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天上的街市

天上的街市

时间:2023-05-30 10:34:4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天上的街市,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1、《天上街市》是现代文学家郭沫若于1921年10月创作的一首现代诗。

2、诗人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想象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企盼之情。

3、全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一位高明的国画大师用或浓或淡的墨色轻轻点染:一抹远山,一轮斜阳,一点渔舟,一位垂钓的渔翁,大片的留白。就在这样点画之中,浅浅淡淡的墨色就勾勒出看似简单却意蕴丰富的画面:山的深邃高远,落日之中万物的宁静,以及老渔翁那一份闲情逸致……无需浓墨重彩,更不必精致地描画,作品就能带给观者以心灵的共鸣。同样一位杰出的语言大师在创作时也不一定需要用华丽的语言表达自己思想情感,简单朴素的语言同样具有魅力,同样能让人感受到朴素的外表下丰富的意蕴。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就是一首这样的诗。

原文(略)

首句作者由街灯联想到天上的街市。诗中这样描写街市“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间没有的珍奇。”短短四行诗,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人只用了“美丽”一词形容街市,用“缥缈”一词形容夜空,这简单的形容词不由让人生出无限遐想:深邃高远的夜空之中,点点灯光,街市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就藏在那白云之端。街市上灯火通明,照着游人如织的街道,繁华的街道两侧是雕梁画栋的街铺……至于街市上陈列的物品诗人没有作主观的描述,只用“世上没有的珍奇”留给读者以大胆的想象。世间没有的会是什么,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我想每个读者读到此处都会产生不同的想法。甚至都无法想象出这奇珍的样子。想象的空间之大,是任何其他词汇所无法达到的。正因为无法想象,这美丽的街市就更具吸引力。不由得让人想象着那遥远的夜空,就有这样一个神话般的国度,在黑暗中发出那让人神往的点点光芒,吸引着我们。

在这个世界里,牛郎织女再也无需忍受分隔两地的痛苦。他们可以在天河骑着牛儿来往,在美丽的天街闲游。这里作者用“浅浅的”“不甚宽广”来形容天河的深度和广度。这样简单而明白的语言很直观的让读者了解到牛郎织女来往的方便,感受到他们所享受到的自由。

作者又想象着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闲游。一个“闲”字写出了两人在天街逛街时的情态:两手相牵,游走在美丽的街市。在热闹的街头漫无目的,随心所欲地行走。他们时而驻足,挑选自己喜爱的物品,时而抬头欣赏这美丽的夜空,又时而侧耳倾听街头人们的议论,又时而围观街头精彩的表演……这个“闲”字更写出了他们这一份自由自在闲适的心情:再也没有长久的分别,再也没有压迫和担惊受怕。在这样一个自由的世界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享受自由带来的快乐,这是何等的惬意!没有过多的描摹,绮丽的色彩,更没有华丽的表达,短短几句话就把这样一个平和的世界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眼前。

诗中还用了许多有表现力的词语。如写街灯用“明”“点”写明星用“闪”和“现”这些词更符合事物的特点。再如用“朵”这一量词来写流星,更赋予流星以形态上的美感。又如诗人渴望有这样一个自由美满的社会存在,并且坚信这样的世界一定存在。为了表达这种情感的坚定,作者只用了三个“定然”一个“定能”就把这种情感表达得坚定无比。

在读郭沫若的其他作品时,我们会发现他的许多文章都充满了瑰丽的想象,文笔恣肆,激情澎湃,如万道河流汇聚一起,冲向大海,势不可挡。如《雷电颂》:“电,你这宇宙中的剑,也正是,我心中的剑。你劈吧,劈吧,劈吧!把这比铁还坚固的黑暗,劈开,劈开,劈开!……那多么灿烂的、多么眩目的光明呀!”炽热的情感,激情的迸发,把对黑暗的憎恨抒发得淋漓尽致,使人读来痛快淋漓。还有如《炉中煤》《天狗》《凤凰涅》等作品,我们都可以从中感受到郭沫若内心火热的激情。他仿佛是一个时代的歌者在激情地歌唱理想抒感。而《天上的街市》一诗却不同以往的作品,它没有澎湃的激情,更没有华丽的辞藻,清新恬淡的语言把作者所憧憬的自由理想的世界勾画地美妙真切令人神往。如果说郭沫若的其他作品是色彩浓艳的油画,那《天上的街市》就是一幅简单而意蕴深远的中国画。

郭沫若在给宗白华的一封信中也提到两类诗:“大波大浪的洪涛便成为‘雄浑的’诗,小波小浪的涟漪便成为‘冲淡’的诗。”这首诗属后者。在这短短的四个诗节中,诗人没有流露对现实的苦闷悲观,而是带着美好的憧憬向我们展示了令人神往的自由生活。从如涟漪细流一般清新朴素的语言中,表达出了那无穷的意蕴。这种意蕴只有深入其间,才能品味得到。

吴江芸,教师,现居江苏宜兴。

第3篇

看!那天上一闪一闪的,是什么?是天上闪耀的繁星?还是在两侧照明了天路的街灯?

那天上的仙人们啊,你们都在忙些什么?没有了人世间的叨扰,你们的生活是否逍遥?你们的天路里,是否有尘世间难觅的珍奇?

是的。“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那久别的牛郎和织女,现在又在做些什么呢?织女纺着素绢,牛郎吹着牧笛,他们沉醉在了这个静谧的世界里,牛郎的水牛角上还挂了一盏灯笼,悄悄的,照亮了整个天际…………

第4篇

①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诗。

②了解这两首诗的写法和风格。

③理解诗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初步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④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①有感情地朗读。

②理解诗歌中联想和想像的作用,培养联想和想像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老师:准备投影仪、录音机、磁带(提琴曲《梁祝》、钢琴曲《星空》)

学生:了解有关牛郎织女的故事传说,有条件的查阅这两首诗的创作背景。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天上的街市》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夜晚,我们仰望天空,群星璀璨,那里,发生过多少美丽的故事,产生过多少神奇的传说,令人禁不住心驰神往。今天,我们跟随着著名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步人《天上的街市》,感受诗人所追求的那份美丽,那份新奇。

朗读课文,先从整体上了解诗歌内容

①教师范读,提醒学生注意朗读节奏、重音,并出示投影(朗读节奏与重音),播放背景音乐:提琴曲《梁祝》部分,创设一种美好的情境。(也可以播放课文录音带)

②学生按投影提示自由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问题:

a.全诗共四个小节,哪些是写实的,哪些是写想像的?

b.请你概括出诗人所想像的内容及想像过程。

③全班讨论以上两个问题。

因为这两个问题都比较简单,所以很快老师可以明确:

a.第一节是写实的,第二~四节是写想像的。

b.诗人想像了牛郎织女在天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想像过程(板书):

街灯

}天上的美丽街市一街市上陈列的珍奇物品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

明星

探究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全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品味课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

①教师投影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然后转入全班讨论。

a.课文中想像的牛郎织女的生活跟神话故事中的牛郎织女的生活有什么不同?是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

b.诗人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想像,要对传说中的故事情节做这么大的改动?这种想像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c.诗中反复出现的“定然”“定”有什么作用?

这个环节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所表达的主题。讨论时老师可以通过提示帮助学生,如讨论为什么要对传统的神话故事情节加以改动时,可让学生想,神话中的牛郎织女被分隔天河两岸不得相聚的悲剧是谁造成的?王母娘娘为什么硬要拆散他们?王母娘娘象征的是什么?这样就可以很自然地让学生了解诗人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了。

结合小组代表的发言,教师可以明确:

a.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被无情地分隔在天河两岸,而在诗歌中,他们在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美丽的街市”、“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生活的自在、舒适、幸福;“浅浅的”说明了牛郎织女可以自由地往来,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比喻天上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b.上世纪初,中国还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人民生活在黑暗之中,呼唤人们追求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但运动结束后中国依然处于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下,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仍然没有到来,许多人因此感到绝望无助,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放弃希望。他改写了神话,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和执著的追求。

c.诗中的“定然”、“定”表现的明明是想像的内容,却用断定的语气加以肯定,表明作者坚信,这样的理想世界是存在的,他对美好的未来充满信心,使读者受到感染和鼓舞。

另外,在讨论中也可以穿插介绍一下郭沫若的生平及1921年前后的时代背景,但是要简略,不能涉及得过多过深。

②有感情地集体朗读诗歌,注意声音不要太高,语气舒缓,要带出轻松神往之意。

了解这首诗的写法及风格,学习联想和想像的手法

①引导学生讨论:可不可以删去第一小节的街灯和明星而直接想像天上的生活?为什么?

讨论这个问题,首先让学生明确这首诗运用了联想与想像的手法。如,第一小节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很像天上的星星,就自然而然地把街灯与明星联系起来。“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这就是联想,这种联想既描绘出迷人的夜景,又暗示出了对现实的不满,对光明的追求,把内容由人间转到天上,为下文展开想像打下了基础。

第二~四小节,诗人描绘天上街市的美丽,街市上陈列物品的珍奇和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走的幸福,都是诗人想像出来的。这种想像,又是以在人间看到的街灯、明星为基础的。人间天上,亦真亦幻,折射出作者美好的人生理想与追求,体现了诗作的浪漫主义风格。

以上内容,学生讨论时可能说不全面,教师可以提示,要帮助学生明白产生联想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有可以产生联想的那个相接点,而想像则是以现实情景和现实生活为基础的。

②学生讨论:举例说说,这首诗的语言好在哪里?

学生可以从任意角度说,如,a.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b.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c.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d.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不要对学生多限制,也不要要求多么理论化,学生能结合诗歌把体会说出来就行了。

学生自由背诵课文

小结

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

让我们再一次有感情地背诵一遍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布置作业

①背诵这首诗,会默写。

②发挥想像,将这首诗改写成散文,要注意具体情节的描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

《静夜》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与诗人郭沫若先生一起遨游仙境。今天,我们再面对月光淡淡的《静夜》,看看它能引起你多少美妙的遐思,使你产生多少奇瑰的想像。

朗读课文

①教师范读,可配背景音乐:钢琴曲《星空》,并投影出示朗读节奏、重音。

学生边听边注意老师朗读的声音的大小,速度的快慢,节奏的强弱和语气的轻松舒缓。

②学生模仿,自由朗读课文,然后再集体朗读。

探究学习

①讨论,理解内容与写法。

a.这首诗哪部分写实?哪部分想像?写实与想像部分都突出了夜晚的什么特点?

b.这首诗的两个小节之间有着什么内在联系?

c.这首诗的结构与《天上的街市》有哪些异同?

d.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些句子?为什么?

通过讨论,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

a.诗的第一小节描绘了静谧的夜景,属写实;第二小节属想像。无论写实还是想像都突出了夜晚的“静”。

b.第二小节开头的劈头一问“天河何处”,结束了第一小节的写景思路,把读者的视野与心胸引向了广袤宇宙,又以“远远的海雾模糊”收拢读者放飞的心神。叫咱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写出诗人的想像已经像脱缰的野马穿过茫茫海雾,想像着有“鲛人”立在岸边,对着月亮留下串串珠泪……多么奇瑰的想像。第一节的景物描写,是想像的基础,而没有了第二节的想像,第一节的景便没有活力,没有生气。有了第二节的想像,才使看似平淡无奇的景变得空灵、美丽。

c.两首诗的结构大致相同,都是先写景,以写景为基础,再展开想像。不同的是《天上的街市》在写景部分由“街灯”、“明星”的联想把读者的视线由人间转到天上,为第二小节具体描绘“天上的街市”做了铺垫。而《静夜》则是靠第二小节的“天河何处”结束写景,转而想像的。

d.第4小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可重点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如喜欢第一小节的诗句,可扣住写景的细腻形象,像“笼罩”一词,写出村外的松林沐浴在淡淡的月光下,朦胧而又神秘。“漏出了几点疏星”的“漏”,写出了淡淡月光照耀下的团团白云,而白云之间的空隙里,有隐约可见的闪烁的几颗星星。如喜欢第二小节的诗句“天河何处”,则可以抓住诗人跳动的思绪,由普通的乡间夜景一下子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广袤的宇宙之中,使全诗的境界得以拓宽和提升。但紧接的“远远的海雾模糊”又把读者刚刚放飞的心绪往回收拢,模糊的海雾中有什么?使人想到什么?自然引出下文。而喜欢后两句的则又可以把思维转换到想像的角度,为什么流珠?喜极而泣?伤心落泪?抑或无穷思念?……想像的精妙自不待言。

②指导学生练习,学习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

a.发挥联想与想像,续写句子。

牵牛花开放了……

我不在父母身边的时候……

这个练习很简单,是学生学习联想和想像手法的基础性练习,学生说的答案合理即可。

b.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轻柔地、舒缓地、带点神秘味的反复朗读最后两句,再讨论翻译“南海水有鲛人,水居如鱼,不废织绩,其眼能泣珠”。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像,用自己的话描述这首诗的想像世界。可让学生对鲛人做合理的推想,也可以选择《天上的街市》中的想像部分,用自己的话加以描绘。

这个练习也属于开放性的,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说,互相补充,培养学生联想与想像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总结课文

①让学生反复朗读,当堂背诵。

②教师小结。

“鲛人在岸,对月流珠”的故事,激发了我们多么精妙的幻想。它启示我们,多关注身边的生活,热爱生活吧,你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美好!

布置作业

①熟练背诵两首诗,会默写。

②想像练习。

第5篇

关键词:想象;联想;情感体验

在世界文学史上,诗歌是一种古老而富有生命力的文学体裁。在诗歌萌芽的原始时代,它是与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艺术,并不独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艺的进步,诗歌先与舞蹈分了家,后又与音乐分离了,逐渐演变为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但是与其他的文学体裁相比,它与音乐、舞蹈的关系还是相当密切的。

《诗大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这几句话简练地说明了诗歌是人们感情强烈冲动的产物,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形式。因此,我们可以说诗歌是运用精炼而富有节奏的语言,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联想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抒发强烈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

那么,要去解读诗歌,就要知道诗歌的一些基本特征。古诗词都有严格的字数限制,故诗人或词人在塑造形象,抒发感情时必须选择最典型的场景,截取最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用最凝练的语言去塑造形象。那么,我们在解读诗歌时需抓住这个特点。如李商隐的爱情诗,“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的诗歌意境概括了人类一种刻骨铭心的相思,痛催肝肠的离别,生死不渝的忠贞这样的一种共同的情感体验。

高尔基说:“真正的诗永远是心灵的诗,永远是心灵的歌。”文学形象的创立离不开诗人澎湃的激情和丰富多彩的想象,丰富的想象是创造诗歌必不可少的。别林斯基说过:“谁懂得诗歌,谁就已富有诗情的灵魂;可是,要使自己成为一个诗人,这还嫌不够;为达到这一点起见,必须天生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只有它才能构成诗人有别于非诗人的特长。”所以,在解读诗歌时要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由暮色中的街灯联想到天上的明星;由人间的街市,幻想出一个天上的街市,天上人间在想象中联成一体;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个悲剧,却把他们想象成天上街市的幸福一对;由流星联想到牛郎织女手提的灯笼,从而表达了对自由幸福的理想追求。

对于诗歌的解读要在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去感悟,即情感体验,结合诗歌的表现内容、表达方式对诗歌进行鉴赏。“一切景语皆情语”,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会带上诗人的感彩,为表达诗人的特定情感服务。“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中的名句。天色已晚,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淌于山石之上,犹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下闪闪发光,这是多么幽清明净啊!这仅仅是大自然之美吗?不,这与他追求的高洁理想的境界完全一致。这是景,更是情,诗人在诗中已经把情和景完全融合在一起了。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体验,可以运用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进行体验,让他们的思想和作者的思想尽量地贴近,在景物的描写中去感悟、去体验。

古诗词教学的方法很多,如可以把相同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阅读,深入感悟,把绘画引入课堂,让学生扮演诗中人物的角色等。只要我们语文教师在不断的实验和总结中寻找适当的方法,那就一定能开创出古诗词教学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文学史》 罗宗强 陈洪 主编

第6篇

一.巧用诗文增强文学味

文学味就是要展示阅读的广度和知识面,展示丰厚的文学素养,具有浓郁的文学色彩。通常做法就是采用引用、排比等方式,将丰富的文化信息巧妙的展示出来,以展示丰厚的文化底蕴,增强作文的文学味。请看高考满分作文《感动山水》: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古老的诗人在水边唱着。“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荡舟水乡,纵情歌唱。“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倾之茫然。”坡月夜泛舟,情思荡漾。“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后主凭江远眺,愁思绵绵。

小作者引用古诗文自然贴切,不露斧痕,又增加了文采,氤氲了浓浓的语文味。

二.“和谐”中的“不和谐”彰显文学味

凡事皆有两面:呆板和灵动,和谐和不和谐……生活像一潭水,看似平静,实则有暗流急湍。文学是诗意的、灵动的,作文中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不和谐”现象,让文学味四溢。笔者的学生在习作《苦乐初三》一文中写道:“天上的星星也眨着眼睛,疲倦地要睡了,墙上的挂钟已指向十一,他塞着耳机一边伏案疾书,一边听着MP4,还不时摇头,哼唱着什么,脸上写满了快乐。”本来学习是辛苦的,是沉闷的,是压抑的,可小作者在繁重的学习之际,仍“偷着乐”,听MP4摇头唱歌,在“和谐”中加入“不和谐”因素,使文章生机立显,彰显浓浓的文学味。

三.细节描写生发文学味

“一粒沙中有一个世界,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布莱克语)。教学中要抓住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指导学生去认识生活,去认识细节的表现力、感染力。广博、雄浑乃至一切的伟大,无不是由看似微不足道的细小的事件、情况、情节、环节的构建而成。

细节能抒发作者的心声,含蓄的表达文章的主题,生发文章的文学味。如安徽省2003年中考优秀作文《最后一次体验》用童话故事的方式,着重进行对话描写,将一只伤而不悲的雄鹰的骄傲与豪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你的生活才无聊呢,可怜虫!”鹰轻蔑地看了它(青蛙)一眼,“我体验过生活的快乐,你看到过高山吗?看到过大海吗?看到过大千世界吗?你知道站在大海边,看第一缕阳光射出是什么心情吗?你体验过‘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受吗?有了这样的经历,我的生活很充实,我的生命历程丰富,我活一年比你活十年还要精彩。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吗?”

文段中既运用排比句铺排雄鹰世界的辽阔无垠,还恰当引用古诗文名句,描写雄鹰搏击长空的自豪体验,抒发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高远的人生追求,使文章境界顿时开阔起来,充满了浓郁的文学味。

精彩感人的细节来自对生活的细心观察,用心品味。细节的使用需要作者的真情实感,需要巧妙的构思。如果我们平时有一双慧眼,有积累精彩的细节的意识,能恰到好处地使用这些鲜活的细节,再注入我们真挚的情感,文章就一定能灵动起来,文学味就会扑面而来。

四.联想、想象是文学味的倍增器

联想、想象是文学味的倍增器。在作文教学中,恰当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构思,不仅能够活跃思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能增强作文的文学味。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写道:“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是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是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这是借助联想和想象构思,诗人由“远远的街灯”,“星星点点时隐时现”,和明星相似而引起的联想。从街灯联想到明星,又由明星联想到街灯,联想十分自然。诗人又把街市放到了天上,把牛郎织女的生活写得美满幸福,借助联想和想象,描绘了天街美好的生活图景,表现了对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联想和想象同样勾起了读者的无限遐想,使作品的文学味倍增,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第7篇

故事梗概

这是一个传说,一个流传了很久的爱情传说。从奶奶的口中我听说了这个故事,奶奶是流着泪把故事说完的。因为那个年代,因为那个故事,因为两个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男女。

故事发生在旧上海那个动荡的年代。一群快乐的人们在街市上*卖杂货为生,在他们当中有个卖水果的年轻人,因为是个孤儿,身世非常可怜,所以人们都非常爱护他。他是被人丢在街市上的,检到他的时候人们只在他的衣服里找到张卡片,上面是一个“峰”字,从此人们便叫他——水果阿峰。

一天,和往常一样,阿峰在街市上卖着水果。富家子陆飞带着一群跟班又在街市上闹事,还当众戏弄一个丫鬟,丫鬟的小姐宋婷上前阻止,谁知反倒被陆飞调戏。在一旁愤怒的阿峰不顾大家的劝阻上前解围,却被陆飞的跟班毒打。深感愧疚的宋婷用随身的红丝巾为阿峰包扎伤口。也从此,婷经常借故去找阿峰,两人常来到小河边诉说心声。在一起的日子总能让两人感到非常的开心,渐渐的两人相爱了,可深知身世卑微的阿峰总觉得自己配不上婷,身边最好的朋友阿彬告诉他,勇敢去爱,去做婷的“守护星”。就这样阿峰首次打开心扉并开始主动约婷。

也许快乐的日子总是短暂的,生意往来密切的宋、陆两家为了彼此的利益决定让陆飞和婷结婚,陆飞早就垂涎婷的美貌,总在找机会接近婷,而婷却已心有所属。终于有一天婷和阿峰之间的事情被陆飞和其家人发现,婷不顾一切的要和阿峰在一起,家人不但百般阻挠,更使用阴险的手段从中作梗。陆飞在巫师那里得到一种绝世古毒,人一旦喝下必死无疑,也不存在解药。一天陆飞带着古毒去找阿峰,表面和阿峰和好,却偷偷的把古毒放在阿峰的水里,单纯的阿峰信以为真,并喝下了古毒,当场毒性发作,就这样阿峰死了。当婷第二天从家中逃出决定和阿峰远走高飞的时候却只见他的尸体,婷崩溃了。就在这时,一个仙女出现在婷的面前,原来她就是一直服侍婷的那个丫鬟,因为天上的“守护星”不甚落入人间,她是特意下凡来找“守护星”的,没了“守护星”仙女便没了法力,也只有“守护星”才能救阿峰的命。如今的“守护星”已成了人的模样,茫茫人海,它究竟在哪里?只知道“守护星”身上有一颗“星状项链”。

为了救阿峰,婷离开家,和仙女四处寻觅“守护星”。身上的钱用完了,婷只有变卖随身带的衣物,可有件东西只要有可能婷还是保留着。

身上值钱的东西都卖完了,婷不得不把那件她最爱的东西拿了出来。

天啊,那不就是“星状项链”吗,原来婷就是那颗坠落人间的“守护星”,现在只有婷能救回阿峰的命。本以为从此就能和深爱的人在一起的婷却万万没有想到,救回阿峰的代价,就是自己必须回到属于她的夜空,去做那一颗永远的“守护星”。

为了救阿峰,婷做出了这一生最大的决定——回到夜空。

阿峰醒了,他从此许下誓言,要永远守护夜空中的这颗“守护星”。

从此,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总能看见一个人坐在小河边,望着天上那颗最亮的——“守护星”。

第8篇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现今初中语文教学虽经历新课改,但以考试为指挥棒、以拿分数为风向标的传统,未获根本性改观;仍重现成知识的积累记忆,往往忽略了想象力的培养,甚至遏制了其发展,笔者认为这是舍本逐末之举。究竟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该怎样有效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一、创设导入情境,激趣和想象。新课伊始,我经常让学生面对课文题目,调动已有知识去猜作者的构思,谈谈自己的想法,以期与课文作对照;或利用一段音乐、一幅赏心悦目的图画铺垫渲染,让学生感受课文的基调,畅谈所想,然后引至课文主题;或利用与课文相近的题材,让学生评判,再引入课堂等等。如教学《天上的街市》,我先让学生畅谈心中“天上的街市”是怎样的,再读诗比照。

二、阅读品赏促想象。课堂上的读分识读读字,通读通畅,品读情和境。步步深入的读,重视了学生的个体参与,强调了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实现了自我与作者的心灵交流。

选准“触发点”,有利于激发学生想象,提高阅读效果。可抓文中的关键句,如《背影》中形象描述父亲背影的语句,在品读中想象当时情景并体会父子深情。选择文中精彩的比喻作为触发点,触发学生想象。精彩的比喻富有生动性形象性,择其精要激发学生想象,学生就会具体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如《观潮》中有“方其远出海门……势极雄豪”等比喻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充分想象,感受海潮的雄伟壮观。善于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再造文中景象。在赏析《社戏》“月夜行船”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边读边思考:看到什么?眼前呈现哪些景物?听到什么?仔细分辨都有哪些声音?闻到什么?和什么味一样?融入作者的情景,就能深入感受作者的情怀,从而引发了二者的共鸣。

好的文章需要诵读,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可以尽情发挥想象。朗读《山市》,想象山市的形成过程,抓住时间和呈现的景物。教学《皇帝的新装》,通读中学生读一读,停一停,想一想下面会发生什么。背诵《天上的街市》与《静夜》,体味各自的景情,并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会这样想?你还可以怎样想?读,离不开音乐。恰当的音乐能激发兴趣,触动学生的情思。学习《春》我选用了明朗的钢琴曲,以品味春的生机与灿烂之美。

三、角色投入。学生真正读懂文章就是把自己融入课文,我时常在适当时机引导学生当一回演员,品味文中之境。《核舟记》中“佛印绝类弥勒”的情景学生最爱演。《孙权劝学》中三人的情态更可深入体会。老师和学生更可以一起参与,学习完《皇帝的新装》,老师可指导学生自编自导课本剧,兴趣盎然。当一个画家,将心中所想的文中之境用自己的双手加以再现。做一次导游,在介绍讲解中增进对课文的理解,如《桃花源记》、《三峡》的课堂教学皆可运用。角色投入,带学生融进文本,贴近作者,既注重了教学氛围的情趣化,更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

四、作文训练法。想象有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之别。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再现文中场景,还要注意引导他们运用已经感知过的各种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作文训练法可以促进学生开展想象,遨游四海,天马行空,创造出种种新图景。抓住假设类想象作文与童话类想象作文,引导学生总结规律,恰当选好材料,加以启发。将片段训练与整篇训练相结合,将命题、半命题与自主选题相结合,引导学生就自己感兴趣或是精彩的部分进行仿写、改写、续写和扩写等等。如学了《皇帝的新装》后,可以让学生改写为《骗子的自述》或续写《游行大典以后》。《蚊子和狮子》能否有个新的结局?

想象是掌握知识的一个重要条件。教师应有意识地唤起学生的想象,把想象力训练渗透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不断摸索其科学而有效的途径,为学生架设一座想象力培养的彩虹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积淀与提高。

王玥,教师,现居江苏邳州。

第9篇

一、声构图,激情引形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而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而巧妙恰当地呈现,就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中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

如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一文,我首先给学生播放刘三姐的音乐片段,让他们从甜美的山歌中去感悟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然后,我让学生用心聆听录音朗读,从听觉上去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在赏析课文的三个场面: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金满斗会)时,我把预先准备好的有关云南歌会的画面,如歌唱环境,唱歌人的衣着服饰,歌唱时的热闹场面等配合音乐有序播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了解了云南歌会,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也激起了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又如诗歌《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是一首反应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欣赏《黄河大合唱》中第一,七,八乐章的片段,并对音乐所描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要情感进行自由想象。2,学生对脑中想象到的画面并谈谈从音乐感受到了怎样的感情。3,播放有关黄河的画面并配词,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4,带着从音乐,图像中体会到的感情来齐读课文。

二、创设情境,引发思维

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及时使用多媒体,能帮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收到势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在他们读了课文后,我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两组画面,一组展现过去的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罗布泊,而另一组则展现现在已消逝的罗布泊,这里一片死寂,胡杨林成片死亡,枯木哭泣,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倍感凄凉。两组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我顺势让学生思考:罗布泊过去是仙境,是绿洲,为何会变成一片死海,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学生们议论纷纷,而后又陷入了沉思,显然,这些形象的画面已经让他们感到痛心,这人为的悲剧又怎能不让他们深深的反省呢?从而真正唤起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跨越时空,丰富想象

诗歌教学必须根据其文学特点,不仅注重领会极其精炼的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而且更应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那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像。诗人那丰富的想象往往跨越时代,主题,情思,韵味的表现,表达方式的运用,节奏的处理,无不展现美得身姿,从而产生巨大的审美价值。在这里,多媒体那缩短时空,增加信息密度,扩大信息容量的优势是派上用场了。例如:《天上的街市》,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又从明星联想到街灯,想到天上的街市,街市的物品,街市行走的牛郎织女。这样回环互喻,相映成趣,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和谐美妙意境,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既再现天上人间浑然一体的画面,又呈现全诗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特征。让学生在学习诵读品味揣摩过程中,感受逼真的情境,领悟美妙和谐的意境。

四、营造氛围,以听促读

第10篇

摘要:想象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同时也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常见且必不可少的一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本文从诗歌、小说、散文等多种文学样式中探究想象这一教学手段运用的规律性,并深入分析想象在学生活动、教师组织、文本探究之间的关联,通过案例分析,提升对这一教学手段的认识,引领学生学会观察、体验生活,最终达到提高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语文阅读教学;想象;文学样式;学生活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6-0162-02

在心理学上,一般将想象理解为,人在头脑里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与思维有着密切的联系,都属于高级的认知过程。一般情况下,语文阅读教学的思维认识是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知的延伸与拓展,而提升感性认识必须经历阅读者的自我体验,形成对阅读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从而达到更为理性的认识。在这一系列的思维过程中,想象是一种顺势而成的必要手段。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引导学生进行想象活动,无疑是情感体验,阅读对话,理性认知的重要手段,那么怎样才是抓住想象活动的最佳时机,又怎样引导学生合理地进行想象活动呢?

一、在阅读语意含蓄、内涵丰富的诗歌文本中需要运用想象手段

中国现代诗歌曾一度出现“呐喊”式的表达方式,一般较直白易懂,随着现代诗歌的发展,诗人们的表现方式在不断地趋于含蓄凝练,所以在阅读时,需要读者深切的体验与感受。“所谓感受,就是读者的心与诗人的心起了共鸣,仿佛诗人说的正是读者自己的话,诗人宣泄的正是读者自己的情感。阅读诗歌的最大受用在此”。而这样的共鸣往往需要借助于想象的手段,苏教版七年级选录了郭沫若先生的《天上的街市》,这篇诗歌情感细腻,表意含蓄,将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寄托在诗歌当中。天上的街市是飘渺的,若让学生笼统的想象街市的情景,估计得成了我们现代的街市,易破坏诗歌的美感。这就需要恰当的问题设置,如“这街市上什么最吸引你”、“街市上‘世上没有的珍奇’又会是一些什么样的物品”等引导学生想象诗人理想中的街市,这样才能深层次地理解诗人理想中的社会与现实社会的巨大反差,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倾向。所以合理的想象才能与作品的整体思想,情感,格调以及具体的情境相吻合,否则就会对作品的理解起破坏作用。

二、在阅读揣摩人物心理、走进人物在特定背景下的表现的文本中需要运用想象手段

有些文本的表达往往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想象更容易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深层次地体会作者的创作目的。苏教版八年级选录了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对于此文的解读极易浅俗化,事实上在这篇作品平淡缓和的外表覆盖下暗流汹涌,惊心动魄。这对父母所面临的抉择太残酷了,他们一次次经历理性和情感的大搏击。作为父母来说,送走哪个孩子都十分难于割舍,反映出内心冲突的激烈,也更凸显出父母爱子女的深切情感。而如何引导学生父母在理性与感之间的焦灼与痛苦,我们设置这样的问题:“在最后一次交换孩子后,那一夜这对父母会想(说、做)些什么呢?”通过想象让学生在脑海里再现当时的情景,可以是人物的对话,人物的表情,也可以是一种沉寂的氛围,一种身同感受的情绪,这样的实践确实在课堂上起到了预期的效果。所以这种想象手段的巧妙运用,能很好地使文本的阅读更加深入与立体,真正做到与作者对话,体会文本创作的巧妙之处。

三、在阅读表现手法巧妙、景物特征较为丰富独特的文本中需要运用想象手段

好的作品所描写的景象都会给读者留下想像空间,在学生阅读时我们应该引导他们学会用想像去填补这些空间,苏教版八年级选录了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其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齐白石笔下的虾、柳宗元《小石潭记》中“潭中鱼可百许头,皆着空游无所依”。齐白石画虾只是空白中几只虾的形象,却使人觉得满纸皆水。柳宗元写鱼游水中却以“空”来显示水,都是以他物写水。苏轼写月光是以水比月光,但妙在把水写得那么真切可感,以竹柏影拟藻荇更把积水的感觉坐实。苏轼此处与齐白石之虾、柳宗元之小石潭皆以空写水,得水的清澈空灵之妙,而苏轼所写之水为月光之幻觉,这些艺术上的“留白”,恰恰是我们引导学生经过想象渗透文本的最佳切入点。《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到黄州以后与友人张怀民一起漫步的随笔,而这次漫步却因“月色入户”而起,苏轼将那一夜的月色比作“积水”,将“竹柏”比作水草,并没有将月色的特点直接表达出来,此时的授课就非常需要引入想象的手段,教学时我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庭下如积水空明’,作者将月色比作积水,请结合‘十月十二日’时间,想象一下这样的月色有着怎样独特之处吗?”,在实践中学生会扣住“水”这一关联的意象进行合理地想象,如这月色是“柔和的月色”、“皎洁的月色”等,如果需要进一步引导学生进行文本探究,“如果你与自己的知心好友也沉浸在这样的月色中,心中会有怎样的感受,还会交流些什么呢?”在实践中学生都认为这样的美好月色,可以净化自己的心灵,内心顿然安静了许多。想象环节的过渡,恰好与作者在文末对“闲人”的理解有着共同之处,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也能巧妙地从对于“月色”的赏析引申到对于文本的升华。写景文中有着许多的含蓄之处,有时手法的运用也多为常见,如何转换手法的表现,直接化为学生的体验,并且能对日后的观察与写作有所启迪,那么阅读教学中的想象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一种必要手段。

当然,想象只是阅读教学中的一种方式的运用,但它是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对话文本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阅读拓展,创设情境,立体文本的有效手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合理运用想象这一教学手段,对引领学生拓宽阅读渠道,寻找阅读门径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不断尝试中,我们的教学手段自然会不断优化,服务于优质课堂的打造,提升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能力。

第11篇

阅读教学的重要功能是陶冶学生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创造美的渴望,这是语文教学积极的价值观。新课程标准也要求语文阅读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新课程初中语文教材选录了众多古今中外的精妙佳作,审美内容极为丰富,教师在平时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审美过程,增加审美活动,强调学生对文本、作者的情感体验,指导学生进行审美欣赏。

1.指导学生诵读教材,让学生在反复诵读教材的过程中体验情感美

心理学家认为:“诵读”的读书方法具有极大的综合性,在诵读状态下的人脑的语言中枢、听觉中枢、视觉中枢、运动中枢等各部分会趋向活跃,各部分之间的信息交换会逐渐趋向有序状态,从而促进智力的发育和学习效率的提高。初中语文新教材中的许多文章充满了人文关怀,凝聚着智慧豪情,富有审美想象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悠悠古韵,体验先人们血脉中洋溢的绵绵情怀,领略泱泱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教材,往往能够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情感和思维等因素参与阅读过程,帮助理解文章内容,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美,使文章中的人、物、情、景在头脑里形成立体的思维,多方面感知和理解教材。例如教学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教师在简单介绍写作背景和作者后,指导学生自由、反复地朗读诗歌,当学生读到第二节“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时,教师强调首句“我想”后应延长声调,因为“想”字总领第二、三、四节,这样处理更容易让读者身临其境,真正走进美丽的“街市”。接着又进一步指出,不少学生在朗读第一节时,其中“明”和“现”、“闪”和“点”这两组词,语气过于平淡,让学生通过个别品读去体会语气的强弱,去感受诗歌的意境。在诗歌内容的理解上要求学生仔细体会诗人抓住明星和街灯的特点,并且将明星和街灯互喻,从地上写到天上,再从天上写到地上,回环往复的写法。通过比较和鉴赏,学生知道了在诵读时这些字词应以重音处理为好。这样学生就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真正体验了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美。

2.指导学生品味词句,让学生在分析文中词句的过程中理解语言美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审美欣赏,必须加强对语言的分析和品味,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对文中重点词句进行仔细推敲,让学生在分析文中词句的过程中理解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堪称文章中的典范,都充满着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有的是人物塑造栩栩如生,有的是景物描写生动传神,有的是表达方法精当巧妙……无论是哪一种魅力,都是通过语言散发出来的。品味词语,正是扣紧文章表达上的精妙之处,想方设法以多种方式更简易、更直白地把文章隐含在词语内的艺术成就具体化、直观化,引导学生更真切地感受语言文字的艺术魅力。例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朱自清《背影》中的“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觉得他说话不大漂亮。……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一段时对“聪明”一词的分析和品味。(课堂实录)教师:“两句话中的‘聪明’是什么意思?”;学生:“ 都是‘假聪明’、‘自作聪明’、‘愚蠢’的意思”。教师:这在表达上叫什么手法?学生:叫说反话或反语。 教师:为什么要说反话呢?学生: 作者在讽刺自己。教师:作者为什么要毫不留情地讽刺自己呢?学生:父亲和脚夫讲价钱、嘱托茶房照顾“我”,本都是关心爱护“我”。“我”不但不领情、不感激,反而对父亲的行为挑剔否定;作者痛恨自己当时不理解父亲的一番苦心。用反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之情,流露出对父亲浓浓的爱。教师: 可以把“聪明”改为“愚蠢”吗?学生 :不可以,改了就没有了原文的深沉的意韵,抒情的味道就大打折扣。总结(师或生):“聪明”并不是赞自己,而是讽刺自己的“自作聪明”,是骂自己“愚蠢”。在深深的自责背后,是作者对父亲深深的爱。“聪明”一词意韵悠长,耐人寻味。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抓住文章的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对词语进行分析和品味,使学生对词语的表达意义、表达手法、表达效果都有了较为真切的感受;同时通过词语穿针引线,上连下缀,更深刻的理解到词语与文章内容的内在联系,使学生沉醉其中,得其真味,真正理解了精美的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无限魅力。

3.指导学生拓展训练,让学生在想象力的培养过程中感受创造美

想象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开展拓展训练,努力创造机会诱发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自由自在的空间里浮想联翩。新教材中所选课文大都是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结晶,语言精美、意境邃远,是对学生进行想象力、创造力拓展训练培养的最佳教材,学生通过对文章内容和意境的想象表达或文字描写对课文进行再创造,从而感受到学习过程中的创造美,这是融理解、想象、表达、创造于一体的可取教学方法。例如学习诗歌《皇帝的新装》,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续写游行大典结束了,皇帝回到了宫内,事情会怎么样呢?学习《天上的街市》,让学生想象描写繁星灿烂和华灯初上的情形;执教《我的叔叔于勒》后,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假如菲利普夫妇遇见的于勒是一个百万富翁,当时又会是一幅什么样的图景?”又如在散文、科普作品、文学名著的阅读学习过程中,教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探究理解,针对学生的疑难,发挥多媒体的功能,延伸拓展,深化训练,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美,从而唤起他们美的想象和创造冲动,使阅读热情更加炙烈,创造交流更有魅力。教学《济南的冬天》时,教师先用多媒体展示学生搜集的有关济南的图片,简介“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泉城、济南及作者老舍,接下来让学生边读边想象济南冬天的“温情”,想象老舍饱含热情、细腻描绘出的三幅图:阳光下的小山、雪后初晴图、空灵绿藻图。在学生进行了较为充分的阅读想象的基础上,最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柔和的阳光、古老的济南、羞涩的薄雪、安详的小村庄,要求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写出自己心中的《济南的冬天》。由于真切地感受到了济南冬天的温情、山秀和水清,学生的创造作文立意深远,语言优美,行文流畅,学生对美的追求洋溢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想象和创造能力得到有效培养。

第12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美;学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7-0073-01

新课程改革后,教师角色的转换,不意味着完全放手,任其自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应无序,不能盲从,不走形式,不为做秀。鉴于学生知识储量、学习能力、生活阅历的局限,还是需要教师的扶持引领、参与调度如何在语文课中指导学生审美呢?作为语文老师,必须在教学意识上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审美的内容,语文教材中,课文题材和题材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审美对象,如小说和童话塑造了众多的人物形象,诗歌和散文展现了优美而深远的意境……因此,在备课中,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乃至美的结构,从内容到形式进行美的探求。其二是遵循学生审美规律的问题。学生的认识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感性到理性的这种认识的规律反映在审美活动中,是从理解到想象,从体验到评判,因而教学时又必须遵循这个规律。

基于以上两点,我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如下方法的尝试。

一 引导寻美,让学生发现美

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学要从词句入手,在品尝词句中发现美。如教《望庐山瀑布》时,抓住“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疑”字。先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用“真”而用“疑”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记忆中提调出瀑布从极高处倾泄而下的表象,脑子中出现了“真”有从天而降的图像。接着,让学生在想一想,这可能吗?这样就会理解诗人用“疑”字的原因是:“银河落九天”是不可能的,只是自己“疑”而已。体会到诗人把情景说的恍恍忽忽的,这种似假还真的写法反而给读者留下无尽的遐想。假如我们再来一个追问:诗人为什么不说“像”而“疑”?让学生更进一层地想象诗人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条瀑布的奇特。因为是人感到眼前的瀑布“像”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样,怀疑它是从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呢?只有反复品味,才能理解只有用“疑”才最精当,从而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之所在。

二 带领学生“入境”,体验情感美

美育是心灵的体操,美的典型具有榜样的力量和诱导的魅力。艺术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优美的文学作品包含着浓烈的审美情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力求创造传情的感染气氛陶冶学生,让作品所展示的真实、感人的形象去打开他们心灵的大门,在沁人心腑的美的熏染中感化学生,爱作者之所爱,憎作者之所憎,达到思想性和艺术性的高度统一。如围绕爱国主义的旋律谱写的不少感人肺腑的赞歌,就是极好的教学范文。我国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不少诗文,慷慨悲壮,充满抗战的激情。他的《“指南录”后序》追叙了作者在国家危急关头,出身抗敌,舌战群魔的英雄气概,以及逃归中备受艰辛,九死一生的顽强斗志,深厚的爱国激情贯穿全篇。例如课文中的第四段按时间顺序历数十八次自以当死竟不死的“非人世所堪”,一连串排比句语气紧迫,真切地概括了一个接着一个“层见错出”的危恶境界。这十八个镜头淋漓尽致地显示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思想,坚贞不屈的斗争意志和无所畏惧的牺牲精神。读罢这篇《后序》,再齐声背诵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真是回肠荡气,不禁掩卷长叹,与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从而达到了净化心灵、纯正情感、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高尚道德情操的目的。

三 引导想象,让学生拓展美

如果说理解比较能够再现形象美的话,那么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常言道“诗情画意,诗中有情,画中有意”。选入课本的诗歌和散文,正是由于充满了诗情画意,言虽尽而意无穷,才能留给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因此,教学时我们总是让学生驰骋想象的风帆,去开拓最美的意境。所以,通过以上的方法,就会让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美。感受美。这样就会有了学习的兴趣。

四 引导学生通过美的形象和意境来理解美、鉴赏美

有些学生缺乏远大的目标和崇高的理想,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念,引导学生深入到课文美的意境中去,培养他们理解美、鉴赏美的能力,陶冶学生审美情感。在教学散文《春》时,先让学生们听这篇课文的配乐朗诵。河水哗哗,鸟儿啁啾,大好春光已尽现在他们眼前、他们心中。紧接着,笔者要求学生找出自己认为文中最精彩的描写,片刻,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起了手。有的同学说“钻”、“闹”两个字用得好,有的同学模仿录音情不自禁地读出了好多拟人句,并说这些句子不仅写出了作者盼春心切,而且还把春天的草、花、风拟人化,写活了。文末单独成段的三个比喻句,形象的点明了春的成长过程,歌颂了春天的美好,抒发了作者强烈的赞美之情。看时机成熟,动情的说:“是啊!春天是美好的,人生的春天更值得珍惜。在你们面前,是无限的希望,相信大家一定会把握时机,奋发学习,成为21世纪的栋梁之才!”学生们情绪激昂,本文的教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 时空造境,领略和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