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投资收益分析

投资收益分析

时间:2023-05-30 10:29:0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投资收益分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投资收益分析

第1篇

【关键词】金融投资 收益 风险

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可支配的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的理财观念也在不断增强。金融投资作为一种理财方式,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当中受到广大投资爱好者的青睐。我国金融市场的形成推动了我国金融投资行业的发展,各种金融投资工具层出不穷,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不同的金融投资工具所带来的投资风险也会不同。因此,投资者要想使投资效益最大化,就必须考虑到金融投资的风险,明白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一、金融投资与风险的概述

金融投资收益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随着投资概念的不断完善,在实物投资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一种投资行为,是个人或者群体在金融市场中购买金融理财商品,以便获得收益。投资收益是指投资人在一定期限内对外投资所起的收益回报。投资风险是指对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在投资过程中可能会遭受收益损失甚至是本金损失的风险。投资风险是一种经营风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投资收益与风险是成正比例关系的,金融投资收益越高,其投资风险就越大;反之,金融投资收益越小,其风险性就相对较小。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的目的就是在最小的风险情况下获得最大的收益。投资收益与风险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由于风险的存在,投资收益会随着风险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二、规避风险,提高金融投资收益的措施

金融投资作为一种理财方式,已经深入到我国当前人们的生活当中。在当今的金融投资市场中,投资者进行金融投资的目的就是获得最大收益,而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时候,收益与风险是并存的,为此,投资者要想获得更好的投资效益,就必须深刻认识到投资风险,采取有效的措施规避风险。

(一)提高自身的金融投资意识。

在我国当前的金融市场投资中,有许多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时候比较盲目,对金融知识的了解不够深,以至于不能清醒的认识到投资风险。为此,投资者在投资之前,首先要加强对金融知识的学习,确定自己的投资目标和投资方案,并针对投资风险做好评估。同时还要对投资环境、公司的经营情况等影响收益因素进行相关的了解。例如在债券金融工具的投资中,投资者要针对影响债券收益的风险进行相关的分析,主要包括利率变动、价格变动、通货膨胀、税收、政策等风险。投资者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充分的了解,才能在投资过程中有效的规避风险,保障投资效益。同时投资者在选择金融投资工具时也应当对各种投资工具的优缺点进行深入了解,对确定选择的投资工具进行投资分析、投资技巧的了解。

(二)加强金融法律法规建设。

在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体制下,虽然金融市场已初具规模,但是我市场机制发展还不完善,市场的优化匹配还需要依靠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来完成。金融投资风险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严重的阻碍作用[2]。投资者在进行金融投资的时候,如果投资环境得不到保障必然会影响投资者的投资行径,从而不利于我国经济的发展。针对我国金融投资市场环境,需要依靠政府,倡导政府合理干预,加强金融法律法规建设,规范投资者以及机构行为,规范金融投资市场环境,有效的降低金融投资风险,从而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

(三)投资多样化和风险分散。

投资多样化指的是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上进行投资的时候,在了解了各种金融投资工具的收益水平以及风险之后,根据自身的状况对投资工具进行多样化选择,避免投资者将所有资金投入到一种产品上的风险。风险分散指的是投资者在金融市场进行投资活动时,通过科学的投资组合将风险分散化从而有效地控制风险,并达到减少整体经济损失的目的。例如,某投资者手中有80万现金,该投资者在进行投资的时候,将40万现金存入银行,将20万元投资股票市场,剩下的资金投入到当前稳定相高、收益良好的债券,这种多样化的投资方式有效的避免了投资者将所有资金投入到一种产品上的风险。

(四)加强风险分析,做到科学防范。

我国金融投资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投资效益与风险是并存的。我国金融投资市场还不完善,各种问题屡见不鲜投。投资者在金融市场进行投资活动的时候应当坚持防范风险、科技为先的原则,不断加大对科技防范的投入,同时密切关注当前金融违法犯罪的最新动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掌握风险控制的主动权。金融风险尽管无处不在,多变突发,但如果深入研究,通过解剖具体个案,互通风险信息,全面总结经验,加强交流合作,就能认识和把握形形的金融风险发生的特点和规律。

三、结语

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市场正在逐步形成,同时为我国金融投资的发展提供了动力。金融投资是一种收益与风险并存的投资活动,投资者在实际的金融投资活动中,一定要深刻意识到投资风险的危害性,在取得收益最大化的同时尽量规避投资风险。投资者在进行金融投资过程中所面临的投资风险是多样的,针对投资环境需要政府加强法治建设来规范投资市场环境,保障金融市场的可持续发展。而作为投资者则要不断加强自身金融投资知识的学习,在投资中把控风险,有效的减少风险损失,从而拉动我国内需,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第2篇

对长期股权投资持有期间的账务处理,《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规定,应根据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及是否存在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能否可靠取得等情况,分别采用成本法及权益法进行核算,对投资收益的确认也分别采用这两种方法核算。

采用成本法核算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3号》(财会[2009]8号,以下简称“《3号解释》”)规定,“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除取得投资时实际支付的价款或对价中包含的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外,投资企业应当按照享有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投资收益,不再划分是否属于投资前和投资后被投资单位实现的净利润。”

采用权益法核算的,在投资持有期间,随着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相应调整增加或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并分别情况处理:(1)对属于因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产生的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企业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的份额,增加或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确认为当期投资损益;(2)对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以外其他因素导致的所有者权益变动,在持股比例不变的情况下,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应享有或应分担的份额,增加或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同时确认为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被投资单位宣告分配利润或现金股利时,投资企业按持股比例计算应分得的部分,一般应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对权益性投资收益的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实施条例》”)第十七条规定,企业所得税法第六条第(四)项所称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是指企业因权益性投资从被投资方取得的收入。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按照被投资方作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3号解释》,长期股权投资按成本法核算的投资收益在财务与税务处理上均按被投资方作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因此不存在差异,而按权益法核算的投资收益确认方式则不同。准则是按权责发生制核算企业当年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或损失,而税法则更接近于收付实现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释义》对此是这样解释的:“税法上对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收益的确认已偏离了权责发生制原则,更接近于收付实现制,但又不是单纯的收付实现制,也就是说,税法上不确认会计上按权责发生制核算的投资收益,这是税法与会计差异之一”(特殊情况除外)。对大多数企业而言,按权益法核算确认的投资收益,财税差异对企业的影响并不是很明显,但对外商投资企业来说,当企业申请将利润汇出时,这个差异就是显而易见的了,因此企业对此应特别关注,会计师事务所在为这些企业出具专项审计报告或鉴证报告时也应注意这一点。

二、案例分析

A公司系外商独资企业,2005年和2007年分别投资B、C公司,投资额为1500万元、1000万元,投资比例为55%和40%。根据会计准则规定,A公司账务处理采用权益法核算。

假设A公司2004年以前的利润已全部分配,不存在任何应调整的交易事项,截至2012年5月31日止,A、B、C公司可供分配利润相关数据如表1、表2:

其他相关资料:

(1)2009年6月A公司做出利润分配决议:向外方投资者分配利润1600万元,并根据会计师事务所利润分配《专项审计报告》等资料向税务机关申请利润汇出,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34.20万元;

(2)2010年9月税务部门在检查中发现A公司2009年6月利润超额汇出173.50万元,对超汇利润归属于2008年度以后的追征10%企业所得税,并对追征的税款加收滞纳金。

(3)2012年6月A公司做出利润分配决议:向外方投资者分配利润1800万元,并根据会计师事务所利润分配《专项审计报告》等资料向税务部门申请利润汇出,税务部门经审查核定其实际可汇出数为1309.95万元。

根据上述资料分析:税务部门认为A公司利润超汇的依据是什么?税务部门核定A公司可汇出利润金额是否正确?

分析:

1.依据:(1)根据税法规定,股息、红利等权益性投资,除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另有规定外,按照被投资方作出利润分配决定的日期确认收入的实现;(2)根据《实施条例》第九十一条规定,非居民企业取得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第(五)项规定的所得,减按10%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3)《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企业所得税若干优惠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1号)关于外国投资者从外商投资企业取得利润的优惠政策规定,2008年1月1日之前外商投资企业形成的累积未分配利润,在2008年以后分配给外国投资者的,免征企业所得税;2008年及以后年度外商投资企业新增利润分配给外国投资者的,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

2.可汇出利润金额计算是否正确

(1)2009年6月按税法规定可汇出的利润

根据上述规定,A公司2009年6月汇出的利润应以2008年1月1日为界分两个时段来计算

2004年至2007年自产的净利润:320+200+280+350=1150(万元)

可确认的投资收益(B公司2008年宣告分配2007年的股利):100×55%=55(万元)

2004年至2007年可确认利润应提取的法定公积金:(1150+55)×10%=120.50(万元)

2004年至2007年可确认的可供分配利润:(1150+55)-120.50=1084.50(万元)

2008年可确认的可供分配利润:[(380)+0]×(1-10%)=342(万元)

2004年至2008年可确认的可供分配利润:1084.50+342=1426.50(万元)

2008年新增利润分配给外国投资者,应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342×10%=34.20(万元)

(2)超汇利润计算

A企业按税法规定确认的2004年至2008年可供分配利润为1426.50万元,而企业利润分配汇出额为1600万元,超出税法认可的可供分配利润173.50万元,其中归属于2008年及以后年度的新增利润为102.50万元*,应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10.25万元。

*说明:2008年以前A公司按权益法计算的投资收益合计126万元(4.95+27.60+93.45),实际宣告分配股利55万元,尚有71万元未分配,据此得出归属于2008年以后的利润为102.50万元(173.50-71)。

(3)2012年6月按税法规定可汇出的利润

A公司2009年至2011年自产的净利润:360+440+510=1310(万元)

可确认的投资收益(B公司宣告分配的股利):(200+600)×55%=440(万元)

可确认的投资收益(C公司宣告分配的股利):(50+100)×40%=60(万元)

2009年至2011年可确认的利润:1310+440+60=1810(万元)

2009年至2011年可确认利润应提取的法定公积金:1810×10%=181(万元)

2009年至2011年可确认的可供分配利润:1810-181=1629(万元)

2009年至2011年可确认的利润汇出数:1629-173.50*=1455.50(万元)

(*说明:2012年6月可供分配利润应扣减2009年7月已超汇的利润173.50万元,包括归属于2008年以前的累积未分配利润71万元以及归属于2008年以后的新增利润102.50万元)

新增利润分配给外国投资者的,应依法缴纳企业所得税:(1629-71-102.50*)×10%=145.55(万元)

*说明:2010年税务检查已追征企业所得税,不再重复征税。

2012年6月实际可汇出数:1455.50145.55=1309.95(万元)

3.验证上述计算是否正确

(1)上述计算结果显示,A公司按税法规定计算的可供分配利润共计3055.50万元[(1426.50+1629)或(1600+1455.50)]已全部分配完毕(详见表三),但从表二的数据来看,A公司在2012年6月利润分配汇出后,可供分配利润尚有余额436.44万元(1891.94-1455.50),这436.46万元差异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①A公司按权益法计算的投资收益总额为1039.95万元;被投资企业宣告分配股利总额为555万元,按权益法计算与按税法确认的投资收益差额484.95万元;

②A公司已提取的法定公积金总额为388.01万元;按税法计算可汇出利润提取的法定公积金总额为339.50万元,两者差异48.51万元。

③上述两项差异形成可供分配利润尚有余额436.44万元(484.95-48.51)。

(2)A公司2008年以后新增利润分配给外国投资者应缴纳企业所得税190万元(详见表3),其中:企业2009年利润汇出已缴税款34.20万元,2010年税务查补税款10.25万元,2012年利润汇出已缴税款145.55万元,合计已缴企业所得税190万元。

根据上述计算和验证结果来看,税务部门核定的利润汇出金额是正确并有依据的,但对2010年检查发现超汇利润应补缴的企业所得税是否加收滞纳金,《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管法》第五十二条是这样规定的,“因税务机关的责任,致使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三年内可以要求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补缴税款,但是不得加收滞纳金;因纳税人、扣缴义务人计算错误等失误,未缴或者少缴税款的,税务机关在三年内可以追征税款、滞纳金;有特殊情况的,追征期可以延长到五年。”因此,是否加收滞纳金应视责任而定。

作者单位:

第3篇

[关键词]分布式能源;容量配置;投资收益

中图分类号:TK01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0-0167-01

一、建设分布式能源站的技术边界条件

1、以热定电匹配发电容量,电力输出机制为并网上网。

2、最高冷热电负荷的测算值:冷负荷132W/m2、热负荷59.25W/m2,区域内冷热负荷用户的同时使用系数取0.65~0.7、区域电负荷指标值0.082kW/m2、分布式能源站供能电耗率0.174kW/kW。

3、天然气气源来之于城市中压燃气管道,压力为0.2~0.4MPa。

4、分布式能源站供能的建筑体量30万m2

5、选址条件:老汽机房、绿地及道路地下或半地下、原烟囱的部分建筑体量。

二、分布式能源站方案的设备配置及容量

1、实际冷热负荷指标值的确定如表1

2、总量电负荷的确定如表2

分布式能源站的设备容量按以上核算后的三联供负荷进行配置。其中冷负荷的介质进出温度为13℃/6℃、热负荷的介质进出温度70℃/40℃。

3、配置设备的性能参数

(1)内燃机

GE公司生产的颜巴赫内燃机其主要性能参数略。经计算:单机尾气利用热量2051kW折合0.8MPa(给水温度25℃)的干饱和蒸汽2773.6kg/h。单机可供蒸汽及热水介质的热量为4137kW合14.9GJ/h。

(2)吸收式溴化锂机组

吸收式溴化锂机组的单机容量,按内燃机性能输出的热能进行配置。由江苏双良空调有限公司生产的吸收式蒸汽热水、烟气热水溴化锂机组,江苏双良空调有限公司生产的吸收式溴化锂机组,可根据用户需求进行制冷机组的容量设计制造,目前已制造的最大单台容量为1000万大卡机组。一台颜巴赫4035kW发电容量的内燃机,利用4137kW的余热,配吸收式蒸汽、热水溴化锂机组的制冷量约为3379kW,配烟气热水溴化锂机组的制冷量约为3898kW。

(3)电动水冷机(水水热泵)

美国约克公司生产的离心式水冷机组,其主要性能参数为单台机组制冷量6681 kW、机组额定输入功率1312 kW、COP5.09、制冷剂R134a、压缩机转速8370 rpm、冷水入口温度5℃、冷水出口温度13℃、冷水额定流量720m3/h。

(4)蓄冷槽

采用水蓄冷方式的设备配置,主要优点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可以平衡系统负荷的波动,就区域内综合楼宇群而言的冷热负荷,随季节性、用户需求的时间段及随意性而定,要把握好这一负荷特性的波动程度,实现最节能的运行方式水蓄冷是必不可少的配置,否则仅依赖热机去进行负荷调节,效果迟缓、精确性差、多耗能、折损热机的使用寿命。二是如果能利用分时电价,又可提高生产经营的收益。三是可减少辅助设备的相关容量,节约项目投资费用。

蓄冷槽的大小有一个最佳容量的概念,为使散热损失尽可能的小,只需满足系统冷热负荷调节量的需求即可。本方案电负荷实现的是完全上网,内燃机运行的年利用小时数较高,内燃机排放的余热原则上不进行蓄冷(热)的运行方式,在能享受分时电价的条件下更是如此(分时电价小于内燃机发电的综合成本价),实现了按冷热负荷的高低选择开机台数,余热量多,且能及时利用节能量大。因此蓄冷运行由水水热泵在夜间低谷完成。

以蓄冷槽容积数值分析,为使散热损失最小,它与需要供冷的负荷和预计供冷的时间有关。当热泵额定容量一定时,蓄冷时间和开机台数也就确定了。

从商务楼宇负荷特性曲线的形态可知,供能高峰时间为9:00至17:00。

在计算得到的三个水槽容积数据中,理论上,数据1最为理想,次为数据2,其供冷调节时间充足,利用低谷电时间最充分,再次为数据3,原因是当尖峰负荷时,冷水机将使用名义的峰电电价来顶峰,优点是减轻了区域内建造水槽面积的压力,适合60%的负荷调节。如果利用区域内原烟囱的建筑作为水槽面积使用,经测算不需大的内部变动将有7720m3容积体量,与数据3一致。所以选择合适的水槽容积应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主要与需求侧建筑的常年入住率、季节内,延续某一点负荷时间的长短、可提供建设水槽的面积有关。

4、设备配置的数量及种类

区域内分布式供能站主设备配置的数量种类如表3

对于设备配置的几点注释:

(1)增大内燃机发电容量可减少配置台数,目前GE公司制造的内燃机最大容量为4401kW,但余热利用量为3861kW,联合循环效率87.4%。故选择余热利用量高的4035kW容量机组。如有其它品牌容量大的机组,可在技经分析后作出定论。

(2)不考虑另增备用机组,供冷高峰时5台内燃机全开额定制冷量为17414kW,蓄水槽供冷量为10514kW,总供冷能力27928kW,考虑沿路5%的管损,满足高峰冷负荷26532kW的需求,则电动冷水机可作顶峰之用。供热高峰时3台内燃机全开额定可利用余热为12411kW,也考虑沿路5%的管损,热交换器的效率98%,满足高峰热负荷11555kW的供热能力。

(3)考虑到供热高峰时段的热负荷需求,烟气热水溴冷机组只配置一台,如配置二台,影响供热的可靠性(无备用,且采用溴冷机组供热方式经济性差)。

(4)设备配置的技术路线,主要以提高一次能源的梯级利用和热效率为主,不采用燃气锅炉及少采用高品位电能驱动的供能设备。设备种类的单一,有利于系统参数的匹配、运行方式的简捷、备品备件的简化、设备管理成本的降低。

(5)配置机组总容量的余热利用制冷量,为区域基本空调负荷(峰值)的65.63%,余热利用热量100%全部用于区域冬季、夏季基本空调负荷,发电容量为区域总用电负荷的69%。故有较好的节能效果。

5、配置设备的系统示意图略。

系统中吸收式溴化锂机组仍设置了蓄冷的功能,以提高运行调节的灵活性。当不能享受低谷电价时,可进行蓄冷运行方式。

冷负荷峰值运行时,蓄冷释放的负荷量占总负荷的35.62%。

系统供冷时热力介质参数0.8MPa、175℃,为溴冷机热源。供热时参数为70℃,直接供向用户,当然中间还需设热交换器。

四、运行策略

可根据冷热负荷需求选择开机时间和台数。内燃机冷态启动至满负荷运行5分钟左右即可完成,经济运行的负荷50~100%,溴化锂机组10分钟左右至满负荷,负荷调节范围30~100%。综合负荷的响应能力不差。

从节能、能源梯级利用角度衡量,保持内燃机高负荷运行是最佳的运行指导策略。内燃机开机台数作为负荷的粗调,水蓄冷作为负荷的细调,冷热水的温差作为调节的定值,介质温度和流量作为调节的变量。

关于内燃机运行小时数,由于电力并网上网条件已无限制,在以热定电的原则下,再去关注内燃机的运行小时数已无实际意义。其设备利用小时数一定大于受限上网条件下的相同容量利用小时数。然而应重点关注的是机组年利用小时数所反映出的一次能源梯级利用和节能效果,它必然体现在项目供能产品的量价关系上。

参考办公建筑的空调使用时间为7时至19时,周末及节假日不使用空调;商业建筑的空调使用时间为8时至21时,全年运行。系统供冷期为4月15日至10月31日,供热期为11月15日至3月30日。按此供能的年时间条件,机组年运行利用小时可经估算得出供冷期供热期最大负荷小时和年平均负荷率。

年平均低负荷率是指,除去商业和办公建筑同时供能的高负荷率时间段,在剩下时间段中的年平均低负荷率。年平均低负荷率越高,年利用小时数越大。

机组年平均低负荷率还与区域内建筑的种类有关,依据建筑暖通空调设计的冷热负荷指标值分析,有每平方米办公建筑必小于商业建筑供冷(热)量的结论。所以机组年利用小时的统计,一定是随着区域内商业面积与办公面积比率的增加而增加。而上表给出的两个建筑体量是开发区域内的预估值。

五、分布式能源站方案的评价指标如下

燃料的节能率,是以分别产生同质量的电和冷(热),常规供能方式与分布式供能方式燃料消耗量的比较。常规供能方式是指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不供热、联合循环效率60%)+燃气锅炉(热效率95%)下的供能方式。按机组年运行利用小时数2970h计算,年可节约天然气279万m3,折合标准煤3252吨。

在电力上网不受限的条件下,节能率的大小与选择内燃机的性能有关,节能量的多少与装机规模容量有关,这二点决定了三联供一次能源的使用成本。

如果将余热锅炉的乏气温度120℃降低至100℃,技术上是可以做到的,那么联合循环热效率还将提高。这要待热力系统设计优化时考虑。

本方案的热经济性评价指标与一般的集中供能站相比,在商业运作上,不仅凸显了建设分布式三联供供能站的意义,同时也为用户提供相对廉价的供能产品有了技术经济基础的保障。

六、分布式能源站方案的初步投资及收益的测算和评价

1、投资估算

按主设备配置方案的总投资费用推算(供货方报价信息)其它设备的总投资费用暂定为1000万元。系统一次性注水量1.7万吨,费用约6万元。

建筑工程费、安装工程费、设备购置费等其他费用暂定为4000万元。

项目总投资约19000万元,如蓄冷槽利用烟囱空间,则为17660万元。

然而在测算收益时,可根据不同的投资总额确定对应的供能产品价格。

项目的注册资本金比例按20%计,注册资金以外的资金,以贷款方式筹措,贷款利息为6.55%。

2、热经济性指标表略。

3、财务分析基础数据表4如下:

三联供可变成本的费用由年天然气消耗量、年补水总量、年购电量(谷电)、年内燃机油耗量、年管道水保养药剂费构成。成本费用按总投资17000万元、年平均低负荷率40%(冷)/55%(热)、年利用小时2970h计算。

4、财务分析

分析以发电行业基准收益率即IRR为8%时的不同投资总额、年利用小时数的年平均低负荷率所得到的供冷(热)产品价格,投资回收期Pt为10.55年。从分析数据结果看,当项目投资总额确定后,只有定量了年平均低负荷率的大小,也就可得到较切合实际的供能产品价格。这也是当今建设分布式能源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时,在盈利上最难预估的不确定点。而它只有经过生产实践过程中的深入统计研究,才能清晰核定。(以上分析采用了虹桥机场年平均低负荷率进行类比得出的结果)。

按上海市建设分布式能源站的政府补贴规定,有装机容量1000元/kW的项目补贴,则本项目得到的政府补贴总额为2017.5万元。

结合开发区域内商业与办公建筑2:8的比例,取40%(冷)/55%(热)的年平均低负荷率、年利用小时2970h、投资总额1.7亿,在规定的上网电价0.674元/kW条件下,供冷(热)产品的价格(扣税):冷价0.47元/kWh、热价0.82元/kWh,静态全周期净利润NPV为16958万元。

如果以本方案界定的年供能时间段,要使供冷(热)价格再低,必须有年冷热平均低负荷率的提升,特别是商业建筑体量的比例大小,对年低负荷率的影响更大些。随着年利用小时数的增加,可见供冷(热)价格更低。

在供冷(热)价格的商务运作上,可根据用户供能量的大小,实施灵活的收费模式,诚信服务的调整空间,以取信于用户。

至于天然气价格的变化,可以通过两部制供能价格的计算公式进行调整,来确保盈利不受影响。

七、结束语

国务院颁布的《“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到2015年,全国单位GDP总值单位能耗,相比2010年降低率为16%,天然气占一次能源的比重从现在的5.4%提高到10%以上。

在已经拟定的《国家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2004年~2020年)》中,提出了“节能优先,效益为本”的方针,是解决我国能源问题的重要途径。

因此分布式能源系统应用于城市大型商务楼群是实现天然气资源合理高效利用的正确方式,它将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于改善城市的能源结构意义重大。

当前制约分布式能源发展的问题,表现在并网机制和售电价格,真正的瓶颈在于我国《电力法》与分布式能源发展边界条件上的矛盾。

参考文献

[1] 《分布式冷热电联产系统装置及应用》中国电力工业出版社.

[2] 《浦东前滩冷热电分布式供能》华东建筑设计院.

[3] 《余热利用技术技术》江苏双良空调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第4篇

[关键词]人力资本;投资;收益;企业员工;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6-0066-02

企业通过激励资源的优化组合能够激发员工提升自我人力资本储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升企业总的人力资本储量,并能促进员工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资本的潜能,为企业创造财富。本文结合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现状,指出了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简要阐述了激励机制创建对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的意义,并对如何优化激励机制做出有益探索,以供广大工作同仁借鉴参考。

1 困境: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现状

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日益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一个企业拥有什么样的人才,就能赢得什么样的市场;谁拥有的高素质人才多,谁就可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笑到最后。从现有的经济学及管理学相关理论来看,其在人力资本投资领域的研究中各有侧重,其中,管理学重点关注人力资本与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经济学则未能将企业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主体,两者在该领域的研究上存在明显缺陷,在如何提升人力资本储量、高效开展人力资本投资上的重视不够。在实际操作中,对绝大多数普通企业而言,要增加人力资本储量,其途径主要有两种:①聘用人力资本含量高的人才;②对员工进行培训。从理论角度来讲,前者在提升企业人力资本储量上更加快速、高效,成本也更低,但人力资源招聘却往往差强人意,因此,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主要集中于对员工进行培训的投入,但培训投入的多少、规模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其收益也往往需要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就其本质来讲,培训的目的旨在提升员工业务能力与水平,是企业人力资源优化与管理的一种手段,也是企业对员工的一种期许,但培训效果却因人而异。加上市场环境、经济政策、行业动向等都会对企业经营状况产生影响,其业绩表现并不只是培训单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从客观上增加了企业人力资本投资的风险。

就像货币不等于资本一样,员工的知识储备、技术水平也不能等同于人力资本,只有将其投入生产并带来增值的情况下,才能称为人力资本。换言之,企业员工自身的知识理论、技能只能表明其具有将这些因素作用于企业并为之创造价值的潜能,而这种潜能的发挥还需要以一定的主客观因素为前提。从主观角度来看,员工主体是否有充分施展其潜能为企业创收的意愿和行为;从客观角度来看,企业是否支持、鼓励员工发挥其潜能。

2 反思:构建员工激励机制的意义

2.1 良好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激发员工自我人力资本投资的意愿

人力资本的主体是员工自身,知识理论、技能水平等潜能离不开员工这一现实载体,从人力资本获取与提升的过程来看,其主动权主要在员工个体手里,因此,员工自我人力资本投资的需求在人力资本投资中处于关键性地位,自我人力资本投资的意愿对其运用与发挥的效果产生着不可小觑的影响。对员工个体而言,进行自我投资需要投入一定的成本,因此势必也需要考虑收益,付出是否能获得相应回报以及回报的大小、可信性等风险都需要进行科学评估,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开展自我投资的积极性。通过构建员工激励机制,帮助员工明确其自我投资与回报之间的联系,借助具有一定吸引力的激励手段,将获取并提升人力资本转化为员工主体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激发员工自我投资的意愿,调动其主动进行人力资本获取的积极性。

2.2 良好的激励机制有助于优化人力资本结构

一般来讲,员工自我人力资本投资的内容也是个体对投资收益进行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某上市公司的员工薪资待遇中,学历越高的员工年假越长,在这一激励机制的影响下,高学历就会成为员工自身发展的追求;又如某数码公司对产品研发提出新思路的员工提供额外奖励,员工就会在工作中重点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培训作为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旨在改善员工心理状况、工作态度,更新技术知识,规范工作行为,调整工作方法以及提升业务水平,具有较强的组织性、计划性,它是企业对员工人力资本结构的主动性干预。由此可见,企业为了实现其战略目标,希望通过培训优化人力资本构成,提升企业人力资本储量,就必须在企业内部不断营造出鼓励员工主动学习、开拓创新的氛围,从制度层面形成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紧迫感,并为之创造学习机会,建立明确的受训回报预期,突出培训的针对性、目的性,逐步形成一种积极上进的企业文化氛围,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归属感,增强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2.3 良好的激励机制有助于改变员工个体投资行为

企业的人力资本由全体员工集合而成,具体到每一个单独的个体,则包括其专业知识、技术能力、业务水平、思想品质、精神面貌以及身体素质等方面,这些储量不会自动转化为企业收益,只有当这些个体通过自身行为将其作用于具体的企业目标与工作任务上时,才能真正称其为企业人力资本。储存于每一个个体身上的人力资本具有隐蔽性的特点,难以从表面判断其真实情况,因此认为其是促进企业发展的一种潜能,这种潜能发挥的程度,主观上取决于个体本身,客观上则受制于企业。员工个体的内在因素往往因人而异,具有较大的波动性,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水平、政策机制等外在因素对员工内在因素产生着巨大影响。充分利用多种多样的激励手段和方法,使之作用于员工主体,有助于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激发其创造力,提升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最大限度地开发其人力资本。

如美国西南航空公司的内刊中常年设有“我们的排名如何”专栏,在这里,该公司员工能够看到运务处针对准时、行李处置、旅客投诉案三项工作的每月例行报告和统计数字,并将当月和前一个月的评估结果进行对比,制订出本公司整体表现在业界中的排名。列出业界的平均数值,以帮助员工掌握行业动态,同时比较公司和平均水准的距离。该公司的员工对这些数据具有十足的信心,因为他们知道,公司的成就和他们的工作表现息息相关,一旦出现某一家同行的排名连续高于西南航空时,公司内部会在短短几天内散布这个消息。在这种激励下,员工会加倍努力,奋起直追。长期以来,西南航空服务质量是业界学习的典范。

3 出路:优化员工激励机制的具体举措

3.1 实行股份制,使员工参与企业管理

现行较为常见的激励方法为股权激励法。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与深入,我国各企业单位纷纷转变经营模式,由于其共享性、合作性等特点,股份制很快得到普及与推广。在企业内部进行股权激励,使所有员工都能拥有一定股份,强化员工的主体性,增强员工在企业团队中的“主人翁”责任意识,增强员工的企业认同感、归属感。实践经验证明,实行股份制管理,强化员工对企业发展目标的认识,使之参与企业规划,集思广益,为了共同的利益目标献计献策,共同承担企业经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将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3.2 完善储备干部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完善激励机制,从企业长远发展来看,储备干部建设尤为关键。育人是用人的前提,用人是育人的最终目的,对企业储备干部管理应做到“有备有用”。完善储备干部激励机制,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主动走出传统的谈话培训模式,根据岗位需要对各类储备干部进行专业技能培训,充分发挥每一位储备干部特长优势,在培训中帮助他们准确定位,力求在未来的管理工作中实现个性化发展,丰富企业管理形式。在对储备干部进行培训时,不仅要制订周密详细的计划,还应注重课程设计的实用性与技术性,提高培训含金量,重点突出储备干部思想美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讲究教育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紧跟时代步伐,突出鲜明的时代特色。领导干部队伍的素质上升了,企业管理水平也能获得提升,企业人力资本投资收益显著。

3.3 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的激励作用

一个企业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支撑。新形势下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层应积极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内部一切生产工作都坚持以“以人为本”理念为价值指导,充分重视“人”在企业经营发展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将“以人为本”这一观念植根于企业精神文明建设之中,以引领企业健康发展。具体来讲,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以人为本”指的就是在实际操作中让每一个员工得到尊重,让每一个员工得到发展。通过“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企业员工企业认同感、归属感和成就感,进而提升人力资本收益。

3.4 优化薪酬待遇设置,健全评价晋升体系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优胜劣汰应成为所有企业对员工进行考核的重要手段,完善的绩效考核、公平的晋升体系是激励员工的主要方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应采用公平、公正、公开的科学考核体系定期对员工实行全方位考核,让员工在考核自评、互评中充分认识自身日常工作的优势与不足,无形之中引导员工不断修正自我表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还应将员工绩效考核与优胜劣汰原则有机联系起来,在每一次考核中不断增强企业内部员工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此外,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还应从企业自身运营情况出发,不断更新优化内部员工的薪酬结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劳动收入分配采取按劳分配的原则,企业应摒弃过去旧式的统一薪酬标准模式,将薪酬制度创新也融入到市场浪潮中来,建立和完善基础工资为前提、绩效考核为主导的技能型薪酬制度。通过每一次考核对员工技能等级做出区分,按照技能等级实行薪酬分配,在实际操作中适时提升绩效薪酬额度,将按劳分配与按科学技术分配结合起来,更加科学规范薪酬体系,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在建立和完善薪酬分配制度的同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还应建立健全企业内部员工福利体系,适时调整员工医疗、保险等福利项目,以更好地激励员工工作,为企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提升企业人力资本收益。

4 结 论

加强人力资本投资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选择,实践过程中不仅要想方设法吸引、聘用高素质人才,重视培训实效,更重要的是建立健全激励机制,为人力资本的运用与发挥营造有利环境,在有效的激励机制下,能够实现人力资本的优化与整合,最大限度地发掘其潜能,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学习与业绩的转化,科学有效的管理往往能够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乐志成.人力资本理论视角下企业在职培训风险研究[D].南京:广西大学,2012.

第5篇

关键词:证券投资效益;价值;相关性;盈余管理

我国证券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上市企业的数量与质量逐渐提高。上市企业是证券市场投资的课题,也是主体,同时,也是参与者。上市企业对证券市场的参与,通常是以获取短期投资收益。目前,我国上市企业较多,且质量得到显著提高。通过对证券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进行分析,与盈余管理进行研究,可以有效的促进我国证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上市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

1证券投资概况

在我国开始实施新会计准则后,在证券投资过程中,应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企业需要对自身的业务特点进行分析,结合风险管理要求来综合考虑证券投资。企业取得金融资产在初始确认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分类:根据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金融资产的损益情况;持有至到期的投资;专供出售金融资产;贷款与应收款项。在获取短期收益为目的的时候,上市企业证券投资主要集中在公允价值计量类的金融资产投资中,与专供出售金融资产中,在直接出售的时候,获取的损益会直接计入到投资收益中。这种证券投资收益包括已经实现与未实现的收益。在证券投资中,采用双重确认收益模式,上市企业能够对金融资产出售来选择证券投资的收益[1]。证券投资收益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首先,独立性。上市企业的证券投资与其他经营资产相互独立,其收益与上市企业的业务经营能力无关,却与证券市场行情有着密切联系。其次,波动性。上市企业的证券投资收益具有不稳定性,不持续性特点。另外,可预见性。活跃的金融市场会促进证券投资力度,通过对上市企业的证券投资金融资产进行分析,投资者可以对证券投资收益进行评估。这些特征导致证券投资在股价中的反应名次区别于企业营业利润。在证券投资收益中,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对其收益进行确认,对证券市场的定价特性与有效性进行了解,并能够深入的了解两种确认方法的优劣情况[2]。证券投资收益的特征使得其在股价中的反应可能会与企业的营业利润有较大差异,而证券投资收益的两种确认模式,又使得两部分证券投资收益可能存在不同的盈余管理状况。对证券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与盈余管理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我国证券市场的有效性与定价特征以及证券投资收益的信息质量(相关性、可靠性与及时性),并可以进一步了解两种证券投资收益确认模式的优劣,为金融危机下争论较多的公允价值确认损益模式提供理论与实证支持。

2理论分析与假设

根据会计理论进行分析,可以将盈余分为暂时性盈余与永久性盈余,后者是可持续的,稳定性的;而前者是一次性的,波动性的。永久性盈余在估值中的作用明显高于暂时性盈余。企业的营业利润通常为永久性盈余,证券投资收益为暂时性盈余。根据理论进行分析,证券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会比营业利润低,在估值模型中价值乘数也会明显低于营业利润。在实际资本市场中,盈余反应系数会跟理论有着明显的区别,但是,可以根据理论分析对其进行合理的预期。与证券投资收益价值乘数相比,其盈余反应系数会明显较大。根据理论分析研究,可以对其提出相关假设:与营业利润盈余反应系数相比,证券投资收益价值乘数相对较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能够促进会计盈余信息相关性的提高,未实现证券投资收益与已实现证券投资收益相比,前者更具有增量价值相关性;证券投资收益信息缺乏及时性,与年报信息区间内的股价变化关系不大;盈余管理现象存在已实现证券投资收益中,而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则没有。

3研究设计

3.1样本数据来源

本次研究中的证券投资收益包括未实现证券投资收益与出售金融资产的直接收益。两者数据来源不同,前者为上市企业年报投资收益项目中计算得出的;而后者是年报利润表中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算得出的。

3.2模型设计

根据上述四个假设进行模型设计,其中前两个假设需要根据价格模型进行论证,第三个假设需要报酬率模型论证,最后一个假设采用盈余管理模型论证。

3.2.1价格模型

通过对相关资料进行研究,根据以往相关专家的观点与建议进行分析,并结合本次研究实际情况,对价格模型进行设计。净资产=截距项+资本成本倒数×每股税后营业利润+1×证券投资收益暂时性盈余+自变量系数×(每股净资产-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误差项。将其对假设1进行论证。在假设2中论证,需要在上诉模型中增加证券投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情况,在解释变量中,以每股净资产为标准。并分析价值相关性是否存在于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中,从而对模型的解释力度进行增加。

3.2.2报酬率模型

在对该模型进行设计的时候,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到在一定的时期内,会计盈余对股价变化的影响。并且,在一定的时期内,对会计信息进行探究,以便分析其对股价造成的影响。根据证券投资收益的可预见性特点进行分析,在证券市场中可能会出现提前反应现象。在该模型中,并没有与价值模型相同的价值相关性。其模型公式为持有累计月报酬率=截距项+自变量系数(每股税后营业利润/收盘价)+自变量系数(每股税后已实现证券投资收益/收盘价)+自变量系数(每股税后未实现证券投资收益/收盘价)-误差项。

3.2.3盈余管理模型

根据盈余管理的动机对证券投资收益盈余管理情况进行分析,以便设计盈余管理模型,对其有效契约观与不对称信息观进行分析与研究。其模型公式为:已实现证券投资收益在利润总比重的百分比=截距项+自变量系数×再融资变量+自变量系数×扭亏变量+自变量系数×营业利润增长率+自变量系数×规模变量+自变量系数×金融资产在总资产中的百分比+自变量系数×行业变量+误差项。

4结果分析

4.1描述性统计

分析模型的变量情况,对每个样本的描述进行计量计算,以便对其进行评估。其中大多数上市企业会以增加当年的利润总额为目的,对其选择适当的获利了结。或将金融资产归纳到不影响损益的专供出售金融资产中。

4.2模型结果分析

在我国模型中,增加未实现证券投资收益,对模型进行解释。在价格与报酬率模型中,证券投资收益会对股票价的及时性进行影响。由于证券投资收益具有可预测性,不具备及时性,对年报信息区的股价汇报。

5结论

在现代化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大多数上市企业越来越重视证券投资收益,其也是企业的经济来源之一,在企业的盈余管理中,需要重视对证券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进行分析,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充分了解,以便为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提供有利的依据[3]。根据结果进行评价,我国证券市场能够对证券投资收益与营业利润进行区分,并根据其重要性给予不同的估值。上市企业根据出售前的实际选址,对已实现证券进行盈余管理。证券投资收益具有价值相关性,不具备及时性[4]。证券投资主要采用公允价值变动情况对损益方式进行收益,可以显著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避免盈余管理。在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对我国证券投资进行公允值计量模式,对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能够造成较大的突破[5]。通过对证券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进行分析,对其盈余管理进行了解,可以为证券投资收益提供相关内容,促进证券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孟鹏 单位:厦门大学

参考文献:

[1]吴战篪.证券投资的盈余管理研究———来自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经济经纬,2013,19(02):193-194.

[2]魏涛,陆正飞,单宏伟.非经常性损益盈余管理的动机、手段和作用研究———来自中国上公司的经验证据[J].管理世界,2013,17(02):127-128.

[3]吴战篪,罗绍德,王伟,等.证券投资收益的价值相关性与盈余管理研究[J].会计研究,2013,19(09):121-122.

第6篇

关键词: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收益

房地产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包含土地建造、土地开发、销售商业用房、销售住宅、开发其他建筑、配套设施和附着物等[1]。房地产企业经营的项目商品具有特殊性。房地产经营业务项目开发的各个环节都受我国有关房地产开发政策法规的调控和约束。经营项目的开发必须严格响应当地城市的规划,开发过程必须遵守国家有关的法规法律和产业政策[2]。

一、投资收益管理及其重要性

投资收益的管理包括投资前收益的测算和建设过程中收益的管理。项目投资是指从产生的投资意向、房地产商品出售到资金回收的全部过程,具有动态性的特点。根据不同的工作阶段分为投资决策、前期工作、开发建设和销售。收益管理是包括土地取得之前、土地取得后至开发项目建设完成两个阶段。土地取得之前的收益管理是对投资利润的简单分析和确立收益目标,土地取得后至开发项目建设完成的收益管理是对项目收益的动态管理过程。根据开发项目的开发类指标、成本类指标、销售类指标和现金类指标四方面分析投资收益的总指标,并据此判断房地产项目开发的可行性。开发类包括竣工面积、拆迁面积、施工面积和新开工面积等。成本类包括汇款金额、结算金额、销售面积、销售金额、结算面积等。现金类包括总净现金、投资活动、筹资活动金的流量等。财务类包括主营业务成本及收入、净利润、毛利润等。

投资收益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点:(1)开发项目投资收益的管理有利于房地产企业在调控政策从紧的环境下实现对经营业务的全面管理,加快自身企业的转型和发展,加大房地产业务资源的全面整合,创新适合自身企业长期发展的发展模式,才能实现长期、持续、稳定发展的战略目标。(2)在开发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市场消费人群的需求、国家有关政策、政治经济的宏观形势、劳动力价格和建筑所需材料的价格等方面都会发生变化,作为房地产企业的管理者更应当不断加强投资收益的管理,观察投资收益各方面的动态变化。(3)随着房地产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相关部门为了对房地产企业加强调控和管理,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法规政策等,房地产企业面临的压力日益增大,如果不能适应市场和法规政策的要求就会遭到淘汰,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十分不利,加强对投资收益的管理可以对成本进行控制,对资金进行全面管理,保障企业收益实现最大化,才能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应市场的激烈竞争。(4)房地产企业的经营者、投资人、财务总监和管理团队等也可以通过投资收益管理准确、及时的了解开发项目的利润、收益率等数据。

二、投资收益管理存在的问题

投资收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1)大多数房地产企业经营者对投资收益的管理缺乏正确认识,仅仅重视投资前的测算,不重视建设过程中的跟踪管理,导致管理不全面。(2)很多经营者即使实现了全面管理,经营者、投资人、财务总监和管理团队在管理过程中没有正确分析项目指标的变化,如进度计划、成本、项目设计、项目配置标准、市场环境、消费需求、资金计划、收入等的变化,使建设过程中的跟踪管理缺乏意义。(3)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对投资收益的管理力度不足,跟踪管理所需要的数据收集起来较困难,开发项目的各个部门缺乏紧密的相互协作,项目数据得不到长期积累,不能对市场环境和消费需求进行准确、有效的判断和分析。(4)很多房地产企业缺乏对投资收益的动态管理,没有建立起管理数据模型,导致动态管理可靠性较低,管理模糊。

三、加强投资收益管理的建议

1、加强管理意识和力度

房地产企业经营者应当正确认识投资收益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确定投资收益的管理目标和管理价值,并以实现管理目标和管理价值为发展目标全面执行投资前的测算和建设过程中的跟踪管理,使投资收益管理实现自身的管理价值,保证企业的长期、稳定、持续发展。房地产企业领导层应当正确认识投资风险的各类因素,包括政治风险、社会风险、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内部管理决策风险和经济风险。其中政治风险包括经济体改、产业政策、土地使用制度的改革、相关法规政策变化等。经济风险包括财务、市场供给、地价等。内部管理决策风险包括项目种类选择、项目选址、投资方式等。

2、建立投资收益的管理模型

房地产企业领导层应当根据自身的企业经营策略、发展战略目标及管理模式建立适合本企业发展的投资收益管理模型。投资前的测算内容包括前期开发、主体安装、土地费用、主体建筑、开发间接费、园林环境、社区管网、配套设施等。建立时需要遵循以下几点原则:(1)选取具有一定管理价值的模型核心指标;(2)管理模型中的数据必须具有极强的逻辑性和准确性,为数据模型的计算提供准确、可靠、清晰的数据支撑。(3)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当对已经发生的数据进行积累,在积累过程中相互配合,提高实时积累能力,并对未发生的数据进行缜密、可靠的预测。(4)合理控制回顾周期,防止周期过长对项目的管理、控制和指导造成影响,一旦项目出现纠偏或影响收益的其他类因素时不能及时控制。回顾周期以一季度一次为宜。

结束语:

房地产产业具有涉及范围广、资金周转较慢、建设周期较长、投资金额较大等特点,受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宏观调控和约束[3]。在建设过程中,很多外界因素会对开发项目的资金流动、开发周期、销售计划和投资成本等造成影响,进一步影响开发项目的投资收益。加强开发项目投资收益的管理有利于实现企业长期战略发展目标。本文简单分析了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收益管理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供学者参考。

参考文献:

[1] 汪恭怀,尹双辉,黄文瑾,杨辉,刘学应.房地产开发项目投资分析[J].乡镇经济研究,2012,14(21):58-59.

第7篇

沪深两市上市公司2007年半年报披露8月31日正式收官。据相关专题数据显示,上市公司上半年整体业绩快速提升,净利润同比增长达69.87%;实现加权每股收益0.1926元,可比样本同比增长52.60%。以接近70%的业绩增长率,支撑起当前A股市场接近40倍的2007年预测市盈率。

然而,就在形势一片大好之时,质疑声却应声而起。

投资收益为业绩增长立头功

近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分析报告,提示“谨防业绩增长背后隐藏的泡沫性因素”。报告指出,深市A股中报业绩虽实现跳跃性增长,但投资收益对业绩贡献度过高,现金流增长滞后于账面利润增长,股指涨幅远高于业绩增幅。据统计,深市主板目前加权平均动态市盈率已达42倍,而同为亚洲新兴资本市场的我国香港地区平均市盈率仅为15倍,韩国仅为10倍,新加坡为13倍,印度为25倍。

报告进一步指出,2007年上半年,深市主板公司共实现利润总额678.97亿元。其中,投资收益104.10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损益9.14亿元和营业外收.&42.49亿元,对利润总额贡献的比例分别为15.33%、1.35%和6.26%。与2006年半年度相比,公司主营业务对其利润总额的贡献率下降了27.32%,而投资收益对利润的贡献率上升幅度高达50.19%,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也增长了50%。

无独有偶,全景网的相关统计也显示出了喜中有忧,令人振奋的中报业绩背后存在着惊人的“水分”。据统计,2007年上半年,沪深两市所有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05.96%,投资收益与净利润的占比为27.85%,而去年同期这一数据仅为12.91%。也就是说,在净利润的增长中,投资收益的占比越来越高,平均每股收益0.1926元,却有0.04元来自投资收益。

同时,在2007年中报中,一批大盘蓝筹股公司净利润的大幅飙升夺人眼球,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62%、54.48%;今年上市的中国平安、中信银行同比分别增长104%、86%;中国石化中期净利润增长率也达到65%。但是,仔细分析这些大盘蓝筹股的利润构成,投资收益占比权重很大。尤其是今年新上市公司的投资收益占比净利润更是超过六成。这主要得益于“超级大牛市”股票上涨的贡献,而如果剔除了这一非经常性收益,上市公司目前的实体经济实际增长远没有数据显示的那么乐观。

除股权的投资收益外,用于出租的投资性房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债务重组、处置资产、营业外收入等其他一次性收入都较为“壮观”,对2007年上半年的利润明显增厚。也就是说,扣除一次性收入的影响,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的质量实际并不高。

一次性收入能否持续

毋庸置疑,投资收益等一次性收入的激增对于今年的中报行情和攻克5000点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其在美化上市公司业绩、推动牛市行情的同时,也对上市公司的可持续性发展、股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问。

从上市公司发展的角度来看,投资收益在上市公司业绩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对上市公司发展的负面影响也就越大。虽然在当前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中,投资收益只占到2成的比例,但对于不同的上市公司来说,投资收益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特别是一些中小公司、绩平或绩差公司,投资收益在其业绩中的比例甚至超过了5成。

据WIND资讯的统计,沪深两市1505家上市公司的2007年中报业绩中,每股收益与扣除一次性收入的每股收益之比大于1的有554家,大于2的有118家,即有118家公司的一半以上的利润来自于非经常的一次性收入,而非实体经济的持续增长。其中比例最高为创业环保,达1009:1。其今年上半年的每股收益为0.788元,但除去投资性房产和天津国际机械有限公司等的股权权益增加外,创业环保的每股收益只有0.0001元。位居第二的是*ST浪莎,两者之比达到了217:1。其今年上半年每股收益为5.159元,但除去债务豁免2.85亿元,实际每股收益只有0.0237元。

事实上,不仅绩平、绩差公司靠一次性收入来粉饰业绩,相当多的绩优公司也因股权投资增值而沾光不少。如巴士股份上半年实现利润总额2.05亿元,投资收益则为1.35亿元,占比66%;上海电力上半年实现利润总额3.48亿元,投资收益2.53亿元,投资收益占利润总额比达73%;两面针凭借出售部分中信证券股票推动其净利润同比增长801.36%,使中期收益达到每股1.09元的水平。就连大蓝筹――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的漂亮业绩也沾了一次性收入的光。此两大巨头交叉持有其他上市公司的股份在沪深两市中名列前茅,因此从牛市中分享的投资收益也最多。如中国人寿今年上半年的股权投资收益为344.21亿元,投资性房产公允价值收益为64.59亿元,两者相加远高于其169亿元的主营利润。中国平安今年上半年的股权投资收益为291.24亿元,投资性房产公允价值收益为30.94亿元,两者为其同期净利润80.63亿元的4倍。

第8篇

刚刚公布年报的三家保险公司中,投资收益率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不过由于投资规模的扩大,投资收益基本与2009年持平。

刚刚披露的年报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人寿、中国太保、中国平安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5.11%、5.3%、4.9%,均比2009年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不过,由于三家保险公司的权益投资占比处于相对低位,还可以加仓,这将给市场带来投资机会。

平安副首席投资执行官、平安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兼CEO陈德贤认为,今年的投资机会还不错,A股许多股票的估值已经非常便宜,对保险公司是一个比较长期价值的投资机会。

投资收益率均下滑

去年A股市场跌幅超过14%,手握重兵的险资表现也不尽如人意。

从已经公布年报的三家保险巨头来看,总投资收益率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中国平安的总投资收益率从2009年的6.4%降至去年的4.9%,太保从6.3%降至5.3%,国寿从5.78%降至5.11%。

在股指下滑、银行信贷稍显紧张的2010年,各大保险公司都纷纷降低股票和基金市场的投资金额,增加债券、协议存款、固定收益类的投资。

中国平安数据显示,与2009年底相比,2010年底的固定到期日投资占比为77.8%,上升1.8个百分点。其中定期存款占比从15.5%上升到17.5%,上升了2个百分点。而权益投资则从10.8%下降到9.8%。

在固定收益类投资方面,中国太保上升速度最快,固定收益类占比从2009年底的74.4%上升到2010年底的79.5%,上升了5.1个百分点。中国人寿的定期存款占比从29.43%上升到33.05%,上升了3.62个百分点,不过债券占比下降,两项合计占比还是出现略微下降,从79.11%下降到78.56%。

在股票、基金等权益类投资上,占比均有下降。中国人寿从15.31%降至14.66%;中国太保从12.3%降至11.9%;中国平安则从10.8%降至9.8%,占比最小,降幅最大。

随着保费收入的增加,保险公司投资规模在不断扩大,这也使得三家保险公司总投资收益基本与2009年持平。

中国人寿总投资规模从2009年底的11720.93亿元增加到了2010年底的13361.61亿元,上升14%。即使总投资收益率下降,投资收益仍然从2009年的628.07亿元上升到2010年的682.8亿元。

中国太保从195.36亿元增加到209.02亿元。中国平安微幅下降,从307.28亿元下降到292.72亿元,总体变化不大。

国寿权益投资收益垫底

对保险公司不仅要看已经获得的收益,还要看未体现在损益表中的收益。虽然中国人寿的总投资收益增加最多,但是未实现在损益表的投资总回报则不尽如人意。

从三家保险公司的净利润增幅看,2010年中国人寿只增加2.27%,为三家最低。中国太保达到16.33%,中国平安达到24.69%。

华泰联合证券研究报告认为,中国人寿由于权益投资仓位较高,浮盈迅速下降。2010 年底仓位为14.7%,较年初15.3%小幅下降,但是相比同业10%~15%的水平仍然偏高。因此在市场下跌的情况下,公司权益投资受影响程度较大。

宏源证券一位分析师也认为,中国人寿四季度权益投资表现不佳。全年公司实现投资收益372.8 亿元,真实投资收益率仅为2.97%,其中,四季度仅实现真实投资收益63.8 亿,投资收益率仅为0.5%,如果债券投资保持4%的收益率,那么权益投资遭遇亏损。

上述宏源证券分析师认为,通过几张会计报表的盈亏合并来计算2010年真实投资收益率,中国人寿以2.97%列末位,而中国太保为3.9%,中国平安为4%。

而这也反映出三家保险公司不同的投资风格和投研实力,在他看来,平安的投资风格相对市场化一些,通过频繁的波段操作,在2010年保持了较好的收益水平。

在3月30日中国平安的业绩会上,陈德贤在回答《投资者报》记者提问时表示,对4.9%的投资收益率比较满意,如果按未实现在损益表的投资总回报计算,投资收益水平保持行业领先。

险资还有加仓空间

“今年股市上涨应该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一位业内人士认为,三家保险公司的权益投资占比处于相对低位,可以及时加仓,权益投资上应该有比较好的机会。

陈德贤也向《投资者报》记者表示,今年的投资机会还不错。股市虽会有波动,但是估值已经比较便宜,对保险公司是一个长期价值投资机会。从债券市场看,今年利率也会上升不少。

而随着央行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市场资金紧张。上述宏源证券分析师认为,以协议存款为例,其收益率可以达到5.5%,比定期存款要高出50个基点,在资金紧张的情况下,各家保险公司的协议存款比重会上升,因此,收益率也会上升。

除此之外,保险资金投资领域在不断拓展,目前已经拓展到房地产、基建项目等。

今年年初,保监会已同意在上海试点保险资金投资保障性住房。

3月9日,太保集团正式对外消息,由其旗下太平洋资产管理公司发起设立的“太平洋―上海公共租赁房项目债权投资计划”正式通过保监会的备案,成为国内首单保险资金不动产债权投资计划。

该计划将募集资金40亿元,投向上海市徐汇区铁路南站地区、徐汇区华泾地块和普陀区上粮二库部分地块公共租赁住房项目。

3月28日,中国太保资产管理公司董事长汤大生在业绩会上表示,继上海公租房的项目后,太平洋资产未来还会从长期投资的角度,考虑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要求,以及公租屋的建设需要,来选择有利的项目,其收益的水平肯定会高于现在债券或其它资产的配置产品。

第9篇

长期股权核算规定主要有以下要求:第一,取消了“股权投资差额”的明细核算,不再对投资形成的差额进行摊销,会计核算相对简单。第二,对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的范围进行了调整。从持有的股份比例看,当投资企业持有被投资单位50%以上的股份时,旧会计准则下用权益法核算,新会计准则规定用成本法核算。第三,成本法下,持股期间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新旧会计准则的财务处理不同。旧会计准则需要判断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是接受本企业投资之前还是投资之后形成的净利润,如果净利润归属期在投资之前,投资单位不确认投资收益,实际上是自己垫付的资金,按照应得的份额冲减初始投资成本;新会计准则不再严格区分净利润的归属期,直接按照持股比例乘以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确认为投资收益。相比之下,新会计准则财务处理更简单明了,考生容易掌握。

二、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的相同之处

(一)取得投资时,确定初始投资成本的方法相同 在初级职称考试中,不考虑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这部分内容在中级职称考试中将涉及到。通常考核的是以银行存款购买被投资单位的股票。新准则对企业购入的股票根据投资人持有的目的、时间、形式进行了规范,对企业打算长期持有的较大比例的股票划分为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核算。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包括两部分:即购买的价款和支付的相关税费。如果购买价款中包含有被投资单位已宣告但尚未发放的现金股利或利润,在进行会计核算时投资单位应作为应收股利,不计入初始投资成本。

(二)收到现金股利时会计处理相同 投资单位收到现金股利时,仅仅是资产内部发生增减变化,此时不应确认投资收益。两种核算方法都是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应收股利”科目。在这一点上很多考生最容易出错,认为收到的现金股利就是进行投资获取的收益。

(三)对宣告发放的股票股利两种核算方法处理相同 如果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股票股利,成本法不需要作账务处理,权益法下,由于宣告发放股票股利涉及“股本”、“资本公积”、“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之间的增减变动,不影响所有者权益总额,也不做账务处理。另外,被投资单位提起法定盈余公积金,成本法和权益法都不做会计分录。

三、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的不同之处

(一)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的本质区别 成本法核算的实质,通常在整个持有期间账面金额等于初始投资成本,只要没有追加投资和出售股票,不需要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户的金额,一般保持不变。权益法核算的实质,在持有期间,“长期股权投资”账户的金额是否发生变化取决于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即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总额增加或减少,“长期股权投资”账面金额会相应的增加或减少。

(二)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方法的区别 (1)会计科目设置不同。成本法下,不需要设置明细科目。权益法下,需要在“长期股权投资”总账科目下设置三个明细科目,分别 “成本”、“损益调整”、“其他权益变动”进行不同业务核算。

(2)取得长期股权投资时会计核算不同。成本法下,会计核算比较直观,通常按照取得时支付的价税费合计金额作为初始入账金额。权益法下,财务处理相对复杂,需要比较两个数字的大小,一是初始投资成本,二是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以下简称为应享有的份额)。当初始投资成本>应享有的份额两者之间的差额作为商誉,体现在长期股权投资成本中,按照确定的初始投资成本进行核算。当初始投资成本

(3)确认投资收益的时点不同。成本法下,投资方是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时,注意是宣告分派而不是实际发放,按照应该获得的股利确认为投资收益。权益法下,投资方是在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时确认为投资收益。被投资单位的盈利会增加其所有者权益,投资方按照应享有的份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同时在“损益调整”明细科目调增长期股权投资。反之,投资方做投资损失处理,即借记“投资收益”,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投资单位承担的投资损失以该长期股权投资总账余额为零为限,超出的部分进行备查登记。值得注意:权益法下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时,是对实现的净利润进行了分配,会引起自身所有者权益减少,投资方一方面减少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金额(在“损益调整”明细科目下核算),同时确认一项应收股利。

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时,不管是成本法核算还是权益法核算,投资方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出应获得的股利,增加“应收股利”账面金额,但是两种方法涉及到的对应账户有所不同。成本法下是作为一项投资收益的增加,贷记“投资收益”科目,权益法下由于利润分配使被投资单位的所有者权益总额减少,贷记“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科目。提醒考生特别注意的是:成本法下,被投资单位实现净利润或发生净亏损是不进行账务处理的。

(4)持股期间被投资单位除净损益外所有者权益的其他变动,成本法和权益法的账务处理不同。成本法不需要进行财务处理;权益法下,投资单位需要在“其他权益变动”明细科目核算,同时调整“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5)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二者账务处理不同。权益法比成本法需要多做一个会计分录,权益法处置长期股权投资时,用处置取得的价款和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相比较,如果处置所得大于账面价值,确认为投资收益,反之,确认为投资损失(这一点与成本法账务处理相同),还要考虑将原计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的金额转入 “投资收益”科目。

四、成本法与权益法比较应用分析

为了方便比较分析成本法与权益法核算的应用,特举例说明如下:

[例]甲公司2013年1月2日支付2000万元取得非上市公司乙公司10%的股权,另外支付相关税费20万元。并打算长期持有。

分析:通常持股比例在20%以下的,用成本法核算。(单位:万元)

初始投资成本=2000+20=202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 2020

贷: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2020

2013年1月20日,甲公司购入恒生股份有限公司股票200万股并准备长期持有,占恒生股份有限公司股份的40%,每股买入价10.2元(其中包含有0.2元已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另外支付相关税费16万元。2012年12月31日,恒生股份有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的公允价值为5200万元。

分析:通常持股比例在20%-50%之间,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采用权益法核算。

初始投资成本=(10.2-0.2)×200+16=2016(万元)

应享有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5200×40%=2080(万元)

应调整初始投资成本,确认的营业外收入=2080-2016=64(万元)

应收股利=0.2×200=4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恒生公司――成本2080(调整后的成本)

应收股利 40

贷: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2056

营业外收入 64

2013年1月25日,乙公司宣告发放现金股利500万元。

分析:甲公司应分得股利=500 ×10%=50(万元),同时确认为投资收益。

借:应收股利 50

贷:投资收益 50

2013年3月10日甲公司收到乙公司分派的利润。

分析:该业务涉及资产内部的增减变化,不确认投资收益。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50

贷:应收股利 50

2013年3月15日,收到恒生公司宣告发放的现金股利。

分析:该业务不确认投资收益。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40

贷:应收股利 40

2013年度,乙公司实现净利润800万元。

分析:由于采用成本法核算,甲公司不做会计分录。

2013年,恒生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净利润500万元。

分析:恒生股份有限公司实现净利润500万元引起所有者权益增加500万元,“损益调整”明细科目增加500 ×40%=200(万元),同时确认投资收益200万元。

2014年2月10日,恒生股份有限公司宣告分派2013年度现金股利,每股分派现金股利0.20元。

分析:甲公司应分得股利=200×0.2=40(万元),由于乙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导致其所有者权益的减少,甲公司应同时调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40万元,在“损益调整”明细科目进行核算。

2014年4月1日,甲公司收到来自恒生公司的现金股利。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40

贷:应收股利 40

2014年3月10日,甲公司全部售出乙公司股票,所得价款净额2200万元。

分析:处置所得2200元大于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2020元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

借:银行存款 2200

贷:长期股权投资 2020

投资收益 180

2014年5月30日,恒生股份有限公司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300万元。

分析: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上升300万元,使恒生股份有限公司资本公积金增加300万元,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300万元,甲公司按照应享有的份额增加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300×40%=120 (万元),在“其他权益变动”明细科目进行核算。“同时增加“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120万元。

2014年6月28日,甲公司将持有恒生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全部出售,扣除交易费用后2560万元存入银行。

分析:出售股票时,“成本”明细科目借方余额=2080万元,“损益调整”明细科目借方余额=200-40=160万元,“其他权益变动”明细科目借方余额=120万元,“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余额=2080+200-40+120=2360(万元),处置时应确认投资收益=2560-2360+120=320万元。

借:其他货币资金―存出投资款 2560

贷:长期股权投资――恒生股份有限公司――成本 2080

――恒生股份有限公司――损益调整

160

――恒生股份有限公司――其他权益变动

120

投资收益 200

借: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120

贷:投资收益 120

参考文献:

第10篇

[论文摘要]由于中国现行税法与会计制度在投资收益的处理上存在差异,使得企业所得税的税收征管方面容易出现漏洞,造成税款流失。因此,投资收益的税收管理问题应引起税务机关的高度重视,应注重加强被投资企业与税务机关的信息沟通,加强税法宣传,堵塞税收征管漏洞,强化对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的税收管理。

企业的股权投资所得是指企业通过股权投资从被投资企业所得税后累计未分配利润和累计盈余公积金中分配取得的股息红利性质的投资收益。按中国现行税法规定,凡投资方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的,其分回的投资收益应按规定还原为税前收益,并人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应依法补缴企业所得税。因此,正确核算投资收益是准确计算纳税人应纳税所得额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企业所得税检查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一、现行企业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存在的差异

现行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发生对外投资,根据持股比例的多少有两种不同的核算方式:成本法和权益法。简单说来,在用成本法核算时,投资收益为从被投资企业实际分回的税后利润;在采用权益法核算的情况下,则不论企业是否收到该项投资收益,投资收益账面金额都随着被投资企业净资产的增减而增减,并相应增加或减少税前会计利润。

中国现行税法明确规定,不论企业会计账务中对投资采取何种方法核算,被投资企业在会计账务上实际作利润分配处理时(包括以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时),投资方企业应确认投资所得的实现。这种核算方式既不同于权益法也不完全同于会计上的成本法,而是介于两者之间。

二、不同核算方式的企业对投资收益的账务处理不同

由于现行会计制度与税法规定存在差异,导致企业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也产生了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应纳税所得额的确认时间与确认金额上,笔者分别针对采用不同核算方式的企业对投资收益的不同账务处理方法,就企业所得税检查管理进行分析。

(一)成本法下的会计处理

1.在成本法下,会计核算是在分回股利时确定投资收益的,这与税务上确认投资收益的时间基本上是一致的。因此,采用成本法,一般情况下不存在时间性差异问题。但在处置投资时,按会计制度确认的收益或损失会计上可以相应增减投资收益的账面价值,而按税法规定,每一纳税年度课税前扣除的投资损失不得超过当年实现的投资收益和投资转让所得,超过部分可无限期向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如,a企业因经营需要,将所持有的b公司股票10000股出售,售价为每股8元,支付相关费用500元,收回股款存人银行。该项投资成本为10万元,企业曾计提减值准备5000元(假设a企业该年度收回投资收益为10000元)。

出售股票净收人为:8xl0000—500=79500元,a企业应于处置时作:

借:银行存款79500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5000

投资收益15500

贷:长期股权投资100000

可见,会计上可确认投资损失15500元,大于a企业当年实现的投资收益10000元,因此,超过部分不得税前扣除,但可无限期结转至以后纳税年度。这就造成企业账面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存在着时间性差异,需要在申报纳税时进行税前调整。

2.会计制度规定,投资方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计净利的分配额,企业分回的超过被投资单位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计净利润的部分,应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而根据税法的规定,不论企业会计账务上对投资采取何种方法核算被投资企业会计账务,实际作利润分配处理时(包括以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转增资本时),投资方企业应确认投资所得的实现。如,a公司2004年1月投资于b企业,占b企业15%的股份,会计上采用成本法核算投资收益。2003年3月,b企业宣告发放2003年股利,a公司应分得15万元。因该项股利是从a公司投资前被投资企业的净利润中分得,会计处理中应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分录如下:

借:应收股利15万

贷:长期股权投资

也就是说,会计处理中a企业并未将这部分应收股利视为投资收益。然而根据税法规定,投资方企业则应确定投资所得的实现。因此,如果a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率高于b企业,则需要将这部分应收股利还原为税前收益,计算补缴企业所得税。

可见,在对采用成本法核算长期投资的企业进行检查时,不仅要重视投资收益科目,对投资成本的增减变化、投资损失的确认金额及应收股利科目的借方发生额都要进行相应的综合检查,从而对应纳税所得额给予准确的计算与核实。

(二)在权益法下。对投资收益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更是存在着时间上和金额上的差异

1.确认时间上存在差异。在权益法下,企业应于期末按照被投资企业的净利润及投资比例确认投资收益,但按税法规定,如果投资企业的所得税税率大于被投资企业,这部分投资收益需待被投资企业实际分得利润或于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利润时才计入应税所得。也就是说,随被投资企业净资产增加而增加的投资收益,并不是企业分回的利润、红利收入,因此,不应计入企业的应纳税所得。如果将来收到分回的利润,虽然不再增加投资收益,但应计算补交所得税。这就使得投资方账面体现的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存在着时间性差异。例如a公司(所得税税率为33%)投资于一中外合资企业b(所得税税率为30%),占该企业40%的股份,2003年该合资企业实现净利润700万元,并于2004年5月份宣告发放股利,a公司分回股利280万元。根据现行企业会计制度,a公司应于2003年末根据b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确认投资收益,会计分录为:

借:长期股权投资一b企业(损益调整)280万

贷:投资收益—圾权投资收益280万

因b企业尚未宣告发放股利,则a企业会计上确认的收益不应并入应纳税所得额,无需缴纳企业所得税,该项税款应于以后实际宣告发放股利的年度缴纳。

2004年b企业宣告发放股利时,a公司应作:

借:应收股利28o万

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损益调整)280万此时企业账面虽不体现投资收益,但应并入应纳税所得额,还原为税前所得后计算补缴企业所得税。

2.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企业往往并不将其全部税后利润用于股利分配,而常留用一部分,以备再生产使用,从而使得投资企业在权益法下确认的投资收益通常大于下年度实际宣告分回的股利。如上述例1中,假如a公司本身2004年度账面会计利润为0,b企业于2004年5月宣告发放股利为210万元,则a公司只需就210万元还原为税前收益,计算补缴企业所得税,即:[210万,(1—30%)]x(33%一300%)=9万元。

但假如b企业于2004年5月宣告发放股利为350万元(其中包含b企业用以前年度留存收益转增资本),a公司则需就350万元还原为税前收益,计算补缴企业所得税,即:[350万/(1-30%)]x(33%一30%)=15万元。这种分配方式就使得投资企业在权益法下确认的投资收益小于下年度实际宣告分回的股利。

这种差异有可能作为时间性差异在以后年度被投资方用留存收益转增资本时逐步转回,也有可能随着被投资企业发生亏损造成被投资方未分配利润的减少而无法收回。所以,在检查按权益法核算股权投资的企业时,更不能仅仅检查投资收益科目的发生额,必须按照被投资方宣告分配的利润作为依据,还原为税前收益后计算补缴企业所得税。

此外,会计制度上允许企业计提减值准备,允许按照权益法核算的企业确认投资损失,允许摊销股权投资差额,但这些在税法上都是不允许税前列支的项目,需要在核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予以调整。

二、企业长期股权投资收益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投资收益的会计处理与税务处理存在着上述差异,所得税申报表中的投资收益并不仅仅是会计账面的投资收益,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要根据税法的规定进行相应的纳税调整。然而,在日常的税收管理中,由于受以下四个因素的影响,对企业长期股权投资的收益核算易产生征管上的漏洞。

1.主管税务机关之间信息沟通不畅。由于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往往分属于两个主管税务机关管理,彼此会计信息不能及时沟通,使投资企业的主管税务机关难以掌握被投资企业的盈利状况及利润分配处理情况,投资方企业不能及时根据被投资企业的盈利和亏损确认所得和结转弥补。

2.被投资方利润分配不及时。对投资方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的,投资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是否需并入应纳税所得额中申报补交企业所得税,取决于被投资企业是否按时作利润分配处理或对外宣告分派股利,即只有在被投资企业的年终收益进行利润分配处理或对外宣告分派股利时,投资方企业才能将长期股权投资收益还原为税前受益,并人投资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中补缴企业所得税,否则就不能并入到投资方应纳税所得额中补缴企业所得税。如果被投资企业不及时进行利润分配,就会影响投资企业按时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3.监督管理不到位。受目前税收管理模式的限制,投资企业的主管税务机关因难以掌握被投资企业的年终收益是否已进行利润分配处理或已对外宣告分派股利,尤其对被投资企业应分配而未分配的利润、应分派而未分派的股利,会使投资企业的主管税务机关对此收益分配失去必要的监督管理,从而产生税收征管上的漏洞。

4.部分企业纳税意识不强。对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投资收益的税收处理,会因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不强,疏于管理,不严格按照双方的投资协议和章程及时对投资收益进行分配,造成企业所得税款不能及时入库。

三、加强投资收益税收征管的对策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有必要采取以下措施,强化对投资收益,特别是“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收益的税收管理。

1.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税收管理政策,建立投资企业和被投资企业主管税务机关之间必要的税收信息沟通渠道,密切掌握被投资企业的利润实现情况及利润分配处理情况。

2.投资企业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全面掌握企业的对外投资情况,如果投资方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高于被投资企业适用的所得税税率,应及时监督投资企业按期将投资收益还原为税前收益,并入应纳税所得额中申报缴纳企业所得税。

第11篇

旧投资准则规定:企业对被投资单位无控制、无共同控制且无重大影响的长期股权投资用成

本法核算。2006年2月,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投资》再次进行了修订,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下列长期股权投资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1)投资企业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2)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并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在新准则下,初始投资或追加投资时,按照初始投资或追加投资时的初始投资成本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投资企业按应享有的部分,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但投资企业确认的投资收益,仅限于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分配额,所获得的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超过被投资单位在接受投资后产生的累积净利润的部分,作为初始投资成本的收回,冲减投资的账面价值。

二、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的处理

在具体处理时,可按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与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之差额,求得应冲减或转回的初始投资成本,再根据“借贷平相等”原理,确认投资企业应享有的投资收益。根据“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与“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的关系,分以下三种情况作具体探析:

1.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大于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以下简称“情况一”)

按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与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之差额,求得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根据借贷相等原理,应确认的投资收益等于应收股利与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之差。

2.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小于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以下简称“情况二”)

按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与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之差额,求得应转回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但转回数应以原冲减数为限。根据借贷相等原理,应确认的投资收益等于应收股利与实际转回的初始投资成本之和。

3.本年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的利润或现金股利等于上年投资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被投资单位实现净损益(以下简称“情况三”)

此种情况下,既不冲减初始投资成本,也不转回已经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根据借贷相等原理,投资收益等于应收股利。实例:乙企业2000年7月1日以银行存款购入东方公司10%的股份,并准备长期持有,实际投资成本为25万元。东方公司当年实现的净利润于下年度2月宣告发放现金股利。2000年东方公司实现净利润30万元,2001年2月宣告分派现金股利20万元;2001年东方公司实现净利润40万元,2002年2月宣告分派现金股利36万元;2002年东方公司实现净利润35万元,2003年2月宣告分派现金股利35万元;2003年东方公司亏损5万元,2004年2月宣告分派现金股利5万元;2004年东方公司实现净利润50万元,2005年2月宣告分派35万元。

(1)2000年7月1日投资时

借:长期股权投资——A公司2500000

贷:银行存款2500000

(2)2001年2月东方公司宣告发放2000年度的现金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20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5000

投资收益15000

分析:本年东方公司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为20万元,上年A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东方公司实现的净利润为15万元(30×6÷12),可见,此经济业务类型属情况一。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为0.5万元(20-15)×10%,根据借贷平衡原理,应确认投资收益为1.5万元(20×10%-0.5)。

2002年2月东方公司宣告发放2001年度的现金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36000

长期股权投资4000

贷:投资收益40000

分析:本年东方公司宣告分派的现金股利为36万元,上年A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东方公司实现净利润为40万元,可见,此经济业务类型属情况二。应转回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为0.4万元[(40-36)×10%],根据借贷相等原理,应确认投资收益为4万元(36×10%+0.4)。

2003年2月东方公司宣告发放2002年度的现金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35000

贷:投资收益35000

分析:本年东方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为35万元,上年A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东方公司实现净利润为35万元,可见,此经济业务类型属情况三。既不冲减初始投资成本,也不转回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根据借贷相等原理,应确认投资收益为3.5万元(35×10%)。

2004年2月东方公司宣告发放2003年度的现金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5000

投资收益5000

贷:长期股权投资10000

分析:本年东方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为50万元,上年A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东方公司亏损5万元,可见,此经济业务类型属情况一。应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为1万元[(5+5)×10%],根据借贷相等原理,应冲减投资收益为0.5万元(5×10%-1)。

2005年2月C公司宣告发放2004年度的现金股利时

借:应收股利35000

长期股权投资11000

贷:投资收益46000

分析:本年东方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35万元,上年A企业投资持有月份中东方公司实现净利润50万元,可见,此经济业务类型属情况二。应转回已冲减的初始投资成本为1.1万元[(50-30)×10%=1.5万元,但转回数不能大于原冲减数1.1万元(0.5-0.44+1)],根据借贷相等原理,应确认投资收益为4.6万元(35×10%+1.1)。

参考文献:

[1]于小镭.新企业会计准则实务指南与讲解.

[2]李鑫鑫.新准则下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之简易操作.商场现代化,2008,(14).

第12篇

关键词:保险资金 保险投资 美国

一、我国保险资金的运用

(一)资金运用规模

2000年以来,我国保险规模不断扩大,保费收入、保险总资产、保险资金运用余额的规模都在高速增长。尤其是2004年以后,保险业发展迅速,保费收入和保险资产的扩大为保险资金运用规模的扩大创造了条件。2000-2009年,保险业总资产年平均增速35.34%,保险资金运用规模2007年更是从2006年的1.97万亿元一举增长到2.90万亿元,创下47.21%的新高。然而,2008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9784.1亿元,比上年增长39.1%,成为2002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截至2010年上半年,我国保险公司资金运用余额第一次超过4万亿大关,达到4.17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1.3%,截至2010年8月末,保险资金运用余额达到4.3万亿元,是2003年的5倍。

(二)投资结构

2004年以前,保险资产配置以存款为主,最高占比超过80%;2005年一季度,债券占比首次超过存款,上升至50%以上,存款占比降至30%以下,同时基金、股票投资占比上升;2006年以后,保险资金运用分散化、多元化趋势明显,逐步扩展到境外投资、基础设施投资、股权投资等。截至2010年8月末,银行存款占29.7%,债券投资占50.5%,权益类资产占16.9%,其他投资占2.9%,保险资产配置不断优化,应对市场波动的能力和抗风险能力逐步增强。

(三)投资收益

2000年至2004年,我国保险资金投资收益率较低,主要原因是中央银行连续降息以及投资渠道狭窄,2005年以后,随着投资渠道的不断拓宽,投资收益率有所提高。2007年保险投资收益超过前五年的总和,投资收益率出现历史最好水平,其主要原因是2007年我国证券市场异常火爆。2008年,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资本市场深度调整,全球证券市场大跌,严重影响了我国保险投资收益水平,投资收益率低至近几年的最低水平1.91%,严重影响了保险公司的效益。2009年全行业实现投资收益2141.7亿元,收益率回升到6.41%,同比提高了4.5个百分点。

二、美国保险资金的运用

(一)投资结构

美国保险资金由寿险和非寿险资金组成,因其来源不同,所以投向也不同。

美国寿险资金主要投向于政府和企业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保单贷款;股票、政府债券、公司债券的比重逐年上升,其中股票投资上升最快;抵押贷款、保单贷款的比例逐年递减。非寿险资金来源不同于寿险资金,在具体的金融投资工具选择上二者也有明显不同;非寿险资金的主要投向是:政府和企业债券、股票、应收贸易账款、现金及其等价物;非寿险公司的金融性资产中,“现金及其等价物”、“市政债券”所占的比重明显高于二者在寿险资金中的比重;近年来,非寿险公司在“市政债券”和“公司股权”方面的投资比重逐渐加大,而信贷市场工具中的“美国政府债券”逐年减少,“公司债券和外国债券”、“商业抵押”的比重变化不大。

(二)投资收益

美国保险公司投资兼顾了收益性、安全性和流动性原则,投资运用的效率较高,一方面投资运用率高,另一方面投资收益率高。美国保险投资的平均收益率在6.24%,2001年投资收益率最高为7.13%,2006年投资收益率最低为5.85%,投资收益率年度之间差异不大,可见,美国的投资收益稳定性比较好。

三、美国保险资金运用对我国的启示

(一)投资结构需多元化

对比上述中美两国保险资金的投资结构可知,由于其发达的资本市场美国保险资金运用的渠道非常广泛,主要包括:政府债券、企业债券、股票、抵押贷款、保单贷款、应收贸易账款、现金及其等价物。而我国的保险资金的投资主要是在银行存款、国债、金融债券、企业债券。2006年以后,我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虽然有所拓宽,逐步扩展到境外投资、基础设施投资、股权投资等,但是其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因此,我国的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仍需想多元化发展。

(二)投资收益率需稳步提高

美国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从2001年至2007年都保持在6%左右,其投资收益率比较稳定。而我国的保险资金的投资收益率整体偏低,而且波动较大,原因在于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够成熟、保险资金的投资配置难以多元化。因此,我国的应加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的发展,通过专业化的管理来提高资本收益率。

参考文献:

[1]郭金龙,胡宏兵.我国保险资金运用现状、问题及策略研究[J].保险研究,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