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成长的烦恼英文版

成长的烦恼英文版

时间:2023-05-30 10:34:28

成长的烦恼英文版

第1篇

关键词:视觉呈现;音乐性把握;哲理隐喻

一、真情演绎,引人入胜的视觉呈现

朱狄在《当代西方美学》中说:“把电影从一种新技术转变为有艺术感染力的传播媒介,全靠用电影讲故事。”[1]用电影讲故事,故事的载体依靠人物角色的语言、动作和表情演绎,给观众制造一个可见情境,实现文本的进一步形象化。这种新技术是否能成为有艺术感染力的传播媒介,归根于故事本身的生动性、拍摄手法和技巧等等,而演员的表现力是一个关键性的影响因素。演员的表现力是指“运用形之于外的可见动作体现外部神态和心理活动的传情达意的能力。是演员表演素质的重要方面”[2]它对演员的动作、语言和表情有极高的要求,演员高超的表现力,能够增强电影的感染力,使观众和电影产生共鸣。而演员的表现力大部分依靠演员的真情度,真,才能打动人心,如庄子所云:“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渔父》观《夏洛特烦恼》每一个演员的表现力,皆可圈可点。饰演主人公夏洛的男主角沈腾,将一个中年男人起起落落的经历演绎得淋漓尽致,夏洛在梦离躺在病床上,即将离世时身边只有一个真爱马冬梅,演得跟真似的令人落泪、直指人心。马丽,饰演大大咧咧、敢爱敢恨得女汉子形象马冬梅,细节之处又不失温柔体贴,语言、动作和表情演绎掌控自如,可谓走心、不做作的真情演出。秋雅的扮演者王智,演技也非常到位,一个校花的气质在观众的眼中那么真实,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美感。

《夏洛特烦恼》表现了丰富的台词想象力和场景构造力,依靠演员对台词的熟练运用以及语言、动作和表情的密切配合,将一些令人怀念的校园生活场景以及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展现在观众面前。食堂、操场、教室、球场这些校园场景永远散发着打动人心的魅力,许多人都可能做过重返高中校园生活的美梦,因为青春最美好的回忆在那里,而重回青春、重回校园的美梦却是模糊的、碎片化的。《夏洛特烦恼》充分发挥了电影的技术手段和审美特质,将它变成可以看得见并且具有真实情感体验的场景和画面,这种梦的可视化效果,思维、幻想和情感的表达性,更随着现代电影科技特别是3D立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能够在电影艺术作品中有如身临其境之感,这也是银幕的功能和魅力。

二、烘云托月,恰到好处的音乐性把握

音乐,具有抒情的功能,音乐,是感情的催化剂,电影音乐有助于观众感受角色的情感变化和内心起伏,使观众更好地融入故事情节,达到共鸣效果。《夏洛特烦恼》中,夏洛在四十平米小屋吃茴香打卤面时,他的眼泪情不自禁掉落,此时响起抒情的轻音乐,在这种舒缓的旋律伴奏下观众为之动容、潸然泪下。音乐可以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内心情感,如对经典老歌《一剪梅》的巧妙运用,使袁华这一角色烘托有戏剧性:袁华放下电话,《一剪梅》的旋律响起,配合袁华这个扮演者到位的微表情,加上经典的蒙太奇手法,大雪纷飞,增加了场景的戏剧化色彩。另外一个场景出乎观众的意料,堂堂的区长儿子出现在游艇上,失魂落魄的打扮和夏洛英姿飒爽的雄鸡装形成鲜明对比,此时经典老歌《一剪梅》旋律再起,形成完美搭配。这个《一剪梅》的标签,刺激了观众的笑点,增强了喜剧效果,也使袁华这一角色的思想感情巧妙的传达给观众。

《夏洛特烦恼》是一部青春题材的电影作品,正如《相约九八》歌词:“相约青春年华”使观众一起经历一场青春体验,在这首歌的旋律和歌词中,隐含着时间流逝的动态化表达。《夏洛特烦恼》对于音乐的把握恰到好处,音乐运用紧密配合场景呈现和画面展示,毫无违和感。如歌曲《公元一九九七年》的旋律,把观众引进了夏洛的梦境,观众不知道这个梦会发生什么,这个梦会以怎样的方式展开,会讲述怎样的故事,因此达到了吸引观众的目的。而且这首歌曲配合了一些片段,如香港回归、泰坦尼克号、NBA球员等场景,增强了时代感和画面效果。电影,同诗歌、绘画和雕塑等静态艺术一样,能带给人一种回忆和想象空间。而音乐元素,是这种追忆的催化,也成为这种追忆的一个想象性标志。如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主题曲《我心永恒》的旋律一响,人们就会联想到那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电影《夏洛特烦恼》,主题曲《一次就好》和由金志文献唱的《夏洛特烦恼》也必将成为观众的一个记忆点,成为这部电影在观众心目中留下的深刻情结。

三、主题升华,发人深省的哲理隐喻

《夏洛特烦恼》这部电影具有娱乐性的同时,将喜剧的情感升华成饱含哲理的动人艺术,通过视觉呈现与音乐烘托之中,现实挫折与梦境起伏,人生各种矛盾和冲突竞相演绎,从现实冲突到梦境冲突再回到现实重圆,达到人生的觉醒,富有戏剧性和哲理性。人生如梦,岁月蹉跎,我们应珍惜当下,珍惜曾经拥有现在拥有的,主题曲《有个爱你的人不容易》歌词深刻地诠释了这一哲理。影片在《夏洛特烦恼》的歌声“我会在你身边,你左右,绝不会放手……”中戛然而止,夏洛紧紧抱住马冬梅,抓住不放,永远拥抱幸福。这个主题的哲理隐喻,向我们展示了奢华与普通、明星与平凡、茴香打卤面与鲍鱼熊掌、四十平米小屋与豪华别墅、法拉利与货车之间的强烈对比。幸福,真的跟金钱和地位有关系吗?夏洛并不知道自己在现实中已然沉浸在幸福的海洋,在梦里他选择了校花秋雅并成功抱得美人,但她并不是真正爱他的人--“如果有一天我不会写歌了,你还会爱我吗?”这是一个人生选择的重大问题,正如哲学家苏格拉底和他的三个弟子的故事(摘麦穗的故事)隐含的哲理一样,也如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特作品《一条没有走的路》中:“树林中曾经有两条歧路,当初――我选择了其中人迹稀少的一途,这就造成了此后的全部差异。”[3]

电影,是时代的记忆和缩影,是针砭时弊的一面镜子,《夏洛特烦恼》隐含着许多深刻哲理和社会隐喻的优秀影片,是一部反映现实生活、揭露社会丑恶的接地气之作,它具有多重哲理可供解读。如王老师这一角色,在班上给同学排名这大傻子二傻子,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憎恨,王被蒙上双眼,许多同学也参与到打老师的行列。王的另一个隐喻,向家长收礼成潜规则,也暗含着对一种社会现象的讽刺。又如张扬口中说出的那句话“袁叔叔好好的怎么就进去了呢”,暗示着《我的区长父亲》的可笑和当今拼爹的丑陋现实。再如同学聚会,本是青春岁月的好友叙旧和共同回忆的一个团聚,却成了显摆和比阔的一个平台,青春沦落为客套和面具的酒桌。袁华的诗:“只身赴宴雄鸡装,都是同学装鸡毛”和梦中的那句诗:“英姿飒爽雄鸡装,飞上枝头盖凤凰”形成强烈对比,造成反差效果,也更加鲜明的刻画了夏洛这个主人公,增强了电影的戏剧性和讽刺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狄.当代西方美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498.

[2]许南明主编.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224.

第2篇

【关键词】南山;目的论;景点名称;旅游文本

0 引言

据2013年三亚旅游官网统计,仅春节头5天,来三亚旅游的游客达10.41万人。仅南山接待的游客就达3.8万人次, 在三亚各景点游客接待量中名列前茅。本文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对南山的景点名称和旅游文本英译进行调查,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改正。

德国功能主义学派汉斯・费米尔(Hans J.Vermeer)(1987)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翻译的方法和策略。(罗媛媛,2012)旅游文本作为一种交际型文本,其目的就是让外国人了解本土文化习俗,所以英译时,重点考虑读者的接受度的同时,在忠实和连贯的基础上,进行英译的异化和归化。

1 三亚南山景区景点名称翻译

1.1 三亚南山景区景点名称翻译现状

就南山景区景点名称翻译情况,调研的范围除了南山景区实地调查之外,还包括官方网站及重点旅游教材,它们是:海南三亚旅游官方网站,南山景区官方网站,旅行社网站,南山景区旅游宣传册,旅游英语教材,中国外语类权威报纸,国外旅游网站。并收集以上宣传媒体对南山,及其著名的海上观音及金玉观音景点的英译。

表1 南山景区名称英译

从以上总结分类中,关于南山的英文名称有7个,重点区别在于佛教这个词是否译出,如Nanshan Cultural Tourism Zone 和Nanshan Buddhism Park。关于108米海上观音的英文称呼有9个,区别重点在于三面海上观音中“三面”被处理为three-sided,three-aspect和3-faced;“南海”被分别译为South Sea和the South China Sea;“观音”的翻译上有音译上的Guanyin和Kwan-yin之分。而金玉观世音名称的英译也有5个,区别主要表现在“观世音”的称呼,到底是Guanyin, Kwan-yin还是Avalokitesvara?

1.2 三亚南山景区景点名称翻译改进

关于景区景点名称翻译原则和方法,国内学者李怀奎,李怀宏(2004)认为翻译景点名称时,用音译和意译还不够,涉及景点的历史和文化来源时,需加额外的介绍。桑龙杨(2011)也另外提出了语义翻译,替换法,增词法等翻译方法。乌永志(2012)根据上海市公示语译写标准《实体名称》(2009)和陕西省公示语译写地方标准《通则》、《旅游》(2011)提出对景点名称中的特别冠名,专名和通名特别清楚的景区名称采取模糊对等翻译原则,对为了吸引外国游客而保留旅游目的地文化的用直译和意译。

表2 108米海上观音景点名称英译

表3 金玉观世音景点名称英译

根据目的论的原则,在翻译景点名称上,要实行归化和异化的统一。让外国游客便于理解的同时,又尽量保留本土佛教的文化内涵。南山文化旅游区,可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方法译为Nanshan Buddhism Cultural Tourism Zone。108米海上观音,观音的音译Guanyin 和Kwanyin中,前者已被纳入有道词典成为一个专名指观音菩萨,而后者没有。而三面并非翻译处理的重点,为了减少游客的信息处理量,故可以采用减词法,只需译成108m NanHai Guanyin Statue. 金玉观世音的译名,“观世音”梵语的专名为Avalokitesvara,可直接这样翻译Gold and Jade Avalokitesvara Statue会让游客缺乏亲近感,可译成Gold and Jade Mercy Buddha Statue.

2 三亚南山景区旅游文本翻译

2.1 三亚南山景区旅游文本翻译现状

南山景区内有10处佛教景点,如不二法门,石刻心经等。除了108米海上观音在中外网站有重点介绍外,其他景点均很少或几乎没有被提及甚至介绍。论文针对宣传册上的旅游文本,并对其中关于佛教文本的不当翻译进行改译。

2.2 三亚南山景区旅游文本翻译改进

2.2.1 佛教中的“永住世间”“弘扬佛法”和“烦恼”的翻译

例1 十八罗汉(Eighteen Arhats)为了使众生有听闻佛法的机缘,释迦牟尼佛嘱咐十六罗汉永住世间,分布各地弘扬发佛法,利益众生。佛教传到中国后,十六罗汉演变成为十八罗汉。罗汉,是指断除烦恼,达到涅磐境界,修行圆满,又能引导众生向善的圣者。(译文)In order to let living beings have chances to learn Buddhism, Buddha Sakyamuni asked the sixteen Arhats to dwell permanently in the world to teach Buddhism and work in the interest of living beings. Since Buddhism spread to China, the number of Arhats has evolved from sixteen to eighteen, Arhats, saints who are enlightened and get on the stage of nirvana, can show the way to Buddhism.

“dwell” 为书面语,表短期居住,可换为“reside”,表合法的永久性居住。“世间”一词“world”增词改为“mortal world”更合适。“弘扬佛法”只译为“teach Buddhism”不妥,增加“develop and expand”更恰当。改译为:Buddha Sakyamuni asked the sixteen Arhats to reside permanently in the mortal world to develop and expand Buddhism. Arhats, saints who have been enlightened by Buddha and have reached the stage of nirvana, can guide human being to Buddhism. After Buddhism was spread to China, the number of Arhats had evolved from sixteen to eighteen.

例2 吉祥钟亭(Lucky Bell Pavilion)闻钟声烦恼清,智慧长菩提增。每逢节庆时,这里都要举行盛大的祈福撞钟仪式。(译文)May the sound of the Lucky Bell eases you of your trouble, makes you wiser and enlightens you on Buddhism. The ceremonies of prayer often take place here in festivals.

原文中“烦恼”译成trouble值得商榷。Trouble 根据朗文高阶英语词典的解释:a problem that make something difficult,指外界环境发生变化,使事情变糟的问题,麻烦。显然和人心里自生的烦恼不是同一个意思。“智慧长” 原译文理解为吉祥钟声或许能使人变得更聪明,然而智力增长和听钟声之间应无因果关系,实指钟声可以清除烦恼,赶走心中愚蠢的念头和认识,从而帮助人提高佛性。改译为:The sound of the Lucky Bell may ease your worries, dispel your foolish obsession and enlighten you on Buddhism. What’s more, the grand bell-ringing ceremonies are often held here in festival.

2.2.2 佛教中“聚宝盆”的翻译

例3 三十三观音堂(temple of thirty-three Guanyin)主要供奉观世音菩萨三十三种应化法身群像,人间第一财神神龙五爷,天下第一聚宝盆。在这里参禅悟道,使人思想升华,心灵净化!“世界规模最大三十三观音群像”和“天下第一聚宝盆”已被载入吉尼斯纪录。(译文)There are thirty-three kwanyin statues in different image enthrined in the temple, and also the Buddha of Wealth and the world largest inkstone. The Thirsty-three Kwanyin Statues has been put in to Guiness-record as the largest cluster of Thirty-three Kwanyin Statues in the world, and also the inkstone in Guiness-record.

原译中enthrined一词在字典中并不存在,inkstone原义为砚石,译为聚宝盆,会令人产生歧义,宜用替换法,用在西方表示富裕富饶的丰收羊角的cornucopia,用来替代佛殿中的聚宝盆。改译为:Thirty-three Guanyin statues in different images, the Buddha of Wealth and the world largest cornucopia are enshrined in the temple. This is the place to enlighten the Buddhism and Sublimate the thought. The Guanyin statues and the cornucopia are the biggest in the world, and both have set Guinness Record.

2.2.3 佛教中“超越生死的涅磐境界”的翻译

例4 佛教有八万四千法门,不二法门是最高境界。入得此门,便进入了佛教的圣境,可以直见圣道,也就是达到了超越生死的涅磐境界。(译文)There are eighty-four thousand Dharma-doors in Buddhist practice. Among those, The Dharma-Door of Nonduality is considered as the highest stage. Only entering this door, may one elucidate the teaching of the entrance into the principle of nonduality and attain the enlightenment of Nirvana.

法门为入法之门,也是入佛的途径或方法。天上的法界有84,000个坎,不二法门被认为是至高境界中的最后一道坎。过了这个坎,便能够超越生死,获得重生。原译文中的“最高境界”,和“超越生死的涅磐境界”的翻译不够完整,需改译为:Among eighty-four thousand Dharma-doors in Dharma Realm, the Dharma-Door of Nonduality is considered as the last one at the highest state. Only by entering this door, may one elucidate the principle of Non-duality and attain the enlightenment of Nirvana of tolerance of the birthlessness of things and beings.

3 结语

为了更好的对外宣传南山佛教文化,应考虑外国游客的接受度和翻译文本的清晰度和可读性,在公开出版南山佛教景区宣传册等之前,应先请外国人士试读,提高译文的准确性,这样才能让南山更好的走向世界和国际旅游市场。

【参考文献】

[1]陈珊珊,高嘉正.佛教圣地旅游文本英译探讨:以九华山风景区的汉英翻译为例[J].上海翻译,2008(3):32-35.

[2]罗媛媛.从德国功能主义理论看佛教景点旅游文本的英译[D].苏州大学, 2012,5.

[3]李怀奎,李怀宏.景观标识名称汉译英的语用等效研究[J].上海科技翻译,2004(1):32-35.

第3篇

1. 心理使役动词的分类

英语中有一类动词很像古代汉语中的动词使动用法,这类动词表示人的思想感情,心理反应,具有“使……”的性质或特点,我们把它们叫做心理使役动词。它们有别于一般的心理动词,如hate,like,love等,使用这些动词作谓语时,其宾语是承受某种感情的人或心理变化的人,根据他们做谓语时,其做宾语的人所反应的喜怒哀乐等不同感情,大致可把它们分为如下几类:

1.1 使人满意,高兴类

satisfy(使满意),interest(使感兴趣),move(使感动),amuse (使欢乐,逗笑),delight(使高兴),thrill(使激动),fascinate(使迷住),please(使愉快),excite(使兴奋)等。

1.2 使人忧虑,烦恼类

worry(使担忧),bore(使厌烦),disappoint(使失望),annoy(使恼怒),exhaust(使筋疲力尽),discourage(使灰心),upset(使烦恼),embarrass(使尴尬), puzzle(使困惑), frustrate(使懊丧)等。

1.3 使人惊诧,害怕类

amaze(使吃惊), terrify(使恐怖), horrify(惊吓), frighten(使惊恐), astonish(使惊讶), shock(使惊愕)等。

2. 常见用法

使用这些动词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2.1 这类动词做句子的谓语时,其宾语用表示人的词汇或拟人用法,因为只有人才有承受感情的心理;其主语大多为引起某种感情或心理反应的事物的名词担当。例如:

His lucky success surprised his friends. 他的幸运成功使朋友们很惊奇。

Even a short walk exhausted her. 即使走一段短路,她也疲惫不堪。

His failure disappointed his parents. 他的失败使父母失望。

What interested her most was the longitude line. 他最感兴趣的是那条(通过天文台的)经线。

What worries me is how I am going to get another job. 使我发愁的是如何再找到工作。

It really annoys me when people forget to say thank you. 有人连谢谢都忘记说时我确实感到不愉快。

I’m not boring you, am I? 我没有让你厌烦吧,是不是?

I hate to disappoint you, but I’m just not interested. 我不想使你扫兴,但我确实不感兴趣。

Don’t upset yourself about ―let’s just forget it ever happened.你别为此事烦恼了――咱们就当它没发生过。

I did it to please my parents.我这么做是要让父母高兴。

2.2 含有这类动词的句子中,引起反应的作用者经常使用about, in, by, at, with等介词引导。例如:

We were all shocked at the news of the president’s death.听到总统的死讯,我们都感到震惊。

Don’t be discouraged by the first failure,―try again!不要因第一次失败就灰心丧气――咱再试一次吧。

I was surprised by her words, which made me recognize what silly mistakes I had made. 我对她的话感到惊奇,我意识到我已经犯了多么愚蠢的错误。

They were astonished at the beauty of the display. 他们对展品的漂亮感到惊讶。

这类动词广泛用于被动语态,很多-ed分词已经形容词化,动词be还可用feel, become,seem等系动词替代,我们亦可称它们为变形了的被动语态,其可被so,very,quite, rather,bitterly,completely,more等副词修饰:

We are very pleased with their progress. 我们对他们的进步非常高兴。

After being offered the position, I was completely astonished. 在被提供这个职位后,我完全惊呆了。

We are not too worried by these results. 我们对这些结果不太担忧。

They were bitterly disappointed at the result of the game. 他们对比赛成绩极其失望。

We felt puzzled at these puzzling questions.我们对这些令人迷惑的问题感到茫然。

Learners can feel very discouraged if an exercise is too difficult. 如果练习太难,学习者就可能感到很没信心。

I’ve never felt so embarrassed in my life. 我一生中从未感到如此难堪过。

2.3 这类动词的-ing分词用作表语和定语时,句子的主语或所修饰的名词多为表示“物”或“事”的名词。因为-ing分词用于主动语态,所以暗含“令人”、“主动”的意思。例如:

The thought that they could cross the whole continent was exciting. 她们横穿整个大陆的想法很是令人兴奋。

The number of errors was surprising. 错误的数量让人吃惊。

The English class is really interesting.英语课堂真有趣。

We had a worrying time. 我们度过了一段烦恼的时光。

Shanghai is really a fascinating city and we’ve decided to stay for another two weeks. 上海是一座令人心驰神往的城市,他们决定再呆两周。

Frederick William I, the King of Prussia, could never have imagined that his greatest gift to the Russian people would have such an amazing history. 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决不可能想到他送给俄罗斯人民的厚礼会有这样一段令人惊讶的历史。

-ed分词做表语或定语时,句中的主语或所修饰的词一般为表示人的词。因为-ed分词用于被动语态,用于完成时,所以暗含“被动”或“完成”、“已经”的意思。例如:

Scientists were puzzled as to why the whale had swum to the shore. 科学家迷惑不解:为什么这头鲸鱼要游到海岸上来?

He immediately told the astonished people in the Broad Street to remove the handle from the pump. 他马上叫宽街上惊慌失措的人们拆掉水泵的把手。

He was not discouraged and went on doing his experiments. 他没泄气,继续进行实验。

许多分词已经形容词化,可做其它句子成分。例如:

You may find it astonishing that Charlie was taught to sing as soon as he could speak and dance as soon as he could walk. 你可能会感到惊奇,查理刚说话时大人教他唱歌,他刚能走路时大人就教他跳舞。

The frightening hurricane made the girls very frightened. 令人可怕的飓风使得姑娘们非常惧怕

2.4 -ed分词作表语时,其后可跟从句或不定式表原因。例如:

Neighbors were shocked that such an attack could happen in their area. 邻居们震惊如此袭击竟然发生在他们所住地区。

She was upset that he had left without saying goodbye. 她对他的不辞而别感到不安。

He was really disappointed to see she wasn’t at the party. 看到她不在舞会上他非常失望。

2.5 -ed分词可作状语。例如:

Surprised and happy, Tony stood up and accepted the prize. 惊奇又高兴,托尼站起来接受奖品。

Exhausted, I slid into bed and fell fast sleep. 实在累坏了,我溜上床很快就睡着了。

Exhausted by the journey, the boys soon fell asleep. 由于旅途的劳顿,男孩子们很快睡着了。

He turned away disappointed. 他失望地走调了。

Frustrated, he went back to his home village. 他大失所望地回到故乡。

“He’s right,” he said, pleased. 他高兴地说他是对的。

The children watched the acrobatic show, fascinated.孩子们着迷地观看杂技表演。

2.6 有些这类动词变化做名词可构成to one’s ...短语。例如:

to her great disappointment, to one’s joy, to her teacher’s surprise, to one’s delight, to one’s satisfaction等。

[1] 人民教育出版社.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T].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2] 商务印书馆.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Z]. 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

[3] 邓庭伟. “使”动词的特点及应用[J]. 大学英语,1995(09).

第4篇

关键词:新写实主义;《烦恼人生》;平民;现实

一、从内容看新写实主义

新写实主义,以其反映原生态的现实生活,刻印着独有的文化印记,成为八十年代后期重要的文学流派。池莉的《烦恼人生》,琐碎地记录了武汉普通工人印家厚从凌晨到晚上的生活经历,成为新写实文学思潮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

池莉曾说:“印家厚代表了整个凡人的整体,而不是一个凡人。”池莉在《烦恼人生》中,还原了印家厚每天面对的一切事情,工作、奖金、分房子以及种种家庭琐事,看似琐碎但却真实。生活中的柴米油盐、一日三餐等全部展现在故事中。他要努力工作,养家糊口的重担压在他的肩上;作为父亲,他要照顾儿子的生活起居;他的经济状况相对拮据,物质条件匮乏,甚至连洗漱和上厕所都是极大的问题;上班不得不挤公共汽车,赶轮渡;作为晚辈,他还要为岳父六十大寿的礼物操心。凡此种种,都是世俗平民的生活状态,是普通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印家厚的故事很真实,甚至真实之间还带有些许粗糙,然而越是这样,越能真切地反映出那个年代大众的生活状态,即新写实主义的初衷。较之先前提炼生活的作品,新写实主义文学将生活原滋原味呈现在读者面前,还原生活的本真。

二、从写法看新写实主义

新写实主义文学,以真实描摹生活为主,从而达到写实的目的。为了还原现实,作家运用朴实直白的语言进行写作,不讲究宏大的构思和情节,耐人寻味。

在《烦恼人生》中,池莉用质朴的语言描绘印家厚的生活。作者更像是用摄影机记录印家厚的经历,很难看到作者情感的介入。作者本着不干预、不夸张的原则,冷静审视印家厚的生活,从而滴水不漏地记录下他所经历的日常琐事,再现他的庸常生活。

不同于以往文学作品巧妙的构思,新写实主义文学在一定程度上解构崇高,表现生活的原始形态,基本不会融入作家的主观情感,反对人为粉饰现实。作品少了修饰,多了纯粹,不再强调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而主张艺术来源于生活再现生活。看似“流水账”式的叙事方式,却没有给人烦扰之感,家长里短的讲述当中多了真实与亲切。这种真实,不仅是作者呈现的真实,更是读者接受的真实,读者有更广阔的视野去体悟生活,犹如亲身经历,以文字为载体,独立思考,而不会受到作者、作品潜意识的影响。

新写实主义文学不仅在构思和语言上与以往的文学流派有较大差异,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也有较大突破。拿印家厚来讲,他既不是形象高大的英雄人物,也不是卑鄙低俗的小人形象,而是世俗阶层中平凡而又极具代表性的人物,是当时社会普通大众的发言人。印家厚性格宽厚,也小有才华,不论对家庭还是对工作都有极强的责任心。然而,面对生活的严峻,他不得不被现实生活所迫,变得孤单懦弱。但他仅仅是些许懦弱,并非堕落,他仍旧想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他的内心有不灭的希望之光。

所以,新写实文学思潮,不管是作品内容题材、语言风格,还是作者选取的人物形象,都以写实为基础,同时又突出“新”的写实理念。

三、从内涵看新写实主义

新写实主义文学,是在社会l生巨大变革的背景下产生的,所以必然有其深刻的内涵。

结束之前,文学的政治功能突出,文学在很大程度上作为一种工具为政治服务,所以文学创作注重宏大的结构和典型的形象,即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大众开始重新审视文学作品,他们不再满足于已有的文学模式。同时,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市民阶层不断壮大,他们希望看到反映其自身生活的作品,所以表现世俗生活的作品受到读者的青睐,新写实主义思潮的出现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写实文学作品,作为社会生活的产物,不只有故事中所讲述的真实生活,更有其深刻的内涵。在《烦恼人生》中,既然印家厚的人生如此烦恼,那么我们必然要去关注他对于烦恼的态度。虽然作品整体上呈现出比较压抑的灰调,但是在压抑中也不难发现印家厚的希望所在。作者塑造这一形象,旨在以此映射一个社会阶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普通市民无不面临这些困扰,也无不接受这样的生活,怀着走出烦恼的希望找寻生命的意义,印家厚是这样,池莉是这样,这个阶层都是这样,看似灰色的基调中折射着希望。

而这些,虽然有批判的痕迹在,但更多的是新写实文学要传达出来的生命意识、生存意识和希望意识,内涵深刻,发人深省。

新写实主义文学思潮,作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诞生的重要文学思潮,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烦恼人生》等一系列优秀的新写实作品的出现,给中国现实主义文学吹来阵阵新风,这便是新写实思潮的独到之处,也注定会在中国当代文学思潮中留下深深的印迹,值得永久体悟。

参考文献:

第5篇

减法学习,功力用在刀刃上

1999 年,12 岁的张佳妮随父母从陕西老家来到深圳,从此她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父亲张应虎在深圳外国语学校当老师,张佳妮则在就近的小学上六年级。

开学才几天,张佳妮就对父母说不想去上学了,“班上的同学都会读整句整句的英语,我连单词都认不全。”原来,在陕西的时候,英语被划成和美术、音乐一类的“副科”。如今到了深圳,英语却成了重要的科目,张佳妮跟不上。张应虎问她:“你给我说说,具体有哪些不一样?”

“比如上数学课,我都还没听懂,老师就开始讲下一题了,我也不敢再问;上作文课,同学们知道很多故事、成语,就我不会……”张佳妮越说越难过,不禁“呜呜”地哭起来。

身为教师的张应虎很理解女儿的心情。经过一番思考,他对女儿说:“我在老家教书的时候,只用一根粉笔,现在深圳,却要用到幻灯片和电脑,这些东西爸爸也是完全不懂的。女儿,哭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我们还是一起来想想办法吧。”接着张应虎说:“你把你的烦恼全都写在一张纸上,然后交给我。”张佳妮一共写了9 条烦恼。

写完后,张应虎要女儿将这些烦恼分类,哪些重要、哪些次要、哪些必须马上去改变、哪些允许慢慢改变……拿着分好类的烦恼,通过逐一排除,最后张佳妮的烦恼只剩下最关键的两项:英语跟不上和数学课听不懂。

张应虎对女儿说:“你以前的数学成绩不错,现在主要是不适应深圳的教学方式。以后你遇到不懂的题,要主动问老师,我也会去找你的数学老师,请他讲课时稍微慢点儿。所以,你现在最要紧的是提高英语成绩。”听了爸爸的话,张佳妮也觉得事情并没有她原来想的那么严重。

张应虎以身作则,每天都抽出时间背五笔字根、学习电脑。在爸爸的影响下,张佳妮也每天早早起来背英语单词,还把单词写成小纸条,贴在门后、墙上和冰箱门上……

一个学期过去,张佳妮的英语成绩从不及格上升到全班的中等水平。与此同时,她也已经完全适应了深圳的生活,交到了一批新朋友。

减法模式,随时切换配合当下

中学时期,张佳妮迷上了文艺和体育,她竞选了学校的学生会宣传部长,还参加了学校女子篮球队。张佳妮主持过许多晚会,非常喜欢舞台上的感觉。正因此,她加入了学校的舞蹈队,还主动报名参加了小提琴培训班和民族舞班。

初二的时候,学校要选拔一批舞蹈演员去澳大利亚演出,张佳妮第一个报名参加了。张妈妈知道后,担忧地问:“你要上课、要学舞、还要学琴,现在又去澳大利亚演出,万一成绩落下来怎么办?”张佳妮也感觉自己的时间越来越不够用了,可是她又不想失去这个机会。最后,张佳妮去求助爸爸,张应虎说:“所有的事情都有个轻重缓急,你要自己抓住重点。”聪明的张佳妮立刻明白了爸爸的意思,她拿出一张纸和一支笔,将所有要做的事情都列了出来。

最后张佳妮总结出:芭蕾舞和小提琴只是兴趣爱好,以后还能再学,去澳大利亚的机会只有一次,不能错过。因此,张佳妮暂停了兴趣班的课程,篮球队的训练也让其他人顶替了,她将所有心思都放在了学习和舞蹈队的排练上。最终,张佳妮顺利地随舞蹈团去了澳大利亚。

高中的时候,张佳妮给自己制订了一个特殊的课程表。她把各科的成绩都标在表上,哪一科稍微落后,她就把主要心思都用在那一科上。所有科目都达到平均分的话,她就不会把心思都投入到功课中,而是用更多时间去跑步、打篮球、跳舞……张佳妮给自己定的平均分是110 分,张妈妈说:“这个分数如何能考上好的大学?”她要求女儿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功课上。

张应虎想了会儿说:“担忧是有道理的。我觉得你可以选定自己大学的方向,多放一些心思在相关的科目上。课外活动方面,你再挑选一两个最喜欢的。这样既可以放松,又顾得了学习。”张佳妮同意了,经过一番考虑,她决定将来报考英语专业。爱好方面,留下了小提琴和打篮球,一个静一个动,合理搭配。

接下来的学习中,张佳妮主攻英语,其他科目能维持中等水平。整个高中期间,除了英语稍好一些,其他科目都表现平平。但是,学校有什么文艺汇演,都会让她担任主持人。因此,张佳妮在学校里没有什么特别强项,但却是个各项素质很均衡的学生。

减法战略,赢来哈佛青睐

2009 年,张佳妮大学毕业后,报考了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院硕士。最终,她如愿以偿。

2010 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所在的费城要举办3 所高校的联欢晚会,学校公开招募活动总导演。当时想得到这个职位的大学生有几百人。张佳妮在和爸爸视频时说:“我想担任这场晚会的总导演,这个活动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将来求职路上这段经历将会为我加分。”张应虎说:“那把小纸条上面的其他东西划掉吧。”张佳妮欣然接受。

接下来的几周里,张佳妮将所有心思和时间都花在了导演选拔赛上。比赛主要进行3 项:即兴主持、才艺表演和一份简历加策划书。她又将这几项列了出来,逐一分析,发现策划书是她最弱的一项,因为之前她没有做导演的经验。

为此,张佳妮四处打听历届导演过该晚会的学生。在师兄师姐的帮助下,张佳妮找到了一位以前的校友梅西,她以前在学校时担任过该晚会的总导演。梅西给了她许多意见,最终张佳妮完成了策划书。

比赛当天,张佳妮跳了段民族舞和爵士舞相结合的舞蹈,全场都为之疯狂了。紧接着即兴主持部分,张佳妮再次凭借诙谐幽默的主持赢得了现场的喝彩。

比赛结束后,现场立刻进行投票评选,最终张佳妮以最高票数成为费城高校联欢晚会的总导演。

2011 年9 月,张佳妮在网上浏览到哈佛大学正在招聘中文教师。她发现,哈佛招收教师的标准除了专业知识过硬,还特别要求“有拿得出手的才艺”“能操控上百人的情绪及带动团队气氛”,最有意思的一条是,“下课后能成功把学生留在教室15 分钟”。再三考虑后,张佳妮给哈佛大学投递了求职信。

第6篇

关键词:优化;阅读课;整体教学;提升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72

一、高中英语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1. 阅读课的三步教学模式

虽然说教无定法,教学中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英语阅读课课堂却遵循了稳定的教学模式:导入――课文处理――课文后语言的应用和呈现即Lead in―Reading―Using language and presentation。课堂的导入往往采取丰富多彩的方式:视频图片信息冲击、提问、游戏等方式。课文的处理往往是要求学生使用scanning, skimming, careful reading等技巧对课文的主题、段落大意、文章的细节进行理解。语言的应用和呈现中多数教师都会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Discussion、role-play、task-designing 展示学生说、写的知识应用能力。

设计完整、相互联系的三步教学模式能体现了教与学的有效结合,实现有效的教学效果。反之,其中某一环节的忽略或无效处理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整体效果。

2. 存在的问题

(1)重视单个环节的新颖,尤其是导入和讨论部分,而忽视课文阅读的处理

我们经常会以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来判断一节公开课的成功与否。为了提高课堂的热闹,教师在导入和课文后语言的应用和呈现上花些心思,导入时总要绕几个弯,费尽心机地通过一个个Free talk慢慢地把话题引到课堂的主题。导入过长甚至无效。尤其在公开课上授课教师往往在课文后语言的应用和呈现很下功夫,很多课堂给出20-25分钟的时间用于学生对于某个话题的展示。课文的学习和理解只有短短的15分钟左右的时间用于课文主题、段落大意、文章的细节,甚至有在学生不能完成阅读和思考的时候,教师一带而过,代替或是忽略学生反映出来的问题。

案例一:在人教版选修六unit 3 A Healthy Life 阅读课的教学中,在课文的导入部分,学生先观看一些吸烟的视频,然后讨论topic: How do you understand”healthy”,healthy=______+______?学生对于这个问题很茫然,肯定回答不出来。最后教师自己给出答案,Healthy=heal(cure) +thy(you) -A healthy life can heal you. Heal you, heal the world. 授课教授精心准备了导入,本意是要突出healthy,但设问难度太大,完全没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所以活泼,简单,切入快的导入能更好地为课文服务。

(2)活动设计相对独立,不具有连贯性和整体性

案例二:人教版选修六unit 3 A Healthy Life 阅读课的教学中

导入部分教师采用成长不烦恼引入话题,由日本地震新闻开始,问到日本人民的烦恼,再引出学生现在的烦恼;课文部分谈到James的烦恼;而结尾部分突然出现了健康公式Health=2011+?让学生补充填空。学生一下子摸不着头脑,很难想到与开头没烦恼的呼应。本节课堂的导入和课文连接紧密,围绕成长中得烦恼展开。但结尾部分很突兀,与导入和课文缺少自然的联系。

(3)各个环节之间过渡不自然甚至缺少过渡

案例三:人教版选修六unit 3 A Healthy Life 阅读课课文部分教学中

教师发出指令:scan the passage - what’s the main idea? Skim the passage -fill in the blanks. Read the passge to find out three ways to get addicted to smoking.

这样的指令虽然明确,但生硬、机械,学生显得被动。

(4)课文的处理单一,按部就班,不能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在阅读材料的处理上,授课教师都采用skimming,scanning,silent reading ,questions-answering对文章的main idea, true or false对课文的大意,细节进行了解。这种循规蹈矩的教学很难突破常规,让文章呈现新意。

二、整体性教学对课堂教学的要求

一个好的整体性教学设计,不仅要给学生提供整体性的学习任务,而且也能够给学生的整体学习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有效的指导,以及能够促进学生达到预期业绩表现目标的练习机会。这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从课堂整体目标进行教学设计

整个课堂的设计要有统一的目标,导入、课文处理、课堂的升华主题要一致,前一环节要为后一环节做好铺垫,互为联系,过渡自然。

重视课堂的阅读主体,不仅让课堂导入和讨论部分精彩,也能让课文处理要有深度。阅读课上要体现读的主旋律,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安静地读,去理解,去思考,以达到理解的真正目的。根据文章特点运用阅读技巧进行反复多层次阅读。问题的设计要层次递进、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要使学生体会文本中的“语言味”,体会文本语言所表现出来的意义和情感。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2. 从学生的整体能力出发确定和调整教学设计

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把学生只看作教育对象或主体,还应看作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生成者……,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合作能力和质量、发表的意见和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教师就是要倾听以及捕捉学生的反应,适当地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拨。在阅读课上,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阅读策略的辅导,应指导学生如何通过略读找key information,通过慢读找detail information。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该站在学生的高度来思考,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来准备。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他们就连展示的信心都没有了。

3. 从整体效果出发确定统一而连贯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应该多元化;通过各种方式引领学生进入英语课堂,放松学生心情;热身环节设计要合理,为下一步做好铺垫;每个环节过度应自然,要有情景的依托;新知识的呈现要连贯,要有情景;知识点应该及时操练;要求学生了解甚至会运用目标语言。操练及任务设置要有层次感;设计问题要科学,要有成效;教师在上课时的指令要简单,清楚;板书设计应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美观大方;多媒体所选用的图片应直观,能激发学生新的兴奋点,出现的时机应恰当;课堂节奏应紧凑;作业设计合理,突出重点,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探究空间。

4. 敢于突破常规,能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新课改倡导教师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在教学总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对教材知识进行教学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程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也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去自主学习。

三、课堂整体性教学尝试

案例四:Step one Lead-in

Topic 1: self-introduction

(设计目的) 以健康阳光的形象和生活向学生展示live a healthy life

Topic 2-My past experience getting into the habit of smoking

(设计目的) 引出课文话题

过渡语:one elderly friend gave me a letter and a VCD导入课文

Step Two: Reading

Part one:- the letter from my elderly friend (para. 4―harmful effects of smoking)

(亮点):打破课文阅读自上而下的模式,创造性地编排课文.

Playing a game called standing last to test their reading comprehesion

(亮点):以游戏的形式完成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信息,掌握并应用阅读技巧。

过渡语: Feeling quite uneasy, I turn to the VCD...呼应前面提到的VCD

Part one:- self-made VCD -smoking kills people

(亮点):没有选用现成的网络视频,自制VCD 简短、明快却令人印象深刻。

过渡语:I was shocked by the video. It’s time to stop smoking.But why am I feel painful and struggling ?导入para.3

Part two:-ways to get addicted

过渡语:How can I stop smoking

Part three-a website on stop smoking

(亮点):创造性地组织课文,根据教学需要对文章重新组合和取舍。

Step Three: Discussion

展示一张乔布斯的相片说:Do you know the man?Is he very rich?Does he live a long life ?Do you have a lot of good ideas to say to him ?

(亮点):和课文的导入、课文的处理都呼应同一主题――the ways to help me live a healthy life.

Step Four: summary

write a letter to Joe Bush to give him your good ideas to keep healthy.

(亮点):分享课文中所学知识,应运于生活实际。

四、整体教学尝试反馈

课堂的导入、课文处理、课后讨论围绕着live a healthy life展开,教学内容统一而层层深化。课堂设计和实践中打破按部就班的课文内容处理,按照教学需要创造性地编排课文。体现导入和讨论为课文中心服务的理念,把课堂的各个环节交还给学生,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兴趣也能保持从头至尾。课堂中,学生不仅明确健康生活的意义而且学会健康生活的方式。课堂成功实现了教学的有效性。

第7篇

以夯实的“人情”为基础,架设日本与周边邻国、东亚的沟通桥梁,在传递不断增多的人际、物质、信息交流的同时,将两地区紧密联结起来的多功能商社

创办深受在日华人喜爱的《东方时报》

当今的日本,无论你是乘坐电车出行,还是在咖啡店小憩,周围都会不时飘来华语等东亚国家的语言。

近年以来,日本与以中国为首的邻居、东亚国家在人员、物质、信息等方面的交流大幅增加。仅在日本居住的中国人已经超过60万人。

“正是因为不同的语言、文化在这里交汇,‘人情’这个彼此认知的共同语言才显得至关重要。”株式会社东方国际的何毅云社长这样解析自己的报纸。

东方国际1995年5月开始创办中文报纸《东方时报》。该报纸为周刊,周四发行,每份定价250日元,除一般订阅外,还在日本各大有名书店、报摊零售。

报纸内容丰富,有日语讲座、烦恼咨询书信介绍、读者在日各种体验等,还有普通日本人感兴趣的日文中国新闻等,因而创刊伊始,就大受欢迎。

《东方时报》不仅仅局限于新闻、经济类版块内容,还特别关注外国人在日本的生存状态,如关于《外国人退休金》的系列报道,成为在异国生存的他们未来生活设计的强有力后盾。具有深厚人文关怀的《东方时报》已成为在日经济相对拮据,来自华语区,没有上网条件的外国人必看的印刷媒体。

《东方时报》并不满足单一的经营,他们在工作时间以外,在每周三至周六的下午5时至7时设置了免费的热线电话,接听在日生活无助或有困难人的倾诉烦恼电话。打来的电话烦恼各种各样,既有因为双方看法相左导致的国际婚姻的纠纷,也有在陌生的语言环境中苦苦挣扎的留学生生活的缩写,还有领取低工资在底层劳作的工人们的申诉……在《东方时报》的热线里,他们感受到亲切关心,得到了帮助。

“决不能将报纸定位在仅仅是传播简单消息的层面上,我们要将涉及相关法律的事件、在日生活的诸多智慧等信息通过独特的编辑运作传递给读者。”何社长不无感慨地讲到。

从17年前的一万日元到今天三十亿日元的现代企业

17年前,32岁的何社长手攥一万日元来到日本。在日本与井手信子(该公司董事长)结识,两人共同在东京池袋开办了主要经营中文书籍的书店。虽然创办初期资金紧张,但凭着重义理,讲“人情”的信念,书店获得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为了支援在生活各方面感到不适应的在日的中国人,我们决定创办《东方时报》。”何社长说。

创业之初的《东方时报》仅为月发行一次的对开型四开小报。随着逐渐成为在日外国人不可或缺的信息接收来源后,该报纸茁壮成长,现在包括《东方时报》在内的东方国际已经成长为年销售额接近30亿日元的现代企业。

1998年1月开始,东方国际开始发行爱称为“虎”的国际电话磁卡。该卡为预交话费卡,可在固定、公用等电话上拨打国际电话,还可以在24小时便利店续交话费充值。只要在电话上输入卡号,就可以任意拨打中国、韩国、美国、英国等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可以从世界各地拨打日本。费用低廉,1000日元可以通话四个小时。

开展这项廉价、便捷新业务的初衷是基于让在异国奋斗的同胞最大限度减少孤独感的想法。为此何社长往来多家日本电话公司,进行艰苦交涉。

“用夯实的‘人情’联结人员,在物质、信息交流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继续向那个目标前行。”

第8篇

生命是一个过程,是一个不断获得和放弃的过程。放弃是一种明智,放弃是一种美丽,放弃是一种解脱。可悲的是,在很多情况下,人们都不愿主动放弃,所以就造成痛苦、犹豫、忧郁、沮丧、悔恨等负面情绪。

更遗憾的是,有时候结果已经形成,可人们就是不愿接受,如失恋、失物、失情、失财、失权等。

更有愚蠢的男人,发现妻子不贞本应放弃而再选择,可偏偏选择报复、行凶、杀人等极端行为,岂不是用别人的错误又一次惩罚了自己?

更有可悲之人,因为丢了一笔钱而萌轻生之念,或用一江水、一根绳结束了自己宝贵的生命。该放弃的强留,不该放弃的反而视如儿戏!

事实上,不值得你爱的人离去了,你应该高兴才是。结束意味着开始,你又可以开始新的选择。东西、钱财丢了,你应该到此为止。倘若你不能及时放弃那种难舍的眷恋,岂不是要再不断地经受折磨?过去的已经过去,对不能改变的东西你还执著,那岂不是再度上演现代版的“马前泼水”?

心理学家统计表明,一般人们忧虑的烦恼,有40%是属于过去的,有50%属于将来的,只有10%是属于现在的。这个数字表明,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放弃,那么你人生的90%的光阴就会浪费虚掷在对过去的悔恨和对未来的焦虑之中,这是比瘟疫还可怕10倍的事情啊!

甘地是印度历史上最为著名的“圣雄”,有一次他乘火车公出,由于拥挤,他上了火车发觉自己的皮鞋掉了一只,而此时火车已经开动,当别人都为他惋惜之时,他迅速脱下另一只皮鞋扔到车窗外。

甘地的逻辑是,别人捡到一只鞋烦恼,捡到两只鞋是快乐,自己因再放弃一只鞋助人为乐,从中也得到快乐。

我的姐姐,由于丈夫英年早逝,而经常睹物思人,后来她干脆将那些能经常引发痛心事的物品、家具统统贱卖了,把房子也租了出去,从此换了一个环境,失去“激惹”的刺激诱因,精神一天天地好了起来。

倘若你能认真审视一下自己,其实很多烦恼都是舍不得的累赘,如为名累、为利累、为权累、为色累、为情累等。假如能做到爱而不被其累,并懂得适时、及时、果断地“放弃”,那么轻松和快乐就随之而来了。

不过,也有许多东西千万不能放弃,比如人格、尊严、原则等。如果将不该放弃的东西也放弃了,那非但不能得到快乐,而且还会永远被痛苦和悔恨所折磨。

作者简介

李增宏,笔名李增黉,是黑龙江省健康学会首席健康教育专家,《龙江讲坛》主讲嘉宾,是自学成才的中医内科专家,科普作家,心灵调控导师。出版专著有《抑郁症自愈疗法》、《失眠症自我调理》、《认清体质再养生》、《选择更适合你的生活方式》、《快乐一生的智慧》、《度》、《天下无肥》等,今年将出版的书籍有《医疗的革命》、《养生一旨禅》、《宣泄的力量》、《心灵的重建》、《养生的误区》、《认清体质再美容》,是自愈文化的倡导者,“自愈门”的创始人,“辟谷养生”文化的传播者。

消除内在的噪声

我们应该重新理解“休息”的涵义。所谓休息,可分为积极休息和消极休息两种。休息并不是摆成个“大”字在床上躺着,而要深呼吸、微微闭目去“返照”自己;休息,是要在心灵中消除噪声。然而封闭的房间好似没有声响,可是欲望使你不能静心。奥修说欲望是最大的噪声。如果你不能节制、抵制、限制自己的欲望,那么噪声会永远响在你的耳边,烦在你的心灵,闹在你的脑海。

现代人的累,主要是“心理疲劳”“灵魂空虚”“精神失落”所导致的,所以消极的形式上的肉体上的休息根本无济于事。有时愈休息则愈烦躁,因为当你的手停下来时,你的大脑想得到的更多了,于是得而恐失,欲求不得,少而欲多,还有更多的“决策恐惧症”等,都一股脑地涌进来,你怎么会安宁静心呢?

人们大多数害怕自己做决定,这种思维由来已久,从小有父母决定,上学有老师决定,考什么大学,还是由父母和老师决定,有病之后由医生决定……

长此以往,人们已经失去了自己做决定的意识和能力。于是凡事都养成依赖的习惯让别人做决定,自己就免得负责任。

在诸多决定之中,唯有对自己身心健康的决定至关重要,只要你的人生价值观不错位的话。如果你现在除了健康以外,什么都有了,你就更要静心,再静心地领悟一下,为什么其他的事情你都能决定,而唯独身心疾病和健康问题却要完全依赖医生呢?

你把生命中次要的事情自己决定,而把最重要的事情由医生决定,这不显得可笑和荒诞吗?当然我指的是在90%左右的前提下。

相信你能通过静心而找到回归之路,原来回归之路是那么静谧、松软、温馨,在愈进愈深的里程中,你会发现意外的喜乐,前所未有的极乐。虽然此时你好像没有获得世俗以外的金钱、物质、权利等等。但你的收获却是丰富的。那是因为精神的满足和心灵的愉悦是无法用金钱获得的……

第9篇

关键词:中学生 倾听 理解 共情 政治课教师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18.087

笔者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有幸步入了心理健康探索的殿堂。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把心理健康教育引进思想政治课教学之中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而农村孩子的父母水平低,大部分是中学以下知识水平,有的甚至没有上过学,和孩子沟通交流成了问题,大都还是传统的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作为一名农村的政治教师,笔者觉得有必要探讨一下,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方法。

1 原因分析

首先,是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中学阶段是人生中最重要而又最关键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已经进入青春期,身体发育迅速,内心充满矛盾,因此这个时期被称为心理“困难期”、或“危机期”。这个时期的学生身心发展不平衡,成人感和半成熟现状之间的矛盾及这些矛盾所带来的心理和行为的特殊变化,致使他们有很多的烦恼和痛苦,如果得不到理解和解决就会产生一些问题。再加上近年来我国的独生子女增多,很多家长不知道如何去疼爱自己的孩子,结果不是溺爱娇纵,就是严格操纵,有一种捧在手里怕坏掉,含在嘴里怕化掉的感觉:而另外一些家长、由于接受传统的教育方式影响简单粗暴,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特别是农村,父母本身素质就低,再加上社会转型期的许多不适应,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其次,许多教师因缺乏这种意识也造成或加重了学生的心理问题。如由于高考制度的影响,许多老师尚未形成科学的学生观和素质观,仍然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人为地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当教师不公平对待学生时候,就会造成他们痛苦失落的感觉,他们就会不听话,乱发脾气,甚至出现蛮横顶撞等行为。

2 努力方向

针对以上原因,笔者认为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想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给予一点帮助,培养学生健康健全的人格,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如果老师本人有心理问题、道德问题或思想问题等,又如何去帮助学生呢?真正的好老师,不仅仅是知识层面上的教师!应该是学生良师益友,是学生生活的指导者和心灵健康的守护者。因此,思想政治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并能作出准确的判断,这就要求老师们不仅要具备合格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能力素质,还应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如果能学一些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能,就更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第二,创造积极健康的课堂气氛。当代的中学生由于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民主意识和成就意识增强。他们思想解放,条条框框少,他们希望被老师尊重,希望自己能畅所欲言。他们讨厌传统的专制的教育,喜欢能和老师平等地交流和探讨。如果这种需要得到了满足,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的主动性就会提高。如能让他们保持这种良好的心态,并且能产生一种满意、愉快的感觉,那么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就会思维活跃,记忆清晰,求知欲增强而持久不衰,学习效率会有大大提高。第三,形成新型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中学生学习生活中最主要最关键的人际关系之一。新课程标准要求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情感交融,交流合作”的关系。因此,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教师与学生都应该是平等共处的。做老师的要丢掉过去那种师道尊严的传统教学意识,树立新型师生关系观念,要学会尊重学生的思想和人格,要鼓励学生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和看法,理解并认可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学生,使他们从惧怕权威,缺乏自尊心以及存在的卑微感觉状态中解脱出来;只有在师生关系融洽,人际氛围温暖的环境中,学生的身心才能和谐健康地成长和发展。第四,学习一些心理治疗的方法和技能。心理咨询师对孩子的一些苦恼、问题多从人性的角度去分析,不会轻易地做出好还是不好的评价,学生觉得他能理解自己的苦衷,所以格外信任和放松;而我们现在的老师总是在经意不经意间对孩子的问题做一些价值判断,甚至孩子还没倾诉完,我们的结论已经出来了,孩子对我们是有防范的,以至于他们跟我们的谈话多有不实。所以,政治老师的教育也要走出说教的误区。学一些心理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如果能让政治老师多一些学习的机会,让他们掌握一些心理咨询和治疗方面的知识和技术,效果会更好。

近年来,由于学了心理咨询,笔者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平时教学相结合,确实收益很大。遇到有问题的学生,笔者不再动不动就指责他,或者交给家长了。因为问题学生本身就是问题家长造成的,当着家长的面,笔者不再说他们孩子的不是。如果学习不好,也绝对不说他们笨,只是目前学习尚有困难,或者学习动力不足,希望家长和老师配合多帮帮孩子。闲暇时间就和孩子们聊天,主要是倾听他们的心声,而不是孜孜不倦去教导他们。每个人都有烦恼,青春期的孩子似乎烦恼更多一些,当笔者接纳了他们的情绪,共情了他们的烦恼,理解了他们的心声后,他们反倒变得更加乖巧,更加懂事,更加可爱了。多年来人们往往把诲人不倦,严加管教作为一种爱强加给学生,殊不知他们更需要什么?经验证明,理解他们,倾听他们,和他们共情比给他们什么都重要。笔者觉得,这才是爱他们的更高形式。

参考文献:

[1]龚玲.探索和谐的中学教育模式[N].中国教育报,2005-4-25.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出版社,2002:247,465.

第10篇

关键词:大学;烦恼;化解

中图分类号:G6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1)02-0044-06

如同人一样,大学也有其烦恼。伴随着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大扩招,大学的烦恼日益加剧。关注大学烦恼的现实,分析烦恼产生的原因,找出化解的方法,有益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倾诉烦恼

大学是西方社会和文化教育的产物[1]。新中国高等教育6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大学由无到有、由弱到强、由“拿来”到“自主”的发展过程。大学在目睹自己培养出的一批批莘莘学子成为社会栋梁的欣喜之余,也承受着失误、曲解、无奈的烦恼悲怆。

(一)教育主管部门琳琅满目的评估应付

近些年来,“评估”成为高等教育的热点词汇,“评估”也成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检查大学工作的主要手段之一。按照组织者分,对大学的评估主要有以下几类。一是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教学评估。我国开展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先后主要经历了合格评估、优秀评估、随机性水平评估、水平评估等四种形式。其中,最为牵动人心的是始于2003年的“五年一轮”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二是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专项评估。如:党建工作评估、党风廉政建设工作评估、公共艺术课程建设评估、体育教学工作评估、高水平运动队建设评估等等。三是行业或教支委组织的各种学科、专业、课程评估。面对众多的婆婆,大学谁都不敢得罪,穿梭于这些林林总总的评估中,疲于奔命、苦不堪言。那么,这些评估的效果又如何呢?就拿最具权威、最具影响的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来说,非议不少:教学评估带有过重的行政色彩,系统的整体设计不够科学;评估的准确性和权威性不足,存在明显的临时性和短效性;指标体系设计不尽合理,评估过程繁琐;参评学校主动性不高,存在为了评估而评估及应付过关心理,少数学校为了获得好成绩不惜弄虚作假。这些都使得评估工作的信度和效度大为降低。[2]

(二)新校区建设浪潮下的还贷压力

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大学原有的校区拥挤不堪。在“现有高校附近有扩展余地的就地扩建,没有空间的可另择址发展”的感召下[3],全国掀起了一股大兴新校区建设的浪潮。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征地建设新校区,并形成了一种攀比之风。新校区建设得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漂亮、一个比一个气派。少则一两千亩,多则五六千亩。教学楼、图书馆、实验楼、学生公寓、体育场馆等一次性规划到位。投资额动则十几亿、几十亿,有些学校新校区建设资金甚至超过了学校以前几十年投资的总和。大学的经费来源除了国家行政性拨款外,主要依赖学费收入,一般没有太多的资金结余,新校区建设大多依赖银行贷款。巨额贷款利息的偿还就压得大学喘不过气来,更不用说还本了。在外部资金投入有限的情况下,各大学不得不缩减正常运转资金和教学经费的投入,大学守着新校区的光鲜,却过着“节衣缩食”的日子。其结果是,宽敞明亮的实验楼里或空空如也,或摆放着寥寥无几、早该淘汰的实验设备;学科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资金匮乏;人才培养质量受到影响。

(三)扩招后质量下降的社会责难

大扩招后,我国的高等教育很快就进入了大众化阶段。到2006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达到2500万,荣登世界第一的宝座[4]。与此同时单纯量的扩张使得高等教育的质量问题全面显现,大学人才培养的出口质量同社会期望的入口质量间的巨大悬殊导致社会批评不断。社会纷纷指责大学一味追求规模和数量的扩张;师资、校舍、实验设备等教学资源严重滞后;大学没有建立起能够主动适应社会、与人才市场需求及时对接的高等教育质量评价和修正机制;培养出来的学生在知识、专业技能、团队意识、创新精神等方面不能同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进行准确衔接,使得用人单位岗前培训的投入过大、时间过长[5]20-23。高等教育大众化是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在我国带有浓厚的“政府主导”色彩。面对潮水般汹涌而来的学生,大学在思想准备尚不充分,教育资源短缺、经费投入不足、办学条件准备不够,注重学生人文素质熏陶和生存技能训练力不从心等情况下仓促“应战”,其四面楚歌的结果本就在情理之中。大学有苦难言、满腹委屈。

(四)合并风暴下多校区管理的难题

新一轮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和高等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一改我国大学原来几乎是清一色单校区管理的格局,变成了几乎清一色的多校区管理。通过大学合并、新校区拓展等形式产生的大学多校区办学,克服了我国高等教育长期积淀下来的条块分割、办学规模小、单科性学校多等弊端,切实整合了教育资源,实现了规模与学科的优势互补,产生了一批文、理、工、医、管、农、艺等学科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提高了高等教育的整体办学竞争力[6]。但同时使得大学管理的复杂性、艰巨性明显增大,在学校管理、校区布局、功能设立、资源配置、内部融合、办学思路和管理模式协调、师资队伍建设、学科整合、学生管理、大学文化传承与整合、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办学成本、后勤保障与服务等方面给大学带来诸多的难题。经过多年的摸索、总结,各大学逐步探索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多校区运行与管理模式,但仍然还有许多问题依旧困扰着大学。

(五)基建、采购、招生、学术研究过程中的腐败

大学一直是公众心目中最圣洁的“象牙塔”,因而具有很高的美誉度。在人们的眼里,大学与、道德失却等社会丑恶现象距离遥远。“大学应该表现出远远超过最低道德要求的道德敏感性,因为高深的学问使这些机构具有较为敏锐的洞察社会不平等的能力。” [7]即便社会的其他领域都发生了道德衰退,大学也要独守道德圣地而不随波逐流[8]33。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与大学自的扩大,近年来大学的腐败事件屡屡发生,主要表现为:一是基建、采购和招生工作成了大学腐败的主要病灶。迁址扩建是大学职务犯罪中的重灾区;采购交易是收受回扣的主要渠道;招生自滥用是腐败滋生的土壤。二是窝案串案,合谋腐败。从检察机关已经查处的大学腐败要案看,多为校长、副校长或处长、副处长相互勾结,彼此利用,扎堆犯罪。三是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联姻,产生学术腐败[9]。这些现象虽然是个案,但仍然令人们感到困惑与不解,也给大学凭增了许多烦恼。

(六)大学排名下的教学与科研的冲突

大学排名作为一种外部中介机构衡量教育质量与水平的评价手段,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对大学排名的态度审慎,很多大学也对排名的公正性、科学性等提出了质疑,但大学排名因其结果直观明了,对考生及家长、教育行政机关、用人单位等社会影响力大,大学无法对排名结果熟视无睹。越来越多的大学受排名指标的牵引,调整自己的办学定位与办学策略,以期在以后能够获得一个较好的名次。由于大学排名与学术相关的指标所占比重较大(如网大占到57%,其中学术荣誉占15%、学术资源占20%、学术成果占22%)[10],且科研工作比教学工作收效快、社会关注度高,大学不得不将更多的精力、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向科研,造成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以至出现了教学与科研地位的失衡。无论从高等教育的理论还是实践上看,教学与科研两者既彼此关联、彼此促进,又在教育资源、精力投入的分配和利用上相互割裂、相互冲突。如何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摆正教学与科研的位置,如何在根本上激励教师提高教学的积极性、促进教师教学与科研协调发展,一直是困扰大学的难题。

当然,大学的烦恼还不止这些,限于篇幅,这里就不一一列举。

二、解析烦恼

世间万事有其果必有其因,大学的烦恼也是如此。引发大学诸多烦恼的主要原因有来自政府的,有来自社会的,还有来自大学自身的。

(一)政府:过多的干预、过少的投入

政府对大学的过多干预是引发大学烦恼的原因之一。我国的高等教育实行“中央统一领导,中央和省、市自治区两级管理”的领导体制。大学基本由政府举办,大学的设立、结构、布局、调整等全部纳入国家计划。政府对大学实施全面管理,大学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经费划拨、招生和就业、教师调配等,都由政府决策或决定,动辄需要行政审批,大学仿佛就是政府的一个附属机构,自治权较小。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体制虽然几经变迁,但政府对大学的控制权并没有削弱,大学的独立法人地位仍旧仅仅停留在纸面,大学之于政府的隶属关系并无实质性变化,始终处于对政府指令的被动应付地位[11]。以教学评估为例,我国的教学评估是以政府的价值取向为主导的一元评估,政府掌控着评估的组织权与决策权,而那些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学术机构等社会机构基本上没有话语权。面对政府频繁的指令(如扩招、合并、拓展新校区、评估等),大学虽然烦恼重重,但依旧“言听计从”。因为同政府的亲疏远近能够决定大学的发展。大学不得不密切同政府的关系,并将其看作是一种核心竞争力。政府对大学的过度干预,一方面导致大学权力寻租局面的形成。大学领导看似恪守法律法规,暗地里却在申请经费拨款、申请博硕士点、申请招标课题、希望评估获得优秀等时,常常采用“跑点”、“公关”等“特殊”手段。关系规则对法律规则的侵犯,不但使大学走进了行政本位的怪圈,还产生了反面效应:大学管理者在职称评定、招生、学术评审中可以理所当然地实现个人利益的权力寻租。另一方面,导致政府官员的权力寻租。权力与责任的脱节引发了 “选择性适应”的诞象:政府部门的公共服务责任大大弱化,权力寻利意识越来越强;该做的事在“小政府”的理由下可以不做,不该做的事在“大国家”的旗号下只要有利可图就可以强做[12]。

投入过少是引发大学烦恼的又一原因。我国教育经费投入主要由国家财政拨款、社会办学资金资助、学生家庭教育支出三部分构成。其中,国家财政拨款约占65%―70%。因此,国家财政拨款的多少直接制约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事实上,中国政府早就将增加教育经费投入纳入了施政计划。1993年,国务院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有三项规定与教育经费投入有关:一是要在20世纪末将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提高到4%;二是在“八五”期间使各级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所占比例提高到全国平均的15%以上;三是各级政府教育经费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然而,1993年到2009年间,政府制定的上述三项指标除了第二项在某些年度偶尔达到之外,其余两项指标都从未实现过[13]。也就是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几乎都未达到政府自己设立的最低标准。而这期间,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平均超过了4%,发达国家平均超过了5%。与此同时,恰逢高等教育大扩招,大学不得不借款征地、盖校舍、买设备、募师资,缺钱的烦恼也就不足为怪了。

(二)社会:过高的期望

社会对大学的期望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教育质量的期望。在社会看来,大学的首要任务应该是培养劳动力市场紧缺的、社会发展急需的人才。大学教育质量的高低,要以大学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的素质、能力表现和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贡献的大小来衡量。社会希望大学根据不同需求主体的社会需要实施教育教学改革,为用人单位培养能满足其多样化教育需求、适销对路的人才。而大学关注的是人才培养目标如何适应高等教育的自身规律,重视的是学科体系、教学内容、课程知识与学术规范的理解、选择、组织和控制,以传授高深学问、培养思想家和科学家、繁荣与发展文化为己任[14]。两者价值观的冲突在所难免。二是对大学德性的期望。社会指责高等教育出现了“腐败的大学”和“大学的腐败”[15]。腐败的大学指的是大学在体制上、行政上出现的腐败,如姑息学术造假、评估中缺什么补什么、为达到某种目的以学校的名义集体行贿等。大学的腐败是指学校内部出现的个人腐败行为,如基建、招生、采购中的个人腐败行为。面对大学德性逐步丧失的社会指责,大学有口难辩。凭心而论,大学腐败在日益庞大的大学机构中毕竟是极少数,属于个案,不能代表大学德性的主流。在市场经济腐败有待进一步治理的社会大环境下,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大学不可能是“世外桃源”,出现个别的腐败现象应该能够理解,大学也需要宽容。大学因其操纵着社会的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本而成为了社会的中心机构,因此,社会往往对大学提出近乎苛刻的期望。这种过高的期望是一柄双刃剑,有利有弊。一方面,社会期望对大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设置了较高的满意度标准,对大学来说是一种督促、鞭策。同时还营造了一种催人奋进的社会氛围,给大学施以动力,使大学更注重自身在社会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更努力地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另一方面,过高、不切实际的社会期望,往往使大学受到不公正的批评和指责。这种无视教育发展规律、一味急功近利的不合理期望,给大学带来了沉重的压力和焦虑,容易模糊大学的使命和目标。

(三)大学:过重的利欲

我们请求社会的宽容,并不代表大学可以为所欲为。事实上,过重的利欲也是大学引“烦”入身的原因之一。大学对名和利的追逐是相互交织的,因为求得了名就能获得滚滚的利;反之,求得了利又使名的获取变得轻而易举[8]34。大学过重的利欲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扩张。一些大学在本身办学条件就不宽裕的情况下依然持续盲目扩招,致使教学资源严重短缺;一些大学不进行还款能力的可行性论证,在利欲的驱动下贷巨款大肆征地建设新校区,以至入不敷出、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二是在评估、检查中“临时抱佛脚”。一些大学面对上级主管部门的评估、检查,不是扎扎实实地做好该做的事,而是专研于旁门左道,花重金公关、造假,引起社会的指责和大学内部的不满。三是为了在大学排名中获得好名次,不惜牺牲教学质量。大学排名(包括国内的、国际的)激惹了大学的自私欲望,有些大学一味“献媚”于大学排名,置教学质量于不顾,引来社会对教学质量的责难声不断。四是在科研上设立不公允的激励机制,迫使教师成为大学得名获利的工具。在逼迫教师成为“高产母鸡”的同时,对道德的要求睁眼闭眼,对学术不端行为采取包庇、纵容、掩盖的态度。总之,为了名与利,大学可以与社会功利“无缝对接”;为了名与利,大学可以为满足行政机构的欲望而“投怀送抱”;为了名与利,大学可以无视学术道德,对外笼络或排挤他人、掌控学术霸权,对内威逼或利诱教师、多出学术产品;为了名与利,大学可以怂恿、支持各种有失常理甚至人伦的研究,对学术失范行为采取鸵鸟政策[8]39。

三、化解烦恼

弄清了引发大学烦恼的原因,总能找到化解烦恼的办法。我们认为,政府理顺体制、增加投入,大学重塑品德、提升内涵是减轻大学烦恼的有效途径。

(一)理顺体制

政府对大学的干预是必要的,但必须有其合理的边界和范围,不能将其触角延伸到大学的方方面面。首先,要调整政府职能,使其在大学的管理中承担宏观调控和监管的角色。具体包括:法律调控。通过制定、实施各种法律法规,形成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和有利于高等教育市场化运行的法制与政策环境;经济调控。通过行政拨款、各种奖励、科研资助等手段,对大学的办学活动、质量、进程实施监督和调控;计划调控。通过编制原则性与灵活性相互交融的指导性或指令性计划,对高等教育的运行状态、发展规模、发展速度进行宏观调控;信息调控。建立健全大学办学状态数据库信息查询网络,为社会和考生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其次,要加大中介组织建设的力度,赋予中介组织部分管理职能。政府主管部门要把一些专业性、具体的管理职能(如评估、审议、咨询等)剥离出来,改由专业中介组织进行。以教学评估为例,要改变政府主管部门垄断评估的做法,委托现有的高等教育学会、协会或社会中介组织具体承担各种评估工作,政府主管部门只对这些组织开展的评估工作进行“元评估”[16]。第三,实施政校分离,使大学成为真正的办学实体。克服政府过度干预大学办学的弊端,纠正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错位、越位、缺位现象,使政府从大学办学的具体事务中撤出,运用制度规范、监督评估等手段,引导、规范、监管大学办学行为,做大学的掌舵人而不是划桨手。政府的主要职责为:制定和实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划;出台和实施各项教育政策;制定各大学的设置标准、审批程序和权限;制定高等教育的基本学制、学历、学位制度、学科专业目录和人才培养规模;建立教育质量监督和评估制度;维护教育公平等[17]。

(二)增加投入

要化解大学教育经费捉襟见肘的烦恼,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加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经费的投入总额虽然明显增加,但比之世界中、上等收入国家,无论是人均教育经费的绝对值还是教育经费占GDP比例的相对值都还存在很大差距。教育经费不足仍旧是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无法满足公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政府应加大教育经费投入的力度,在短期内兑现其占GDP比重4%的承诺。二是开展教育经费使用评价,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益。要出台政策,定期对教育经费投入的方式方法、运行过程、使用效益等进行评价。发现问题、提出合理化建议,将评价结果向各级人大报告,并向社会公开。保证教育经费的合理使用,防止经费的挪用、浪费,将有限的经费用在“刀刃”上。三是健全投资体制,拓宽高等教育经费筹措渠道。尽快制定《教育投资法》等法律,完善高等教育投资法律法规体系;明晰投资主体的权利、义务,保障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提高投资人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对投资高等教育的社会、团体、企业及个人税收实施优惠政策或税收减免政策,鼓励社会各界向高等教育投资或捐赠;通过设立教育投资基金、发行教育债券或彩票、降低高校公司上市门槛、组建教育投资银行等一系列措施,利用国家财政信用额度积极筹集社会资金[18],构建高等教育经费多元化的投资体制。

(三)重塑品德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大学从来都是品德优越的圣洁地,被推崇为社会良心、品德的守护者和规训人。在社会道德出现危机的大背景下,今天但凡社会其他领域出现的道德问题,几乎都在大学里见到了。如:品德建设背离大学生活主流,大学过重的利欲追求,大学制度设计中忽视品德的倾向,大学领导和管理人员,大学教师学术剽窃、失范,大学师生社会责任意识淡漠等。人们对大学出现的不道德现象发出拷问,大学的道德领袖地位开始飘摇。如果大学仍然失却对品德探究与践行的热情,依旧只要真理不要品德,那么,人们将很难对大学在社会组织中拥有诸多特权而心悦诚服[19]。因此,回归大学传统,重塑大学品德,应该是大学的当务之急。首先,要弘扬大学精神。大学除了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种显性社会责任外,还有一些隐性社会责任。这就是大学的社会良心或精神领袖定位。大学是追求真理与真知的地方,是社会基本价值观的代言人。对真理与真知的追求使大学敢于藐视权威,对社会的适当远离使大学更加清楚社会的诟病。大学应当理性审视社会喧嚣,信守自己的价值观念、伦理操守,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去引领社会,成为公众道德心灵的精神家园[20]。其次,要健全大学制度。大学的道德建设需要良好制度的保驾护航。一要建立道德规范,明晰道德责任,设立道德界限。使学者在道德抉择时能清楚地意识自己所肩负的道德责任和所承担的相应后果。二是加强对道德不端行为的监控。对渎职渎岗、学术失范等不良行为要有相应的惩罚手段。要有完善的干部培养、选拔、使用、管理和监督机制,从根本上制约权力寻租和权力腐败。三是推进道德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改变师生的道德观念,约束师生的道德行为,调节师生的道德追求,实现大学的道德发展目标。再次,要树立道德典型。依靠道德典型的示范作用,激励与引导人们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21]。

(四)提升内涵

近年来,高等教育由外延扩张转入内涵提升已得到政府、社会与大学的普遍认同。保证教育质量成为大学远离烦恼的主旋律。提高教育质量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一是满足质量追求多样化需求。对于教育质量,不同的当事主体有不同的期望和标准。政府希望大学教育质量的提高能够和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张齐头并进,为社会经济发展与综合国力提升培养科技创新主力和领军人才;社会希望大学能够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放在教育质量的首位,为社会输送能满足所有就业口径需求的毕业生;学生希望大学的质量能使自己具备社会需要的所有资质,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储备充足的能量;家长希望大学的质量能为促进个体社会阶层的提升和增加收益提供保障,实现其高投入、高回报的心理预期。随着政府、社会、学生、家长对质量诉求的日趋多元,大学也应及时调整自己的质量观。大学只有根据自身条件,明确办学定位与长远发展战略,把质量视作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使培养出来的绝大多数毕业生能够得到政府、社会和用人单位的认可,才能赢得良好的声誉。二是拓展教育质量内容。由于政府、社会、学生等不同需求主体的需要类型与期望值存在巨大的差异,就目前来看,大学教育质量的高低与满足这些主体需要的程度成正比。但在未来,大学必将通过自身质量的提高来引领社会需求,变革、创新不同需求主体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能力。也就是说,大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适应社会,更要超越单纯的适应,发挥创造性与革新作用,去批评、引领、改造未来社会。这才是大学教育质量提高的突破口。三是发挥大学主体性作用。大学不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本质上都应该是教育质量的责任主体,政府应该是竞争规则的制定者、资源有效利用的保障者、各方利益的平衡者。大学只有成为真正的责任主体,才能正确处理好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职能的关系,才能为质量提高制定各种行之有效的改进措施,才能形成与自身办学定位、培养目标、传统积淀、所处区域、师资、生源等相匹配的质量建设的长期策略,减少行政干预对质量追求的负面影响,保持大学与生俱来的独立品格。大学要放眼于象牙塔之外,于象牙塔内完成其使命,做社会发展的镜子、引领者,而不是风向标 [5]20-23。

总之,大学的烦恼是现实存在的,具有现实性,也具有必要性和永恒性。因为,烦恼是大学前进与发展进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问题的关键是,大学因何而烦恼。无端的烦恼只能分散与浪费大学的精力。只有省却无谓的烦恼,凝神面对必须面对的烦恼,大学才能在烦恼中获得新生。

参考文献

[1]范文曜.治道变革: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化大学制度[N].中国教育报,2010-03-05(4).

[2]苏昕,侯鹏生.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的结构多元化和价值冲突[J].教育研究,2009(10):60-65.

[3]彭晓东,陈西东.高等学校新校区建设筹融资模式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35-138.

[4]韩进.坚持科学发展,着力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J].中国高等教育,2007(19):11-14.

[5]刘新财,姜延秋.高等教育质量问题的成因与提高策略探析[J].现代教育科学,2009(6).

[6]殷姿,李志宏.多校区大学人力资源管理探析[J].求索,2006(3):208-209.

[7]布鲁贝克,J.高等教育哲学[M] .王承绪,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132.

[8]高德胜.论大学的道德遗失[J].全球教育望,2009(12).

[9]胡光华,洪兴文.大学自治中的腐败及其纠防体系探析[J].现代大学教育,2006(3):52-56.

[10]韩明.高校本科教学与科研冲突的制度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4):93-94.

[11]杨秀芹.教育语境中的“政府悖论”[J].江苏高教,2008(6):19-22.

[12]何雪莲.论中国大学的仪式化生存状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120-124.

[13]顾昕,周适.中国公共教育经费投入与支出的现实审视[J].河北学刊,2010(3):9-14.

[14]周兴泉.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特征、价值取向及结构体系[J].江苏高教,2004(3):8-10.

[15]黄正泉.路在何方:中国高等教育的困境[J].现代大学教育,2010(1):42-46.

[16]袁刚.有限且有效:政府干预高等教育的应然模式[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3):80-85.

[17]万彭军.未来我国高校发展战略调整中的政府干预模式[J].辽宁教育研究,2007(9):52-55.

[18]陈华伟,周艳球.中英政府干预高等教育比较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6):89-91.

[19]王建华.大学道德危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23-32.

第11篇

本书通过运用比较政治学的方法,深入浅出地对世界部分典型国家进行观察和描述,从中选取了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印度、墨西哥、尼日利亚、伊朗这9个国家作为分析的模型,以生动简洁的语言从历史、重要制度、政治文化、互动模式、争论等5个方面讲述公众需要了解的“国家常识”。

作者将国家的历史、地理与当代的发展现状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运用大量篇幅追溯各国的历史,穿插地图直接展现各国所处的地缘环境,并且着重阐述了历史源流与地理环境对政治文化的变迁、制度的变更与当代议题的发展的影响。在叙述过程中,作者还强调了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特性、经济发展状况和教育制度。

本书是西方经典的比较政治学类的通识读物,全书的知识覆盖面广,分析深入浅出,结构清晰,文笔流畅。畅销美国近二十年,一直拥有良好的评价;自第一版面世以来,作者罗斯金教授根据读者的反馈和国际政治形势的发展,不断修订、增补,本书是其第10版的中文译本。

推荐书目:《国家的常识》

著者:(美)迈克尔·罗斯金

译者:夏维勇 杨勇

出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定价:68.00元

《城市的精神》

从耶路撒冷到北京,从香港到纽约,深入城市被遮蔽的内核,探寻凝聚理智与情感、 光荣和梦想的真正精神。当城市化和全球化的脚步加快,我们越来越离不开城市,但是,我们落脚的这个城市究竟是不是心灵真正的家园?我们心底所骄傲的,有没有被这个城市表达出来?我们有没有被这座城市所接纳和呵护?这座城市有没有令我们深爱的灵魂?

《公民的烦恼》

反思中国,我们做错了什么?通过切入历史来反照现实,为当代人寻找出路。举凡诚信、礼义、才智、法治、人文、虚术、名利场、食色、俗性、居家、饭局、自由、未来等,均有透析。 作者以“公民价值观”为手术刀,穿透中国历史,盘点传统文化,阐明当下生活。告诉读者,你的烦恼从何而来?是怎么回事?怎样去解决?

《中国缺什么,日本缺什么》

近藤大介在书中指出的中国现存的三类突出问题,均为他个人在中国工作和生活期间的观察所概括提炼。他所陈述的那些让国人会感到尴尬的三类问题,归结起来叫做“粗放病”,反映出市场经济建立并获得迅猛发展的同时,与之相适应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建设滞后,让市场主体急功近利,缺乏耐心,对团队合作和长期回报的重视度不足。

第12篇

所谓“幸福教育”,就是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功能,为学生智慧和人格的同步发展创设最佳的环境与条件,使学生在校期间具有良好幸福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培养学生感受幸福、体验幸福、创造幸福、享受幸福、传递幸福的能力和素质。

近年来,我校坚持致力于创办幸福教育特色学校,以“实施幸福教育,培养学生阳光心态”为核心,全方位培养身心健康、自信向上、具有积极阳光心态、享受幸福的童年的桃源学子,造就终身幸福的公民。

一、以环境建设为基础,优化幸福的校园文化

学校以“幸福教育”为核心,以“桃李芬芳,幸福满源”为主题,以“幸福港湾”“幸福启航”“幸福旅程”三大板块为主要内容,构建幸福教育的主题大厅、走廊文化,记载着师生和家长自创的对幸福教育的体验和感悟。学校的主题色是橙色与蓝色,橙色象征着热情和温暖,蓝色象征着宁静与和谐,寓意希望学生在温暖和谐的氛围中汲取知识带来的正能量,在温暖和谐的书香校园里培养学生美好的心灵、人文的气质、科学的素养和创造的才能,使学校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幸福殿堂。

二、以快乐活动为载体,打造幸福的学生文化

关注学生幸福,使他们有充裕的时间和充分的机会培养感知幸福、追寻创造幸福的能力。“孩子们需要机会学习享受闲暇时间所必需的那些基本技能,他们必须在童年时代有时间参加此类活动,他们应该自由地去听音乐、欣赏戏剧、做手工、进行游戏活动、从事阅读及其他艺术活动,必须通过学习获得运用闲暇时间的能力,甚至自由地享受快乐的能力。”(查伊・纳什)学校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中英师生交流互访为平台,开展“美文品读”“国际书香日”、读书节、“六一”文化快乐周等活动,打造“书香人雅”的班级文化,积淀人文素养,提升国际教育内涵,培养富有民族精神的世界公民,全方位启迪学生的才智和灵性。

三、以“幸福心育”为龙头,渗透幸福的心理文化

面向师生及家庭,全方位、多角度、不同层面地培养学生的“阳光心态”和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学校以课堂作为培养学生健康心理、阳光心态的主渠道。

1.多层次入手,建设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的课程体系

学校开展了“可爱的孩子你最近有哪些烦恼?”“亲爱的老师你认为这学期你们班级最急需解决的心理问题都有哪些?”等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调查问卷活动,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发展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设置教学目标。一是按照课程表在每个班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如:一年级“我有许多好朋友”、二年级“我和快乐交朋友”等。二是结合国家课题“小学教育中学生幸福感培养的行动研究”,开展“我阳光,我幸福”为主题的“我是阳光小使者”“积极你我他”等心育班会。三是结合一年级新生对学校、教师的适应问题,中年级的学习策略问题,高年级的青春期烦恼、同学交往、升学压力等问题,每学期每年级上一节年级大课。四是学期初安排关于迎接新学期的“新学期,新气象”全校大课,让学生以一个全新的面貌、阳光的态度开始新学期,学期末举办“合理安排复习时间消除考试焦虑”的讲座,学生们在这些形式多样的课程中不断地感受幸福、体验幸福、进而相互传递幸福。五是对有需求的学生进行个体心理咨询辅导,为学生们解决成长中的烦恼。六是开展学生个体和团体沙盘游戏,促进学生进行自我发现与完善。七是成立学生阳光小使者团,通过团队游戏培养班级阳光小使者,发现或协助解决同学遇到的心理困扰或问题,在共同分享中获得成长。八是设置心理健康图书角,供学生们阅读书籍、绘本,营造心育氛围。九是开展学生生涯规划教育活动,针对六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什么样的生活什么样的东西,会让你感受到最大的幸福”,筛查出学生内心最大的幸福愿望;六年级是小初衔接的关键阶段,学校以“幸福拍卖会”为活动载体,模仿拍卖场景,拍卖品都是问卷调查集中反映的幸福愿望,让学生深入思考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和幸福,体验竞争,明确目标,并从当下开始去积极努力。十是在校园网上建立“桃源心苑”心理版块,主要包括四个主题:资讯快报(及时上传学校开展的心理健康特色活动的报道)、心情处方(对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情绪问题的疏导建议)、家有妙招(向家长介绍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园丁之家(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心理活动课教案资源、教师心理健康等),通过这四个版块,形成与教师、家长、学生的全面互动,使幸福的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深入。

2.全学科入手,发掘多种多样能培养学生幸福感的活动

学校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培养学生勇于挑战、正确面对成败、自信自强的积极心理品质,使学生拥有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

在阳光下锻炼,在幸福中学习。幸福首先在于运动,开展多项校园体育活动:生动活泼的体育课,形式多样的课间活动,激烈的春季田径运动会,有趣的秋季亲子运动会及“校长杯”足球联赛、篮球联赛等,使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幸福地学习和生活。

艺术的空间,幸福在流淌。音乐艺术教育是学校的特色教育,学校有年度艺术节活动,学校的合唱队、舞蹈队、管弦乐队多次出访并在国家、省、市级大赛中获得殊荣。

登科技高点,为幸福加速。学校每年都有科技节,学生的机器人设计、速叠杯、魔方、航模的项目成果不仅在校园展览,还多次在各级比赛中获奖。

和平之鸽振翅飞,衔来幸福橄榄枝。我校与英国莫纳代克友好学校进行互访活动,在中英小学教育文化的交流中开阔学生的视野。

四、以家校携手为基石,共筑幸福的家庭文化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强调:“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致而复杂的任务。”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奠基的作用。学校通过家长学校,以形式多样的全员培训,通过“幸福教育”系列课程的实施,帮助和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以“书香校园,书香家庭”建设为途径,开展亲子共读,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和书卷气;以“走进校园,走近孩子”家长教学开放日活动为载体,让家长走进校园,走近新课程,注重习惯培养的实效,不断提高家长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和能力,形成了家校紧密配合、有效衔接和互为补充的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