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4: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效课堂评课标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深刻体会到:课改,改到深处是课堂,课前必先改课,课改必先改己。我校实施道德课堂建设活动以来,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深挖细研,坚持每天深入课堂,通过道德课堂教学观课议课指导活动,通过观课议课三个阶段,进一步对课堂把脉问诊,以提高道德课堂教学实效,促进道德课堂在我校生根结果。
1 目标明确,简单明了
合乎道,至于德。那么什么样的课堂符合道德课堂的标准。怎样把细化标准、解读课标落实在课堂教学之中。在第一阶段我们紧紧把握三点:本节课中,(1)你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教师要回答的是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问题: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2)你怎样把学生带到哪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策略和学习过程问题。(3)你如何确信你已经把学生带到了那里?教师要回答的是学习效果的评价问题。回答不好这三个问题,一定不是一节好课。
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不要眉毛胡子一把抓,让老师明确这堂课的目标、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手段。学校领导走上讲台,为全体教师上一节示范课,组织教师对示范课进行讲评。我们还通过推门听课,各个讲评。邀请外国语小学业务校长王娟老师和骨干教师对我校老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观课评课。让专业引领走进课堂,走进每一个教室,每一位教师,都能成为观课评课的受益者。
2 对照量规,先学后教
一年来,我校教导处经常深入课堂教学常态下道德课堂教学指导。通过“常态观课定向议课查看学情检测效果”的方法,采取听、看、评、议、研等多种形式,对教师常态下对道德课堂驾驭能力和教学效果作出科学合适的评价。让老师对照道德课堂诊断观察表评价量规,查出不足,安排有效的课堂教学,使教无定法的课堂班的井然有序,有依可循。
在四年级的靳沛娟数学课上,老师以简短而又明了的导课引入后,学生开始从口算题中探究积的变化规律,课堂上学生学习激情高涨,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后,成功经历知识历程的学生发出了会心的微笑。在二(二)班赵银娥老师的《欢庆》一课,引领学生自读课文,结合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让学生体会诗句所表达的真挚感情。在听课过程中,通过参与学生讨论、检测学生学习效果,以观测真实状态下的道德课堂教学效果。
听课结束,围绕道德课堂教学“以生为本体验生活合作交流真实高效”,笔者带领教研组、任课教师针对所听的课进行了常态道德课堂教研评课。充分肯定了道德课堂的成功之处,认为教师在课堂上注重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找准道德课堂教学的切入点,引导学生挖掘每一分钟的学习潜力,努力构建“师德学德,课有所得,一课一得”的高效道德课堂。同时举行道德课堂观摩活动,选出优秀教师参加新郑市教研室举行的比赛活动。赵沛、白晓燕和李娜等老师在新郑市小学优质课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3 妙趣自然,蛙声一片
去年10月份,在新郑市导学法培训班开幕式上,田宝华局长就道德课堂给我们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随着道德课堂的推进,教师们课标解读更加深入本质,不能仅停留在用课堂诊断观察表的条条框框去调整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跳出框框去教学。随着教师常态课一年的锤炼,教师教学处理不再盲动,教学艺术不断提升,能够寻找到符合自己的教学路数,能够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能够进入到“师亦生,生亦师,师生相长;兵教兵,兵练兵,兵兵互动”的百般自然万分清新的境界。
一、如何帮助新教师高效听课
以前的新教师听课总是把执教教师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甚至是语言都记录下来,对于听课之后的评课,只是在听完之后,绞尽脑汁地想,看看可以说什么,很盲目。其实听课是要我们借助眼、耳、手等多种感官的,而且还要运用记录本、调查表、录音录像设备等有关辅助工具,从课堂情境中获取相关信息资料。听课不只要看、听、记,还要思、问、谈,很多新教师在听课时最重要的就是少了思考,一味地记,所以在评课时就感觉无话可说。
(一)做好听课前的充分准备
听课是在探解课堂现场的真谛,首先要做好听课前的准备工作。如果听课不做准备,匆忙走进教室,不理解上课教师的教学意图,不熟悉教材,就不会有较大的收获。所以听课前要做好一定的准备工作,这样,在听课的过程中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带着问题去听。这里的准备包括思想准备和听课内容准备两个方面。思想准备:要做好向执教教师学习耐心把课听完的准备。本着向别人学习的态度,进入课堂后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做到认真听、仔细看、重点记、多思考。必须清楚这时自己是作为一个不能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身份听课的;听课内容准备:可以在听课前看看相关教材,熟悉有关内容。
熟悉教学内容的目的是为了在听课中,判断听课教师如何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为后面的评价阶段做好准备。并且要掌握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了解执教教师的教学特点。
(二)听课时要认真观察和记录
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还要看,要仔细捕捉执教者的语言和表情,记下他每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要勤于思考,勤做笔记。以前,新教师虽然会努力地记下教师的语言但却往往忽视了思考,以后要在听课过程中,以听为主,把注意力集中到听和思考上,不能把精力集中到记录上,变成书记员、录音机。
记要有重点,要详略得当,当发现活动中符合教学规律的好的做法或存在不足的问题时可做详细记录,并加批注。做到详略结合,突出重点,文字精炼,把教师的重点提问和学生的前行发言,师生的活动情况,教学中的精彩创新与失误之处都记下来。但要牢记记录次之,以听、看为主,把主要精力、注意力都放在听课、观察师生互动和思考问题上,如教师是怎样导入的?为什么要这样处理?换一种方式效果会如何?这个环节成功的关键是什么?假如是我来上,我会怎么处理?
(三)课后做好整理和分析
听课记录是重要的教学研讨资料,是教学指导与评价的依据,它应该反映课堂教学的原貌,使听课者依据听课记录,通过合理想象与弥补,在头脑中再现教学实况。所以听完课后一定要整理听课内容,看是否按先后程序提纲挈领地记录了下来。是否记录了时间分配,即各环节所用时间,教师教用的时间,幼儿学用的时间。是否记录了教法学法的选择与应用,是否记录了情境创设、过渡的语言、引导的技巧、激励的方法、组织活动的方式。是否记录了教师挖掘与利用课堂生成资源的情况,是否记录了灵活处理偶发事件。是否记录了练习状况、练习内容、练习形式等。
此外必须做好课后分析。听过一节课后就应及时进行综合分析,找出这节特点和闪光处,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认识;明确对自己有启迪、能学会的有哪几个方面;并针对这节课实际情况,提出一些建议性的意见与合理性的修改建议,为评课做准备,之后还可与执教教师进行交流切磋,以达到互助互学的目的。
二、怎样帮助新教师开展有效评课活动
评课,就是课后思考的一个过程,只听课而不思考,就不能较好地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在每次评课活动上大都是发言者少,旁观者多,评课场面较冷清。新教师们更不知道该如何评课?少数几个被动发言的教师虽提了不少意见,但多半是些枝节问题:声音太小、教态不好、图片悬挂的高低等等,总之,评议平淡肤浅,泛泛而谈,触及不到实质问题。这种现象的产生,并不是活动组织不好,而是听课教师确实看不出什么问题,笔记上没写出什么,总的来讲是教师的评课方法未掌握,评课技能缺乏而造成。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教给新教师们正确的评课方法,制定切实的评课标准,采取多元化的评课方式,是帮助教师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途径。
(一)开展园本专题培训,提高评课能力
为了帮助新教师们尽快掌握正确的评课方法,提高评课能力,我认为可以通过开展多次不同形式的园本培训,引导教师从理论上掌握正确的评课方法,提高评课的能力。
1.遵循评课原则。
为了让评课活动更具科学性、规范性,要求教师在评课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评课要本着公正、实事求是的态度,以科学理论为依据,对课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评议,恰如其分地肯定成绩,指出缺点。实话实说是体现评课者责任心的问题,也是给执教者学习的机会。
(2)针对性原则。评课不宜面面俱到,应就执教者的主要目标进行评述,问题要集中明确,充分肯定特色,也大胆提出改进,不主张罗列太多,只要一两点到位就够了。
(3 )激励性原则。评课首先要考虑到最终目的是为了激励授课者,而不是挑毛病,要理解执教者讲课的良苦用心,善于挖掘优点、发现闪光点,以激励教师再接再厉,不对教师求全责备。要让执教者听了你的评课后更有信心,更有勇气承担公开课的教学。
(4)差异性原则。对不同水平的教师评课要求应有所不同,对每位教师不仅要进行横向比较,更应侧重纵向比较,注重看教师个人是否比以前有进步。要因人而异,不要强求一律 ,要用别人的长处比自己的短处,而不是用自己长处比别人的短处。
2.掌握评课内容及方法。
明确评课内容,掌握正确的评课方法,是提高幼儿教师评课能力的有效手段。
(1)评教学内容。评析一节课的好与坏,首先要看教师对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否恰当,是否符合幼儿生活经验水平、心理特点。教师对教材理解是否透彻,处理是否准确,能否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实,重新组织、科学安排教学程序,是否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如:整合教材小班上学期的课程中,某些主题活动要求幼儿进行统计记录,就不适合小班幼儿的最近发展需要,超出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教师如不对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活动效果就不好。
(2)评教学目标。首先,从教学目标制定来看,是否全面、具体、适宜。即目标是否围绕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来确定;是否体现本次教学活动特点;是否能以新纲要为指导,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难易是否适度。其次,从目标达成来看,要看教学目标是不是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活动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3)评教学程序 。首先要看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我们平时听课,看到有些教师课上不好,效率低,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教学思路不清,或对活动预设不够,对孩子不够了解,以至遇上情况后缺乏应变能力,不能及时的调整教学对策。为此,我们评教学过程,首先要看教学思路设计,是否符合教学实际,激发兴趣,满足幼儿学习需要;其次要看教学的层次、脉络是否清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其次要看教学结构安排是否合理。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和衔接是否恰当,有没有“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的现象,指导与练习时间搭配是否合理等。幼儿活动时,小组活动和集体活动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有没有集体活动过多,关注个体的时间过少的现象。
(4)评教学对象。幼儿是教学活动的主体,随时关注幼儿的表现、关注幼儿的发展是《纲要》的基本理念。所以在评析幼儿园教学活动中要看教师是否面向全体幼儿,是否充分尊重幼儿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是否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师幼情感是否融洽。
(5)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评析教学方法与手段时我们要关注教师: 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否至始至终都在为实现目标服务,是否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是不是量体裁衣,运用灵活,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是否符合教改方向,有没有形成独特的教学艺术风格。在引导孩子学习时,是否注意挖掘了幼儿内在的因素,并加以引导、鼓励;是否培养了幼儿大胆思考、勇于探索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6)评教学基本功。教师在活动中的教态应该是亲和、明朗、快活、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所以评课时要看教师是否说普通话,语言是否精确简炼,生动形象,提问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专业功底是否深厚,教具运用、演示操作是否熟练,位置把握是否得当,是否达到良好效果。
(二)制定评课标准,提供评价依据
评课是一种说服的艺术。说服就是求和谐、求愉快、求发展。说服是一种技巧,说服是一种智慧。善于说服别人,首先应善于说服自己。充分尊重别人,是说服别人的心理基础;以理服人,是让人心悦诚服的保证。
评课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技术。是科学就有规律可循,是技术就有要领可操作。为了帮助新教师们把握评课要点,以便更加客观、全面、有效地实施课堂评价,幼儿园可以《纲要》精神和现代幼儿教育理念为指导,在充分遵循幼儿园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出“教学活动评课标准”,并设计全面地、具有可操作性的“评课表”“教研活动互评表”等,为教师们的有效评课提供了切实的评价依据。
(三)探索多元化评课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幼儿园评课不仅可以增强新教师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的自学性、目的性,还可以帮助新教师进一步理解教育活动诸因素间的关系,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为帮助新教师们提高评课能力,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我认为可通过采取多元化的评课方式,给教师们提供锻炼成长的平台,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1.自评。
自评是执教教师在授课结束后,面对听课同行评述自己的教学。自评的内容包括对教材的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的设计与实施情况,以及教学中的亮点与不足之处。自评时要求客观审视,冷静分析,注重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实际教学相结合,抓住教学中的得与失,有重点、有层次地进行评述,语言要精炼准确,忌贪多求全或只评优点、不说缺点,让人感到不谦虚。 把“评课”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就必须提供教师自我评价的机会,鼓励和帮助教师正确评价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培养教师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2.互评。
授课结束后,在教师自评的基础上,由业务园长或教科主任主持,组织教师进行互评,最后集中反馈,这样有利于促进听课教师全员参与评课。这种多向信息交流,为授课教师提供了更多改进教学、全面发展的方法与策略。互评的过程又是评课教师相互学习吸纳、借鉴反思、提升专业素养的过程,它打开了教者和评者相长的通道,开启了教学智慧的大门。小组评议时要在认真听课的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和侧面进行评析。既要看常规,又要看改革与创新;既要看预设,又要看生成;既要看教师的主体引导,又要看幼儿的自主探究。
另外,评议时要善于发现执教者的闪光点,并及时总结交流,对于教者的不足之处,应坦诚指出,并给予帮助指导。
3.总评。
由园长(或业务园长、教科主任)进行总结性评价。面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及教师自评、小组互评中争论不休难以定夺的问题,适时给予解答,进行总结性评价,并提出指导性意见。
4.“家长参与式”评课。
开展家长开放日活动,邀请家长同教师们一起观摩教学活动。充分利用家长的智力资源,让家长走进课堂,参与听课、评课,这样,可以拓宽评价的渠道和空间,从更多角度为教师的发展提供策略与途径,有利于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这是一种新的课程评价资源──“家长资源”,它挖之不尽、取之不竭,如同一股流进校园的清泉,正涌进课堂,帮助教师们反思前行。因为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不仅要经得起园内师生的评价与认可,更应经得起社会和家庭的检验与评价。作为家长,他们最为关心的是孩子的成长,特别关注和支持学校的教育。他们是富有生命的个体,他们的知识、经验、兴趣、思维方式都不尽相同。
5.“跟进式”评课。
“跟进式”评课主要是让教师在上完一节课后,评课者与执教者共同讨论教学中的优点、缺点,提出修改意见后,执教者在修改的基础上再进行教学,再进行评价和修改,如此反复几次,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不断改变、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为发挥市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引领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我觉得幼儿园可规定中层业务干部、骨干教师每月必须对新教师进行一次以上的随堂课指导,发现问题共同解决。此举实现了骨干教师与新教师的共同成长,推动了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快速发展。
6.填写评课表。
一学期的学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王老师的专题讲座、示范课,又有学员围绕专题进行的各种实践课、观摩课研讨。回首学习过程,既有观念上的洗礼,也有理论上的提高,既有知识上的积淀,也有教学技艺的增长。收获颇丰、受益匪浅。成长是一个过程,是一份快乐。一年来我收获了很多,同时也看到了自身的不足,现将一学年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理论积淀,提升素养
还记得刚开始参加工作室活动,我都感到一种压力,毕竟自己是刚刚迈入教师这个行业,有很多东西我要去学习。同样,在工作室的每位姐姐们都是如此的优秀,我会常常问自己:我行么?xx老师在每个星期四活动的时候,我们都先会集体讨论,她为了培养我们评课的能力,工作室每位成员都要各自发言,这时候在脑袋里转的就是:我要说什么?这样说对么?我行么?可是在这个工作室里首先xx老师真的把我们当成她的妹妹看待,其次,工作室的姐姐们都很优秀,有什么问题大家一起来,我们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渐渐地,我们彼此熟悉;渐渐地,我们相亲相爱;渐渐地,我把这种压力变成动力。
(一)心中有《课标》
心中有课标,是一个老师上好数学课的前提。《如何听课、评课》这次讲座,王老师给我们作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她举行的“讲课—说课—评课—课标解读”一条龙活动,让我切实感受到《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只有学好《课程标准》,做到心中有《课程标准》,才能上好课。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发现问题、学会探究问题、学会创新。
(二)数学思想方法
xx小学的《数学教学思想》这次讲座,王老师在每一节课中都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在王老师的引领下我也查阅了关于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的问题。“数学思想”是数学学科中学生应该理解的学科“基本结构”。我们应明确在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的同时一定要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
(三)思考的力量
王老师的《获益北京之行》这次讲座,让我领略到了名师钱xx等大师在思想、思考中进行教学,xx大师的“动感课堂”,课堂框架:情景、学科+问题串,让课堂富有生机、富有活力、富有动感;徐长青大师的“简约教学”——数学使一切科学变得简单,让我们的教学从简单开始并变得像呼吸一样自然与自由,简单到不拒绝任何一个学生的参与。
二、听课观摩,增长智慧
本学期,有幸多次听工作室老师的常态课。这些课都体现着新课改的要求、趋势;课堂生动,预设生成与动态生成相结合;目标达成度高,无一不渗透着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课堂上王老师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兴趣,个性思维各方面的互动;将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成为情境展开过程中的主角,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主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场所,使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不断发展。
三、集体听课,专业引领
一、强化观念更新,创新英语教学
英语新课程标准对英语学科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和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才能符合时代潮流的发展要求。我们在每月的大教研活动中,集体集中学习《课标》。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每位教师努力做到“三创新”——创新课堂教学设计,主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创新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由“教”向“学”转变,真正提高45分钟的课堂教学效率;创新教学手段,运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是创新外语教学的重要途径。
二、抓好教学业务工作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1、加强备课的规范性,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
备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和前提。我们采取集体备课与个人备课相结合的办法。集体备课主要以各年级备课组为单位,由各个备课组长负责,每周有4个小时为集体备课时间。每次备课由1—2名教师选定一个单元并主讲,明确本单元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疑点,基本习题,参考教法等。然后,同年级备课组教师进行讨论,最后达成共识,之后形成文字形式的教案。充分发挥备课组的力量,做到了教学资源共享。
2、组织示范课、公开课,开展听课、评课活动
每一位教师的授课都向全组教师开放,教师可以任意听课。这学期安排了老教师公开示范课和青年教师赛讲课活动,我们全体英语教师积极听课、评课。并从中学到了不少教学经验,收到了良好效果。
三、积极进取,无私奉献
英语组教师每天工作量很重,大多是女教师。但是,全组教师以学校大局为重,克服困难,积极进取,发扬了无私奉献的精神,高质高效地完成了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全组教师互相鼓励,积极配合,充分体现了团结协作、共同发展的良好团队精神,提升了我们学校的知名度和办学实力。
四、落实各项教学常规检查工作
关键词: 评课 学习目标 学习过程 学生的发展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中心,课堂教学是关键。课堂教学效率到底如何,这需要通过评课来鉴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评课既是学校的一项常规工作,同时也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科学化的评课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育教学素养、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新一轮课改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评课一可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二可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三可促进学校教科研水平的提高;四可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因此,目前无论是学校还是教育主管单位,对评课的工作都相当重视。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审视一下当前的评课工作,就会发现仍存在着不少弊端,评课应有的功效没有能够很好地发挥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听后不评。这是评课的大忌,使听课失去了意义;二是评得不痛不痒。做老好人,害怕伤害执教者,就说一些好话,听评双方都没有受益;三是抓不住关键。虽然评起来头头是道,却没有深入关键与实质内容,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四是只看重教学手段。现在各校的电教设施越来越完备,这就为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在评课过程中,却出现了不用多媒体就不是好课,就不能获奖的现象,把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的作用弄颠倒了;五是只重结果。有些评课老师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只关心这节课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而没有重视这些知识是死记得来的还是活学得来的、是听来的还是学来的;六是脱离教学实际。评课过高估计教师和学生的水平,潜意识地认为教师的教改课堂应该是十全十美的,学生的理解应该很到位。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出了一点差错,就认为是一堂失败的课;如果学生回答问题不到位,就是老师引导不力;七是观念陈旧。上课者观念变了,努力探索新课标,实践新课标,而评课者的思想观念却没有多大的转变,还停留在传统的评价观念上,意识中仍然抱定“教师中心论”这一陈旧观念,这势必给上课者的改革实践带来消极影响;八是追赶时髦。现在流行什么新的教育理论就赶紧用时髦的话题和理论去套,这样的评课并没有给予执教者多少收益。
这些做法无疑使评课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是对评课真正目的、评价什么、怎么评价认识不清的具体表现,是对评课不能正确定位的具体表现。关于评课,唐晓杰等编著的《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一书中指出:“考虑较多的是教师与学生的相互作用,教师与教学方法的相互作用,教学方法与学生的相互作用。”换句话说,评课就是要评价课堂教学中的教与学、讲与练、主导与主体,学知识与学做人、学知识与提高能力、全面要求与因材施教、教学目标与绩效达成、教师专业发展等诸个方面。评课涉及的方面很广,但无论评价哪个方面,最终围绕的核心只能有一个――“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的中心是学生,教师的教,教法的选择,多媒体的运用,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评课的目标自然也应锁定“学生”这个中心。如果抛开“学生”而来评课,说得再天花乱坠恐怕也是华而不实的空话,说得再多恐怕也是无关紧要的废话。
一评目标:学到什么程度
教学目标不仅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还是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参照。在课堂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认知思维,比较科学地制定教学目标,把它正确地表述出来。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要具备科学性、合理性、明确性以及可检测性。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如能根据学情制定符合基本要求的教学目标,将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
教师对一堂课的教学目标不但要做到自己心中有数,还要借助恰当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心中有数。如在教学之始,教师可明确陈述目标,告诉学生用什么方法学,学到什么程度,在教学过程中还要经常提醒学生关注目标,把注意力集中到如何使自己达标的内容及其活动上。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措施。
二评过程:学习怎样展开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不仅体现在教学目标上,还应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地研究并有效实施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尊重学生个性和人格,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和探索,主动发现与创新。所以,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通过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情境组织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我们在全面评价课堂教学的时候,必须抓住其中主要的问题――学生是否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否有效。一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学生的学习心境、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学生的协作能力、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认知状况、学生的学习绩效。和谐而充满活力的学习过程应该让人感到一种乐趣,能体现探究的快乐,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由于建构主义学习活动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因而学习者就更具有兴趣和动机。真正学生为主体的课堂上,教师用简单的句式催开了学生思维之花,学生你一言我一语,他们想表达、乐意表达甚至善于表达,直至把课文解读得丰富而深刻。而生动的录像等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又成为学生理解文本最形象的手段,使他们敢于朗读、甚至忘情地朗读,直至读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所以说,高效的课堂标志不是老师讲了多少精彩的问题,而是学生发现和解决了多少精彩的问题。
三评效果:学习结果如何
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论教”。评课自然不能忽视对学生学习成效的评价,它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成效和与认知有关的态度、兴趣等非认知因素的考察。北京教科院文哲教授在《课堂教学的本质与好课评价问题》一文中指出:“为了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在努力创设有效学习环境的同时,还应积极关心学习活动的参与度、学习活动的效度以及学习氛围等学生内隐性学习行为的外显标志,并且应力争通过对外显行为的观察与诱导来激活学生的内隐学习活动。”同样,我们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效的时候,也应该关注到学生学习的参与热情、学习效度以及他的学习外显行为等各个方面。
当然,我们强调评课应聚焦“学生的学”,并不是说就不需要关注“教师的教”。事实上,执教者的教学理念、学科专业水平、教学设计、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能力等都会程度不同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但是这些教师的教学基本功只有在能很够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上表现出来时,才具有现实意义,其价值才是最大化的。
一句话,评课涉及的内容的确很多,但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锁定学生、聚焦学生。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2]唐晓杰等编著.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
多年的课改经验,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让我们一线的教师更深刻地体会到课程教学的多样性和多元化。“学生为本,教师为辅”的生本教育理念也已深入人心。在这样的背景下,与课程改革教学明显不同步,与现代教育理念明显相驳斥的课堂教学评价也日渐呈现出了它的力不从心。新课标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故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为改进教学过程提供了依据,同时对课堂教学还兼具有激励和导向作用。课堂教学评价表作为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依据有着指引课堂教学方向,引导课堂教学进程,改进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观察我们现行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的确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
一、看似面面俱到,实则其“全面性”经不起推敲
真正的教学评价既要评价教与学,又要评价其关系。但现行评价往往偏离了重心,忽视了主体,过多地关注教师,例如,有些课堂教学评价表中就只评教师不评学生;只评教的活动不评学的活动;只评教的效果不评学的效果……这显然是一种不全面的评价。从本质上来讲,这种类型的课堂教学评价表所传递的教学评价理念和所引导的教学评价方向就是看教师讲得是否精彩,看教师的“自我表现”是否优秀。这样做很明显是把课堂当作教师的一场自我“秀”,而学生只是沦落为被动的“配合者”。它评价的是知识传授的水平,反映的是教师的搬运技能。它是一种机械形式的学习评价,即把知识从教师或教科书搬运到学生身上。教师是教学过程的中心,是课堂的领导者和主宰者,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学内容出发,经教师到学生的单向过程。决定教学内容的是教学大纲或教科书。教学效果则表现为知识量的简单累积。这些,显然是有悖课改精神,有悖教育初衷的。
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评价应该关注学生的表现,看重学生的活动。因为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体,他们应该是鲜活的待“开发体”。他们是一个个等待被老师发掘和开发,一个个渴望理解和展现的生命体。
二、看似师生同台,实则“天南海北”各自为营
教师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很多评价表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学生的关注。但这远远不够,我们来看看比格斯(Biggs,1982)的一张教学过程模型图。
从图表我们不难看出:(1)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构成的。(2)教师和学生两方面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的。如教师意向和学生意向有共同的原有知识作为基础、教学效果不仅影响教师评价,而且还影响学生评价。(3)下一次教学模式的再循环是以教师评价和学生评价为前提的,如果这两个评价不同步,进入下一阶段的教学或是学习将会变得不顺畅。因为评价对于下次循环来说,是原有知识,而这个新的原有知识会反作用于教师意向和学生意向。我们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让其主动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学生的参与不是表面的热热闹闹,更不是为了活跃课堂的说说笑笑,而是学生一种思想上的领悟,一种精神上的喜悦,一种心灵上收获的。这个或许有些难,一方面学生学习知识,需要一个内化的过程,需要留出空间让学生思考,给出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等;另一方面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变化是复杂的,其学习能力、情感、态度、意志、动机和兴趣等非认知能力的发展需要机会来展示和表现。有时候看似流畅热闹的一堂很“成功”的课,其实学生根本是在打马虎眼,因为他们没有心情投入,没有情感共鸣,没有学习能力的提升,更没有创新意识的增强。为此,他们看似热情参与,积极互动,其实心不在焉,应付了事。没有实现教学过程中师生从知识到心灵感受的一种升华。
其实,课堂教学评价是按照一定的课程理念和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进行的一种可见性的估计。课堂教学评价要从两个方面的目标达成情况上进行评价:一是基础性目标,即按照新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的教学,完成知识、技能教学;二是发展性目标,包括以培养学生良好学习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自主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的良好社会能力和素质。为此,对课堂有效性的评价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可以被量化的知识学习,更应该关注学生学习素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重塑。而这些,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上体现得远远不够。
三、看似公平公正,实则“一言堂”的主观色彩太浓烈
课堂评价表通常是给听课教师填写的,而且一般都是在课讲完之后由各评课人单独填写完后,直接署名并上交。这个签名无外乎传递三个信息:(1)评论人是有名有姓的,不是胡编乱造的;(2)是谁评的谁负责任;(3)想看看某个人的评课,想听听某个人的教诲,找起他的评课表,可以不用太过麻烦。但我们要注意到:评课自始至终都只是那个评课人的“一言堂”。这样做的好处很明显:在评价的时候谢绝被评价者介入是为了减少和避免评价的主观性。但正是这样的“一言堂”,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在心理上产生明显的对立,致使信息片面,评价反而显得主观了。其次,再加上评价者的个人喜好和经历,课堂的产于度等,评价的结果可能与真实情况相去甚远。比如说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是各主体都参与的复杂互动活动。评价者应以平等的心态去理解被评价者,在教学的活动中同施教者一起产生体验,在评价过程中同施教者一起交流和对话,充分地融入评价对象的活动中,对各种现象进行理性的、实事求是的考查和反思,这样做出的评价,才可能是客观合理的评价。当然,这个不是说评价者要在授课教师授课时进行干预,而是指在最后的课堂评价过程中需要和说课教师进行沟通。
总之,课堂评价的方式有很多,课堂评价表只是课堂评价的一种。新课程的实施,新的教学评价体系会不断完善,以有效评价体系促进课堂教学有效发展,以高效的评价手段来检验高效课堂,这是我们教育者共同的理想,虽然这里还有一段路要走,但我们坚信,这个课堂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必将带来课堂教学的又一个春天!
一、关注学生内心情感,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
我们所期待的高效课堂,指的是教师从教学设计到课堂讲课要能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思维和情感高度投入,要让学生感受知识的魅力,知识的生成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内心充满着明理的喜悦、践行的冲动,分析解决问题的尝试。从内心深处发出“我懂了”“我能解释给你听”“让我来试试”等情感。而不是充满着“没听懂”“没什么收获”的懊恼。后者的情绪累积多了,学生就必然会形成失败感。
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师要精心备课,认真分析学情,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特别是要敢于对政治教材大胆取舍。主要做到以下四点:①突出重点,即每章节最基本的概念、原理。②突破难点,即在备课时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③抓住热点,即将社会上所关注的新闻热点引入课堂中,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指向性。④剖析疑点,针对学生对某种观点或看法进行深刻分析,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随时调整教学方案。对于那些浅显易懂的内容可倡导学生通过自学来掌握,对于理论政策性强的内容可通过案例教学,学生讨论来辨析。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交流与讨论的平台,力争把每个人的真实想法说出来,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努力营造开放式学习氛围
新课程理念倡导情境、交流、互动,注重学生的自主性与个性化学习。中学思想政治教师要从学科的实际特点出发,从培养学生的能力、情感、价值观入手,注重知识的动态生成性、开放性和整体性,努力营造出一个较为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妨尝试用“三动”与“三化”法进行教学。
1.三动。主要针对学生而言,即动脑、动口、动手。动脑,即我听讲我思考,别人发言我思考,我对课堂上所获得的信息在自己的头脑中进行加工制作,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感悟理解、整合升华。而不是容易走神或心不在焉。动口,即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实现对知识的变通,想到教材的前后联系,或肯定、否定别人的观点并说明自己的理由,或对老师、同学的观点进行补充。不是一呼百应,不是简单地照书回答,不是懵懂的哼哈。动手,即上课动笔的习惯,记录老师讲课的提纲要点,记录自己答题的疏漏,记录老师精彩的事例、通俗的阐述,记录自己的所得所思所惑。不是无意的乱记乱写,随写随仍,如过眼烟云,事后印象淡薄,什么痕迹都没有留下。
2.三化。主要指教学策略即问题化、要点化、情景材料化。一堂课,你要解决哪几个问题,你要在备课笔记上有明确的反映,在课堂讲课时、板书中要有明确和清晰的反映。问题来源于课标,来源于教材、教参,来源于生活实际。属于识记这一级的,通过师生分别举例,并帮助学生掌握记忆方法,如层次要点法。属于理解这一级要求的,教师要恰当举例,分析清楚,也可采取师生共同举例的方法。属于运用这一级的,教师要备好情景材料、数据、图表,引导学生条分缕析。教师要努力地落实课标要求。
三、强化课后练习反馈,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教学策略
课后作业与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师及时发现教学问题,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教学策略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后习题,力求在最短时间要求学生完成。借助教师讲评,学生自评,生生互评等方式及时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反馈信息。
思想政治教师要针对某些习题所反映出来的问题进行重点研讨,运用集体智慧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学科教师要认真制定教研计划,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开展组内相互听课评课活动,交换看作业布置、处理的情况,看各自的备课笔记,集体备课的安排等以便达成共识,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
诚然,如何实现思想政治课堂的高效教学是一个较大的课题。笔者在此所阐述的观点和做法只能是一家之言,一孔之见。伴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相信会有更多新型的教学模式走进政治课堂,政治教师要站在时代的前沿,锐意进取,刻苦钻研,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让师生共同努力一起打造轻松、愉悦、高效、民主的政治课堂。
参考文献
[1]王秀芹.高中政治课教学高效性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1(17).
坚持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以提升教师群体专业化水平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突出一个中心: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抓住两个关键:学校管理水平提升和教师队伍素质提高;狠抓三个重点:教学常规的落实、教学质量的监测及评价、课题研究的开展。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创新教研方式,努力构建“教学视导经常化、校本教研制度化、教研手段现代化”的教研体系,促进全镇中小学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二 、主要工作及措施
(一)执行国家课程方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1、根据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落实课程标准,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教学任务。开展中小学教学科研专项检查。
2、落实好地方课程的开设与管理,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
3、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体差异。落实“培优转差”配套措施,不断壮大优秀生群体,力争不让每一名学生掉队。
4、着眼学生素质,抓好养成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良好习惯和有效方法。
(二)抓好教学教研管理,提高日常管理效益。
1、抓好制度建立和完善,优化管理模式,提高管理效能。做到制度制订科学民主、措施有力,制度落实到位、执行严格,教学教研管理务实高效。
2、突出教学的中心地位,狠抓以质量为本、质量立校意识的提升。学校一切工作务必服从和服务于教学,把教学工作做精、做细、做实、做优。要求中小学校长每学期听评课不少于25节,分管校长、教务主任不少于30节,教师听评课不少于20节。
3、加大对中小学教学检查评估力度。对中小学教师进行综合评价,建立中小学教务主任考核制度,完善中小学骨干教师培养制度。
4、加大教学视导力度。更加关注薄弱学校、薄弱学科和薄弱教师的教学工作。
(三)切实抓好教学常规,逐步规范教学行为。
1、计划重落实。要认真制定教学工作计划,杜绝假、大、空。突出抓好计划的落实,力戒流于形式。
2、课标重解读。加强对课程标准的学习与解读,把“目标要求”熟记领悟,落实到教学实践中。
3、教材重研读。引导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材中如何体现,准确把握编者意图,深挖教材、用好教材、合理开发教学资源。
4、备课重实效。备课要准确定位学生、定位教学目标、定位教学方法、定位学法指导。教学设计的撰写要着重在“教什么”“怎么教”“怎么学”上下功夫,做到“书写整洁、条理清晰、环节详实、进度超前、着眼反思”。
建立“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取长补短、课后反思”的备课制度,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提高教学设计的整体水平;结合教师自身特长和本班学生实际,倡导教学设计个性化,促进教师教学特色的形成。
5、课堂重效益。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为重点,着力构建高效课堂,深入开展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与研究,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适时举办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讨活动。
6、作业重规范。作业设置既要体现基础性,又要注重探究性、实践性。周六、周日、节假日要布置适量的作业。作业要精选精编,认真批改,讲评到位,做到精选、精练、精批、精评。
7、书写重质量。严格要求学生做到各科作业格式规范、书写工整。各年级要开好写字课,固定人员、固定时间指导学生习字。做到写字练字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
8、常规检指导。各校要主动开展有关教学常规落实方面的自查自纠、整改提高。落实常规资料抽查制、月量化制。
9、监测评价重公平。加大对各学科教学质量的过程监测力度,实施质量跟踪调查制、教学质量问责制,确保对学科教师及对学校的评价公平公正。
(四)抓好教育教学科研,着力提高研究实效。
1、实行校际教研联动制,建立镇域学校、教师交流机制和平台,召开教研交流暨教务主任学期例会制度。
2、落实好学校校本教研工作。通过教师个人反思、同伴互助、教研人员的专业引领等形式,开展好教研活动、理论学习活动,扎实推进校本教研。
3、利用好远程教育网络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组织中小学骨干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沙龙活动,不断创新教研模式。
关键词:内涵 教师 教学理念
经常听课,就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有的老师往讲台上一站,只要一亮相,一说话,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人水平如何。有的人沉稳干练,有的人不够沉着;有的人信心十足,有的人缺乏自信;有的人热情大方,有的人一脸严肃;有的人素养深厚,有的人则显单薄……一堂课,不用听完,就对这个人课的水平有了大致了解。教师的内涵就是这样自然呈现出来的,优秀的教师会让自己深厚的内涵深深地影响着学生。对于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我有一点思考:
第一,认真的态度很重要。态度决定一切,细节决定成败。一个人对待工作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上进的还是无所谓的,直接影响工作的质量。在现生活中,很大部分人不是没有能力,不是缺乏知识,缺乏的是一种对待工作的积极态度,凡事都采取无所谓的态度,这样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无所谓”的不良习惯。这种态度严重影响了更深入细致的做好工作,而且是阻碍创新的绊脚石。在参加比赛时,老师们希望好好展示自己,从而会做非常充分的准备。其实,上课的准备并不是一时努力就可以的,而更多的在于平时准备,平时认真学习理论知识,潜心进行教学研究,上课时才能游刃有余。
第二,先进的理念要贯彻。课标中提出的教学理念,是教学研究的结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每一句话,每个词语都需要细心体会,用心揣摩。如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处理词语时,遇到多音字,有的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这个字有几个读音,在这里应该读什么音。在的老师让学生查字典或出示多音字的注释,让学生根据意思选择读音。前者体现的是灌输式的教的思想,后者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训练学生,培养学生能力的意识。还有很多老师运用了预习卡,课前让学生预习,课上检查交流预习情况。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内容,让学生深入研读课文,画一画,圈一圈,写一写等。这样就落实了课标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随后进行小组交流、班内集体交流,教师相机点拨。这样落实课标要求“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来代替个人阅读。”
第三,高效的模式要运用。高效的教学模式,往往是在较长的时间里经过一些教师的努力精心提炼出来的,能够突显“精致、深刻、高效”的课堂教学特色。在评课议课过程中,评委会既看教师的教学活动,包括教学设计编写与使用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又看学生的学习活动,包括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不是只看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更加注重看学生怎样学习的和有没有真正学到东西。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要保证课堂上80%以上的学生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在课堂设计时,我们要考虑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拓展题中做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好的课堂教学,往往是目标精准,内容精选,板块精简的课堂;好的语文课堂教学,往往是抓住重点,品词析句,读写扎实,文意兼得的课堂。
第四,规范的课堂显水平。规范的课堂,应该是调控灵活,秩序井然,思维活跃,神采飞扬,习惯养成良好的课堂。规范的课堂是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训练培养形成的,可以看出执教者的水平。教师要合理安排听说读写的自主学习、互动展示活动。如课标要求指导写好字,“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要求学生写字姿势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提高书写质量。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如在教学中,老师们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大多语文课上都进行了写字指导,通过观察字形——板书示范——书写练习——展评指导落实,有的还进行了二次书写练习和指导。
第五,积极的学生要调动。现在大部分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学习活动,学生经历了自主、合作、展示交流的学习过程,学生始终兴趣高昂。也有一些课上理解内容教学用时多且教师问答为主,教师还是比较强势,没有关注学情,讲授较多,学生被动接受,效率不高。还有小组合作学习,不同的方法,学生的积极性不同,效率不同。如一次几分钟的交流机会,如果全班交流,就可能只有五六位同学得到机会发言,其他学生处在旁观者的地位,可能在听,更多的是没有真正参与发言,长期下去,学生的积极性就会下降;如果分成四~六人的学习小组,每个小组就会有五六个学生发言交流,这样在相同的时间里,全班的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学生的积极性就高,学习效率也会提高。
第六,深厚的内涵要主动培养。这包括教师的素养和学生的素养。现在社会对教师给予极大的关注,教师要主动提高自己的素养。一方面是提升文化素养。曾有人问韩兴娥老师的实验收获,韩老师收获的是“被学生逼着读书。因为让学生读书,教师自己就必须读书,教学相长。”教师有着深厚的文化素养,指导学生才能宽绰有余。再者,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因教师的文化素养不同而各异,教师的素养越高,引领学生阅读的层次就会越高。另一方面是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新课程视角下,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只有真正热爱教育事业,才能静下心来做好本职工作,对学生才能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学生的素养,通过听课可以看出,学生的书写、朗读、听说能力及习惯都有提高,每个学生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基本培养一门特长。
教学是研究运用教学方法,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最好发展的艺术。只有在课堂实践中不断地创新与开拓,才能使教学艺术发挥明显的效应,取得更高效的教学效果。“提升内涵”当一名好“教”师,“打造特色”当一名好“导”师,这应是我们不懈的追求!
参考文献:
关键词:目标 掌握 层次 性质 关键 新课改 创造性
新课改,改什么?是每一位在一线的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依我个人之见就是“一目标”、“二掌握”、“三层次”、“四性质”、“五关键”,具体的说就是――
一目标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认为:“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这就是说数学教学必须具有一定的目标,那么这个“一目标”是什么呢?就是:通过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操作和主动探索来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探索能力,教育学生养成爱惜时间、热爱数学。
二掌握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是指出了学习数学、在数学教学中努力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同时就是要把自己的知识准确的、有目的地教给学生。
达到“二掌握”,即:
一是掌握自己的学生学情,了解自己学生的个性特长,有利于备课、讲课和进行课后总结;
二是掌握好教材的内容,结合自己学生的情况,更大程度的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
三层次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说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以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这些话说明着我们要以教材为依据,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根据学生区别不同的层次,即:学生层次、施教层次和评价层次。
综合学生的智力、个性和学习成绩等等因素,把特点相近的学生归纳为一个层次;在层次教学中,教师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学生发展的条件与空间,使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得到不断的提升和发展,教学素养得到明显提高。
层次艺术的评价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人性化的应用之一。
四性质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社会现实、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抓住学生的心理,贴近生活实际,灵活使用教材,合理的变化课堂形式,把课堂延伸到课外,指导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这个大课堂,深入生活,利用分布于每个角落的数学资源学习数学;说明白:新一轮基础课程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学习中具有――
(1)趣味性:学习数学,特别是对于小学学生来说就要注重趣味性,这样就能够吸引学生、激发兴趣、热爱数学;
(2)自主性:根据新课改理论的指导,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就是实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趣;
(3)实践性:让学生动手实践,能够促进小学学生动脑、动手、动心的系列化学习过程,对于小学学生显得十分重要;
(4)创造性:新课改理论提出了学生互相合作、讨论、探究的科学性,是提高学生素质,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为什么要注重创新性呢?我认为:创新思维是对各种文化知识的综合利用,同时能够找到个人知识的不足之处。
五关键
《新课标数学课程标准》倡导:“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挥。”。那么,新课改,改什么?其中关键问题就是――
一是教师就要更新教育理念
改变过去那种满堂灌、强迫式、师生式的“师道尊严”教育体制,实现人性化、合理化、科学化的教育方式;
二是教师就要吃透课改教材
课改教材与过去的教材在实质上是没有改变的,勾股定理还是勾股定理、思想还是思想、《孔乙己》还是《孔乙己》,就是放大了空间,留下了思维的余地,重视了课内、课外的实践,需要一线教师吃透教材,了解学生,掌握层次,它有利于备课、讲课和评课;
三是教师就要创造课堂高效
创造课堂高效并不是一句空话,也不是轻而易举能够实现,需要“师师互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完美结合,需要合作、探究和总结,需要课前准备、课堂灵活和课后思维,才能够初见成效;
四是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探究
在课堂之前,教师就要列出重点问题,以便在课堂上引导提问、指导思维和强化理解;课堂之中,灵活掌握学生的思考动态、学习动态和认知动态,不能让学生信马由缰、不着边际和胡思乱想;
关键词: 新课标 高效 英语课堂教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无独有偶,不久前我参加了所在地的一次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英语组的评课工作。参赛教师各显风采,以比较成熟的教学姿态出现在讲台上,展现了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和新课程改革的丰硕成果。通过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解读,结合对本次课堂教学的观摩与学习,以及所在地正在开展的新课程改革培训,我认为,打造高效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是一项意义重大的工程。那么高效高中英语课堂教学应考虑哪些方面呢?本文就此作简要论述。
一、英语课堂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首要教育教学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因此,构建高效高中英语课堂,必须以素质教育为宗旨,面向全体学生。作为英语新课程的直接实施者,广大英语教师都应兼顾班里不同层次学生,采用多种不同形式创设情境,充分利用英语真实情境进行教学。诸如,采用实物、卡片、录音、投影、身体语言、多媒体创设情境传授英语基础知识,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和交际活动。英语教学应在情境中将难点化易,在情境中突出重点;在情境中进行操练,提高了学生实践的量和质,加速学生理解、记忆和交际的进程。教师可采用实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创设新的语言情境,多渠道地给学生提供英语信息源,开阔视野,激励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强烈兴趣和积极参与课堂的信心,避免了英语教学以课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灌输为目标的老模式,采用以学生为教学中心(student-centered)、以任务为教学推手(task-based)、以素质为教学目标(quality-oriented)的新型英语课堂模式。教师应重视在操练中讲解英语语言知识,在情境中进行精讲多练,培养学生扎实地掌握和运用语言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课堂,注重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的趣味性,加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平等和谐、互相交流的教学氛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鼓励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英语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教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点头微笑、一下轻轻的抚摸,对学生来说,都可能产生莫大的影响。同时,教师的课堂教学应有趣味性,语言要有幽默性,评价要有鼓励性,教态要有亲和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宜自然和谐。愉悦的课堂氛围可以唤起学生求知的渴望,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
二、英语课堂教学应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
英语课堂中采用活动途径,倡导体验参与的目的是活化课堂,丰富知识,培养能力。为此,教师应在了解学生认知能力的前提下实施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与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从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例如,在教授高一英语必修4 Unit 2 “Working the Land”一课时,老师可以让电脑操作能力较强的学生设计动画形式,通过他们熟悉的开心农场来演示farming的各个步骤,或让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讲解他们所知道的农耕事宜,为导入新授课奠定基础;在讲授高一英语必修2 Unit 4 “Earthquakes”一课时,老师可通过呈现地震后的废墟图片让学生运用所学英语短语描述,训练会话能力,进而引导学生掌握如何在地震中逃生,这样一来,课堂环节自然,学生参与面大,同时课堂的德育意义得到了深化。
三、英语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突出交际功能
学生的发展是英语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高校英语课堂教学的保证。课程实施应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构建知识、提高技能、展现个性、发展心智和开阔视野的过程。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师应注重把培养学生的听、说、读的交际能力作为目的和要求,在课堂上体现“英语是交际的工具”这一目标。例如老师在讲授高一英语必修3 Unit 3 “The Million Pound Bank Note”单元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英语情景剧表演,既能突出学生主体作用,也强化了学生的对英语语言的巩固,同时也感受和领悟了英语滑稽剧的魅力和艺术效果。学生的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在表演中不知不觉地得到升华。追求高效英语课堂既是教学过程也是结果。交际功能是语言的最本质的功能。交际的能力包括语言能力、社会语言能力、交流信息的能力和话语能力。目前英语环境单一的我国广大中学生来说,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只有通过课堂交际活动或英语情景对话才能获得和掌握。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用英语进行交际活动是获得有效的英语输入(input)和有意义的语言输出(output)的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广大英语教师应运用已学英语知识并联系学生实际,创设语言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交际训练,使新旧语言知识相互整合,最终达到思想交流和能力培养的目的。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教师可采用pair work,group work,discussion,acting等活动方式进行有效课堂训练。
四、英语课堂应结构紧凑,教师应业务精炼
新课标下高校英语课堂要求教师应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设计英语课堂教学,操作过程要环节严密,交替自然紧凑。比如,采用直观导入或铺设悬念,然后进行点拨,以不同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有操练,有小结,激情演绎,启发诱导,让学生既要凝神思索,又要认真会话。教师指导下的这种课堂模式就如同导游带领一路游客,在观赏沿途美景的同时将游客引领到更加宜人的美景胜地,而游客们却不觉鞍马劳顿。为了达到这种课堂效果,授课教师除了具有新颖的新课标教学理念外还需具备相应的教学潜力和素质来打造这样的课堂模式。新课标下的英语教师应具有适应教学的正常英语语速和相应的专业文化水平,即语音、语调、词汇、语法知识,以及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一定了解;具有素质教育观和创新意识,能自如地驾驭教材和课堂教学过程;把握课堂教学活动,具有传授外语知识、训练语言技能的经验;要善于使用英语组织课堂教学,作为语言物质外壳的语音在英语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流畅标准的发音、抑扬顿挫的语调有助于展现英语语言之优美,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机会;有助于营造浓浓的英语气息,可以极大地感染学生,激发其英语兴趣和表达的欲望。课堂用语表达要具有逻辑性,善于示范,创设情境提问、启发;开展适合中学生特点的趣味活动,能恰当运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组织课堂教学,以达到直观、形象的效果。
参考文献: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评价;评课方式
最近,在江苏省历史优质课评比活动中,由常熟市李老师执教的《战略大决战》一课引发了专家评委的激烈争论:肯定者认为整堂课立意高远、主题鲜明、思路广阔、设计精巧、文史综合,无疑是一堂具有现代意义、令人耳目一新的精致历史课;而批评者则指出整堂课的确优点突出,求新求变、环环相扣、语言精炼、气氛活跃,但在教学完整性方面体现得不够好,对双基的落实和巩固也存在明显的欠缺……双方各执一辞,从而引发了更大范围的争论和思考。笔者试着结合历史常规教研活动,就听评课谈些不成熟的认识,仅作一家之言。
一、从“听课”到“看课”
“听课”是历史常规教研活动的重要内容,从教历史学科以来,笔者听课不下5000节,课听得多了,对听课也便多了一份思考:其实,课不仅应该“听”,更应该要“看”。从某种意义上说,从听课到看课的认识过程就是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过程。
(一)看课理念要实现由“师本”到“生本”的转变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非教师。过去,听课者往往更多的关注教师“教了什么”“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任务”,却很少关注“学生学了多少”“学生反应如何”,至于教学过程是否科学合理、学生的发展状态是否良性高效,则常被忽略。其后果是:学生强烈的探究动机被掩埋;思辨批判精神被打击;自尊自主意识被扼杀。从短期看,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质量的提高;从长远看,不利于学生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新课程倡导的动态、不确定的课堂情境中,教学目标、内容、方法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我们更应关注教师能否结合具体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催生出主体参与程度高(学生参与活动人数一般达90%以上),主体有效学习时间长(学生在一堂课中有效学习时间一般不少于70%),主体的能力发展面广(不单纯是学习认知,学生的情感、能力都有全面发展)的实效课堂教学。
(二)看课标准要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
教育的最终成效取决于学生学习有效性的达成度。因此,教师在课堂上“看课”要下移关注重心,即由关注教师个体转向关注学生全体(不能让一个学生掉队);更多的关注学生“学”而非教师“教”(自己学到的,才是终生受益的);更多的关注学的任务的落实而不是教的任务的落实;更多的关注学好和会学,而不是教好和会教;更多的关注学生能力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学习批判性的增强。我们要由关注一堂课的短期效果转向关注一堂课的长期效应上来,以确保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
(三)看课过程要实现由“粗放”到“精细”的转变
看课要达成较好的实际效果,应具体落实到哪些方面?这往往是很多历史教师不曾细细思考过的问题。其实,教师在看课的过程中,囫囵吞枣,粗略感观,则必然远离精益求精的教学追求。看课者应当分解整个教学过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后延伸这三个环节,从中努力寻找开课教师的长处,思量其存在的不足。毕竟,看课的最终目的在于确认执教者的长处后,利用别人的优势来改善自己的劣势,为提高自身的执教水平开辟道路。如具体从教学基本功来看,看课者要注意开课教师在教态、板书、教学语言、课堂管理、课堂应变(处理生成的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的亮点或是不足;从课堂效果来看要注重开课教师在教材处理、教学设计(包括导入、过渡、小结、重难点处理)、课件制作、双边交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三维目标达成等方面的特色与瑕疵;最后,形成课后思考,取其长,避其短,构建优化后的“虚拟课堂”。
(四)看课内涵要实现由“肤浅”到“深刻”的转变
教书更要育人,历史知识的掌握是基础,历史分析能力是工具,而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以及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才是历史教学的真正归宿。平心而论,就前文中提到的李老师的这堂课来看,传统和现代眼光的差异是造成较大的评定反差的主要因素。如果从教学常规常态标准来看,这堂课没有明显的板书结构,没有复习旧课导人新课的过程,没有按照教材的顺序展开教学,甚至没有课后练习的环节,那么这就成了一堂“问题课”。但若是细细品味,虽没有板书,然而有学案知识提纲;虽没有复习导人,但整堂课无时无刻都在体现前后知识连接;教学内容的问题化构建处理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果,更重要的是和平的主旋律响彻整课堂,形散神不散的特点使本堂课皆有语文课的韵味;对战争结局的分析更注重引导学生从史实中找到答案,而绝不是灌输;回顾历史,兼顾对未来的展望,这些深刻地体现了这堂课对人文性、艺术性和综合性的高远追求。
二、从“评课”到“品课”
“评课”是听课后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极佳途径。现在很多历史教师在听课后的评课环节中或是蜻蜓点水,无关痛痒,纯属搞形式,走过场;或是居高临下,狂指不足,让开课教师对此陡生敬畏。从落实教学的最终目标来看,我们要注意保护开课教师的积极性,善于发现他们在执教过程中的优点和长处,引导和鼓励其上出“自己的课”,并和他们一起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实现由“评课”到“品课”的转变。
(一)品课的导向要实现由“鉴定性”到“发展性”的转变
现行教研模式把教师仅看成是评价和管理的对象,把评课当作发现教师缺点的重要手段,而后决定对教师奖惩或给教师“贴标签”、评定等级等。这样,评定者和教师之间容易形成隔阂,不利于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其实,公开课只是一种方式和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来促进学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鉴于此,品课要由鉴定教师的教学水平转变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也就是说,我们要更新教学评价的操作要领,变简单化的课程约束为促进教师特长和教学特色的发展,不以教学方案的详尽、课堂结构的完整、教学容量的饱满、板书设计的精致等传统观念限制教师教学个陛的充分展示;同时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鼓励在自审、反思基础上的自评。
(二)品课的标准要实现由“评判性”到“激励性”的转变
从注重评判性评价转变到重视激励性评价,实质上体现了评定标准实现了由注重评定教师素质到提高教学质量的转变。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评课者对教师评价的用语要讲究艺术,做到有伤教师自尊的话不说,不利于教师长远发展的话不讲。从目前常熟市历史学科师资队伍来看,大多数教师具有较强的责任意识和自我发展的愿望。为了课改,他们也在努力摸索,只是由于种种原因,概念认同与行为错位的问题暂时较为突出,需教研员、骨干教师作出科学的引领。这就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对待每一位教师上的每一堂课,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高度来细品教师所上的每一课,并与教师坦诚交流,尽量作定量分析,不作定性分析,改变过去教研员下基层“一课定老师终身”的不合理做法。评课者应珍惜教师的劳动成果,尤其是对年轻教师,更应从欣赏、鼓励的角度出发,多发现他们课中的闪光点,让他们学有目标、教有方向,努力维护他们的教学积极性。这是教师专业发展迈上新台阶、教学质量稳定提升的良好保证。
(三)品课的方式要实现由“单向性”到“多维性”的转变
以调研为例,过去教研员在调研工作中,往往采用一对一的方式开展工作,即上(教研员是上级)对下(教师是下级)的教研工作方式。教研员听一位教师的课,然后作出评价,并提出指导性建议。这种单向教研方式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其一。教研员的工作水平往往参差不一,决定了其在指导服务工作中存在局限;其二,教改建议仅凭教研员一人定度,教师只能言听计从,如此必定有失偏颇,不利于教师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也不利于教研员服务、研究和指导水平的提升。为此,我们尝试组建了3人学科调研小组,由教研员和两位市里专业水平最高、业务指导能力最强的教师组成,定期对各所学校进行学科教学情况的调研,被调研学校历史教研组教师一起参与调研全过程。听完课后,调研组和学科教研组(个别学校历史教研组人数较多,分成3-4人的分支小组)分头组织讨论,并达成小组意见,然后集中在一起反馈,每位教师也可以直接与上课者或教研员对话交流。这样,给予教师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机会,形成个人与个人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教师与教研员之间多渠道、多层次、多方向进行信息交流的动态网络。如此,教研参与面得到了拓宽,由原来的两人(教研员和一位被调研教师)增加到多人,交流由“专制”走向民主。
(四)品课的目的要实现由“单利性”到“双赢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