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4:3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冬天的诗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诗词里看冬,我的心就和暖起来。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早冬》,我品味无尽。“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霜轻未杀萋萋草,日暖初干漠漠沙。老拓叶黄如嫩树,寒樱枝白是狂花。此时却羡闲人醉,五马无由入酒家。”我尤爱这首古诗,诗人白居易拿起温暖的笔,道出了冬不只是冷漠和萧瑟,还有美好和生机,安然和恬适,让人在路的尽头有了希望和向往。诗人借景抒感,给人心灵的碰撞和启迪。《早冬》里说,早冬天气虽已冷寒,但仍像春天一样可爱美好。“似春华”三个字,鲜活地赞美了冬天的美景和对冬天的爱意,让人在无尽的遐思中生出暖意来。
清代诗人潘德c的《镇江至江宁山杂述》,亦颇具意味,同样写出了冬天的明快和艳丽,给人视觉的美感和内心的宽慰。“人畏冬山肃,我爱冬日丽。老木妍新霜,浅红透深翠。”诗人是说,别人畏惧冬的酷冷,我却眷爱它的冷艳和明丽。经霜的老树在冬天里更加美丽了,浅浅的红色中透着深浓的翠绿。诗人从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中吟颂冬天,别有一番意趣。它告知人们,只有懂得欣赏,自然会陶醉其中。
古诗词中,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可谓是一个冷寒的画面。但冬天虽至,却不凄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作,结构至为精巧。虽写江雪,但不直接入题,直到结尾才豁然开朗,“寒江雪”三个字便生生地冒出来,让人回味悠远,很是吸引人。它乍看是一目了然的山水画,没有行人和飞鸟,唯有一位披蓑戴笠的老翁孤舟垂钓。诗人借此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写出了人生的荒寒静寂。《江雪》画面十分幽冷,意境十分空旷明净。但诗人柳宗元身处逆境,执着而不孤独,坚定而不妥协,孤愤而又向上,宁静而又超脱,这便是冬天里驱走寒意的一篝火。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唐代祖咏的名作《终南望余雪》,是一首典型的咏雪诗。这首诗是说,终南山北岭景色秀丽,积雪像是浮在云端。初晴的阳光明亮地照在树梢上,可是长安城今夜会更冷了吧?此诗紧扣主题,咏物寄情。清新明朗,朴实俏丽。“阴”“秀”“浮”“明”“霁”几个字,把这首诗给写活了,将冬日雪景明亮亮地呈现出来,真是一首千古佳作。诗文开始铺写终南山明亮的颜色,末句笔锋陡转,裹着浓重的诗意和美感,真实地表达了诗人深邃的思想,更能温暖人心和打动人。
赏阅古诗词,诗人名家有的把冬天写得空灵,有的写得沉寂,有的写得冷艳,有的写得浓重,但都极富美感和意趣。冬虽冷寒寥寂,但有傲寒独放的红梅。虽雪霜漫空起舞,但有“孤舟垂钓”的坚定和高昂。古诗词不仅给人视觉上的享受,还把人带进一个无限开阔的境地,让人在诗里词外品味无尽的同时,也会带来心灵的愉悦和温暖。
(选自《甘肃林业》,有删节》)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绘画;情感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47-01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对诗歌意涵的引领,要么让学生将诗词的意思一抄了事,要么直接让学生背诵,导致诗词教学只求能背而不求解,妨碍了学生对诗词的解读。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借助动手绘画这一途径,让学生在涂鸦的同时,将诗情和画意融为一体,由此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
一、借道绘画,领悟诗歌意涵
小学教材中,一些耳熟能详的诗歌不但通俗易懂,而且蕴藏着丰富的意涵。教师可借助有效的绘画途径,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带领学生领悟其中的深意。
比如,人教版教材中《草》这首诗歌,诗人紧紧抓住草原中的野草,对其顽强的生命力给予真诚的赞美。虽然内容直白浅显,但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其中丰富的情感意涵,还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此,我让学生借助绘画来体会这首古诗中的野草精神。我先让学生观察野外的小草,然后根据观察和理解,拿出画笔进行描画。学生画出了一片嫩绿的、生机盎然的草地,并指出这是春天的小草。我追问:“夏天的草是什么样的?秋天呢?冬天呢?”学生画出了夏天草的茂盛与深绿,秋天草的黄绿相间,冬天草的一片枯黄。我让学生用古诗中的句子来表示自己的画,这样学生便深刻理解了“一岁一枯荣”的含义,并体会到了小草顽强的生命力。
二、借道绘画,扩展丰富想象
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借助绘画,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诗歌意象融合在直观形象的图画中,从而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乡村四月》一诗时,我先让学生诵读古诗,之后闭上眼睛,想象一下眼前出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从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开始想象,然后说说自己想要画什么。有学生说,想要画一片绿色的大草原,那里有蒙蒙细雨,淡淡烟雾,还有茂密的树林;有学生说,想要画一片生机勃勃的稻田;有学生说,想要画出飞翔的杜鹃鸟,飞得累了就站在枝头啼叫。此时,我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是什么样的颜色?”学生展开想象,这里的山是绿色的,草是绿色的,山坡上的树木是绿色的,田地里的禾苗是绿色的,江南的水也是绿色的……在这样的想象空间里,每一个学生都借助绘画,将诗歌中的美景诠释了出来,不仅理解了诗歌的丰富内涵,而且在绘画中提高了审美能力,扩展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三、借道绘画,突破诗歌难点
在古诗词教学中,由于年代久远的缘故,学生理解诗词中的句子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为了突破难点,就需要借助绘画设置相应的阶梯,带领学生自主探究、自由体会,逐步领悟诗歌中丰富的情感。
比如,在人教版课文《渔歌子》中流露出词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词人闲适的心情。@是教学的难点,也是重点所在。为此,我先让学生根据词的前两句内容,画出景物。学生画出了一座山,山前有几只展翅飞翔的白鹭,山脚下,河水边,桃花正在盛放着,娇艳的花瓣落在水中,流向了远方;河水清澈见底,鱼儿正在水里游来游去。这是远处的景物。那么,在近处有什么呢?学生继续画了江边垂钓的老翁。他身上披着绿色的蓑衣,头上还戴着斗笠,小雨轻轻地落下来,他却浑然不觉,仍然在专注地钓鱼。根据学生画出来的这幅图画,我让他们思考:“为什么要画出白鹭呢?白鹭代表了什么?”学生这才领悟到,白鹭是自由闲适的象征。它们自由自在地飞翔,正如垂钓的老翁一样,乐而忘归,充满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深情。由此,学生借助绘画,对词中蕴含的情感内涵有了直观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有效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借道绘画,品析诗歌修辞
小学教材选用的诗词不但词句优美,而且运用了巧妙的修辞手法。学生借助绘画,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匠心独运,从而汲取丰富的文学养料,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望洞庭》一诗时,我让学生根据平时对生活的观察,画出远山和湖水,还有悬挂在高空的月亮。学生勾勒出诗中的景物之后,再根据诗歌的描写,涂上颜色。他们涂上了蓝色的画面,淡黄的月色,并涂出了绿色的洞庭山。但在诗中有一句“镜未磨”,该如何画出来呢?学生仔细思考后,发现当湖上没有风的时候,湖面就会宛如没有磨过的铜镜一般,与天上的月色交相应和。由此,学生借助绘画,品味到了诗人借助巧妙的比喻,将平静的湖面比作了一面铜镜,形容波澜不惊的湖水与秋月交相应和的美景。
“三更有梦书当枕,曾是娉婷佳人来”。夜幕下,隔世的诗句,不经意的拨动着我的心弦,敲打着浅愁下的无眠。冬夜漫长,一颗心在文字里漫步、驻足、守望。把一阙阙喜爱的诗词小令,在唇齿间咀嚼生香。
时光的杯盏里,一缕文字生成的墨香,在空气中氤氲着迷人的芬芳。回眸,过往的一切都是风景。风起,云散,一切皆是缘。让文字在辗转的四季里停留,定格便是永恒。走过的人生,丰盈着心底的梦。花谢无语,亦芬芳着过往的曾经。
这个冬天,与文字相约,与雪花为伴,与梅花相恋。一瓣,两瓣…化作千言万语,暖半世情怀,暖一季冬天。
留不住的光阴从指尖花落,留下的文字记录着心中的瞬间。沐浴在文字里,给心灵找一个可以停靠的港湾。如水的日子,有风吹过,漾起涟漪片片。时光的隧道里,有暗香浮过,忆起,便是心暖。
拥有一颗敏感的心,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一幅画,一杯茶,,一片落叶,一棵餐桌上的青菜,一朵晶莹的雪花,一棵碧绿的小草…入眼,都是风景。把心开成一朵文字里的梅花,不张扬,不凋零,只散发出一缕暗香。芬芳着未央的流年,丰盈着薄凉的冬天。
以岁月做笺,在时光的隧道中播种美好,欣然每一个日出,用心感悟。释然每一个日落,用心聆听。抖落岁月的尘埃,以一颗无尘的心,还原生命的本真;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生活中的所有。
树,在秋天放下了落叶,心很疼。可是,整个冬天,它让心在平静中积蓄力量。春天一到,芳华依然。
回眸2013:温暖永存,心中的碎碎念念,敲打成了文字,定格成了永恒。他日,翻阅,是一种纪念,亦是一种心暖。素锦年华里,留下了心底的斑斓。懂得,已是无憾。
展望2014:珍惜手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在自己的领域里努力进取,做个满意的自己。用文字记录自己心灵的轨迹。在寂静一隅,掬一捧清欢,在文字里做一朵清淡的小花,散发出缕缕幽香,芬芳我的四季。
梅,剪雪裁冰,一身傲骨。此花与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傲雪独立,铮铮铁骨,是不少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最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在中国浩瀚的唐诗宋词里,就有许多有关梅花的诗篇飘香其间。诗人以梅为骨,以诗为心,或抒情或感叹,朵朵梅韵穿越沧桑岁月的洗礼,成为历经千载传诵的绝唱。
梅花的美在于凌寒脱俗的本性。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与桃李混芳尘”元代诗人王冕将混世芳尘的普通桃李与冰雪林中的白梅对比,从而衬托出梅花的素雅高洁。诗人以梅自况,借梅花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坚守情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格远志;梅花的美在于未动意先香。宋代人陆游在《卜算子・咏梅》里如此诠释:“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超越了生命的花季,梅属于冬天,却用火的青春与生命,向人们展示出春意里的情怀;梅花的美还在于形韵凝神质。“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苏轼笔下的《红梅》通过几个对比就将它的神韵一览无遗的反衬出来。
如果说雪是冬天的精灵,那么梅就是冬天的风骨。在诗人的笔下梅和雪往往相携出场,点缀着季节的意境。“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香。”冬天因梅与雪的相依相伴,少了几许孤寂和冷清,而多了几许画意。同样是宋代诗人卢梅坡《雪梅》的另一首写道:"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寥寥几笔就将雪和梅的特性勾勒得淋漓尽致,梅风雪韵里的浓与淡,被一个“逊”一个“输”描得入木三分,又高雅脱俗,成就了冬季里最经典的颜色。
梅花是人间的使者,是我们中国民族精神的象征,它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 赏梅,写梅,画梅, 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倚窗前,寒梅著花未?”梅花在王维的笔下演化成了故乡的象征、乡愁的载体。“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此诗的典故说的是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人,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丢官弃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为的就是一睹梅的芳容。“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这是宋代王淇写的一首咏梅诗,通过对梅花特点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与世无争的志趣。诗中提到的林和靖即林逋,后人称为和靖先生,北宋初年著名隐逸诗人。 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他《山园小梅》诗作里的“众芳摇落独喧艳,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是咏梅的传世诗句。至于辛弃疾“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临江仙・探梅》),陈亮“欲传春消息,不怕雪埋藏”的诗句,更是遗貌取神的感概之吟。酝酿了整整一个冬季,穿越风,穿越雪,穿越严寒。梅用傲骨让短暂的花季成为永恒的仰视,从而征服了无数文人骚客的笔和心。
梅韵飘香诗心铸,浓笔传世数千年。尘世痴梅爱梅的诗人就是梅的知音,生为梅花因有这样的诗人应无憾也。作为看客,在闲时把身心交给诗词里的梅韵濯洗,也不愧是一种心灵的疗养。
(陈昌喜荐自《怀化日报》2016年12月19日)
第一步:积累
坡曾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古诗词的积累是运用的基础。积累要讲究方法:
一是巧用积累卡片。学生可以自己制作,也可以去文具店购买,但要便于随身携带和保存。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古诗词进行分类积累,例如可以按照写人、叙事、写景、抒情等分类;也可以更加细化分类,如写景的诗句,按季节有春夏秋冬,按景物有风霜雨雪、花草树木等;如抒情的诗句,有思乡情、爱国情、亲情、爱情、友情等。古诗词积累卡片的好处是学生携带方便,可以利用下课等点滴时间进行背诵,而且学生可以随时将看到的好诗句进行分类记载,积少成多。
二是运用积累本。学生准备一本厚点儿的精美练习本,每学期由学生自己选择一位古代诗人,准备一本这位诗人的作品集,也可以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等方式,对他的作品进行研究,分类汇总。如李清照可以分成生平简介、文风介绍、代表作品、名言赏析等栏目。这样,学生不仅对李清照有了全面系统的认识,而且锻炼了他们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三是自办手抄报。教师可以在前面两种积累的基础上,围绕一些主题来创办,如“走进山水田园诗人”“边塞诗人的胸怀”等,通过手抄报,可以使学生将所学的古诗词加以运用,增加他们的自豪感。
第二步:赏析
学生的积累有了一定的基础之后,我们就要思考如何将古诗词和作文教学进行衔接,最好的方法是先找一些范文来欣赏。首先是让学生去搜集一些在古诗词运用方面比较优秀的文章,特别是名家名篇、历届中(高)考中的满分作文等,让学生欣赏文句、片段,并作点评批注。然后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利用课堂时间,先小组交流讨论,每组推选优秀的文章和精彩的批注,再上讲台交流,这样能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其次教师要自己选择典型范文,带领学生一起来感受。
例如有一节课我选择了这段文字让学生欣赏:
唐人眼中的花,妩媚而浓烈。“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里的落英缤纷,很美。宋人眼中的花,伊人憔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那里的花烛照红妆,红瘦绿肥,很美。清人眼中的花,飘零流水,“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那里的花,游丝无力,楚楚动人,也很美。
――节选自辽宁一高考作文《今年花胜去年红》
我的点评是:文章撷取白居易《忆江南》、欧阳修《蝶恋花》及《红楼梦》中黛玉的诗句,紧扣话题,展现了三幅不同的画面,有的繁盛美丽,有的满目凄凉,昔日之花与今日之花相对照,历史之景与现今之景相衬托,为表现主题作了很好的铺垫,而且风流华美,读来满纸花色蕊香,令人折服。
学生看到这段文字,也艳羡不已。因此,欣赏训练可以使学生从感性的角度感受古诗词运用到写作中的妙处,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运用古诗词写作的热情。
“赏”和“析”是不分家的,在赏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来思考:我们如何让自己的文章也这么精彩呢?由此,可以让原来的学习小组进行探究、讨论,归纳方法。我通过一年的课题研究,发现古诗词在作文中运用的方法非常多,现列举一二: 1.直接引用法。如:展望未来是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回顾历史是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2.取词摘句法。如:“那润物的小雨,可曾抚淡了锦官城的浓艳。”“沏上一杯茶,来听一曲巴山夜雨的倾诉。”3.词句重组法。如:“那飘逸的太白,可愿为我拉来九天的银河,千尺的飞流。”“窗前明月光永远是思乡的霜露。”4.联词扩句法。如:将“碧天如水夜云轻”扩成“碧天如水,长空澄碧,是梦是幻,夜月飘忽不定的进了我的眼,融入我的心。”5.画面想象法。如:“那探出墙头的一抹杏花红,可知园外春意正浓。”“夕阳映红的古道上,斜长的一抹,是被西风吹瘦的马的影子。”
第三步:训练
在学生归纳出方法以后,我们要运用典型的方法对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行训练,练习的过程也应是循序渐进的,可以先由句子的训练开始,再到段落直至篇章。
1.化诗成句。要求学生可以将古诗词融入段落中,对之前归纳出来的方法要有针对性的重点练习。比如直接引用法,可以这样来练习:①我爱春天,在桃红柳绿的江南感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勃勃生机;②我爱夏天,在碧波荡漾的荷塘享受“______________,――――――”的无限乐趣;③我爱秋天,在高远澄明的天地,抒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豪迈之情;④我爱冬天,在白雪皑皑的原野,领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苍茫壮阔。又如取词摘句法,教师可以给出诗句让学生来拼装,如写夏景,可提供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等等。也可以是教师给出一个话题,让学生采用归纳法,在自己丰富的积累中造出富有自我个性的句子。
--
---“千古词帝”李煜
帘外雨潺潺,冬意阑珊。
站在窗前,独自。凝望苍穹中无边际的夜,雨幕涟涟,逶迤婆娑,思绪随之沉沉,陡然记起了那句“独自莫凭栏”的句子,一个独字,言不尽心里遗落的万千悲伤,千份惆怅,于是,便忆起了那个曾经徘徊在南唐一汪月色里的你,是否也如我这般凭栏,渡一般轻愁?
抖落三千青丝,隐约忘记了的许多红尘情事,鱼般娓娓游来,在这一方天地间曼歌摇曳,落地成愁.....
朦胧间,有雨划过脸庞,树影摇晃,那个你,依旧是记忆中的模样,白衣长袖,骨骼清瘦,温文尔雅,一把桃花扇,玲珑手中,步履款款,行走在轻烟雾笼的梦里。
三千里地山河,太重!岂是你一帘雨意的情怀所能承载的?世人不解。
四十年来家国,太沉!又岂是你一城春花秋月的往事所能了断的?谁人能懂!
所以,就着雨意,我读懂了你的心事,了解了你的心伤!
难得有这样的夜啊!一直以来装饰了你的梦,春殿花开,烛花红艳。笙歌阵阵,直彻九霄外;清箫悠悠,穿透水云间。那个纱裙翩翩、轻舞飞扬、纤纤素步的女子,随清清脆脆地乐律,重按《霓裳》时的千般娇媚,生生在你的笔间,断了半壁江山。
雕栏玉砌的西楼,犹在,只是不知昨夜是否还有东风再次从你的纸上吹过?乱了落花流水?
斜挂在窗外枝桠间的那轮明月,不知是否还能数清会有多少沉沦在梦里的往事 ,会再次醉了那夜东风 ?从此不问天上人间。
独自凭栏时,一城风絮,落花流去,无奈叹春早,何须?晚妆初了明肌雪的美丽,鱼贯列入,媚了你的眼眸,美丽了你所有的日子 ;云裳飞扬,碎步轻移时的频频顾盼,则惊鸿了你所有的岁月。
可否还记得当年那个花明月暗的春宵,划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子的女子,浅笑盈盈般站立在你的诗词间,与你恣意相恋,一直伴你到最后。
你笑了。所以,你是幸福的。我说。
你可知?终因为你的笔调太过浓重,所以梦里的江南依旧鲜丽 ,朱颜虽改,历史的长卷终难掩春意阑珊的那个雨夜。或许,就该如此啊!感叹之余,是否可消除你寸寸思量的疼?
但愿.....
泼墨,我以工笔画形式把那年东风再次临摹,流水落花春去也,为何叹!为何惜!为何而入梦!!
提笔,我以宋词的 名义把这段往事重新温婉,无限江山见时难,叹难见!叹难了!叹难再入画!!!
青石板上倦眠千年的故事,一一被雨打落,这个季节,不见桃叶,也就难渡你凭栏时的一声哀怨,更何况你对月时的一江春愁?
不忍你的轻叹,不堪你的清愁,回首,再回首,尘埃散尽,一汪明月,一段月明, 难整梦里的三千里地山河!你的诗词指点不了你的江山。
你应该明白的。
冬悄悄的来了,秋姑娘还没来得及告别,冬韵就轻歌曼舞而来,带着纯洁和梦想轻奏一曲温婉的歌,携着雪花翩翩起舞的韵律,还有梅花的芳菲在人间淡淡挥洒韵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题记
冬韵,浅浅的着韵在洁白的雪花,在芬芳妩媚的梅花上绽放,美好的情愫在飘荡,丝丝温馨,盈着阳光淡淡的清香,清晨空气清新,阳光暖暖照着我,惬意盈满心间,静静的听一曲涤情的小夜曲,任时光轻飘飘的流转,温馨的感觉丝丝盈暖,这个冬天温暖如春,音乐如小溪,缓缓流淌流入你遥远的心泉,将一脉如春的暖意融入你的心中,携缕缕阳光带去最真挚的美好祝愿!
凝望雪夜,晶莹玉蝶踏尘飞,情愫随风舞翩翩,雪舞琼花罩苍穹,莹白世界如诗如梦,轻吟浅唱一曲温婉的歌。此时遐思翩翩,晶莹的诗心伴着飞舞的雪花牵着梦幻,轻携思念,扶摇飞舞,穿越时空,将一束心香脉脉传送到你的窗前,不经意间轻轻滑入你的梦乡......
雪夜舒千卷,花时洒芬菲。轻轻入君梦,墨醇漾秋池!冬韵漫挥洒,温馨韵漫纱。悠然凝眸望,徜徉诗逸幽。
冬韵漫拂,在晶莹的雪花间飞舞。雪花,是人间的精灵,她把美好带给人间,默默融入大地,当绯红吐绿时她知道哪里有她的魂,晶莹洁白飘飘洒洒,大山,山川,田野,河流、池塘、屋舍,一切霎时,银装素裹的世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柔柔地飘洒,她是春天的使者,诉说着冬天的童话,带来春的讯息,冬天来了,春天不远了,无限生机绽面前!
冬韵绽放在雪花飞舞中涵芳,美好的夜晚,雪花的花瓣晶莹馨香,她仿佛是一位曼妙女子穿越千年的守望,在世间吟唱一曲诗歌,倾诉爱恋,凄婉悠长。
冬韵绽放在梅花的俏姿,默默逸韵, 风裁梅韵馥郁香,雪剪花蕊润翱翔。玉蝶翩跹绽翼翅,阳光轻浴漫幽芳。
冬韵幽香如一卷雅美诗词,又像是寒梅绽放,静默与红尘中芬芳将一脉暖香轻漫于世间,静夜轻歌漫舞,轻轻的将脉脉柔情和眷恋拥一卷墨芳穿越时空安恬于你的枕畔,伴你入梦徜徉温馨沁芳菲,恬美回味梦幽香!
四季如歌,春赏花,夏温馨,秋成熟。冬恬静雅美!冬天的阳光很暖很暖,沐浴阳光感受温暖,雪花晶莹,飘逸随风蝶舞翩,冰清玉洁品质佳,最是“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品格,冬韵飘赋吟诗篇。蕴满希望和梦想,独具魅力默默温婉颂歌谣。
在冬韵里我憧憬在雪花送春的美好,感受着这寒冷之中阳光的温暖,一片雪融花在我的手心晶莹剔透,飞舞的花瓣雪携着温馨和幸福穿越时空悄悄飘到你的心扉......
伴着春的梦想,轻漫夏的温馨,迎来秋的成熟,品味冬的韵味。这一季,拥有心灵的宁静,浅读大自然的伟大,静静融入冬韵,感受冬天的安恬。人生因这一季多了慧智和色彩,心灵变得纯净而安详。
冬韵就像一副淡淡的画卷,将翩翩白雪轻描淡写,将梅花飘香绽于画卷栩栩如生,此时心归于自然,像潺潺的小溪,默默心泉清泉涌荡,缓缓流淌水弦波动,轻奏一曲春天的旋律悠扬,袅袅生烟,一幅美好绽现.......
【关键词】诗情画意;小学语文
一、引导学生感受诗情
1.从直白的古诗入门
在古诗中有很多语言直白的佳作,比如《咏鹅》《锄禾》等,都被很多家长和老师选作入门必学。例如《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第一行诗学生很容易从字面上来理解意思。“月光透过窗户找到床前的地面上,好像是地上有一层厚厚的霜”。引导学生――虚景和实景。我们所见到的月光是白色的,“白色”的月光让人产生了一种错觉好像地面上结了一层“霜”。“霜”是大自然中的一种现象,是孩子日常能见到的一种现象。学生们对“霜”的评价是“冷”“冬天才有”“冷冰冰”等等。前两行诗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意思是“抬头仰望皎洁的月亮,低头思念远在故乡的亲人”。远在他乡的一个人在深夜不能入睡,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孤独、凄凉”派生出怎样的情,想要家人的温暖、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读了《静夜思》你有什么感受呢?6、7岁左右的孩子感受的其中的氛围和情感。
2.从直白到含蓄的提升
与入门的简单直白相比,学是循序渐进的一个过程。与《咏鹅》和《静夜思》比起来《江雪》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古诗都是曲折见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作者对现实环境的描画,画外之意是生存环境的一种写照。“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是在写实景更是作者对自己处世的心态的一种描写。从整首诗来看是是作者在写景,景中蕴含作者对自己审视的描写对人生态度,全部从古诗的字里行间体悟出来,然而从诗面上却看不出作者的身世之感。只有和作者当时所处时代和环境,联系起来,才能更深刻的体味到这一层意思。诗歌表达的一个比较大的特点是含蓄,往往表面一个意思,而实际讲的是另一层意思。
3.同类情的不同诗歌进行比较
比较是认识事物异同的方式,是启迪思维,深化理解的途径,阅读古典诗词时,对诗歌进行思路比较,中心比较,语言比较等,在比较中读出异同,读出诗情的优劣。我把《渭城曲》《别董大》《赠汪伦》这三首诗同时呈现给学生三幅不同的画面,《渭城曲》画面清新,却以乐景写悲情;《别董大》画面凄凉,却以悲景写豪情。奋发精神尽显其中;《赠汪伦》平淡直白的画面是叙事体情,“不及汪伦送我情”的感激,依恋全在诗句之中。
二、领略画义
(1)从构图入手,在古诗中作者通过环境的描写来调动读者情绪,使读者在情不自禁中受到作者的影响接受作者的观点和情绪。如《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根据这两行诗我们看到了一副由远而近,由上而下的画卷,河面上“青若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画面变得饱满而恬静,给人一种惬意自适的感觉。从结构上讲纯属远景写意的诗如《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图画显得苍劲而飘渺,给予读者不同的情感体验,不同的诗作不同的风格的画,从他们的意象不同的诗人作不同风格的画,从他们的意象和构图充分体现这样直观的视觉冲击力更易引起学生共鸣,真正是通俗易懂。
(2)从色彩着笔。在一幅近乎完美的画中除了巧妙地构图和意象给人留下深刻地印象外,色彩地搭配更能给人耳目一新地感觉,为读者地情绪体验起到了推波助澜地作用。如《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从这首诗来看画面是活泼、欢快、富有生命力的。诗中那“未成荫”地“瘦绿”满眼金黄地菜花,让人感到的是初夏地温暖,作者热爱生活地情感跃然纸上。如《忆江南》中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样的写法一反中国画的色彩,淡雅,大有西方油画的之列和厚重感。色彩留给读者的印象更为直接和深刻与意象构图搭配浑然天成,用画来解释诗更符合小学生地年龄特点。
先说意象,意象是包含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像我们学过的诗歌《再别康桥》中的“金柳”“青荇”“潭水”,《雨巷》中的“雨巷”“丁香”,散文《听听那冷雨》中的“冷雨”等。它们没有进入作者视野之前,都是客观事物,没有情感,而进入作者视野之后,便成为作者的表情达意的寄托,这就是意象。古诗词中一些意象的代表意义是固定的,如“夕阳”,它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它来抒发念古、思乡之情。《天净沙・秋思》中“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图”等诗句就是如此。又比方说梧桐,它代表着凄凉、悲伤、愁苦。李煜《相见欢》中“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李清照《声声慢》中“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等,都是一种悲苦心情的写照。因此,读懂诗歌先要把握好诗歌中常见的意象。
再说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它由一连串的意象组成。作者在创作诗词时,意象选择只是第一步,把意象连串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氛围来表情达意,就是意境。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凄美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再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由“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意象组合而成,它们连缀在一起勾画出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在理解了意象与意境的基础上我们来探讨借景抒情的两种表达方式。借景抒情中的景与情往往有着两种不同的表现关系即正相关与负相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与以景衬情两种模式。每种模式在答题时都有一定的规律,下面举例说明。
一、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如《西厢记・长亭送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黄花”“西风”“雁”,这些是古诗词中描写秋景常见的意象,“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古代文人笔下秋天就是一幅肃杀的景色,它不像春天万象更新,不像夏天生机勃勃,也不像冬天纯白无瑕,秋天是“天凉未寒”的季节,似凉非凉,似冷非冷,这种感觉最是恼人,所以一般文人都用秋景营造一种凄冷、萧瑟的氛围,表现一种或痛苦或压抑的感情。此时莺莺和张生刚刚新婚,本来应该开始一段幸福快乐的生活,结果却因崔母对功名利禄的追逐,迫使张生新婚第二天就要去赴京赶考,就这样新婚燕尔面临分别,心中的无奈、痛苦不言而喻,因而此景正应此情,“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将离别的无奈通过凄清的景物全然表现出来。
再如张继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在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这些意象组成的幽寂冷清的氛围中,客子又听到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一种羁旅的孤寂袭上心头;而同时,又从这清寥幽美的风物中,领略到情味隽永的诗意美。
因此我们在赏析此类诗歌时应遵循这样一种思路模式,即作者用怎样的景物(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二、 以景衬情
如李煜《望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霜降作为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渐凉,秋燥明显,燥易伤津,那么为了方便大家,共同阅读吧!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二十四节气霜降诗句诗词大全最新,欢迎阅读!
二十四节气霜降的诗句1、霜降水自落,春浓花欲迷。
——姜特立《偶题·霜降水自落》
2、念兄适吴越,霜降水初冷。
——苏辙《次韵子瞻颍州留别二首》
3、九月霜降后,水涸为平地。
——白居易《大水》
4、大火流兮草虫鸣,繁霜降兮草木零。
——张衡《定情歌》
5、桃李与荆棘,霜降同夜萎。
——白居易《读汉书》
6、霜降向人寒,轻冰淥水漫。
——元稹《咏廿四气诗·立冬十月节》
7、船到岳阳应渐稳,洞庭霜降水如油。
——孙蕡《下瞿塘》
8、家在水中霜降早,船行林半鹭飞低。
——吴嘉纪《九日寄徐式家》
9、暴流没马不加减,霜降石出不加增。
——何梦桂《愚石歌》
10、霜降百物肃,御冬必此须。
——李复《种菜》
11、火烧寒涧松为烬,霜降春林花委地。
——白居易《谪居》
12、霜降明朝节,坐雨声,红闪一灯如血。
——赵熙《秋思耗》
13、雪凝霜降不肯春,花神岂类妇人仁。
——李曾伯《又用韵·雪凝霜降不肯春》
14、霜降水泽枯,岁晚木叶落。
——仇远《予久客思归以秋光都似宦情薄山色不如归意浓·威凤巢深林》
15、看松好待严霜降,试玉宜将烈火烧。
——王禹偁《放言·贤人虽学心无闷》
16、霜降菊丛折,守根安可存。
——苏辙《和子瞻记梦二首》
17、霜降红梨熟,柔柯已不胜。
——苏轼《梨》
18、潦收沙衍出,霜降天宇晶。
——张九龄《秋晚登楼望南江入始兴郡路》
19、凄清早霜降,淅沥微风起。
——白居易《玩止水》
20、微霜降而下沦兮,悼芳草之先蘦。
——屈原《远游》
21、田深狡兔肥,霜降鲈鱼美。
——苏辙《登南城有感示文务光王遹秀才》
22、霜降水痕收,迅池塘犹暮秋。
——高明《商调·二朗神》
23、霜降碧天静,秋事促西风。
——叶梦得《水调歌头·九月望日与客习射西园余偶病不能射》
24、山中有流水,霜降石自出。
——文天祥《山中感兴三首·山中有流水》
25、霜降水泉涸,风紧草木枯。
——舒岳祥《送达善归玉塘》
26、季秋甫强半,霜降才应律。
——王鏊《壬戌九月·季秋甫强半》
27、霜降幽林沾蕙若,弦惊翰苑失鸳鸾。
——钱起《送李九贬南阳》
28、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苏轼《南乡子·霜降水痕收》
29、露深花气冷,霜降蟹膏肥。
——王冕《舟中杂纪·其十》
30、气当霜降十分爽,月比中秋一倍寒。
——耶律楚材《过夏国新安县》
31、去年霜降斫秋荻,今年箔积如连山。
——苏轼《和子由蚕市》
32、家贫禄尚薄,霜降衣仍单。
——岑参《送李翥游江外》
33、霜降百工休,把酒约宽纵。
——黄庭坚《次韵晋之五丈赏压沙寺梨花》
34、巴江暮秋末,霜降千林空。
——晁公溯《巴江》
二十四节气之霜降的诗词《露》
【唐】徐寅
鹤鸣先警雁来天,
洗竹沾花处处鲜。
散彩几当蝉饮际,
凝光宜对蚌胎前。
朝垂苑草烟犹重,
夜滴宫槐月正圆。
怵惕与霜同降日,
频繁思荐独凄然。
《重九日宴江阴》
【唐】杜审言
蟋蟀期归晚,茱萸节候新。
降霜青女月,送酒白衣人。
高兴要长寿,卑栖隔近臣。
龙沙即此地,旧俗坐为邻。
《读《汉书》》
【唐】白居易
禾黍与稂莠,雨来同日滋。
桃李与荆棘,霜降同夜萎。
草木既区别,荣枯那等夷。
茫茫天地意,无乃太无私。
小人与君子,用置各有宜。
奈何西汉末,忠邪并信之。
不然尽信忠,早绝邪臣窥。
不然尽信邪,早使忠臣知。
优游两不断,盛业日已衰。
痛矣萧京辈,终令陷祸机。
每读元成纪,愤愤令人悲。
寄言为国者,不得学天时。
寄言为臣者,可以鉴于斯。
《谕友》
【唐】白居易
昨夜霜一降,杀君庭中槐。
干叶不待黄,索索飞下来。
怜君感节物,晨起步前阶。
临风踏叶立,半日颜色低。
西望长安城,歌钟十二街。
何人不欢乐,君独心悠哉。
白日头上走,朱颜镜中颓。
平生青云心,销化成死灰。
我今赠一言,胜饮酒千杯。
其言虽甚鄙,可破悒悒怀。
朱门有勋贤,陋巷有颜回。
穷通各问命,不系才不才。
推此自豁豁,不必待安排。
《大水》
【唐】白居易
浔阳郊郭间,大水岁一至。
闾阎半飘荡,城堞多倾坠。
苍茫生海色,渺漫连空翠。
风卷白波翻,日煎红浪沸。
工商彻屋去,牛马登山避。
况当率税时,颇害农桑事。
独有佣舟子,鼓枻生意气。
不知万人灾,自觅锥刀利。
吾无奈尔何,尔非久得志。
九月霜降后,水涸为平地。
关于二十四节气之霜降的谚语夏雨少,秋霜早。夏雨淋透,霜期退后。
秋雨透地,降霜来迟。
秋雁来得早,霜也来得早。
风大夜无露,阴天夜无霜。
今夜霜露重,明早太阳红。
霜重见晴天。
严霜出毒日,雾露是好天。
浓霜毒日头。
霜后暖,雪后寒。
霜降播种,立冬见苗。
坝里霜降点。
寒露种菜,霜降种麦。
晚麦不过霜降。
霜降前,要种完。
麦不让霜。
湿地无晚麦。
霜降拢菜(白),立冬起菜。
霜降拔葱,不拔就空。
霜降萝卜,立冬白菜,小雪蔬菜都要回来。
地冻萝卜长。
复收拣起地里粮,积少成多堆满仓。
丰收第一收,精收第二收,复收第三收,三收才算收。
复收一亩数量少,万亩复收不得了。
宁可吃到肚里,不可瞎到地里。
庄稼老汉不知闲,放下锄头拿扁担。
扁担不扎,两头溜塌。
秋天弯弯腰,强似冬天转三遭。
出门带镰刀,回来挑一挑。
上洼不空手,回来不空篓。
霜降见霜,小雪见雪(粤)。
霜降打了霜,来年烂陈仓(湘)。
霜降见霜,米烂陈仓(苏、浙、甘)。
霜降有霜,稻像霸王(苏)。
霜降不割禾,一天少一箩。(华南)
霜降晴天,冬不冷(云)。
霜降晴,风雪少;霜降雨,风雪多(赣)。
霜降无雨,暖到立冬(粤)。
霜降无雨露水大(赣)。
霜降有雨,开春雨水多,霜降无雨,冬春旱(广西)。
霜降下雨连阴雨,霜降不下一冬干(鄂、湘)。
古诗文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语言之凝练,意境之深远,意蕴之深刻,情感之丰富,堪称文学样式之魁首。但因其特殊的语言文字特点,再加上作者创作的年代久远,学生要想理解它,走近它的确有一定的难度。而当下的古诗文教学仍然存在诸多弊端:课堂上,教师讲得多、学生读得少;集体讨论多、个体涵咏少。学生大多都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层层剥笋,解词析句。这样的课堂,不仅索然无味,也无生命的活力与张力。
那么,小学的古诗文教学应该如何来教呢?
一、坚持诵读,教出韵味
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基础,也是有效的方法。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准、读通、读顺是诵读古诗词的前提。古诗词,讲究韵律平仄,节奏鲜明。五言和七言诗在停顿上也有一定的规律,只有把古诗词读正确,有节奏,学生才能对古诗词的内容有初步的感受。
朱自清先生在《新诗杂话》中说:“韵是一种复沓,可以帮助情感的强调和意义的集中,至于带音乐性、方便记忆还在次要的作用。”古诗的形式一般有五言、七言、五言朗读,一般以2―3停顿为多。如《静夜思》一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七言以2-2-3停顿为多,如《山行》一诗: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节奏关联着声音的速度和力度,读出节奏,不仅要读出快慢,而且要读出轻重,读出其中的情感韵味。又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每逢佳节倍思亲”是名句,“倍思亲”读的速度可慢一些,语调要深沉些,以传达诗人强烈的思念亲人之情,“遍插茱萸少一人”的“少一人”则要读得更慢些,声音要显得平缓深沉,以传达出诗人的遗憾惋惜之情。
随着学生对诗词的内容不断地深入理解,诵读也应不断提高。可朗朗出声,可低唱慢吟,可正襟危坐地诵读,可摇头晃脑式地自我陶醉。要想真正把诗味品出来,还要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体会诗人的情感。如在教学《示儿》一课时,也紧紧抓住“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引导学生反复品味,孩子不仅品出了悲伤,还有悲痛,甚至还品出悲愤,悲叹……因而,入情入境,应该是诗词诵读的又一境界。让学生通过一定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应当是诵读古诗文的至高追求。
二、举象造景,感悟诗情
“诗歌的本质在于美寓于形象中,给予无实体的概念生动的感性的美丽形象。”古诗文虽然普遍篇幅短小,但只要把诗人所描绘的意象和诗情相融合,一个独特的意境也便呈现在人们眼前。文有文心,诗有诗眼。在古诗文教学中,要把握好“情”“景”统一,做到“虚”“实”结合,引导学生体会意境,感受诗情,从而得到美的感染和情的熏陶。
如《游园不值》,可引导学生想象园中的春色:
师:作者游园没有遇到园主人,进不得园子,可是他看到了什么?
生:一枝红杏偷偷地从墙角探出头来。
师:是啊,他看到了一枝红杏出墙来!作者又从一枝红杏想象到了什么呢?
生:园内春色满园,怎么关也关不住。
师:一个“满”字,真切地描写出了园内的美丽景色,现在让我们跟随着诗人的脚步,展开我们想象的翅膀,想象“满园”是怎样的景色呢?用自己的话把想象中“满园”的景色描述一下。
生:杨柳翩翩起舞,各种美丽的花儿竞相开放。
生:蝴蝶与蜜蜂在花丛中嬉戏,满园都是浓郁的花香。
……
师:春色就像一个可爱的、调皮的精灵,它活蹦乱跳,向四面八方扩展,它要冲破一切束缚。而那枝出墙的红杏,便是春色的象征,它要向大千世界炫耀春色,报告春的消息。
(在优美的音乐中,出示春天的画面,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再如爱国诗人陆游的《示儿》,用还原情境的方法再现诗人的浓浓爱国之情:
师:公元1210年冬天的一个夜晚,一位老人重病缠身,即将离开人世。(出示图)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手给儿子题了一首诗作为遗嘱。这首诗,这份遗嘱,千百年来一直被世人所传诵。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一首古诗,(板书)一齐读――
生:(齐)《示儿》。
师:通过预习,你知道《示儿》在题目中的意思,就是――
生:写给儿子看。
生:告知儿子。
师:你还知道这位奄奄一息的老人是谁吗?
生:是诗人陆游。
在教学一开始,教者就用声情并茂的讲解、原汁原味的课文插图给学生简单介绍了作者陆游及创作意图,营造了诗歌的“创作情景”,暗示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拉开了“知诗人”的序幕。在体会诗人的创作情感时,教者出示了南北宋时期的历史插图让学生欣赏,出示了历史背景资料让学生阅读,学生们在老师的引领下,在一次又一次的诵读中,在伤感悲怆的音乐声里,脑海中不禁浮现出南宋昏庸的国君权贵画面,浮现出民不聊生的社会场景,浮现出为此悲愤不已的陆游形象,为体会作者的“悲”情成功地创设了情景,真正达到了“语境还原”的目的。
三、填补空白,升华认知
古诗文的语言精练,言简意赅,阅读古诗文需要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去感悟诗中内涵。想象是人类的天赋,少年儿童的想象力更加丰富。要真正理解诗词的意思,就应当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展开丰富的想象,补充诗词的内容。填补空白的方式有很多种,如:完善故事情节,填补背景,课外拓展等等。
1.抓住空白,在练笔中渐渐丰润
如果说想象拉近了学生与诗人之间的距离,那么动笔练写则把诗人的感受,学生的体验真实地展现出来,同时也使语文教学中的习作训练有了一个落脚点,可谓一举两得。如何巧妙练笔?教学《寻隐者不遇》,我们可以抓住诗中的空白点。
诗人贾岛拜访的隐者是什么相貌,作者没写;我怀着怎样的心情而来,作者没写;我问了童子哪些问题,作者仍旧没写。寥寥20字,只写了童子一个人的回答。教师在教学时,就要给学生创设、还原当时情境,让学生动笔练写诗人与童子的对话。学生在练写中,诗就变得具体而有味了,诗的意境越来越清晰、丰厚起来。
2.补充背景,在拓展中不断升华
一首诗描绘的是一个场景,不同的诗作则会有不同的场景,如果将多个相关联的场景结合在一起,则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古诗《示儿》时,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爱国诗人陆游内心复杂的情感,不仅拓展了金兵入侵,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时代背景,还补充了另一首古诗《题临安邸》,让学生跨越时空,看到统治者过着怎样骄奢逸的生活。由此一步步深入,学生不仅体会到了诗人内心无比的悲伤、凄苦的悲痛、无尽的悲愤,学生与诗人的情感也在拓展中不断地升华。
3.课外拓展,在积累中慢慢丰厚
学完一首古诗后,可以趁热打铁地进行相关教学,如学完李白的《静夜思》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你是否还知道其他表达思乡、思念情感的诗作?学完《春夜喜雨》你还知道杜甫其他的诗作吗?学习完描写一种意向的诗,如月亮,随即让学生搜集整理出许多写月亮的诗歌,开一个诗歌吟诵会,学生们定会兴致盎然。这样帮助学生课外拓展,当学生有了一定数量的积累后,可以跳出教材,进行诗词分类的组块教学,让孩子们感受古典文学的博大精深,诗词探究的无穷奥秘,从而激起他们更加强烈的学习欲望。
秋风里。夜幕下。
走在大街上,音像店里传来王强的《秋天不回来》。也许真是我太过怀旧的缘故,听着那首曾经很喜欢可又很久都不再听的曲子,眼睛竟没来由地潮湿起来。
疲倦地回到家,就不停地听着那首《秋天不回来》;然后再细碎地读着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风、猿、鸟、树、 江、病、鬓、酒共牵一情,同关一愁,可谓悲广愁深;再念及柳永的"多情自古 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就把自己送进了一个令人伤感的悲秋世界。
我原来也悲秋怜秋?可我更爱秋天。秋天就像是我的知心朋友,我的所有心事只有在它面前才尽可坦露无遗。夏天里我怕暴露,春天里我怕张扬,冬天里又得储藏——所以只有在秋天里最好,云舒云卷,雁来雁去,所有陈旧的故事和现在的心情,都可以裹挟着唐风宋韵,一幕幕在心屏回放,弥漫着秋光……
月下的桂树开得正好,那浓郁的花香,足以让我生怕踩碎了它的投影。我小心翼翼地不敢移动分毫,我只愿这时的自己已化身为蝶,停驻在桂树上,与月能就此遥相对望。
小女早已进入梦乡。窗外的街灯投进屋内,看她精致的小脸在那灯光下熠熠生辉,我都恍惚间有了再世为人的感觉。那些花开的日子,叶绿的日子,草长莺飞的日子,不就是为了写就这样美好的诗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