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动物的语言

动物的语言

时间:2023-05-30 10:29:2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动物的语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动物的语言

第1篇

小时候,我们跟父母学习说话。长大后在学校认字,写字,读书和练习编写对自己和他人都已构成完整意思的句子。

千百年以来,这种人类彼此能“沟通”的话语被称为语言。

动物之间也能沟通

过去,大家对动物的习性知之甚少,以为只有人类才能沟通。今天,人们知道许多动物彼此之间也能交流。它们相互呼唤,相互通报险情和转告哪里能找到食物。有的动物发号施令,其余的唯命是从。为此,它们或吼叫和咆哮,或低声嘶鸣和不停地蹦跳,或相互做鬼脸和示意触摸。

动物之间确实存在信号密码,有的还相当复杂。毫无疑问,它们不可能像人类那样使用分音节的单词,它们不会“说话”。然而,你们将了解到它们也需要沟通,它们有完全属于它们自己的交流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说,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

动物之间怎样沟通

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斑马为求生存,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灌木丛在摇曳,一个非同寻常的声音,一丝异常的怪味……这对斑马说来都是信号。领头的斑马严密监护着马群。马群中有一头斑马突然停止吃草,昂首远眺,这标志着危险近在咫尺,大祸即将临头。这时稍有风吹草动,整群斑马就会撒腿飞跑。

其他食草类动物,像非洲大羚羊之一的牛羚,经常同斑马在一起吃草。牛羚和斑马生活习性不尽相同,但它们和睦相处,一有危险征兆,彼此互通情报。

雌狮子们在捕猎斑马时,清楚地知道斑马一刻不停地在警觉地聆听和嗅闻,一旦被它们发觉,马群就逃之夭夭。雌狮子们在接近斑马时,是无法用吼叫声交流情报的,它们必须肚子紧贴地面潜伏在草丛中,不能发出丝毫的声音,也不能让斑马嗅闻到气息。然后,它们瞄准同一只猎物,群起而攻之。

为什么雌狮子们不会搞错猎物呢?道理很简单,它们事先已经悄悄地互通信息了。它们在接近猎物时,彼此用眼神示意,尤其是全神贯注地注视着指挥捕猎的那头老狮子。它的一举一动,它潜伏在地面的姿态和尾巴的位置……这一切都是向凶猛的猎手们发出的信号密码。因此,一旦老狮子发起攻击,其他雌狮子紧随其后,追捕同一个目标,绝不会张冠李戴。

沟通是为了生存

野生动物必须聚精会神地静听、嗅闻和观察周围发生的一切。这既是为了寻找食物和发现危险信号,也是为了识别其他同类和加强彼此之间的了解。

有些动物是离群索居、单独生存的。这些动物的语言往往不太复杂,它们使用语言通常是为了排斥其他动物或寻找伴侣。

成群结队或拉家带口地生活的动物则需要有较好的沟通。因为稍有闪失,就会全体遭殃。这类动物掌握的语言一般较复杂。

五花八门的语言

显而易见,我们人类的语言首先是说出单词,然后组成句子。我们使用嗓子和嘴,也使用耳朵听取他人的叙述。我们用视觉来审阅或观察他人的姿态和表情。有时,我们通过触觉来沟通,如握手和拥抱。而嗅觉和味觉能使我们辨别某种东西是好的还是坏的。

动物不会说话。但是,它们也拥有上面所说的5种感觉功能:嗅觉、触觉、听觉、味觉和视觉。通过这些感觉功能,动物可以识别同类并与之沟通。

敏锐的听觉

有些动物主要是利用它们的听觉来沟通信息,我们称为“声响”的语言。

鲸能在海下相隔数千米处彼此听到。森林中的鸟类通过叫声而彼此相认。蝉是通过爪子摩擦身体而传送语言。有些动物甚至能分辨出我们人类觉察不到的声音。譬如,鱼类能“听到”很远地方的水的颤动声,它们没有耳朵,但全身布满串联成行的探测器,即“侧线”。正是拥有了这套系统,鲨鱼可以确定某条在数千米外挣扎的受伤鲨鱼的位置。

善于嗅闻和品味

嗅觉和味觉是动物惯常发出信息和接受信息的两种感觉器官。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如蚂蚁是通过味觉和嗅觉而彼此辨认的。某些蝴蝶在相隔几千米之外就能相互感觉到。鲑鱼是通过品尝水的味道而找到它诞生的河流的。狗在树下撒尿,散发出让其他狗能够辨别的气味的信息。自然界很多动物都采用这种方式。

这种通过气味而进行各种形式交流的本身即是种语言,我们称它为“化学”语言。

动物的视觉

动物也通过视觉和“动作”语言来交流信息。不过,只有在它们相互对视时,彼此才能发现对方的动作和脸部的表情。大多数情况下,动物使用这种手段是为了赶跑敌人和求爱。你们将了解到,动物还通过动作语言向同类指明寻找食物和贮藏食物的道路。一些色彩斑斓的动物则往往以色彩为有效手段,让对方认出自己或把潜在的敌人吓跑。

动物语言的学习

“声响”语言、“化学”语言、手势及面部表情等,动物是如何学习这些不同表达方式的语言呢?多数动物认知同类语言的能力与生俱来,无须在后天进行学习。比如,幼狮天生懂得大声咆哮、亮出利齿去吓唬别人,它们拥有天生的语言,这被称为“先天语言”。你也会在猴子那里见到这样的场景,就像我们人类学习说话一样,小猴子处处模仿它们双亲的行为,循序渐进地掌握表达的方式,这被称为“后天语言”。

第2篇

关键词:文化内涵 差异 动物词语

语言是人类社会交往的纽带,它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交际工具的作用。生活中的每一种事物在语言中都有相对应的词语,动物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语言词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动物词语。动物词语以动物为依托,体现了所描写动物的外貌特征、生活习性,揭示了使用该语言族群的思维模式、等特点,传达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

含有动物词语的现象,在汉英语言中层出不穷,由此构成了语言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动物文化。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民族动物词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的差异,来揭示不同民族的文化模式,这对于汉英互译或跨文化交际都有积极作用。

一、汉英动物词语文化内涵比较

汉英两种语言的动物词语文化内涵既有相似之处又存在差异。由于生活的地理条件、接触的社会环境、形成的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差异,使用汉语和英语的民族在表达同一种事物时,必然会在词语本身的理性意义基础上形成不同的联想义,这在动物词语中表现为文化内涵的不同,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即表现为独特的动物文化。但是,人们对动物的本质属性认识大同小异,生活的客观环境也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且从认知上看,人们的心理也有一定的趋同性。因此,建立在这些动物词语理性意义基础上的文化内涵也有某些共同性。汉英两种语言的动物词语文化内涵的异同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理性意义相同,文化内涵相同或相似

在汉语文化中,“狐狸”常常是“狡诈、欺瞒、诱骗、魅惑”的代名词,用它所构造的词语也多含贬义。“老狐狸”多指诡计多端极为狡猾的人。《林海雪原》中神河庙里的老道老奸巨猾,被东北民主联军称为“老狐狸”。“狐狸精”则是指专会勾引男子,妖冶的女子,有时候也比喻狡猾奸诈的人。中国古代神话经典——《封神榜》中祸乱朝廷,残害百姓的妖女——妲己,则是狐狸精转化而成。其他还有“狐狸埋骨”“狐朋狗友”“狐群狗党”等。

与此相似的文化联想义,在英语中也出现了。《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7版)》中解释“fox”:“①a wild animal…②the skin and fur of the fox…③(often disapproving)a person who is clever and able to get what they want by influencing or tricking other people;④an attractive young woman”。①②中的释义是对“fox”形象的描绘,③④指其喻义。在英语中,与“fox”有关的习语也是贬义,如“The fox may grow grey,but never good.(江山易改,本性难移)”“When the fox preaches,then take care of your geese.(每当狐狸说教,当心群鹅被盗)”。可见,在汉英两种语言文化中,“fox”的联想义是相似的。与“fox”相似的还有“snake”“ass”“snail”等。

(二)理性意义相同,文化内涵相互冲突

“猫头鹰”,亦称鸱枭或鸱鸮。在我国古代被称为恶鸟。《新唐书·文艺传中·吕向》:“向上言:‘鸱枭不鸣,未为瑞鸟’”。《韩愈诗全集·孟东野失子》:“鸱枭啄母脑,母死子始翻……恶子不可说,鸱枭蝮蛇然。”后来引申为贪恶,邪恶之人。《文选·曹植<赠白马王彪>诗》:“鸱枭鸣衡扼,犲狼当路衢。”隐喻君侧多恶人,恶人窃据要位的政治现实。可见,“猫头鹰”已是邪恶的化身。又因为猫头鹰相貌丑陋,专在晚间活动,且有死亡的地方就有它凄厉的叫声。所以,在汉语文化中,“猫头鹰”又与灾难、死亡、厄运相连,被国人视为不祥之鸟。如中国谚语“不怕猫头鹰叫,就怕猫头鹰笑”“猫头鹰吃娘——忘恩负义”“鸱目虎吻”(指凶恶相的叛逆者)。

在英语文化中,“猫头鹰”的文化内涵却截然相反。《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7版)》这样解释owl:“①with large round eyes,that hunts at night;②owls are traditionally thought to be wise.”由此可以看出,“猫头鹰”是智慧的象征。在《哈利波特》中,众多魔法师都有自己的宠物,如“蟾蜍、蛇”等,而“猫头鹰”却是最高贵也是最受欢迎的一个。英语中也有“as wise as an owl”“an owl is the king of the night”的短语。其他如“龙”——中华民族的图腾,是皇权的象征,在西方却是恶魔的化身。

(三)理性意义相同,文化内涵出现空缺

一种语言中内涵丰富的词语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相应的文化联想义,形成文化内涵对应的空缺现象。在汉语文化中,“羊”是人类的家畜之一。它是一种本性驯顺的动物。各种各样的羊,如:“山羊”“绵羊”“白羊”等都可以统称为“羊”。“羊”所产生的联想义并没有本质的差别,即:温顺、善良、天真无邪、有时又有点懒惰。在英语中,根据“羊”的种类,相应的语言表现形式也有差别,所形成的文化内涵也有区别。“羊”的概念可分为“sheep(绵羊)”“goat(山羊)”。《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7版)》中“sheep”:an animal with a thick coat ,kept on farms for its meat or its wool. goat:①an animal with horns and a coat of hair,that lives wild in mountain areas or is kept on farms for its milk or meat;②an unpleasant old man who is annoying in a sexual way.不难看出,“sheep”与汉语文化中“羊”的联想义相似。西方神话中的神仙下凡调戏妇女常变成山羊,所以“goat”产生了色狼的语义。在汉语中却没有“goat”对应的文化内涵,可以说它在汉语中是空缺的。

(四)理性意义不同,文化内涵相互交叉

每个民族所生存的自然条件,所接触的客观事物,所产生的历史典故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但与其他民族也有相似的特点。汉英语言中这一矛盾的特征体现在动物词语中,表现为文化内涵的交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牛”是必不可少的生产工具。因此,有关“牛”的词语不计其数。在农耕社会中,人们对牛的依赖性极大,牛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帮助。牛所构成的词语也多以褒义为主。如“力大如牛”“牛高马大”“牛气冲天”等。鲁迅先生《自嘲》中提到“横门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可见牛在中国文化中受欢迎的程度。

在西方,取而代之的是马。马在西方社会生活中极其重要。马可以作为生产工具,可以代替步行,也可以作为娱乐和赚钱的工具:赛马、赌马。以“horse”构成的短语在英语中很常见,如“back the wrong horse(押错宝)”“ Horse face(长而朴实的脸)”“a willing horse(任劳任怨工作的人)”。

吹牛 Talk horse

像老黄牛一样干活 Work as a horse

他真是条老黄牛 He is really a willing horse.

强壮如牛 As strong as a horse

牛不喝水强按头 You may take a horse to the water,

but you can not make him drink.

对牛弹琴 An nod is as good as a wink to a

blind horse

通过上述对比,我们看出汉语中由“牛”构成的词语,在英语中由“horse”代替,这种现象就是文化内涵的交叉。

二、产生差异的原因

同样的客观事物在不同的民族中产生的联想义有不同程度的差别,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语音的联系

语言是一种形式和意义相结合的符号系统。不同的语言在表示相同理性意义时所使用的表达形式不同。因此,使用不同语言的民族对同种事物所产生的联想义也千差万别。汉语中“蝙蝠”的“蝠”跟“福”音相近,都可以用“fu”表示。“蝙蝠”成了幸福和吉祥的象征,随处可见蝙蝠的图案,最为典型的莫过于恭王府萃锦园建筑上出现的大量蝙蝠纹样,被国人称为“万福之地”,吸引了无数游人前去观看。

在英语文化中,“bat”跟“happiness、joy、well-being”等词语并没有语音上的联系,因此西方人对蝙蝠无此好感。在他们印象中,蝙蝠常与吸血动物、丑陋、凶恶等联系在一起,与之有关的词语也多含贬义,如“crazy as a bat(像蝙蝠一样疯)”。“鹿(lù)——禄(lù)”,代表了福气、运气。“鱼(yú)——余(yú)”,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预备许多不同种类的鱼,寓意年年有余,而在英语中都没有类似的联想义。

(二)文学作品、、历史故事的影响

一个民族的语言作为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必然受到这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神话传说、等各方面的影响。“龙”是个虚构的形象,是中华民族的图腾象征。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它是一个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腾云驾雾、呼风唤雨、变化多端,无所不能的神异动物。王允《论衡》:“龙之为虫,一存一亡,一短一长。龙之性也,变化斯须,辄复非常。”韩愈《杂说·一》:“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在封建社会,“龙”被称为皇权的象征,它代表真龙天子,神圣不可侵犯。《文选·刘孝标<辩命论>》:“龙犀日角,帝王之表。”龙也可以表示卓越优异的人。如《三国志》中诸葛孔明先生被尊称为“卧龙先生”。由“龙”构成的词语大多与吉祥、祝愿等美好事物有关。如:“龙凤呈祥”“龙腾虎跃”“望子成龙”。

在西方文化中,“龙”是指“a large aggressive animal with wings and a long tail,that can breathe out fire(拖着一条长尾巴。长着翅膀,口中能喷火的怪物)”,它是凶残暴虐的怪物,是恶魔撒旦的化身。欧美的多数影视作品中出现的怪物大多是以龙为原型模拟出来的。在现代英语中,它还表示凶恶的妇女,也就是国人口中所说的“母夜叉”(a woman who behaves in an aggressive and frightening way)。

(三)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文化离不开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生活在不同自然环境中的人会形成不同的文化。中国和欧美国家分布在地球不同的板块,各自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不同,造成了语言文化上的差异。

由于地理环境不同,不同的地区所拥有的物种有差异。对世界而言,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物种,因此在中国有国宝之称,同时也赋予其特定的政治内涵,在外交活动中代表中国的友好。在使用英语的民族中,熊猫则没有这种象征义,它仅仅指一个物种“A panda or a giant panda is a large animal rather like a bear,which has black and white fur and lives in the bamboo forests of China”。

(四)认知模式的不同

同一种客观事物,在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眼中,由于思维模式差异,反映到人脑中的概念也有一些差别。汉语重意合,感性居多;英语重语法,偏重理性。所以汉族人凭借自己的感觉,将猫头鹰与厄运相连,而西方从理性思维出发,发现猫头鹰是一种聪明的动物,赋予其智慧的内涵。另外,观察角度的不同,也会造成文化内涵的不同。孔雀鲜艳的羽毛,使国人将其与美丽、吉祥联系在一起。钟会《孔雀赋》有言:“有炎方之伟鸟,感灵和而来仪。禀丽精以挺质,生丹穴之南垂。”宋无名氏《千秋岁九首》:“龟鹤年相敌,孔雀屏开侧,喜与寿,俱逢吉。”在西方,孔雀开屏被认为是骄傲、自满的表现,所以,孔雀代表不祥。“The peacock has fair feathers,but foul feet(孔雀虽有华羽,但有贱足),as proud as a peacock(不可一世)”。

综上所述,由于中西方思维模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地理位置等因素的不同,造成了人们对同一种动物在认识上的差异。语言是生活的镜子,汉英动物词语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体现了特定的文化内涵,对汉英互译或跨文化交际都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冉秀霞.英汉语言中的动物意象[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5,(4).

[2]刘宏义.英汉动物名词文化内涵比较与翻译[J].怀化学院学报,

2004,(1).

[3]郑莉.汉英文化意象对比研究[J].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08,

(3).

[4]曹云鹏.汉英习语中动物喻体差异的文化根源[J].考试周刊,

第3篇

关键词:动物词语;语义表达;英汉对比

动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人类生活中密切相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出现了大量有关动物的成语、习俗语、格言等词语,它们反映了不同民族对动物的认识,体现人们对动物大致相同或不同的情感态度,因而这些语言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笔者以中华民族传统的的十二生肖动物为切入点,通过查阅词典、文献资料等,搜集整理了大量含有动物名称的相关词语,在进一步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探讨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各种意义,进而挖掘它们隐含的文化内涵。

一、动物词语的语义基础

之所以在汉语和英语中人们借助动物构成各种语言形式,表达丰富的语言意义,是和其生活地域、生活习性、人与自然关系、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有关联,有着深厚的语义形成基础。

(一)根据形体、生活习性特征表达的语义

英汉语言都有根据动物的形体生理特点及生活习性所形成的词语。它们形象逼真地反映了这些动物的生活规律,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从而引申出一定的语言意义,例如,蛇(snake)是一种爬行动物,体形柔软易弯曲,在行走时,蜿蜒曲折前行,因而英汉语言中都有“蛇行(snakeitswaythrough)”。另外蛇能分泌毒液,隐匿于草丛中,因而有“阴险、狠毒”的联想意义,英语中有“asnakeinthegrass”,比喻伪装成朋友的阴险之人。又如,鸡(cock)的生活习性之一是清早鸣叫,因而汉语中有“闻鸡起舞、雄鸡一唱天下白”等词语,英语中有“cock-crow(黎明)”等词语。[1]260根据“蜜蜂(bee)”、“猪(pig)”、“猴(monkey)”等的生活规律和生理特点,英汉语言中都有“忙碌”、“懒惰”、“精明、淘气”等语义。

(二)根据人们对待动物的情感态度所表达的语义

现实生活中,人们和各种动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人们对动物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进而影响到这些动物词语的褒贬意义,赋予语言以丰富的感彩。

对待某些动物,由于各民族呈现大致相同或完全相同的态度,体现在这些词语上,它们表达相同的语言意义。例如,英汉民族都把“羊(sheep)”看成一种善良、温顺、柔弱的动物,因而在其意义表达中包含了相同的情感态度。汉语中有“像小绵羊一样温和、乖巧”,英语中有“asgentleasalamb/asmeekasasheep”。“猪(pig)”的生活习性、环境决定了中西文化中都认为猪是懒惰、肮脏的动物,因而有关猪的词语都含有贬义的感彩。

对待另外一些动物,不同民族由于其生活习惯、民族心理、意识形态及文化价值观的差异,产生截然不同的情感态度。表现在这些词语上,它们呈现不同的、个性化的褒贬语义。例如在对待“鸡(chick)”、“鱼(fish)”、“蝙蝠(bat)”等词语方面,由于这些动物名称发音同“吉(luck)”、“余(abundance)”、“福(happiness)”,因而深受中国人的青睐,被赋予褒义色彩。[2]33-36而在英语民族中则无此谐音,这些词语的褒贬色彩便产生分化,英语语言中此类词语多含贬义,例如“chick-hearted(怯懦、胆小)”、“fishwife(泼妇)”等。“龙(dragon)”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丰富的文化传承。在中国人的民族心理和价值观中,“龙”是帝王、权力、富贵的象征,因而汉语中有关“龙”的词语都被赋予积极的含义。如:“潜龙”、“卧龙”、“龙凤呈祥”、“卧虎藏龙”、“望子成龙”等,中国人常以龙的传人、巨龙自称。而英语中“龙”则是贬义,象征魔鬼、邪恶。所以西方人在看到中国人如此钟爱雕刻有龙的东西时会表示诧异。在对待“狗(dog)”的情感上,中国人多持消极态度,含有“狗”的词语几乎都含贬义色彩,如:“走狗、落水狗、癞皮狗、狗头军师、狗仗人势、狗彘不若、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等。[3]391而西方文化中,狗是人们的宠物,人们对狗充满了爱怜、褒扬之词,如:“aluckydog(幸运的人)”、“acleverdog(聪明的人)”、“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爱吾及犬)”。[4]269-271

二、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对等性特点

对等性是指英汉语言在表达某一语义时,词语中所涉及动物名称的一致性或相同性,其语言中使用的动物名称所代表和体现的相同或相近的比喻、联想意义和文化特征。

(一)英汉语言中有关动物词语的语义完全对等性

不同国家和民族,虽然生活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但由于某些动物的共同体形特征、生活特征或行为习性,人们在表达某一语义时,两种语言会借用同一动物名称。英汉语言中的确存在这些在语义表达和文化内涵上具有对等性的动物词语,他们有着同样的比喻、象征和联想意义。

1.利用动物形体特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例如,根据蛇的体形及运动特点,英汉语言中都用“蛇”表示一种行进路线和行进方式,“蛇行”和“snakeitswaythrough/across(蜿蜒斗折,沿曲折道路行进)”。又如“asslipperyasaneel(像泥鳅一样圆滑)”。[5]293-295

2.由于语言翻译、词语借用和文化交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例如,汉语中有“纸老虎”之说,英语中有“apapertiger”。英语中有“abird’sview”,汉语中就出现了“鸟瞰”一词。又例如:“adarkhorse(黑马)”,“anuglyduck(丑小鸭)”,“bullmarket(牛市)”等。[1]107

3.根据动物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形成的语义对等性。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猴、蛇、狐狸、狼”等动物都有相同的态度,因而他们在两种语言中表达着大致相同的意义。例如,英语中可以用“horse”指各类人,“adarkhorse(黑马)”,“awillinghorse(积极工作的人)”,“aTrojanhorse(潜伏在内部的敌人)”。汉语中有“犬马、驽马、响马、马贼、探马、马前卒、老马识途”等。汉语中有狡猾的狐狸,英语里有“asly/craftyfox”,“ascunningasafox”等。又例如:“afishintroubledwater(浑水摸鱼)”,“astimidasamouse(胆小如鼠)”,“asbusyasabee(像蜜蜂一样忙碌)”[6]161-162,“asstrongasahorse(人强马壮)”,“wolfdown(狼吞虎咽)”,“acaseofdogeatdog(狗咬狗)”等。此类例子都体现了两种语言在借用动物名称表达语义的完全对等性。

(二)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部分对等性

所谓动物词语的语义表达部分对等性,是指在表达同一语义时,不同语言在使用动物名称会不尽相同。一种语言中有关动物的习俗语、成语、谚语表达相同语义时,在另一种语言里会变为借用其他动物名称的词语。但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语义都借助了动物名称,因而在表达形式上是部分对等的。

英语中“owl”是智慧、庄严的象征,例“aswiseasanowl”(猴精)。而汉语里它是不祥之鸟,倒霉、厄运的象征,汉语用“猴”象征聪明、机灵。“bat”在英语里具有消极否定意义,象征盲目,丑陋、罪恶和吸血鬼,例“asblindasabat”。[1]207-217而汉语里“蝙蝠”具有褒义色彩,象征幸福、好运、富裕,因为它和“福”谐音。又例如下列词语里,表达同一意义英汉语言里分别使用不同的动物名称。

Leadadog’slife——过着牛马般的生活

have/holdawolfbytheears——骑虎难下

aflyintheointment——一只老鼠害了一锅汤

ikeacatonhotbricks——热锅上的蚂蚁

likeadrownedrat——落汤鸡

beatthedogbeforethelion——杀鸡儆猴

donkey’syears——猴年马月[8](57-59)

牛饮——drinklikeafish

吹牛——talkhorse

害群之马——blacksheep

对牛弹琴——cast/throwpearlbeforeswine

一丘之貉——birdsofthesamefeather

(三)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语义表达的非对等性

一种语言中有关动物的习俗语、成语、谚语表达某一语义时,在另一种语言里这些动物名称则完全消失,不借助任何动物名称。反映两种语言在表达同一语义时,选择词语的不同,即语义表达的非对等性。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某些动物词语在另一种语言里根本找不到对应的动物名称去表达,这些词语不能盲目的直译和套用。例如,汉语里“白象”是一种电子产品,由于“whiteelephant”在英语里意为“累赘,昂贵而无用的东西”,所以不可译为“whiteelephant”。汉语里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英语里不能用具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例如:

拍马屁——licksb’sboots

蜻蜓点水——scratchthesurface

黔驴技穷——atone’swit’s/attheendofone’srope

马到成功——immediatesuccessuponarrival

英语里也有很多有动物名称的词语,在汉语中不能用具有动物名称的词语表达。例如:

putthecartbeforethehorse——本末倒置

adoginthemanger——占着茅坑不拉屎

acat-and-doglife——经常吵架的生活

raincatsanddogs——倾盆大雨

moneywillmakethemaretogo——有钱能使鬼推磨

三、动物词语体现的文化特征

本研究中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十二生肖动物鼠、牛、虎、兔、蛇、龙、马、羊、猴、鸡、狗、猪以及猫、狼、狮子、鱼、蜜蜂、鸟、蝙蝠等31种动物形成的各种词语,包括成语、习俗语、俚语、格言。就英汉语言中这些动物所代表的语义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通过对这些词语的比喻、联想、象征意义的探讨,挖掘了它们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这些有关动物的词语中,中国文化侧重品德和人格意义,注重他们的内在特征,而西方文化侧重外在形象和体征意义,注重他们的外在特征,因而产生了这些词语文化方面的差别。通过以上研究,有助于更深刻的了解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这些动物代表的形象及比喻和象征意义的差异,找到产生这些语言差异的文化根源,避免语言交流的障碍和误解。

参考文献:

[1]HORNBYAS.Oxfordadvancedlearner’sEnglish-Chinesedictionary[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97.

[2]陈美芳.英汉词文化差异对比分析[J].Us-ChinaForeignLanguage,2005(1):33-37.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

[4]张廷芳.狗年话狗[M]//教育与文化发展新论.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5]GUYUEGUO.Cross-culturalcommunication[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6]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第4篇

关键词:动物类习语;文化内涵;文化异同

作为人类非常重要的语言构成,“习语”的形成经历了长久的人类实践,成为语言文化中隐性的核心元素。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与自然界中各种动物或多或少地发生着各种联系。于是动物特有的形象、特征、习性和活动引发了人类对于与动物相关的语言富有深刻文化含义的联想。对于英语语言文化的学习者来说,熟知动物类习语文化内涵并且恰当灵活地应用是非常必要的。

一、习语的本质

1. 习语的定义

“idiom”一词源于希腊语中的“idios”,最早源于“idioma”,其基本概念是“特殊性的一种表现”。它语义范围不固定。根据《牛津习语词典》的定义,“习语”是与其构成之字意义相异的短语。除此之外,“习语”也被定义为由结构固定、涵义深刻的两个及以上词语组合而成的功能独立的意义单元。

2.英语习语的特征

(1)形式固定

在传统用法中,英语习语的结构是固定的,其中的构成元素及其顺序是不能随意改动的,否则将会导致整体涵义发生错乱。换言之,英语习语具有稳定性,因为它的结构固定,不容随意篡改,所以其内涵也相对固定。

(2)涵义独特

英语习语往往蕴含独特的意义,而不能根据字面意思理解,也不限于从传统语法、逻辑角度的分析。以习语“catch a crab”为例,并不能从字面意思理解为“用手抓到一只螃蟹”,而意为“划桨时入水太深而失去平衡”。正因为英语习语独特的涵义和简洁的形式而深入语言的精髓,使其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动物类习语的起源

习语能够反映人类物质世界的发展和精神世界的进步。通过分析动物类习语的起源,能够帮助人们了解英语国家丰富多样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

1.源于体育、娱乐活动

无论是在英语国家还是中国,赛马(horse race)都是一项古老而富有趣味性的竞技活动。因此,我们在英语习语中不难发现许多与赛马相关的例子,如Back the wrong horse(看错人)等 。

2.源于军事、政治活动

在英语习语中,有些借助动物栩栩如生的形象和暗喻手法,将政治、军事活动中的术语通过精炼易懂的表述广泛使用。例如:The hawk鹰派/主战派

3.源于风俗习惯

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该民族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准则。受该民族风俗习惯的影响生活在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人们对于同一种动物会产生不同的思想感情。例如,在饮食文化中常用动物的特征暗喻人类活动。Drink like a fish (Consume large amounts of alcoholic beverages) 牛饮

动物类英语习语的来源极其广泛,除了以上列举的渊源,还有来源于经济活动、农业生产、宗教活动等,都为我们理解英语语言文化内涵提供了丰富源泉。

三、 动物类习语文化内涵的比较研究

中文习语和英语习语都因为两种语言背后丰富的历史文化而拥有渊源的历史和长足的发展,都反映了两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语言思维方式。通过比较掌握两种语言动物类习语的异同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种语言的本质。

1.相同的动物类习语文化内涵

无论是在中国文化还是英语语言国家文化,猪都被认为是肮脏、贪婪的代名词。猪在文化作品中的形象也经常以粗鲁笨拙示人。英语习语很好地反映了这一动物形象: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对牛弹琴)

同样地,在中国习语中,猪的这种形象也被反映地栩栩如生,例如 “猪狗不如”, “猪头猪脑”, “人怕出名猪怕壮” 等等。

2.中英动物类习语文化内涵的差异

在英语语言国家,狗是人类最忠实的伙伴,人们对狗的喜爱表现得无微不至,在语言中尤为突出,例如“Every dog has his day.”意既每个人都有扬眉吐气的一天。而在中国文化中,狗总是以低贱的形象出现在人们脑海中,例如“狗腿子”、“狗眼看人低” 等。

蝙蝠在中国文化意像中因谐音“福”而备受中国人喜爱。而在英语语言国家,蝙蝠被认为是丑陋、盲目的象征,吸血蝙蝠更是让人觉得毛骨悚然。英语习语对这种文化意像有很好地反映。 As crazy as a bat (very crazy ,疯得像蝙蝠)等。

动物的生存首先与自然因素息息相关,即使同一种动物对于生存在不同环境,具有不同思维方式的人们所带来的感受和产生的情绪也未必时时相同,所以由动物名词所构成的习语所表达的含义在英、汉两种语言中便既具有共同之处,又各有千秋,呈现给我们一幅生动有趣的文化图景,也为我们深刻掌握英语语言的本质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

参考文献:

[1]Mc Carthy,D.J.American Idioms [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7.

[2]牛津大学出版社. Oxford Idioms Dictionary [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3]林祥达.英文成语典故 [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第5篇

[关键词]动物词语联想意义文化内涵

美国社会语言学家CarolR.Ember曾经说过,语言能够通过词汇来反映与之相对应的文化。人们经常根据动物的习性将这些词汇与特定的性格和特征联系起来,词汇在人们心中激起某种特定的联想意义。笔者通过查阅词典、文献资料等,搜集整理了大量含有动物名称的相关词语,在分析对比的基础上,探讨这些词语所表达的各种意义,挖掘它们隐含的文化内涵。

一、动物词语的语义基础

之所以在汉语和英语中人们借助动物构成各种语言形式,表达丰富的语言意义,是和其生活地域、生活习性、人与自然关系、文化价值观等因素有关联,有着深厚的语义形成基础。

1.根据形体、生活习性特征表达的语义

英汉语言都有根据动物的形体生理特点及生活习性所形成的词语。它们形象逼真地反映了这些动物的生活规律,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从而引申出一定的语言意义,例如,蛇(snake)是一种爬行动物,体形柔软易弯曲,在行走时,蜿蜒曲折前行,因而英汉语言中都有“蛇行(snakeitswaythrough)”。另外蛇能分泌毒液,隐匿于草丛中,因而有“阴险、狠毒”的联想意义,英语中有“asnakeinthegrass”,比喻伪装成朋友的阴险之人。又如,鸡(cock)的生活习性之一是清早鸣叫,因而汉语中有“闻鸡起舞、雄鸡一唱天下白”等词语,英语中有“cock-crow(黎明)”等词语。

2.根据人们对待动物的情感态度所表达的语义

现实生活中,人们和各种动物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人们对动物形成一定的情感态度,进而影响到这些动物词语的褒贬意义,赋予语言以丰富的感彩。

对待某些动物,由于各民族呈现大致相同或完全相同的态度,体现在这些词语上,它们表达相同的语言意义。例如,英汉民族都把“羊(sheep)”看成一种善良、温顺、柔弱的动物,因而在其意义表达中包含了相同的情感态度。汉语中有“像小绵羊一样温和、乖巧”,英语中有“asgentleasalamb/asmeekasasheep”。“猪(pig)”的生活习性、环境决定了中西文化中都认为猪是懒惰、肮脏的动物,因而有关猪的词语都含有贬义的感彩。

二、英汉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不同文化内涵可归纳为三种情况

1.英汉表达同一内涵的动物词

虽然东西方文化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两者之间还是具有一些相似之处,因为人们对同一个世界的认识总是相似或相同的。比如中西方文化中对于“猴、蛇、狐狸、狼”等动物都有相同的态度。例如,英语中可以用“horse”指各类人,“adarkhorse(黑马)”,“awillinghorse(积极工作的人)”,“aTrojanhorse(潜伏在内部的敌人)”。汉语中有“犬马、驽马、响马、马贼、探马、马前卒、老马识途”等。汉语中有狡猾的狐狸,英语里有“asly/craftyfox”,“ascunningasafox”等。又例如:“afishintroubledwater(浑水摸鱼)”,“astimidasamouse(胆小如鼠)”,“asbusyasabee(像蜜蜂一样忙碌)”,“asstrongasahorse(人强马壮)”,“acaseofdogeatdog(狗咬狗)”等。

2.表达不同内涵的动物词

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不同的历史因素,不同的宗教影响,不同的物体或概念对不同的民族却会产生不同的联想,从而导致不同文化内涵的存在。例如:bear(熊):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熊的形象一般是行动迟缓、笨手笨脚,含有愚笨、无能和无用之意,因此汉语中有“你真熊”、“熊样”之说。在英语中熊被认为是凶猛、残忍的动物,用来指人时,则意指Abad-temperedorbadmanneredperson(粗鄙之人、鲁莽之人),惯用语likeabearwithasorehead则表示“脾气暴躁、态度恶劣”。如:FlorenceandDorothywerebothdancing,butJeremy,whodidnotdance,wasstandingbyher,lookingassulkyasabearwithasorehead.

佛罗莲丝和多罗蒂都在跳舞,杰瑞米没跳舞。他站在她身旁,满面怒容。

bat(蝙蝠):中国传统文化中,蝙蝠被认为是幸福的象征,因为汉语里‘蝠’与‘福’同音,而‘蝠鹿’皆音‘福禄’,因此蝙蝠以表示财富、位、吉利。在欧洲民间传说中,蝙蝠总是和罪恶和黑暗势力联系在一起,和中国对猫头鹰的感觉相近。英语成语中也体现了对于bat有坏的联想,如asblindasbat(有眼无珠),hasbatinthebelfry(异想天开)等。新晨

3.不同动物词表达同一内涵

处于两种不同语言社会中的人们,由于不同的社会阅历和风俗习惯很可能会导致观察事物的方式和角度不同。因此,不同的动物词汇载体可能会在两种文化中产生同一联想。如中国人认为虎是百兽之王,它是权势和勇猛的象征。相反,西方人认为狮子才是百兽之王。因而我们会说“拦路虎”,“狐假虎威”,“虎口拔牙”,“置身虎穴”,而西方人却说alioninthewayoralioninthepath,likeadonkeyinalion’shide,beardthelioninhisden,placeoneselfinthelion’smouth。很多汉语中带鸡的习语在英语中都被转化成与鹅或鸭相关的习语。泥鳅(loach)的体表很光滑,所以很难捉住。因而我们常用泥鳅一词来形容世故、狡猾和不可靠的人。然而大多数说英语的国家没有泥鳅,所以泥鳅就不能引起他们的这一联想,但是他们的确有一种能引起相似联想意义的动物,那就是eel(鳗),所以人们会说,(as)slipperyasaneel。

本文就英汉语言中这些动物所代表的语义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通过对这些词语的比喻、联想、象征意义的探讨,挖掘了它们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在这些有关动物的词语中,中国文化侧重品德和人格意义,注重他们的内在特征,而西方文化侧重外在形象和体征意义,注重他们的外在特征,因而产生了这些词语文化方面的差别。通过以上研究,有助于更深刻的了解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中这些动物代表的形象及比喻和象征意义的差异,找到产生这些语言差异的文化根源,避免语言交流的障碍和误解。

参考文献:

第6篇

关键词:动物词汇隐喻 隐喻重合 隐喻冲突 隐喻空缺 文化内涵

隐喻被认为是比喻的一种,常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隐喻不仅是语言的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体现了人们赖以思维和行动的观念系统的本质特征,是人们认识、思维乃至行为的基础。”认知语言学家George Lakoff 和Mark Johnson也指出“隐喻是人类生存主要和基本的方式”。隐喻不只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说话人的思维中,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隐喻作为一种极为活跃的语言现象,它充分反映了各民族语言文化方面的特点。

基于隐喻的普遍性这一认识,本文拟从比较和分析英汉动物词的隐喻意义着手,管窥不同民族的思维习惯和文化积淀,探讨其语言文化内涵,促进英语语言的习得与跨文化交流。

英汉两种语言中有着大量的动物词汇,它们除了具有代表动物本身的字面意义(literal meaning)外,很多时候都被赋予了一定的隐喻意义(metaphorical meaning),即指称字面意义以外的事物。现根据字面意义与隐喻意义的重合程度和方式分类如下。

1 英汉动物词汇的隐喻意义对比

1.1隐喻重合(metaphorical coincidence)

英汉语中指称同一动物的词汇隐喻意义完全一致,或者基本接近,即隐喻意义出现重合。即相同的喻体表达相同或相似的含义,即有些动物形象能引起英汉民族相同或相近的联想,有着相同或相似的隐喻意义。

(1) A rat crossing the street is chased by all. (老鼠过街,人人喊打。)

(2) You stupid ass! How could you do a thing like that? (你这头蠢驴! 怎么会干这种事?)

(3) My brother would play the peacock when he made some progress. (我兄弟在取得进步时总是沾沾自喜。)

(4)He who rides a tiger is afraid to dismount. (骑虎难下)

(5) fish in troubled waters (混水摸鱼)

(6)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 (披着羊皮的狼)

还有更多的相似之处,例如,用butterfly(蝴蝶)喻人之美,monkey(猴子)喻人聪明,口衔橄榄叶的pigeon(鸽子)象征和平,eagle(老鹰)使人联想到力量,lion(狮子)和tiger(老虎)令人联想到威武、雄壮。小羊是温顺的象征,蜗牛是行动缓慢的象征,夜莺是歌声美妙的象征,狐狸是狡猾的象征,蜜蜂是忙碌的象征,猪是肮脏贪吃的象征,狼是饥饿的象征,鹦鹉是学舌的象征,等等。以上例子说明,英汉动物词汇在隐喻认知模式上具有很大的重合性,这不仅反映了语言的重合,更反映了汉英文化的重合。

1.2隐喻冲突(metaphorical conflict)

整个人类文化有其共性, 各民族的文化更有其个性。英汉动物隐喻中的文化重合毕竟是局部的,而更为常见的则是文化差异。因此,当英汉两种语言中指称同一动物的词汇具有不同的隐喻意义,或者不同的动物词汇具有相同的隐喻意义时,就出现词汇字面意义与隐喻意义的不相对应,即冲突。分两方面讨论。

1.2.1 喻体相同,喻义不同

汉英两个民族熟知的动物相差无几,但是这些动物与人类的亲疏远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有时候却大相径庭。因此汉英动物词汇中存在大量的喻体相同、喻义不同的隐喻现象。此类隐喻举不胜举。

(a)狗(dog)

在汉文化中,狗一直遭到轻蔑和鄙视,使人联想到令人厌恶的东西。以狗为喻体的成语、谚语或俗语,几乎无一不带贬义。如“猪狗不如”、“狐群狗党”、“狗仗人势”、“狼心狗肺”、“走狗”、“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眼看人低”、“狗改不了吃屎”、“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落水狗”、“丧家之犬”、“狗腿子”、“狗急跳墙”、“狗头军师”等成语俗语不可胜数。而在西方人眼中,狗已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宠物,成为man’s best friend,甚至被看作是他们家庭的组成部分。有不少习语都体现了说英语民族对狗的喜爱,把狗与人相提并论,如a lucky dog(幸运儿),a gay dog(快乐的人),top dog(胜利者),“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

(b)龙(dragon)和凤(phoenix)

龙是中国传说中的神异动物,是吉祥、尊贵的象征,也比喻非凡之人。中国是龙的国度,中国人视自己为龙的传人。凤,又称“凤凰”,自古被汉民族视为吉祥的神鸟,它给人间带来吉祥、幸福和安宁。成语“龙凤吉祥”、“龙飞凤舞”、“龙章凤姿”、“龙腾虎跃”、“龙吟虎啸”、“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等表达了幸福、吉祥、美好之意。而在英语文化中,dragon却是“凶神恶煞、会喷火的怪物”,象征着魔鬼、撒旦和邪恶,如:dragon’s teeth(相互争斗的根源),sow dragon’s teeth(播下不和或毁灭的种子)。然而在英文化中的phoenix则取其长生不死之神性,曰:“长生鸟”,与复活再生有关。

(c)蝙蝠(bat)和猫头鹰(owl)

蝙蝠(bat)在西方人心目中并无好感,是瞎眼、丑陋、凶恶、吸血动物、迷信和巫术及死亡的代表。而对中国人而说,由于“蝠”与“福”同音,便成了吉祥、幸福、健康的象征。猫头鹰在西方人看来通常严肃认真有头脑,常为百兽断是非解争端,是冷静智慧的象征。所以经常形容聪明干练的人为a wise old owl(一只聪明的老猫头鹰)。然而,汉语中猫头鹰则是厄运的凶兆。有些人很迷信,以为碰上就会倒霉。汉语中的“夜猫子(猫头鹰)进宅”意味着厄运将至。因此,中国人对猫头鹰的感情就像西方人对蝙蝠的感情,既讨厌又怕。

(d)大象(elephant)

“象”在我国古代社会,是代表着权威与地位,如黄帝出巡要坐象车,贵妇人穿象服表示高贵。有传说记载,佛祖转世赖于白象,观音菩萨去朝拜时白象曾两次对其有救命之恩,白象自然就成了人们敬尊的对象。前些年在我们国内很畅销的“白象”牌电池(包装上英文名为white elephant)出口到国外,其销路并不看好。究其原因是中西方文化对动物大象赋予了不同的含义,致使这种白象牌的商品在国外市场不受欢迎。请看此例:His newly employed woman servant was extremely lazy and ate a lot, no more than a white elephant.(他新雇用的女佣人懒得出奇,饭量倒很大,真是一个无用而又累赘的东西。)

1.2.2 喻体不同,喻义相同

由于文化和生活经历的差异,在表达相同或相近的含义时,汉英往往会采用不同的动物来作为喻体。英汉动物词汇中也不乏喻体不同喻义相同的隐喻现象。下面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证明。

a rat in a hole(瓮中之鳖)

birds of a feather(一丘之貉)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

to go for wool and come back shorn(偷鸡不成蚀把米)

to 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对牛弹琴)

to place oneself in the lion’s mouth (置身虎穴)

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杀鸡取卵)

虽然是相同的含义,英汉民族却选择了不同的喻体,这就需要我们了解对方的文化和习惯,不能生搬硬套,否则在跨文化交际中必然会引起误解,造成交际的中断或失败。

1.3隐喻空缺(metaphorical vacancy)

文化的多样性必然导致语言呈现多样性。同一动物词语,它在一种语言中有着丰富的隐喻意义,但在另一种语言中却缺乏相应的隐喻意义,即隐喻意义在另一种文化中出现空缺现象。汉语中,很多动物具有独特的隐喻,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举一些例子说明汉语中英语空缺的文化动物词。

(1)鸿雁(Chinese wild goose):书信(《汉书苏武传》载有大雁传书之事)

(2)鸳鸯(mandarin duck):夫妻(因此类鸟雌雄偶居不离)

(3)鹤(crane):①象征年寿长,如“松鹤延年”;②才能出众之人

(4)黄鱼(yellow fish):①轮船水手,汽车司机等为捞取外快而私带的旅客;②(方言)金条;

(5)乌龟(turtle):①长寿;②外遇者的丈夫

(6)蛇(snake):忘恩负义的人

英语中也有汉语空缺的文化动物词。英语有如下隐喻表达是汉语完全没有的。请看例子。

chicken(鸡)指“懦夫、胆小鬼”;eel(鳝鱼)暗指狡猾、不老实、不可靠的人;eager beaver(河狸)指“急于做成某事而特别卖力,但有点急躁的人”;albatross(信天翁)暗指沉重的负担,无法摆脱的烦恼和障碍(水手认为射杀信天翁会招致厄运);cock(公鸡):头头(从12到19世纪斗鸡是中小学生在忏悔日的活动,获胜的孩子抱着斗赢的公鸡,被同伴高高地抬起);oyster“牡蛎”指“沉默寡言的人”,等等。

2 英汉动物词汇中隐喻意义差异形成的原因

不同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认知策略有相似之处,所以在不同文化中,往往可以见到相似的隐喻表达,这是不同文化认知的共同经验积累。隐喻作为认知的手段,反映了人类文化的相似性。汉、英语动物隐喻的共同之处就体现了汉英文化经验的相似性。但是,每个社会集团都有它自己特定的语言、思维方式、、神话传说、文学典故、风俗人情、社会制度、生产方式,也即其特定的文化内容,而隐喻又是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的,所以不同文化传统的民族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隐喻方式及其表达。因此,本文将从民族思维方式、审美心理、文化传统、自然环境和社会习俗及语言特点等方面分析造成英汉动语动物隐喻差异的主要原因。

2.1英汉两个民族思维方式不同

中国人重形象思维,说话爱使用比喻,人们常在描述事物时借用动物之形。比如,出家人诵经时所敲之鱼形木鼓,被称为“木鱼”或“鱼鼓”。因过度操劳而在眼角生出的皱纹,被称为“鱼尾纹”;天将破晓之时则会在东方现出一抹“鱼肚白”。而西方很少利用动物的外形来做比喻,因为西方重视形式分析和逻辑推理,说话喜欢用概念去定义,用逻辑去推理,人际交往语句表达清楚、明确,与汉文化中的表达含蓄、留有空间形成鲜明对比。

2.2英汉两个民族审美心理不同

中国人讲究“天人合一”,认为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与天地共有基础物质“气”,人与天地共守基本规律“道”,人的形态与功能都与天地相对应,中国人在自然万物内观照到了自己的影子,“登山则情漫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这是中国人把自身的思想品格投射到自然界的各种动物身上,导致了人性的自然化和自然的人格化,从而使代表这些动物的名词产生了丰富的联想意义。而西方文化是一种科技理性文明,英美人很少用自然动物比拟人的思想品格进行道德化描写,他们倾向于用动物象征人的某种自然属性而非社会属性。

2.3民族文化传统不同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有许多神话传说。相传黄帝奠定了中华文明,受到后人的尊重和崇拜。他后来乘龙上天,而那龙是天帝来迎他的。于是“龙”便有了“帝王”、“才俊之士”的意义。汉民族受外来文化的影响较小。

而英语受希腊文化、希伯来文化的影响非常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载蓄文化的功能最强。英语中有些动物词具有源于希腊罗马神话,或《圣经》,或兼而有之的意义。如用来称呼英国剧作家及诗人莎士比亚the swan of Avon中的swan(天鹅),就指“才华横溢的歌手或诗人”。据希腊传说,音乐之神阿波罗的灵魂进入了一只天鹅,由此产生毕达哥拉斯寓言,所有杰出诗人的灵魂都入天鹅体内。《圣经》中有许多动物为喻体的短语和句子,由于常为人们引用,久而久之成为典故性成语。

2.4自然环境和社会习俗不同

由于英汉两个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一种动物可能在这个国家常见,而在另一个国家罕见,人们自然不会产生什么联想意义。这些动物词载蓄的文化内容丰富多彩而又颇具异域风情。如上文中提到的汉语“鸿雁”、“鸳鸯”和“鹤”等动物词具有英语对应词汇中所没有的特殊含义。而英语词汇chicken,eel,beaver和albatross等也具有对应汉语词所没有的隐喻义。

2.5 汉英语言特点

汉英两种语言各自不同的特点影响和制约动物词汇隐喻意义的形成。从文字特点看,汉字属于象形文字,以动物形体特征为启示,因而有了“象形词语”,如“虎头蛇尾”、“鼠头鼠脑”、“羊肠小道”等。从语音特点看,汉语中存在大量的谐音现象,这会引发相关的联想,极大地丰富词汇的隐喻意义。汉语中蝙蝠的“蝠”因与“福”字同音,被认为是幸福吉祥的象征,常产生正面积极的联想意义;而英语中bat却无法引发这种联想。汉语成语“年年有余”取“鱼”这一形象喻指生活富裕也是因为“余”与“鱼”谐音;同理英语中fish无法产生此类联想。

3 动物词汇中的隐喻与跨文化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影响语言的形成发展。语言和文化的这种互动关系正说明,要学好一种语言,了解和掌握与这种语言相关的文化是非常重要的。由于语言中的隐喻折射了以这种语言为母语的人的思维方式、审美心理和社会文化等特征,其研究也显得尤为必要。通过分析我们得出,英汉动物词汇中所负载的文化信息,既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具体表现形式的异同,又突出显示了英汉两个民族独特的文化个性。所以说,人不仅是“社会人”(social man), 而且是“文化人”(cultured man)。因此, 在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 不仅要注意语言交流,更要重视文化传递。只有不断培养和加强文化能力(cultural competence), 才能更为透彻地理解和习得语言;只有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与文化能力有机结合,才能行之有效地交流,准确无误地传达语言和文化信息。

参考文献:

[1]陈文伯. 英语习语与汉语成语[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2.

[2]邓炎昌,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3]胡文仲. 超越文化的屏障[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4]黄佩文.汉英比喻的差异与不同的文化蕴涵[J].修辞学习,2001,(3).

[5]李雪.汉英动物隐喻的文化视角[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12).

[6]廖光蓉.英汉文化动物词对比[J].外国语,2000,(5).

[7]欧忆,贾德江. 英汉动物类习语比较及其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 2001,(4).

[8]邵志洪.英汉语研究与对比[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7.

[9]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第7篇

关键词:动物词;文化含义

动物词指表示动物名称的一类词语,它不仅仅指称自然界中存在的或者曾经存在现在已经消失的动物,也包括那些虚幻的、不存在的动物如“龙”。

动物与人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现代汉语和乌尔都语中都存在大量的动物词来指称现实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动物和神话传说中出现的虚拟动物。在命名初期,动物词的意义是单一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对其认识程度的不断深化,在不断深入了解动物特性的同时,人们还附于动物主观情感,这一方面是由动物自身生活习性决定的,另一方面也受各民族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心理特点及独特的审美的影响。由于长期使用,使得这些意义得以习惯化、概念化、词汇化,因此动物词产生了文化意义。谭文辉(2001)认为动物词的文化含义来源于人类的认知机制。在长期与动物频繁接触的过程中,人们认知了它们的不同种属特性,并把那些特性与其有关联性或相似性的其他事物或概念关联起来,通过隐喻或转喻,使动物词转指其他事物或概念。由于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对动物的种属特性的认知也不同,产生的文化含义也不同,同一个动物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如在教授颜色词和动物词的过程中,本人提到了中国著名的电池品牌“白象”,以乌尔都语为母语的巴基斯坦学生特别不理解,因为在乌尔都语中白象()具有表面看起来很贵重但实际上没有任何使用价值的文化含义。由此,可见由于历史、习俗、生活方式、等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不同的语言赋予动物词不同的文化含义。本文通过对汉语、乌尔都语动物词文化含义的对比分析,试图分析出文化对词汇的影响。

一、同一个动物词在汉语乌尔都语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含义

由于人们对一些动物的基本特性有着相同的认识,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因此同一个动物词在两种语言中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内涵。如汉乌两种语言都用“狐狸()”比喻狡猾的人,如:他是只老狐狸()。“驴()”比喻固执p愚蠢p没有头脑的笨蛋。(难道喀布尔城里没有毛驴吗?世界上什么类型的人都有好地方也可以出庸人。)①“绵羊()”是一种性情及其驯服温顺的动物,但也因是食草动物且体型较小常被用来形容老实人,弱者。如:羊毛出在羊身上()。“狗()”在汉语中有“狗腿子”p“走狗” 等用法,常用来比喻卑贱的人,无赖汉,废物,游手好闲的人,它代表卑劣p可恶的品性。 (洗衣工的狗无家可归流浪汉,游手好闲的人。) “蛇()”因其是冷血动物且汉语和乌尔都语里都有其恩将愁报的寓言故事,所以常被用来形容冷酷p虚伪p卑鄙的人。在乌尔都语中蛇甚至代表敌人。 (袖子里的蛇隐藏着的敌人)。“鹰()”:汉语中鹰无疑是一种猛禽,拥有锐眼和利爪,自由翱翔,速度极快,凶猛异常。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莫怪雄鹰志气高,长空万里领。”等诗句。此外“鹰”还可以用于人名,常象征着独立、自由和勇猛。在乌尔都语中被用来比喻年轻有为的年轻人。

(你的家不在Sultan王宫殿的穹顶上,

你是皇家的猎鹰,你应以悬崖峭壁为家。)

(当鹰的灵魂在年轻的心中苏醒,

他看到了那l光的目标超越星空。)②

“猪()”生活环境肮脏p杂食贪吃p体型肥硕呆头呆脑。汉乌两种语言都用比喻愚笨p肮脏p贪婪p粗野无知的人,“笨的像猪一样()。猪崽子()。

二、同一个动物词在汉语乌尔都语中具有不同的文化含义

“龙()”:龙是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图腾,被视为神圣祥瑞,中国人自称为“龙的传人”。中国历史的各个朝代,帝王都称呼自己为“真龙天子”,龙象征着权力。同时,龙还象征着青年才俊p英雄豪杰、出类拔萃之人,所以汉语中有“望子成龙”。而在乌尔都语中, 则是危险凶猛的动物。

(把手放进龙嘴里)比喻做危险的工作。

“猫头鹰()”:听到猫头鹰叫,中国人很快就能联想到厄运或不吉利的事情即将发生,所以汉语里有“猫头鹰进宅,好事不来”的说法。但在乌尔都语里猫头鹰有傻瓜p蠢家伙p笨蛋的意思。(猫头鹰的徒弟天大的傻瓜,大笨蛋)。(吃了猫头鹰肉人变傻了)。

“乌鸦()”:中国人认为乌鸦是不详之物,与“喜鹊”相对。说了不详的话,而最终应验的人我们可以用“乌鸦嘴”来形容他。听到乌鸦叫意味着不吉利的事情即将发生。而在巴基斯坦文化中,乌鸦并没有不详的意思,早上乌鸦在屋顶上叫却意味着有客人即将拜访。(吃了乌鸦肉)只是用来形容喋喋不休的人,唠叨没完的人。印巴民间还认为吃了乌鸦肉后会头发变黑、延年益寿。乌鸦被认为是智商很高的动物,但常含有贬义的感彩 (精明的乌鸦也会吃屎过分聪明的人也受骗,聪明反被)。

“猴子()”:在汉语中猴子因为能模仿人类的活动而被认为是聪明敏捷的。但在乌尔都语中“猴子”却被用来指称不知好歹的人p小人。 (猴子哪里知道生姜的味道。不识好歹的人及时好东西在眼前也看不出来;拙眼不识货)

(猴子脖子上带珍珠对小人的抬举)

“鹦鹉()”:鹦鹉是一种会模仿人类说话的鸟,汉语中被用来表示只会人云亦云,没有独立见解的人,如“鹦鹉学舌”一般比喻别人怎么说,也跟着怎么说。而乌尔都语的鹦鹉,则具有无情无义,翻脸不认人的文化含义。 (像鹦鹉那样无情无义翻脸不认人)(翻脸不认人就像鹦鹉,说话甜甜的就像八哥。)

三、同一动物词在汉语乌尔都语中没有对应的文化含义

(一)同一动物词在汉语中有丰富的文化含义,在乌尔都语中却没有相应的文化含义

凤凰():凤凰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是人们心目中的瑞鸟,天下太平的象征,古人认为时逢太平盛世,便有凤凰飞来。在中华文化中的地位与龙相同,象征着富贵p吉祥,常和龙一起使用, “龙凤呈祥”是最具中国特色的图腾。而在乌尔都语中凤凰就是神话中的不死鸟p神鸟不具有特殊的文化含义。

仙鹤()因体态优雅、颜色分明,在汉语中具有吉祥、忠贞、长寿的寓意。汉人刘安在《淮南子・说林训》中,便出现了“鹤寿千岁”的说法。而在乌尔都语中仙鹤没有这样的文化含义,而仅因为其嘴长、颈长、腿长的外形特征被用于指称腿长的人。

汉语中还有一些动物词,因谐音而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含义,这些动物词一般在乌尔都语中都没有相应的文化含义。

鹿():“鹿”谐音为“禄”意为俸禄,财也、福也,因此汉语中的“鹿”被赋予了美好的文化含义。在年画中鹿长与寿星为伴,与仙鹤为伴(鹿鹤同春、六合同寿)以祈求长寿。而乌尔都语中只是用有(鹿一样的眼睛)来形容眼睛的美丽传神。

蝙蝠():“蝠”与“福”、“富”谐音,是驱邪接福,带来福气的象征。民间传统艺术中常用五只蝙蝠飞入大门中的表现手法来祈求“五福临门”;蝙蝠和寿星同框象征“福寿双至”。而在乌尔都语中只用来指称一种昼伏夜出的哺乳动物。

(二)同一动物词在乌尔都语中有丰富的文化含义,在汉语中却没有相应的文化涵义

骆驼()骆驼被称作是“沙漠之舟”,在沙漠中行走和驮运物质,可以一周不饮水。在穆斯林文化中骆驼是真主为人类造化的有益动物,性情温和,善解人意,在任何艰苦的环境中忠于主人,任劳任怨。在穆斯林的传说里,有一段这样的对话:一天有个人与一起旅行,当他们在一个地方停下过夜时,这个人就问道:“我应该拴住骆驼呢?还是应该信赖真主?”回答说;“信赖真主 ,同时拴住你的骆驼。”信赖真主,这是属人的信仰世界的事,拴骆驼则是属人的世俗世界的事,通过的回答,信仰的世界和务实的世界就十分自然地交融在一起了。巴基斯坦是穆斯林国家,在其官方语言乌尔都语中骆驼也带着一点儿神圣色彩。(看骆驼是怎样把腿蜷起来再趴下去的结果无法预测。)(让骆驼通过针眼来创造奇迹。)但随着对骆驼体型、生活习性的了解,骆驼也越来越生活化,而且略有贬义的感彩。(个子长得像骆驼一样,脑子却那么一点点。)(骆驼驮东西总是哼哼唧唧的做点儿事儿嘴里爱嘟囔。)而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汉文化中骆驼则不具备这些文化含义。在汉语中骆驼只是一种能长途跋涉p忍饥耐渴p可负重驮运的动物而已。

四p不同的动物词在汉语乌尔都语中具有相似的文化含义

不同的动物词在汉语乌尔都语中具有相似的文化含义,即汉语和乌尔都语中用不同的动物词来表达相似的意思 ,即虽然两种语言中所使用的动物词不同 ,但它们的喻义却是相似的。如汉语中用“热锅上的蚂蚁”来形容焦躁不安,乌尔都语中却用 (猫)(心像小猫似的乱跳。)汉语中常用“猪”来形容一个人蠢笨如“蠢猪”、“猪脑袋”,乌尔都语中也可以用表示蠢笨,但由于穆斯林世界对猪的禁忌,更多用驴p猫头鹰表达此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如:

(她唱歌跟布谷鸟一样好听。)

她唱歌跟百灵鸟一样。

(把脚放进龙嘴里)

虎口拔牙

(从龙嘴里逃出,死里逃生)

虎口余生

(面做的猫咪)

纸老虎

(吃饭像骆驼,挣钱如麦吉奴)

吃饭如虎,挣钱似羊

(让驴驮书)

对牛弹琴

(驴给驴挠痒)

乌龟找王八 物以类聚

(从大象嘴里夺甘蔗吃)

虎口夺食

(在家是狮虎,在外是绵羊)

在家是虎,出外是鼠

通过以上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动物词不仅仅是对动物的指称。在使用的过程中还衍生出了特有的比喻义和联想义。而且这些比喻义和联想义不仅是对本义的极好的补充,也反映了一个语言社团的文化及风俗习惯。词义不仅仅包含着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还包含感 彩、文化涵义。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仅仅掌握词语的字面意思是远远不够的,应该在掌握字面意思的基础上挖掘其文化涵义,只有这样才能通过语言学习真正的了解一个国家的文化传统。通过对汉语和乌尔都语动物词文化含义的对比分析,希望在以后的对外汉语教学中,能更好地帮助巴基斯坦学生了解中国文化,认识到乌尔都语p汉语中动物词文化含义的异同,使用动物词时避免母语文化产生的负面影响。

注释:

①本文中引用的乌尔都语成语、谚语均来自孔菊兰教授主编的《乌尔都语汉语词典》,下文将不再标注来源。

②引用自巴基斯坦著名诗人Allama Iqbal 的诗,其中文翻译参考了伊斯兰堡孔子学院本土教师Haseeb和中文系教授Misbah Rashid的译文。

参考文献:

[1]常敬宇.汉语词汇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2]葛爱华,玛依达・胡巴依.动物类词语象征意义对比浅析[J].昌吉学院学报,2008,3.

[3]贾少宁.英汉动物词汇的隐喻文化对比[N].语言文字报,2009,7.

[4]孔菊兰.乌尔都语汉语词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5]刘彬.汉语动物词语的文化意蕴[J].文化研究,2009,2.

[6]刘宇红.中英动物词汇文化内涵比较[J].湘潭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2卷,1998.

第8篇

关键词 动物成语 文化差异 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Animal Idioms

MIAO Keliang

(PLA Foreign Language Institute, Luoyang, He'nan 471003)

Abstract Animal idioms is widespread present in English and and Chinese, for English and and Chinese values, customs beliefs and living environment of the differences, two languages give the animal idioms specific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imal idioms translation translator in 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se differences, and different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literal translation, paraphrase, the substitution method and the interpretation act for flexibility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English-Chinese cultural exchanges barriers, promote 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prosperity.

Key words animal idioms; culture difference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成语是人类语言的精华,是前人生活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也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简单明了,寓意深刻并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在人类历史文明的长河中,动物一直与人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对人类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无论是汉语或是英语中,含有动物词汇的成语(以下简称动物成语)都异常丰富。由于受历史地理、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或等因素的影响,两种语言赋予动物成语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且两种文化的异同也反映在所使用的动物成语中。这些动物成语除了具有字面意义指称动物本身外,还隐含着丰富的“联想义、比喻义、象征义以及带有感彩的褒义或贬义等”。(郑亚敏,2008)因此,准确理解动物成语的内涵,深入了解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采取适合于各自文化的语言表达方式,运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来进行英汉互译活动,才能够有效地实现中英文化间的交流和沟通。

1 英汉动物成语的文化差异

1.1 价值观念的差异

成语的内涵存在分歧反映了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价值观念的差异,特别是在对动物的价值判断上。比如,英语中与“dog”有关的成语大都含有褒义,而在汉语中带“狗”字的成语几乎都是贬义词。这是因为在英语文化中,狗是人类生活中最为忠实的伙伴和朋友,不但可以打猎,看家,而且是人类孤独时的伙伴,无助时的帮手。如,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big dog(重要人物),lucky dog(幸运儿)等。而在汉语文化中,狗忠诚的一面却远不及其阿谀奉承,依仗权势,肮脏龌龊的一面。如,狗仗人势、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

1.2 习俗信仰的差异

由于英汉民族不同的习俗和信仰,在面对同一动物时,所联想到的内容也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汉语里的“龙”和英语里的“dragon”。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占有极为崇高的地位,它是中华民族的图腾,因此中国人常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它也是富贵、吉祥、健硕、成功的代名词。比如,“龙凤呈祥”“龙腾虎跃”“龙马精神”“望子成龙”等。而在英语文化中,“dragon”则是一只长着翅膀、满身鳞甲、拖着蛇尾、口中喷火的怪兽。尤其在西方文学中,它常是与正义力量水火不容的邪恶与凶残的代表。

1.3 生活环境的差异

由于英汉文化赖以存在的自然环境的不同,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反映在动物成语方面,不同的文化、生活方式和习惯赋予成语以不同的喻体。英国是海岛之国,渔业发达,海滨文化繁荣。比如,“fish”在英语成语中象征意义丰富,neither the fish nor fowl。在汉语中则对应着“非驴非马”之意,带有明显的农耕文明的特色。中国世代的农民靠牛耕地,对牛则怀着极为深厚的感情,虽然关于“牛”的负面成语也不少(如“牛鬼蛇神”,“对牛弹琴”等),但在中华文明的早期,牛是任劳任怨、忍辱负重、乐于奉献的象征。如“孺子牛”、气壮如牛”、“如牛负重”、“初生牛犊不怕虎”等。而英语文化中,牛则满身缺点,如a bull in a china shop(鲁莽之人),like a bull at a gate(狂怒凶悍)等。相应的,英语文化中,马的用途则相对更广,人们对horse喜爱有加,例如:eat like a horse (食大如牛),work like a horse (勤勤恳恳)等。

因此,针对中英文化中具有各自文化特色的动物成语,在进行互译时为了准确理解其文化内涵,应该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以期避免误解,顺利达成文化交流的良好效果。

2 英汉动物成语的翻译策略

著名学者王佐良先生曾指出:“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花费很大力气加以解释。”翻译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动物成语的翻译也应循此原则。因此我们在翻译动物成语的时候要根据两种语言各自的文化习惯,采取直译法、意译法、释义法等不同的翻译策略。

2.1 直译法

在不引起错误的联想或误解的前提下,直译并保留成语中的比喻、形象以及风格特征。直译法不仅能够准确地转达原义,而且可以使目标语读者更好地了解源语言的比喻方式和文化内涵,为丰富和传播异域文化起到很好的桥梁作用。下面的例子中,英语和汉语无论在用词习惯、词组结构或词序上都大致相等,翻译时用直译法即可。

走马观花:to ride out on horse back to look at flowers

井底之蛙:to be like a frog at the bottom of a well

卧虎藏龙:crouching tiger, hidden dragon

狗尾续貂:patch up a sable coat with a dog’s coat

a lion at home, a mouse abroad:在家如狮,在外如鼠

as proud as a peacock:如孔雀般骄傲

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披着羊皮的狼

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

2.2 意译法

指在翻译时仅保留原文的意思而不保留原文表达形式的方法。由于文化的差异,有时在翻译中无法保留源语言的字面意义,这时有必要采用意译法将原文的主旨转换成目标语读者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意义和形象,从而达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例如: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Nothing venture, nothing have.

单枪匹马:do something alone

望子成龙: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an outstanding figure

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to snap and snarl at a kind-hearted man

rain cats and dogs:瓢泼大雨

be the cat’s pajamas:了不起的东西、人或主意等

a fly on the wheel:妄自尊大之人

have a bee in one’s bonnet:胡思乱想

2.3 代换法

指在翻译过程中,用目标语中喻意近似,喻体不同的表达来替代源语言中的形象的方法。虽然操两种语言的人们生活在不同的地域和文化中,但由于对某些事物或现象的感受类似,而表达不同。在翻译时,可以采取代换喻体的策略,而使得目标语读者能更好地理解源语言使用者的真实意图。例如:

健壮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

一箭双雕: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对牛弹琴:cast pearls before a swine

一丘之貉:birds of a feather

打草惊蛇:wake a sleeping dog

to bleed like a pig:血流如注

like a rat in the hole:瓮中捉鳖

as timid as a rabbit:胆小如鼠

2.4 直译释义法

翻译中,很多典故、地名、人名及习俗等,意译法往往不奏效,而采用单纯的直译法又表达不清,或意犹未尽,这时便需要借助注释来说明了。这种翻译策略常常应用于一些出自典故的成语。例如:叶公好龙:Lord Sheh’s love of dragons (Note: Lord Sheh was so fond of dragons that he adorned his palace with drawings and carvings of dragons. But when a real dragon heard of his infatuation and paid him a visit he was frightened out of his wits.)

3 结语

动物成语是语言及民族特色和各种修辞手段的综合体现,它不仅文化内涵丰富、形象生动,也是语言使用者思想和智慧的结晶。由于持不同语言的人们的价值观念、习俗信仰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即使是同一种动物,人们根据各自不同的认识和偏好,赋予它的文化内涵也各有差异。因此,在翻译这些动物成语的时候,需要译者深入了解这种文化差异,采用直译、意译、代换或释义等不同的策略加以灵活处理,才能更好地克服文化交流中的障碍,促进不同文化的大融合。

参考文献

[1] 李文伯.英汉成语对比与翻译[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

[2] 顾鹏.浅析英汉文化动物词及其翻译策略[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4):12.

[3] 潘红.动物比喻的语用含义及其翻译[J].中国翻译,1994(4):12.

第9篇

语言是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同时,也是一种自然活动。狭义上的语言就是指人类所使用的语言。但从广义上来讲,语言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也普遍的存在于整个自然环境中。人类有自己的语言,动物也有它们自己的语言。当然,人类的语言与动物的语言有着质的区别。动物只能通过几种(最多几十种)叫喊声或面部表情肢体动作来进行简单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动物语言的表现是现场的刺激引起的,它所能传递的信息种类是非常有限的,是封闭的系统。相对于动物语言,人类语言具有动物语言无法比拟的先进性。人类语言具有功能开放、构造灵巧、便于习得等优势,或者说特征。这些就决定了人类语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注定要在整个世界大环境中占据主角的地位。

当然,人类语言能够达到目前这种高度发达的程度,也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由于不同地区人类文明起源的时间不同,这个过程在不同的地区也是有长短之分的。在原始社会之前和原始社会的前期,人类作为一种具有高智商的“动物”,那时候,人类语言跟动物语言其实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也还处在一个受外界刺激而发生本能反应的阶段。但是,虽然当时人类还是“动物”,人类本身就具有其他动物所不能比拟的高度的思维能力和灵活的发音能力。而且在人类的进化历程中,直立行走、手脚分工、制造工具、组成社会这些重大的步骤都为语言的初步形成创造了条件。语言的产生,劳动是起了巨大的作用的。人类的祖先是在长期维持生存的劳动中锻炼了自己的大脑,改造了发音器官。又在共同劳动中产生了组织、协调、交流思想的需要,这种需要和现实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最终,促成了人类语言的产生。

语言是人类和其他动物分道扬镳的最后的、最重要的标志。语言的产生,也直接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诞生和发展。所以,在今天看来,那些人类文明发源比较早的地区,也应该是人类语言的发源地。比如说,中国的黄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等等这些地区,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人类语言诞生比较早的地区。语言,是人类脱离动物界而进入“人类”的一个分水岭。作为一个新事物,语言一诞生,就有效地指导了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促使了人类文明由采集阶段向渔猎阶段和农耕阶段的过度发展。反过来,生产活动的增多又促使语言的发展。在原始社会的后期,人类语言的发展开始由语音层进入符号层了。也就是说,这个时候,人类不止可以说话了,也可以书写文字了。以中国举例,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中都发现了少量的语言符号。在北方,也发现了古代游牧民族在岩石上刻画的少量语言符号。在经过一个漫长时期的发展,到了商周时代,中国出现了比较系统的语言符号,我们称之为甲骨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字),也有的称金文(刻在器皿上的字)。而西方,也在落后中国上千年后,出现了比较完整的语言符号系统,即拉丁文,现代的英语、法语、德语等西欧各国语言都是由古典拉丁文发展演变而成的。古典拉丁文是西欧各国语言的源流。与此同时,世界其他地方,比如非洲、中美洲等地区也相继产生了语言。但是,这些语言都随着当地文化的消亡而相继消失,或者随着当地文化的衰落,这些语言在整个世界语言大家庭中显得微乎其微而不值得称道了。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的语言大约有五千多种,这些语言大多数多是在人类文化发源地区产生的,同时,又凭借这些文化区对其周边地区的影响,这些语言也开始向四周传播辐射。有一部分语言就是从传入的语言发展而来的。这些语言都融入了这些民族的特色文化元素。比如,朝鲜语和日本语就是依托汉语而产生的。在现在的朝鲜半岛和日本都可以见到许多汉字,其中有一些汉字还是中国早就不再使用的。

语言一旦产生,就会凭借本民族的文化的影响力而向外传播的。汉语是比较开始早的进行这一传播活动的语言。因为中原文化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都是领跑全世界的。到唐朝的时候,基本上就已经形成了一中原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化体系。在这一体系中,汉语被一些民族主动地引入了本国家。而西方,在完成了全球探险航行后,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进行殖民扩张活动。比如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法国等国家。这些国家在进行殖民扩张活动是,也将本国的语言带到了殖民地。因而,殖民地的本土文化遭到侵袭,其本土语言或者被西方语言完全取代,或者被西方语言挤压得在本土仅有立脚之地,而没有行脚之路了。今天,非洲本土的国家绝大多数都不是使用自己的本土语言,而是使用西方国家的语言。比如英语、法语、意大利语等等。拉丁美洲国家几乎都是用西班牙语的葡萄牙语。而大洋洲和南亚的国家,又基本上都是使用英语的了。今天的世界语言分布格局,大致上就是在西方国家不断进行殖民扩张,也就是16—20世纪这段时期内形成的。这一时期内,西方语言的传播,全都是西方国家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经济力和政治力而进行的,是强迫落后民族被动接受的。这无疑对落后民族的文化带来了巨大的打击,许多民族的文化都是在此时衰退了,或者从地球上永远的消失了。然而,西方语言的传入,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入和传播,有利于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

一个事物的形成和产生,总会既有利又有弊的。但历史不会顾及世态人情,它会坚毅的做出自己的决定。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其状态的变动,就是历史做出的自己的选择。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同时他也担负着记载信息,传承人类文化的重大任务。语言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历史的发展反过来也促进了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大致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许多鱼的内部结构也在变化发展,当今社会,还存在着许多语言学上的难题,这就需要我们的语言学专家为之精心去研究,为人类语言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10篇

关键词:英汉 动物词汇 文化内涵 异同

一种语言的隐喻折射了以这种语言为母语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特征,学习和掌握一种语言的隐喻用法进行不同语言的隐喻之间的比较就能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使各民族之间的交流更加有效。英汉语中都有大量的以动物为喻体的词语它们形象生动,容易让人产生直接的意象效果,进而联想到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但是由于历史、地域、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英汉民族有时对同一种动物赋予不同的情感和喻义;而有时为表达同一种情感和喻义采用不同的动物做喻体。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

一、同一动物词在英语中具有贬义,在汉语中却含有褒义

(一)牛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世世代代的农民靠牛耕地拉犁,对牛怀有十分深厚的感情,因此,在汉语中牛多具有褒义。老黄牛比喻忍辱负重、乐于奉献的人,孺子牛比喻甘愿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人,虽然存在"牛脾气"等某些责难牛的用法,但牛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很受人喜欢的形象。由于历史传统的不同,英语国家的人们不以牛为"农家宝",而只是"盘中餐"。他们眼中的牛满身缺点,如a bull in a china shop鲁莽闯祸的人;1ike a bull at a gate狂怒凶悍。

(二)蝙蝠bat

在西方民间传说中,蝙蝠是一种邪恶的动物,总是与罪恶和黑暗联系在一起。提到蝙蝠,英语民族会联想到vampire(吸血蝙蝠),成语如as blind as a bat(像蝙蝠一样瞎)。然而蝙蝠在汉语中,由于它的发音和"福"字相同,因而被视为好运、吉祥、财富、幸福和健康长寿的象征。中国的传统画把蝙蝠和鹿设计在一起构成"蝠鹿"(发音"福禄"),代表富贵、荣华,保佑人们"有福有禄"的意思。又因为"红蝠"与"洪福"同音,因此红蝙蝠是大吉大利的象征。

二、同一动物词在汉语中含有贬义,在英语中却含有褒义

(一)猫头鹰owl

在英语中owl是一种表示智慧的鸟,禽兽间的争端要请它来裁决,紧要关头就得找它求教。成语as wise as an owl(像猫头鹰一样智慧)即是一例。在汉语中,由于猫头鹰昼伏夜出,常盘旋于坟场,且在深夜发出凄切的叫声,迷信的中国人认为它是不祥之鸟。中国民谚中有"夜猫子(猫头鹰)进宅,无事不来"; "夜猫子进屋,全家都哭"的说法。猫头鹰在中国人看来是厄运的象征,人见人怕。

(二)鲸whale

鲸(whale)因为形体巨大,所含脂肪极多,一旦捕获,获利甚丰。所以用whale比喻极有利、极美好的人或事物。如a whale of a chance(极好的机会);whale on skating(滑冰高手)。在中国,国人注意的不是鲸的利用价值,而是惊愕于其食量之大,所以鲸比喻欲壑难平或恃强凌弱。如 "蚕食鲸吞"一词,比喻在兼并土地时,或像蚕一样一点一点地吞食,或像鲸一样大口大口地咽下。

三、某些动物词在汉语中有文化隐喻义,英语里却无隐喻义

1. 蚕(silkworm)

在汉语文化中,蚕具有奉献精神,古诗中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蚕的这一特定文化内涵深深地刻印在中国人的心里,打上了不可磨灭的文化烙印。但silkworm在英国人的眼里只不过是一只小虫,没有其他的隐喻。

2. 鹤(crane)

鹤在中国文化中是长寿的象征,汉语中用"鹤发童颜"形容老年人气色好,身体健康。绘画和图案常以松鹤为题材,并以"松鹤延年"题词,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上了年岁的人。在英语中crane也没有任何喻义。

四、同一动物词语在英汉文化中具有相同的文化内涵

尽管由于受诸多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中英两种语言赋予动物词语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但从动物的基本属性这一角度去认识动物,自然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赋予动物词语相同的文化内涵。例如:羊(sheep)在中西文化中均被视为一种性情温顺的动物。驴(ass)在中英文中都用来形容愚蠢、没有头脑的笨蛋,如make an ass of oneself (使自己出洋相、干蠢事)。蜜蜂(bee)在英汉语言中都是"辛勤忙碌"的象征, as busy as a bee (像蜜蜂一样忙碌)。可见,在汉英两种语言体系中,动物词语的文化内涵既有特性又有共性,只有透过这些词语的文化内涵,了解自己民族文化特性的同时,深入地研究和领悟外国的民族文化,才能真正地将文化信息正确地相互传递,缩短两种文化间的距离,清除跨文化领域出现的障碍,从而促进中英文化交流。

五、同一动物词语表示不同的文化内涵

在汉语中,凤凰是一种奇异的动物,是百鸟之王,所以有百鸟朝凤之说,人们相信凤凰的出现预示着天下太平,它是吉祥和美德的象征。凤凰也用来比喻杰出的人和事物,"凤毛麟角"是指珍贵而不可多得的人或事物。但在英语中phoenix是传说中的一种鸟,据说在阿拉伯沙漠上生存五六百年,临死前为自己筑一个里铺满香料的巢,当唱完一支凄凉的挽歌后,用翅膀煽火,将自己化为灰烬,然后从灰烬中又诞生出一只新的phoenix。因此,英语中phoenix有再生、复活的意思。例如:Religion, like a phoenix, has been resurrected from the ashes of the war.(宗教就像传说中的凤凰一样,在战争的灰烬中又复活了)。

综上所述,动物词汇在英汉语言中有时是相对应的,但大多时候所蕴含的文化信息是不同的。有时词汇的基本义相同,但其引申的文化内涵却会相差很大。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生活风俗习惯、社会历史背景,以及所处的具体地理环境的不同,中西民族语言中的动物词汇都有着各自的民族特色。因为这些动物词汇涉及到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特别是与习俗文化更为密切。因此,在提升跨文化意识的英语教学实践中,我们只有了解了词汇的文化内涵,才能避免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产生误解,才能确保文化的相互传真。对这些词汇所含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我们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也有助于增加民族之间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英语习语妙用集锦[M].纪春兰,史顺良,夏元鸿,译.兰州大学出版社

第11篇

在当代艺术中,对动物凶猛和变异的表现,成为一种重要的现象。动物不再是以往那种温顺可爱的配角了,动物有其自己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动物的凶猛和变异,作为对人类自身难以克服的顽疾的反叛和反映,开始在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中大量出现,动物与动物性,身体与身体性,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被艺术家们关注和强调。在传统艺术特别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欲望的表达以心理的想象为最高上限,身体性和动物性的感觉是要杜绝的。但是欲望毕竟是以动物性的身体为承载物的,试图在艺术创作中将欲望脱离开动物性的身体而更多地交给意识和心理活动,并且加以任意的剪裁,终究难以应对人类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环境的一系列深刻变化。

当身体性的欲望之门更能够包容和把握当代日益丰富和变化的社会生活和自然环境的时候,当动物性的感官感觉更能够突显当代世界的全方位意义的时候,艺术家们对欲望的身体性和动物性的倚重,就是再自然不过的了。然而,学理上的逻辑要求,必须要和恰当的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才是真正有效的作品。现有的比较成熟的艺术形式主要指以平面绘画艺术和立体雕塑以及装置艺术为基本媒介载体的视觉语言创造,当然,肉身化的人体行为以及活体动物和动物尸体,也是一些艺术家使用的艺术媒介载体。进入新世纪以来的这几年里,一批坚持用艺术媒介载体进行创作的中国艺术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们在当代文化身体转向的思潮中,通过表现动物来关注身体的动物性,努力恢复人类知识的完整性,抵制理性和知识的盲目扩张对人自身的伤害,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而吕顺正是构成这道风景的重要一员。

在吕顺的作品里,猪的形象在动物形象中出现得最多,它们被艺术家描绘得贪婪和懒惰,它们甚至于像圣徒那样占据着餐桌,上演了“动物版”的《最后的晚餐》。动物形象对人类形象的取代和占领,以及动物形象在油画和雕塑中被塑造成如此的肆无忌惮,显然透露出艺术家对当代社会现实中无节制消费和享受剥蚀人的完整心性的愤怒和批判。动物之于人,动物性之于人性,肉体之于身体,感官之于感觉,这些意识维度,在我们观看吕顺作品时,被一次次地唤起。艺术家在自己的创作中,以动物为契机,以转喻的方式,让猪、猫、蛙、蜘蛛等动物作为人的替身,让肉体来替代身体,用身体的动物性来揭示人类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动物形象,在吕顺的艺术中是作为人的动物性和感知性的转喻而出现的。通过动物的乖张、变异的形象来展现人类自身的问题,这才是吕顺手中动物艺术的诉求对象和真正含义。

所有这些思考和判断,无论对于吕顺还是对于观看者来说,最终都必须落实到视觉语言创造上,只有后者才是决定艺术家之所以是艺术家而不是思想家,视觉语言之所以是视觉语言而不是文字语言的根本。我们欣喜地看到,吕顺以其成熟的油画表现技巧,令人难忘地展示出在自然和社会双重缺失之后人类可能面对的危险恐怖处境。昏暗的画面空间没有阳光,没有云朵,甚至没有空气,一切都被层层覆盖和重叠,而四处涌动的微光告诉我们,这里发生着动物望与身体理性之间令人窒息的无休止纠缠。吕顺用充满激情的跳动笔触和线条,一遍遍、一层层描画着这个被各种生灵和幽灵控制着的世界,也一遍遍、一次次撕扯着这个被欲望和感官腐蚀的世界——切都在腐烂,一切都变得粘稠,它们仿佛死水里的水藻和气泡,正发出掩鼻恶臭,但却有着罕见的幽蓝与深绿。这种层层覆盖又重复交错的表现手法,一扫时下盛行的平涂手法,让个人的技巧和才情得以充分的展现和释放,没有了设计性和图案化,却充满偶然性和情绪性,画面的形象与意象彼此重重叠叠,变幻莫测,挑动着观看者的神筋,唤起了人们身体的感觉,意味无穷,具有强烈的绘画性。

(节选自高岭的“危情时代的视觉预言”)

第12篇

关键词: 汉英动物词汇 寓意 翻译方法

一、动物词汇寓意的产生

所谓动物词汇,是表示动物的单词和包括这些单词的短语及其他成语(Brewer:1870),在汉英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动物词汇。动物词汇的产生源于人类和动物的密切关系,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动物词汇已逐渐形成了其固有的内涵和寓意,并为人们所接受。

从进化的历史看,各类动物都比人类出现得早,人类是动物进化的最高级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动物就不可能有人类。同时,由古代类人猿进化成人类以后,人类生活所需要的一切都直接或间接地与动物有关,离开了动物,人类就无法很好地生存。动物和人类的亲密关系在各民族的图腾文化中可见一斑。图腾就是原始人迷信某种动物或自然物同氏族有血缘关系,因而用其做本氏族的徽号或标志。图腾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种文化现象,世界上所有民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其中绝大部分是动物。中国从原始的氏族社会开始就有图腾文化,比如汉民族的龙便是很好的图腾崇拜的代表。人类和动物的关系极为密切,人们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富有特定寓意的动物词汇,然而由于各国气候地理位置、风俗习惯、等不同,不同文化的动物所代表的具体寓意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在翻译相关动物词汇时,必须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本文拟从汉英文化中动物的寓意入手,探讨汉英动物词汇的翻译方法。

二、汉英动物词汇的寓意

1.相同动物相同寓意——对等

在中西方文化中一部分动物的寓意是基本相同的。因为同种动物的自然特性并不会因地域而发生改变,所以一些动物在不同文化中拥有完全相同或相似的寓意。例如,狐狸因其诡异狡诈的性格特征,都被用来比喻具有奸猾性格的人,像狐狸一样狡猾可以翻译成“as sly as a fox”;猴子在两种文化中都有调皮的特性,所以“拿别人当猴耍”可以翻译成“make a monkey out of somebody”;云雀都有快乐活泼的意思,因此“像百灵鸟一样快乐”就有与其完全对应的英文表达“as happy as a lark”。

此外,汉语的“鸽子”和英语中的dove都象征着和平;“蛇”(snake,viper)都用来形容心肠狠毒的人;“天鹅”(swan)都是“高贵”和“优雅”的象征;“蜜蜂”(bee)往往和“辛勤、忙碌”联系在一起;而“驴”(ass)都很“蠢”。

2.相同动物相反寓意——对立

由于生活环境、历史传统、、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中有一部分动物拥有完全对立的寓意,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龙和狗。

华夏民族一直以自己是“龙”的传人为傲,“龙”(dragon)是汉民族的图腾,在汉文化中是“权力”和“吉祥”的象征。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龙”却是长着翅膀,嘴里喷火,性情凶残的怪兽,是“邪恶”的象征。因此汉语中的一些表达如“望子成龙”绝不能翻译成“to expect one’s son to be a dragon”,而应译为“to 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而“亚洲四小龙”翻译成英语应该是“four small tigers of Asia”。

在汉语中与“狗”有关的词汇和表达往往带有贬义色彩,如: “走狗” 、“落水狗”、 “狐朋狗友” 、“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狗拿耗子”、“狗眼看人”、“狗尾续貂”等。而“狗”在西方文化中是人类忠实的伙伴,表示“友谊”,很多与“狗”有关的词汇都带有明显的褒义色彩,如“an old dog”(行家里手)、“a clever dog”(聪明伶俐的小孩)、“a lucky dog”(幸运儿)、“a jolly dog”(快活的人)、“a top dog”(优胜者,头头)等。

另外,以下这些动物在汉英文化中的寓意也是对立的:

猫头鹰(owl)汉——厄运的征兆;英——智慧的象征

海燕(petrel)汉——拼搏精神的象征;英——灾难的征兆

蝙蝠(bat)汉——幸福吉祥的象征;英——丑陋罪恶的象征

3.不同动物相同寓意——错位

在汉英动物词汇中另有一部分不同的动物却拥有相同的寓意。比如,古代的中国人用牛耕地,而英国人用马,这种耕作方式的不同使得不同的动物“牛”和“马”有了寓意上的重合。因此汉语中的“壮如牛”翻译成英语是“as strong as horse”;汉语的“吹牛”在英语中与之对应的表达是“talk horse”。“虎”在中国人心中有着百兽之王的地位,武松打虎的故事至今为中国人津津乐道,更有不少中国人以虎为名,取其威猛之意;而欧美人心目中的百兽之王却是狮子,从《狮子王》这样的动画片可见一斑。因此中国人眼中的虎和西方人眼中的狮就有了寓意的重合。汉语中的“拦路虎”翻译成英语是“lion in the way”,“虎穴”是“lion’s den”,“虎口”则是“lion’s mouth”。此外汉语中的“鼠”和英语中的“兔”都有胆小的特质,故而汉语中的“胆小如鼠”翻译成英语却是“as timid as a hare/rabbit”。

4.一方动物寓意的缺失——空缺

在汉英两种文化还存在这样一种现象:一部分动物在汉语中有特定寓意,而在英语中却没有,反之亦然。例如:在汉文化中“狼烟”指代“报警的烽火”,“鹤”是长寿的象征,鸳鸯(mandarin duck)指情侣,而这些动物在西方文化中却没有产生相同的联想,导致了它们在英语中寓意缺失的现象。

同样,英语中goat(山羊)有“好色之徒”的意思,white elephant(白象)指代华而不实的东西,rain cats and dogs是“下倾盆大雨”的意思,如果翻译成“下猫和狗”就会闹出笑话。

三、翻译方法

1.翻译的目的及其影响因素

“翻译工作的目的和特点,是思想文化交流。不同国家或地区、不同民族或社团之间希望互相理解互相学习的愿望,产生了互译精神产品的要求”(樊清华,2007)。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不仅是语言转换过程,而且是反映不同社会特征的文化转换过程。翻译的目的是为了帮助读者能以自己熟悉的语言了解原文意义,并且产生和原文同等效果的影响力,使异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一样的信息和感受。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que Nide)认为:“翻译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Nide,1998)。翻译是通过一种语言转达另一语言的文化信息,它作为信息的语际转换过程,是语际间进行文化交流的活动,是社会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必然受到文化的影响和制约,因此在汉英动物词汇的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动物在各自文化中包含的寓意。

2.翻译方法

(1)对等——直接翻译

对于汉英文化中相同动物拥有相同寓意的情况,可以采用直接翻译的方法。例如:汉语中“披着羊皮的狼”就可以用英语中固有的短语“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来翻译,比喻看似温顺实则凶恶的人;中国人在形容人一个人不灵活时常称其“笨得像鸭子”,翻译成英语就可以是“as clumsy as a duck”;又如前文提到的天鹅(swan)在汉英文化中都有“高贵优雅”的象征寓意,因此像天鹅一样优雅可以直接翻译成“as graceful as a swan”。

(2)对立、错位——替换法

对于汉英文化中相同动物拥有相反寓意或不同动物拥有相同寓意的情况,即寓意对立或错位的情况,可以采用替换的翻译方法,即用英语中具有相同或相近寓意的动物词汇来代替汉语中的动物词汇。如:

牛饮——drink like a fish

虎口——lion’s mouth

拦路虎——lion in the way

落汤鸡——A drowned rat.

虎口拔牙——Beard the lion

害群之马——black sheep

杀鸡取卵——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力大如牛——as strong as a horse

热锅上的蚂蚁——like a cat on a hot tin roof

(3)空缺——意译法、注释法

对于汉英文化中存在的动物寓意缺失的情况,可以采用意译法或注释法,比如:汉语中的“猫哭耗子”在英文中可以译成“To shed crocodile tears”(鳄鱼流泪)。还可以用注释的方法翻译成:sb.pretend to be sad about sth,but they are not really sad at all.

动物词汇是语言中的独特组成部分,而不同文化在地域历史、、生活习惯及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得差异给动物词汇的翻译带来了困难。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语言都能反映特定的文化内容,所以了解动物词汇在不同文化中的内在寓意对准确的翻译就显得至关重要。如果对这样的文化差异没有足够的认识,就无法正确传达出原文的内容和神韵。本文比较分析了动物词汇在汉英两种文化中的不同寓意,并以此为基础,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中相关动物词汇的翻译方法。对于汉英文化中相同动物拥有相同寓意的情况,可以采用直接翻译的方法,对于汉英文化中相同动物拥有相反寓意或不同动物拥有相同寓意的情况,可以采用替换的翻译方法,而对于汉英文化中存在的动物寓意缺失的情况,可以采用意译法或注释法。

参考文献:

[1]Brewer’s Dictionary of Phrase and Fable.London:Cassell Publishers Ltd,1990.

[2]Nida Eugene A.Language.Culture,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8:59.

[3]樊清华.英语中动物词汇的翻译及运用[J].教学与管理,2007.6.

[4] 吴友富.英语动物词汇用法词典[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