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4: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凡卡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多媒体;课堂教学;绽放精彩
教师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教师要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热爱学生、提高学生,充分调动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敢于打破陈规旧俗,大胆质疑。开拓小学生的视野,使小学生真正达到“融会贯通,自主学习”的境界。下面笔者就谈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营造多媒体氛围,唤起求知欲望
1.激情导入,焕发活力
多媒体教学直观形象,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入情入境,借境感悟。运用多媒体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利用多媒体导入能够绘声绘色地从生活中提炼出语文模型,把形、声、光、色、动、静融为一体,打破了时空限制,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把语文教学和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育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多媒体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焕发课堂活力。
2. 创设情境,发展思维
创设多媒体情境,能够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变得更为丰富生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感官思维。小学生非常喜欢看动画片,教师把文本中难于理解的内容通过精彩的画面展示给学生,创设声、光、色、图俱佳的交互教学环境,使小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有效地调动了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拓展了创新思维的时空领域,使学生拥有个性发展的广阔舞台,让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挖掘,也培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
二、聚焦多媒体课堂,感受语文魅力
1.自主探究,升华情感
自主探究是小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也是小学生学习语文能力形成的标志。课堂上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学”的主动性,给予学生自主支配的机会,给学生自主判断、自主选择和自主承担的机会。引导学生从语文课堂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去,引导学生用眼睛看世界,用心灵去感悟生活。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使学生的智慧得以发挥,思维得以创新,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达到最优的课堂教学效果。如:教学《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出示地球图片,教师导入:“地球是伟大的,它无私地、慷慨地为人类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资源,包括森林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等,可是你知道吗?‘地球太可爱,又太容易破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从文中的关键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课文,让学生知道地球的外在美和内在美,同时又很渺小、易碎。运用课件出示短片,人类对地球的种种破坏行为,教师进行解说。孩子们看到美丽的家园伤痕累累,此时此刻,抑制不住内心的愤怒,然后再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地球妈妈易碎的原因,这样使学生的情感有了一定的升华,知道人类要“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让课堂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2.引导质疑,张扬个性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质疑精神、质疑能力。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的见解,让学生敢于质疑,畅所欲言。深入挖掘课文的内在语言,感悟作者的写作目的,让学生的个性获得最优发展。如:在学习《凡卡》一课时,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凡卡寄了信后,怀着甜蜜的希望睡着了。引导学生讨论质疑:凡卡寄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为什么收不到信?假如爷爷能收到信,会带他回去吗?凡卡会过上幸福的生活吗?把全班学生分为每组3~4人的几个小组,每组设立一个小组长,负责组织本组讨论以及一个纪律维持员。关注学生的主体价值观,逐层深入地讨论文本,使学生的思维突破常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向独立性和创造性方向发展。学生明白了这个结局暗示了凡卡的希望落空,也指出旧沙俄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生活是悲惨的。从而激发学生痛恨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的意识。
总之,运用多媒体辅助小学语文教学,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增大学生的信息量。积极探索小学语文教学的捷径,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小学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参考文献:
[1]王 婷.多媒体课件在语文教学中的合理应用[J].文教资料,2010(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07-0276-02
摘要:
初中语文阅读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包含了丰富的创新内涵。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提倡创新教学,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能力平台是新世纪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因此,必须首先加强语文老师在阅读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提供创新思维的空间,从而教会学生自主学习、自主调控、自主创新的学习方式。本文在创新思维内涵的基础上,阐述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能力的平台。
关键词:语文阅读;创新平台;实践能力
0引言
21世纪是创新的世纪,是培养实践素质教育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世纪。在社会高速发展的新世纪,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新世纪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必须将各基础学科与创新教育相结合,从而培养出与当前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创新型人才。初中语文阅读是一门具有丰富创新内涵的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应该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语文教学要实现培养学生思维目标,就必须改变对学生的授课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怀疑意识和批判意识,以及培养学生自主与合作的学习交流,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那么,该如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平台呢?
1创新实践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发展和进步的灵魂,同时也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人才已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流和目标。
1.1创新思维概述。
思维是人脑对事物内在规律和客观事物本质的反映,是人类智力结构的核心。创新思维是在客观实际的需要下,以获取知识为前提,通过各种思维形态的应用,对所获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选出最佳解决方案;或者借助类比创新形象和新观点来推动实践认识,以此获得突破性的进展。创新思维具有灵活性、新颖性、综合性和敏锐性等。
1.2创新思维与语文阅读的联系。
根据研究表明,阅读是以语言为中介所开展的认知活动。阅读教学是通过阅读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阅读能力。阅读能力包括对文章的认知、理解、评价和感悟,即听、说、读、写能力。阅读教学过程是老师、课文及学生三者思想交流的心理过程,因而阅读教学与思维创新能力的开发有着紧密的联系,听、说、读、写本身就是一种思维活动,而对这些思维活动的理解、感悟和评价涉及了直接发散思维和逻辑思维,因此,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思维因素。
2为学生提供创新实践平台
2.1营造创新学习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首先要创造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营造宽松、愉悦及融洽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课堂上只要有疑问,随时可以提出;只要有想法,可以随时发表。老师要与学生平等相待,给予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的交流实践,让全班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语文阅读的学习中。在课堂教学中,老师适时营造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充分的活跃起来,以阅读题材为载体,设置一些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的问题,学生自己思考、观察、讨论来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教授《劝学》一文时,要先给学生设置自学的环境,对于不懂的地方和特殊的句子要进行记录,并划分小组让其进行讨论,让学生自主引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直接给予其正确答案。之后,老师再用一节课对学生讨论的难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这样在创造学习环境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及探究的学习方式,对创新实践能力的发展意义重大。此外,还必须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老师可以根据阅读课文的情况来制作网络课件,如在学生学习《斑羚飞渡》一文时,老师可以将斑羚飞渡的整个场景制成课件,通过图文及声音的结合,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学得开心。
2.2理论结合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想象力是人的创造性品质,所有的创造都离不开想象和联想,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注意鼓励“人自为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传播阅读知识时,要尽可能的把枯燥的文字变成形象生动的语言,从而来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打破学生思维定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凡卡》一文的教学中,这篇文章的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为了让学生可以体会到沙皇统治下穷苦孩子的悲惨生活,老师在让学生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之后,应适时提问,让学生思考:“我们如今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学生通过联想,可以认识到自己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在父母辛勤的栽培下更应该好好学习。通过现实与课文的鲜明对比,启发学生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之后再通过课文未收官的结尾,让学生想象“凡卡日后的命运会是怎样?”有的学生会说凡卡以后会被饿死,有的会说被老板打死,而有的则说凡卡以后会回到爷爷身边过上快乐的日子等。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的联想更加的形象化,学生在体会沙皇统治下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同时,更加热爱和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以此为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创造了前提条件。
2.3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问题可以有效地唤起学生大胆探索、开拓创新的意识,老师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善于启发学生质疑并提出问题,鼓励学生敢说、敢想、敢问,让学生放松思想,主体地位得到自由发挥,从而有效体现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在教授《出师表》后,可以启发学生结合《三国演义》中的内容来评价诸葛亮,虽然有的学生在整体上认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也有部分学生从诸葛亮六出祁山这一方面发出质疑,认为诸葛亮也有劳民伤财的一面,此项质疑很有新意。
3结束语
新世纪的语文教学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老师应该认识到初中语文的教学目标,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教于学生适用的学习方法,适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最佳的学习平台。
参考文献
[1]汪媛媛. 小议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J]. 文理导航, 2010, (21): 26.
[2] 郑曲东. 构建活动平台,实现“说”“写”能力的同步提高[J]. 考试周刊, 2012, (4): 52=53.
关键词:阅读教学;朗读;情感熏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4-237-01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语文课堂琅琅书声。下面就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培养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有一种想读的欲望。
一个人知识的获取主要靠的是阅读。语文教学一要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二要重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现在有的教师很注意培养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学习语文,这种做法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在语文教学中开展活动、做游戏,要以学好语文为基础。我们提倡的是“快快乐乐学好语文”,要在“好”字上做文章,不要过分地在“乐”字上做文章。
阅读教学中,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在教法上少一些墨守成规,多一些不拘一格。教师应用自己智慧的火种,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在文本、教师、学生的相互对话中,让学生充分说出他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所疑、所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让学生去提,让学生去议,答案让学生去辩,结论让学生去得。学生要品出自己的味,品出自己的情,还品出自己的疑……这时的读已经不单纯是对课文语言的忠实再现了,而是能够表达自己情感与理解的“二度创作”了,达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读书最高境界,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讲究方法,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方法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感觉效果较好的有以下几种:
1.导语煽情。例如,教学《凡卡》一文时,我带着低沉的语气说:“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凡卡和我们的年龄差不多,他的生活与我们有什么不同?赶快找找,看谁找得最多。”学生兴趣盎然,很快就投入到课文的阅读中去。结果孩子们通过阅读对比,发现凡卡的生活十分悲惨。我再充满激情地说:“让我们去听听他的声音,去听听他的呼唤!”这时学生就十分激动地读凡卡让他爷爷来接他的话,一切思想感情尽在读中体现出来。
2.借助多媒体。如在执教《桂林山水》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组桂林山水的美景图。学生一看到如此美丽的风光,不禁“哇”叫出声来。我顺势问道:“这里的风景美吗?想不想去走走,看看?”学生被这美丽的风景迷住了,迫不急待地翻开课文读起来。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桂林山水甲天下,又单独出示课文动画,让学生细细欣赏,再读句子时,桂林山水的特点已融进了学生向往的情怀,深情的赞美,随着声音流淌出来。
3.分角色朗读、比赛读。借助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富于趣味性、形象性,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的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引起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此种方法适合于情节性较强的文章,如教学《将相和》一课时,我让学生分别扮演秦王和蔺相如,进行分角色朗读并把秦王和蔺相如的动作表情表演出来,让学生在情景中理解课文。
比赛读具有挑战性,可以个人赛、小组赛、男女赛,一般用于感情较浓、语言较美、需多次朗读的课文,也可以与表演读相结合。如男生读一部分,女生读另一部分比,然后换过来比。
此外,在课堂上应不断变换朗读形式,如指名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开火车读、齐读、轻声读、自由读、还可以引读,配乐读等等多种形式的交替使用。
三、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
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把时间用在刀刃上 ,讲究阅读的效果。如:课文中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形象生动的句子;修辞手法用得贴切、精妙的句子;对话、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句子;蕴含丰富、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句子;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的句子等内容就是教师应该花大力气进行朗读指导的对象。如我在对《桂林山水》一文进行朗读指导时,我就重点抓住其中的第2、3自然段,其它自然段则一带而过。因为这两个自然段作者运用了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把桂林的山比作老人、巨象、骆驼,描写得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最后一句“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这句话点出了桂林山水的风光无限美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
书籍是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它丰富人的思想,武装人的头脑,是催动人不断进步发展的不竭动力。“读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优质阅读有利于学生提高自身听说读写的基本学习技能,培养理解、感知、欣赏等方面的思维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阅读是小学语文课堂中的重要部分,学生通过阅读经典,体会其中富含的奥妙,思想与心灵的相互碰撞融合使经典中的精华被学生转化为自身力量,从而更好地进行精神的成长,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也因此不言而喻。但是,在现代的小学教育实践中,由于种种因素,阅读教学工作进展并不顺利,因此,切实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是小学教育面对的重要课题。
一、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有效目标的虚化。有效合理的目标为老师的讲解与学生的学习指明前进方向,是教学课程顺利进行以及完成的重要前提。在普遍实际教学之中,老师多倾向于自身的角度来设定教学目标,或是依赖参考书中提供的建议制定教学方向,缺少自身进行教学研究理解的过程,导致目标的不明确或是不切合实际。当目标具有不确定性时,学生对教学目的不明所以,直接影响教学任务额完成。例如老师组织学生对文章进行小组讨论,学生由于缺少确切的方向指引,讨论内容肤浅表象,没有抓住文章的重点与中心思想,使讨论不但没有实际意义,更是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2.模式化的教学方式。小学生的情感丰富外露,活泼好动,任课老师要想组织一个兼具节奏紧凑与灵活生动的课堂气氛是十分不易的,因此,为了便于教学任务的完成,模式化的教学方式被广泛使用。模式化的教学将思想情感与知识技能分离开来,将重点放在学生对字词的认识理解和语文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把原本应该以欣赏心态学习的课文转为训练的教材,缺少对文章的细细体会,学生的情感想象与体验仅仅是表面形式。与此同时,老师对新的教学方式的过度使用、盲目跟风的做法同样不合理。过于依靠多媒体、课本剧等新式教学方法,虽然从形式上炒热气氛,但是教学效果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发展,反而因为课件束缚了学生的想法,顾此失彼。
3.教学被动型。尽管新的教学理念是以人为本,要求实现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是老师对学生仍然存有“不放心”的观念,生怕学生将某个考试知识点忽略。老师过强的教学意志使教学仍然呈现被动式的局面。课堂之中,老师准备大量的问题对学生考验,强迫其进行思考,忙于应对的学生只会根据答题技巧机械回答,缺少自主思考的空间,学习质量自然得不到真正的提高。
二、有关阅读教学措施
1.加强读的指导。要使孩子们保持对课外阅读的兴趣,这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由于年龄小,注意力不够集中,维持对某件事的热情的时间短,许多孩子都只具有“三分钟热度”。因此,必须加强指导,并“授之以渔”――教给读书方法。指导学生选择读物。阅读是一项反映个性和人格的活动,而读物的选择是个性的表现。只有让学生选择最感兴趣的读物,他们才能深入理解读物内容,受到读物的感染。但是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选择读物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这样就不能提高阅读的质量,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既有尊重和注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又要注意避免放任自流,克服“偏食”现象。
2.给学生读的自由。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去感受、体验、想象。大家知道,学生并不是对一切书籍都不感兴趣,只要我们让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阅读方式去读,其实学生同样都会对课外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阅读方式,有的喜欢高声朗读,有的喜欢低声咏读,有的喜欢边读边画。要尊重学生的选择,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这样学生才会读得高兴,读得投入,对文章就能理解得透彻。所以我们要相信学生,给他们阅读的自由,再抓住时机,巧妙引导,进行迁移,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这实际上是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主性与求知欲,而学生的阅读量也自然会提高。
3.留给学生读的时间。在以往的教学中,许多教师怕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总是不肯给充足时间让学生自主读书,让学生读书也只是一种形式,走过场,学生还没有弄懂文章的内容,教师就要他们汇报自学情况,结果可想而知,学生就感觉到沉闷,自然会对阅读失去兴趣。所以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语文教师首先要解放思想,摒弃那些阻碍学生发展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从封闭沉闷的繁琐分析中走出来,彻底解放学生的头脑、手脚,开放课堂、教材,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读书,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意境美、思想美。例如教学《凡卡》这篇文章时,我大胆引导学生想象,让学生大胆地谈自己的感受。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后,命运将会出现哪些可能?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主动、大胆地去想象。有的认为他爷爷不能收到凡卡的信,有的认为他的爷爷即使收到他的信也没有办法帮凡卡摆脱悲惨的命运。可见,多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受,就能发掘学生智慧的火花,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
4.丰富教学的过程。注意力是思维运转的前提,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随时留意学生的听课情况,并且采取有效手段吸引学生。小学生的注意力维持时间较短,而多媒体的合理运用将更好的吸引学生,节省板书时间,给课堂效果带来极大的改善。但是多媒体的运用不能过度,合理分配课堂多媒体使用时间,科学设计多媒体课件内容,实现科学技术与课堂时间的完美结合。除了辅助教学手段外,老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水平。老师的语言对学生有很深影响,讲授阅读课文时,老师可以声情并茂的进行文章朗读,从言语、神态方面吸引注意力,从而帮助学生体会文章内涵。对于上课走神的学生,老师同样可以用眼神话语进行暗示或提醒,譬如停止讲课10秒钟时间,让“开小差”的学生发现气氛变化而注意到老师的暗示,从而重新集中注意,这种方法既帮助老师组织教学,又不会引起学生的反感抵抗。
结语:掌握到方法远比掌握到知识重要,灵活的教学方式才能给学生带来实质上的发展。在阅读教学中,老师不断探索研究更完善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锻炼阅读能力,使学生在科学自主的教学氛围中开拓思维、发展创新。老师与学生的完美配合,共同营造和谐学习环境,从而推动语文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的现代化。
参考文献:
1.黄育民;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年05期
2.高芳;探讨小学信息技术与阅读教学的有效整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24期
一、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就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计首先的就是准确和明确。目标的制定既要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其次,目标的制定要有一定的层次。可以根据学生认知结构、学习动机
等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如:在为((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第二课时设计教学目标时,我就运用了上述的几条要求。目标是这样定位的:1、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训练,使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大自然的奥秘和情趣。2、把自己已掌握的课文中辨别方向教给大家,学习课文还未掌握的辨别方向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意识。3、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通过拓展了解更多的辨别方向的方法。目标的表达准确、清晰,对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层次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尊重学生的主体,从学生已有的基础出发。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得就比较人性化。
二、优化教学情境, 激发兴趣是实施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先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就必须建立在学生的兴趣之上。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境地。在“智力发展最佳状态”中学习,才能使学生获取更多的有效知识。所以教学中要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热情,带着兴趣学习是教学的一个最简单的有效法则。在教学实际中,我根据教材内容选择性的组织一些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教学《蘑菇该奖给谁》这一课时,我在班上组织了分角色表演课文,先在每个小组练习,然后全班学生参加,你喜欢哪个角色,你就演哪个角色,一次一次进行交换,使每个孩子对课文内容 都有了了解,并通过自己的朗读表演理解了课文内容,无需教师在课堂上进行逐句逐段地分析课文内容了。这样学生自己通过学习获得了理解,在兴趣中掌握了知识,效果很好。教师也可以借助多媒体优化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气氛中愉快地学习。如:我在教学《这儿真好》时,把课文分成了四个层次,针对每层的内容制作了课件创设了情景,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和词语,学生的兴趣浓厚、学习时很投入,一节课下来基本每位学生都能有感情地读课文了,比以往一遍一遍的教读效果好得多,真可谓是事半功倍。
三、重过程应给予学生四大关注,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 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改革进行中的今天,大家一致认为探究、合作的学习式是最好的方式。但我个人认为,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也显得很重要。我们可以把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重点把知识、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及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方法整合成新知识结构。
2.在课堂上关注学生原先的经验。
课程要素的整合要有效的唤醒了学生沉睡的经验,并使其兴奋和活跃起来。在教师的积极的引导下,学生要按教学需求主动地进行有效经验的改组和改造,生成性的内容要有效的为落实预设目标服务。所以要造成课堂教学的有效,激活学生以前的学习经验是很关键的。 转贴于
3.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
学生的学习体验,一般来源于强烈的认知冲突,并在亲历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获得体验。不断的强化和拓展学习体验,有利于为后续学习积累新的经验。同时我们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疏通必要的信息通道,使教学更加开放和对话,同时也使学生的能力在信息背景下进行思维的加工,形成新的思维的成果。学习体验和信息意识的形成也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完成的必要手段。
4.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主体价值观
在新课程改革的课堂中,在我们许多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们应该强化学生的个性化的体验。引导学生质疑,笔者我在教学((凡卡))一课结尾时,引导学生讨论,提出质疑:凡卡给爷爷的信发出后,他的命运怎样?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为什么?凡卡能不能跑回去呢?为什么?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接他到乡下去,是否就能摆脱苦难的命运?为什么?这样逐层深入地讨论,学生的思维“发散_集中_发散_集中”,思维突破常规和经验的禁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从而使他们的思维向独立特性和创造性方向发展。
四、创设民主的师生氛围,是教学有效性的有力保障
一、用好“本子”
所谓“本子”,就是指课本。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每一册的“基础训练”中,都安排了对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低年级的有些课文后面还设有“说话”的作业。这些内容,都是编者精心设计的,体现了各年段的说话要求,我们必须要认真对待。
要教好这些内容,我每次都做到四有:有详细教案、有训练方法、有时间保证、有效果检测。在课堂中采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说的兴趣,鼓励学生大胆说、大声说、大方说。
二、搭好“梯子”
在每一节语文课中,我都十分重视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会说,实话实说。
1.仿句式说话
教材中有不少句式很有训练价值,让学生仿这种句式说话,效果很好。如二年级《小壁虎借尾巴》里有一句“小壁虎爬呀爬,爬到大树下”,老师让学生仿句式说:谁走〔想、唱)呀(想、唱),走到(想起、唱得)……以培养说话能力。再如五年级《鱼游到了纸上》一课中,写那位青年人画画“有时……有时……”,让学生仿着这句式说话。
2.看板书说话
老师上课都会对重点的词句板书,在教学的适当时候,可让学生看着板书的词句练习说话。如《高粱情》一课,在学完“根”这一节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连贯地讲出高粱根的特点,但要用上黑板上的一些词“很深很深坚韧鹰爪擒拿 庞大的活物”。
3.看演示说话
演示直观形象,让学生看后就说。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教师用一玻璃瓶装了大半瓶水,从瓶口往里放石子,水渐渐升高,让学生看后说话。
在《田忌赛马》一课的教学中,老师用纸的马演示比赛场面,让学生看后说,也可以让学生用左右手的手指当各等级的马,边比试边说。
4.看图画说话
这在低年级用得最多。如教学《两个名字》一课,老师出示“小蝌蚪”和“小青蛙”的画,让学生看图说话:小蝌蚪长大了变成了( ),( )小时候叫( )。
5.用关联词语说话
这种方式,既训练了说话,又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也让学生学会使用关联词语。如学了《太阳》一课的最后一段,老师让学生用“如果……就……”说这段的内容,然后再加上“不是……而是……”延伸说话;教学《我们家的猫》这课,在学生了解了猫性格古怪的特点之后,让他们用“既……又……既……又……”说出猫的古怪性格来。
三、出好“点子”
要让学生兴趣盎然地进行说话练习。老师还要想点办法,使学生津津乐道,越道越好。
1.当解说员
一些以介绍知识为主的课文,老师可以尝试让学生当解说员或当导游,以锻炼其说话能力。如六年级《马踏飞燕》学完后,让学生当解说员,向“观众”介绍这一名闻天下的文物;《镜泊湖奇观》一课学完后,让学生当导游,给“游客”介绍这一自然奇观。
2.当推销员
一些介绍产品的说明文,如《我的新朋友—一电脑》,就可以尝试让学生当当推销员,介绍产品特点,力争让“顾客”对产品感兴趣并购买。这也是将来言语交际的需要。
3.当配音员
教学网络的逐步普及,为这一活动提供了保障。学生对这一说话方式很感兴趣,对提高说话能力很有帮助。
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出示课件后,关闭声音,但保留画面,让学生看着画面,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对画面的理解,给画面配音。
四、揭开“盖子”
课堂中,老师要善于打开学生辩论的话“盖子”,鼓励学生质疑、争辩,对问题提出异议。“真理是由争议而确立的。”(马克思语)学生在争议中明理,在争议中长知,课堂活了,思维活了,说话的能力也提高了。
1.于无疑处生疑
有一些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老师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表述。《落花生》一课,文中用苹果、石榴与花生比较,老师问:花生外表不好看,可是很有用,因而值得赞颂;苹果、石榴外表好看。到底好不好呢?引起学生思考,争辩,从而加深对“只讲体面”的理解。在《草船借箭》一课教后,启发学生思考、讨论:诸葛亮其实是骗箭;课题为什么用“借”箭呢?让学后思考后有话可说。
2.于对立处争辩
在教学中,学生常常能提出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从对立的两方去争辩。如《苦袖》一课,学生质疑:课文表现了小女孩诚实的美德,可她前后说的话却不一致,前文说柚子“有点儿苦”,后文却说“苦味很浓”。老师让学生争辩:到底小女孩是否诚实。在《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中,有学生提出:地球资源枯竭了,我们到火星上去。针对这一提法,我让持正反不同意见的学生辩论。
在争辩中,我们要注意训练学生说话的规范性:我同意XX的意见,但还想补充一点……;我不同意XX的看法,我认为……
3.于延伸处讨论
对有些教材的结尾;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讨论,谈出自己的见解。如《凡卡》学生,让学生讨论:爷爷能否收到信?假如收到信,爷爷会带凡卡回家吗?《穷人》一课,文章写到“桑娜拉开了帐子”就结束了,老师让学生续说,谈自己对结局的看法。
五、放开“胆子”
在教学中,我们要相信学生能说好,要大胆让学生去说。我在课堂教学中用得比较多的语句是:
你读完后,想说点什么?
你发现了什么?发现什么就说什么。
你还能告诉大家些什么呢?
你怎么会有这个看法呢?能把思维的过程告诉大家吗?
没关系,说错了不要紧,老师会帮助你的。
说对了给100分,说错了给120分,因为你进步了嘛。
说得真好,我为你感到骄傲!
为锻炼学生说话的胆量,我在每节课前用2分钟让学生说见闻,轮流着说;在学生预习课文时,要求学生写出自己发现的问题,并在课堂上提出来;平时常举办些班级讲故事比赛、演讲比赛、口头作文、时事评论……在期末检测中,说话能力也是必考内容之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朗读;情感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267-02
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引导学生正确进行阅读不仅能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还能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开展不同形式的情感朗读,让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同时,也能帮助一线的语文教师更加顺利地开展语文教学,让语文教学在充满情感的朗读中更有语文味。
一、把握文章情感基调,与作者产生感情共鸣
每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结晶,在字里行间中流露出一点的情感基调。如果在朗读时把握住情感基调,就说明学生已经掌握了感情朗读的“窍门”了,就能把文章中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再现出来,从而与作者产生的感情共鸣。不同题材的文文章有不同的情感基调。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以下两点。
1.抒情类的文章可读得欢唱明快,语调高昂明亮,速度可以稍快,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类文章。
2.记叙文就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确定,反映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状况的文章朗读时语气要低沉,并且语速要放慢。如《小珊迪》、《凡卡》等文章;反映劳动人民幸福生活的文章要读得兴高采烈,语调明快、活泼,如《大海的歌》、《花潮》等。有的文章要根据具体内容来定,如《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对表现小女孩悲惨命运的句子要读得低沉,甚至略带沉痛;而对描写卖火柴小女孩心中幻想的句子就要读得高昂明快些。让听者感觉到小女孩对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
二、开展阅读探究活动,在品读中感悟情感
现行的小学语文课本中编排了大量的名家名篇,这些文章文质兼美,在优美的言辞中表达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在朗读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让自己的思想品质、到的情操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深入的开展阅读探究,才能体会作者的感情。只要语文教师引导的到位,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心地去理解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得思想的启迪、心灵的感悟与情感的熏陶。
例如:在教学《挑山工》一文时,就反复地朗读其中挑山工们所说的话,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再来联系全文,进一步探究游人们空手而行,却不如挑重担而行的挑山工,这样就找到问题的真正原因。通过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学生们再联系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就会思考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与生活中应该如何走自己的路。这篇课文给学生一个人生启示,那就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笃定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干下去,从事的事业才能取得成功。
三、创设情感朗读情境,促使产生情感共鸣
有感情地朗读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朗读情境,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才能读出文本的情感。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走进了课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充分展示课文中的情境。这样,就可以把学生与作品中所描绘的情境拉近。很多课文中描绘的情景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距太远,但教师通过情境的创设,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产生情感的共鸣。例如:课文《》、《海上日出》等课文,在教学过程中就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通过情境的创设,让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拉近,从而产生了情感的共鸣。例如:在教学《雨点》这篇课文时,就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片段:视频播放小雨点分别落入时的不同声音,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感受到这种声音的存在;也可以让欣赏多媒体配乐朗读,进一步想象雨点下落的情景,为情感共鸣做一个铺垫。朗读情境的创设,让朗读的气氛得到了渲染。也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从而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获得了情感的共鸣。
四、运用比较阅读方法,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
文章中的某些句子就是全文的“文眼”。但它本身可能不带有感情的色彩,学生较难把握它的情感。这样,我们就应该引导学生采用比较的方法,通过分析句子,把握好句子中重音、停顿等地方。例如:在教学《题西林壁》时,朗读中要突出“横”、“远”、“近”、“高”、“低”等字,这样,就能体会到作者观察得仔细,表达的到位;学生掌握了句子中的停顿与重读的地方,就能从朗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任何一个句子,读法不同、语气不同,表达出来的感情也不同。教学中可以采用师生对比的朗读方法,让学生感悟教师的朗读技巧,从而更好地把课文读好。例如:在朗读《珍贵的教科书》时,学生往往会读得很平淡。此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如何体现作者的情感。然后要求学生把前三段读得轻些,最后几个段落读得重些,这样读能突出地表现出在四个没有中最困难的还是没有书。在师生交流讨论后,再把多媒体中的视频朗读播放一遍给学生借鉴,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在炮火纷飞的战争环境中,仍然坚持不懈地学习,这是一件多么艰辛的事情,需要顽强毅力与克服重重困难的决心。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读者用心灵去拥抱文本。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能与作者进行思想的交流,并从中感受作品的美好情思;在朗朗的诵读中,感受作品语言的节奏与韵味。所以,让朗读中渗入情感,那么语文课堂就会亮点纷呈,语文教学就会被学生真正所接受。
总之,优美的言辞中表达了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在朗读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让自己的思想品质、到的情操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深入的开展阅读探究,才能体会作者的感情。只要语文教师引导的到位,学生就会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用心地去理解课文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参考文献:
[1]耿红桥.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几点体会[J].学周刊,20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