师要在教学中耐心对学生嗓音变化予以关照,改变教法或内容,以训练中声区为主;可进行单纯的呼吸训练,同时多用听唱、欣赏等手段提高歌唱素质。单纯的呼吸训练可以用下面两种方法练习:第一种方法是发“Si”(嘶)拉长音,气息从舌齿之间缓慢有控制地均匀吐出(声带可不发声,只是气息经过舌齿的气流声),让学生体会呼吸时有没有支点,当发现学生发的“Si”声不能延长时,便证明了他们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气息支点,教师此时要多做示范,不要急于要求马上掌握,当学生能够找到气息支点发长音时,就进一步要求学生发出的声音要平稳、连贯、均匀,逐步体会气息支点,也就是呼吸肌肉群保持气息的能力。第二种方法是抖唇练习,这种练习可以是有声的,也可以是无声的,嗓子不舒服时可采用无声练习。其方法是:嘴唇轻闭,用闻花香的方法深吸气,然后将气息有控制地吐出,上下嘴唇随之发出震动;这一练习能很快体会到气息的支点,因为没有气息支点,上下嘴唇便会马上停止抖动,若没有停止抖动,就一定会有气息的支点。此项练习是检验呼吸支点的最有效练习,可让学生每天坚持练习5分钟左右。变声后期,需解除学生思想负担,了解变声期的特点、规律及保护和训练相结合的益处,正常进行发声歌唱练习和高音训练。

四、健康的生活习惯

变声期除了正常的声乐训练以外,老师还应该经常提醒学生做到以下几点:有规律的生活,保持良好的睡眠;注意身体健康,劳逸结合,精神愉快;不要大音量长时间的发声,因为变声期的喉头和声带变化较大,常出现充血、水肿,所以不能长时间过度地使用嗓子,如连续朗诵、演讲、唱歌和大声喊叫都是应该禁止的;注意饮食卫生,多吃富含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质的食物,还应摄入B族维生素和钙质,忌吃刺激性过强的食物,如咖啡、烟酒、辣椒、大蒜及过烫或过凉的食物等。伤风感冒时要及时治疗,并可适当停止训练。

五、结语

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在教师的指导和保护下,少年不仅可以安全顺利度过变声期,还因为进行了早期训练,能够使少年在接受能力最强的时候学习和掌握发声技能和歌唱技能的训练。早期对声带进行科学的训练,使声带的拉力、耐力、弹性等机能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对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及共鸣腔三者之间的协调配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成人以后的声乐演唱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注释:

[1] 陈石萍:《少年变声期合唱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厦门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1期。

[2] 张春卉:《少女变声期的歌唱训练》,《攀枝花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

[3] 王建蓉:《浅谈变声期学生的声乐教学指导》,《中国戏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

[4] 徐冬梅:《变声期的嗓音训练与保护》,《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第4篇

关键词:原生态歌唱能力

“能力”,就广义上来讲,是指人做事的本领,在这里特指歌唱能力,就是指我们演唱歌曲的本领。我们知道,任何能力的培养,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对歌唱能力的培养来说,就过程来看,它是一个长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过程;就培养的内容而言,它涉及的面非常广,内容也十分丰富;就培养的方法来看,在目前的声乐学科中,可以说是千姿百态;从实际情况来看,不论国家艺术教育的宏观指导,学校教育的理念、培养模式等方面,单从声乐教学“师傅带徒弟”的教学形式上看,经验教学成分比重较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的规范性、严谨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导致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一些声乐教师,特别是一些年轻的声乐教育工作者,在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常常存在“见子打子”、就事论事的现象。对声乐人才的培养,往往局限于解决训练中出现问题的表面现象上,不能很好地处理当前与未来、当时课堂效果与今后发展前景及内在的必然趋势,时常出现走极端的情况:夸大自己作为一个声乐指导者的作用,或是过分注重每次训练时学习者完成练习的质量和效果的表象。多数时候,这种情况就导致了不能很好地利用声乐教学“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统揽声乐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不能很好地运用科学、发展和综合的人才培养观,正确处理好现在与将来、声乐初期训练时期、当时课堂效果与未来发展的必然联系,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声乐教学及人才培养的客观规律,片面追求当时的质量,过分强调每次训练的效果。常常因要求过高,使学习者不能很好地在现有声乐认知和能力的基础上,松弛、自然地完成好每一次声乐训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歌唱能力的培养。

我们认为,在声乐的学习中,无论是进行有效的发声技术训练,还是声乐作品的练唱,都是提高歌唱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整个声乐训练的初级阶段中,二者均是培养歌唱意识、歌唱状态,建立歌唱通道、训练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知道,声乐教学的这种基本模式,是千百年来在总结世界各民族中早已存在的、被现代人称之为“原生态”唱法各流派精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声乐学习中要研究这一课题,势必就需要我们再对今天仍然存在于现实生活中的,那些民族民间的“原生态”唱法的各流派进行分析和研究,从中吸取营养。

一、“原生态”唱法与歌唱能力

在声乐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如何培养和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就自然成了声乐教学和学习的重要内容。这里,文化知识的学习暂且不论,在专业的学习方面,除了一切与声乐演唱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外,采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对人体机能进行有效的训练,实际上就成了培养和提高歌者歌唱能力的前提和基础性工作。我们认为,无论专业歌手,还是业余歌手,甚至包括民间歌者。只要他们的演唱做到气息畅通、声音流畅,并能坚持长期的练唱,他们的歌唱能力总是会逐渐提高的。不过对于业余歌手,特别是民间歌者来说,这些歌手们的演唱是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由于人爱美、追求美的本能而产生的,他们往往是自娱自乐,一般不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在他们的歌声中,总是洋溢出表现美、赞美生活、歌唱人间真善美的愉悦心情。很多时候,民间歌者的演唱往往是借助山歌、小调抒发对异性的爱慕,传达爱的真谛,歌唱美好的幸福生活。他们的演唱常常是为了给人们的婚丧嫁娶烘托气氛,营造喜庆氛围或是寄托哀思。总之,他们这些自娱自乐的歌唱,从专业发声技术训练的要求上来看,由于他们基本上是按照自己的意愿,歌唱往往是自觉的行动,所以他们的演唱不像专业训练时那种纯粹为了提高歌唱能力时的练唱一样,有极强的严谨性、规范性、科学性和目的性。专业训练概念中提倡的发声训练、人才培养等观念,往往在他们的演唱中悄无声息地进行着。经过调查分析得知,他们的那些演唱,虽然不如专业训练那样总是需要对歌者进行一整套的、规范的、科学的训练,需要提高歌唱能力的发声练习和作品练唱,并伴随着很多的要求和严格的程序。也正是因为在各个方面都没有专业训练中那样多的要求和目的,所以在他们的演唱行为中,基本上都是他们自觉的行动。而实际上,他们的那些歌唱行为基本上是符合声乐发声技术训练,和声乐人才培养“循序渐进”客观规律的。因此,许多民间歌手都是随着演唱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歌唱机能得到训练,歌唱能力逐渐得到提高。当然,许多民间歌手的成长,并不是完全没有受过前辈们“口传身教”“师傅带徒弟”式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在他们的成长中,自然的成分和自发的行为总是居于主导的地位。实际上,在声乐人才培养工作中,这样的发声技术训练等方面是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的。

二、科学发声训练与歌唱能力

专业训练中,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要遵循声乐人才成长这一循序渐进规律的客观要求。由于专业训练的目标性、时间性和目的性等因素,往往使我们的学习者在漫长的训练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正确认识声乐基础训练中发声练习在歌唱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和地位,往往忽视发声技术训练在培养人体机能,提高歌唱能力中所处的前提和基础地位,或者片面扩大发声技术训练在提高歌唱能力中的作用。训练中,总是出现耐不住发声练习的寂寞这一问题。一些人认为,唱好了几首练声曲,掌握了几个发声知识点和技能,就能够去演唱分量很大、程度很高的声乐作品,结果往往出现事倍功半,甚至是功败垂成的情况。

我们说,科学的发声训练是根据先进的教育理念,在大幅度降低音乐技术难度的前提下,把歌唱中音乐和文学等方面很多规律性的知识点和技能,设计成为比较规整的,便于学习者在训练中按照声乐技术训练成分的要求,掌握发声技术的各要领,从而比较容易完成练声曲的学习,并以此为载体,学习和掌握歌唱所具备的技能和知识。发声练习对歌唱能力的培养,其作用是显而易见的,但对机能的锻炼和歌唱能力的提高,却远远不如歌曲作品。但是,任何一位优秀歌手的成长,他们在掌握娴熟技术的过程中,无不是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声曲的练习。我们知道,对科学发声技术的技能和要领,也需要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认识。通过每天完成练习曲的过程,逐一认识和领悟,对机能进行科学的训练,对歌唱知识和技术逐一学习和把握。这一阶段的声乐训练,其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习者的专业歌唱意识,培养科学的歌唱状态,从而把握科学发声的技术要领。总的来说,就是以苦练歌唱的基本功,对机能进行训练为前提。所以,在这一阶段的学习过程中,歌者完成每一次练习的每一个环节的要求,都必须符合歌唱基础训练阶段的实际,严格遵循声乐人才成长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这时,任何不切实际、操之过急的盲目行为,都将给训练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甚至使训练步入死胡同。这里要指出的是,在训练中有一种情况是值得我们高度重视的。那就是在基础训练阶段中,从数量上来说,歌者对发声技术练习曲熟悉的还很少;从歌唱的知识面上来看,还比较狭窄;对歌唱的能力而言,他们实际上都还很弱。这时,如果硬要他们去完成和他们认识、能力不相符的练习曲,硬要让他们达到难以达到的程度,那么,在完成练习的过程中,就会造成他们即使对启迪认识领悟得非常到位,但由于歌唱能力还不能满足他们完成练习的要求,所以练习中,首先受到影响的就必定是歌唱的气息。而我们都知道,气息不畅通的练习和演唱,对声乐训练来说是有害无益的。声乐的基础训练就是苦练内功。在声乐人才的成长中,科学的发声基础训练阶段是一个漫长而又不能跳越的重要阶段。只有在这一阶段,经过漫长的苦练,经过一首首练声曲、一首首歌曲的练习,才能锻炼好歌唱的机能,增长歌唱的文化和专业才能。实际上,歌唱的基础训练可谓是非一日之寒,只有不间断的学习和把握,并且是长期完成了相当数量的练声曲和作品练习,歌唱能力才能随之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这里的学习和训练,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歌唱能力的提高,而更应该注重发声训练的科学性,对学习效果的要求要具有合理性、适度性,使学生经过长期的刻苦练功后,感受到完成基础训练阶段的任务后那种“功到自然成”的乐趣。

三、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在浩瀚的艺术世界中,声乐艺术被称之为表演艺术。声乐演唱中,人们所发出的那些美妙、悦耳的声音之原理,就是我们的气息吹击声带的结果,而气息的动力源泉就是我们的呼吸。而在声乐的训练和声乐的演唱中,科学发声要求我们的气息始终要在松弛、自然的状态下,保持气息自然的属性。也就是说在歌唱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声乐实践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在声乐的教学活动中,声乐实践教学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可以说,它渗透于声乐教学的全过程。声乐的教学内容始终要通过声乐的发声训练、作品的练唱和对声乐艺术作品的演绎来完成。在这些环节中,都包含着声乐教学的实践性环节。声乐人才的培养正是需要通过这些途径,对歌者进行音乐知识、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的传授,以及声乐的理论学习与技术训练,实施对机能的训练和歌唱能力的培养。从声乐教学的实践性来看,应该注重抓住课堂和舞台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歌者驾驭作品、演绎作品的能力。

1.课堂教学实践性环节与歌唱能力

声乐课堂教学,始终应遵循声乐人才的培养规律和学科本身固有的属性,采用启发性教学,让歌者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去感受、领悟、把握声乐演唱的真谛,避免说教式、灌输式教学,充分体现声乐实践性教学的魅力,有效地培养歌者演唱作品的能力。

2.舞台实践性教学与歌唱能力

学校声乐教学活动,始终是围绕培养声乐教育工作者和演唱者来组织实施教学活动的。今天的声乐学习者,无论将来担负声乐教育工作还是声乐演唱工作,对他们来说,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都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在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上,舞台实践性教学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一般来说,人天生都具有表现的欲望,声乐学习者更是如此,声乐艺术被称作是表演艺术。因此舞台的实践性教学,更符合声乐人才成长和声乐教学的客观要求。研究分析表明,绝大多数歌者在他们的课堂实践教学中,对声乐作品的演唱同他们在舞台实践中的演唱,差距是很明显的,效果也是不同的。由于歌者与生俱来的,以及后天专业学习和训练中培养起来的表现欲,加之音乐和文化修养的驱动,在舞台上,他们真情实感的演唱更加能够调动其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所以舞台实践对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其效果是更佳的。

总之,歌唱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获得的。实际上,它是一个综合、长期和科学的系统工程。歌唱能力的培养,始终是无法离开声乐训练和演唱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的,就学校教育而言,歌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势必要紧紧抓住声乐教学中课堂的发声训练、作品练唱和作品的联唱,以及舞台表演的实践教学环节等。当然,歌唱能力的培养,同声乐理论知识学习、文化知识的学习等也是密切相关、缺一不可的。因此,为提高歌者的歌唱能力,必须要注意加强对学生歌唱综合素质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周晓燕.声乐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第5篇

目前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歌唱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有很多少年儿童因喜欢唱歌但没有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一味地追求音高、音量而损伤声带,使声音嘶哑,也许将来是一名歌唱家的歌喉就这样早早就夭折了。作为一名声乐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少年儿童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去唱歌,让少儿接受科学的声乐训练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此之前,首先应该让家长和孩子们懂得少年儿童喉器生理发育的状态,那就是变声期。变声期女性年龄约12~14岁,女性变声期时间短,不太明显,基本以生理反应为界线。男性变声期年龄约12~16岁,男性变声期时间较长比较明显,但反应程度也不排除因人而异,由于饮食习惯可能会提前,由于喉器尚在发育时期,声乐学习和训练切不可与成人相同。变声期声乐训练一定要有节制,不能超负荷,可以在自然声区一个八度内朗诵和练习一些适合变声期嗓音的初级练声曲及歌曲,起到锻炼、恢复的作用即可,绝不能盲目追求音量和音高,切忌大声喊叫及无节制地唱歌,这对变声期非常有害。切忌不吃或少吃、饮用刺激性的食物,以防止引起发声器官疾病。同时定期检查,每隔一、二周在声乐教师的指导下练练声、唱唱歌,以便掌握变声期的情况,帮助少年儿童安全度过变声期。作为儿童的启蒙教师,一定要在保护和监护孩子喉器正常发育的情况下教授学生科学的发声方法:

一、掌握少年儿童的心理特征,培养、激发唱歌兴趣

要掌握少年儿童天真、活泼、可爱的心理特征,和他们交朋友,从情感上沟通、交流,营造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他们的歌唱兴趣和热情。因为很多少年儿童是仅凭一时的热情学习声乐的,一般很不稳定,因此要激发和稳定他们的歌唱兴趣。上课时不宜讲太深、太多,要用通俗易懂的生活语言,口传心授,同时欣赏一些优秀的少儿演唱及录音资料,让其模仿,培养艺术感觉,在授课过程中,要以鼓励表扬为主,增加他们对歌唱的兴趣与自信心,切不要让他们产生恐惧抵触心理。

二、保持童声特有音色基础上进行科学发声方法训练

声乐教学在不同的年龄段有所差异,特别是少年儿童时期的声乐训练更为重要,在这个年龄段身体正处于发育的重要时期,声带很稚嫩,进行科学的发音训练是非常必要的。一定要保持童声特有的自然、甜美、清脆的音色,千万不可将成人的一套训练方法死搬硬套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模仿大人的声音状态和音色来歌唱,失去了童声特有的音色,结果反而会出现撑喉头、压舌根、装腔作势、唱出了所谓的美声,这种训练方法很不科学。在不同的年龄段,教学方法、歌唱曲目应有所差异。能否保持童声原有的甜美、清脆、明亮的音色,是检验教学方法是否正确的一条重要标尺。

三、掌握正确歌唱姿势、气息、共鸣的重要性

1.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对初学唱歌的少儿来说尤为重要,从开始就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使歌唱的各个器官相互配合、协调工作是十分必要的。歌唱是艺术创造,也是人体全身协调的运动,只有掌握正确的歌唱姿势,使整个人体自然、协调,才能塑造出良好的形象,增加形体表现力,使歌声更加动听。

2.在掌握正确歌唱姿势的基础上,自如正确的歌唱气息是歌唱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具备自如正确的歌唱气息,才能获得理想的声音。气息包括呼吸与气息控制,中国传统的唱法讲究“气沉丹田”“气沉于底而声灌于顶”,与西洋唱法讲究的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是相同的,气息如江河之水,声音如水上之舟,在歌唱的过程中,气息始终要托着声音走,贯穿着一个横膈膜控制的理论。

第6篇

关键词:儿童;音准;歌唱;歌曲;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0-0081-03

一、儿童音准的定义和意义

1.儿童音准的定义。儿童音准是儿童能正确地把握歌曲的旋律音高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儿童的歌声与标准旋律的一致性程度。音准是歌唱表现的重要基础。当儿童以正确的音准歌唱时,歌唱旋律中音与音之间的相对关系与曲谱的内容是对应一致的。

2.儿童音准的意义。儿童的歌唱学习是一门综合的教学形式,需要通过科学的、系统的训练方法来刺激、挖掘、培养儿童热爱歌唱的兴趣与能力。通过声音及情感的变化与对比等手段,使儿童在情感上得到共鸣,达到开发智力、启迪美感、提高其审美能力的目的。

二、影响儿童歌唱音准的因素

影响儿童歌唱音准相关的因素主要有:歌曲的音域、音程、调以及影响歌曲的旋律模式、节奏特征和音符构成等因素;也有儿童发声器官、听觉器官和神经系统等因素;还有教师的音乐素养和音乐水平等因素。

(一)歌曲因素

想要激发儿童歌唱的兴趣,一是歌词是否与他们的生活经验紧密相关;二是曲调是否优美,是否能够琅琅上口;三是教师选择的歌曲是否适合儿童的年龄和身心发展的特点;等等。而儿童演唱的歌曲质量较低的主要原因为:曲调唱起来不上口、旋律不优美,音程跨度较大,半音较多,儿童难以把握;歌词长且抽象,使儿童不易于用动作进行一定的表现;等等。同时,小学音乐教材中的部分歌曲也不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如很多歌曲都是为了配合主题教学而创作的,没有充分考虑到歌曲旋律本身的美感,并且在编入教材之前可能也没有先给儿童进行一定的试听或者试唱,就编入了教材。此外,教师在选择歌曲的时候,也没有充分考虑到音乐知识技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音乐是一门技能性很强的学科,没有前面奠定的基础,必然就会影响到后面的表现水平。另外,有些教师也不能从教材中得到合适的教学内容,就需要通过其他渠道来寻找,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二)儿童因素

1.发声器官的发育。我们知道,发声系统中各个器官的结构会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从出生到青春前期,发声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因此儿童的声带往往短而薄,不够坚韧,同时儿童的音域也相对较窄,声调也比成人要高。但是,由于儿童的声门肌肉容易疲劳,所以,儿童的发音时间不宜过长,同时也要注意对儿童发音方法的训练。

2.听觉器官的发育。人的听觉系统除了听音外,还有定位、监听、信息存储等功能。监听是人对发声过程进行控制和调整的一项重要功能。若人体失去这种功能,就必然会出现一定的发声障碍。此外,人体还可以对音高、音量和音色等进行监听,而监听功能的强弱同一个人所受的训练紧密相关,如视唱练耳等均可提高人体监听音高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听觉敏锐度随之提高,对噪音也会更加敏感。因此,要注意保护儿童的听觉器官和听觉功能,避免其长期处在噪声环境中,影响儿童的情绪以及听力。

3.神经系统的发育。人类发声的全过程是在大脑的控制下进行的,也是发声系统各个器官高度协调、自动反馈运动之后的结果。当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的时候,必然就会出现发音不准的问题。

(三)教师因素

1.教学水平较低。大多幼儿园里没有专业的音乐教师,即使有音乐教师,这样的教既没有良好的清唱示范水平,也没有给儿童良好的伴奏辅助,导致儿童常出现不良的音准却得不到及时地纠正。此外,教师也不重视对儿童进行歌唱中必备的知识和技能的训练,时间一长,儿童的耳朵对音的高低以及音乐就不会做出反映了,只能一味地陶醉在自己的世界中随意喊唱。所以,教师较低的教学水平以及其音乐素质不高直接影响了儿童在学习歌唱中的积极性,甚至直接导致有些儿童歌唱发音不准及儿童缺乏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审美趣味和审美境界。

2.教学方法单一。在音乐教学中,有部分教师把儿童会唱当成主要的或唯一的标准,认为儿童会唱了,教师的教学任务也就完成了,而忽视了儿童在歌唱中发音准确、情感体验、态度倾向、歌唱能力和音乐兴趣等的培养。

3.训练方法不当。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的节奏训练方法不当会导致儿童缺乏一定的音准概念,同时又由于儿童自己不懂得保护自己的嗓子,长时间的歌唱本来就很容易使儿童发声器官变得疲劳,导致儿童调节声带的活动能力差,经常会出现跑调和发音不准或者是不会科学发声的现象,但是教师有时往往会忽视儿童练声的环节,有时甚至随便唱一首无关紧要的歌曲来敷衍了事。如果没有前面的练声环节,儿童直接开始唱歌,声带就会出现过分疲劳甚至损伤。但是,目前就有一些教师急于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而总是忽视这一点。所以,教师应该利用科学的训练方法,正确引导儿童学会自然发音并且培养儿童听辨音准的能力。

三、纠正儿童歌唱发音不准的策略

(一)歌曲选择方面

1.歌曲素材的内容和文字要有趣并易于儿童理解。儿童对理解事物和理解语言的能力有限,所以教师在选择歌曲时,第一,歌曲内容容易让儿童理解,激发儿童的歌唱兴趣;第二,歌词内容是儿童熟悉且喜爱的。例如,小动物和小汽车以及儿童的身体部位等;第三,歌词要生动有趣。例如:押韵、象声词、叠词、感叹词等,或者是用一些夸张和诙谐的创作手法等;第四,歌词应该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和感情价值。

2.歌词内容要便于儿童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在儿童的活动中,不论是说话还是唱歌,经常是在动作的伴随中进行的。如果歌词中的内容便于儿童用肢体动作来表现,将会更容易被儿童喜爱和接受,也更能激发起儿童的歌唱兴趣。所以,教师要善于用语言为儿童营造良好的心理氛围,激发儿童主动参与和积极表现的兴趣,这样一来,不仅利于儿童掌握节奏和记忆歌词,让歌唱教学活动变得更生动、快乐、有趣,而且还能增强儿童的节奏感与身体的协调性,从而提高儿童分辨歌唱的音准能力。

3.歌曲的音调要适合儿童演唱。儿童的肺活量小,音域狭窄,发声器官脆弱,因此不宜选择那些音域较宽的作品让儿童进行演唱。儿歌音调的节奏要相对简单一些,因此教师要选择一些轻快活泼、节奏感强、旋律比较平稳和结构较简练的儿歌。此外,基于儿童好动但是动作并不平稳又喜爱模仿等特点,教师在选择儿歌时,要尽量选择能调动儿童的情绪、激发儿童主动参与、最大限度地感染儿童、吸引儿童注意力的儿歌,使儿童在歌唱活动中积极表现,并体验到歌唱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儿童演唱方面

1.通过相互模仿训练,提高儿童的音准能力。儿童与教师相互模仿。教师教唱一首儿歌,请儿童进行模仿。儿童开始模仿的时候,可能与教师的演唱完全不在一个调上,而这时儿童完全没有意识到与教师唱的不同。此时教师就可以反过来模仿儿童所唱的音高,让儿童知道什么是模仿,然后再让儿童跟随教师的音高做一定的模仿。但模仿的前提是要调动儿童的听觉,这样儿童就会注意倾听了。在儿童和教师能反复唱出相同的音调后,教师可以变一个音调让儿童进行模仿。教师要对儿童不够准确的音调给予一定的调整,使曲调变得更好听,让儿童更加喜欢模仿。这既是对儿童歌唱的鼓励,又是对儿童音准规范的指导。

2.通过“口腔共鸣和向前唱”的方法,提高儿童的音准能力。教师要结合我国语言语音的特点,让儿童掌握正确的唱歌姿势和发音方法。教师要为儿童提供正确的示范,进行“口腔共鸣和向前唱”的方法的演练,以便于儿童学习和模仿。“口腔共鸣和向前唱”是我国母语中语言发音最自然的一种发音方式,也是儿童清澈明亮的音色最自然的一种发音方式,更是儿童避免将声音压在喉咙里的最自然的防范措施。据有关儿童歌唱教学研究的结果证明:只要教师能够提供正确的发音共鸣榜样,几乎每个儿童都能够自然地掌握“口腔共鸣向前唱”的歌唱发音方法,同时儿童的音准能力也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3.通过听力训练,提高儿童的音准能力。只有听得准,才能唱得准。因此,教师要让儿童多听,在听的过程中使儿童感知到并且能够辨别出音调的高低和长短。同时,教师还要加强对儿童发声的力度、声音的强度等的训练,将塑造儿童优美的音色放在首位。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游戏的形式进行音乐教学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弹几个音或儿歌的旋律让孩子们听,比一比谁的耳朵更灵,然后让孩子们唱出来。需要注意的是,声音在“健美”与“柔美”之间,更应强调柔美,用这样的声音进行歌唱,培养儿童的听觉习惯,有助于提高儿童的音准能力。

4.通过母音训练,提高儿童的音准能力。在五个母音a、e、i、o、u发声练习中,要注意o和u母音的训练,对于帮助儿童打开喉咙、保持好的歌唱状态、统一用母音声音状态以及帮助儿童歌唱时找到共鸣腔体很有好处。因此,这两个母音对于刚开始学习歌唱的儿童形成良好的发音音准状态有很重要的作用。儿童天生音质尖、亮、清脆。在儿童歌唱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不注意对儿童进行一定的共鸣练习,儿童在歌唱中就易唱坏声带。同时,教师在对3岁儿童进行集体歌唱发音教学时,应从重新唤醒他们婴儿期的高位置发音音准感觉开始。此外,由于儿童的共鸣位置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因此教师在教唱歌曲之前,应该先采用带鼻腔共鸣的m和n等辅音,使童声更柔润、更明亮,这样有助于儿童稚嫩声带的健康和音准能力的提高。

(三)教师方面

1.提高教师的音乐素养。我们理想的音准、音调能力,应该是在没有乐器的伴奏时也能够唱准音调,而且能够将同一曲调或片段在不同的音高位置上唱准音调。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做到这一点很不容易。如果我们长期依赖和习惯于跟着琴唱,那么离开琴继续保持准确歌唱可能就会很不容易。而音乐教学不但需要教师有准确歌唱的能力,而且还要有即兴编曲调的能力,这也是教师提高其自身艺术素养的重要方面。准确歌唱对于成人都有难度,更何况是儿童,所以教师需要把准确歌唱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项长期的、持之以恒的教学任务来认真对待。

2.教学方法多样化。(1)通过模式发声练习,使课堂训练游戏化。教师在每次歌唱之前,可以利用各种小游戏活动做简短的模式发声练习,训练儿童的自然发声。例如:看动作发声或者看图片内容发声,让儿童模仿动物或车辆声音进行发声练习,训练其音准和节奏能力。(2)运用小打击乐器伴奏,使课堂气氛生动化。儿童一边唱歌一边用小打击乐器伴奏。这样一来,不仅增强了儿童的参与意识,直接使其感受到了音乐,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还克服了歌唱中以唱为主的枯燥性,使儿童掌握了一定的节奏,增强了儿童对音准的表现力。(3)运用模仿演唱的方法,使儿童歌唱自主化。由于儿童还没有具备一定的视唱能力,所以不能独立处理音准的高低和节奏方面的问题,因此教师对儿童只能采用模仿演唱方法进行学唱歌曲。教师应该在儿童初步理解歌曲的基础上,让儿童多模仿、多哼唱、多欣p,不仅使儿童体验到了自主学习歌唱的乐趣,而且也提高了儿童音准和节奏方面的能力。(4)运用多媒体课件,使课堂教学形象化。通过故事的讲述和多媒体课件形象化的同步展示,激发起儿童对歌唱的兴趣,轻松愉快地投入到歌唱的学习中去。

3.训练方法要恰当。(1)循序渐进的原则。因为音准是儿童在歌唱活动中最难掌握的技能,而培养儿童准确歌唱的能力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有极大的爱心和耐心,特别是对一个“五音不全”、歌唱有困难的儿童来说更应如此。因此,教师要坚持先易后难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对儿童进行一定的音乐教学,只有这样,音乐教学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2)通过“耳语”发音的方法。有关研究的结果证明:儿童歌唱在非压抑的情况下,尤其是在自由自在的自然环境下进行歌唱,声音总是比较自然和放松的,而且歌唱时发音也相对准确。所以轻声、用耳语的感觉开始唱歌已经成为儿童歌唱发音准确的入门要诀了。但是,一旦要求儿童轻声唱歌,有时会出现没声音的现象。即便有声音,音色也往往不够明亮清澈,这主要是因为儿童生理和心理还没有完全达到协调,歌唱时儿童心理处于紧张压抑的状态,自然会出现发音不准的现象。在指导儿童进行轻声歌唱练习时,教师绝对不可以以指令的方式要求儿童压低音量,也不要要求儿童大声歌唱,因为指令的方式会加剧儿童紧张、压抑的情绪或者是感觉。教师要为音乐教学过程赋予一定的情感,采用口腔共鸣向前发音和耳语般轻柔的声音对儿童进行一定的讲解和示范。即使是进行曲也不用大声去唱,要争取做到声音不大而气势大。(3)重视儿童的练声环节。练声时,教师应该教会儿童用较慢的速度和中等音量,发声位置要上下统一,气息均匀,保持高位发声,逐步向上然后向下做半音模进法进行训练,先易后难,采用发声最自然的中声区为基础。同时,教师也要要求儿童注意力高度集中,把唱歌与练声结合起来进行一定的歌唱训练,排除儿歌中最难唱的句子进行一定的练声。首先,教师要注意选择适合的曲调,不要超出儿童的音域范围;其次,教师也要确保儿童的练习时间不宜过长,3―5分钟即可,时间太长会让儿童产生厌倦情绪,而且还会让儿童声带产生一定的疲劳感;最后,教师要细心地听儿童练习发声,及时听辨出儿童发声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早纠正儿童的不良发声问题。

四、结语

总之,儿童歌唱中的音准问题是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选择适合儿童的歌曲,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对儿童进行一定的歌唱训练。此外,教师还要从细节入手,在教学之前就对儿童歌唱音准的学习难点有充分的预设、安排学习顺序、分析歌曲中儿童歌唱容易走音的地方。具体到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予儿童充分的练习机会,也要多观察儿童的歌唱表现,及时纠正儿童在歌唱中发音不准的问题。另外,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在激发儿童学习歌唱兴趣的同时,培养儿童歌唱的音准能力。

参考文献:

第7篇

〔关键词〕闽剧“虾油味” 科学唱腔 声乐技巧 舞台实践

“虾油味”是指闽剧的“韵味”,是福州地区方言和观众对腔调、音乐的审美心理及传统演唱习惯等诸多因素形成的独特演唱韵味。作为戏曲演员在舞台上表演离不开唱腔。闽剧,几百年来一直受到老百姓的喜爱,而观众在欣赏闽剧时所表现出来的对唱腔的欣赏,远远超过了对戏剧中其它艺术成分的欣赏。

有道是打铁先打钉,学戏先练声,钉鞋凭掌子,唱戏凭嗓子。本剧种也会以传统的方式传授演员唱腔。老观念里嗓子是天生的,有嗓子就是祖师爷赏饭,否则就是不赏饭,前辈艺术家不是都没学过声乐,不照样唱得很好吗?因此没必要学。传统练唱方法主要是靠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一字一句地教,一个字一个腔地抠。亦或由本剧种乐队文场的领奏乐器师傅教唱带唱剧种唱腔,所以传统教学甚少专门注重发声方法,而作为新时期的戏曲接班人,我们需要学习科学正确高效的发声方法来增强我们的唱功,让“虾油味”融入科学不断发扬光大。

非常有幸,能在福州听到蔡英莲教授的戏曲声乐课,这段时间学到的知识和科学的演唱方法让我受益匪浅,它将成为我艺术生涯里的一份宝贵的收获!

在课堂讲座上,第一节课,蔡老师听完我们每个人的闽剧唱段后,针对闽剧地域语言的特色给我们授课。作为戏曲声乐的最基本要领,最基础也最关键的方法方式在于气息“鼻子吸气”的运用,气息是演唱的根本。蔡老师自创的“吹蜡烛”,“闻花”等形象生动的方式,让我们轻松就领悟到鼻子深呼吸储存丹田,慢慢吐气的小窍门,只有这充分的吸气准备,出来的声音才是浑厚有底气的,位置也就轻轻松松上去了,以前从未意识到吸气的重要性,演唱时总是张口就来,最后总会感到气息不够,用喉咙声带使劲去撑,于是声音就有了挤压的痕迹,而且嗓子特别容易疲劳吃力,不耐唱。学会运用鼻子深呼吸,帮我更正了多年来演唱上的坏毛病,而且让我气息运用上更加自如,演唱时行腔更流畅,润腔更灵活,更好地抒发剧情中人物的个性和情感。

作为演员出身的声乐教授蔡英莲老师,自创总结出一系列声乐训练方法,生动,形象,而且容易让我们掌握。最神奇的是蔡老师的这些方法特别有效,立竿见影!针对喉咙使劲,发音位置在喉咙的学员,蔡老师让我们在脖子上绑上丝巾再演唱,系上丝巾后再唱,发出的声音竟然就不再那么挤,自然而然地放松了下来,不再惯性去用喉咙使劲,不仅位置高了,而且音色自然亮丽了。还有的学员有“吞音”,发音位置靠后,唱出的声音比较闷,不脆亮,这时蔡老师就要求他们上身趴下,双肩向后张开,像“鹰式”一样演唱,这招“喷气式飞机”的方法演唱锻炼后,共鸣腔轻松就找到了正确的位置。原来,这样的肢置是让我们的喉部、头部彻彻底底处于一种放松的姿态,缓解胸部僵化,还能制止端肩,有利扩胸,这样一来,釜底抽薪般改善我们的毛病,让我们的发音变得更加自然亮丽。

戏曲演唱讲究“必一唱而形神毕出”,在这几天授课过程中,蔡老师指出我在发高音时有不自觉抬头出下巴的毛病,她告诉我,这种下意识的动作是因为高音区不自信,气息没储备完全,想靠嗓子撑的不科学的坏习惯。她让我再来。于是我清唱了《断桥》选段中的《自淘岭》闽剧传统唱段,当唱到“谁是谁非,你问问心间”的高音拖腔时,蔡老师拍了拍我的胸口,使胸骨放松变软,用手压住我的头顶,让我低头看着地板唱,这时高音唱腔非常自如地上去了。惊喜之余,感叹蔡老师简直就是一个对症下药,药到病除的神医!

有幸受到蔡老师的指导后,我立马活学活用,尝试把所学的声乐技巧运用到我平常演出中去。在闽剧传统戏《杜十娘》剧中我饰演杜十娘,这出戏主要是以唱为主的大青衣戏。认识蔡老师之前,我仅凭自己的嗓音条件,仗着爹妈给的好嗓音,一味地唱,总感觉后半段嗓子不够用,不耐唱,容易疲劳,一到高音就开始抬下巴,喉咙紧,嗓音没有足够的气息支撑,不仅使唱腔缺乏足够的“虾油味”,而且还影响我表演情绪上的发挥。在后来的演出中,我牢记蔡老师的科学发音技巧,在唱句过门时,巧妙地运用鼻子深吸法,自如沉下气息,低头收下巴,外紧内松慢吐气,以情绪带动声腔。这样的演唱方式让我感觉声音比以前干净动听,而且让我惊喜的是嗓子不再容易疲劳,变得耐唱,游刃有余。

在《妈祖的传说》中我扮演妈祖林默娘。在前半部的表演里,我是一个天真烂漫心存大爱的小姑娘,表演有大幅度的肢体语言,唱腔设计也是以快板为主,大量的动作加上急促的唱段,总让我气喘吁吁,力不从心。这样出来的音质总是发抖,窄小的。蔡老师听完我的这些困惑,她让我平时多做闻花和吹蜡烛的练习,牢记用鼻腔深呼吸,切忌大口口腔吸气,这样就避免口腔吸气引起的口干舌燥,嗓子发痒。而在快板唱段部分腹肌使劲,着重吐字,字字如钉子般吐出去。我在后来的舞台实践中,反复练习实践,让我真切感受到声乐科学发音技巧的重要性!

第8篇

一、声乐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

现阶段,多数学生并未科学认识所学的声乐知识,时常出现一味追求声音高度的情况简单认为能唱高音即可达到相应的演唱水平,从而忽略情感表达对学习声乐发挥的作用。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一系列围绕情的方法,可以说是略有成效。

(一)激趣教学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保持持久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学生深入学习和研究,从而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如果学生无法对声乐教学保持长久的兴趣,会面无表情、声音无力的演唱,且容易出现见异思迁的情况,声乐学习上难以长进。因此可知,引发学生长久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目前,多数学生均存在严重的追星热,对自己熟悉的、喜爱的歌唱家、歌手非常感兴趣,教学老师可借助媒体、电教等方法了解艺术家们追求艺术的艰辛及获取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愿望。

(二)点评教学法

老师可以为学生播放著名歌唱家的作品及声乐教育家教学录像,指导学生从欣赏的角度分析、研究作用,从演唱技能、方法、情感等层面感染学生,提升学生对声乐演唱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为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起初学习声乐时,老师可采用直观的电化教具让学生感受声乐课程,随之由老师开展恰当的点评,促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激发学生对声乐课的兴趣。针对学生学生声乐中存在的问题,让其观看某些教育家的教学录像,使用对比法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随后教师开展点评和指导,让学生弄清楚自己演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何有效进行解决。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借助手势、眼神等辅助手段表现自身的情感,确保演唱的内容更富有魅力。

二、音乐特长生声乐教学中情感培养的策略

声乐和情感是歌唱中紧密联系的两个部分,歌唱技能和情感是歌唱的整体,二者密不可分。因此,对初中音乐特长生开展教学时,必须加强整体训练,促使演唱技巧与情感表达融为一体,锻炼学生养成心灵歌唱的好习惯。

(一)发声教学中融入情感表达

多数声乐教学者在指导学生开展发声练习时,对气息、共鸣、咬字吐字等环节的训练过于机械化。因此,声乐教学中可使用以声带情的方法展开训练,从而满足声音技巧训练的要求。例如:开展连音训练时,多数学生会出现发生不连贯的情况,这时,教师采用恰当的语言进行阴道,将每个音节比喻为粒粒珍珠,声音犹如采用一条线将珍珠串起来,如果这条线断开,珍珠就会全部洒落。这种比喻极为简单且形象,学生能够快速掌握连音发生技巧,从而完美地表达出来。进行发声练习过程中,老师要指导学生一同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脑海中想象自己想要表达的意境和画面,确保发声练习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歌曲教学中融入真实情感

声乐教学中的歌曲作品有深、浅、难、易之分,歌唱教学效果几乎展现在歌曲曲目演唱中。日常教学时,声乐老师必须全面了解学生,依据学生不同的条件、特点选择恰当的歌曲。首先,不要挑选难度过大的曲目,导致歌曲演唱力不从心,无法驾驭或难以施展所学声乐教学技巧,更谈不上情感表达。其次,要准确认识一首歌曲演唱的效果不单单以歌曲大小难易判定,哪怕是一首非常简单的曲目,只要学生长的细腻、完整,能够让听者产生共鸣,就表明达到演唱的艺术要求。同时,要依据不同风格的作品挑选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歌曲,让学生掌握各个民族不同的风格、技巧,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三)深入理解作品表达的感情

开展声乐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深入了解每一部作品的内涵,掌握作品的处理方法,理解创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成为开展声乐教学必不可少的部门。一首歌曲的长短,均凝聚着作曲者强烈的情感,歌唱者要充分挖掘并体会所表达的情感。演唱者对作品的理解深度,对表达作品情感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教师在实施声乐教学时,要指导学生正确分析作品、理解及处理作品,让自身的情感融入音乐作品中,采用放松且充满激情的状态进入演唱意境,从而完美表达作品的真实感情。

第9篇

    关键词 听觉、合唱、音乐元素、掌握。

    音乐元素,指构成音乐艺术的最基本的成分,分解为音高、音色、节奏、力度、和声等。掌握音乐元素, 就是培养学生对音乐元素敏锐的感知,激发他们对诸音乐元素的不同结构的构成、运动变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帮助他们了解这些运动变化对于表现人们的思想,抒发感情的独特功能作用,从而使学生在日后的音乐生活中 能迅速获得与音乐作品的情绪相一致的内心体验。这不同于传统的用单纯技术训练代替音乐教育的作法,是音 乐教育观念的一个进步和突破。

    学生掌握音乐元素,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训练着手。

    1 听觉训练

    音乐靠听觉感知,是一门“听觉艺术”。后天的音乐教育决定音乐才能。这一才能是先天具备,还是后天 教育的结果,曾经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认为,人的才能主要是后天受教育形成的。人们很早就开始注意到 听觉训练是音乐教育的基础工程。《乐记》谈到了人的听觉感官与音乐的关系,指出:“审声以知音,审音以 知乐……。”孟子则说:“至于声,天下期于师旷”。这两句话再好不过地道出了音乐之声的本质和本源。

    我们现在的音乐教学一切活动,都应围绕培养学生敏锐的音乐听觉来进行。有效的听觉训练,能使音高、 音色、节奏、力度等音乐元素很快被学生熟悉理解。

    1.1建立准确的音阶感

    音阶感是音准的基础,也是学生自我判断进而自学音准的重要依据之一。必须从学生日常生活引入,“自 然”地接触并熟悉音阶。

    1)从do、mi、sol、入手小跳进式地开始音阶学习:传统的音阶教学顺序是:do、re、mi、开始,到fa、 sol、la、si,级进展开。实践证明,这种按表面逻辑安排的教学顺序并不符合学生接受音阶的心理。学生初学 不易唱准fa、si和级进音阶。值得推荐和实验报告表明的方法是从学生生活中最常听到的do、 mi、sol这三个 稳定音入手,三度跳进式地开始接触音阶,写出与之相应的曲调和音程进行练习,然后逐步加入la、re、fa、 si音,并采用将音阶设计为“音阶山”,根据动物的特点,(兔子的蹦蹦跳跳,乌龟的级进)内心感知音高的 准确性,从而发挥学生在听觉中的想象力。实践证明,学生学习跳进音阶比级进音级容易得多,而通过小跳音 阶的学习得到巩固,级进音阶学习的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2)在游戏中反复练习、强化音阶概念:音阶音准的概念的建立,有赖于大量的练习得以强化。为此,需 根据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一系列音乐游戏。如游戏“弹钢琴”:学生手持唱名卡片模拟琴键音 阶排列,弹琴者(师或生)击“琴键”,被击者迅速唱出相应音高并高举卡片。“琴键”音准确,则全体学生 跟唱一遍,反之则需“校音”(由弹琴者向“琴键悄悄提示或另请“琴师”校正)。若还唱不正确,则此“琴 键”需修理换新键(即换一学生)。在游戏结束时,应将换下的“琴键”再装入“琴”上试一试,如唱准了, 则表示“琴键”已修好(以此鼓励学生)。

    3)设计多样听唱训练,适应各种音程变化:在记牢和唱准音阶的基础上,可进一步发展听觉训练。例如 :在钢琴上弹出标准音“A”,在此基础上变化弹出一组组旋律音程,如do、mi、re,mi、do、la、sol、la、 do、sol、mi等,让学生模唱、分析、听记。通过这一系列训练,学生对音阶、音高及其变化的感知会逐渐敏锐 起来并逐步发展起乐音表象能力。实验证明,这类训练的积累能产生丰富的听觉意象。贝多芬就是在耳聋的情 况下,完成了他的巨作第九交响乐。

    1.2培养和形成良好的节奏感

    节奏是组成音乐的核心元素之一,被称之为音乐的“骨架”。帮助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节奏感,即交给了学 生把握音乐律动的钥匙。从指导学生熟悉基本节奏型入手,可采用以下方法练习。

    1)采用划拍法使学生了解熟悉常见的基本节奏型。这是借鉴数学的一种理性训练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 大体能按时值的组合较准确地击出各种节奏。

    用手划拍时,口中念与不同时值相应的节奏唱名:如各种动物不同的行走和鸣叫方

    2)身体动作与节奏结合,培养学生内心节奏感。一味按谱划拍易使活生生的音乐节奏学习陷入呆板。借 鉴瑞士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原理和节奏训练方法,引导学生使自身体动与音乐律动和谐吻合,有利于学 生用整个身心体验者音流动的“脉搏”。

    在练习时,先用节奏唱名读出节奏,然后做动作与读节奏同时进行。还可听音乐,学生用身体动作将音乐 节奏表现出来。

    3)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各种节奏原型,学习节奏的组合。生活中有丰富的节奏原型,学生往往未加注意 。引导学生将生活中各种节奏与音乐节奏建立联系,用“活生生”的节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学生对音乐元 素的体验和感受将深刻亲切得多。

    4)按曲调的节奏朗读歌词。曲调节奏实质上就是生活节奏和语言节奏的浓缩提炼。按曲调节奏朗读歌词 往往带来一种韵律感,使歌词的学唱就得容易,学生也可以从中体会品味掌握音乐元素带来的乐趣。

    例:《粗心的小画家》

    丁丁说他是 小画家,彩色铅笔一大把,

    先让学生读节奏,然后用念快板的形式

    5)在掌握基本节奏的基础上加进音高。单纯的节奏组合毕竟不是音乐。一旦基本节奏被学生熟悉,必须 尽早引入音高。这是节奏教学的深化,又是感知音乐元素的相互结合,发展变化的起始。

    逐步发展音级,变化节奏。

    通过以上精心设计的多种练习,不仅可让学生迅速熟悉理解并掌握音乐元素,而且通过掌握音乐元素的过 程成为一种快乐,课堂气氛定会十分活跃。

    2 合唱训练

    合唱是掌握音乐元素的重要途径,它一直是少年儿童最喜爱的活动之一,在教学中最易普及、最经济,同 时也最美。在良好的合唱训练中,乐感这一高层次的音乐元素能够得以不断积淀形成。合唱又是一门知识性、 艺术性和技巧性很强的学科,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合唱训练则按其艺术表现的需要,根据不同年龄的心理、 生理特征,采用有效的启发和科学的训练相结合的方法才能培养学生掌握合唱发声的诸多音乐元素。

    2.1掌握合唱训练中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童声训练和成人的声乐训练有许多共同之处,而且从歌唱发声的原理上来说也是基本相同的。从生理结构 上讲,少年儿童的发声机能和器官并不比成人少或多,只存在着体积上的小与大之别,以及发出的声音在音质 上的不同。无论成人还是孩童的发声,其衡量标准也是基本相同的,即正确的歌唱呼吸,良好的基音状态,谐 和共鸣,清晰的语言等等。但如果分析二者的思维方式却不难看出,它们尚存在着差异。成人学习歌唱的思维 方式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少年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发达,只能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化 思维过渡发展。在他们抽象逻辑思维形成的初期阶段,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以直接感性经验为主,因而具有很 大成份的具体形象性。根据少年儿童的这一特点,必须采取与成年人不同的启发方式,在启发学生歌唱发声的 内在感受和协调歌唱发声机能时采用感觉替代和意象转移的方法,启发学生逐步建立合唱发声的基本音乐元素 ,从而培养支配自己,调节自己发声机能和器官的能力。在这点上,教师的教学语言一定要简炼准确,不能太 抽象,不能超越学生的生活体验,不能急于求成。对于艺术与技术要客观、科学,对学生要民主,通过诸多的 音乐元素本身去感染学生,从而使他们在合唱中获得美的感受,具有美的鉴赏,并且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坚定的 学习决心。以良好的声音状态相互感染,提供其感性认识的环境,从而避免对成人的效仿。

    2.2进行必要的合唱技巧训练

    歌声是运用嗓音表现人物情感体验的艺术,运用嗓音的优劣自然也会直接影响情感的表现。所以,对“如 何用嗓音”不能不加考究。因此,先解决音质问题,后解决音量问题,这是一条正确的途径。坚定、积极地用 轻声歌唱,就能使少年儿童自然地体会到发声器官在歌唱时是如何协调的,就能建立正确的声音概念。而且, 这对保护少年儿童的噪音和获得轻松流畅的歌声极为重要。

    1)什么是轻声歌唱?如何掌握和理解轻声歌唱的尺度?

    应该说,并不存在一个固定和绝对的标准。但是,我们可以在现实生活中,找到轻声歌唱的实例。

    例如:天真的幼童模仿妈妈抱着布娃娃哼唱催眠曲时的轻柔的歌声;又如当孩子一个人无意识地边走边歌 唱时,他的歌声总是轻松愉快的。如果将这样的声音用力度记号标明的话,应是mp或p,而不是mf,掌握 轻声歌唱应在mf以下的mp或p的声音力度上。

    当少年儿童们学会了轻声流畅自如的头声歌唱方法后,往往同时也学会了有控制的歌唱技能。至此,孩子 们的合唱就能和谐和动听了。

    2)没有正确的呼吸,不会有完美的歌唱。

第10篇

【关键词】初学声乐 引导

在当今文化生活中,唱歌可以说是最受人们喜爱的一种文化活动了,但是,我们发现有的唱歌条件很好的人不一定发出最美的声音。这其中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经过专业人士的引导。中职幼师生,主要来自农村,几乎没有接触过正规的音乐教学,更不用说受到唱歌的正确引导。因此,在初学声乐中出现许多问题,如何引导初学声乐学生正确入门,掌握科学的发音和练习方法是音乐教师的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细心寻找和调配,找出最美发音点

从理论上讲,每一个人只要具备歌唱的素质,有乐感,就能发出他自己最好最美的声音,但是这种最好最美的声音是要经过专业人士去发现,去调配的。

首先,就要用心琢磨寻找去调配,找出学生声音上最美的焦点。不论是什么嗓子条件的人,程度的高低,只要是初学的人,都应当毫不例外的先找到自己声音上最好最美的焦点。程度越低,越应当小声寻找,这就是在教学上对初学声乐的学生首先采用假声位置小声微笑唱的原因。在教学中,有很多同学喜欢大声唱唱高音,说不大声就唱不出来声音,但唱出来的声音白、挤、刺耳、没有共鸣、位置不高、这样的唱法不对。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找,自己琢磨,试试把位置放高哈欠起来小声吸着唱、哼着唱。处在什么状态下发声就准确动听,嘴巴张多大,口型摆什么样,喉头下多少,靠前靠到什么界限,靠后靠到什么地方,声音就好听,字就清楚,音色就出来了,否则就不好。

其次,放大贴上找到适合的高音和最美的音色、音域。在细心观察中发现学生的最美发音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贴上去放声来唱,循序渐进,找出适合自己的音高、音色和音域。有些学生开始对这个方法不积极持怀疑态度,认为小声唱上去没有共鸣不算对,非得大声唱上去。当时我就给他们讲解说:“如果大声唱上去而不好听,那样即使上去了也不对,倒不如小声唱,唱对了、音色对了、位置高了、声音形象树立了,再慢慢放大,坚信这一点反复训练,高音的音色肯定会很漂亮的。”然后我不断示范,小声唱一次慢慢放大一次,学生跟着做,坚持了一段时间,结果她们都找到了高音、音色、音质宽窄、大小共鸣完全一致,她们基本上都能唱到b2甚至c3并且毫不费力,声音也很美,很透亮,学生的学习热情也高涨起来了。

二、持有爱心和耐心,引导要有节有奏

对初学声乐的学生,教师要有爱心和耐心。在坚信每个学生都有最美的发音点,同时又给学生以信心,让学生敢于放声唱。同时启发同学们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改变原有唱歌中的不良方法,学会科学的发音技巧,唱出最纯正,最到位的声音。教师也应采用明确的步骤和信号进行引导。

我还常常看到教师一边教学生发声或唱歌,一边指手划脚地说些什么,一会儿叫学生声音靠前一点,一会儿叫学生把声音靠后一点,一会儿说呼吸,一会儿说位置,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学生被弄得莫名其妙,教师也费了很大劲儿,着急上火,但效果不大,学生急的满头大汗,甚至想哭,却根本没有弄懂老师的任何一个手势。

作为教师要有耐心和爱心,对学生的指导要讲究方法。上面所说现象,不能说老师没有有责任心和敬业的,每个教师都想让学生发出最美好的声音,但关键是缺乏方法。没有方法,老师很想拼命的指导,反而搞得又累有没有效果。

首先,第一节课一开始就要严格要求学生,要用自己最美最动听的音色来歌唱,来表现,即使嗓子条件很差的人也要这么作,也要明白这些道理,天赋的优良嗓音条件是学习声乐的重要因素,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条件。世界著名的意大利歌唱家卡鲁索,在他二十岁那年曾因扁桃体发炎,向意大利著名的喉科医生,那不勒斯大学教授马赛依求医时,这位名医怀疑地对他说:“还是干别的吧!你没有学唱的喉咙。”与卡鲁索交往了十多年的喉科医生费奥地在他撰写的《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一书中写道:“卡鲁索的咽喉器官并没有什么特殊,相反地,他的喉咙有缺陷,如果单单依靠发声器官的条件,他就不可能成为歌唱家。”后来的事实证明,他成了名声显赫的歌唱家,并在世界声乐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意大利著名的声乐教授吉诺.贝基来我国讲学时说:“单具有嗓子条件也不行,有时嗓音是排在最后一位的。”当然,并不是说嗓子条件对于学习声乐并不重要,没有一定的嗓音条件,学习歌唱是比较困难的,良好的嗓音条件毕竟是学习声乐的基础;但不能把它当成唯一的条件。

第二,科学练习,持之以恒是学好声乐的重要条件。初学声乐会遇到很多问题,找不着调,没有信心,没有恒心等,因此,教师要,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启发学生用极大的热情主动积极地研究发声歌唱的技巧。不仅讲道理,还要做思想工作,鼓励学生勤学苦练克服为难情绪。更要耐心引导学生一步一步练习。有的人天生有一副好嗓子,但缺乏正确的方法却很难唱好;有的学生虽然嗓音条件并非一流,但由于有良师指导,和个人努力和勤奋,最后就能成功。

第11篇

然而,倾听的前提是有人发声,不是沉默。让我们为生活发出更多的好声音,你便能聆听满满的温情与真心。

情感发声

——语音博客的发声练习

凯蒂的老公林文虽然是个80后,却是位十足的老古董般人物,即便从事着时髦又高薪的传译工作,他不玩游戏,不泡吧,不看电影,只喜欢古典音乐,还是传统的丝弦,满满摆了一书架CD。传统的他,压根没考虑过两个人完全不同的生活习惯。凯蒂在广告公司从事创意工作,自从工作起就没有过正常的作息时间,自小散漫的性格也养成了她不拘小节的脾气。她希望自己的房间里堆满了创意书籍和各种收集来的古怪小玩艺。另外,除了加班会很晚回家外,她还喜欢和朋友同事一起泡吧,虽然婚后两人为了各种琐事的小矛盾不断,但凯蒂一直觉得感情还算稳定,然而某次她夜归时,发现睡着的老公忘记关上笔记本,正要关闭的凯蒂无意中听到了老公的语音博客——

“我们结婚前曾约定不论工作再忙,也要保证周末一起在家吃一顿晚餐,但是她今天说要加班,我只能自己吃那顿两人份的意面。很撑的感觉,让我不去想她是不是并不那么在意这个家的问题。”

“对于我,又是个不眠之夜,她加班到凌晨二点回来,倒头就睡,不知道我会因为错过睡眠时间和担心她而失眠。”

“结婚前,我就知道她并不是生活非常有条理的人,但我并不介意,如果她不爱打扫,就由我来好了,反正她的工作比我辛苦,但是,她却随手拿我的CD盒摆放瓜子壳,她并不真的关心我的喜好。”

“吵完架,她拿上包出门了,我知道她一定是和一票朋友去泡吧,我不想说她的生活方式和我不一样就是不好,但是,为什么不愿静下心来探讨一下,我们争吵的根源来自哪里?”

凯蒂听完了那些断言碎语,一夜没睡,然后在林文的语音博客上回复了一个链接,现在的她管那次回复叫“练习”,练习如何更好地沟通。她把自己想回应的话,都放在了那个链接中——

“对不起,我只是当那个约定是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之言,我本以为婚姻不是带来约束,而是让彼此更加自由的空间,但是,我对你的感情并不因为不和你一起吃晚餐而减少。”

“发现每次加班后,你比我显得还疲惫,但我真的不知道是因为扰了你的正常睡眠,抱歉。”

“你说的没错,我的生活一直缺乏条理,但这也是我爱你的原因,我只要看到你整齐的房间就觉得安心。”

“我离开是因为,不想因自己的屈服而在将来的某一刻恨你,我们争吵的根源也来自于此,因为我们一见钟情,闪电结婚,我们实际上是在结婚后经历一般情人的情感磨合期。”

从此,语音博客成为了这两个沟通的最重要工具,两个性格如此不同的人,在自己婚姻的延续时光里,通过有那么一点时间差的发声,交流彼此的想法,或许将来的某一天,当两人依偎在一起,真能做到“一切尽在不言中”了吧。

Tips:技术支持——如何语音博客

推荐世界上最热门的语音博客网站:/。具体该如何呢?请按照以下指示一步一步操作,包你马上学会:

1.首先是硬件准备,我们需要这些东西:

电脑用麦克风,联网的电脑。

2.再者是软件准备,你需要在电脑里配备以下软件:

Audacity,免费语音录制编辑软件。使用方便,不需要什么高技术就能使用。

参考网址:

LAME码,将语音文件装化成mp3格式。

参考网址:

GarageBand,苹果电脑专用的音频软件。

参考网址:/ilife/garageband/

3.等这些都备齐后,你需要登录,选择注册填表,获取一个Podbean帐号。这样就可以上传自己的音频文件,并给全世界了!

4.如果你对此还有障碍,最后还有一个终极解决方法,那就是——老公!把他叫过来,一切交给他搞定吧!

应用发声

——全家共乐的发声游戏

和其他许多普通的上班族主妇一样,薇薇怀孕后,她母亲就搬来和他们俩口子一起住了,等她生完宝宝要重回工作岗位时,薇薇爸爸也搬来了,和薇薇妈一起围着宝宝转。这不,薇薇家各种大小事宜自然就落到了两位老人的头上,虽然天伦之乐的生活让人幸福,但人多,摩擦也自然增多了。

那天薇薇的老公带回来一台iPad,说是怕爸妈老两口在家没事做,多增加点娱乐活动,也算是犒劳二老。想不到,这台iPad居然成为了薇薇家更融洽和谐的大功臣。

这是怎么回事呢?本来老两口就用iPad玩些简单的游戏,有一天,在同事的建议下,薇薇下载了一个名叫“触摸声音”的应用,是专门为婴幼儿设计的认知应用程序。简单说来,就是显示一幅图片,点击图片,就会相应发出图中物品的声音,以此让孩子更好地进行认知。之前老两口还总因为自己各自不同的育儿方式进行争执,可能出于对高科技的心理认同,居然在这个应用上抱了团,三个人一起玩得不亦乐乎,从猫狗叫声到乐器,每天薇薇家都会进行一场奇怪声音的大合奏。虽然老两口还会就孩子长大到底学钢琴还是小提琴进行一番争执,但这时有了公平的“裁判”:看宝宝听到钢琴声与小提琴声的反应,哪个更高兴,就学哪个。

第12篇

关键词:音乐;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7-026-01

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多方面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学生学习音乐的途径完全是建立“一唱一随”的基础上,这种教学模式只注重了唱歌技能和技巧训练而忽视了音乐艺术形象的趣味性和完整性,结学生学的没劲,渐渐的学生就失去了学习兴趣。针对这种局面,我们要把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纳入到音乐教学之中。以“情”感人,以“美”育人,强调歌曲教学中的听赏作用,从培养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入手,让他们在充分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基础上进一步来表现音乐。

一、培养学生的音乐情感的能力

情感是音乐教学“情感化”“审美化”的主要标志,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比任何艺术都能更快更直接的进入人的情感世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是情感,它既是音乐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音乐教育目标之一。音乐教育应牢牢的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用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音乐审美活动是对审美对象得感知开始的,在审美感知中必须带有情感因素。

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 不同歌曲的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变化等都能够给人带来一种不同的感受,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完整的听赏歌曲不仅可以消除学生因为纯粹学唱歌而残生的厌倦心理,而且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唱欲望,是学生能够主动持久的投入到音乐学习中去。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

先是听觉能力的培养。通过音调、音色、力度、时值等让学生去感知和认识声音,进而听旋律、听和声、听辨各种人声和各种乐器的声音,提高学生听觉的选择性和敏感性。其次是视觉能力与唱歌技巧的培养。在发声练习、视唱中就初步要求学生视谱歌唱了。视奏也同样要“一目数行”。这都要坚持培养学生的速视能力。在教学中还应特别注重讲练结合、学用一致,帮助学生把知识转化为技能,逐步具有识谱、唱歌的能力。教师应做到讲一点,练一点,或者边讲边练,讲练结合。切莫只讲不练。如讲了切分音符,就要唱有切分音符的乐句,应把识谱能力的培养贯穿到整个唱歌教学中,教唱新歌时特别要注意指导学生唱好曲谱。在学生初步认识并理解音符的时值、高低后,不要一句句带唱,这样会造成学生的依赖心理,学无长进。可从曲谱中选出难唱的乐句或乐段,重点指导。难点突破后,其余部分让学生独立练习视唱,使学生在视唱中有所收获,激发兴趣,提高视谱能力。

三、积极培养学生科学的发声方法的能力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乐器,一件能用不同语言表现音乐的奇妙的乐器。同学们要做到能正确的科学的发声并利用好嗓音这件乐器表现音乐,首先要了解发声原理。声带在气体的冲击下产生振动然后声带振动发出声音,经过胸腔、咽腔、喉和口以及鼻腔和头腔的共鸣来发出响亮和动听的声音。音质、音色以及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鸣腔体调节出来的结果。无论是“民族”唱法还是“美声”唱法,只要是能唱出美妙动听的歌声就是好方法,切忌乱模仿,压着嗓子唱歌,唱出一身的毛病。

四、积极培养学生的想像、思维能力

音乐和文字不同,文字表达明确的概念和具体的思想,而音乐则是通过人们的感知,使人们对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产生联想、想像,引起共鸣来达到目的的。可见,音乐教学在发展学生的想像力方面的作用是独特而明显的。通过视唱、欣赏音乐,不但训练、提高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能力,而且,学生的大脑在随着音乐紧张活动的同时,想像、记忆、情感等心理活动也非常活跃,这些都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我在音乐课上创设舞台,展示自我,在设计“小小舞会”这一活动环节,放手让学生尽情地唱、尽情地跳,把整堂课营造的喜悦气氛推向最,让学生在无拘无束中展示自己的才能。

五、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除了让学生欣赏教材上的音乐作品,扩大音乐视野,提高音乐欣赏能力外,还可结合听音练习,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教师可以从实际出发,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如分别在风琴的中音区、高音区、低音区弹奏学生喜爱的乐曲片段,让学生欣赏三种不同音区弹奏出的效果。还可以加深难度,提高要求。如教师可以采用合唱与表演相结合的方法给学生“讲”音乐故事。这种练习充满音乐情趣,适合学生口味,学生倍加喜欢,对学生欣赏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并为以后欣赏更深的音乐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音乐教师,更应该有一套新的教学模式,即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有良好的文化知识;既要掌握素质教育的理论和教育教学的方法,又要不断的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在感知,想像思维,科学的发声法,情感教育、互动合作以及欣赏这几方面不断的提高并能有机联系在一起,这不断的促进和提高学生的智力、技能、思维、和兴趣,使他们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能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吴 斌,金亚文.小学、初中音乐教学大纲的指导思想、基本精神和主要特点[J].中国音乐教育,2002(1): 11-13.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在线客服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