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蚯蚓的日记

蚯蚓的日记

时间:2023-05-30 10:29: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蚯蚓的日记,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蚯蚓的日记

第1篇

3月20日

妈妈说我应该永远记住三件事:1.地球给了我们需要的一切,2.我们钻地道的时候,也同时帮忙照顾了地球。3.绝对不要在爸爸吃饭的时候烦他。

3月29日

今天我努力教蜘蛛怎样钻地。一开始他全部的脚都卡住了,后来他又吞了一堆土。明天他要教我怎样倒立走路。

4月1日

蚯蚓没办法倒立走路。

4月4日

钓鱼季从今天开始。我们全都钻到更深的地方。

4月10日

下了整晚的雨,地下湿透了。我们一整天都呆在人行道上。(跳房子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游戏。)

4月15日

今天我忘记带午餐,肚子实在是太饿了,只好吃家庭作业。老师叫我写十次“我以后不吃家庭作业”。写完以后,我把那张纸也吃了。

4月20日

今天我偷偷靠近公园里的一些小孩,他们没听到我来了。我在他们的面前扭来扭去,他们大声尖叫。我就爱看他们这个样子。

5月1日

爷爷教过我们,礼貌非常重要。所以今天我对遇到的第一只蚂蚁说“早安”。队伍里还有六百只蚂蚁。我在那里站了一整天。

5月8日

昨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最可怕的噩梦——巨大的鸟在玩跳房子!

5月15日

今天我和蜘蛛吵架。他跟我说有脚算酷,然后他就跑了,我追不上他。也许他说得没错。

5月16日

我逗蜘蛛笑,他笑的太厉害了,结果从树上掉下来。谁说一定要有脚呢?

5月28日

昨天晚上我去参加学校的舞会。把头向前摆,把头向后摆。扭扭身体转个圈,我们只能这样跳。

6月5日

今天美劳课,我们做通心面项链。我把我的作品带回家,大家把它当晚餐吃了。

6月15日

我姐姐觉得自己美极了!我告诉她,不管花多少时间照镜子,她的脸永远长得跟她的屁股一个样。蜘蛛觉得这真的很好笑。妈妈可不这么想。

7月4日

我长大以后想要当秘密情报员。蜘蛛说我得非常小心,因为总统可能一不小心就会踩到我。“这个工作很危险,”我告诉他,“但是总得有人去做。”

7月28日

作为一条蚯蚓,有三件事情我不喜欢:1.不能吃口香糖2.不能养狗3.功课那么多

7月29日

作为一条蚯蚓,有三个好处:1.永远不必看牙医2.永远不会因为拖着泥巴进屋儿被骂3.永远不必洗澡。

8月1日

第2篇

[关键词]绘本 知识 儿童读物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记述重大事件,往往在石壁上刻制一组图。图画成了人类交流的一种方式。用图画给尚未识字的孩子讲解知识,儿童读物的作者和编辑们,便应该对它好好做一番研究了。

在此,我想谈谈几本值得研究的知识绘本。

一、《好饿的毛毛虫》——用巧妙的装帧设计将抽象概念化为可感可知

《好饿的毛毛虫》是美国作家艾瑞克·卡尔的作品,全世界累计发行2 000万册以上。这本书,无论是书名还是内容、绘画以及装帧制作,可说是达到了完美的统一。故事情节再简单不过:一只饥饿的小小毛毛虫爬出来了,开始了它的七日大餐。星期一,它吃了一只苹果,可还是很饿。星期二,它增加了食量,吃了两个梨子,还是没有吃饱,接下来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直到星期六,它的食量与日俱增,它吃过的东西有李子、草莓、橘子、蛋糕、冰淇淋、黄瓜、奶酪、香肠、棒棒糖等一应孩子眼中的美食。然后,就到了星期天。毛毛虫在这一天吃了属于毛毛虫自己的食物——绿叶。这时,这只一直吃个不停的毛毛虫已经变得巨大无比,再后来,又变成了美丽的蝴蝶。

艾瑞克用绚烂的颜色、写意的拼贴画和缤纷的果实,架起了一只明快的摄影镜头,让小读者目睹了一只毛毛虫化蝶的整个生命历程。

在寥寥二十几页中,作者通过一只贪吃的毛毛虫吃食的活动,巧妙地在故事里糅进了水果、数字、星期、生命周期等知识概念。在表达“吃”这个概念时,作者独具匠心地利用装帧工艺,在每个水果上挖了一个洞,当读者翻过这页,就会欣喜地发现,一只毛毛虫正从洞里爬出来,就像一个人酒足饭饱地晃出饭店。

毛毛虫一个洞接一个洞地爬,它吃掉的东西越来越多,小读者认识的物品也随之增多。但故事并没有让毛毛虫就这么一成不变地吃下去,以便省事地将知识继续灌输。就在小读者差不多已经形成思维定式,猜想着毛毛虫又要钻进下一个洞中去吃什么的时候,作者让毛毛虫戛然而止了,它突然不再吃任何东西,而是爬进了自己建造的小房子(茧子),静静地待着。这时,小读者的视线只能看到那间小房子的外表。即将发生什么事呢?这一停顿,产生了极大的神秘感,思维惯势带来的倦意顿时烟消云散。这是一个铺垫,一个阅读时的心理调度,它起到能量集聚的作用,以使小读者在后面即将揭晓的突变中,产生更大的惊喜和感动——那个生命终于钻出茧子来了,然而它不再是胖大可笑、总也吃不够的毛毛虫了,而是一只婀娜多姿的蝴蝶!它吃下去的营养让生命得到了升华。

这是一本经典的幼儿认知绘本,软化了的知识巧妙地融入故事中,四条知识链互相交织:一是时间的认知——通过毛毛虫活动的时间,引出从星期一到星期天的概念。二是物品的认知——苹果、梨子、李子、草莓等丰富的食物,当然,这里介绍的不是毛毛虫的真实食物,但这是故意犯下的一个错,正是这种并不叫真的空灵,使作品获得了向幼儿介绍水果和食品知识的空间。三是数字的认知——一个苹果,两个梨子……数字1~5的概念和数与量的相应关系被引出来了,这种数量关系用装帧设计绝妙地配合着,从1~5页,页面被裁成五分之一宽,五分之二宽……直到整页宽,这种直观的量化表达,在抽象的数字和具象的实物个体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以便让小读者更容易地理解。四是生命周期的认知——从小毛毛虫到大毛毛虫再到蛹,最后收尾于破茧化蝶的。

通常,一本幼儿的认知读物能将一条知识链展示清楚已属不易,《好饿的毛毛虫》竟然一口气铺设了四条,而且这四条同时出现的知识链互相并不犯冲,而是有机地配合着。四条知识链有明有暗,时间的认知、物品的认知、数字的认知是明的,生命周期的认知是暗的。明暗互相交织,互为关照。在吃这个吃那个的明线活动中,小毛毛虫在悄悄变化,不知不觉地长大了。在这里,作者发挥绘本的优势,用绘画和翻页呼应着内容的发展,将这只毛毛虫一页比一页画得长一些、大一些,身体上浓烈的红色块和绿色块渐渐膨胀,华丽的色调释放着成长的欢欣。

从传授知识的角度来看,《好饿的毛毛虫》将知识巧妙地编成内容的一部分,融入故事之中,知识的软化可谓非常到位。但这样的方式因为要配合故事的情节,所以介绍知识往往受到局限,难以具体周到。不过对以启蒙为主要目标的幼儿读物来说,认知并不一定非要追求系统和全面。

二、《金老爷买钟》——让阅读和知识学习成为一场充满快乐和疑问的求知探秘之旅

《金老爷买钟》是1974年英国凯特·格林威奖首奖得主——美国作家佩特·哈群斯的作品。这是一本温暖而快乐的书。故事情节是这样的:憨憨的金老爷在自家阁楼里找到了一只钟。为了弄清楚这只钟准不准,他买回了一只新钟,并把它摆在三楼的卧室里。金老爷先看了这只钟的时间,然后爬到阁楼上再去看那只旧钟,结果,发现两只钟相差一分钟。这下他不知道该相信哪只钟了,他只好再去买一只钟……这样接二连三地买回了几只钟之后,金老爷还是搞不清究竟哪只钟是准确的。最后,受到钟表师傅的指点,他上街买了一只怀表。从那以后,他所有的钟都准确一致了……

佩特·哈群斯的诸多作品都让我们沉浸在大智若愚的趣味中,《金老爷买钟》亦然。从表面看,主人公金老爷憨实得可爱,有点懵懵懂懂,本来只需要一只表就能解决的问题,他却大费周章,不辞辛劳地买来一只只钟,而且还一趟趟在家里楼上楼下地来回核对……这样一个直线思维的人,作者写他,当然不会仅仅是为了取悦读者。这本书的一个隐性目的,便是教会孩子认识钟点。金老爷尽管每次都是赶紧跑,然而后看的钟还是比先看的多走一两分钟。正是这小小的一两分钟时间差,引导小读者渐渐学会了认识时钟。

不同于普通的知识读物一页接一页,按部就班地说教知识,《金老爷买钟》是娱乐化的知识读物,因而具有更广阔的表达空间和更隐秘的教育形态,知识的传授若有若无地见诸主人公的生活之中,藏在有趣的文字和画面里,留给最善于发现细节的孩子去发现,去学习对他们而言颇具难度的“认时钟”。

因此,阅读《金老爷买钟》便成为小读者的一场充满快乐和疑问的求知探秘之旅。时间差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这是作者设下的一个迷局,正如一切成功的探案故事,答案到最后才会揭晓,原来所有的钟其实都是准确的,只是这位金老爷没有明白“逝者如斯”的自然规律。

时间如流水,一刻也不会停滞;空间无边无际,绵延不息。对于孩子而言,这些时空的概念是模糊空洞、难以理解的。他们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感觉。在他们看来,时间归时间,空间归空间,空间的变化对时间没有影响,正因为如此,金老爷这个老小孩才搞不明白为什么每间房间的钟的时间都不一样。故事看似简单,却有着小小的悬疑和趣味盎然的推理思考。小读者会在这样的思考中初步建立起正确的时空概念。

三、《蚯蚓的日记》——日记为“藤”,牵出一个个知识的“瓜”

《蚯蚓的日记》是美国作家克罗宁和漫画家布里斯合作的作品。这是一本极为有趣的绘本,故事以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了一只小小的蚯蚓的生活。人格化的小蚯蚓用尾巴夹着铅笔,坐在啤酒瓶盖凳子上,一本正经地在书桌(蘑菇)上记着日记。“桌”上赫然放着一个地球仪,暗示着蚯蚓和地球之间的特殊关系。就故事的层面而言,这本书记述的是一只蚯蚓的日常生活;就知识的层面来看,这本书展示的是小蚯蚓与大地球之间的依存关系。小蚯蚓的日记犹如一根“藤”,顺着藤,读者能摸到不少知识的“瓜”。

小小蚯蚓的日记,从3月20日开始。这是一个刻意的选择。“二月惊蛰又春分”,3月20日前后,正是春分之日,惊蛰也才刚刚过去,春风送暖,万物复苏,蚯蚓的活动也开始了。书中并不明说春分是一个重要的节气,然而通过日记的日期以及蚯蚓在这一天的活动,已经把这个知识传递给小读者了。

接下来,日记写到蚯蚓妈妈要小蚯蚓记住的三件大事:“1.地球给了我们需要的一切。2.我们钻地道的时候,也同时帮忙照顾了地球。3.绝对不要在爸爸吃报纸的时候烦他。”前两条很明显是在传授知识,而第三条,似与知识不相干,纯属蚯蚓妈妈给孩子立下的私房家规,但是稍加思索,依然是一条重要的知识。后面的情节也提到了吃纸——忘记带午餐的小蚯蚓把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纸吃掉了,连老师罚他抄写的作业它也止不住吃掉了。这些大胆而有趣的行为,使小读者的神经兴奋,然而在它们的背后,分明是作者向孩子吐哺知识的细微心思:通过这些描写,孩子的脑海中肯定已经深刻地烙上了蚯蚓是喜欢吃纸的知识印记,进而,他们也不难领悟到,人类给地球制造的废纸垃圾,有一些是由蚯蚓帮忙清理掉了。

在此之前,谈到动物的长相问题,凭经验的人多以为文字描述不如插图来得准确直观,文字难以说清楚的东西,图可以让人一目了然。但是在《蚯蚓的日记》中,我们却看到在图画无能为力的地方,文字是如何绝妙地展示着它的讲解才能:小蚯蚓怀着小男生恶作剧的心态,对在镜子(水坑)前流连的姐姐说:“不管花多少时间照镜子,她的脸永远长得跟她的屁股一个样。”这固然不是什么文雅的说辞,却精妙地点出了蚯蚓首尾相同的外貌特征,令人拍案叫绝。小读者在哈哈大笑之后,一定已经牢牢记住了这一点。

严格地说,《蚯蚓的日记》不算是一本典型意义上的知识绘本,其中的知识,隐藏在妙趣横生的情节、自白和图画之中,就像一根藤上随意结出的瓜,这里一个,那里一个,既不系统也不连贯,然而却是点点滴滴,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不着痕迹地深入小读者的心田。但受过训练的少儿读物编辑出版专业人员,只需加以深思,便能心领神会。

四、《大家来逛动物园》——将绘本和认知捏合得天衣无缝

《大家来逛动物园》是日本童书作家阿部弘士的作品。

动物园,是每一个孩子想要一去再去的地方,是孩子最初的探险地,认识生命的启蒙园。《大家来逛动物园》就像是一个带着孩子游览动物园的家长,娓娓介绍着眼前的一个个动物。如果说前三本绘本还是隐秘型的知识读物,那么这一本则是在大张旗鼓地谈知识了,连故事也不讲了。但它依然是好看有趣、让人爱不释手的绘本。

首先是它的绘画,承袭着绘本一贯的手绘风格,而不是知识读物通常采用的照片或写实画。外形、比例、色彩只求基本属实,注重的是画面的述说能力。介绍长颈鹿的长腿时,画面是一个成人挥舞着扫帚站在长颈鹿的肚子底下,打扫这只动物刚刚落地的粪便;为了说明鹈鹕嘴巴的袋子大,将鹈鹕的嘴透明化,然后在里面放上一群沙丁鱼;介绍大猩猩的力气大时,则画的是一只胖大的猩猩和十个成人正进行着拔河比赛,标志输赢的绳结被大猩猩远远拖过了界河,就连那一队拼命挣扎的对手也快要一并被它拖过来了。如此无拘无束、天真烂漫而又明白易懂的表述方式,是属于绘本的。

文字,是《大家来逛动物园》另一出彩的地方。“骆驼的驼峰,是便当,塞满了像奶油一样的营养”“乌龟的龟壳可以躲猫猫”“驯鹿是圣诞老公公的好朋友”……我想,一个成人一定是先把自己变成了孩童,才能作这般童话的痴想。

豪猪妈妈全身都是刺,

豪猪宝宝全身也都是刺,

还好,妈妈的上没有刺。

书中介绍豪猪的主体文字就只有上面这三行。然而它不仅把豪猪的特点说明了,也解除了孩子心中的疑问和担忧。既然豪猪妈妈浑身是刺,那么豪猪宝宝喝奶的时候会不会被戳到嘴呢?于是书中赶紧做一点补充:“还好,妈妈的上没有刺。”不是光顾着介绍知识,还同时照顾着小读者的心思并加以细心呵护,这是童心和爱心兼备者才会有的手笔。

此外,作者写黑猩猩是千面怪人,野鸭子排着队游泳,红鹤粉红色羽毛的秘密,松鼠喜欢储藏食物,狮子一直睡到傍晚……这些都是对动物极其了解的人才会注意到的题材。但每一种动物只注重一个主要的特点,则又是孩童的观察视角。

小乌龟做龟缩,把头藏起来,把手藏起来,把脚也藏起来,连尾巴也藏起来,这下,终于可以安心了。

小松鼠藏橡果,先挖一个洞,把橡果放进洞里,铺上泥土把洞盖好。然后,就忘记藏在哪里了。讨厌,只好再藏一次。

作者笔下的小动物,已经不是单纯的小动物,它们被赋予了孩子的灵性,仿佛一个孩子的灵魂随着观察的目光辐射了出去,浸入对象的内核里了。从教育的方式看,《大家来逛动物园》并无太多的新意,仍然是生动形象的比喻加简明有趣的画面,然而因为处处闪耀着童心的光辉,遂成为出类拔萃的上品。

此外,像《要是你给老鼠吃饼干》(引导小读者熟悉一天的生活)、《谁嗯嗯在我的头上》(通过不同的动物大便认识动物)、《我不知道我是谁》(通过一只兔子的自我认知引导小读者完成自我认知的过程)等,也都是非常优秀的知识绘本。我们或许能够通过研习它们,学到一些如何用图画向孩子传授知识的智慧。

参考文献:

[1] 吉姆·崔利斯.朗读手册.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2] 松居直.我的图画书论.长沙: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

第3篇

观察日记三则

10月3日

星期六

今天下午,我吵着要去钓鱼,好不容易把爷爷给拖了出来。他说:“钓鱼,没有鱼饵怎么行哪?”半路上,爷爷去买了一包蚯蚓。“什么?蚯蚓还能做鱼饵?”我一头雾水。爷爷只是笑笑。到了钓鱼的地方,爷爷熟练地从袋子里扯出一条蚯蚓。我仔细观察它,蚯蚓全身都是暗红的,靠头部的一块儿还有一个不大明显的,颜色较深的环带。它靠身体的收缩而向前移动着:头先朝一个方向伸,身体后部一拱,

再跟上来。这和蜗牛的爬行差不多。

这次钓鱼,我认识了蚯蚓,也对它产生了兴趣——我把剩下的蚯蚓带回了家。

10月4日

星期日

刚把蚯蚓拿回家,我就迫不及待地过去看它们。蚯蚓怎么不见了?只剩下一堆土。我拿着小棍儿翻了翻土,嗨,它们都在土底下干活儿呢。

这么多的蚯蚓,大的有一公分那么长,小的只有4.5厘米长,只是比头发丝儿稍微粗些。

一只蚯蚓被我挑在盘子里,听说蚯蚓分成两段不会死,我叫爸爸来试试。他一手拿一根小棍,分别按住蚯蚓的头和尾,向两个方向扯。过了一会儿,爸爸把小棍拿开,蚯蚓快要变成两段了,它痛苦的扭曲着身体,爸爸一狠心,把蚯蚓彻底分成了两段。有头的一段比较安静地躺在盘子上,后一段不停地扭着。爸爸说,扯玩了蚯蚓,他都吃不下晚饭了。

真奇怪!蚯蚓被扯开了,怎么没流血呀?

10月5日

星期六

我查电脑去!蚯蚓的血是暗红色的?昨天我并没有看见暗红的液体呀!真不明白!

第4篇

《兔子帕西一家的奇妙故事丛书(注音版)》

(20册)

明天出版社

推荐理由:这天,只有5只小兔子待在家里,他们的爸爸奥西姆和齐尼娅姑妈出去买东西了。能不能做苹果煎饼吃呢?按照齐尼娅姑妈的烹饪书,什么东西都能做出来!开始,一切都很顺利。哎哟!锅里的油噼啪作响,涌起的泡沫溢了出来,油锅起火了……这些贪吃又勇敢的小家伙最后能逃避吗?

在这套由法国引进的系列图画书中,大森林里的生活充满奇遇和挑战,帕西家5只性格迥异的小兔子们在一次次的历险中,逐渐变得更加坚强,勇敢、聪明,并学会了许多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规则。

适读年龄:3岁以上

《小艾来了系列》(3册)

少年儿童出版社

推荐理由:“我叫小艾,我6岁了。”小艾的故事就这样开始了,她是个如小鸟般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的小姑娘,住在纽约的大饭店里。小艾的座右铭是:“决不允许无聊的事情发生。”因此她让每一天都充满了神奇的冒险。

数十年来,小艾的形象受到世界各地无数读者青睐,无论是她充满幻想的小脑瓜还是一次次精彩的历险,甚至她身边调皮的小狗和乌龟也都深入人心,孩子们嫉妒小艾自由快乐的生活,大人们也捧起书本,从中找寻着儿时快乐的回忆。

适读年龄:5岁以上

《安徒生童话》

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

推荐理由:《安徒生童话》可以说是孩子们书架上永远的珍藏,然而能否让孩子真正领悟到童书故事的美妙,译本的文字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此本童话选用了著名的文学翻译家叶君健先生的译本。他的安徒生中文译本与美国译本同被评为“当今世界上两个最好的译本”。

不但如此,此译本每个故事的最后,还有叶君健先生的注释与解读。

同时,此书的插画作者是德国曾获过多次大奖的尼古拉斯,海德巴赫,他的插画极具儿童趣味。让孩子们在听故事的同时,更多了一份阅读的乐趣。

适读年龄:2岁以上

《蚯蚓的日记》

少年儿童出版社

推荐理由:日记一则:今天我忘记带午餐了肚子实在太饿了,只好吃回家功课。老师叫我写10次“我以后不吃回家功课”。写完以后,我把那张纸也吃了。

日记二则:作为一条蚯蚓,有3个好处:1、永远不必看牙医。2、永远不会因为拖着泥巴进屋里而被骂。3、永远不必洗澡。

这是一本极为有趣的图画书,以日记书写的方式,从小蚯蚓的观点看世界,记录了学校、家庭和朋友之间开心与不开心的生活点滴。

这本充满创意和幽默感的图画书,是那种让你读完立刻想去讲给孩子听的故事。

适读年龄:4岁以上

《洞里洞外的小老鼠》

接力出版社

推荐理由:老鼠一家生活在童话书里,他们生活得非常快乐,只要大笔一挥,画什么就会有什么!一天,他们发现了书上有一个洞,通过这个神奇的洞,他们可以从书本的世界进入书外的世界。书外的世界既新奇又好玩,他们在探险的过程中找到了很多乐趣。

可是,有只可怕的加霍猫画了小猫,来侵犯他们的书本世界……这是个很长的故事,可孩子们读起来却一点儿也不厌倦。这是为什么呢7如果你像书中最后页建议的那样,找来一根带子,在书的小洞洞上系一个漂亮的蝴蝶结,你就知道答案了。

适读年龄:3岁以上

《新版张天翼长篇童话选》

新蕾出版社

推荐理由:提起《大林和小林》,《宝葫芦的秘密》以及《秃秃大王》的故事,相信所有的爸爸妈妈都不会感到陌生。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张天翼的中篇童话,伴随几代人的成长,经久不衰。特别是其中的《大林和小林》堪称不朽的杰作,70多年来影响了几代的中国孩子。

当然,在阅读这套童话时,孩子和爸爸妈妈所感兴趣的地方可能会有所不同。成人也许更了解童话本身对当时社会的讽刺意味,而今天的孩子们,则可能对书中怪诞的想象和幽默活泼的语言更感兴趣。对此,爸爸妈妈不必强求,只需把书展视在孩子面前,听他们的笑声就足够了。

读者投/1,票启事

从2006年1期起,《父母必读》杂志与红泥巴网站将继续联合推出2006年度童书排行榜,您可以通过写信或网上投票的方式选择自己喜爱的童书。

凡参与投票的读者,均有机会参加我们于2006年1 2月进行的抽奖活动。

一等奖2名,奖品:价值1000元的童书

二等奖5名。奖品,价值500元的童书

三等奖50名,奖品,价值50元的童书

父母必读杂志社地址北京北三环中路6号(100011)

E-mail:topl0@bphg,com,cn

网上投票站:http://WWW,fumubidu,COM,cn

http://WWW,hongniba,tom。cn/fumubidu

2006年度童书排行榜参评方法

图书范围:适合8岁以下儿童阅读的各类童书。

参评方式:由出版社提供5套样书,并写来自荐意见。

评选原则:最终的评选结果由三部分因素构成――读者投票、

专家意见及红泥巴读书俱乐部与父母必读杂志社评议。

注:本活动为公益性活动,不收取任何费用。

第5篇

1、《大卫上学去》[美]大卫·香农/文·图;余治莹/译;河北教育出版社

2、《好消息坏消息》[美]杰夫·麦克/文·图;李兮/译;江苏文艺出版社

3、《猜猜我有多爱你》[爱尔兰]山姆·麦克布雷尼/文;[英]安妮塔·婕朗/图;梅子涵/译;明天出版社

4、《月亮,生日快乐》[美]法兰克·艾许/编绘;高明美/译;明天出版社

5、《蚯蚓的日记》[美]朵琳·克罗宁/文,[美]哈里·布里斯/图;陈宏淑/译;明天出版社

6、《下雪天》[美]艾兹拉·杰克·季兹/编绘;上谊编辑部/译;明天出版社

7、《一寸虫》[美]李欧·李奥尼/编绘;杨茂秀/译;明天出版社

8、《雪人》[英]雷蒙·布力格/编绘;明天出版社

9、《月亮的味道》[瑞士]麦克·格雷涅茨/著;漪然,彭懿/译;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关键词】主题;角度;点; 线;面

近年来,随着早期阅读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绘本”带动了全国上下一股读书热,开展绘本教学活动成为幼教界的热门活动。但在这些活动的开展中,也出现一些了问题:对绘本的教育价值挖掘方向偏颇、活动的重点偏移、年龄适宜性考虑不周等。产生这些问题的最根本原因在于教师对绘本的解读不到位,未能全面地、深层次地解读绘本,未能正确挖掘绘本的教育价值。因而,解读绘本、选好绘本,是进行有效绘本教学的基本业务素养之一,也是成功进行绘本教学的关键所在。

所谓绘本即大概是一本书,运用一组图画,去表达一个故事,或一个像故事的主题。一本绘本就像一串珍珠项链,要有一根线把珠子串起来,否则大珠小珠散落四处,连不成串。英文称Picture Book,日本也称绘本,顾名思义就是“画出来的书”。其画面既展示出宽广的视野,又有细节的特写,既有极其有趣的故事情节,又暗藏着起、承、转、合的节奏设计。由此可见绘本是非常强调用图画来讲故事的书,图画语言对于绘本来说和文字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因此,在进行绘本教学时,我们既要重视文字语言也要重视图画语言,更不该把绘本等同于故事教学或者看图讲述教学。

一、选绘本,要看作品的主题

就像每篇文章都有其中心思想一样,任何优秀的绘本,都有其突出的主题,如《猜猜我有多爱你》《逃家小兔》《我永远爱你》是以“爱”为主题的;霸王龙系列:《我是霸王龙》《永远永远爱你》《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我爱你》与《爱心树》是关于“爱与感恩”的主题;《讨厌黑夜的席奶奶》《鳄鱼怕怕牙医怕怕》《鸡蛋哥哥》《卡夫卡变虫记》与七色花绘本系列则是以孩子面对成长的心理为主题的;《好脏好脏的哈利》《大卫,不可以》系列则以孩子的行为习惯养成为主题;《好饿的毛毛虫》《十个土豆》《小威向前冲》通过有趣的画面和生动的故事,贯穿着科学知识;《是谁嗯嗯在我的头上》则透过幽默有趣的故事情节,带领孩子认识各种动物的大小便,满足其好奇心,帮助孩子健康地面对大小便的正确常识。虽然说千万个人会有千万个角度解读绘本,但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的作品内涵是不变的,只有读懂作者的意图,明确绘本的主题,才能找准绘本的教育价值,才能发挥绘本的最大价值,也只有这样才不会舍本取末,才能设计出优秀的教学活动。那么,怎样才能找准作品的主题呢?其实在作品的前言(序)或者后记当中往往会呈现作者对作品的介绍以及其他人对作品的解读。我们看完绘本后,将自身对绘本的理解加上这些前言或者后记中的注释,自然很容易找到作品的主题。特别是对于一些国外的作品,由于存在着文化差异性,我们和作者看事物的角度未必一致,因此选用这些作品,如何正确解读就显得更加的重要。

二、选绘本,要换着角度“看”

虽说千万个人会有千万个角度来解读绘本,但作为幼教工作者,必须要换着角度“看”绘本。除了站在教师自身的角度“看”,还应从幼儿的角度去“看”。幼儿对作品的理解跟成人对作品的理解会有极大的差别,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对作品的理解也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站在幼儿年龄特点上再“看”一次,将能发现所选的作品是否适合该年龄段的幼儿,也将能更好的解决作品年龄适应性的问题。

如绘本《月亮先生》:住在天上的月亮先生看到地球上的人们快乐多彩的生活,非常羡慕,终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抓着彗星的尾巴来到了地球,本想好好玩玩的他却被人抓起来关进了监狱,月亮先生怎么办呢?他有没有办法逃脱?月亮有阴晴圆缺,月亮先生也会随着月亮的变化,慢慢变瘦,瘦到可以穿过铁窗,这样就轻易逃脱了,人们还不知道他是怎么逃走的呢……他时而高兴,时而害怕,时而欢喜,时而忧愁,故事起伏跌宕。 大班幼儿对图书内容的理解能力较强,爱学、好问,喜欢探究,有极强的求知欲望,并能初步理解周围世界中比较隐蔽的因果关系,所以对月亮先生的种种波折和月亮具有阴晴圆缺的科学现象感兴趣,也能初步理解。

三、选绘本,要看两个“点”

首先,是幼儿对作品的兴趣点。从幼儿的角度出发,找到幼儿对作品的兴趣点,发挥这个“点”的效应,激发幼儿阅读绘本和参加活动的兴趣,是成功开展绘本教学活动的关键要素之一。其次是作品和幼儿发展之间的联系点,这也是体现绘本的教育价值所在之处。不同的作品对幼儿的发展侧重点也不同,有的更多在于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有的更多的在于关注幼儿的情感发展和品格形成;有的在于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并了解简单的科学知识;有的更多的在于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如《野兽国》这个绘本中画面随着故事的进展越变越大,然后再逐页缩小,很适合幼儿观察。对于不同发展需要的幼儿,教师应选择不同的作品,并在活动中将幼儿的兴趣点和作品与幼儿发展之间的联系点巧妙的结合起来,让幼儿在快乐学习中获得有益的发展。

四、选绘本,要看两条“线”

对于故事性突出的绘本,教师要看两条“线”,一条“明线”,即故事发展的线索,这一点很多教师都能注意到;一条“暗线”,这是故事发展过程中隐含着的一些线索,这个容易被忽视的,也是幼儿需要老师的引导才能发现的线索。

如《野兽国》中,当男孩来到野兽国时,画面便跨过页,大群野兽出现,画面便跨双页拉开,在逐步放大,到大闹一场时,便连续三页满版,情节到达最。然后男孩要收心了,画面再对称式地逐页缩小,最后回到房间,只有一行文字“而且还是热的呢”没有任何图画,以此来做一个余味无穷的结尾。书中图片逐渐放大到逐步缩小为明线,而男孩的心理过程随着图的变化而变化则是暗线。

如《石头汤》中村民们的心理变化过程;《猫头鹰喔喔呜》中的猫头鹰的心理变化过程;只有理清绘本中的这两条线,孩子们也才能更加深入的理解作品。

五、选绘本,要看几种“面”

除了要看书内页的“面”,封面、封底、扉页、环衬上往往还有着丰富的内容,如《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本书的封面上画有一大一小两只兔子,小兔子抓住大兔子的耳朵,仿佛在说些什么。教师就可以引导孩子看图,猜猜他们对话的内容,从而引出故事的题目――猜猜我有多爱你。《我爸爸》这本幽默的绘本里,环衬上的图案就是“我爸爸”身上那件棕黄色睡衣的一个小小的局部。而《蚯蚓的日记》的环衬是蚯蚓在不同时期所拍的照片,有第一天上学时的留影,有和家人、好朋友的合影,还有考试成绩单和教师的评语,我们仿佛看到了小蚯蚓的成长记录,虽然还没有开始读故事,但已经被这些可爱的画面给吸引住了。扉页不仅仅只是通向正文故事的一扇门,也不仅仅是告诉你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它有时还会讲故事!《猜猜我有多爱你》这本书实际上有两个扉页,第一个是张单页,第二个是一个带版权页的跨页。在第一张扉页上,作者画了一只小兔子骑在一只大兔子的脖子上,这时的大兔子是静止不动的,而且大兔子和小兔子的头都扭了过来,一双黑点似的眼睛望着书外,也就是故事之外的你,似乎在询问你:嗨,你准备好了吗?快和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名叫《猜猜我有多爱你》的故事里吧!当翻过这一页,你会看到三幅充满了动感的小图――大兔子背着小兔子扬起了后腿、准备起跳、猛地往斜上方一蹿……这其实是一个连贯的起跳动作――这一跳,两只兔子就跳到了后面的正文里。于是,我们看到小兔子紧紧地抓住了大兔子的长耳朵,听到他问妈妈:“猜猜我有多爱你?”这富有动感的画面把读者的视线牢牢地锁住,想不看下去也难。

有的绘本看完合上书时,故事却仍在继续,比如《蚯蚓日记》的封底,绘本的主人公小蚯蚓写的日记本上多了这么一句话――“我有一种被偷看的感觉”,让人不禁哑然失笑!孩子们和绘本中的小蚯蚓的距离更近了,通过画面,读者和文本又进行了一次对话。

其次要看前后联系的画面,绘本是用绘画语言讲述故事的,因此在故事发展过程中有很多画面是前后联系的,老师在活动前要先找出这些画面,这是引导孩子观察画面,发展孩子观察能力的最好媒介。

如:《母鸡萝丝去散步》中,细心的老师会发现,其每一页上的背景是一个横向的移动,在前一页的背景中总能看到后一页的铺垫,在后一页的背景中宗能看前一页画面的延续;《猫头鹰喔喔呜》中母鸡们对猫头鹰前后所表现出的不同态度的画面,这样的画面让孩子们对比观察,对发展孩子的观察能力和理解作品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再次,还要看动态的画面。绘本是用绘画语言讲述故事的,因此,作者会将很多动态的内容会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有时候只是眼神的变化、有时候是夸张的表情和肢体,有时候或者只是几条简单的线条(动线)。这些细节、这些动态都是不应该错过的精彩之处,都该让孩子们停下来看一看,乃至学一学其夸张的表情和动作。

此外,绘本将视觉艺术性体现得非常精妙,对于精美的画面,我们要引导幼儿去欣赏,培养幼儿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

当前市面上的绘本有很多,将绘本引入教学之前教师要做很多的准备工作,睁亮双眼“看”绘本、精读绘本、选好绘本,才能带领孩子们走进绘本的图文世界,真正让孩子在绘本中汲取养分获得发展。

第7篇

我常思考一个问题:现在的孩子幸福吗?他们被限制在百平米以内的空间,过着锦衣玉食、循规蹈矩的生活,他们百般受宠,却生来孤独,城市的繁华禁锢吞噬着他们纯真的天性。

为了弥补物质琳琅背后的精神苍白,向来奉行快乐教育的我,喜欢带着溜溜实行各种“主题行”,而这一次,我决定带他回乡下老家“野”一把!

一听说要去乡下,溜溜乐开了怀,小脑瓜开了闸似的甩出一连串问题:“妈妈,那里有牛吗?” “外婆家的咕咕鸡会生蛋吗?”“我可以看到海鸥吗?”……面对他的“狂轰乱炸”,我故作神秘:“到时你就知道啦!”

我老家东剑在舟山群岛某个小岛上,我们须换乘轮船、汽渡、汽车等一系列交通工具才能到达。途中,溜溜想让我抱,可见我双手提满行李,识趣的他只好一声不吭继续往前走。“溜溜真懂事,知道妈妈辛苦!”我这一夸,竟使这小子人品大爆发,他居然还要帮我提行李!好吧,男人的绅士风度必须从小培养,我果断赏他一小袋,颇为欣慰地看着他小而坚强的背影在我前面踉跄而行。

公车行驶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我们随着车子一同颠簸。溜溜笑着说:“妈妈,汽车怎么像小白兔一样,一跳一跳的呀?”我被他的想象力折服,顿时觉得坐车并不那么枯燥。没过一会儿,他又发现新大陆似地问:“妈妈,为什么这里的山都连在一起呢?它们手拉手在跳舞吗?”小孩的观察角度总是那么妙趣横生,我怎么就没发现连绵起伏的山脉在跳舞呢?溜溜真是个小诗人!“我想它们是一家人,左边最高的是爸爸,右边是妈妈,中间最小的是溜溜!”我这比喻让他扑哧一声笑了:“怎么这么有趣呀!”倾刻间,所有疲惫感消失在母子的欢声笑语间……

下车了,路边的牵牛花,挤挤挨挨,竞相开放,仿佛在欢迎我这个旧主的归来。一进家门,溜溜外婆端出一个大木盆让溜溜洗澡,这个木盆是我小时候洗澡的,现在,溜溜坐在里面,有种时空交错的感觉。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倘若“亲子阅读”是给孩子最好的精神馈赠,那么“亲子旅行”便是这种馈赠更具体、更生动的延伸。对于找只蚂蚁都有难度的城市来说,乡下真是个大开眼界的地方。尽管,孩子熟识百科卡里千奇百怪的动植物,但却没见过真正的辣椒长在枝头的样子,更别提见识蜗牛、蚱蜢、蟋蟀这些小动物的真面目了。 “妈妈,你快来,我看到了一条蚯蚓!”溜溜手舞足蹈地跑过来。他能准确判断这是蚯蚓,是因为绘本《蚯蚓的日记》,而这是他第一次亲眼见到他的“老朋友”。借此,我带他重温绘本情节,帮助他更好地感知与理解。“蚯蚓松土”还没看够,一抬头他又看到了“蜘蛛织网”,眼前真真切切的连环画面让溜溜来不及牵移思绪,只是睁大眼睛呆呆地望着。不过,最冲击他视觉的还属蜈蚣!刚看到时,他一声尖叫,吓得直往我怀里躲,过会儿又挡不住强烈的好奇心,探头探脑。“我们去数一下蜈蚣有几条腿吧!”他在彷徨间被我拉到了蜈蚣旁边。我拿了只玻璃瓶罩住蜈蚣,这下溜溜放松了警惕,开始仔细观察玻璃瓶里的“小怪物”,并拍着手说:“蜈蚣好有趣啊!”趁他不注意,我拿掉了玻璃瓶,他先是一个本能的闪躲,接着开始小心翼翼地靠近,最后蹲下来,开始从容地面对它的新伙伴。哈,这不就是一堂最生动的自然课吗?

溜溜在乡下的生活节奏缓慢而充实。早晨,帮外婆一起印蕃薯片(舟山方言,意为把红薯片摊在院子里晒),洒满阳光的院子,香味四溢;午后,坐着外公的三轮摩托,去海塘看外公拉螃蟹、抓鱼虾,下泡沫筏体验渔人的辛劳与乐趣;傍晚,我带他来到田野上,看各种蔬果生长的样子,为他吟诵《悯农》,让他切实体会农民的艰辛与粮食的珍贵;晚上,溜溜坐在院子跟外公有模有样地吹笛子、拉二胡,累了吃块西瓜,抬头看看满天的星星,偶而一架飞机闪烁而过,都会让他兴奋不已。他喜欢在院子里疯狂地追赶鸡鸭,和它们嬉戏、聊天;喜欢拿着榔头蹲在旧摩托车边上敲敲打打;喜欢踩着外公的大靴子,戴上头盔和手套,变身“魔法骑士”在水泥路上肆意奔跑。

我们也无须顾虑,任凭这匹“小马” 在纯朴的乡间重获“野”性,追逐自由……

第8篇

2001年,孙孙5岁。一天,小家伙儿从幼儿园回家带回绘画作品《天鹅》,全家很惊诧:“这是什么呀?”他坚定地回答:“天鹅!”全家更为惊诧:分明是一个大篮球啊!孙孙毫不在乎。于是我们便问他怎样欣赏这幅作品。他果断地强调要竖着看:“头向上,它正在飞,不能放平,放平就会掉下来……”

“奶奶,我在小一班的时候,他们说‘大甲’可以进化成‘肯泰罗’。等我上了中班一查,发现‘大甲’无进化!”小家伙一边说着一边信手画他的“精灵世界”。

咱也弄不清他在中班“查”什么,怎样“查”,可是我毕竟有了新发现:哎呀,怎么疏忽了,人家也有历史了――从小一班到中班,再往前推,他这5年的人生经历再加上10月胎儿,也够小家伙说“古”的了。倒是我显得有些幼稚,大甲是什么?肯泰罗又是什么?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怪物”世界?

不懂就向孙孙“下问”呗。生活在电子游戏时代的小家伙滔滔不绝:大甲就是那怪模怪样带壳子的、虫子一样的家伙,肯泰罗就是那个大怪牛……开始还行,后来我便越听越发地不懂。但是这时候的不懂一定要装懂了,否则就要伤害我诲人不倦的教授积极性……

每天傍晚小家伙进家门,不是爷爷奶奶便是爸或妈,准有一两个人高喊:“梓T,洗手!换鞋!”为了强调洗手的重要性,往往还要补充一句:“你不洗手,细菌进你肚子里,你就会得病。”后来才发现,小家伙根本就没明白大人叫喊的用意:那天他听完这顿叫喊后,便一鼓作气地完成了绘画大作《细菌游戏》。我们才发现他对细菌的理解就犹如快乐的动物园,他每天惰于洗手换鞋是在幻想生病,幻想在肚子里开个快乐的动物园之类的事情……

养蚕者说

我是孙孙的聚宝盆,他那只死在罐儿里的小壁虎遗体、用纸箱板做的大鲨鱼、精心构图的小精灵,诸多宝贝我一概珍藏,自然包括那本养蚕日记。

去年春,为表扬他的作文《救蚯蚓》和《“吊死鬼”变蛾》等,老师奖励他两只蚕宝宝。那天只见他激动地弓着腰、双手捧着蚕宝宝、小心翼翼地走着走着……

“奶奶养过蚕吗?”“养过。”“也是两条?”“不,好几十条。”“我爸呢?”“上百条。”他羡慕地大叫起来,我又补上了一句:“中间死了一半,是我喂了撒过农药的桑叶,没几分钟它们就全身变绿……我和你爸、你叔伤心得不敢再看,多亏爷爷把死蚕挑出去继续喂养,直到它们做茧。”

“爷爷真好。那后来呢?”“不养了。”“为什么?”“太伤心了……”

孙孙坚定地看着我:“奶奶,这回我不让你伤心,老师还让我写观察日记呢!”

养蚕包含着采集桑叶和喂养。采集由他爸、我的儿子负责,他妈负责挑选他爸采回的桑叶,优食劣汰。孙孙的《养蚕日记》便随着蚕宝宝的生长、吐丝、做茧、成蛾、产卵做全程记载。

孙孙的蚕,有老师奖励的两条,同学送给的4条,6条蚕蛾全部做茧,做茧后依旧延续着故事,它们把我们全家串联起来。

加了醋的蜜

最初画画儿没有艺术目的,画着画着竟然发现自己可以创作自娱自乐的寓言连环画儿了。孙孙亦成就不菲,假期与我同画,平素抽空儿独自做画,成了学校美术课的常“优”生,为此,我的儿、孙孙的爸送他一正式速写本,以资鼓励。

儿子赠本的那一瞬间,我醋醋地、羡慕地看着孙孙:“你爸只知道鼓励他的孩子,怎么就没想到鼓励他的妈妈呀……”

孙孙立马安慰道:“奶奶别急,等我大学毕业挣的第一笔钱,给您买个跟我这个一样的速写本!”

此事发生在他9岁、我72岁的2005年春天。天晓得,等他大学毕业挣了工资,我还能再画否?可是,孩子纯真的话依旧犹如一缕希望之光紧紧地包裹着我,像阳光一样温暖,像蜜一样甜。

第9篇

【关键词】绘本阅读;问题意识;创新能力

笔者认为,小学低年级课外阅读教学的着眼点可从绘本开始。绘本是美伦美奂的文字和绘画艺术的结合,使得低年级学生不需要教师过多的引导就被绘本自然吸引,可看精致唯美的画面,可读简短隽永的故事。面对丰盛的阅读“盛宴”,如果学生只是听到了一个个故事,知道故事的情节发展,却没有在低年级——“黄金阅读期”学会思考,没有逐渐形成自己的阅读建构。那么在中高年级甚至以后的广泛阅读中都会“被别人的思想牵着鼻子走”。

我校开展了课外阅读的研究课题,笔者通过多年实践觉得可以大概地分成四个阶段在低年级绘本阅读中来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问”绘本题目,培养“生疑”意识

绘本的题目是题眼、精华、神韵。在阅读之前,让学生阅读题目来问问题,一是培养学生问题萌芽——“生疑”意识,二是能在接触到书的第一时间内猜测了解绘本的大概,快速启动学生的阅读期待,把读书的方法渐渐渗透给学生。

《我家是动物园》中作者用儿童化的视角去观察一家人都像什么动物,既诙谐幽默又洋溢着浓浓的亲情。题目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所不同,我们可以这样启发学生去想:我的家怎么会是动物园呢?我的家人都是一个个动物吗?进而引导学生结合绘本封面上的男孩和香蕉来进行阅读前的“生疑”。在正式阅读绘本前让学生问,是一种很重要的阅读思维方式,甚至它还是一种很好的思考习惯。

“尽信书不如无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还是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就是其中之一。不管哪个学生在问,不管学生问了什么,这阶段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先问起来,等学生有了看到书题就“生疑”的意识后,再教会学生提问的方法,从而更有效地“生疑”。

二、“问”文本内容,培养“质疑”思维

在绘本阅读中,没有问题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没有问题,学生也就不会去深入思考,绘本阅读就只是表层的。绘本用丰富的画面和简洁有韵味的文字讲述故事,含蓄表达创作意图。低年级的学生能否正确地看图、读故事呢?教师应有效提问引发学生思考,设计问题要“精”,要有层次和思维价值,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

学生自由阅读《蚯蚓的日记》后,教师用以下问题检查学生阅读:你觉得绘本讲了些什么?关于这个故事你有想问的吗?在检查并帮学生梳理文章后可共同探讨学生感兴趣的蚯蚓性格、语言、动作等等。有学生重新认识了蚯蚓这种生活中陌生却重要的动物;有学生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有人还质疑“我们不是蚯蚓,怎么知道蚯蚓在地下的生活呢?作者写的蚯蚓的生活是真实的吗?”等等。

我们鼓励学生对绘本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阅读,甚至阅读中发现了绘本中不符合生活实际的、前后矛盾等,这是批判式阅读的萌芽。因此教师提问不必纠缠于故事情节,更多的应该是指引者,让学生的问题思维向更深处蔓延。

三、“问”绘本情节,培养“揣测”意识

绘本是一种图画和文字的结合体,文字描述说明图画,图画丰富了文字的内容,图画和文字是和谐共生的。阅读绘本不仅仅是欣赏,是从绘本中汲取知识和哲理,许多有悬念的绘本我们可以揣摩创作者的故事中体现出来的精心。尤其是绘本中会使用有好多相同的句式来讲述故事的主人公遇到的不同的人或者物,我们可以让学生根据绘本的图画去揣测故事的情节发展。

《谁咬了我的大饼》、《是谁嗯嗯在我头上》之类的绘本充满悬念。绘本一开始都是讲了一个故事的结局:小猪的大饼被吃掉了,小鼹鼠的头上被弄上嗯嗯了,凶手到底是谁?低年级的儿童对类似的故事总是无穷的好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渴望,让学生猜测故事情节,并由此说出猜测的理由。这时学生就是和作家同样角色的创作者,用自己的语言和知识来创作一个故事。如果学生创作的故事和绘本类似,教师鼓励学生,如果猜得不同,教师则将做记录,把这些新奇的故事汇编成另一本同题目的绘本书,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那么,学生不仅读了一个故事,还创作了一个故事。这对学生习得绘本中的语言,学会讲述悬念故事的技巧,甚至为低中年级的童话故事写作做好铺垫。

四、“问”故事结尾,培养“追疑”意识

绘本故事的结尾通常会激发读者不同的想象阅读。绘本故事结束了,可是创作并没有停止,教师可以让学生模仿或者自己创造新的故事来。“后来会发生什么呢?”这样能够激发学生的追疑意识,不仅仅只满足于听了一个故事。

如《当熊遇见熊》是一个神奇的故事。小熊每到一处,遇到了困难,总用它神奇的画笔来帮助度过难关。在故事的结尾,教师指引学生追问:最后这个故事会是什么样呢?学生爱幻想的脑袋瓜里会蹦出很多有趣的故事,这个时候教师放手让学生自编自创,可以画出故事也可以写出故事,甚至合作创作绘本续编。

第10篇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知识也越来越深入现实生活,教师实施生活化科学教学,符合现阶段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满足小学生的发展需要。现如今,科学教学中存在一定问题,不利于生活化教学的顺利开展。因此,本文分析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策略具有一定的探究意义。

一、生活化教学在科学教育中实施的必要性

(一)科学教学现状

在传统的科学教学中,科学教师所开展的教学活动仅限于课堂,并且,教师在课堂中占有绝对性地位,一味地进行科学理论知识灌输;教师传授知识时,严重脱离现实生活,不注重实践。长此以往,教师的教学激情会逐渐减退,小学生的学习能动性会渐渐降低。学生在无趣状态下所接受的科学知识是毫无意义、毫无价值的,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而且不利于高效课堂的打造。

(二)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由于小学科学具有综合性学科特点,它是各领域基础性知识与技能的融合体,然而科学教材中的基础知识均来自于现实生活,并且应用于生活,同时,具有实践指导性作用。科学教学生活化,一方面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能够扩大小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意识。在此基础上,有利于教师及时完成教学任务,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小学科学教育中生活化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积极运用生活化教学素材

小学科学教材中涉及的学科知识点较多、知识深度较浅、知识更新速度较慢,教师要想在实际教学中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深化知识体系,就要相应地进行知识补充,并在实际生活中选用教学素材。例如,教师讲解“电路连接”相关科学知识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电路连接实例,然后在科学课堂中针对简单电路进行现场连接操作,并相应地进行科学理论知识和注意事项讲解,同时,还可以顺势鼓励小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设计家庭电路连接方式。由于本课科学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进而利于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使其主动参与科学教学活动。此外,生活中的素材来源简单、操作方便,小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操作巩固科学知识,锻炼动手能力。

(二)明确、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

教师要想实现生活化教学的良好效果,首先要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对现实生活的认知情况,在此基础上,明确、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前者指的是,教师开展新的科学教学之前,明确告知学生新课内容,这样学生就会有目标地进行生活化资料搜集、整理,此过程即小学生主动了解生活、增强科学学习自主性的过程。后者指的是,科学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所依据的素材多数来源于现实生活,进而使小学生在生活化教学情境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例如,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开展《探讨饮料包装信息》这一活动,小学生在生活中会经常喝多种饮料,进而它与学生的距离并不遥远,但是包装信息是最易被学生忽视的,学生以小组形式搜集家庭在6天内喝过的饮料包装,并在第七天进行组内成员间的信息整合,进而确保信息的全面性和具体性。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不仅能够培养小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而且会拉近学生与科学学科间的距离。

(三)开展生活化课外实践活动

科学生活化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组织、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在自然中发现科学、学习科学。创新教学模式的同时,能够调动小学生的好奇心,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学习《动物》等相关知识时,教师为了更好地完成科学教学目标、实现教学效果,进而教师要确保小学生深入了解所要学习的动物,在此基础上,有效地进行知识普及、新内容传授。以动物――蚯蚓为例,为了顺利找到大自然中的蚯蚓,首先要了解蚯蚓的生长特性和生活环境,进而学生能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在相对潮湿的土壤中进行寻找,找到蚯蚓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蚯蚓的外形以及行走特点,并鼓励学生勇敢地用手触碰蚯蚓身体,观察蚯蚓的反应情况。课外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饲养蚯蚓,进而培养小学生的爱心和耐心,最后,小学生要针对所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自主完成观察日记。生活化课外实践活动的开展,能够使小学生感受到生活化科学的存在意义,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小学生的科学文化素养。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实施课后作业生活化以及教学评价生活化,使小学生在学习的各个阶段享受到生活化的科学学习,巩固学生科学基础知识的同时,以便于又快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第11篇

一、读书猜词,口头说话快乐多

课外阅读是习作的源头活水,为了在全班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一年半来,每个早读我都坚持为学生朗读课外书3至5分钟,采取相机停顿,让学生猜测书中原词的形式,见缝插针式地训练学生用词的准确性,灵活渗透写作的知识点。

一次,朗读张秋生《小巴掌童话》里的《猫蛋 虎蛋 刺猬蛋》,末尾——

小老鼠躲在墙角里,气得直翻白眼。

读到“气得……”,我停顿下来,让孩子们猜测小老鼠气得怎么样了。

生1:气得直喘气。

师:这样说可以,加个“粗”字更准确,气得直喘粗气。不过书里不是这样写的。

生2:气得用脚踢墙。

师:好玩,可惜书里没这么描写。

生3:气得蹦来蹦去。

师:还没猜对。

生4:气急攻心。

师:你太厉害了,这个成语也知道,佩服。但作家不是这么写的。

生5:直捶胸脯。

师(表演):这叫捶胸顿足。人特别生气、特别伤心的时候,容易做出这样的举动,不过你还是没猜对。

(我表演翻白眼,终于有个孩子答对了。接下来是拓展延伸。)

师:有没有同学以前在日记里写过人生气的?

(十来个学生举手。)

师:你是怎么写那个人生气的样子的?

生6:我写过妈妈生气,写妈妈非常生气。

生7:我写过爷爷生气,写爷爷很生气。

生8:我写过您生气,写老师气死了。

师:哈哈,我现在不是好好的站在这里吗?写人生气,千万不能写气死了。要写出气成什么样子了。同样,写高兴、写伤心,也不能说高兴死了,伤心极了。下面,我们来试试,看谁能形容一个人高兴时的样子。比如说我们班吴巧吧,这次期中考试得了总分第一名,要写她很高兴,怎么说?

生9:吴巧高兴得手叉着腰。

生10:吴巧高兴得嘴巴咧成了一朵花。

生11:吴巧高兴得向家长要钱买东西吃。

生12:吴巧高兴得露出了小酒窝。

师:“小酒窝”前面加上“两个”“可爱的”,再说一遍。

生13:吴巧高兴得露出了两个可爱的小酒窝。

生14:吴巧高兴得眉毛弯了起来。

师:弯成什么形状?

生14:吴巧高兴得眉毛弯成了月牙儿。

生15:吴巧高兴得眉毛弯成了香蕉形状。

(教师表演,眉毛夸张地上耸,问还可以怎么用眉毛形容高兴的样子。)

生16:吴巧高兴得眉毛像在跳舞一样。

生17:吴巧高兴得像有人在挠她的痒痒。

师:这个“挠”字一用,你就是小作家了。

生18:吴巧高兴得小白牙露出来了。

海量课外阅读和课内写作指导,本应该就是这样珠联璧合、水融!

千万别低估孩子的智商,这种读中带猜的互动很有效,活跃了气氛,不仅可以猜一个词,也可以猜一句话,还可以猜测后面的故事情节,非常吸引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也顺便训练了口头表达。

二、日记评改,边改边悟快乐多

日记对于起步阶段练笔兴趣的提升不言而喻,但是只布置写,不集中评讲,日记水平很难提高。而评讲的最好材料来自原汁原味的日记,隔十天半个月左右,围绕一个主题知识点来评讲。

比如一天上午我就用半节课,围绕“人物说话要伴随动作、表情”这个写作知识点来评讲。

待评片段(选自施心语日记《69分》):

妈妈( )问:“你们没发数学卷子?”我( )说:“发了。”妈妈又说:“你把卷子拿出来给我看看。”我( )说:“我拿给你看,你别打我。”“我不打你。”妈妈( )说。

师:第一个括号那儿可以填什么词语?

生1:温柔地。

(教师故意用发嗲的声音读了第一句,全班大笑,都明白了这个词语不合适。)

生2:妈妈“开心地”问。

(教师用略显夸张的高音读句子,再辅以开心之极的表情。孩子们同样悟出不合适。)

生3:好奇地。

师:有一个字对了,再猜。

生4:奇怪地。

师:OK。妈妈奇怪地问,这就有道理了,能说得通了。第二个括号填什么?

生5:难过地。

师:我难过地说:“发了。”不好。

生6:对着妈妈。

师:难道你和妈妈说话时,脸不对着妈妈?来,我们表演一下。

教师分别请了三个学生当施心语的妈妈,教师当女儿。“妈妈”每问一句:“你们没发数学卷子?”“女儿”就分别对着墙壁、门、天花板上的日光灯回答:“发了。”

小不点儿们笑得东倒西歪。在生动的表演中,在荒唐的归谬中,不需要教师啰唆什么,很多表达技巧孩子们都会自己领悟。教师的功劳,在于化难为易,在于帮助学生豁然开窍。

最后终于生7猜出了原文里的“害怕地”一词。

第三处括号生8说填“紧张地”,生9说填“伤心地”,生10说填“快要哭出来了”,都有一定的道理。这儿教师不轻易否定他们的答案,不轻易宣布谜底,只要有一点点理由,都鼓励百家争鸣,这样到中、高年级,孩子们的作文必然是个性化的、百花齐放的。老实讲,生10的“快要哭出来了”,我觉得比原文更精彩、更确切。

第四处括号生10说填“安慰我”,我夸奖了他。最后无人猜出原文词语,我请施心语说了她当时的用词——“摸着我的头”。

三、连词成段,想象飞翔快乐多

提供几个词语,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把词语之间的空白填补出来,编织出一段比较通顺完整的文字,这种连词成段训练,对低年级孩子而言,是不错的形式。

一次,我指导全班用四个词语编一个小故事。因为强调注意情节的差异性,因此学生的写话基本没有雷同的。

蚂蚁 野花 山坡 钻出来

师:这样编好不好——一只蚂蚁从洞里钻出来,看见山坡上的野花开了。

生1:不好。因为太简单了,没什么意思。

师:对!我们不仅要把四个词语都编进一段话里,还要努力让情节有趣、内容具体。另外,每个人编的故事应该各不一样。比如,只能是蚂蚁看见野花吗?

生2:也可以是小刺猬看见的。

生3:也可以是梅花鹿看见的。

师:大家说得很好。同样,从洞里钻出来的不一定非要是蚂蚁,也可以是——

生4:也可以是田鼠。

生5:也可以是蚯蚓。

师:即使是蚂蚁,也不一定是从洞里钻出来,也可以是——

生6:也可以是从草丛里钻出来。

生7:也可以是从野花的花瓣里钻出来。

师:也可以从犀牛,或者大象,或者河马的鼻孔里钻出来呢。同样的道理,野花不一定是看见的,也可以是——

生8:也可以是摘下来的。

生9:也可以是买来的。

生10:说不定是谁送的。

第12篇

关键词:新课程;多媒体技术;早期阅读;融合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8-0255-02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辅助教学成为早期阅读教学的重要方面。多媒体教育技术借助其形、声、色、光的效果,创设各种形象生动、灵活多变的学习情境和教学情境,把静态知识动态化,抽象知识形象化,枯燥乏味的知识趣味化,从而营造了轻松自然的学习氛围,凭借其生动性、直观性、趣味性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诱发幼儿的情感共鸣,使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一、多媒体技术与早期阅读活动的巧妙结合

1.多媒体技术构筑美好的早期阅读课堂。早期阅读给予幼儿美的享受,使幼儿情感上、精神上获得极大的宽慰。多媒体生动有趣、直观具体的形象,与幼儿接受上的感性态度十分契合,因而首先产生的是美感效应。绘本《猜猜我有多爱你》营造了一个充满了诗意和温馨的意境,通过多媒体技术将静止的图片制作成FLASH并配以优美抒情的乐曲,整个绘本就“活”起来了,幼儿在优美的音乐中想象、讲述、对话,得到了文学的熏陶和阅读的快乐。

2.多媒体技术彰显早期阅读的愉悦性。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制作,将图书中静态的画面转化为多媒体的动态情景,更重要的是,幼儿不是作为单纯的某个知识去理解它,而是进一步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幼儿感知阅读的过程。绘本《蚯蚓的日记》教学中,我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蚯蚓日记图片制作成电子白板课件,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幼儿愿意主动去探索绘本带来的奥秘。活动中通过使用白板中放大镜、显露器、神奇墨水等功能,帮助了幼儿的想象。

3.多媒体技术关注个体的认知能力。由于个性和环境的差异,幼儿之间的阅读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多媒体技术的运用符合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规律。早期阅读的语言既是儿童能够理解的,又是需要其“跳一跳”才能掌握的,通过多媒体技术将复杂的内容简化成易于幼儿理解接受的方式,可根据幼儿的个体水平,再挑战儿童现有语言能力的基础上促进其语言的发展。

4.多媒体技术体现了早期阅读的教育功能。幼儿在诗化语言创编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对作品的感悟、表现和想象这三方面获得学习经验和有效发展。在多媒体生动画面的刺激下,幼儿想象的闸门被开启,创新意识随之萌发,编创激情油然而生。这时,他们会表现出非凡的想象力,表达出充满童趣的稚嫩语言。

综上所述,我们不得不说,多媒体信息技术在幼儿早期阅读的教学活动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是教材形态的重要部分,是教师的重要教学工具,也是幼儿学习的重要的认知工具。

二、适时适度地应用多媒体技术,让幼儿更深入地阅读

当然,多媒体的使用和教学的内容,要在以教学为目的,以宗旨为指导的前提下适当地使用。

1.应用于激趣导入时。合理利用声音、动画、视频、投影、幻灯等信息技术手段,为幼儿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进行课堂教学,使教材变得更为生动形象,同时刺激幼儿的生理感观,激发幼儿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从而调动了幼儿阅读的兴趣。如教学活动《调皮的太阳》,我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儿歌以动画的形式呈现在幼儿面前,幼儿的兴趣被激活了,马上以积极的情感投入到学习中,学念儿歌不再被动。

2.应用于拓展想象时。在早期阅读教学活动中,运用多媒体可以给幼儿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能使幼儿简便、快捷地直观现象,感觉真切、自然,甚至可以身临其境。在教学活动《小羊过桥》中,我做了前半段故事的动画,画面在此定格,接着会发生什么事情呢?于是小朋友你一言我一语,孩子的思维就像插上了翅膀。活动中既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能力,又培养了幼儿的观察力,锻炼了思维。

3.应用于突破重难点时。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恰当切入能成为活动突破重难点的点睛之笔,把抽象的知识点形象化,将重难点深入浅出,让幼儿直接感知和理解教学内容,优化幼儿的认知过程,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活动《悯农》,因语言的表述与现在不同,年代久远,幼儿无法理解古诗的意思。多媒体的运用,以动感、直观的画面演绎了古诗,同时配上忧伤的音乐,让幼儿感受到农民劳动的艰辛和粮食的来之不易。通过动态的演绎,整个活动的重点、难点得到了充分的演示,幼儿也比较容易地接受了相应的知识。

4.应用于强化重点时。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早期阅读教学,教师可根据需要对整节课进度进行调节,有选择地使所演示的内容再现。例如在早期阅读《蚂蚁和西瓜》教学中,通过白板透视镜功能让幼儿观察蚂蚁搬西瓜的场面,所以活动一开始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了,打破了以往一页一页翻看的惯例,而是以观看重点画面引出,强化了重点,使教学更有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