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科学教导

科学教导

时间:2023-05-30 10:29:15

科学教导

第1篇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1.学生心理发展具有规律性

从心理学角度讲,初中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的阶段。初中学生的这种思维特征使得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将逐渐从需要具体形象作为支柱转向可以抛开具体形象而进行抽象概括。这样的心理发展特征为科学探究活动奠定了心理学基础,也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心理学依据。因此,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在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时进行有效的引导是必要的。

2.现代教育观———建构主义理论

现代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教学是教师的价值引导与学生自主建构的辨证统一过程。这意味着从为掌握而教向为发展而学的转变: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在交往互动中进行主动探索和自主建构,也意味着教师角色的转换———从知识的提供者变成学生学习活动的协作者、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而新课程下的学习方式主要倡导探究式学习方式,所以,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成了必须研究的课题。

3.科学方法论

科学教育本身具有科学性和真理性,只有运用科学的方法才能去学习探究科学知识,只有科学的学习探究才可能产生科学的结果。所以,在引导学生科学探究时,不但要注意讲究引导方法的科学性,还要注意传授学生科学的方法———观察和实验,提高学生的科学能力和素养。

二、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策略

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笔者就从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探究验证、交流与评价等几个环节谈谈。

1.形成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策略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创造性思维的表现。

(1)教师设疑产生问题情境。由教师引导创设问题情境,可以直接切入主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产生一种探究的动力,支持他们不遗余力地去探索。

(2)演示实验引发问题情境。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通过实验现象可以引发很多问题情境。例如,在讲解“物质的酸碱性”前,教师可以先准备一瓶滴有无色酚酞的试液和一瓶无色的碱液,然后将碱液滴入酚酞液中,学生看到明显的颜色变化会产生极大的兴趣,就想要问明白其中的道理。

(3)联系生活引发问题情景。在自己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偶发事件或现象,学生常常感到有趣又无法解释,如树荫下的光斑为什么是圆的?天狗吃月亮的现象到底是怎么回事?插入水中的筷子为什么会弯折?从飞机的模型去探究飞机的升力是怎么产生的?这些都可以成为探究教学中的一些非常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2.启发学生假设的策略

牛顿认为:“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是科学发展的动力,它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认识问题后,就进入新的知识领域,教师要从各个角度去指导他们观察与分析事物,活用已有的经验知识,不断思考,提出合理的假设。为了让学生更容易进入状态,教师要适时提供经验。例如在引导学生探究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时,先提供了下列两个探究性演示实验。

实验一:拿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注入相同体积的盐水和清水,把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在清水中,鸡蛋沉到水底,再把它放入盐水中,则鸡蛋浮在水面上。

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同一个鸡蛋在清水中下沉,而在盐水中却浮在液面上?于是,他们猜测物体所受浮力的大小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实验二:每个实验小组在课前准备好一支空牙膏皮(尾端剪开)和一只玻璃杯。实验时,先让学生把牙膏管捏扁放在盛水的玻璃杯里,放手后可观察到它下沉,然后将牙膏管鼓起一些,它就能上浮。

学生在亲身经历体验之后,定能产生疑惑:为什么同一支牙膏皮原先下沉,现在却浮起来?于是,他们提出浮力的大小与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于是,我引导:排开液体的体积乘以液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质量。通过引导,学生提出了合理的假设。

3.探究验证阶段的引导策略

课堂探究毕竟是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的,而探究教学本身是一个开放的教学过程,只有把握好探究的开放度,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好的学习效率,同时也不挫伤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探究教学中,学生们置身于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中,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更为畅通了。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越多,反映他们对所研究对象的关注程度越深。学生的问题会比较零碎,对教师而言,怎样处理这些问题是值得探究的。对于学生的问题,一般处理方法有3种:①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②集体选择一个或几个问题,整堂课全班对这几个问题进行探究;③先选择一个问题,探究完毕后再进行下一个问题的探究,形成一个层次。

经过反复实践,如果在一堂课内采用第①种方法,容易引起课堂混乱,给人一种“东打一拳,西打一棒”的感觉,难以体现教学的逻辑严密性。但这种方法,却可以广泛应用在课外的探究活动中去,而且效果比较好。而第②、第③种方法可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解决学生们最感兴趣或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其他问题可作为后续活动展开。如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跟哪些因素有关”时学生提出:可能跟液体的质量、液体的体积、液体的密度、液体的深度有关。根据具体情况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可能是否与液体的密度和深度有关。另外猜想请到课后继续探究。

4.学生交流引导策略

科学探究之后组织学生认真钻研,共同探讨,这种交流不是盲目的,是以探究过程为基础,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探究的问题进行交流。美国有一位博士对下面两种情况进行比较:一是探究后立即进行交流,一是探究后不进行交流。研究结果表明:前者概念水平的发展达到更高层次,交流使认识在教学中,笔者采取分组交流与全班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即先以实验小组为单位进行,再由各实验小组汇报交流结果,然后教师帮助汇总全班交流的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归纳概括,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

第2篇

在教委小教科和教科研中心的领导下,对全县小学进行工作视导,是教科研中心小教部的工作内容之一;同时也是小教部发挥指导,评价,研究,培训和服务作用的途径之一。通过视导活动,及时了解全县各校的教育教学现状,发现问题进行研究解决;总结成功的经验,并加以推广;为上级主管部门和各校的教育教学管理人员提供决策依据。为了使视导工作有序有效地开展,达到促进全县各校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的目的,特制定视导方案。

二视导原则及方法:

1.配合主管部门评价性视导和小教部自身视导相结合。2.集中视导和分散视导相结合。3.深入教育教学一线听课评课,参与活动与听取汇报,查阅资料,座谈,问卷相结合。4.教研员随机示范与指导相结合。

三视导内容:

(一)德育工作

1.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改革思路[1]是否有校级以上改革课题。[2]改革措施是否符合素质教育要求。

2.学校德育工作制度建设

[1]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组织建设情况。

[2]班级德育工作和学生道德品质评价体系的建设情况。

3.德育渗透工作[1]各课教学德育渗透情况。[2]环境德育渗透情况。

4.德育活动的实效性情况[1]德育活动是否贴近学生生活。[2]德育活动是否具有系列性。[3]德育活动的随机性和系列性是否有机结合。

5.德育研究工作[1]是否有完整的研究资料。[2]研究成果及其推广情况。

6.思想品德课改革[1]是否能够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2]是否能够依据教学内容开展实践性活动。

(二)教学工作

1.教学管理思想[1]学校教育改革的整体思路是否明确。[2]教学改革的措施是否具体可行。

2.教学管理制度[1]业务学习培训,交流研讨是否规范。[2]教学质量的监控机制是否健全。[3]教师教学工作评价指标体系是否科学。

3.教学研究工作[1]是否有符合学校实际的不同层次的教改课题。[2]是否能够把教学研究体现在课堂教学之中。[3]教学改革成果及其推广情况。

4.教研组工作[1]教研组是否能够根据教改课题开展教学理论学习活动。[2]教研组是否能够教改课题开展有针对性的研讨活动。[3]教研组是否能够根据教改课题开展多种形式的研究课活动。[4]教研组是否有不同级别的研究成果。

5.课堂教学

[1]教学设备设施使用效率。[2]教师课堂教学水平。[3]学生学业质量。[4]课程开设情况。

6.学科课外活动[1]各学科能否配合课堂教学开展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外活动。[2]能否结合学校实际开展特色的学科课外活动。

(三)校本教研工作

1.学校校本教研的整体思路及工作计划2.开设校本课程的情况[1]校本教材的编写。[2]校本教材的使用。

四结果与反馈

第3篇

一、科学发展,先在理念驱动

办学理念是对大学办学责任和功能的理性认识,是对大学办学思路与目标的高度概括,是一所大学的灵魂,其主旨是思考“为什么办学、办什么样的学、如何办学”。理念是行动的先导,理念是发展的指南。创建高水平的教学研究型大学首先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作指导。有没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是不是先进的办学理念,能不能形成先进的办学理念,对于一所大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社会的发展需要是提出办学理念的基础。大学教育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国内外知名大学办学理念的形成和提炼过程,都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密切相关,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特征,适应并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如,追求真理,培养人才,以人为本,服务社会,传承创新等等。一所大学办学理念的形成和提出,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吻合、相一致。作为教学研究型大学就是以教学为中心、以研究为动力的大学,就是要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结合行业特色,在办学理念上做到求实、创新,服务发展。

领导的思想理念是形成办学理念的关键。校级领导班子是学校的决策机构,在学校的建设、改革和发展中,起着舵手的作用,引领着学校的发展方向。学校党委要加强理性思考和战略思维,紧紧围绕“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样两个根本问题,在总结、反思学校的过去与现状,分析、研究学校的问题和机遇的基础上,要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提高班子的整体理论水平、科学素养和能力建设,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科学的教育理念,进而梳理出学校的办学理念,在办学实践中进一步体现时代性和科学性。

动态的办学实践是产生办学理念的源泉。办学理念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决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在60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学校积淀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坚韧不拔的进取意识”为内涵的“太行精神”。坚持“致知于行”的校训,形成了鲜明的教育思想观念:即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全方位育人的育人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观;以教育教学质量为生命线的质量观。坚持科学发展理念,以人为本,坚持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强化特色,服务地方,服务国防是我们办学理念的核心内容。

二、科学发展,重在战略规划

战略是发展过程的路线与纲领,规划是对发展总方向和大目标的设想蓝图和全局部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订好规划是科学发展的关键。规划制定得好不好、目标定得实不实、问题找得准不准,规划有没有特色,是否结合实际等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如何在新时期适应形势要求,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克服困难、团结奋斗,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是摆在校党委面前的重大任务。

形成促进科学发展的新共识。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解放思想,围绕大讨论,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把思想认识从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机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引导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要开阔视野、开阔思维、开阔胸襟,敢于正视问题,善于研究规律,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积极引导师生员工创新发展模式,形成发展新共识。

制定学校科学发展的新蓝图。在认真总结学校“十五”以来的发展情况,紧紧围绕“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这样的大学”,成功借鉴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办学经验,精心制定学校的“十二五”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阶段性目标和总体目标。战略规划的突破点:制定龙头规划——学科建设,在构筑学科高地、凝练学科方向上出实招;制定核心规划——人才队伍,在汇聚领军人才、培养管理能手上出新招。

提高领导科学发展的新能力。战略规划的制定体现党委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要科学谋划,准确定位,不断提高校级领导班子运筹帷幄、科学决策的能力和统筹兼顾、驾驭全局的能力,抓住发展机遇,找准发展定位,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重点,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凝全校师生之心,聚全校师生之智,集全校师生之力,把工作的注意力集中在“加强管理、提高质量、办出特色、构建和谐”上,走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新路子。

三、科学发展,力在改革创新

改革和创新是对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具体做法、体制机制的根本革新,是积极应对发展需要、寻求发展出路、解决发展问题的关键办法。事实证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加快科学发展、率先发展的力量源泉。没有改革创新,就不会取得发展的成果。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走科学发展之路,就需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引领我们事业的发展进步。

改革创新首在解放思想。解放思想是应对新挑战、认识新事物、完成新任务的前提,是改革创新的认识基础。解放思想要做到必须立足校情,紧密联系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员工的思想实际,破除小进即满、因循守旧、封闭自守、消极畏难的思想和情绪,找到、摸准学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敢于正视问题和不足,在解决领导干部工作作风的突出问题上下功夫,切实解决不想解放思想、不敢解放思想、不会解放思想的问题。

改革创新重在体制机制。体制活则全局活,机制新则全局新。要善于破解发展难题,创新体制、机制,找到突破口,清除障碍点,在完善体制机制上下功夫。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注重目标管理、绩效管理,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积极构建开放、灵活、高效的管理模式,形成学校科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促进学校的新发展、新跨越、新突破。

改革创新难在教学环节。“高校改革,改到深处是教学”。要把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在教学改革上要深化教学内容改革,体现时代性、加强实践性、突出实用性。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创新能力的转变。要大力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因材施教。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

四、科学发展,根在质量提高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质量是立校之本。发展是硬道理,质量也是硬道理。教育质量的好坏,人才产品的优劣,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影响着国家的建设和民族的未来。科学发展最终要落脚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上。抓住影响质量的最本质问题、重点难点问题,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全面提高质量上来。

质量的提高落脚于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加强新设置专业建设和管理,把拓宽专业口径与灵活设置专业方向有机结合。科学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规格标准,把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性有机结合,更加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继续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积极推进弹性学分制。

质量的提高落脚于建设专强的师资队伍。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育和岗位培训,创新机制、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加快“双师型”教师培养和优秀拔尖人才、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培养,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按照德才兼备、师德为先的要求,坚持把师德教育摆在师资队伍建设的突出位置常抓不懈。

第4篇

【摘 要】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学生的物理基础,感知能力、情感爱好等学情,教给学生科学、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积极主动地学习物理知识,提高自身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引导学生参与实验和动手实践中增强自身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从面使学生学到物理知识,获得情感体验,为社会发展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会方法;激情引趣;学会学习;提升效率

教师要把握素质教育教学的精髓,从学生的健康发展、成长进步出发,从创设教学情境、提高教学效率入手,摆正“双主”关系,凸显主体作用;引导学生思辨,激活智慧火花;用自身的人格魅力、物理学科的内生引力影响和带动学生主动投入学习活动,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深入思考,播种希望、收获成功、体验成长,努力促进学生成长进步和教学质效的“双提升”。

一、摆正“双主”关系,凸显主体地位,教会学生科学方法

物理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形式,尊重学生的情感爱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参与物理学习的情感。另一方面要学习和掌握新型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经验,整合和梳理教材内容,准确把握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细致组织物理实验,以自身的物理学识、教学风格影响和带动学生走进物理殿堂、探究物理现象、汲取物理知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要从学习方法上对学生进行指导、点拨,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整合教学资源,搭建学习平台,提供学习时机,引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意识,创新意识,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提升能力。预习是有效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教师要引导学生对照学习要求,积极开展预习,对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时“搞不清、弄不懂”的问题标志出来,留待课堂上与老师、同学一起探究解决,在课堂上要有针对性地听讲,特别留心自己的薄弱环节,让自己的思维与老师、同学的思路进行对比,取长补短,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课后要用时反思、总结,对一些薄弱环节进行完善、提高,使自身的思维层次、认知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二、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营造和谐教学氛围

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过程可以激发和调动学生物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用饱满的热情、丰富的学识、引领学生去探索物理的奥秘,将一些鲜活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有机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之中,要运用投影仪、多媒体等现代媒介提高物理的生动、直观程度化繁为简、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引发学生求知欲,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发散学生思维,开启学生心智,让学生体验方法新颖,氛围融洽,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教师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为学生提供问的机会,想的空间,教师要关注学生知识生成和认知的过程,引导学生用探索发现的视角和方法获取知识,让学生感悟知识的要素及特征,使学生经历发现的过程,以逐步发现丰富感知过程,探索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的发现过程、实验的设计过程、问题的解决过程,逐步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不受书本、权威束缚,学会学习,灵活多变、发散思维。笔者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迁移的同时进行变式运用,引发学生学会创新。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平抛运动”内容后,我有意让学生探究“斜上抛运动”,有的学生受“平抛运动”的启示,把斜抛运动分解成水平方向匀速直线,竖直方向竖直上抛;有的学生思路被运动分解思想激活,把斜抛运动分解为沿初速方向的匀速直线和沿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甚至有的学生超出我的想象,思维更活跃,将斜上抛运动的前半段逆向看成平抛运动来研究。我在肯定学生创新思维的基础上,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在斜面的顶端水平抛出一小球,问小球何时距斜面最远?最远距多大?”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求解,学生热情高涨,兴味盎然,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效。

三、灵活运用方法,引领学生成长,提高物理教学效率

物理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将新旧知识进行类比,以旧带新,启发思路,让学生用已知理解新识。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发展智力、提升能力,提高物理新课程的学习效率。高中物理有许多物理量和物理规律之间具有可比性。德布罗意在光的波粒二象性启发下,运用类比提出了“物质波”假说。戴维孙、汤姆孙受X光晶体衍射的启发完成了电子束晶体衍射的实验。因此,有效地运用类比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如,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对晶体与非晶体、超声波与次声波、凸透镜与凹透镜、反射规律和折射规律等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比较,让学生作出正确的分析和解答,使形象思维和类比思维碰撞,迸发出创造性的火花。笔者在组织学生进行“机械振动和机械波”内容教学时,为帮助学生区别振动图象和波的图象,我用多媒体为给学生播放一段单人舞视频,接着又为学生展示一张全班集体照,启发学生类比,学生激动地指出:振动图象与单人舞录像相似,波的图象与集体照相似。为帮助学生掌握波的传播方向与各质点振动方向之间的关系,我引导、启发学生把波的图象想像成“山坡”,让学生逆着传播方向“爬坡”,理解、体会上坡处质点向上振动,下坡处质点向下振动,“即上坡上,下坡下”。通过形象的类比,帮助学生度过了学习难关,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学生懂得形象思维和类比思维是学好物理知识的重要方法途径,引领学生探求物理奥秘,学会学习,快乐成长。

综上所述,物理教学中,方法比能力更重要,教师要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的学习始终沿着正确的路径前行,学习物理知识,掌握物理技能,探究物理未知的奥秘,成长为有益于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第二中学)

第5篇

一、科学素质

科学素质指的是学员在接受一定的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和接受一定知识的过程中所形成的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类自身完善所需要的基本品质和能力.在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员的科学素质,长期的教学实验已经证实,启发式教学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二、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在目标、内容、形式及手段上的根本否定和变革,但它并非是一种机械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而是一种基本的教学思维模式。谈话法、讨论法、图示法、愉快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各种具体的教学方法的有机融合,将使这种教学模式更加充实和丰满。整个教学活动呈现出以学生的主体活动为主线,以教师主导为辅线的动态构成。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地运用好启发式教学,还必须明确“启发式教学不是某一个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运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它不仅是运用于课堂教学法,而且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和教育过程的具有广泛意义的指导思想。所以,它不仅适用于课堂教学,而且也适用于课外辅导、课外作业的指导以及对学生的考试和测验的指导。实际上,在教学中启发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讲授启发、问答启发、演示启发、练习启发、实验启发、讨论启发、情景启发、比喻启发、对比启发、学导启发、探究启发、教学媒体启发等等。“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有多法、贵在得法”。只有根据课程教学实际情况优化组合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才能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整合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启发式教学与科学素质的培养

3.1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愿望,培养学员科学精神

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是求知欲,它是学员积极学习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只有不断地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诱发学员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才能逐步培养学员求实、创新的科学精神.

3.1.1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越明确具体,越有利于教学,越能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使学员产生渴求知识、探索真理的强烈愿望.在制定明确具体的教学目标时,必须把学员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与外在行为表现结合起来,用了解、叙述、说明、解释、判断、比较等一些表示外在行为变化的动词来反映学员内在心理变化

3.1.2创设问题情境,诱导和启发学员始终专心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员的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员引入一种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之间,创设问题情境的原则是:1问题要小而具体;2问题要新而有趣;3问题要有适当的难度;4问题要富有启发性;5问题要联系学员已有的经验。教员就要在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针对学员渴望了解的知识点,联系学员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旧知识的结合部提出问题,使学员处于心求通而不解,口欲言而又愤悱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学员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专心学习.

3.2坚持教员为主导,学员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员良好的认识素质和心理素质

教学模式是体现教育思想的一种工具,是教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种简明概括,对教学过程起指导作用.“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从教学过程上看由注重教忽视学,强调听忽视练、强调学员去继承而忽视学员去创造的呆板、毫无生气的以教员单一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师生共同合作且以学员参与为主,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品尝成功的喜悦和挫折的体验的协商式讨论过程.从教员担当的角色上看,由师道尊严转变为与学员平等的知己朋友.尊重学员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营造宽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员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反应,使师生间情意交融、心心相印,使学员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得到发展。

3.3举一反三、学思结合,培养学员的思维能力

同一类问题,教员应抓住典型范例,解剖分析,揭示规律.再把其他类似问题留给学员自己去分析、去解决,培养学员思维的灵活性。

3.4重视实践教学、培养学员的科学品质和科学能力

培养学生具有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创新的能力,已成为现代教育的根本宗旨。然“创造性思维基于实践始于问题”,知识要转换为能力,除了积极思考外,还应努力实践,所以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强调实践教学的作用。通过实践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实践过程中及早地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从而起到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已形成了共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员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在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获取有关专业的全面知识、全面提高各种能力。所以必须正确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依赖于良好的学术氛围和端正的学风。为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促进学风建设,应该在课外实践活动上下更大的功夫。这些活动包括组织学科竞赛、进行趣味化设计、开展课程兴趣小组活动、参与假期社会调查、申报并开展学生科研课题等。在实验教学中还可以注重与科研的结合。科研的本质就是创新,因此让学生结合教师的科研开展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素质和创新意识的绝好方式。对学生而言这既是一种荣耀,也是一种挑战,通过参与相关实际课题的研究工作,不仅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升华,而且还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第6篇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以自己的亲身体验来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精神。”这样的教学观念摒弃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中心的应试教育教学观,明确指出学习要与探究活动相结合,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全过程,促进学生在探究中提升素养与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科学探究意识与科学探究能力。

科学课主要通过发散思维,创造独创性的特点,引导学生自行探究、讨论。小学三年级学生是《科学》课初始阶段,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件极为兴奋的事情,学生对科学教材产生非常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愿意主动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来。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及合作交流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形成的过程。如,《观察土壤》一课,我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周围的土壤,让学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启发学生从看、闻、摸、找等各种方面来观察土壤。鼓励学生多想些方法来解决问题,从不同角度来看问题。在不断地讨论、思考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并能够根据掌握的经验得出结论:土壤是由水、空气、砂、黏土、腐殖质组成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探究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对科学课的兴趣日渐浓厚。

科学课是一门科学启蒙性学科。它侧重于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在研究学习中保持或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教材侧重于提供大量的科学信息,图文并茂,有许多实物彩色图片、形象的模型图与优美的文字相结合,从而将科学知识生动直观地展示出来。如,在教学中充分地利用好幻灯、投影、录像、多媒体等各种电化教学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优化了教学环境,拓宽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思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科学课的教学评价是一种多元的激励性评价。通过评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好奇与探索精神,使学生对科学学习始终抱有愉悦的情感体验。小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由于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不一样,所表现的每个侧面程度也不一样。只有评价内容适合小学生的实际水平,才是有效的,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恰当与否,教师都应及时做出评价,一个充满赞扬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能使学生心潮澎湃,甚至对他们一生都会有影响,这点我在教学中已颇受至深。

在科学活动中,常常需要分组制订活动计划,分组实验和调查,需要讨论合作学习。小组式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看到事物的不同侧面,吸收和学习别人的观点,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进行思考和质疑。在合作与交流过程中,教师是知识的引导者,并注意到小组各成员的分工与协同作用,使每一小组的学生人人都有事可干,取得了人人参与、人人有收获的喜人效果,从而得到深层次的理解,使合作的意识得到发展。

总之,科学课教学,注重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勤于观察,大胆动手,注重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者单位 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第五中学)

第7篇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我党经过多年实践积累、科学探索总结出的伟大理论。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认真学习这一伟大理论,并以之指导我们的数学教学工作。科学发展观中所提出的“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性”、“统筹兼顾”等方面都对我们的数学教学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从以上几个方面出发讨论科学发展观与数学教学的契合点,希望能够在科学发展观伟大旗帜的引领下,将我们的数学课堂打造成符合时代需要社会需要的高效课堂。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发展 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性 统筹兼顾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129-02

在党的十七大上,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一伟大理论从宏观上指明了我们党和政府进一步推动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具体到我们每一个人科学发展观也为我们在政治学习、生产生活、个人发展等各个方面指明了发展方向,树立了基本准则。特别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并以之指导我们的工作。我们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的全局,无论是从优化育人环境,还是从自我完善的各个方面,都要准确地把握科学的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并予以贯彻落实。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务是发展,要发展就要学会学习。学习使人进步,我们要把学习当作自己职业生涯中的必需。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必须始终坚持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学习课程改革理论,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更要及时把握时代脉搏,紧跟教育改革发展步伐,使自己始终站在教育的前沿,处在时代的前列。目前的教育趋势不仅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同时也对教师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知识和能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此外教师更要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以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教师必须通过创造性教育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将学生培养成会创造的人。这首先要求教师培养起自己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经常主动地更新观念,学习新知,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例如,讲解数列问题时,举出一例:一个老太太挎一筐生鸡蛋去卖。第一个人买走半筐零半个生鸡蛋,第二个人买走筐中剩下的一半零半个生鸡蛋,……照此法则买下去,第七个人买完之后,筐中没有鸡蛋了。问老太太的筐中共有多少生鸡蛋?有的同学见题即生疑,半个生鸡蛋怎么切,即使能切恐怕也无人愿买。而这一疑问也正是本题的突破口,生鸡蛋的总数是奇数,买走偶数还剩下奇数。正面顺序思考,百思不得其解,本题的另一个关键是倒过来思考,问题太简单了!第七个人买时,筐中仅剩一个生鸡蛋,第六个人买时筐中有三个生鸡蛋,买走■+3■=2,……原来,满足一个递推关系,an+1=2an+1。简单归纳,1、3、7、15、31、63、127,即a7=127,老太太的筐中共有127个生鸡蛋。这是我从书本上学习到的一个课堂引入实例,以如此生动的实例讲解数列递推公式,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递推关系的理解,更能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将教学融入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中是培养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一条“捷径”。

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与新课程中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倡导教师与学生一起成长,实现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理念不谋而合。以学生为本,就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以自己的知识经验和兴趣动机为基础来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例如,在“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这一节课的教学中,笔者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有一个人做生意需要投资,于是他找到一个吝啬的有钱人借钱。没想到那个有钱人很痛快地就答应借给他100万元,不过要求他在一个月内第一天还给他一分钱,第二天还给他二分钱,第三天还给他四分钱,第四天还给他八分钱,以此类推,每天还款金额是前一天的2倍,还满30天即可。这样的还款方式合理吗?如果是你,你会找这个有钱人借钱吗?学生们对这个问题十分感兴趣,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形成了支持和反对的两大阵营。此时,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炼数学模型,即求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问题,从而引入本节课的正题。学生们带着问题进行学习,增强了求知欲、提高了探索的主动性,也提升了课堂的效率,更能够使学生对知识加深印象。当最后我们用公式推导出结果时,许多同学对这个天文数字惊叹不已,相信他们会对这一堂课记忆深刻的。

教师要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让学生动手操作参与学习过程,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间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去完成一个自主探索过程,这个过程,可能会延缓所谓的“教学进度”,但是没有给学生这个过程,学生的思维就不可能激活,学生的聪明才智就不可能得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不可能得到提高,我们的课堂也不可能高效。所以在教学中,一定要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例如,在讲解概率问题时,笔者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问题:将红心A到红心10共10张扑克牌拿在手里,打乱顺序,再由学生们从中任意抽取一张。抽到红心A的概率同学们都会算,是十分之一。那么,如果让你连抽十次,抽到红心A的概率是多少?学生们听到问题后,都非常兴奋,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有的说连抽十次抽到红心A的概率为1,有的说概率不可能是1,但无法说出充足的理由。这时,笔者适时地引导大家做了一个实验,拿出了十张扑克牌,让同学们上来有放回地抽取十次。结果第一个上来的同学没有抽到红心A,下面马上又跑上来一个同学,结果也没有抽到红心A,直到第三个同学上来抽取到第六张时才抽到红心A。最后,我与同学们一起推导出这个实验中红心A被抽到的概率:1-■■≈65.13%。这个实验使学生感性地认识了概率,通过实验,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智力环境,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虽然实验占去了一定的教学时间,但从所达到的教学效果来看,课堂的教学效率还是得到了提升。

第8篇

当今社会,知识信息激增,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拥有的文化科学知识如浩瀚的大海,教师教不完,学生学不完(一个本科生在校期间所学知识仅占一生所需知识的10%);加之新知识、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学生必须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1]。目前,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而现实的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因此,在儿科学临床教学中实施以目标导学为途径的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当前儿科学本科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

一、目标导学的特点

1.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有效实施“双主教学” 所谓目标导学,就是应用素质教育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导学过程中塑造学习主体,发挥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生存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目标导学之“导”有三个内涵:目标引导、学法引导、潜能开导。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主认识、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学会学习方法,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种教学模式,将师生关系从原有的“权威服从”变成了“指导参与”的关系。教师“主导”是指教师是导学者,包括导读(指导自学教材)、导思(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导议(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诱导学生积极发言)、导练(指导答疑及操作训练,以达到目标)。其中读、思、议、练的主体都是学生,教师的责任全在“导”字上。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法,真正把学生提到“主体”地位上。这种教学模式比较适用于儿科学临床教学,因为儿科学作为一门临床课程,同学们学习时不会像刚接触医学基础课程一样感觉陌生,儿科许多课程均是以疾病定义、发病机制、病理、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后统一模式为讲授线索,而同学们过去已经学习了病理、病理生理及药理等基础课,许多时候完全能通过自学完成学习目标。

2.目标明确,能有效地做到有的放矢 我们之所以凭借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是因为目标是激励人们前进的动力;教学目标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引导、定向、控制和激励的巨大作用;导学目标既是目的,又是手段,是沟通教与学的桥梁[3]。目标教学中通过出示目标,使教有重点,学有方向,使学生产生学习动机,并对学习起导向、激励作用;通过创设新情景,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通过测标,使学习结果得到及时反馈,并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激励,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根据儿科学的特点,导学目标可分为:认知目标、技能目标、道德和情感目标。每个目标又可细分为好多项,而且很明确。

二、目标设计策略

1.课堂目标要有针对性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明确地规定了教学内容和能力应达到的要求,它制约着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的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我们力求合理、准确、清晰,遵循实际性、针对性、全面性、可操作性的原则。将课堂目标结合具体的知识内容或技能操作内容,并用可以测量的,可以评价的水平层次加以表述,尽量具体化,要避免笼统地讲学生了解什么,理解什么,学会什么,掌握什么等等。儿科教学“导学目标”见表1。

表1 儿科教学家“导学目标”表(略)

2.目标设定要有层次 一门学科与每个知识点,一个班内每个学生均存在个体差异,有的学生反应快,有的学生反应慢,因此我们在设计每堂课的目标时,如果不考虑到这种情况,就会出现目标设高了,会让学生“吃不消”,目标设低了,又会使学生“吃不饱”。为此,可将课堂目标分层次,即可分为基本性目标(面对兴趣较低的,反应较慢的,基础知识较薄弱的学生);提高性目标(面对那些基础知识较扎实,懂一点但没完全掌握的学生);拓展性目标(对相关内容或课堂掌握较好的学生)。不同层次的学生按照目标的层次,循序渐进地学习,较高层次的目标是在较低层次目标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三、目标导学实施策略

实施目标导学分为如下几个阶段:展示目标学生自学评价阶段巩固练习阶段。下面以儿童先天性心脏病一课讲授举例说明。

1.展示目标 先在黑板上画图并结合多媒体讲解先天性心脏病的血液动力学改变;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血液动力学改变结果说出可能出现的症状、体征和X线检查特点。并给出一个婴幼儿先天性心脏病病例思考题,题中描述病人的临床症状、体征、X线、心电图等特点,要求同学们先了解病例的意思,请同学们通过自学后写出诊断及鉴别诊断。

2.学生自学阶段 同学自学课本,带着问题看,带着问题想,通过问题引起学生对课本的学习兴趣。并针对思考题思考,检查自己能否解答,教师辅导学生自学,同桌或前后桌可以小声议论,然后教师解答思考题并针对思考题进行检查,了解学生对新内容的理解程度和存在问题。教师根据学生反馈出来的问题,针对知识的重点、难点、关键和学生认识的深度、广度进行画龙点睛的点拨和讲解,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初步理解,如学生在做思考题时出现诊断错误,应重点讲解各型先心病的临床特点及诊断要点。重点小结:讲解左向右及右向左分流心脏病的各自特点及鉴别诊断。质疑问答:启发学生对不清楚的问题质疑并解答,如房间隔缺损的杂音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室间隔缺损易患感染性心内膜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显示,大多数学生一改以往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积极投入到学习中,积极思维,各抒己见,极大地发挥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作用。

3.评价阶段 师生对这节课的知识进行简短的归纳总结,体现出这节内容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竖成线,横成片”。然后再给出2~3道综合临床病例思考题,学生完成答卷后,教师提出批改要求并公布正确答案,学生交叉阅卷,要求批改者签上姓名,最后由教师部分抽查改卷结果。教师公布正确答案的同时请学生举手表示答对或答错,及时统计正答或错答率,以便当堂矫正,同时也使教师能及时了解教学效果。学生参与批改试卷,一方面符合学生检测后急于反馈的心理需求;另一方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既能培养学生工作的责任感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又能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效果。

4.巩固练习阶段 学生自己根据教师讲评解疑进行自我矫正,教师则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矫正和弥补,使学生完全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同时还需根据教材的内容,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不同的练习或训练,让学生进行巩固和提高。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教师在实施导学策略时,务必在求精、求异、置疑、反思等内容和环节上狠下功夫,努力开发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潜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启”得有道,“导”得有法,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能达到和谐促进,取得教学双赢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凤岗.自学辅导教学模式试验[J].教育与现代化,1999,52(3):17-21.

第9篇

[关键词]生命科W导论 调查问卷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0-0211-02

20世纪生命科学飞速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就,并且与很多学科产生了交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如粮食危机、人口膨胀、疾病危害、环境污染、能源危机、资源匮乏、生态失衡和大量物种灭绝等都要依赖生命科学的手段解决。生命科学的发展决定了人类的未来。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剑桥大学等知名高校就开始设立《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吉林大学等国内院校也纷纷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全校公选课。

《生命科学导论》集中介绍了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及近年的研究热点,是一门以拓展知识层面,提高学生生命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课程。所以,不管是生物专业,还是非生物专业,理科生还是文科生,都应该了解现代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这既是完善知识结构、认识自然科学核心内容的需要,也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本需求。吉林农业大学是省属重点大学,于2009年起在生命科学学院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然后于2014年在农学院农业生物技术专业开设,课程开设的时间较其他国内高校晚,并且开设专业较少。开课以来发现课程开设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学内容与高中有所重复,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差等。因此,如何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授课效果是目前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重要课题。

一、调查对象和研究方法

笔者针对《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改革共设置了17个调查题目,涉及的内容包括学生基本信息、课程设置、授课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情况及学生建议等。调查对象为本校各专业、各年级学生,调查问卷通过网络发放。本次问卷调查共收回问卷321份,有效问卷321份。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课程设置

调查结果表明,42.68%的学生认为很有必要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44.24%的学生认为一般,而13.08%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关于学时设置上,52.65%的学生认为16学时较为合适,而其余47.35%的学生则认为本课程至少要24学时。通过这两道题目结果的统计分析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认为在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导论》是有必要的,但是关于学时的设置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加以考虑,目前设置的24学时是否有必要进行适当的缩减,从保证授课效果的角度来讲,16学时如何覆盖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和相关前沿,仍需要进一步的考量。

(二)课堂氛围

围绕课堂氛围设置了两道题目,分别是“你理想中的大学课堂气氛是什么样的?”以及“你认为以下哪些措施有利于改善课堂氛围?”。82.87%的学生认为大学课堂氛围应当是自由活跃的,17.13%的认为是严谨务实。对于改善大学课堂氛围的有效办法,47.66%的学生认为可以实行小组合作学习,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44.24%的学生认为授课教师应结合当前进展,将所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比较有效的方法,8.1%认为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可改善课堂氛围。由此可见,学生仍倾向于教师作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但是可以在授课过程中加强小组合作学习以及由学生进行讲解的比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教学方法

师生关系、教学方式和方法是当今高校教改的主要内容。在师生关系方面,68.22%的学生认为应是师生平等,互相学习,共同进步,11.21%认为应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收为辅,20.56%认为应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以指导为主。关于教学方式和方法,在给予的四种教学方法里面,学生更倾向于互动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而参与式教学和案例式教学次之,其中41.12%的学生认为老师应对知识点进行全面的讲解,38.94%认为老师应点到为止,再根据同学的提问进行针对性的讲解,19.94%认为应让学生自己做预习讲解,老师做补充讲解。由此可见,学生对大学课堂有着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尽管仍倾向于教师作为授课环节的主导,但是想在课堂上发挥更多的主动性。

(四)教学内容

针对目前设置的教学内容及学生希望开设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查。关于学生认为最具吸引力的课程章节调查结果见图1,从图中可以看出,遗传和变异、生物技术与农业、生物多样性、生态和环境等章节比较受学生喜欢,而其他四个章节次之。希望开设课程的调查结果见图2,由图可以看出,学生对预增设的课程内容都比较感兴趣,尤其是生物制药、细胞周期调控与癌症、生物工程等章节。同时该课程主要面对大一新生设置,将高中生物课程重复情况进行了调查,根据问卷结果可以看出,重复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细胞、基因、物质基础等部分,该结果也与比较吸引学生课程章节的调查结果较为一致。而对教材的选择,59.5%的学生认为应由任课老师推荐,而40.5%认为应由学校或学院统一规定。大学与高中在生物学教育上的重复性是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内容上体现出差异性才能够吸引学生,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

图1 你觉得课程中哪些章节最吸引你?

图2 你希望在课程中添加哪些内容?

(五)教学效果

经过课程的学习,42.68%的学生认为自身的生命科学素养有显著提高,49.53%认为略有提高,7.79%认为没有提高。对于课后,67.29%学生希望能够建立课程专用的QQ群跟学生进行互动,26.48%希望教师能在课程以外的时间与学生定期见面交流,6.23%认为开设课程专用邮箱则更为便捷适用。教学效果低于预期,这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由此可见,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尤为重要。

三、关于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可以看出,在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很有必要,但是在课程的实际教学环节中仍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课后互动等方面进行改革。

(一)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

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和教研室多年来在该门课程的教学经验,应进一步修订教学大纲,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进行完善。《生命科学导论》是面向生物类和非生物类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了解近期生命科学的主要进展,培养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因此在课程内容设置上,应进一步删减与高中生物重复的部分和过于专业化的内容,偏重讲授前沿进展和发展趋势。在教学环节中应考虑设计一定的实践课程,带领学生近距离接触生命科学的研究内容,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此外,应根据不同专业学生设置不同的章节,充分体现生命科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主动性。

(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仍是目前高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方法,但是多媒体在教学中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比如在讲到DNA、蛋白质、基因表达与调控的过程中,应充分结合动画和视频将知识点形象化,做到图文并茂,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便于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然而,过度依赖多媒体也容易因为信息量大而失去重点,因此要把握好尺度,及时的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应充分发挥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但是这种主导作用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课堂上完全占据主动,而是要加强与学生的互动,抱着共同学习的心态完成教学活动,也可以交出部分课堂学时让学生掌握主动性,例如成立学习小组或是指定专题开展辩论或讨论。通过调查问卷也可以看出,学生对互动式、探究式的教学方式更为期待。此外,如今信息化高度发达,还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互联网的优势,加强在线开放课程、微课的建设,多角度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

(三)加强生命科学发展史和生命伦理学教育

生命科W导论课程开设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生命科学素养,这其中也包括对生命科学发展史和生命伦理学的教育。生命科学史是反映生命科学起源及其发展的历史。生命科学是一门处于发展中的学科,我们对每一个知识点的探究过程都是由多个科学家共同参与完成的,并且伴随着科学家之间思想和理念的碰撞,体现着科学家的态度和世界观。通过在课堂上延伸生命科学史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伴随着生命科学领域技术的飞速发展,有关生物医学和行为研究、环境与人口、动物实验和植物保护、人类生殖、生育控制、遗传、优生、死亡、安乐死、器官移植等方面的道德问题引起了人们的争议和关注,生命伦理学也应运而生。可以说,生命伦理学是生命科学技术使用的道德约束。在教学中应灌输生命伦理学的教育,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及学会对生命的尊重,了解技术的使用也应该受到道德伦理的约束。

四、结论

在生命科学飞速发展的今天,在高等院校普遍开设《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是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基本需求。通过调查问卷为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多可靠意见,在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会结合学校、授课专业的具体情况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优化教学大纲,并在教学中加强生命科学发展史和生命伦理学的灌输和引导,促进教师能力的提升,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切实提高学生生命科学素养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宋怡玲,杨军.“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6(06):37-39.

[2]李菡,杨国栋,冯.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方法的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03(05):40-41.

[3]杜虹,吴丹奇.大理科模式中生命科学导论课程的设计与实践[J].高教论坛,2006(04):37-38.

[4]王斌,周亚平.《生命科学导论》课程考核存在的问题和改革建议[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01):

85-88.

[5]王玉芳.开设《现代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8(03).

[6]胡鑫,张大玲,高梅等.生命科学导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2010(08):75-76.

第10篇

关键词:生命科学导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评价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1-0196-03

一、前言

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人口问题、能源危机、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疾病危害等,这些重大问题日益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随着生命科学的迅猛发展和21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掌握生命科学的基础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了。《生命科学导论》正是为满足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需求而开设的一门课程,大连海事大学从2006年开始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了《生命科学导论》公共选修课,根据我国高校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我们在多年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此主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评价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和积极的探索。

二、教学内容

《生命科学导论》作为一门公共选修课,面向全校各专业的学生开设,如何确定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十分关注的问题。对讲授的内容不但要注重传统意义上的基础性和系统性,还要注意内容的新颖性、趣味性、科普化、生活化和多样化。

1.教学内容的基础性和系统性。生命科学是研究生物体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其内容涉及生命的起源与进化、生命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大小分子的作用,人体的系统组成等基础知识。通过讲授这些基础知识,学生可以获得必要的现代生命科学的理论,认识人类自身。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如寿命与衰老、学习与记忆、营养与健康、基因遗传与变异、生物与环境的适应,让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所体现出来的关联性。此外,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生命伦理及社会决策、环境污染与防治措施的探讨则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其认识到目前这些问题的重要性和解决的必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教学内容的新颖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先进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近20年来,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成果不断涌现,及时把这些知识充实到生命科学导论教学中,更新优化教学内容对学生理解和学习这些知识十分重要。如在讲到基因表达的调控时,把RNAi干扰技术和最新的研究成果讲授给学生,让学生可以了解科学界的新技术、新成就和新动态。同时可以把自己的研究领域里的一些研究成果展现给学生,在介绍相关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用自己的图片结合具体的实验数据讲述最新的研究成果,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使其学习到教科书上没有的前沿知识,有助于学生的提高科学实验素养。此外,针对当今社会暴发的流行性疾病如SARS、甲型H1N1型流感、禽流感等,将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最新流行病学报告及时补充到相应的教学内容中,会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些疾病的病因、症状、发病机制和预防措施。

3.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密不可分的,如何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讲授神经传导的嗅觉感受器时,提出为什么狗的鼻子很灵;讲授味觉感受器时,提出为什么很多老年人味觉异常,而常吃快餐的年轻人也出现味觉异常。这些问题在生活中真实存在,可以使学生动脑思考,努力寻找答案,在学习的同时也懂得了需要注意自己的饮食习惯。我们也增加了视频教学内容,讲解常用的实验方法如PCR聚合酶链反应,小鼠的水迷宫实验等,在视觉感官刺激的基础上让学生更生动地理解和学习相关的知识,带领学生走入生命科学。

4.教学内容的科普化。由于学生的专业有所不同,讲授生命科学的知识要注重科普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尽可能不用十分专业的术语,而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种种科学现象和理论,达到普及生命科学知识的目的。如讲到人的一生和寿命时,用经典的古语“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来描述人的一生中重要的几个阶段。在讲授大脑的功能时,借用数字说话,大脑重1.5公斤。如果将大脑中所有的神经结点打开,可能长达320万千米。而这些只是我们所了解的大脑的一小部分,大脑的复杂性是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的。

5.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生命科学的知识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常识紧密联系,因此要注重增加那些可以应用到平常生活中的小常识。如讲到蛋白质变性知识点时,提出鸡蛋煮多久才最合适的问题,给出5分钟更健康的道理。讲到微生物一章时,以针尖上的细菌为开头,引出细菌的特点,和学生一起讨论身体内哪些部位有细菌,会引起哪些疾病,指出滥用抗生素的严重危害。讲到学习和记忆的时候,列出改善学习和记忆的三点建议,包括不断的学习、学会忘却、健康和合理的饮食,并举例生活中健脑益智最佳、可以增强记忆里的食物。此外,以世界上成功人士如乔布斯、李嘉诚等人的经历来激励学生要勤劳创新,多一份付出才会有成功的回报,教导学生保持宽厚待人、诚实处世的做人哲学。

6.教学内容的多样化。生命科学与人类及社会的联系比其他任何学科都更加紧密,人类对生命现象的研究不断深入,使得新的边缘学科不断形成。了解生物大分子和生物能源,将有利于未来打开生物能源的大门;了解生物大分子和生物材料,将有利于将来开发多种生物材料的领地;了解核酸、蛋白质和脑神经,将更便于设计生物芯片和智能计算机。因此,有必要推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向各个专业渗透,这将有利于在边缘学科领域发展创新型的人才。

三、教学方法

根据《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所涉及的内容特点,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原则,将教学大纲里的知识点分成重点掌握、理解为主和一般了解三个层次,灵活地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直观式教学。直观式教学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课件,图、文、声兼备,使教师比较直观地讲述每个章节的主要内容,重点突出,印象深刻,学生能够较好地理解课程内容。如细胞的分裂、生命的进化、基因克隆等内容采用多媒体视频授课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帮助学生从静态抽象的书本文字转化为动态的直观的理解,加深其认识和对生命科学的兴趣,促进其快速掌握相关知识。这种方法让教师可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情境式教学,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加强教与学的交流,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形式。

2.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引导学生转变角色,启迪思维,教师先设计好几个主要问题让学生思考,然后教师根据学生给出的答案和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如讲授衰老与癌症的内容时,提出:人为什么会衰老?人类可以返老还童吗?癌症是怎么回事?怎样防癌?日常生活中哪些食物可以有助于美容养颜?哪些生活习惯与癌症风险有关?让学生带着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听课,使得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

3.探究式教学。针对教学内容中的某个问题设置专题讨论,如目前空气污染的现状,把学生分为几组,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演讲报告,规定一定的时间,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课堂发言和交流。这种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索式学习方式,加强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作能力,同时极大地挖掘了学生的学习潜力。

4.讨论或辩论式教学。现代生命科学技术的发展引发了人们对生命伦理学中的热点问题的关注,如,克隆技术的应用,究竟对克隆人持支持还是反对态度?看到现代社会上出现的亲子鉴定所带来的尴尬风景,到底是技术的进步还是人性的退步?这些问题需要让学生好好思考,一起讨论,通过不同的分析而逐步得出自己的看法。此外,也可以针对不同的观点让学生分组进行正反方辩论,陈述自己的理论依据,举证事实说话,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采取混合教学模式,即运用视听媒体(幻灯投影、录音及录像)与传统粉笔和黑板、计算机辅助与传统学习、自主学习与协作学习等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这既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教学增添了形象生动感,但是板书必不可少,必要的板书可以展示整堂课的授课提纲和重点及难点。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采取了平时成绩(40%)与期末成绩(60%)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学生的学习情况考核。平时成绩包含出勤次数、课堂表现和平时作业考核,每堂课随机点名,综合平时的课堂提问和课外作业完成情况与期末作业的大论文写作完成情况,按比例进行成绩的考核。这样的作法不仅注意到了在对生命科学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差异,也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五、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目前,笔者在讲授这门课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包括以下几点:高中生物与“生命科学导论”的教学内容有所重复;选课的学生基础知识差异较大,导致理解能力有所不同;部分学生因为是选修课而导致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时常发生;生命科学知识更新速度快,现有教材很难满足课程的需要。针对以上这些情况,建议一方面需要教师加强知识的积累和不断的学习,掌握生命科学领域里的新成果、新成就、新动态和前沿知识,提高自身的修养和教学水平,积极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包括课堂互动和目光交流等;另一方面需要了解新时代青年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加强教学管理,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此外,为提高学生兴趣,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精选教学内容。也可以根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积累教学经验,编写适合各专业本科生学习的教材。同时,互联网上丰富的生命科学知识也可以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补充和参考,让学生主动自己查阅一些与生命科学有关的热点问题的相关资料,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和科学素质。

参考文献:

[1]王玉芳.开设《现代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探讨[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8(3):20-21.

[2]李娜,毛永强.“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教学改革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6(10):120-121.

[3]周亚平,金卫根,陈传红,王斌.《生命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2):167-168.

第11篇

一、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活动开始,学校党支部结合实际,拟定了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实施意见,就活动的重要意义、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方法步骤、组织领导等方面做了统一安排。学校成立了以党支部书记、校长为组长副校长、德育主任、教务主任副组长、各教研组组长为成员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书记办公室。党支部书记为支部活动的第一责任人。按照学校活动领导小组的安排,结合支部实际及科室工作的实际,积极投身到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活动之中。全校26名党员,97名教职工,以集中学习与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开展了我校的学习活动。按照要求,我校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为每一位党员印制了《邓小平论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学习资料,为学习活动的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二、围绕主题,认真学习,切实推进当前各项工作

通过学习使我们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深刻地认识到: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作为学校就是以学生为本,“以人为本”作为一种价值取向,其根本所在就是以人为尊,以人为重,以人为先。当我们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选择时,教育便具有了创造人的价值的意义。它以充分开发个体潜能为己任,以丰富的知识、完整健全人格的培养为目的。

为了使学校的各项工作真正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形成符合科学发展观教育内涵,学校20*年经过学校领导班子研究决定,经职代会讨论,确定了20*—2015年,三年为一个阶段的“三个阶段的发展目标”

我们在工作中把“三阶段发展目标”按照年度分解落实,有步骤地进行实施为重点。紧紧围绕“全力抓育人、重点抓教学、突出抓管理、关键抓质量”这一工作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课堂教学创新,打造和谐校园,真正做到了在庆祝改革开放30周年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提出的“三个不动摇”一是坚持以德育为龙头,狠抓教学质量的提升不动摇,二是狠抓科学管理、坚持教育创新,推动学校的各项事业的发展不懈怠、三是稳定局面,遇事处理得当,打造和谐校园不折腾。从而促进学校各项工作水平的提升,扩大学校的知名度。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干部队伍建设:

按照学期工作计划提出的,“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形成团结务实、公正廉洁、民主亲和、开拓创新的领导作风,实施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龙头工程。”这一干部管理目标。

1、以创建学习型学校,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

班子成员注重学在人先,用科学的政治理论和先进的管理理论武装头脑,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创新性,坚持深入地调查研究,掌握第一手的校情民意,增强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全校师生的全面发展。

2、贯彻民主集中制,注重作风建设,创建团结型领导班子。

在深入学习政治理论,认真研究学校现状和发展前景的基础上,即把“同心同德,团结务实,公正廉洁,服务群众”确定为班子建设的首要目标,每一位班子成员都牢固地树立“一盘棋”意识,在认真抓好分管工作的同时,关心整体,心系全局,通力合作,明确个人分工,发挥个人最大优势,落实目标责任制。班子成员做到了日常工作经常碰头,交叉工作经常协商,重大问题反复研究。通过相互沟通,广聚群智,彼此提醒,汇融善道,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了从善如流、集思广益的民主作风,凝聚了力量,增进了团结,鼓舞了士气,增添了活力,确保了班子整体功能的发挥,从而有效提高了整个班子的运行效率。

3、健全议事决策机制,不断提高科学决策的水平。

实现科学决策是民主集中制原则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领导班子是否坚强有力的重要标志。因此,我们注重建立完善领导班子内部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始终把民主集中制贯穿于工作决策的全过程,严格按照议事规则、程序办事。主要是开好两个会:一是开好党总支会。一般情况下每月召开两次,遇有重大问题随时召开。在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对研究的事项进行补充和完善,进行集体决策,最后形成党总支工作决议。二是定期或不定期开好校长办公会及行干会。汇报工作,沟通情况,分配任务,查漏补缺,及时改进。一年多来,我们通过不断完善领导班子内部的议事规则和决策机制,使民主集中制原则得到较好的贯彻执行。

(二)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德育工作

我们牢牢把握住“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相处”这一德育主题,不断夯实学生成长的四块基石。和做“文明的*人、高尚的中国人、创新的现代人、发展的未来人”这一育人目标。在各个育人环节上真正做到了致力于实现学生在个人修养上从“文明”到“文雅”的过度。

1、常规教育

⑴每个学期根据教育局的工作要点对学生进行常规系列教育,各年级、班级根据本年级、班级实际情况,确定不同学年段的德育内容和要求,改进教育工作的方式与方法,充分体现德育工作的整体性,阶段性和实效性。

⑵为了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提高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水平,每次月考和期中考试结束后,都召开一次全校性的家长座谈会。让家长了解校情和学情。家校教育合力不断形成。被学期我校被评为苏家屯区家长学校标兵单位。

⑶加强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充分发挥共青团、值周教师、值周班的职能作用,参与学校班级日常工作的检查与评比,值班人员认真上岗,做好当日的值班记录,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解决。

⑷学校领导到各年级、班级开展调查研究工作帮助薄弱班级、年级抓好日常管理工作。

2、开展德育系列活动

⑴通过初一新生军训,勿忘“九、一八”升旗仪式,参加区“金色祖国诗歌朗诵会”,参观可口可乐公司学工活动等有意义的活动和以庆祝五四青年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教师节、国庆节等重大节日为契机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和国防意思。

⑵通过迎接去和谐德育、平安校园、收缴管制刀具等各项德育工作检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育,是创建和谐校园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⑶加强德育队伍建设

构建一支政治素质高,能力修养强,稳定的德育工作队伍。德育处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会议,针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组织德育人员到*市166中学参观学习,提高班主任管理和教育的水平。

严格考核班主任工作,包括卫生、规范检查、两操评比、班内宣传、各种上交资料等,每月向全校公布,并计入班主任业绩档案中。

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教学工作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本着:“打造一支奉献精神强、师德形象佳、团队合作好、业务水平高”的专业化教研型师资队伍的培养目标,学校制定科学的政策稳定骨干教师队伍,依靠良好的人文环境发展骨干教师队伍的工作策略和以事业和目标鼓舞人,以榜样和成就激励人,以坦诚和民主团结人,以真诚和爱护关心人,以自律和示范感染人,以情感和制度管理人的人文环境。鼓励教师努力学习、刻苦钻研,

2、举办“创新杯”教学大赛

学校在每个学年上学期:9月至10月;下学期4月至5月,举办了教学开放月暨“创新杯”教学基本功竞赛,以聚焦课堂现场、剖析典型案例、启迪教育智慧、提高教学质量的创新思维。发现典型,发现教师的教学特点,完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和评价模式,提倡整体构建教学。在创新杯教学基本功大赛中上课人数达60多人,听课达100多人次,

3、开展读书活动。

让书成为学生的忠实朋友,学会阅读,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4、开展学法指导。

认认真真抓质量、一心一意谋发展应是我们办好学校的指导思想。怎样彰显特色,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初中学校提高质量不能寄希望于优选学生,而是吸引学生、稳定学生,发展学生。提倡优生导师制,本着“尊重差异、提供选择、开发潜能、分类指导、多元发展、整体推进”的理念,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上学期我们学校由教务处牵头组织召开了全校性的学发经验交流会,每个年级选出一名思想品德高尚,学习方法灵活,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大会上进行了学法交流。这些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刻苦钻研的精神,在全校学生中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得我校今年期末成绩和中考成绩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校本科研,创内涵发展的科研特色

教育科研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不仅要解决人的认识问题,还要解决操作问题。因此,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分层次、逐步提高”的方法。一方面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另一方面通过承担课题锻炼队伍,支持教师参加高层次的学历进修和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科研实际能力。我们主要采取以下办法:

1、全员性。

我们学校“十一五”以来,我校已经有90%的教师参加了国家、省市区各级各类的科研课题的研究,通过校本培训其他各级各类的培训,教师的教育科研认识不断提高,从不知到知之,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从参与到主持,从学校、区级课题到市级、省级乃至于国家课题,从理论到实践上的飞跃,可以说是通过培训,走出了一条科研兴教,科研兴师之路。

为了促进教学过程向最优化方向目标发展,以科研思路去审视教学过程,我校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2、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课题研究。

教务处举办了每学期都组织教师开展研究型教学特色示范课、研讨课。课外,我们学校把参加试验的教师费城两大组:文科教科研试验组,理科家科研试验组。分教研组进行了评课、讨论。

3、记录研究过程,定期交流。

课题的研究要靠教师在平时不断地探究、记录与交流,才会促进研究的不断深入。

由教务处组织教师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总结交流会,参加课题研究的每位教师都对自己所研究的课题作汇报(内容包括具体的做法和所取得的阶段成果),然后由全体参与教师共同讨论、交流,发表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4、撰写课题论文和课题研究案例。

为了促进教师对课题研究的总结及对研究中所发现一些问题的思考,学校每学期进行一次课题论文与课题研究案例的评选。

每位参加科研课题研究的教师在期末写一份试验论文和研究案例,交到教务处。

实践证明:教育科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最好平台,认认真真选课题,扎扎实实搞科研,刻苦钻研出成果。是学校发展的重要途径。

5、重研究。抓住重点课题,抓好课题的过程指导和管理,侧重课题研究成果的应用,防止“虚化”现象,走过场,在“实”字上作文章。通过课题研究,在青年教师中开展教育观念辩论赛和教育科研报告会等活动,把成果转化为“第一生产力”,为科研多做些实事,推动教育科研深入发展。

大力推广科研成果是科研兴校主要途径

前任校长*主持的省级课题《初中英语、历史学科教学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获得省教育厅、省规划办联合颁发的辽宁省“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学校还与中大远程教育学校合作承担了国家级子课题《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十五”学校卫生科研课题《实施学生合理平衡营养膳食的对策研究》经过专家认定,验收合格。现任校长*主持的全国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和谐德育研究与实验”子课题《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树立良好班风的研究》正在实施过程中,以取得良好效果。

三年来,我校有72位教师自己主持研究了区级科研立项,,有十多名教师自己主持研究了市级科研立项,占专任教师的98%。

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一所学校的文化命脉是其生命力所在,其核心是思想和精神、理想和追求。学校掂量自己腰包,积攒资金,逐步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饱含育人元素、发挥春雨润物的启迪陶冶功能;开发每一寸教育空间,去孕育积淀学校的核心精神,传承国学精粹,弘扬中华文化。校园文化定位在:建设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底蕴深厚、品位高雅的校园文化,体现自然美、展现和谐美、凸显人文美、追求精神美。

目前我校校园文化建设一期工程已经完成,教学楼正厅的东侧以苏家屯百年为主版:由历史、工业、农业、旅游、城建、腾飞等六个版块组成。

教学楼正厅西侧以*中学50年发展历史为主版:由峥嵘岁月、动荡年代、艰苦创业、彰显特色、质量呈现、再攀高峰等六个版块组成。

在正厅北侧通往操场的走廊的墙壁上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为主版:由奥运历史、中国奥运和中国奥运名人为主要板块组成。

第12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大学信息技术》 以人为本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于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也要坚持“以人为本”。课堂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肩负如何改进课堂教学的重任,在实践过程中,更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大学信息技术》是目前我校为各专业学生设置的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在当前教学中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学生已掌握部分计算机基础操作技能,对大学信息技术这门基础课程产生厌学情绪;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不易协调教学内容及速度;实验课不容易控制,学习效率和效果不明显等。针对这些问题,可以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研究大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

1 针对不同的专业确定各专业教学重点

不同专业的学生毕业后面临不同的就业岗位,对知识需求的侧重方面不同,因此在教学内容上要有所区别。

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要进行计算机技术基础方面的教学。计算机本专业的学生要开设大量的本专业课程,而《大学信息技术》则是这些后续课程的前导,因此,在计算机技术基础内容的教学上要安排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的讲授,使学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基础知识。在教学内容上,加设高级语言的教学,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包括计算机软件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结构化程序设计思想、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概念与方法。在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中,不仅要完成Word、Excel、PowerPoint相关知识的教学。还要着重强调软件在实际使用中的相关知识。

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大多是商业工业部门,对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知识运用较少。很少会更深入地对计算机软件编程和硬件维护方面进行研究,而对办公软件的运用则较为频繁。所以,在教学中比较重要的就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上花大量的时间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

财务、会计等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从事财务、会计等相关工作,其后也会相续学习其他相关数据库和财务软件,对计算机理论方面的知识运用较少,但对基础办公软件的运用较为频繁,需要了解一定的计算机软件编程知识。所以。在教学中应侧重在计算机技术基础方面简单介绍计算机软件的相关理论知识,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方面花大量的时间进行Office办公软件的教学,并重点进行Excel的相关案例教学。

2 实行分级教学

由于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水平参差不齐,如果按统一的教学进度,对所有的学生统一采取“零起点”模式进行教学,则会在相当程度上抑制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会加大教师的备课难度;而如果站在稍高的起点上,水平低的学生又不容易接受。我们可对新生进行计算机水平测试,根据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分成基础班和高级班进行教学,为基础较差的学生增加一些学时,部分成绩优秀的学生可以申请免修该课程或参加高级班,教师也可根据情况加深高级班的教学内容。这样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学习感兴趣的计算机知识,不断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又能照顾到基础较差的学生,有针对性地备课,使他们能更好、更快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

3 适当采用“任务驱动”和“案例驱动”教学法

“任务驱动”是建立在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以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通过“任务”来诱发、加强和维持学习者的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学生学习和完成任务的真正动力。任务作为学习的桥梁,“驱动”学生本身,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不要过多干涉,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完成任务,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以探索问题来引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通过案例教学,根据教学目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和“案例驱动”教学法。通过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学习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4 利用网络多媒体软件促进教学

现在的教学在实验室完成教学内容的讲授和练习。安装适当的网络多媒体教学产品,构造完美的多媒体网络教室,能够实施广播教学,一方面使学生与教师保持同步,另一方面使教学活动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知识,能够及时向学生分发文件布置任务,也有利于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同时由于学生的自制力较差,通过网络监控功能,可以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控制和监督,避免学生上课时间从事其他无关工作,进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5 精讲多练。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计算机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上具有很好的作用。实践证明,学生在操作时提出的问题远比讲理论时提出的问题要多得多,这说明操作实践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思考,而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也已在积极主动地思考了。

6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当今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而学生能力的培养又是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教育要充分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智慧潜能。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在今天具有尤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很多学生习惯了中学的灌输式教育,对大学的教学方法不能适应,那么教师就要及时给予调整,在授课时不仅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自学,加强对学生的自学指导,指定一定数量的参考书,布置一定的课外练习题,让学生通过自学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让学生学会利用互联网资源来解决问题,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培养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7 加强课程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