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4: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奖励自己,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将痛苦放大是对自己的一种惩罚。在挫折中将痛苦缩小未尝不是对自己的一种奖励。——题记
奖励自己是多方面的。我们在得意时的自我激励;我们在失意时的自我安慰。但当我们身陷于挫折之中时,该如何来奖励自己?
唐代的李白曾几何时面临挫折。他没有沉浸的痛苦中,而是出去游山玩水。因此当上了浪漫诗仙;范仲淹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如果他因被降职而一蹶不振,哪里还有《岳阳楼记》的佳作;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如果因挫折而倒下。怎么还有流传至今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他们将挫折缩到最小,才能成为空前的大文学家。可是如果沉迷在痛苦中,只会将痛苦无限放大,作出错误的选择。
刘备是三国时期的君主。刘备的二弟在麦城败走后,刘备意气用事,竟发动全蜀的兵力去伐吴,但被火烧连营,失败而归。正因为这个错误,他兴复汉室的大志与生前的努力全部付之东流。导致了“白帝城托孤”这一惨剧。
我们不能因为遇到了小的挫折就使自己的目标止步。要在挫折中学会反思,要在挫折中奖励自己。要在挫折中学会反思,要在挫折中学会奖励自己,才能使痛苦缩小。人生就是这样“不如意十常八九,常与人言无二三。”
将痛苦放大是对自己的惩罚,在挫折中奖励自己,将痛苦缩小,才能走出迷途,抛离绝望。
正因为这样,才有李白释怀的幸福;
正因为这样,才有范仲淹豪迈的幸福;
正因为这样,才有王勃豁达的幸福。
奖励自己,就是使自己美好的人生锦上添花。
【关键词】儿童诚实行为;儿童说谎行为;奖励对儿童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7/08-0063-05
诚实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美德。与诚实相对的概念则是说谎和欺骗,对诚实的研究可以通过对说谎、欺骗的研究进行。儿童对说谎的认知以及说谎行为的发展是儿童社会化的一个过程,说谎行为的发生被许多发展心理学家看作是儿童获得心理理论的重要指标之一。〔1〕目前对儿童说谎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说谎行为的发生率以及说谎的技能水平上。已有研究表明,年幼儿童说谎是一种比较普遍和频繁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说谎的技能逐步发展,儿童在说谎时已能较好地掩饰自己的神情,但他们还不是老练的说谎者。〔2〕徐芬等人探讨了儿童说谎行为与其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证实儿童是否说谎与其对错误信念的理解没有关系,但儿童的不同说谎水平与其错误信念水平之间呈显著正相关。〔3〕此外,还有一些研究者探讨了儿童说谎认知与行为的关系以及榜样等对儿童说谎行为的影响。〔4,5〕这些与儿童说谎相关的系统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为人们更深入全面地探讨儿童说谎行为打下了坚实基础。
奖励作为一种可以满足儿童社会心理需要的外部诱因,它可以唤起儿童的外部动机,从而改变儿童的行为方式。目前仅有少量研究涉及说谎行为与奖励的关系。Talwar和Lee采用听声音猜玩具的实验情境,以猜对有奖为诱惑,发现大多数儿童在奖品的诱惑下发生了违规行为。〔6〕王平通过猜东西的游戏,以猜出有奖为诱惑,结果很多儿童发生了偷看行为,并且说谎。因为奖励物不同,儿童的偷看和说谎率也不一样。与以贴画为奖励的情境相比,在以棒棒糖为奖励的情境中偷看和说谎的儿童更多。王平的研究说明儿童的违规行为会受到诱因的影响,奖励物对儿童的吸引力越大,儿童的违规行为就越多。〔7〕以上研究证实了奖励对儿童说谎的影响。但已有的相关研究几乎都是从单一的物质奖励角度来探讨问题,并且几乎都是从受奖励驱使诱发说谎行为这一角度来开展的研究,没有从直接奖励诚实行为的角度进行实验。因此,本研究试图将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结合起来,探讨两者对儿童诚实和说谎行为的影响,试图从奖励诚实行为出发,考察在奖励的诱惑下儿童诚实和说谎行为的变化特征,进而揭示儿童诚实和说谎行为的变化规律,同时通过对儿童诚实动机的分析,初步考察儿童诚实行为的归因模式。
一、研究方法
1.实验被试
研究者从金华市六所幼儿园中随机选取188名被试。在实验过程中,有6名被试因资料不全、中途受干扰或违反实验程序而退出实验,因此实际参加实验的有效被试为182人,有效率为96.81%。182名被试的平均年龄为5.73岁,标准差为0.43。女孩72人,男孩110人。不同诚实奖励条件下儿童的人数分布为:无奖励组57人,物质奖励组50人,精神奖励组38人,物质、精神双重奖励组37人。
2.实验设计
本实验设计为单因素完全随机实验。诚实奖励(若儿童承认自己偷看了玩具,研究者就给予儿童奖励)作为自变量,共有四种水平,分别为:无奖励、物质奖励(2元钱)、精神奖励(1个五角星)、物质和精神双重奖励(2元钱和1个五角星)。因变量为偷看儿童的回答(说谎或者诚实行为)。实验采用经典的“抵制诱惑情境”研究。研究者设置“听声音猜玩具”的游戏情境,分别考察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儿童选择诚实还是说谎行为,进而揭示儿童在不同利益驱使下诚实和说谎行为的变化规律。
由于本实验中涉及精神奖励,故在实验之前研究者曾到被试班级中了解教师对儿童进行精神奖励的方式,发现参与本实验的所有被试所在的班级均采用奖励五角星的方式作为对儿童的精神奖励,故本实验中的精神奖励也为奖励五角星。同时由于本实验采用钱币作为对儿童诚实行为的物质奖励,故在实验前研究者曾了解儿童是否知道钱的用途。对不清楚钱的用途的儿童,研究者先对其进行有关训练,以保证每个被试都明白钱的用途。
3.实验步骤
实验在与活动室有一定距离的一个安静的房间里进行。实验时被试儿童被逐一邀请来参加一个“听声音猜玩具”的游戏。
研究者在开始做游戏前告诉儿童游戏的内容和规则,即猜对三样玩具就可以得到2元钱的奖励。儿童明白游戏规则后,背对实验桌,根据听到的声音来猜测桌上有什么玩具。前两个玩具都与声音有自然的联系(如猫叫声与玩具猫配对出现,狗叫声与玩具狗配对出现),因此十分容易猜测。每次儿童猜测后,研究者都允许儿童回头观察实验桌,验证自己是否猜对了。猜第三个玩具时,研究者采用一种与实物没有直接联系的声音,即音乐贺卡中的音乐声。在发出声音后,研究者借故离开房间,离开之前告诉儿童:“我有事要出去一下。这个玩具有点难猜,你要仔细地听这个声音,动动脑筋想一想这是什么玩具。等我回来后我们继续来猜玩具。如果你猜对了,我就奖励你2元钱。但是我不在的时候,你不要转过头去看玩具。”然后研究者离开房间大约1分钟。另一位研究者躲在隐秘处,通过摄像头观察儿童的行为并作相应记录。
1分钟后,研究者回到房间后对儿童说:“我们先不要猜。我知道在玩这个游戏时,有些小朋友会趁老师不在的时候转过头去看玩具。我现在要问你,我不在的时候你有没有转过头去看玩具?如果你看过了,告诉我一声(在有奖励的条件下,指导语分别为告诉我一声,我就奖励你2元钱;告诉我一声,我就奖励你1个五角星;告诉我一声,我就奖励你2元钱和1个五角星)。如果你没有看过,那我们继续来猜,猜对了就奖励你2元钱。现在请你告诉我,刚才我不在的时候你有没有转过头来看呢?”
如果存在偷看行为的儿童承认自己看过了,研究者就继续追问儿童承认自己偷看的理由,以此考察儿童诚实行为的内部心理模式。
在实验前,研究者与儿童谈一些与实验无关的话题,以便儿童熟悉研究者并创造良好实验氛围。在实验中,儿童被随机分配到每个实验条件下。游戏玩具也随机不断轮换。实验结束后,研究者与儿童一起承诺共同保守游戏秘密,避免儿童间的互相干扰。
4.数据处理
通过隐秘观察的记录结果,根据儿童的行为反应,研究者把儿童分为偷看者和非偷看者两类,又将偷看者分为说谎者和坦白者两类,并且对坦白者的承认理由进行编码,最后采用SPSS分析处理所有数据。
二、研究结果
1.偷看儿童与非偷看儿童人数比较
对儿童偷看与否的人数分布进行χ2检验,结果发现存在显著性差异(χ2=35.165,df=1,p0.05)。因此,在后续数据分析中,本研究将男孩、女孩的数据结果合并讨论,不再考虑性别因素的影响。
2.不同奖励条件下诚实与说谎儿童人数比较
在无奖励条件下,诚实儿童的比例最低;在物质、精神双重奖励条件下,诚实儿童的比例最高。对不同奖励条件下说谎和诚实儿童的人数百分比进行χ2检验,结果表明存在显著性差异(χ2=19.37,df=3,p
3.儿童诚实行为的动机
当儿童坦白自己偷看玩具时,研究者会问儿童:“你为什么要承认?”儿童回答后,研究者会进一步追问儿童所说的理由是否是他的真实想法,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儿童再次回答诚实的理由。考虑到儿童可能一开始会掩饰自己的真实动机,所以以追问后儿童的回答为准,对儿童回答的理由进行编码。编码行为共分为三类:不知道,即儿童在回答中沉默或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坦白;诚实原则,即儿童回答“老师说要做诚实的好孩子”、“爸爸说小孩子不能撒谎”、“承认错误是个好孩子”、“妈妈说不能骗人”等理由;与奖励有关,即儿童回答“我喜欢五角星”、“因为奖励多”、“有奖励”等理由。
对不同奖励条件下回答不知道的儿童人数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发现无显著差异(χ2=0.603,df=3,p >0.05)。对不同奖励条件下以诚实原则作为坦白理由的人数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发现无显著差异(χ2=2.96,df=3,p>0.05)。对不同奖励条件下诚实动机与奖励有关的人数进行卡方检验,结果呈现显著性差异(χ2=26.6,df=3,p
三、分析与讨论
1.儿童的偷看行为
在抵制诱惑的情境游戏中,尽管研究者在讲解游戏规则时多次强调不能转过头去偷看玩具,但182名被试中仍有131人(72%)发生违规行为。儿童偷看的主要原因有四点:一是儿童的自我监控能力相对较弱;二是因为猜对会有奖励,儿童为了得到奖励而偷看;三是偷看很方便,儿童只要一转头就能看到桌子上的玩具,而且在没有他人的情况下偷看更方便;四是好奇心的驱使,儿童听到一个与先前不同的声音时,很想马上知道这是什么玩具。
观察记录发现,大部分有偷看行为的儿童会迅速转过头去偷看,偷看后又迅速恢复到偷看之前的姿势,即背对桌子,头朝前方。大部分儿童都只有一次偷看行为。这说明每个被试儿童都能很好地理解研究者离开时对他们的要求,也意识到自己应该遵守游戏规则,不应该偷看,偷看是一种违规行为,他们不愿意被研究者发现。
2.儿童的诚实行为
本研究证实,在无奖励条件下,承认自己偷看的儿童人数最少;在物质、精神双重奖励条件下,承认自己偷看的儿童人数最多,这与已有研究结果基本一致。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认为,与行为匹配的奖励越多,儿童越倾向于表现出这种行为。大班儿童已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因此在更多奖励的驱使下,更多儿童会选择诚实行为。
本研究还发现,物质奖励对儿童诚实行为的变化没有显著影响,而精神奖励对儿童诚实行为的变化有显著影响,精神奖励对儿童诚实行为的作用显著大于物质奖励。在日常生活中学前儿童很少亲身体验花钱的感受,只是间接懂得钱的用途和重要性,而五角星作为教师表扬儿童良好行为的手段,是儿童经常会接触到的强化物。因此,为了得到教师的好评和同伴的认可,处于同伴关系发展重要时期的学前儿童,几乎每天都在争取得到五角星。同时,6岁左右是儿童二级错误信念发展的关键期,〔8〕儿童的道德行为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利益诱惑面前,随着利益的变化,儿童会进行心理机制的内在加工,思考权衡各方面的利益大小。在坦白偷看会得到2元钱诚实奖励的条件下,因为猜对也是奖励2元钱,因此猜对玩具的奖励诱惑性更大。另外,为了维护自己的面子和尊严,展现出良好自我,很多学前儿童会选择说谎。〔9〕而在有精神奖励的情况下,当儿童知道如果坦白自己在游戏中的违规行为不但不会受到惩罚,并且可能得到比猜对玩具更具有吸引力的奖励时,儿童会更倾向于获得五角星,因而选择坦白自己的偷看行为。在物质、精神双重奖励的诱惑下,超过一半的儿童承认自己偷看了玩具。
诚实是社会默认的每个人都应遵守的生活准则和社会规范。但在常规教育中,儿童如果发生过失行为,出于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也许会隐瞒自己的错误。本研究发现,为儿童提供额外的奖励,特别是精神奖励,儿童的诚实行为会相应增加。由此可见,在道德教育中,精神奖励对儿童诚实行为的强化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儿童的说谎行为
本研究发现,无论在哪种奖励条件下,总有很大一部分儿童出现说谎行为,即使是在物质、精神双重奖励条件下,仍有40%的儿童选择说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儿童说谎呢?这一时期儿童的自我意识得到发展,他们懂得偷看是一种违规行为。虽然在实验中儿童能意识到诚实可以获得更多或更喜欢的奖励,但是很多儿童没有体验过“承认错误还是个好孩子”这种经历,因此还是选择说谎。在日常教育中,虽然家长或者教师会要求儿童做个诚实的好孩子,但当儿童如实坦白自己的过失行为时,家长或教师往往忽视了儿童的诚实表现,只是一味训斥儿童的违规行为。儿童的诚实行为没有得到及时鼓励和强化,久而久之,儿童为了避免家长或教师的责备,往往会顺着成人的期望回答问题。一旦谎言得逞,儿童以后还会以更高明的手段说谎。所以,当家长或教师发现儿童第一次说谎时,要及时指出说谎的危害,让儿童意识到说谎比做错事更严重,及时制止儿童的这种不良行为。
另外,本研究以猜对玩具奖励2元钱为参照,将诚实行为的精神奖励定为1个五角星。在不同儿童眼中,1个五角星的价值是否相同?如果将精神奖励变成2个五角星或更多五角星,是否会有更多儿童选择坦白自己的违规行为?这有待后续研究的进一步探讨。
4.儿童的诚实动机
在不同奖励条件下,总有一部分儿童会因为遵守诚实原则而坦白自己的偷看行为。这一时期的儿童主要服从于外在权威,受教师和家长的教育影响,总会有部分儿童遵守诚实原则。
从儿童的诚实动机中可以发现,只要有精神奖励,儿童因为奖励而坦白的人数显著多于只有物质奖励或无奖励条件下的人数。这进一步证实了精神奖励对儿童诚实行为的重要影响。值得关注的是,本研究采用的对诚实的物质奖励是2元钱,与猜对玩具的奖励等值。如果改为猜对玩具奖励2元钱,诚实奖励3元钱或更多,儿童的诚实或说谎行为是否会发生显著变化,这也有待后续研究的探讨。
部分儿童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坦白,这些儿童还不能对自己的行为原因进行思考,或是不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与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有关。根据皮亚杰的理论,4~6岁儿童的思维处于前运算阶段,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部分儿童不能很好地内省或表达自己的观点。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发现:(1)在猜对玩具有奖励的诱惑下,大多数儿童发生了偷看行为。(2)只要有精神奖励存在,儿童的诚实率显著高于无精神奖励条件。精神奖励对儿童诚实行为的作用显著大于物质奖励的作用。(3)在诚实无奖励和诚实只有物质奖励的条件下,儿童的坦白动机多数是受诚实原则驱使;在诚实只有精神奖励或有精神、物质双重奖励条件下,儿童的坦白动机多数与奖励有关。
参考文献:
〔1〕NEWTON P, REDDY V, BULL R. Children’s everyday deception and performance on false-belief tasks〔J〕.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2000,18:297-317.
〔2〕WILSON A E, SMITH M D, ROSS H S. The nature and effects of young children’s lies〔J〕. Social Development, 2003, 12(1): 21-45.
〔3〕徐芬,王卫星,张文静.幼儿说谎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心理理论水平的关系〔J〕. 心理学报,2005,37(1): 73-78.
〔4〕LONDON K, NUNEZ N. Examining the efficacy of truth/lie discussions in predicting and increasing the veracity of children’s reports〔J〕. Experimental Child Psychology, 2002, 83: 131-147.
〔5〕〔7〕王平.学前儿童对说谎的理解与评价及与实际行为的相关研究〔D〕.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05.
〔6〕TALWAR V, LEE K. Development of lying to conceal a transgression:Children’s control of expressive behavior during verbal decep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Development, 2002 , 26(5): 436-444.
一、何谓科学奖励
《教育大辞典》中把奖励定义为:对个人或集体正确良好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或表扬,奖励的方式有肯定或赞许的语气与表情,口头表扬,发给奖状、奖章、奖品、奖金,通报表扬,授予荣誉称号等。非科学奖励是指采用不恰当的方式,不能有效促进幼儿良好行为发展的奖励。在使用奖励刺激幼儿学习时,教育者采用的方式往往过于简单,有时一贯采用物质奖励,有时一味实施精神鼓励。这种搞“一刀切”的教育方法违背了因材施教原则,后果是让孩子变得贪婪,逐渐发展成惟利是图的 “小魔鬼”;当然,精神奖励也要适当,过度的精神奖励会让孩子骄傲自满。
在实际生活中,家庭教育中实施奖励时会出现:“妈妈会奖励你吃一次肯德基,爸爸会奖励你一双滑冰鞋……”。如今的奖励已经变味,就像是交易,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如果父母多次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后,孩子容易对奖励刺激失去兴趣。有的父母如果承诺的分寸掌握不好,承诺的东西太贵重,容易使幼儿的行为养成来源于对奖品的兴趣而不是好习惯的养成。奖励时机不当会对幼儿行为养成造成危害。即兴奖励的方式没有给孩子留有学习进步的空间,只希望短时间内让孩子获得成功,这种奖励形式会破坏行为养成中的学习期待。
二、科学奖励对幼儿行为养成的价值
1.科学物质奖励对幼儿行为养成的价值
学前教育小班时,幼儿的行为养成主要来源于老师与家长对他们的影响,行为养成简单,表现好主要是为了得到家长和教师的赞赏和奖励。
心理学上著名的德西效应说明:儿童在尚且没有形成自发内部行为养成时,教师和家长从外界给以激励刺激,以推动儿童的学习活动,这种奖励是必要和有效的。此时,幼儿的行为养成大多受直接因素的影响,例如,某一学科生动、有趣、好玩,就喜欢学,幼儿的行为养成处于“潜伏状态”。根据此时幼儿行为养成的特点教师可以使用物质奖励(比如小红花、金星、贴纸等等)来奖励那些认真听故事、遵守纪律的幼儿。
2.科学的精神奖励对幼儿行为养成的价值
一方面,可用奖状、口头表扬、等精神奖励来对幼儿进行奖赏。使每个幼儿都有获得荣誉称号的机会,激发他们的自我提高内趋力。比如,评选“乖宝宝”、“讲卫生宝宝”等等,在教师看来一个不起眼的荣誉称号就会使被表扬的幼儿会感受到被重视、被尊重和被认可。
一些内向、自卑的幼儿,一个简单的拥抱可以让幼儿感受到一种安全感和教师发自肺腑的爱,这种奖励对于悲观、绝望的幼儿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
3.对幼儿内部行为养成的价值
教师的语言奖励与幼儿的学习兴趣、努力存在正相关。教师合理运用鼓励式的语言,比如:“不要着急,慢慢说”、“大胆念一下”等等,这些言语鼓励可以消除幼儿学习上的紧张感,缓解幼儿的压力。
三、有效运用科学奖励的策略
科学的奖励策略是指教育者为了能够纠正幼儿的某种不良行为,促使其良好行为的产生或重复而采用的比较科学的方式方法。
1.奖励要面向全体
奖励要面向全体,让每一个幼儿都有得到老师奖励的机会。这就需要一个老师用心去爱所有的幼儿,用一视同仁的心态面对所有的幼儿,用充满美好期待和尊重的目光关注所有的幼儿。善于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进行赏识教育,做到“因材施奖”,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与其潜力相一致的发展。
2.奖励的语言要具体、真实
现在许多新教师把“赏识教育”作为自己的人生追求,特别喜欢采用奖励式语言来激发幼儿积极向上的斗志。如“你真棒”、“你真不错”、“很好”、“说的很对”等等,实际上这种语言激励从长期来看,危害是非常大的。由于幼儿的是非辨别能力还不强,教师这样的奖励会让他误以为自己确实各方面都不错,易产生自我满足感。
3.奖励方式要多样
教师的奖励是针对幼儿的每一次进步而采用的激励手段,如果一种奖励方式长期反复使用,会降低它的效度。因此,奖励的方式应不断更新,可以通过口头表扬、书面表扬。也可以用一个肯定的眼神,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鼓励的手势和一个大大的拥抱给予幼儿鼓励,因为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的无声奖励会让快乐在幼儿心头荡漾。让我们的奖励转个“弯”后到达目的地,也许能收到更加意想不到的效果。
4奖励频率要适度
奖励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要掌握奖励的频率,适度奖励。“奖励以稀为贵”。过度的奖励,还会使幼儿产生做好一件事情纯粹是为了得到老师奖励的错误心理,甚至为得到奖励弄虚作假,使他们的目标被老师的奖励左右。
5奖励时机要恰当
儿子郑晓天上小学了,可是,还像上幼儿园时一样爱睡懒觉,为了鼓励孩子按时起床,父亲答应他只要不睡懒觉就给他买一套画片。后来,每次催他起床他都有点小要求,父亲觉得要求都很微小,就满足了他。渐渐地,郑小天做什么都开始讲条件了:认真完成作业,啥条件?自己整理好床铺,啥条件……可是,这难道不是他应该做的吗?
父亲这时才开始烦恼:总听说要鼓励孩子,是不是鼓励只能是口头的不能给东西啊?可孩子的班主任也会发奖品,怎么到我这儿就不灵了呢? 到底哪里出错了,是奖励这方法根本不好用还是我们用错了?
这儿需要引入一个概念,奖励强化法。
奖励强化法是指当儿童达到了家长所期望的目标行为,或表现出一种良好行为之后,家长立即对此采取奖励,进行强化,儿童借此得知这样的表现是为人们所接纳和喜爱的,再次重复这一行为的频率就会增加,最终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使用奖励强化法时,需注意几个要点。
要点一:奖励强化法只能用以奖励良好行为
奖励是有前提的:只能奖励良好行为,不能奖励不良行为,可惜大多数家长在对孩子实施奖励时都没有遵守这一原则。
打个比方,几乎每个单位都有考勤制度,你每天准时上下班是应该的,没有领导为这个给你鼓励和奖品吧?试想,有没有哪个领导会说:小王,只要你不迟到不早退我就奖励你一箱啤酒?
要是不迟到不早退就能有奖励,就没人肯准时上下班了,大家都天天迟到早退,等领导答应给奖励才按时上下班,这种奖励不是很荒唐吗?
不知晓天爸爸意识到了没有,他就是这样奖励孩子的。孩子不睡懒觉就有奖励,那孩子还肯自觉起床吗?相反,你不奖励就仍坚持睡懒觉。扩大到别的事情上也是这样,最后就成了:不奖励就不主动做事情。于是,父母被奖励套牢了。
我们说,奖励只能用于正面的、良好的行为。所有这种句式:“你不……,我就奖励你”都是不可取的。
无论大人孩子,做人做事,都有个普遍的基准线,即俗话说的:本分。只有高于本分的行为才能给予奖励。
不过,又有家长疑惑了:我儿子上课爱做小动作,有次上课他没做小动作,老师就奖励他了呀!
区别在哪呢?没做小动作是孩子自发的行为而不是老师以奖励为条件交换来的,因而,相对于孩子一贯的表现,它便属于良好行为,应当及时予以肯定,使“儿童借此得知这样的表现是为人们所接纳和喜爱的,再次重复这一行为的频率就会增加,最终形成稳定的行为习惯”。换言之,如果晓天爸爸没有以奖励作为交换条件,是晓天某天自觉自愿地按时起床了,爸爸就可以给予奖励。
那么,是不是这样奖励就有效了呢?
仍然不是。
要点二:合理选择强化物
奖励是为了强化孩子的良好行为,故而奖励物又称作强化物,强化物的选择也非常重要。
强化物有以下五种:
1. 社会性强化物:孩子喜欢接受的语言刺激或身体刺激(如赞许、点头、微笑、抚摸、拥抱等)。即家长表现出能够带给儿童精神愉悦和心理满足的语言和行为。
2. 拥有性强化物:在一段时间内孩子拥有享受的东西(如穿自己喜欢的衣服,有属于自己的小红旗、玩具等“私有财产”)。 即不是以消费为目的,而是以儿童通过拥有它获得精神享受的物质奖励。如奖励儿童小红花,奖励儿童可以抱一会儿玩具、宠物狗等。
3. 操作性强化物:如涂颜色、玩玩具、游戏等。即奖励儿童做一件他所喜欢做的需要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
4. 活动性强化物:如看电影、去游乐场、旅游观光等。即奖励儿童参加一次社会性娱乐活动。
5. 消费性强化物:如糖果、饮料等一次性消费物品。即通俗所说的“物质刺激”。
年龄越是幼小的孩童越不宜使用消费性强化物,而更适用社会性强化物和拥有性强化物,因为“物质刺激”对幼童来说常常获得的是生理满足,很容易将幼童的关注点吸引到奖励物身上,从而引发孩子以得到奖励物为目的的各种行为,而不是关注良好行为本身;拥有性强化物和社会性强化物则使孩子享受被肯定、被赞赏所带来的愉悦与自豪,从而自觉自愿地保持和巩固良好行为。
比如,当儿童在家长鼓励下自己走了一段路,或者开始懂得使用礼貌用语时,家长第一时间给予语言上的赞许,并用亲吻或拥抱来肯定儿童的行为(此为社会性强化物),或者给孩子的小手背画上或贴上一枚孩子喜欢的卡通物,奖励孩子可以进屋抱一抱平时不方便抱的玩具熊(此为拥有性强化物),通过这些奖励使孩子获得精神上、心理上的满足和享受;而不宜奖励孩子果味奶、巧克力等食品(此为消费性强化物)去刺激孩子的生理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展示了人类五种需求,也是五个层次和五种境界: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消费性强化物往往只是满足了孩子的生理需要,这恰恰是最低级的需要;社会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拥有性强化物,则满足了孩子对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以及自尊的需要;而操作性强化物更能够在此基础上促使孩子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
要点三:让奖励成为自我激励
奖励的目标是促使孩子能够自愿保持良好行为,但奖励的目的却是让奖励成为激励,并最终达成孩子的自我激励,因为只有自我激励的孩子才能走向自我的实现。
可惜的是,家长往往意识不到这一点。
一名初三的男孩开始一点点积攒自己的零用钱,立志凭自己的努力买辆山地车,上高中时就可以骑车上学。
孩子攒得很认真,父母看在眼里既宽慰又觉得心疼。就在男孩快要存够买车的钱时,他的生日到了。送他什么呢?爸爸妈妈想,既然孩子这么想要一辆山地车,当然是帮他实现愿望最能给他快乐。于是,男孩在他生日那天看到了父母送他的礼物——一辆漂亮的山地车。然而,令父母意想不到的是,孩子不仅不高兴,反而瞬间变脸,气恼得眼睛都红了:谁让你们给我买的!自此碰都不碰那辆车。
我问万分委屈的父母:“假设你们参加了一项活动,谁爬上华山南峰摘下那面红旗就能赢得奖杯,而你们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终于登上了南峰,可就在离红旗三米远的地方,一旁观者把红旗拔下来递给你们:‘给,你们赢啦。’你们会高兴吗?”
父母的表情告诉我:他们当然不高兴!岂止不高兴,我想换了我,我会恨不能把他绑到石头上才解恨(让他无法去拔红旗)。因为,他剥夺了我亲自赢得胜利的机会。
对那名初三男孩来说,用自己积攒的钱买山地车是有价值的:他能够为自己感到骄傲与自豪;他能够向他人展现自己的骄傲与自豪;他可以回味实现愿望的过程中种种的经历和体验,在重温中继续勉励自己;他领略了通过自我激励达到自我实现的意义。
然而,当父母把山地车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他时,以上种种价值都归为零了。
当孩子不再需要我们的物质奖励,当孩子已经能够通过自我激励去实现自我时,我们却用一份额外的奖励去扼杀了它们。
多么令人遗憾。
而这也恰恰说明父母对奖励的理解非常狭隘,似乎只有物质奖励才是唯一的表达方式,如果他们懂得其他强化物对孩子有着更美更善更快乐的作用,他们一定会这样选择:对孩子存钱买车的行为给予关注和欣赏,并对他在其间表现出的自律和规划能力给予肯定(社会性强化物);为他的努力提供情感支持,并以一些社会性活动作为奖励(活动性强化物);为他将来的新车安排专属地和一些工具(拥有性强化物)……等孩子终于买来他的新车时,一定要让孩子知道,你多么为他感到骄傲,并且不吝于将这份骄傲告诉你的亲戚朋友和孩子的伙伴(继续提供社会性强化物)。
如此,多好。
另:在郑晓天的案例中,家长应该如何做呢?
这里介绍个简单易学的小窍门:如果想让孩子改掉已有的不良行为,别针对行为本身,而是将目标集中在它的后续行为上。比如,如果想让孩子不睡懒觉,在7点起床,就把闹钟定在7点,放在孩子床头,并和孩子做个游戏:你不是喜欢画片吗?爸爸每天早起会在你的刷牙杯下放一张画片,如果闹钟响后你能在三分钟之内将牙膏挤在牙刷上,杯底下的画片就归你,三分钟之后爸爸就自己拿走了,你想要就只有等到第二天早上再争取啦。
贴纸是幼儿园里常用来奖励孩子们的小物品。但大大小小的商店也有各种可爱、精致的卡通贴纸,孩子们很容易让爸爸妈妈帮忙买到。幼儿园的贴纸失去了原有的神秘感,受欢迎的程度也大大降低了,甚至有的孩子在得到老师的奖励贴纸时,还会说:“老师,我不要贴纸,我家里有好多呢……”
孩子们对贴纸奖励的不屑,只是对这一常见又易得的奖励物品的排斥,并不表示他们拒绝奖励。眼下,我们需要考虑的是用怎样的方式奖励孩子,既能激励孩子的正确行为,又能带给孩子惊喜和快乐。
孩子们的“DIY奖励”
大班的孩子们对新鲜有趣的事物很好奇,又乐意像个小大人似的,很多事情想要自己来。于是,我们开启了“DIY奖励”模式。也就是说,当孩子拥有获得奖励的机会时,老师允许他自选奖励方式,来体验奖励带来的欢喜。
渐渐地,孩子们各种有意思的“DIY奖励”出现啦!有的孩子选择分发笔和纸,这在平时可是只有小班长才能做的工作哦;有的孩子选择第一个游戏区域,这让老师们暗暗欣喜,有更好的办法解决游戏区域进入优先权的问题了;还有的孩子选择晚10分钟睡觉,原来他想当一回小老师,借此时间“管理”一下其他小朋友的午睡呢……
经过一段时间的尝试,我们发现这样的奖励方式藏着许多积极的小变化:
首先,为了能有“DIY奖励”的机会,孩子们的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比如活动时注意力更集中了,游戏时互助的场面更多了。
其次,“DIY奖励”是孩子们自主选择的,它所包含的内容都是孩子们内心渴望的,在奖励过程中,孩子们实现了自己小小的心愿,这是普通贴纸所不能代替的。
再者,“DIY奖励”的方式无形中解决了孩子之间的一些小纠纷,比如怎样分配游戏区域的优先选择权、发现更受孩子们欢迎的户外游戏内容等,通过自主选择奖励的方式,小小纠纷也得到了化解。
梁老师的贴心话
我在家中也给自己的孩子实行“DIY奖励”。因为家里环境与学校大不一样,奖励的过程也会出现些小插曲。
哪些情况可以让孩子来选择奖励方式?
家庭生活中有许多奖励的契机,爸爸妈妈在和孩子的互动中需多观察,这样才能发现孩子的变化和进步哦!例如,对于动作慢的孩子,如果他能比以前进步了2分钟,哪怕是1分钟,也应给予口头表扬或奖励;又如当孩子能够说到做到,也是一次很好的奖励机会。
我是一名从事体育教学不久的体育老师,在教学方面经验缺乏,教学手段也比较匮乏,在管控课堂方面缺乏经验,但是我喜欢尝试不同的方法去管理我的课堂从而维持秩序。我作为一年级的体育老师,刚来到学校,觉得学生非常可爱,可是万万没想到他们对学校还没有概念,不懂得学校的规章制度,按照原来在家的习惯处理事情,更多的是依赖老师,所以在管理上我觉得非常吃力。渐渐的我发现低年级的孩子只要有一点奖励,他们的精神状态就会立刻变好,我认为只要能好好利用奖励的方式,肯定能将之转换成体育运动的动力。
【案例描述】
记得那是周五放学前的最后一节体育课,我伴着预备铃声走进教室。这时一群小朋友跑到我面前,“老师老师,是不是上完这节课我们就放学啦?”“老师,他用尺子打我。”“老师老师,他抢我的东西。”……铃铃铃,上课铃声响起了,教室还是乱哄哄的,我试着喊了几遍“稍息,立正”,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小孩子们还是专注在自己的事情上。
由于是最后一节课了,我也比较疲惫,索性把双手插到口袋里,“咦,这是什么?”原来是一根棒棒糖。这时一个想法就冒出来了:可不可以利用这根棒棒糖作为奖励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于是我把这根棒棒糖高高举起来,大声地说:“同学们,这是什么呀?想不想得到它?”学生异口同声回答:“棒棒糖,我想要,我想要!”“想要可以,但是老师只会把这根棒棒糖给我喜欢的小朋友,我喜欢的小朋友一定是听到上课铃声响起来,立刻安静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小朋友听后像是着了魔一样,立刻安静下来走向自己的座位并且站得笔直,用渴望的眼神看着我手里的棒棒糖。班上最调皮的几个“奥特曼”也安静下来,并且迅速地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这时我暗自窃喜:真是一帮“小吃货”,既然他们能表现好,我得好好利用这个机会上一节好课。于是我就晃晃棒棒糖说:“这根棒棒糖可是隔壁班一个小粉丝送给老师的,我不会这么轻易就送给你们的,除非哪个小朋友这节课能一直表现得像现在这样子。”孩子们的目光还是没有离开棒棒糖,各个举手示意。
整节课在一根棒棒糖的诱惑下顺利结束,平常课堂上思想开小差的小朋友明显少多了,乱插嘴的小朋友看看手里晃动的棒棒糖也都闭上了自己的嘴巴,班主任看到了也觉得不可思议,当我举起手里的棒棒糖时,我俩都笑了。
好景不长,棒棒糖用了两次之后,我发现孩子们开始对我手里的棒棒糖不感兴趣了。他们会说:“怎么又是棒棒糖,妈妈说我不能吃糖,而且就一个我肯定得不到。”小朋友喜欢新鲜事物,老师也不能死板地光用一种奖励。我通过观察,发现孩子们对老师脖子上的口哨非常有兴趣,总是有学生在课堂上对我说:“老师,你的哨子吹得好响啊,能不能借我吹吹。”
学生对哨子感兴趣,第二天我就带了几只小哨子来到班级,举起手中的哨子说:“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样在课堂上吹哨子,带领学生把路队走好呢?我想选出我们班最优秀的小朋友在队伍前面吹哨子带队,并且可以拥有老师送他的哨子。”学生听了非常有兴趣,迅速站得笔直,队伍排得很齐,生怕自己没有被老师看到,出乎意料的是学生不仅对哨子感兴趣,对拿到哨子后的工作也非常在意。
【案例反思】
如一根棒棒糖、一只口哨这样的东西,其价值也就一块钱,能让一个班的学生都非常在意,而为之努力,我觉得它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东西的本身,已成为学生规范习惯的一种动力。低年级的学生心里想的就是得到奖励的东西,不知道为什么老师会设置这种奖励,所以老师在给出奖励的同时还要强调是什么原因奖励,要让孩子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对的,做得好就能得到奖励。“棒棒糖”在教育中是不可或缺的,在体育教育中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年轻教师在课堂往往不知道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能在课堂中融入一些“棒棒糖”教育会事半功倍。
运动动机对学生的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行为起着动力和定向的作用。奖励则可以促进运动动机的培养与激发。所以在设置奖励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重视和利用学生的各种需要。好动、好玩与好胜是儿童的天性,它们驱动学生尝试各种体育活动,并在活动中得到满足。只要我们老师可以了解孩子们的这些特点,仔细观察他们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需要,以奖励的形式去满足他们,达到激发学生体育活动兴趣,满足其锻炼的欲望并获得运动带来的快乐,就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参与运动的目的。
在中小学教学过程中,奖励对于挖掘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激励每个学生树立自信心和进取心至关重要。但是有些学校奖励方式过于死板、单一。如何让奖励的方式既丰富多彩又活泼生动呢?西方的这些方法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花样奖励方式
抓住你了
每周都努力“当场抓住”表现好或做好事的学生。让被“抓住”的学生把自己的名字和所做的事写在纸片上,然后把纸片放入一个“好事罐”里。每到星期五,从“好事罐”里随机取出几张纸条,给被选中的学生发小奖品。
红黄绿卡制
每名学生都有一张绿卡、黄卡和红卡。每一天一开始,所有学生都持绿卡,如果出现行为问题,则相继收回学生的绿卡、黄卡。如果学生在1周内都能保持放学前拥有绿卡或黄卡,在星期五便奖励他们25分钟的自由支配时间。他们可以在自由时间内玩耍、玩电脑或户外休息。
发奖励券
给表现好的学生发奖励券,如穿校服、按时交作业、获得其他教师的表扬等都属于可奖励行为。学生的奖励券积累到一定数量,便可以领取“奖品”,如跟教师一起吃午餐,从奖品盒里抽取奖品,星期五获准喝软饮料、吃爆米花等等。随着一学年时间的推进,逐步提高要求,学生要获得更多的奖励券才能得到这些“奖品”。到学年末,即便没有奖励,学生也可能表现得很好,这时教师可以时不时给学生“意外的奖励”。
胜利之舞
帮助班里的学生设计一套本班专用的“胜利之舞”,当你要奖励时——无论是一个学生还是一组学生——可以给他们一两分钟的时间跳“胜利之舞”。
班级经济制度
让学生在班里管理自己的“金钱”。如果学生按时完成班里的任务,有好的行为表现,取得优异成绩或进步显著等,就“挣钱”。如果没有按时交作业、在课堂上走神或行为出问题时,则会被“罚钱”。学生可以用自己的“钱”换取相应的奖品。到了学年末,让学生们把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如玩具、图书、电子游戏带到班里来,组织一场拍卖会,学生们用自己的“钱”来竞拍这些物品。
免考奖励
鼓励学生在小测验中得满分。把在上一次测试中得满分的学生的名字写在纸条上,然后把纸条放入一个帽子或碗里,从里面随机抽出一个学生,这个学生可以免考一次。在考试前才进行抽取,这样你能保证所有学生都为考试做了准备。如果你觉得抽取一个学生还不够激励大家,你可以一次抽取两个或三个。
黄金规则
用一张金黄色的纸覆盖住一块小黑板,上面写有你班上的“黄金规则”,把它挂起来。每次看见有学生很好地遵守了其中一条“黄金规则”,把他的名字就写在一张小纸条上,然后贴在“金墙”上。每周,或每个月,将所有纸条都取下来,放进一个盒子里。从盒子里随机抽取纸条,对被抽中的学生进行奖励。
爆米花
每次全班学生都完成了家庭作业,或都表现得特别好,就把一小勺爆花玉米放入一个广口瓶里。当瓶里的玉米装满了,就把它们爆成玉米花,全班同学开一个爆玉米花联欢会!
计时器
在教室里准备一个计时器,一旦学生在课堂上开始大声喧哗,或一时难以安静下来,你便拿起并按下计时器,对学生说:“计时开始了!”学生安静下来后,停止计时,在黑板上写下记录的时间。每过一个月,把所有记录下的时间加在一起,然后用15分钟减去这个时间,剩余的时间就是奖励给学生的,他们可以决定用这段时间做他们喜爱的游戏。
操行卡
每个学生都有一张操行卡,每一次表扬,如作业完成得好,想出了好点子,表现出良好举止和友善行为等,就给他的卡片盖一个图章。当卡片上的图章满了5个,他们就可以用这张卡片换取一个奖品。奖品是在开学之初就和学生商议好的,可以是礼品袋里的一件小礼物,一个换座位的机会,跟某个朋友一起玩游戏,或得到更多的画画或玩电脑的时间。如果学生违反了班规,则会在自己的操行卡上得到一个X。如果有了2个X,老师就联系家长。3个X就会放学后留校。有趣的地方在于,学生可以用3个图章抵消1个X。这对十一二岁的学生非常管用。
最有趣的奖品:派特时间(PAT)
很多老师在为给学生发什么样的奖品发愁,但却没有想到,世间最宝贵的时间,原本就是给学生最好的奖品。“派特时间”就是一个流行于美国中小学的,用时间作为奖品的激励制度。
“派特时间”(PAT,Preferred Activity Time的缩写)原意为“最喜爱的活动时间”。顾名思义,学生在“派特时间”里能自由活动,或玩他们最喜爱的游戏。不过,这个时间是他们靠自己的努力争取得来的,即如果学生遵守课堂规则,紧跟老师的教学思路,他们就会为教师节省时间,并因此获得时间的奖励。
比如,课堂上没有一个学生拖沓,每个人都赢得1分钟时间。所有人在转入下一个环节的过程中都很迅速,则赢得2分钟时间。到了周五,累计学生一共获得了多少奖励时间,这就是开展“最喜爱的活动”的时间——派特时间。
学生赢得了派特时间,他们能够在这段时间做什么呢?通常,学生们在派特时间里一起玩游戏。教师也可以安排跟教学联系更紧的活动,如观看教学录像,总之,一定要比平常的教学轻松有趣!
派特时间并不完全是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一开始,教师可以为学生制定学习游戏,也可以让学生在一系列学习游戏中选择。
派特时间的基本理念是:“如果学生把教学的时间给我,我就把玩游戏的时间给他们。而且,他们玩的时候,他们也在学。”
以时间作为奖励,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时间管理与责任心的教育。
由于派特时间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学生用自己的良好表现挣来的,如果有不好的表现或负面情况,就会损失时间,这样便促使学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派特时间还可用于促使学生养成某个好习惯。如午饭后准时回教室。如果所有学生都按时回到教室,他们就可获得1分钟的派特时间,如果没有做到,第二天可以继续努力。学生们为了赢得派特时间一定会相互监督,相互鼓励。
派特时间可以集体实施,也可针对学生个体实施。集体实施可以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但教师要注意,个别有行为问题的学生会发觉,自己可以通过不守规矩来阻止全班同学获得奖励。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则需要换一种激励方式。
实施派特时间最大的好处是,它几乎不需要花费什么成本,且趣味性强。教师利用派特时间不仅能有效地激励学生,还在游戏中寓教于乐,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奖励必须知道的三件事情
几乎所有教师都倾向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但也不要忽视外部奖励的意义。有时,一个小小的奖励,会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使用奖励,你应该知道:
奖励是为了不奖励
对学生进行奖励的终极目标是帮助他们完成良好行为的内化,最终不需要奖励。很多时候,学生为了奖励才表现好或取得好成绩,但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应该认识到这些行为的内在价值。
使用奖励的最佳时期
孩子往往根据短期的可预见结果来调整自己的行为。在培养学生养成一个新的习惯时,有必要在学生每次表现出好习惯时给予奖励。一旦他们养成了这个习惯,就可以变每次奖励为间或奖励,以鼓励他们把好习惯保持下去。
什么时候奖励不管用
行为主义有关强化与奖励的基本原理虽然起作用,但发生在有限的条件下。
为什么会这样?研究者的解释是:奖励会促使人们目光短浅,求快而不愿担风险。一个人如果感到某事是他要获得奖励必须做的,那他在这件事上就不会表现出太多的创造性。
因此,关键是奖励带给受奖励者的感受。如果让人感到他为了获得什么才去做,那么他就感受不到这件事本身的价值了。
【论文摘 要】文章分析了目前客户奖励积分会计处理的几种方法,并指出全额缺人收入法和收入递延法的不足,并简单阐述了增量成本法会计处理方法的优点。
奖励积分销售是企业在销售商品时按销售金额授予客户的积分,客户在积满一定分值后可以兑换企业或获取第三方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不难看出购货返积分的销售方式,可以吸引顾客再次消费,培养客户关系,属于企业的营销活动,授予客户奖励积分目的是留住客户,保持市场份额,以维持利润,促进企业增长,赢得市场竞争。生活中比较典型的是航空类公司推出的形式多样的常旅飞行奖励计划、电信业公司推出的用户积分奖励计划以及信用卡的积分计划等,即规定根据上述计划消费可以按金额给予奖励积分(“飞行里程”和“积分”),客户可以以积分免费(或折扣)购买机票、获得话费或交换商品、入住酒店等。
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没有对积分销售会计处理作明确做出明确规定,故在会计实务操作中没有规范可供遵循,致使积分销售的会计处理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大部分实行奖励积分的企业在授予客户奖励积分时,不做账务处理;在客户兑换奖励积分时把兑换商品或服务的成本作为费用处理,在期末会计报告中也未对此部分内容做出特别披露。
一、目前客户奖励积分的会计处理的主要方法
目前实务中关于客户奖励积分的会计处理主要有三种会计处理方法:
(一)按取得货款或应收货款全额确认收入,配送的奖励积分不作账务处理,待实际兑现承诺时,区分商品或服务是由商家自己承担还是第三方提供的,如由商家自己承担,则不作账务处理;如由第三方提供,按应支付给第三方的金额确认为费用计入“营业费用”。此种处理方法认为方授予客户奖励积分是一种促销活动,但在授予客户奖励积分的此次销售中,并没有给予客户实质性的折扣优惠,而是在客户兑换奖励积分时,才实际给予客户优惠,相应增加当期费用,冲减当期损益。
(二)收入递延法。根据财会函[2008]60号文件规定,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的同时授予客户奖励积分的,应当将销售取得的货款或应收货款在商品销售或劳务提生的收入与奖励积分之间进行分配,与奖励积分相关的部分应首先作为递延收益,待客户兑换奖励积分或失效时,结转计入当期损益。该方法可以理解为奖励给客户的积分是由销售业务产生的,是交易本身一个单独可辨认的组成元素,代表赋予顾客的一种权利,而顾客为了得到这一权利,事实上已经在初始交易发生时就支付了相关费用。顾客在进行初始交易时支付的款项不仅是为了获得商品,也是为了获得相应的积分。奖励积分计划实施时,按奖励积分换取商品或服务的公允价值对价作为积分的公允价值。企业收取货款或应收货款扣除所赠积分折算的公允价值金额的余额确认为收入,所赠奖励积分折算的公允价值确认为递延收益。客户使用兑现时,将所兑现的积分从递延收益转为收入。客户所持积分到期未兑现,按促销规定奖励积分期满失效,将这部分积分转为营业外收入。
(三)增量成本法,也叫预计负债法,即按取得货款或应收货款全额确认收入,未来提供免费商品或服务发生的成本确认为费用,作为“预计负债”在当期反映。当客户兑现奖励或兑现期限到期时,将相关金额冲减“预计负债”,以反映负债的减少或完结。该方法可理解为积分销售计划的实质仅仅是一项附属于销售业务的促销活动。当顾客付费购买产品或服务时,就已经满足会计准则规定的收入确认条件,根据估计的积分兑换百分比即可估算出由于提供该奖励所引起的企业增量成本,并把该增量成本确认为预计负债,计入销售费用。
二、全额确认收入法和递延收入法客户奖励积分会计处理方法存在的问题
(一)全额确认收入方法存在的不足
1.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
企业的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企业在销售商品时,按全额售价全额确认销售收入,赠送积分时不作任何账务处理,待顾客兑换商品或服务时,再区分商品或服务是由企业自己承担还是由第三方提供,如果是由企业自己提供,则不作账务处理;如果是由第三方提供,则按应支付给第三方的金额确认企业的销售费用,显而易见,这种处理不符合权责发生制原则。
2.不符合收入确认原则
企业在进行积分销售时将收入全额确认为收入是不符合收入确认原则的积分销售收入一般由两部分内容构成:一部分是顾客所支付的与商品或服务有关的价款;另一部分是顾客得到积分将来要兑换商品或服务的价款,而这部分价款所对应的商品或服务要在将来满足一定条件时才提供,即先收款后提供商品或服务根据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中收入确认准则的规定,企业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如果商品或服务在销售时尚未提供,虽然价款已收或已取得收款的权利,但根据谨慎性原则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也不能确认为收入,所以应该将积分销售收入中的积分部分不应确认为收入。
这种客户奖励积分的会计处理中,如果商品或服务是由企业自己提供的,不作账务处理,这样会低估收入,应该将自己提供的商品或服务按照公允价值确认为收入,将成本结转处理如果商品或服务是由第三方提供的,按应支付给第三方的金额确认企业的销售费用销售费用是为实现销售交易而在销售交易之外独立发生的,积分销售业务中第三方所支付的金额是销售的一部分,不是销售交易之外独立发生的,因此这样处理会混淆销售费用的概念,虚增费用。
(二)收入递延法处理客户奖励积分的不足
财会函〔2008〕60号文件规定,企业在销售产品或提供劳务的同时授予客户奖励积分的,应当将销售取得的货款或应收货款在商品销售或劳务提生的收入与奖励积分之间进行分配,与奖励积分相关的部分应首先作为递延收益,待客户兑换奖励积分或失效时,结转计入当期损益。从以上可以看出,财会函〔2008〕60号文件采用了收入递延法,可以理解为奖励给客户的积分是由销售业务产生的,是交易本身一个单独可辨认的组成元素,代表赋予顾客的一种权利,而顾客为了得到这一权利,事实上已经在初始交易时支付了费用。也就是说,顾客在初始交易时支付的款项不仅是为了获得商品,也是为了获得积分获取相应服务。收入递延法认为在购买商品或是服务的同时获得积分奖励,因此应当将初始销售收入分为几个部分,每一个部分按照单独的标准进行确认以反映交易的实质。但是,该处理方法还存在以下不足。
1.不符合会计要素的确认原则
笔者认为奖励积分销售比较复杂,收取的货款或应收的货款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客户所支付的与商品或服务有关的货款;另一部分是客户所支付与奖励积分有关的货款,该部分货款所对应的奖励义务要递延到满足一定条件后才提供,即收款在前,义务提供在后。根据收入准则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确认收入时,由于相关奖励义务在销售时尚未提供,虽然货款已取得或已经取得收取货款的权利,也不能确认收入,该归属于奖励积分的货款应作为预计负债处理。
2.不符合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对会计信息质量要求规定: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递延收入法将一项完整的交易分割处理,未考虑到奖励积分是作为销售交易完整的组成部分而授予客户的,是有价的;而销售费用则是为实现销售交易而在销售交易之外独立发生的,二者是有区别的。由于未把握该交易实质,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缺乏应有的谨慎,存在高估资产和收益、低估负债和费用的现象。
财会函〔2008〕60号文件只明确了配送积分阶段的会计处理,而对兑现阶段只是简单的阐述,没有区分实现兑现的主体及兑现的方式。
三、关于客户奖励积分增量成本法的会计处理的思考
(一)客户奖励积分增两成本法会计处理合理性
目前,对授予客户的奖励积分的会计处理有人主张采用另一种方法——增量成本法。增量成本法的会计处理为:当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把收到的货款或应收的货款全额确认为收入,同时确认与之相关的成本。当顾客所累积的积分兑换奖励阶段时,根据兑换百分比来估算出由于提供该奖励所引起的企业增量成本,并把该增量成本确认为预计负债。我们可以看出,将奖励积分计划作为或有事项处理,一方面符合业务的实质,体现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和谨慎性原则的要求;另一方面缩小了企业利用奖励积分操纵利润的空间,使得企业会计报表反映的信息更加符合实际情况、更加完整,同时有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对于企业的未来期间不会带来收入的营业成本有一个初步印象,有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会计信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客户奖励积分作为或有事项的会计处理事务
1.赠送奖励积分时的会计处理方法。在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确认收入时,由于奖励积分的存在引起未来经济利益的流出,如果这种奖励积分引起的经济利益流出同时符合或有事项确认的两个条件时,应将奖励积分引起的销售成本增加额予以确认:该义务的履行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该义务的金额能够可靠的计量。其会计处理为:根据以前期间客户执行奖励积分计划的概率、销售数量的大小、可能产生的销售成本的增加额,预计本期消费奖励积分计划可能产生企业未来销售成本的增加额,对于可以合理确认的部分,确认为预计负债。即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等会计科目,贷记“预计负债——奖励积分”等科目,并在报表中进行相应披露;如果奖励积分涉及的成本增加额不能同时符合或有事项确认的二个条件,则不应将奖励积分确认为当期负债,只需在会计报表附注中进行相应披露。
2.客户兑换奖励积分时会计处理方法。以后期间客户按照奖励积分计划的规定进行奖励积分兑换时,作冲销预计负债的账务处理,即根据客户兑换奖励积分的金额,借记“预计负债——奖励积分”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科目,同时结转相应的成本,并在会计报表中进行披露。
【举例】2007年10月1日,某商场规定购物满100元赠送10分,积分可在一年内兑换,可获得与积分相等金额的商品。某顾客购买了价值1000元(不含增值税)的皮包,积分为100分,皮包成本为600元。估计该顾客会在有效期内全额兑换积分。该顾客于2008年3月购买了价值150远(不含增值税)的裤子,用积分抵扣100元,余额以现金支付,裤子成本为100元。
(1)2007年10月初始销售(赠送积分阶段)
借:库存现金 1170
贷:主营业务收入——皮包 1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170
借:销售费用 100
贷:预计负债 100
借:主营业务成本 600
贷:库存商品 600
(2)2008年3月顾客在有效期内兑换积分
预计负债法下的会计处理为:
借:库存现金 75.5
预计负债 100
贷:主营业务收入——裤子 15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5.5
借:主营业务成本 100
贷:库存商品 100
参考文献
[1]马荣贵.客户奖励积分会计处理浅析[J].财务与会计导刊,2011年第10期上.
[2]蒋艳.积分销售会计处理探讨[J].会计之友,2010年第10期下.
对幼儿进行表扬奖励,就是对幼儿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及状态符合教育者要求的肯定性的评价过程。奖励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不可小觑,但是,作为教育者的我们还应该注意一点,那就是表扬奖励既有好的一面,也会有不好的一面,而对幼儿进行适当的表扬奖励可以使他们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喜悦,同时也可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从而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那么,怎样才能让幼儿健康发展?在使用表扬奖励这一手段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在实践运用过程中它又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呢?
对幼儿进行表扬是为了能使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形成正确的导向。但是应该怎样去表扬,表扬什么,都是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的问题。要避免出现应该表扬的没有得到表扬,而不应该表扬的却得到了表扬。例如,当一名幼儿在课堂活动中积极发言而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奖励时,他便会认为这样的行为是好的行为,是对的;而当教师发放新的书本或者玩具时,有些好奇心强的幼儿便要求要看看、玩玩,这时,有些教师便立即批评道:“干什么你们?马上回去坐好!瞧瞧人家顾××、孙××坐在那里安安静静地等待!”好奇心强的幼儿挨了批评,而那些无动于衷的孩子却受到了表扬,
这样就会使幼儿认为无动于衷的表现才是对的,好奇心强的表现是错误的。
奖励应该是对幼儿的一种正面肯定,这种肯定要有助于幼儿自尊心与自信心的形成,同时,还要有利于幼儿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他们能够更多地看到生活中阳光的一面。
在一次培训课中我偶然听到过一个故事:一位老人住在一个僻静的小山上安度晚年,可是一天下午,一群孩子的敲桶、打闹声改变了这里原本安静的环境,一连几天都是这样,老人为此很是苦恼。后来,他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他告诉孩子们自己很寂寞,希望他们可以天天来,还会付一些小费给这些孩子们,孩子们当然愉快地答应了他的要求。开始几天孩子们都很起劲,也拿到了小费;可是过了几天,老人告诉孩子们,自己的生活遇到了一些麻烦,小费要少给他们一些;又过了几天,老人又来告诉孩子们,小费还要再少给些,于是,孩子们渐渐开始厌倦了;再后来,老人告诉孩子们自己已经没有能力再支付给他们小费了,最后竟然一个孩子也不来了,这样,老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老人用另一种奖励手段来达到了自己的目的。由此可见,奖励作为一种手段,如果能够被恰当地运用,是会产生事半功倍效果的,同时也可以给予人们心理上的某种满足,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虽然生活中也有许多这样的事情发生,但并不是都像故事中老人的做法那样,这就要求我们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一些自私自利、骄傲自大的幼儿,过多的奖励反而对他们有害,因为过多的表扬会更加容易使他们产成错觉,认为自己什么都好,什么都对,长此以往,他们就会变得更加骄傲自满,造成只爱听表扬的话,不爱听批评的话,这样就会影响他们良好性格的形成。但一些胆子小、自信心不足的幼儿就特别需要我们对他的鼓励,这对他们树立自信心是有很大帮助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用多种形式对幼儿进行表扬奖励。奖励作为一种激发幼儿良好行为的策略,在幼儿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表扬的潜在作用在于能为幼儿将来的行动指明方向,使幼儿受到鼓舞而更加进步。
有些教师在教育幼儿的时候为了让幼儿能够听话就会采用事先许诺的表扬奖励来调动幼儿的积极性。比如,“你如果不闹的话,老师就奖励你一颗小星星”“如果你们听话,老师一会儿就带你们出去做一个新的游戏”。教师的这些许诺确实会发挥一些积极的作用,幼儿在得到老师的这些许诺后,也确实会在短时间内做出某些好的行为,比如他们真的听话了,真的遵守纪律了;但是,我们要知道,这种表扬奖励如果用多了,其背后的不良影响也是十分显著的,它不仅会使幼儿变得非常功利,也会让他们养成斤斤计较、见利忘义、自私自利等恶劣品质,更使他们难以认识到自己对待事情应负的责任。
表扬奖励仅仅是教师影响幼儿发展诸多手段中的一种,它只有和其他的教育手段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达到最优的教育效果。在使用表扬奖励这种手段的同时,还要努力创造条件,使幼儿从活动本身中获得快乐。活动中的快乐才是激励幼儿不断进步的根本动力。幼儿只有从活动中获得了乐趣,才会产生相应持久的自觉习惯。幼儿的学习、发展的积极性绝不能仅仅靠外部强化来实现。
参考文献:
伍友艳.幼儿园教师运用奖励策略研究[D].江南大学,2013.
教育奖励差异在教育中使用奖励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强化方法,在各种教育理论当中都特别强调在教育时要对孩子多表扬奖励,少批评惩罚,甚至是作为一个重要的教育原则提出来的。但是,有些教师在使用这个原则时,在运用方法上也有一些被忽视的误区,对此进行了如下探讨。
一、奖励集中于少数同学
某些教师无视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奖励过分集中在某些人身上,学习好的学生,大都各科成绩都不错,对这些学生来说,受奖是家常便饭,因此,奖励对他们的激励作用也就淡化了。而大多数学生很少有受奖的机会,逐渐地丧失了自信。因此,教师应该多设奖项,使受奖的概率增大,机会更多,奖励面更广。
二、奖励时只看结果而忽视过程
无视学生的努力程度,只看最后结果。这种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做法将产生消极作用。由于每个学生具体情况的不同,有的学生尽了最大的努力,成绩却依然上不去;有的学生不必太用功,就能取得好成绩。在奖励学生时,要考虑到这种差别,不单只看成绩如何,还要看学生的努力程度,再进行奖励。引导学生自己和自己比,今天和昨天比。
三、奖励时忽视学生的个性差异
无视学生的个性,在进行奖励时,一味地强调一视同仁,于是,便不注意根据学生的个性选择奖励的场合和方式,这样做貌似公正,实则不然。由于不同的学生对待奖励的态度有所不同,有的沾沾自喜,目空一切;有的谦虚谨慎,再接再厉。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选择奖励的适当场合、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四、奖励时抬高先进歧视后进
无视后进生心理,在奖励先进的同时,过分责备后进生。有的教师认为,在奖励好学生时,敲打一下后进生,可以促使其猛醒,奋起直追,殊不知,在奖励优生时,后进生其实已经挺难受的了,已经起到了鞭策后进生的作用。这时,我们如果再去责怪后进生,将引起后进生的反感、自卑。因此,在奖励时,分析一下优生成功的经验是可以的,但不要以后进生作反面教材,点名批评伤其自信。
五、奖励集中于少数学科
无视学生的学习类型的差异,奖励主要针对一些重要学科,忽视了教育应该鼓励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应该在教育中多设立一些特长方面的奖项,使奖励能够惠及尽可能多的学生,这也符合我国的教育原则和社会对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
六、奖励重物质轻精神
无视学生的年龄差异,以为物质的奖励就一定好于精神的奖励,心理科学早就揭示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从开始看重物质奖励到逐渐更喜欢精神上的奖励。作为教师,就应该去引导学生的这种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进而建立适当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其实,奖励也是一种教育艺术,要使之发挥最大的教育效用,我们教师在使用的时候一定要综合考虑,恰当运用,使奖励真正成为每个教师乐于使用,每个学生乐于接受的“大拇指教育”利器。
参考文献:
小猫和小狗旺旺是邻居。他们都很努力学习,回到家里又尽力帮家里面做家务。他们也常常一起玩,取对方的长处,补自己的短处,所以他们是学校里公认的好学生,家里公认的好孩子,爸爸、妈妈都引以为荣。
有一天,回到家,赶紧做完功课,抢着帮妈妈做家务事,猫妈妈心里乐开了。心想:看来,我要奖励她点儿什么才行。晚饭后,猫妈妈拿出一元钱对小说:“你很乖,这是妈妈奖励你的钱,拿去买点儿自己喜欢的东西吧。”接过钱,蹦蹦跳跳地去找旺旺。他对旺旺说:“这是妈妈奖励我的钱,我们一起去买东西吃吧!” 旺旺摇摇头说:“谢谢你,我现在要去帮隔壁的鸭大婶拎菜篮子呢!”听了,也不伤心,也不难过,自己就去买东西吃了。第二天,第三天……帮妈妈班干完家务,猫妈妈都奖励钱,好不快活,一连几次拿到钱都邀请旺旺一起去买东西吃,但旺旺总有忙不完的事情,不是帮这个就是帮那个,一直没有空闲,后来就懒得叫他了。
就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和旺旺变越来越少见面了,旺旺越来越有爱心,而渐渐养成了“没有奖励就不做事”的观念,心思也不是放在学习和劳动上了,只是一门心思盘算着该怎么花妈妈奖励的钱。她的成绩也一落千丈,干家务活也不那么勤奋了。一天猫妈妈觉得奇怪:怎么我每天都奖励,她还变懒了呢?于是,猫妈妈对说:“妈妈今天很累,你去帮妈妈把衣服凉起来,我给你五元钱。”谁知,说:“我今天也很累,不想赚这钱了!” 猫妈妈和猫爸爸听了伤心极了:“这孩子怎么变成这样呢?”
而旺旺呢,他学习成绩更好了,而他也更有爱心,不仅做自己的家务,还经常帮助别人呢!他爸爸和妈妈从来没有为孩子干家务活而奖励金钱,他们认为小孩干家务活是应该的,是培养小孩的动手能力和生存能力。
市九小 四(2)班
第二学期作业
特邀嘉宾│安徽西海酒业营销总监
李学成
玉龙春酒业营销总监
范长江
原金旺年酒业区域总监
赵雪松
山东好运泉酒业营销总监
江 涛
首批打款奖励政策,作为合作之初厂家对经销商的一种鼓励措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种政策运用得好,厂家可以筛选出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而经销商也可以窥探到厂家的策略,避开市场陷阱。但是,当这种奖励政策超过商家所预期的利润回报时,又往往会引起经销商为追求短期利益出现的一些过热反应,比如低价抛售和窜货等。
首批打款奖励究竟是强心针还是吗啡,完全取决于厂商之间的一种博弈。因此,在制定首批打款奖励政策时,厂商之间应该知己知彼,方能做到面对政策游刃有余,百战不殆。 首批打款政策制定
企业根据情况“有的放矢”
一般情况下大中型企业首批打款政策偏重于支持市场运作,考验经销商的市场影响力、政策执行力、网络覆盖率。在市场运作的过程中实行陪伴式服务,与经销商共同成长。有时候企业也会要求经销商首批有一定的压货量,其主要是想通过高额的压货量来和经销商建立战略同盟关系,实现厂商双投双赢,防止经销商在运作过程中遇到阻力后“变节”,使厂方大量的市场前期投入付之东流。 并且,有实力和战略眼光的企业,为使自己的品牌能长期立足于市场,他们更注重的是通过综合市场调查,进行市场细分。根据不同区域市场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奖励政策,并对奖励政策投入市场后的运作、使用、监督都制定出一套严密完整的方案,为新产品后期市场销售的稳定性打下良好基础。
中小型企业首批打款政策按照一定的阶梯比例,侧重于鼓励经销商多吃进产品,首批进货越多,政策越优惠。经销商首批进货后就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展销售活动,如果产品选择得准,自身网络销售力强,打开了市场局面,厂家就有可能继续支持,进行市场开拓,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反之,可能就是一锤子买卖,进货后再也不见厂方人员的身影了。
投入不同造成政策制定的差异
大中型企业主要是针对市场运作的过程,通过政策的制定来打消经销商的顾虑,提高经销商产品推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比如,企业偏重于铺货速度与开发网点奖励,就会以铺货网点的多少来决定政策力度的大小;而终端推广产品则偏重于终端消费者动销的支持,这样就以启动核心终端的数量,以及经销商自身的社会影响力等因素决定首批进货政策的制定。
而中小型企业一般偏重市场动销的情况,来决定首批进货量的鼓励政策。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有些企业首批进货5万以上,送价值3万元的面包车一辆;首批进货10万以上,送价值7万元轿车一辆的政策等。通过大力度的招商政策,鼓励经销商首批大量的进货。但是,市场开拓的任务主要是依靠经销商自身的能力来完成,如果市场开展顺利,厂家就会进行跟进的投入,如果出现滞销,厂家也不会做什么大的动销投入。 奖励政策攻防博弈
企业攻略:
第一,采取梯度奖励模式。
企业吸引经销商的是自身实力、产品质量、包装的精良、市场运作思路,以及市场培育的政策投入等综合能力的体现,而不应该盲目侧重于首批打款。那种以过度的或超值的首批打款奖励为诱饵,来吸引经销商的策略有时是一种饮鸩止渴的做法。
所以,企业可以采取梯度奖励模式,即确定一个保底进货额,在超过这个保底进货额的基础之上,即享受奖励政策。并且,根据经销商进货超过额度不同,制定不同的奖励政策,总的原则是“多进多奖”。目前,有很多企业都采用这种经销商进货激励的办法,尤其在区域市场经销商首次提货的情况下。
第二,首批打款政策的转变。
首批打款进货奖励的作用,如今已发生了改变。比如,由以前的鼓励经销商压货,实现流通上量,到今天鼓励经销商以终端市场精耕细作为主的思想转变;由以前的“市场圈钱”到今天实现与经销商合作共赢的转变;由以前的运作过程中逐步筛选经销商到今天的通过首批进货门槛,事前甄别经销商的职能转变。
针对市场上的转变,企业首批打款进货政策尽量倾向于终端操作扶持为主,同时建立市场价格波动控制体系,运作得好完全可以加速市场的启动步伐。对于符合自身市场开发战略的经销商,首批销售政策完全可以适当放宽,尽快找到双方的结合点,力争早日将市场运作起来。
第三,增强企业信心为主。
目前大部分企业还是利用当地经销商的资源来启动市场,规避市场风险。所以,企业应以产品在市场上的实际销售运作为主要手段,给产品更长久更宽广的运作空间,让经销商了解到企业运作市场的决心,同时增加经销商的信心。
这样,首批打款奖励就不应过大,应以达到增强经销商运作信心、评价经销商资金运作能力和运作产品决心为目的。否则会使经销商经营产品的心态发生变化,变成短期图利行为。把节省下来的费用用在打款后的市场开发中(如广宣品、终端支持、消费促销等投入),以达到产品在市场上的良好运转。
第四,注意首批进货的奖励方式。
企业首先要看自己的产品是否适合采用这种首批进货奖励方式,这是一个方向性问题。比如保鲜、保质期短、时令性等产品,采用首批进货奖励措施时要慎重操作。
其次,厂家最好把奖励形式多元化,而不是单纯地以产品或货币作为奖励形式。实践证明,以实物或货币为奖励形式的负面效应往往是最大的。企业可以把这种奖励形式转化为对市场开发的支持,诸如把奖励转化为广告支持、助销支持等。
第五,首批进货的奖励兑现要“审时度势”。
有些进货奖励应在经销商提货时或提货后立即兑现,这有利于企业树立形象,并增强经销商信心。但也有些进货奖励项目需要好好把握一下兑现时机,以防止经销商“骗奖”。因此,厂家还要看经销商的二次进货周期。如果经销商二次进货周期过长,经销商就有“骗奖”嫌疑。所以,涉及到产品或货币奖励可以在二次进货时兑现。
另外,要对产品流向进行必要监控。企业主要是查经销商库存及铺货情况,这样做有三个好处:一是查有无窜货;二是防止经销商虚假进货,造成渠道库存;三是查经销商有无甩货或低价倾销等营销行为。只有在经销商没有违规操作的情况下,才能兑现某些项目的一次性进货奖励。
商家防术:
第一,要看企业运作品牌的思路和方法。
经销商选择产品一般有三个心态:一、认可产品或品牌,相信能在其运营范围内成功运作并达到自己长期稳定的利润目标;二、产品能完善自己的网络资源,达到吸引或培养其品牌的目的;三、产品有利可图,即使只能短期运作也可赚上一笔。
一个理智的经销商,品牌的标准应该是产品能否在区域市场上得到消费者认可,从而达到自己完善网络及长期赢利的目的,而不是盲目假想产品全部卖出去后能赚多少钱。因此,作为经销商不应过分看重首批打款奖励政策,更多的要看企业运作品牌的思路和方法,要看企业市场建设的投入力度和决心。
第二,结合自己的实力与经营方向。
厂家的政策也是可以谈的,但是要通过厂家首批进货政策,来甄别出适合自己的厂家与产品,并通过与厂家的谈判可以争取到对自己有利的政策。
如果想在终端上有所作为,就应该选择将所在市场列为或有可能列为战略市场的厂家,通过终端政策的申请揣摩厂家的意图,规避市场的风险。
如果有很强大的通路网络,就可以申请终端铺货的奖励政策。而如果目的只是短期内谋利,而自身的下游客户客情关系做得好,网络分销能力足够强,也可以尝试选择优惠政策的产品运作,不过此类产品一是要考察厂方的实力,二是要考察产品的质量。
第三,小批量进货有助于市场开发。
经销商一次进货额对于企业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产品在区域市场上的成功,包括目标渠道的成功铺货、树立产品在区域市场上的良好形象、市场上不出现问题、经销商在经销产品上有所收益等。
所以,小批量进货有时对厂家与商家都有好处,有利于厂商根据市场的进展及时调整产品结构。至于双方战略同盟关系的建立问题,厂商共同开发市场的积极性问题,完全可以采取其他手段来实现,比如市场开发风险金制度的实施就可以很顺利地解决这个问题。
第四,首批奖励“度”的把握。
有时企业的首批打款奖励对经销商是非常具有诱惑力的,但是货到后无具体的市场推广策略或者不兑付承诺。因此,对于商家而言,一定要把握好首批奖励的“度”:
首先,对企业的实力进行评估,根据企业实力分析其市场布局是否正确,同时要明确自已的“地盘”是属于企业的“目标基础市场、目标战略市场还是目标游击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