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4: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夜郎自大的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夜郎自大”这个成语,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它源于2000多年前、位于中国西南部的夜郎古国的一个故事。夜郎古国曾经在贵州高原繁荣百年,后来却如流星一样消失了。本世纪初,中国考古工作者在贵州赫章发掘的古墓群,初次掀开夜郎古国的神秘面纱。
2001年9月,位于中国西南部的贵州省赫章县可乐乡发掘出古代夜郎时期的墓葬108座,这是关于夜郎古国的考古中,出土随葬品最丰富的一次,对揭示古代夜郎文化、探索夜郎历史具有重要意义。这一考古发现因此被列为2001年度“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
夜郎古国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比较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可能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间存在了二百年时间。公元前2世纪,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随汉朝使节出使中国西南部各少数民族政权。他在所著史书《史记·西南夷志》中记载,西南各部族中,势力最大的是夜郎,拥有10万精兵,江面之上都是夜郎人来往的船只,分外繁荣。夜郎国王在与西汉使节交谈时,问使节:“你们汉朝大呢?还是我们夜郎国大呢?”当时,汉朝统有中国大部分地区,夜郎地处偏僻山区,夜郎国王不知道彼此实力对比悬殊,才有这样的提问。从此,“夜郎自大”就成为比喻妄自尊大的成语,并被当作笑话一直流传下来,也成为2000年前夜郎古国曾经存在过的证据。
夜郎古国孕育了内涵丰富、魅力无穷的夜郎文化。在它消失之后,夜郎古国的历史一直扑朔迷离,成为中国少数民族古代史中一个引人入胜的难解之谜。夜郎古国的大部分疆域在今贵州省境内。从贵州省赫章县境内留下的气势犹存的点将台,以及不断挖掘出来的秦砖汉瓦,都可以推想夜郎国当年的盛况。
在赫章县可乐乡发掘的墓葬,分布密集,但是个体规模都不大,一般长不到3米,宽才1米多。但是墓葬方式很奇特。其中比较多的是“套头葬”。“套头葬”就是用鼓形铜釜(釜,古代炊具,类似于锅)套于死者头部。“套头葬”也有不同方式,除了都用铜釜套头外,有的用另一件大铜釜套脚,脸上盖一件铜洗(一种盥洗用具);有的用一件大铜洗垫于脚下,臂旁侧立铜洗。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墓葬方式,比如,以铜洗盖于死者脸部,有的用铜洗垫于死者头下,还有的在死者头侧墓底斜插铜戈。“套头葬”及这些特殊葬式在中国其他地区从未发现过,这是属于夜郎民族特有的葬式。有的专家认为,“套头葬”习俗,反映了夜郎人对灵魂的崇拜和对釜、鼓、洗类器物的崇拜。还有的专家认为,这种独特的丧葬意识与宗教观念还需深入研究。
在可乐乡古墓中出土的青铜器,不仅填补了贵州青铜文化的空白,而且其浓郁的民族特色与众不同,有很高的研究价值。比如鼓型釜、立耳铜釜、青铜戈、青铜剑等,造型独特,在中原及其他地区都没有见过这种造型的青铜器,可见夜郎的青铜文化自成一体。
赫章县可乐乡发掘的墓葬群,用非文字的方式记录了夜郎国在历史长河中划过的痕迹,使这个消失于2000年前的古国初显端倪。有专家认为,解开千古夜郎之谜的钥匙,说不定就藏在可乐古墓群之中。
析马谡之笑与哭
——读《三国演义》这九五,九六回
高二(5)班张国芬
马谡失街亭的故事可谓人人皆知,那么他为什么会失街亭呢《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通过对马谡失街亭前后的三次笑与一次哭的描写,深刻地揭示了其中的原因.
马谡"自幼熟读兵法,颇知兵法",又"深远谋略",故诸葛亮将守街亭这一重大的任务交给他,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且对方是魏之名将司马懿.而马谡却认为"岂一街亭不能守耶!"还立下军令状.
当马谡看过街亭地势,笑曰:"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偏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继而决定立即山上屯军.大敌当前,却盲目轻敌,草率行事,可见马谡的狂妄.
马谡第二次笑是在他听过王平的谏后,谓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且左一个"兵法云"右一个"孙子云",还说"吾素读兵书,丞相诸事物问于我,汝奈何相阻耶!"还让王平"分不得功".这一笑深刻展现了马谡的目中无人,刚愎自用,他只会对兵法死搬硬套,犯了严重的教条主义错误,没有一切从事实际出发,为他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马谡三笑,是在看见司马懿引百余骑巡哨后,马谡在山上见之,大笑曰:"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所谓"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而马谡却不"知彼",可见他的夜郎自大,毫不把敌人放在眼里.
不久,魏军围山,断了汲水道路,蜀兵自乱,马谡痛失街亭,正应了骄兵必败的道理.
待马谡回到阳平关,"自罚跪于帐前",谓泣曰:"某之死罚,实已难逃,某虽死,亦天恨于九泉!"言讫大哭,乐极生悲,这也不正是他当日之笑的必然结果吗
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人平常的表情哭与笑深刻地描绘展出一个骄傲自大,刚愎自用的人,将马谡的性格刻画得入木三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读《中国人的智慧丛书》
李 恪
①大概谁也不能否认,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一种古老的文明赓续至今,葆有它的活力和生机,这已是绝无仅有。就凭这一点,我们就有理由自豪。然而我们常常并不自豪,反而有点儿自卑,有的人甚至自卑到极致――中国人简直要失掉自信力了。
②大约明代以前,中国在许多技术方面领先于世界,我们自豪。甚至到清初,我们还以“天朝大国”自诩,我们自大。自大使我们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于是我们开始检点我们赖以生存的文化,感到莫名的悲凉。中国人真的失掉自信力了吗?
③失望和放弃不是中国人的习惯。那么,中国人还能不能崛起?能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让我们沿着历史,做一次中国人的智慧的巡礼吧。
④《中国人的智慧丛书》共8册,洋洋大观,在不同的学科里,记述了中国科学技术的优秀成果。不仅有震古烁今的四大发明,而且有太多太多的不为人知的发明创造。这些成果,早已为国际科学史界所肯定,做出这些成果的科学家,也早已为全世界人民所敬仰。
⑤比如关于炼焦的发明,丛书介绍:中国最早的用煤炼铁的记录,见于公元4世纪的《释氏西域记》;成书于1650年前后的明代方以智的《物理小识》,记载了炼焦及用焦炭炼铁的全过程。为了证明这项技术的发明权属于中国人,丛书(《揭示物质变化》分册)列出了8个国家的最早记录,它们都在18或19世纪,结论不证自明。
⑥在记述了水稻专家袁隆平的成果后,丛书(《播撒绿色希望》分册)引用了国外的评论: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纳森博士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日本专家甚至把杂交水稻和四大发明并列,把杂交水稻称为“中国对人类作出的第五大贡献”。
⑦古代,中国有太多的祖冲之、李时珍、徐霞客……我们当然可以引以为荣;现代,中国有华罗庚、李四光、袁隆平……我们何需自卑!
⑧有这样一个故事:记者采访一位少年,问他长大后的理想是什么,少年毫不犹豫地回答:“去美国留学!”有的人看了,感到鼻子有点儿酸;有的人看了,忧心如焚。是啊,这不是有点儿不争气吗?实际上,孩子向往美国并不可怕,说明美国的确有它先进的东西,而见贤思齐,正是我中华民族的长处。
⑨这样的事,只可能出现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之后,如果还是封闭的昨天,我们将无法想象美国有什么好处。如果我们总是认为外国是人间地狱,那才是十分可怕的事情。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在这急起直追的年代里,发感慨是没有什么意义的。中华民族并不是,过去曾经辉煌过,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创造新的辉煌。我们在痛定思痛、发现我们已经落后了很远之后,才会更加义无反顾地走现代化的道路,而支撑我们的力量源泉,就是“中国人的智慧”。
⑩也许有人会问:现在已是互联网时代、知识经济时代了,再来重读过去的辉煌,是不是有点儿夜郎自大、自我陶醉?我不这样认为,自信,将永远是一种力量的源泉。上世纪80年代,陈景润不知鼓舞过多少人,这些人不一定都要成为陈景润,但陈景润会成为一种观念,一直激励着这一代人,并永远给这一代人以启迪。《中国人的智慧丛书》的意义,也许正在于此吧。
(选文有删改)
1.第①段中加点的“中国人”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批驳的错误论点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读全文,说说作者是怎样批驳错误论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议论文的语言以准确、严密和概括为主要特征,请你从文中自选一例进行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中国人的自信表现在许多方面,请你再补充一个这样的论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材料,说说你的感受。
北京的一座立交桥旁气宇轩昂地树立着一块巨大的广告牌,上面是一家房地产公司的广告词:“毗邻亚运村,中国之长岛”;明明是花了巨额广告费用的白酒,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时,也硬要来上一句:“林河酒,中国的XO。”很多国内的高级宾馆,更让自己的同胞寒心:你打一个电话去宾馆,接线生总是向你咕噜一句英语:“How do you do,This is ×× Hotel。”有的还好一些,后面接着来一句汉语:“您好,××宾馆”;有的干脆就百分之百地用外语了。走进宾馆,仿佛置身国外。
外星人乘UFO降落在地球上,在结束了对西方的公事访问日程后来到东亚。外星人召集起中国、韩国、日本三国人,问他们最喜欢的单词是什么。
中国人答的是“中心”,认为自己是世界文明的中心;日本人回答说“最新”;韩国人答“第一”,认为大韩民国无论何时都是“第一”。也就是说,中国说自己是中心,韩国说它是第一,日本虽不及它们,但也能开发出世界最新的产品了。
当然这故事纯属我虚构,通过这个笑话,也可以窥视各国的民族文化。
中国的“中心主义”
中国以世界中心自处是众所周知的事情。所谓的“中华思想”,也是本国中心主义观念根深蒂固的体现,中国的国名也体现了这一点。中国是世界的中心,世界各民族都围绕在中华民族的周围,这就是长期形成的夜郎自大的优越意识。
在漫长的岁月里,受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国意识的影响,历史上的中国人轻视周边的民族与国家,并曾发展到闭关锁国,拒绝交往。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还认为,西方无论有多发达,其所使用的先进东西中国也都有;日本无论拥有多么高级的技术,也只不过是中国的孙子而已。没有中国文化就没有日本文化。中国人总爱说日本文化只不过是中国文化的支流而已。
《世界之最》这本书在中国最畅销,其中记述了纸、火药、指南针等都是中国发明的。也就是说,所有的发明都源于中国,甚至英国的现代足球也起源于中国古代的蹴鞠,这无疑是极端的自我夸耀,与日本人强烈的自我反省意识形成鲜明的对照。
中国是万物之源的思想阻碍了学术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使之处于停滞状态。凡事都要考证,因此考古学尤为发达,但同时却总是缺乏创造性,个性的发展也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这使得中国近代思想和学术都处于半停滞状态。
日本的“最新主义”
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所谓“最新主义”,就是选定一个对象之后,将其消化、吸收,形成自己东西的一系列文化再创造过程。日本和中国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日本没有过于浓厚的自我中心主义思想,而是认为自身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所以必须吸收先进文化来强化自己的文化。
在文化吸收方面,日本有独特的技巧。它在吸收先进文化的过程中,先照搬,然后再创造出比原来的文化更为先进的文化。
日本的传统艺术体现了一种“守”“破”“离”的原则。“守”,是指基本功要到位,“破”是在“守”的基础上打破原有模式,“离”是“破”之后通过脱离原本而达到的更高境界。
708年左右,日本从中国引进铜焊接技术,并于749年在奈良成功地修建了大佛像。当时教给日本铜铸造技术的中国和朝鲜也没有制造过如此之大的铜像。步枪于1543年进入日本种子岛,40年后的1583年,日本的步枪制造技术已堪称世界一流。中国通过葡萄牙商人比日本早10多年接触到步枪,但直到1620年还是造不出一支步枪。
如今日本制造出世界一流产品也是同样的道理。以生产冰箱为例,欧美为此需要5~10年,而日本只需2~3年,并且,即使是生产相同质量的冰箱,日本也会在外观方面稍加改进,制造出有特色的“Made in Japan”商品。这就是日本的“最新主义”。
韩国的“第一主义”
我频繁出入韩国,几乎踏破韩国门槛,也见到过无数的各种类型的韩国人,我发现几乎所有的韩国人都爱用“我国第一”的口头禅。
在中国或东南亚,韩国游客时常和当地人发生矛盾,原因是韩国人总是贬低当地人而一味地夸耀“大韩民国第一”。
我以前交往过的韩国朋友B,因为韩国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而有轻视中国的倾向。他认为韩国文化比中国文化更优秀,并且一再说韩国人也比中国人优秀。
只要我一提起韩国也是中国汉字文化的受益者,B 就马上高谈阔论起韩国金属活字的发明、世宗大王创造的韩文、打败丰臣秀吉的李舜臣以及20世纪80年代韩国人创造的“汉江奇迹”。其实像他这样口若悬河的人又何止他一个。
最近韩国在“爱国主义”“爱我国家”的口号下紧追日本,韩国人也自诩为东方第一富国,并且存在着一种“世界第一”的错觉。
在亚洲金融风暴中,韩国曾有过反省的倾向,但是始终没有根除“韩国第一”的思想。韩国诗人K曾提倡“21世纪既不是日本人的,也不是中国人的,而是韩国人的世纪”,也就是说,中国走入近代后,思想的脉络就中断了,而日本是没有独创性的“无根文化”,因此,具有独创性的韩国文化将支配21世纪。
可是,如今口口声声说独创性的韩国人到底在世界上创造了多少值得自豪的文化呢?
话又说回来,对处在大陆和列岛夹缝中的、危急时刻显示旺盛生命力的韩国人来说,这种生命力是值得自豪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国家、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源泉所在。
关键词:全球化;民族戏剧;戏曲艺术;中国戏剧
中图分类号:J80-02文献标识码:A
Globalization and the Path of National Drama
LI Ji-de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的幽灵就在世界游荡,敲响了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的大门。今天,我们这些戏剧人在此讨论“全球化和民族化”的问题,说明“全球化”也闯入戏剧的领地。可以说,“全球化”现在就坐在我们中间,笑盈盈地看着我们。
但是,“全球化”实在是一个面目不清的家伙,我们已清楚地感觉到它,却未必能清晰地描述它;我们已广泛地提到它,却未必能准确地把握它。
首先,“全球化”是没有主语或主体的。谁在搞“全球化”?是联合国、美国、俄国、欧洲,还是中国、日本、韩国?都不是。什么在“全球化”?是科技、经济、政治、法治、管理、组织,还是文化、艺术、思想观念、人际交往、国际关系?不都是。
说到底,全球化只是当今世界的一种现象、思潮、进程、趋势或特征,是一个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包含各国各民族各地区在政治、文化、科技、军事、安全、环保、意识形态、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多层次、多领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一个多元概念。也许什么都在全球化,但不是什么都能全球化。
比如,或许科技在全球化、经济在全球化、通讯在全球化、交通在全球化、军事在全球化、安全在全球化、人际交往在全球化、国际关系在全球化,甚至环境污染、气候变暖、食品安全也在全球化,却并不意味着政治体制能全球化、意识形态能全球化、价值观念能全球化、民族文化能全球化。尽管超音速飞机、海底隧道、跨海大桥、互联网、高科技、标准化生产、跨国资本、世界贸易、股票市场等已把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村落,木马病毒一入侵,全球的网络就瘫痪,美国的次级债一打喷嚏,全球的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就感冒,但未必意味着资本主义会取代社会主义,西方的道德价值观会取代东方的道德价值观,美国文化会取代所有国家和民族的文化。
而且,历史地看,希腊罗马文化,闪含文化,印度文化,汉藏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印第安文化,非洲黑人文化,大洋洲土著人文化等,从来就相互碰撞、冲突、影响、交融,没有哪一种文化能够征服、同化、统治其他文化。即便历史最长、影响最大、信众最多的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文化,也从不曾全球化,更不用说一体化。
在这里,需要简单地明确几个概念或关系:
第一,全球化(globalization)和一体化(Integration)。美国学者西奥德雷•勒维特(Theodre Levitt)提出的全球化和荷兰学者简•丁伯根(Jan • Tinbergen)提出的一体化,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从理论上来说,全球化是一体化的客观基础,一体化是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也是全球化的理想目标,但要达到这一目标,却有很长的路要走。只要存在国家和民族,存在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巨大的利益冲突,一体化就可能只是一个梦想。此外,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结果,一体化则是国家政策选择的结果,两者的前提条件和表现形式都不同。全球化的发展受制于科技和信息的水平,一体化的存续取决于一体化体系内部的管理机制。全球化更多表现为一种竞争关系,一体化更多表现为一种合作关系。
第二,全球化和国际化。不用说,全球化和国际化是有根本区别的。全球化是以某种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来规范、统一全球,带有强迫的性质,具有霸权主义的意味,所以英国学者查尔斯•洛克(Charles Lock)又把全球化称为“帝国主义的变种”、“帝国主义的另一种名称”,而国际化则是一个国家或民族根据自身的条件和情况进行国际接轨,是一种自主选择,也是意识的体现。相比而言,我更赞成后者而不是前者。
第三,全球化和多元化。这是当今世界对峙的两大思潮。全球化追求一级化、一元化,希望全球使用同一标准、同一模式,反之,多元化则提倡世界的多源化、多极化、多样化。198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墨西哥城召开了“世界文化政策大会”,明确提出要把人文―文化纳入全球政治、经济和社会的一体化进程。而在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一届大会则通过了《文化多样性宣言》,表明国际社会已注意到了文化多样性的问题。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三十三届大会又以压倒多数通过了《保护文化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简称《文化多样性公约》),这是国际社会首次以公约的形式发表的保护文化多样性的法律文件,也是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文献之一。同年11月,中国的《人民日报》、全球化合作基金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多样性全球联盟主办的第三届全球化论坛在中国杭州召开,发表了《杭州声明》,再次提出了“尊重文化多样性,共建和谐世界”的口号。这说明,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保护文化的多样性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在我看来,这两大思潮其实是既矛盾又统一的。人类同居于一个地球,世界大同是其追求的目标,全球化就体现了这种理想;同时,各民族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的,自由平等是其共同的心愿,多元化也就体现了这种理想。这两种理想,都出自人类的善良天性,反映了人类追求和平、和谐、和美世界的美好愿望。所以,无论过去还是现在,世界文化既非一元化的,也非多元化的,而是“多元一体”或“多源一体”的,是和而不同、、相互影响、共生共荣的。它在同质当中有异质,在异质当中又有同质。说白了,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不是我,我不是你。这种“同”与“异”,正反映了世界文化发展的某种本质特征。
第四,全球化和民族化。毫无疑问,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各民族的文化,尤其弱小民族的文化和民族的传统文化,都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文化的多样性正在减少,文化的独特性正在消失。因此,民族化也成为最令人关注的问题。尤其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观念、性格、情感、心理乃至历史的体现,失去了文化的特性,就失去了民族的特性,甚至失去了一个民族存在的价值。因此,保护自己的民族文化,就成为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大问题。其实,世界是由不同的民族构成的,正因为有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世界才丰富多彩,才成其为世界。没有了民族化,全球化也就失去了意义。
那么,在全球化的时代,应该怎样发展民族戏剧呢?严格说来,各国有各国的国情,不可能走一条路。仅从国家的文化政策来看,也是千差万别的。比如,法、俄、德、英同属“莱茵河模式”,都侧重文化保护,对策却不尽相同:法、俄是国家管理模式,闭口不谈市场;德国是政府鼎力相助,同时鼓励私人和企业出力;英国素来尊重传统,却在全世界率先提出“创意产业”的概念,并将表演艺术划归其中。再如,中国、日本、韩国都属于东方国家,都有自己的传统戏剧,都受到全球化的冲击,但由于国情不同,做法也各异: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正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转型期,因此对昆曲、京剧等传统戏剧也采取了计划和市场相结合的政策;日本是发达国家,尽管很重视能乐、歌舞伎等传统戏剧,却没有一家国有剧团,基本交给了企业和市场;韩国也是发达国家,但又与日本不同,不仅有国家院团,也有企业院团。可见,世界上从来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当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不同的国家在发展民族戏剧的道路上依然可以有相同的态度。如果用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的中国成语故事来比喻,这就是:
第一,不要“叶公好龙”。中国汉代编纂学家刘向的《新序•杂事》中有个故事,说有位叶公很爱龙,家里到处都画着龙。真龙知道后,就到叶公家里来,把头探进窗户。叶公一见,吓得要死,拔腿就跑。这说明叶公只是口头上爱龙,并非真的爱龙。我们既然标识“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赞成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交汇、交织、交融,甚至像歌德当年提倡一种“世界文学”那样,希望形成一种融合了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戏剧特点的“世界戏剧”,那么当面临全球化的时候,就不必像叶公见到真龙一样,拔腿就跑,而要睁大眼睛正视它,敞开胸怀包容它,开动脑筋应对它,把它当作发展民族戏剧、创造世界戏剧的一种机遇、一种挑战、一种动力。
第二,不要“夜郎自大”。中国古代文学家、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曾记载,说汉朝使臣出使到一个很小的夜郎国,夜郎国君问道:“是你们汉朝大呢?还是我们夜郎国大呢?”后来就以此比喻妄自尊大的人。许多国家的戏剧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传统,在世界戏剧史上占有光辉的一席之地,但在全球化来临之际,任何国家都不必骄傲自大,闭关自守,而要放开眼来看世界,看到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既要看到本国戏剧的优长、弱点、短处和局限性,又要看到其他国家戏剧的优长、特点和魅力。只有这样,才能摆正本国戏剧在世界戏剧中的位置,更好地发展本民族戏剧。
第三,不要“邯郸学步”。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秋水》里讲过一个故事:中国战国时代有个燕国人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见那里的人走路的姿态很美,就跟着人家学,结果不但没学会,连自己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去。庄子在《天运》里还讲过另一个意思相近的故事:美人西施因为生病而皱着眉头,按着心头,同村的丑女见了,觉得姿态很美,也学西施的样子,结果变得更丑,被后人嘲笑为“东施效颦”,意即不顾自身的条件,胡乱模仿,效果很坏。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当然要学习其他国家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但这种学习也是有条件、有选择的,不能一味地模仿,更不能丧失自身的特点,否则就会像那个燕国人一样,爬着回家;或者像那个东施一样,越模仿越难看。
具体到中国戏剧,首先应该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中国正在与国际接轨,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戏剧面临着各种社会力量和各种文艺形式的挤压,生存空间日益狭小,生态环境日益恶劣,剧团总量减少,观众大量流失,人才批量断档,创作地量萎缩,所以有人称为“夕阳艺术”或“小众艺术”。就连我们这些戏剧媒体的摇旗呐喊,也基本淹没在了全球化的众声喧哗之中。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全球化的竞争,说到底不是政治的竞争、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科技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戏剧作为浓缩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性格、情感、心理、伦理、道德、历史、哲学、美学、文化的艺术形式,作为最有魅力、最有价值、最有代表性、最不可替代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又是最有吸引力、最有竞争力、最有影响力、最有“不可抗力”的。并非中国戏曲主干部分的脸谱,不也成了中国文化的标志性符号,渗透到各行各业,受到各国人民的喜爱吗?因此,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戏剧又最有存在和发展的理由。正是这种尖锐的矛盾,决定了中国戏剧的当下处境和未来路向。
其次还应该看到,中国戏剧不仅历史悠久,自成体系,在世界剧坛占有光辉的一席之地,也给世界戏剧以相当的影响。远的不说,以梅兰芳先生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至少在20世纪30年代已享誉海外。现、当代的许多外国戏剧家,包括布莱希特、阿尔托、格洛托夫斯基、彼得•布鲁克、姆努什金、理查德•谢克纳、巴尔巴等,都从中国戏剧、尤其是中国戏曲中受到过启发,汲取过营养。阿尔托曾说“戏剧是东方的”,姆努什金也说“亚洲戏剧一直是我们的源泉”,其中当然包括了中国戏剧,尤其是京剧。进入21世纪,昆曲又被联合国确认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的实验戏剧《霸王别姬》、《无常•女吊》、《人模狗样》等也在国际戏剧节上频频获奖。凡此种种,都说明中国戏剧是为世界所了解、所认识、所接受、所尊敬的。即便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戏剧也不必消极防御、逆来顺受,而应该理直气壮、积极主动地走出亚洲,拥抱世界,加强与各国戏剧的交流,把全球化当作传播中国戏剧的机会,争取中国戏剧的更大发展空间。
再次还要看到,在全球化的浪潮中,由于各种文化不断碰撞和融合,跨文化戏剧演出也将越来越普遍、越来越丰富。彼得•布鲁克的《摩诃婆罗多》,铃木忠志的《特洛亚妇女》,东盟十国的《罗摩衍那》,张艺谋的《图兰多》,昆曲的《血手记》,河北梆子的《美狄亚》,川剧的《欲海狂潮》,越剧的《心比天高》、《马龙将军》等,都是很好的例证。这种跨文化戏剧演出,不单是对一种异质文化进行解读、呈现,也不单是对不同文化进行碰撞、融合,还可以对本民族文化、本民族戏剧进行自我体认,反证其优点,反观其局限,反思其经验,反省其发展。第一种是用自己的酒瓶装别人的酒,第二种是用不同的酒勾兑鸡尾酒,第三种是品了别人的酒再品自己的酒。因此,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中国戏剧也应该多多开展这种跨文化戏剧的尝试。
解放思想、扩大开放,这场新的思想革命、发展革命在全区32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全面铺开,广大党员干部正以全新的姿态接受着这一场清新春雨的洗礼!但我们要在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加快发展的进程中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之前,首先要弄清楚一个关键问题:我们的差距到底在哪里?
古语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解放思想、扩大开放不是用我们的现在跟我们的过去比,而是要我们静下心来,理清思绪,跟东部先进地区比,跟中部崛起地区比,跟周边发展态势良好的区县比,比一比我们的差距到底在哪里,比一比我们到底还有多大差距。只有在“比”中才能冲破思想的“篱笆”,只有在“比”中才能找到扩大开放的“闸门”!
通过与先进地区比,我们的差距首先表现在思想解放的程度还不够高——不敢大胆的想。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上的制约不突破,就难以实现发展上的跨越。我们只要沉心静气地拿出工作中走过的每一条“直线”,与广东、江浙等发达地区的“直尺”比,我们的差距不是自身的能力达不到,主要是我们敢闯敢试的胆子还不够大,改革创新的步子还不够快,不合时宜的条条框框破得还不够狠,说到底就是我们的思想观念还存在这样那样的束缚。以我们的商圈建设为例,在20*年建成崭新的时代广场,结果在20*年与发达地区相比发现我们的时代广场又严重落伍了:承载能力弱、档次偏低。或许有人要说,当时的思维有局限。但,仅以我们的友邻*区为例,他们在规划之初就把观音桥商圈定位为“重庆名片”、“城市客厅”、“消费天堂”、“市民乐园”,吃、住、购、游、乐各有功能区,并分别都有高档次、业态成熟的企业入驻,商圈品质跻身全市一流行列。更值得一提的是,别人是在财税收入只有3亿元,背负20多亿元债务的困难局面中作的大手笔,结果商圈建起来了,不仅没有背上新的负债,反而让原有债务还有所减少。将此比比我们自己,这是不是因为思想过于封闭、过于陈旧的结果,是不是因为我们夜郎自大、固步自封的结果。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就要求我们破除因循守旧、自我封闭的思想,树立大胆开放、勇于改革的观念;就要求我们破除拖拖拉拉、惯性推动的思想,树立只争朝夕、勇于跨越的观念,要不断开拓解放思想的新境界,要不断拓展思想的广度和深度,以思想的大解放推进事业的大发展!
通过与先进地区比,我们的差距还表现在发展的思想上小富即满——不敢大胆地比。曾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一词的深刻含义在深圳得到最好的诠释,改革开放之初他们便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以大气魄经营城市,四年的时间拓展新区6平方公里,新增城市建筑面积达380万平方米。一个容纳3万人的一流足球场,只用了不到一年时间。足球场建成投入使用,承接了东亚四国女足赛,大大提高了*在国内、国外的知名度,为招商引资、为*经济社会发展大大提升了软实力。其发展速度之快、发展势头之猛显而易见。回过头来再看看我们的部分重点工程,有的是几停几建,有的建设似乎只定位在县城的标准,拿来见不得客,更别说做成城市地标,吸引外界眼光。为什么在发展中,我们会出现一次又一次“短腿”,是不是我们的发展“缺钙”症有点严重了?今年,全区进入“加快”和“率先”发展的提速期,在发展中,我们是干大事业、树大境界,还是小成即满、小富即安?是人民利益至高,还是部门利益至上?我们的一些部门是否存在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和中梗阻现象?我们的工作是为争先进位做贡献,还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更要问一问:我们的忧患意识、争先意识、优化意识、发展意识究竟强不强?实践证明我们在大城市建设等一个个弱势战场上,确实缺乏创新发展意识、缺乏创新发展思路、缺乏发展大手笔、缺乏超前思维。
通过与先进地区比,我们的差距还表现在工作力度不够强——不敢大胆地试。建功立业需要境界,干事创业需要奉献。我们不妨再看一看*神话背后的故事:*市工业园区,有全国最大的笔记本电脑生产线,全国三分之一的笔记本电脑产自*。他们为了将台湾笔记本电脑生产商留在*,在签定生产线合同后,市长一声令下:在三个月内把零配件商招齐!接到命令,数以百计的人离开妻儿、奔赴各地、默默奉献,经过三个月招商大战,世界各地的电脑零部件生产商纷纷落户*。但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却不得不承认差距:有一少部分干部还有“有心做官、无心干事”的工作作风,还存在工作如打篮球不拍他不动、遇到困难如打排球关键时推给对方的现象,甚至还有极少数干部热衷琢磨人、就是不琢磨事。这显然与当前“加快”和“率先”发展的大环境完全不相适应。的确,营造干事创业浓厚氛围,就需要我们的领导干部像郑培民那样,始终把“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做到艰苦奋斗,尽职尽责;就需要广大党员干部都要时刻拿出党员的标准对照自己,敬业拼搏,忘我奋斗;就需要每一个岗位的工作人员,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多一份倾心关注,多一份忘我投入,为江津的发展多发一份光,多出一份力!
知差距才能省自身。思想解放好比燧石,它受到的敲打越厉害,越放射出智慧的光芒。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就是要求我们找准与先进地区的差距,知耻而后勇,明耻而后生,让我们把找差距的过程看成清醒头脑、激发热情的过程,看成学习先进、奋勇争先的过程,看成引导推进、加快发展的过程!只有勇于打开思想大门,敢于冲破世俗观念,善于找准问题症结,我们的思想境界才会有新的提升,我们的精神状态才会有新的面貌,我们的工作标准才会有新的提高,我们的工作作风才会有新的转变,我们的改革创新才会有新的动力,我们的科学发展才会迈出新的步伐。也只有找准了差距,我们在解放思想、扩大开放的征程中才能够采撷一次次丰硕的新成果
记得曾在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一天,老师告诉学生,因巍不能参加考试G顿时欢呼“摇终于没有人和我遮一盟f涝渡 !闭庑┭紫认氲降牟皇枪匦耐У牟∏椋亲约旱睦妫峭耍谝幻娜〉茫康牟皇蔷赫呱。亲陨淼呐Α5瞧绞保淌υ诙匝械掠保训掠芯康闹匦姆旁诓涣佳臀侍庋纳砩稀J导噬希杉ㄓ帕嫉难谄返律弦泊嬖谧乓恍┪侍猓庑┭б涤帕佳晌掠氨灰磐慕锹洹!?
由于学业优良学生在认知上往往有独特的长处,他们有的对感知事物有较强的敏锐性和条理性;有的在观察事物上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有的在记忆上有较好的特质,在对材料的实际识记方式上多样化、标准化。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常得到教师的关注,同时在班级管理上委以重任,所以学业优良学生是老师的宠儿。现在提倡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这时,过去“一俊遮百丑”的学业优良学生的一些不良的心态就暴露出来了。
一、学业优良学生存在的不良心态
1.自傲。这是应试教育的恶果。老师、家长表扬称赞过多,助长了他自负心理的结果的产生。他们对自我评价过高,把成绩的取得归功于自己的主观努力和能力。自傲的表现便是夜郎自大、孤芳自赏,看不起别人,有时甚至看不起自己的父母和部分教师,有的学生自傲同时产生自满情绪,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他们的交际范围明显缩小,处于十分孤立的境地。
2.嫉妒。竞争能创造巨大的经济财富和精神财富,能赢得国家的荣誉和民族的尊严。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利用考试、活动等手段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随之就带来了竞争意识的副产品――嫉妒。嫉妒是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看别人超过了自己,便会产生一种不服不满、甚至仇视的心理。有的因为意志薄弱、心胸狭窄,不是下定决心刻苦努力,去赶上或超过别人,而是把怨恨集中于对方,千方百计的贬低别人和诋毁别人。于是在学习过程中,垄断资料、知识保密、弄虚作假、甚至故意制造障碍等方法来进行竞争,以便超越对手。对于超越自己的同学或怒目视之,或当面嘲讽,或背后议论,甚至说老师偏心等。这种心态直接影响其全面发展,有碍于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
3.焦虑。在现代高度紧张的生活节奏、剧烈竞争的工作环境中,人们已不知不觉的把狭隘的生活观念传给了现在的青少年一代。学业优良的学生在学业上的心理负荷,并不比学业不良的学生轻松。为了考上好学校,为了将来的好职业,他们在今天必须百倍的努力学习。学习中他们对于学习成绩和考试缺乏正确的认识,视学习成绩、考试为决定自己命运、影响自己形象和别人对自己评价的关键,因此情绪惊慌不安,心烦气躁。还有一些学生家长对学生本身期望值过高,超出了实际能力,从而产生沉重的心理压力。
4.冷漠。他们不懂得关爱别人,尤其是自己身边的人,他们甚至不知道父母的生日,不懂得回报,觉得父母做的都是应该的。学业优良的学生由于一味追求学习成绩,还存在自私、偏激等不良心态。如果不对其进行矫治,那么学生的人格发展将扭曲。现在社会上一些高才生走向社会后堕落,根源于此。
二、矫正不良心态,加强德育渗透
著名的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主导成分是教育”。学校历来是教书育人的阵地,合格人才的培养、学生素质的提高是我们教师的历史使命,加强德育工作是我们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我针对上述学业优良的学生所存在的不良心态,对其进行了多层次的能力培养。
1.做学业优良学生家长的工作。孩子良好的思想道德的形成,不是先天就有的,是后天形成的,因此,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除学校培养外,还取决于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因此,要让家长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职责,要对孩子负责,对社会负责,端正自身存在的不良心态。如,一味地追求金钱,为了得到更多的利益而不择手段,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损害他人的、集体的、国家的利益,甚至做违法犯罪的事情等等,这些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2.与学生谈话。谈话不仅能让人开阔眼界,同时可以排除心中的郁闷,得到别人的谅解。亲切的谈话能不知不觉的向学生灌注正确的思想。记得有次上课,我问学生:“如果你在路上发现有人落水了,你怎么做?”学生们纷纷说想办法救人。但有个学生说,反正自己和他不认识,不管他。就算救人,至少也得给点好处费吧。这类学生就是典型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拜金主义者。课后,同他谈话:有了钱就有了一切吗?如果有一天你也落难了,人人都和你现在一样的想法,不管你了,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办?你的结果又是什么?再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人人自危,这个世界会变成怎样的世界?作为老师,你得让他明白,救人是他的道德义务,也是法律鼓励我们去做的。事后,我发现,这名同学在平时除了学习外,也开始主动地帮助同学了。
针对一些学生“搞卫生是差生的事,我只管搞好学习就可以了。”“差生就是差生,脑袋就是猪脑袋,低智商,怎么可能跟我们比。”“上回还二十几名,这成了十几名,肯定是抄的。”这种现象,可见他们的心高气傲使他们看不见别人的优点,看不见别人的进步,这样不利于今后的人际交往。所以我在课堂上通过自己评价自己,他人评价自己,集体评价自己等形式让学生看清楚自己的优缺点,了解自己的不足,然后再找学生谈话聊天,更正自己的错误。
通过实践,在谈话中还可以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培养学生自知、自爱、自强、自律的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同时还能交给学生正确自我心理疏导法。
二十年,曾经有媒体的记者问我,香港虽然拥有独有的一套文化体系,但回归后面临大量内地文化的涌入,是否对本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导致香港的文化被内地的文化所覆灭。
我一直觉得这个问题是问得不对的,要更清楚地认识一个地区的文化,比较当然不可避免,尤其是当文化并行冲击的时候。但两种文化并不是一种文化去取代另外一种文化,导致另外一种文化被侵入之后覆灭。在我看来,香港与内地的文化,是一种互补交流的关系。
这种交融互补,又可以有两种不同的取向,一种是相互影响,你方唱罢我登场,另一种就是强势文化辐射弱势文化,在弱势文化所在地区构建出一个主流文化体系的同时,又扶持弱势文化的发展,让其不失本身应有的光芒。相比较而言,香港,这一块长久以来都被视为文化缺位的地区,应该更适合介乎于两种情况之间:在强势文化向心力的吸引下,年轻一代香港人的潮流风向标相应得到改变;与此同时,本地文化人则在努力向内延伸挖掘出新的含义,藉以满足本土文化的需要。
香港的特色是什么 东西交融 香港是东西方交汇的点,既有东方的文化,又有西方的文化,两者结合在一起。
在某种程度上,香港本土文化生态在内地文化的影响下,确实是式微了。如果内地传到香港的东西财大气粗,那就非常不适合香港。但另一方面,内地一些非常好的文艺构思和设计,对于生活视角的采集,都比香港更加前卫和具有针对性,甚至更加带有冒险精神。比如内地的一些文艺类杂志,他们的视角、选题、内容、版面设计都非常好,而且常常可以对某一特点主题给予几个版面去做深度的剖析,不是那种豆腐块文章的泛泛而谈,这在香港是难以想象的。我就经常在香港二楼书店的显眼位置看到这些杂志(也包括独立出版物)在售卖,而且销量都相当不错。
反观香港,这里的时尚一成不变,这里的时尚杂志则是世界上最没有意义的东西之一,因为它根本不是为读者运作的,而是为广告商以及背后的地产主义大老板运作的,所以它的内容一点也不好看,难以做到去改变人们对它的领会。这种差别投射出的不仅仅是杂志内容的差别,也投射出一种价值观的差异――是考虑事件本身的社会意义和价值,还是考虑事件所带来的煽动性效果和经济回报。从这个层面上来看,香港真正要担心的,是在一个只追求短期最大回报率的社会中,在一个充满流动性的行业中,那些有批判力的俗和有生命力的作品以及一些古古怪怪的东西要怎样生存下去。内地文化对香港的反哺其实不是最重要的问题,因为最大的攻击者或者说最大的问题恰恰来自于香港的内部。
另一个例子则是香港本土的电影发展。不只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更早的时候,香港的电影工业以至流行文化都是东南亚地区的龙头,是香港文化的重要载体。香港文化从八十年代开始才影响内地,跟香港发展没有关系,反而是内地改革开放,对外来事物极其渴求,香港文化才能尝到甜头。但今天香港电影工业大不如前,这早已经成为人所共知的事,香港最好的电影工作者几乎都投入了大中华这个合拍片市场。合拍片的最大问题是,它复制了很多香港过去赖以成功的文化生产模式,却放弃了香港文化中最细腻的部分,而使之迎合大中华数以亿计的市场。过去辐射内地的文化力量亦已不存在了。
然而,这里毕竟是谱写出《狮子山下》的香港,“人生不免崎岖,难以绝无挂虑。既是同舟在狮子山下且共济……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誓相随,无畏更无惧。”抛弃了夜郎自大式成功标准的香港人,也在重新认识自我,从迷惘中找寻出路。从这种层面上看,这个二十年中,香港人的文化心态特别是“爱”,在接受文化新环境、挖掘文化新含义上尤为重要。
这种爱的第一点就是对多元文化的热爱。香港是东西方交汇的点,既有东方的文化,又有西方的文化,两者结合在一起。我觉得文化层面上的香港有一种非常混杂的特色,不仅是东方和西方的混杂,还混杂了其他方面,比如印度的、印尼的、马来西的,甚至日本文化。混杂的结果就是它既非中国也非英国,有着“既中既英,不中不英”的特色。有一次,我去香港的茶餐厅吃饭,有一种汤叫金必多汤,金必多汤(comprador)是英文的一种音译,即买办的意思。在早期的中西贸易中,买办是一种新兴的角色,是两种文化交流的一种介入,在香港的演绎下面,这种汤是西餐的一个底汤,在里面加入了鱼翅,甚至加入了所谓的鲍鱼――实际上里面是没有鲍鱼的。这种汤就展示了香港中西文化交融的这种特性,香港人就是把这种东西变成了一种中式的有自己特色的菜式。
第二点是香港人对集体记忆的珍视。大约从2006年10月开始,“集体记忆”这个词汇突然成为整个香港比较热门的流行语,人人都在讲,这是一种在本土文化的基础上汇聚生发出的情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集体记忆,为什么香港人会生发出这样的集体记忆,有这样的本土文化认同?
最早是2006年10月17日,在香港最早的迁移区石硖尾村。1954年,很多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来港的内地移民被安置在这里,他们一住就住到2006年的10月中旬。基本上每户人家都是一百尺到一百一十尺,在香港十尺是一平方米,所以他们的居住空间是非常小的。但是在这狭小的空间里面香港人却生发出了一种共同的回忆,因为邻里之间没有现代社会的这种陌生感,他们都像大家庭一样和睦相处。2006年10月,石硖尾村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这是第一件事,这时香港人的集体记忆还没有完全表达出来。
到了2006年11月,因为政府在中环海滨一带有新的规划,香港的天星码头要全部拆掉。在香港没有地铁的时代,天星码头是港岛和九龙两地穿梭的必经之路。2006年11月底,当香港政府决定拆除天星码头时,香港人觉得自己的记忆要没了,因为这里面有很多自己的故事,曾坐着天星小轮去上班,坐着天星小轮去约会,如果它没了,将是多么遗憾的一件事。于是香港人自发的聚集在一起,贴出要保卫天星码头地标语。他们组织拉丁舞的表演、诗歌朗诵,或播放自己拍摄的纪录片,在集体记忆的基础上,去回溯香港人的一段历史。
香港文化坚韧的精神气还在
第三点是一种对于社会公共事物的公民参与,这是一种很吊诡的热爱。我在香港工作的时候,一个很深的体会就是,香港人实际上都是很冷漠的,他们非常冷淡,只对自己的事情感兴趣,只想着如何打工赚钱,为了养家糊口是很拼命的。他们不会用很大的力度去参与社会公共事物。但是自从这样的集体记忆和本土文化生发出来以后,香港人意识到我要参与到这个社会中去,因为它毕竟是我的社会。
举一个例子,在“西九龙文娱艺术区”的规划上面,香港政府非常有雄心地想把这个地方建设成有着世界一流的电影院、博物馆,聚集世界最一流的设计师的文化活动场地。但是香港人觉得我们不需要这么多的世界第一流,我们需要的是有香港特色的东西,例如本土的艺术家。所以,他们为了抵制这样偏重商业色彩的政府行为,就组织了一种叫做公共资讯的平台,大家一起参与进去,提出不同的意见。同时由于皇后码头、天星码头被清拆,在其他地区的旧街区旧街道,比如东区警署,比如大角咀的旧街、深水墩庑┦忻裆活区,都要予以保留。他们组织在一起,到这些地方张贴标语,说我们要保留这些地方,告诉香港政府市民的想法。
第四点是文化骨子里香港人有一种非常坚韧的精神。这种精神最集中最精彩的体现在一部动画片《麦兜故事》里。我们都知道麦兜,它小时候从春田花花幼稚园毕业,成长于深水痘蚴硖尾这些贫困的社区。我会经常有一点错觉,看到狭窄的街道两旁幼儿园的标牌,我会觉得那些就是春田花花幼稚园的前身。春田花花是比较有市井气息的,在破旧的楼阁的最顶端,楼下说不定就是菜市场。麦兜就是在这样的市井生活里长大,毕业之后想当上班族,去找工作却找不到。因为2003年的时候正赶上香港经济危机临近收尾时的一段经济低迷。麦兜从这样的幼稚园上小学,上中学再到大学,大学毕业后求职就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觉得如果大家遇到这样的情况都会很沮丧,但是麦兜没有,他没有放弃。他要去长洲,去抢包山。抢包山是香港的一个传统。大家一起登上一座炻包子的包山塔去抢包子,抢得越多表示自己来年的运气就会越好。当时正好奥运会,帆船运动员李丽珊获得了香港历史上第一块奥运金牌,麦兜过海的时候站在船头,觉得自己是李丽珊的化身,于是站在船头高呼“香港运动员都不是腊鸭(垃圾)”,相信自己可以从逆境中重新走出来。
野说:想怎么说就怎么说,一种闲人文风。推敲一些与董事会相关的“三字经”,发现其中竟然充满怪诞的理性!
野读:抛开理性与逻辑的缰绳,让感觉与幻想无虑地飘荡,眼前每个字只是踏过即逝的路石――这种阅读充满着“意识流”的味道。公文纷至沓来,淹埋了阅读感觉,阻断了原始意识,枯燥了原先轻松的生活,于是我们寻找一种还原,野说便成了野读最好的伴侣。
成语“买椟还珠”借喻舍本求末、有眼无珠的行为。然而,为何留椟还珠?“产业链”中何为本、何为末呢?
一、有恒产者有恒心
“买椟还珠”是《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的一个故事,说的是楚国人在郑国买回一个工艺十分精美的木匣子,却将里面盛放的珍珠还给了卖家。有人便讥笑这个楚国人目光短浅,花重金只买了个“托”。
其实,古代楚国位于现今汉水洞庭水域的湖北地区,珍珠养殖业发达,楚国人怎会稀罕珍珠呢?而古代郑国位于现今河南地区,太行山余脉奇树丛生,河南木匠手艺精湛享誉诸侯各国。他们所制作的“椟” 又叫做函或套子,是一种形状像缩小了的棺材、雕工十分精细又比较密封的抽盖匣子,往往用来珍藏贵重物品。所以,这个楚国人并没有失去眼力,他真正所需要的是椟而不是珠。
宋代大文人黄庭坚写过一首《被褐还珠玉诗》,其中有一句:“椟藏心有待,褐短义难降。”说明古代人懂得以外包装入市。珠宝藏于精美的椟中必然身价不菲,待价而沽。褐色棉布一般包裹那些廉价的物品。于是我们联想到,企业究竟留椟还是留珠?
企业家重视“产”,顾客重视“品”。如今不仅顾客们开始相信“好产才有好品”这种看似简单的道理,企业家们也开始相信企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并非是产品本身,而是品牌所代表的信誉、质量和服务。因此,商品是企业生产的珠,企业的本质只是个托,托就就是椟。过去,企业的一切工作紧紧围绕着“产”。市场经济之后,“销”变成了“产”的核心,服务品牌随之成为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椟,于是越来越多的运营商、渠道商、连锁店等等“旧托”们如今焕发了青春。
人们购物时已经渐渐习惯先用目光搜索椟的符号――品牌。所以,生产企业一心养珠的同时,别忘了如今买方市场是按椟的大小排位。如今,企业家总不能双手捧着珠子递给顾客吧,即使你十分恭敬,人家看不见品牌,或许当作路边捡来的,或许以为是个诈品呢!
《孟子・滕文公上》中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则有恒心。”它也成为企业经营的点睛之句:企业发展的恒心也必然建立在自己的恒产上。只是应当留意:企业的恒产是椟而不是珠,这是人们往往容易混淆的地方。企业将好产品当作明珠献出,顾客往往会收为自己的恒产。试想,如果企业留珠献椟,将会是什么结果?有点孤芳自赏,有点夜郎自大,结果却是椟的市场作用被忘却,顾客渐渐离去。所以,企业家要学那楚国人“买椟还珠”的真知灼见,细细体会“有恒产则有恒心”的深刻道理。
二、心不系道,亦不结业
佛教《四十二章经》认为“心不系道,亦不结业”,人类进入六道生死轮回完全由“业”决定,结业就是不再进入六道轮回的痛苦。也许,中国语言中的这个“业”就来自佛教。梵语叫做“羯磨”,它包括人的行为、语言和思想意识,分别称之为身业、语业和意业。人类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走,只有这三种业始终伴随,所以“业”就是一种十分特殊但又最根本的人类恒产。
读者是否发现,上述三业所表现的人类恒产都不是什么产品,而是一些十分飘逸的时空过程。在产业链这个概念中,“业”往往被引申为一种工业生产过程而并非什么固化物,所以,“业”具有流动的、过程化的特性。人们所说的事业、基业、家业等等,其准确内涵应当指那些流传于世的功德名誉,这才是椟的真正意义所在。固化了的资产因为它的静态特点,其传承仅限于企业内部而不向外发散。因此,“产”是静态的椟,而“业”是动态的椟。所以,如果把握企业的“身、语、意”三业的流动性特点,我们就能够不再陷于劳作的困惑与艰苦之中。
如今,“产业”这个词被习惯使用,说明“产”与“业”两者存在着共性,这就是椟那种能够“盛珠”的内部空间。空间是流动的基本条件。然而,如今企业家们所倾力的目标是外部空间,美其名曰“争取市场份额”,岂不知市场份额并不是可以“争”得。整个市场就这么大,一个企业用自己所养的珍珠去占据,不如用那些椟的空间去瓜分,这也许可以叫做“对市场空间的买断”。这也许是大多数企业家不愿面对、承认并思考的现实。一般企业都将自己的“产”和“业”误作引以自豪的珍珠,而并不明白两者只是静、动两态的椟。椟的意义与市场功效实际上远远大于那些珍珠,珍珠最终只能是顾客们的恒产,企业抱守着又有何益呢?也许,当代市场已经浮华到了只会比较珠子们光彩的地步了,于是,人们忽视了椟才是企业的恒产。
《老子・十一章》中说过“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如同椟一样,天空、房屋、风箱、音乐、磁场、虹吸、钟鼓、色彩等等都具有“中空”的基本共性而让人向往。因此,如果失去“中空”的特性,椟就不再会被人们留作恒产了。如今,我们能说商业、农业、工业、政业、传播业等等行业及其企业是真正的实在吗?所谓实在,源于它们已经被人为地进行了分类命名等符号化处理。然而无论符号千姿百态,企业们的所谓“内存容量”都具有“中空”这种相同的性质。于是,一方面“内存容量”决定着事实上的强弱,另一方面,内存容量足够大的一些企业已经在投资与收益方面超越了行业的界域。所以,“心不系道,亦不结业”提醒人们:言产论业时应当心中系道,这个“道”就是椟所共有的《老子》所说的那种“大盈若冲(中虚),其用无穷”的深刻内涵。
有一位禅师说过:“从听到山谷声音的地方进去,就是通往禅门之路了。”聪明的企业家往往投其精力拓展自己的“内部空间”,让外部市场的那些竞争者悬而不及、让顾客们心存探望,这不正是一种对禅意的追求吗?我想,至少他们能够体验出中国道家“上善若水”的智慧力量和佛家“真空妙有”的中道境界所给予的恩惠。
三、一条无形的链子
搓麻绳总是将三四个小股拧成更大的麻花,然后更加结实。那么,是否也有必要将三四个链子拧成一股呢?拧铁链却不是一件容易的活,再者《元・戴侗六书故》认为:“今人以锒铛之类相连属者为链。”真是骇人听闻。如此说来,有一股铁链拴着已经失去自由,为何还要拧上三四条呢?
于是,我们不可将原来属于不同产业的几个企业用资本这样一根特殊的锁链拴在一起,美其名曰“集团化运作”。因为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特殊的椟,人们大都冲着它们的区别而来。如果将许多椟按照它们的大小套叠在一起,误以为这就是“集约”,那么,一方面人们只是看见一只椟而无从选择,另一方面,套叠的椟相互占据了彼此很多的内部空间,其结果使得原来的珠子无处安置,第三个方面,那些椟的原主人们将被剥夺倾力展示椟之魅力的责任。
尽管曾经出现过打碎锁链的那场“分田到户”的农业革命,中国工业似乎还是忘记了自己属于“第二产业”,依然习惯以“工人老大哥”自居,忙着煅接贴着“集团”标签的那一条条链子呢!然而,产业链真的有形吗?
“链”这个概念真正具有生命意义的开始,源于大自然那种无形的“生物链”。所谓无形就是自由与开放。现实中,许多集团化企业发展模式已经出现与平面化管理和系统集成优势取向都发生矛盾的现象,不少老总总是希望将集团下属的各类企业套叠在一起,编织成某种有形的产业链,但客观上却赋予它们以约束与封闭。其实,产业链是无形的、开放的,产业链仅存在于不同资本的外部。
关键词:谦虚;谦和;《老子》;《庄子》;《论语》
《老》《庄》深蕴谦虚之道,《论语》厚含谦和之风。查《现代汉语词典》,“谦虚”、“谦和”二词,分别训为“虚心,不自满,肯接受批评”和“谦虚和蔼” [1];与读书悟得大致无差。然寻根溯源,翻检《辞源》,“谦虚”词条所引文献晚自西汉杨雄《太玄经》;“谦和”则付之阙如①;甚觉未足称为“正本清源”。窃以为,二词所体现的精神实分别与我国早期儒道学说有着深刻的渊源;其词义差别也当因二家学说的分歧所致。
一、“谦虚”与老子的“虚”及庄子的“河伯”
应该说,《老子》五千字并没有单独论及我们今天所谓“谦虚”。但其“虚”的思想是该书道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足够为“谦虚”的内涵提供充足的哲学依据。
首先,“虚”是《老子》中关乎本体的概念。所谓“虚”者,即“空”:“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2]橐龠者,风箱。风箱中空,正合道体;正所以“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第五章)[2]。(“空虚但不会穷竭,发动起来而生生不息。”陈鼓应译,下同)
在《老子》中,道“虚”的其它说法是“冲”或“不盈”。例如:“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第四章)[2](道体是虚状的。这虚体并不是一无所有的,它却含藏着无尽的创造因子。)“冲”者,古字为“盅”,器皿。以之喻道,取其中空,合乎道体“渊兮,似万物之宗”[2]的性质。
此外,在方法论意义上,老子由道之“虚”而强调为人处世的“不盈”。他强调“持而盈之,不如其已”(第九章)[2],否定自以为是,自满自骄的浅薄行径。不过老子的“不盈”,却并不是要人因故守成,不思进取;而是要做到“洼则盈(低洼反能充盈)”(第二十二章)[2]的相反相成;进而“大盈若冲,其用不穷”(第四十五章)[2]。不难看到,这正是“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道体性质在人生层面的体现。
与强调“虚”的精神相应,老子还将“谦下”的精神引申到政治层面。他说:“大国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第六十一章)[2],认为大国要像大海居于江河下流。正所谓“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第六十六章)[2]可见,老子的“谦虚”,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第三十四章)[2]的大气魄、大境界。
与《老子》一样,《庄子》一书也并不直说“谦虚”,却充满着体认天道,保持谦虚的智慧。《秋水》篇中,“河伯”与“北海若”的寓言可说对此做出了最好的注脚。其开篇写道: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径流之大,两俟崖渚之间不辨牛马。于是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3]
河伯由“持而盈之”到“望洋兴叹”,隐喻着面对“大道”要保持谦虚的道理。接着,由于河泊及时地认识到自己的骄妄,“北海若”遂语以大道,对河泊予以开悟。
虽然,庄子只是借河伯引出“北海若”的谈话以阐发他的哲学思想,但故事的逻辑前提无疑包含着“满招损,谦受益”的谦虚精神。因为河伯如果不能认识到自己夜郎自大之“丑”,他与北海的对话将无从开展;他也就只是“井蛙不可语于海”、“夏虫不可以语于冰”、“曲士不可以语于道”[3];终究不过“坐井观天”,自居浅薄而不自知而已。
二、“谦和”与孔子之“谦”及儒家之“和”
如果说道家之谦是对道体体认前提下的“谦虚”,重在一“虚”,所谓“虚怀若谷”;那么儒者则是“彬彬有礼”原则下的谦和。
首先说“谦”。与道家相通的是,儒家也明确戒绝骄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泰伯》)[4];把“谦”作为自我定位的智慧:“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4],对天、道、人之大者保持敬畏。不同的是,儒家的“谦”更在于礼的要求:“子入太庙,每事问”(《八佾》)[4],表现儒者身处庄重场合之时,哪怕被人看作“无知”,也不妨明知故问,保持谦谨;以避免出错或造成凝重的气氛,契合礼的精神。此外,谦还是儒者不断砥砺修习、提高自我的前提。对此,孔子堪称表率。弟子说他“循循然善诱人”(《子罕》)[4],“天纵之将圣”(《子罕》)[4],对他尊崇有加;时人也称赞他:“天将以夫子为木铎”(《八佾》)[4]、“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罕》)[4];但孔子对自己的评价是谨慎的。他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4]、“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述而》)[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述而》)[4]、“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述而》)[4]、“若圣与仁,则吾岂敢”(《述而》)[4]……可以说,正是孔子永不自满 的“谦”的精神,才使其不断超越自身,达到儒者“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4]的大自由境界,被后人奉为“至圣先师”。
其次,关于“和”。“和”的早期经典论述见载于《国语・郑语》。公元前774年;在周天子朝廷作司徒的郑桓公向郑国的史官史伯问周朝的政治弊端,史伯回答时认为周王朝所存在最大的弊端是“去和而取同”,他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声一无听,物一无文,味一无果,物一不讲。”[5]将“和”与“同”区分,认识到某一系统需要不同事物调和搭配,以相摩相化,生生不息,保持系统的活力。此外公元前552年,齐国的晏婴认为“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以相济也”(《昭公二十年》)[6],与史伯的观点一脉相承。之后,史伯和晏婴等人的“和”被儒家的礼乐文化予以改造和发展:
“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所以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7]
将“和”作为“乐”的根本属性,阐释为系统中多元存在的的和谐运动;并意在通过“乐”将其施之于人伦,达到“大乐与天地同和” [7]的政通人和之境。正所谓“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乐记》)[7]。儒家将“和”作为乐的属性,其旨归在于促进等级制度下多元人伦序列的和谐共存。那么,在儒者的立身处世上,除了戒骄持谦外,当然也要“和为贵”(《学而》)[4]]了。只不过,这种“和”有所原则,与好好先生的“乡愿”不同,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4]的相异相磋之“和”,是“以礼节之”(《学而》)[4]之“和”。
可知,早期儒家虽然没有正式使用“谦和”一词,但其学说精神已经明确要求儒者要有“谦和”的风范。但“谦和”之“和”的内涵则与现在的“和蔼”颇有差异,其价值指向是儒者的和谐处世之道。
三、结语
儒道释三家学说,在中国素称“三教”;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乃至至今),它们相辅相成,共同作用,全面深入地渗透到中国人的显在与潜在意识之中。尤其儒道二家思想,作为本土学说,更加源远流长;我们当今使用的很多词语,都直接或间接渊源于其经典著作。例如,“天大地大”出于《老子》二十五章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2];“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出于《论语・颜渊》的“驷不及舌”(《论语・颜渊》)[4];“见笑大方之家”、“井底之蛙”出于《庄子・秋水》的寓言……等等不一而足。而从以上对道、儒二家相关资料的梳理,不难得知,我们的现今所说的“谦虚”,当渊源于先秦道家思想;而“谦和”,则应是早期儒家“谦”、“和”精神媾合的产物。它们在词义上既交叉互补,又旨趣不同,也正由二家学说分歧所制约,是其对立依存关系的一隅体现。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
[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
[4]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校点.国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
[6]李梦生.左传译著[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7]郑玄注,孔颖达等正义,黄侃经文句读.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之六)[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注释:
【关键词】传统道德 思想品德
扬弃
中国向来以重德著称于世,在人类文化发展史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哪一个国家像中华民族这样具有如此 丰厚而坚固的道德文化遗产,延绵数千年,经久不衰。固然,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总是与一定 的社会历史、社会经济相联系的。根植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道德,总体讲是以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为基础的 ,带有封建社会的印记。但也要看到,积二千多年历史的道德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人类道德精华,其中许 多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和总结出来的为人之道、做人之本的东西,体现了人类对理想人格和真善美 的追求,代表了人类道德的共性。还有一些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形成的共同的行为准则,这些传统美德具有永 恒性和历史的可续性,至今仍是我们应大力提倡和弘扬的。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因此,从当今新的历史时代出发认真总结、研究中 国古代道德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推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 、 什么是传统美德?
今天我们应当继承哪些美德?这是我们在讨论此问题时首先应当明确的。中国几千年的 道德文化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东西,就道德内容讲,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以善为本的人伦思想。
与人为善是传统道德中很重要的内容,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做人之本。其中强 调,在与人交往时要温和、友爱、忠厚、善良。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外要“爱人”,如孔子提出 “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相爱”,要“爱人犹己”,都强调了要善待他人,对人有仁爱之心。另外,在处 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强调要讲谦让,替他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 施于人”,就是教人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要只顾自己、不想他人。在这种道德伦理思想支配下,形成 了我们中华民族良好的社会风尚,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讲谦让、懂礼貌等等。这种谦和、善良的人伦思想 ,正是我们今天待人处世、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应提倡的。
第二,自谦自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之道。
对己严、对人宽一直作为传统美德流传至今,它强调 做人要谦虚、谨慎,不能骄傲自满。事情没有做好,首先要“反求诸己”,从自己这里找原因。所谓“躬自厚 而薄责于人”、“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都强调了在为人处世上要严于解剖自己,对待他人要宽 容,不苛求于人。传统道德观还强调,当自己强于人时要“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当自己不如人时,不要嫉 妒人,“毋以己拙而忌人之能”。这些都是很好的品质。今天,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我们提倡要敢于表现自 己参与竞争,这种自谦自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思想还需要不需要呢?我认为,不但需要,而且还有它特 殊的意义。我们讲竞争不是资本主义的相互倾轧,在竞争中更需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心胸宽阔,能与 人合作。
第三,自尊自爱,讲情操、重气节的人格品质。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少仁人智士都把追求高尚情操 作为理想人格的重要方面。比如,强调为人要正直,面对邪恶要刚直不阿,敢于主持正义,宁愿直死,不可曲 生。做人要有骨气,“在上不骄、在下不谄”、要洁身自好,“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另外强调做人要知荣辱,懂得自尊自爱“痛莫大于不闻过,辱莫大于不知耻 ”、“人必其自爱也,然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然后人敬诸”。这种自尊自爱、追求高尚情操的精神品质 ,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在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加强对学生进行高尚道德情 操的教育,从小培养他们懂得自尊自爱是很重要的。
第四,以公为先的人生价值观。
与西方人本主义道德观相比,中国传统道德观更注重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在个人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上,强调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以“为国为民献身为荣”,在 生死观上强调要能做到“舍生取义”生要生得正大、死要死得壮烈。“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人生自 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都表达了以公为先的人生价值观。特别是在祖国危难关头,民族英雄们所 表现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以国家之务为己任”的民族责任感和“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热 爱祖国、忠于祖国之情。尽管在封建社会中,这种以公为先的思想通常与忠君相联系,带有封建主义的色彩, 与我们今天提倡的先公后私、大公无私的道德境界不能相提并论,但其中的忘我精神、牺牲精神、高度的民族 责任感,还是我们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应该发扬光大。
此外,在传统道德中,还有一些。如:教人们要珍惜时间,勤奋好学,自强自勉,以及劳动人民在长期艰 苦的生活和劳动环境中形成的吃苦耐劳、克勤克俭,艰苦奋斗的精神和豁达乐观的性格等等。这些都是我们中 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二、 如何将这些传统美德吸收到思想品德课中,使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重放异彩?
我认为首先要处理好继承传 统美德与体现时代精神的关系。我们经常强调在思想品德课中要继承传统美德,也要体现时代精神。这二者之间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 着辩证统一的关系。
谈继承,应立足于当今时代,从当今时代的要求出发对传统道德进行筛选、创新、改造, 使之成为新时代道德文明的一部分;谈到时代精神也离不开对传统道德的继承,因为任何一种新的道德观都不 是凭空产生的,它不仅依赖于当前的社会经济基础,也是对原有道德的扬弃,新的道德观念是在对旧道德的更 新改造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因此,小学思想品德课应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从时代进步的角度对传统美德的再认识。
道德是一定时代的产物,每一道德观都以一定时代为基础,即使是带有人类道德共性的传统美德,人们对 它的认识层次也因时代的不同存在差异。 如,艰苦朴素、艰苦奋斗,这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艰苦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美德。这些美德在任何时代都 是应当提倡的,但今天讲与过去讲,哪怕是20年前都是不一样的。过去讲艰苦朴素、艰苦奋斗更注重于物质上 的节约,生活上的俭朴和在贫困艰苦条件下的吃苦耐劳精神。这是劳动人民对劳动成果和艰苦的劳动环境所持 的一种朴素的情感和态度。
今天,生活条件改善了,特别是在大城市和沿海地区,人们已经开始向小康水平迈 进,我们还抱着原来的观点教育学生显然不行,那么,我们还要不要讲艰苦朴素、艰苦奋斗呢?当然要。艰苦 朴素、艰苦奋斗不仅是人对劳动成果、物质条件的态度,同时也是人的一种生活态度、生活追求,在物质生活 逐渐丰富的今天,是以奢侈、浪费,以能吃能花为美,还是以节俭为荣;是贪图安逸、追求享受,还是艰苦奋 斗,反映出的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
今天,我们进行艰苦朴素、艰苦奋斗的教育,应从现实社会出发, 着眼于培养学生以简朴为荣,肯于吃苦,勇于奋斗的良好品质和道德风貌,而不能停留在“新三年、旧三年、 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认识水平上。再如,热爱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有着像中华民族这样浓厚 的爱国情感。然而,在自然经济状态下和长期封闭的社会环境中形成的爱国情感又具有狭隘性和封闭性,这在 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我们的爱国主义教育。比如在认识祖国方面曾经表现出的夜郎自大的倾向,单纯强调祖国 的繁荣富强,缺少忧患意识的培养;另外,过分强调爱国不离本土,简单地把是否留在国内作为衡量爱国与否 的标准等等,从而造成教育上的片面性。今天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决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要在世界大背景 下让学生认识祖国,既要看到祖国建设的兴旺发达,又要看到与先进国家的差距,着眼于提高学生的民族自尊 心、自豪感和为祖国做贡献的责任感。
另外,如宽厚、谦让、谦虚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在封建社会里,又与忍让、与世无争、随遇而安 、孤高自傲等消极的人生态度相联系。
所以,在谈到继承传统美德时,应从时代进步的角度,对传统美德进行再认识,使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 更好地体现时代的要求,反映新时代的风貌。
(二)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道德文化遗产,从时代的要求出发,对道德文化遗产进行更新改造,为现实服务 。
传统的道德文化遗产是古人留下的一笔宝贵财富,它们流传千百年,至今仍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借鉴价 值。对这些传统道德文化遗产,应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进行更新、改造,赋与新的生命力,在新 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合理的利用。 有些优秀的传统篇,如优秀的传统故事、格言警句,可以直接纳入小学思想品德课教材。目前,我们教材 中已吸收了一些,如“狼来了”、“凿壁借光”、“十八缸水”等故事,以及古代的格言、谚语,但随意性较 大。
我认为,对优秀的传统篇应有一总体考虑,对其中代表中国道德的精华、具有流传价值又符合小学生理解 能力的,应有意识、有重点地吸收到教材中,使这些传世佳作一代一代传下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思想品德 课教材风格。有些传统道德,如孝敬父母,在封建社会中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是封建家庭伦理观的核心,体现着封建 的宗法依附关系。特别是“父为子纲”、“父母在不远游”之类的说教,是我们今天应屏弃的,但其中赡养父 母、尊敬父母等观念还是要提倡的。对类似这样的传统道德,我们既不能一概排斥,也不能照搬古人的说教, 而是在更新、改造的基础上,赋予新的内涵,使其成为反映时代要求的新道德。 另外,古代蒙学中采用的一些方法,我们也可以考虑借鉴。
如《增广贤文》,将各时代和当时社会广为流 传的格言、谚语,用依韵归类的方法编排成文,读来琅琅上口,便于咏诵和记忆;再如《三字经》,将道德要 求和道德故事用三字排列方法,编成顺口溜。学生在读诵中记住了这些故事和要求,数年后,一想起“三字经 ”,就能回忆出故事的内容及所讲的道理。儿童期是一个人记忆力最好的时期,在这时给他们一些至理名言, 让他们记忆、背诵,将会使他们终生受益。当然,我们不能照搬古时的方法,它们只是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路, 我们还应根据当今时代的特点编出具有时代风格的新篇。
(三)在克服传统道德观中消极因素的基础上,不断确立反映时代精神的新道德,以新道德代替旧道德。
当我们谈到继承时,也应看到传统道德中存在着的不可低估的消极因素。它不仅根深蒂固地积淀于人们的 思想意识中,而且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下一代。如封建的家庭依附观念对现代孩子的影响,集中表现为孩子对父母的过分依赖和独立意识的欠缺;再如, 长期存在于没落封建统治者中的摆阔气、讲排场的风气,在今天的社会中也有反映,由此造成一部分学生道德 观念的混淆,以显阔、出手大方为美;另外,在传统观念中存在着的保守性、封闭性,造成我们民族长期以来 求稳求安、墨守成规、满足现状的心理状态,缺乏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现代的青 少年一代。
因此,在强调继承传统道德的同时,还应看到加强对学生进行自强自立、独立性、进取心和创新、开拓意 识教育的必要性,不断更新传统的道德观念,消除传统道德观中的不利影响。
总之,传统道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有它的特点和珍贵之处,我们应在对其进行批判继承、更新 改造的同时,赋予它新的活力,使传统美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发扬光大,一代一代传下去。
【参考文献】
[瞧见我的酷头没]
酒足饭饱,搞怪基因开始作用。八折优惠卡还有最后一次,趁发廊没打烊,我去剪头发。我对发型师说:“剪慢点儿!”我把“慢”字说得很重,发型师心领神会。我四仰八叉歪在椅子上,像个前清爷们儿,闭眼享受……
十分钟,事情有点儿不妙。
自称是香港来的发型师用他跑调的普通话颤抖着解释:“你自己说要man一点的……”手里还捏着我那撮刚被他“咔嚓”下来的头发。
“我说的是‘慢’,不是man!”暴力不是我的最爱,我的最爱是长发。但现在它没了!愤怒的拳头击中发型师的肚子,惨叫从发廊传出。附近居民楼吓得亮起了灯,养宠物的家庭鸡飞狗跳。
回家路上,我直想哭。还有一个月,头发不是拉面,不可能说拉长就拉长。怎么办?戴假发?戴帽子?伪装的东西绝不能指望会顺眼。那么,有没有一种东西让头发长快一些?我蹩进章光101连锁店。
秃发增长灵,对秃子都管用,我试试拔苗助长。
当晚我就用章光洗头,生姜味令人兴奋,我变得不再那么沮丧了。照照镜子,看看新发型,别说,也不那么难看嘛!Man,代表了酷与有型!
第二天我顶着新头发去上班,我们这家八卦小刊物,每周一的例会是女人们争芳斗艳的专属时间。以前,我总觉得可以独占鳌头,但她们说我夜郎自大,今天,我相信她们一定会被我打败,我的头发就是酷得惊天地泣鬼神嘛。
“瞧见我的酷头没?”我问同事,她们愣在那里。
“看看我的酷头嘛!”我再次提醒,她们还是愣。
“难道你们谁也没注意到我的酷头?”我激动起来,声音很大。这时主任推门而入:“大清早的,谁找裤头?谁也没有拿你的裤头呀!”
鲁迅先生说,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我亲爱的同事们在沉默了几秒之后,开始了史无前例的狂笑大暴发。有人闪了腰,有人被自己的口水呛到,有人干脆抽搐不止。主任很认真地看看我,扶了扶她的眼镜说:“啊,帅帅,你的酷头在头顶啊!”她也把茶水喷到我脸上了。
[东直门怎么还没到]
我心情不爽,决定做件事泄愤,于是午休变成了逛街。杜学而,我的偶像,他还有一个月就要从米兰回来,我该为此次见面准备一件礼物。我选了一只穿裤子的棕色大熊,很靓。试玩时,我把它的裤子扒掉,没想到里面还有条小裤头……如果裤头会说话,它一定说:“我也不想总出场啊!”所以,作为裤头终结者,我对服务员说:“我不要裤头!不要!”
下午,我抱着没穿裤头的熊,坐上回家的地铁。嘘,我今天早退了一小时!所以,我才得以坐上这辆空空的地铁。真好啊!这节车厢就我一个人!地铁开动,离家还很远呢,我有点困了,抱着熊睡着了。
等我醒来,发现不太对劲。周围变得很黑,空间狭小无比,不远处有光亮,定睛一瞧,亮光里全是鞋子和脚。我冷静地想了一会儿,这是哪里?这应该在地铁座位的下面!啊?一定是睡着后滚到地上的,朦胧中抱着熊钻到了舒服和黑暗的地方,继续大睡……
车厢此时已有很多乘客,他们中一定有人亲眼目睹了我爬到椅子下的全过程。现在,他们又亲眼目睹我爬出来。尴尬、绝望、悲哀,我石化在飞驰的地铁上。东直门还没到,东直门为什么那么远!终于有人憋不住,扑哧笑了,然后,整个车厢的人,不论男女老少,白领还是小偷,本城的还是外地的,都开始笑。有那么好笑吗?东直门怎么还没到!
[暴食属于哀伤者]
可是,新头发没得到青睐,大熊也不入杜学而的法眼,最终令他惊喜的,却是我不小心走漏的关于唐燕的消息。“她现在是个模特儿,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她的照片了。”我真是吃饱了撑的,不说这个会死吗?
杜学而眼睛发亮:“模特儿?杂志上?杂志给我瞧瞧。”
“没带。”
“那明天,明天我来找你。”
我本打算说说唐燕的坏话,比如她跟老外不三不四,比如她走光的照片上了网站。但杜学而抬腕看表,说:“时间不早,我还有事。”
小林尊成了新的世界吃汉堡大赛冠军,他可以在12分钟内吃掉97个汉堡。
我坐在桌前一个人吃剩下的比萨,我那吃法,完全可以媲美小林尊。
小林尊一定是个不快乐的人。
吞下过量食物的,都是内心不快乐的人。
暴食属于哀伤者。
我把自己吃成一只圆滚滚的大球,肚皮摸起来非常丰满,可我的胸还是那么平。以前,杜学而喝醉酒拿我寻开心,问我:“喂,帅帅,你只穿小裤裤去游泳是不是也可以?”我生气,他的嘴巴却停不下来:“我知道你买不到适合的内衣,只好穿儿童比基尼代替。”
仇恨一旦形成,就很难被忘记,但一句名言说得好:“恨时常转变为爱”。为报仇,我去杜学而他们系的画室搞破坏,砸烂了他的画架。下午,他蹲在地上修画架。他不慌不忙地拾起那些碎木,用几根钉子和一管强力胶慢慢粘接。他的手修长又白净,根本不像干重活的,但他每个小动作都透着娴熟。男人要想吸引一个女孩,就在她面前干体力活吧!我打个冷战,我知道我正用眼神琢磨他的心。
杜学而对我比划一个“OK”的手势:“以后你还得砸得更烂点才行。”
他后来成为我们那所服装学院唯一一个出国学习内衣设计的学生。三年后他回国,要找模特唐燕。后者是2002级胸部最大的女生,当然她屁股也很大,走路时像塞着两只大河马。
[有种花痴防不胜防]
我把有唐燕照片的杂志找到了。好看的那几页,放进碎纸机,不好看的塞进包包里,按电梯,下楼,对杜学而说hello。八卦小刊的同事从我身边路过,无奈地笑,一定觉得我小人得志;她们再看看杜学而,又无奈地叹息,一定觉得嫩草都被老牛吃了。
杜学而低头看杂志,把有唐燕照片的那一页看得要着火。“唉,老了。”杜学而评价道。他真的不偏颇哦。唐燕那种夜生活过度的女人就是老得快嘛。“不过,她是你们这些女生里最显年轻的一个了。”
我气得鼻子上的白痘痘都变成了红痘。“我比她还小一岁呐!”“我没说你老,你急什么,你挺年轻,只是,很man……”杜学而干笑几声,“别生气啊,跟你开玩笑的,你最大的问题不是年龄,而是……呵,其实,胸小也没什么,现在不是有个乐队叫little airport,可能因为主唱也平胸吧。看,只要对自己有信心,飞机场也能火起来。”
我知道,很多女生会在这时发火,但我不能。原因很简单:我喜欢杜学而。我只是助兴地笑笑,拿出一副不太计较的神色,可我的嘴角怎么抽筋了?我居然没用地哭了!
杜学而拍拍我的肩,走近我,给我一个大大的拥抱。我好想这样一直被他抱着,我想他亲吻我,我甚至想到附近有一家宾馆……所以说,杜学而,作为一名帅哥,你该知道,这世界有种花痴真是……防不胜防呢。
[我恨我的胸]
其实找到唐燕很简单,联系那家杂志的编辑,找到摄影师磨磨嘴皮子,就能找到模特儿了。虽然我在期刊界混的时间短,但这点儿小事,还不是易如反掌!可,杜学而给我什么好处让我办事?
“责编刚生了小孩,产假还要一周才结束。”
“责编上班了,可摄影师去首尔旅行,暂时联系不上。”
“摄影师回来了,不过他手机被盗,别担心,下周可以拿到备份。”
……
《一千零一夜》里,聪明女人每天讲一个故事来拖延被处死的时间;现实生活中,帅帅用各种瞎编的理由缠住痴爱着的男孩。
但不论怎样拖,唐燕最终还是要被找到。我生日的那晚,下暴雨,杜学而连一句“happy birthday”都没说,直接就问唐燕的号码。我把号码告诉他。每个阿拉伯数字都像一计暴栗子,弹着我的胸。其实人最难过时,疼的不是心,而是胸,它们会最先替心脏承担痛苦。现在,我真为它们难过了,我要不要去隆胸?这是一个严肃的问题。我手里倒有一张医院的隆胸广告单。
杜学而迫不及待地按下通话键,外面是北京七月的大雨,我走了进去,身后没人阻拦。
[我的时机总不对]
我很晚才到家。
我没有一直在雨里傻走,路过比萨店,忍不住进去暴饮暴食了一番,直到肚皮死胀。回家洗了澡,手机充好电,发现有几条短信:“你丫跑哪里去了?”“死鬼,快回来,下雨了你不知道吗?”“又发什么神经呀!”
我看着这些来自杜学而的信息,没一句是温柔的,甚至连基本的尊重都没有。为了这样一个人,我甚至打算去隆胸,我是不是疯了?我慢慢地回了一条深刻的短信:滚开。
我不能再骗自己了,杜学而从没喜欢过我,他只是利用我,利用我找唐燕。《水浒》里杨志和周瑾比武,两人都去了枪尖,用毡片包住,蘸上石灰,又换上黑衣。两人斗了四五十个回合,看周瑾时,浑身上下的斑斑点点,约三五十处;再看杨志,只左肩胛下一点白。
那个暴雨的晚上,我的伤处有三五十,而杜学而毫发无伤,连左肩胛下一点白都没有。
我想让世人知道我受了委屈,我想站在阳台上对楼下狂喊。
可我的时机不对,暴雨天,闪电喧哗,站在阳台上没准会挨雷击。
我的时机总是不对――
我们校长,也就是杜学而的祖父去世时,我看到杜学而在灵堂前站立,穿黑色正装,系黑色领带,额上缠一条浅白麻布。那一年我们10岁,我第一次看到我的玩伴杜学而,原来有如此肃穆的表情。他悲伤又优雅地向每一位宾客行礼,他真漂亮。但是,我不能在他祖父的葬礼上告诉他我喜欢他,时机不对。
男生们说杜学而住院了,都去看他。我也屁滚尿流追来医院。我问杜学而:“你生了什么病?”杜学而吞吞吐吐:“一个小手术,不要紧。”“到底什么手术?让我看看!”男生开始窃笑,杜学而尴尬地说:“你真要看?”多年后,我在“我猜我猜我猜猜猜”节目里得到了答案。吴宗宪整蛊一名女艺人:“这几个词反过来怎么念――牛奶、蜂蜜、皮包……”确实是小手术,有些男生成年前可能会做的。我无法在男生的哄笑声里说喜欢他,时机不对。
时间真快,转眼间,杜学而长出漂亮的胡子、明显的喉节,说一口流利的意大利语,被许多女生簇拥。而我,还是那个平胸的假小子。
假小子也有为朋友饯行的权利。杜学而去米兰前几天,我组织聚会。我打扮得像一块奶油蛋糕。但唐燕穿一身黑。要知道,老托尔斯泰安排安娜出场时就这样,一身黑,把所有珠光宝气的贵妇都比了下去。那么,我只好以喝醉博出位。可我还没醉,杜学而先醉了。醉了的杜学而死死攥住唐燕的手,不停地大叫:“你等我!我会回来的!会回来的!”我怎能在他跟别的女人表白时说我喜欢他呢,我的时机又不对。
[爱的本质是残忍]
我坐在家里,寻找让自己死心的办法。楼上小两口又吵架了,可早上他们还把床弄得咯吱响。但现在,男的对女的说:“你去死。”女的不停哀求,男的歇斯底里,我听到玻璃或瓷器碎裂的声音。后来,声音停了,女的走了。
爱情真没意思,不是吗?
他们经常吵架,女的占上风时会说:“要我原谅你?那你现在就跟我到大街上,当着全北京的人给我跪下,告诉他们,要我原谅你!”
我该相信爱的本质是残忍。
看清爱的本质不容易,我决定用一个好觉来庆祝。可刚进被窝,手机就响了。
真衰,连睡觉的时机也不对。
打电话的是唐燕,她语调傲慢又讨厌,和大学那会儿一样。“是帅帅吗?明晚8点到你公司附近那家星巴克,杜学而有样东西给你。”
“杜学而为什么不亲自给我?”
唐燕没听完我的话,那边已响起了狂暴的舞曲。我猜这沉醉于爱河的两个烂人此刻是在拿我消遣,我决定不去。可我失眠了,整夜,每隔一分钟换一次主意。去,不去。去,不去。最后,我跟自己说,去,去看杜学而和唐燕打情骂俏也好,那比电视剧好看得多。
[小飞机场的礼物]
在星巴克,我灌了三杯咖啡,脸都快成棕色了,唐燕才姗姗来迟。但杜学而没来,真奇怪,男主角竟缺席了!
“杜学而让我转交你。”唐燕把一只盒子递给我,翻了个白眼,“哼,要不是看在同学份上,我才不管你们的事。”说完这话,她又翻个白眼,我发现她的双眼皮原来是假的。
“杜学而人呢?”
“赶回米兰了,他说有一场服装Show要提前,不过下周他就回来了!因为下周在北京又有一场Show。昨晚就是和我谈这事,让我帮他的忙啦。哎,像我这样的名模,哪个设计师不抢着约啊?”唐燕吹完了她的大牛,与我告别,开着红色宝马消失在夜幕中。我这才低头细看那只纸盒。手工制作的,盒面贴着旧旧的斜纹布,系着金色蝴蝶结。
打开,里面躺着一件美丽的胸衣。
它美得就像童话里的东西,虽然童话一般不会出现胸衣这类东西。
我得把它带回家好好欣赏。
应该说,这件胸衣本身就是一则童话。白底小玫瑰图案,点缀着精致的蕾丝,吊带极细,异常秀丽文雅。最可贵的是,它的胸托不是钢丝,而是靠裁剪垫衬出的弧度。
一件真正体贴的胸衣,使胸部得到很好的承托和保护,在不经意的角度里压出,但又不会让穿着者感到难受。太合身了,它使我成为一个有着漂亮胸部的女孩。谁说小胸不好?挪威王子选妃的标准就是酥胸娇小!
这件胸衣没有商标,配合它的只有一张手写的标签,“胸围:69.45CM,罩杯A以下。送给小飞机场的礼物。”
这是杜学而的字。
但,杜学而怎么知道我的尺寸?
是那个不经意的拥抱?还是完全靠目测?
我开始想入非非。如果仅靠内衣设计师的专业技巧,可以做到完美,但会如此合身吗?是否,在设计与制作过程中,加入了一点点爱的成分呢?
“对了,杜学而还让我告诉你,他喜欢你。”唐燕补打了一个电话,哦,亲爱的唐燕!就算她屁股太是假的,但,你听,她有一把多动听的声音啊,是天使的声音啊!
[他在我家壁橱里]
我等着杜学而回来。
我等着他。
从2005年7月,到2006年7月,再到2007年7月。
这是一个漫长的等待,并且会一直持续。
我是那个胸部小小的女生,从来都买不到适合的胸衣。但谁会知道,2005年夏天,我拥有了一件著名内衣设计师杜学而为我特制的完美胸衣,而且,他喜欢我。
他去了米兰,还没回来。
我想他回来时,我们就举行婚礼。我的婚纱里要穿这件胸衣……我们分开这么久,早已在想念中完成了热恋。
可是,他一直都没有回来。
杜学而,我们从没有任何承诺,但这不代表爱得不深刻。
杜学而,我从来没说过我爱你,但这不代表我不会等你。
从小到大,我总是倒霉,每一次重要的人生际遇,都时机不对。
但,我不相信我的运气永远这样衰下去。我要在这里等你,直到你回来,证明那些坏运气,被我打败。
唐燕在2007年元旦嫁了人,从模特儿变成师奶的她成了我的朋友。闲来无事,她怂恿我和她一起旅游。“好吧,既然你这么想念杜学而,我们就去一回米兰!”
夏天,唐燕在意大利人开的咖啡馆里找艳遇,我则来到那家专门负责交通事故的警察局。在那里,我看到黑纸白字的记录:杜学而,男性,中国人,出生地,北京市,死亡时间,2005年7月……他的名字被划入因车祸而死的人那组。
“喂,帅帅,你都到米兰验证过了,你不是也听懂警察对你说的话了吗?”唐燕在回程的飞机上使劲摇我。
我的眼眶像打破了的金鱼缸,泪像被重重摔在地上的金鱼,死去了。
不不不!我的记忆还停留在那年北京七月的大雨里,杜学而对我说死鬼快回来,我对他说你滚。我为什么要对他说滚?为什么要用那么凶的口气?如果我知道那是最后一次交谈,我还会那样说吗?
“唐燕,我最后一次见他的时候,他说他要找你……是你把他藏起来了!是不是!”
“我哪有啊!”唐燕尴尬地笑笑,拿出一副对待神经病的敷衍态度,但又觉得这样太过残忍,所以她说:“好吧,杜学而被我藏起来了,在我家壁橱里。”
“你把他还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