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行路难赏析

行路难赏析

时间:2023-05-30 10:29: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行路难赏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行路难赏析

第1篇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前言】

《行路难》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三首诗,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后的感慨。全诗蕴意波澜起伏,跌宕多姿,跌宕起伏的感情,跳跃式的思维,高昂的气势,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人广为称颂的千古名篇。

【注释】

见”为首,后鲍照拟作为多。

金樽:古代盛酒的器具,以金为饰。清酒:清醇的美酒。斗十千:一斗值十千钱(即万钱),形容酒美价高。玉盘:精美的食具。珍羞:珍贵的菜肴。羞:通“馐”,佳肴,美味的食物。直:通“值”,价值,价钱。

投箸:丢下筷子。箸(zhù):筷子。不能食:咽不下。茫然:无所适从。

塞:堵塞。太行:太行山,现山西、河南、河北三省交界处。雪满山,一作“雪暗天”。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暗用典故:姜太公吕尚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得遇周文王,助周灭商;伊尹曾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后被商汤聘请,助商灭夏。吕尚和伊尹都曾辅佐帝王建立不朽功业,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对从政仍有所期待。碧:一作“坐”。忽复:忽然又。

多歧路,今安在:岔道这么多,如今身在何处?歧:一作“岐”,岔路。安:哪里。

长风破浪:比喻实现政治理想。据《宋书·宗悫传》载:宗悫少年时,叔父宗炳问他的志向,他说:“愿乘长风破万里浪。”会:当。云帆:高高的船帆。船在海里航行,因天水相连,船帆好像出没在云雾之中。济:渡过。沧海:大海。

【翻译】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大雪遍布高山。遥想当年,姜太公溪边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杂,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赏析

第一首从内容看,应该是写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李白离开长安的时候。

诗的前四句写朋友出于对李白的深厚友情,出于对这样一位天才被弃置的惋惜,不惜金钱,设下盛宴为之饯行。“嗜酒见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时,因为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一片盛情,肯定是会“一饮三百杯”的。然而,这一次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撂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感情的激荡变化。

接着两句紧承“心茫然”,正面写“行路难”。诗人用“冰塞川”、“雪满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具有比兴的意味。一个怀有伟大政治抱负的人物,在受诏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时候,皇帝却不能任用,被“赐金还山”,变相撵出了长安,这不正象遇到冰塞黄河、雪拥太行吗!但是,李白并不是那种软弱的性格,从“拔剑四顾”开始,就表示着不甘消沉,而要继续追求。“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两位开始在政治上并不顺利,而最后终于大有作为的人物:一位是吕尚,九十岁在磻溪钓鱼,得遇文王;一位是伊尹,在受汤聘前曾梦见自己乘舟绕日月而过。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给诗人增加了信心。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离筵上瞻望前程,只觉前路崎岖,歧途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这是感情在尖锐复杂的矛盾中再一次回旋。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用世的强烈要求,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象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第2篇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借助欣赏李白饮酒图片及《行路难》配乐诗朗诵等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渲染气氛,让学生初步了解李白诗歌的特点,给学生以直觉感受,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出话题一代诗仙李白,不仅以其“惊天地”“泣鬼神”的诗作铸就一座浪漫丰碑,也以其独特非凡的浪漫个性树起了一面精神大旗,其诗其人都是永远的财富。这样的导入就把学生引进李白的境界里,感受到了李白的潇洒、狂放。

二、学生自主完成解题、了解背景

利用学生手机上网功能,引导学生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对文章背景解题类内容,完全交给学生。首先指导学生背诵李白的名诗名句,比如,《行路难》《秋浦歌》《送友人》等十几首诗作,加强文化积淀。然后让学生分组回答《将进酒》的背景。

三、多种形式诵读,整体感知全文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余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我在诗歌教学中尝试多种诵读方法,整体感知全文。首先教师点击课件欣赏配乐朗诵,能够使学生整体把握诗境,感悟主题,感悟审美;然后指名朗读,学生自行探究后,教师指导读法;最后学生自由朗读或齐读全诗,整体感悟。

四、带领学生进行质疑、探究、赏析

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提问方式,学生分组,理清情感变化线索,就会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这首诗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与修辞手法的运用不无关系,请举出实例进行说明。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请对诗人感情发展的脉搏作具体分析。方法是利用课本注释及相关资料开展探究性学习。可以个人独立钻研,也可以自由组合成小组共同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分组对抗赛,促进自主学习

把全班分为两大方阵,第一方阵“太白”,第二方阵“青莲”,两大方阵间开展李白诗作抢背赏析赛。方阵内可以一人既诵又评,也可以一人抢背,一人评。若有问题,方阵内的同学5秒钟内补充有效。背诵范围:凡含数字的诗或与酒有关的诗,均可抢背,短诗全背。激发学生对古代诗词学习的热情。

第3篇

课堂中,我们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都能给予合理的肯定与鼓励,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的质量,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鲜活生动,富有生机与活力。

一、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赏识中展现个性

作文教学,学生如能得到教师的赏识,无异于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提高写作水平的大门。而现实中的作文教学,为了应付考试,教师过多地讲解作文技巧,学生则用大篇幅的文字进行模仿写作,而笔下的文字则脱离了他们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进行作文指导时,首先结合他们的写作特点,要求他们写真事抒真情,告诉他们“文贵乎情”,只有真情才能感染人、打动人。要求他们课后写日记、写周记,不许胡编乱造,要写生活中的本真,对作文中那些虽然篇幅短,文字并不华美,但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情的作文给予隆重表扬,并拿来与全班学生进行分享。在批改作文的时候,我的评语总以鼓励为主,委婉地指出学生作文中要特别注意的一两个问题;在评讲作文的时候,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给予表扬,尽一切可能抓住每位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以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赏析他们写得好的句子、使用得准确的词语、写得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处处做到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这样效果往往会比较好,学生的写作兴趣及写作能力得以同步提升。

二、在朗读教学中,让学生在赏识中欣赏自我

我在教学《行路难》时作如下设计:在介绍完诗人李白写作《行路难》的具体背景后,让学生进行配乐诵读比赛的环节,看谁能读出诗歌的音乐美,读出诗人在诗歌中表达出跌宕起伏的情感。学生都感到新奇,跃跃欲试,在音乐声中,学生的诵读仿佛让大家再次看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体会诗人在苦闷中仍然坚信自己的理想会得以实现的心路历程,诵读中,他们结合自己的人生体悟,朗读中各具特色。作为教师,我逐个加以点评表扬。而在紧张的比赛中诗句逐渐为学生所熟悉、牢记,诗歌的情感也慢慢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心里,老师在此基础上,在不断加以点拨指导。在这表现自我的诗歌朗读舞台上,学生不但提高了自身的朗读水平,而且在无形之中增强了自信心。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不断鼓励、促使学生不断进行探究,在探究中发现自我,收获喜悦。

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教师发自内心对学生的激励与表扬。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憎恨的是任何时候也不能从他那里得到表扬和承认的老师。”赏识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学生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自信的动力基础;是让学生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只要在课堂上能够真正理解学生、尊重学生、赏识学生,我坚信学生的智慧之门一定会被打开,思维之花一定会绽放得绚烂多彩!

作者:易红燕单位:湖南省永兴县红旗实验小学

第4篇

我们教师可能会在阅读教学师生问答中遇到学生们五花八门的答案,对于这些答案,老师要给予肯定,即使有些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有些片面、错误,我们也切忌“一棒子”打死,要多发现其闪光点,应当给予热情鼓励、引导、用心呵护学生那熠熠生辉的思想火苗,这样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比如在教学蒲松龄的《山市》时,我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后,就提出了四个问题:(1)作者描绘山市时,是以什么为序呢?(2)作者是怎样描绘山市的变化的?(3)山市的变化是很快还是缓慢的?从文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4)文中用哪些修辞方法对山市景象进行了描写?要充分发挥全班所有学生的主动性,就要区别对待,给他们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机会。对于差生我只让他们回答(1)、(3)两题,而对于优等生,我就让他们回答(2)、(4)两题。

同时我再加以适当赞赏,特别是对差生,鼓励其大胆发言,对其发言给予特别肯定,肯定他们积极思考回答问题,肯定他们能围绕问题到课本中找答案,这样逐步减轻差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也尝试到成功的体验,从而形成全班学生都能主动思考问题、争着回答问题的氛围。

有的学生没有围绕老师设计的题目思考课文,他会提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一些其他想法,老师要尊重他们的感受,课堂有时间则可以提出来大家共同探讨,课堂没有时间则鼓励他们写下来,课后围绕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从而也使语文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培养其探究能力。课堂中,我们教师对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都能给予合理的肯定与鼓励,让学生发展自己的思维,获得审美的体验,收获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语文课堂阅读的质量,也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变得鲜活生动,富有生机与活力。

二、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在赏识中展现个性

作文教学,学生如能得到教师的赏识,无异于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提高写作水平的大门。而现实中的作文教学,为了应付考试,教师过多地讲解作文技巧,学生则用大篇幅的文字进行模仿写作,而笔下的文字则脱离了他们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失去了鲜活的生命和色彩。针对这种情况,我在进行作文指导时,首先结合他们的写作特点,要求他们写真事抒真情,告诉他们“文贵乎情”,只有真情才能感染人、打动人。要求他们课后写日记、写周记,不许胡编乱造,要写生活中的本真,对作文中那些虽然篇幅短,文字并不华美,但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情的作文给予隆重表扬,并拿来与全班学生进行分享。

在批改作文的时候,我的评语总以鼓励为主,委婉地指出学生作文中要特别注意的一两个问题;在评讲作文的时候,允许学生有不同层次的发展,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给予表扬,尽一切可能抓住每位学生作文中的优点加以鼓励,以唤起学生写作的热情和自信;赏析他们写得好的句子、使用得准确的词语、写得好的开头或结尾等;处处做到以赏识的方式改变学生作文中的一些缺点;这样效果往往会比较好,学生的写作兴趣及写作能力得以同步提升。

三、在朗读教学中,让学生在赏识中欣赏自我

我在教学《行路难》时作如下设计:在介绍完诗人李白写作《行路难》的具体背景后,让学生进行配乐诵读比赛的环节,看谁能读出诗歌的音乐美,读出诗人在诗歌中表达出跌宕起伏的情感。学生都感到新奇,跃跃欲试,在音乐声中,学生的诵读仿佛让大家再次看到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体会诗人在苦闷中仍然坚信自己的理想会得以实现的心路历程,诵读中,他们结合自己的人生体悟,朗读中各具特色。

作为教师,我逐个加以点评表扬。而在紧张的比赛中诗句逐渐为学生所熟悉、牢记,诗歌的情感也慢慢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心里,老师在此基础上,在不断加以点拨指导。在这表现自我的诗歌朗读舞台上,学生不但提高了自身的朗读水平,而且在无形之中增强了自信心。

第5篇

关键词: 古典诗歌 教学策略 诵读 诗境 主旨

在诗歌的国度里,古典诗歌以其含蓄蕴藉、瑰丽多彩的风姿与汉赋元曲争奇斗艳,与明清小说比翼齐肩。那么如何将这种流动美的文字代代传承下去呢?其实,诗歌教学是有章可循的,依据其特点和认知规律可以把流程设计为七步:指导诵读,体悟诗境,明确主旨,辨明手法,美读涵咏,强化背诵,拓展延伸。期望借此给学生一双翅膀,让他们在诗歌的国度里自由飞翔。

一、指导诵读

(一)读准字音

例如《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中加着重号的字较难读。可先正音,再让学生试读。还要注意不增减、颠倒、重复字,只有读得准,才可能在默写中写得准。

(二)划清节拍

诗歌诵读讲求平仄对仗、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三言句子连读即可,如“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四言句子采用二二节拍。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五言的节拍方式有两种:二二一和二一二式。前者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后者如“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七言的节拍也有两种:二二二一和二二一二式。前者如“回眸/一笑/百媚/生”;后者如“映阶/碧草/自/春色”。诵读时每个节拍后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这样就容易达到抑扬顿挫的艺术效果。

(三)读出重音和声调

读鲍照《拟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两句,重音应落在“岂无感”和“不敢言”上。诗人的愁绪在“岂无感”的反问中达到一种,声调自然是激昂上扬的,然而有感却不能发,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体现在“不敢言”中,声调应是低沉降下的。若注意了节奏鲜明、音调的升降、语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让诵读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那么整个朗诵就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动人心弦。

(四)读出情感

此层次的朗读应在全面理解诗歌之后进行,也就是后文提到的美读涵咏。如“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表现的是宴饮时热情劝酒的场面,读时必然要轻快欢畅。而“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描写的是天崩地坼、惊心动魄的场景,读时要紧张急促。读《长恨歌》,当诵读到明皇与杨妃相伴相守的内容时要带着轻松愉快的情感,但当读到安史之乱发生的“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句子时,情感应是紧张的。读出情感是一切诵读的最高境界,这既是朗诵者与作者产生的心灵共鸣,又是听众与诗作产生的情感共鸣。

二、体悟诗境

“诗贵言境,以境表情”。这是诗歌赏析的第二步,就是要置身于诗歌的情景中,体会和感悟意境美。联想和想象是必不可缺的手段。赏诗时,应鼓励学生调动以往相关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必要时可以通过视觉、听觉和触觉去引导,还可以借助电影、电视、绘画和音乐等艺术手段为想象创设情境。

三、明确主旨

诗歌主旨的表达有三种方式。

(一)直接式

把握主旨几乎无需知人论世,读懂了诗句也就触摸到了诗人的情感。如《长恨歌》的一个主旨就是称颂李隆基和杨贵妃之间坚贞的爱情。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歌咏的是归隐山林的情怀和志趣。《李凭箜篌引》描写了李凭弹奏技艺的高超和乐曲的美妙动听。以这样的方式表现主旨的写景咏物诗居多。

(二)间接式

这类诗歌主旨的把握完全要借助知人论世。如《长恨歌》的一个主旨就是对唐玄宗“重色”误国的讽喻,联系安史之乱,这批判的内容不难理解。又如《拟行路难》,结合作者的出身和生活的时代就会发现:魏晋南北朝时实行门阀制度,这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这一不平等的制度阻挡了那些有才华且出身寒门的人的取仕之路,鲍照就是其中的一位,所以诗人借诗篇传达出自己无比巨大的愤懑不平。

(三)半直接式

就是诗歌在字面上传达出诗人的一部分情感态度,而另一部分则需要读者知人论世才能得出来。如《长恨歌》的一个主旨就是既称颂了李隆基和杨贵妃的坚贞爱情,又批判了唐玄宗“重色”误国。

四、辨别手法

古典诗歌中艺术手法多样,这也是高考的一个考查点。对手法的辨别绝不是在明确主旨之后进行的。恰恰相反,在理解诗歌意思、体悟诗歌意境的过程中,若不辨诗中手法的运用,就很难正确感悟诗境、明确诗歌主旨。辨析诗歌手法不是学习诗歌的终极目的,这一切都是以感悟诗人情感、接受美的熏陶为最终目标的。

五、美读涵咏

即前文提到的有感情地诵读,也称为情读。新课改关于情读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因此在诗歌教学中,当学生进入角色,将自己化为诗歌生命的一部分,与诗人产生共鸣并获得审美感受时,诗歌教学也就成功了。

六、强化背诵

如何背诵古典诗歌更有效呢?其一,抓关键词语。关键词语,可是背诵篇目的领头字词,也可是背诵内容的关键性动词。例如“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中,记住一系列动词:燎、消、呼、侵、窥、语,那么背诵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其二,理出思路。诗歌的写作顺序主要有时间、空间和逻辑顺序。按照写作顺序背诵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梦游天姥吟留别》背诵的整体思路可以是梦游之因、梦游之境、梦醒之感。其三,复习回忆强化。背诵本就是一个反复的过程,在记忆曲线降到波谷的时候要及时复习,才不至于事倍功半。

七、拓展延伸

第6篇

因此,在教学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我总结出诗歌阅读教学中体现“以读代讲”的原则,逐步引导学生在读出语感的基础上,读出诗歌的情感、美感和好感。

第一步,要读出情感

古诗歌是我国古代的书面语形式,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现代人有一定界限,阅读和理解方面存在不小的问题,因此“读”就是打破时间和空间上的界限,读出它的韵味。“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其熟读的目的就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理解诗歌,读出诗歌的情感,不是一蹴而就的。诵读诗歌首先要读出语感。即读准字音,读懂大致的文义,读出节奏、重音、语气。在此基础上要读懂诗歌中蕴含的感情。以李白《将进酒》为例,对学生提出要求:

(1)齐读,正音,注意节奏、重音、语气;

(2)说说你所理解的诗人情感的变化;

诗言志,诗歌是感彩最强烈的一种文学体裁。因此,我们在读准字音,读懂意思的基础上要读懂诗歌中蕴含的感情。以李白《将进酒》为例,对学生提出要求:

(1)带着对诗歌更深入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带着诗人情感的变化,教师范读、指名读、个别读、齐读。

情感是诗歌的灵魂,它渗透在字里行间,与事、与景、与物交融,诗歌《将进酒》体现了诗人外表豪放不羁而内心愤激不郁的情感。教学中我们通过带领学生尽情诵读,认真体味辨别,让学生体会出诗人情感的变化并产生情感共鸣。

第二步,要读出美感

读懂了诗歌情感后,下一步就要学会赏析,要引导学生获得独特的审美感受,积极调动学生主观情感,有感情诵读、品读诗歌,甚至不再局限于诗本身的内容和思想而去寻找诗的新的血液。当然,由于阅历的不同,学生的收获可能也会不同,这时就需要我们老师适当的点拨和鼓励。在这一层次的教学中,不论学生能否创新,学生的积极表现都是值得肯定的,我们要多鼓励学生多动脑,敢于表现自己。

以李白《将进酒》为例,对学生提出要求:

(1)你能说说从《将进酒》中发现了什么美的地方吗?

(2)再次朗读诗歌,力求读出美感来。第三步,要读出好感

“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 ”,“授之鱼不如授之渔”。读出了诗歌的美感,学生自然就对诗歌“意犹未尽”而产生好感,进而爱上诗歌阅读的诵读方式,并愿意在课外反复诵读,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人。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以李白的诗为例,对学生提出要求:

(1)分小组按以上方法自学《行路难》其一,发现诗歌中的美,越多越好;

第7篇

【关键词】中考前 语文课 最后一节

这节语文课,是大家最后一节语文课,同学们需要在这节课内把握什么内容呢?

大家需要梳理我们中考时语文试卷的题型、方法,以及我们还存在哪些问题,在这几天中有没有补救的方法?换句话说,这节课就是明确中考有哪些题型?该采取什么方法?对存在的问题该如何补救?下面,我们就根据中考试卷出题的顺序,归纳各类题应当注意的问题。

1.古诗诗

全面背诵古诗89首,看看哪些诗歌还存在不能背诵的问题;背诵中注意反复要求注意的字词,如“燕”和“雁”的书写;古文中应注意和背诵的名句已在今日所发的卷子中。总之,一要背诵,二要注意写写易错的字,三要辨析在意思上容易混淆的句子。如《渔家傲 秋思》中关于作者壮志难酬的诗句和思亲报国的句子,许多人就比较混淆。壮志难酬的意思是难于实现自己的雄心壮志,他的表现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而思亲报国,体现作者矛盾心理的主旨句却是: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另外,背诵诗歌的时候还要进行归纳总结。既有同一作者写了哪些诗,又有同一主题、同一内容、同一体裁又有哪些诗句。如同一作者李白的诗歌就有《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峨眉山月歌》《春夜洛阳闻笛》《送友人》《渡荆门送别》《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行路难》《月下独酌》等七首。

叙事诗,特别注意名句默写。如《木兰诗》以第三段军旅生活为主;《观刈麦》集中体现农民辛苦、矛盾、贫困原因的诗句。

2.古诗鉴赏

步骤:通读全诗,明确题意,把握答题方法。

题型:

2.1 抓意象,描意境,悟情感。

即诗歌是通过哪些景物来组成的画面,运用描写的笔墨简略地将情景勾勒出来,或者运用概括的语言归纳出来,再品味出诗歌中作者的情感。

2.2 鉴赏词句。

对于词句的鉴赏,首先看它属于哪一类的?动词?形容词?有没有什么修辞方法?或者什么表现手法?或者蕴含着什么哲理?然后答题按照:(修辞)特点,作用+内容(或情感)。

小结:诗歌阅读关键是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切实根据诗中的字词内容来阐述。要找到根据,不要想当然地乱答一通。

3.文言文阅读

课内文段,主要以九年级下和八年级上下为主。

复习以读重要篇目的注释、课后作业为重点。注释中个别的词解释为“这里的意思是……”要特别注意,只答在这里的意思。如“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中“举”字在注释中:举,任用,选拔,这里是被选拔的意思。我们就只记住“举”是“被选拔”的意思。这类的字有:空乏、作、相、鄙、修等。

虚词注意:之、而、以、为、于等字的常用方法,以及具有此字的名句。

翻译句子,尽可能直接对应原句字词理解翻译。这样就养成读书具有直觉,翻译不丢关键词的习惯,就不会死背译文,胡乱译文。

问答题很简单,但要在原文中找根据,有时要联系自己,或列举古今中外的名人名事。注意概括句,具体阐述。

4.说明文阅读

一是概括内容,给说明对象下定义;二是说明方法和作用;三是说明语言的准确、严密,富于权威性;四是拓展延伸,将某种问题提出什么建议;五是在写作手法上是如何激发读者的兴趣,引出话题的。如文章标题用疑问句式,比喻句式;开头用诗歌、故事,以及我们熟悉的事件,都能激发读者的兴趣。

5.散文阅读

散文是学生最为头疼的阅读,大家难找到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的脉络,不知道插叙在文章中有丰富内容、情节起伏、突出主题、抒发感情的作用,更不知道详略与中心主题的关系。至于对难句的理解,美句的赏析,代词的指代内容,句子作用等等,在学生的头脑中就是一盘散沙,没有头绪。

散文,需要学生积累文学素养,提高审美能力,各类表情达意的手法都要熟练运用。

6.提取信息

方式:拟标题、摘关键词、概括要点、概括主要内容;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结果;

材料结构:总分、并列、递进、承接(连锁反应、事件过程)。

7.图文转换

看清图和文字提示,分清字图关系,以及谁是主体,联系现实拟标题,析现象。

8.语法

可能出现下列情况:

8.1 下定义 格式 被定义的概念=所具有的特点+属性。

8.2 短语。主要把握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动宾短语、主谓短语。

8.3 病句修改。常见病句句式有:“通过……,使……”删去“使”;判断句前后不一致;一面对两面;并列短语语序颠倒或前后不对应;否定词不当“避免+不”“防止+不”“难道+不可不”等。

9.场景小作文

第8篇

一、兴趣引入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教学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典故、趣闻、轶事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例如,我在教学《江城子・密州出猎》时,为了让学生理解诗人苏轼渴望重新得到朝廷重用的思想感情时,我就给学生讲了“持节寺中,何日遣冯唐”的典故:典出《史记・冯唐列传》。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太守。匈奴曾一度来犯,魏尚亲率车骑出击,所杀欺众。后因报功文书上所载杀敌的数字与实际不合(少了六个首级),被削职。经冯唐代为辨白后,文帝就派冯唐“持节”(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去赦免魏尚的罪,让魏尚仍然担任云中郡太守。苏轼此时因政治上处境不好,调密州太守,故以魏尚自许,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信任。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诗人苏轼当时的思想感情,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

二、联想意境法

古代诗歌是很讲究意境的。而且古代诗歌的语言精练,言简意赅。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品味出诗歌的意境,从而品读出诗歌的美,还真得下一番功夫。为此,我在教学中设计了想读环节,从而使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进一步在脑海中展现出诗歌的优美意境,从而读出感情,品出诗歌的美。例如在教授《天净沙・秋思》时,我让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并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诗歌中描绘的画面在脑海中展现出来。有位学生经过联想和拓展后,这样再现本诗的意境:暮霭中,躯干上缠着枯藤的百年古树无声耸立,叶落殆尽的树枝,铁似的直刺苍天,一只乌鸦静静地停在古树枝头,没有动,也没有叫,仿佛和古树枯藤结成一体,像个雕塑。小桥下,一条小溪潺潺流淌。小溪边,一座农舍悄然而立,房顶上,炊烟如蛇,蜿蜒升起。在西风劲吹的古道上,一位游子正骑在一匹瘦骨嶙峋的马上,朝着夕阳走去,渐渐成为一个黑点,消失在地平线……

通过联想意境法,学生对此诗感悟得非常深刻,而且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这无疑为他们提高欣赏水平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三、内心共鸣法

古代文学理论家刘勰所言:“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定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也。”抒情性的古典诗歌都有它们内在的情感经纬与情感脉络,解读、赏析古典诗歌就必须探求本源、寻找内理、把握心声。

这一类抒情性的诗歌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将心比心。像李白的诗歌感情都比较强烈。在教李白的《行路难》时,我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到李白的内心深处,把握李白的情感波澜,学这首诗,把李白此时的“情”参透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李白的经历,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李白,感受作者写作此诗的情感态度,理出本诗情感轨迹。本诗开始是写宴会的场面,有好酒好菜,李白的心情应该是很高兴的,接着笔锋一转,写道: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此时李白的情绪一下子跌落下来,由高兴转为失落,为什么心情一下子不好呢?那是因为李白想到仕途坎坷,报国无门,心里感到憋屈,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跌到最低点,是不是就这么一直低沉下去呢?李白毕竟是李白,在逆境中他还是充满着希望,有朝一日会得到朝庭重用的,心情一下子又乐观起来,但是又想到路途艰难,出路又不知在哪里,心里不免沉重起来,但李白并没有消沉下去,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对前途充满信心,颇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豪迈情怀。一下子振起全篇。通过深入内心法,我们感受到李白那颗跳动的心灵,理出李白那喜怒哀乐、抑扬沉潜的情感轨迹。经过这样的体验,学生对这首诗以及李白本人才会有深刻的理解。

四、比较阅读法

比较阅读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一种阅读方式。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能自觉提高自己的鉴赏水平。所以在古代诗歌的教学中,如能适时地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既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又将有利于对古代诗歌地理解和品读。例如,在教学《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 秋思》时,就让学生进行了以下比较:“这两首诗既然都是写乡愁的,那么两首诗所表现的愁绪的程度一样吗?”学生经过比较会发现不同。“那么,是什么使得两首诗所表现的愁绪程度不同呢?”学生经过阅读自然会发现不同的景物描写在诗歌里面起到不同的烘托作用。这就使得景物描写的烘托作用这一教学难点得到了突破。

总之,我们在中国古典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传统的教学方法,同时又要将一些灵活、实用的方法吸收过来,争取在每一堂课上都有不同的表现,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古典诗歌焕发青春活力。

第9篇

一、故事导入法

高中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根据教学内容,在课前设计一段生动有趣或耐人寻味的故事、寓言或名人逸事,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真正实现寓教于乐。

例如在学习《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课文时,根据课文内容,笔者觉得文本适合以故事的形式为课堂教学拉开序幕:“20世纪,有一位集盲聋哑一身的女性凭借其顽强的毅力顺利地毕业于哈佛大学,她在无光、无声、无语的世界孤独前行了87年之久,她以坚强的品质、卓越的成就震撼着世人。这个生活在黑暗无声世界中却给人类带来无限光明的女性,用生命的全部力量四处奔走,建起了一家家慈善机构,为残疾人造福,被美国《时代周刊》评选为20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她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课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的主人公——海伦·凯勒。文章中我们看不到海伦·凯勒面对不幸的消沉,更看不到面对多舛命运的自暴自弃。她以豁达乐观去迎接生活,以热切、坦诚和真挚去拥抱生活。下面就让我们走进文本,去感受这位英雄的内心世界”。生动感人的故事情节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联想,也让学生领悟到了人生哲理。

二、课件导入法

多媒体课件在提高课堂效率上起到了其他教学手段无法企及的作用。导入环节也可以通过课件来实现。例如在学习《江南的冬景》一文时,上课伊始,笔者采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依次展示了五幅江南山水画,请学生欣赏,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欣赏的感受,为走入文本做好铺垫。在之后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让学生品味赏析文章中的具体片段,向学生分别展示了曝背谈天图、午后冬郊图、微雨寒村图、江南雪景图和寒冬闲步图五个多媒体课件,为帮助学生进一步探究文本打好基础。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多利用多媒体制作教学所需要的课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诗词名言导入法

诗词歌赋、名言警句言简意赅却含蓄隽永,寓意深远,诵读起来朗朗上口,给人以音律之美,且具有很高的艺术境界和较强的说服力,容易激起读者或听者的情感波澜。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熟知的一些诗句名言来导入新课,必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相信未来》这一名作时,笔者采用诗句名言的方法进行导入: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在仕途失意,被排挤离开长安的时候写下了千古名篇《行路难》,虽然作者处在人生最艰难的时刻,但出于自身积极入世的愿望、毅力和决心,竟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诗句表达了自己誓为理想而奋斗的雄心壮志。诗句一说出,就听见学生嘘声一片,很多学生都把这诗句复读了一遍,有一位学生还说:“好美、好有魄力的诗句啊!”笔者顺势说:“时隔1200年后,又有一位天才诗人用同样的激情,写下了《相信未来》的醒世之作,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文。用学生熟悉的名人作品或评价来感染学生,顺利导入所学内容,教学效果自然好。

四、联系生活导入法

纵观现在的高中教材,文言文已占高中语文课文总数的40%左右。再看各省高考试题,文言文考查比重也已占除作文以外基础知识的20%多。因此,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面对枯燥的文言文,学生常常表现出畏惧甚至排斥。在教学中,可采用联系生活、结合社会热点来导入新课的方法,使枯燥的文言文教学生动化、趣味化。

例如在学习屈原的《离骚(节选)》这篇课文时,笔者在课前进行了思考,决定选择中国新闻网的一则消息:“在中国2010年‘两会’的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总理一开场,即以屈原《离骚》里的名句‘明志’,即‘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消息还未读完,学生的情绪已被调动起来,纷纷议论开来,有的学生在重复着温总理所念的诗句,有的学生在猜测着这句诗的意义,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笔者总结说出了这句话的含义所在,并顺势导入新的学习内容:“那么,屈原是如何说出这句话的?这句话体现了屈原什么样的精神,值得温总理去引用呢?”带着上述疑问,开始新课学习。紧扣时代的简短新闻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自然也就为讲课做好了铺垫。

第10篇

[关键词]诗词鉴赏;作者;标题;诗眼;语言;意象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13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古诗词鉴赏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的地位日渐显著。特别是近年来的中考加强了古诗词赏析能力的考查,考查内容逐步由一般性识记和理解转向以赏析为重点。古诗词赏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掌握并熟知一些古诗文知识对一个初中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学生受学业考试影响,普遍学业压力较大,处于一种被动记诵的状态,兴趣较低,阅读面较狭窄,未能真正领悟古诗词所蕴含的各种艺术美。第二,古诗词并不像现代文那样浅显易懂。古诗词的语言较为含蓄凝练,通常情况下,作者不会将自己的情感直接地表达出来,而是借助于事、景或者物等载体来表达。这样就给学生学习古诗词加大了难度。第三,大部分教师仍旧采用“填鸭式”教学,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缺乏鉴赏方法指导,使学生审美趣味逐渐下降,造成教学质量低下。加上学生生活阅历和理解水平的局限,古诗词教学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针对这种现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教给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一、 看作者,知人论世

《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意思是说我们鉴赏和分析文学作品时,要先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够在一个大的语境中,引导学生从浅到深地认识和理解诗词所蕴含的意义以及作者创作这篇作品的意图。

以李清照的词《醉花阴》和《武陵春》为例,这两首词同样是写愁之作,但词中所体现的愁情却大不相同。联系作者的生平,我们不难发现早年的李清照过的是美满富裕的家庭生活,她在写《醉花阴》时的愁情更多的是思念丈夫的闺怨;晚年的她遭遇国破、家亡、夫死三重打击,过的是孤苦无依的生活,在写《武陵春》时的愁苦更多的应是家国之恨。因此,了解作家的生活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作品和理解作品的内涵。

二、 审标题,读懂大意

标题是诗词的眼睛,是我们理解诗词思想内容的钥匙,透过题目,往往能初步感知诗词大意,或能感知作者情感,大致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等。

有的标题概括了诗词的主要内容。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个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从题目我们可以想象出作者游览西湖旖旎春光时的愉悦心情。

有些标题指明了诗的题材,如标题中出现“赠、送、别”这类字眼,表明是送别诗。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以及《赠汪伦》《渡荆门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都是抒写离情别绪的送别诗。标题出现“塞上”“塞下”,表明是边塞征战诗,往往是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如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出现“秋”,则往往是悲秋之作,抒发的常常是思乡怀人之情。出现“怀古”“咏怀”,表明是怀古诗,这类诗词主要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托古讽今等目的,如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苏轼的《赤壁怀古》。

有的标题指明了诗词的体裁,如标题中出现“说”,表明体裁是议论文。“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如《爱莲说》标题的意思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马说》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标题是诗词的眼睛,审清题目即审清鉴赏提示,有助于学生把握鉴赏方向,把握作品内容。

三、 找诗(词)眼,把握基调

文有文眼,诗(词)有诗(词)眼。诗词的语言含蓄、精练,往往一个词、一句诗包含丰富的内容。诗(词)眼往往在结构或内容上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鉴赏诗词应引导学生从诗词的语言入手,去发现那些最能传神的诗(词)眼,由点及面层层深入地领会诗词的意蕴,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

例如解读李清照的《武陵春》,只要能抓住词眼“愁”,就不难理解词的感情基调。词中作者用“只恐双溪舴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将看不见、摸不著的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因此在鉴赏诗词语言时,我们要从关键词语入手,抓住诗(词)眼,就可以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

四、 品语言,赏析技巧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诗词中的内容、情感都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对作品的语言作具体的、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欣赏诗词,要注意诗词的炼字、炼句及表达技巧。

第一,解读含义深刻的语句(这些语句多是抒情议论句),欣赏用词的明确、精当。例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诗,诗人想替君王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生前死后都赢得一个为国建功的美名。从“可怜白发生”这句诗,我们可以解读到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第二,品味那些极富表现力的动词,饱含感彩的形容词,具有特殊含义的名词、副词,既要理解其字面意义,更要理解其深层意义。如《武陵春》中“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两句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从“倦”字,我们可以看到词人此时的倦不单是对妆容的倦怠,更是身心疲倦的表现。词人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正好写出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情景下内心难以排遣的苦闷。

第三,掌握常用的表达技巧。古诗词的语言具有含蓄凝练、表达巧妙、文句变形且语义跳跃等特征。通常情况下,作者不会将自己的情感直接地表达出来,而是借助于事、景或者物,通过谐音、比喻、用典、互文、拟人或者借代等方式来表达。例如从修辞角度来看,常见的有比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从表达方式来看,主要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从表现手法来看,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想象、衬托、用典、象征等。例如陶渊明的《饮酒》,“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主观感情,这种情景交融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再如李白《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二句用典。吕尚和伊尹都是诗人的自况。诗人希望自己像两位先贤那样,受命辅助圣明之君,做一番大事业,借此表明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极大的希望。可见,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品味语言,把握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感情。

五、抓意象,领悟意境

诗词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大多借助景或物来抒感,这些景或物都明显带上主人公的感彩。这些景或物就是意象。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我们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N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在分析诗歌时,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常见的意象的含义。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往往赋予了客观事物以特定的文化内涵。如“胡马”“单于”“楼兰”象征入侵的敌人;“柳”与送别有关,古人有折柳而别的习俗;“雁”“月亮”借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抓住了意象,就等于抓住了作者的情感。

以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例,“明月”是意象,诗人借明月抒发了思念家乡怀念朋友的感情,诗人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地方。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花”“鸟”是意象,诗人将花和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在赏析诗词时,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借助诗词中具体的物象,解读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境,同时还应将意象进行归纳和总结,辨别不同诗词作品在意象上所存在的不同,正确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的意象进行辨析,使其能够更好地领悟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意境美,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主旨。

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诗词鉴赏教学时,可以从以上五个方面入手,教给学生鉴赏诗词的方法并给予指导,进而提高学生的诗词赏析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夏承焘.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

第11篇

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传统文化气氛,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让学生在品读中感受祖国优秀文化的熏陶。

一、努力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

1、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名人画像和名言警句,在黑板上专门开辟“每日一句”摘录课文相关的古典诗文,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

2、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语文教学是教学双方知识、理念、精神、思想、文化等因素物化交往的过程,追求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融洽、自主探究、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文化因素的传递常常是潜在的,所以教师要重身教,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让自己成为学生心目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传播者。

3、在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后,苏教版初中语文课本,打破了以往按文体划分单元的形式,把每一册书分为几大板块。其中有“民俗风情”、“爱国情怀”、“至爱亲情”等,注重“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名着导读”等内容和形式。把“古典传统文化”和“名着名篇”放在突出的地位,其实编者的意图就是让我们在思想上重视“传统文化”的教学。

二、深入挖掘教材的文化内涵

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语文课程是最具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她能涵盖伦理道德、艺术审美等元素,字里行间无不流淌着鲜活的民族文化的血液。在我们的教材中有相当多的文化内涵值得深入挖掘。

1、提高对精美文本的理解、赏析

语文教师要努力使自己站在文化的平台上审视语文教学,带领学生徜徉在民族文化的家园。通过语文这一媒介,使学生获取语言技能,感受传统美德,探寻民族精神,进而提升品位,历练人格。

能够编入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的,不仅是名家名篇,而且具有某一方面的代表性。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挖掘知识,挖掘艺术,还要挖掘编者的立足点和各种传统的道德因素,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并通过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作用,使其成为学生道德进步的强大动力,并最终积淀为价值观和人生观。“腹有诗书气自华”指的就是文化对人的影响。如学习《背影》时,就要引导学生通过生活细节体会厚重的父子深情,使学生心灵受到传统道德的震撼,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受父母的养育之恩,懂得感恩和回报。

又如在学习《最后一课》时,要让学生了解普法战争这一创作背景,同时深入阅读文本感受小弗朗士在祖国沦陷时,发自内心的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激发学生深厚的爱国情感。

2、加强对古代诗文的背诵、品味

文化经典是一个民族文化中最具权威的着作,在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中起到奠基和引领的作用。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在诵读经典诗词的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文学修养和写作水平在逐渐提高。在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名诗佳句,教师要通过阅读引导学生品味其中的精髓和真正的内涵。从《弟子规》“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中,让学生懂得仁孝,明白做人的道理;从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让学生懂得怎样爱国;从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让学生明白为了崇高的理想,不断追求的人生态度。在声情并茂的诵读中,让学生记住一生受用的礼义廉耻,懂得谦卑,懂得真诚,懂得仁孝。

3、拓宽对古今名着的阅读、感悟

在语文学习中,除了阅读教材中的名家名篇,还可以向学生推荐相关的经典着作,让学生课外阅读,开阔学生的视野。在《语文课程标准》中,除了教材中要求阅读和赏析的名着,还补充了很多童话寓言、诗歌散文、小说、科幻作品等。如《稻草人》、《朝花夕拾》、《红岩》、《格列佛游记》等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伴随在学生成长历程中,潜移默化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三、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熏陶

1、利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

语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凡是有人类活动的地方就有语文的存在。在教学时,我们要善于抓住契机,利用传统节日对学生进行文化教学。如:在学习“民俗风情”专题时,可以适时地结合端午、清明等传统节日,组织一些征文、演讲、扫墓等活动;中秋节时,可以让学生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文,用一节专题课进行赏月品诗,接受一次优美诗文的熏陶;并让每位学生寄一张贺卡给父母,让他们懂得感恩。从而增进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2、加强书法教学,传承传统文化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可见国家已经把书法作为一种能力,提到了必须培养的高度。

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书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尤其是作为中学生,写一手漂亮的字很有必要。考试时,漂亮的书写能让阅卷者赏心悦目,分数自然会高一些。同时要充分利用好“书法静心”时间让学生了解书法的历史和文化艺术价值,认识和体味各家的艺术风格。在教学中培育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

第12篇

关键词:音乐;古诗词;课堂教学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丰厚博大的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词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炼含蓄、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诗章虽短,但意境却深远,是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美育的好题材,也是人文教育的丰富资源。中学语文通过诗词教学,可使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所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是必要的、迫切的。那么,如何学习古诗词的呢?除了传统的讲授、诵读、赏析诗歌等方法外,我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一、课前赏民乐,创设诗意氛围

古往今来,许多教育家及中外名人都十分重视音乐的教育功能。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雨果也说过:“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有三把,即数学、文学和音乐。”诗最早是唱出来的,诗与音乐可谓情同手足。诗词歌赋以其优美的旋律陶冶着、感动着人们,以达到或兴或观或群或怨的目的。因此,在诗词教学中,万不可忽视音乐的存在,忽视音乐之于韵文教学的功用。诗词的风格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有的豪迈奔放有的含蓄婉约;有的潇洒飘逸有的沉郁顿挫;有的轻快明丽有的慷慨悲歌。如能给这些美文配以风格相似的音乐,则如红花配之以绿叶,蓝天点缀以白云,相互彰显,互为衬托。如在教学《钱塘湖春行》(白居易)一诗时,课前播放二胡曲《田园春色》,这首曲子旋律活泼流畅,自如而富有动感,使人听起来十分惬意。

在教学杜甫的五言诗《石壕吏》时,播放管子独奏《江河水》。全曲激越悲愤,缠绵悱恻,如泣如诉,感染力极强,音乐形象深刻动人,扣人心弦,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是一曲催人泪下的悲歌。乐曲反映了旧社会广大劳苦大众的深重灾难和悲惨遭遇,表现了被压迫人民对旧社会的血泪控诉、满腔悲愤和自发反抗的心声。播放这首曲子使学生更能身临其境,感受诗歌所反映的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和诗人痛苦的心情。

二、配乐诵诗词,感悟意境韵味

精美的配乐朗诵不但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更有利于听者在音乐的渲染中更好的感知作品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接受语言美音乐美双重的熏陶。根据诗歌所反映的主题,来选取反映同一主题的乐曲与之相配,更会调动学生诵读的热情。在学习陶渊明的《饮酒》或《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时,可在朗读中配以幽雅、闲适的《空山鸟语》或《云水禅心》古筝曲,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弥漫着钟磬之声的赏心悦耳的古曲中展开联想,走入闲雅幽静的意境,体会诗人忘情脱俗,淡泊宁静,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音乐营造的抒情意境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文学艺术修养,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从而对诗歌的理解会更深入,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水平。

《行路难》(李白)抒写了诗人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艰难时,产生的不可抑制的激愤情绪;但他并未因此而放弃远大的政治理想,仍盼着总有一天会施展自己的抱负,表现了他对人生前途乐观豪迈的气概,充满了积极浪漫主义的情调。配乐莫过于《良宵》了,这首曲子能很好的诠释李白的诗中的心情。《春望》(杜甫)可以用老版《三国演义・关羽败走麦城》周仓为关羽送行的音乐,把学生带入到一个旷达、悠远的艺术境界,从而使学生在陶冶性情的同时加深对诗歌的领悟,更加喜欢诵读。

三、激情唱诗词,情味浓郁悠长

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拓展延伸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在此时播放音乐,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用音乐语言刻画的意境的独到之美。教学《月夜》(杜甫)一诗后,欣赏歌曲《月夜》(陆峰演唱:又到月满,月儿明亮,洁白的月光似河水流淌,盈盈的波浪,仿佛在歌唱……一路风尘的路上你我都在默默的守望,月亮啊,像爱人的脸庞,爱人啊,是我心中的月亮……月光啊,在倾诉着衷肠,慢慢的飘向远方。)诗人身居已经沦陷的长安,心中牵挂~州的妻子。在一个秋天的月夜里,杜甫写下了这首真挚感人的思亲之作。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寓着两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朦胧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使读者不觉之间与之同悲共泣。听着这首歌,让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杜甫对妻子的绵长的深情思念,月光皎洁,和风如沙,一缕缕的思念寄托于月光,带着衷肠,带着淡淡的感伤慢慢的飘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