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岳阳楼记教案

岳阳楼记教案

时间:2023-05-30 10:34: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岳阳楼记教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岳阳楼记教案

第1篇

互文现象在中学语文课文中很常见,但是,有些参考资料、甚至中学语文教材对个别的互文句的解释不够准确,对老师、对学生有一定的误导。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互文表达效果和翻译方法做出归纳,使老师和学生都能正确的理解并明确它的含义和作用,以利于对教材的把握。

下面笔者结合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例句,具体说说互文的几种常见形式,以及互文在教材、教参中的瑕与瑜:

一.单句互文

即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相互渗透、补充映衬,合而生义。

例1:朝晖夕阴。(范仲淹《岳阳楼记》)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中是这样翻译的:“或早或晚(一天里)阴晴多变化。”翻译得多好呀!把“早”与“晚”;“阴”与“晴”两两互文的含义译得既准确又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洞庭湖气象万千的雄伟景象,表现出了“岳阳楼之大观也”的具体内涵。

但是,A.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却把它翻译成:“早晴晚阴。”

B.人教版《中学教材全解》又把它翻译为:“早晨阳光明媚,傍晚光线昏暗。”

C.延边教育出版的《鼎尖教案》把它翻译成:“清晨湖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昏暗。”(但注释又是跟前面语文教科书所翻译的是一致的,显然前后矛盾)

以上这三个资料的三种翻译很明显都是错误的,都是只简单地孤立地从字面上翻译,没有注意到互文的修辞方法,因而让人感到译得苍白又无味。

例2:“岸芷汀兰”;“去国怀乡”(范仲淹《岳阳楼记》)

人教版中学语文教材以及上面说的三个教参中对这两句话的翻译如出一辙,都把“岸芷汀兰”翻译为“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把“去国怀乡”翻译成“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我认为这样的翻译是欠妥的。试想,岸上和小洲上的植物生长就那么分明吗?难道岸上只生长小草,小洲上只生长兰花吗?偌大的湖岸、宽广的小洲,在宋代难道就有人特地栽种吗?有历史记载吗?显然无可考证。对这句话,我认为“岸”与“汀”,“芷”与“兰”两两互文,应该翻译为“岸上、小洲上的小草和兰花”,这样更符合实际,更能表现出洞庭湖景象优美的特点――青绿葱茏香气浓郁。

大家再想,范仲淹籍贯是今江苏人,而北宋的国都是在今开封,他出身贫寒,二岁而孤,家贫无依,也不是皇亲国戚,他的家乡怎能是国都,国都又怎能是他的家乡,就是他为官时难道他不离开国都就不思念家乡了吗?显而易见,翻译成“离开国都,怀念家乡”也是不正确的。我认为这句话应该是“去”和“怀”;“国”和“乡”两两互文,应该译成:“离开国都、家乡,怀念国都、家乡。”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雄伟抱负。

二.偶句互文

指上下句互相隐含词语,相互映衬,互相渗透,文义呼应。

例1:“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选自《木兰诗》)

这句话很多资料都是这样翻译的:“将军和壮士征战十年身经百战后,有的凯旋而归,有的战死疆场。”把“将军”与“壮士”、“死”与“归”两两互文的意思准确地翻译了出来,从而形象地表现出木兰从军的时间之长,军旅生涯中历尽了千辛万苦,参加了无数次的惨烈的战斗,深刻地揭示了木兰从军时机智勇敢的形象。

例2:“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选自《木兰诗》)

对这两句,不少资料如《鼎尖教案》、北京出版的《倍速学习法》等都是这样翻译的:“打开我东面楼阁的房门,坐在我西面楼阁的床上。”“对着窗子梳理头发,照着镜子贴上花黄。”(中学语文教材没有注释)大家想,这样的翻译还能够充分表现出木兰从军十二年,而今凯旋归来时看到家里旧物时的那种久违重见和恢复女儿身时的喜悦和激动吗?回答是不可能的,这样的翻译只能表现出木兰的悠闲恬静、松散而无所事事的大家闺秀的形象,不是吗?你看她:打开东楼阁的房门,漫不经心地看看,又慢悠悠地去打开西楼阁房门,坐在西楼阁的床上,休息片刻,她又对着窗子细致地摆弄着头发,又照照镜子闲适地贴上花黄。何等地闲适、多么地惬意呀!显然这与木兰荣归故里和她能够恢复女儿身时的欣喜心情是不相符的。由此可见,这种不合实际的错误翻译,是因为互文的修辞方法没有表现出来而造成的。

我认为这句话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开”和“坐”、“东”和“西”两两互文,意为:“打开我东楼阁的房门,坐在我东楼阁的床上;打开我西楼阁的房门,坐在我西楼阁的床上。”这样才能真正地表现木兰从军之久,思乡之切,如今终于荣归故里了,看到家里原来的一草一木就像久别重逢的老朋友一样的欣喜和亲切。

下句中“当”和“对”;“理”和“贴”两两互文,意思是:“对着窗子,照着镜子梳理头发,贴上花黄。”这样翻译才能形象地表现出木兰从军女扮男装之久,如今凯旋而归可以恢复女儿身的喜悦急切之情。

三.排比互文

排比互文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中的词语参互成文,合而见义。

例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选自《木兰诗》)

句中的“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四个词语和“骏马”、“鞍鞯”、“辔头”、“长鞭”四个词语分别互相渗透,参互成文,含义是“到东南西北各处市场上去买来了骏马、鞍鞯、辔头和长鞭等军需用品”。这种翻译表现了木兰从军前筹备军需用品的急切并稳而不乱、井然有序的成熟老练的形象。

但是《鼎尖教案》《倍速学习法》等资料竟然把它译成“(木兰)到东市上买来骏马,到西市上买来鞍鞯,到南市上买来辔头,到北市上买来长鞭”。语文教材没有翻译。朋友,试想:木兰如果是这样的话,她还能是一个家喻户晓、智勇超群、令人崇拜的巾帼英雄吗?岂不是一个十足的呆头呆脑、精神不正常的人了――到一个集市上何不把所需要的军需用品能买到的都买齐,而是到一个集市上只买一样东西,还真的有点不厌其烦、不怕麻烦呢。真的就如此的悠闲自在吗?这与下文的“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战争的吃紧是不相符的。她的聪明智慧哪里去了?诚如是,她还能做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吗?

当然中学语文教材中互文的例子还有很多,如:“烟笼寒水月笼沙。”(杜牧《泊秦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 雪》)“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户铁衣冷难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林寒涧肃。”(郦道元《三峡》)等等,翻译这类互文的句子不能只望文而生义,不能被一些资料的错误解释误导!要瞻其前顾其后,上下兼顾,不能偏执任何一端,把前后割裂开来理解,只有认识了“庐山真面目”,才能真正地领略出作者的写作意旨。

第2篇

学会放手――鼓励全员参与

我曾多次和不同层次的学生交流。有的说:“老师,您讲的内容,有相当部分俺都懂了,您再讲,俺觉得不用听了!”有的说:“难的地方,易的地方,老师选不准,平均用力,自然有不想听的时候。”还有的说:“我们先预习,作好记录,课堂上先提难点,然后再讲。”学生的诉求引我思考……

语文学科中,有些知识学生能独立完成,比如课文的基础知识,包括字音词义、课文朗读、课文的整体内容等;有的内容学生即使不能独立完成,也可以在同学们的合作中完成。此时教师的课堂语言仅是引导、组织学生学习,激励小组之间进行竞赛,这样小组中的每一个学生都不甘示弱,心中有话,唯恐得不到表达。我开始实行“三不讲”即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查到的不讲;小组能讨论明确的不讲。初改顺利,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课堂也更有生机,更有活力了。

我在教《背影》一文时,就完全摒弃了教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的做法,而是放手给学生去朗读,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及指导,使学生感受到了深深地父爱之情。在赏析语句时,完全抛弃教师自己赏析学生做笔记的方式,而是放手给学生去做,让学生找出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出喜欢的理由。结果,学生的赏析有时比我引导得还要好,令我非常欣慰。

能放能收――推进学习深度

收放结合,使课堂活而不乱。所谓“收”,就是对学生不同的意见进行总结,并在学生不同的意见中进行提炼,产生新的见解――理性见解,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课堂的生成性。

为此,我开始制订我的课堂教学改革方案。该模式是:学生预习(教师制定导学提纲)――记录难点――课堂汇报(约5分钟)――教师整理(与汇报同步)――小组合作探究――教师解惑――教师问惑――课堂练习。这样做的好处,是有的放矢,学生爱听、想听,教师相对少了废话,省了时间。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有些知识,不管是独立还是合作,学生学习都会有难度,像文章中心的挖掘、知识的迁移等环节,就需要教师做充分引导,学生才能完成。学生们是否无惑,要通过教师“问惑”这一关。例如,我讲《岳阳楼记》一课,学生质疑后,我一一讲解,学生无惑提出,看似无须多讲了,余下的时间,可让学生背诵了。其实不然。这不是我“无惑何须多费解”的本意。于是我在下面环节中,提出了一个问题:“课文中对风有所描写,谁能读出来?”这时,全班同学几乎人人举手要求作答。我选择了一个中等生,他读出了“阴风怒号,浊浪排空”一句。而至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浮光跃金,静影沉壁”等句子,不少学生就不知道了。这时,我仍未直接解惑,只是提示除大风之外,有无对微风、无风的描写?学生这才恍然大悟。我又问他们:作者除在“阴风怒号”一句中用了一个“风”字,其余皆不用风,却又写了风,这样写,好吗?教师这一设问,所有同学都会答:“好”。这一回答,是崇拜名人之答,毫无意义。目的是引出二次发问:“好在何处?”这下傻眼了,几乎无一人回答完整。这时,教师再进行“解惑”,学生们能不听吗?结合写作,提出要学生练习这种烘云托月的描法,当堂练习,学生兴趣十足,等待老师的“检阅”。我很佩服当今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以及他们充沛的表现欲,这也恰恰是我们教师无法教给他们的。每到此时,看着几十双求知的眼睛盯着你,盼着你,我心里激动、幸福,充满了成功感。

精心备课――统筹课堂安排

第3篇

关键词:“一对一”数字化;个性化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指每人拥有一件数字化学习设备,并能够运用这一设备所提供的平台与资源,进行有效地学习。目前,国内外对于“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教学实践逐步走向成熟。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英特尔未来教育”理念,并融合Web2.0技术的支持,探索如何利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的优势来构建教与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从而改善中小学学科教学过程,丰富学生学习方式和方法,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合作创新的技能与应用。

一、“一对一”数字化学习环境给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提供的优势

(一)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

个性化自主学习必须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作为支撑。除了教师提供的教学网站,internet许多优秀科普网站也为学生在个性化自主学习中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学生可以自主阅读各种与教材知识相关的拓展资料信息,可以启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扩大视野、提高兴趣。

(二)为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多种互动方式、平等交流与协作的平台

网络具有良好的交互功能,在网络环境下可以进行实时与非实时的个性化学习,比如:魔灯平台、好看簿(http:///)网站等,教师可以随时设置活动、小组、讨论等环节;学生可以利用Web2.0技术在线参与BBS、QQ、电子邮箱等方式来查询资料,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与同学、老师进行信息反馈和交流。由于学习者可能解决的不是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决方式。这样,学习者既需要同步的集中交流,也需要随时随地异步沟通;既需要身边人的合作与帮助,也需要更大范围内志同道合的朋友与导师的交流与互动。网络正好为学生个性化自主学习提供了交流平台。学生还可建立个人网络空间,通过博客、网络日记,为学生的信息化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

运用学习软件,教师可以更好的采用分层教学,精心设计分层任务与达成目标,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与练习,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范围内获得自身的最大发展,做到“因材施教”,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与学科整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一)建立规范的电子备课操作规程

由学科教研组长主持集体教研,提前一周备课,研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难点、易混点和教法、学法、信息技术组合设计及练习设计;备课教师负责设计章、节电子教案,充分利用校园网和互联网的教育资源网站、素材资源,借助电教平台,实现超文本链接或下载加工,编辑成为课堂教学共享课件和共性导学案;任课教师下载、修改、补充和完善,最后形成个性化电子导学教案。

(二)探索“一对一”数字化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建立在网络环境下以突出学生主体性、差异性、创造性为基本特征的多维互动课堂教学模式。

1.问题探究式教学模式

新授课课堂教学结构:

问题的感知(创设问境,激活思维)——问题寻解(质疑探究、交流)——实践创作(合作学习)——作品展示(总结升华)——拓展延伸,深入探讨,能力迁移。

复习导入——创设问题情景——学探质疑——识辨(交流成果、相互批判)——实践创新(归纳升华)——巩固训练——总结转化。

例如:教学《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我来当导演——设置自定义动画》一课,探究太阳升起的自定义动画中,设置如下问题:

①怎样在动作播放过程中不使用鼠标,而进行自动播放?

②怎样调整动作的速度?

③怎样设置两个动作的间隔?

④对动画效果不满意,怎么进行修改?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和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归纳如下:

在层层问题中,不知不觉中达成了教学目标,创建一种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

2.在线式教学模式

教师需精心设计教学平台通过此平台,教师可采集、整理、加工、活用有关教学信息。平台上应明确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分层布置达成目标,在线监控教学过程及学生实时讨论与交流过程。

学生登录平台后,应了解、掌握本课学习任务,自主合作探究过程,并通过留言簿、BBS讨论与交流,网上测练,学习效果反馈,完成网上作业,进行网上复习、质疑与讨论等等,使自己在感悟——探究——发现——传播中完成有效的学习。

如:“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案例《岳阳楼记》

各分项导航栏直接控制子窗口的显示,本网络课程优化整合了多种媒体教学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本篇课文提供了完善的知识储备。

研究讨论与交流窗口

自检自测窗口

3.课内活动式教学模式

学生在网络课堂开展在线教学讨论交流,课下利用校园网、互联网、留言薄、BBS论坛或发帖子等手段进行多维互动讨论,作业网上测试练习,教学意见调查与反馈等。学生充分利用课件资源、网站资源,多媒体电子教材等,在虚拟课堂上自我学习、自我辅导课堂教学内容、解决疑难问题,并进行拓展探索,通过网上作业与测试内容,独立完成,传给教师,教师网上评价反馈。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差异性,命制不同层次的测试内容,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实时在线评价反馈。

总之,“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教学模式,不仅能使学生跨越时空、地域,去理解和感悟学科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广揽资源、合作学习的习惯,锻炼了他们收集、筛选、组合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虽然在应用上还存在许多困难,相信在我们不断的探索与实践中,会得到较大的改善或解决,形成有效可行的教学应用模式,成为时代对教育技术提出的更高要求。

[参 考 文 献]

[1]祝怀新,潘慧萍.《香港学校环境教育政策与实践探析》2004.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WebQuest”教学模式》,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3]丁兴富.《从校校通到班班通——革新课堂教与学的新生代技术》,首都师范大学远程教育研究所.

第4篇

关键词:语文学困生 参与氛围 语言品味 拓展外延

进入八年级上学期,一部分学生的语文成绩退步得较快,从七年级时的八九十分退步到六七十分,甚至是不及格。这难道是因为八年级语文的知识难度较大、学生能力要求更高而导致的吗?答案也不尽然。与七年级的语文学习相比,八年级的语文学习确实对知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仔细观察退步学生学习语文的状态,就会发现:课堂上为求知而闪动的双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疲倦黯然的眼神;考试时试卷上空白的地方越来越多,甚至作文也开始交白卷;作业的书写情况每况愈下,涂改、潦草日益严重……是什么让语文学科的学习变得如此被动了呢?是什么让学生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了呢?

反思之一,看备课。编写教案,三维目标赫然。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都能从知识的积累中形成能力、感受情感塑造价值观吗?教学目标的制定是符合学生的学情,还是仅仅为了体现教师自己想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呢?反思之二,看课堂。课堂是教与学的主阵地,是思维碰撞的场合。但学困生跟不上课堂教学节奏,他们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越来越低,渐渐他们失去了学习的热情与动力,剩下的只有麻木和浑浑噩噩。反思之三,看课外阅读。学校家庭“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枯燥而单调,本应该通过阅读来丰富语文的外延,但课外阅读的时间却被作业无情地挤占,课外阅读行为也被“看闲书”的观念所禁止。久而久之,学生就误以为语文学科既无聊又无味,成绩退步便是自然之事。针对“学困生”学习中的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解决。

一、营造课堂参与氛围,削减基础知识积累

语文学习是对古典文化的传承,是为了更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一个孩子如果在异国的语言环境中生活,只要他融入其中,或许无法书写,但运用当地的语言进行交流是不成问题的。学困生学习成绩退步的根源还在于缺乏语文学习的兴趣,不愿意融入语文学习的情境中。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对于语文的学习,如果指望学生面面俱到,反而是“面面不到”。由于量多难消化,学困生遭受的学习挫折也就越多,加上学困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不耐烦,如果不能从任务总量上削减,那么,他们自暴自弃的思想就会愈发滋长。如果学困生长期得不到进步与肯定,其积极性必然会受到打击,因此可适当降低对他们在基础知识积累上的要求,对要求识记的内容放宽一些,以退为进,未尝不是一剂良方。

作为补偿,我将语文课堂上的导入环节和拓展环节交给了学困生,要求班上成绩滞后的学生轮流上讲成任务。具体做法是:课前由教师简要地概括课上的内容,学生根据相关内容查找资料,选择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故事、诗歌、图片、影像等,在课堂导入和拓展环节中进行展示。这种做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后进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为了找到相似度高的资料,往往能认真研读课文,从最初的只能找出相同的名称,到后来能找出与课文叙述相似的内容、抒发相似的情感、运用相同的写作手法等资料。在这一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如潜行于地下的熔浆一般迸发出来,“想露一手”的欲望被激发出来,以前不肯背诵或背不熟的文章现在已能流利成诵了。

如教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台阶》一课时,有位学生课前积累了三句唐诗,他是这样导入的:唐诗中与台阶有关的诗句不少,如: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唐・刘禹锡《陋室铭》

(台阶上清幽的景色传递出作者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

(2)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唐・杜牧《秋夕》

(展现宫女孤单寂寞的心情)

(3)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唐・温庭筠《更漏子》

(表现作者离别时凄凉悲苦之情)

台阶可以传递出人物的不同情感,那么李森祥笔下的台阶又传递出怎样的人物情感呢?这个导入既营造了诗歌的意境,又很好地将“台阶”能传递出人物情感这一特点彰显出来,看得出设计者花费了很多心思,展现了学习语文的灵心蕙质,而正是这位设计者,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语文考试成绩仅仅82分!

又如,学了《岳阳楼记》一文后,有位学生将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与庄子的《逍遥游》“无所待”的境界联系在一起,得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襟超越了古仁人和庄子。言语或许有偏颇之处,但这种心游万仞的发散思维是有益于语文学习的。“景中一蓑翁,融入吟哦境”,不论孩子“吟哦”出什么,只要他们肯做、愿意做,就有了进步的可能。

二、改预设为生成,侧重语言品味

王荣生教授说:“语文老师的教案最好不要用‘教学目标’这种高雅的词语。改用‘教学结果’行不行?这至少有利于语文教师把事前设计与事后效果区分开来,把自我悬想与学生实情区分开来。”“目标”与“结果”的区别,即前者侧重于课堂预设,后者侧重于课堂效果。面向学困生的课堂要具有明确性、包容性和开放性,这样才会具备最佳的教学效果。如在培养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能力上,教师可以通过让学困生多遍朗读和复述课文内容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朗读和复述都是在对熟悉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基础上进行的,这既协调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听、说、读、思能力的配合,又为下一步的语文学习打下了基础。

王尚文说:“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了自己与作品之间的落差,就有可能依靠自己的力量弥合它。”所以,我们要做的是以学定教,以教促学。“文本无语笑东风,细读有情长思量”,语文课堂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在品味语言中发现文字之美。如在教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一文时,可就第二、三自然段的语言引领学生进一步分析品味文章。“……其实……还不就是……只是……使人惊奇不已。”副词的使用将作者对家乡鸭蛋的情感一波三折地表现出来,曲折有致又生动多姿。“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在这个吃鸭蛋的语境里,品读动词“扎”与“捅”的区别、“冒”与“喷”的区别,如果学生能在语言的反复体味中品出与初见文章时那种索然无味的不同韵味,那么,心中的喜悦之情就会溢于言表。

三、拓展语文外延,发现生活的美

语文的外延是广阔的,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学困生之所以感到语文学习无味,其中作文就能体现这一点。这是未能将生活与语文学习联系起来。学困生的作文往往事件陈旧,只叙事不描写,语言表达口语化,在经历低分的打击后,他们开始消极应付甚至索性不写。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文来源于生活,如果缺乏对生活细腻的感受,写作材料就会受到限制。王尚文说:“教师对教学事件的设置须是为了营造真诚的写作意图,引导学生为了真、善、美,为了正当的目的与人交流,并且通过写作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自我意图的观照意识和能力,实现写作心灵的反塑作用。”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做个“有心人”,引导学生注意观赏四季不同的景象,如发现晨昏中校园的美景,回忆夏日暴雨后的如烟云岚,无意间见到的宠物萌态,极目远眺乡野的一缕炊烟以及寻找平凡中的感动等。仰首春华,俯身秋实,林林总总的美尽情绽放于心。随着科技的发展,用手机进行照相和摄像能够实时捕捉精彩瞬间,教师可借助现代科技将美好的生活展现给学生,让学生畅谈感受是帮助学生拓宽写作素材的一种好方法。另外,通过指定书目的方法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以此补充生活体验、丰富生活阅历。正如陆机在《文赋》中所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志眇眇而临云。”

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参与、品味、拓展,语文对于学困生来说就呈现出了别样新奇的风景。W生上语文课的热情明显提高了,课堂上的质疑、讨论声明显加大了,学生脸上浮现出了轻松愉悦的笑容。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语文考试及格率达98.7%,这验证了对“学困生”实行语文学习策略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听王荣生教授评课[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