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29: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刚正不阿的历史人物,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形象思维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所谓的形象思维,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对事物表象进行取舍时形成的,是用直观形象的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这一概念总是和感受、体验联系在一起。形象思维具有直观性、具体性、情感性和生动性等基本特征。在历史教学中,形象思维是指通过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以达到更生动、更形象、更深刻地再现历史的效果。由于形象思维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的进一步概括和提高,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往往可以借助形象思维来表达历史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历史的理解更生动、更形象、更深刻。
历史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形象思维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推动初中历史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要做的就是要通过形象思维,用生动的史实、形象,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刻画历史,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由此而使教学内容更便于学生理解。
二、如何运用形象思维让历史变“活”
由于历史的过去性和不可逆性,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只是文字记载的高度浓缩了的历史教科书,而不是历史本身,因此教师必须想办法使历史变“活”。
1.丰富史料,刻画历史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史实就是课堂上下锅的“米”。历史教师只有掌握广博而翔实的史料,才有可能在教学中旁征博引,刻画历史,为学生的思维活动提供形象有趣的历史素材。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古籍中,叙事生动的史学著作不胜枚举。例如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就可以运用自己丰富的历史知识,通过提出一个个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华夏祖先是谁?关公为什么受人欢迎?张衡为什么能知道千里之外发生了地震?丝绸之路是指从哪里到哪里?在讲关于唐太宗善于纳谏之历史时,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补充《资治通鉴》中的一段史实,通过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对话,再现当时的历史情境,体现出魏征的忠厚刚直,长孙皇后的聪颖贤惠,唐太宗的明睿通达,使学生更能理解“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2.提高语言表达艺术水平,生动描绘历史
在多年的历史教学中,笔者发现有的学生对一些理论、时间、地点和数字背得滚瓜烂熟,但一考完试没过多久便忘得干干净净,而他们对教师在讲课过程中一些富于感彩的语言以及教师的某个动作却长存于记忆之中。语言是交流思想、沟通感情、传授知识的工具,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同时语言还是一门艺术。初中生的知识面不太宽,词汇量有限,理解能力也不是很强,教师要丰富自己的词汇,提高自己的语言艺术水平,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发展。例如在讲先秦历史时,就尽量避免采用大段的古文史料,可以将其翻译成比较直白的现代文。
历史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具有逻辑性、严谨性、准确性和系统性之外,还要注意语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音色的和谐和情感。例如在讲司马迁与《史记》时,教师可以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来让学生欣赏《史记》,还可以通过司马迁个人充满传奇的一生,展现其刚正不阿、秉笔直书的精神。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的进度把《史记》中一些历史人物的特征、历史事件的场面等展现出来。例如项羽的拔山盖世,刘邦的豁达大度,荆轲的慷慨激昂,李广的胆略过人,以及巨鹿之战的壮烈,垓下之围的悲凉,鸿门宴的扣人心弦等,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感受到当年马鸣风萧萧的古战场和一个个有血有肉、生动饱满的历史人物形象。
总之,作为一名历史教师,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和语言艺术水平,将波澜壮阔、绚丽多彩的历史生动形象地展现于课堂,让历史教学“活”起来。
参考文献
学习历史并不只是为了让我们简单了解中国或者世界的历史,这门学科还承担着培养学生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责任。所以,在接下来的历史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多地发现其中的人文教学素材,避免单纯的知识灌输,保证历史教学达到它所应该有的作用,加强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
关键词:
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人文精神
一、利用教材中的爱国主义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
几乎在所有的历史教材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爱国主义题材的内容,很明显,爱国主义教育是历史教育的主旋律。一个优秀的青年最起码应该有的品质就是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这些应该是他做一切事情的前提和最起码的底线。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注重的就是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培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许多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精神和理念。所以我们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不妨好好利用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优秀文化,让学生们在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同时能够培养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强烈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比如,在进行中国科技发展史的学习时,教材上列举了各种我国古代的发明,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先人的智慧和才情,从而增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当然,在进行这一部分的学习时,我们还要注意的是要培养学生“以古观今”的批判性思维方式,避免有些学生一味地沉浸在往日的光辉中,忽略了现实。就拿我国古代火药的发明来说,它在我国的出现无疑是比其他各国早上了几千年,但是我们在增强了自豪感的同时不更应该思考,为什么我们的火药仅仅是用在了做烟花爆竹上,而其他国家却是用在了抵御外敌上?我们这样引导学生去进行批判性的思考,让他们在获取自豪感的同时,能够更加客观地看待我国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地为我国的发展作出努力。
二、利用教材中的优秀历史人物,健全学生的人格
经济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教育体制也在不断完善,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不能再仅仅是传授一些专业技能和应试技巧,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健全的人格。历史这门科目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和培养人的品格没多少联系,但是我们却忽略了历史教材中那一个个鲜活的人物,他们或英勇无敌,驰骋疆场;或纵横捭阖,屹立朝堂;或心远地偏,采菊南山……虽然教材中对这些人物的描写都是几笔带过,但是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发挥和拓展,让学生们能深切的体会到古人的风姿并受到感染。比如,我们在讲到宋代文化发展时,总会提到的苏轼,往常的教学只是简单交代他是唐宋家之一,关于他的平生和人物品质从来没有细致描述。现在我们不妨给学生们讲一讲苏轼的经历和为人,让他摆脱书中那个常年吟咏着“大江东去浪淘尽”的快意书生形象。他的出身,他的才华,他跌宕起伏的一生,他“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潇洒恣意,都是值得我们深深探讨的。在朝堂之上仗义执言不畏强权,我们可以学到刚正不阿;在贬谪中自在生活不自怨自艾怨天尤人,我们可以学到乐观;在地方上深谋其政受百姓爱戴,我们可以学到以人为本……通过学习这些历史人物的事迹,每一个学生都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渐净化自己的内心,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三、利用教材中的经典历史事件,培养学生的历史观
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这话自然不假,学习历史并不是让我们单纯地去了解过去的事情,而是为了我们能够更好地处理现实生活中的一切。历史和现实永远是密不可分的,这在我们的历史教学中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概念,只有明确了这个前提,才能让学生透过历史看到现实,从现实中体会到历史的发展轨迹。所以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从各种历史事件中发现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更从容地处理好生活中的各种关系。比如,在学习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看到了打开国门给国家带来的全新气象,然后我们就可以联系现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纵观我国现在的各种产业,其中已经出现了大量国外品牌,比如我们最熟悉的肯德基、麦当劳等等。这些商品和外国元素的涌入无疑会给本土产业带来不小的冲击,但是如果再次实行当年“闭关锁国”的政策,我们未来的发展一定会举步维艰。所以我们不妨从另外的角度来思考,经济全球化趋势能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外国商品的流入,当然还可以是我们的商品流出,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又怎么不是绝好的发展机会呢?所以,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历史与现实的练习,让同学们学有所得。
总而言之,我们的历史教育改革一定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人文精神的教育。当然在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就要做到文中提到的几点,利用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建立健全的人格,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历史观。
作者:季新华 单位:海门市树勋初中
[参考文献]
[1]阎崇年.谈谈中学历史教学和高考复习———分析高考试卷所想到的[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2).
关键词: 李白文化的由来 内容 现代价值
一、李白文化的由来
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也是世界文化名人。他的诗歌一千多年来盛传不衰,其传播之广泛、影响之深远,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堪称第一。明代的进步思想家李赞曾说:李白“死之处亦荣,生之处亦荣,流之处亦荣,囚之处亦荣,不游不囚不流不到之处,读其书,见其人,亦荣亦荣。”
一千多年来,李白其人其诗历久不衰的影响,已大大超过了文学诗歌的范围,成为中华传统文化有的文化现象,对于这种文化现象应不应当称为李白文化?或者说,一个人的影响能否构成一个文化单元?以个人命名一种文化是否妥当?笔者认为,文化有集群性、广泛性的特点,但文化是一个个具体的人创造的,当某个人创造或者说参与创造某种文化,而这个具体的人又在其中起了主导的作用,这种文化以这个具体的人命名又有何不可呢?何念龙先生说得好:从李白所处的盛唐时代开始,与李白其人其诗相关的历代故事传说,甚至直到今天有关李白的文艺作品(如小说、电视剧等),这一切构成了一个内容十分广阔、历史异常悠久的文化景观。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这几乎是一个绝无仅有、极为奇特的个案。从生时的无比辉煌和轰动效应,到死后广泛、巨大久远的影响,再加上历代文人和普通民众不停地对李白予以接受、阐释、传播,特别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美学理想对李白加以改塑、再创……所有这些,就传播地区之广泛、传播层面之多样性、传播内涵之再创性而言,在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上,有哪一位文学家能与之相比较?何先生得出的结论是:“李白在中国文学史上所产生影响之广泛和久远,的确是无人可比的特例。”
二、李白文化的内容
作为历史人物的李白,他的生平、思想意识、行为方式和他创作的诗歌,是李白文化的原生体。李白在世时已经闻名全国,他的诗歌在全国各地传唱。李白去世后的千余年,其诗歌愈传愈广,人们在崇敬李白、接受李白、传播李白、研究李白的过程中,产生了对李白生平事迹及其诗歌进行研究的各种著作,宣传李白及其诗歌的各种文学艺术作品,还形成了崇敬李白的民俗文化,这些可总称为李白文化。按文化结构来说,李白文化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物质文化
能用视觉和听觉感知到的物质实体,指在李白的遗迹游踪所及之地的纪念李白的祠堂、庙宇、雕塑及其传说、戏剧等。李白一生漫游全国各地,留下了大量的遗迹游踪,人民出于对李白的崇敬和怀念,在这些地方建祠、立庙,供李白塑像,挂李白画像,传说李白的故事,上演李白的戏剧;文人墨客前来凭吊,又留下怀念李白的诗文。经千余年来的积淀,形成了若干李白文化景观。
(二)行为文化
民众为表达对李白的崇敬之情,每年定期举行隆重的祭祀李白的典礼和热闹的庙会。据马鞍山市的地方志记载:每年清明节有上万民众到当涂青山李白墓祭祀、扫墓。南宋绍兴年间,郡守赵松年规定每年清明节前一天为李白墓的扫墓日,此后当地士庶前往李白墓祭祀扫墓成为习惯性的民俗活动。改革开放以来,在李白故里江油和李白的终老之地马鞍山,多次举行国际李白吟诗节、李白文化节,恢复了李白祭祀典礼和群众性的纪念李白的诗歌吟唱会。
(三)精神文化
李白之所以受到中国人民以至世界人民的崇敬,产生李白文化现象,是因为他光辉而传奇的生平事迹,特别是他的诗歌所表达的精神感动了人们。究竟李白精神是什么呢?概括起来应有以下几点:(1)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深情地热爱自己的祖国,希望国家统一富强,“寰宇大定,海县清一”,国泰民安。为“安社樱,济苍生”的宏伟抱负而积极进取,奋斗终身;(2)人本主义精神,以人为本,关心民众疾苦,任侠好义,扶危济困;(3)刚正不阿,敢于蔑视权贵,笑傲王侯,同腐败黑暗势力抗争;(4)热爱和平,反对非正义战争;(5)热爱大自然,追求“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6)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善于博采众长,创新独具特色的作品。
李白精神是李白文化中的核心部分,或者说是高层次的不可直接感知的抽象的部分,也可以说是李白文化的本质部分。李白文化的物质层面与行为层面是李白文化的现象。
三、李白文化的现代价值
李白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提倡诵读李白诗歌,学白精神,弘扬李白文化,对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有重要意义。李白写了许多关心祖国命运、渴望为国效力的诗篇。他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李白诗歌中充满人本主义精神,关心民众疾苦,歌颂普通劳动者的勤劳、质朴、好客等优秀品质,如《宿五松山下荀娠家》、《秋浦歌》、《越女词》、《赠汪伦》等,表达了对普通民众深厚的情感。李白视富贵如浮云,任侠好义,扶危济困,同情和支持弱者,而对于祸国殃民的腐败黑暗势力敢于蔑视,并与之抗争,表现了李白的铮铮铁骨。
李白的崇高品质和浩然正气当然是我们今天必须提倡的。2006年春,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道德规范,将中华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其中头两条是:“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李白的爱国爱民精神,正是中华传统美德,今天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继承并发扬之。总之,我们的时代需要李白精神。
经千余年的积淀而形成的李白文化,不仅仅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体现出它的重要价值,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也能体现出它的重要价值。李白文化中的物质文化与行为文化,即李白的遗迹游踪及与之相关的诗歌、传说,纪念李白的民俗活动都是旅游资源,对旅游者都有吸引力,可以作为旅游者游览、观光、参与、考察研究的对象。李白文化中的最高层次――精神文化则是“李白文化之旅”的灵魂,使旅游者通过李白文化之旅感受李白精神,眼界得以开阔,情操得到陶冶,心灵得到净化。李白从小热爱大自然,崇尚大自然,酷爱旅游。他不仅是伟大的诗人,更是出色的旅行家,自述“一生好人名山游”,“十五学神仙,仙游未曾歇”。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一边读书写诗,一边旅游,走遍了祖国各地,所到之处都是自然风光很美的地方,有些地方还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和美丽的传说。这些本来就很美的地方,经过他那如椽之笔的描绘点染,再加上神奇的传说,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就更大了。因此,李白文化旅游资源既是高品位人文旅游资源,也是令人陶醉的自然旅游资源,具有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高度融合的特点。
四、结语
人类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共同构成的,凡是优秀的民族文化都是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李白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全人类的共同精神财富。李白文化不仅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中有重大的作用和功能,而且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愈来愈显示出它的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蒋志.李白与民俗文化,《中国李白研究》2005年集.黄山书社.
古琴音色清晰纯美,含蓄深沉而音韵悠长,十分适合表达人的内心感情。在古代,人们对它的表现力就已经尊崇到了神话的程度。比如,在两千多年前,先秦著作《韩非子》曾记述了春秋时期琴家师旷弹琴引来玄鹤合鸣舞蹈的故事。
古琴音乐是天籁之音,因为古琴使用的是纯律,它用泛音来调弦定调,是真正来源于天然产生的音律,并没有经过人工的改变,是最美妙的音乐。古琴由于其结构的原因,音量较小。有人把这看作是古琴的缺陷,是没有发展前途的乐器。其实,这也是古琴的优点和强项。音量小则要求环境安静。天籁般的音色沁人肺腑,使人的心情也安静下来。一般乐器让人听之心动,古琴却能使人闻之心静,修心及调气。古琴弹琴时平心静气,调息净虑,心静气平。这正是古琴不仅音乐美妙,还可以实现静心与养生的一大优势。
在安静的环境中,静静地听琴或抚琴,使自己在市井的喧嚣中找到一片纯洁的净土,既修身,又养生。倘若弹奏的是音量很大的乐器,不仅同室之人受到干扰,就是左右邻居也受到影响,自己的心也很难安静。用古琴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是古代文人的必修课。正是由于这个独特的“悦心”效果,其生命力历经3000年依然延续着,而且将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有些朋友觉得古琴不好听,总是听不进去。这是由于你对它还不够了解,和它还没有感情。这种感情的建立首先需要你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对中国传统文化比较尊重和热爱。如果你能以虚心的态度去面对古人,去了解古人的智慧、古人的情感和古代社会的文明。你还会认为这是弹棉花之声吗?
古琴不仅要用耳朵去听,更要用心去听。
古琴音色丰富,低音古朴深厚,余音绵长不绝。高音清润明亮,极富穿透力。而其“异弦同音”的特点能更精微细腻地刻画人的情感。琴曲的节拍多变,表现手法丰富,让演奏者的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古琴所特有的“走手音”能使音乐在轻重疾徐的同时,还有刚柔、方圆、浓淡等变化,给人以趋于意境悠远、神韵无限之感。古琴属中低音区乐器,从人的心理感受来说,更为沉着深切,常常加深了幽远深邃的意境。
从乐曲内容来看,古琴乐谱中不仅有儒家文化中的仁爱平和,道家文化中的清净超然,还有不被流派所限的丰富的人生智慧,比如《梅花三弄》的刚正不阿,《渔樵问答》的潇洒浪漫,《酒狂》的自由狂放,《广陵散》的慷慨豪壮。再比如《平沙落雁》描绘出的沙白风清、云飞天远、雁阵从容的自然景象,让人听之天地一宽。时而潺潺不绝、时而奔腾汹涌的《流水》,其活力十足的特性也令人明朗超脱,元气顿生。还有琴曲内容中表现的历史人物,一脉相承的文化氛围,都让我们被曲中的思想意识、情感所感染。
一首优美的琴曲在静静的环境中慢慢流淌,那种感觉,如临深山,如感秋意,如观江河,如处静夜。在现实的这个喧嚣的环境里,你为自己创造出一个舒畅优雅的小空间,什么工作的紧张,任务的压力,人事间的烦忧,甚至病痛,全都化为乌有。内心平和了,体内各个生理环节逐渐趋于和谐。体内和谐,免疫力上升,百病难侵,这不正是养生所要达到的目的吗?这不正是在这个喧嚣的尘世找到的一处安心的净土吗?
怎样来聆听这远古时代的天籁之音呢?
面对古琴须有恭敬之心。真正爱好古琴的人,不愿意把古琴仅仅视为是一种乐器,是一种可以随意放置的物件。他们认为古琴是“道”,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哲理的而应该加以崇拜的有灵性的乐器。古琴是良师益友,是自己终生的亲人和朋友。古人在弹琴之前,要沐浴更衣,焚香盥手,这并非是一种迷信,而是表示对古琴的恭敬。我们聆听古琴也是一样,面对古琴,就像面对我们的先人,用自己的心灵和我们的先人对话,感受古代先人的心灵和风采,从中受到影响和教育。要虚心学习,认真理解琴曲的含义。古琴是标题音乐,每一首琴曲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和含义。在琴谱中,每首琴曲前都有一段题解,说明这首琴曲的来龙去脉,曲意内容和弹奏特点。因此,抚琴者或听琴人都应对此有所了解,才能深刻理解琴曲的内涵,才能对自己的思想和言行产生影响,达到修身养德的目的。
面对古琴要有平静之心。心情平静是健康的根基。《素向・上古天真论》记载:“怡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从安来。”这就是说,心情平静,不染杂念,疾病便无从发生。古琴音乐无论是描写高山大川,还是描写鸿雁高飞,或是描写离别哀婉之情,节奏大都比较缓慢。听琴有静心之效,也正是缘于此。所以我们在听琴时要保持并延续这种平静之心态。在平静中慢慢体味古琴音乐的无穷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