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4: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梅花的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白话译文:那墙角的几枝梅花,冒着严寒独自盛开。为什么远望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因为梅花隐隐传来阵阵的香气。
2、《山园小梅二首·其一》——宋代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白话译文:百花落尽后只有梅花绽放得那么美丽、明艳,成为小园中最美丽的风景梅枝在水面上映照出稀疏的倒影,淡淡的芳香在月下的黄昏中浮动飘散。冬天的鸟要停落在梅枝上先偷偷观看,夏日的蝴蝶如果知道这梅花的美丽应该惭愧得死去。幸好可以吟诗与梅花亲近,既不需要拍檀板歌唱,也不用金樽饮酒助兴。
3、《山园小梅二首·其二》——宋代林逋
剪绡零碎点酥乾,向背稀稠画亦难。
日薄从甘春至晚,霜深应怯夜来寒。
澄鲜只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
忆着江南旧行路,酒旗斜拂堕吟鞍。
我赞美竹的高风亮节,顶天立地,欣赏荷花的玉洁冰清 ,碧叶亭亭......
但是,我骨子里,最爱的,却是梅花,爱她谦逊的品格,爱她独特的风骨,爱她不与百花争艳的铁枝桠。
我爱梅花,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墨客,赞美她,不畏冰袭雪侵,不屈不挠,犹如一位勇敢挑战的巾帼英雄,激励着我一生,坚强奋发。
我爱梅花,更爱她甘于寂寞,与严冬抗衡,藐视凛冽的寒风,对她无情的吹打。再大的风霜都不怕,依旧坚韧挺拔,独占。用她顽强的意志感染每一个人的心灵。
我爱梅花,遗憾的是,我向来没目睹过她真正的娇容,更没有触摸过她冰肌玉骨的身躯,做梦都想看到她,看到她独特的神韵和那轻柔的素雅。
我爱梅花,只可惜才疏学浅,赋不出梅的魂骨,表达不出梅的高雅,但有一颗坚贞的梅心,虽然我没见过她,但从诗人的笔墨中却能嗅到她沁人心脾的清香,弥漫我整颗心房,更能看到她顶雪惊艳,孤傲的粉颊,铁骨铮铮,就算凋零,她那优雅的美姿,足够迷醉那晶莹剔透的冰,和洁白无暇的雪花。
我爱梅花,在我的相册里珍藏着许许多多的梅花图,张张疏枝缀玉,暗香盈袖,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令人神往······
我爱梅花,看过太多关于赞美她的诗词,品味过很多赞扬她的佳话,不只是文人眼里的清雅,更是爱梅之人对她的精神可嘉。
我爱梅花,我独爱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即使落在道涂,被车马行人辗踏,变成了尘土, 但梅花的寒香的风骨不会改变,仍旧会留存于世,永远在知己之人的心怀之中。
“东风第一枝,梅占百花首”。梅花,作为二十四番花信之首,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赏和钟爱。它以其优良的品质,被人们作为中华民族崇高精神的象征而敬仰。人们还常把梅、松、竹合称“岁寒三友”;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梅原产我国,属蔷薇科落叶乔木,从河南殷墟出土的仰韶文化的陶器中,就发现了梅核,说明早在3000多年以前人类就已经开始利用梅的果实了。春秋战国时爱梅之风很盛,人们把梅花和梅子作为馈赠和祭祀的物品。到了南北朝,江西、广东交界的大庾岭成了规模最大的赏梅胜地。隋唐时,植梅、咏梅之风盛行。宋朝历史上是植梅最昌盛的时期,我国梅花从那时开始传入朝鲜、日本,后又传入欧美各国,现早已遍及全世界。
我国梅花分布很广,品种繁多,现在约有300多个品种,可分为观赏梅和食用梅两大系统。食用梅多为果梅,花多单瓣,结果。按果实的颜色,又分为青梅、白梅等几种类型。观赏梅,称花梅,花多复瓣,很少结果。观赏梅依枝条姿态可分为直脚梅、杏梅、照水梅和龙游梅四大类。按花型、花瓣、萼片、小枝的颜色和形态,又可分为宫粉型、朱砂型、绿萼型、洒金型等,千姿百态,馥郁芳香。以宫粉型品种最多,花瓣粉红色,花繁而香浓;朱砂型花紫红色,是梅花中比较艳丽的;绿萼型花白色,素雅清净,香味最浓;洒金型是一树上开放红白两色,具有条纹斑点的花,更是美丽动人。
梅花,从古至今,喜者甚众。人们爱梅赏梅,或羡其姿,“银妆素裹睡美人”;或喜其态,“映雪梅花分外娇”;或慕其香,“暗香浮动月黄昏”;或敬其品,“傲骨梅无仰面花”。梅花是中华民族优秀品质的象征,是文人墨客吟咏书画不可或缺的“模特”。古人云梅具四德:初生蕊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又云梅之五个花瓣为五福的象征:一是快乐,二是幸运,三是长寿,四是顺利,五是和平。以借其中吉祥的寓意。
探梅赏梅须及时。过早,含苞未放;迟了,落英缤纷。古人认为“花是将开未开好”。即梅花含苞欲放之时为佳,故名“探梅”。梅花以“惊蛰”为候,一般以惊蛰前后10天为春梅探赏的最佳时期。开花期也因我国南北气候不同而异,十二月间可在海南见到梅花,而一月间广州可见梅花,二月前后,武汉、成都、昆明、重庆等地,梅花已烂漫如霞了;三月前后,江、浙、皖、沪、青岛的梅花竞芳斗艳,而四月中旬,北京梅花破蕾而启,让人一饱眼福。
我国是梅花的故乡,观赏梅花的胜地也最多。要想观成片梅花,则以长江流域为胜,姑苏的邓尉山、南京的梅花山、无锡的梅园、杭州的灵峰和孤山、余杭的超山、上海的淀山湖、武汉的磨山、青岛的梅园,此外,还有广州的罗岗、韶关梅岭、贵州荔波、闽西的十八洞、成都的草堂、重庆的南山、昆明的黑龙潭、北京的卧佛寺等,都是我国知名度较高的赏梅胜地。每逢梅花盛开的时节,香雪成海,醉人心目。
如何观赏梅花呢?一般着眼于梅的形、姿、色、味几个方面。宋代诗人范成大在《梅谱》中说:“梅以韵胜,以格高,故以横斜疏瘦与老枝怪奇者为贵。”所以诗人、画家的笔下,梅花的形态总离不开横、斜、疏、瘦四个字。《潜确类书》中评梅的标准要符合“四贵”,一是贵稀不贵繁,二是贵老不贵嫩,三是贵瘦不贵肥,四是贵含不贵开。这四条标准很有见地:稀则风韵潇洒,老则苍劲古朴,瘦则俏丽多姿,含则香蕴持久,可谓言简意赅。清代文学家龚自珍对梅花的美更有研究:“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称之为“赏梅三美”。
据说,观赏梅花的最佳环境是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轻烟、夕阳、微雪、晚霞、清溪、小桥、竹边、松下、明窗、疏篱、林间吹笛、膝上横琴等情况下,对梅的欣赏就更富有美好的诗情画意。
赏梅是一种独特的享受。看着疏枝落叶的梅树枝干上,玉白、粉红、朱红、淡黄、墨绿的梅花点缀在枯枝老干上,含苞欲放,吐着幽香,不免令人油然升起爱怜之情。于是灵感至之,诗情画意跃上脑际。倘若带着相机,妻儿一家,或文朋诗友,梅树下留一张“她在丛中笑”的镜头,意味深长。到花间幽境,竹棚茅舍前置一张小桌,几杯清茶,说梅写梅画梅,更是别具情趣。徜徉梅海之中,最令人留连忘返的是踏雪赏梅了。这种天赐良机十分难得,正当梅花开放的时候,纷纷扬扬的小雪使五彩缤纷的梅花披上白玉素妆。踏雪探梅,领略那缥缈浮动的幽香,疏影横斜的风韵,历来是一种高雅的游乐。“梅花喜欢漫天雪”。有雪就应有梅,有梅更应有诗。最有趣的是宋代诗人卢梅坡的《雪梅》二首,其一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诗人将梅与雪作了番比较,比喻高雅,妙趣天成。其二为:“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诗人在这里将梅、雪、诗三者互相烘托,各具丰神,梅香映雪,诗成春浓,又一神来之笔。真是“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乎不似都奇艳”。如果在明月之夜,邀上三五好友知己,观赏那疏影横斜、梅花印月、月笼梅花时,明月、梅花浑然一体,那诗情画意才令人叫绝!
千百年来,人们爱梅植梅,咏梅画梅。颂赞梅花的诗文词赋数以万计,据说,在我国文学史上还有这样一段轶事:诗人和评论家们曾从数以万计的咏梅诗句中推出三联,嘉为奇绝之句。这三联即林和靖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梅花之风韵;高季迪的“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株下美人来”,言梅花之精神;杨廉夫的“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道梅花之气节。其中对林和靖一联评价最高,称之为盖世之作。
梅花那苍老的枝干和鲜艳的花朵,让历代画家为之心醉而巧施丹青,而且成为百世不厌的题材。南宋的宋雪岩很喜爱梅花,他把梅花从蓓蕾到盛开再到结实画成一百幅图,合成一册,取名叫《梅花喜神谱》。宋代的大画家宋伯仁,笃志画梅,先后描绘了200多幅作品。后来,他精选了100多幅,装订成册,并在每幅画下题五言诗一首,这就是著名的《梅花谱》。元代以擅画荷花著称的王冕,也爱画梅花。他画的墨梅有时疏落花稀,有时千枝万朵,手法变化万千,令人拍手叫绝。清扬州八怪之一金农的画,以梅花为最多。品味他笔下的梅花,确有“凌寒独自开”的欺霜傲雪的美姿。清代的郑板桥虽以画竹闻名,但也偶尔画梅。有一次,他画了一幅梅花,还在画上题了一首诗:“一生从未画梅花,不识孤山处士家,今日画梅兼画竹,岁寒心事满烟霞。”在近代,像吴昌硕和齐白石,也都擅长画梅花。
除了与诗、画关系极深外,梅花还与琴、棋、戏曲等也很有缘分。古代琴曲有《梅花引》和《梅花曲》、笛曲《落梅花》、琵琶名曲《梅花三弄》;而古代象棋的棋谱也多以梅花命名,如《梅花谱》、《梅花泉》等。近现代,以梅花为主题的音乐歌曲更是不胜枚举。越剧有《二度梅》、评弹有《梅花梦》、戏曲有《梅花配》、革命歌曲《红梅赞》等。历史上有关梅花的典故传说,更是不可胜数。如“贵列国君”、“望梅止渴”、“梅花妆”、“陆凯寄梅”、“何逊思梅”、“采苹梅妃”、“孤山梅隐”、“罗浮梦仙”、“梅岭衣冢”等,在民间广为流传,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篇什。女子取名,也多以梅为贵为美。还有以梅比人品,以梅命名书斋等,甚至连中国功夫,还少不了走“梅花桩”呢!
枝头上,灰色的花苞,已经露出鹅黄的花骨朵儿,正艰难地一点点地膨胀,就象孕妇即将临产似的。在树的下端,枯叶浓密的枝间,仔细看,已见三五朵梅花悄然地开了,俯下身,一缕暗香淡而沁人。只是满树的叶子,虽已由绿变黄,也已转枯,但任凭寒风撕扯,还是紧紧牵附在树枝上。
花能开,叶为何枯?枯了,又为何不落呢?经过几天的观察和沉思,才有所醒悟。一旦尽秋,已无温暖的阳光,也没有了充足的雨露,梅树只能忍痛割弃满树绿叶,独立在这冰天雪地之中,在把根更深地伸展于大地吸其地气的同时,积蓄全身的营养,喂养并孕育着那一树待开的梅花。更为了有足够的力量,爆裂出一朵朵花。而枯叶的不舍树枝,正是用最后仅剩的温存,为每一朵待开的梅花遮风挡雪,尽量使其少一点消耗,省一份精力。你细瞅就会发现,每一个花骨朵儿,都偎在枯瘦的叶子的怀里。只有在梅树的最高处,有少许花苞现于枝头。正因为独自经受着风雪,所以,也是开得最迟的。当满树花开的时候,一片片枯叶就会悄然而落,把一树的辉煌和灿烂,呈献在人们面前。让缕缕梅香,弥漫在寒风中。
在百花中,我最喜梅花。是的,春天是热闹的,做桃李都好,沐浴在阳光里,感受着春风的抚慰,唱唱赞歌,享受着人们的观赏和爱慕。谁都可占一席之地,领领。可是,在这灰暗而又凄冽的冬季,总要有花燃一份春的希望,指一条通向阳光的路。独有梅花,甘于舍弃万紫千红的春,而选择在这冰天雪地里开花。一树梅花,从孕育到开放,又要经历怎样一个艰难而又漫长的过程。面临的不是一朝一夕的寒冻,而是整个冬天的冰霜和雨雪。没有温暖的阳光,没有和煦的春风,只有孤独作伴,只有寒冷相陪着。这一份严寒谁愿经受?这一份寂寞谁甘领略?这一份坚贞谁愿持久?尤其是还要在孤独中绽放出迎春的花来,这份责任,谁更愿承担呢?
待到大雪纷飞,期待着梅树花开,成了人们的向往;赏梅,也成了人们最好的去处。可是,许多人只知道欣赏梅花,又有谁知其中的艰辛?许多人喜欢梅花,又有谁愿与她同行?更有谁愿做梅呢?
我不禁想起行吟在汨罗江边的屈原,在零丁洋上叹零丁的文天祥,在黑暗里举着火把的鲁迅。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梅花的风骨和梅花的精神。正是因为,他们虔诚地跪伏于这片让人爱也让人疼的土地,在寒冬里坚守,经得起这份磨难;在暗夜里渐行,有一身胆气;在孤苦中思考,长一颗坚贞的梅花心。所以,历史的灰尘越厚,岁月的风霜越久,他们的诗篇和文章越是发出耀眼的光来。也让许多名噪一时的称之为人物的名士,在他们人格魅力的光芒照耀下,显出其小来。使其自认为高雅的文字,不得不褪尽铅华和浮美,露出卑贱的灵魂和瘫在脚下的早被香水浸酥了的骨头……
在这阴冷的天,风往骨子里钻。路上行走的人,不再象春秋那样,敞开胸怀,那么张扬,那么潇洒,而是紧扣衣领,缩起了脖子。而此刻,当我写这篇关于梅的文字,转头仰望窗外铁骨虬枝的梅树时,心头总感有一股暖气在缓缓升起,耳边响起普希金高昂的声音:
我为自己建立了一座非人工的纪念碑,
在人们走向那儿的路径上,青草不再生长,
它抬起那颗不肯屈服的头颅,
关键词:现代园林;植物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植物梅花造景特点及分析
植物梅花的造景,在我国园林景观设计应用中还是较为广泛,其结合水景、叠石、建筑等多种园林造景元素题材,通过艺术手法,充分发挥梅花的形体、线条、色彩等自然美以及古典的意境美来创作植物景观。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梅花与其他园林元素的造景配置形式。
(1)梅花与水景结合所产生的景观效果
梅植于静水边,可赏其“疏影横斜、暗香浮动”的意境;植于溪旁,水流花犹在,幽香随流水寄情。水边植梅,宜选择花大色艳的类型,倒映水中,虚实相生。(图1)“白首顾残枝落,入江水无情流”的意境最好诠释。(图2)
梅花与景石结合所产生的景观效果
梅花与景石相配,保持一定相似性,引起统一感,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和谐统一。同有刚劲之骨,石之稳重与梅之风姿,石之寂静与梅之生机又在对比中得到统一。景石题字苍劲有力,古朴典雅,与苍劲的梅枝相映衬。
(3)梅花群植所产生的景观效果
梅花还可根据不同的地形条件大片栽植,形成梅坞、梅坡、梅岭、梅林、梅溪等,花开时节,云蒸霞蔚,十分壮观。如上海的世纪公园,早春时节,成片的梅花竞相绽放,有的红如朝霞,有的白如瑞雪…梅海凝云,落英缤纷,色彩斑斓,甚是壮观。(图3)
(4)梅花与建筑结合所产生的景观效果
园林建筑除了在自身形象的轮廓、线条、色彩与自然环境主动协调外,对于园林植物的配置,必须翼以花木而不使之孤立[4]。梅花的“姿”、“色”、“香”、“品”不但可以使建筑物更添风韵,还可作为构景的主题,借梅花而间接地抒发某些特定情感和意趣。(图4)
由于建筑的光影反差比绿色植物的光影反差强烈所以在明暗对比中还有以暗衬明的作用。(图5)
(5)梅花与其他植物结合所产生的景观效果
按形式美的构图规律,梅与其他树木的搭配既表现植物群体美,又烘托树木个体美的丛状组合形式。在形态上有高低、远近的层次变化;
色彩上有基调、主调与配调之分。如(图6):梅树下长有沿阶草(Ophiopogonjaponicus)、十大功劳(Mahonia bealei)等,配以高大的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作为背景陪衬,季相分明,层次感强。
梅树在景区内还可以与其他植物搭配结合构成濒水风景。起伏错落的林冠线和疏密有致的林间层次,立体感强。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环境质量,又可获得多彩的植物景观。如(图7),梅植于水边,周围搭配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用高大的松(Cedrus deodara)和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做背景,对岸配置枝条遒劲的龙爪槐。远望宛如一幅刚刚渲染过的水彩画;近观色彩斑斓令人倍感大自然的亲切。
(6)梅花对园林道路的组景作用
梅植于路旁,人行其中,可赏、可闻、可触,增加了人与梅之间的互动,使梅之丰韵得以尽情展示。梅树与乔灌木组合进行道路分隔,疏导空间通透性,让游人在被引导游览之余得到精神状态的豁然放松。(图8)
(7)梅花孤植产生的景观效果
单位栽植称为孤植,孤植树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与园林艺术构图相结合的孤植树。这类树要求冠大荫浓,寿命长。第二种的孤植树是单纯作艺术构图中的孤赏树应用,在园林应用中作为透景(图9)。要求体型端庄或姿态优美、开花繁茂、色泽鲜艳。在园林绿地中,孤植树种通常配置于草坪、绿岛及山坡等处,作为重要风景树种栽植。梅树形优美,姿态幽雅独特,花开后落入泥土,即“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二、关于梅花专类园植物造景特色的探讨
(1)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梅花造景是园林造景的一个重要方面,现代园林设计中应借鉴和发扬古典园林梅花造景的一些艺术手法[9]。中国古代园林以景取胜,而景名中以植物命名者甚多,充分反映出中国古代“以诗情画意写入园林”的特色[10]。
(2)人文内涵的进一步发掘
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它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 ,就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一种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景外之景。从植物的生态习性、外部形态深入到植物的内在性格,加以"拟人化",赋予其人文内涵[7]。意境实质上是造园家所向往的 ,从中寄托着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理想审美境界。它通过造园家对自然事物的典型概括和提炼 ,赋予景象以某种精神情感的寄托 ,然后加以引导和深化 ,使观赏者身临其境 ,通过视觉、听觉、触觉 ,嗅觉去感受、去想象 ,产生共鸣 ,对眼前景象进行不断的补充与拓展 ,感悟到景象所蕴含…同样,梅花的园林造景应遵循其生态特性,突出其主题意境,挖掘其文化内涵,立意在先,匠心独具[11]。超越时空的限制,表达出自我的情感,这就是中国园林的特点。
① 以古典审美意识指导梅花的造景应用
园林意境寄情于自然物及其综合关系之中,情生于境而又超出由之所激发的境域事物之外,给感受者以余味或遐想余地。当客观的自然境域与人的主观情意相统一、相激发时,才产生园林意境。因此要求设计者具备一定的古典审美意识,和对自然感悟与遐想能力,并将这些情感加以深化和升华,并赋予到园林植物配置应用中。
(3) 古典诗词意境在现代梅花专类园中的营造和还原
①人文内涵的发掘
古往今来以梅为题的诗词歌赋甚多,或咏其风韵独胜,或吟其神形俱清,或赞其标格秀雅,或颂其节操凝重[14]。咏梅之作至宋以后,借梅传友情抒闺怨之意渐歇,而写其意象之美,赞其标格之贞的吟咏日盛。现代园林造景应用中更应注重这些文化内涵的发掘。
②人文寓意的营造
古人造园植木,善寓意造景,选用花木常与比拟、寓意联系在一起。随着物质文化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园林绿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丰富园林景观,必须讲求园林的意境美,在这点上,古典园林的意境美是需要我们借鉴和学习的,所谓景有尽而意无穷。
③古典意境的创作
首先,设计者自身对传统文化修养要达到一定的高度,对古代诗歌文风的研究也要具有一定深度。因为园林意境的创作方法是与中国传统的特色和深远的文化根源融会贯通的。
意境创作必须在调查研究过程中,对特定环境与景物所适宜表达的情意作详细的体察。在体物的基础上立意,意境才有表达的可能。古典诗词中的梅花,可以说是身陷逆境却勇往直前的勇者,是趋绝于世清高隐逸的孤高智者,是亘古至今创作主体心灵世界的客观寄托。只有在对实际的梅花有最直观的了解后才能充分体会这些,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充分深入发掘其内涵,并应用到意境创作当中。
(4)结合当地文化底蕴,景致与人文和谐相融
对于当代的园林造景师而言,在现代造园中对人文精神加以融合是至为关键的。因此应当凭借丰厚的人文优势来营造相应的园林景致,再现人间天堂的风流雅韵,展示人文江南的魅力,达到人文景致和谐共融的境界。
四月,温柔的春风,轻轻吹拂,满坡的杏花便开的轰轰烈烈了。粉红的花朵,挤满了枝头,个个像绽开笑脸的孩童,争着抢着接受阳光的沐浴。林间飘着淡淡的花香,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粉红的花儿,像红晕满面的少女,静静地羞羞答答地吐露着心事,把个山坡晕染地红云片片,艳丽堂皇。
我喜欢这淡雅、清爽的杏花,它粉粉的、淡淡的红颜,清纯素雅,不浓不艳,素洁大方,给人清纯的美丽。我轻轻漫步在林间,用赞赏的目光,与这些可爱、灵动、充满自信的花儿,打着招呼。嬉笑的花儿,红扑扑的脸蛋,在阳光下泛着红光,像似美丽的霞云,飘在我眼前。我不由想起了,那个如杏花一样的女孩。
也是这样一个杏花烂漫的日子,学校组织了踏青赏花活动。我们相遇在在这杏花如潮的林间,女孩打扮很朴素,像似一束洁白的玉兰花,亭亭玉立地开在杏树林间,清澈如水的眸子闪动亮亮的兴奋的光芒,她正凝神一朵小小的杏花出神,嘴角上翘的微笑在浅浅的酒窝里荡漾着,阳光斜照下来,把她美丽的倩影投射在绿地上,像似绿草也羡慕起来了,轻轻点着头。
我静静地等待着,多么希望这女神一样的女孩能转过头,朝自己点头一笑,问声你好。蝴蝶从花蕊里飞起了,女孩轻轻抬起头,像似终于了了心愿,放心的移转视线,正和我的眼神相遇,有些不好意思,旋即轻轻一笑,点点头大方的说声你好,我连忙掩饰自己的慌张,也说声你也好。女孩挥挥手追自己的同伴了,白色的裙子在我眼前飘舞着,渐渐消失了。我怅然若失,空对满眼的杏花发呆。
中午集体活动,大家围坐在一起,听老师讲解关于杏花的名诗,偏巧我和女孩坐的不远,我先和女孩打招呼,她也笑着问我几班的。老师讲到《杏花》【唐】罗隐的诗:暖气潜催次第春,梅花已谢杏花新。《初见杏花》【宋】梅尧臣,不待春风遍,烟林独早开。浅红欺醉粉,肯信有将梅,等等,最后老师说:“杏花继承了梅花的风韵,在春天里延续着梅花的风采。”
女孩聚精会神听着,还做着笔记,微蹙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脸上的红晕愈发耀眼。此时,微风吹过,杏枝摆动,犹如万条花臂舞动起了优美的舞蹈,仿佛一首悠扬的舞曲也随风飘了起来。同学们在老师滔滔不绝的赞美声中,渐渐陶醉了。任淡淡的花香伴着自己思绪,随意地漫游再杏花丛中,让时间在不自不觉中静静地流失。
从此,那个喜欢杏花的女孩成了我的朋友。每每四月杏花绽开,我们会徜徉在杏树林间,拥着满树的杏花和蜜蜂一起欢快的唱歌,和蝴蝶一起动情地跳舞,让心与心在淡淡的花香中,相互依偎,相互呵护。杏花朵朵,风情万种,簇拥着我们在追求理想的天地里,奋力拼搏,在爱情的甜蜜里沉醉。这粉红色的精灵哟!你这清纯的美丽天使,能用爱融化世间一切的烦愁,浇灌人们心中的爱的幼苗。
杏花默默绽放着粉红的心事,我和女孩静静地遐想美好的未来,林间的小草,绿茵茵的加油生长,仿佛要把自己绿色的美尽情的展示出来。偶尔有鸟儿落在杏树的枝头,喃呢着赞赏一番,心满意足的离去。杏花争相斗艳、热情高涨。像要把美丽的春天点燃似的,那淡淡的香。浓浓的爱,弥漫在我和女孩周围,慢慢地如水般把我们淹没了。
如今,再次来到杏花丛中,心中仍然流淌那浓浓的爱,杏花点点,妩媚动人,犹如我的恋人一样,让我心中爱意浓浓。望着这熟悉的粉红的小花,昨日的往事如溪水般清晰浮现眼前,如杏花一样清纯的女孩,笑容如绽开的杏花般清雅,在我视线里愈发的纯洁美丽。杏花朵朵在枝头如梅花一样清香怡人。
四月杏花香,真情爱意浓。虽然,那如杏花一样的女孩,已离开我许多年了,然而。每每春天,当灿烂的杏花如红雾般弥漫山坡时,我会情不自禁来到杏树林间,和这些淡雅的杏花一起共度美好的时光,让淡淡的花香充满心肺,任心间荡起温馨的爱意,伴着满坡的杏花一起沉醉,让自己浓浓爱随意地在杏花丛中流淌,让花香一直伴随着心中那份永不变的真爱,让纯情的杏花美丽了四月的春天。
寂寞的冬天,万物俱寂。岁月将不老的歌谣,泊在压抑的天空,云层里撒落着慵懒,明媚里流盼着忧伤,似站在水边念着情郎的女子。萧条的冬天,仿佛害怕失落的孩子,酝酿了一个冬天的飞雪,于傍晚时分,飘洒而至。
翩跹的飞雪,恰是谢道韫笔下温婉的柳絮,因风而起,以绝美的舞姿,震撼了冬季那流苏般的眼眸。庭院里的树木,林林立立,影姿卓然,因了雪的亲抚,愈发的美丽动人。娴静地接受雪的洗礼,燃起了生命的光彩,许是那一抹纯洁的颜色,入了心底的温馨。银装素裹,千里江山一片雪白,那纯洁的记忆,也一并入了北国的冬天,风华自在,唯有用虔诚的心去接受岁月的静好。
雪轻轻静静地落于眉间心底,灿烂着如诗般的宁静,心里的纯好,一并入了画。浅呤低唱,天下的星索也倾情的上演着光华。青石桥旁边,谁守候那一方宁静,似水的影子,装点了北国的图画。远远的村落,万籁俱寂,那袅袅的炊烟渐起,似女子的婷婷玉立。许是人家在风寒中守候温暖,一屋的烟火,淡了岁月的繁华。
当岁月洗尽铅华,天空芜自地淡然,留于天地之间,纯净的一份极美的相思。月华流泻而过,田野映着月色,更加的妩媚自然,谁又把思念挂在月亮能够照到的墙上,并排挂着的,依然是那一份闲淡。月影着柳弦飘过的歌曲,一曲余音绕梁,飘过了天涯。
千树万树的梨花,淡定地开着,和着融融的月色,抒写着光与影的图画。酝酿的诗华篇章,在梨花的娇羞里,渐行渐近。只好用一纸温馨揉搓了雪花的飞舞,自在地与时光的渡口,再一次邂逅。无论什么样的风笔,都描绘不了这绝美的风景,还有心里如斯的情感。只影为谁而去,千山的暮雪,望着万里的层云。
琵琶弦上诉相思,柔美的小调,一一入了心底,许是期望着来日的朝阳,雪与阳光灿烂地共舞,晶莹剔透的心,入了谁的玉壶?远山的翠柏,在冬日里倾了笑颜,雪的来临,深深地与青翠相映,织了一布光与影的神话。墙角的梅花,开得格外的美丽,许是雪的吻,印上了梅花的唇齿,傲然的一片馨香,出于两袖,月色浮动,暗香横斜。
天渐向晚,培了一壶新酒,雪越下越大,远方的朋友,还能再饮一杯否?浓墨重彩,俱是关于雪的轻盈,雪漫过的相思,何时朋友能来屋一谈,那怕是一醉,也尽情地迎接天亮的光明。片片的雪花,飘散在寂静的夜里,闲来的灯花,或许落棋的声音,只是,白雪映过眼睑,你又何时与我共奕?
江边的杨柳岸,柳枝已然盼着春风的归来,抽一支新芽,念着春天的静好,望着那一片绿色的希望。醉了的心,因了冬日里如此的雪,只想踏着雪的印迹,听着那吱吱的声音,推开雪欢乐的心扉,走入雪的心事。风过便会无痕,甚至雪下过也会无声,遗留在天际的,依然是那一片云霞,一抹的艳红,在雪地里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都说瑞雪兆丰年,雪幻化过的大地,应该又是来年的丰收吧,希望如此。独唱一首时光静好地歌曲,锣鼓喧天,敲响了丰年的欢歌。雪织了一布锦画,与冬天的花一同守候春光的流泻,来年,定然与春风相约,绣一纸醉人的图画。眼眸里,已然飘到了远方的春天,开了一树的繁花。春天的想象已跃然于纸上,百花争艳,桃红柳绿,肆无忌惮地争斗着芳菲。
[关键词]《全唐诗》;笛印象;抒情诗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3)08-0110-02
由于廉价、便于携带、音色悠扬等特点,笛乐器被民间艺人、边塞战士广泛使用。在唐代,无论是风景秀丽的江边,还是在北风狂吹的沙漠,随处都能听到悠扬的笛音,这些笛音也牵动了诗人们创作的灵感,成为他们笔下的诗歌题材。
《全唐诗》中出现笛意象的诗有500多首,题目中包含笛且内容与笛有关的有100多首,涉及诗人70多位。这些诗虽数量不多,但思想意蕴十分深刻,笛声响起,吹笛人听笛人都处在音乐艺术的熏陶中。触景生情、闻声生情是唐代诗人们最容易产生情感的心理反映。张毅云:“作家音乐素养的提高,必然对文学创作产生积极的影响,文学美感与音乐抒情有着深刻的本质联系,它的节奏,旋律、能直接传达出各种不同情感的起伏变化。”①所以,唐代诗人们常借笛声传达复杂感情。
一、借笛声抒发政治失意、流放与贬谪的悲痛
仕途失意与贬谪、流放是唐代诗人们精神最受打击之事,他们常把这些坎坷之事借笛声传达出来。如丁仙芝的《剡溪馆闻笛》、王昌龄的《江上闻笛》、刘长卿的《罪所留系·每夜闻长州军笛声》,李白的《与使郎中饮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这首诗是李白乾元元年(785),流放到夜郎经过武昌游黄鹤楼时所作。诗中的笛被描述成“玉笛”,这是对笛的一种美化。诗中笛声来自黄鹤楼,所奏曲为《梅花落》,落梅足起迁客之情,江城明明是五月而非冬天,诗人是借笛声来渲染凄凉的江城五月,在一片凄凉之中抒发自己被流放之后的失落。王琦注引郭茂倩《乐府诗集》中说“此调解题云《梅花落》,本笛曲也”。江城五月,正当初夏,当然是没有梅花的,但是由于《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动听,给人感觉仿佛是梅花满城飘落。梅花是寒冬开放的,诗人听到笛中的梅花曲,仿佛心境像冬天一样寒冷。此时的诗人路至武昌,千里迢迢,望不见故园,笛声使诗产生了对仕途失意的消沉和处境的悲痛,也隐含怀才不遇的苦闷。
同样,李益在贬谪的路上,写下了因声生情的《春夜闻笛》:“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首句起咏笛“唤春归”,前缀以“寒山”二字,点出早春的气候特征。“唤”字形象生动,意新寄语,笛曲《折杨柳》②、《梅花落》中梅花杨柳均萌于春,所以诗人有此联想。第二句切入闻笛后的感触,而笛声的哀怨、迁客的心情,也都不言而喻了。三四两句以景结情。春到则雁群北飞,这本是候鸟的生活规律,然而在诗人眼里,则是群雁怕闲的呜咽的笛声,故“不待天明”尽数“北飞”,此二句景语里明显带有诗人的主观感彩,言外之意是雁群自在北飞,而自己身为迁客,无法北归,有人不如鸟之感。诗人以笛声为切入点,用边塞诗的手法描摹江南早春之景,抒南迁之怨。这正是李益久佐军戎、为文多军旅之思之故。阮籍在《乐论》中认为,乐之本始是天地之体,万物之性,曰:“乾坤易简,故雅乐不烦;道德平谈,故无声无味。不烦则阴阳自通。无味则百物自乐,日迁善成化而不自知,风俗移易而于是乐,此自然之首,乐之始也。”③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说:“哀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则爱憎属我,而贤愚则宜属彼也。可以爱我而谓之怒而味哉?由此言之,则外内殊用,彼我异名。声音自当以善恶为主,则无关于哀乐。哀乐自当以情感,则无系于声音。名实俱去,则尽然可见矣。”④笛声本缭绕悠扬、悦耳动听,但是有了贬谪的消沉、心灵的伤痛,仿佛美妙的笛音也被染上了伤痛与悲凉之色。
二、借笛声寄思闺怨
闺怨是中国古代边塞诗歌的传统主题,所以常说,大凡闺怨写的多是思妇独处的怨恨。唐代的边塞长年战乱,不知有多少征夫都死于边事,家中只留下了独守空房、倚窗沉思、彻夜难眠的思妇。也有许多征夫,戍守边塞,数年不还,边塞与内地书信难通,相见不易,思妇愁苦无处诉说。所以诗人们常用诗歌来表达对思妇们的同情和对战争的憎恶,他们写这类诗的时候,就常把笛声作为一个媒介。如杜甫的《秋笛》:“清商⑤欲尽奏,奏苦血沾衣。他日伤心极,征人白骨归。相逢恐恨过,故作发声微。不见秋风动,悲风稍稍飞。”诗的题目拟为“秋笛”并且用“奏”字,这已经告诉我们是在借笛音来写。《新唐书·志八》曰:“清乐者,南朝之旧乐也。永嘉之乱,五都沦覆,遗声旧制,散落江左。”清商乐的基调是悲伤哀怨的,杜甫在诗中写道:“清商欲尽奏,奏苦血沾衣。”因为许多征夫死于战争之中,而没有被战死的征夫也是流血伤残,家中等待的思妇们等到的是战死的骨灰,她们心中的悲伤和失望是诗人无法用言语来诉说的,所以借用笛音传达更为形象。李益的《闻笛》:“入夜思归切,笛声清更哀。愁人不愿听,自到枕前来。风起塞云断,夜深关月开。平明独惆怅,飞尽一庭梅。”诗中写每当黑夜到来时,思妇的心情就更加寂寞,但偏偏在这时清凉的笛音随风飘动,等待征夫的思妇不愿听这种曲调,但是也无奈,只好默默地走到枕边,这笛声更增添了她们的担忧与急切。但一切已经成为无法逃避的事实,笛吹了整整一夜,思妇也熬了一夜,到第二天天明时,一院的梅花都随着笛声落下。诗中的笛曲是《梅花落》,梅花是深冬之花,冬的到来,就预示着新年的到来,但是新年到来时,思妇们为自己丈夫担忧之心进一步加重,她们盼望丈夫早日归来团聚,因而就有了这么多的哀怨与伤痛。
三、以笛声传达思乡之情
《全唐诗》中有大量的思乡之诗,如望月思乡、观花思乡等,但是以笛声传达思乡之情又是一枝独秀。如杜甫的这首《吹笛》:“吹笛秋山风月清,谁家巧作断肠声。风飘律吕相和切,月傍关山几处明。胡骑中宵堪北走,武陵一曲想南征。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
吹笛是一个自然的举动,此举动来源于思乡之情的激发,诗中把笛与月结合,借月思乡、借音传情成为本诗的超越。《唐诗直解》中评解这首诗时说:“此言闻笛于风月之清朗之夜,既足以断肠,况风能使律吕相和,月侧起关山之感,是能肋其声之悲也。以此悲声而使胡骑闻之,定应北走,因听武陵曲想马援南征,情亦难堪矣。于是念切乡关,就笛曲而翻用之。言故园杨柳方已摇落,今何由而顿生耶?岂不令人添愁耶。”
用音乐来传达思乡之情,这是一种情感传播的方式,其接受者是所有能听之而动的处在异乡的羁旅之人。在诗中,诗人由一人思乡之情上升到所有羁旅之人的怀乡之思。
四、用笛曲表达赠别之情
笛子通常是乐队中演奏高音主旋律与副旋律的乐器。张凤铸在《音响美学》中说:“声音的功能是无法估量的,音响的潜力是挖掘不尽的。”我们知道,音乐能怡情、传情、增情、悦性,壮人心志,净化灵魂,娱乐生活。古人是非常重感情的,唐代的笛曲大多是《梅花落》与《折杨柳》。唐人对杨柳情有独尊。《诗经·小雅·采薇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折杨赠别是古人送别时的礼节,“柳”与“留”谐音,折柳赠别表现了对朋友与亲人的依依惜别之情,笛曲《折杨柳》便由此而起。离别与送别对古人来说都是悲情,因而诗人们常把它与音乐接合起来,显得更加细腻和别致。
五、以笛声抒发国破之痛
“安史之乱”以后,唐代社会陷入极度动荡时期,人民流离失所,处在这样破败不坎中的诗人们真是满目凄凉,饱叹身世,此时再美妙的笛音都成为亡国之音。郑谷的《长安感兴》就是这样:“徒劳悲伤乱,自古戒繁华。落日狐兔径,近年公相家。可悲闻玉笛,不见走香车。寂寞墙匡里,春阴挫杏花。”诗中虽然传来的是玉笛之音,但诗人因悲伤而无奈地去听,但又寻声去望,见到的却是被毁坏的墙宫与践踏的杏花。音乐是一种表情艺术,从音乐感知的审美基础讲,人的听觉感受器感受到音乐声波的振动,并产生相应的主观感知效果,本身就与人的听觉感受器的自主选择有关。表面上是人耳被动的反映,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对外在事物的适应与调整的选择,因而实质上是一种能动的反映。《中庸》言:“喜怒哀乐未发,谓之中。”是说人没有接触外界事物,故自身的喜怒哀乐之情未能表露。也可以说没有笛这个声象,也讦不会有这些哀怨真情的流露与咏笛佳作的问世。
唐诗中的笛声,无论吹奏的是摧人泪下的《梅花落》还是眷恋不绝的《折杨柳》,诗人们确用它来表现蕴藏在心灵最深处的情思,不仅是我们从表面上听到的笛音,更深刻的是内心感情的转型。无论是在贬谪之途,还是在边塞,诗人们常把笛声写进他们的诗中升华主题,表现出的是一种审美情趣、一种品德和人格。
[注 释]
①张毅:《宋代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8年版,第88页。
②古曲有两种《折杨柳》:一胡歌,及鼓角横吹曲;一叶声,如相和大曲之《折杨柳行》及清商曲之《月折杨柳歌》等。
③④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120页、第121页。
⑤《乐府诗集》卷4引《清商曲辞小序》中说:“清商乐,一曰清乐。清乐者九代之遗声,其始,即相和三调也。”
[参考文献]
[1]清·彭定求.全唐诗[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8.
[2]金文达.中国古代音乐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9.
[关键词]密不可分;有机整合;开发智力;激发兴趣;提高效率;音乐导入;配乐朗诵;音乐欣赏
自古以来,文学与音乐似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二者总是结伴而行、密不可分。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风》、《雅》、《颂》就是按音乐来分类的,其中的绝大部分是合乐的唱词。唐诗中有些作品也是合乐的唱词,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就是一首在唐代十分流行、到处传唱的送别诗,又称为《阳关曲》《阳光三叠》等。白居易的诗,在当时,社会各界很多人耳熟能详,在人民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与配乐演唱不无关系。至于被称为长短句的词,更是一种合乐歌唱的新诗体。因为它与音乐密切相关,所以在唐五代也被称为曲子词。金元时期的散曲是产生于北方的一种新诗体,也是入乐歌唱的,当时称之为“乐府”。由此可见,文学与音乐的渊源由来已久。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音乐声波能对大脑进行理疗,使脑神经元得到有益的补偿。优美的音乐通过声波刺激中枢神经产生的愉悦情绪,可以激发智力活动。在音乐中思考问题、阅读和写作业,甚至可以把注意力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因为音乐具有掩蔽性,可以挡住外来音响对大脑的干扰,也可以阻止大脑内部其他信号的传递。学习过程中有音乐陪伴可以缓解大脑疲劳。思考时,悠扬或欢快的音乐在耳畔回荡,能使人倍感轻松、愉悦,充满活力。
既然音乐对智力开发、愉悦心情、振作精神有诸多益处,那么,如何将音乐与文学教学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之积极地促进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呢?近年来,笔者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尝试了音乐导入、配乐朗诵、音乐欣赏等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音乐导入新课以营造特定氛围
用音乐导入新课,可以营造一种“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氛围。许多课文都可以用音乐来导入。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音乐的魅力,足以使一个人对未能感受的事有所感受,对理解不了的事有所理解,使不可能的为可能。”用音乐导入,在营造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情感,进行审美熏陶等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作用。古今中外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为我们导入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我们可以根据课文内容进行灵活精心的选择,选择与作品内容有联系的、与课文的思想感情基调一致的音乐作品。
例如,在教学《敕勒歌》一课时,笔者先演唱《草原颂歌》,继之用竹笛演奏《牧民新歌》,然后问学生:“歌词和乐曲反映的是哪个地方的自然风光?你们仿佛从中听到看到了什么?”有的同学说:“歌词唱得很明白,‘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牛羊满山冈’,只有内蒙古大草原才有这独特的风光。”有的说:“从乐曲中我仿佛听到了萧萧的马鸣声和得得的马蹄声,仿佛看到了牧民跨着骏马,挥动鞭子,赶着牛羊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啃吃野草、纵横驰奔。”这样,通过音乐给学生设置疑问,又把音乐与课文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学生的神思带到了敕勒川中和阴山脚下,进一步激发了学习课文的愿望。
二、配乐朗诵以理解作品内涵
配乐朗诵的最大好处是唤起学生情感,让学生在全身心投入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去思维、想象、创造。教学古诗词时,可结合诗作中的意境选取和古诗渊源相近的古筝曲、琵琶曲等中国古典民族音乐。借助这些音乐的深邃而磅礴、庄严而抒情的翅膀把读者带人这些古诗文的意境之中,从而更好地体会诗意,体会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和着美妙的乐声旋律,吟诵着朗朗上口的诗文,能使读者感到仿佛回到作者生活的年代,与作者对饮而歌、促膝交谈,共同推敲着每一句诗词。在这种情况下,美文与美乐达到完美的结合,课堂上流淌着诗与乐的美。
例如:唐代李贺的《马诗》是一首托物言志之作,名为写马,实为写人。作者以马自喻,借马托意,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壮渴望在西北辽阔原野上纵横奔驰的骏马形象,表达了诗人为国建功立业的抱负。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我配上竹笛演奏的《骑兵进行曲》进行朗诵,要求学生结合作品内容,并参考《骏马奔驰保边疆》的歌词描绘乐曲所表现的画面。一个学生描绘道:“(乐曲)时而舒缓自如、信马由缰,这是战斗间隙短暂的歇息;时而紧张急促、高亢激越,这是激烈的战争场面。听到这样的乐曲和朗诵,我们仿佛听到战马萧萧嘶鸣、急速奔驰,看到戍边将士横刀跃马冲锋陷阵与敌人短兵相接。这画面真是震撼人心啊!”
又如教学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配以乐曲《鹧鸪飞》,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配以乐曲《紫竹调》朗诵作品。从课后反馈的信息来看,此举收效甚佳。
三、课后欣赏音乐以体会作者情思
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所构成的统一整体。宇宙问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总是同周围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着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物质生活到精神生活,也无不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之中。学科教学也不例外,也是由各方面相互联系组成的一个总体。在这些“各方面相互联系”中,就存在本门学科的教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相互联系。重视并加强本门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这是辩证唯物论关于“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学科教学中的体现。前文述到,文学与音乐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在《古代文学》教学中恰当地引入音乐欣赏,让学生欣赏一些与作品内容有关联的音乐作品,不仅可以调动情绪、活跃气氛、陶冶情操,而且有助于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思。
例如:元代乔吉的《水仙子·寻梅》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咏梅曲,描写作者冒着风雪严寒到处寻梅的经过以及寻梅之后的心情,用拟人化手法刻画了梅花坚贞高雅的品格和冰清玉洁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贤者的向往与追求。教学本课时,在讲读赏析告一段落后,笔者分别引申出陆游和的《卜算子·咏梅》词来加以对照,引导学生辨析历代文人写梅的异同,然后小结道:“梅花的形象可用四句话来概括——万木凋零独自开,傲霜斗雪显风采,不与百花争奇艳,只为神州报春来。正因为梅花具有高洁坚贞的品格,所以成了历代文人赞颂的对象,在他们的笔下成了英勇顽强不避艰险不怕牺牲的志士仁人的象征。最后让我们通过对乐曲《红梅赞》的欣赏来感受梅花的形象和作者的情思吧,”(笔者用竹笛演奏,奏毕,掌声雷动,课程在热烈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学生主体 教学语言 合理评价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愉悦、宽松、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有积极的情感体验。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的营造,是达到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创新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因此,课堂教学中民主、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学生带着愉快的心情学习,使思维活跃,教学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一、学生自主学习起来,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学生是一个个具有思想、意识、情感、欲望、需求以及各种能力活生生的人,是独一无二的人。教师应该将“主人”的地位还给学生,将学生视为主体。要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那么如何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呢?努力增强学生课堂的参与性、实践性和体验性,美术课堂中不仅让学生带耳,还要动目、动手、动口、动脑,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首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动口”。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杨振宇曾说:“一个人要出成果,原因之一就是要顺乎自己的兴趣,然后再结合社会需要来发展自己的特长。有了兴趣‘苦’就不是苦,而是乐。到了这个境地工作就容易出成果了。”如何让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浅显易懂?这就要求教师应以各种生动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我在讲《花的畅想》一课时是这样启发学生的:“同学们,相信吗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对花儿的喜爱和赞美是相同的,今天老师特意搜集了一些关于花的诗句,你们来猜一猜描绘的是什么花好不好?(学生:好)那请同学们听到老师说开始就举手啊,看谁反应最快,我找第一个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咱们来个抢答,好不好?请听第一题:‘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做百花王’。开始答题。(很多学生积极举手:牡丹),(男/女同学好厉害,男/女同学加油了啊)请听第二题:‘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学生:荷花),牡丹和荷花都是名花,牡丹雍容华贵倾国倾城,是百花之王,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清新脱俗。请听第三题:‘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学生:梅花)太厉害了,老师也没词了,真难不住你们,那这样吧,你们集思广益说出几句描写花的诗句让大家猜一猜好不好?(好,学生们开始思考描写花的诗句)。”三分钟过后每个同学都积极举手,想说一说自己想出来的诗句。这一环节通过老师说,学生猜的的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
其次,是引导学生“动手”。一个例子能反映“动手”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愉快学习。我听其他老师讲课的时候,一位教师讲《色彩的感受》,他让小组内的一位学生做模特,替他小组成员用不同颜色的布料为这位模特做简单的衣服,从而考察学生对色彩的合理搭配的理解,在活动过程中,所有人都“动”了起来,他们有设计方案的,有拿布料的,一个个都很认真的考虑怎样设计合理,色彩怎样搭配协调。做完之后都能说出自己的设计理念,为什么用了几种颜色相搭配,把老师讲的搭配理念都掌握了。这样的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让学生不再厌烦上课,体会到了愉快的教学气氛。
二、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幽默、和谐的教学语言是关键
我认为教师要营造愉快的课堂氛围,要有独特的个人魅力,尝试让自己变得被孩子们喜欢,幽默、生动的课堂教学语言是提高个人魅力的途径。单调、重复是造成一个人疲劳、大脑皮层抑制的重要原因。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就是幽默。”幽默使人精神放松也可以使人心情愉快。全国教育家魏书生曾明确的指出:“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他的课堂上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不仅使优秀的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使后进生在愉快、和谐的气氛中得到触动。那么怎样才能在美术课堂上发挥教育幽默的作用呢?
首先,要想使自己的课堂达到和谐幽默的效果,能熟练运用幽默的教学语言,首先调整自己的心情是关键,如果微笑着、怀着愉快的心情进课堂,整堂课也会运用自如,学生也会被老师愉快的心情、爽朗的笑声所感染。这正所谓“境由心生”。我是一名新调入中学的美术教师,以前一直在小学。在小学生眼中老师是天,说什么都言听计从,但是初中学生就不一样,看你不顺眼故意气你,任凭你在教室里大吼,细声细语说软话就是不听,我感觉我越是歇斯底里地嚷他们,他们越是给我气受,所以半年下来,一种不良情绪始终缠绕着我,但参加了“国培”计划让我有所反思,正如袁立壮老师所说改变不了别人就要改变自己,我决定重新审视我的教学思路,我开始调整心态,愉快进课堂,带着微笑进课堂,结果我发现,微笑能使我心情好,心情好能让我说出很多幽默的教学语言,几节课下来,学生不故意给我捣乱了,上课时都认真听讲,原来幽默式的教学方法,不仅愉悦了自己还愉悦了学生。
其次,我觉得要从导入部分入手运用幽默语言,能使整堂课有个和谐幽默的开端。记得校领导来听我讲的《用线条表现》一课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上课铃响,我一进教室什么话都没说,先在黑板上画了一组很乱很乱的线条,然后提问:“同学们,能不能通过这组线条猜出老师现在的心情?”同学们兴趣盎然、异口同声地说:“烦躁。”我借机说:“同学们真聪明,因为今天有领导听课老师怕讲不好,所以很紧张很烦躁,(同学们笑、校领导笑),大家看,线条能够表现出老师的心情,也能表现出大家的心情,我们今天就来学习怎么用线条表现。生动的语言描述,微笑的表情一下就抓住了同学们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了自己创设的情境中。
中国先人一开始就不像西方人那样的对自然报不信任的眼光,较为典型的便是西方以“理念论”、“模仿说”为代表的人与世界的主客两分的认识论哲学,而在我们的祖先眼中,自然始终是友好、可信和令人亲近的,更是文人学士从中汲取灵感的源泉。“自然界的各种自然现象便构成了他们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契机和题材来源。”也正如袁行霈先生所指出的,“自然界是触动文思的重要契机,士林文学对山川草木日月星辰所构成的自然界,也就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倾注了极大地兴趣和感情。歌咏大自然,将自然景物人格化,或将自己的思想感情人格外化为自然景物,遂成为士林文学的重要内容。”
女性文学中所体现的自然意识
生态文化中的自然意识在女性文学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和谐的爱和自然在河北女诗人杨如雪的作品中融会贯通。从“爱的尼西亚信经”到“北方的静夜”,从“沉思生命”到“生命之癌”我们跟随杨如雪体会着爱与力量。比如在《七月十五,请勿踩踏》中写到,“即便是一只蚂蚁,也有小小的悲欢离合\请小心,小心的路过\这个世界上除了人,还有很多美丽的生命。”诗人告知人们,我们不仅要爱人还要爱物爱其他生命。在她的诗中“琐屑尘埃中开出花来”,万物是“生生不息”的。美好的片段在笔下浅唱,“星星屋,六平米。\半夜里,你睁眼就能看到它,\最亮的一颗是钥匙。”(《星星屋》)多么轻的节奏,却满溢着可爱的童真和纯粹的爱。再如诗人李南的诗歌朴素简洁,深刻透彻,于无形中体现自然。在《小小炊烟》中,“我注意到民心湖畔\那片小草它们卑微的表情\是和我一样的\在槐岭菜场,我听见了\怀抱断秤的乡下女孩\她轻轻啜泣。……”在这里没有什么修饰,没有华丽的外衣,有的仅仅是李南所展示给我们的那一个个原生态的事物,触及的也是读者心灵原生态的自然地纯洁情感,我们可以发自内心的为之伤心,为之惋惜,那种珍惜生命的呼唤在我们心底产生共鸣。爱人爱物爱大自然,以一颗博爱之心容纳这个世界。甚至有些作品直面现在社会对自然资源严重破坏的现实,呼吁人与自然的和谐,有强烈的对自然资源的保护意识。比如,面对物欲横流的现代工业文明社会,河北女散文作家苗莉凭着细致入微地观察力和独到的感受力,关照自然,关照生态,对现代工业文明给生态环境带来的污染和破坏表示强烈的不满和谴责,呼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神农架散记》中作者直面呼吁,“森林的大面积退化,使多少动物失去了可爱的家园,处境维艰……兴山到神农架林区机关所在地松柏镇,一路逶迤数百里,山也叠嶂,树也苍翠,只是想象中像古老神秘的原始森林在哪里?”生态美学所追求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并直抵一种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充满生命深层体验的审美境界在作家铁凝的作品中有着鲜明的体现。如她的《孕妇和牛》就成功地塑造了与自然相融的孕妇。在作品中作者对女性怀孕后特殊心理的体察,对女性观照生命的眼光作了充分的表现。在这个小说中,孕妇与一头怀孕了的牛作着伴,相互招呼着、关心着,悠闲地走在乡间的小路上,表现了我们文学中久违的天人合一、人与周围环境和谐一体的美丽意境。
女性绘画中所体现的自然意识
生态文化中的自然意识在女性绘画中也有着鲜明的体现。河北女性绘画中就有众多关于自然植物的描写。比如,画家木西就很擅长画花和草。作为女性画家,木西有着出乎自然天性的独特的细腻和敏感,她的审美视线总是逗留于那些与其生命意绪相连相通的一花一叶。像她的《风中野百合》、《庭院山茶花》、《蝶恋花》、《梦中郁金香》、《雨荷》等等作品。她不厌其烦地表现着百合花的摇曳、荷的清丽、丁香花的馥郁及桂花、茶花、梅花等的朴实,寻觅着它们的天然美感,倾诉着源于自然的朴素情怀。与女性散文家苗莉有着异工同曲的是画家徐晓燕。她用她的画笔倾诉了她对大地的关注。如她的《大望京》是宽银幕似的巨幅油画,场面之巨大,让人震惊,也让人从中悟出她的用心。在土堆、垃圾堆上产生的新城,让人深深感到城市与土地之间那种生死存亡争夺战的殊酷。生活在钢铁水泥森林化中的人,失去了自然的本性和灵性,在“欲望化”的膨胀中迅速异化。画面淋漓尽致地把当代人的焦虑展示出来了。它告知人们,现代化的城市是以牺牲土地,破坏自然为代价的。从玉米地到大地的肌肤,晓燕的创作心态总体上是在揭示人类对大地的无穷尽的利用、践踏、伤达,那种悲天悯人的痛诉,让人醒悟要善待自然,善待大地。之后她画垃圾堆、臭水沟,可以说是用审丑这种更具“性格“的强烈形象,诉说着一个知识女性的忧虑和企盼,表现她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引人深思。(本文作者:潘爱军单位:邢台学院)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低年级的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提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期是低年级。加上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不多,如何激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爱上阅读呢?
一、名人故事熏陶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和名人故事数不胜数,它们就像文学百花园里的颗颗明珠,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我经常利用午读时间,用浅显?生动的语言给他们讲一些名人名家爱读书的故事,如苏秦悬梁刺股勤读书?匡衡凿壁偷光好读书,车胤囊萤照读等故事,鼓励他们热爱书籍,从书籍中汲取知识。孩子在听完故事交流感受时纷纷说:“我也要多读书,长大以后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看来,这种“名人效应”的力量是不能低估的。
二、通过朗读感知语言的特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书中感知,在读书中感悟,在读书中培养语感,在读书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充分说明了朗读在阅读中的重要性。我们低年级所选课文,内容浅显易懂,篇幅简短,体裁多为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浅近的古诗等,非常适合学生朗读。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发展缓慢,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上,创设各种情景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学生逐步感知语言文字的特点,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喜爱。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落实以读为本的理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朗读训练方式,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感。低年级阅读教学,必须先确保每个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课堂上要重视老师的范读、领读的作用。听是学习的第一步,学生对听到的内容往往印象深刻,这跟他们入学前主要根据“听”来学习有很大的关系。教师要舍得在“读正确”上花时间,特别是对生字的字音、易错读字的读音要重点指导,逐渐培养学生的语感,领悟停顿的规律,帮助学生克服指读、顿读、唱读及破词破句。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正确的朗读来感知文本遣词用句的特点。教学时,还可以采用不同的朗读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比如,个人读、小组读、齐读、男女生分读、师生接读、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最终达到熟读成诵,培养语感。学生也能通过诵读,同文本在鲜活的情景中展开交流,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同作品内容统一起来,融为一体,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
三、通过讲故事、学道理将孩子们引入书籍的世界
比如,笔者在讲述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课文《骆驼与羊》的时候,先简要地描述故事内容和情节,对他们说,我们不能拿别人的长处比别人的短处,否则别人也会拿他们的长处比我们的短处,这样我们就一定会输掉的。并通过提问骆驼和羊这两种动物各有哪些优缺点,孩子们各抒己见,不一会就会提到课文中的内容了。通过设置情景把孩子们带到课堂中去。同样的道理,课外读物的补充也是通过这种方式灌输、穿插到学生们头脑中去。比如,笔者在讲解人教版二年级语文教材的古诗《梅花》之前,先让他们把课外同步读物―――《宋词》拿来,翻到陆游的词《咏梅》,通过询问他们关于梅花的秉性和特征,通过陆游的词引入课文。这样孩子们就会明白课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课外有更多精彩的阅读内容。
四、开展丰富的阅读活动,并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在课堂讲完课文之后,我适当腾出一半左右的时间和孩子们进行一些阅读比赛。我在备课时,已经有侧重、有重点地对配套读本上的文章做了研究,找出和课文有关联的文章来让他们起立朗读,两个孩子一个小组,比比读没有读错字,发音准确,就有文具或者儿童学习用品之类的奖励。当我把奖品展示给孩子们以后,大家都欢呼,跃跃欲试,于是,孩子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再就是让他们读完后通过提问题的形式,比如,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应该从中学到什么,或者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哪位同学回答的最准确,就把更好的奖品给他。通过阅读或者背诵唐诗、宋词,看谁朗诵最有感情,就可以给他们适当减少多余的课业负担,从而让他们拓展课外语文储备量,陶冶情操,学习悠久灿烂的诗歌文化。与此同时,在学习书本课文时,也适当采纳这种方式。这样能保证孩子们在学好书本知识的基础上,也培养了良好的课外阅读兴趣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