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配件管理

配件管理

时间:2023-05-30 10:34:19

配件管理

第1篇

关键词:软件;配置管理;控制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08)24-1332-02

Enterprise 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JIA Rui-lin

(Beijing Institute of Space Systems Engineering, Beijing 100076,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odem software, the requirements for software projects to the enterprise become more and more complex and frequently. That means when development teams get a considerable size, the standardization and maturation will be stressed by the enterprise. How to carry out the 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to the enterprise depends on not only consider the 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in the right way but also try to avoid regular mistake and take the right tools.

Key words: 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 Control

质量,一直是企业生存的根本。软件作为一种高智力的创造活动,既具有制造业的一般特性,同时又由于其知识性强、创造性大,而具有一般制造业所没有的特点。制定出标准、有效、可操作性强的软件质量管理规范,对于实行软件产业化,提高生产效率,增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软件配置管理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早在20世纪70 年代,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ta Barbara)的Leon Presser 授就已经提出变更和配置控制的理论,并随着软件产业的逐渐壮大,在国外成熟的软件企业中逐渐得到重视和普及,在一些国外的大中型软件企业中,不仅设置专职的配置管理人员,而且有些公司还设有公司级的变更控制委员会(CCB:Change Control Board)对公司的软件配置管理工作进行统一的管理,配置管理对于软件开发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1 软件配置管理的必要性

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软件企业在开发管理上,过分依赖个人的作用,没有建立起协同作战的氛围,没有科学的软件配置管理流程;技术上只重视系统和数据库、开发工具的选择,而忽视配置管理工具的选择,导致即使有配置管理的规程,也由于可操作性差而搁浅。以上种种原因导致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如下一些问题:

1.1 开发管理松散

部门主管无法确切得知项目的进展情况,项目经理也不知道各开发人员的具体工作,项目进展随意性很大,可“左”可“右”。“左”时按领导下达的“期限”进行,到期时,似乎一切已顺利完成,大家一阵胡弄,交差完成,反正领导看的是界面,至于里面是什么,留到施工时再说。施工时的工作因此变成了无法汇报、无法理清的无休止的维护。“右”时则项目工期无休止地延期。对我们软件工程来说,总的特点是先“左”后“右”。在领导面前表现“左”,在用户面前表现“右”。

1.2 项目之间沟通不够

各个开发人员各自为政,编写的代码不仅风格各异,而且编码和设计脱节。本来开发中错误在所难免,但项目开发人员怕沟通,似乎那是针对自已的批斗会,互相推诿责任。开发大量重复,留下大量难维护的代码。

1.3 文档与程序严重脱节

软件产品是公司的宝贵财富,代码的重用率是相当高的,如何建好知识库,用好知识库对公司优质高效开发产品,具有重大的影响。但开发人员的一句名口号是:“叫什么都可以,但别叫我看别人的程序”。当然,开发人员的工作态度要转变,但客观上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前人留下的程序既无像样的文档(即使留下了文档,其与源程序也严重脱节),开发风格又不统一,就像一堆垃圾,要开发人员到垃圾中去捡破烂,从这个角度上看,开发人员的要求是合理的。

1.4 测试工作不规范

传统的开发方式中,测试工作只是人们的一种主观愿望,根本无法提出具体的测试要求,加之开发人员的遮丑,测试工作往往是走一走过场,测试结果既无法考核又无法量化,当然就无法对以后的开发工作起指导作用。

1.5 施工周期过长,且开发人员必须亲临现场

传统的开发与施工是绝对统一的,别人无法接手也无意接手(因为这意味着看别人的程序)。由于应用软件的特点,各个不同的施工点有不同的要求,开发人员要手工地保持多份不同的拷贝,即使是相同的问题,但由于在不同地方提出,由不同人解决,其做法也不同,程序的可维护性越来越差。

针对以上问题,国内很多软件企业已经逐渐认识到配置管理的重要性,在国外一些成熟的配置管理工具的辅助下,制定相应的配置管理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2 如何进行软件配置管理

“软件配置管理”是一套规范、高效的软件开发管理方法,同时也是提高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软件配置管理可以帮助开发团队对软件开发过程进行有效的变更控制,高效地开发高质量的软件。在质量体系的诸多支持活动中,配置管理处在支持活动的中心位置,它有机地把其它支持活动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有力地保证了质量体系的实施。一般来讲,软件配置管理人员应该完成以下几个主要任务:

2.1 配置标识

要配置标识,首先必须明确项目生命周期内所要产生的工作产品,然后确定工作产品的名称和标识规则。总体原则是,保证配置管理工具检索便利,让项目组成员容易记住标识规则,同时要确保组织一级的标识规则的一致性。表1中列举了若干类软件配置项及其生成的阶段。只有明确了各阶段有哪些软件配置项,软件企业才能在实施软件配置管理时胸有成竹、游刃有余。

2.2 版本管理

版本管理一般是使用工具来完成的,如Rational ClearCase、Merant PVCS Version Manager、Microsoft Visual SourceSafe等。使用这些工具时,容易被忽视的一点是制定所使用工具的版本规则。如果直接采用工具的内部版本号,会给产品带来一些困难。通常采用“X.Y.Z”方式进行版本标识,明确X、Y和Z各位数字递增的规则,然后结合工具标签(Label)功能,便可实现高效的版本管理。

2.3 变更管理

变更管理是项目管理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涉及的范围很广。实施高效的变更管理至少应该包括两个部分:“定义合理的变更管理流程”、“采用自动化工具作为支持”。在具体的实践中,应该对变更进行分类和分层,建立起处理不同变更的“变更控制委员会”(CCB),既保证项目组成员有一定的自,又不会耽误高层经理对关键问题的把握。

2.4 配置审核

配置审核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配置管理活动审核”、“基线审核”。“配置管理活动审核”用于确保项目组成员的所有配置管理活动,遵循已批准的软件配置管理方针和规程,如检入(Check in)/检出(Check Out)的频度、工作产品成熟度提升原则等。实施“基线审核”,要保证基线化软件工作产品的完整性和一致性,并且满足其功能要求。基线的完整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基线库是否包括所有计划纳入的配置项?基线库中配置项自身的内容是否完整?(如,文档中所提到的参考或引用是否存在?)此外,对于代码,要根据代码清单检查是否所有源文件都已存在于基线库。

表1 若干类软件配置项及其生成的阶段

表2

表3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般认为审核是一种事后活动,很容易被忽视。但是“事后”也是有相对性的,在项目初期审核发现的问题,对项目后期工作总是有指导和参考价值的。为了提高审核的效果,应该充分准备好检查单,如表2所示。

2.5 报告配置状态

报告配置状态的目的,是向项目所有成员提供基线内容和状态、基线变更信息(如表3所示),这也是实现资源共享的前提。此外,在项目生命周期中进行对配置项的变更数据统计分析,有利于评估项目风险,有效控制项目的执行。在变更请求被批准、基线版本发生变化及项目组提出任何需要时,可以采用Email等方式进行报告。

2.6 管理

实施了规范的配置管理,就显得很从容了。但是必须要注意的是:的产品应该是从软件基线库中提取出来的;在软件给最终用户之前,要准备记录,为软件产品分配版本号,同时要对它进行评审并确认其得到批准。

一般来说,高层经理、项目经理、软件质量保证人员和测试组都应该参加评审。

在项目启动的初期,将这些活动和策略有机组织起来,便形成一个配置管理计划。然后建立配置管理环境(比如安装版本管理和变更管理工具、建立用户和权限分配等),并根据项目组成员的具体情况,实施必要的有效培训(确保项目组成员真正清楚配置管理方针和规程,并熟练使用配置管理的相关工具)。

3 结束语

配置管理离不开“人、工具、规范”三要素,我们若把软件项目比喻成隆隆向前的战车的话,配置人员便是战车的机械师,负责及时通报战车的性能、方位,排除系统故障;配置工具则是战车的传送带,平稳而准确地推动着战车前进的步伐,确保它到达一个又一个新的目标;配置规范就是油,有它在,战车的各个部件才能精确地耦合运转。配置管理对项目是如此重要,没有它的保障,项目“战车”便是一堆废铁。

软件配置管理是保证软件质量的关键,也是保证软件产品交付的重要手段。在软件企业中实施软件配置管理不仅仅要项目经理和配置管理人员熟悉软件配置管理,还应该对所有程序员进行软件配置管理方面的培训,因为软件配置管理存在于软件开发和维护的整个过程之中。程序员与配置管理人员应该在软件的生命周期中积极配合,按照配置管理的规程开发和维护产品,才能很好的完成配置管理工作,为持续的软件过程改进打好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Chuck Walrad,Darrel Strom. The Importance of Branching Models in SCM[J]. Computer, September 2002.

[2] 曹瑛.软件配置管理浅析[J].电讯技术,2002,42(1).

第2篇

关键词 软件;配置;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2)72-0035-02

随着信息技术及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装备软件在武器装备的功能实现上所占比重越来越高,其复杂程度不断增加,规模也越来越大。与之相适应,军工企业在装备软件研制中自觉运用了软件工程技术, 但应当看到的是, 软件开发管理仍存在发展不平衡、注重结果忽视过程、软件产品不完整、更改控制混乱等诸多问题,实施软件配置管理的必要性日益突显。GJB9001B《质量管理体系要求》与GJB9001A相比,增加了落实软件配置管理的要求,由此可见,很有必要进一步深入认识和理解软件配置管理。

1 配置的概念

配置的概念源于制造业,起初就是材料清单的概念,目的是针对复杂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进行有效标识,例如,购买计算机时,通常被问到“你要什么样的配置”,回答往往是系统的CPU、磁盘以及外设配置及其相应的品牌、规格、型号等等。软件的复杂性日益增大,如果仍然把软件看成一个单一的整体,就无法解决所面临的多种产品开发维护、保证版本精确、对特殊版本需求的处理等问题,于是与制造行业复杂系统需要材料清单相类似,软件领域也需要引入配置的概念。

软件领域中的所谓配置项,是软件配置管理的对象,也就是在整个软件生命周期内产生的所有信息的集合,主要可分为三类:一是程序,含源代码和可执行程序;二是文档,包括针对开发者和用户的文件;三是数据,包含了程序内数据库和支持软件的外部环境等。复杂的配置项是分层次的,可以形象地以结构树表示,其分支由很多配置项组成,分支可以进一步包含子分支。配置项和配置管理工具、配置规范、配置管理人员等构成了整个配置管理体系。

2 软件配置管理的概念

对于软件配置管理,一个权威的定义是:“一套应用技术上和管理上的指导和监督的方法,用来:识别和记录配置项的功能特征和物理特征;控制这些特征的变更;记录和报告变更的处理和执行的状态;以及验证其符合特定的需求。”

简而言之,软件配置管理,就是管理软件的变更,对软件产品的配置项进行管理,在整个生命周期内尽量地减少技术状态方面的错误和混乱,保证软件产品的完整性、正确性和可追溯性。正如要保证一型装备的正确制造,就要保证选取了所有正确型号、编号、批次的零部件。那么,就需要明确某种规则,标明各零部件型号及其相互关系,并将这些配置信息形成文档。而当配置发生变更时,要及时更新这样的文档。并且,对这种变更进行控制,以保证其得到批准和相应的测试。这些都属于对配置的管理。

软件也是这么配置起来的,但还有其特点:第一,软件变化快,版本演进繁杂。一条语句,一个参数的改进,软件已经是不同的版本了;第二,装备软件的耦合性更高。当开发者为某个需求改动源代码的时候,通常会发现,要改动的不止一处,而且从目录结构上看,改动之处可能分布很广,若考虑不周,某个源代码的变化,常会影响到相关模块,甚至给整个软件带来灾难。基于上述特点,软件配置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

1)制定项目的配置计划。为保证软件配置管理的及时有效,其主要内容包括:组织机构、职责权限、活动及流程的策划、采用的方法和工具等;2)建立组织机构。通常根据项目复杂程度,按总体、系统、子系统分级设置专门的配置管理员;3)对配置项进行标识。明确基线,并为每一个配置项赋予唯一的标识符,使所采用的配置标识易于理解、识别;4)对配置项进行控制。包括版本控制和变更控制,通过建立软件“三库”(开发库、受控库、产品库)对入库、出库和更改进行控制;5)进行配置审计。对配置项的管理是否切实有效并达到预期目的进行评价,确保配置项更改的正确性得到验证和批准、配置项已被保存而且安全以及软件产品的完整性;6)报告配置的状态。确保相关人员及时、准确地掌握配置管理的内容和状态。

3 软件配置管理的认识误区

随着软件工程化的不断深入,贯彻相关国军标已逐渐成为一种自觉行动,但同时也可看到,对于软件配置管理,有的军工企业对它的理解有偏差,或者在切实实现过程中存在着认识误区。

误区一:版本控制等于软件配置管理

版本控制是软件配置管理的核心功能。只有进行了版本控制,才有了其他的功能提升的基础,但仅有版本控制是不全面的。有的军工企业在具体实施配置管理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版本控制,而没有落实真正的配置管理。常见的一个事实是:一旦某个开发人员离开工作岗位,其原来所编写的代码便基本成为垃圾,由于文档不全,无从考究,虽然其软件版本正确,但无法维护,若出现新的问题无法进行修复。这种问题,说明研制单位对软件配置管理在意识上不够重视,没有专门对每个开发人员的代码和文档进行科学的管理,将其放在研制单位一级,进行规范化,加以说明和存储。由此可见,关注版本控制只关注了结果,而真正的配置管理需要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注重过程。

真正的配置管理,其中心已从文件的版本控制转移到对开发活动的管理。基于文件的版本控制是面向机器、面向代码的。而所谓的活动就是各种各样的实际开发任务,或者变更请求,如增加新功能、已有功能的增强、软件错误的修复,等等。配置管理工具自动为每个活动维护一个“变更集”,即该开发活动改变了哪些文件,形成了哪些新版本。变更集作为一个单一的单元参与组织和集成,从而有效保证了版本之间的一致性。由工具自动实现开发活动与文件的版本变化之间的关系。

误区二:采用配置管理工具等于有效的配置管理

实施软件配置管理需要采用配置管理工具,没有工具的支持,进行有效的配置管理是难以想象的。出于对工具的迷信,很多研制单位以为只要配备了配置管理工具,就自以为建立了良好配置管理体系。但使用好的工具并不能代表就能实施好配置管理。成功地运行配置管理工具,需要规范的流程和合格的资源(包括了配置管理员、开发人员等)作为支撑。条件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再强的工具也无法产生效益。比如利用工具执行修改工作的时,有人修改后马上check in;有人修改后,进行build,然后check in;有人修改后,进行build,并简单的测试再check in。由此可看出,使用同样工具的同一操作,不同的人、不同的操作流程有不同的后果。

工具和管理之间的关系是辨正的,只有当研制单位形成了一套有效的管理规范,参与人员具备了成熟的配置管理理念,工具才有了灵魂,采用工具就能够事半功倍。

误区三:嵌入式软件不是软件产品

嵌入式软件是指嵌入、运行在硬件中的执行程序,一般固化在存储器芯片内,与微处理器、控制器和数字信号处理器一同构成嵌入式系统。目前,武器装备中大量采用了嵌入式系统,而嵌入式软件就是其软件部分,是装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必须真正认识到, 嵌入式软件已不是硬件的配套产品,而是与硬件一样的独立产品。有的军工企业,对此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认为嵌入式软件既然驻留在硬件上,就应该不是一个单独的软件产品。有的军工企业,对于嵌入式软件没有软件需求分析,没有软件文档,没有软件评审,没有单独的测试,更没有软件配置管理活动,这显然违反了软件工程原理。

把嵌入式软件作为一种产品加以管理,主要应做到:将其作为产品纳入型号技术配套表;将开发过程纳入型号研制,对所需的人员、经费、进度和开发条件予以保障;对关键软件应建立三库,在软件投入使用之时,应对配置库进行整理,形成一套完整的软件配置管理报告,随同软件正式交付。

参考文献

[1]董越.未雨绸缪:理解软件配置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第3篇

关键词:软件配置管理;流程设计;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4-6732-02

Discusses the Software Disposition Management the Flow Desig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PENG Wen-bin

(Computer Teaches Education Ministry, Guangzhou Business Vocational School, Guangzhou 510163, China)

Abstract: The software disposition management is set of standards, the highly effective software development management, it can provide the working space management, the parallel development support, the process management, the jurisdiction control, the change management and so on a series of managed capacity, is improves the software quality the important means. The software disposition management may help the development team to carry on the effective change control to the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 it organically unifies other support, forms a whole, promotes mutually, the mutual influence, has guaranteed quality system's implementation powerfully. This article mainly carries on the discussion to the software disposition management's flow desig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and unifies the concrete case, analyzed has carried on the software disposition management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Key words: software disposition management; flow design;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1 软件配置管理概述

现代软件项目规模越来越大,涉及的人员越来越多,软件开发过程中经常面临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团队开发过程中如何保证产品版本的正确性;怎样在早先产品版本的基础上进行重构;如何解决开发策略的统一与特殊版本需求之间的矛盾等,有效的软件配置管理能够充分解决上述问题,提高软件的开发效率。软件配置管理(Software Configuration Management,SCM)其实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许多专家学者早已从不同角度和不同侧面对它进行了论述,本文也是尝试着从软件工程的角度出发对其进行简述。

1.1 软件配置管理的内涵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会逐步累积出构成软件产品的程序,包括源代码、中间代码和执行程序、各类文档及数据,这些所有能够形成软件组成的元素被称为软件配置,软件组成中的每一个元素称为软件配置中的一个配置项,配置项是软件配置管理的对象。

《GB/T11457(1995)软件工程术语》中的定义为:软件配置管理是标识和确定系统中配置项的过程,在系统整个生存周期内控制这些项的投放和更动,记录并报告配置的状态和更动要求,验证配置项的完整性和正确性。软件配置管理活动主要包括标识软件工作产品、配置控制、配置状态统计和配置审核,四项活动贯穿于软件开发活动的始终,覆盖开发活动的各个环节。

1.2 软件配置管理的意义

要开发出满足用户需求的、高质量的软件产品,关键就在于建立起一个稳定、可控、可重用的软件流程(Software Process)。而要进行软件流程改进就需要有明确的、量化的对现状的分析和对未来的预期,而进行度量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软件配置管理。

与一般制造业相类似,软件流程就像是一条流水线,在它的各个环节上都会有“零部件”产生,它们就是我们所熟悉的程序、相关文档以及数据,这些正是软件配置管理的对象――软件配置项。它们不仅是大量人力物力投入的结晶,更是开发经验的积累,是软件组织最宝贵的财富[1]。因此,软件配置管理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要全面的管理保存各个配置项,监控各配置项的状态,并向项目经理及相关的人员报告,从而实现对软件过程的控制。

2 软件配置管理的流程设计

配置管理流程是软件开发机构进行配置管理的依据,其规定了开发过程中需要做哪些配置管理方面的工作。制订配置管理流程的方法是:通过对目标机构的调查、评估,定义现有的配置管理流程,由配置管理技术专家对它进一步分析,结合常规的配置管理方法制订出新的流程,然后,依据选定的配置管理工具的功能,将新流程中可自动化的环节交由配置管理工具处理,其它环节由新制订的配置管理规范进行控制。下面简单介绍软件配置管理的主要功能、量化的软件配置管理流程以及常见的配置管理工具。

2.1 软件配置管理的主要功能

软件配置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在项目的整个生存周期内建立和维护软件项目产品的完整性。在IEEE标准729-1983中,软件配置管理的主要功能包括如下几项:配置表示;版本控制;变更控制;变更状态统计;变更审计;构建;过程管理;小组协作[2]。

一个理想的配置管理系统应该提供以上所有功能,但是在实现中,这种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实际上,一个系统若能在某种程度上提供上述部分功能,便可以称之为配置管理系统。因为从本质上来说,配置管理系统是一种功能的综合,而不是一种标准的体系。同时,在企业实施软件配置管理所涉及到的活动,不仅仅是要采用相应配置管理系统来支持配置管理,还需要制定一个正确的配置管理解决方案。只有在正确的配置管理方案的指导下,并辅以有效的配置管理工具的支持,才能够真正的做好配置管理,从而达到对软件过程的管理和改善,保证软件产品的高质量。

2.2 量化的软件配置管理流程

软件量化是对软件开发项目、过程及其产品进行数据定义、收集以及分析的持续性定量化过程,目的在于对此加以理解、预测、评估、控制和改善。通过软件度量可以改进软件开发过程,促进项目成功,开发高质量的软件产品。因此,利用量化的软件配置管理,可以明确规定数值的版本管理,开发人员能按照规定标识开发过程中的各产品,进行统一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并行开发的安全性。同时,利用量化管理提供的各项数据,帮助项目主管了解项目进展与风险,提高管理水平,并可根据开发人员在对配置管理支持工作的数据中了解开发人员的内容,优化人员安排,从而提高工程效率,降低工程成本。

2.3 常见的配置管理工具

CVS(Concurrent Versions System)、VSS(ViSua1 Sourcesafe)和Clear Case是版本控制工具中比较典型的三种工具。其中,CVS是开放源代码世界的经典,是一个功能比较全面的现代版本控制系统,可以在任何操作系统和网络环境下运行;VSS是Microsoft公司开发的、基于Windows平台的、面向小型开发项目的版本控制系统,依靠服务器上的共享目录提供服务;ClearCase是目前世界上最好的功能强大的商用版本控制系统,提供了全面的配置管理功能,而且无需软件开发者改变他们现有的环境、开发工具和工作方式,在大型项目的开发管理中表现优异。

3 软件配置管理的实施策略

如何有效协调同一个软件产品的维护和开发工作,使之有序、高效,这是软件配置管理应该解决的问题,主要依赖于配置管理的策略和配置管理工具对并行开发、自动化合并、项目管理等功能的支持。

3.1 软件项目的并行开发策略

所谓并行开发,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团队针对同一个文件或整个软件系统进行同步的变更,并行开发应具备对并行变更内容进行合并的能力。一般来说,软件项目有以下三种并行开发策略:

第一,每个开发人员一个开发分支/开发流。在这种方式下,每个开发人员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开发流,优点是开发人员的环境是稳定的,开发人员决定什么时候提交结果,什么时候看到其他人的结果;缺点是每个开发人员处于彼此隔离状态,集成工作量较大。

第二,多个开发人员共享一个开发分支。在这种方式下,多个开发人员共享一个开发分支。此方式比较适于彼此之间需要紧密协作的开发场合,如果使用动态视图,立即可以自动看到其他人的修改;如果使用静态视图,通过更新也可以看到其他人的修改。

第三,所有开发人员共享一个分支。这种方式是所有开发人员使用一个且仅使用一个分支/流,也就是集成流。这种方式是最大化集成的集中体现,适合整个项目组的各个成员之间需要紧密协作的场合下,一般在项目组规模较小(少于8人),并行修改很小的场合使用。

3.2 配置项标识与库结构策略

配置项由配置管理员在配置管理计划中确定,进行配置标识的基本策略是:逻辑上是一个整体,标识规则保持一致,方便检索,易于记忆。配置项的标识包括配置项名称、配置项版本标识两个方面。

在确定了配置项之后,就可以确定配置库的目录结构了。配置库的目录结构直接关系到配置管理的工作量和使用的方便性,所以需要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一个合理的结构。配置库大结构可以采用二级库:开发库、受控库+知识库[3]的形式。开发库和受控库下的目录结构基本相同,但开发库比受控库多了一个属于开发人员使用的工作空间。知识库在项目结束后,把最终代码、开发文档、业务相关资料与项目人员的经验体会等资源收录其中。

在确定配置管理库受控库下目录结构时,有两种可选的产品目录结构的方式:一种是按照开发阶段划分,在产品类型下再划分诸如设计文档、代码等目录;另一种方式是按照产品类型划分,例如首先是文档、代码,然后在其下按照开发阶段划分。这两种目录结构,可以根据软件项目开发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相应的选择。

3.3 B公司电子商务系统的配置管理案例分析

B公司电子商务系统的项目需求是:除了在线交易外,还要通过网站将企业与客户结合起来,将企业和合作伙伴结合起来;通过网络的快速反应,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企业的业务发展。

项目根据企业实际需要选择并行版本系统CVS作为版本控制工具。系统由主服务器端、客户端、备份服务器端、测试服务器端四个部分组成。主服务器端负责维护一个CVS仓库。

及时充分的信息交流是每一个软件开发项目的基本需要,在该项目的配置过程中做了以下几点:一是利用公司网站进行项目信息的,比如版本信息,整个项目都通过该网站来版本、人员信息等;二是变更控制委员会和开发小组的例行会议,用于企业决策执行和跟踪、技术升级、需求变化等重大变更的交流。

基线[4]是软件开发过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在本项目配置管理过程中,软件企业根据自己的开发要求,主要关注开发过程中的阶段基线,如表1所示。

在CVS中,用户需要有一个用户标识才能访问CVS的仓库,在此软件开发过程中,采用Pserver服务器模式,既可以创建与服务器的用户相对应的用户帐号,也可以创建专用于CVS的用户标识,所有的用户名称映射都使用仓库的CVSROOT模块中的Passwd文件,由配置管理员完成。

B公司电子商务系统的软件配置管理方案,针对中小型软件企业和开发项目特点,用CVS作为主要的配置管理工具,有效的实现了版本控制、变更管理、管理等主要的配置管理功能,较好地满足了B公司的项目需求。

4 结论

实施软件配置管理可以解决许多软件开发企业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软件开发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实施软件配置管理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必须对配置管理的内容有足够的了解,同时分析各种工具,采用适合该软件项目实际开发流程的配置管理工具,才能实施一个成功的软件配置管理过程。

参考文献:

[1] Mette A,Hass J.配置管理原理与实践[M].龚波,黄慧萍,王高翔,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 李奔.PMT软件配置管理文集》[EB/OL]./scmchina/doc/pmtscmrpt.pdf.

第4篇

软件配置数据库作为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核心,其主要的作用就是要将软件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一些配置信息进行收录,并且将不同作用的数据分隔开,使得每一项数据在进行编写、修改的过程中不会对其他项目的数据产生不利的影响,同时,不同的软件项目之间的数据又能够通过数据库这一媒介进行相互的信息传递、数据处理,保证软件开发中的每个环节能够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从整体来看,配置数据库的作用可以划分为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数据库可以将软件开发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复制以及隔离。在软件的开发过程中,软件的信息一旦上传至数据库,就会被所有的软件开发人员看到,而要想在对于数据信息进行修改的时候不会影响到其他部分的数据,就需要每一位软件开发人员能够在配置数据库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只有自己能够操作的子数据库,以该子数据库为平台,对于软件的某一项目进行编写和修改,之后再将确定的内容上传至数据库,使得软件中的多个项目综合在一起,完成整个软件的开发过程。另一方面则是软件开发数据的管理。软件开发人员完成自己所编写的那一部分之后,就可以通过配置数据库这一渠道,将自己完成的部分的信息传达给自己所在的开发小组,整个开发小组是任务完成后再用类似的方式将该项目信息再次上传,而通过配置数据库,每一位软件开发人员都能够同时接收到最新的软件数据信息,通过这种方式,软件的信息一层层地上传,最后达到整个软件开发项目组,也就完成了整个软件开发的过程。通过配置数据库,软件开发的信息可以自动地进行管理,而不需要软件开发人员进行人工操作。

2软件工程中的配置管理中的版本控制

众所周知,为了能够让软件更符合用户的需求,软件会不断地进行更新优化。传统的配置管理中,在对软件进行更新优化时,都是在软件原来的版本上进行的,这种配置管理方式存在一定的限制。一是软件开发人员在对软件进行修改的同时也能够看到其他人员对软件进行的修改,这为其判断是否要继续进行软件的更新,有时会浪费了时间与修改已经更新过的数据或者漏掉某一项未做修改。二是这种配置管理方式会造成软件更新优化的障碍,难以进行无限制的优化。三是这种配置管理方式导致被优化后的数据信息与软件源文件分开,不方便数据的提取。因此,软件的配置管理应当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也就是要能够在开发软件的时候建立起一个作为参考的项目模型,这样,才能够开发出软件复合产品。通过项目模型的建立,可以将软件的开发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子项目,每个软件开发小组负责其中一项的开发研究,再将不同的项目进行组合、匹配,就形成了一个软件复合产品。在以后对于软件进行更新优化时,每个软件开发小组负责自己原本负责的那一部分,就不会出现任务重叠或空白的情况,同时,也避免了软件升级遇到的瓶颈问题,并且软件更新后的信息能够得以保留,使软件的每一个历史版本都能够被清晰地记录下来,方便提取。

3软件工程中的配置管理的关键

3.1建立合理的软件工程实施组织结构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必须建立起一个具有较强能力的软件工程实施组织结构。对于某一软件的开发,并非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而软件开发人员的分工配合,将会对软件配置管理发挥很大的作用。在配置数据库中,软件信息庞大而复杂,将软件开发人员划分成多个软件开发小组,使每一个小组负责一个特定的项目,而小组内不同的人则是负责一个项目中不同的部分。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软件工程实施组织,就会以一种树状的形态而稳定地存在。这样既能够保证每一位软件开发人员都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为软件开发贡献出一份力量,也能够避免多个人重复地对软件开发的一部分做太多的工作,防止了人力资源的浪费。而不同的开发小组和每个开发人员之间,又能够通过配置数据库这一平台进行信息的交流和传递,从而保证了软件开发的整体进度,这也就保证了软件配置管理更具有条理性。

3.2设置清晰的、准确的管理任务

在建立起一个稳定的软件工程实施组织机构之后,就要为软件开发小组中的每一位成员分配任务。在以往的软件开发中,任务的分配比较笼统,每一位软件开发人员所负责的任务范围也比较模糊,这不但浪费了一部分的人力资源,也为软件配置管理增加了难度。而通过为软件开发人员分配具体的、清晰的任务,就能够明确每个人的责任。而每个人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所产生的软件配置也就会有一个较为明确的概念,从软件开发的源头开始,做好配置管理工作。每一位软件开发人员将自己完成的任务上传给软件开发小组,通过对多位人员任务的结合,就可以完成软件开发中的一个具体的项目,再依次完成整个软件开发的任务。在对任务的划分以及多位人员、小组的合作中完成软件开发,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降低软件配置管理的难度,使得软件配置中的数据、程序、文档更有条理,更方便于管理。

3.3设计可靠的配置管理检测方法

软件并不像其他产品那样可以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进行检测,并且通常是多个人来完成一个软件的开发,并不是大量的生产,不能采用其他产品抽样的方法来进行检测,而有些软件涉及到较为复杂的系统,其检测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不可能进行全面的检测。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对软件的配置进行合理的检测是软件配置管理中的一大难题。对于一些常用的软件,软件开发人员可以通过鼓励用户对软件的使用,来进行评测、反馈、优化,来完成对于软件的检测工作,而对于一些难以通过实际运用的方法来检测的软件,则是要设定一种特殊的检测方法,如果具备条件,应当每一种软件都单独设计一种检测方法,因为软件不同,其所具备的特定也必定不同,其他软件的检测方法并不一定适用于该软件。

3.4采用先进的配置管理工具,实现高质量配置管理

软件的配置管理不仅需要软件开发人员合理的工作来保证,更需要先进的配置管理工具来实现高质量的管理工作。在传统的配置管理工作中,往往是软件开发人员进行人工记忆和管理,或者只是运用简单的配置管理工具来辅助管理工作。这种管理方式大大增加了管理的难度。而先进的管理工具能够对软件配置中所有的程序、数据、文档进行扫描、归纳和管理,保证了软件信息的完整性,保障软件的长时间正常运行,也更有利于软件的更新优化,帮助软件开发人员在更短的时间内研究出更高质量的软件,方便用户的使用。

4小结

第5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配件;管理;流程;探讨

汽车配件管理是汽车维修企业的一项核心工作,与企业的维修质量、成本控制和经济效益直接相关,是汽车维修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保证,必须置于企业经营和管理工作的优先地位。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制造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汽车保有量迅速居于世界各国的前列,为汽车维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极大的机遇。但随着汽车制造和维修技术水平的快速进步和多样化发展,也不断给汽车维修企业的配件管理工作带来全新的问题和巨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做好预测,制定合理的库存控制方案,建立起完善的精益流程管理思想,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建立相适应的先进配件管理体系。

1 必须把配件管理工作贯穿于汽车维修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全过程中

(1)配件管理工作的成效与企业的管理理念、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管理工具及管理团队的业务水平息息相关,从企业领导、中层管理人员到维修操作和配件保管人员都是配件管理工作团队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汽车维修企业全员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企业经营与管理全过程的每个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影响配件管理工作的成效,而配件管理工作也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企业经营与管理全过程的每个环节,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必须把配件管理工作贯穿于汽车维修企业经营与管理的全过程中。

(2)企业维修质量好坏与汽配质量关系密切,目前我国的汽车制造企业数量众多,零配件制造企业更是多如牛毛,销售供应渠道五花八门,在给配件采购和管理工作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带来非常大的困难。只有全面、准确、及时地了解配件供应市场信息,才能够进行正确的分析、决策,建立相对稳定可靠的配件采购供应链,实现配件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此,应该通过互联网查询、实地考察和参加供需洽谈会等各种方式,全面收集、了解和跟踪配件供应市场信息,通过汽车配件质量保证和追溯系统为汽车配件建立电子身份证,保证汽车配件质量,防止假冒产品,最大程度地降低配件采购成本,提高维修与服务质量。

(3)在维修过程中,配件价格、配件质量、配件供应及时性直接关系着汽车维修企业的服务质量,关系着顾客满意度,然而汽车维修保养所需零配件和易消耗性材料种类繁多,形状规格不一,需求量又带有偶然性,这给零配件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较低的库存可以降低库存成本,但易导致缺货,一旦缺货会造成生产中断及服务质量下降,因此服务水平和库存量、库存成本之间存在着矛盾,如何保持合适的库存量及服务质量是配件管理的重要目标。针对汽配管理现状,目前光靠增加人力显然不行,必须创新管理手段,依靠先进科技才能有效实施监控。

2 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建立灵活而严谨的配件管理体系

信息是一切管理工作的依据,配件管理工作自然也必须依赖各种相关信息才能够顺利进行。从配件采购预测、制定配件采购计划到采购、入库、销售(领取)、成本核算及修后服务、增值业务拓展等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信息采集、记录、流动和处理的过程。在配件管理工作中要面对大量的信息,所以必须摒弃落后的管理手段,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依托,建立灵活而严谨的配件管理体系,才能够驾驭这个过程。配件管理主要是五大板块管理

(1)供应商管理

收集、了解和跟踪配件供应市场信息。在具体工作中注意:

1)供应商的选择与确定、配件品牌的选择与确定、销售价格的修正与确认;

2)供应商的日常管理;供应商和配件各项数据的统计与分析;

3)供应商及品牌选择的技术管理。

4)市场信息反馈。这些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均在实际工作中予以落实,对供应商管理起辅助和指导作用,并纳入厂生产经营规范化考核。

(2)计划管理

1)集中采购物资范围的确定与修正

2)每月的采购及配送计划的编制、修改与执行;

3)销售及临时计划的审核;

4)储存物资结构平衡、动态统计与分析;

5)呆滞物资的统计、分析与处理方案确定;

6)对自购物资渠道、价格的审核与考核管理。

(3)采购管理

1)按规定渠道将每月的采购计划及时采购入库;

2)对发生的不合格配件及呆滞物资进行及时处置;

3)对渠道外物资采购进行渠道选择并报审。

(4)仓储管理:

在具体操作中主要是⑴ 材料出入库流程管理;⑵ 材料账务相符管理;⑶ 库房货位管理;⑷ 库房绩效考核管理。

(5)销售管理

1)客户管理(渠道开发、维护);

2)销售单据制定及结算;

3)销售评估分析(销量及存库)。

明确并严格执行配件出入库流程和单据操作流程,以库房为核心的配件流程走向约束,对于计划、采购、销售各岗位的规范化操作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同时对于库房的帐务相符,是一个很好的保障;

流程管理是一种以规范化的构造端到端的业务流程为中心,以持续的提高组织业务绩效为目的系统化方法,流程是企业运作的基础,更是企业高效运营的关键,维修企业配件管理工作流程由采购计划____采购____入库____销售(领取)____结算等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都直接影响着配件管理效果。

在料库工作中,我们根据配件管理工作流程,开发并使用配件管理软件,该软件主要针对修理厂配件管理工作设计,包括、维修保养、材料进、销、存及财务结算等功能,通过使用,可以让各项管理规定,以权限的方式,固化在计算机软件中去,强制人们执行,对管理人员和具体工作人员起到很好的监督作用。在工作中一些比较定量的问题,,比如:零件的最佳库存量是多少?最佳采购订货量是多少?最佳的销售定价是多高?每个零件的最佳的供应商是谁?……这些问题的最佳答案受很多因素控制,通过计算机管理,就可以化难为易,使决策过程科学、轻松、简单。

3 紧盯先进汽车制造和维修技术的发展趋势,研究制定配件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

(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日千里,作为世界经济支柱产业的汽车业的制造和维修技术发展更是如此。目前,汽车的结构、型号和功能日趋多样化、个性化,采用新材料、新能源的汽车层出不穷,于此相对应的维修保养装饰技术和手段也日新月异,给汽车配件管理工作增加了更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如果不了解先进汽车制造和维修技术的发展趋势,不能够未雨绸缪研究制定出配件管理工作的发展方向,必然会处处被动,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建立客户需求统计和评估体系,使配件管理工作满足客户个性化多样化需求

我国汽车已经逐步进入普及化阶段,汽车用户遍及各行各业和各类人群。不同的客户不但对于汽车本身的需求日益个性化多样化,对于汽车维修、保养和装饰的需求同样也日益个性化多样化。建立客户需求统计和评估体系,为不同客户群建立需求档案,进而制定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的维修、保养和装饰方案,才能够给客户提供及时贴心的优良服务,从而为汽车维修企业拓展市场和增值业务,实现企业效益的最大化。而配件管理工作必须相应满足客户的这种需求。

第6篇

鉴于车辆公司的业务发展迅速、订单类型复杂,客户与供应商数目巨大,供应链物流管理繁重,为了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先以整车配件为研究对象,进而分析研究出整体的解决方案。

经过分析总结整车配件的问题,以下几个问题比较突出:

1、车辆公司的供应商多,供应商作业水平参差不齐,管理不统一,造成信息混杂,梳理困难,不利于公司快速订货、发货等作业,整体作业周期长,管理成本高

2、配件装箱运输业务是委托第三方的物流公司进行,缺乏有效的、精准的识别标识,易混、易错部件无法有效区分判定,经常造成退换货现象,不仅浪费了时间,甚至消减了企业应得利润。

3、汽车装配厂分布地域较广,世界各地均有仓储基地,但是仓储管理采用传统管理方法,配件分拣效率不够高。同时,出入库未按订单时间和产品销售原则进行优化,销售行为与采购行为的依存关联性差,产生了旧货积压,占用资金的同时对库存产品的有效保管和新产品更新带来诸多附加困难。

4、企业在实际的业务中,依然存在人工和实体单据作业,信息统计汇总和数据转录中不够及时,且容易出错,不利于企业快速生产和解决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以上诸多问题,仅仅依靠计算的对商业信息的收集、记录、归拢以及事后查询是不够的,提出明确的建设方案信息管理建设方案。针对企业管理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整车配件的信息管理问题,显然可以快速解决,并且易见成效。鉴于此,将采用二维码和延伸配套技术,以车辆的整车为主要管理对象,整车订单为基础,对于易错、易混的零配件设定验证条件,先验证在装箱,形成电子装箱单,以电子装箱单为主线贯穿业务始终,借助二维码的离线数据存储能力识、实现零配件采购可控、装箱可控,运输过程可控、配件分拣可控、仓储信息可控以及整车装配均可控,实现全程可控。

综合考虑到实现目标的演进关系和任务依存度,建议项目建设可分为两个阶段分期建设:

第一阶段,汽车配件信息自动化管理。该阶段实现汽车整车零配件的双语种装箱单标识信息自动化管理。从公司接到订单开始,将订单分解,并把整车的零配件中容易出错的零配件进行管理。依据订单中零配件的数、质量,按照规格要求进行验证:有条码的验证条码,有铭牌的验证铭牌,有标签的验证标签,确保零配件的精准性,确认无误后进行装箱、验箱形成电子装箱单,并以此为主线实现在物流运输中实物与订单验证,海关的物流单据自动核单、通关,到岸分拣、入库,按订单自动成套性匹配等管理,以及整个过程中信息的采集、处理和汇总,分析、判断、预警以及质量追溯等管理。

第二阶段,采用约束理论的管理理念,从订单管理开始管理,智能订单管理:分解订单、供货周期管理、订单权重计算、订单排序,订单关键路径,订单优化等;汽车零配件信息生命周期管理:货品智能管理、汽车零配件标识智能管理、汽车零配件进出口智能管理、装配库存智能管理。达到自动寻找关键路径、找出瓶颈,优化缓存,优化订单、调整订单结构、提升企业运营效率,为企业智能管理提供可靠可信的数据;该系统可以在离线、或是跨部门、跨单位甚至是跨地域的环境中使用,保证了标识的正确识读,提高了系统在不同地域、不同语言的可用性,以应对复杂环境下的适用性,快捷性,提高了工作的效率,减少了工作中对货品人为识别错误的机会,降低了货品识别与检查的成本。为了更好的满足系统各项功能与性能的实现,对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设计方案与实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考虑。我们建议本系统可建立在J2EE架构上,采用分层来组织系统框架,系统分为三层来处理,即“用户层”“、功能层”和“数据库层”。主要负责系统和用户交互部分的实现,包括与用户进行交互的页面及执行操作的请求处理类。在系统架构中整个交互层的实现采用开发框架来构建。开发框架使用MVC设计开发模式,通过定义配置文件实现业务流转功能。通过WEB浏览器显示采购管理系统的相关页面,它负责向WEB服务器发送用户操作所生成的相关URL请求,并且接受下层所传递上来显示数据并且将其显示在浏览器上,从而达到访问系统的功能。构建系统模块所需的业务处理方法,交互层将调用业务逻辑层的业务方法来完成业务操作。通过对业务进行事务性处理的保证,WEB服务器作为系统的处理单元,负责与上层WEB浏览器以下下层数据库相关的信息进行处理。它将浏览器所提交的信息封装成一个表单对象,并且解释成相应的业务逻辑,将传递至该层的表单对象信息按照业务规则进行处理后,形成对数据库操作的指令,并且通过相关的数据置换来对数据库进行交互。这样在中间层就对用户的相关操作进行了业务逻辑处理,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本系统旨在解决北方车辆公司中整车配件的信息混乱,人为错误多,统计汇总数据不精准,对工作经验、环境熟悉等人为因素依赖严重等问题。通过本系统可以很好的在现有的基础上,提升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本系统通过运用二维码技术,对进出口的货品从订单标识开始管理,依据订单中各个零配件的规格标识,如二维码、条形码、铭牌、包装标识等能表明自身特征的标识,进行个体验证,验证完毕后才能做装箱。装箱后,形成电子订单并依据电子订单的标识与识读,解决海关通关时汽零配件的自动识别等问题;到岸后的汽车零配件的自动识别,自动分拣、自动匹配订单进行分拣入库匹配,保证所有的零配件都有自己所归属的订单,订单配件全部到齐后,系统提示订单核销。在工厂的组装过程中,可以依据二维码中的订单信息指导生产的成套性生产。对于有问题的配件可以依据订单二维码进行认证追溯。为了解决各环节中人为识读的困难,为企业定制了便携式使客户端用户使用客户端可以很方便的自动识读二维码的信息。为企业在复杂的环境中自动识别货品信息提供便利的条件,提升了工作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

作者:萍 单位: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7篇

针对供应链管理中诸多配件库存的问题,大体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1供应链管理的作用发挥不充分

汽车企业的供应链系统中缺少评价全局供应链绩效的指标,这就使得供应链中各个节点和部门过分独立,缺乏与企业整体目标的一致性,最终会忽略客户的反馈和服务满意度,也将导致供应链整体效率下降。

1.2库存控制策略单一

汽车企业忽视了库存控制中的不确定性因素,所有库存采用统一的管理方法,不能有效地应付市场环境中不确定性的供与求,其库存控制策略未能体现供应链管理的思想和特点。

1.3不完善的信息传递系统

库存状态、需求预测、生产状况等因素是重要的依据,用来管理供应链节点上的各个汽车企业。企业想要实现信息的共享,使得重要数据在各个部门之间快速传输,就要利用系统集成的方式,建立大的信息网络平台。然而,目前大多数的汽车企业没有意识到网络时代中信息共享的重要性,以致未能实现信息的集成化,使得供应商获得不准确或延迟的信息。

1.4缺乏协调与合作

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若想达到有效的管理,还有赖于各个方面活动的协调配合。在现如今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想要实现供需关系的合理以及最快满足用户需求,供应链作为一个整体,就要起到协调各个方面活动的作用,使得商业信息在供应链中流畅地、快速地传递。然而,作为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们之间的信息透明度不高,最终不能进行有效的合作与协调。

2供应链环境下的JMI库存管理

2.1JMI的含义

JMI库存管理原称是联合管理库存(JointlyManagedInventory),是基于VMI(VendorManagedInventory)渐渐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令上下游企业的权利平衡并且风险共担,强调了供应链中各汽车企业的合作互利的关系。JMI的出现有效地解决了供应链系统中的需求变异放大的现象,即“牛鞭效应”。任何相邻节点需求的确定都是供需双方协调的结果,库存管理不再是各自为政的独立运作过程,而是供需连接的纽带和协调中心。联合库存管理把供应链系统管理进一步集成为上游和下游两个协调管理中心,库存连接的供需双方从供应链整体的观念出发,同时参与、共同制订库存计划,实现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进而部分地消除了由于供应链环节之间的不确定性和需求信息扭曲现象导致的供应链的库存波动。顾客的需求量相对平稳,只是偶尔会出现小的波动;对于市场中的不稳定的需求波动,零售商会增加订货量,虽然会消除由于市场波动带来的不利因素,但是也造成了一定量的库存;分销商为了迎合零售商需求的变化,也会增大库存量。如此不断扩大库存量,就形成了不良的需求放大现象。

2.2JMI库存管理的应用

联合库存的管理思想最先体现在地区分销中心,地区分销中心的实质是:把分销商的部分库存转移到地区进行管理,采取共同控制,形成以协调为指导中心的联合库存管理模式。

2.3JMI库存管理实施过程

把JMI库存管理系统应用在汽车企业的配件管理中,具体操作如下:

2.3.1信息系统的完善。

汽车配件都有各自唯一的“身份证”,即配件的条形码或订单标识。企业的库存管理人员可以将配件依次登记入库,统一记录在系统中,这就实现了信息的共享,使得各个部分对配件的信息能够及时掌握,从而提高订单处理及存取配件的速度,也缩短了用户的等待时间。

2.3.2与第三方物流合作。

第三方物流是供应商及用户的中间人,它是独立的个体,因此也服务于汽车企业和个人。在JMI库存管理的实施过程中,第三方物流可以直接与JMI的中心系统联系,帮助用户选购、运输或储存汽车配件。它的灵活性体现在可以与供应商、分销商及制造商等都有合作,提高了供应链的有效运行,也使得汽车企业的配件管理实现一体化。

2.3.3管理机制的构建。

建立协调的管理机制旨在了解供应商和用户的责任与义务,从中发挥沟通协调的作用。管理机制的构成要素包括:集成、共享的信息平台;统一的合作目标,切实可行的条件;公平、合理的奖惩措施。

3结语

第8篇

关键词:设计模式;适配器模式;网管软件;告警管理

中图分类号:TN915

随着面向对象设计思想的发展,系统工程师在设计时对程序可重用性,稳定性和可扩展性要求越来越高。设计模式是一套完整的解决方案,用于在特定场景下用规范的方法完成设计实现,基本符合系统设计要求,本文就研究了设计模式中的适配器模式,在网管软件中告警管理模块的应用实现。

1 适配器模式

设计模式是经过长期设计实践总结出的解决特定问题的设计框架,应用设计模式可提高代码可重用性,可维护性和可靠性,且具有良好的扩展性[1]。

适配器模式是设计模式中结构型模式的一种,主要用于将一个接口转换成客户希望的另外一个接口,可以是原本由于接口不兼容而不能在一起工作的类可以一起工作[1]。

适配器模式的主要功能是进行转换匹配,目的是复用已有的功能,而不是来实现新的接口。也就是说,客户端需要的功能应该是已经实现好了的,不需要适配器模式来实现,适配器模式主要负责把不兼容的接口转换成客户端期望的样子就可以了。

适配器模式主要包含三个角色:

目标接口(Target):客户所期待的接口。目标可以是具体的或抽象的类,也可以是接口。

需要适配的类(Adaptee):需要适配的类或适配者类。

适配器(Adapter):通过包装一个需要适配的对象,把原接口转换成目标接口。

根据适配器和需要适配的类之间的实现方式,适配器模式又可以分为类适配器模式和对象适配器模式[1]。

类适配器模式中Adapter继承Adaptee,对应类图如图1所示。

对象适配器模式中Adater组合了Adaptee的对象,对应类图如图2所示。

适配器模式中被适配的接口Adaptee和适配成为的接口Target是没有关联的,也就是说,Adaptee和Target中的方法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2 网管软件告警处理功能设计

电信网络管理软件,简称网管软件,完成网络中各种通信设备的管理,包括拓扑管理,告警管理,性能管理和配置管理等[2]。网管软件实时监控电信网络的运行状况,将运行中的业务流向,流量统计等数据及时反映给用户,以便于进行链路调度,流量控制等;在网络出现故障时,网管软件要根据告警信号,及时向用户报告故障等级,故障原因等信息,便于用户采取倒换、更换设备等手段将相关设备恢复。

告警是通信设备出现故障时向管理软件发送的提示信息,网管软件通过对告警进行管理,协助客户完成设备故障定位,故障处理等维护功能[3]。告警管理模块是网管软件中的主要模块,其处理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

本设计中将网管软件中的告警处理模块又分为三层体系结构:

(1)告警获取层:完成设备上报告警功能完成告警信息的获取,然后将告警信息提供给后续功能处理;该层主要完成各设备的链路层通信,将设备上报的告警信息传输到本地,并校验信息的有效性;同时该层还维护网管软件与设备的连接通道,在出现链路故障时能及时恢复。

(2)告警处理层:告警处理部分是告警处理模块的核心功能,首先将各种设备上报的数据进行适配,统一成相同的告警数据,屏蔽设备差异对上层的影响;还根据设备上报的告警信息对设备故障进行定位,给出故障严重等级,故障处理方法;处理完成后还需要对各种告警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给出告警的分布情况。

(3)告警显示层:告警处理完后将告警数据提交到告警显示层,显示告警的级别、名称、发生原因、处理建议等。根据告警数据对拓扑对象告警灯进行显示,告警统计分析数据显示,必要时还需要给出曲线图等。

3 告警处理功能模式实现分析

告警管理模块中,告警处理部分的逻辑比较复杂,尤其是告警数据适配部分。实际工程应用中,在同一个网管系统中需要管理多种设备类型,不同设备提供的告警信息获取和处理接口可能是有差异的,由于告警处理后的数据需要被上层模块使用,处理功能最好提供统一的接口供显示模块调用,因此需要对不同的设备告警处理进行接口适配。

一般的软件实现中经常是增加转换处理函数,分别判断是那种设备,然后进行接口转换。这种实现方式逻辑较为简单,也容易理解,但也存在以下问题:①随着设备类型的增加,该函数可能会不断的膨胀,最终会导致内部逻辑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难维护;②新设备类型的加入必须对原有代码进行修改,可能会引入新的问题,导致系统的不稳定;③各种类型设备之间的处理可复用性比较低,由于每个设备都是单独处理的,设备之间相同部分的处理也未能进行复用。

经过深入研究,告警接口适配的需求场景比较符合适配器模式的使用要素,需要在多个接口之间进行适配,需要让不同的接口能在一起工作,因此考虑使用适配器模式完成该模块实现。

结合实际需求场景分析类适配器模式和对象适配器模式在实现该功能时的优劣。

类适配器模式采用继承方式,使得Adapter可以重定义Adaptee的部分行为,因为Adapter是Adaptee的一个子类;但类适配器用一个具体的Adapter类对Adaptee和Target进行匹配。结果是当我们想要匹配一个类以及所有它的子类时,类Adapter将不能胜任工作[4]。

对象适配器模式使用了组合方式,允许一个Adapter与多个Adaptee――即Adaptee本身以及它的所有子类(如果有子类的话)同时工作。Adapter也可以一次给所有的Adaptee添加功能;但对象适配器使得重定义Adaptee的行为比较困难。这就需要生成Adaptee的子类并且使得Adapter引用这个子类而不是引用Adaptee本身。

在告警处理功能中,恰好是有多种设备类型告警需要处理,也就是说有多个Adaptee,通过上面的分析,确定使用对象适配器模式较适合告警处理的场景,同时也符合设计原则中“多用组合,少用继承”的原则。

经过上述分析,设计告警处理接口模块的类分别为:

(1)告警处理(AlarmTreat),告警处理目标类,提供统一调用接口。

(2)告警适配(AlarmAdapter),告警适配类,完成不同设备告警处理的适配。

(3)设备告警(DeviceAlarm),设备告警类,是需要进行适配的类。这里设计为接口,不同的设备类型实现该接口,完成特定设备的实现。

告警处理对象适配器模式类图如图4所示。

对设备告警进行处理时,生成AlarmAdapter对象,向上层模块提供统一的AlarmTreat类的接口,内部调用了DeviceAlarm实现类的接口,完美的完成了告警处理接口的适配。

使用适配器模式,对接口的适配在适配器中完成,每种设备的适配可以独立完成,相互之间没有影响,设备的增加对逻辑复杂性的增加影响比较小,便于后期的代码维护;增加新类型设备时,只需要增加相应的适配器,基本不需要修改原有的程序逻辑,不会引入新的不稳定因素;不同的设备之间具有相似性的,还可以进行类继承,复用已有实现。

当设备类型不断增加,适配器增多时,还可以考虑配合使用工厂模式对适配器的生成进行管理。

4 总结

通过使用适配器模式,完成了多种设备类型告警处理的接口统一,为上层模块调用提供了便利;也减少了由于设备告警处理变化而导致上层模块变化的问题,增强了系统稳定性;更重要的是,如果有新的设备类型加入,只需要增加新的对象类型,实现DeviceAlarm接口功能即可,系统的扩展性非常好。由此可见适配器模式在网管软件的告警处理模块中应用非常有效,是一次成功的设计模式实现。

参考文献:

[1]陈臣,王斌.研磨设计模式[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2]韩占卫.现代通信网络管理技术与实践[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3]袁茜,冯拓宇,刘峰,杨芳南.综合网络管理系统中告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5,10:245-247.

[4]秦小波.设计模式之禅[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第9篇

工程机械配件有自身独特的特性。合理地使用机械配件,有利于工程机械的正常运行和维护。工程机械配件的主要特点有:

(1)需求的随机性:工程机械配件的损坏的发生相对来说是随机的,因此对它的需求也是随机发生的。

(2)种类的多样性:工程机械设备一般都是大型设备。这些大型设备装配技术要求较高,如果装配不合要求,可能会酿成事故。因此,要求工程机械配件有高的品质。

(3)品质要求高。工程机械一般采用的是高新技术,工程机械上有很多配件的安装及使用有其特殊的装配要求,如果装配不当,可能引发事故。

2工程机械配件的分类

2.1按替代程度分类

(1)标准配件:例如:螺母、垫片、铆钉等都属于一般配件。这类配件使用数量大,较为普遍出现,要求的专业程度低,易于获得。

(2)一般配件:这是工程机械配件中最普遍的,要求的专业程度最低,获得最易。

(3)关键配件:关键配件需求量和重要性程度都很高,这类配件一般特殊型号的产品专用,不适合通用。处于市场竞争的压力,工程机械配件制造商会对关键配件进行特别的改造设计,以防止仿制件的出现。具有独立性和唯一性。

2.2按使用年限分类

(1)耐损件:这类配件的使用年限通常较长,在使用过程中磨损度较小。出现单个零配件的损坏的情况较少。很难对需求量进行预测。厂家一般都是通过对以往数据的分析来预测。

(2)消耗件:这类配件的使用年限通常较短,随着设备的使用逐渐磨损消耗,有基本固定的使用年限,但这类服务配件所占比例较小,一般情况下,只占10%左右。如:轮胎、过滤器、密封垫片、刹车片等。

2.3按需求程度分类

(1)高需求配件:高需求配件的需求度高,库存流动速度较快。一般来说,大部分消耗件都是快速流动的配件。

(2)低需求配件:低需求配件需求量往往较少,有的甚至在几年内都没有需求。一般来说,大部分耐损件都是慢速流动的配件。

3工程机械配件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三个子系统

3.1工程机械配件采购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工程机械配件的采购是配件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能够使需求方充分掌握供货方的情况,如果供货单位出现生产或计划变动,需求方可以通过工程机械配件采购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对计划进行适当的变更,便于配件企业和供货单位保持信息通畅。同时,利用工程机械配件采购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系统,需求方可以准确了解现有以及需求的配件量,以制订有效、合理的生产经营计划。

3.2工程机械配件仓储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仓储是工程机械配件物流的重心之一。通过对工程机械配件仓储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可以帮助企业对库存工程配件的数量等信息进行精准的掌握,为采购部门和销售部门提供准确的库存信息,便于采购部门和销售部门作出正确决策。刚采购的工程机械配件也可以通过工程机械配件仓储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及时进行数量、存放地点等相关信息的记录、把握,有利于企业工程机械配件进行高效管理。

3.3工程机械配件数据库管理和维护物流信息管理系统

在有工程机械的企业中,系统管理员需要对相关的数据库进行备份,还要通过各种职位变化、人员流动等对系统进行相关保密设置等,这些都需要完善的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作支撑。运用工程机械配件物流信息管理系统,企业可以对基础数据实施维护,并能提供强大的数据查询、统计、报表生成等功能,对工程机械配件企业的数据库管理和维护起到重要作用。

4工程机械配件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4.1对于标准类配件

标准类配件标准程度的要求不高而需求程度比较大,需求方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价格的高低,需求商在此类配件的物流信息系统管理上,应积极与供货商交流,签订长期合同,建立一般性合作伙伴关系。谈成较为合适的价格,选择生产能力强且能给出较低价格的供应商。

4.2对于一般配件

一般配件通常来说需求量较低,使用年限一年左右,因此不宜与供货方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在T程配件的供应商管理中,应当寻找集成的供应商,以每年的需求量为依据进行招标招商,每年议定一次价格,在对供货商的选择上,必须考虑到售后服务水平。保证可以合理地进行换货或者退货服务。

4.3对于关键配件

关键配件需求量和重要性程度都很高,这类配件一般特殊型号的产品专用,不适合通用。在此类配件的供货商管理体系中要积极地寻找替代品。由于很难在和供应商的谈判取得优势地位,出、于经费考虑又不能大量采购,因此需要尽可能地寻找替代品以及可以供货的商家。

第10篇

[关键词] 现代造船模式 托盘管理 集配优化

现代造船模式主要是以“中间产品”组织生产为基本特征的总装式造船模式,而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生产管理均围绕以托盘管理为核心进行。托盘管理的重要一环是集配,集配中心就是实施这一托盘管理流程的组织者。集配管理的重点是舾装件集配,涉及到托盘集配计划制定、集配中心管理和现场管理等业务环节。集配管理中存在托盘集配计划的多部门协同、集配物料的最优需求、配套性管理、托盘优化调度等一系列难点问题。本文在分析托盘集配管理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和难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托盘集配优化管理模型。

一、托盘集配优化管理模型

根据生产计划编制托盘集配计划,进而生成舾装件需求计划,经过物资平衡后,生成外购、外协和自制舾装件纳期计划。集配中心根据托盘集配计划进行托盘预配套和现场集配;同时根据车间作业计划完成托盘的配送和回收工作。托盘集配的两个关键环节是托盘集配计划编制和集配中心管理,为此提出了托盘集配优化管理模型如图。

            

1.托盘的生产准备。托盘与物资纳期管理是托盘管理生产准备的基础。计划编制第一步是编制托盘集配计划,根据工厂建造计划、大日程计划表和中日程计划表要求,由托盘集配部门编制,含月度计划与各个托盘的交付日期,即确定各个托盘的出库指示要求,这个计划应以月为单位的滚动计划,包括管系托盘领用的三个月滚动计划、铁舾托盘领用的滚动计划,含有执行和准备两个过程。计划编制第二步是在托盘集配计划基础上,根据托盘管理表提供的信息,统计汇总成为各种舾装件的总量及分期需用的数量,编制外购件需求计划、外协件需求计划和自制件需求计划及汇总。这三个计划给出了各种外购件、外协件和自制件的需求数量和需求日期,下达到采购部门、外协部门和生产部门。各部门再根据采购周期、在途物量、库存等的平衡,产生舾装件纳期计划。

2.配套检查。由于托盘管理表上的交货日期是在中日程计划阶段制定的,所以到了集配中心进行集配时,集配中心应根据现状对托盘的交货日期做相应的变动,制定适应目前状态的托盘集配计划。集配中心根据托盘管理表和小日程计划表提前制订下月的托盘集配计划,交计划室征求意见,以取得月生产计划的总体协调和均衡。根据托盘集配计划、托盘管理表及仓库库存信息对托盘配套性进行监控,按照配套检查计划,定期对未来需用的托盘实施预配套管理,及时了解每个托盘的舾装件缺件状态和缺件在不同纳期时间下的预订数量;并将信息反馈给上层托盘集配计划,依据反馈信息对集配计划做出调整。这里我通过关系代数模型和程序解决了托盘的预配套管理难点。

3.托盘集配过程管理。托盘从物理上指装载舾装件的托盘实体,单独编码管理,本文称之为物理托盘。装载在物理托盘中舾装件,本文称之为逻辑托盘。根据托盘集配计划和当前可用的物理托盘制定物理托盘分配计划,确定各逻辑托盘在集配时间内使用的物理托盘。物理托盘与逻辑托盘通过物理托盘调度算法建立映射关系,此算法根据托盘集配计划、物理托盘信息、托盘回收计划等确定各逻辑托盘所使用的物理托盘。我通过建立物理托盘动态优化调度模型,运用遗传算法求解,在物理托盘与逻辑托盘间建立了映射关系。托盘管理组每周适时进行托盘集配,对舾装件集配过程中的多路线选择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优化集配策略。根据托盘管理表将舾装件分配给各托盘,涉及充分利用托盘容量,在保证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布置托盘。

4.托盘配送和回收。根据车间作业计划制定托盘配送计划和托盘回收计划,配送计划给出各托盘的配送日期、配送部门等信息。托盘的配送应由集配中心起运组负责,涉及到如何选择最优路径和最合理的运输方式等问题。按照托盘回收计划,及时把置空的托盘回收再用,尽量使托盘处在使用中。

二、结束语

物流管理体系中,集配管理是连接采购物流和生产物流的纽带,为了适应造船柔性生产的需要,建立以柔性物流为原则,以托盘管理为手段,集成化的托盘集配管理体系。不仅有利于解决当前造船企业普遍存在的物资供应不及时,集配困难,库存量大等问题;同时可以降低造船成本,缩短造船周期。

参考文献:

第11篇

产品数据管理系统(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是一种管理产品研发数据和产品研发过程的工具,在贯彻设计标准化、管理研发知识库和规范研发过程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

长沙汽电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前身是我国第一家汽车电机电器专业制造厂――始建于1957年的长沙汽车电器厂,是我国该行业唯一的中央直属企业。公司主要研发与生产起动机、发电机、点火线圈、分电器、微电机和电子调节器等总成及零件,具有先进的汽车电器研发和制造水平。近年,在深化产品系列化、模块化设计及提升产品创新研发能力的背景下,公司产品研发过程中面临到一些挑战。

(1)产品图文档统一管理问题:产品变型设计多,技术资料存储量大,产品资料齐套性难以控制,设计开发重用率不高,研发周期较长。

(2)产品协同开发问题:产品设计标准化难以落实,缺乏系列化设计库(如3D标准件库、通用件库等),无法控制零部件种类与数量的增长。

(3)规范化的研发流程难以贯彻:规范化的研发流程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难以监控。

(4)更改的同步性问题:设计、工艺、质检、采购和车间等部门之间的工程图更改难以时实更新,版本不一致带来了返工、延迟等问题。

(5)企业知识库的保存及延续性问题:如何保存资质工程师的设计经验持续性及确保产品研发项目的延续性问题。

基于此,企业结合自身产品研发的要求,以SolidWorks EnterprisePDM(下简称SolidWorksPDM)为研发管理平台,着手落实研发管理过程中的设计标准化、企业知识库构建、APQP过程控制和研发变更流程管理等,全面提升研发管理水平。

一、设计标准化

设计规范化与标准化是企业研发管理的最基础性工作,包括设计环境标准化、文件命名规范、零部件分类及编码规范、技术模板统一和零件3D建模规范等内容。

1.设计环境标准化

设计环境是指企业在设计过程中所用的模板、使用习惯和设计库等,也就是完成设计所需要的工具和环境,不仅包括设计软件工具,装配体、零件及工程图模板和报表模板,也包括颜色、精度、单位和标注等。通过PDM模板管理功能将设计模板进行统一配置、应用,如图1、图2所示。设计环境标准化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产品外观设计上的协调统一,提高设计效率,设计要素可复用,保证各版本的设计统一,便于他人衔接和后续的设计工作,这对于以三维CAD作为研发工具的企业尤其重要。

2.企业信息编码系统构建

信息编码是信息标准中最基础的标准,是企业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重用的基础。从企业的信息流与物质流角度出发,企业主要的信息编码可以分为以下6类:图样代号和文档代号和物料代码、制造装备代码、办公设备代码、生产指令代号和产品序列号。利用SolidWorks PDM的插件二次开发建是通过标准化、系列化建立可复用单元,并通过PDM对零部立企业统一的信息编码系统(图3),实现编码的申请、分配件进行管理,建立零部件的检索机制,如图5所示。设计库是和维护等统一管理,确保企业信息编码的唯一性与规范性。

3.零部件分类与名称规范

分类管理就是将文档按照相似性(如结构形状相似等)原则划分成不同的类,分别加以管理。如通过零部件分类,形成企业可复用的设计单元库,方便设计人员检索,使产品数据得到有效的重用。零部件名称规范是实现设计复用、减少零部件种类的关键因素,建立统一的零部件名称库,是设计标准化的一项重要内容,如图4所示。

4.零件3D建模规范

建立标准的零件3D建模方法,将企业中最典型的零件的设计方法总结出来形成一个标准的画法从而节省设计时间。零件3D建模规范的建立可使缺乏经验的工程师能够迅速投入设计,并且容易修改企业储存的设计资料,为引用与借用以及系列化工作打下基础。

二、企业设计库管理

企业设计库是指可以重用的设计信息的集合,强调的是工程数据的可重用性、数据的组织以及管理。设计库的重点是通过标准化、系列化建立可复用单元,并通过PDM对零部件进行管理,建立零部件的检索机制,如图5所示。设计库是常用注释、特征、零件及部件等设计信息的集合,具体包括常用注释库、特征库、标准件库、基础件库及通用件库等。

1.注释库

在创建工程图时,有部分注释经常被使用,比如表面粗糙度、焊接符号、形位公差及技术要求等,可以将这类经常用到的符号存放到PDM注释库里,需要时直接从库里拖放到工程图指定的位置,以此来提高出图的速度。

2.特征库

SolidWorks零件实体建模中,特征是组成零件实体模型的基本元素,它体现了产品的功能要素和工程含义,是描述产品信息的集合。特征是参数化的几何实体,通过改变特征尺寸参数,可以用有限的特征构造无限的零部件实体模型,同时利用参数化功能实现零部件的系列化。特征是特征设计和特征识别的关联,不仅体现产品的功能和工程含义,而且是CAD/CAM集成化发展的方向。

3.标准件库

SolidWorks提供了企业常用的标准件模型,只需将需要的模型下载,保存到PDM库中即可建立符合企业要求的标准件库,设计时可直接调用这些可复用元素,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设计效率。

4.基础件库

企业在开发新产品时,往往在原来的产品上加以改进,其结构变化并不大,而且产品中相似的零件非常多,如起动机的轴、圆筒等零件,不同系列之间的零件非常相似,可以从一个基础模型上修改得到,这样就可以避免重复全新设计。

5.通用件库

将一些可以重复使用的零件或部件建立成企业通用件库,是节约产品研发周期的最重要的方法,如常用的轴套、锁圈、刷架底板和开口圈等。

三、APQP过程管理

APQP(Advanced Product QualityPlanning,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和控制计划)是汽车行业TS16949标准中用于控制产品质量的产品开发工具,它是一种为满足产品项目规定,在新产品投入以前,用来确定和制定确保生产某具体产品或系列产品使客户满意所采取的一种结构化过程的方法,包括从产品的概念设计、设计开发、过程开发、试生产到生产,以及全过程中的信息反馈、纠正措施和持续改进活动。APQP过程管理对于提高产品质量的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基于APQP过程管理的项目结构

APQP包含五个基本过程:计划和定义、产品的设计与开发、过程设计和开发、产品和过程的确认及反馈、评定和纠正措施。基于APQP过程,PDM按产品系列和品种大类建立产品项目管理目录,贯穿了产品整个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如图6所示。

2.协同设计审核流程

SolidWorks PDM系统提供了各部门并行工程的工作流程,零件的CAD主模型使得在SolidWorks PDM环境下不同设计领域的人员能够实时共享产品信息,使得产品设计、工程分析、工艺设计、质检测试和生产制造等人员能够提前共享设计成果,共同参与产品设计开发,在线浏览产品设计图,实现并行集成的产品开发环境。

而且,基于PDM图形化的流程管理(图7),APQP中的各个过程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单元,产品概念设计、结构设计、工程分析、工艺设计和质量检验等各个阶段之间形成有效的审核反馈机制,从而在设计前期,团队能够从各个不同专业进行有效沟通,减少错误,提高效率。

3.研发变更管理

变更管理是企业研发管理的重要一环,而在变更申请、变更和变更执行过程管理中,关键问题是各部门数据的更新不同步,各部门应用的版本经常不一致,没有同时获得最新版本的设计数据。

应用SolidWorks PDM的3D关联管理,在零件建模、工艺设计、工装设计和质检计划中充分应用SolidWorks 3D设计的关联性,通过SolidWorksPDM条目管理使得各种关联数据统一在电子仓库进行有效同步更新。PDM管理的关联数据为指针参考引用,如图8所示,即当设计数据源头发生更改后,相关的零部件、工艺卡、模具设计和质检文件等引用文件将会显示设计图最新版本的提示,通过PDM“最新版本更新”方式及时将所有关联技术文件更新至最新版本的设计数据,从而确保在更改发生时多部门文档的同步性,避免更新不到位或应用旧图现象。

第12篇

关键词: 追溯;产品标识;批次管理;召回

中图分类号:U463 0引言

随着汽车在我国越来越普及,汽车召回活动将成为常态。汽车召回制度的实施很好的保护了消费者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促使汽车各相关生产单位提高质量意识和责任意识。

从近几年我国汽车召回实例看到,其实许多被召回的汽车实际上并不存在行驶方面的安全隐患,召回是为了改进车的机动性能和配置,目的是让汽车的质量更好,让消费者更加满意。一次成功的召回丝毫不会对厂商及其产品的形象造成危害,相反,将有利于增强人们对厂商的信任度和忠诚度[1]。汽车制造厂家没必要“谈召回色变”, 即便是因安全问题而导致的召回,也应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以最小的代价处理好出现的问题。

具体召回汽车数量、批次的确定不同的厂家采用的方法不一样,其中有些汽车厂家对具体召回数量、批次的确定比较模糊。如果过多导致召回成本的增加,过少导致该召回的汽车没有被召回,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本文从汽车装配厂零部件物流管理的角度讨论批次管理零部件精确追溯的实现。

1术语解释

批次管理是指产品从原材料投入到交付出厂的整个生产制造过程中,实行严格按批次进行的科学管理,它贯穿于产品生产制造的全过程。是在大规模批量化生产过程中,对产品品种、质量产量、成本 、生产周期等进行有效控制而采用的一种管理方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合理确定零部件批次的大小。

ISO 9000-2000《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规定:“可追溯性”追溯所考虑对象的历史、应用情况或所处场所的能力。它能为企业落实质量责任制提供可靠的依据,还能分析找出产品质量的潜在缺陷点,对造成缺陷点的技术不稳定因素、人为因素或管理因素加以控制和调整,不断提高产品质量。[2]

质量追溯指对于同一性质故障的汽车产品,找出造成故障根本原因及相关的缺陷零部件,通过VIN码追踪其原始状态、生产过程和使用情况,追溯组成或加工成此缺陷零部件的所有原始零部件。[3]

VIN码(Vehicle Identification Number),中文名叫车辆识别代号,它具有对车辆唯一识别性,车辆识别代号中含有车辆的制造厂家、生产年代、车型、车身型式、发动机以及其它装备的信息。我国轿车的VIN码大多位于仪表板左侧、风挡玻璃下面[1]。它贯穿汽车产品整个生命周期。

2汽车产品追溯各部分要求

在汽车制造企业,零部件信息主要采用条形码存储,条形码的内容除基本信息外还包括序列号或批次信息:一种是零件尺寸比较大的关键件和部分重要件采用序列号管理(如发动机、变速器等)(这种零件信息采集简单,很好控制,不在讨论之列);一种是绝大多数零件采用的批次管理。对于采用批次管理的零部件信息在管理上比较困难,绝大多数厂家采用在生产现场相关工位进行扫描的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的缺点是全过程人员参与太多,劳动效率低且人为因素导致零件信息与VIN匹配不正确。

对于本系统来说,牵涉到的部门工作都有具体要求:

2.1 信息化平台本系统是依附企业ERP系统开发的一个相对独立模块,很多数据来源于ERP系统,这要求企业ERP系统正常运行。尤其是仓库管理模块,配送员按照系统指示进行配送,零件配送按“先进先出”原则。

2.2 整车信息数据表要求整车信息数据表内容的设置对汽车产品追溯非常关键,它是质量逆向追溯过程的基础,主要包括车辆VIN号、主生产计划中的批次信息、各装配零件的信息、装配时间等。信息录入就是根据装配车辆将相关的信息录入到整车信息数据表中。

2.3 批次容量的要求批次的定义和建立是实现质量追溯的第一步,汽车生产厂商应根据重要性和经济性合理定义批次,对于经济价值较低的零部件,批次的容量可定义大点,而对于经济价值高、转化过程复杂的零不见,批次的容量定义小点。为了保证本程序的可靠运行,主生产计划中规定的生产批次容量要适当。并且要保证批次的完整性。

2.4 条形码要求所有零部件都要求有条形码,由配套厂家负条形码标签的制作并粘贴在包装箱合适显眼的位置,标签内容至少包括本零件的生产批次号、生产厂家代码、零部件名称代码、零部件号、生产日期(或批次号、流水号)。零件供应商要保存该方面的信息,便于产品在零件制造商的质量追溯。

2.5 仓库管理要求仓库管理的规范化对本过程的实施至关重要。零部件入库时品质保证部的库检员对产品进行检验,剔除不合格品,将本批到货零件的相关信息核对并做标识;仓库保管员将产品按照先进先出原则将零件堆放好,核对该批产品的数量,同时将本批产品的批次号、零件名称代码、零件总数、能装配的车型、厂家代码等信息录入到信息管理系统中;物料配送人员严格按照系统终端提供的信息将物料配送上线。

2.6 换件管理要求如果在装配过程中或下线后发现某个零件不合格,总装返工人员将不合格品零件换下后要将相应车辆VIN号提供给仓库保管员,仓库保管员通过计算机对被换下来的零件在库存表上做标记,同时在系统对相应的数据表进行更改,将原零件信息替换为新零件信息。

2.7 销售和售后管理要求销售公司和售后管理部记录并保存交付产品的用户档案和维修记录,用户档案资料至少包含以下内容:用户姓名(企业名称)、身份证号(企业代码)、地址、邮政编码、车辆型号、车辆VIN代号、电话和电子邮件、车辆购买时间。

3批次信息精确匹配的具体实现

整车零部件的可追溯性牵涉到整车制造厂许多部门,各部门需要共同配合才能很好的实现。

3.1 各部门职责生产管理部门负责主生产计划的控制;

物质管理部门负责汽车零部件出入库时的有效控制;

物流管理部门负责总装车间批次零件的配送;

品质保证部门负责整车零件质量状况的监察并确认批次产品的完整性;

信息中心负责整车可追溯性信息程序的建立并提供技术支持;

装配部门负责车辆VIN号的打制、录入;

销售公司和售后服务部门负责产品销售和售后过程中用户信息的收集、保存、汇总和反馈。

3.2 物流精确匹配VIN码的正向控制过程本系统采用的是批次管理的零部件自动匹配VIN码进入系统中,具体过程如下(以制动主缸为例,流程见图1)。

第一步:通过对前一批次整车第一台车架打制、录入车辆VIN号时发出指令启动本批产品生产程序 。

第二步:根据主生产计划中生产整车的数量,数据库自动分配要生产车型对应的车辆VIN号。

第三步:根据生产的车型和数量在库存表中按先进先出原则自动搜寻适合装配该车型的制动主缸的批次及数量,将满足条件的批次和数量信息显示给物料配送人员。

第四步:物料配送人员按照该提示进行送料,也可人工干预配送不同批次的零件。产品配送完成后确认。库存表自动减去已配送产品的数量。

第五步:当前一批次的车型装配完毕,装配技术工人按分配的VIN号打制、扫描车辆VIN号。

第六步:装配工人将送入的制动主缸装配在相应的的车辆中。系统将送入线上的制动主缸有关信息与相应的VIN码匹配,存入相应的数据表中。

4汽车缺陷产品追溯控制过程

汽车缺陷产品追溯过程包括两个阶段,一个是整车厂通过系统查询该批次制动主缸所匹配的所有生产车辆的追溯,另一个是制动主缸生产厂家对该批次制动主缸产品缺陷原因所关联的生产相关信息的追溯。通过上述系统的运行,汽车缺陷产品的追溯过程将非常容易,如果售后服务部门接到用户对汽车中制动主缸问题的投诉,经过确认是系统性问题需进行质量逆向追溯,追溯流程启动:首先,售后部门确定故障车的VIN码,查询系统找到该车所匹配的制动主缸批次;制动主缸生产厂家根据缺陷现象确定出现问题的原因(工艺、设计、材料等方面),确定因该原因所生产制动主缸的所有批次和数量,提交给整车厂,整车厂通过系统确定上述批次在本单位所装汽车的VIN码和数量,完成追溯过程。(具体过程见图2)

5结论

实现缺陷汽车产品的可追溯性是应对召回的必然要求。汽车生产厂商应充分认识到缺陷汽车产品召回可追溯性的特点和功能,实现贯穿召回前、召回中全过程的质量追溯管理,即从生产制造开始就要实行有效的批次管理,为实现缺陷产品的可追溯性奠定基础;当召回正式实施时,及时启动质量追溯工作,保证追溯的效果及效率。该系统具有如下优点:

5.1 借助企业ERP平台,数据表内和车辆VIN码相匹配汽车相关零件批次信息及其它信息的收集是通过控制零部件入库、出库及车架VIN号打制来自动控制进行的,人工参与少,避免了数据的随意性,省却人工输入过程,节约了企业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5.2 质量追溯过程非常简单明了,只需录入缺陷车辆VIN号,系统自动查找出该缺陷零件已装配的车辆VIN号、通过零部件批次信息的录入,系统自动找出该批次的零部件所装汽车的VIN码和数量,不会放大和缩小被追溯车辆的数量,为缺陷汽车实施召回提供了准确的数据,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

5.3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可以促进企业细化流程、规范管理。如果企业的管理水平没有达到要求,各个环节不能正确的按要求进行,得到的信息将是不正确的信息。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