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4: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优美的语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生命的成长本来就是这样单纯和纯粹,只是我们自己把它弄得过于复杂了。一个人从一出生就如乘上一列匀速行进的列车,到死之前不会有一个站台让你可以歇足或者一条弯路让你可以延长自身的生命,我们唯一可以和生命的长度抗拒的就是尽力地拓展我们生命的宽度。我们应该有能力使自己的生命丰富一些,这种丰富也许沉重,但它是真实的,真实就是一种经历,经历构成了生命。虽然人们越活的接近真实就越感到步履维艰,这或者正是自然的生命和文明的人性之间必不可少的一种较量,强者或弱者,在这里高下立判。
2、看着你俊美的身影渐渐的走近,我即手足无措的愣在了原地,直到你那带有磁性的声音把我叫醒。我才醒了过来。然后既然跑着走了。只是在事后才知道那封写给你情书落在了那里。
3、累积话语,分析事迹,叠加时间,判断路程,组合昨天的应对。就能更好的造就自己,更好的练就心情的转变,不要因为自己的出发而停止远方的判断,不要因为路途的迷茫而改变自己的形成,因为还要接受更多的相遇,还要路过更多的追忆。
4、漫步在路边,不自信、不自卑,一抹微笑静静的悬在嘴边。眼里是一个世界,复杂、喧哗;心里是一个世界,简单、平静。隔开那些喧嚣的纷扰,内心获得一缕得以安心的静。路边的树、花独自美丽,与那飞驰的车流没多大的联系。每棵树、每朵花都有思想,看着每天不一样的变化,它们心里也清楚:这浮尘许多尘埃是无法拒绝的。
5、美丽迷离的月夜下,我静静地牵挂着,默默地想念着,深深地感念着,远方的你们感觉到了吗?
6、梦总是美好的,现实生活中实现不了得,梦总是会帮你实现,就好像在梦里你跟某个暗恋的女孩结了婚,感觉还是那么的真实。一场空,人生难道不是一样吗?
7、话语累积事迹,心情造就明天,今天必须付出,因为还要迎接更多的话语和事迹,走在心情的步伐,若不能调整出发的方向,就不能判断路途的跟随。分析着话语的应对,看着那片属于的自己的方向,应对着心中的婉转,盘旋着事迹的叠加,只能慢慢的累积自己,才能获得希望。
8、话语悄悄的来,事迹慢慢的叠,相遇走进了相思,梦的方向却走进了内心的深处。安排着简单的路途,却要调整属于自己身边的应对,因为还要接受更多的话语,还有迎接一个属于自己的明天,而岁月的伴随丢失了心情的安排,却收获了时间的累积。
9、还在想什么,想的时候时间却走了,还在问什么,问的时候别人却在出发。岁月不会因为自己而停止,心情不会因为别人而转变,在于的分析判断和理解。时间连着心,话语连着真,事迹问着路,多少的付出都不能改变昨天,多少的话语无法判断出属于自己的分析。
10、恍惚间疑惑,对你的情谊是否为一种错觉?片刻便已释怀,这样不更好吗?但是日复一日的思恋早已根深蒂固。()每当闲时,眼前、心中便会出现你的面容,那么清晰,却又那么模糊。
11、回眸岁月,不是所有的相遇都会相知,也不是所有的相知都会永恒。人生悲欢离合都是情,聚聚散散都是缘,徐志摩说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那么如若遇见,别问是缘是劫,珍惜了便是永远,多年以后,在阳光下想起,嘴角会微微上扬,念起,便是温暖。
12、或许此生注定便是个善感的女子,一直相信有一种爱,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融入生命,一句:就算我把自己弄丢了,也不会丢了你,便会让我心生感动,或许人生不可能永如初见,但时光深处,抓住爱人的手,在平淡的岁月里守着一份细水长流的爱,风雨同舟不离不弃,这份情会比初见更美,更隽永,爱一个人就要爱他的所有,包括白发与皱纹。
13、或者,终会有那么一天吧不因为任何人或任何事在心里激起千层浪。不悲不喜,多好呢!当生活真的可以随自己的心意来看待时,或者每一天都有花开,每一朵花开都不会有秘密。
1、满月像个黄黄的灯笼,从东方天边挑起在天空。
2、傍晚,大片大片的雪花,从昏暗的天空中纷纷扬地飘落下来。霎时间,山川、田野、村庄,全都笼罩在白蒙蒙的大雪之中。
3、高原的气候,真叫人无从捉摸。忽而喜,忽而怒;忽而风满天,忽而平静得纹丝不动。
4、夜晚,满月升起来了,一片宁静随着银雾般的月光洒在大地上。
5、两岸的山峰变化成各种有趣的姿态:有时像飘洒的仙女,有时像持杖的老翁,有时像献桃的猿猴,有时像脱缰的野马。
6、一片连绵不断的平原,在天空下伸展,没有山丘,像风平浪静的日子里的海一样平静。
7、高原上的春天短得像兔子的尾巴,一闪便不见了。
8、那霏霏的雨丝,宛如一片朦胧的烟雾,遮掩了绵延千里的淮河平原。
9、雪,盖满了屋顶,马路,压断了树枝,隐没了种种物体的外表,阻塞了道路与交通,漫天飞舞的雪片,使天地溶成了白色的一体。
10、风越来越大了。那朵小云变成了一片白色的浓云,慢慢地升了起来,扩大起来,渐渐遮满了天空。下起小雪来了。陡然间,落起大块的雪片来了。风呜呜地吼了起来,暴风雪来了。一霎时,暗黑的天空同雪海打成了一片,一切都看不见了。
11、洁白的雪,我爱你,我爱你的纯洁。你把大地装饰得一片银白,你把大地打扮得多么美丽。
12、影影绰绰的群山像是一个睡意未醒的仙女,披着蝉翼般的薄纱,脉脉含情,凝眸不语。
13、远望天山,山顶千年积雪,像一位久经沧桑的白衣老人安详地卧在那里。
14、绿草如茵的草原上还有一条细细的河,袒露在阳光下,远远看去,像一条发光的银项链。
15、远处,一座座山峰拔地而起,山上绿树成阴,又有花儿映衬,把整个山峰打扮得分外妖烧。()
16、雪下起来了。多么美丽的雪花呀。在初冬刚来到的时候,雪花就及时地报告了冬天的来临。下课的时候,同学们跑到操场上,有的在欢呼,有的在跳跃,有的张开双手去接那飞舞的雪花。看哪,快看哪,雪把大地盖上了。天上,地上,到处是雪。白色的大地,白色的房屋,白色的树林。
17、夜,静极了,玉盘似的满月在云中穿行,淡淡的月光洒向大地。
18、远处,奇山兀立,群山连亘,苍翠峭拔,云遮雾绕。
1、谢谢你,靠近我,了解我,温暖我,然后离开我,这个过程已经足够让我心疼很久。早安!
2、有目标就不怕路远,有梦想的人生才有意义。做一个追逐梦想的人,生活将充满意义。青年朋友们,要知道,为梦想而奋斗是多么的快乐。当你心中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再困难的过程你都会想办法克服。那些没有成功的人,一定是意志薄弱、早早放弃的人,他们很难实现心中的理想。
3、放弃其实并不比坚持容易多少,只是比较方便而已。生命匆匆,不必委曲求全,不要给自己留下太多遗憾,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宠爱自己,做一个独特的自己才是最重要的。早安!
4、由于失去友情而产生空虚感,不是亲情或其他感情可以弥补的。早安!
(来源:文章屋网 )
一、在文本形式优美处品析
编入语文教材的范文,都是经由经验丰富的专家名师反复琢磨反复比较而精心遴选出来的,它们是语言文字的精品,是言语“佳酿”。所以,品词析句自然应该将“语言美”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把文本特别优美的语言文字作为品词析句的对象。
比如:“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苏教版六年级下《三亚落日》)这是个特别优美的语段,它的优美在于“活跃”“歪着”“抖落”“感染”等词汇有动感之美,“孩童”“脸蛋”“笑颜”等比喻比拟辞格有形象之美,而由这些词汇这些辞格所描绘的落日有着充满活力的形貌之美、色彩之美和姿态之美。这样的语段,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就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语言文字,通过品词析句感受其中的审美意象,享受其中的审美愉悦。
二、在语言意蕴深刻处品析
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许多语言文字不仅语言形式优美生动,而且内在意蕴特别深刻,它们或表达某种复杂的思想情感,或揭示某种深刻的人生哲理,或隐喻某种潜在的客观规律。对于这样的词语、句子或语段,我们在阅读教学中需要重点启发和引导学生去品味,去探析,以实现言意兼得的教学效果。
比如:“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苏教版六年级上《青海高原一株柳》)很显然,这两句话不仅形式优美,更重要的是它含义深刻:在人生道路上,很多时候我们的生活和命运会遭遇磨难和厄运,会遭遇不公和压抑,但只要心中希望不灭,信念不死,坚忍不拔,抗争不已,便能战胜命运,走出困境,创造美好人生。这样的语句,就应该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品词析句,挖掘、发现、领悟、揭示其深刻含义。
三、在想象空间丰富处品析
记得说过:“从无字句处读书。”这里的“从无字句处读书”本意是说在日常生活中处处留意,事事用心,从中获得教益。借用此言,想说明教师在带领学生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时,不仅要启发学生探究作者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语言文字,还要特别关注作者在字里行间留下的无限想象空间,善于在“无字”之处看到风景。
比如:“可是,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苏教版四年级下《第一次抱母亲》)这句话描写的是母亲被“我”抱在怀里时的神情,省略号是作者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我们在引导学生品词析句时千万不能因到了课末就急于结课,应该启发学生细细揣摩省略号中饱含的种种情感,从而感受深深的母爱。
四、在表达功能特殊处品析
【学情分析】
【教师定位】综观此卷积累坪部分、阅读部分,结合平时教学反思,看来扎实的基础源头来自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细致、认真的书写习惯就尤为重要。平时的每个字都应认真书写,这一点教师本身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明确的方法加上步步到位的训练是需要落实及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学生畅游书海,多看书,多读书,读好书,广泛积累,且力求将所学所知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真正做到学以至用,同时,进行有针对学生个人的学习训练,解决实际问题。
一、指导思想:
以鄂教版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实验稿)为依据,立足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着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丰富语言的积累,发展语感和思维。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注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暧昧情趣。引导学生开发潜能,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二、教学要求:
1、名言警句、古诗词、对联、“三字经”会背、会写。
2、 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学会24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在阅读和习作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并能正确书写;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有一定速度。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见解,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阅读其他文章,稍做准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默读课文有一定速度。
5、积累词语,背诵指定的段落或篇章。能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6、能根据需要收集资料,进行简单的整理。逐步养成书记笔记的习惯。
7、观察事物能注意抓住特点,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想像力。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回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作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会24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在阅读和习作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并能正确书写;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有一定速度。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见解,能领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阅读其他文章,稍做准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默读课文有一定速度。
3、观察事物能注意抓住特点,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想像力。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回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作文。
难点:
1、能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有自己的见解,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能根据需要收集资料,进行简单的整理。逐步养成书记笔记的习惯。
3、观察事物能注意抓住特点,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想像力。
四、知识训练点:
1、名言警句、古诗词、对联会背、会写。
2、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学会24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在阅读和习作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并能正确书写;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有一定速度。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见解,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阅读其他文章,稍做准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默读课文有一定速度。
5、积累词语,背诵指定的段落或篇章。能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6、能根据需要收集资料,进行简单的整理。逐步养成书记笔记的习惯。
7、观察事物能注意抓住特点,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想像力。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回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作文。
五、能力训练点:
1、能利用汉语拼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2、学会240个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能在阅读和习作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比较准确地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有自己的见解,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阅读其他文章,稍做准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默读课文有一定速度。
4、积累词语,背诵指定的段落或篇章。能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5、能根据需要收集资料,进行简单的整理。逐步养成书记笔记的习惯。
6、观察事物能注意抓住特点,养成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培养想像力。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做到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语句通顺,有一定条理,书写工整,注意不写错别字,会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能初步修改自己的作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育 审美教育
中学语文教育是最普遍、最基础的教育。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格性给审美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涵。例如文学作品,它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种特殊形态,作为语言艺术的形式,它集中体现了人类的审美意识。就其“艺术”的特质而言,代表着人类审美活动的最高形式,审美教育是以陶冶感情为基础的教育,是一种运用艺术美、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培养审美主体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涉及到审美形式教育、美感教育和审美观念教育等领域。包括知识理智的教育、意志行为和情感教育三个方面。本文就此作为要旨进行阐述。
1 语言媒介为主体的审美形式教育。人类对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由表象开始的。从审美活动来看,艺术的审美主要源于审美感官,如视觉、听觉、触觉等。马克思称视觉和听觉为“感受音乐的耳朵,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借助审美感官可以形成直接的审美感受。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活动,则是由理解开始的,审美主体要获取一定的审美感受,必须经过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后才能间接获得;换言之,审美活动必须由对象的感性形象,并将感性形象同审美主体自己的情意状态相融合而形成审美意象。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核心是以语言这一物质材料作为媒介。从语言艺术的角度来说,文字是材料,语汇、语句、语境、语体则包含两重属性,它既是信息载荷的符号,又是思维的外化表现形式。语言艺术家借助一定的艺术技巧,将文字符号有序排列组合,就传达出特定的信息,对这些有序排列符号有效的理解,就在审美主体脑海中还原为“存在的具象”,给人们的审美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语文是最基础的学科,它所独有的工具性质决定了技能训练的重要意义。语文教育的人格化色彩,又是与学习主体的情感、心灵是相通的。如何在技能训练中渗透审美教育,对学生审美趣味的开拓,进而提升思维的质量,有着非凡的意义。
1.1 语汇、语句的审美。语言技能的训练是从文字的音、形、义的积累开始的。在经历字、词、句、段和篇章的把握后,才能具备基本的语文素质。在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中,语汇的把握和语句的读解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两者同属于知识和理智的发现和证实。就其感性形式而言,两者具备了给人们带来满足的审美价值和精神意义。那么语汇、语句的审美究竟包括哪些层面呢?首先,语汇和语句的审美感知是一个统一体。对语汇的准确把握恰好是对语句意思的充分理解。语句能表达出完整清晰的思维内容,能充分展示丰富的情感世界,又能简洁明确地呈现出逻辑的力量。至于语汇,人们用语言表达思想的时候,除了准确、鲜明之外,还要求语汇使用得生动而富于文采,有序而别具匠心,这就是对语汇的调整和修饰。许多语言大师在这方面字斟句酌甚至呕心沥血的“炼字”以求达到“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目的。理解语汇和语句的辩证关系,了解中学语文教材中丰富多彩的语汇和语句,是对这两者进行审美辨析的基础。
语汇、语句的审美,在于汉语词汇中所蕴含的浓厚的感彩。它不仅使审美主体在精神上产生了愉悦,还因为其中包含的时代性、民族性和个性特征给审美主体以社会化的启示。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一文,开头第一个完整句子是“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个“无非”将日本举国自豪的上野烂漫的樱花美景给予最大限度的淡化,从侧面展示出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学子渴求知识的情怀。就语汇而言,把副词“无非”使用得如此精当生动,几乎有“人格”的特征。类似这样的例子是审美感知的极好范例。
语汇、语句的审美,必须重视语汇在语句使用中所展示的思维力量。从语义的角度看语汇在语句中的表达效果,是语文教学中的知识性判断。由于这种判断侧重于答案的标准,所以相对比较抽象。如果把抽象的知识性判断作为审美判断的内容给予扩展,由于审美判断源于对客观存在的直接感知,故具有逻辑概念无法说明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因而更容易促使学习主体领悟语言运用的技巧,更有深度去体味课文所承载的信息。例如的诗句(“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一个“惜”字,意味非常丰富,“惜”中含褒,肯定了这些中国历史上杰出的英雄,也委婉的批评了这些英雄的不足,虽有雄才大略,但文学才华欠缺,同时这一个“惜”字,包含着后来居上的伟大气概,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英雄必将胜过前人的坚强自信。语汇使用之精巧,语句所蕴含的内涵,给读者以“回味”的无穷美感。
语汇和语句的审美,还表现在综合形态的美感方面。例如“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这句话,从听觉的角度,具备了吟诵的优美,读之上口,听之悦耳。如将重叠形容词“艳艳”去掉,仅剩下没有任何修饰成份的“红”,在语汇审美上就显得呆板而缺乏感染力,这句话从节奏上审美,还有两处隐含的停顿标志:山丹丹/花开/红艳艳。语句的前后序列和谐而不可分割,形成明快而极富韵律的节奏。从形式的审美来看,对称的ABB/xx/ABB具有简约和谐的美感。如果再深入一步,从信天游的地方色彩到陕北的氏族特色,它所涵盖的内容就更广阔了。
1.2 语体的审美。如果说语汇、语句的审美感知相对片面而零碎的话,那么语体的审美在语文教学中则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谓语体可以从两个层面去认识:一是指语言的社会功能变体,即适应不同社会活动领域的交际需要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风格的语言表达体式。就其类别而言,可分为文艺语体、政论语体、科技语体、公务语体等类型。一是指文章的体裁,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等。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1―6册语文教材,所选用的15类99篇讲读课文,几乎包括了语体的全部。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应该把培养语文素质与感受语言技巧所产生的艺术感染力融为了体。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知识积累向能力形成的转化,在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同时,提高学生经过理性思辨而达到审美创造的能力。
语体的审美很重要的是挖掘语体所包含的审美因素,通常情况下,语体的两个层面是互容的。文章的体裁不同,就具有不同的语言表达体式。记叙文是最基本的文体,它的表达体式是以准确、流畅、生动而不失形象为特征的;议论文语言精当、严密,富于逻辑性和思想性;说明文语言恰切、简洁,具有科学性和周密性。还有如诗歌的韵律和谐、意象丰富、情感
热烈,戏剧语言的动作性、性格化和口语化;现代文明快而直接,文言文婉约而多姿。这些都是语体审美的具体对象。学生在对审美对象进行审美实践中,可以充分进行纵向类比和横向选择,充分发挥原有知识的迁移作用,由此展开联想,以达到新旧知识的有机联系。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相互促进,使语文素质与审美能力同步发展,真正体现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语体的审美必须有灵活多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充分调动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概括说来,语体的审美教学设计要有针对性。其一是要把握审美主体的审美心理机制。中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由于知识积累的关系,他们的审美定势仍处在感受方面,因此,语体审美教学设计要侧重强调审美感官的刺激,以调动他们的审美兴趣和激发他们的审美知识,于漪在讲授朱自清的散文《春》时,就要求学生用视、听、触觉去感受现实中的“春”,调动已有的生活体验,并将此感受与作品中所描绘的“春”进行比较,诱导学生去体验春所蕴含的美的因素。这种审美情境的创设,对促进学生由审美感受向感悟过渡,形成较高品级的审美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其二是在语体审美教学设计中,以产生共鸣、激发共振为宗旨,在美育实践中丰富和完善学生的人格。语文教材中许许多多的美好形象、优美的情思、旷达的襟怀,都是学生可感知的,能引发他们产生共鸣的审美因素,能产生强大的审美感召力,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人性得到美的升华。
2 “形象”为主导的美感教育。形象的直觉性和理智性的统一、客观制约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是美感的基本特征。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首先在于语文教材提供了富于审美的物质材料。这些材料认可感的特殊组合形态呈现在学生面前。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课本(1―6册人教版)收录的99篇讲读课文中,文学作品有66篇(含诗33首)。这些能够直接或间接诉之于感觉和知觉的艺术作品,给审美主体敞开了一个斑斓的美感世界。其次,从审美心理构成来看,中学生处在日趋成长的生理阶段,易产生强烈的精神需求,他们对审美的渴求,为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注入足够的主观能量。必须说明的是,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既是对教材内容、形式技巧的把握理解,又是对教材的审美鉴赏。两者互为作用,将美育和育人融为一体。
2.1 形象为主导的“内涵”。语文教学中的美感教育是以“形象”作为主导的。这是因为形象本身给审美主体提供了一个具体的感知的对象。美国教育家帕克认为:“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在语文教学中,配乐的朗诵,将抽象的文字符号由视觉变成听觉,可以给审美主体一种官能上的。例如抒情诗《,你在哪里》的教学,由于作品选择了高山大海、原野森林作为“寻觅”总理足迹的背景,而总理的精神又与云海天涯、苍茫大地融为一体,通过深沉亘古似的诵吟,可以展示出一个博大、雄壮的空间,从中传导出深情悠远如潮的哀思,给学生以深刻的美的召唤。作为一种美学手段,语文教材中所有的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具体生动的生活场景、社会时代面貌和自然场景,都属于可感知的“形象”内容,因为它负载着作者一定的思想情感的信息。例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风悄悄的,草软绵绵的”(朱自清《春》)。这些优美的诗一般的语句中洋溢着作者对生命的深情呼唤,表现出优雅清新的个性风格。通过对这些“形象”的感知,产生美的愉悦,使学生在审美快乐中更深刻地体味课文的内涵。
语文科的教学,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运用直面的教学形式,对特定的教学对象所实施的教学。这种有利的条件为美感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前提。语文教材中的艺术作品又给了审美主体思绪恣肆的空间,因此,审美情境的设置就显得十分重要。以“形象”为主导的美感教育,必须抓住赏析课文这一主体部分,找出美的亮点,开掘形象的内蕴。正如休谟所说:“虽然人和人之间敏感的程度可以差异很大,要想提高或改善这方面的能力,最好的方法无过于在一门特定的艺术领域里不断训练,不断观察后鉴赏一种特定类型的美”。初级中学语文教材中就存在着许多美的景。如《雪》、《济南的冬天》及散见于其它篇章的优美的写景的文字,有许多崇高的人性,有许多催人泪下的形象,这些特殊类型的美对培养学生的美感意识有着重要的作用。
2.2 形象为主导的“方法”。语言艺术塑造出来的形象是鲜明可感的,但又是“不确定”的。这一点,正是语文教育中美感教育的优势。也预示着美感教育方法的丰富性。
拓宽语文教育的视野,是“形象为主导”的首要方法。其他艺术形态所塑造的形象,一般是通过视、听、触觉进入脑海的,人们无法将这种形象完整长久地贮存。又因为固有的艺术形象有了“肯定存在”的模式,规定了人们的想象背景,因而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审美主体再造形象的自由。语言艺术则不同,它凭借语言中介来塑造形象,这些形象在供审美主体感受时,往往涉及到更广阔的范畴。诸如鉴赏者的语言知识能力,作品的背景材料,作者的生活经历和创作个性,形象所存在的时代社会空间,当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时,学生头脑中就会涌现出“这一个”形象。
如果从更深层面去认识语言艺术形象的不确定性,我们就会发现,一旦审美主体在接受了“形象”,也就是在用“形象”去创造。例如《故乡》开头的环境描写,阴沉冷峻的基调,配之以萧瑟荒凉的景物,与作者悲凉的心情交织在一起。这种“景物”形象对学生而言,显然有不确定性。通过教者的导引,学生对这种“悲凉”,情景的再现,往往是渗透或加入了自身的生活体验的。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流派的阿思海姆在分析抽象主义艺术时,认为抽象主义艺术更直接揭示事物的本质。例如对“形”的感知,从知觉结构的角度看,由于有了“不完全”的“形”的视觉感知,会引发人们进行“补充”的冲动。语言艺术的间接特征往往留下许多空白,一如中国山水画的留白。人们可以凭借想象去使之“完美”。这种“补充”和“完美”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成为理解和创造的过程。例如初中语文第五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讲到,鲁提辖将郑屠打倒在地时,发现郑屠已经死了。灵机一动,他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尸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边骂一边大踏步走了。这里留下了让读者去补充的许多细节。当学生明白提辖骂的含义时,将彼情彼景的情节加以完善,从而更深刻地理解鲁智深灵活机智的斗争策略,进而更全面地把握人物性格。可见,创设情境,激发想象空间,是“形象为主导”的美感教育的核心所在。德国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思汤姆指出:“艺术想象就是为一个旧的内容创造出一种新的形式”。在对语音艺术形象的审美过程中,学生凭借自己审美趣味重视“形象”,甚至会不由自主地去演绎可能的“续集”。可以说,语言教学中以“形象”为主导的美感教育,往往成为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创造欲望的
原动力。举例来说,学生对林道静、江竹筠等艺术形象的把握,一般会起脱原著所“规范”好的框架,他们会根据各自的审美特点,将这些优秀形象的本质保留,却往往会把他们“塑造”得与自己更接近些。
3 格调品级与审美观念教育。语文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典范性语言艺术作品的阅读、分析、理解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在语汇、语句和语体中渗透审美教育,主要是增强学生对汉语言的学习兴趣;形象为主导的美感教育,其基本任务是借助语言构筑的艺术形象来陶冶学生健康的情感;而格调品级的鉴赏,则是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的最高层次,其目的是促使审美主体形成审美认识和评价。作为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就是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
语言艺术是感知的美。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指导学生去发现、去感知“形象”所蓄蕴的美,引导学生在“形象”的把握中体验内在情感。语言艺术又是美的感悟,是从“形象”所蕴含的境界、格调的理解中去领略伟岸、崇高所带来的生命的喜悦和自信,从而去发现事物的客观本质,最终形成较高层次的审美判断力。如同一堆石头,在没有审美素质的人眼中,那只不过是一堆石头;而具备审美素质的人却可能感到那是一种力量。他(她)会从石头的颜色、形状、质感中体验到坚不可摧、顽强不屈的意味。可见,审美判断的能力直接影响审美的价值。从这一点展开,一个具有相当审美判断能力的人,他会怎样去看待人际社会中的某些冷漠、怪异、丑陋和庸俗呢,其结果定然是不言而喻的了。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许多多有价值的人性、人格和思想,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和伟岸;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者不屈的英姿;朱自清的《春》和《背影》的情怀,洋溢着生命意识真挚情感的光彩;从范进、孔乙己身上我们又体验到冷峻深刻的哲理。语言艺术丰富复杂的内容几乎就是人类历史的缩写本。这种生命意识中所包含的深邃的主题、优美的意境、完美的形式、生动的语言、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风格,与学生内在的生命意识有着血脉相同的联系。对这些准备走进时代、融入社会的学生而言,最具有美感的内化和提升的作用。正如思想家卢梭所说:“有了审美的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
对学生进行审美观念教育,必须“还原”到具体作品的情致、格调、品级和风格上,否则,这种审美就是空中楼阁式的说教了。格调品级的审美观念教育的方法是丰富的,概括起来,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把语文教材中的文学艺术作品当成重点,强调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主观感受,使学生在强烈精神需求的前提下,主动去体验审美愉悦,进而形成一定的审美理想;其次,注意对文艺作品的“格调”口味,作为审美主导的教师,要有意识地将“美的格调教学”作为语文课教学的组成部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接受美的格调中养成较高品级的审美判断。重视对不同作者的不同创作个性、风格的分析,是格调品级的审美观念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全日制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教材所选辑的文学艺术作品,几乎都是名篇名作,作者从古到今,从中到外,汇集了语言艺术大师们的心血,语文课教学中要有重点、有比较去分析创作个性所蕴涵的“格调品级”。诸如冰心散文(《小桔灯》)的纤秀柔美,朱自清散文(《春》、《背影》)婉约多情,鲁迅的冷峻深刻,茅盾的泱泱大度,莫泊桑的曲折经营、跌宕起伏,侧重这个方面的教学,就是展示格调品级内涵,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有着非凡的意义。
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培养高中学生学习英语不能只是为了应试,而要为了学以致用。在任何事情都呈全球化和国际化的今天,英语的重要性无须赘述。而要真正想学好这一语言,学习者一定要从内心喜欢,能够像欣赏美丽的事物那样去欣赏英语,才可以喜爱学习英语。作为高中英语教师的我们如何让学生通过感悟到英语美丽而努力开心地英语呢?一、让学生听到悦耳动听的英语,进而模仿,提高自己的口语,最终能够说出悦耳的英语
这一点的实现离不开教师本人英语口语的水平。因此,首先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多模仿,多用心去体会,我们要先感觉到英语是令人心情愉快的语言,多听多模仿,才能说出优美的英语去影响学生。教师的影响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其次,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听英语的机会。例如,规定一个每日英语金曲时间,可以为学生选放一些流行歌曲、经典歌曲等,例如:“We Are Young”“I will”等:或者定期播放清晰且易于模仿的影视片断,发挥视觉和听觉两大感官的作用,例如:“Cinderella”“Snow White”“Aladdin”“King Arthur”等;具有轻松氛围的英语角也是必不可少的。再者,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周末休息时间多看英语电视节目,或听英文歌曲。几乎没有人不喜欢音乐和电影,只要持之以恒,通过听和看任何学生都可以渐渐体会到学英语的快乐,而且一定会有所收获。
二、让学生看到美丽的英语
除了上面提到的定期欣赏合适的影视片段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看到书写整齐工整或书写优美的26个字母。漂亮的东西总让人忍不住驻足欣赏,同样道理,如果把英语字母写漂亮了,学生也会爱写、爱看。教师一要注意平时板书和电子课件中文字的字体选择,通过电脑设计字体,可以让学生欣赏到多种漂亮字体,例如圆体等。请字迹漂亮的学生写出范本,张贴于教室的宣传栏。激励英语字体扔不够漂亮的学生积极地练字和模仿。我班教室板报现在是如此设计的:左边是五彩缤纷的花朵,每朵花瓣都用漂亮字体写着优美的语句,或者因人深思的名言、警句;中间一个小黑板,上面是同学们“晒字体”的空间,比比谁的书写更漂亮;右边是名牌大学的照片和英文简介;周围则是贴着彩色底板的最近作品中摘抄的优美句子(以漂亮的书写印刷)。笔者通过实践,证明这种目光欣赏美丽事物的效力是非常明显的,不仅使学生爱学英语,还可以督促学生相互竞争、努力奋进。自然对于提高英语能力是很有帮助的。
三、让学生读出字里行间英语语言表达的美
1.高中英语的学习很多任务是通过课堂阅读完成的。那么为了吸引学生体会英语的魅力,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文字里读出英语语言的美、运用想象把描述优美的语句在脑海中形象地展现出最美的画面。笔者在此摘抄几句与大家共同欣赏:
“Seeing such extraordinary beauty, I think every cell in my body woke up”(人教版选修7, Unit 3)。读完这句,我脑海中想象的是满身的细小毛孔都张大了眼睛去看海底世界的美丽。
“The first thing I became aware of was all the vivid colors surrounding me — purples, reds, oranges, yellows, blues and greens”(人教版选修7, Unit 3)。这句话能让大家轻松地联想出五颜六色、缤纷绚烂的画面。
“As we went beyond the city, I watched the straight rows of rubber trees and miles and miles of green”(2010年高考英语全国卷)。读完此句,学生可以立刻把文字想象成图片—整齐的橡胶树和连绵不绝地绿色。
“Matilda danced and danced, floating on a cloud of joy”(人教版选修)。读完学生可以马上感受到Matilda的快乐心情。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品味精彩的句子、段落、英语表达及运用比喻、排比、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让学生真正去欣赏到英语的美丽,学习英语时才会心情愉快、效果最佳。
2.在充分挖掘教材或练习题中文章或句子的美之后,教师可以利用教材相关的图片、影视片段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拓展更多知识,欣赏到更多不同的文化。例如学习选修7 Unit5,话题涉及到去国外学习的情况和对秘鲁旅游的知识的介绍。教师可以帮助学生通过网络、图片和视频了解更多秘鲁文化和风景名胜和历史地理知识。利用对不同文化的好奇心和对美的事物的向往,学生肯定能积极学习教材知识和课外英语知识。
四、让学生写出漂亮的英语字体
在让学生见识到英语语言的魅力和美丽之后,教师还需鼓励学生练好书写,同时在学生努力练字过程中指点学生,例如,告诉学生哪些字母该如何改进。
笔者从以上四个方面一直不断尝试,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成绩看,效果还是很令人满意的,笔者会继续实践、探索。希望完美实现目标。让学生从听、说、看、读、写等各方面带着愉悦的心情去学这门美丽的语言、爱上这门语言。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作为一门重要的德育课程,小学语文学科担负着美育教育的重要职责。特别是随着文化多元化发展和互联网的快速普及,社会滋生了许多不良思想,为了使小学生不受这些不良思想的侵蚀,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就更需要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美育功能。因此,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美育教育功能的具体应用对策进行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寓美育教育于朗读,引导学生感知美
纵观小学语文教材,其中有大量的优秀文章、优美的散文以及诗歌等语文内容,且这些佳作均包含着作者的个人人生经历和思想哲理,这些均可以成为学生感知美的重要素材,所以在平时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为了更好地使学生感知美,教师可以为学生合理选择一些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篇章来让学生进行朗读,必要的时候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些舒缓、轻柔的音乐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知美,使学生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朗读教学中来,从而使他们可以在心灵上来和作者情感产生共鸣,逐渐激发学生感知美的兴趣。例如,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情地阅读和朗诵《小池塘》《草原的早晨》《夕阳真美》《庐山的云雾》《我和祖父的园子》以及《烟台的海》等,尤其是要做好阅读过程中的标记工作,使他们及时记录下自己认为比较优美的文章段落以及词语内容,借助月度笔记的记录和朗读过程来使学生逐步感受到有关阅读篇章中相关语句之美,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心来充分感知阅读文章所表露出的美感因素。另外,为了可以增强学生朗读的有效性,教师可以结合阅读篇章的思想情感基调来为学生播放一些恰当的背景乐或者相关视频课件,以便增强学生朗读的有效性,使他们可以更好地感知阅读篇章中所包含的“美”,从而为美育教育奠定扎实基础。
二、寓美育教育于写作,引导他们认识美
写作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就是学生将所学语文知识“实体化”或者融合再现的过程,所以在开展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语文教师需要善于借助写作的过程来贯彻美育教育理念,以便使学生可以充分感知美。针对各种类型的作文写作,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归纳和总结阅读篇章中的各种精彩段落和语句,包括描写祖国山川的古诗、游记或者散文等均可以成为学生写作的重要素材。在积累写作素材的过程中,学生会在赏析古诗、散文或者其其他优秀读物的过程中逐步感受到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情感,增强他们感知美的能力。例如,在讲解《春望》(苏教版八年级语文)这篇经典古诗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感受作者自身所要表现的那种忧国忧民的情怀,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相关的古诗歌来让学生了解和把握这些篇章所要表现的核心思想,这样可以逐步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丰富的写作素材。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除了侧重写作素材积累之外,教师还要鼓励学生深刻理解有关阅读篇章中那些优美的词句,以便通过学生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要的文章结构来透彻地把握这些关键语句美感。例如,针对《大海的歌》(苏教版三年级)这篇语文篇章的讲解,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合理分析这篇文章的整体写作构思,了解和把握作者写作的方法,但是更为重要的是要了解、分析和把握这篇文章中那些重要的词句和段落。比如,“船头飞溅起来的浪花,唱着欢乐的歌”这句话就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正在坐在快速滑行的小船上倾听着一曲欢快的歌声,从而可以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这些文章语句所要展现的情境之美。实际上,也只有通过小学生对于这些文章段落中字词句等的训练,方可使学生更好地感知文章所要表述的美感,否则势必会对最终的美育教学带来不利影响。另外,写作对于学生的想象力也有较高的要求,所以也可以借助启发学生来更好地感知美的形态,这是学生参与审美活动的重要条件。因此,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来为学生展示一些相关的图片来让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和想象,这样将为学生感知美创设良好的条件。
三、寓美育教育于课外,引导学生体会美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美,教师除了借助课内的语文学习之外,同样可以将美育教育贯彻到课外的教学中来,比如课外阅读、课外写生活动等均可以成为学生体会美的重要手段。一方面,针对课外阅读而言,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兴趣和爱好来向他们推荐一些小故事、科普杂志或者其他趣味性阅读读物。另一方面,在课外写生等活动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去认真发现,用眼睛去发现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比如美丽的鲜花、灿烂的阳光以及飘零的落叶等均可以成为学生体会美的重要途径。总之,美育功能作为小学语文学科的一个重要素质教育功能,与智育功能和德育功能并称为语文教育的三大素质教育功能。通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渗透美育教育,可以使学生形成正常的审美观念和思维习惯,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为了确保其渗透质量,就需要将美育教育思想合理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以便可以全面增强美育教育的有效性。
作者:周霞单位:江苏扬州市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
关键词:句式仿写;品味语句;训练思维;捕捉契机
小学低段写话教学是作文教学的启蒙阶段,是作文教学的重要基础。如果从低年级开始,教师在教学中就善于捕捉美文佳句,引导学生对那些用词准确、描述生动、形式特殊的句子和段落进行仿写,逐步引导学生积累词句、锤炼语言,对今后的中高年段的作文学有裨益。那么,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句式仿写呢?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谈谈:
一、品味精彩语句
教材中有许多新颖别致的句式值得学生学习,也有许多生动传神的描写值得学生借鉴。在低年级写话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品味精彩语言,同时找准有价值的模仿点,指导学生锤炼语言能力,使学生有章可循、有例可仿。
如北师大一年级课文中许多句子值得孩子模仿借鉴。我们从一句话到两句话、三句话,再到一段话,引导学生进行句式仿写。如教学《看花灯》一文,“各种彩灯真奇妙。”可以让孩子仿写一句话“ 真漂亮! 真好玩!”教学《水乡歌》,要求可以逐步提高,让孩子模仿“白帆片片像云朵”这句话,来仿写“红红的太阳像个 。 像小船。 像 。”再如,教学《美丽的彩虹》一课时,“冬冬说,彩虹是一条美丽的项链,天上仙女戴上它,一定会更加好看。”学习这段话时,我先引导学生明白这一段的写作特点,再引导孩子展开想象,一起动笔试着写一写。学生这样写道:“彩虹是一条美丽的跳绳,看,两个小朋友把它摇上去了,其他小朋友正准备跳呢!”“彩虹是一条美丽的彩带,我想拿它在天空舞蹈,让彩虹具有更美的姿态。”
多美的语言啊!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句子的特色,学会了组织自己的语言,并能举一反三,写成优美的片段,较好地做到了“仿之有形”。
二、训练发散性思维
只要做个有心人,教材中处处都是可以进行小练笔的点。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自主学习能力还不够完善,容易受到例句的影响而形成思维定势,致使写作内容单一,写作范围狭窄。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展开联想,不拘一格,写出自己的创意。如《问银河》一课中几个小节里都有这么一句话:“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 ”我抓住诗歌的这一特点引导学生大胆想象,畅所欲言,为他们提供了一些图片素材,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有效的培养,学生不仅说出写出了精彩的语句,如银河,银河,请你告诉我:你那里有没有美丽的花朵?有没有茂密的森林?你那里有没有可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像这样,因为有文本语言作为依托,所以学生都能展开想象的翅膀,仿照课文的样子进行仿写。教材中还有很多课文想象奇特,语言优美,洋溢着童真童趣。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不断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习得思考和想象的方法,做到“仿中有创”。
三、捕捉练笔的契机
“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的流个不停。”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精辟话语,以极其生动形象的笔触寄希望于教者:在指导学生写作之前,应先带领学生深入到生活这一源泉中,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帮助学生把“无米之炊”变成“有米下锅”。的确,学生的日常生活里有很好的习作素材,只是孩子不认为它是写作材料。在低年级的写话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去生活中寻找素材,即便是句式仿写练习也应不例外。我们的习作教学就应该让学生感受作文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作文就是自己生活的个性化表达。
如:在一次语文课上,我就和学生玩起了他们课间经常玩的“左一拳,右一拳”的游戏。首先,我虚心拜他们为师,请两个小老师来教我玩,在“生教师学”这个环节中,孩子的表现欲强,都争着要把游戏方法教给我,我就让他们都有展示的机会,都来“教教”老师,这样在不知不觉中就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接着我用“先……再……然后……接着……最后……”这样的句式写了一段话,再让孩子们仿着说,再写。
语文教学过程包括许多环节,而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可以实施美育教学。
一、在朗读环节上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朗读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如果教师能充分地利用各种有利条件,设置美读,学生定会被由朗读带来美的氛围所感染。常言说:“三分文章七分读”。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最适宜于美读。只有通过声情并茂地诵读,作品的声律美、意境美以及丰富的情感才能再现出来。如朱自清的《春》饱含语言的音乐美,它是实施美读的典范之作。作品以反复句“盼望着”开头,其后语句长短错落,平仄自然变化,音调抑扬有致,节奏舒缓自如,一串排比句和“了”字运用,不仅增强了语言的韵味节奏感,而且也将作者盼望春天的喜悦之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二、在讲解中
讲解是课堂教学中的最重要的环节。是教师向学生有序地输送信息,启迪其心智的主要途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课文大多是生动形象并且文字里就透出声、色、情的,常常用叙述、描写、抒情等笔调描绘社会人生画面,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比如教《晏子故事两篇》的讲解;教师的表情要与课文内容相吻合,如讲“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橘生淮南而为橘,生于淮北而为积,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等语句时,教师应是气愤的表情,并且语调应是刚劲有力,情绪应是激昂的,才能表现出晏子巧言善辨,机智地使对方诚服的形象。这样,在学生的脑海里便会闪现出晏子的勇敢机智的形象。
三、在交流环节中
审美是一种令人兴趣盎然、充满愉悦色彩的活动。在教学中,如果教师精心设计提问,就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审美气氛,但要通过师生或学生之间交流,才能达到这种审美的气氛。比如教《林海》的第五节时,提问:这段写了哪些景物?有什么特色,假如你到了那里会有怎样的感受?通过小组交流,有的说:“我来到这儿,看到温柔的山岭之间流动着清澈的河水;河岸上有青松、白桦;地上开满了各色的野花,花丛里小蝴蝶翩翩起舞。我被这种景色陶醉了,仿佛走进了美丽的画卷。”有的说:“这段文章写得有山、有水,有声有色,动静交融,真是太美啦!”。”可见,好的提问,加上学生互相交流,使学生进入作者所描绘的意境中去,深入体会思想感情,进而达到实现美的目的。
四、在课外环节中
课外活动是教学环节的自然延伸,也是语文美育的重要方面。语文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经常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走走,让他们去看湍急的飞瀑,崇峻的山脉,以获得自然的崇高美;让他们去观赏清澈的溪流,以感受到自然的优美。各具特色的自然美的形态,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而且还会为他们进行美的创造奠定基础。比如教学一年级第二册《找春天》时,带学生到郊外去找春天,并让他们把自己看到的美景画下来。学生通过走进大自然,自由自在地感受春天的美,观察春天的景色,画出了春天的美景,有的画小溪里的小蝌蚪在游动;有的画柳枝刚刚发芽;有的画地上长着的嫩嫩小草和野花;有的画桃树开花了,燕子飞回来了等等。这样既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又丰富了他们的课余生活。
关键词:三年级;作文教学;策略
三年级作文教学的重点是奠定学生作文写作的基础。如何正确引导、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使学生喜欢上写作,并为以后的作文打下基础呢?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指导学生写作技巧,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培养学生阅读习惯,至关重要。
一、乐于表达,畅所欲言
对三年级学生来说,作文教学不容忽视,起始阶段作文基础打好了,以后的作文教学才能得心应手。教师要给学生定下诸多规矩,如作文时要紧扣主题、字数达标、语句生动等等。但两次作文练习后,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达不到要求,个别学生为了凑字数而在那里绞尽脑汁,而有些学生甚至对写作产生了畏惧、抗拒心理。教师开始反思学生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于是,教师重新学习了“新课标”,结合“新课标”要求“观察周围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开始改变策略,大胆地鼓励学生把自己最想说的话写下来。一段时间以后,学生的写作心理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他们开始期待上作文课,期待可以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所以,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应立足于让他们敢于表达、畅所欲言,写出他们的真实感受。少一点约束,少一点打击,多一点自由,多一点鼓励,才会使学生敢写,乐写。
二、学习模仿,以形塑形
三年级学生刚接触写作,不知道作文怎么写,教师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学习,是一个不错的方法。模仿有很多种,可以是句式模仿,也可以是修辞模仿;可以是文章结构模仿,也可以是构段方法模仿。所以,教师在讲解课文时,应当适当渗透对该篇课文写作技巧、写作过程、写作经验的教学。小学三年级语文教科书中,有许多优美的、结构清晰的文章,不仅川词精妙、内容丰富,而且许多写作方法值得学习和借鉴。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富饶的西沙群岛》,利用“总一分一总”结构,围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展开,文章结构非常清晰,就可以让学生进行结构模仿。也可以模仿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文中的修辞手法描写。还可以模仿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翠鸟》一文第一段中对翠鸟的外形描写。这些都是值得学生学习积累和在作文中运用的。通过专项模仿学习,让学生逐一掌握、突破,从无到有,从模仿到自创,以形塑形。
三、活动体验,制造素材
学生们在写作文时,经常碰到确定了主题,但不知道如何展开、怎么来表达心中的情感等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缺少素材的积累。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写作练习是写一写家乡的景色。但学生们却不知道自己家乡的山、水、桥有什么特点,四季又有什么变化。原来学生对家乡的景物特点一无所知。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体验和经历,提高学生的写作热情。叶圣陶先生曾说:“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往往可以为学生提供很多的素材,当亲身经历一件事时,学生们定会对这个事件有所见、所闻、所感。有一次,学校组织做风筝、放风筝活动。事后,学生们将这个活动写成了作文,过程清晰、语句通顺。以下是一个学生对问风筝的描写:“开始绘问风筝了,两人一组。我们首先用铅笔描出想要的图案—一条小鱼,甩着大大的尾巴。然后老师把我们带到草坪上。我们一手拿着颜料,一手拿着颜料刷,开始兴奋地给风筝上色。我们把鱼尾涂成蓝色,把鱼鳞涂成黄色,用黑色来点缀小鱼的眼睛。你一笔,我一问,没过多久,一条栩栩如生的小鱼就问好了。看着眼前的小鱼,我们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小鱼终于也有机会飞上天啦!”
四、留心观察,捕捉细节
“新课标”提出,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留心观察身边事物的习惯。三年级学生作文常见的问题是对事情不分轻重地叙述,缺少一定的细节描写,无法凸显事物的特点或性质,因此无法打动人。这里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最关键的原因是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三年级上册,有一次练笔是请学生写一种熟悉的花。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杜鹃花的:“杜鹃花是粉红色,一朵一朵的,像一个个红色的小脸蛋。”学生在观察的时候,注意到了花的颜色是红色的,并运用比喻句来描写花的颜色,值得表扬。但是他却只观察到花的颜色,至于花的大小、形状、香味等完全没有注意。他对杜鹃花的描写,显然无法突出花的特点。学生认识事物的主要方法就是观察,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个有心人。只有学生亲眼看过、接触过,才会有发现和感悟,写出来的内容才会真实、打动人。因此,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至关重要。
五、注重阅读,积累运用
属于自己的小天地。在课余生活中,大家可以尽情地做自己想做的事,一展才华。看报、唱歌、集邮……都是同学们课外所喜欢做的。
我的课余生活最大的乐趣就是剪报,把报纸里精彩的诗篇、散文、图画等剪下来,集在小本子里,其乐无穷。那些优美的语句、感人的故事、美丽的图画,时常使我摆脱那些成堆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卷所带来的压抑感,摆脱母亲唠叨的烦恼。每当我拿起小集子,墨香的语句、美丽的图画、优美的诗词,就会使我陶醉,忘记一切,自己就好似置身于这诗情画意之中,自得其乐。
为了剪报,我的课余什么也不顾,一张张报纸被我剪得满是洞洞,地上、桌边满是纸屑。姐姐为这烦恼,妈妈为这唠叨,只有爸爸对这件事笑而不语。有一次,我来到报堆前,看着各种各样的报纸,真使我有点应接不暇。我用手翻动着报纸,猛然,一幅墨黑的“桂林山水”画呈现在我眼前。我喜出望外,立即拿起来欣赏:静静的江面,停泊着一叶小舟;葱郁的花草树木,让人忘返;高耸入云的山峰,直插云霄。整幅画面就像是一幅天然的画屏,多诱人的一幅画啊!看着,看着,我只觉得身在此画中,好像到了仙境一般,我拿着它爱不释手。这时,售报员走过来了,问我买不买报纸,我毫不犹豫地说:“买!”当我把手伸向口袋时,口袋里却是空空的,一分钱也没有。我急了一头大汗,不知所措。售报员并没责怪我,而是叫我明天再来买。第二天,我拿着那张心爱的报纸,立即剪下来。看着不知凝结了多少心血的报集,我心里甜滋滋的。
为了剪报,我把课余的时间都花在阅报上;为了买报,我把所有的零用钱全用了。为这常常遭到妈妈的责骂,她再也不给我零花钱了,连家里的报纸也不让我看,甚至还把我的剪报集没收了。我很伤心,难道剪报还有错!不!没有错,还是爸爸最懂儿子的心。他鼓励我,还劝说妈妈,最终妈妈还是理解了我,并把报集还给了我,勉励我多努力。我又可以自由地剪报了。有时,我把报集拿到学校,同学们看了也爱不释手。于是,我便经常借给他们看,让他们也感受到剪报的乐趣。
剪报不仅使我领略了大自然的美,而且使我学到了更多的知识,更使我开拓了视野,激发了我追求美好的理想和勤奋学习的信念。剪报是我最理想、最有乐趣的课余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