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29: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方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稻瘟病;苗瘟;谷粒瘟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20-20-1
1 发现病情症状判断
1.1 苗瘟
发生在三叶前,但在吉林省很少发病,主要发病原因由种子带菌所致,未对种子杀菌处理的发病几率较大,病苗底部灰黑色枯死。三叶期后,病苗出现叶片病斑呈短纺锤形、菱形和不规则形,灰绿色或褐色。湿度较大时,病斑上产生青灰色、灰黑色霉层、严重时叶片枯死。
1.2 叶瘟
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发病程度也不尽相同,但分蘖盛期发病较多,危害也重。病斑形态分四种:
(1)急性型。在感病品种上,病斑为暗绿色圆形、椭圆形、菱形和不规则形,绿豆那么大和针头那么大小,水渍状、暗绿色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此类病斑蔓延迅速,为大发生的先兆。
(2)白点型。发生感病的品种嫩叶发病后,产生近圆形小斑、白色圆形或气候条件有利发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
(3)褐点型。发病植株的病斑褐色,针头那么大,多产生在气候干燥、抗病品种和稻株下部叶片上,若在适温、高湿条件下,可转为慢性型病斑。
(4)慢性型。植株病斑外层为黄色晕圈,内环红褐色,中间为灰白色,呈菱形或纺锤形,病斑两端有纵长褐线。在高温下,病斑背面产生青灰色霉状物,这种病斑恶化较慢。
1.3 穗茎瘟
初形成褐色小点,病情逐渐严重使穗茎部变褐,可造成白枯穗。发病晚的植株造成空秕谷,枝梗和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穗茎瘟对水稻产量影响非常大。
1.4 节瘟
俗称叶枕病,在整个生育期的抽穗期结束后开始发生在稻株下部节位上。初期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蔓延,发病病部逐渐变黑,轻轻一碰易折断或自然折断。叶枕病发生在叶片基部的叶环、叶舌、叶耳,刚刚发病时病斑呈灰绿色,后逐渐呈灰白色或褐色,出现气候异常多雨、潮湿时长出灰绿色霉层绒状,可引起病整个叶片死亡和穗茎瘟。
1.5 谷粒瘟
发病时期在抽穗后,发生部位为稻谷粒的内外颍上,形成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斑,可使稻谷谷粒逐渐变黑,护颍严重受害后变褐色,在成熟后会使种子带菌。
2 发病条件及防治措施
2.1 发病条件
播种带菌的种子可引起苗瘟,在整个生育期间出现高温、高湿、微风、有雨、有雾、露水大的条件下利于发病,病菌在寄生中摄取足够的养分,快速繁殖,产生病斑,逐渐蔓延,以病斑为中心向四周传播,产生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逐步扩展蔓延。
2.2 防治措施
2.2.1 科学施肥 切勿盲目追求经验,学习现代农业知识,一般重施、偏施氮肥的稻田发病重,引起晚熟、籽粒不饱满、无效分蘖增多、穗底部空瘪率增多,稻株贪青徒长,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繁殖。底肥增施硅肥,增施磷钾肥则以追施选用专用追肥为主(最好选择含钾和中微量元素的追肥),硫铵和尿素为辅的配施原则,有利于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
2.2.2 灌溉管理方法 长期深放水、放冷水,会造成土壤缺氧,会有利于稻瘟病发生机率。当温度大于30℃,小于15℃时,病害受抑制。吉林省在水稻抽穗期,遇到低温20℃以下,并兼有阴雨天气或天气出现雾天,易流行穗茎瘟。分蘖期和抽穗期易感染稻瘟病,可以说生长期发病低,生殖生长发病机率高。在吉林省种植单一品种面积过大也易发病。
2.2.3 选择国审和吉审的新品种 选用新审定高抗病品种。近年来新审定的品种有:吉粳808、吉粳510、通粳888、长白25、白粳1、白稻8、吉农大505、吉农大809、吉农大603、吉粳509、吉粳807、通科17、通科18、通科19、通稻3等系列最新审定品种。
在田间插秧时采用29.97cm×13.32~19.98cm(行、株距)方式进行栽植,采用群体增产的模式进行栽植,少施用氮肥增施磷钾肥,根据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施足底肥及增施硅肥,施用追肥选择含钾的追施肥,根据苗的长势情况进行补肥,灌水应掌握不灌冷水,如是井水最好在晒水池停留24小时后再排出进行灌溉,返青和分蘖灌水是有讲究的、返青要进行田间漫灌,分蘖要灌花打水就是脚窝有水方式,待后期应浅水原则,良好的管理也是降低稻瘟病发生的方法。
进行种子处理。放在阳光下晒种,晒2~3天,打破种子休眠,或用杀菌剂进行种子表面处理,市场销售较好的有火龙神、大力士拌种王等产品,你可以广泛选择。
关键词 杀菌剂;稻瘟病;叶瘟;穗颈瘟;防效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4-0116-01
Experimental Study on Control Effect of 7 Kinds of Fungicides About Rice Blast
GONG Wei 1 LI Jing-bo 1 HUANG An-hui 1,2
(1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Biotechnology,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and Science,Loudi Hunan 417000; 2 Hunan Wanjiafeng Technology Co.,Ltd.)
Abstract In order to select suitable medicament fo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rice blast by field experiment method in Taojiang County,7 kinds of fungicides for the control effect of rice blast were determin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7 kinds of fungicides(Baozhida,Baozhida No.2,tricyclazole,azoxystrobin,Benzoyl azoxystrobin,Pyrazole azoxystrobin,fu ze)had certain control effects on rice blast. Baozhida no. 2 was the best fungicide,after 10 days and 20 days the control effect of leaf blast reached 73.64%,84.95%,respectively.After 10 days and 20 days control effects of neck blast reached 85.76%,80.94%,respectively.
Key words fungicides;rice blast;leaf blast;panicle neck blast;control effect
稻瘟病又称稻热病、为烧瘟,由一种真菌引起的病害,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常会造成水稻减产。流行地区一般减产10%~20%,重度地方可达40%~50%,特别严重的田块甚至颗粒无收[1]。据估计,1975―1990年16年间由稻瘟病引起的全球粮食损失高达1.57亿t,年平均超过1 000万t[2]。全球每年由稻瘟病危害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率达10%~15%,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美元[3]。在我国,稻瘟病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特别是近几年,在西南、长江中游和东北等稻作区持续大发生,年发病面积达330万~570万hm2,损失稻谷数亿千克,给我国水稻安全生产带来了巨大隐患[4]。稻瘟病在湖南地区常有发生,桃江县地形多山丘,是稻瘟病的重发区。为筛选出防治稻瘟病高防效药剂,特进行7种杀菌剂对稻瘟病的田间防效试验研究,为湖南地区稻瘟病防治提供实际指导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药剂。18%保治达乳油(成份为松酯酸铜+咪鲜胺),是由湖南万家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保治达2号(研发阶段保密),由湖南万家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由陶氏益农公司生产;25%吡唑醚菌酯乳油,由巴斯夫欧洲公司生产;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成分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由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生产;25%嘧菌酯悬浮剂,由英国先正达有限公司生产;30%富泽乳油(成分苯醚甲环唑+丙环唑),由万家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1.1.2 供试作物及防治对象。晚稻,品种为湘早籼45号,防治对象为水稻叶瘟、穗颈瘟。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地址选在益阳市桃江县石牛江镇双陵坪村属于山区丘陵地带,属于稻瘟病常发生地区。本试验共设8个处理,分别为18%保治达乳油2 250 mL/hm2(A)、保治达2号2 250 mL/hm2(B)、25%吡唑醚菌酯乳油450 mL/hm2[5]、32.5%苯甲・嘧菌酯悬浮剂450 mL/hm2(D)[6]、30%富泽乳油450 mL/hm2(E)、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0 g/hm2(F)[7]、25%嘧菌酯悬浮剂450 mL/hm2(G)[8],以空白作对照(CK)。3次重复,小区面积30 m2,共计24个小区。防治叶瘟于水稻分蘖末期施药(8月16号)施药1次,防治穗颈瘟于破口期(9月10号)施药1次。
1.3 试验方法
按450 kg/hm2对水,使用背负式电动喷雾器均匀喷雾。叶瘟于施药前及施药后10、20 d分别调查1次,穗颈瘟于施药后10、20 d分别调查1次。调查方法如下:
叶瘟:每小区调查5点,每点30株,每株调查旗叶以及旗叶以下的1片叶片,每小区共调查300片叶片。叶瘟以叶片为单位,分级标准为0级:无病;1级:病斑少而小,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以下;2级:病斑小而多,或大而少,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5%;3级:病斑大而较多,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5%~10%;4级:病斑大而多,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0%~50%;5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50%以上,全株将枯死。
穗颈瘟:小区采取平行跳跃式5点取样,每点取60穗,每小区共取300穗。
穗颈瘟(以穗为单位)调查,分级标准为0级:无病;1级:每穗损失5%以下(个别枝梗发病);2级:每穗损失6%~20%(1/3左右枝梗发病);3级:每穗损失21%~50%(穗颈或主轴发病,谷粒半瘪);4级:每穗损失51%~70%(穗颈发病,大部瘪谷);5级:每穗损失71%~100%(穗颈发病,造成白穗)。
病指和防效计算公式如下:
2 结果与分析
2.1 对叶瘟的治疗效果
从表1可以看出,各种药剂对叶瘟都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最好的是处理B,10 d平均防效达到73.64%,20 d的平均防效达84.95%。
处理A、C、D、E、F、G药后10 d的平均防效分别为69.81%、71.49%、71.13%、60.83%、73.32%、70.47%;药后20 d的平均防效分别为70.59%、82.95%、83.46%、53.14%、54.11%、78.82%。
处理B、C、D对叶瘟都表现出了很好的防治效果,20 d的平均防效都达到80%以上;处理A、G对叶瘟的防治效果一般,20 d的平均防效达到70%以上。处理E、F随着时间推移,防治效果明显下降。
2.2 对穗颈瘟的预防效果
从表2可以看出,处理A~G 10 d后的防治效果依次为53.25%、85.76%、79.16%、71.36%、40.21%、78.70%、65.55%;20 d的平均防效为36.67%、80.94%、74.79%、64.13%、19.46%、74.18%、61.88%。
其中,处理B、C、F都表现出对穗颈瘟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10、20 d的平均防效都达到70%以上;其次为处理D, 10 d的平均预防防效达到71.36%,20 d的平均防效达到64.13%;处理G 10 d的平均预防防效为65.55%,20 d的平均防效为61.88%。表现最差的为处理A、E,10 d的平均防效分别只有53.25%、40.21%,20 d的平均防效分别只有36.67%、19.46%,这2种药剂应逐步淘汰不再应用。
3 结论与讨论
稻瘟病属于一种真菌性水稻病害,与白叶枯和纹枯病并列为水稻三大主要病害,水稻稻瘟病也是我国水稻三大病害之一[9]。近年来,随着我国水稻面积的增加、栽培不合理以及不利的气象因素,导致稻瘟病的发生率与危害增加。特别是山区水稻田,稻瘟病发生更加普遍和危害更大,严重影响粮食产量和农民的收入。在病害流行或品种抗病性丧失期间,化学防治是实际生产中防治稻瘟病的最经济、有效的办法[10]。
本试验研究选取7种杀菌剂分别进行防治叶瘟、穗颈瘟试验,结果表明:保治达2号对叶瘟、穗颈瘟都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其次为25%吡唑醚菌酯,这2种药剂应该作为本地区防治稻瘟病的首选药剂,三环唑在预防试验中表现出了比较好的预防效果。本试验选用的7种药剂对稻瘟病、穗颈瘟防效随着时间的推移是下降的,如果单一长期使用一种药剂会容易使之产出抗药性。推荐在前期使用三环唑进行预防稻瘟病,在发病后使用保治达2号或25%吡唑醚菌酯进行治疗,3种药剂轮换使用。
4 参考文献
[1] 黄富.水稻抗稻瘟病种质资源筛选评价及改造利用[D].雅安:四川农业大学,2006.
[2] 彭化贾.种子病理学及检疫[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2:50-57.
[3] 郑钊,陈由强,张建福,等.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定位、克隆及应用[J].分子植物育种,2009(2):385-392.
[4] 刘占领,雷财林,程治军,等.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定位与克隆研究进展[J].作物学报,2007(3):16-19.
[5] 冯爱卿,朱小源,曾列先,等.新型药剂对水稻叶瘟病预防和治疗作用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2(19):81-82.
[6] 牟鹏.不同药剂防治水稻病害药效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3(2):133-134.
[7] 张金花,赫百令,韩润亭,等.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防治水稻稻瘟病药效[J].吉林农业科学,2010(4):41-42.
[8] 曾庆华.25%嘧菌酯SE防治水稻稻瘟病的效果[J].农技服务,2010(1):45-46.
关键词 稻瘟病;危害症状;发病因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2-0119-02
水稻(Oryza sativa L.)是世界范围内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全球粮食生产消费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适应全球人口的增长,国际水稻研究所预计,到2020年水稻产量需在目前基础上再增加1/3[1]。我国稻区辽阔,南至海南省,北至黑龙江,东至台湾,西达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其主要稻区分布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并以籼稻为主,而在此以北,则以粳稻为主。除青海省外,其余各省均有水稻种植。
稻瘟病(rice blast)与纹枯病、白叶枯病并称为水稻三大病害,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病、叩头瘟、掐颈瘟、吊头瘟等,由灰色大角间座壳Magnaporthe grisea(Hebert)Barr.引起,无性世代为稻梨孢[Pyricularia grisea(cooke)Sacc.],广泛分布于水稻栽培的地区和国家,其发生历史悠久,危害严重,世界上种植水稻的国家几乎都有记录,一般流行年份可造成减产10%~20%,严重发生时则达到40%~50%[2]。据研究统计,全球每年因稻瘟病造成的水稻产量损失达11%~30%,损失粮食高达1.57亿t[3]。在东南亚、日本、韩国、印度和我国,稻瘟病发生尤为严重。我国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1637年)一书中对稻瘟病便有记载。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稻瘟病的年发生面积平均在380万hm2以上,年损失稻谷达数亿千克[4]。近年来,随着水稻品种种植的单一化、集中化以及环境气候变化的影响,稻瘟病的危害愈来愈重,在西南、长江中游和东北等几大水稻种植区,年发病面积达330万~570万hm2,造成水稻严重减产,给我国粮食安全带来巨大隐患[5]。
1 稻瘟病危害症状
稻瘟病的发生具有危害时间长、症状多样化和侵染部位多等特点,在水稻全生育期均可发生。稻瘟病的诊断要点是病斑具明显褐色边缘,中央灰白色,遇潮湿条件,病部生灰绿色霉状物(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根据发生部位及时期的不同,可将稻瘟病分为苗瘟、叶瘟、节瘟、叶枕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其中最为常见、危害最大的为叶瘟及穗颈瘟。
1.1 叶瘟
叶瘟通常发生于水稻三叶期后,有4种症状类型:白点型、急性型、慢性型和褐点型,其分类根据是水稻品种的抗病性及天气条件。典型的慢性型病斑呈纺锤形,最外层黄色,内圈褐色,中央灰白色,病斑两端有向外延伸的褐色坏死线。
1.2 穗颈瘟
发生于穗颈、穗轴上,危害轻重与感病迟早密切相关,发病早的多形成全白穗,发病迟的则谷粒不充实。
2 病原
2.1 病原菌形态
病原菌有性态为灰色大角间座壳Magnaporthe grisea(Hebert)Barr.,无性态为稻梨孢(Pyricularia grisea Sacc.)。病菌以分生孢子侵染水稻为主。菌丝内生,透明、无色、丝状,分子孢子梗单生或3~5根束生,不分枝,具隔膜,基部淡褐色,向上色淡,顶端陆续产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梗顶端膝状弯曲,孢子痕可见。分生孢子梨形,透明无色。孢子萌发时两端可产生芽管,顶端形成附着胞,产生侵染丝侵入寄主组织。
2.2 病原生物学
病菌对低温和干热有较强的抵抗力,菌丝生长温度为8~37 ℃,发育适温26~28 ℃;分生孢子在10~35 ℃范围内均可形成,以25~28 ℃为最适温度。分生孢子形成,要求相对湿度在93%以上,光暗交替有利于分生孢子形成;相对湿度在90%以上,且有水滴和氧气存在时孢子可良好萌发;病菌对碳源要求以蔗糖、葡萄糖为主[6]。
2.3 病原菌生理分化
稻瘟病菌组成极其复杂,其群体结构常因水稻品种更换而发生变化。根据菌株在品种上致病力不同,采用不同水稻品种作为鉴别寄主将菌株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或类型。1979年,我国确定了四丰43、关东51、丽江新团黑谷、特特普、合江18、珍龙13、农363 7个鉴别品种,并将稻瘟病菌划分成8个种群,即ZA~ZH群128个生理小种;1981年,在我国北方稻区,ZD、ZE和ZF群小种的数量明显上升;南方稻区,ZA、ZB和ZC群小种数量上升较快,特别是ZB群小种,稻瘟病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可能是由于推广不同抗病基因品种导致出现及增殖与该品种相对应的致病小种,进而占据优势。
3 发病因素
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稻草、病谷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的方式感染稻株,萌发侵入寄主,继而向邻近细胞蔓延扩展,最终形成中心病株。
3.1 品种抗性
水稻品种对稻瘟病菌的抗性差异极大,这与稻株的组织结构、形态及生理生化有关。一般情况下,水稻叶片窄而挺、株型紧凑的品种被侵染的机会减少[7]。大面积种植感病品种或常年种植单一品种可导致品种抗病能力降低,有利于发病。
3.2 气象因子
影响稻瘟病流行的气象因素主要有温度、湿度、降雨、光照、风等。温度主要影响水稻和病菌的生长发育,湿度主要影响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两者相互关联。气温在20~30 ℃,相对湿度保持在90%以上,利于病菌生长繁殖,造成病害流行;光照不足,稻株组织柔弱,水稻抗病性降低;风有利于病菌孢子的传播,但晴天风力大,易使空气干燥,会抑制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
3.3 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措施直接影响水稻抗病性,也可通过影响田间小气候而影响病菌的生长发育。插秧密度过大,易造成田间封行过早、通风透光差、田间湿度大,加速病菌传播,水稻易发病;盲目增加氮肥施用量,使水稻植株生长过嫩,降低其抗病性;管理粗放,长期灌深水,排水不良,杂草丛生,致使病害发生蔓延。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选用抗性品种
作为防治稻瘟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选用抗病品种的防治方法同时也符合人类对绿色食物的要求。目前,沈阳市生产上推广面积较大的品种有辽星系列、沈农9903、沈农9816等。但是,即使种植抗病品种,也要进行合理的品种搭配,避免大面积连片种植,以延长品种的抗病性。
4.2 栽培措施
4.2.1 消灭菌源,减少初次侵染。消灭初侵染源是防治稻瘟病的有效途径。水稻播种前,选用75%三环唑2 000倍液浸种24 h,用清水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稻草必须腐熟入田;用塑料薄膜覆盖存放在户外的病稻草,以保证病菌孢子不随风传播;禁止用病稻草催芽、捆秧及盖房搭棚。
4.2.2 合理密植,科学肥水管理。根据田块肥力状况,合理安排种植密度。提倡科学配施氮肥、钾肥、磷肥,增加硅肥的施用;水分管理方面应浅水栽插,寸水返青,薄水促蘖,足蘖晒田,抽穗扬花期保证供水,齐穗后以湿为主,避免长期深灌和缺水干旱,实行干干湿湿排灌。
4.3 化学防治
秧苗移栽前,喷洒75%三环唑1 500倍液,以预防叶瘟发生。缓苗后做好预测预报,及时用药防治,可用40%稻瘟灵(富士一号)乳油1 500 mL/hm2或2%春雷霉素1 500~2 250 mL/hm2对水均匀喷雾。水稻破口期、齐穗期注意预防节瘟和穗颈瘟,可用40%稻瘟灵乳油1 500 mL/hm2或40%稻瘟灵乳油900~1 050 mL/hm2+25%咪酰胺乳油900~1 500 mL/hm2对水喷雾。
5 参考文献
[1] 任鄄胜,肖培村,陈勇,等.水稻稻瘟病病菌研究进展[J].现代农业科学,2008,15(1):19-23.
[2] 李永宾.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3(14):147-150.
[3] 肖淑英,朱荣,施丁寿,等.水稻抗稻瘟病的研究进展[J].农业研究与应用,2012(6):72-75.
[4] 孙国昌,杜新法,陶荣祥,等.水稻稻瘟病防治策略和21世纪研究展望[J].植物病理学报,1998,28(4):289-292.
[5] 李婷,王建龙.水稻稻瘟病抗性基因研究进展[J].作物研究,2012,26(6):713-718.
关键词 稻瘟病;发病条件;防治对策;云南普洱;思茅区;南屏镇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2-0170-02
南屏镇位于普洱市思茅区中南部,盛产粮食、蔬菜、水果、咖啡、茶叶,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9 ℃,无霜期325 d,年平均降雨量1 535 mm,年平均日照时数1 913 h,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相对温度82%。当地气候温和,光热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杂交水稻、玉米、茶叶、咖啡、水果及各种蔬菜。水稻是南屏镇主要的粮食作物,2015年全镇种植水稻567.27 hm2,总产量5 020 t,但稻瘟病对当地水稻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了影响。本文对该病的发生与防治进行总结,以供农户参考。
1 普洱市思茅区南屏镇稻瘟病的发生情况
水稻各个器官均可感染稻瘟病,根据其侵染的时间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其中对水稻危害最大的主要有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当地水稻移栽30~40 d后也就是每年的5月20―30日水稻抽穗期发病率最高,危害最重。分裂期病丛率为13.2%。而抽穗养花期的病丛率可达86.8%。稻瘟病一旦发生,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是穗颈瘟或节瘟,如果发生早而重,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绝产。
2 发病条件
水稻稻瘟病借助气流传播,发病蔓延快,发病流行与气候、品种、肥水管理、病原菌生理品种变异等有密切的关系。
2.1 气候条件
适宜温度为24~28 ℃,水稻抽穗期遇到持续3~5 d的低温(20 ℃以下)多雨天气或湿度高于90%的天气容易诱发穗颈瘟。
2.2 秧苗素质差
南屏镇目前大部分采用半干旱水育苗、苗期管理不合理,不能及时通风、炼苗,秧苗质量较差,插秧较晚、过密、群体密闭导致长势减弱,极易染病。
2.3 施肥不科学
有的农户不懂得科学施肥,常常出现氮肥施用过量,磷钾肥施用太少、施肥时期、方法、比例不科学等状况,从而导致秧苗徒长、质量差[1]。
2.4 品种抗性差
由于种子市场普遍放开,管理混乱,与农技推广部门严重脱钩,个别经销商唯利是图不负责任,以利益为主,对品种的适应性、抗病性考虑少,导致水稻品种杂、乱、差现象比较严重,高产优质品种极少,抗病性普遍较弱。
2.5 栽培技术因素
稻瘟病的发生与插秧密度、施肥量、灌溉技术关系密切,插秧密度过大,施肥量大,田间水稻过于茂密,通风透光不好,容易发病,稻田长期处于深水,冷浸入易造成植株长势弱、抗病差,有利于稻瘟病的侵染和繁殖。
2.6 防治不及时
从生产调查结果看,由于稻瘟病不是连年发生,很多农户不重视稻瘟病的预防。大多数农民对稻瘟病缺少预防意识,都是等病害发生才采取有效的措施,这样防治效果不理想。
3 防治对策
作为一种流行性病害,在菌源充足的情况下,易暴发,流行。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及时防治稻瘟病。
3.1 农业防治
3.1.1 选用抗病品种。杜绝从病区调运种子,实施严格的检疫制度;尽量采用包衣种子,也可用多菌灵、三环唑等药剂来处理种子。
3.1.2 清除病原。在稻瘟病的常发地区,水稻收获后对稻草、残桩进行清理,入春后及时将野外堆放的稻草转移到室内;牛栏肥充分堆沤腐熟后使用或通过沼气池进行发酵后使用。
3.1.3 规范化栽培。合理的栽培方式和种植密度,可调节土、水、气、热及光照的关系,又可以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创建一个良好的抑菌控害田间生态环境。推广早育秧,栽秧等规范栽培技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2-3]。
3.1.4 科学肥水管理。秧田不施未腐熟的农家肥,大田要施足基肥,适时适量施用氨肥、增施磷肥。在化肥施用上要施足基肥,早施追肥,适时适量追施氮肥,增施钾、磷肥,并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使水稻前期不披叶,中期不徒长,后期不贪青,改善田间气候条件,用肥上做到科学合理用肥,可有效减轻病虫害发生。冲水栽秧,寸水返青,薄水促蘖,分蘖盛期后及时排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抽穗扬花期保证供水,齐穗后以湿为主,干干湿湿灌溉。长期深灌的田块,由于田间温度大,容易发生病害,而浅灌加晒田的田块,由于田间湿度小,发病较轻,因此,灌水应做到分蘖期浅水,苗够露田,晒田促根,肥田重晒,瘦田轻晒,长穗湿润,不早断水,防止早衰。
3.2 化学防治
利用农药防治水稻稻瘟病是目前的主要防治措施之一。农药防治涉及用药时期、防治指标以及药剂种类等。药剂防治时间要根据病源体侵染水稻的途径、蔓延危害规律、病源体本身的特殊结构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4]。
3.2.1 防治时期。经过多年试验表明,分蘖期和破口始穗期是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
3.2.2 防治指标。根据水稻品种、生育期、发病情况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过早或过迟施药,效果均不理想。在南屏镇水稻尹穗初期病丛率达15%,病株严重度级别在1级时就立即施药防治。
3.2.3 药剂选择。①防治叶瘟:在发病初期选用75%丰登可湿性粉剂300 g/hm2,或75%富士一号1 950 mL/hm2,或40%稻瘟灵乳油1 500 mL/hm2+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0 g/hm2对水675~900 L/hm2喷雾,施药后7 d遇雨要补施。②防治穗颈瘟:穗颈瘟应以药剂为主,可在水稻的始穗期、齐穗期各喷药1次,药剂可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或40%稻瘟灵乳液1 500 g/hm2和75%富士一号1 950 mL/hm2对水300 kg/hm2喷雾,以上药剂交替使用。重病田5~7 d喷1次。水稻破口始穗期施第1次药,在始穗期再补施第2次药。施药后7 d遇雨要补施[5]。
3.2.4 完善服务体系,及时预测预报。①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的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项目的有利时机,健全和完善植保服务体系建设,提升技术服务水平。②要加强与气象部门合作,建立有效的稻瘟病预测预报体系建设,根据叶瘟和穗颈瘟发生规律建立预报模型,提高对稻瘟病预测预报的准确率,能更好地指导农民在关键时期适时用药,从而达到更好的防治效果。
4 参考文献
[1] 王维超.稻瘟病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5):165-166.
[2] 王雅凤.水稻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北方水稻,2009(3):77.
[3] 罗玻军,李坪,廖辉.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J].农村科技,2015(5):33-34.
稻瘟病发病原因是由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引起的真菌性感染,按照不同的危害部位如秧苗、叶片、节、穗颈、枝梗和谷粒,可以分别称为苗瘟、叶瘟、叶枕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等。侵染初期是以分生孢子和菌丝通过空气流动的形式在被感染的病稻上越冬,待第二年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适宜时,病菌繁殖产生大量分生孢子随空气流动传播接触寄主表皮。其尖端特有的粘胶会穿进寄主组织角质层和表皮细胞壁而进一步侵染临近叶肉组织细胞,7天后一个侵染周期结束。形成新的分生孢子进行再一次侵染,循环重复以上过程,造成更大规模染病。连绵阴雨、大风或早晚雾气较重的时候,扩散速度会加速。该染病过程在水稻生长周期内均可发生,造成大面积叶片和禾苗枯死或稻穗空秕,全球每年因稻瘟病造成的水稻减产损失达11%~30%。目前稻瘟病的防治措施主要包括抗病药剂防治、生物防治、品种选育和栽培管理。
1药剂防治
在实际生产中病害发生较为严重期间,最主要的防止措施就是药剂防治,其经济、便捷、高效的特点使其在综合治理稻瘟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20世纪50年代,铜汞制剂被大量应用,其作用机理是影响菌体中丙酮酸激酶、己糖激酶和丙酮酸脱羧酶,从而阻断糖酵解过程及能量的形成导致病原菌死亡。虽然对控制稻瘟病有一定效果,但其易产生药害的缺点让日本、欧洲的一些国家立法禁止使用。之后一些替代试剂,也因为各种缺点而逐渐淡出实际应用。直到1976年,Lily公司成功研制出三环唑,其化学名称为5-甲基-1,2,4-三唑并(3,4-b)苯并噻唑,低毒且吸收性强,可浸根或叶面喷雾处理。凭借其优异表现,三环唑至今仍是应用较为广泛,防治效果较好的药剂。虽然化学农药在稻瘟病发病季节防治及时且有效,但是农药的广泛使用会对害虫及其天敌、水生生物及土壤造成危害,同时也对人类构成危害及对水源造成污染,再者长期大量的使用农药会使病原菌产生抗性。随着人们环境意识和对自身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控制和减少农药施用量是今后防治病害的总体趋势。
2抗性品种培育
通过选择与传统育种是将高产优质品种与高抗稻瘟病品种配制杂交组合,在经过回交、复交或辐射诱变,从中选出带目标性畹男缕分帧4统育种过程虽然可以提高水稻抗性,但也存在自身优质感病品种比例较大,育种周期较长的不足。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的不断进步,通过微观基因工程技术将外界来源不同的目的基因转录到水稻基因组中,获得拥有稻瘟病抗性的水稻新品种。采用的方法主要有农杆菌介导法、基因枪转化法、花粉管通道法等。基因工程技术进一步弥补了野生抗稻瘟病资源的不足和常规育种选择性较差的缺陷,成为培育高抗性、广谱抗新品种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常常经过基因工程技术处理的稻瘟病致病性变异新品种,其抗病性在3~5年后难以为继。如何提高抗性品种使用周期或提高抗病品种持久性仍是亟需攻关的难点之一。
3生物防治
近年来,生物防治措施在植物病理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生物防治主要是利用生物活体或由生物产生的代谢活性成分防治植物病原体、虫害和杂草及调节植物生长。其优点是药害比传统化学农药低、不易产生抗药性、选择性强、原料来源广泛、对环境友好。根据原料来源主要分为微生物源农药和植物性农药。
微生物源农药是利用微生物本身或微生物的次生代谢物为前体经过合成或人工修饰的农药。如来自细菌的芽孢杆菌和假单胞菌,来自放线菌的抗生素青霉素和头孢霉素。
植物源农药是将植物提取物作为化学合成的原料或前导化合物。如:印度科学家发现,印度楝树种子的冷水提取物和油浸提取物对稻瘟病菌的生物防治效果较好,与0.1%多菌灵的防治效果等同。霍光华等研究表明,木荷叶和无患子中果皮的皂苷抽提物以3:4~15:8的质量配比时产生了显著的增效抗稻瘟作用,并在其他配比时有叠加作用。但目前研究防治稻瘟病病菌都是在实验室小环境内完成,田间和小区试验仍然研究不多。虽然生物防治措施是未来稻瘟病防治的热点,但在复杂环境下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4栽培措施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症状识别;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11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0)-07-0064-1
1 分布与危害
稻瘟病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等.是全国各稻区常见的重要病害。由水稻梨孢菌引起。在自然条件下,稻瘟菌只侵染水稻。稻瘟病分布遍及世界稻区,是稻作生产中的主要病害。分布情况在我县范围内水稻稻瘟病时有发生。主要是日照少、雾露持续时间长的河谷地带和气候较温和的沿河地段及水稻生育期处于雨季时较易发生。该病发生流行后,一般稻田减产10-20%,重的减产40-50%,局部田块颗粒无收。
2 症状
稻瘟病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根据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
图1 叶瘟症状
水稻稻瘟病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
水稻稻瘟病的辨识: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其病斑形状及发展变化不同。判断水稻稻瘟病最科学的方法是查看病斑。病斑分为慢性型病斑、急性型病、白点型病斑、褐点型病斑四种类型,不同类型有不同表现。
2.1 慢性型病斑
先是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点,小斑点逐步扩大为梭形斑,多数病斑呈褐色延伸线状,水稻病斑线条组织坏死。病斑中央呈灰白色,边缘褐色,外圈呈淡黄色晕圈,水稻叶子背面呈灰色发霉状,病斑较多时扩散成不规则大斑,病斑发展较慢,这就是慢性型病斑的症状。
2.2 急性型病斑
在感病植株上形成病斑,病斑近圆形或椭圆形,颜色呈深绿色,叶片背面和正面看上去都有一层霉状物层,颜色深褐色,当条件不适应其急性发病时,其病理发展及病斑形状与慢性型病斑相似。
2.3 白色点状病斑
该症状多发生在水稻嫩叶上,已感病的嫩叶发病后,有接近圆形的白色小斑点,不产生霉状物,若该症状继续扩展时,其病斑与急性型相同。
2.4 褐色小点状病斑
该斑点多出现在抵抗力很强的植株的叶脉间和老叶上,病斑只有尖大小,呈褐色点,极少出现霉状物层。
3 栽培技术的影响
3.1 肥料
肥料中以氮肥对发病的影响最大。氮肥施用过迟或过量,引起植株贪青徒长,有利于病菌的侵染和繁殖,同时分蘖期延长,无效分蘖多,抽穗迟而不整齐,容易增加感病机会,加重发病程度。
钾肥和磷肥,可提高稻体内钾、氮比值,并使氮的代谢正常,可提高稻株抗病力,但如氮肥过量时,增施磷、钾肥,不但没有抑制发病的作用,反而加重病害的发生。
3.2 灌溉
分蘖前期浅水勤灌,分蘖盛期适时排水搁(露)田或烤(晒)田,抽穗后湿润灌溉,可使稻株生长健壮,增强抗病力。
长期深灌及山区引用泉水灌溉,由于水温低,灌溉后的土温往往较正常的低,水稻根部发育差,吸收养分能力减弱,抗病力低,加重发病。
孕穗期抽穗期缺水或烤田过度,也易诱发穗瘟。
4 防治方法
4.1 选种
选用抗病品种如汕优89号,特优689,汕优397,汕优多系1号,满仓515,泉农3号,金优63,汕优多系1号。
4.2 检疫
加强品种检疫,除尽烧毁病稻草,消灭菌源。
4.3 施肥
掌握水稻施肥肥规律,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保证水稻供养平衡,后期将反复水田放干后又灌满,增强水稻抗病力。
4.4 播前种子处理
用50-60℃的温水浸种5分钟后用10%401抗菌剂1000倍液、80%402抗菌剂2000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浸种2天。也可用温度20-25℃水兑生石灰配成1%的杀菌液浸种,石灰水要淹没稻种5寸,静置1-2天后滤干石灰水,用清水冲洗几次,可保证种子不带病菌。
关键词:水稻稻瘟病;农业防治;药剂防治;河南信阳
稻瘟病流行年份,一般发病田块损失10%~30%,如不及时防治,局部田块会颗粒无收。河南省信阳地区水稻年种植面积30万hm2以上,占信阳粮食播种面积的50%,总产量250万t,占信阳粮食总产量的70%。该病在信阳地区发生面积达6.67万~11.33万hm2,并有不断扩大的趋势[1-2]。为实现该市水稻稳产增产,现将稻瘟病农业防治、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农业防治
1.1种植抗病品种
我国已筛选出了大批抗源和供生产应用的抗病高产良种。而抗病品种也只是相对的,一旦病理小种适应了新的品种,就会丧失抗病性。因此,要做到抗病品种的定期轮换和合理布局,应用多主效抗病基因和微效抗病基因品种,将携带多个抗病基因的品种或多个微效抗病基因的品种应用于大田[3]。
1.2加强栽培管理
高湿条件适宜稻瘟菌孢子的形成和萌发,水分管理对稻瘟病发生流行具有重要作用。实行灌排分开,在生长前期,采取浅水勤灌,分蘖末期适时晒田,抽穗后干干湿湿直到成熟,避免长期冷水深灌。合理施肥,施足基肥,多施复合肥,增施农家肥、有机肥,切忌偏施、迟施氮肥,促进水稻稳健生长,对控制稻瘟病有明显作用。有条件的地方可施用硅肥,使水稻表皮组织硅质化,以阻止病菌入侵,促进水稻生长健壮,提高抵抗稻瘟病的能力。
1.3减少田间菌源
不用带病种子,并及时处理病稻草。在收获时,对病田的稻草和谷物应尽量分别堆放,如果稻草还田,应犁翻于水和泥土中沤烂;用稻草堆肥,应在腐熟后施用。同时,应对带菌种子消毒一是采用温汤浸种法。先将种谷在冷水中浸24 h,然后在40~45 ℃的温水中浸5 min,移入54 ℃的温水中浸10 min,将水温保持在15 ℃左右浸至吸水达饱和。二是石灰水浸种,即50 kg水加入500 g生石灰。先将石灰化开过滤,然后把种子放人石灰水内,水面应高出种子17~20 cm。在浸种过程中,不要搅动,以免空气进入而影响杀菌效果。浸种时间因气温而异,15~20 ℃浸3 d,25 ℃浸2 d。三是用80% 402浸种2~3 d。四是强氯精浸种12~24 h。
2药剂防治
2.1确定防治对象
调查稻瘟病常发区、感病品种种植地区,发现本田出现发病中心或暗绿色水浸状、无光泽、多为椭圆形、密生青灰色霉层的急性病斑,即确定为叶瘟防治对象田。凡是稻瘟病常发区、感病品种种植区和发生苗瘟、叶瘟的地方则确定为穗颈瘟预防田。
2.2掌握防治时期
一旦发现叶瘟,立即施药1次,药后7~10 d检查,如果病斑不再有青灰色霉层,则停止喷药,否则再补施1次。防治苗瘟一般在秧苗三至四叶期或移栽前5 d施药;穗颈瘟必须以预防为主。关键是依水稻破口初期,即破口5%~10%时喷施1次杀菌剂,然后依天气情况在齐穗期施第2次药。
2.3选择药剂
用于防治稻瘟病的化学药剂较多,目前国内对稻瘟病防治有效的化学杀菌剂主要有三环唑、稻瘟灵等。三环唑是防治稻瘟病的专用杀菌剂,该药内吸性强,具有预防保护作用,施药后能迅速被水稻叶片及根部吸收。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0~450 g/hm2对水450 kg喷雾。喷药时间应选在晴天9∶00之前或15∶00之后进行。也可用40%的稻瘟灵1.5 kg/hm2或40%异稻瘟净2.25~3.00 kg/hm2对水750~900 kg喷雾,需用2次,效果较好。另外,稻瘟酞(稻瘟肤,四氨苯肤)、敌瘟磷等也具有一定防治作用。而一些广谱性的杀菌剂,在局部地区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国外有效的化学杀菌剂有Chlorothalonil、hexaconazol、Azoxystrobin、Tecto 60等。
[关键词] 宽甸地区 水稻稻瘟病 原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 S435.1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082-01
水稻稻瘟病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病、麻叶子、刻颈瘟、黑节病等。在水稻整个生育中都可发生,为害秧苗、叶片、穗、节等,是水稻生产中较严重病害,是制约水稻增产增收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最近几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此病在宽甸地区有逐年加重的趋势,经过调查、分析,笔者提出有以下几方面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
一、发病原因
1.气候因素
最近几年,由于宽甸地区春天温度偏低,育苗、插秧推迟,而进入七、八月份,高温高湿,阴雨寡照,降水量偏大,一般年降水量达到1100—1200ml,雨水充沛,造成田间郁闭,稻瘟病极易流行蔓延。
2.秧苗素质差
宽甸地区水稻育苗目前来看,采用抛秧盘、无纺布育苗极少,大部分还是采用半干旱水育苗,苗期管理不合理,不能及时通风、炼苗,秧苗质量较差,插秧较晚、过密,有的农户插秧每亩超过2.5万株,群体密闭,导致长势减弱,极易感病。
3.施肥不科学
有的农户不懂得科学施肥,氮肥使用量过大,磷钾肥使用太少,施肥时期、方法、比例不科学,导致秧苗徒长,质量差。
4.品种抗病性差
宽甸地区由于种子市场放开,管理混乱,与农技推广部门严重脱勾,个别经销商唯利是图,哪个品种价格高,利润大就卖哪个品种,品种的适应性、抗病性考虑甚少,甚至根本不考虑,导致宽甸地区水稻品种杂、乱、差现象比较严重,高产优质品种极少,抗病性普遍较弱。
5.管理粗放
由于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普遍进城打工,留在农村老、妇、病、幼人员较多,对水稻种植管理知识比较匮乏,不能及时育苗,插钟、追肥、防病虫,加重了稻瘟病的为害。
二、防治对策
1.选用抗病品种,种子管理部门与农技推广部门要搞好配合,做好品种种植布局,定向工作。每年试验,示范鉴定出2—3个当家品种和2—3个搭配品种进行推广,真正做到把高产优质、抗病虫的优良品种,用在农业生产第一线。
2.播前晒种
在水稻育苗前,要把水稻种子拿出来放在阳光下晒种2—3天。
3.种子消毒
用20%三环唑1000倍液浸种24h,用于种子消毒,减少菌源。
4.带药移栽
在秧苗移栽前3天,每667m2用75%三环唑40—50g喷雾防治水稻叶瘟发生。
5. 合理密植
播秧密度不宜过大,由于宽甸地区无霜期较短,有效分蘖极少,插秧密度保持在25cm×(10-12)cm,亩保苗在2.3万株左右,插秧深度不宜过深或过浅,以不飘秧为准,不插六月秧。
6.合理施肥
施足基肥,早施追肥,中期适当控氮抑苗,后期看苗补肥.
用水要“前浅、中晒、后湿润’。
7.化学防治
苗、叶瘟,如秧苗出现病斑,尤其是急性病斑出现时,每667m2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0g或40%稻瘟灵乳油100克,或4%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50g,或30%克瘟散100ml,或21.2%加收热必100g,兑水45—60L喷雾,以上药剂交替使用。重病田5—7天再治一次穗瘟。水稻破口始穗期施第一次药,在齐穗期再补施第二次药。对前期苗瘟、叶瘟发病田,用30%克瘟散100ml或40%稻瘟灵乳油100ml加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g,其他田块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g,兑水45—60L喷施,施药后一星期内如遇雨要补施。
参考文献
[1]王雅凤.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 北方水稻,2009,03:77+79.
[关键词]:水稻 稻瘟病 发生 防治 对策
1我县稻瘟病的发生特点
古蔺县地处川黔交界地带,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立体气候明显,昼夜温差大,稻田分布夹沟,海拔高低差异达1543m,水稻品种布局十分复杂,以致形成我县稻瘟病发生地域性强的特点:
1.1发生区域大,发生程度重。稻瘟病常发重发乡镇有丹桂、大村、桂花、龙山、鱼化、石宝、双沙、箭竹、大寨等9个乡镇,占全县26个乡镇的34.6%。从90年代到现在20年间,重发年份为7年,占35%.其中2000年,因后期低温引发全县穗颈瘟大流行造成全县高山地区减产30%左右,不少农户水稻基本绝收;2008年,桂花、双沙、鱼化、观文等乡镇成片穗颈瘟绝收面积达5000亩以上,造成社会不安定现象。
1.2发病中心多,比较固定。据2006年大村镇调查结果显示,全镇有中心发病点23个,平均每个村有3个以上,发病面积几亩至几十亩。这些病点多是常年发病,如该镇的桑木村2组,有稻田100余亩,常年稻瘟病病田率都在50%以上,严重年份高达到90%。
1.3随海拔高度增加,病情呈加重发生态势。根据2001—2008调查统计结果,海拔800米以下地区,稻瘟病发生面积占总发生面积的22%,800m以上地区稻瘟病发生占总发生面积的78%。同时病情严重度也逐渐加重。据2006年我站对土城乡叶瘟进行的普查,700m以下低矮地区糯稻病株率为12%,病叶率为4.3%,病情指数为1.8,而1000m以上高山地区则平均为50.1%,病叶率为24.9%,病情指数为8.4,个别田块还出现枯死化苗现象,后期穗颈瘟发生也是如此。
1.4夹沟地带比开阔地带发生严重。在同一个发生地区,不管是叶瘟还是穗瘟,背阴夹沟田块比向阳田块发病严重度要重得多。在大寨乡海棠村调查,开阔向阳田块穗瘟率为21.2%,而背阴夹沟田块穗瘟率为47.9%。
1.5偏施氮肥和密度过大的田块发病严重。在稻瘟病常发乡镇,往往田块施肥不平衡,磷钾肥施用较少,而氮肥施用量则过大,叶片柔弱披垂。2006年土城乡占台村6组调查显示,氮肥明显用量过大田块,稻瘟病的病叶率比正常田块高近20个百分点。
1.6感病品种多。由于群众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汕优、冈优等品质较差品种已被q优系列、宜香系列、中优系列、内香系列等优质稻品种所取代,而这些品种中,又大多属于中、高感品种,这为稻瘟病的发生危害创造了条件。
2我县稻瘟病的主要传播途径
2.1病稻草和牛栏肥是田间病源菌的两个重要初浸染来源。一是稻草野外存放是我县农民长期养成的堆放习惯,田间病稻草农户一般也不予以清理;二是稻草是牛冬季的主要草料,而稻草残渣和牛粪则是当地重要的农家肥,使用量较大,但大多未经充分堆沤腐熟就直接施入田间。通过对土城乡风光、占台、玉华等村不同海拔、田间施肥情况、病稻草处理、稻草堆放及距离房屋远近的田块调查,结果显示,发病中心田块田间不“清洁”,90%的农户都连续多年使用未腐熟带病菌的牛栏肥;房前屋后及稻草堆附近的田块,稻瘟病发生早而重。
2.2种子带菌是田间初浸染的一个较重要的来源。据我站2001—2006年开展的种子带菌调查,种子带菌率普遍为2.7—4.1%之间。带菌种子不仅增加了田间菌源量,同时给低发病区或无病区增加了发病频率。
2.3灌溉水传播也是稻瘟病蔓延扩散的重要途径。桑木村2组,有稻田100多亩,其中,20多亩常常连片发病,最主要就是灌溉水串灌十分严重;重病田块的水所流到的其它田块,稻瘟病的发生也较为严重,而处于重病田块上方的稻田,稻瘟病发病则较轻。
3我县稻瘟病发生原因分析
大量充足的菌源是造成我县稻瘟病大面积发生的最直接原因。此外,气候条件、品种抗性、田间管理等也是造成我县稻瘟病大面积发生的主要直接和间接原因。
3.1气候条件有利稻瘟病的发生发展。我县立体气候明显,昼夜温差大、雾多寡照、湿度大、极端气候出现频率高。据2001—2008年气象资料统计,全县年降均雨量为765毫米左右且分布不匀,5—6月气候闷热多雨湿度大,易导致叶瘟流行;7月下旬—8月中下旬为多雨季节,常伴随偏低温度气候出现,此时又正值水稻抽穗扬花期,防治难度增大,因而易导致穗颈瘟大流行。
3.2品种抗病能力较差。目前,我县主要种植的水稻品种80%为优质稻类型,如:宜香系列、内香系列、q优系列等,普遍抗病力在7—9级。一些抗病力强的品种往往因为产量、品质表现不理想,群众不愿意种植,面积不大;一些具有相同或相近抗性的优质稻品种又因连续多年种植,导致稻瘟病生理小种发生变化而丧失抗病性。
3.3田间管理粗放。由于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从事农业生产的多为老、弱、病、残,懂科学会管理的相对较少,生产水平有所下降,具体表现在:一是稻田长期深灌、串灌,排灌不分家;二是偏施氮肥,肥料施用单一;三是不采取预防或预防措施单调,抓不住防治关键适期;四是部份农民不懂使用农药,乱用农药,将杀虫剂用来防治稻瘟病等。
4防治对策
稻瘟病是一种流行性病害,在菌源量大、条件适宜情况下,易爆发流行。为此,要认真贯彻落实好“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4.1选择抗病品种。农业部门应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种子动态,对抗性较差的品种,要坚决从源头上杜绝引进推广;农民购种时,技术人员应加强宣传和指导,帮助农民选择购买抗性较强的品种。
4.2彻底肃清病源。一要着重解决好病稻草处理,特别是常发病地区,在水稻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遗留稻草、残桩并进行烧毁,野外堆放的稻草应在入春后及时转移到室内;二是牛栏肥要充分堆沤腐熟后使用,或通过沼气发酵后使用
4.3搞好多质源品种布局。由于目前推广的水稻品种抗稻瘟病能力普遍较差,所以在进行品种布局时,应搞好多质源品种布局,杜绝高感品种连片种植。如大力推广杂糯间栽等。
4.4规范化栽培和科学肥水管理。一是推广配方施肥,切忌偏施或不施某种肥料;二是尽量做到浅水栽秧、寸水返青、薄水促蘖,分蘖盛期后及时排水晒田,控制无效分蘖,抽穗扬花期保证供水,齐穗后以湿为主,干干湿湿灌溉。推广旱育秧、抛秧、三围强化栽培等规范化栽培技术,有效控制病害的发生。
4.5加强监测,抓好科学防治
4.5.1加强病害监测。从水稻播种开始,应严格对其发生流行情况进行认真监测,随时掌握流行动态,做到科学决策,保证防效。
4.5.2搞好种子消毒和药液浸秧。浸种时,可采用“立克秀”或强氯精亦或“三环唑”等药剂浸种消毒,减少稻瘟病病菌初次浸染基数。
4.5.3抓住叶瘟防治。秧苗带菌是水稻本田菌源的重要来源,移栽前1—2天在秧田内喷施三环唑或在移栽时用20%的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按50g兑水25kg的比例,将秧洗净甩干,浸入药液中取出闷30分钟,然后栽插。对大田叶瘟防治,要及早控制发病中心,一旦田间出现叶瘟发病中心,应及时用75%三环唑或富士一号50ml/667m2兑水60kg喷雾。
4.5.4突出穗颈瘟预防。对于重发生地区,由于菌源量大,不管水稻抽穗期是否有降雨,在水稻破口期,都要进行施药保护;对于一般地区应加强剑叶枕瘟的发生调查,当有枕瘟发生或气象预报抽穗期有降雨时,其发生叶枕瘟的田块以及附近田块,在水稻破口期都要进行施药保护。具体方法是:在水稻孕穗破口期,无论稻田是否发病,都应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00g/667m2兑水60kg进行喷雾防治1次。若抽穗后发现穗颈瘟,应用富士一号100ml/667m2兑水60kg进行喷雾。齐穗后,仍有穗颈瘟感染的,还应立即用富士一号进行第二次防治。
主要参考文献
[1]水稻稻瘟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北方水稻》2009年03期
[2]蒋春艳、陈淮川.水稻重大病虫害主推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8(20):111,114.
一、材料与方法
1.供试药剂
新克瘟散30%乳油,比艳20%可湿性粉剂。
2.试验设计
①新克瘟散30%乳油100mL/亩叶喷;②新克瘟散30%乳油120mL/亩叶喷;③新克瘟散30%乳油133mL/亩叶喷;④比艳20%可湿性粉剂100g/亩叶喷(常规药剂ck);⑤空白ck。上述各处理采取大区对比法,均在7月6日发现稻瘟病中心病株后,于7月8日施药,用水量33kg/亩,连续施药3次,间隔时间为7-10d。
3.试验地情况
本试验设在同江市同江镇新光朝鲜族村水稻科技园区,地势平坦,肥力均匀一致。水稻品种为空育131,大棚盘育苗,机械插秧,井水灌溉。各处理田间管理措施相同。由于气象条件适宜稻瘟病流行和水稻品种抗病性较差,试验田稻瘟病比较严重,其他病害较轻。
二、结果与分析
1.不同处理对水稻生育进程的影响
从调查结果看,各处理于7月6日发病后施药对生育进程影响不明显,但均比发病未施药的空白对照抽穗期提前2d,成熟期提前4d(表1)。
同时,我们于水稻发病时7月6日进行了病害及防治情况的定点调查,发生病害主要是稻瘟病,其他病害无或较轻。对稻瘟病发生与防治情况,各处理定三点,每点连续调查10穴,查发病严重度和病叶数,计算病叶率。每隔10d调查一次,共调查三次。第一次调查为7月6日,即发现中心病株时,主要是叶稻瘟,严重度为1级和2级,其中1级病叶率为16.1-20.4%,2级病叶率为15.8-19.5%;第二次调查为7月16日,即施药10d后,叶稻瘟严重度为2级和3级,其中2级病叶率为21.2-26.5%,3级病叶率为4.8-9.4%,除空白对照外,各处理由于施药进行防治,基本控制住病情,调查时发现有稻瘟病孢子存在,但没有发展和扩散流行,病情稳定;第三次调查为7月26日,即施药20d后,主要调查穗颈瘟和节瘟,目测严重度各处理均为1级,空白对照为4级(表2)。
2.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通过测产调查,各处理均比空白ck显著增产,但新克瘟散各处理与常规药剂ck(比艳)比较,增产不明显,以处理③效果为最好,即新克瘟散30%乳油133mL/亩叶喷,比空白ck增产147.7%,比常规药剂ck增产5.2%(表3)。
三、结语
通过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黑龙江省同江市水稻应用新克瘟散30%乳油防治稻瘟病,以每亩用药120—133mL效果较好。
表1 不同处理对水稻生育进程影响的调查 单位:月-日
关键词: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92
前言
长期以来,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由于环境使然而使得水稻在种植和生长过程中,不同程度地遭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而减产。近年来,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采取了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不仅水稻质量优良,而且还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1 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水稻在病虫害发生之前,就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和气候环境特点而采取病虫害防御措施。比如,在水稻的稻种选择上,要以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为主,还要做好植物的检疫工作,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如果水稻生长的过程中已经发生了病虫害,就要根据不同的病虫害特点具有针对性地选择控制措施和治疗措施,但是要以非化学病虫害治疗措施为主,诸如农业治疗措施、物理治疗措施或者生物治疗措施等等,对水稻病虫害予以有效控制,之后采取治疗方法。如果非化学方法没有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就要选择生物化学农药,要求农药为毒性低、残留物少,而且能够发挥较高的治疗病虫害的效果[1]。在对水稻采用物理化学农药的时候,要注重农药的使用要遵循安全间隔期,要使用科学合理的施药方法,以科技成分较高的施药器械为有限选择。
具体的施药过程中,要注意在3个时期施加药物效果是最好的,分别为水稻的播种期、水稻在移栽之前和水稻破口抽穗的初期。这3个阶段把好关,就可以有效地降低水稻病虫害给水稻所带来的危害;要高度重视植物检疫工作,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具有危害性的生物进入到稻田中。
在水稻种子的选择上,要选择抗病性较高且种植的年限相对较长的种子,对于容易感染病毒的种子,特别是容易感染稻瘟病的水稻种子要坚决淘汰。
在水稻播种之前,要对水稻做好消毒工作。使用配好的消毒剂按照规定的比例配置好之后,就进行拌种。当水稻进入到分蘖的末期,就要进行晒田,可以对病虫害起到预防的作用,由此而降低水稻生长的过程中的病虫害发生率。
2 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具体措施
2.1 水稻的病害防治措施
黑龙江省由于全年气温偏低,水稻很容易患有稻瘟病。稻瘟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在水稻的各个生长发育期都有可能感染这种病毒。由于这种病毒对水稻侵染的部位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瘟病,诸如苗瘟、穗颈瘟、叶稻瘟、粒瘟等等。通常在潮热的天气,这种稻瘟病毒就会开始蔓延,特别是在早晚雾气弥漫的时候,稻瘟病毒就会快速繁殖。
对稻瘟病采取非化学预防措施,就要选择抗病能力较高的稻种,根据稻株的形态对其抗病性进行判断。比如,稻株的叶片比较宽而且披垂度已经接近水平,就容易滋生稻瘟病菌。为了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就要强化水肥管理工作,包括所选用的肥料,肥料的使用量以及施肥的时间等等,特别是氮肥的使用要适量,不可以施肥过晚而导致水稻的植株生长速度过快而导致叶片披垂到趋近于水平,就会导致水稻的病毒抵抗力降低。磷肥和钾肥有助于提高植株组织的坚硬度,使得抗病性得以提升。
如果水稻已经感染了瘟病菌,就要采用药剂治疗措施。以叶稻瘟为例,可以在水稻的叶片上看到有病斑,就要选择一些见效快的进口药剂,诸如稻瘟灵、三环唑以及拿敌稳等等。当水稻生长到9个叶的时候,可以用药1次,当水稻生长到齐穗期的时候,再用药1次。施药的时候,可以使用飞机喷洒,也可以使用电动弥雾机喷洒药物。
2.2 水稻的虫害防治措施
2.2.1 潜叶蝇的防治
潜叶蝇的幼虫会在水稻的叶片内食叶肉,使得水稻叶片的表面出现不规则的条斑,呈白色。如果叶片上潜叶蝇的幼虫比较多,就会导致水稻的叶片腐烂或者枯死。
在叶上已经有白点形成时候,就要喷洒浓度为73%潜克可湿性粉剂2600~3000倍液,也可以采用浓度为10%赛波凯乳油2500~3000倍液即可。
2.2.2 负泥虫的防治
负泥虫会沿着水稻的叶脉食叶肉,使得叶片变成白色导致叶片腐烂,最终导致水稻晚熟而对水稻的产量造成一定影响。用浓度为20%菊马乳油,平均每667m2水稻田可以喷洒50mL;使用浓度30%高效三唑磷,平均每667m2稻田喷洒100~150mL;使用浓度 20%的速灭丁,每50kg兑水 35~40mL喷雾。
3 总结
实施水稻病虫害防治过程中,除了要做好防治工作之外,还要考虑到环境污染问题,因此,所使用的农药要严格按照技术规定配置和使用。一些喷洒的农药会在水稻上残留,残留量必须要限制在规定范围而不可以超标。因此,在水稻的病虫害防治中,要做到“以防为主,治为辅”,做好水稻病虫害的防治管理工作。
关键词:稻瘟病;症状;发病条件;防治
稻瘟病是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各水稻产区都有发生,尤以山区、丘陵地区发生重,只要条件适宜,容易流行成灾。农民也称它为“稻热病、火烧瘟、叩头瘟”等。流行年份一般减产10%~20 %,重的减产40 %~50 %,甚至颗粒无收。
1 症状
稻瘟病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
1.1 苗瘟是指水稻苗期发病,由于黑龙江省水稻苗期气温偏低,不适宜发生稻瘟病。个别地方少有发生。
1.2 叶瘟一般在7月上、中旬发生。在田间常见的有急性型与慢性型病斑。
急性型病斑:病斑近圆形,暗绿色,病斑正面和背面有大量的灰绿色霉层。
慢性型病斑:由急性病斑转化而来,病斑多为梭形、纺缍形,一般为褐色,中间灰白色,最外层为黄色晕圈,病斑背面产生灰绿色霉层。
1.3 节瘟多发生于剑叶下第1~2个节上,节部变黑色,病节干缩,凹陷,使稻株折断而倒伏,影响结实,形成白穗。
1.4 穗颈瘟发生于颈部,病斑初为暗褐色小点,以后扩展形成黑褐色条斑,轻者影响结实、秕粒增多,重者形成白穗。
2 病原
称灰梨孢、稻梨孢,眉半知菌亚门真菌。自然条件下尚未发现,分生孢子梗不分枝,3~5根丛生;从寄主表皮或气孔伸出,具2~8个隔膜,基部稍膨大,淡褐色,向上色淡,顶部曲状,上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五色,基部有脚胞,萌发时两端细胞产生芽管,芽管顶部产生附着胞,近球形,深褐色,紧贴附于寄主,产生侵入丝侵入寄主组织内。该菌可分做7群,128个生理小种。
3 发病条件
稻瘟病病菌主要在病稻草上越冬,第二年7月上旬温度适宜时病稻草上的病菌借气流传播到水稻叶片上引发起病。在病斑上发生大量的灰绿色霉层,病菌靠风、雨再传染到叶片、节、穗颈上造成持续发病。水稻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种植感病品种、插秧密度过大、施用氮肥过多过晚发病重,若7月中、下旬气温适宜(20 ℃~28 ℃)、连日阴雨、温度高、光照少的田间小气候有利于稻瘟病的发生。
4 防治方法
4.1 选用优质、高产、抗病或耐病品种。各地可根据当地生育期选择适宜的抗病品种,抗病品种种植多年也会丧失品种抗病性,最好不要种植单一品种,可以用2~3个抗病品种搭配种植或轮换种植。
4.2 加强田间水肥管理,提高水稻抗病性。要多施基肥早追肥,不要施用氮肥过多、过迟。合理浅灌,分蘖末期进行排水晒田。孕穗到抽穗期要做到浅灌,有助于水稻生长发育与提高抗病性。
4.3 田间调查与防治时期。一般在7月初,每逢降雨后到感病品种的高肥田、水口、粪堆底子、生长茂盛的地块进行调查。观察水稻底叶有无叶瘟出现,若病斑较多时应立即进行药剂防治。近几年黑龙江省大多数年份表现为叶瘟轻,穗颈瘟重。目前大多数农民只防叶瘟,不防穗颈瘟。不发生叶瘟或叶瘟不重不等于不发生穗颈瘟。防治叶瘟在发生病初期打药一次,严重时隔7天再打一次。预防穗颈瘟在始穗期、齐穗期各喷一次药,能起到预防作用。若在田间已发现节瘟、穗颈瘟症状后才打药防治为时已晚;应在病菌侵入前进行预防。因此在虽未发生叶瘟但种植的是感病品种的地块、生长茂盛的地块应在抽穗始期和齐穗期各打一次药预防穗颈瘟。
4.4 种子消毒处理
用56 ℃温汤浸种5 min。用10 %401抗菌剂l 000倍液或80 %402抗菌剂2 000倍液,或7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l 000倍液浸种2 d。也可用1 %石灰水浸种,10 ℃~15 ℃浸6 d,20 ℃~25 ℃2浸1~2 d,石灰水层高出稻种15 cm,静置,捞出后清水冲洗3~4次。用2 %福尔马林浸种20~30 min,然后用薄膜覆盖闷种3 h。
4.5 秧苗带药移栽
发病秧田、旱育秧、两段育秧在移栽前3~5 d,每667 m2用20 %三环唑600倍液60 kg喷施后带药移栽;一般秧田采用三环唑浸秧苗,即将拔起的秧苗倒置于20 %三环唑可湿性粉剂750倍药液中浸1~2 min后捞起,堆闷20 min后移栽。
4.6 药剂保护
稻瘟灵与富土一号是有效成份相同的药剂。每公顷用40 %稻瘟灵1.5 L兑水喷雾。
咪鲜胺是一种广谱性杀菌剂,兑水稻恶苗病、稻瘟病、叶鞘腐败病、秆腐菌核病都有明显的防治效果。黑龙江省最早使用咪鲜胺(施保克、使百克、浸宝)是从防治水稻恶苗病开始。近几年连续多年使用咪鲜胺防治水稻稻瘟病,其预防与治疗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