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做手工二年级

做手工二年级

时间:2023-05-30 10:29: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做手工二年级,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做手工二年级

第1篇

有人喜欢画画,有人喜欢下棋,还有人喜欢唱歌……而我最喜欢的是做手工。

我今天要做一个“晴天小娃娃”。准备好餐巾纸、彩笔等工具,我就开始做起来了。首先,我拿出一张餐巾纸,用手揉成一个小圆球,再拿出一张餐巾纸,把小圆球包起来,拧两圈,上面部分就作为晴天小娃娃的头,下面部分就作为它的身体;然后,再拿出一张餐巾纸,拧成条系在它的脖子上,作为晴天小娃娃的两只小手臂;最后,再用彩笔在小脑袋上画上一个笑脸。这样,一个“晴天小娃娃”就大功告成了。

我爱做手工,因为它给我带来了无穷的快乐!

湖北武汉青山区武汉市青山区青山小学二年级:李力诚

第2篇

我的爱好特别多,有做手工,玩溜溜球,跳绳,打乒乓球,但我最喜欢画画。

我一年级的时候看见别人画的画可好了!全班同学都拿着纸叫他画,都喊着:“给我画,给我画。”我可羡慕他了。

我又想起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他画了无数个才画成功。我要向他学习,我就拿起图画本画风情优美的地方,直到我画好为止,在家里一有空就画画,我已经画画三年了。妈妈也说:“天天画画,已经很长时间了,怎么不把学习搞好呀!”可是我还是不愿意放弃画画。

我还记得二年级画画的时候。被老师和家长表扬了。我可高兴了,连同学这称赞我的画画的很好。

三年级我们学画瀑布的时候,也被老师夸赞,还说:“这瀑布和作诗的的人看到的瀑布一样呢。”

这学期我还参加了美术比赛,老师叫我们先画好稿子。我把稿子画完了。老师说,我画的很好,还叫我把房子画成一栋楼房,还要画上一些庄稼。老师还对我说:“别灰心,一定能成功!”我就画了下去。

我决定我长大要成为画家,希望我这个愿望能实现出祖国的大好山河。

湖北黄冈麻城市英才小学三年级:胡卓

第3篇

作文课上,刘老师教我们制作小盒子。我想我经常做手工,做个小盒子对我来说是小菜一碟了。

刘老师先发给我们每人一张正方形的纸,说:“先做底部”。先对角对折,然后平行对折,打开后是“米”字形折痕,最后把四个角往里折,我轻松地完成了。

老师说:“然后做‘围墙’,这是做盒子的难点哦。”只见老师先把上下两个边向中心对折,让两个围墙立起来,把左右两个角翻开,先用大拇指放在两边的“围墙”上,然后食指顶着两个凹进去的三角,中指托起角,最后用食指把多余的角翻进底部。我认真地看老师的示范,看着老师轻松的样子,觉得还挺容易的。我迫不及待地做了起来,单是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做到最后一步,我不知道怎样把多余的角托起来,翻到底部。我心里非常着急,左看看,右看看,发现有的同学都做成功了,我心里更急了。这时坐在边上的妈妈看到了,就指点我找找失败的原因。我耐下心来,折了拆,拆了折,终于弄明白了,原来我少进行了一次向中心线平行对折,没有折痕当然无法处理好重叠部分。我终于学会了,顺利地做好了小盒子。

我非常高兴,我把橡皮放在了纸盒里。这真是个不错的储物盒呀。我想再折几个小盒子送给我的同学。

育民小学二年级:薛媛元

指导老师:刘玉

第4篇

那天午后,正是辽河油田胜利小学课后活动时间,校园里热闹异常。有的十几个人在室圈而坐,各自展现交往能力,这是学生的“领导能力”培训活动。我自知不是当领导的料,便没参与其中。音乐教室里,钟磬齐鸣,余音袅袅,“承华夏精粹,奏绕梁宫商”,爱好民乐的同学正在合奏天籁之音。我不会乐器,只能离开音乐教室。忽见一群学生正兴奋地走向一间教室,那里有什么好活动?我也跟着这些同学走了进去,并像其他同学一样,找个座位坐了下来。

我跟身边同学交谈了几句,才知他们都是来自全校各班的美术和手工爱好者,从二年级到五年级的都有。正说着,老师走了进来,我想离开也来不及了。就这样,我和同学们一起上了一节课。

上什么课呢?我已好久没碰课本了,老师讲课我能听懂吗?望着老师,我不禁心慌起来。只听老师说道:“今天,我们上课的内容是‘纸杯能做什么’?”真新鲜,上课不讲课文,却问“纸杯能做什么”。老师的目光扫过来,我赶紧低下头去。没想到老师偏偏不放过我,“哟,这里还有个成年学生,你显然不是家长,学生的家长我都认识。你说说,纸杯能做什么?”“我……”同学们都在望着我,我的脸热热的,这是久违了的当学生的感觉,我站起来,我的回答引起了大家一阵哄笑:“我认为……纸杯能用来喝水,还能……喝啤酒……”

老师在笑声中打断了我的话:“那么纸杯用过之后呢?能做什么?你先坐下,让我们听听其他同学是怎么回答的。”我刚一坐下,就听到了同学们的回答声:“能做闹钟!”“能做小人儿!”“做小动物!”“做外星人!”……

原来如此,我也并非没有想象力,便也大声说道:“还能做花纸杯呢。”大家又是一阵开心的笑声。

老师点点头说:“好吧,今天大家就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用纸杯做出你们想做的东西来。把废物变成艺术品,给用过的纸杯注入生命吧。”

纸杯也同样分到了我手中,我借来一位同学的画笔,像别人一样,开始在纸杯上涂涂抹抹起来。我是说到做到,真就在纸杯上画起花儿来。画了一会儿,自我感觉还不错,就凭我吃的盐比别的同学吃的米还多,我画的纸杯也一定是最漂亮的。谁知一看其他同学的作品,我立刻羞得无地自容,自己的作品真就拿不出手了。

看,来自二年三班的同学魏嘉星,在人家手中,两只纸杯已经变成了一双花鞋。一只鞋上绘着彩虹,另一只鞋上画了个小姑娘。如此看来,同学们的脑袋就是宝库了,装满奇思妙想的宝库。

这不,二年三班的董雨陶在做一只小钟表,红色的是指针,蓝色的是刻度,表盘上还有两只眼睛,一张小嘴。我本想夸这位同学几句,又怕干扰人家创作,只好作罢。

嘿,二年八班的张一做了一个小女孩儿。她用铅笔为小女孩儿画了一双明亮的大眼睛,用剪刀剪下彩色纸条做装饰,还给小女孩儿做了一条小裙子……好在课堂里可以互相交流,于是我问张一:“这个小女孩儿做得这么漂亮,你经常做手工吗?”“是呀,我家里就有我用空矿泉水瓶做的烟灰缸,还有用废纸做的立体小人儿。”真是心灵手巧,可惜那些好作品她没带来。

呵呵,三年六班的高畅在做什么?望远镜!跟他交流后得知,他曾用爷爷装酒瓶的废纸盒做过机器人。也挺了不起的。

哇,四年三班冯子航做的小老虎已经初现兽中之王的威风了,看它那神气,似乎一声咆哮,山林也会抖上几抖。他正操着小剪刀,剪下一个黄纸条,为老虎装上尾巴。他告诉我,平时在家里喜欢画画儿,还用一次性纸杯做过纸花,用废纸盒做过信箱……

第5篇

美术学科在初中教育阶段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位置。初中学生的教科书自从免费以来,为了提倡节约资源、环保地球,高级教育委员会要求学生的美术教科书循环使用,搞得一片怨声。据我调查,也就是美术和音乐等学科如此要求,姑且不谈书本纸张本来质量就差,不能循环使用,就是从教材的更新角度也不适宜这么做,不过,通过这件事情可以看出初中美术课的地位。

我们的教材使用的是苏教版本。是不是这套教材十分完美,三年一个循环,不用更新,可以一直循环使用呢?答案是不可以。因为初中美术教材本身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纵观初中美术书共六册,活动课、手工课、工艺课大大增加,探究、综合其他学科,合作型课占有一定比例。尤其到了初三,为了彰显民族文化,体现与时俱进,增加了民间工艺与数码相机、电脑制作技术,真是五花八门、花团锦簇。教材由十年前着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基础知识、美术技能和审美能力提高到了现在着重培养学生做做手工,长长见识,处处合作,比比时髦,看起来热热闹闹,事实上却没什么实质美术内容。如此到了高中,学生要想考美术类院校,必须由家长培养孩子上各种高考美术辅导班,学习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培养费都在上万,以达到一种皆大欢喜。初中教材中没有明暗素描、色彩、图案等基础知识,而美术专科院校的入门第一关就是明暗素描、色彩等等。由此可见,初中美术教材的设计绝对不是照应试教育的模式编写的,可赞还是可恨呢?为什么这些专业知识免费学不到呢?

因此,我认为初中美术教材编排系统性不够强,实用性有限,对于美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重视程度不足,华而不实,空有其表,造成基层美术教学相应水平较低,基础美术教育徒劳无功,令人痛心。

听了许多美术课,总的感觉多是课件做得很漂亮,学生活动很精彩,但作业难度很低,学生完成的水平不高。

事例一:有位老师开的《以刀》,木刻版画课。讲得十分精彩,但是学生的作业就是用吹塑纸(书签大小)做一张吹塑纸单色版画,并穿根红绳作为书签使用。这个作业在小学四年级的书本就有了,那时候,他们就已经做了,而且做的还是彩色的。而这一课的学生是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是这位开课老师不够优秀吗?是学生的美术才能到了初二退化了吗?

事例二:初三的美术教材有多少学校在真正使用呢?我在市直中学美术老师中做了调查,大部分学校未开设初三美术课,有的开设了,也是让学生看动画片,有的就直接上自习。也有的则因为教材设计过于理想而择课而上。我就属于最后一种。

比如,第十八册《蜡染艺术》这门课,我注意到小学阶段就已经开设了,以纸代布,让学生集手工、活动、制作于一起,十分有趣,效果也很明显,作业很漂亮。很多美术教育杂志竞相报道:美术教学结合了民间工艺,十分优秀,十分合拍,让孩子从小就爱民族文化,十分高尚。如此小学就已经上过并上得很好的课放在初三教,却让我有教不好的感觉。初三下半学期的学情是迎接中考,天天都是倒计时,美术课已经不能要求学生为了它特别准备什么。所以,老师不能让学生为了上好这节课而分散精力去准备相关资料、布、染料等,也不能在班上制作,影响班级卫生,甚至影响班主任或者下节课老师的工作;你更不能让学生在下节课甚至一整天都因为未完成或者想完成这块蓝印花布而蠢蠢欲动。也许这节课设计的本意仅仅是让我们老师学习了,并让学生欣赏它、了解它。至于怎么练习着做一做,那就可以参考小学的方法。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我们的一位优秀的美术老师会在木刻版画课的公开课上,想到了用吹塑纸版画作业代替木刻版画的真实原因了。如此反复教有什么意义呢?初中美术教材究竟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高度呢?

事例三:初中第十八册《留住精彩的瞬间》《多媒体的应用》等课,立意十分好,与时俱进,让学生学习操作数码相机、电脑器材,并且尝试从美术的角度认识如何整理,如何编辑生活的赞美诗。但是这节课设计得过于理想了:因为现在的很多学生没有这些器材,学生的家庭贫富差距很大,这种课程在我们现在的教育阶段,学校不能为学生配置这些教学器材,那就没有必要设置了。因为作为老师,不能让学生在免费教育阶段享受不平等教育,从小就因为物质的缺乏而心理不健全。

美术教材也要贴近学生实际,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来编排,循序渐进,不能出现深一脚浅一脚的现象,特别是那种想当然的编排只会造成基层美术教育的失误与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损失,是亟须解决的问题。我认为,美术教材就应该多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多一些可行的内容,不能空泛,不切广大劳动人民的实际需求。一本美术教科书如果只是注重形式的丰富,而忽视了自身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性,那只能是一本失去了自己个性的书。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教育学院附属中学

第6篇

2012年年底,撤点并校的浪潮刮到这个小山村,因为还有3个孩子上学,上级无法强行取缔这个学校。他们用拖欠工资的办法,希望牛阿汝知难而退。可他们没想到,牛阿汝的牛脾气却因此变得越来越大。

四个人的学校

牛家沟村地处河南洛阳市、伊川县与宜阳县交界,是典型的“三不管”地带。“村村通”实行多年后,牛家沟是所在乡唯一一个没通公路的村庄。牛家沟的三百多村民散布在山沟与山坡,沟里的不少窑洞已废弃,村人将新房盖在高处的山坡上,这样再逢下雨就不必担心高处泥土的渲泄了。

从牛阿汝家出门后拐三道弯,翻两座山梁,再下两道坡后就到了牛家沟小学。“牛家沟小学”5个生铁焊字,挂在一栋破旧的二层小楼楼顶。风吹日晒下,仅余“家”与“学”二字有红漆残存。

2011年5月,在牛家沟小学教了四十多年书的牛延宾老师要退休了,谁来接自己的教鞭成为一个难题。他反复思想,最终找到了自己教过的学生、幼师毕业的牛阿汝。

牛阿汝曾在姨夫的学校里教过小学三年级的课程。恰好,牛家沟小学的课程设置最高也是三年级,读完三年级后,孩子们有能力每天步行到乡镇小学继续读书。牛阿汝办了休学,回到牛家沟担任代课老师。

牛阿汝挺高兴,因为每个月能挣八百块钱工资,能为自己读的成人大专交学费了。可这高兴,只维持了一个月。牛家沟最初有19个学生,一年半后流失得只剩3个。大教室里空空荡荡,十多张破旧课桌横在教室里。

现存的3个学生中,8岁的牛金涛读二年级,是胸挂学校钥匙的班长。任海岳也是二年级学生,他家原本在三门峡市卢氏县,母亲卷钱跑路后,父亲被活活气死。任海岳跟着姑姑,来到牛家沟生活。牛金涛说起小他一岁的任海岳,言语间多少有些嘲讽:“他啥饭都想吃,就没吃饱过。”读一年级的小女孩牛玉亭则是一个假小子,她最喜欢吃小米汤和红薯汤。因为家里极少买肉,她吃得最多的是人造肉和白菜。

1月8日上午,任海岳上学迟到了。姑姑没起床做早饭,他饿着肚子在8点44分赶到学校。他吃了两块牛阿汝给他的饼干,开始拿起小刀削铅笔。牛玉亭写完作业让老师检查时,总会紧张得伸出舌头晃来晃去。

宇宙、温暖、弹琴、拥抱、幸福……牛阿汝习惯在冬天的语文课上,教这些让人感到温暖的词汇。一年级的牛玉亭坐在旁边,呆呆看着这些二年级的词汇,她每天为ZH、CH、SH、R的发音不准而微微皱眉。

“别让学校散了”

天气越来越冷,即使在狭小的办公室内,师生4人也聚不拢一点儿热气。到屋外上课,反而要暖和许多——3个学生每天在上学路上顺便捡拾柴禾,师生4人躲在楼梯口燃起火堆。

一节课伴着噼啪的柴禾爆裂声上完,从灰烬里扒出烤得发糊的玉米成为4个人最开心的一刻:肚子不再那么饿,只要再坚持一节课,就能回家吃饭。语文和数学课完成后,3个学生想上什么课都可以。他们有时会用拾来的玉米秆做手工,拿竹签扎出马与羊。牛阿汝在中专曾学过钢琴、音乐和美术,她把自己早两年留下的画笔和颜料也拿来给孩子们用。

曹窑小学李安民老师,第一次见牛阿汝时就说:“你一个小姑娘家不出去打工,为啥回来教课?教10年书,你也转不了公办。”曹窑小学有两个公办老师,教7个学生,是牛家沟生源的“竞争对手”,同时又负责发放牛阿汝的工资。

2011年年底,牛阿汝找到李安民要期末考试卷子,李以“牛家沟小学不是教学点”为由拒绝。牛阿汝的眼泪掉了下来,教了一学期,学生家长不知道孩子的学习状况,怎么来核定自己的教学质量。有家长气愤地追问为什么不考试,让牛阿汝无言以对。

接手牛家沟小学的一年半中,牛阿汝从120多斤瘦到90多斤。牛家村所在乡的教育组长不止一次劝她别教了:“你们这个教学点学生太少,还是撤了吧。”

这个偏僻的山村未能逃脱“撤点并校”的浪潮,可剩下的3个孩子的家庭,是村里最穷的。孩子们又太小,三年级以下的孩子要出村上学,必须让家长背着走数公里山路。

牛阿汝执拗得像电影《一个都不能少》中的魏敏芝,她只认准一条:只要还有孩子上课,她就不会离开。她对那些领导说:“我回来上课,是因为答应了牛延宾老师——不让这个学校散,不让学生散。”牛阿汝姓牛,多少也带了点牛脾气:“他们想让我放弃,我就不。”

2012年12月中旬,牛家沟下了一场大雪。与3个学生堆雪人打雪仗后,牛阿汝自己动手出了一期板报:“如果有一天,你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我,不要忘了我们在一起的每分每秒。我们在一起的日子,会是我今生最难忘的回忆。世界的一切不完美,我们都可以坦然面对。宝贝们,加油!”

牛阿汝换了红白蓝三种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写下这段话。在文字周围,牛阿汝画了一个戴围脖的雪人和一棵圣诞树。3个学生看了,却没什么反应。

1月8日,牛阿汝在课间突然问任海岳:“你知道老师在黑板报上写的字是什么意思吗?”任海岳愣了愣,抬手擦了擦快流过嘴唇的鼻涕,捏着衣角低眉顺眼说了一句:“老师,你别离开我。”

牛阿汝一愣,终于号啕大哭。

与村庄的战争

“考试卷子都弄不来,当什么老师?”牛阿汝知道,自己在背地里总被同村的长辈指指点点。为避嫌,她把学校大门和教室的钥匙都交给牛金涛保管,虽然学校里只有几张破旧课桌。

牛阿汝的学生们从来没交过学费或杂费,除了课本,平时上课用的习题都是牛阿汝用手机上网搜索后写在黑板上。

牛阿汝刚开始当老师时,村子里有几个在外读初中的学生常跑到学校来捣乱。十几岁的山野少年,正是胡闹的年纪,砸碎玻璃不过是为听一声脆响。一天下来,牛家沟小学的玻璃无一完整,办公室里的黑板擦和粉笔也被偷走。

牛阿汝气不过,挨个找上门,向他们的父母告状。对方说:“你闲着没事,为啥不好好去备课?我家孩子不可能去拿东西。”牛阿汝话不多说,扭头就走。第二天,牛阿汝手持小铁锤,一点一点敲断了牛家沟小学乒乓球台的四条水泥腿。从此,村里的少年再也没法来学校打乒乓球了。

慢慢地,牛阿汝觉得村里人都在跟自己作对。当学生们冻得受不了时,牛阿汝趁课间也会跑到山沟里捡些柴禾回来烧,路上遇到学生家长时,对方的话噎得她直哭:“你不好好上课,给自家拾柴禾?”

2012年年底,洛阳市一位好心人给3个学生送来一些手套和帽子。结果,村里跑来一大群妇女,把手套和帽子全拿走了。牛阿汝只觉得很庆幸:好心人没看到这一幕,不然就太丢人了。

她父亲找到乡教育组组长说情,希望能把牛阿汝调为公办教师。人家回答:“能找到人接替,你就找别人顶替她;找不到人,我们也不可能把她改成公办。”其实,乡教育组已打算将牛家沟小学的教学点裁掉。他们很快会不给牛阿汝发工资,甚至不给学生考试卷子。他们觉得,养一个老师,却只教3个学生,不值得。

“转不成公办,也不能让学生散掉。学生再少,一节课也不能少。都是乡邻的孩子,得好好教。”父亲回家后告诫牛阿汝,“你出去随便打工,都能挣一两千。不能因为这点工资,耽误人家孩子上学。”

牛阿汝觉得,在牛家沟,只有父亲是支持自己的人。

讨薪

牛阿汝的工资每月800元,每年只发10个月。学生放假后,没薪水的牛阿汝就跑到洛阳市继续读成人大专。除了第一个月的工资按时发放,牛阿汝的工资一直被拖欠。每次领工资时,牛阿汝必须自己买发票,没有发票就不发工资。刚开始牛阿汝没有买发票的经验,花100元去镇上买了1000元发票。一年后,她已经可以用50元买到1000元发票,可拿着发票却并不一定能领到工资。

2012年时,牛阿汝的工资由曹窑小学转到西窑小学发放。每次去领工资,她都需走数公里山路。秋天开学后,牛阿汝去找西窑小学的会计要工资。刚敲门时,牛阿汝听到里面电视机开着,后来电视机却关掉,门也一直没开。

西窑小学会计的女儿实在看不过去,她给牛阿汝开了门,转头责怪父亲:“人家走了8里地的山路,怎么能连门都不开!”最终,牛阿汝要到了1000元被拖欠的工资。

此后,牛阿汝再没有领得工资。牛阿汝上岗前被承诺每个学期有3500元教学补助,每月也有办公费和班主任费,这些也都成为泡影。

父亲常常接济女儿,可牛阿汝不忍心一直向父母伸手,她开始向同学借钱过日子。后来,同学们一听她提钱都开始喊穷。这个19岁的女孩,没有闺蜜,没有男朋友,不懂时尚,不懂流行。因为交通不便,她几乎封闭了所有与外界联系的方式,除了用来给学生下载习题的手机。

她在2012年的11月开通微博,安慰自己:“看着教室透进来的一窗阳光,我告诉自己,这个冬天,只要冻不死,就好好活着。”

要坚持,学校不能散

2012年12月29日早上,牛阿汝的父亲还没起床就被伊川县教育局的电话吵醒,让他赶紧到县城——牛阿汝被拖欠的四千元工资要结清了。

原来,2012年的最后几天,中国几乎所有新闻报纸与网站都将牛家沟小学师生4人烤火取暖的图片排在头版。伊川县教育局当日发公告称:“12月29日上午,伊川县教育局组成调查组开展调查,并立即兑现牛阿汝本学期的4000元工资,同时免去了中心校校长、分管副校长、西窑小学校长、曹窑教学点负责人等相关人员的职务。伊川县教育局拨款1万元,对该教学点门窗进行修理,并购置电暖气一台送到该教学点。”

牛阿汝给父亲读过这个公告后,并未多高兴。牛家沟小学只收到一台牌电暖器,破碎的玻璃被重新安装,一万元去了哪里,没人见过。学校楼梯边的危墙,仍然在冬日的寒风里颤颤巍巍,不知哪天会倒下。

第7篇

关键词:海外儿童 汉语教学 文化元素 文化日

一、汉语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元素分析

汉语教师在海外除了教授汉语,还应该致力于介绍中国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中国。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存在巨大差异,中国儿童经常看到的很多文化元素,对于西方儿童来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这就决定了汉语课堂拥有许多先天的独特文化资源,汉语教师应该根据中国文化的特点和汉语的特点,把这些元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一)学校和汉语教室的装饰

汉语课堂应该营造出独特的中国风味,以弥补语言环境的不足。在学校里,首先要征求校方意见,是否可以进行中国风格的装饰。可采用的装饰物有:中国结、灯笼、剪纸、窗花、国画、书法、中国地图等,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摆放中国花卉或者瓷器等。

在中国传统节日期间,可以制作相关的文化展板,或者相应的节日装饰。比如,在春节期间,可以贴窗花、年画、对联、福字和春字、生肖图案等,以营造春节气氛。

在教室里,针对3~6岁的儿童,要保证教室整体风格整洁明快,色彩鲜艳,摆放东西不要过多,也不能过于单调。除了上述装饰外,更重要的是多准备一些挂图辅助学习,比如:拼音挂图、汉字挂图、颜色和形状挂图、数字挂图等。在墙上留出一定的空间,可以把孩子们的手工作品挂在墙上,增强孩子们的成就感。教师还可以在门上贴上好看的有中国特色的图片和“欢迎”之类的文字,让孩子们在进门的时候就预先进入“汉语世界”。

(二)选取适合学前儿童的文化元素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数不尽的文化元素,在海外少儿汉语教学过程中,应当选择适合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的教学元素。首先应该选择形象化的,适合儿童直观欣赏的文化元素,比如:中国音乐、水墨画、京剧脸谱等。其次要选择简单易懂的文化元素,如十二生肖、风筝、中国结、剪纸、中国传统节日等。这些文化元素不仅可操作性强,而且能够衍生出适合儿童的手工制作。

(三)文化元素和语言教学的结合(实例)

文化元素只有和语言教学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在设计当天的汉语课堂时,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儿童的学习特点,能用简单的话语介绍今天的教学要点,选择几个关键词作为教学重点,并适当地组织手工活动。

以中国儿童故事“小蝌蚪找妈妈”为例。“小蝌蚪找妈妈”是中国妇孺皆知的优秀水墨动画,画面优美,笛声悠扬,儿童在观看过程中能领略到美妙的中国风情。另一方面,该故事有趣地展现了小蝌蚪寻找妈妈并逐渐成长为小青蛙的过程,容易引起儿童的兴趣和共鸣。

1.准备材料

蝌蚪的成长过程图、“小蝌蚪找妈妈”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水墨画册、青蛙和蝌蚪的上色图片。

2.确定学习的语言点

(1)找妈妈

(2)你是我们的妈妈吗?

(3)我们的妈妈在哪里?

(4)是/不是

(5)白色 绿色 大眼睛 游啊游 青蛙 小蝌蚪

3.课堂流程

为孩子们介绍今天的课堂内容,讲解蝌蚪的成长过程图(学习重点词汇);

播放水墨动画(播放过程中注意帮助孩子们理解),就动画片内容进行提问(学习关键句子);

拿出水墨画册,一起回忆动画故事,复习重点句子;

让孩子们说出每幅画面上发生了什么事情;

拿出蝌蚪和青蛙的上色图片,让孩子们选择几种颜色上色。

二、汉语教学辅助活动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实例分析

海外汉语教师时常负责组织各类文化活动,组织中国文化日等。中国文化日活动能否成功,取决于是否经过合理而详尽的设计和策划。

(一)确定“中国文化日”的社会环境和目标要求

为了成功地举办“中国文化日”,汉语教师应当就以下几个方面做细致的调查:

1.了解自己所在学校和社区的性质和特点,了解当地的语言环境、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

2.了解当地的法律法规以及社区和学校的相关规定,避免出现违规情况;

3.调查当地是否有言语交际忌讳和饮食忌讳;

4.了解当地其他文化日的模式和操作方式;

5.听取所在学校直接负责人的意见和建议,介绍文化日的构想和计划。

在做出初步判断和了解之后,教师还应确定文化日的主题和方向,明确具体的目标要求:

1.文化主题选择;

2.受众群体的年龄段和数量;

3.文化日时间具体安排;

4.预期效果。

(二)对参与群体进行分析和调整

“文化日”的主题确定之后,还需要对参与群体进行分析和调整。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参与者以及报名人数情况,文化日安排应当有所调整。

笔者所在的学校,把当地的Pedagogical Days(教育日)变成了“中国文化日”,每个月会有一到两天“中国文化日”。“教育日”的基本情况是:每个月主要的任课老师会有一天在学校集中工作,写学生们的报告卡,整理教室或者备课等。学生们在“教育日”是不需要来上课的,但如果父母需要工作,无法照料孩子,可以把孩子们送到学校里来,由专门人员负责照顾。“教育日”变成“文化日”之后,由汉语教师策划文化日的活动安排, 写一封关于文化日的家长信,提前两周发放到学生手中。参与群体通常是3~12岁的儿童,且以3~8岁儿童为主。

开展“文化日”一周之前,根据学校报名人数的统计,可以得知参与者的人数和年龄,因而做出计划的调整。比如:学前儿童偏多的情况下,“文化日”活动就要尽量贴近幼儿需求;一年级儿童偏多的时候,“文化日”活动就要增加更多任务型游戏;如果只有不到10个人,可以分为两个小组;如果超过20个人,需要分为更多小组,同时在学生中选取小组长协助管理。

(三)制定详尽的中国文化日活动计划

在文化日实施之前,汉语教师需要根据得到的信息,结合对参与人群的分析,制定详尽的计划。针对小学儿童,文化日的计划和安排要做到如下几点:

1.准备好所需材料,并列出清单;

2.确定文化日的流程,安排好各个环节的顺序;

3.以半小时为单位列出详细的活动时间表;

4.制定当天的纪律原则和行为要求;

5.预测可能发生的各种状况,做好准备。

(四)中国文化日注意事项

1.注意安排好休息和自由活动的时间

对儿童而言,每经过30~40分钟的学习或者锻炼,就要安排时间休息和自由活动,这样既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又能缓解儿童的疲劳,为下次活动做好准备。

2.建立良好的秩序

文化日的参加人数越多,良好的秩序就越重要。教师在文化日开始之前应当告之当日的纪律规范,让每个人了解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不允许的。一旦有孩子破坏秩序或者大吵大闹,老师应该迅速制止并了解情况。最常见的办法是将孩子带出所在小组,以免其他孩子受到影响。做手工的时候,会出现需要互助合作的情况,教师可以让大的孩子帮助小一点的孩子,避免大孩子做完了去玩,小孩子着急放弃的情况。

3.关注每个孩子的反应

教师应当随时关注每个孩子的情绪状况和行为举止,并根据孩子的反应做出小的调整。比如:如果一个话题孩子们表现得并不感兴趣,教师就可以换种方式,如提问,做游戏等等;如果只有一个孩子表现得不配合,不积极,教师可以问他问题。一旦每个孩子都觉得自己受到了老师的重视和关注,他们就会积极配合。

4.激励和评价

控制秩序、调动儿童积极性的最好办法就是激励和评价。通常笔者采用分组和贴纸的方式:把孩子们分为2~3个组,这样每个组之间就会互相对比,都想表现得比另一组好。文化日结束之前还应当评价每个小组的表现,并给予不同的奖励。

三、实例分析:中国文化日的设计(大熊猫)

(一)为什么选择大熊猫?

众所周知,大熊猫是中国的国宝,在世界上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受到世界人民的广泛喜爱,这一主题对孩子而言,尤其具有吸引力。另一方面,很多孩子并不了解熊猫的生活习性,他们希望了解熊猫。

(二)选择什么方式介绍大熊猫?

大一点的孩子对熊猫也许有一定的了解,小一点的孩子可能知道得很少。我们决定采用知识竞答的方式,提出问题,让孩子们回答,然后给出正确答案。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可以记得更加深刻,而且有较高的参与热情。问答环节结束后,可以通过投影的方式,通过图片和视频总结关于大熊猫的知识,让孩子们有更为直观的印象。

(三)通过这次文化日,孩子们对大熊猫有多少了解?

我们制作了20个问答卡片,内容包括大熊猫的分布、生活环境、外形特征、食物特性、成长过程和生活习性等,另外准备了大量的图片和视频,帮助孩子们了解大熊猫。

(四)选择哪种手工?

低年级的儿童较多,在设计手工活动的时候应当适当降低难度,目标是学前儿童和幼儿园的孩子在高年级学生的帮助下可以完成。一、二年级的孩子可以独立完成并有余力帮助其他孩子,四年级的孩子在完成之后有时间帮助其他孩子。活动最后,每个孩子会拿到一张白色的纸,上面有熊猫的轮廓图,随后老师会把用黑色硬纸剪的熊猫各部分的纸片发给大家,孩子们需要确定每个部分应该放在哪儿,然后拼贴上去,形成一幅拼贴熊猫图片。

(五)如何分组?

我们选定“大熊猫”作为文化主题之后,共有20个学生登记报名,其中学前班的孩子有5个,幼儿园的有6个,一年级的3个,二年级的4个,四年级的两个。我们把这些学生分为两个小组,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平均分布到两个小组中,四年级的两个孩子当组长。每个小组按照表现进行评价和奖励。

(六)时间安排

时间 活动内容 所需材料和设备 说明

8:00~8:30 自由活动 玩具、拼图、图书、水彩笔、上色图、白纸等 孩子们陆续来到学校。

8:30~9:00 点名、介绍和分组 名单和展示图 清点人数,介绍当天的主要活动内容、纪律要求和奖惩措施,把大家分为两个小组。

9:00~9:30 知识问答 问答卡片、投影仪、图片和视频、贴纸卡 各组抢答关于大熊猫的问题,然后教师通过投影仪介绍与大熊猫相关的知识。

9:30~10:00 小游戏 哗啦圈等 玩一个通过晃动的呼啦圈的游戏,身体不能碰到呼啦圈,两组竞赛。

10:00~10:30 加餐时间 加餐。

10:30~11:00 中文歌曲 CD、录音机 教唱一首中文歌。

11:00~11:30 操场运动时间 让孩子们在户外自由玩耍、运动。

11:45~12:30 午饭和整理 照顾孩子们吃午饭,大家一起整理活动场所。

12:30~13:00 自由活动 玩具、拼图、图书、水彩笔、上色图、白纸等 让孩子们放松休息。

13:15~14:00 熊猫拼贴画 白纸、拼贴卡、胶棒、剪刀、水彩笔、装饰品等 一起制作熊猫拼贴画。

14:00~14:30 操场运动时间(组织踢毽子等中国游戏) 毽子、跳绳、球类等 教孩子们中国游戏。

14:30~15:00 加餐时间 加餐。

15:00~16:00 观看中国电影动画 DVD、投影仪 观看《熊猫百货商店》和《熊猫历险记》,问问孩子们的观后感。

16:00~16:30 总结和评价 贴纸卡 对孩子们今天的表现进行评价,肯定他们的成绩。

16:30~17:00 自由活动 玩具、拼图、图书、水彩笔、上色图、白纸等 等待家长来接孩子。

参考文献:

[1]Carole Sharman,Wendy Cross & Diana Vennis.观察儿童[M].单敏月,王晓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Carol E.Catron & Jan.Allen.学前儿童课程[M].王丽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Gorge S. Morrison.当今美国儿童早期教育[M].王全志,孟祥芝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Jean Piaget.儿童心理学[M].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5]Jean Piaget.儿童的心理与发展[M].傅统先译.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2.

[6]Jean Piaget.发生认识论原理[M].王宪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7]Jillian Rodd.理解儿童的行为[M].毛曙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8]Maria Montessori.有吸收力的心灵[M].,薛杰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9]Maria Montessori.发现孩子有吸收力的心灵[M].胡纯玉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10]Maria Montessori.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M].祝东平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11]Maria Montessori.蒙台梭利儿童教育手册[M].肖咏捷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

[12]Margaret Himley & Patricia F. Carini.从另一个视角看:儿童的力量和学校标准[M].仲建维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3]崔永华,杨寄洲.汉语课堂教学技巧[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14]李润新,彭俊.世界少儿汉语教学与研究[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6.

[15]刘珣.对外汉语教学概论[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16]徐子亮.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认知理论研究[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

[17]徐子亮.对外汉语教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8]曾令格,禹明主编.幼儿教育教学活动设计[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9]张和生主编.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教师培训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0]朱曼殊.儿童语言发展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6.

[21]陈永莉.试论汉语国际推广的文化战略定位[J].北京社会科学,2008,(4).

[22]陈芝英.儿童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习得的异同解析[J].教育探究,2008,(2).

[23]崔建新.从加拿大汉语教学现状看海外汉语教学[J].汉语学习,2005,(6).

[24]金立鑫.试论汉语国际推广的国家策略和学科策略[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

[25]李卓.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与儿童语言习得[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

[26]陆晓燕.皮亚杰认知发展游戏理论及启示[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27]亓华.汉语国际推广与文化观念的转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8]田野.从认知心理学谈幼儿语言课程的设计[J].外国教育资料,2000,(2).

[29]王永德.从儿童语法习得过程看对外汉语语法教学[J].心理科学,2001,(3).

[30]朱瑞平.汉语国际推广中的文化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2006,(S1).

第8篇

布莱德•科恩8岁时被确诊患有“妥瑞氏症”,他无法控制自己的身体,常因发出奇怪的声音和制造小动作而遭受老师的歧视和挖苦、同学的欺负和排斥,以及不了解的陌生人的白眼和孤立,甚至还有人建议母亲带他去教堂“驱魔”……小小年纪,就要在身体上经受病痛的折磨,在心理上接受父母离异的现实。但布莱德一路成长,从小学,到中学,直至大学,从校园到职场,他要有比人多百倍的坚定决心、千倍的积极态度和万倍的乐观精神,去克服病痛给他带来的种种困难。在大学毕业求职时,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布莱德更是尝尽了失败的滋味。他曾焦灼难耐地等待,苦苦守候在电话机旁;他曾将愤怒的拳头挥向汽车方向盘,以疏泄心头的委屈与痛苦;他曾打电话向母亲平静地述说自己求职路上的坎坷经历,但他一直乐观。怀着自己的教育理想、永不放弃追求梦想的信念,在经历了24次求职失败之后,布莱德终于得到一份梦寐以求的理想工作:做一名小学二年级的老师。他以他的信念,他的智慧,他的勇气,取得了事业上的成功,同时也收获了一份美丽的爱情,并且拥有了一个美满的家庭。

本书多次出现的同一个主题就是“以病痛为师、为友”。在求职失落彷徨的时候,布莱德的继母对他说了一句话,给他极大的触动――“因为妥瑞氏症,才让你具有当老师的特质”。布莱德曾说:“我最好最严格的老师,就是妥瑞氏症。”从小深受妥瑞氏症困扰的布莱德•科恩为何会把此病视为自己的老师呢?为什么正是这个病,使他具备了当老师的特质呢?

要回答以上的问题,要厘清当老师的特质是什么?作为一名妥瑞氏症患者,布莱德•科恩又是如何体现这些特质的?

一、好老师需要强烈的责任感

布莱德•科恩,这样一个患有妥瑞氏症的病人,为什么一心要当老师,而且是小学老师呢?布莱德的家庭条件良好,虽然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异了,他和弟弟跟随母亲生活,但是父亲一直关心着他的成长。大学毕业,他也和父亲生活在同一个城市。在他面试屡屡受挫的时候,父亲向他发出了召唤,希望他来自己的家族企业工作,哪怕从基层做起,以便未来可以继承他的产业。所以,布莱德并不是为生计所迫一定要去谋求一份工作,也不一定要选择教师这个必须把自己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的、极具挑战性的职业。

那到底是为什么呢?答案在布莱德第25次面试,也就是最后录用他的山景小学,和校长的对话中揭示。校长问他:“你为什么想当老师?是因为你遇到了对你影响很大的好老师吗?”布莱德回答道:“我遇到了一位很好的校长,至于老师,我不想和他们一样。”这和布莱德在小学阶段的成长经历有关。当8岁的布莱德发病后,因为他发出的怪叫声常常扰乱正常的课堂秩序,他几经转学,最后被束手无策的老师罚站在角落,甚至被送至校长办公室。而这位校长的举动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

校长见到奇怪的小布莱德,平静地说:“下午学校有场音乐会,你去听吧。”小布莱德说:“我不能去,我会毁了音乐会。”校长说:“我要你去。”音乐会上,小布莱德频频发出的声音引人侧目。音乐会结束后,校长走上台,问大家:“你们听到什么别的声音么?”所有的孩子都望向小布莱德。校长请小布莱德上台。“你为什么要发出怪声?”校长问。小布莱德拿着话筒,面对着全校同学,一边发着怪声,抽动着脖子,一边说:“我和大家一样不喜欢我发出的声音。可是,我不能控制,我有妥瑞氏症。”校长说:“那你准备怎么办?”小布莱德说:“这种病现在没药可治。我想和大家一样。”校长说:“好吧,你和大家没什么不一样。”

校长的做法,犹如一只大手拨开了乌云,给小布莱德阴郁的学生生涯照进了一缕阳光,他终于可以被大家理解和接受了。而布莱德知道,他是幸运的。和他一样患有各种疾病的孩子,或者被视为问题学生的孩子,他们是否能如他一般幸运,遇到那么善解人意、充满智慧的好校长呢?抱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立志要当一名小学老师。而这才是他屡屡碰壁,又越挫越勇的持久动力所在。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布莱德最后的成功,要感谢他的疾病,没有妥瑞氏症,就没有他的今天。

二、好老师善于挖掘学生的优点、有原则地接纳学生的缺点

教育首先是人的教育。所以,教师教学成功的前提是读懂学生。教师职业的特殊性正是在于他所面对的个体――每一个学生,都是那么的独特,那么的与众不同。而一名好教师,需要用心发掘每个学生的特质,能帮助学生发挥优势,又能因势利导地转变学生的弱势。

汤姆士被认为是一个问题学生。他没有任何的疾病和缺陷,但被老师认为是个调皮的、难以管束的“坏孩子”。当布莱德对教室经过一番精心的布置后,站在门口迎接自己的学生时,在一片片“老师好”的友善招呼声中,他听到了一个刺耳的声音――“怪胎”,这个声音就来自汤姆士。于是,布莱德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个学生。课堂上,当别的孩子都在全神贯注地听课时,汤姆士却擅自离开座位。布莱德立刻批评了他的行为,并约束他不能在没有经过允许的情况下随意离开座位和教室。问题学生不是一两次苦口婆心的劝告就能有根本性改变的。一次,布莱德发现汤姆士在厕所的门上乱涂乱画。布莱德首先严肃地要求他把门上的字迹清理干净,随后顺带说了一句:“你拼字拼得不错。”在批评学生错误行为的同时,布莱德发现了他身上闪光的地方――有较强的拼字能力,这正是汤姆士的独特之处。

一天,放学后布莱德把汤姆士单独留下来,辅导他阅读。汤姆士的多动、不守规矩,使他无法静下心来认真阅读。布莱德问他:“你喜欢阅读吗?”汤姆士说:“不喜欢。”布莱德说:“我也不喜欢。”“你是老师啊,怎么会不喜欢?”汤姆士很不解。布莱德抓住他的好奇和疑问,进一步说:“我不是不喜欢读书,而是因为我有妥瑞氏症,它让我没有办法好好阅读。”此时的汤姆士仍然对妥瑞氏症没有切身的体会,布莱德借机和汤姆士做了个小游戏,由他扮演妥瑞氏症出现在汤姆士的朗读过程中。布莱德一次一次突然发出叫声,或者挠动汤姆士身上的肌肉,一次又一次打断了汤姆士的朗读。汤姆士终于知道,和老师比,他的阅读是容易的,老师可以实现阅读,他更可以做到。慢慢地,他适应了老师扮演的“妥瑞氏症”,阅读渐入佳境,自如而流畅。

从此以后,汤姆士成了一个很棒的学生,甚至在布莱德的优秀教师颁奖典礼上语出惊人。在教育汤姆士这个案例中,似乎妥瑞氏症帮了布莱德一个大忙。事实上,这体现了布莱德对学生的理解。理解首先是在对学生缺点的接纳,这种接纳不是盲目的,没有原则的。有些教师,为了迎合学生,一味地夸奖、鼓励,无视学生的缺点,这样反而起不到应有的激励作用。教学秩序首先是要有原则、有约束力的,特别是对于小学生,更需要在学校教育中养成良好的秩序感,所谓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次,布莱德又循循善诱地让学生意识到自己的优点,并巧妙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这体现了布莱德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般独特的教学艺术。

三、好老师善于驾驭和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技能的培养主要来自于课堂。教师优秀与否,最重要的衡量标准就是能否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

在正式成为山景小学的老师之前,立志从教的布莱德在大学时曾经有过实习经验,他尤其了解二年级小学生的特点。例如利用“错导法”进行地理课的教学,会使得整个课堂生动、有趣。一次,在加油站布莱德偶遇了卡车司机南希,在与她的简单对话中他获得灵感,设计并组织了一堂别致的地理课。这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二年级的小学生认识美国的州及对应的城市。布莱德戴上一顶可爱的工作帽,把自己装扮成司机,设计的情境是跟着南希的大卡车游美国。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在说到美国的地名时,布莱德故意说错,学生们在下面大声纠正,有集体回答,也有个别学生举手发言。这一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质疑精神,强化并巩固了知识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增强了学生的记忆。当然这种教学方法一般适用于小学低年级,如果到了高年级,使用不当,不但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可能会影响教师的权威性,不利于教学的开展。布莱德充分了解二年级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巧妙地运用一定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使得课堂教学富有生机与活力。

如此生动有趣的课堂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组织课堂教学之前,布莱德需要做的事情是得到学生的接纳。而接纳他的前提就是要接纳他的病――妥瑞氏症。他是如何做的呢?这里他有效地运用了悬念法。悬念法是以激发求知欲望,发展学生思维为目标的教学法。布莱德每说一两句话就会不自主地发出怪叫声,他毫不讳言,在第一堂课的开场白上,开门见山地和学生谈起自己的病。“可能你们已经听说过我有妥瑞氏症,对于这个病,你们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误解,源自于不理解,要解除误解,就需要沟通理解。孩子是充满好奇的,他们提的问题千奇百怪,五花八门,甚至流露出对布莱德的关心和同情。在一问一答的过程中,就是师生情感的有效沟通和交流。最后当有一个孩子问:“老师,你和我们一样,什么都能做么?”布莱德回答:“能的,只有一样不能。”这个回答无疑就是一个吊起学生胃口的悬念,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积极思考。是什么呢,到底是什么呢?学生们想不出来,布莱德一直卖关子就是不肯说,融洽的课堂氛围已经逐步营造,孩子们开始亲近这个会发出怪叫声的可爱的老师。答案居然是“不能玩捉迷藏”,令所有的孩子捧腹,课堂气氛达到最,孩子们与老师之间的隔阂彻底打消了。

只有被学生接纳,布莱德才能展开正常的课堂教学。学生们已经接纳了老师,也接纳了老师的病,习惯了课堂上的怪叫声,丝毫不影响听课、看书、画画、做手工,一切都变得和谐而自然。

四、好教师能教会学生透过表象看待事物

布莱德从小想要证明的一点,或者说想要让人们知道的一点就是,他和大家没有什么两样。他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也做到了。对待学生,他也坚持用平等的、无差别的眼光。对汤姆士,他能从这个孩子多动、淘气、叛逆的性格中,看到他其实很正常,而不是别的老师评价的那样“有问题”。对可爱的小女孩林达,他既怜爱,又不特殊化。这个总是带着灿烂微笑、最喜欢上布莱德课的小女孩,是个癌症患者,因为化疗,头发日渐稀少。布莱德一方面默默关心着她,另一方面却仍然把她视为一个普通孩子,并没有对她特殊照顾。林达病情恶化而不能来学校时,他在课堂上组织全班同学用自己的方式为她送上鼓励和祝福。

但是作为一名教师,更重要的是如何用自己的精神和世界观去影响自己的学生。比如前面提到的开场白,布莱德的目的是想告诉孩子们,妥瑞氏症患者没有什么特别,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甚至是获得爱情。推而广之,他用自己的病,自己的言行教育学生,看待其他事物,包括疾病、残缺、人种等,都应该保持平等公正的视角,学会接纳,学会理解。这一点他也做到了。布莱德被评为州年度最佳新教师,在学校为他举办的颁奖仪式上,他说:“我要感谢我的小学校长,感谢山景小学所有的同事和小学生们,尤其要感谢妥瑞氏症。大家一定会奇怪,我为什么要感谢这个病症呢?”话音未落,像在课堂上一样,一个黑人小男孩高高举起了小手,说:“因为它让你学会了继续生活。”又一个孩子举手说:“因为它让你学会了跨越障碍。”汤姆士举着手自信地说:“因为你战胜了它。”

布莱德将“妥瑞氏症”,这个目前无药可救的疾病,内化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就如同你我呼吸、吃饭一样,并且与病为友,以病为师,实践着人生的梦想,并且激励着更多的人。

《教室前的讲桌》(《Front of the Class》)一书是真人布莱德的自传作品,这本书还有一个副标题――How Tourette Syndrome Made Me the Teacher I Never Had(《妥瑞氏症如何使我成为一名好老师》),很好地揭示了故事的主题:以病为师,其实就是以自己为师,每个人最好的老师其实就是我们自己。正如美国乔治亚州参议员约翰尼•艾萨克森(Johnny Isakson)对本书的评价一样,“布拉德•科恩将妥瑞氏症变成了有利条件,将他的生活变成了鼓舞人心的传奇。”

第9篇

    在二年级的一节英语课上,授课教师在教授了“circle,rectangle,ovel,triangle,square,star”这些表示形状的单词以及句型“Whatshapeisit?It’sa…”后,教师示范了一些由不同图形组成的漂亮的图案,然后布置了这样一个小组活动:T:Now,let’smakebeautifulpicturesbyyourself.Pleaseworkingroups,andusethesentence:“Icanseea…/It’sa…”.OK?Ss:OK.接着,教师给每个小组分发了不同颜色的16K大小的纸张若干以及铅笔、小剪刀、固体胶等工具。然而,实际的活动过程却并非教师所愿,孩子们拿到工具后,各忙各的,有的专心致志地画图形,有的在剪裁图形,还有的在七嘴八舌地说:“再画一个圆形。”“再剪一个三角形。”……整整十多分钟的时间,小组内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唯独缺少了英语语言的交流。时间一到,教师邀请了部分小组同学上台展示作品并用句型“It’sa…”进行描述,而相当一部分小组因为没有完成自己的作品,仍然在下面边讨论边做手工,更没有心思去听别人的汇报了。

    问题教师过分重视形式手段,设计的活动缺少明确的目的指向。小学英语课堂活动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活动应该以有效实现教学目标为依归,围绕目标来选择活动的形式。活动只是我们的一种手段或途径。目的不同,活动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在这节课上,教师在活动前并没有向学生明确或强调该活动的要求,反而却误导了学生,让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设计漂亮的图画上,忽视了使用所学的英语进行交流。这样的设计实际上将手段变为目的,课堂上为了活动而活动。教师在设计活动前未认真考虑该活动的具体目的或语言训练目标。这样的活动设计是低效甚至是盲目的。

    改进建议针对此案例,教师可做如下改进:首先,在活动开展前,明确对语言运用的要求。教师要明确要求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使用句型“It’sa…/Icanseea…”。其次,加强示范和正确的引导。教师可先与个别学生合作设计一幅画,过程中,注重使用所学英语句型及单词,给学生一个正确的导向。再次,改变活动的形式。教师可事先做好充足的准备,课堂上分发一些不同形状的卡片,课堂上让学生直接粘贴,从而避免大量的时间浪费在画画、剪裁上,将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语言的操练。

    案例二

    这是一节小学四年级的英语课。在教学完关于课程的几个单词以及句型“Ilikedoingsth.”,教师想对这一句型进行操练巩固,设计了如下活动:多媒体呈现六幅图,相互之间通过一条chain连接,每点击一幅图,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反复说“:In…class,Ilikedoingsth.”在课堂上,笔者观察到,在跟读句子的过程中,学生明显表现出“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的状态,尽管课堂上一片朗朗英语声,可是就连听课的老师们也感到索然无味。

    问题教师设计活动时,忽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同时活动设计重机械操练,缺少交际性。《课程标准》指出:“活动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语言是特定情境下的产物,我们的孩子不是在封闭隔离的环境中学习语言,而应是在交往中学习。在这个教学片段中,该活动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即让学生通过六幅图,反复操练巩固这一新句型。但是,这一活动仅限于简单的机械操练,换言之,为了语言的操练而操练,学生的思维并未得到激发。语言源于生活,更用于生活。只有将语言融入生活,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改进建议针对此案例,教师可做如下改进:首先,教师可以一两幅图做示范,接着应大胆放手,鼓励学生自己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次,在第一轮的操练后,充分利用chain的形式,将学生以六人为单位,分成小组,开展组组之间的竞赛,让小组内人人都有机会开口;再次,让学生在小组内自由交流,告诉同伴自己喜欢的课程以及喜欢的原因;最后,教师可邀请部分小组上台汇报展示。

    案例三

    这是一节小学五年级的关于将来时态的阅读写作课。全文就是一封写给朋友的信,告诉朋友马上六一节到了,班上的同学们都准备做些什么。教师在教学完本课的新词组“singasong,readapoem,watchtheshow,…”以及重点句型“Sbisgoingtodosth.”后,在导入到本课的语篇教学时,设计了如下的活动:首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将部分难点句子翻译;然后教师带着学生一起将课文读了一遍,同时将课文进行了翻译;随后,让学生跟着录音机跟读课文;紧接着,教师又将全班分成男女生两大组,比赛着读;再次,让学生完成书上的填空并核对答案;最后,教师让学生写一封信给自己的父母,告诉他们在即将到来的劳动节,自己和好友们准备做什么。在上述的这些活动中,笔者观察到,学生在反复读课文的过程中逐渐失去兴趣,越读越没劲儿;而到后面写信的时候,很多学生都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写什么,无从下笔。

第10篇

关键词:品德;体验;情感;情由理生;以理促情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6-0011-01

新课标明确指出,“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需要符合儿童的心理,并以生动有趣的启发性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从而达到完成教学计划的目的。所以,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引领下进行各种有趣的、体验式的游戏活动,从活动中获得真实感受,改变其不良行为,促使其更加有效地养成良好的习惯。基于以上的思考,在进行苏教版新教材二年级下册“爱护课桌椅”的设计时大胆地进行了尝试。

一、 情由理生

品德学科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学生参与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学生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教师要运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采取何种教学手段都应考虑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使他们自发地产生正确的行为动机。如我在进行“爱护课桌椅”教学的伊始,就抓住学校刚换新校名为契机,让学生在自己的课桌上认认真真地书写校名。然后随即话锋一转,你们在桌子上都能写端正字了,那离开桌椅你们又该怎么写字呢?学生们已经习惯于在课桌上写作业,突然离开课桌还觉得很新鲜,跃跃欲试。活动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进行着,学生们慢慢地进入了我精心设计的局里了。同时,学生们为了尽快进入角色,把字写完,随意地把椅子翻到了桌子上,“咣咣咣”的声音响彻整个教室,又为我以后的教学埋下了伏笔。他们嘻嘻哈哈地有的趴在地上写字,有的跪在地上,有的用手心垫着,有的索性坐在地上把纸放在膝盖上写字……回到座位上,一片唉声叹气声。此时我抓住机会,采访他们为什么叹气?手酸,屁股很凉,字写得歪歪扭扭,纸都破了……一次小小的活动使学生们深刻体会到课桌椅对自己的帮助可真不小,为学习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举一反三,生活中课桌椅还为我们提供了哪些方便?画画、做手工、剪纸、看书、上课……平时司空见惯的课桌椅,原来对我们的生活这么重要。情感体验通过两次游戏的对比,学生们深刻体会到课桌椅是我们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朋友。这样,就为激发学生们对课桌椅的尊重爱护之情做好了铺垫。第二板块中,通过视频的方式展示,一棵小树苗生长大概50年变成参天大树,被伐木工人砍伐下来之后还要经过9道工序才能做成课桌椅。此时,你有什么想对课桌椅说的吗?学生们的回答很是多元化,小树成长的时间很长,课桌椅的制作过程很复杂,课桌椅来之不易,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游戏的对比和视频的展示,使学生们深深懂得了要爱护课桌椅,自觉地保护它。

二、 以理促情

“情”是感知的纽带,“情”是悟理的指引,“情”更是习德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明理传知,还要致力于激感,力求做到“以情引情、寓情于理、触景生情、以美怡情”。情感在品德形成中还具有巨大的动力功能和调节功能,在师生情感交融中,情感体验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启迪学生主动去体验道德情感,探索感悟和内化道德认识,实践道德行为,进而大大提高育人实效。在第三板块引导学生自觉爱护课桌椅的过程中,我创设了一个情境:这一批批崭新的课桌椅从各个工厂诞生了,它们高高兴兴地来到各个学校各个班级,为每个小朋友们地快乐地服务着。过了一段时间,它们怎么样了呢?听录音。录音中呈现的是学生们平时在教室里最平常的状态:脏、乱、伤。先观察自己的课桌椅有没有保持干净、是否受到伤害?接着进行诚实大拷问的游戏,让学生们反思自己平时的行为。接着再通过四人小组商量讨论,找到解决的方法。在前面体会课桌椅为我们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和来之不易的道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爱护课桌椅的情感。能明白道理还只是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上,还得落实到实际的行动中。于是,我又创设了三关闯关游戏,分别是在桌子上打草稿和排好的桌椅被撞歪了无人理睬……学生们畅所欲言,谈了自己的想法并信誓旦旦地要在以后的实际行动中好好表现。第三关是之前离开课桌椅写字前翻椅子的场景,在看这个画面时,学生们一脸的尴尬,从他们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已经知道这是错误的行为,更明白了该怎么去做。所以,再一次翻椅子时学生们小心翼翼、生怕弄疼了课桌椅的表情和动作让我感到很欣慰。这堂课的目的已经达到了。学生们无论是情感上,还是实际行动中都表示出了他们对课桌椅的尊重与爱护。由此及彼,教室里还有许多其他公物每天在默默地为我们服务着,它们是谁?又是怎么为我们服务的?引申到教室里其他的公物也需要我们共同去爱护它。

三、结束语

品德课堂,只有注重发挥“情感”的教育功能,注重教学过程中“情”的渗透,以情感为基础,用情感去激发,拿情感去催化,学生才能把已有的经历进行升华,在心灵的体验中、思想的体悟中、情感的共鸣中,感知――悟理――习德,最终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成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姚玉琴,周海清.基于儿童哲学的小学品德课堂实践策略[J].中小学德育,2015(08).

第11篇

一、全过程管理,无缝衔接

寄宿生一个星期里在校时间比家里多,与同学老师相处时间比父母长,他们吃在学校,住在学校,所以说学校是他们的“家”,教师是他们的“父母”,同学是他们的“兄弟姐妹”。因此,学校对寄宿生的全过程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1.成立组织机构,形成管理网络

为了使寄宿生管理更精细更到位,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下设寄宿生管理小组,形成了由副校长分管,生管教师主管,各处室主任、班主任协管的管理网络。生管教师主要负责寄宿生的吃穿住行管理,教务处主要负责寄宿生课余的学习和活动管理,德育处主要负责寄宿生卫生、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管理,班主任主要负责寄宿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教育管理。

2.健全管理制度,层层明确职责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几年来,我们不断制订和完善了寄宿生管理的规章制度,如《寄宿生管理制度》《领导带班制度》《寄宿生一日常规》《宿舍卫生公约》《学生就餐纪律》等,使寄宿生管理有章可循、规范有序。学校制订了相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如《生管教师工作职责》《食堂人员职责》等,学校与学生家长、班主任、生管教师、后勤人员层层签订管理责任书,形成事事有人管,人人明职责的教育管理机制。

3.做好考勤登记,落实交接手续

寄宿生每周返校时,先到保安室签上姓名和到校时间;周五放学回家时,要把由生管教师和班主任签名的“离校证”交给保安登记,签完姓名和离校时间后方可离校。一、二年级寄宿生由家长接送、签名,三至六年级寄宿生依据所处村落、亲属关系分成若干小组,佩戴胸卡,由路队长带领结伴而行。到校到家后在第一时间向家长和老师报平安。校内交接也同样是环环相扣,每个活动环节监管教师都要实行交接点名。

二、全天候服务,人文关怀

寄宿生活不仅是寄宿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且是生活方式的改变。为打消孩子和家长们的顾虑,学校实行“全天候服务”管理制度。从学生的起床、上操、就餐、自习、就寝、物品使用等方面入手,教职工既当教师又当保育员,与孩子们交朋友,建亲情,手把手教孩子穿衣、叠被、系鞋带、打饭、洗衣、洗漱、剪指甲等,培养孩子基本的生活能力。除了让学生学好以外,学校还担负起让学生吃好、住好和玩好的职责,呵护他们的健康成长。

1.合理安排膳食,改善学生生活

“日求三餐,夜求一宿。”寄宿生在校的吃住如何,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和成长,这也是家长最为牵挂的事。为了让学生“吃好”,食堂管理员和厨师按《食堂管理细则》及食谱进行营养配餐,想方设法让学生吃饱、吃好。首先是根据实际制订每一周的菜谱;其次是每天采购新鲜的蔬菜和肉;最后是厨师精心烹制,做出可口的饭菜。合理使用营养餐补助款,不截留挪用,建章立制,代表审核,公示公开。荤素搭配,营养均衡,美味可口,学生高兴,家长放心。

2.完善住宿条件,营造温馨家园

为了让学生“住好”,同时培养学生的良好生活习惯。首先,统一设施,做到一人一床一桶一盆一柜;其次是桶、脸盆、牙刷、牙膏、香皂、水杯、拖鞋、被子等生活用品按要求摆放好,叠整齐,我们还请来了消防大队的官兵,教寄宿生如何整理内务,进行叠被子,摆放毛巾、脸盆、书包,一分钟穿衣服的计时比赛;最后,给每间宿舍配上一些学生喜爱的装饰品。这样安全、卫生、舒适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如家的温暖,同时也培养了自立、自理、自律能力。

3.组织文体活动,丰富课余生活

为了让学生“玩好”,学校精心安排好学生每天的课余生活,并将思想性、趣味性、知识性融为一体,真可谓形式多样,精彩纷呈。比如,早饭前组织做操、唱歌比赛;下午放学至晚饭前,组织乒乓球、羽毛球、跳绳等训练和比赛活动;两周安排一次到菜地施肥、浇水、除虫……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开阔了视野,又增长了知识,培养了能力;晚饭后统一在校园里慢步走十分钟,然后分组活动,有的到电脑室看新闻、看动画片、玩游戏,有的画画、写字、下棋,有的做十字绣、做手工;七点到八点晚自习;然后洗刷就寝。

三、全方位育人,润物无声

教育无小事,处处皆育人。寄宿生的管理不仅仅是关注他们的吃和住,更重要的是要以人为本,以情暖人,以德育人,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1.创设文化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点一滴,常思感恩之心”等宣传标语教育学生要珍惜粮食,感恩父母;“病从口入,饭前洗手”“民以食为天,食以洁为先”要求学生善待自己,讲究饮食卫生。同学给自己的宿舍分别取一个好听的名字、一句响亮的口号:如女生宿舍取名牡丹苑、台等,男生宿舍取名苍松园、翠竹林等;“团结就是力量”“宿舍是我家,整洁靠大家”“生活习惯我最好”,这些口号喷绘贴在宿舍里,时刻激励孩子们做最好的自己。宿舍门上粘贴“舍长值日表”,每人每周当一天轮值舍长,按《宿舍公约》和《舍长职责》督促、检查、登记舍务情况和维持宿舍一天的卫生、整洁。浓郁的餐厅文化、宿舍文化教育孩子们学会合作、学会相处、学会感恩,养成良好的习惯。

2.创设活动平台,培养自理能力

学校以学生在校一日生活为平台,让学生在劳动技能实践中培养生活自理、学习自主、行为自律、身心自强的“四自能力”:会淘米蒸饭、会洗刷碗筷、会叠被子、会摆物品、会整理床铺、会洗衣袜、会布置寝室。走进校园,可以近距离地看到孩子们的本色生活:清晨起床铃一响,孩子们起床后就自觉而有序地开始洗漱,整理床铺,打扫卫生;就餐时,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在生管教师的带领下,有序地领饭菜、分饭菜,安静、文明用餐;吃完饭后,又有序地将餐具洗净并分类放好……晚自习后,该换的换、该洗的洗,然后进入甜美的梦乡。经过几年的锻炼,一个个“小皇帝”“小公主”不见了,孩子们个个都成了“自理小能手”。

3.掌握安全常识,提高防护能力

寄宿生的在校安全是校长、教师和家长最为担心、最为关注的话题:宿舍安全、饮食安全、身体安全、交通安全……安全重于泰山。一是宣传教育,组织寄宿生学习安全常识,观看安全知识宣传图片、影片,学习灭火器、热水器的使用知识,听安全法制讲座等;二是加强演练,每期举行寄宿生宿舍安全疏散演练,让学生知道如何逃生;三是排查整改,对校舍围墙、线路开关、食物采购、食品留样等定期或不定期排查,发现隐患及时整改。每周一傍晚的半小时例会上,重点强调安全注意事项,讨论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比如:回家路上突然刮风下雨了,没带雨具怎么办?上学途中有同学身体不舒服怎么办?有陌生的好心人想用摩托车载你去学校怎么办?让他们掌握一些基本的安全常识,提高自救自护能力。

第12篇

【关键词】评价;全面;客观;公正

作为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一定要使用好评价这一手段。评价不是发挥鉴别和选拔的功能,更应实现其教育和促进发展的功能,纵观当今的学生评价,大多是由老师依据“一定的标准”甚至个人的意向,对学生做出评判,学生无权选择也极少参与评价。如何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让评价成为学生前进的“加油站”、发展的“推进器”、个性的“生长点”呢?我认为应创造适合学生的评价。

1 评价应是全面具体的,切不能以成绩分优劣

现行的评价与考试制度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忽视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过于关注学业成绩的结果,忽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察;过于重视纸笔测试,强调量化成绩,对其他考察方式和质性评价方法不够重视;学生基本处于被动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很好的保护,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要求,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使其自信,因为成功是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上的,请看下面的一则实例。

“我是差生行列中的一员,经受着同其他差生一样的遭遇,然而,我并不想当差生。我也曾努力过、刻苦过,但是最后却被一盆盆冷水浇的心灰意冷。就拿一次英语考试来说吧,我学英语觉得比上青天还难,每次考试不是一位数就是十几分,一次老师骂我是蠢猪,我一生气就下定决心,下一次一定要考好,让老师看看。于是我起早摸黑加倍努力,牺牲了多少休息时间也记不住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期末考试时真的拿了英语第二名。当时我心里的高兴劲儿别提了,心想,这次老师一定会表扬我了吧!可是出乎我意料,老师一进教室就当着全班同学的面问我:‘你这次考这么好不是抄来的吧?’听了这话,我一下子从头凉到脚,心里一阵刺痛,那时我的心情真是比死还难受一百倍,难道我们差生就一辈子都翻不了身了吗?”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应该受到启发:成为一名合格教师,只要学生有一点进步,就应及时给予鼓励,给其信心,否则就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评价学生成绩时,不能只注重成绩的高低,而应把学生的态度和努力程度作为评价的重点。[1]其实,在一个优秀教师的眼中,学校中没有差生,只有学困生,即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他们更需要特别的关爱和帮助,尤其是尊重。著名教育家韩凤珍说过:“难教育的孩子都是失去自尊的孩子;所有好教育的孩子都是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孩子。教育者应千方百计地保护孩子最宝贵的东西——自尊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比自尊心更重要的了。因此,正确地评价学生应在保护学生自尊心的基础上进行。评价应是全面的,切不可单以成绩论优劣,以“一好”代“多好”,成绩好便一切都好,一俊遮百丑。这样做不仅给学生及家长造成了误导而且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进程,妨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既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激励全体学生,也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独特性的彰显,所以教师评价学生的时候要使用多把尺子。“多一把尺子,就多一批学生。”教育的任务就是在学生身心发展普遍规律的指导下,分析每个学生个体的特殊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使每个学生各得其所,从而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2 评价应是客观公正的,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常言道:“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月有圆缺,学有迟速”。学生的秉性各异,一人一世界,一人一乾坤。无论你采取的方式是激昂的还是深沉的,是严肃的还是活泼的,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尤其尊重那些学业不良或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以及与教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2]都要把握一个宗旨:切中要害,就事论事,不可全部贬损,一棍子打死。要顾及学生的面子,维护他们的尊严,尽量给他们一个威而不露,时隐时现的感觉,留有充分的余地,让他们自己去揣摩。达到有病自医,迷途自返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使各种类型的学生都得到关注和尊重,都获得应有的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他又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的引导。”[3]万物莫不相异,天地间没有两个彼此完全相同的东西。每个学生都是与众不同的,都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学习成绩平平,甚至有的学科不能及格但是在艺术方面却有很高的天赋。也有的学生解题能力很强,表达能力却很差,正像人民通常说的“茶壶里煮饺子,有嘴倒不出来。”还有的学生记忆能力和表达能力都很强,逻辑思维能力却很弱,一遇到应用题就无从下手。诸如此类的事实在是不胜枚举。因此广大教师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以此适时地积极引导,使他们发挥其特长,注重学生个体的纵向发展,以进步“论英雄”,以学生各方面的“特色”来促进其他方面的发展,否则,将有多少未来之“星”在我们手中被扼杀!一位二年级的小学生对老师说他“处处落后于班级同学”而感到非常的伤心。因为他的身上有许多其他同学所不及的长处,如吹竖笛、写小诗、当主持人、做手工等。就因为他好动,就因为他学习成绩不好,被老师轻易地下了“处处落后于班级同学”的结论。这个事例足以引起我们每位教师对现行评价的深思,提醒我们评价学生是要全面、客观、公正。

每个学生的成长都不是在德、智、体、美、劳等诸多方面均衡发展的,都不可能齐头并进,刘德华歌唱得好,数学可能差了点,陈景润成为数学家但不一定成为歌唱家。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作为教师要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虽不能齐头并进,但要尽最大的力量去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在此基础上展现个性特长,成为在某一方面有较大作为的有用人才。而教师就必须树立现代学生观,启迪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好,发展学生的才能,给学生以全面展现自身独特个性魅力的空间,尊重爱护学生,给学生以客观公正的评价,真正激发学生的活力,使他们成为未来世界的创造者。

3 评价应具有鼓励性,让爱心饱含在其中

有教育就要有评价,而教育的前提在于如何热爱学生。有了爱心,你会由轻声细语引导学生去认识自己的缺点;有了爱心,你会用热情之手去拉近师生心与心的距离;有了爱心,你便有了敏锐的目光去发现学生的个性;有了爱心,你才能用你的睿智去弥补学生心理上的缺陷。把爱的阳光洒进每个学生的心田,是教育艺术的最高体现。作为教师要特别注意运用发展的眼光理解和评价学生,为每一位学生送去不同程度的鼓励和赞扬,使学生从教师的理解和信任中看到希望增强信心。青岛嘉峪关学校暮潇泉校长曾举过一个例子:有一个数学考试总不及格的学生,在一次考试后得到了老师这样一则评语:“你的这70分比别人90分更令老师高兴!因为你终于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你对复合应用题的分析有了新的突破。两道考题思路完全正确!了不起!如果你能想办法提高自己的计算能力,我想下次考试你一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这样的评价其直接目的已经不是评价了,他暗含了鼓励,是教育,他能促使学生提高自己,所以这样的评价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师切不可因学生暂时在某方面的后进,用“没出息”、“不可救药”之类的言语伤害学生。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要讲究教育方法,不能因一时冲动就对学生进行讽刺挖苦、训斥甚至恫吓和辱骂,因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曾有这样一个案例:有两个高中生合伙做了件违法的事,被公安机关审查。消息传到学校,一片哗然。其中一个学生的班主任对这个学生说:“你这事做的不对,很令人痛心。但是你还年轻,还有机会纠正自己的错误,证明自己不是一个坏学生,老师相信你一定能改正自己的错误,重新振作起来。”后来这个学生果然很快丢掉包袱,痛改前非,成为一名遵纪守法,认真学习的好学生。而另一个学生的班主任老师对这个学生说:“你还待在学校干什么?你做了这样的事,高考时,大学也不会录取你。”结果这个学生痛哭流涕不再上学,选择了自暴自弃。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评价导致了不同的结果。我们广大教师必须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

在《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师心理素质》一书中有这样一个精彩的片段,片头的“优点单”是这样写的:年轻的女初中教师海伦发现自己所教的班里有不少学生学习很吃力,有一些学生因此而有些灰心。为了帮助这些学生增强信心,她想了一条“妙计”:让每个学生用纸写下其他同学的优点,然后还分别抄下大家写给每个人的优点,再把这份“优点单”发给学生自己。同学们看到,“优点单”上写的自己的优点,一个个惊喜万分。那些信心不足的学生很快恢复了信心,学习成绩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若干年后,海伦与这个班的同学一起参加了本班一个在战争中死去的学生马克的葬礼。死者的父亲从其遗物中拿出一张曾经打开折合过好多次的两张笔记本纸,海伦一眼就认出了自己的“优点单”。大家说:“我们都保留着这份‘优点单’,随时随地都带着它。它在我们通到困难的时候,可以让我们想到自己的优点,从而增强自信心。”[4]

小学生虽然年纪小,但他们也是社会中活生生的人,同样需要他人的理解、尊重和信任。西方一位心理学家曾说过:“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学会打架;在充满鼓励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一定学会自信。”教师的责任在于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积极因素,诱导他们用积极的东西克制消极的东西,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和正确的评价,从而使学生健康成长。

正确的评价能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唤醒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能促进学生健康地全面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创造适合学生的评价标准,科学、合理地评价学生,这样才能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出心智健全,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陈中承.《教育心理学》.远方出版社,2003年12月第1版

[2] 郝保文主编.《教育学纲要》.远方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