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29: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旅游发展战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自然旅游资源 人文旅游资源 文化旅游品牌
发展经济一直以来都是各级政府的工作中心之一,旅游业的乘数效应使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想凭借传统的旅游资源来发展旅游业,旅游资源匮缺乏地区也设法凭借经济实力人为地创造旅游资源来发展旅游业,以带动经济的发展。拥有丰富旅游资源的涪陵区,如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展旅游业的确值得我们思考。
一、涪陵区旅游资源概况
该区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人文旅游资源与自然旅游资源相得益彰。
1.人文旅游资源
(1)巴文化遗址。两千多年前,巴国国王坟墓主要埋在涪陵一带。2002年9月,在涪陵白涛镇陈家嘴村小田溪(距城区20千米),市文物考古所挖出了13座巴王墓,里边有大量的纯金宝剑、玉佩、玉璧等大批珍贵的国家级文物,是涪陵区发展考古、溯源、观光旅游的特色资源。
(2)水下碑林――白鹤梁。系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位于乌江口外的长江之中,是一块长约1600米、宽16米的天然巨型石梁,用雕刻的石鱼做标记,记录了自唐代广德二年(公元764年)起1200多年间72个年份的枯水水文资料,同时还有唐、宋、元、明、清历代雕刻的165段文字,大多出自历代书法家和名人的手笔。
(3)名扬天下的榨菜之乡。在中国名目繁多、品味各异的酱腌菜制品中,涪陵榨菜以表似碧玉、红如玛瑙的外观形态和特殊风味驰名中外,与欧洲的酸黄瓜、甜酸甘蓝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因涪陵是榨菜的发源地和集中产地,故被誉为中国的榨菜之乡。1963年四川省文史资料编委派人到涪陵进行采访,座谈核实,确定了涪陵榨菜创始于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早在1930年,涪陵榨菜已远销海外,年销售量达3万坛。到2007年,涪陵区青菜头种植面积为50.3万亩,产量105.4万吨,产销成品榨菜3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0.8亿元,创汇1000万美元左右,利税1.7亿元,成为全国榨菜的最大产销区,这是其他国家和地区无法比拟的人文旅游资源。
(4)源远流长的易经文化。与涪陵城隔江相望的北山坪半山腰上就是著名点易园,是北宋理学家程颐讲授“理学”的场所。黄庭坚、朱熹等著名历史人物在此留下了丰富的墨宝。是求知、休闲、观光旅游的理想场所。
(5)“816”军工洞。位于白涛镇乌江之滨,原兵器工业部“816”厂所在地。当年全国上百个地质、规划、设计和施工单位6万多人,先后参加了816工程建设,用5年多的时间完成了洞体开挖任务。
其他如陈万宝庄园、原城区八景(群潴夜吼、荔圃春风、黔水澄清、白鹤时鸣、松屏列翠、桂楼秋月、鉴湖笛、铁柜樵歌)等都具有一定旅游价值。
2.自然旅游资源
(1)雨台山风景区――雨台山因祈雨而得名,正因为丰富的祈雨文化,雨台山显露出与众不同的灵秀之美。景区内地势平缓,苍松蔽日,翠竹遍野,动植物150余种,植被覆盖率达96%以上,四季鲜花盛开,空气清新。山顶上12个山丘围着一近百亩水域的湖泊形成山环水、水抱山的奇特景观。雨台山因为其钟灵毓秀而成道教圣地,至今还遗留活菩萨、石头开花的观音岩、洪恩寺等古老的宗教遗址。信步雨台山的西面,绵绵群山尽收眼底,并可坐观两江汇流,鸟瞰涪城全貌,一览涪州八景。攀临东峰,可望日出群山。
(2)千里乌江画廊――乌江发源于贵州省乌蒙山,全长1050公里,在涪陵城区注入长江。其中重庆境内彭水至涪陵的‘乌江画廊’两山夹一江,路在山腰行。
(3)天台峡谷――位于涪陵城东南19公里,属千里乌江一脉,整个景区绵延163公里,河谷陡立千仞,峡中飞泉跌水千姿百态,目前主要旅游项目为8公里水上漂流、天然泳池嬉水、钓鱼、品茶等。
(4)石夹沟――位于武陵山境内,平均海拔约1500米,该景区游道线全长8公里,景区内景观众多:十里大峡谷雄阔壮美,谷底奇石叠垒,溪流淙淙;千尺三叠瀑直挂绝岭,飞泻而下,气势壮观;蜿蜒一千六百多米的青天峡地缝冠绝天下,两壁峭崖仅隔数尺,直插云端。探步其间,神摄气敛,幽谧古奇之感顿生。春来万木竞绿,金秋层林尽染,盛夏清凉,入冬银装素裹,好一处如诗如画的人间仙境。
其他有大溪河、聚云山、望州山、平西坝、水磨滩、武陵山公园、鸡公山主题公园、石鼓古镇等旅游资源。
二、涪陵区旅游资源的特点
1.区位优势明显,辐射范围广
涪陵区处于三峡库区腹地和重庆、宜昌两大旅游增长极的中点上,位于三峡旅游发展主干轴与“川渝黔”旅游发展轴的交汇处,是新三峡生态文化旅游片区的节点和乌江旅游辐射带的口岸,在长江三峡旅游经济区域中具有优越的区位,辐射范围广阔。既可纳入三峡游环线中,又可成为周边居民休闲度假的理想去处,如:渝涪高速的单向距离118公里左右,重庆主城市民自驾游仅一小时左右的车程,在周末自驾游日益流行的今天,涪陵区潜在的游客市场相当巨大。
2.自然旅游资源品位高,价值大,吸引力强
喀斯特地貌造就了这里的奇山俊水。其旅游开发已被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国务院三峡办、国家计委、水利部、交通部、国家旅游局等部委纳入旅游总体规划,有望成为国家级旅游黄金线。
3.人文旅游资源神奇迷人,丰富多彩,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涪陵区拥有几千年文化沉淀形成的巴文化遗址历史,点易园,水下碑林――白鹤梁,榨菜之乡的美誉, 在中国乃至世界均享有较高的声誉;涪陵还拥有现代经济建设造就的工农业旅游资源,“816”核工业基地、太极集团等均驻于此地。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旅游资源体系,为旅游开发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发展涪陵区旅游业的战略思考
旅游产品是一个行业的产物,而不是一个企业的产物,游游资源是旅游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游游资源的开发是指把旅游资源改造成为旅游吸引物,并使旅游活动得以实现的技术性活动。它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部门的综合性系统工程,必须在总体规划的框架内,立足长远,着眼未来,突出重点,逐步开发,需要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
1.实施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战略
(1)树立“旅游兴、百业旺”的观念,用这一观念来主导旅游业的发展
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了政府主导型战略的有效性。从发展中国家来看,由于市场机制不健全,政府主导的程度一般都比较高,以高效率的政府行为补充市场缺陷,并以此加速市场的发育,如:新加坡政府每年投入上千万美元对旅游产品进行宣传,从发达国家来看,政府在旅游发展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美国克林顿总统执政期间,曾专题召开过1500人参加的“白宫旅游会议”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日本政府每年投入几十亿日元宣传其旅游产品。2007年重庆出国旅游目的地国家前三位为泰国、新加坡、日本,也说明了政府宣传的重要性及有效性。
(2)政府主导型战略就是按照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在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特别是做好政策与资金主导,大力招商引资,通过组织大型活动以形成总体形象,争取旅游业更大的发展。按照 “打造精品、完善名品、开发新品”的工作思路,涪陵区要抓好旅游景区建设,就应根据资源特色打造主题鲜明的旅游景点。政府牵头做好包装、宣传工作,通过推出个性鲜明的旅游精品,并使其发展为名品,有了叫得响的名品,再不断完善名品,开发新品,形成涪陵区旅游“亮点”不断,“看点”推陈出新。
2.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大力培育涪陵文化旅游品牌
涪陵区要立足水下碑林――白鹤梁,巴文化遗址,千里乌江画廊,世界三大名腌菜之一的涪陵榨菜,“816”军工洞,雨台山,石夹沟等自然、人文资源,打造出著名的涪陵品牌。如:涪陵白鹤梁水文文化考察旅游,涪陵宗教文化探秘旅游,涪陵巴文化鉴赏旅游,涪陵榨菜民俗文化体验旅游,“816”核工业三线建设文化回忆旅游,石夹沟徒步健身游等。其中可重点培育涪陵的水文文化、宗教文化、巴文化、榨菜民俗文化等旅游品牌,使涪陵的文化旅游品牌发展成为涪陵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
3.破除交通瓶颈,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
发展旅游,基础设施必须先行,以提高景区的可进入性。同时设计满足不同旅游者的各具特色的旅游线路。如:将涪陵区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组合成精品旅游小环线,涪陵、武隆、丰都组成“金三角”中环线,乌江画廊、梵净山、张家界、长江三峡构成大环线,同时大力发展农业观光、农家乐等休闲旅游,吸引周边居民周末度假自驾游。
4.加强区域合作,将涪陵―武隆的旅游资源联手进行整体规划打造。
1998年6月改设的重庆市涪陵区,辖原枳城、李渡区域,丰都、武隆划归重庆直接管辖。
(1)武隆旅游资源及旅游业发展情况
地处“老、少、边、穷”地区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武隆,西邻涪陵,自然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以其秀美的山川、神奇的溶洞、幽静的大峡谷,古老的原始森林、独特的南国草原仙女山著称于世,其中武隆芙蓉洞位于武隆县江口镇4公里处的芙蓉江畔,发现于1993年5月,经中国与澳大利亚有关溶洞科研机构两次实地勘测,评价为:“世界奇观,一级洞穴景点”,“一座地下艺术宫殿和洞穴科学博物馆”, 尤其是洞中的三绝――水中葡萄、水下刺猪花、棕柱石笋,为国内其他溶洞所罕见,其中水中葡萄堪称世界一绝。 武隆天坑三桥---位于重庆市的武隆县城东南20公里处,距仙女山约15公里,距天下第一洞芙蓉洞仅30公里,天生三座规模庞大、气势磅礴的石拱桥称奇于世,是全国罕见的地质奇观生态型旅游区。
重庆武隆、云南石林、贵州荔波共同组成的“中国南方喀斯特”申报世界自然遗产,2007年6.27日在第三十一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得全票通过,使武隆成功跻身世界自然遗产大家庭。当地还有淳朴的土家族民风,武隆正以“梦幻武隆”品牌向国内外游客推出。
武隆2004年以后一跃进入重庆主城区以外37个区(县)旅游业发展的首位,创造了12个全市第一。张艺谋导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的电影中“万人军中取首级”撼人心魄的那一幕重头戏是在武隆天坑景区的雄峻山涧中实施的航拍,就是因为看上了“乌江画廊・梦幻武隆”的奇丽风光。
(2)涪陵与武隆资源互补,可谓灵秀涪陵,梦幻武隆
涪陵的人文旅游资源特色突出,武隆的自然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优势明显,相邻的涪陵与武隆在旅游资源上具有的明显互补性,使两地具有合作的可能与必要,通过彼此合作、优势互补两地的旅游业都可得到长足的发展。
总之,拥有独特人文旅游资源的涪陵,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加强区域合作,重点培育自己的文化旅游品牌,经过2年~3年的有序开发和包装,立足重庆的涪陵旅游业,必将逐步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前景光明。
参考文献:
[1]张英:试论涪陵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2007.02.21资源网
资源与环境不仅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还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而随着近年来地球资源的日益减少以及环境形势的日趋严峻,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单一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认识到该模式是导致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的根源。所以,要想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战略实现,那么就需要将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将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起来,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一种全新的模式,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切合的一种经济增长新模式,能够从机制上解决及消除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冲突矛盾,真正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旅游业是对资源保护、环境有着相当严格要求的行业,在旅游业中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充分的展现了旅游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原则,对社会及经济的长远发展均具备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旅游循环经济及其战略体系
一方面,循环经济明确的要求人们要采用友好的方式将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利用起来,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与依托为生态环境及旅游资源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如何有效的保护旅游环境与旅游资源,如何真正的实现在旅游业中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不断循环,是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及关键;另一方面,旅游业是有着较强关联性与综合性的一个产业,旅游业的运行主要包括六大要素,也就是“住、行、食、娱、购、游”,并且还涉及到一系列的相关产业及行业,有助于在产业之间、行业之间以及旅游要素之间及其内部形成循环网、循环链。另外,在旅游业中,当前已经对可持续发展战略予以实施,基本上其思想保持一致与相关的循环经济理论,旅游业是最理想的循环经济发展载体。
从总体上来看,旅游循环经济是广泛的涵盖旅游活动六大要素、旅游开发活动以及旅游区农业、工业等一系列社会活动,并且对各类新型技术的应用为支撑,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保障,以此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再修复、再利用、再思考五原则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富有时代气息的旅游循环经济明确的要求要严格的按照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进行开展及开发,借助于资源持续循环利用、生态旅游、清洁生产、发展循环超市、绿色认证、绿色消费等方式,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保护旅游资源,无害化处理废弃物,以实现“最低污染、高效利用、合理开采”的目的。旅游循环经济模式的推行及建立,既能够大幅度的提高能源与资源的利用率,充分的保护生态环境,极大的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切实的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共赢,同时还能够在不同层面上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中纳入消费与生产,从根本上转变以往的不断恶化循环、过度消耗资源的旅游方式,促使旅游业始终健康、有序及科学的发展。
旅游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具备着相对较强的综合性,其广泛的涉及到了旅游活动六大要素、旅游开发活动以及旅游区农业、工业等社会活动,因而旅游循环经济战略体系就需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并且由动力系统、理论系统、目标系统、旅游循环经济模式和参与层面系统等部分构成及运行,以此将旅游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实现。
二、推进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措施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建立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要想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则需要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保护及循环利用旅游资源,并且深刻的意识到资源及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促使整个社会均认识到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应用循环经济模式的迫切性及重要性。另外,要强化循环经济理论的培训学习,提高旅游从业者、旅游管理部门以及游客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最大限度的利用各项资源,在利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融入环境保护理念,以便于促进资源配置率的提高。
(二)积极提倡“绿色旅游”
“绿色旅游”明确的要求旅游目的地均尽可能减少破坏,控制污染,提供安全、卫生以及清洁的旅游环境;旅游经营者应当对不危害游客身体健康的产品予以提供,进行正当、公平的竞争,自觉坚持诚信为本,与此同时,行业协会应当将行业自律的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游客在旅游中要负责自身的行为,为东道主及自身的共同利益进行有益坚强的度假旅游,大力的倡导“公平旅游”以及“绿色旅游”。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律,规范可持续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业普遍存在轻管理而重经营、轻保护而重开发的不良状况,资源保护措施和旅游环境保护措施滞后,不但缺乏有力的立法来保障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并且环境资源保护的地方法规与国家法律法规中也有着相当多问题存在。因此,在对旅游资源保护进行立法的过程中,应当切实的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入,对生态环境进行统一的管理,使旅游服务产业走向法制化且生态化的进程,实现旅游全过程对环境的无威胁、无污染。在设置立法条件和立法思想时,要充分尊重生态规律,贯彻落实3R的循环经济原则,多维度的保护与节约资源环境,从而减少或者消除游客和旅游企业对环境所带来的间接亦或是直接的负面性影响。
三、结束语
关键词:四川旅游产品 文化旅游 发展战略
引言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以及欧洲旅游与休闲教育协会(ATLAS)对文化旅游的定义,文化旅游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文化需求而前往日常生活以外的文化景观所在地进行的非营利性活动。从文化继承和文化乡愁的角度来说,无论是到同质文化地观摩学习、追寻记忆,或是到异质文化地增进阅历、丰富体验,文化性动机都是自古以来旅行游览活动的核心动机。现代社会,文化性的休闲活动成为最具增长潜力的消费,而旅游无疑是文化消费的重要形式。四川,作为中国“天府之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是西南民族的独特文化的典型代表。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长期以来对中外旅游者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在2000―2005年间,海外旅游者到访四川的频率不到1%,且一直保持着这个比率。在川的外国游客,其分布比例均集中在成都、阿坝州和乐山、绵阳等地。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中国其他地区和城市的经济发展和旅游业发展的步伐加快,分流了首次来华旅游者和多次来华旅游者;同时,业内人士也普遍意识到四川旅游存在产品老化、旅游产品单一、旅游资源集中、旅游环境不能满足旅游者日益增长的需求的问题,而且旅游者在川停留时间相当短暂(见下图)。由这个可以看出,四川缺乏能够让旅游者深入了解并能够长久停留的旅游产品。
从产品结构上看,四川一直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在中国目前已经获得批准的可接触类世界遗产中,四川一地就占有4项,在全国名列前茅。这4项遗产中,峨嵋―乐山、都江堰―青城山景区是文化遗产。但是,众所周知,这两处景点的产品是非常单一的。因此,如何完善文化旅游产品形态,丰富文化旅游产品内涵,提高文化旅游产品的吸引力,让传统的经典产品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最根本的,也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1 四川文化旅游产品发展现状
根据Munsters对文化旅游资源类型的划分,我们对四川的文化旅游资源形态作了归类分析。
但是,据了解,四川的文化旅游产品,除为数极少的在依据祖先留下来的资源得到开发之外,更多的文化资源并没有被挖掘,而且在现有的文化旅游产品中,也存在形式单一、深度不够的情况。比如历史文化专线中的三国历史文化游,这本来是一个极具潜力的产品,但是现在的经营者只是简单地把几个历史上与三国有关的城市联系起来,就构成了简单的三国游,产品极其缺乏深度挖掘。
在主题公园一类中,原来的世界乐园已经倒闭。而温江的花博园也随着博览会的结束而销声匿迹,这又是一个对资源的极大浪费。艺术活动类中,很多旅游产品根本未涉及川剧一项,包装、宣传的不到位,是这个产品难以发展的最大原因,连成都的居民尚且不知何处有川剧剧场,更不用说来四川的旅游者了。面向社会大众的文化艺术活动与旅游之间还没有形成有机关系。这一点,四川应该向云南的《云南映像》和《丽水金沙》学习,努力打造几类耳熟能详的旅游文化产品。
2 四川发展文化旅游的难点
2.1 四川的文化旅游产品绝大部分由静态的人文景观、建筑遗产构成,而作为文化旅游资源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即鲜活的音乐、艺术、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明显缺少,客观上造成了产品参与性不足的天然弊端,致使四川的动感与魅力降低。
2.2 文化旅游资源的管理体制僵硬,理念保守落后,不适合当代社会对文化遗产传播、展示之使命的要求。比如成都目前定位为休闲城市,但是在宣传上却始终没有改变外地人对成都印象。很多外省人对四川的了解除了知道天天泡茶馆、打麻将之外,没有其他直观的印象。
3 四川文化旅游发展的战略
3.1 质量提升战略
四川并不缺少文化旅游资源。它拥有悠久的三国文化、道家文化、古人类遗址、三星堆的古蜀文化遗址、自贡的恐龙博物馆,还有历朝历代名人故居、革命先烈的故居、各朝代的著名战场遗址等。但是,观念的落后,导致管理的落后甚至根本没有管理。因此,必须从认识、经营模式、管理手段、宣传策划等方面,重新包装四川文化旅游产品。
3.2 多元产品战略
活动类产品对旅游者的吸引力是显著的。法国每年有500个艺术节,吸引了超过500万的旅游者。针对四川动态产品欠缺,活动性、参与性不足的特点,四川应该大力提倡发展活动性旅游项目,大力引进动态的文化旅游产品。四川目前大力发展会展旅游,这是一个好的趋势。但是不能停留在一般的展览会上,要结合四川丰富的文化、自然旅游资源,把目光放到全国,乃至亚洲和全世界,这样才能够充分地宣传四川。
3.3 突出重点的战略
很多外国人知道中国有大熊猫,但是不知道大熊猫的产地――四川。因此,如何结合大熊猫的宣传,把四川推向全世界,这需要四川各界人士,尤其是政府的重点注视。只有让人知道四川了,才能够把我们的产品推向全世界。
3.4 形象拉动战略
严格意义上说,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形象的营造有赖于城市政府部门的主导,需要各个部门的配合支持。四川最近几年把旅游营销纳入政府机制,由政府出面对外宣传四川,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光靠政府的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全民的参与、整体意识的提高、整体形象的形成,都是十分重要的。
参考文献:
[1]Munsters W:Cultural Tourism in Belgium[A].Richard G:Culture Tourism in Europe [C] . CAB International.1996.
[2]Richards G.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European Cultural Tourism [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3).
[3]四川旅游统计.
[4]徐嵩龄,张晓明,章建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经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1):164.
关键词:雷山;发展;战略;乡村旅游;少数民族妇女
中图分类号:F592.1.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lO)06-0097-08
乡村旅游,是指依托于乡村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以民族文化展示、农业生产活动、村寨文化特色、地方民族习俗等为内容,以农民为市场经营主体,以城市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利用城乡之间在自然景观、生活习俗以及文化方面的差异,通过创新策划、规划设计、开发组合成旅游产品,提供城市居民观光游览、休闲度假、康体娱乐、劳动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活动和形式。妇女地位高低是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体现;在贵州各乡村旅游区,少数民族妇女由于缺乏专业技能,未能发挥应有作用。建议对雷山妇女进行文化扫盲和技能培训,引导其自愿投身旅游服务业,促进妇女发展和改善地方经济;契合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国家战略。
一、雷山概况和少数民族妇女教育培训状况
雷山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东经107°55′-108°22′和北纬26°02′-260°34′之间,全县总面积1,21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73万亩,占总面积的5.6%,其中稻田面积8.49万亩,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区农业县。辖丹江、郎德、西江、永乐4个镇,望丰、大塘、方祥、桃江4个乡和达地水族自治乡,共157个行政村,1305个村民小组,2005年末(第五次人口普查)总人口15.2万人。世居少数民族有苗、汉、水、侗、瑶、彝等民族,苗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2.6%。雷山是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2009年末,全县完成生产总值636亿元,财政总收入668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489元(约合350美元),低于国际公认的每天人均收入一美元的最低贫因线。雷山县旅游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达64.4%,主要景区雷公山国家森林公园、西江千户苗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郎德上寨、铜鼓之乡掌坳、响水岩瀑布、高岩大峡谷等,曾被央视等媒体评为“中国十大最好玩的地方”;民族风情浓郁,人文景观神奇,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绿色产业、民族文化产业的良好条件。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雷山县15-50岁文(半)盲人数为10467人,其中女性为7850人占总数的75%,其中2057名妇女是文盲,5,793名妇女是半文盲。女性文(半)盲绝对数和所占比例都远远高于男性,严重制约女性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参与度。雷山农村社区发展滞后固然有历史地理资源因素,但劳动者素质偏低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农村青壮年男性大多在外务工,女性已成为农村主要劳动力,而她们偏低的文化素质和生产技能只能进行粗放而低收入的初级劳动。
用“问题树(Problems Tree)”和“目的树(Objectives Tree)”分析法,对雷山乡村旅游现状进行内外环境分析、优劣势比较,发现妇女文化素质低和缺少专业技能是主要症结之一,急需对妇女进行“基本脱盲教育和旅游服务技能培训”。
二、少数民族妇女投身乡村旅游的可用资源
(一)旅游资源
雷山县“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特征制约了机械化现代农业的发展,而中央政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和各项环保政策的实施提高了工业制造业的准入门槛,生态良好风光旖旎的雷山发展无污染低能耗的旅游服务业才是最好选择。雷山处于中国苗族原生态文化的中心,拥有中国第一座露天民族博物馆“郎德上寨”,全球第一大苗寨西江“千户苗寨”,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走进苗家寨寨踩鼓,人人能歌,女戴银花,男吹芦笙,舞步粗犷,旋律流畅;浓郁风情令游客流连忘返,是乡村风情游、自然生态游的黄金路线。丹江、郎德、西江、望丰、永乐、桃江、大塘7个乡镇公路交通方便、服务设施齐备,适宜乡村旅游发展;方祥乡和达地水族自治乡适宜民族手工艺品制作和特色农产品生产。
(二)培训资源
1.“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是2006年启动的国家级教育培训项目,广大农民将享受完全免费的实用技术培训,所有费用由国家财政负担;此项目将引导少数民族妇女学习旅游服务技能后,投身乡村旅游。
2.利用教育部门的“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项目对文盲(半文盲)妇女进行扫盲教育。
3.国家、省、州三级旅游部门的政策、资金、技术支持和贵州民族学院等帮扶单位的师资人才支持,以及国内外慈善机构的无偿援助。
(三)县域内部资源
1.少数民族妇女自身强烈的脱贫致富愿望,她们聪明能干吃苦耐劳,只要有合适的乡村旅游项目和技能培训,她们完全能够自力更生勤劳致富。
2.雷山县旅游局、农业局、扶贫办、科技局、教育局、妇联、团委等部门皆有乡村旅游资助项目和行政资源可帮助少数民族妇女发展乡村旅游。
3.近十年来,雷山县职业中学和166个乡(镇)级、村级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已经开展了多项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积累了一定教学经验和培训成果;整合农校资源,深化培训效果将大大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三、少数民族妇女投身乡村旅游项目
(一)项目目标
从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彻底扫除妇女青壮年文盲,受训妇女掌握一两门实用技能;在旅游旺季或农闲时节就近从事乡村旅游业;旅游收入占全年家庭收入的40%-80%。经过培训,从没有专业技能的农村妇女变为具备一定旅游从业技能的劳动妇女;从缺少自我实现意识的传统妇女变为头脑开放、观念更新的新时代新女性。
(二)项目进度表――甘特图
因为冬季为农闲时节,所以妇女参加技能培训和岗位(田野)实习的时间集中在第四季度,借用各乡镇中心学校和条件较好的村小,保证妇女有时间有可能就近参加培训和实习。
(三)项目构成
1.文化扫盲(针对文盲妇女)
文化扫盲课安排一个月学习时间,主要学习常用汉字和基本数学计算,并根据妇女不同年龄段有不同达标要求:
(1)15-30岁妇女每天学习15个汉字,一个月必须学会450个常用汉字,能理解电视节目、基本读懂报刊、写简单家信收据便条、能进行基本的买卖计算;
(2)31-50岁妇女每天学习lO个汉字,一个月必须学会300个常用汉字,能理解电视节目、初步读懂报刊、写简单收据便条、能借助计算器进行基本的买卖计算。
2.乡村旅游技能培训(针对具有中等、初等文化水平妇女和完成扫盲学习妇女)
文化扫盲和技能培训的最终着力点都是必须提高劳动收入,只有实实在在产生经济效益的学习培训才能激发妇女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要求培训内容必须紧扣雷山县乡村旅游实际,什么技术能增收就教授什么技术,什么项目能挣钱就发展什么项目。技能培训主要集中在四大项目:(1)旅游服务业;(2)民族歌舞表演;(3)传统手工艺品制作销售;(4)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每一期技能培训为期三个月,包括课堂教学和岗位(田野)实习,在全县9个乡镇同时铺开,参训妇女可根据个人兴趣和当地乡村旅游实际自愿选择参加。
(四)项目目标人群
项目目标人群为雷山县7850名15-50岁的少数民族妇女。目标人群分年度培训计划:
2011年共培训2000人,分别是旅游服务业400人、民族歌舞表演400人、手工艺品制作销售600人、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600人;2012年共培训3100人,分别是旅游服务业500人、民族歌舞表演500人、手工艺品制作销售600人、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1500人;2013年共培训2750人,分别是旅游服务业300人、民族歌舞表演300人、手工艺品制作销售500人、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1650人。
(五)项目执行机构与合作伙伴
雷山县旅游局作为项目具体执行机构;教育局、扶贫办、科技局、农业局、劳动局、县妇联、团县委拥有教育培训相关资源和经费,作为项目合作机构;贵州民族学院曾在雷山县定点开展文化扫盲和科技扶贫,邀请其作为项目的合作伙伴。
(六)项目财政预算
任何一个有长久生命力的发展项目都是可持续的有产出的“造血式”项目,而不是只投入不产出的“输血式”项目。第一年资金投入占总投资的50%,第二年33%,第三年17%,因为前一年项目产生的利润将充实后一年的项目实施,三年项目投资呈递减趋势。当前农村扫盲经费主要来自中央、省、县三级政府,依据地方政府现有财力,本战略资金预算为60万元,并从非政府组织(NGO)或非赢利组织(NPO)募集107%元作为应急储备金。
1.文化扫盲预算
文化扫盲项目的目标群体为2057名文盲妇女,12万元预算在三年中平均分配:每年的教材教具12000元、教师课时津贴24000元、办公管理费用2000元、监控评估费用2000元,合计40000元/每年。
2.技能培训预算
技能培训项目的目标群体为7850名少数民族妇女,总计投入48万元,能够自我创收增值的项目投入方式保证了项目的可推广性和可持续性,具体支出项目:
2011年旅游服务业(课堂教学+岗位实习花费)60000元,民族歌舞表演(课堂教学+演出实习花费)60000元,手工艺品制作销售(课堂教学+作坊实习花费(60000元,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课堂教学+田野实习花费)60000,共计24万元;
2012年旅游服务业(课堂教学+岗位实习花费)40000元,民族歌舞表演(课堂教学+演出实习花费)40000元,手工艺品制作销售(课堂教学+作坊实习花费)40000元,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课堂教学+田野实习花费)40000,共计16万元;
2013年旅游服务业(课堂教学+岗位实习花费)20000元,民族歌舞表演(课堂教学+演出实习花费)20000元,手工艺品制作销售(课堂教学+作坊实习花费)20000元,特色农产品种植养殖(课堂教学+田野实习花费)20000,共计8万元。
四、结语
本发展战略抓住雷山县实施“旅游强县”大好时机,为少数民族妇女提供文化扫盲和技能培训,带动妇女自愿投身乡村旅游服务业。不仅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妇女提升经济、政治、社会地位,促进妇女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贵州统计年鉴(2008)[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贵州年鉴(2009)[R],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3]李炳昌,巴拉河流域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8,(3),
[4]徐燕,熊康宁,殷红梅,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兴义市南龙村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07,(6),
[5]杨蔚,乡村旅游价值取向的维度分析――以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为视角[J],贵州民族研究,2007,(3),
(一)自然旅游资源―― 山岳型和林地类。淄博市南依泰沂山麓, 南部山区多山丘型旅游地和林地, 如鲁山、原山国家森林公园等。
(二)人文旅游资源。(1)人物、事件类。在淄博市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中, 人物、事件类旅游资源是较多的。(2)民间演艺及节庆类。淄博市民俗风情浓, 民间演艺类旅游资源丰富 。(3)展示演示场馆类。 淄博市有丰富的博物馆、纪念馆, 而且规格高。(4)传统手工产品与工艺品、日用工业品类。
二、淄博市旅游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旅游产品缺少品牌。从实际上来说,淄博市自然旅游资源品位比较低,难以吸引外地游客;人文旅游资源用力分散,发展力度不够,立意不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拳头品牌。
(二)旅游产品信赖度降低。淄博之前多次被评为“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但在当前竞争激烈的旅游市场,显得陈旧、模糊,需要树立崭新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彻底改变本市的旅游企业普遍“小、弱、散、差”的状况,才能真正形成个性鲜明的品牌形象。
(三)旅游产业缺少创新。同时设计“古齐国的都城,蒲松龄的故乡,鲁山生态大观,北国水乡风情”的旅游宣传口号,虽然这种口号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人们心中工业形象过强、生态环境形象弱化、文化积淀浅薄印象,但是由于其涵盖多个旅游项目,包容诸多信息单元,容易导致城市形象的混乱。
(四)旅游行业缺乏运营。目前淄博对外推介主体主要局限在旅游部门、旅游景点,而淄博的各旅游饭店、旅行社却处于各自为营、分散决策的阶段,也缺乏应有的品牌意识,各阶层、各行业共同参与的意识也不够强烈,因而未能“串珠成链”,最终使得整体旅游品牌“空缺”。
三、淄博市旅游的发展战略
(一)加大旅游资源的重组整合的力度。(1)以齐文化为龙头。通过对全市旅游资源的盘点和分析,追求高立意,明确发展大齐文化旅游的基本思路,确立以齐文化为龙头的旅游发展框架。依据旅游资源现状特点,以建设博物馆为开发主导,建成以现代手段展现齐国乃至中国先秦、甚至远古时期历史文化的规模宏大的旅游胜地,把吸引旅游客源群体的目标放在大众化的文化群体上。(2)明确发展旅游的基本角度。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把齐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当作文化产业来发展,将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3)做好遗产保护和新建景点的协调工作。我们今天发展齐文化旅游,开发和建设旅游景点,要在人造景观的文化含量和创新性上做好文章。一方面要防止破坏性开发,另一方面也要改变人造景观没有吸引力的看法。(4)树立大局观念,多层开发。首先要按照旅游资源的基本状况,选择好全市旅游平台的支撑点,然后以全市平台的支撑点为核心,建立下一层次的平台。
[关键词] 农业旅游 SWOT―PEST矩阵分析法 战略
一、宁夏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
1.宁夏农业旅游发展概况
据笔者及课题组调查统计,目前宁夏全区共有农业旅游景(区)点77家,直接从业人员4500余人,占地35万余亩,除17家国有或集体所有外,61家农业旅游经营点属于民营企业。宁夏农业旅游项目以观光、休闲居多,90%以上农业旅游项目经营点以提供农业观光、采摘、垂钓、餐饮等项目活动为主。宁夏农业旅游景区(点)主要客源来自本市周边或本区,外省游客较少。据舒伯阳对农业旅游发展的阶段模式的划分,笔者认为宁夏无论从旅游主题、主导者、市场还是从市场消费强度来看,宁夏农业旅游处于自发式的发展阶段模式,处在早期起步阶段,与发达地区相比,尚存在较大差距。
2.宁夏农业旅游发展特点分析
(1)观光特点突出,区域特色鲜明。按照其区域特点和分布,宁夏农业旅游分为贺兰山观光农业区、银川平原观光农业区、沿黄河观光农业带、腾格里沙漠观光农业带、盐池――同心农牧交错观光农业带和南部山区六盘山观光农业区六大区域。其主要功能主要包括观赏、品尝、购物、娱乐、农业技艺学习、乡土文化欣赏等,由于农业观光区服务设施不完善,宁夏农业旅游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深度开发,因此宁夏农业旅游现阶段以观光特色为主,参与型、度假型及租赁型的农业旅游项目较少。
(2)与旅游业相结合,具有“农游合一”的特点。宁夏农业旅游资源空间集聚,农业旅游景区(点)分布于城市近郊地区和传统旅游景区(点)周边。宁夏农业旅游景区(点)以银川、石嘴山、中卫、吴忠、固原五市为中心,95%的景区(点)分布在市郊30KM范围内,宁夏农业旅游空间分布为城市居民的“周末游”提供了便利;同时,由于传统旅游景区和农业旅游紧密结合或空间相邻,例如去镇北堡途中集中分布枸杞园、万义生态园、兰一山庄等农业旅游景区(点),而中卫美丽渠就是沙坡头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宁夏引黄灌溉较典型的农业景观。基于宁夏农业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点,能较好实现农游互动、农游合一。
(3)大部分农业旅游景(区)点规模小,资金匮乏。由于农业旅游处在发展阶段,农业旅游项目多是近5年新开发项目,大多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差。除兰一山庄、玉泉葡萄山庄、阅海湿地公园、灵武山川过渡带百公里草畜产业基地、泉子湾生态农庄、沙湖、六盘山森林公园等属于国有或集体所有外,大多数农业旅游经营点是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受资金匮乏、管理水平等因素制约,整体服务及管理水平不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加强。据课题组2007年对全区农业旅游的调查统计,28.3%的农业旅游项目经营点反映交通不便,36.1%的农业旅游项目经营点反映资金匮乏,营销力度小;29.6%农业旅游项目经营点认为自身管理服务水平跟不上。
(4)缺乏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由于受认识水平和资金投入等因素的制约,宁夏目前的农业旅游产品还仅仅局限于观光层次,产品类型单一,主要以低层次的观赏型项目为主,停留在观赏、采摘、提供饮食的层次上,能够让游客参与的项目很少,体验性不强,功能单一,知识性与教育性也明显不足,大大降低了农业旅游项目的吸引力。
二、宁夏农业旅游的SWOT―PEST分析
SWOT―PEST矩阵方法是一种战略分析方法,利用它可以把影响农业旅游发展的政治(P)、经济(E)、社会(S)、技术(T)等因素放到统一的框架内进行进行系统的SWOT分析,辨别出影响农业旅游发展的关键因素,从而有利于了解农业旅游发展的环境条件,为农业旅游的发展提供战略性的决策。
表2 宁夏农业旅游SWOT-PEST矩阵分析表
通过表2可以看出,政策法律环境对宁夏农业旅游的影响至关重要,政府对农业旅游的认识、政策扶持和规划技术水平严重影响到农业旅游的开发质量、经营规模和水平。其次,宁夏农业旅游的经济环境的劣势不容小觑,资金匮乏,经营水平低,竞争力差是主要问题,这就需要借势发展,和品牌景区、优势资源互惠联合,实施客源转化。 第三,宁夏农业旅游的社会文化宏观环境如城镇居民休闲观念的不断增强,国家休假政策的调整有利于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市场的农业旅游的发展,但经营者教育程度低、旅游人才匮乏、民族地区居民消费观念等也制约着宁夏农业旅游的发展。
三、宁夏农业旅游发展战略选择
通过宁夏旅游业发展现状和SWOT―PEST分析可以看出,宁夏农业旅游业发展迅速,已初具规模;优势明显,机遇和挑战并存。笔者认为要保证宁夏农业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应树立以政府主导型战略为主,以联合发展战略、社区参与发展战略、客源转化战略为辅助的大局战略,指导旅游经营者和农民参与者合理开发规划农业旅游项目,为农业旅游发展提供宏观指导,推动宁夏农业产业化,以及小康社会建设。
1.政府主导战略
政府主导战略, 就是按照旅游业自身的特点, 在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能力, 积极支持、引导、规范各旅游市场主体的行为, 以实现旅游资源的配置达到合理状态。宁夏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社会资本积累明显不足,广大农村地区比较贫困,加之农业旅游处于发展阶段,光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是不够的,需要政府的干预和扶持。
因此,政府主导战略的实施是提升竞争力的需要,是加速资本集中的需要,是农业旅游特殊的发展阶段的需要,也是政府实现扶贫目标的需要。
2.联合发展战略
联合发展战略主要是指旅游企业在相关旅游业务单元上紧密合作,促进共同发展。迈克尔・波特在《竞争优势》中提出单元之间的关联有三大类型:
一是有形关联,由于共同的客户、渠道、技术和其他因素的存在而使相关业务单元之间的价值链活动有可能共享,如果共享降低的成本或增加的歧异性超过共享成本,则有形关联将导致竞争优势;
二是无形关联,它涉及不同价值链之间管理专有技能的转化,无形关联可导致竞争优势;
三是竞争对手关联。这一理论同样适合于宁夏农业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是有形联合。宁夏的大部分农业旅游景点都靠近旅游景区,显然依托景区的辐射作用,实行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的联动开发,将农业和自然资源互补的组合优势开发为农业旅游产品就成为农业旅游发展的关键。采取联合发展战略,对于毗邻著名景区的农业旅游主要是将其纳入到大型景区的观光旅游中去,在此基础上进行业务单元联合,依托大型景区的知名度,突出特有的文化内涵和特色发展农业旅游,使其成为大型景区观光旅游的配角或合作者。
3.社区参与发展战略
社区参与式农业旅游具体是指以社区农民参与旅游开发全过程并获益为核心,依托农村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多彩的民俗风物,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市场,以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集观光、度假、求知、消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多形式、多层次、多地域的可持续旅游形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基层社区居民以主人翁的姿态和意识积极投身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以及农民生活小康化过程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以发展旅游产业的形式来改善农村条件,提高村民生活水平。2006年,宁夏全区农业人口412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2760.1元,农村贫困人口35.8万人。通过发展农业旅游让农民参与到旅游建设中来,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脱贫致富,达到旅游扶贫的目的;同时,通过发展农业旅游,引导游客消费绿色农副产品,扩大农产品的销售市场,实现农业增值。因此,社区参与发展战略是实现宁夏农业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4.实施客源转化战略
农业旅游作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宁夏旅游的飞速发展为农业旅游提供了潜在的客源。宁夏区域面积狭小,农业旅游景区(点)分布于城市近郊地区和传统旅游景区(点)周边的布局特点,具有将省外远程游客吸引、转化为农业旅游客源的可能。根据宁夏旅游局统计数据,2007年宁夏旅游省外游客比例占57.13%,对于这部分客人重点是实施转化战略,利用传统旅游景区和农业旅游紧密结合或空间相邻的优势,通过环城游憩带的不断建设完善,打造特色,积极吸引远程游客,做好吸引转化工作。
参考文献:
[1]舒伯阳:中国观光农业旅游现状分析与前景展望[J].旅游学刊,1997(5): 41-43
[2]陶雨芳:观光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例[D].西安:西北大学,2003
[3]陈宏民:系统工程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6-128
[4]李坚:乡村旅游发展战略的选择研究―以湖南省为例[J].投资与理财,2007(7):158-159
[5]迈克尔・波特:竟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313-318
关键词:苏仙区;SWOT分析;旅游发展
一、引言
苏仙区是郴州市两个市辖区之一,位于湖南省南部,湘江支流耒水上游。百瞻衡岳,南倚五岭,东界罗霄,周边与郴州市北湖区、桂阳县、资兴市、永兴县、宜章县接壤,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境内旅游资源丰富,旅游发展前景广阔。SWOT分析法由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安德鲁斯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是一种综合考虑企业内外部环境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发展战略的有效方法。运用SWOT方法对苏仙区旅游发展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有利于认清苏仙区旅游发展的各种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从而选择正确的旅游发展战略,促进苏仙区旅游又好又快发展。
二、苏仙区旅游发展SWOT分析
(一)优势分析
1.旅游资源丰富,品位较高
苏仙区旅游资源总量丰富,各种类型的资源单体数量较多,包括秀美的自然山水风光、淳朴的民俗风情、悠久的红色历史和丰富的人文资源等。区内旅游资源整体品位高,拥有五盖山国际狩猎场、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天堂温泉、苏仙岭国家AAAA级旅游区以及拥有两千年历史的“湘粤古道”等多项国家级的旅游资源,旅游集聚效应强。
2.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武广高铁、京广铁路、京珠高速等交通大动脉南北贯通,北与长沙、株洲、衡阳相连,南与广州、深圳、珠海相连,对长株潭近、中程客源市场和珠三角、京津唐地区中远程客源市场起空间引导作用。郴资桂高等级公路东西方向横贯苏仙区,西接嘉禾县、北湖区、桂阳县,东连资兴市,对苏仙区联系周边地区客源市场,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3.旅游开发层次较低,后发优势明显
苏仙区目前旅游开发层次比较低。除北部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天堂温泉以及城区的苏仙岭等旅游资源已开发外,东部和南部的旅游资源尚处于自发开发或尚未开发的状态。这些因素使苏仙区旅游资源保持了较好的原生性,有利于发挥后发优势。大湘南旅游目前处于迅速成长期,只要以高水平的规划为指导,精心策划、开发,充分挖掘资源潜力,苏仙区旅游完全有可能成为综合型旅游目的地、湘南旅游经济强区。
(二)劣势分析
1.旅游精品、名品缺乏,旅游目的地形象模糊
虽然苏仙区旅游资源较好,但旅游产品缺乏精品、名品。目前仅有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苏仙岭景区等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还未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其余景区旅游品牌则还在形成之中。其知名度和美誉度比起国内、省内知名旅游城市,还有较大的差距。虽有“生态苏仙,文化苏仙”的先天区域形象,但因包装不力,没有形成鲜明的旅游目的地形象。
2.旅游人才资源数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现阶段苏仙区旅游人才的引进、培养尚未形成体系和规模,尤其缺乏旅游经营和市场开拓的专门人才。旅游人才的培养是苏仙区在旅游发展中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否则将阻碍苏仙区旅游业的发展。
3.多头管理现象严重
苏仙区的旅游管理,涉及市级和区级的旅游、林业、水利、城建等多个部门以及旅游投资集团。由于旅游业发展特有的规律性,这种政出多门的管理模式,易造成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近期利益、经济利益与社会和生态利益相冲突的局面。
(三)机遇分析
1.国家非常重视发展旅游业
国家对于旅游业的发展非常重视,陆续出台了一些列政策支持旅游业发展。2009年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2012年国务院《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要积极发展文化旅游,提升旅游的文化内涵;2012年中国人民银行、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联合了《关于金融业支持旅游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和改进旅游业金融服务,支持和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随着这些政策的实施,以及国家经济结构的全面调整,旅游业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2.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一直都保持在7 %以上,国民经济呈现出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对于旅游产业发展来说,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助于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精品”建设,为旅游开发提供更多的资金和公共基础设施支持;能积极地刺激需求的增加,提高居民的出游率,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苏仙区旅游产业的发展在当前经济社会条件下将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
3.旅游发展趋势转向生态和文化
当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消费观念发生了质的转变,居民出游意识也进一步增强,游客的需求正向生态和文化方面发展,中短程的节假日、周末双休日休闲游憩逐渐升温,生态休闲度假旅游日益成为旅游市场的主流。苏仙区良好的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具有开发生态和文化型旅游产品的潜力,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4.湘南获批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2011年,国家同意设立湖南省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湘南地区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苏仙区作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旅游业发展必将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此外,在转移的产业和资金中,必将有一部分涉及旅游业,为苏仙区旅游发展带提供资金、技术支持。
(四)威胁分析
1.大郴州区域内竞争激烈
古老而靓丽的郴州大地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素有“山水之秀甲湖南”的美誉,且福城福地,人杰地灵,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亦极为丰富。资兴的东江湖、宜章的莽山、北湖区的万华岩、桂阳的阳山古民居等,都具备较强的竞争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分散苏仙区旅游客源市场,以及发展旅游的其他一些资源。
2.与周边旅游资源的同质化竞争明显
苏仙区的核心旅游资源是飞天山的丹霞地貌,我国丹霞地貌有东南、西南和西北三大集中分布区。东南区 (包括浙、闽、赣、粤、湘、桂等省区)多发育临溪丹霞峰林、丹霞赤壁、一线天、天生桥等景观,在湖南省内开发为旅游景点的就有新宁崀山、平江石牛寨、通道万佛山,与苏仙区邻近的还有广东韶关丹霞山,同质化竞争明显。
3.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趋严重
资源破坏和生态环境的退化会严重威胁到旅游产业的发展,这其中虽有部分自然的原因,但也不乏人为因素而导致的环境破坏。苏仙区工业经济发展相对迅速,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破坏相对严重,景观环境质量严重下降。
三、苏仙区旅游发展战略
1.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战略
通过政府的主导作用,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积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加大旅游资源和产品的开发力度,提升苏仙区旅游开发层次。目前政府应重点抓好三项基础工作:一是做到“三个纳入”,即:旅游业发展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纳入地方财政预算;旅游业发展状况纳入政府和主管部门任期目标考核制。二是创新机制,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旅游产业体系。三是积极筹备并尽早创建旅游开发与管理委员会,提高行政管理机构的级别,并增加有效性。
2.世界地质公园申报战略
申报世界地质公园一方面可以增加景区的等级、扩大知名度、影响力和号召力;另一方面,可实现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通过国际规范的借鉴和贯彻从而实现旅游业的持续发展。苏仙区要积极推动以飞天山为主的,与万华岩、莽山、东江湖联合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工作。积极与其他相关区县的政府取得联系,进一步沟通联合申报的具体合作意向,建立以苏仙区为主的“飞天山世界地质公园申报联盟”,群策群力,合作共赢。加大申报项目包装推广力度,争取省政府,甚至国家的大力支持。
3.区域联合战略
苏仙区应与周边地市联合,在资源开发上避免雷同,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培育重点项目,尽量做到变同质化竞争为资源整合、区域合作关系,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周边县市逐步发展,最终形成大旅游、大产业、大市场的格局。首先,要划分区域合作层次,形成本地及边界地区、大湘南区域、湘赣粤交界区域三个合作层次。其次,明确区域合作领域,主要从基础设施、产业投资、旅游市场、专项旅游、人才教育、旅游信息、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合作。第三,在本地及边界地区合作层次,形成东西南北四个合作翼,并制定不同的合作参与方式和策略。
4.融入都市圈战略
苏仙区旅游市场的空间层次包括长株潭城市群和珠江三角洲,要以大都市为目标市场,融入到周边大都市旅游圈内,成为长沙、广州,以及周边中小城市的重要旅游目的地。要强化与衡山、长沙、韶山、韶关、东江湖等周边重要旅游区的市场关联度,有效地引导游客分流;根据目标市场的旅游需求和消费特点设计旅游产品,注重旅游项目的体验性,从生活与情境出发,塑造感官体验及思维认同,真正做到对游客具有吸引力,强化游客对苏仙旅游品牌忠诚;加强对周边城市目标市场的宣传促销。
参考文献:
[1]张燕.桂林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现代商业,2012,27:123-124.
[2]肖海平,黄静波.湘粤赣省际边界禁止开发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以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苏仙岭为例[J].湘南学院学报,2011,32(2):65-71.
[3]李志亮.以文化增加郴州旅游商品附加值点的思考[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7,9:94-96.
[4]李清泉,何明飞.泛珠背景下湘南地区产业发展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121,9(3):5-8.
十二师拥有土地面积近532万亩,下辖7个团场,除二二一团位于吐鲁番地区、二二二团位于阜康市外,其余5 个团场呈扇形环抱乌鲁木齐市,北疆铁路、乌奎高速公路、乌昌大道、城北主干道以及即将修建的乌鲁木齐至昌吉轻轨铁路穿越辖区,所属单位抵达两市中心均在半小时以内,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地缘优势、交通优势、信息优势、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近年来,十二师实施“依托城市、服务城市”战略,打造“都市休闲之旅”线路,推进了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1 兵团第十二师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十二师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为目标,持续推进瓜果、蔬菜、苗木、花卉四大基地建设,在19.36 万亩耕地中,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达80%以上。该师结合各团场地缘优势,全力打造精品休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教育农业和农业公园等,使农业生产不断向二三产业延伸,包括新品种展示园、认养地、采摘园、林下经济、开心农场等在内的特色休闲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实现了农业由单纯生产型向生产与生活、文化、生态相结合的都市效益型转变,大幅提升了综合效益。十二师“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都市休闲旅游业,承接乌鲁木齐旅游资源,深入探索观光旅游、休闲旅游新模式,打造“十二师观光一日游”精品旅游线路,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创意旅游、体验旅游,形成休闲旅游品牌。如兵团第十二师五一农场依靠临近乌鲁木齐市和昌吉市的区位优势,以及城郊旅游逐渐火热的趋势,紧紧围绕十二师党委“十三五”规划中关于打造文化科技旅游综合板块的定位,重点发展以五一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为主的生态旅游产业。五一农场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总占地面积548亩,以农业科技示范、农业休闲观光为主,兼有度假、文化娱乐、体育运动等多项功能。该示范园先后获得“国家级农业示范园区”“全国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国家AAA级景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点”等称号。
2 兵团第十二师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分析
十二师拥有得天独厚的旅游区位和资源优势,但战略定位不清晰、同质化竞争激烈、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让十二师旅游产业在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比较艰难。2016年十二师党委三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大力发展都市休闲旅游业,积极整合全师旅游资源,成立十二师旅游开发公司,精心谋划、积极发展各具特点、体现特色的城郊旅游品牌,打造十二师精品旅游线路。目标已经明确,蓝图已经绘就,十二师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号角已经吹响。
2.1 强调差异性营销理念,打造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
科学选择主题是休闲农业旅游产业迈向成功的关键,兵团要想发展好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就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差异化营销。兵团第十二师土地面积辽阔,物产丰富,再加上地区特有的环境特色,使得地区自然条件和民风民俗各具特色,因此,在休闲农业旅游产业选择过程中一定要体现农场的特色和乡土文化,善于利用自身独特的自然资源优势吸引广大游客前来参观、观光、乡村体验和休闲娱乐,从而实现农场和游客自检互利共赢的局面。例如五一农场建设近15亩牡丹园,有三大类8个品种的牡丹,5个品种的月季。2016年5月21日的中国旅游日当天,来园内游玩的游客超过了8000人次。
2.2 自治区政府部门要重视对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支持
在当前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要想实现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合作联动,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协调。政府要在宏观提调控政策的引导下出台扶持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的法律规定和有效的制度措施,在市?龌?制和自愿参与下,积极鼓励企业参与到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开发建设中去,促进企业和团场职工的相互合作。自治区政府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兵团农场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行业协会,通过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计划控制,协调引导、政策制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还要进一步加强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做好融资协调和利益分配协调工作,只有在政府不能全力支持下团场职工才能感受到保障。
2.3 强化宣传,打造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品牌
地区政府部门也应该不遗余力的为兵团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项目做宣传,打造属于本地区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知名品牌。政府可以利用自己的官网和农业部门的官网设置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广告,通过参与重大会议、产销会不断推广本地区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项目,同时还可以利用参与国际重大活动的机会,积极推荐本国休闲农业旅游产业项目,同时还要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多多开展沟通交流。
关键词:上海会展旅游战略对策
会展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与旅游业关系密切。会展通常都会选择旅游发展到一定程度、有一定基础设施的地方举办,而知名的成功会展又会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这种良性的互动关系产生了会展旅游,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城市重视会展旅游业的发展。国际会展旅游业的发展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的,风靡于80年代,发展至今,其内涵不仅已远远超过了会议、展览所包含的意义,而且已超越了商务旅游的范畴,作为一种独立的旅游产品脱离出来。而我国的会展业直至90年代方才起步,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而上海继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之后,又获得了2010年世博会的举办权,这些无疑会推动中国会展业的发展。然而如何发展好会展旅游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尤其对于上海这样一个在经济、金融、都市化及整个城市重新构架等方面飞速发展的国际化大都市来说极其重要。
上海发展会展旅游业的意义
在旅游产品的硬件方面,上海缺乏高质量的旅游资源。从旅游吸引物的角度来看,上海虽然有“万国建筑博览群”之称的外滩和中外闻名的南京路商业街,但在自然旅游资源方面却寥寥无几,缺少沙滩、海浪、阳光和森林,发展传统的观光旅游和休闲旅游的条件都不充足。上海要想在世界旅游城市中有立足之地,就必须发展商务旅游、会展旅游等新型旅游产品。会展旅游是国民经济的“助推器”。据专家估计,展览业的产业带动系数为1:9,即展览场馆收入1元,相关收入为9元,为其服务配套的服务业、通讯业等行业因此受益。统计数字表明,2002年上海会展的直接收入约18亿元,与会展经济相关的各服务行业中,仅场地出租、广告等行业的收入就达1.5亿元,交易额达到550亿元,观众总次数超过480万人次。会展被称为“城市的窗口”,通过成功的会展可以迅速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促进当地基础设施的改善,起着巨大的宣传作用。据英联邦展览业联合会计算,每增加1000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就可以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1996年汉诺威世博会就创造了10万个就业机会。一个成功的会展还可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激发居民的爱国主义精神、热爱城市的热情和自信心,提高市民的文明程度和环保意识。
上海会展旅游业的条件分析
优势分析
首先,上海有着实力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制造业要生存和提升国际竞争力,会展先行在西方国家已是普遍理念。2002年上海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408.76亿元,目前上海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4900美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国前列。其次是初具规模的会展设施和较丰富的组织经验。上海是我国每年举办会展数量最多的城市,举行的大型国际会展数量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递增,五大展览场馆先后举行了595个展览会,为国内三大会展中心之一;2002年德国汉诺威、意大利米兰、德国法兰克福展览会有限公司这世界三大世界展览业巨头都在黄浦江畔设立了分支机构,“催生”了上千个会议,其中40%是国际会议。99全球财富论坛、2001年APEC等国际知名会展活动的成功举办,为上海发展会展旅游积累了宝贵经验。第三是颇具规模的旅游接待能力。上海至2002年底,星级饭店已发展至310家,标准客房约51431间;国际旅行社41家,国内旅行社上升至548家,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得到进一步发展,而且上海旅游培训中心已建成开业,旅游纪念品展示中心启动在建,正积极创建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第四是先进而文明的东西方文化气质和艺术环境为上海成为世界名城奠定了基础。早在二十世纪初的时候,上海就被誉为“东方明珠”、“东方巴黎”,它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明兼收并蓄,纳为一体,形成了中西方文化底蕴的不同特色和内在精神的综合体。最后是日新月异的城市形象。上海目前已是世界颇具知名度的城市,正加紧中心城危旧房改造和具有历史文化价值建筑的保护性改造,争取3年内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及完成生态绿地系统总体布局,将大大改变上海的市容市貌。
劣势分析
上海未树立起国际会展旅游城市的形象,举办的会展专业化不强,规模不大,级别不高。不仅展馆面积、设施、性能都未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远不如马德里、汉诺威、巴黎、芝加哥、新加坡等一系列会议城和展览城,甚至在亚洲也名不见经传,而且为会展服务的配套设施如会议室、多国语言同声传译系统、技术座谈室等也不足。市场化是国外发达的会展中心城市的基本运作模式,由大型会议服务或展览公司承办,政府行为只起着协调、支持的作用,而我国由于市场经济不十分发达,许多会展活动明显由政府包办,会展企业难以放开操作。在市场营销方面,也处于滞后的状态,缺乏积极有效的营销策略和宣传。上海管理体制也没有理顺,缺少统一的会展管理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造成管理无序,重复办展,缺少品牌意识和明确定位,影响会展的效益。上海缺乏专业人才,就拿同声翻译人才来说,过硬的在上海还不足10人,更不要说高级的复合型会展人才。
机遇分析
上海赢得2010年世博会的主办权为上海建成国际会展中心提供了契机。有“经济、科技与文化界的奥林匹克盛会”之称的世界博览会,它因举办期长、影响巨大、内容丰富而成为人类文明和互相交流的国际盛会,是当今世界最高级别的展览活动。事实证明,世博会已成为城市和国家展现自身魅力的舞台,有举办权,就有城市变化,就有经济增长,而且举办国际会展的频率和规模是衡量一个城市国际地位的标尺之一。还有2003年动工、预计2006年开放的上海环球影视城选址毗邻世博会展览场地,这一中国大陆第一家世界级主题公园将为国内外游客在上海的逗留增加缤纷的色彩。这两个项目将相互促进,共享利益,相得益彰地增强上海的吸引力。
挑战分析
国内大城市的竞争对上海会展旅游的发展构成了威胁。北京是目前全国最大的会展中心城市之一,在展览规模上位居全国之最,正准备建设20万平方米的新会展中心,尤其2008年奥运会的即将举办,北京的知名度、城市形象、城市建设等方面都会更上一层楼。广州是我国另一个重要的会展中心,除了国家级的广交会之外,每年在广州本地举行大量展览和会议。在上海的周边城市也存在挑战,南京每年大概有50个以上大型会展,2002年上半年共举办各类展览会60次,会议90次,展览会观众150万人次,总收入22亿元。距上海不远的杭州申办2006年世界休闲博览会成功,将有力地促进杭州会展业的发展。
上海发展会展旅游业的战略对策
建立与国际旅游业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是提高上海会展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内在保证
走政企分开的市场化、产业化道路,成立会展行业组织和协会,加强行业的自律,转变政府职能,以宏观调控为主,按照国际会展业市场化管理体制设置如会展局、会议局等会展旅游主管机构,统一规划和管理,制定规范会展旅游业的法规和政策,促进与会展旅游各相关行业的协作与协调发展,取得与世界国际会展协会的专业联系,加强交流与合作,学习先进的经验。
抓紧建设国际一流的会展设施和配套设施
有专家研究表明,世界会议展览旅游中心城市至少有30万平方米以上带屋顶的展馆,如汉诺威展馆面积达47万平方米,室外展场21万平方米,仅停车场就有5万个位置。而上海5个展馆共约10万平方米,一般的展出项目都在1-2万平方米,要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首先展馆面积要扩大,目标是超过香港、东京、汉城、新加坡等国际大城市而雄居亚洲之首,改善展览环境,兴建符合国际化标准的展览场馆。在旅游配套设施方面,抓紧做好水陆旅游集散中心的选址规划,完善旅游景点道路指引标志,为创建国际会展旅游中心城市打下物质基础。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树立世界级大都市形象
衡量国际大都市的指标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实力、人口数量、城市建设、区位条件等“硬件”,而城市精神和文化氛围等“软件”因素不容忽视,甚至比硬件更重要、更难现代化。世界在肯定上海实力的同时,也提出上海的市民素质达不到西方发达的水平,乱穿红灯、争先恐后地抢座位、随手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在上海屡见不鲜。不仅要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城市面貌,更要全面提升市民素质、增强城市文明程度,从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着手,弘扬民族精神,提倡公民道德,采取有效措施,争做“做可爱的上海人”。
根据目标市场需求分级定位,打造会展旅游品牌
国外许多著名的会展旅游城市都有自己的一两个占主导地位的会展品牌,品牌化战略既有利于增强市场竞争力,又有利于避免资源浪费,把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到几个影响大、效益高的重点市场上,如汉诺威的信息展和机床展,义乌的小商品博览会。目前,上海虽然有华交会、工博会,但缺少具有全球影响的知名专业型展览和都市型展览。上海专业型展览宜集中在现行和未来支柱行业领域,以便为“中国制造”提供持久的展示和交易平台;都市型展览则一方面促进上海成为国际购物天堂,另一方面又帮助上海成为国际流行消费的发展地之一,扩大内需,丰富人民生活。
广泛协作联合,注重宣传促销
上海要积极与国际展览业巨头合资建展馆、组建展览公司、定期举办会展、合作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合作,加大宣传与促销力度,尤其加强海外宣传促销,建立庞大的国际化营销网络,结合申博并按照“巩固洲内市场、拓展洲际市场”的基本方针,促成国际区域双向交流,向海内外旅游者发放宣传资料,并利用信息时代的现代化手段——网络进行快捷、广泛的宣传,图文并茂地展示会展资源与设施,跨越国界宣传上海的旅游形象。
尽快引进、培养会展专业管理人才
不仅专业的会展策划机构在上海缺乏,会展策划、筹办、咨询或管理人才更是凤毛麟角。强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迫在眉睫,可以一方面高薪聘请国外专业人才,直接参与上海会展策划,或派出专业从业者出国学习管理经验,进行短期培训和考察,另一方面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以国际惯例和规则培养出熟悉会展招揽、组织、接待业务的人员,尤其面临2010年世博会,一大批会展精英或会展高级人才群体需要我们培育,在今后5年内至少培养10家国际竞争力的会展公司和100名会展专业人才。
参考资料:
1.刘住、金辉,《我国会展业的市场化发展》,《桂林旅游高专学报》,2002年第1期
关键词:南京 旅游业 发展现状 发展战略
一、南京市旅游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南京市旅游业发展现状
1.行业发展概况
“十五”期间,南京市的旅游产业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产业规模日益扩大。截止2005年底,全南京市共有旅游景区(点)75处,全年共接待游园游客5 061万人次,较上年增长15%。其中,A级景区16处,年游客接待量超过50万人次的景区(点)达17处,年接待量超过20万人次的景点(区)有32个,年接待量超过10万人次的景点有49个。星级饭店共122家,星级饭店客房总数1.5万间,其中,五星级8家,四星级14家,三星级53家,二星级以下47家。2005年,全市旅游星级饭店实现营业收入27.5亿元,其中客房收入11.5亿元,餐饮收入10.7亿元,其它收入5.3亿元。旅行社395家,其中,国际社27家,中国公民出境游组团社13家。
2.产业总量规模
近几年来,尤其是“十五”期间,南京的旅游业得到快速发展,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以2005年为例,全市的旅游总收入达到了379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加18.4%,占全市GDP的比值为15.7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3.9%。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87.6万人次,实现旅游创汇5.76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3220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33亿元人民币 。在2005年度全国重点旅游城市的排序中,南京市的旅游总收入仅次于上海、北京、广州、杭州、苏州、深圳,位居第七,在长三角十五个城市的排序中,位列第三,稍落后于杭州、苏州,在全国十五个副省级城市的排位中也名列前茅。
3.旅游产业结构
(1)客源结构
在入境游客方面,2005年,外国旅游者有51.4万人次,占全部入境旅游者的58.7%,香港同胞15.1万人次,澳门同胞0.4万人次,台湾同胞20.7万人次,其中,台湾游客数量增长最快,与2004年相比增速达58.2%。而在外国旅游者中,按洲别来分,亚洲游客最多,占所有外国人游客的54%,欧洲次之,占22%,美洲位居第三,占17%;按国别来分,马来西亚(8.3万人次)、日本(7.2万人次)、美国(6.9万人次)、韩国(5.3万人次)、新加坡(4万人次)分居前五。总体来说,港澳台地区、日韩及东南亚依旧是南京的主要国际客源市场。
在国内游客方面,江苏本省游客依旧占较大比重,占到全部国内游客总数的22.28%,安徽、上海、浙江、山东、河南、广东、北京、湖北、河北分列二至十位,其中,长三角江浙沪二省一市及邻近的安徽省是南京主要国内游客的来源地,占到全部国内游客总数的45.35%,在远程市场中,北京和广东所占比重较大。
(2)支出结构
据2005年的抽样调查显示,来宁的国内游客的主要支出项目依次为:购物费、餐饮费、景点游览费、长途交通费、住宿费等。具体如图1。
(3)空间结构
南京旅游的重心一直在市中心六区,近年来,郊区县的旅游虽在全市旅游业中所占比例仍较小,但已有大步发展,2005年,七个郊区县共实现旅游总收入27.1亿元,较上一年度增长了28%,约占全市旅游总收入的7.15%,所占比重比04年的6.62%、03年的6.15%有明显提升。就各区县具体而言,2005年,处于旅游总收入的前三位是浦口区、六合区、雨花区,溧水县、高淳县、六合区则成为增幅最快三个区县。
(4)旅游产品结构
除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外,近些年来,南京的商务会展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生态旅游、专项旅游等新兴旅游产品也得到了较大发展。一批特色旅游产品被推出,如江心洲、傅家边、迎湖桃源、帅旗农庄、横溪陶吴农业旅游区等5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以及金箔集团、南京卷烟厂、南京云锦研究所3个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建成,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雨花台烈士陵园、侵华日军遇难同胞纪念馆和渡江胜利纪念馆等红色旅游经典景点的对外开放。同时,还举办了十运会、世界华商大会、名城博览会、国际梅花节等一系列重大节庆活动,这些活动的举办,不仅提升了城市的知名度,带动了相关行业的发展,还进一步促进了南京旅游业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
(二)南京市旅游业发展良好形势
1.旅游经济快速发展,倍增计划顺利实现
近年来,特别是“十五”期间,南京市的旅游经济获得了全面、快速、健康地发展。在“十五”期间,全市旅游总收入以年均增长率19.45%的速度增长,2005年达379亿元,相当于当年南京市GDP的15.71%;全市国内游客人次数年均增长率为16.63%,国内旅游收入年均增长率为19.33%;海外旅游者人数除2003年由于受“非典”影响呈负增长以外,其它年份增长率都超过10%,特别是2004年增长率高达59.8%;2005年全市旅游创汇5.76亿美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率高达22.79%。各项指标均提前1年实现“十五”规划所提出的旅游倍增计划目标。
2.资源开发成绩显著,资源整合初见成效
十五期间,南京市的旅游资源得到了进一步开发,同时,旅游资源的整合也初见成效。五年来,新建成并开放了阅江楼、将军山、阳山碑材、八卦洲沙滩风情园、静海寺-天妃宫、郑和航海博物馆(宝船遗址公园)等一批景区(点);提档升级了一批景区(点),如明孝陵景区“申遗”成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山陵、夫子庙、总统府、雨花台、阅江楼、朝天宫、玄武湖七个景区成功建成为国家4A级旅游区。钟山风景区、秦淮——夫子庙风光带、石城旅游区等跨区县、多部门共管的知名景区的整合初见成效,各景区的整体保护开发和配套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
3.旅游产业发展迅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近些年来,南京市的旅游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精品景区、优质饭店、知名旅行社的比例逐渐提高。以十五期间为例,五年中,全市共新增旅游涉外饭店27家、星级饭店60家、旅行社203家。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有旅游景区(点)75处,其中,A级景区16处,年游客接待量超过50万人次的景区(点)达17处;星级饭店达122家,其中,五星级8家,四星级14家,三星级53家;旅行社达395家,其中,国际社27家,中国公民出境游组团社13家;各项指标数量在全省旅游城市中位居第一,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也名列前茅。
[关键词]河南 旅游业 SWOT分析 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河南省旅游业呈现出快速、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配套设施逐步完善。但在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问题和挑战。本文采用SWOT方法,分析河南旅游业的自身条件和内外部环境,并据此提出适合河南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一、河南旅游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是广泛用于旅游开发分析的一种较成熟的战略分析方法,由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四个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组成。通过SWOT分析,将外部环境的威胁和机会及组织内部的优势和薄弱环节结合起来,从而形成四种不同可供选择的战略,即SO战略、WO战略、ST战略、WT战略。
1.优势(S)
(1)旅游资源丰富。河南地处中原,拥有4个世界级旅游景区、4个古都、7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4个国家级4A级景区、6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4个国家森林公园、6个国家地质公园、5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97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同时,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主要文物遗址和名胜古迹有:少林寺、龙门石窟、殷墟等。河南的少林武功、陈氏太极拳名扬中外,黄河文明孕育的姓氏文化以及散布于郑州、开封、洛阳、商丘等地众多的帝王陵寝正在成为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及旅游的新亮点。此外,河南旅游节庆活动已初具规模,洛阳牡丹花会、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开封花会、信阳茶叶节、三门峡大黄河国际旅游节、新郑炎黄文化艺术节、殷商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已成为吸引海内外游客的重要渠道。
(2)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河南境内京广、陇海、京九、焦枝、新太铁路干线分别在郑、商、洛、新、焦十字交汇,以郑州为中心的十字高速公路已经开通。全省拥有郑州、洛阳、南阳3个机场,每周有568个航班往返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54个城市,每周有5个航班直飞香港、澳门,经澳门可直达台北,其中郑州4E级国际机场,不仅是中原地区的空中交通枢纽,而且是北京首都机场的备用机场。便捷的交通条件,为河南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劣势(W)
(1)旅游产品结构单一。虽然河南旅游资源丰富,但长期维持一种观光旅游的单一结构,旅游商品尚处于初级阶段的简单粗加工,缺乏特色,旅游景点的娱乐活动几乎为零,鲜有主动构思设计观光产品。这种“白天看庙,晚上睡觉”式的旅游很难适应国际旅游市场个性化和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2)宣传力度不够,景点知名度不高。从河南省的旅游促销现状来说,促销手段单一,缺乏整体形象的对外宣传,高技术网络促销手段虽有使用,但内容大多长期不换,使用者难以从网页上得到新的信息。在宣传促销方面力度不够,致使河南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不高,许多拥有高级别的景区不为外人熟知。
(3)缺少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目前,河南省大部分旅游从业人员都是近年来从院校毕业直接进入的,缺乏既懂外语又熟悉业务、充满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旅游人才,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更凸现其不足。
3.机会(O)
(1)“入世”带来的机遇。加入WTO以后,金融业的扩大开放将改善经济环境,方便旅游支付;信息产业的扩大开放将带动旅游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的成熟;进口汽车关税的降低将大幅度提高旅游用车的档次;其他贸易壁垒的消除和关税的降低对高档旅游饭店降低经营成本也是有利的。
(2)假日经济全面发展的机遇。春节、劳动节、国庆节“黄金周”假日制度的推行,使“假日消费”成为周期性消费的峰点,推动了旅游行业以及铁道、民航、出租车和餐饮、购物、娱乐等相关行业的发展,给旅游产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
(3)政府的支持。“十五”期间,河南省政府将旅游业作为重点产业,制定了一系列鼓励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弘扬中原文化、发展文化产业、重建文化家园,已经成为河南省委、省政府的新追求。同时2005年的全国“两会”进一步明确了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部署,河南旅游业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4.威胁(T)
(1)周边省市旅游业竞争激烈。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今天,全国各省市都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本地旅游业的投资力度。以2001年为例,河南省用于旅游宣传促销的经费只有400万元,而同期的山东省为2000万元,云南省为5000万元。河南周边省市如山东、江苏、西安、北京等地的旅游业,由于起步早,知名度较高,必将分流河南省旅游产业的客流量,对河南旅游业的开发带来一定的压力。
(2)国外大型旅游公司的介入。加入WTO,国外那些实力雄厚的大型旅游公司在带来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以及先进管理经验的同时,势必会构成对河南省内旅行社的压力和竞争。
二、河南旅游业发展战略研究
根据以上对河南省旅游业的SWOT分析,如何利用机会与优势,克服威胁和劣势,是河南旅游业选择发展战略的关键。
1.SO战略(依靠内部优势,利用外部机会)
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在注意环保的基础上,挖掘更多的旅游资源向游人开放,或通过延长旅游线路的方式扩大旅游地容量。政府方面,应加快招商引资工作,扩大投融资渠道,鼓励各种投资主体共同参与旅游业的开发建设。在旅游通道上,开辟更多跨省区的运输线和航空线,形成与旅游市场相适应的立体交通网络,加大对省内机场国际航空口岸建设的投资。
2.WO战略(克服内部劣势,利用外部优势)
首先,以旅游市场需求的变化为航标,大力开发和创新旅游产品,提高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档次,较大规模地开发休闲度假、娱乐购物、商务会议、宗教朝拜等专项旅游产品,提高旅游产品的科技含量,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例如在“黄金周”期间,开发生态旅游、婚庆蜜月旅游、节庆会展旅游、老年保健旅游、红色旅游等一些特色新兴旅游产品。
其次,加大宣传和营销力度,利用电视、报纸、广播、杂志、户外广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聘请文艺娱乐界名人担任河南旅游形象大使,实行河南总体形象宣传与景区宣传相结合,政府机构宣传和企业促销相结合,传统促销方法与高技术网络促销手段相结合,赢得更多潜在消费者。
最后,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的教育,建立和完善旅游教育培训管理机构,全面推行持证上岗制度和资格认证制度,建立全省旅游人才信息库,在继续办好旅游专科学校的同时,办好郑州大学、河南大学、河南师范大学等大专院校的旅游专业,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旅游管理人才。
3.ST战略(依靠内部优势,回避外部威胁)
立足于特色突出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精品路线,进行品牌营销,例如具体到河南各地来说,同是古都,洛阳应着重突出河洛、汉唐文化,开封应突出北宋文化,安阳应突出殷商文化,郑州应突出商都文化。目前河南已形成了以“古、河、拳、根、花、红”六大特色为主导的文化旅游品牌和“焦作现象”、“栾川模式”、“西峡经验”为代表的自然旅游品牌。同时,依托少林、太极两大名拳功夫发源地嵩山和焦作,建设综合型大规模的武术学院;依托小浪底宽阔水面,将其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划船训练和比赛基地。通过特色旅游和精品旅游,并赋予新的文化内涵, 提升河南旅游资源的不可替代性。
4.WT战略(克服内部劣势,回避外部威胁)
面对各地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必须打破区域界限,强化整体观念和全局意识。在省内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增强各市、地之间、各景区(点)之间的合作。在国内,加强省际间区域旅游合作,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拓更大的空间。如在发展入境旅游时,扩大和上海、北京、西安的区域合作,拓展国际旅游市场;在旅游产品上,加强与黄河中下游各地区联合,形成黄河中下游大旅游环境;与山西、陕西、北京、杭州、广东等地联合,开发古都、大黄河、寻根敬祖、红色旅游等线路,共同宣传,相互促销,拓展市场。
参考文献:
[1]单成宗:河南省旅游业发展战略模式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
[2]冷传明:河南旅游业发展的条件及现状分析[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5期
[3]马勇周霄:WTO与中国旅游产业发展新论[M].科学出版社,2003
[4]周振宇:提升河南旅游竞争力的营销战略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
[5]李雪洋:河南旅游业发展前景展望与对策研究[J].信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4期
[6]杨爱荣:河南省旅游产业开发与利用创新研究[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5期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高铁时代;城铁时代;发展战略
武汉城市圈,又称“1+8”城市圈,是指以武汉为圆心,包括黄石、鄂州、黄冈、孝感、咸宁、仙桃、天门、潜江周边8个城市所组成的城市圈。武汉为城市圈中心城市,黄石为城市圈副中心城市。在城市圈外部,随着武郑高铁的开通,武汉与郑州实现“同城化”,“快旅慢游”变成现实。到2013年,以武汉为圆心,东南西北形成4小时经济圈,旅游交通真正进入“高铁时代”。在城市圈内部,计划到2017年,先后建设武汉至黄石、鄂州、黄冈、咸宁、孝感、仙桃、潜江、天门等城市的城际铁路专用线,形成城市圈1小时轨道交通网,城际铁路“公交化”。武汉将重塑其九省通衢的重要地位。在这样的历史机遇面前,如何将武汉城市圈的旅游做大做强,笔者结合多方经验,从以下六个方面提出武汉城市圈的发展战略。
一、整合城市圈旅游资源,大力开发城铁沿线旅游区
武汉城市圈旅游资源丰富、类型齐全,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资源总量占到全省半数。但是缺乏统一规划,圈内出现了部分低档次、低水平、近距离重复建设和项目同质化的现象。以温泉为例,城市圈内现有汤池温泉、龙佑温泉、嘉仑河温泉等景点,还有多个温泉项目在建或招商,一些新发现温泉的地区也准备招商。旅游资源开发各自为政,缺乏对城市圈旅游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整体包装。未来应整合城市圈内的旅游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城市圈旅游既有统一的形象,又有自己的特色,不重复上马项目,造成不必要的内部竞争。武汉城市圈可根据各城市的旅游资源禀赋,通过整合旅游资源构建武汉都市旅游,黄石青铜文化与工业旅游,鄂州湖泊生态和三国文化旅游,孝感休闲与孝文化特色旅游,黄冈大别山绿色生态和红色文化旅游,咸宁温泉和三国文化旅游,仙桃、天门、潜江三市“农家乐”和特色美食旅游等七大旅游产业集群。使城铁周边形成百花齐放的旅游形势。
二、细分市场,围绕重点资源,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特色旅游与品牌旅游产品
细分城市圈旅游市场,大致可分为乘坐城铁的圈内短途游客和乘坐高铁的圈外远程游客。对于高铁游客,中高端自由行散客是高铁游的主力,这些游客对旅游产品有较高的要求。所以,设计中高端旅游产品,来满足高铁旅游客。打造“一日游、两日游”短途游,适应圈内的城际铁路游客需求。圈内的旅游资源众多,但是有号召力的资源很少,国家5A级旅游景区只有黄鹤楼公园一个,4A级景区也是以武汉市景区为主,圈内其他旅游资源名气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所以在开发旅游产品时,以武汉市为主,以5A、4A级旅游景区为主力,在保持各城市特色的同时,抓主力品牌,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武汉城市圈应重点打造三大旅游品牌——红色旅游、生态旅游、都市旅游,特色旅游区——科教文化之旅、温泉养生之旅、红色和绿色生态之旅、工业之旅、三国文化之旅、宗教文化之旅、体育健身之旅、乡村休闲之旅。
三、城市圈联合营销,整体促销,树立区域整体形象
整合传统的营销方式,开发适合现代旅游模式的营销方式,打破区域界线,城市圈联合营销,整体促销。(1)成立“武汉城市圈”旅游品牌推介组织,听取多方专家意见,积极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全方位打造武汉城市圈的整体旅游形象。(2)联合推介,捆绑营销,到主流媒体做形象推广,尤其是利用中央电视台的地方旅游展播,积极推销城市圈旅游。目前只有武当山在央视出现过,比起山东和东北的旅游展播,武汉城市圈甚至整个湖北省都要继续努力。单独的一个城市的景点起不到任何的宣传作用,应该以整个城市圈为单位,整体促销,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从而引起游客的兴趣。(3)利用现代传媒,尤其是网络。当今游客获得旅游信息的方式主要通过网络。建设门户网站,依靠网络平台,实现扩展营销渠道、降低营销传播成本、提高管理效率的目的。通过各大旅游网站宣传、建立自己的旅游网站、旅游微博等等。(4)提炼城市圈的旅游主题形象,为武汉城市圈的旅游设计宣传口号、标志物、吉祥物等,通过极富创意的设计方案和营销推广方案指导区域旅游形象的推广,最终从内到外为武汉城市圈旅游塑造特色鲜明、影响深远的强势旅游品牌。
四、加大市政建设,完善和提升旅游配套设施
中高端旅游人群对旅游配套设施具有较高的要求。武汉站附近应尽快建立一座可以同时容纳数万人的旅游集散中心,效仿新加坡机场的站点建设方式,集游客咨询,餐饮,购物,娱乐、冒险、休闲、参观、车辆调度等于一体大型的旅游集散中心。未来高铁与城铁实现顺利对接,游客乘坐高铁到达武汉三镇,通过地铁、轻轨、城市快速公交等在武汉进行游览,同时通过城铁实现城市圈的旅游。
五、提升导游从业人员的素质
加强对导游人员的在培训,采取多样的培训方式,提升在职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应对高铁和城铁的时代对旅游从业人员的高标准要求;提高导游从业门槛(云南省规定导游必须是本科毕业),吸引高素质人才加入导游队伍。
六、完善旅游产业集团化电子商务建设
构建一个庞大的、彼此联系的旅游产业集团化电子网络系统,建立旅游企业网络协作,通过高度发达的互联网,将“食、住、行、游、购、娱”等相关产业的诸多企业全方位整合,集团化发展,进行电子商务建设。初期采用自愿加盟、自主经营的松散形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改为紧密型管理模式,集票务、宾馆预订于一体,实现导游、车船等的统一调配。
参 考 文 献
[1]张金霞.基于“三合论”的武汉城市圈旅游一体化探讨[J].中国商贸.2010(20)
[2]苏甦.武汉城市圈旅游产业集群的构建与区域整合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
[3]胡芬,张进.“高铁时代”湖北旅游发展战略的思考[J].当代经济.2010(10)
[4]张金霞.论“高铁时代”对武汉旅游业的影响[J].企业导报.2010(6)
[5]张辉,张晓明.城际铁路对促进南昌九江旅游业合作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