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4: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生物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农村学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6-0132-02
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符合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要求的。在教育部的相关《意见》颁布后,城市地区的不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了很大的重视和开展,对学生的健康发展起了很大的推进作用。可是《意见》颁布过去好多年了,农村初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几乎是空白,当前农村学校必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初中生物不是中考科目,且生物课中有很多有利于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好素材,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其便利之处。笔者就自己在生物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点滴做法进行探讨。
一 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
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老师必须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有乐观、积极、开放、宽容、热情的良好心态,有良好的敬业精神,有高尚的道德品质,有健全的人格,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和理念。教育是情感的交流与感染的过程,是灵魂对灵魂的相互影响的过程。只有心智健全的教师才能更好地培养出心智健康的被教育者。老师平时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不断提高道德思想境界,同时还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学习和自我的心理调节,不断增进心理健康的水平。教师健康高尚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起到重要的教育作用。
二 生物教材中蕴含着巨大的相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有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自觉地去挖掘教材中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知识,把传授生物知识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生物没有中考的压力,在加强生物知识传授中渗透心理健康知识,去教育的功利化,学生能以更平和的心态进行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和学业持续发展。
三 正确认识自我,消除不良心理
农村学生的父母平时是很禁忌说“性”,农村学校的学生对有关身体发育及性的知识相对缺乏,学生很少能从正面获取正确的有关身体发育与性的知识,更多的是从不良途径获取一些零碎且不正确的相关知识。初中生已进入青春期,身体各器官包括性器官快速生长发育并走向成熟,每个人的身体发育各有特点。青春期的男子出现“遗精”、女子出现“月经”等生理现象是一个发育正常的表现,青春期对异性的好奇与特别的情感也是正常的心理特征。学生通过学习生物课中人体的结构和生理功能生殖、发育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客观面对身体的发育和出现的生理、心理问题。教师进行相关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以愉快的心态走出青春期,更好的集中精力和良好的心态投入生活与学习,促进身心和学业健康发展。
四 认同差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农村学校的学生生活环境相对比较闭塞,参与的活动少,与人沟通的合作能力较贫乏,心胸狭隘,人际关系上缺乏远见。通过生物课相关遗传上知识的学习,明白差异是客观的,世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生命,不同生物个体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基因组成、家庭环境、教育状况、生长发育的早晚等因素总是存在差异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生命个体,有各自的独特性。每个人要学会接纳独特的自我,欣赏自我,对自己充满自信,同时也宽容接纳其他不同个体的生命,学会彼此接纳、欣赏,和谐相处,消除同室操戈的不良心理。生活环境的不同,智力发展的差异和个人喜好的不同,使大家的各种能力存在差异。大家接纳彼此的能力差异,才能更好地合作,才能成为好的团队。在生物教学中开展小组的探究学习或小组实验操作中引导学生共同讨论、互相学习、分工合作,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调合作精神。
五 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信心,挖掘潜能
相关部门的资料显示,近几年来上好大学的农村学生所占的比例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原因有很多,首先需要明确的不是农村学校的学生智商低,但学生学习认识上的偏差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学生普遍认为自己的智力比城镇、城市学生差,没有认识到兴趣的培养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是搞好学习的重要保障。认识上偏差,让学生失去前行的动力。通过学习生物课中的有关神经系统与条件反射的建立的知识,认识到大脑的潜能是巨大的,学习的过程实质是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每个人的智商都差不多,大脑的各种不同的功能是分区域的。学生的正确认识,有利于增强学习
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每个人的天赋差异不大,后天的勤奋努力、良好心态、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的差异才是学业差异的重要因素。不要以一个标准来评价人的成才,发展各自的兴趣,坚持不懈地努力,挖掘自己的潜能,总能拥有自己独有的精彩。
青少年的成长是一个充满着神秘感的过程,青春期是身心巨变,成长的关键期。到了这个时期,青少年生理的突变和心理的多变,使得他们有时情绪显得混乱无序、喜怒无常、甚至会有一种恐怖感。多疑、嫉妒、自卑他们的心理被轮番袭击。这个时期,身心变化给他们带来了很多烦恼。青春期健康的教育显的尤为重要。了解自己身体的生理变化,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是我校青春期健康教育的两条主线。下面是近年来我校在青春期健康教育方面几点做法小结:
一、学年初有计划,学年终有总结。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青春期健康教育工作。每学年初学校德育工作计划中青春期健康教育计划是重点内容之一,并且有明确的要求和安排,年级组青春期健康教育计划是以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计划为依据,结合年级学生实际情况制定相应计划,班级青春期健康教育计划则根据学校和年级组的有关要求,结合班级实际情况制定出具体计划。计划体现青春期健康教育的针对性,总结验证青春期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二、资源整合,家庭、学校、社会三联动。作为联合国卫生组织授予的健康促进金牌学校。我们充分利用健康教育所,疾病控制中心,社区街道等社会力量,为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收集更多宣传学习资料和学习参观培训机会。在各类健康主题日之际,积极与社会联合组织“青春期生殖健康图片展”、“防毒防艾主题教育”、“健康教育征文漫画活动”、“拒吸第一支烟做无烟下一代签名活动”等。通过短信平台,家访,校园网络,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渠道及时与家长沟通联系,家校联动共同关注孩子的健康成长。三、学校进行青春期健康教育多形式多渠道。充分利用晨会、午会广播、校园网络、校报校刊、校园网络、板报、宣传橱窗、班会、课堂等多渠道宣传教育。除此之外,每年一次的科技节和校园文化艺术节也注重穿插相关教育。多渠道的宣传也给多形式的教育创造了条件。校医的《健康知识》专题讲座,班主任组织设计开展的“如何看待早恋”、“男女生如何正常交往”、“爱情与友情”等主题班队课。专职心理老师《考而不死视为神》等考前焦虑心理辅导讲座。《青春期健康》讲座主题教育录像收看等。四、课堂渗透青春期健康教育。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科德育作用,课堂教学教育中渗透青春期健康教育,尤其是体育、音乐、美术、社会、语文、科学等课,提出了明确的教学目标要求,突出其青春期健康教育教学目标制定。这是我校在近年来及今后德育工作和学生健康教育工作主要开拓发展方向。也是学校德育工作提倡全员德育的切入口。结合学校德育工作的新形势,结合新课改标准,学科渗透德育,应该作为德育工作实效性体现的有效途径。我校坚持全员德育的理念,在全体教师的培训学习会上积极提倡和灌输这一理念,同时经常性向全体教师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的培训等讲座。促进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的稳步发展。五、心理健康教育是我校德育工作的一大亮点。在新的形势下,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老师掌握心理辅导的方法,及时走进学生的心灵,成为学生心灵的导师。已成为一名成功的老师必备的条件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一直备受学校重视,心理专职曾鹏老师本身也是一位钻研兢业型教师。作为在嘉兴已有一定知名度的曾老师,在校内多次为教师,学生,家长开展心理辅导方面的专题讲座。同时联合教科室、德育处一起利用课余时间研究课题,如《青春期叛逆心理和家庭教养方面的研究》,《住校生生活适应性问题的探讨研究》等。在心理专职老师的带领下,学校青春期健康教育中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应该是起步早,理念新,意识强,见实效。学校心理辅导室给很多青春期遇到困惑的学生,给家长教育孩子遇到迷茫,给老师遇到问题学生束手无策时给予及时的指导点播和帮助。曾鹏老师作为我校专职心理辅导老师,多次被电视台,兄弟学校等邀请给家长老师们做讲座辅导,得到大家的认可好评,也充分体现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辐射作用。
每个人的青春都是短暂的,只有不断地锤炼和陶冶自己情操的人,才能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从而体现出优雅的气质和高尚的品质。为了让孩子们愉快的度过一个充满困惑的青春期。我们将不断探索,不断努力!
关键词: 聋生 聋校语文课堂教学 青春期知识教育
青春期的聋生经历着身心的巨变,面对着这样的变化,他们充满着惊奇和困惑。由于受所学文化知识的限制,加之听力障碍、语言沟通困难等原因,聋生对青春期知识缺乏。因而对处于青春期的聋生及时地进行以性教育为主体的青春期教育是非常必要的。聋校普遍重视聋学生文化知识的传授、语言缺陷的补偿,却忽视了青春期的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青春期知识教育,已成为聋校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青春期聋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青春期的聋生发育基本达到成熟,具备了生育能力,出现了性冲动,最明显的变化是生殖系统的发育和变化。生殖器官的发育成熟、第二性征的出现和接踵而至的男生首次遗精、女生月经初潮,引发了聋生青春期的心理变化。第二性征的出现,意味着性机能的逐渐成熟。这个时期的聋生会在内心对自己的性特征变化感到疑惑、害羞和焦虑不安,对异性的变化表现出好奇与关注等。但由于文化知识、语言理解较之健全学生严重滞后,加之阅历经验和意识的限制、性知识的缺乏等,他们产生性的困惑,如、性幻想等;身心健康受到压抑,情绪难以控制,很容易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矛盾和冲突,这对聋生青春期发育成长极为不利。
二、语文课堂教学应渗透青春期知识教育
(一)普及青春期生理知识
聋生由于性成熟而产生了对性知识探求的欲望和浓厚的兴趣,这是他们心理发展的正常现象。如果他们不能从公开的正规渠道得到应得的知识,就会更加的好奇。
语文老师应该明确意识到自己在聋生身心发育关键期所能起的作用。可以适当介绍有关青春期的生理卫生知识和心理健康知识,让他们对自身青春期的变化能初步了解,不会感到好奇与恐惧。例如我所教班级的女生,有的因发育增大而觉得难为情,平时走路含胸驼背,甚至采取束胸的办法;有的因青春期发育而导致身体发胖,采取勒腰节食的办法。这些做法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针对这一情况,我对她们普及了女生生理健康的知识,同时教育她们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注意调节饮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成长。她们采纳了我的建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
目前,艾滋病的传播与流行趋势逐年加剧,使青少年的性观念发生了较明显的变化。聋生和健全学生一样,普遍缺乏预防艾滋病的知识。语文教师在聋生中具有一定的权威性,聋生也非常信任语文老师。因此,在语文课堂上,通过各个教学环节渗透预防艾滋病的教育理念,在聋学生中开展预防艾滋病教育,不仅可以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艾滋病侵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预防艾滋病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意义深远。
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引导聋生通过校内的各种宣传渠道了解、掌握艾滋病的相关知识,对广大聋运动生进行健康教育,增强他们自身的健康观念、培养健康习惯和建立健康行为。
(三)开展爱情观(性道德)教育
对聋生开展青春期教育,应包括性知识教育和性道德教育两个方面。瓦西列夫在《情爱论》中说:“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如果失去控制,它就可能成为一种社会灾难。”它给我一种启示,应高度重视对聋生进行青春期的性道德教育,让他们懂得珍惜生命、尊重异性、明确自身在爱情、婚姻、事业等问题上的责任。
聋生只是在听力方面有障碍,生理的其他方面与健全人没有区别,他们能做任何事情。因此,老师应让他们了解性理论知识、性法制观念和性防止企图。让他们知道哪些做法是合理的,哪些是不道德的。加强青春期的性道德教育对聋生今后的一生有着极大的影响。
此外,还应在课堂上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聋生轻松快乐地学习。并通过课堂上的活动体验,教育聋生注意保护身体,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四)开展青春期心理健康指导
聋生到了青春期,常常表现出独立与依附的自相矛盾,情绪易激动,心情烦躁,爱发脾气。老师和家长不能只看到聋学生独立性的一面,而忽略依赖的一面,对聋生青春期的心理健康进行正确引导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语文教师要经常深入学生中去,做他们的知心朋友,掌握他们的内心动态,帮助他们理智控制自己的情绪,教育他们要洁身自爱,保持清醒头脑。通过课堂对他们进行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与指导,引导他们在正常的情况下,自然地、友爱地相互交往。还要及时发现有早恋倾向的聋学生,对其进行个别谈心、侧面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我校领导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设置了由专人负责的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室设备齐全,购买了测试软件,配备了专职心理辅导员,负责全校师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且经常选派热爱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外出参加培训和学习,壮大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由于领导的重视,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正常而有序。
2开设《心理健康》课和专题讲座,是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措施。
我校每学期都为新生开设心理健康课,每周一次,每次两课时。主要给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让学生学会对自我有一个客观而公正的认识,肯定自我、发展自我;学会如何面对挫折;引导学生对青春期身心发展和性意识与性冲动有一个正确的了解,从而解除他们对性的好奇、困惑与矛盾;教会学生一些调控情绪和心理调适的方法;正确面对友情与异往;重新去思考师生关系,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如何去面对冲突、暴力、不良诱惑;重新去审视亲子关系,重新去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培养对父母的爱,学会心怀感恩;重新去认识学习,树立实践学习和终身学习观念;以良好心态面对就业、择业和创业。每学期开学初,都为学生举办以怎样的心态面对学校生活的专题讲座以及如何面对青春期的一系列身心变化,为女同学举办如何更好地保护自我、善待自己的讲座等。通过一系列讲座,让学生学会了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何处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关系,如何对待青春期生理、心理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以及如何进行正确的异往。让女同学学会自尊、自爱,学会保护好自己。通过《心理健康》课的开设与讲座的举办,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理,消除了学生内心的困惑、迷茫与疑虑,学会了以正常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人和事。
3充分发挥心理咨询室和心理辅导员的作用,是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举措。
我校专门设置心理咨询室,由专业老师对心理问题和心理异常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重视心理咨询的个别辅导作用,通过面谈、书面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方式解决学生心理困惑与矛盾,并对个别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跟踪访谈、咨询与辅导。成立了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由每班选择一名责任感强、做事细心、认真的学生作为心理委员,把本班学生需要咨询和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心理矛盾和困惑告诉心理辅导老师,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咨询与辅导的学生,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咨询前是阴云密布,咨询后是阳光灿烂。
4开展心理拓展训练,是培养学生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的最佳方式。
重点依靠班主任和德育课教师利用班会课和德育活动课进行,确定一主题,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开展拓展训练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去体验、感悟、领悟,在行动中改变自己的观念,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比如我校开展的拓展训练有闯关、突围、风中芦苇、信任背摔、盲人与正常人、小手拉大手、根据实际情景完成具体任务等。
5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使学生心理素质得以提高。
如:学雷锋活动、放风筝大赛、植树造林活动、民族团结活动、文明风采大赛、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征文活动、才艺表演、第二课堂活动、冬季田径运动会、篮球运动会、校园歌手大赛、迎新晚会、演讲比赛、专业技能竞赛等,通过参与这些大型活动,让学生在享受胜利和成功喜悦的同时找回自信和自尊,并且在活动中学生学会了自我约束,形成互相配合、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了综合素质和人格修养。
6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形成家校教育合力,更好地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
我校制定了家校联系制度,规定每学期班主任与每一位学生家长联系次数不少于一次,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与进步,与老师一起共同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
7结语
一、营造积极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是做好工作的关键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是提高公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本市组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初期,人们对此项工作重视不足,“中心”教育指导工作只能面对本校具有不同程度残疾的学生开放。为了营造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我们利用板报、广播、媒体,广泛宣传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走进社区、家庭、学校,介绍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通过走访,我们发现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远远超过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许多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非常关注,忽略了孩子的心理承受力和精神需求及思想道德培养,一些青少年心理存在着严重的不健康因素,使我们更加认识到做好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我们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走进学校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情况进行调查,下发心理测试题和辅导资料,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予以教育指导。经过不懈的努力,在市委市政府、市文明办的大力支持下,青少年心理健康指导中心接待了一批又一批、一个又一个来访者,从中我们也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广泛的宣传,满腔热忱的工作,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我们赢得了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和氛围,为工作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真情沟通,让青少年不再迷茫,牵手爱心,让孩子们走出困境
1. 以人为本,深入调查研究,从源头上解决心理问题。据调查统计,有26%的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有的甚至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我们发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青春期逆反、交友早恋、脸上长青春痘等,而学习压力大、缺少最佳的学习方法、青春期逆反是青少年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我们分别召开了家长面谈会、学生座谈会,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家长的困惑,我们发现一些家长缺乏科学的教育方法,溺爱、粗暴、放任不管、事无巨细、期望过高、挖苦讽刺,还有一些家庭父母离异、留守儿童、隔辈管理,这些都是引发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因素。
为了从源头上解决问题,我们在全市开展了青少年家庭教育指导,各学校征订了家教指南,坚持每周五下午家长接待日接待家长的来信来访,通过热线电话、网上答疑等形式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坚持每月一次全市青少年心理健康讲座,下发讲座材料、反馈教育信息、及时调整工作思路,使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走进家庭、走进学校、走进社区,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
2. 丰富多彩的实践体验活动,让青少年正确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自己。青少年年龄小,简单地说教、乏味地劝说达不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生动有趣的活动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拓宽他们的视野、启迪他们的心智、疏导他们的心理。
我们针对学生学习压力过大,开展了“我的青春我做主,学习方法大比拼”活动;针对孩子与父母对立,青春期逆反,开展了“爸爸妈妈我想对你说亲情互动”活动;针对师生关系紧张,开展了“教师心语、学生感言师生交流”活动;针对学生交友、早恋等心理问题,开展了“走进花季,青春宣言”主题教育活动;针对学生青春期生理变化,开展了“健康知识讲座”。各项活动紧扣主题、抓住问题、设计新颖、参与面广,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收到了理想的教育效果。
对于一些学生的严重心理问题,我们进行一对一心理辅导,通过一个系列的各种沙盘意象,反映了沙盘游戏者内心深处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对话以及由此而激发的治疗过程,身心健康发展和人格发展的完善。它是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效疗法,在培养自信与人格,创造和想象方面起到积极的治疗作用。我们分别为个性治疗者建立了健康档案,详细记载治疗的过程和变化情况,并选派专任教师走出去进行系统操作培训,使我市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向着专业化的轨道前进。同时,我们还购进一套蒙特梭利活动用品,旨在全面促进学生智力心理双重健全发育,刺激感官、引发注意,促进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
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将整合资源、潜心研究、努力工作,不断开创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局面。
1中学生不健康心理表现
1.1学习类问题
1.1.1学生学习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从而导致食欲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等。
1.1.2厌学是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成绩差的同学不愿意学习,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出现厌学情绪。大多是因为作业多、上课拖堂等……
1.1.3考试焦虑,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更为严重。
1.2人际关系问题
1.2.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以及教师的认知偏差等情况给学生造成的压抑心理,攻击行为等问题。
1.2.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
1.2.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民主型的和睦良好的家庭给中学生一个温暖的归属港湾,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其子女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造成儿童孤僻、专横性格。家庭的种种伤痕,会给中学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1.3青春期心理问题
1.3.1青春期闭锁心理。其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复杂的内心活动并存于同一个体,可以说封闭心理是青春期心理的一个普遍存在而又特殊的标志。
1.3.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
1.3.3早恋。中学生一般尚未成年,我们把中学生这种未成人时的恋爱称为早恋。中学时代,特别是高中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r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性发育迅速成熟与性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
1.4挫折适应问题
中学生的挫折是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其原因有客观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2如何培养一个健康心理的中学生
2.1加强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
由于学生难得向老师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经常深人班级,利用适当的机会和场所,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从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如《写给老师的话》,使一些较内向的学生或有“难言之隐”的学生通过书面形式与老师交流思想。老师则应该对此做好保密工作,并针对不同性格的学生区分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形式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另外,与学生谈心,是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有效方法之一。通过个别谈心,可以发现、掌握某些同学的不健康心理,再“对症下药”,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调节,帮助他们克服缺点,促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2.2开展多种形式健康心理教育
2.2.1建好班级“知心信箱”。让学生直接倾诉自己心里的知心话;谈出自己对各种事情的观点、看法。
2.2.2在班级学生自己办的班级报上,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介绍典型心理障碍案例,进行个案分析。
2.2.3每月有针对性地开设一次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解决学生共同关心或存在的问题。
2.2.4班级黑板报设立“健康角”。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2.2.5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活动俱乐部。每一种教育的成功,都取决于主体的主动参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胜过老师重复的指导和辅导。学生活动俱乐部为学生供一个相互交流、学习的场所。
2.3指导家庭教育,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对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其他环境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以及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班主任应利用家访,家长会的机会,对家长进行指导,应系统的向家长介绍有关《儿童发展心理学》《教育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以及一些切实有效的教育方法。家长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知识和教育方法,就能在各种场合对学生发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作出正确的反应。改变家长对学生的态度及教育方式,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手段。
一、升学压力下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造成不同的学习表现
由于目前对学生学业的评价还是以考试成绩为主,学生面临的各学科的学习任务、作业压力和考试压力都比较大,加上家长顾不上或没有能力帮助孩子,大约有20的学生不同程度出现失眠、神经衰弱、记忆力下降、厌学等现象,厌学心理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
二、青春期自我认同的提升与老师、同学和家长的认同不合拍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其主要问题是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不信任而使学生产生的对抗心理,约占5%学生顶撞老师的事时有发生。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中学生除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外,也希望在班级、同学间有被接纳的归属感,寻求同学、朋友的理解与信任,约5的学生因无法与同学相处而失去了生活和学习的乐趣,整天闷闷不乐。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因一些家长心理知识匮乏,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不能从家长那里找到缓解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调查中发现约占35的学生与父母之间不能进行正常的沟通,给学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理伤害。
三、青春期生理的迅速发育而心理相对幼稚
在城郊中生中,绝大多数中学生正值青春发育期,而这一时期最突出的矛盾之一是生理发育迅速成熟与心理相对幼稚的矛盾。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其心理主要表现是趋于关闭封锁的外在表现和日益丰富,学校对学生又缺少相关青春期教育,约占5%的学生出现早恋和生活学习中遇到挫折无法正确处理等成长期间的心理问题。
四、青春期的生理知识缺乏,产生情感困惑
初中学生由于生理变化和性机能的成熟,性意识增强,萌发了与性相联系的一些情绪情感体验,但却不能表达这种愿望和情绪,所以,常常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并且由于缺乏相关知识的传授,教师和家长未能予以正确的引导,当学生遇到相关问题,学生便产生强烈的恐慌心理,导致了学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的出现,如遗精、初潮、及与异往、观看不健康书籍及网络依赖等心理卫生问题,这类学生约占总数的10%,关注城郊初中生心理问题势在必行,我们不断地积极地探索着有效的策略,目前我校主要采取了的以下措施:
1.设立心理服务室,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初中生所处的特殊阶段,心理状态处于最重要的发展期,决定了他们内心的矛盾性与冲突性。这种矛盾与冲突若长期得不到解决或发泄,就会导致心理疾病,为此,心理咨询服务室的建立也就势在必行,我校专门配备了专业的心理教师,开设了“心理问题咨询信箱”,鼓励学生把心中的困惑说出来,向老师咨询,这使他们有了自己情感的发泄地,他们把烦恼说出来,也仿佛甩掉了一个大包袱,何况在老师的指导下,还能使自己的困惑得到解答,促进心理健康的发展,何乐而不为?
2.提升学校心育环境,促进学生良好心理形成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人际关系和校园环境等因素均直接影响着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与发展,也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心理素质。校园内葱郁的花草树木、洁净的环境、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以及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人际关系等,都可使学生从中得到教育和心灵的净化。在教学楼、宿舍楼等建筑设施外墙上写有“学会关心、学会生存、学会包容、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感恩”和校风、校训、学风等相关标语,进入校园使人感到情绪放松、心情愉悦,我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创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3.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健康心理
俗话说得好:助人不如自助。教会学生自我调节,以减少心理上的冲突,降低压力、转移对抗,达到心理平衡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
组织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让众多的学生在体验中透过自己对周围人的态度,反射自己内在生命的历程、价值观、自我的需要,在笑声中认识他人、认识自己,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
配合学校的工作、班级临时情况及重大节日,开展主题班会等活动,给学生实践体验、发表见解,交流学习体会的机会,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4.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建立以防护为目的“预警”工作机制
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使父母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意义,注意自己的教育、评价方式,懂得学习成绩和分数并不决定一个人的一生,尤其是现代社会,它更需要的是一个人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通过家访、举办家长学校等方式,使家长能成为孩子的榜样,身体力行,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人热情坦诚,乐于助人,有同情心和责任感,让孩子感到温暖,心情愉快。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造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
5.紧抓课堂机遇,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发展不平衡,整体水平偏低,理论水平较低,理论指导实践不力,师资不足,专业人才发展较慢等。为
了加快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许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尤其是"建构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各种类型
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提出,"每一个地区乃至每一所学校也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深渗透发展,开发适合具体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就显得日益重要,心理健
康教育是班主任的重要工作之一。
【关键词】班主任工作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环境
我们说人的生命除了一个躯壳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心理。一个植物人虽然躯壳仍在,但大脑和神经系统
停止了活动,生命的本质就无从体现,也就失去了意义,由此说,心理和身体是生命的基础。按素质说
,身心素质是基本素质,所有其它的素质,如政治道德素质、文化技能素质都要构建在身心素质之上。
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使良好的政治道德素质、文化技能素质得以构建,并能充分发挥,不良的心理素
质则使良好的政治道德素质、文化技能素质难以构建,构建了也难发发挥。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
德育目标内容之一,它与政治、思想、道德内容紧密相联系,不能分割,但又各有各的自身规律。
随着中学生越来越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出现,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如何开展中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了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从
情绪、行为、个性以及与异往等方面作了分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只
针对"心理有病"的人,也不仅仅等于是心理咨询、开设心理课或者德育教育中的一个方面,而是这些方
面的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中提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培养中学
生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加强青春期性心理教育,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学校应与家长、
社会一道共同努力等方面下功夫。
青春期是一个充满收获、遐想和迷惘的梦幻期,是人的生理、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中学生正处于这
一美好而关键的时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以致这一时期成为"危险期",使中学生的青春期心
理健康教育成为中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潜心研究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探索有效的心理
健康教育途径是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之一。
首先,我们要努力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
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
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
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
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还要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
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
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
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
其次,我们要建立中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力求做到早预防和早纠正。
中学生处于青春期,在社会生活环境、家庭影响下,生理、心理趋于成熟,思想活跃,经常产生思想矛
盾,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表面看来难以预测,俗话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班主任就要做到腿勤
、眼勤、口勤、脑勤,多观察,多留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力争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防患于未然。
学生正是处在由儿童期向少年期过渡的一个阶段,他们正处在半成熟,半幼稚,半懂事半不懂事的时期
,因此他们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这个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大变化的转折期,在整个心理发展上占
有特殊的重要位置。高中阶段学生正处在青年初期,是人生道路上最宝贵,充满生机具有向上发展趋势
的时期。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已具有强烈的独立意识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追求。
比较小学生来说,中学生的自觉性,独立性,果断性,主观性显露得较为明显,他们的独立性意向十分
强烈,常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他们有更强的求知欲,更广的活动面,他们开始憧憬未来,着意为自己
的理想意愿刻苦奋斗,但各学生的性格,气质的不同,加之成熟期的不一致,便产生较多的焦虑,困惑
,情绪的不稳定,而导致学生心理走向不平衡状态,甚至出现不健康状况。为此,我们必要根据不同的
学年阶段,有目标地进行序列心理品质教育活动。
在学校范围内,除去思想品德课的主要教育功能外,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以及每周厉行的班会也是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学习态度、组织观念、纪律观念、道德观念、交往问题等等问题,都
是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和途径。此外,其他课程的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也会有机会
和任务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然,全校范围内的教育也是不容小视的。专家学者的讲座,青春期
【关键词】 青春期;精神分裂;个性
【中图分类号】 R74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712-02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全部为阳曲县安康医院在2009年1月1日至2011年6月30日期间住院的患者。
1.1.1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关于分裂症的诊断标准;(2)年龄在16―18岁;(3)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4)能理解并配合完成量表检查;(5)征求家属或监护人意见签署知情同意书。
1.1.2终止研究标准:(1)量表未完成而自动出院;(2)监护人要求终止研究。
1.1.3一般资料入组229例,因自动出院而未完成调查27例,实际纳入统计研究202例,男133例,女69例。其中初中生82例,高中生120例。16岁68例,平均受教育年限(9.01±1.28)年。17岁51例,平均受教育年限(8.98±1.12)年。18岁83例,平均受教育年限(9.05±1.08)年。均为有效测卷。
1.2方法
1.2.1工具(1)采用研究者根据本研究特别编写的一般情况问卷,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年限、父母关系、亲子关系、同学关系等,共分22项。采用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完成。(2)艾森克个性问卷(成人版)共88项,分为内外向(E)、情绪稳定性(又称神经质,N)、精神质(又称倔强性,P)、掩饰性(L)4个因子,E分越低提示性格越内向,N分越高提示情绪越不稳定,P分越高提示精神质(即倔强性)越严重,L分越高提示掩饰性越强。(3)阳性症状评定量表(SAPS),共34个条目,4个分量表,分为六级评分(0―5分),分别为无、可疑、轻度、中度、重度、极重。要求入院时,即进行测定。评定的时间范围为最近1个月的表现。除了对患者进行临床精神检查外,还从其它方面收集资料,例如直接观察患者、家属的反映、护土的报告及患者自己的申述。如个别不暴露思维内容的,可延后。但1周内需评定完毕,否则不再纳入研究。阳性症状量表评定时间为45分钟到1小时。
1.2.2统计方法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均输入电脑,采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方法包括相关性分析,多因素分析。
2结果
2.1阳性症状与个性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以艾森克个性问卷中的内外向标准分(ET)、精神质标准分(PT)、神经质标准分(NT)、掩饰性标准分(LT),与SAPS中的幻觉总评分(E7)、妄想总评分(E20)、怪异行为总评分(E25)、阳性思维形式障碍总评分(E34)、分量表综合评价总分(E35)、阳性症状评定量表总分(E36)作相关性分析。
2.2多因素分析以阳性症状评定量表总分为因变量,以一般情况问卷中的22项因素以及ET、PT、NT、LT作为自变量,在a=0.05的水平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有5个因素进入回归方程,按照标化回归系数排列依次是童年期疾病、神经质、受教育年限、亲子关系、性别。说明排除其他因素该5个因素依次是影响阳性症状的最重要的因素。有童年疾病、神经质标准分越高、受教育年限越长、亲子关系越差、女性病人越容易出现阳性症状。
3讨论
3.1精神分裂症既可产生阳性症状,也可产生阴性症状,而阳性症状往往使患者具有更大破坏性,影响家庭和社会的安定。何种个性特征容易导致阳性症状的出现,以往未见报道。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在精神症状变化的同时心理理论能力也在发生着变化,且心理理论能力和精神症状存在着显著相关,说明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理论损害可能是一种疾病状态标志。青春期正是心理和生理都发生明显变化的非常时期,而心理的不稳定性往往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神经质高的人情绪不稳定,易激惹,以自我为中心,过分自信,虚荣心强,狂热而冷酷。求生欲望过于强烈,内省力过强。将专注力指向生命安全,过分关注自身的体验或不适。患得患失,犹豫不决,常推迟或避免作出决定。常有不安全感,喜欢穷思竭虑。本研究发现神经质与阳性症状量表总分、分量表综合评价总分、幻觉总评分均为正相关,说明神经质越高的患者阳性症状越明显,幻觉越常见。这与其求生欲望过于强烈、将专注力指向生命安全、常有不安全感等个性特质相一致。
3.2在多因素分析中,发现亲子关系、神经质、童年疾病、受教育年限、性别是影响分裂症阳性症状的重要因素。有报道随着年龄的增加,阳性症状有增加趋势,但在本研究的多因素分析中,年龄因素却未进入回归方程。这可能与本研究所选病例都是16―18岁的青春期患者年龄跨度小、已接近成人有关。本研究发现亲子关系越差的,其阳性症状越明显。郑成畴等也提出青少年分裂症亲子关系差的家庭明显多于正常青少年的家庭。这种家庭内部的不协调以及亲子关系紧张,都会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性格的形成,在患者成长过程中可能起到潜移默化的示范或强化作用,使易感素质增强。童年疾病常常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从而使其过分关注自身的体验或不适,出现不安全感,心理压力大而出现情绪不稳定、喜怒无常、易激惹、失眠、忧心忡忡,情感极不稳定进而出现神经质高的结局。在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下,受教育年限越长,越容易思虑过多,患得患失,过分的追求完美,加重神经质的个性特点,导致性格缺陷。而性格缺陷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同时,也印证了张培新关于青少年分裂症的精神症状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多的观点。本研究还发现女性较男性更容易出现阳性症状,提示青春期女生的心理困扰较男生多。这可能与女生更早地进入青春期、更在意自己的外貌、对升学及就业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在面临烦恼和挫折时,心理更加脆弱有关。鉴于上述原因,笔者认为在青少年的成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家长更多的关心和呵护,父亲对子女少一些粗暴的惩罚,母亲多一些关心与理解,教师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青少年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这样才有利于青少年人格发展和心理健康,有利于预防和减少精神疾病特别是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必须指出的是,本研究只针对青春期分裂症患者进行了回顾性调查研究,受样本例数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其结果必然存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今后扩大样本以进行深入的探讨。
参考文献
关键词:青春期;性教育;问题;对策
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在性知识、性美学和性道德方面存在缺失,极易出现性心理失衡现象。青春期是人体生长发育的第二个高峰期,人的生殖器官开始发育和成熟,第二性征开始发育,而且女孩的青春期开始年龄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两年左右。为此,初中教师需充分认识到青春期性教育的重要性,运用科学合理的对策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青春期性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首先,性教育观念陈旧落后,一些人在性教育方面比较封闭、保守。在学校教育中,即使在初中生物教材中有所涉及,但是不少教师都是匆匆带过,家长更是极少对孩子进行性教育,讲解关于性方面的知识。其次,性教育内容不够全面,在初中教育活动中,学校与教师狭隘的认为性教育仅仅是对生理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性器官方面内容的讲述,而性伦理、性心理等道德教育则被忽视,导致青春期的性教育内容不够完善,严重影响教育质量。再次,性教育方法简单,对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来说,其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与尊重,即使内心想要得到帮助与关心,还是希望以平等民主的形式接受。但是在性教育方面,不少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说教式教育模式,并没有灵活设计和运用新模式。
二、解决青春期性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1.青春期性教育内容要科学恰当
由于性教育内容比较特殊,针对青春期的初中生,学校与教师应坚持适度、适时、适宜的原则,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性教育工作。适度指的是:教师选择的性教育内容应根据青春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年龄特征等,有针对性、选择性和目的性地进行性教育。适时指的是:从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客观规律出发,进行性教育。适宜指的是:针对男女生之间的良性差异以及不同情况的学生所进行性教育内容和方式需有所区别。另外,根据我国青春期初中生的具体情况,性教育内容主要涉及性道德、性心理和性生理等方面。主要内容包括:男女生殖器官方面的构成与生理知识,青春期发育时期的表现与卫生,性特征的发育,性生活与性器官的卫生,性道德的教育,月经、遗精的讲解,男女性别在社会角色与心理特征方面的不同,最终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科学的性价值观。
2.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性观念
在青春期性教育工作中,为有效解决具体问题,教师需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科学的性观念,这关系到性教育工作的成败和质量。青春期性教育内容涉及范围较广,主要包括性美学、性法律、性道德、性心理和生理知识等。现阶段,初中性教育的主要重点在:青春期男女生两往、性心理和心理特点、发育和身体发育等。学校师可通过开展性心理辅导课程、知识讲座等多个方式,系统性、有计划地讲解青春期性教育内容和健康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性道德与性观念,并初步认识和了解性法律,减少犯罪行为的出现。同时,在青春期性教育中,教师可灵活转变教育方法,尽量避免纯粹的理论说教,要积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亲身参与中学习和体验,学会各自承担性别角色。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对性知识进行交流和讨论,自由畅谈个人感受与困惑。
3.综合整合各方面的性教育资源
青春期性教育内容繁多、体系庞大,需整合各个方面的教育资源,建立和完善学校的性教育体制,充分发挥学校的带头作用。当前,在初中学校中涉及青春期性教育的部门与人员较多,主要是:政教处、班主任以及生物、卫生、心理等学科的教师等,其中各科教师的青春期性教育内容与工作中是不同的。生物教师主要讲解青春期的生理、心理知识;卫生教师的工作重点是艾滋病、性病的预防;心理教师则侧重于青春期两往和心理健康等教育内容。为此,学校应整合各个方面的青春期性教育资源,构建一个完善的教育机构,一起协调与处理问题。同时,学校应加强和家长的合作交流,建设学校、家庭与社会的青春期性教育体系。很多家长对性教育不够重视,往往是闪烁其词,学校有必要辅导家长,让他们也积极参与性教育工作。
三、总结
在青春期性教育工作中,教师应从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生理特征出发,选择恰当的性教育内容,灵活运用多种科学合理的教育方式,营造一个人性化、温馨和谐的性教育环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与性道德。
参考文献:
[1]韩洋.以人格教育为基础的青春期性教育行动研究[D].青岛大学,2013.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环境
我们说人的生命除了一个躯壳之外,最重要的就是心理。一个植物人虽然躯壳仍在,但大脑和神经系统停止了活动,生命的本质就无从体现,也就失去了意义,由此说,心理和身体是生命的基础。按素质说,身心素质是基本素质,所有其它的素质,如政治道德素质、文化技能素质都要构建在身心素质之上。良好的心理素质不仅能使良好的政治道德素质、文化技能素质得以构建,并能充分发挥,不良的心理素质则使良好的政治道德素质、文化技能素质难以构建,构建了也难发发挥。因此,心理健康教育是构建德育目标内容之一,它与政治、思想、道德内容紧密相联系,不能分割,但又各有各的自身规律。
随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越来越严重的心理问题的出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始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如何开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便成了当前学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探讨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从情绪、行为、个性以及与异往等方面作了分析;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只针对“心理有病”的人,也不仅仅等于是心理咨询、开设心理课或者德育教育中的一个方面,而是这些方面的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建议中提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在培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有效调节自己的情绪,加强青春期性心理教育,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学校应与家长、社会一道共同努力等方面下功夫。
青春期是一个充满收获、遐想和迷惘的梦幻期,是人的生理、心理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正处于这一美好而关键的时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以致这一时期成为“危险期”,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中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潜心研究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特点,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之一。
首先,我们要努力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还要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
其次,我们要建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力求做到早预防和早纠正。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处于青春期,在社会生活环境、家庭影响下,生理、心理趋于成熟,思想活跃,经常产生思想矛盾,处于极不稳定的状态。表面看来难以预测,俗话说:“月晕而风,础润而雨”。班主任就要做到腿勤、眼勤、口勤、脑勤,多观察,多留心,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力争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
在学校范围内,除去思想品德课的主要教育功能外,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以及每周厉行的班会也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学习态度、组织观念、纪律观念、道德观念、交往问题等等问题,都是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机会和途径。此外,其他课程的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也会有机会和任务进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当然,全校范围内的教育也是不容小视的。专家学者的讲座,青春期心理健康知识竞赛都是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好机会。
另外,我们要注重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主要以促进全体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主要目的,针对不同年级,确定主题内容,根据教育特点,选择有效模式,确立实施途径,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创设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氛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确保学生成长中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心理健康 教育内容 教育模式
中学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心理矛盾最多的青春期,也是自我同一性建立或同一性混乱的时期,他们需要更多的关心和科学指导。提高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校有责任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因此,探索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作用,是实施素质教育,贯彻“以生为本”精神,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常受到一些问题的困扰:一是学业问题,如升学受挫、考试焦虑、成绩不理想、需要休学等;二是人际关系问题,如交际恐惧、与教师同学关系不好等;三是青春期性问题,由青春期的性成熟而带来的心理问题,如性幻想、、对性成熟的焦虑等;四是家庭问题,如家庭经济困难、父母离异等;五是由个人身体缺陷而引起的心理问题。因此,要针对这些问题,确定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
构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重在教育。将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构建成一种“教育模式”。
1.在于它发挥了学校教育的特点:一是拥有良好的育人环境、严密的组织系统、专门训练过的教师以及学生群体。二是指它有组织、有系统、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促成其心理健康发展,其目标不仅仅在于治疗,还重在预防与发展。这种“教育模式”区别于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辅导。
2.这种教育模式是立体式、全方位的。中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变化呈现出阶段性特征,从初一至高三的每一个心理发展阶段,心理特征和出现的心理问题都不尽相同。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根据每一阶段学生的具体情况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除了解决个别学生已出现的心理问题和学生群体普遍出现的典型心理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制定计划,做出周密安排,使学生心理发展的每个阶段都受到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预防性。在学生未出现心理问题之前,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之能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培养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或避免心理疾患的产生。
2.治疗性。要及时矫治学生的心理疾患,排除其心理障碍,帮助他们心理的康复。
3.发展性。要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发展,使其具有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心理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1.开设心理卫生课或在生理卫生课中增加心理卫生的内容,称生理心理卫生。从初一年级开始就要通过心理卫生课,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常识,使学生能够了解、分析自己的心理状况,提高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并把这种课贯穿整个中学阶段。
2.编写心理健康指导读物。要有计划地编写心理健康教育的常识性书籍,供中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自主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疏导方法。
3.在中学里建立心理咨询与调节室,除了一般的咨询谈心外,还可采用一些心理治疗的简易方法对症下药。如,在大考之前,总会有一些学生产生考试焦虑,表现出紧张、失眠等症状。心理辅导员就可集中为学生做放松治疗,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调整应考动机,以取得好的成绩。学校中的心理咨询与调节不同于社会上一般的咨询门诊,做法亦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实施:
(1)引导学生合理发泄不良情绪。由于青少年发育尚未成熟,情绪不太稳定,遇到情感挫折时发泄常常不能自控。咨询者应理解这一特点,为他们创设合理发泄的渠道,防止不当的发泄。较好的方法:一是让他们尽情倾诉;二是引导情绪转移,用积极情绪代替消极情绪;三是音乐抚慰,用优美、轻柔的音乐调节情绪。
(2)淡化被动受教,培养自助能力。青少年的自主能力尚在发育之中,对成年人依赖性较强,因此,辅导与咨询时应特别注意助其形成自助能力。在咨询过程中要侧重于引导、鼓励,在帮助他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找到解决的对策。
(3)注意行为训练,养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进行调节时特别要注意行为的训练,最好是助其设计出训练方案,按行为治疗的原则与做法助其一步步达到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习惯的目的。
4.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佳方式,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规律来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尤其是学习心理方面的常识,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心理规律,有效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发展。如,语文课就包含有许多情感教育的因素;劳动课、体育课又可安排挫折教育,增加学生的抗挫折能力,锻炼意志力。最佳的做法是在各门学科的教学目的中加入心理教育的分节目标,使教育模式由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心理教育转化。
5.利用网络信息传媒进行教育。网络信息可以传输声像图文并茂的多媒体信息,利用它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者将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在互联网上找自己最喜欢的教师进行心理咨询,重症、难症还可在网上找到各专家诊治。
6.开展家长培训讲座
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与家长的相互协作。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他们青春期的许多问题都与家庭教育环境紧密相关。如:学生与家长间不良沟通导致的强烈的逆反心理;家长的过高期待导致的学生厌学问题;家庭不和睦导致的学生偏激心态或心理;家长对孩子关注不够导致的孩子的情感问题等。因此,要达到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发展的目标,就需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密切协作。学校通过不定期的举办学生家长培训讲座,让家长了解一些教育发展心理学知识。
总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构建有效模式,发挥环境功能,选择有效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姚本先.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