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伊索寓言全文

伊索寓言全文

时间:2023-05-30 10:34: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伊索寓言全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伊索寓言全文

第1篇

1 现象

不久前看青年教师课堂比武,也许是因为封闭式备课,缺乏参考资料,又或者是为了上出新意,在比赛中获得加分,两位青年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令笔者大感意外:面对《牛顿在暴风雨中》(三上)这篇生动的叙事性文章,一位教师把它上成了科普性文章,带着学生在填写实验报告中乐此不疲;另一位则视文中传神的文字表达于不顾,在提示语运用的机械训练中沾沾自喜。三年级学生的实际语文需要、课后习题中“阅读芳草地”、“词句活动室”、“语言直播厅”等活泼的语文实践活动被冷落一边,教师信马由缰随意发挥,实在是对教材的极大误解。仔细一想,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出现误读、浅读、窄读的现象其实比比皆是。

2 思考

语文教材是具有双重价值的特殊文本,一是它的“原生价值”,即它们原本作为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的价值,包括它的知识传播价值、情意交流价值和消闲价值。站在普通读者的角度来解读文本,所获得的就是这种文本的“原始价值”。而文本一旦进入语文教材,它们的价值就发生了增值和变化。它们原本所有的传播信息的价值仍然得以保留,但又增加了一种新的价值,即“如何传播信息的信息”,也称“言语智慧”,这就是它的“教学价值”。开发并利用好文本的教学价值便是教者的任务所在。编者选取文本的意图会通过课标引领、习题导航,通常考虑的是学生“一般应该怎么样”“通常可以怎么样”;而学生阅读文本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因为年龄、阅历、情感、思维、知识基础等的差异,他们阅读的起点、趣点、难点、盲点、触点等各不相同,获得的信息是多元的直觉感知。教师阅读文本则要分别站在“编者”和“学者”的角度,找到双方需要的最佳结合点,以实现教学目标。教师要思考的应是:学生“实际需要什么”“实际最好的是什么”,厘清文本“有什么”,继而确定到底“教什么”“怎么教”。而教师最终选取的这一个具体教学点,必须回归语文教学的原点――语文的本质和学生的成长。

3 对策

3.1关注言语智慧,取舍教学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需要在具体的阅读过程中培养、提高。而“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内容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如苏教版五上《推敲》一课,不同的个体可能读出不同的信息,有生动的情节、幽静的环境、传神的动作、精准的语言、丰富的场景、人物的鲜明性格……哪一点是最具教学价值的?教师综合考虑五年级语文教学目标及本班学生的语文能力,在带领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后,只取一点引导学生咬文嚼字:文中韩愈说“用敲字更好一些”,你的观点呢?请从文中找出依据来。学生很快从韩愈的话中找到了“敲”比“推”好的三条理由:一是“月夜访友,即使友人家门没有闩,也不能莽撞推门,敲门表明你是一个懂得礼貌的人。”二是“用“敲”字更能衬托出月夜的宁静”。三是“读起来也响亮些。”教师又问:“纵观全文,你还能找出依据吗?”这一追问让学生产生了疑惑,于是再读课文,通过潜心会文,又陆续从文中找到了三点依据:一是“他的敲门声惊醒了树上沉睡的小鸟”中的“敲门声”。二是“贾岛去长安城郊外拜访一个叫李凝的朋友”中的“拜访”一词。三是“我正在斟酌诗里的一个字眼儿,无意间冲撞了大驾,求您宽恕。”中的“求您宽恕”。六点理由散落全文,处处透露着一个核心信息:“敲”字的精准性。至此,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不仅写诗的贾岛在“推敲字眼“,课文的作者中也处处“字斟句酌”,这就是语言表达的智慧。以对一个核心问题的层层深入探究,激起学生突破自己“前认知”的意愿和动力,引发学生与文本内容进行更深入全面的接触、交流与融合,正体现了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匠心独运。充分利用文本资源,恰当取舍教学内容,在生本、生生、师生的多维对话中,获得的是“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3.2突显语文元素,拓展教学内容

建构主义的核心,强调学习者自身的理解与经验对知识建构的重要作用。语文教材只是语文教学内容的一种潜在的存在。“语文教学内容的生成,既以语文教材为信息源,也以生成者已有的言语知识和经验为信息源,它是这两个信息源在某一点相遇后的产物。”这是语文学习者和语文教材相互改造和加工的过程,抓住教材的特点,拓展适宜的教学内容,会让语文学习变得更有意义。

第2篇

一、立意脱离材料含意

这种偏题的情况不是很普遍,但失分严重。有的学生以为作文可以自定立意,就是写什么都可以,反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不动脑筋去思考材料的含意、作者的意图,往往抓住细枝末节就拟题写作,结果脱离题意,断章取义。

二、以叙代议

有的学生立意准确了,但在摆事实论证论点时,往往将一个事实写成记叙文那么详细,即交代记叙要素,有心理、语言、细节等描写,写完一个事例就结束一段,缺乏议论,事例没能起到论证的作用。

三、结构松散

有的作文入题太慢,写了大半页还不知论点是什么。有的缺少过渡句、中心句或总结句,不善于提炼分论点,往往中间记叙几个事例就算论证了,甚至结论都没有,显得结构松散。

如何解决上述写作存在的几个问题呢?我的策略是:

1、引导学生揣摩题意、学会立意

虽然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但并非与原材料沾边的论点都符合题意。如下面这道作文题:宙斯想要为鸟类立一个王,指定了一个日期,要求众鸟全都按时出席,以便选他们之中最美丽的为王。众鸟都跑到河里去梳洗打扮。寒鸦知道自己没一处漂亮,便来到河边,捡起众鸟脱落下的羽毛,小心翼翼地全插在自己身上,再用胶粘住。指定的日期到了,所有的鸟都一齐来到宙斯面前。宙斯一眼就看见花花绿绿的寒鸦,在众鸟之中显得格外漂亮,准备立他为王。众鸟十分气愤,纷纷从寒鸦身上拔下本属于自己的羽毛。于是,寒鸦身上美丽的羽毛一下全没了,又变成了一只丑陋的寒鸦了(《伊索寓言・徒劳的寒鸦》。

从审题上看,这篇材料有三个基本角度:一是寒鸦,二是宙斯,三是众鸟。从寒鸦角度来看,这个寓言故事主要是说要追求真实的美,虚假的美丽只能够骗得了一时,不能够骗得了一世。当谎言被揭穿,结局有可能会更加悲惨。这个角度可以产生很多主题立意。但有的学生为了标新立异而唱反调,认为寒鸦拾起众鸟落下的羽毛美化自己是聪明的,无可厚非,因为“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样说就脱离了材料的含意了,因为这则寓言并不是歌颂寒鸦爱美,而是写寒鸦迷惑宙斯,想骗取王位。寓言的寓意应该是讽刺或批判寒鸦为了争名夺利而弄虚作假,告诫人们需诚实,靠本事去服众。所以不能认为写什么都可以,必须符合材料的含意。

2、引导学生概括事实、分析材料

议论文的事实要高度概括,略去事实的细枝末节,只要能论证观点即可。例如: 人生的高贵不在于出身的优劣、身份的尊卑、地位的高低,更不在财富的多少、权势的大小。小草没有大树的巍然挺立,也有默默无闻、无私奉献自己点点绿意来染遍大地的高贵品质;燕子没有雄鹰坚硬有力的双翼,也有翱翔蓝天、飞徙千里把春报的高贵灵魂;有人身居高位却卖国求荣、不顾气节,一如秦桧“东窗事发莫须有”,残害英雄岳飞。

3、引导学生构建文章的框架结构

文章作法“大体则有,定体则无”,可引导学生掌握材料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模式,议论文的论证结构一般体现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过程。

材料议论文的结构模式为“引――析――提――联――结”。

(1)“引”,即概述材料。“概述”,即抓住材料的核心内容简要叙述,不能将题目所给材料原文照搬,而应对准自己立论的指向剪裁材料,使材料为我所用。

(2)“析”,即分析材料,就是围绕议论的中心对引录材料内容的寓意进行扼要分析,要求分析得准确、切合事理、语言精要。“析”的目的是为中心论点的提出创造理论的条件。

(3)“提”,即提出论点,就是通过材料的分析之后,提出中心论点。根据内容的需要,有时也可以将“析”与“提”两部分的观点“合二为一”。中心论点的提炼,必须做到扣材、准确、鲜明、简洁。

(4)“联”,即联系实际,论证论点。“引”、“析”后,作文就完成了对材料的处理。“联”是运用材料提供的道理来类比社会生活、议论社会生活的过程,可以联想类似的道理(从道理上论证),也可以联想相关的社会生活现象(从事实上论证)。

(5)“结”,即紧扣材料,深化论点。结尾要呼应开头,或进一步强调论点,或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或提出希望要求。

第3篇

重庆市南岸区珊瑚实验小学参加南岸区小学语文阅读赛课,执教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扁鹊治病》一课。磨课团队经过长达两个月的反复试讲与研讨,使这节课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团队磨课究竟“磨”出了什么?在磨课中扮演不同角色的教师的回答是:磨心、磨力、磨成长。

角色:执教者――罗琴

关键词:内外兼修 淬炼意志

核心成长:我顿悟出想要确立精准的教学目标应充分把握住学生思维的断层处,建构起学生与文本之间深入对话的桥梁,在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中成就精彩的课堂。

练外功。特级教师黄爱华曾说:“磨课、磨人”。的确,磨课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对执教者而言,不断修改、、重建以及密集地试讲,都是一种煎熬和折磨。尤其是每一次试讲完后,磨课团队进行研讨时,在众人的争议与辩驳中,才发现原来自己的课堂存在如此多的问题:语言不够凝练、评价没有导向性、生成不能把握、板书缺乏规范……记得某次,记录员黄老师将我的课堂语言悉数记录下来后,指出我在评价学生的回答中居然有6次都是在简单地重复,带“哈”的口头禅竟然高达15次。这是我以前从未察觉的问题。在惊慌错愕中,唯有不断反观、改进,以字斟句酌写教学实录的方式凝练课堂语言,以清晰简洁的文字规范板书,以多达十几种的课堂预设使评价更有导向性、课堂生成更加精彩。

修内功。在研读《扁鹊治病》这一文本时,我发现全文以蔡桓公的病情变化为线索,而寓意恰巧隐藏在步步加重的病情中。于是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在第一次备课时确立了“抓住情节变化悟出寓意”这一教学目标。试讲中,我发现教师教与不教这种阅读策略,学生都能大致知晓寓意,这一目标对提升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没有起到太大作用。这时,磨课团队的老师提醒我是不是应该再次研读课标中关于阅读教学的要求?

针对课标中对中段学生提出的“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这一目标,再次反复研读文本后,我发现课文的第5自然段是体会寓意的关键段,又将教学目标调整为“抓住关键段揭示寓意”,并找来课外的寓言故事《黔驴技穷》进行迁移运用。但由于《黔驴技穷》中的关键段落并非如《扁鹊治病》一文这样清晰、明显,学生悟出的寓意总是偏离课前的预设。在一次次失败中,我和磨课团队不断修改、调整教学目标,从“链接生活体会寓意”再到“群文阅读理解寓意”,直至离正式比赛只剩一周的时候,当我重新冷静地审视、反观前面十几次的试讲,不禁在心底叩问自己:为什么学生对寓意的理解只能流于浅表?先前设立的教学目标符合学生的认知需要吗?这时我才发现自己在确立教学目标时忽略了学生的思维需要。学生对寓意之所以理解不深刻是因为所有的阅读和思考都停留在文本本身,缺乏对作者和写作背景的了解,教师必须通过纵深地链接,填补学生知识和思维上的空白。

再次了解古代寓言深厚的文化与历史背景后,我最终确立了“在本文背景知识的链接中亲近中国寓言文化,深入理解文本,使寓意的理解更加深入多元”这一教学目标。通过链接作者韩非的资料以及写这则寓言的历史背景后,学生的思维才跳出了文本,从“治国”想到了“治班”。在迁移运用重读韩非的《守株待兔》时,想到了自己、班级、社会、国家,整节课才有了学生思维提升后迸发的火花。至此,我才顿悟出想要确立精准的教学目标应充分把握住学生思维的断层处,建构起学生与文本之间深入对话的桥梁,在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中成就精彩的课堂。

角色:出谋划策者――王江丽

关键词:文体本质 学习之理

核心成长:回顾整个磨课过程,虽然我不是执教者,但也同样“磨”出了我对学科本质的把握,磨出了我追问学理的习惯,也磨出了我更加专业的成长。

磨出“质”。“质”是指课的本质,我们研究寓言《扁鹊治病》的教学过程,其实也就是对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以及韩非寓言的本质特点不断深入认识的过程。

如“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段知晓寓意,拓展阅读”这一策略,在几次试讲中效果都不好。因此,作为骨干教师的我开始去追问困境出现的原因,并希望能提出新的策略。通过观察我发现“抓住关键段知晓寓意”的方法其实不具普遍性。很多寓言故事,如《黔驴技穷》就没有这样明显的句段,所以它也就不能上升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教学策略;而后来的又一策略,“找到故事中的蠢人和智者”也没有重要的学习意义,显得多余。那寓言的阅读策略是什么呢?我开始阅读哲学、文学专著,从中寻求答案。读严文井对寓言的解读,我体会到寓言的本质特点。读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我又认识到原来韩非寓言是从治理国家的高度来写的。在小小的寓言故事中,韩非是在阐释自己的治国之道。《扁鹊治病》这则寓言就是在讲管理中要防微杜渐的道理。读钱钟书散文《读伊索寓言》,我又了解到可以多角度解读寓意。于是,我建议改变教学策略,引领孩子们由此及彼、由古到今,再由今到古,站在作者写作的角度去思考寓意。

这一改,课堂活跃了,孩子的认识和体会从单一走向了丰富,从丰富又走向了深刻和准确。由此我也领悟到,这些教学策略的优化其实还是要建立在对寓言本质的正确把握上,建立在教师语文本体知识的丰富和完善上。

磨出“理”。“理”是指学生的“学习之理”,也就是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磨课促进了我们对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把握。

在教学中曾经有这样一个环节,请小组合作完成一个表格的填写,归纳出5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起初,罗老师让每一个小组先分别讨论完成表格,然后再由一个小组交流汇报。同学们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课堂气氛很热烈,整个过程用时十分钟。但来自北京海淀区的语文教研员牛玉玺老师在看课后却质疑:“这一环节耗时这么长,值得吗?”是呀,这一热闹的学习活动有与之相符的重要意义吗?带着这一疑问,我翻阅了相关教育理论,发现完成这项任务,需要的仅仅是提取信息的能力。而这一能力对于四年级的孩子只属于低级思维的范畴,很容易完成。在这些表面的热闹,大量的用时背后缺乏学生应有的思维成长。所以,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最终课堂做出了相应调整,由两位学生示范完成表格填写。这样既达到了提取信息的效果,也节省了时间。

角色:记录者――黄昊

关键词:专业特色 未来设计

核心成长:感谢能与一群有着鲜明专业特色的老师亲历整个过程。

第4篇

阅读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阶段目标中提出了多达15条要求。特别值得我们关注的有这么几条,一是对课文阅读强调“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二是强调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要有“体验”。体验什么?体验作品中的情境的形象,体验作品中的情感并实现自己情感上的认同。这其实也就说明新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搜索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而阅读本身不是目的,只是一种手段或途径。它的目标是全面提高人的语文素养。因而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应该是我们阅读教学的重点,那么作为一线教师怎样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怎样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呢?我想就此问题并结合教材,谈谈我的一些粗浅认识。

创造性阅读能力不是学生头脑里固有的,它只能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培养,创造离不开积累,只有量的积累才会有质的飞跃。因此,课堂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进行积累性阅读,对中国文化的瑰宝,例如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后来的小说、散文,我们要不断培养学生兴趣与激情,让他们多读文学作品,多汲取古代文化的琼浆玉液,多采摘现代文化的奇珍异宝,为以后的创造阅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因为新课程改变的是“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并不是反对必要的积累。

其次课堂教学要大力提高学生理解性阅读的能力,强调课上阅读感悟。例如,在通过课文的基础上感知文章写了什么,思路怎样,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和表达。然后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的作用,深入领会作者表达的观点和情感,并结合作者的思想、时代背景,联系自己的体验、经历,达到与作者心灵的交流与沟通。例如,《背影》中朱自清看到父亲给自己买橘子时的背影,“眼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朱自清为什么会流泪呢?能不能理解这个问题对体会全文的思想感情至关重要。这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问学生:“父亲给你们买橘子时你们肯定不会流泪,那朱自清的流泪有什么特殊原因吗?”这个“特殊”蕴含在文章之中,这样学生的阅读兴趣被激发,再仔细阅读课文,一个答案即会呼之欲出――家庭背景的“惨淡”;另一个答案――对父爱的“顿悟”也就不难体会出来。

再次是课堂阅读教学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比较阅读也是创造性阅读的必不可少的前提。比较阅读基本类型有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同类比较,例如,蒲松龄的《狼》与毕淑敏的《狼》,我们可以放在同一节课上进行比较阅读,效果将会更好。异类比较也叫对比,主要用于区别事物物质的不同。例如“王莽谦恭未篡时”,《范进中举》中胡屠户的前倨后恭,《变色龙》中警官奥楚蔑洛夫见风使舵,都是典型的对比。作为课堂教学的引领者,我们只要稍作引导,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便会在比较中凸现在学生面前。比较阅读的范围可大可小。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比较字词、语句,也可以从宏观方面多层次、多方面地对某个专题进行比较。例如,李白的诗与杜甫的诗的比较,唐诗与宋词的比较等等。

最后,阅读教学还要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探究。陶渊明诗云:“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其实就是一种探究式阅读。怀疑是创新的起点,学生在阅读中遇到问题,怀疑问题,自己能主动探究,实际上也是一个开动脑筋、主动汲取的识记过程。就必然能获得对文章的多角度和个性化的“习得”。此时我们就应不失时机地提供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多给以必要的鼓励,设法激活学生的思维,这样不仅学生成为阅读创造的真正主人,教师有时也会有意外收获。我在教《一张车票》时有学生提出质疑:①母亲和年轻母亲感情是如何变化的?②母亲为什么要忏悔,为什么要劝年轻的母亲?我没有立即展开讨论,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学习这篇文章的突破口,试着让学生先思考几个小问题:①母亲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看儿子的?文中哪些词语表达了这种心情?②母亲究竟爱不爱孩子?③你认为她是怎样的母亲?学生于是边读书边思考,去感受母亲的形象。体会母亲的情感。学生在探究中不仅能解决了老师的设疑,而且抓住了文章的重难点,同时解答了自己的质疑。

创造性阅读的最终实现,还要撇开原观点,进行批判思维。思维的批判性是阅读教学中创新活动最重要的品质,阅读的批判活动就是一种批判性的创新活动,具有这种思维品质的人,不盲从,不迷信,有主见,最宜培养和发展其个性。《伊索寓言》妇孺皆知,但是钱钟书却别具慧眼,跳出思维的老框框,读出了别人未曾发现的新意,(见《写在人生边上》),这也告诉我们,对于同一则寓言,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阅读,读出新意。再如《愚公移山》从编者的分析来看,一方面愚公不愚,另一方面智叟不智。这样观点,学生当然可以接受,但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引导学生撇开原观点,跳出课文,批判思维,各抒己见,谈谈愚公到底愚不愚?这样的阅读应该更精彩。因此,对这种思维能力的培养,关键是多鼓励,充分肯定学生的奇思妙想,逐步使学生养成从正反两方面考虑问题的习惯。

此外,想象和联想的思维过程也是阅读创造的关键因素。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文章的内容联想到个人的生活感受;从文章的形式联想到其他作品,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而创造性阅读可由此及彼,联想到更多事物,从而提出新观点。的《读陆游咏梅词》就是由联想把陆游笔下的孤芳自赏、零落寂寞的梅花重塑成坚持真理、积极向上的新梅花。在教学中想象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内涵,也是阅读创造的重要方法。教《与朱元思书》(吴均)一文时,学生大多来去过秀丽的富春江。但学过此文后,就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展开想像的翅膀,再结合现实的情景想一想:一幅奇丽多姿,天下独绝的富春江山水画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再如苏轼的《慧崇春江晚景》,范仲秋淹的《岳阳楼记》都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去体会。对于这种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关键还是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让他在想象的过程中创造出一个新的形象,同时这也就让学生由语文课堂迈进了文学知识殿堂的大门。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是一门很深奥的学问,阅读创造是创造教育的新课题。阅读教学是综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桥梁。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将积极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开创语文阅读教学的新篇章。

第5篇

一、 精读课文,渗透读法指导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由于小学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直接将抽象的阅读方法硬性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能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让其“暗中摸索”。我们认为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阅读,积极发挥其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的“学材”,在师生共同实践探索中使学生领悟阅读方法。

这一单元课文以“奋斗与生存”为主题。这组课文展现了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面对困难时应该持有的正确心态和处理方式,为我们唱响了一曲“奋斗与生存”的主题曲。课堂上重点阅读《小草和大树》,课文讲述了出生于贫困家庭的夏洛蒂・勃朗特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坚持学习,尝试写作。当她满怀希望得到大诗人指点时,却遭到了巨大的打击。但她没有失去信心,而是从羞惭与痛苦中昂起头来,与两个妹妹一起发奋努力,改变方向,继续写作。三姐妹终于脱颖而出,成为震动英国乃至世界文坛的作家。折射出夏洛蒂・勃朗特和两个妹妹不屈的抗争精神与不懈努力的坚强意志,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她在保守观念与陈腐偏见盛行的年代,敢于冲破旧势力的勇气与胆识。

让学生找出《小草和大树》贯穿全文的两条线索:一条是夏落蒂・勃朗特的成长经历:贫苦中奋争―写作中受挫―思考中转型―努力中成功。这条线索展现了夏落蒂・勃朗特姐妹不屈的奋斗历程,表现了她们坚强的意志。一条是与保守和偏见相抗争的线索,来指导学生阅读,使学生领悟在逆境中只有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热爱学习不甘命运驱使、富有理想的人才可能拥有精彩人生。艰苦的环境,在我们常人看来似乎是永远没有希望的苦难,却使三个倔强之心灵有了顽强拼搏的动力,将那磨难的沙漠变成希望的绿洲。

二、 单元阅读,总结阅读方法

科学的阅读方法来源于成功的阅读实践。因此,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回顾阅读过程,引导学生把自己的阅读过程作为认知对象,帮助他们从成功的阅读中总结出阅读规律,以便今后自觉运用这些规律去主动阅读单元中的其它课文。

这一单元的课文,除了《小草和大树》,还有《轮椅上的霍金》和《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学习这一单元的课文,既要引导学生以名人为榜样,正确面对生活中、学习中、成长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又要考虑到高年段的学科特点和学习目标,以促进课程目标全面、整体的达成。从课堂教学看,课文的阅读一般经历三个阶段:初读―熟读―有感情地读(悟读),每一个阶段都要教给学生方法。上课前要让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扫清阅读中的障碍,识记生字,能借助上下文理解词语,找出不理解的地方。课中通过不同的阅读达到熟练程度,利用开火车读、男女生比赛读、小组比赛等形式,让每个学生都有读书的机会,避免少数学生“难以启齿”的现象。反复朗读,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章条理,通过分析体会句子表达的含义。再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学生会善于模仿,经常通过范读、录音读,激发学生会阅读欲望。有助于提炼文章的思想内容,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通过精读指导,放手让学生大胆阅读,不受客观条件的限制。过程的本身就是学习,让学生明白怎么读,读什么,并懂得开卷有益,“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尚的人交朋友”的道理,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我相信学生的能力会得到极大的培养。

学法指导也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一方面教师要因势利导,另一方面要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本让学生读,思路让学生讲,规律让学生找,学法让学生悟,使阅读方法真正成为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一种可贵的精神财富。

三、 拓展阅读,巩固运用学法

特级教师于漪说:“阅读是语文学科的生命,对一个孩子来说,他不可能有很多的直接经验,大量的是间接经验,而阅读就是积累,是储存,是吸取前人认识生活、认识社会、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精华,然后,化为自己的营养。”

对于阅读方法的掌握,学生并不是一教就会,一点即悟的,真正理解和掌握阅读方法,形成阅读能力,要有一个逐步领悟和吸收的过程。因此,在学生初步掌握阅读方法的同时,还要给学生阅读迁移的机会,指导他们将已学到的阅读方法迁移运用于相类似的学习情境中,使其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领悟阅读方法的真谛。在阅读教学中,这种迁移性阅读可以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

讲读课上学到的阅读方法还可迁移运用到阅读课上,遇到具有共同的结构和思路的同类文章时还可进行篇与篇的学习迁移。使阅读课着眼于讲读课所学训练重点的实施和运用,着眼于所学阅读方法的运用巩固。教师半扶半放,少扶多放,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像以上这样抓住教材的内在联系进行学习迁移,既揭示了规律,教会了方法,激发了兴趣,学生的阅读能力又在迁移中得到巩固,在迁移中得到提高。

在学生运用阅读方法自主阅读《一本男孩子必读的书》,知道在课文中介绍了《鲁滨逊漂流记》这一部经典的小说。运用这篇小说打动孩子,走进孩子的心,鼓励孩子迁移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体会鲁滨逊在荒岛二十八年生存与奋斗的故事。同时推荐孩子们阅读《童年》、《汤姆・索亚历险记》、《格列夫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及《伊索寓言》……书中图文并茂地向孩子们展现了主人公悲惨的生活经历及其冒险历程,反映了他们乐观向上、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让孩子们在阅读中受到启发与感召。通过主题的相关阅读,培养孩子的勇气、胆量、智谋,以及临危不惧、迎难而上、坚忍不拔的品质。

第6篇

然而,我国农村中学生阅读素养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课外阅读教学常常热衷于形式上的轰轰烈烈,而不愿进行深层的理性思考,导致学生的阅读水平不高,语文综合素养偏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已经迫在眉睫。现对多年来在这方面的探索进行总结。

一、当前农村中学生阅读状况的分析

据调查,农村中学生普遍存在着阅读时间少、内容窄、品位低的问题,也明显存在着对课外阅读兴趣不浓、习惯不佳、效率不高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农村缺少书源。

平时极少数学生曾向老师反映“因为没有机会得到名著,所以少读”。确实,如果书籍来源难于解决,那么其阅读机会则很少。“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为没有足够的课外书源,当然就无法尽情地进行课外阅读了。

2.家长不够重视。

家长们普遍存在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心态和急功近利的期望值,最终破坏了学生阅读的心理环境和家庭环境,影响了学生课外阅读的“量”与“质”。

3.教师督导不力。

名著作为一种历史沉淀,往往具有丰厚的内蕴。如果缺少了老师的及时引导,则学生对名著只能是慢慢疏远。特别对难读、难懂的名著更是嗤之以鼻。现在学校对语文老师的评价标准比较单一,其中教学评估标准中占很大比例的就是“作业批改”和“学生成绩”。大部分语文教师根本无暇指导学生阅读那些所谓的“闲书”。许多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基本处于放任状态。

4.外界因素干扰。随着信息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手机的普遍使用,网络的日益丰富,学生的注意力向数字化转移,那些谈生活、谈学习、谈励志等方面的书籍对他们也失去了吸引力。

二、引导农村中学生有效阅读的几点思考

1.引领提携,阅读路上师生同行。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智力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这对语文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既要重教书,又要重读书。要让学生热爱读书,教师自己首先要爱读书。语文教师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纸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

2.激发兴趣,阅读路上以书为友。

课外阅读兴趣指对自身从事课外阅读活动的主动性心理倾向和对阅读材料及意义进行积极探究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常表现为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学生只有真正产生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变“要我读”为“我要读”。

(1)通过教学手段调动。课堂有效的教学组织,对于学生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师可以利用教名著节选的机会介绍一些关于原著全文的内容提要、历史地位,以及作者的相关作品,使学生产生阅读原文和其他作品的强烈愿望;可以选择一些写得优美的短文,通过录音朗读、教师范读、学生赛读等形式,体验诵读的愉悦,得到美的享受;可以进行“课前3分钟”的演讲活动,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将自己喜欢的故事讲述出来;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由名著改编的电影或者录像,让学生与原著进行比较,探讨二者的优劣,等等。

(2)通过组织活动刺激。在开展课外阅读活动中,有目的、有计划地举行阅读成果展示,组织交流、评比、竞赛等,能充分激发学生的阅读成就感,使那些对课外阅读原本没有多大兴趣的学生受到影响,产生阅读兴趣。为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一些“读书交流会”、“阅读笔记展览”、“辩论赛”等活动,让学生集中展示一个阶段的读书成果,从而在班级里营造人人乐读、善读的浓厚读书氛围。

(3)通过活动阵地熏陶。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是培养学生课外阅读兴趣、为学生提供课外阅读条件的一个重要阵地。因此,学校要重视和加强图书馆的建设,不断提高图书馆硬件和软件的档次和水平。同时,语文老师也要积极发动学生共建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把家中珍藏的好书拿到班级来共享,引导学生把零花钱运用到买书上,不断充实完善图书角,从而使图书馆、班级图书角成为学生们向往的“乐土”、心灵的“家园”。

3.培养习惯,阅读路上一起成长。

查尔斯・里德有一句名言:“播下一种思想,你将收获一个动作;播下一个动作,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为学生播下一种正确的阅读思想,并促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必将使他们受益终生。

(1)培养学生圈点勾画的习惯。对文章进行“圈点勾画”,不仅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潜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效率,而且能极大地激发学生揣摩研读文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引导学生作批注,如在句下用“――”标出重点句,用“”标出关键句,用“”标出精彩句,用“?”标注不明白处或异议处。也可在书页的空白处随手写上阅读心得、联想、见解、疑惑等;还可以归纳写出段落章节的要点并夹上纸条做上记号,等等;通过做批注,我们可以使学生手脑并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索、边勾画的好习惯,将阅读引向深入。

(2)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习惯。学生在阅读时,如果真正做到眼到、口到、心到,就能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积极展开思维,反复琢磨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大胆提出自己的见解,找出疑难问题,并允许学生提出与作品相反的观点和意见。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文时,学完全文后,我顺势说了一句:“同学们还有没有问题,如果有请大胆地提出来。”有一个同学说:“桃源人与外界隔离了好几个朝代,为何还会‘男女衣着,悉如外人’?我认为不够合理,让人费解。”这是一个探究性的问题,我首先表扬了他,然后引导学生讨论这个问题,再各抒己见,并让其他同学向他学习。只要我们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我想同学们的阅读能力就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第7篇

关键词:直译与意译 精确性 灵活性

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们互相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是运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准确而又完整地再现的语言活动。翻译目的是要把别人意思用译语尽可能精确地传达出来,而不是用译者自己的意思来代替别人的意思。翻译的这一性质决定了从事翻译的人只能充当“代言人”的角色,起到灵活地传递信息的作用。关于翻译的标准,严复提出“信”、“达”、“雅”的观点。概括来说就是要求译文忠实原文,通顺流畅,符合语言规范,选词要精确、生动、传情而达到文雅。好的译文,既忠实于原文的意思和风格,同时读起来又流畅。与原意大相径庭的文字,不管多通顺,都称不上是成功的翻译。请看下面一个句子的英译汉的不同译文:

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译文:1. 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

2. 读书可以怡情养性,可以摭拾文采,可以增长才干。

3. 读书可以怡情,足以傅采,足以长才。

译文1既忠于原文,读起来也顺口。可算是很不错了!但当我们读译文2时,相比之下,译文1逊色了。因为译文2能给人一种全新的、富有表现力的感受,如同夏天吃了冰淇淋,清凉甜美爽到心底!这样翻译不仅符合了“信”、“达”的标准,还具有“传神”的效果。这是由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溶入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是用心血来装修了。当我们读了译文3时,又会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比起译文2又“更上一层楼”!因为这才是真正地体现了严复的“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英语原文是英国著名散文家培根的名言,全文显古朴风格。也只有译文3才算忠实地再现出这种“古雅”的风味!下面我结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碰到的典型实例,谈一谈英汉翻译的精确性和灵活性。

一、灵活运用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技巧

为了把原文的意思完整且精确地表达出来,基本上保留原文的语言形式,同时译出的文字又明白易懂,符合语言规范,这种翻译方法称作“直译”。

例如:1.The government’s policy has given a green light to the development of our economy.

译文:政府的政策为经济发展开了绿灯。

2.The book of animals was interesting from beginning to end.

译文:这本有关动物的书从头到尾都很有趣。

3.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

译文:血浓于水。

然而,英语和汉语毕竟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有时直译往往行不通。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就要考虑怎样摆脱原文的句子结构,用不同的汉语形式来表达原文的意思。因此,译者必须先吃透原文,在正确理解原意的基础上,重新遣词造句,灵活地把原文的意思用通顺的汉语精确地表达出来,这种翻译方法称作“意译”。

例如:1. He always lives ahead of his salary.

直译:他总是生活在他的工资之前。显然,通过直译,句子的意思令人费解,可意译为:他的生活开销总是超过他的工资收入。

2.Remain where you are till I return; be as still as a mouse.( C.Bronte, “Jane Eyre”)

正确译文:你呆在那里等我回来,静静地不要出声。

英语中颜色词的翻译也往往采取灵活的意译手法。例如:He is green with jealousy. “green”原本是“绿色”的意思, 而在此句中可以意译成:他醋意大发。又如:“blue”原本是“蓝色”的意思,在英语中也是“忧郁,沮丧”的象征。You look blue today. What’s wrong with you? 此句可以转译成:你今天看起来闷闷不乐,出了什么事?

当然意译时,译者必须把握分寸,务必把原文的意思完整而又精确地译出来,不得随意增删内容或篡改原意,否则就会犯乱译的毛病。

例如:He wanted to learn, to know, to teach. 如果译为:他渴望博学广闻,喜欢追根穷源,并且好为人师。此译文过分意译,偏离原文,可改译为:他想学习,增长知识,也愿意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别人。

二、正确理解原文,避免“对等”译法,切勿望文生义

为了使译到既忠实又通顺,译者需要琢磨用什么方法才能精确地译出原文的意思。初学翻译的人,限于认识和语言能力,一般倾向于逐字逐句的翻译,采取词对词、句对句的“对等”译法。英语和汉语不能等量齐观,两者不仅在句子结构上有差异,而且在词汇上也很少对等。“火柴市场紧张”中的“紧张”意指“短缺”而非其他,如果译成thematchmarketistense过分拘泥于原文的一词一字,明显不妥,而且这几个词也搭配不当。如果灵活地改译为anacuteshortageofmatchesinthemarket既精确又能使读者明白。再来看一个英译汉的例子。She has an expensive taste in clothes. 原译文:她在衣服方面有一个费钱的爱好。这又是一个逐字照搬而翻译味很浓的译文,尽管尚能猜出其意思,但让人觉得十分别扭。Taste是一个抽象名词,可以指具体的“滋味”、“口味”,如:This soup is to my taste.这汤合我的口味。也可以指“爱好”、“情趣”等较抽象的概念。A man of taste是“懂/有情趣(情趣爱好高雅)的人”。动词短语have a taste for something是“爱好某物”的意思。taste之前常可加上各种形容词表示各式各样的情趣和风格。Have an expensive taste的意思是说所爱好的东西很贵,与之类似的说法have a fashionable taste指喜爱时髦的东西。have a taste in something则指喜欢某种东西。如果将原句中have an expensive taste in clothes作为一个整体概念考虑,只要稍稍动一下脑筋就可译成地道的汉语:她喜欢(买/穿)贵重的衣服。所以逐字逐句翻译既达不到忠实于原文,又达不到翻译的精确性的目的。同时,翻译时还要注意避免出现随心所欲、任意发挥的情况。如果没有真正地理解原文,往往会产生望文生义,误译、漏译、添枝加叶的可能。这种翻译方法违背了翻译的准则,是不可取的。例如:

1.The baby has just found his feet.

误: 这婴儿刚刚发现了他的脚。

正:婴儿刚学会了走路。

2.It rained cats and dogs last night.

误:昨晚天上下猫下狗。

正:昨晚下了大暴雨。

3.He is a famous banana.

误:他是一个著名的香蕉。

正:他是一个著名的演员。

以上种种望文生义、似是而非的现象可概括为“想当然”(英语中称之为take it for granted ),是翻译者的大忌。其产生的原因是复杂而多方面的,现大致归纳如下六个方面,即:一、语法结构理解不当;二、词义理解不当;三、缺乏背景知识;四、缺乏专业知识;五、习惯势力影响;六、疏忽大意。在翻译错误中有相当一部分出乎望文生义。如果译者认真严肃对待,许多是可以避免的。

三、选词要精确,翻译要灵活

在翻译实践中,选词用字是最重要的技巧之一。英译汉时英语词意的确定,不仅要根据词语的类别来确定,还要根据上下文来选择词意。在下面各句中,run是同一词类(动词),但其词义却因语境不同而异:

1.My watch has run down.

译文:我的表停了。

2.run across an old friend of mine

译文:偶然碰到一个老朋友。

词语搭配组合的翻译也要根据正确表达习惯来灵活地处理重新组合。例如:

play tennis 打网球

play chess

下棋

play football 踢足球

play the violin 拉小提琴

play the flute 吹笛子

翻译时如果选词不准确,表达就不地道。让我们来分析下面两个例句:

1.After Aunt Lena had heard about the family trouble,she agreed to look for a job.

原译文:丽娜姨听见了家庭的困难情况后,同意去找工作。“听见了”可改译为“闻知”,“家庭”可改译为“家里”。试译为:丽娜姨闻知家里的困境之后,同意去找工作。

2.The teenagers don’t invite Bob to their parties because he is a wet blanket.

原译文:青少年们不邀请鲍伯参加他们的聚会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扫兴的人。“青少年”属集合的概念,反映青少年的集合体,而不反映个体,所以,不可在它的前边加上数量词或在后边加上“们”。teenagers在汉语里没有相对应的词,可译为“年轻人”。试译为:那些年轻人不让鲍伯参加他们的聚会,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扫兴的家伙。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里很少存在完全对等的词义,对初学者来说,易患张冠李戴的错误。在翻译汉字的“开”字时有许多灵活的方法。译者应在一些短语中都要找出其英语中的地道的表达法,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是最容易出笑话的。例如:

开门:open the door

开车:drive a car

开灯:Turn on the light

开会: have a meeting

开采煤矿:mine coal

开采石油:recover petroleum

开机器:operate a machine

开支票:make out a check

开辟河道:construct a canal

开炮:open fire with artillery

开枪:fire with a rifle, pistol, etc.

开盘:opening quotation on the exchange

开山:cut into a mountain

开审:sit at session

开战:make war

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工作,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英语说“go to see the doctor”直译:“去看医生”,而汉语却习惯说“去看病”。反之,汉语说“恢复疲劳”(最好说“解除疲劳”),英语却习惯说“relax one’s mind or relax oneself”(让大脑放松),绝对不能按字面意思对译成“resume fatigue”,初学英语者常犯类似的错误。

四、表达要精炼,展现翻译的简约美

不少外国人重视语言简洁,文字简练。美国作者William Strunk Jr.和E・B・White曾说:“Vigorous writing is concise. A sentence should contain no unnecessary words, a paragraph no unnecessary sentences, for the same reason that a drawing should have no unnecessary lines and a machine no unnecessary parts. This requires not that the writer make all his subjects only in outline, but that every word tell.”(简练的文章是有力的。句子中不应有多余的字,一段话中不应有多余的句子,同样地,一幅画不应有多余的线条,一部机器不应有多余的零件。这并不要求作者都把句子切短,不谈细节,只是简单概述。而是要求作者所写的每个字都必须有用。)英国人Sir Ernest Gowers在《The Complete Plain Words》一书中写道:“The golden rule is to pick those words that convey to the reader the meaning of the writer and to use them and them only.”(最重要的原则是,只选用那些能向读者转达作者意思的字词,并使用它们,而且只使用这些字词。)写文章如此,翻译也是如此。著名教授毛荣贵在翻译讲座中曾提到过以下这个例句:

Any person not putting litter in this basket will be liable to a fine of $5.

原译:任何不把凌乱的东西放入这个筐内而任意乱扔的人将处以罚款5美元。

这个译文的字数大大超过了原文的字数。这句话应该用几个字来就能解决问题。译文可以非常简单,即“废物入篓,违者罚款5美元”。简洁明了,恰到好处。

根据国外学者的调查统计,一个以句号结尾的英语句子,单词的数量最好不要超过20个,否则的话,句子偏长,听话人的注意力有可能不集中,漏听一、两个单词,从而影响对整个句子的理解。为了避免句子冗长,通常采取两种办法,一种是将一个长句子,划分为几个短句子,每个短句子之间有语气上的停顿,让听话人有间歇的感觉,另外一种则是简化句子的单词构成,用一些简单的单词,代替一些复杂的单词。下面我就给各位介绍三种常用的简化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用一个单词代替一组意义相同的单词,比如:

1. 用forget(忘记)代替do not remember(没有记住)

2. 用ignore(忽视)代替do not pay attention to(不注意)

3. 用now(现在)代替at this point in time(此时此刻)

4. 用because(由于)代替due to the fact that(鉴于下列事实)

第二种方法是省略同义词或近义词,比如在下面例句中,形容词important(重要的)和significant(有重要意义的),就是两个同义词(也可以说是近义词),我们可以省略important,只保留significant。

1.The government project is important and significant.(这项政府计划是重要的,有重要意义。)

2.The government project is significant.(这项政府计划有重要意义。)

五、关于难点的翻译方法

翻译过程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许多难点问题。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有关习语的翻译。习语是民族语言中的精华。它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英语习语可包括成语、谚语、俗语、俚语等,其结构既有短语,又有分句,还有句子。把英语习语译成汉语首先要正确理解其含义,认识其文化特点,注意英汉习语之间的异同,然后运用正确的方法翻译。在准确地传达原习语的意义的同时,还应充分考虑到原文的浓郁民族风格――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文法和表达习惯,换言之,习语的翻译也要讲究精确性和灵活性。在现代人的生活中,习语所扮演的角色无疑是越来越重要。让我们来看一些包含水果及蔬菜的英语习语。

Apple

1. apple of one’s eye: 这个词组大概是大家最熟悉的英语习语之一了吧,意为掌上明珠;心爱物(to be one’s favorite)。

2. Big Apple: 这个大家也很熟悉,就是指纽约(New York).

3. compare apples and oranges: 这个词组的意思是比较两个无法相比的事物(to compare two thingsthat simply can’t be compared).

Cherry

bowl of cherries: 看到一碗红红的、令你垂涎三尺的樱桃,会让人感到生活是多么的美好与精彩。bowl of cherries就是指精彩的、绝妙的(to be wonderful) Life is not always a bowl of cherries, isn’t it?

Cucumber

as cool as a cucumber: 黄瓜总让人想起美容,这个词组的意思不是关于美容,而是指十分冷静的,镇定自若的(to be calm and composed).

Grape

sour grapes:这个从字面就可以猜出来,就是“酸葡萄”了,指因得不到想要的东西而说它不好,源于《伊索寓言》。

Potato

1. hot potato:直译过来就是烫手的山芋了,这里比喻棘手的问题或者是难对付的人。

2. small potato:不重要的人或事。当你对你朋友的事情爱莫能助时,你可以说:Sorry, I can’t help you, I am just a small potato,you know.

Pea

as easy as shelling pea:轻而易举

Onion

a tough onion: 一条硬汉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用动物打比喻的日常习语也是丰富多彩。将它们进行对比和互译,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从而使英语表达更形象、生动、地道。

例如:

1. as busy as a bee 忙忙碌碌

2. as timid as a hare 胆小如鼠

3. as strong as a horse像牛一样强壮

4. talk horse 吹牛

5. 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

6. bell the cat 冒险行为

7. see the elephant 大开眼界

8. When pigs fly. 决不可能!

9.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石双鸟,一箭双雕

10. teach fish to swim. 班门弄斧。

英语习语真是浩瀚无边,只有善于发现善于总结,你才会体会学习语言的乐趣。总之,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式,是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手段。翻译是一门科学,它有着自己的内在的科学规律;翻译也可视为一门艺术,它好比作画,先抓住客观人物的形态和神态,然后用画笔把它惟妙惟肖地表现在画上;翻译还可认作是一门技能,因为就其具体的操作规程而言,总是离不开方法和技巧。同时翻译要求译员具备扎实的语言基本功,丰富的文化知识,熟练掌握翻译理论和技巧。相信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翻译这门综合性的学科必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变得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华先发.新实用英译汉教程.湖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