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马的故事

马的故事

时间:2023-05-30 10:34:5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马的故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马的故事

第1篇

从前,村庄里有一匹跑得飞快的马,这匹马却骄傲自大。有一天,森林里要选“生肖王”,谁第一个到,谁就是“生肖王”。

“那肯定是马!”大家都这么认为,可它却得了第七。为什么呢?

因为在路上,马看见了狐狸,狡猾的狐狸使了个坏,它自言自语着:“呸,你这个老东西,不就吃了几个破鸭蛋嘛,你还告上法庭,害得我不能参加”生肖王“大赛,我今天再吃几个!”说罢,它就从鸭妈妈家门口的洞里钻了进去。贪心的狐狸吃得精精有味,冷不防被马踹了一脚,它吓了一跳,赶紧逃了出去。老鸭子回来了,听了这件事后,对马左夸右夸,马听得心里痒痒的,听着听着,不知不觉一上午就过去了,马这才转身告辞了。

它一边走一边东张西望,又被周围美丽的景色给迷住了,它又感叹道:“啊,真是山山水水如仙境呀!”又说:“山无水则不灵,山无云难为虚!”猴子看见了说:“马大哥,既然喜欢这儿的风景就留步吧,到这儿吃点果子!”

马想:“反正我跑得快,吃完果子去也不迟。”于是拿出一袋银子,要了一盘水果吃了起来,它边吃边向猴子夸耀自己,这“牛”一吹就吹了两小时,老马才情愿离去。

哎!这匹马真是太自大。我要讲的下匹马可不是这样了!故事又开始啦!

生肖中马排了第七,是因为马确实是第七个才到的,马跑得慢吗?不是。而是因为他帮别人办了一件大事。

在马参加“生肖王”大赛的途中,正好走到“洋洋村”时,忽然听到有人在哭,便过去问道:“奶奶,您为什么要哭?”

“哎!我们全村人都得了一种严重的感染病,快没救了!”老奶奶说。

小马说:“奶奶,一定有办法的,您快告诉我,我帮你们!”

老奶奶说:“在20里外的地方,有一座神山,山上有一口井,神井里便是神水,只有那神水才能治好我们的病。可是在山上有一只”毒猫“,只要有人上去,都是有去无回呀!”这匹勇敢的马听了老奶奶的话后,挂了一个装神水的葫芦,头也不回飞一般的出发了。

马飞速前进,不一会儿就到了山上,可马突然闻到了一股香味,随后,头便疼痛难忍。可马坚持着,直到拿到神水。那“毒猫”哪能让你这么容易得逞!它向马的脚下扔了一地的毒石子,马的腿瞬间就直不起来了,它忽然想起神水,就艰难地取出神水,往脚上滴了一滴,不愧是神水!它便快速逃离了那可怕的神山。

马快速奔向“洋洋村”,把神水倒入村里的井水里,人们得救了。马这才想起“生肖王”的事,所以就排在了第七,可马的心里却暖暖的……

第2篇

【成语】: 指鹿为马

【拼音】: zhǐ lù wéi mǎ

【解释】: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成语故事】:

秦朝二世的时候,宰相赵高掌握了朝政大权。他因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个主意。有一天上朝时,他牵着一只梅花鹿对二世说:陛下,这是我献的名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二世听了,大笑说:承相啊,这明明是一只鹿,你却说是马,真是错得太离谱了!赵高说:这确实是一匹马,陛下怎么说是鹿呢?二世觉得纳闷,就让群臣百官来评判。大家心想,说实话会得罪承相,说假话又怕欺骗陛下,就都不出声。这时赵高盯着群臣,指着鹿大声问:大家看,这样身圆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马是甚么?大家都害怕赵高的势力,知道不说不行,就都说是马,赵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涂了,明明是鹿,怎么大家都说是马呢?他以为自己疯了,从此越来越胡涂,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赵高来操纵。

赵高暗中把那些说实话的人杀掉,又派人杀死二世,霸占整个朝廷,最后终于导致秦朝灭亡。

第3篇

一直知道走马古镇的民间故事,世界闻名。2007年,走马古镇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个从小就喜欢听故事的人,对走马古镇自然是充满好奇:是什么样的一个地方能长出那么多的民间故事?又是什么样的一群人能把故事讲到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呢?于是在一个晴朗的下午,我和另一个同样喜欢听故事的朋友,一同前往这个充满了故事与传说的古镇,一探究竟。

清冷小镇,闲散的“旧生活”

乘车至白市驿转车,半个小时后,到达走马镇街上,随便找个人一问,古镇在哪儿,答曰,前面上梯坎就是。抬头一看,一段不长的青石板梯坎,一座老房子,一棵枝繁叶茂的黄桷树,映入眼帘。拾阶而上,便来到走马场的城墙前面,高大恢宏的城墙呈弧形,中间是拱形石门,上书“走马场”三个繁体字,两旁一副对联,左为“现实讲团体关了门即是一家”,右为“入世多迷途由此去方为正路”,字字力道遒劲、寓意深邃,充分体现出走马人的大气。街门旁边的墙上嵌着刻有“中国曲艺之乡”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等字样的石碑,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为走马镇的题词的石碑也立于石门前:“黄桷正阳,走马镇一语千言万人心,今古悲欢故事里,明朝尽是听说人”。这些都标示着走马古镇的地位与荣耀。望向门内,一条悠长的青石板路,两排旧时民居,街上行人稀少,似乎有点寂寥。

步入门内,一眼便被左边雄伟的关公武庙戏楼镇住了,这座建于清代的戏楼,如今依然保存完好,戏楼分两层,上面是戏台,下面是茶园,整座戏楼以石柱托底,木料为身,滚筒瓦为盖;凤檐龙柱,雕阁画屏,喷漆涂金,精妙绝伦;龙凤鳞爪,棱角分明;人物举止,栩栩如生,巧夺天工。听说以前最热闹的时候,每逢佳节庙会,均有戏班登临。献艺者既有如吴晓雷、陈书舫等川剧名家,又有本镇业余演员。一演数日,愈演愈火,四里八乡乡民云集,长戏短戏场场爆满。而此刻我们只能站在戏楼前的空坝子上,看着空空的戏台,想象着昔日辉煌的景象。戏楼下面的茶园,一些当地居民三五成群地坐在一起,喝着茶,有些下棋,有些打牌,有些打麻将,还有些就坐着吹牛,悠闲自得。茶园进门处的柜台上方挂着烫金字体的匾,写着“走马故事会”几个大字,两旁的木匾对联上写着“山歌年年月月唱台上唱坡上唱处处都在唱”,“故事家家户户讲男人讲女人讲娃娃也能讲”,由此可以看出,在走马古镇,山歌和故事早已经是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已经融进了走马人民的血液中。

踏着青石板向古镇深处前进,这条东西走向的石板街穿镇而过,长约1公里,街两边为依山就势、自由排列、错落有致的商铺店面、民居院落、宫庙建筑,形成一个具有古典韵味的传统街区,留存至今的众多清代民居风貌独特,以穿斗结构为主且有独特的过街楼,是巴蜀民居的典型代表。街上行人稀少,有些冷清,但家家户户门口屋檐下挂着的红灯笼又透着喜气,各式店铺的招牌旗幡,在微风中随风飘摇:茶馆,剃头铺,饭馆,照相馆,粑粑馆,客栈……那些口耳相传的故事,便曾经在这些店铺里流传。在古镇生活了几十年的老人们,喜欢坐在家门口的屋檐下,有些在摆龙门阵,有的慢悠悠的做着手工活,有小孩三三两两追逐打闹,有人在门口下着棋,夕阳西下,还有人端着碗站在门口一边吃完饭一边和邻居聊天。古镇的生活,也许多年未曾改变过,住在这里的人,每一个都是气定神闲,慢慢悠悠,和都市里的现代化快节奏相比,这里的生活实在是太旧了,却旧得有条不紊,旧得有滋有味。行至古街末端,一棵足有两人环抱那么粗的黄桷树矗立在此,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不知当时是谁将它种下,几百年来,见证着古镇的变迁和传奇。

千年古镇,故事之乡

这座不大的古镇,是从何时开始修建?又是如何发展成了今日的民间故事之乡呢?这一说起来,就是故事。相传,在三国时候,刘备建都成都,赵云镇守江州,即现在的重庆,赵云的府第便在走马岗高家石坝,走马一脚踏三县,便于提兵调将。某日刘备与孔明来此检阅军情,远远看见此处山形似一批奔马,于是孔明给此地取名为走马岗。到了宋代,这里已经成为了一个成形的驿站。

而走马岗的鼎盛时期则是在明朝中期, 作为重庆到成都必经的第一个驿站,走马岗一脚踏三县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成为当时的陆上交通枢纽和商贸中心,三教九流汇聚之地,也成了巴渝民间文化繁衍传播的温床。商贾旅人从重庆出发至此已是人困马乏,还要翻一座大山才能到达璧山县的来凤驿,走马街与璧山县来凤驿之间大山横亘,越山驿道长约30华里,山上林木荫森,悬崖绝壁,常有虎豹出没,亦为盗匪猖獗之所,故凡由重庆沿驿道东来的客旅,均多在此集结成队,于白天翻越大山西行,众多商贾力夫夜宿走马岗,安顿好马匹,在这古驿站酒足饭饱之后,月亮才升起不到中天。夜未央,难入眠。客商们便不由自主三三俩俩来到茶馆,“相逢何必曾相识”,于是相识的不相识的,当老板的作丘儿的,不论贫穷富有,不分高低贵贱,捧着一杯清茶,或许还就着一小碟瓜子儿,便坐在了一块。你言我语,好不热闹。论国家事,谈家乡情,说言子,放心声……久而久之,茶馆的茶话,一传十,十传百,渐渐演绎成了为数不菲的故事、戏曲。小镇的居民,潜移默化,耳濡目染,个个都成了讲故事的高手,也留下了“识相不识相,难过走马岗”的民谚。此民谚从何而来?探其源,众说纷纭。一说,其源于走马岗地处交通要冲,三教九流汇聚,地痞、流氓、恶棍代不乏人,外来人在此地受欺侮的传言时有所闻;二说,走马岗茶馆多,长坐茶馆擅吹“龙门阵”者代有传人,外地人欲在此逞能胡吹,必定脸面勿存。无论是哪种说法更可信,走马岗的故事从那时起就开始广为流传了。到了1930年政府以此为中心设走马乡,上个世纪90年代撤乡建镇,改名为走马镇。走马场经过清代近300年的发展,到民国年间兴盛时,中贯场镇的石板街的两旁有客栈、饭铺、茶馆、大烟馆等商铺60余家,在这些客栈茶馆里,代代相传的故事依然是人们茶余饭后消遣的最好方式。

2007年,走马古镇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还被联合国教科文卫组织授予“故事之乡”的称号。故事家魏显德,在1998年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中国民间故事家”称号,因为能讲1000多个民间故事,他与兄弟魏显发一起被称作“中国的格林兄弟”。可惜的是,这位国宝级的故事家已经于2010年驾鹤西去了,这无疑是我们国家的一大损失。

第4篇

阳光从透明的玻璃窗户跑到我的床上来,在我的被单上懒洋洋的打滚。我从被窝里伸出小手去捉,暖烘烘的。

妈正在屋外的凉台晾衣服。还没进屋,她就在外头喊了:还不起床啊!我翻过身,说:“就起了。”她见我还不起床,就跑进来掀开我的被子,我顿时感到一阵凉意。“叫你起床你不听,早知道就把你送到幼儿园得了!”我知道她是存心找茬儿,想逼我去上学。于是便嬉皮笑脸地说:“下次早起就是了嘛。”

我翻身下床穿了衣服,就一溜烟跑到外面了。走到巷口,一群孩子正在玩弹珠。透明的玻璃珠子在地上叮叮当当的撞着,那种声音就像风铃一样清脆。咦!有1颗滚到我脚边了。我拿起来,细细的端详着。一缕阳光照在它身上,哇塞!居然还闪闪发光了。我羡慕极了。这时我妈来了,抓起我的手就往回走。我刚回过神,不容我挣扎的时间。.已经回到家了“好好给带着,听见没有?我现在出去一下。”我仰起头,望着妈妈那严厉的脸庞。.唉!我无奈地低着头转身,“哐当”门关了。我啪啪的走过天井,又啪啪地走进客厅,呆坐在沙发上。这时,我想起了一个玩意…我从柜子里拿出铅笔,面对着墙,一笔一划的写着。过了许久,只见墙上写着:我不读书!一连有五六句,歪歪扭扭的站在墙上。

又是“哐当”一声,门开了,妈提着几袋东西回家了。我得意地跑过去,“妈,快来看。”我让她看了我写在墙上的“抗议”,还大声念给她听。她哭笑不得说“你这孩子,不上学也就罢,还写在墙上,快擦掉!”我嘟着嘴,拿出橡皮轻轻的的擦着。

傍晚,我踢着小石头回了家。爸正在看电视,我叫了他一声,坐在旁边。骂走进来了,“是时候送他去幼儿园了,也不能老在家耗着。”马麻对把拔说,我抬起头,指着墙上留下的淡淡的印痕给爸爸看,他眯着眼看了看。“嗯,还早着呢!”我听了心中不禁高兴起来,“现在不比小时候,他满大街的乱跑,我看不住。”妈妈又补充说,“不听话就打!”我以为爸爸说真的,但他又对我笑了笑,我才放下心。

可是后来我还是不情愿的上了学…

第5篇

2、1996年,凭借电视剧《真空爱情记录》出道。2003年,因出演古装剧《还珠格格第三部》而崭露头角。2007年,凭借电视剧《奋斗》而获得广泛的关注。2008年,凭借电影《江北好人》获得第9届中国长春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2015年,主演电视剧《北上广不相信眼泪》获得2015年国剧盛典年度十大影响力电视剧。2017年,凭借电视剧《中国式关系》提名第23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女主角。

3、2018年,凭借都市情感剧《我的前半生》获得第24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女主角奖;同年,凭借历史片《那些女人》获得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电影频道传媒关注单元最受传媒关注女配角奖;同年,主演的剧情电影《找到你》上映,因饰演“孙芳”一角获得第10届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年度女演员、第25届华鼎奖中国电影最佳女主角,并提名第32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2019年4月,主演《旗袍美探》。2019年7月28日,马伊琍宣布与文章离婚,8月,获2019福布斯中国100名人榜荣誉。11月,主演由薛晓路执导的职场现实题材剧《在不安的世界安静地活》。

马伊琍演的电视剧有哪些推荐

《北上广不相信眼泪》

马伊琍饰演潘芸

《北上广不相信眼泪》是由李骏、李晓执导,马伊琍、朱亚文领衔主演的都市情感剧。该剧讲述了隐婚夫妻赵小亮与潘芸在充满压力的大都市,为事业和梦想奋斗的故事。

《小爸爸》

马伊琍饰演李三妹

《小爸爸》是由文章导演,文章、马伊琍等主演的电视剧。讲述了一个生长在美国的男孩回到国内来找并不知道自己的存在的爸爸的故事。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

马伊琍饰演贺飞儿

《青春期撞上更年期》是由庞好执导,杜淳、马伊琍和董璇等主演的青春励志喜剧。该剧讲述了几个青年人之间的爱恋和跟长辈之间的种种较量的励志故事。

《婚姻保卫战》

马伊琍饰演李梅

《婚姻保卫战》是由赵宝刚和王迎执导,佟大为、马伊琍、黄磊、袁立、于娜等主演的电视剧。该剧讲述了一个现代都市男女对理想的夫妻关系、纯净的人类情感、健康快乐的人生进行不懈的探索和追求的故事。

《奋斗》

马伊琍饰演夏琳

《奋斗》是由赵宝刚执导,佟大为、马伊琍、文章、李小璐、王珞丹、朱雨辰等主演的电视剧。该剧讲述了80后,尤其是北京80后的青春情感和奋斗历程的故事,不仅将年轻人的愤世嫉俗、叛逆迷茫、情感混沌融入进去,还描写了六个刚毕业大学生的情感生活和事业奋斗。

《还珠格格第三部》

马伊琍饰演紫薇

《还珠格格第三部》是根据琼瑶小说《天上人间》改编的一部古装言情剧,由李平、丁仰国执导,古巨基、黄奕、马伊琍、周杰、王艳、刘涛等主演。该剧是《还珠格格》系列的完结之作,讲述了小燕子与永琪、紫薇与尔康完婚之后的故事。

《乔家大院》

马伊琍饰演江雪瑛

《乔家大院》是胡玫执导的一部商战剧,由陈建斌、蒋勤勤、马伊琍等主演。该剧以乔家大院为背景,讲述了一代传奇晋商乔致庸弃文从商,在经历千难万险后终于实现货通天下、汇通天下的故事。

《幸福在哪里》

马伊琍饰演齐若谷

《幸福在哪里》是由王雷执导,贾一平、马伊琍领衔主演的家庭伦理婚姻题材电视剧。该剧以两对年轻男女的爱情、婚姻为主线,讲述了她们在浪漫爱情和现实生活遇到冲突后所表现出的迷茫、彷徨和困惑。

《风和日丽》

马伊琍饰演杨小翼

《风和日丽》由杨文军执导,李晨、马伊琍、尤勇等主演的情感电视剧。该剧讲述了建国功臣尹泽桂将军和无法相认的女儿杨小翼百感交集、令人唏嘘不已的父女之情以及女主人公个人的爱情生活和人生传奇。

《双城生活》

马伊琍饰演郝京妮

第6篇

关于《战马》的四老

故事方式: 成练达

这匹名为Joey的马作为影片中的绝对主人公,以马喻人自不用说。故事开始于主人公从娘胎里出生的场景,后在拍卖场被并不富裕的小农场主高价买下,交由其儿子Alber驯养,Joey和Alber的友谊自此开始。影片花了不小的篇幅讲述少年Alber与Joey的共同成长故事,Alber让Joey体会到家的感觉,Joey让Alber由男孩逐渐变成男人,学会了那种男人持家的责任。战争的打响让励志故事的戏剧性真正进入了主题,Joey因为Alber家境贫寒被出售给德国将军作为战马,这个情节点的转折让故事进入到以马的视角看待战争之阶段,立意明显。单看片名《战马》,依片名就能对故事路数略知一二。马的忠诚、马的潜能、马的兄弟情、马的英勇通过斯皮尔伯格一贯励志、沉稳的情节铺陈,娓娓道来。虽是改遍自儿童文学,显然这绝对不是一部儿童电影,虽有一脉相承的真善美理念贯穿立意始终,却少了刺激、冒险、扑朔迷离的童趣。不管观众对这样的故事展开方式是否生腻,在精良的制作水准下用老成练达一词来鉴定《战马》不足为过。

影片基调: 气横秋

马和广袤的土地,这两个元素在斯皮尔伯格的摄影风格之下,旷野之美的呈现自不用说,也让全片的基调变得深沉。史诗般的影调处理用在儿童文学题材改编上,似乎显得有些用力过度,并带有一定的节奏缓慢和略显乏味。这样沉稳和平铺直叙的摄影基调在斯皮尔伯格的影片中少有,即使是《辛德勒的名单》和《拯救大兵瑞恩》也没有过多地使用黄色影调,好莱坞式的主流摄影风格一向走的是清新亮丽的时尚风格,从这点推测,《战马》的受众并不广泛。在音乐的处理上,深沉的配乐风格恰恰印证了这部片子无笑点的基调,加上以马作为主人公,马不能像人作为演员那般用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增加魅力分,虽然将动物充分人性化会容易博得观众感动的同情分,可对来自马自身情感认知的表达拿捏也不好掌控,将马赋予更多的人性,容易显假,人和马的感情若是通过人对马的过分关注,却也会有矫情空洞的嫌疑。战争的残酷性色彩加以老成、约定俗成的画面呈现,拍摄质量如何上乘也抵挡不住老气横秋之势。

线索之多: 马识途

战马几次易主,横穿英吉利海峡、佛兰德斯和法国,经历的主人包括第一位主人Alber、在战场中牺牲的德国军官、当逃兵的少年两兄弟、老农场主和他的孙女,Joey在拍卖场上结缘Alber,几度分离后与Alber的最终牵手也是在拍卖场。无论是以马的视觉看战争也好,以马喻人也罢,人和马的感情作为故事的主线,几乎可以脱离战争本身而单独成立。所谓老马识途,即使片中塑造了许多爱马、懂马,甚至是和马一样在战争中无法决定自己命运的各种“主人”,最终,战马还是回归到了它最初成长的地方,那些像树枝一样横七竖八的人物关系网,死去的死去,隐没的隐没,就连最后的桥段设置,因为Alber钱不够,战马在拍卖场被老农场主买走,在他眼里,战马属于他的孙女儿,有他孙女儿的感情寄托。可当老农场主察觉到战马和Alber 存在根上的情谊时,没有任何纠结地就决定物归原主。这是影片感人之处,同样也面临着老套的质疑。回想当年在《E.T.》中的泪点之处,也在于E.T.和小男孩的分离。《战马》中团圆式的动人之处虽然避免了滥情的致命伤,但老马归途,拍得出彩并不容易。

价值观主流: 马嘶风

老马嘶风,常用来形容老来雄心犹在。老来的雄心不论是用在影片的价值观本身还是导演斯皮尔伯格身上,都尚可。影片中有些许细节贯穿了影片始终,比如Alber父亲的那条勋章锦旗,从战马离开Ted家族之时,这个锦旗就一直跟着战马,并成为能够带来好运的吉祥物。Ted常常酗酒和那条瘸了的腿来源于参加过战争的失落、创伤和挫败感。战场上每个人都是失败者,片中有一句重复出现的台词“战争掠夺了所有人的一切”,在这一点上,人人是平等的,战场中的人和马,都是在作战的战士,牲口和人也都是平等的。基于这一点,以马喻人的草根英雄主义情怀得到彰显。但在此片中,斯皮尔伯格的煽情过度和对人性过度乐观的遐想使这部影片变成不可能成为经典的平庸之作。即使斯皮尔伯格一向善于讲故事,但智商已被磨炼渐高的观众或许会认为这不过是斯皮尔伯格又一次在炒自己的冷饭,虽然饭热了能吃饱,但已不是那么香了。

第7篇

[关键词] 新态势 主题 结构 演员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8.008

2002年,马俪文凭借处女作《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在中国银幕上崭露头角,2005年,她的第二部作品《我们俩》摘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桂冠并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光彩。这两部都是具有浓郁抒情风格的写实电影,导演深入挖掘潜藏于人们日常生活内部的浓浓真情,是少有的小成本佳作。也正是因为这两部影片的成功,马俪文成为中国女性导演中的佼佼者,当马俪文的风格被定性为日常、温情、淳朴时,2008年她以一种全新的创作模式推出了集葛优、邬君梅、范冰冰等大牌明星于一体的反映现代人情感生活的喜剧电影《桃花运》,以及2011蓝正龙、韩彩英、许志安等倾情出演的反应裸金钱利益的《巨额交易》。现对马俪文导演的创作新态势做一分析。

一、叙事主题:人间真情――现代人对物欲的贪婪

主题是一部影片的灵魂,是导演思想和情感的传达,也是与观众产生共鸣的最核心的部分。《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我们俩》是马俪文早期的两部作品,故事简单,人物朴实,《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中,导演用镜头讲述了知名女作家与母亲相处的最后一段时间,有无奈、有愧疚、有自责也有挣扎,更多的是与母亲之间那溢于言表的亲情。再多的爱也无法挽留母亲离去的脚步,导演用几幅静态画面承载了女儿巨大的悲痛:母亲睡过的沙发、坐过的轮椅、窗前的跑步机、红酒的杯子、整齐的一沓零钱、老家的钥匙。影片用最真诚的母女情温暖并感动着每一个人。《我们俩》讲述一老一小之间特殊的友谊,他们之间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只是房东与房客简单的利益身份,甚至连最基本的融洽都难以做到,每天矛盾重重,但在日后的相处中却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谊。小马两次看望老太太时,导演都用特写镜头定格那紧紧握在一起的两双手。马俪文导演用这样一个个简单的故事传达着浓浓的情谊。

从2008年的《桃花运》到最新上映的《巨额交易》,导演的创作观念发生了很大的转变,这首先表现在主题上,直接对准了现代人贪婪的物欲和迷茫的情感婚姻生活,金钱成为当今社会成功的代名词和生活的保证,“白骨精”毫不忌讳的喊出要找“特别有钱的老公”“三有一无,有钱有房有车无老婆”,一个可以给予她优厚生活待遇的男人,金钱就是爱情的等价品。《巨额交易》更是一场裸的“金钱交易”,每个人脑子里充斥的词语都是“挖金”、“赚钱”,爱情在财富面前是卑微的,王云鹏的老婆甚至以生孩子作为威胁。导演向我们展现着这个人情冷漠、人心浮躁、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不再单纯、简单。导演的创作转变既是对过去朴实人心的怀念,又是对当今社会的讽刺和惋惜。

二、剧作结构:单线条为主――多线条交织

在马俪文早期的作品中,故事情节比较集中,影片围绕一条主线展开,其他情节和人物的加入都是为这一条线索服务,如《我们俩》中把故事发生的空间集中到北京的一个小四合院里,镜头记录了一老一小由矛盾重重到相互依赖再到难舍难分的整个情感历程,老太太的孙子、小马的男友和弟弟的出现增加了故事的丰富性和戏剧性,但他们只是整个故事主线的补充和细化。《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这部影片更是聚焦于女作家与母亲的相处的最后一段日子,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从《桃花运》开始,导演的创作模式发生了转变,在剧作结构上呈板块式发展,同一个主题下有不同的故事情节,他们之间可以存在微妙的联系,也可以独立存在,各自成型,影片不再集中于一个故事,而是多条线索相互交织,共同发展,但丝毫不影响影片的完整性。80年代台湾新电影运动时这种板块式的结构曾风靡一时,如由四个导演分别执导四个独立故事组成的影片《光阴的故事》;由侯孝贤、曾壮祥、万仁等共同执导的《儿子的大玩偶》。比起台湾新浪潮导演,马俪文影片结构的创新形式是委婉的,各自独立的故事在讲述上相互交织,以保证不会削弱影片所营造的整体感。

导演的创作风格不是单一的,他们力求创新,不满足于局限在一种模式中,如新生代导演姜文早期执着于文艺片的探索,《太照常升起》的冷门曾一度成为导演的伤痛,在随着市场化的进程中,拍出了迎合大众口味的商业片《让子弹飞》,让姜导着实“飞”了一把。马俪文导演同样如此,她一直探索着影片的模式以更好的传达出所想表达的思想。

三、演员阵容:小人物为主――大明星云集

明星是电影商业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明星的加入可以保证影片的基本收入,甚至关系到一部影片的生死存亡,因而各大导演往往借助明星来提高影片的上座率,也使明星一度成为一部影片或一系列影片的品牌。马俪文导演创作初期受到资金的限制,拍摄的都是小成本的影片,因而大多都是以小人物为主,《我们俩》中第一次出演电影的老艺术家金雅琴,第一次走上银幕的女大学生宫哲,然而他们朴实的表演得到了观众的认可,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也是以小人物为主,导演追求的是以影片的故事吸引人,以传达的真情感动人,达到的效果并不低于明星所带来的吸引力。

《桃花运》、《巨额交易》等影片却截然不同,导演邀请各大当红影星加盟,还未上映便吸引了众多观众的注意力,《桃花运》中的葛优、邬君梅、李小璐、范冰冰 、郭涛、梅婷、耿乐等,《巨额交易》中的蓝正龙、乔任梁、韩彩英、杜汶泽、许志安等,着实让观众过了一把明星瘾。这多方面是由于影片商业化运作中的需要,也说明了导演注重市场化运作的转变。

结语

在当代中国电影界,女性导演开始崭露头角,展现出了不一样的创作风格、视点和技巧,她们往往能发掘人类情感中最温柔、最细微的部分,并且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表达出来,比较有代表性的像俞飞鸿、徐静蕾、李少红、宁瀛、李玉等,当然,马俪文也是其中之一。这些新生代导演将继续探索电影世界中不一样的人生,创造属于自己的电影神话。

参考文献

[1] 赵艳.对话马俪文:《巨额交易》不避讳裸的欲望[J].电影.2011.12.

[2] 黄亚清.马俪文电影的叙事话语构建[J].当代电影.2010.09.

[3] 陈佳君.从人情关系模式剧作的角度看马俪文电影[J].电影文学.2009.01.

[4] 贾鸥.女性视角的温情切入---由电影《我们俩》谈导演马俪文的创作风格[J].电影文学.2008.09.

[5] 徐许.浓浓淡淡马俪文[J].大众电影,2006,01.

第8篇

马爹利名士(Martell Noblige)是法国著名干邑品牌,代代相传,至今已经八代,其精湛之干邑艺术,早已尽领。马爹利名士干邑乃家族早年珍藏的一批佳酿,年代久远,其色泽琥珀金黄、酒香馥郁,醇厚无比,加上经验丰富的马爹利首席酿酒师的悉心调配,成为今日难得的干邑艺术杰作。独具风尚、令人愉悦的马爹利名士,风格优雅高贵,口感丰富谐和;色泽金铜,芬芳醇香,流畅优美,晶莹澄澈,是典雅与现代艺术风格的完美结合;超凡脱俗的切面流线型瓶身设计,契合与生俱有高贵品质的魅力人士。

2009年4月22日,马爹利名士推出的首部国内网络互动电影《时尚心途》,在其官方网站(martell.com.cn)魅力登场。网友可通过网络互动电影直接对话时尚人群,不仅可以亲历所有故事情节,化身Ken,在人生岔路口,对家人、爱情、事业、朋友与上司做出个性化的选择,还可以体验由此带来的一连串戏剧化的人生转折……一切全在鼠标轻点中。传神演绎了品牌推崇的进取人生态度与优雅生活方式,是马爹利尝试的一种全新的互动传播模式。

《时尚心途》邀请观众参与到影片中并促成情节发展。不同以往,此片观众将成为影片发展关键所在,他们的决定将影响到故事发展和主人公命运。每个观看电影的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决定整部影片的情节走向和结局,根据不同的情节抉择,《时尚心途》有多达14种不同的故事结局,你的抉择将彻底改变影片的情节脉络。可以说主人公的命运就掌握在观众的手中,不管是他的感情,还是他的事业,观众以体验者的角度进入到电影中,已经不仅仅是观众。这部全新打造的网络互动电影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决定主人公命运的选择权完全交给观众,与传统电影只有一个结局相比,观众的每次选择将直接推动并改变影片的进程,呈现出多样化的结局,突显网络互动电影的趣味性与即时参与感。

在影片中,马爹利并没有过多的植入自己的产品影像,这和我们平时看到的绝大多数广告有很大的区别,而是通过整部影片的主题来突出马爹利式的时尚生活态度,展现了马爹利品牌自己的品质和高雅特色。整个故事前后情节间有着紧密联系的错综关系,而最后的结局,也代表了马爹利名士对于时尚的理解和阐释。在电脑前轻点鼠标,你将伴随着主人公步入不同的故事结局,而其中最为完美的结局则将印证马爹利名士所推崇的锐意进取、独立自信的名士形象,彰显马爹利名士对于时尚的诠释:时尚不仅是外在,更取决于内心。

马爹利名士通过首部网络互动电影直接对话时尚人群,传神演绎了品牌推崇的进取人生态度与优雅生活方式,无疑是一次创新之举。受到该片启发,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大牌电影人、商业巨头、网络新锐开始探索这种新的网络互动传播模式。

第9篇

【关键词】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叙事手法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143-01

一、从《动物凶猛》到《阳光灿烂的日子》

《动物凶猛》的原著作者王朔,同时也以编剧的身份参与到了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创作,因此影片继承了原著青春热血的精神气质。但在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和主题表达上有所变化和取舍,以更适宜影视文本表达的方式完成叙事。

对比原著,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看,影片的主人公马小军比小说中更丰满、形象。小说中发生在其他人身上的一些情节,在影片中集中安在了马小军一人身上,为观众刻画了一个典型青春期少年的形象。此外,为了让电影更加紧凑,影片删去了他与于北蓓的感情纠葛,将情感主线定在了马小军与米兰之间。同时,影片也增添了一些新人物,为影片的呈现和主题表达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叙事结构和主题表意上,电影更为完整连贯、意蕴深刻。导演在影片开头就干脆利索地摒弃了小说中开篇的漫长铺垫,简短精炼的几句画外音辅之背景音乐,将观众快速拉入影片的氛围之中。并对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进行铺陈,结合军属大院营造出一个无政府化的空间,并大量运用黑色幽默的手法,给予观众广阔的思考空间。将个人青春记忆与时代记忆紧紧串连,展现一段梦幻而生猛的岁月。

二、“非典型”线性叙事与“幻想真实”的营造

影片运用了一种“非典型”的线性结构来展开叙事。虽然主体上是采用中年马小军的视角进行回忆式的画外音叙述,但又区别于常规的倒叙结构。整体上,仍保持着情节叙事的线性进程,遵循着:开端―发展――结局的经典戏剧性结构,囊括以下三个叙事时空:幼年时空、少年时空和中年时空进行转换。

影片以主观视角来追述回忆,推动剧情。这有利于影片使用心理时间展开叙事,只讲述令主人公最为印象深刻的片段,如偷看女孩儿跳芭蕾、逃课开锁等部分。同时,也可以任凭记忆来压缩或延长段落,如和米兰相处的美好时光就像时间停滞一般,漫长而美好。而最后被大伙孤立后,时间又过得极快。甚至在“老莫”餐厅段落,随意打断或讲述,这些在客观叙事中难以成立的方式,却在主观视角的叙述之下,显得合理而生动。

但与一般的主观视角讲述不同的是,影片中包含有双重的“我”,即少年马小军和中年马小军。影片在少年马小军个性化的有限视角与带有全知视角的中年马小军之间灵活转换,形成“多重声”叙述。当影片进入后半段,画面突然定格,叙述者话锋突转,彻底否定了之前的所有叙述。“慢着,我的记忆好像出了毛病。事实和幻觉又绞在了一起。”中年马小军用戏谑的语气继续说道,“我现在怀疑和米兰第一次相识都是伪造的。”“多重声”叙述的方式促使画面脱离因果式线性故事的发展链条,而朝着另一个平行的方向展开。画内的“我”叙事完,画外的“我”又来纠正、打破,甚至重新叙事,真实地反映了记忆本原的样子,强化“幻象真实”,形成一种强有力的戏剧效果。

三、风格化视听调遣与镜头语言

影片的视听调遣极具风格化,对时代氛围进行大量的描摹和铺陈,讲述了一段特殊时期的青春记忆和成长故事。一开篇,对于时代气息的营造接踵而至,锣鼓漫天、激情高亢的革命歌曲、军人们凯旋的欢庆场面、飞机坦克遍地的画面都给人极其真实的历史记忆。“”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段黑暗的日子。而影片却打破人们的思维惯性,画面始终保持色彩的丰富度和充足的光线造型,人物生活在无忧无虑的阳光之下。时期象征革命与激情的两种色彩,即红色和绿色,也以具体的细节贯穿全片。

再谈到影片独具匠心的镜头语言,始终贴合着人物心理和情节发展。如初见米兰照片的镜头,模仿马小军看望远镜的视角,用旋D的镜头表达出恍惚和心动。其中的插曲,米兰突然回家,马小军躲在床底的偷窥视角,低角度镜头,模拟主观视角,拉近了观众与人物间的距离。除了马小军爱慕米兰的主线段落之外,最后“集体”对马小军的摒弃,游泳池一景无疑带有象征意味:马小军孤身一人仪式感地走上跳台,入水后一次又一次游向“集体”,透过水花看到对他伸出友谊之手的幻影,却又一次次被“集体”踩进水里。这时,一直只属于米兰情感主线的故事段落配乐《乡村骑士》幕间曲,进入到了集体段落,伤感的、悲剧性的音乐把两条故事线的结局融合为一体:失恋和失群成为了马小军最后的青春记忆。

参考文献:

[1]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0.

[2]彭贵川,郭五林.复调的狂欢――多模态话语分析《阳光灿烂的日子[J]. 电影评介,2008,(18):50-52.

第10篇

关键词:女性主义视角;关注细节;转折;商业导演

0引言

马俪文导演在拍摄作品《我们俩》之后,接受采访时对个人的创作视角是这样描述的:“我骄傲的是能看到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比如母女生死之间、陌生女人之间最独特的东西。”事实上,这正是马俪文前期作品给观众留下的最深刻的感受。选取真实、平淡的生活场景,用细节贯穿始终的表达方式,将简单的故事拍出独特韵味的能力都得益于这位女性导演坚持自己最真实的个人风格。在创作上从女性视角出发,选取女性题材、关注女性在现实社会中的生活波折、命运起伏、感情经历,都是其作品的鲜明特征。近观马俪文的作品《巨额交易》,却依然完全找不到这位导演最初特有的那些表达方式与风格,这样的转变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

1马俪文作品历程剖析

2001年,马俪文拍摄的电影处女作《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改编自女作家张洁日记体裁同名散文。张洁――这位“从不准别人动自己作品”的女作家,将这部描述自己与母亲过世前点点滴滴的作品交给了刚从电影学院毕业不久的名不见经传的马俪文,应该也是被这位女导演真挚的热情所打动。《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这部作品的确是倾注了马俪文创作电影之初的全部心血,还原了一个个细腻而真实的生活细节,影像风格平实的像一杯白开水,让观众从诸多细致处看到熟悉的生活场景,从而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将离世的母亲与女作家之间刻骨铭心的亲情与不舍,没有刻意的煽情,却让观众潸然泪下。

马俪文的第二部作品《我们俩》诞生于2005年,是根据导演自身求学时期的真实经历自编自导的一部作品,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租房的大学女孩进入了一个孤独老奶奶居住的四合院,打破了老人原本的生活秩序而引发的一些冲突以及在生活中两人逐渐相依为靠的简单故事。《我们俩》延续了马俪文的女性主义视角,关注了一个独特的群体,孤寡老人和单身求学少女,展现了女性的另一种包容美。就这样一部创作历时三年,投资却只有200万人民币的小成本电影,赢得了多项电影赛事评委的推崇和广大观众的口碑。

尽管《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和《我们俩》为马俪文带来了诸多奖项和日渐蓬勃的声誉,但不可否认的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两部电影的票房成绩却一片惨淡,电影《我们俩》的票房甚至只有可怜的5万元。

2007年马俪文拍摄作品《我叫刘跃进》,在这部作品中已经初步体现了导演风格的转变,其独特的女性主义表达方式已经不再是影片突出的标志。由于这部作品是中国电影集团“作家电影”系列的第一部,由作家刘震云的同名小说改编。整部作品完全被刘震云自《手机》就凸显出的冷峻黑色幽默的风格所笼罩,马俪文导演的个人风格并没有在作品中有所体现,至此已经是马俪文个人对商业模式的一次妥协。

2008年作品《桃花运》,讲述的老年、中年、青年几个年龄段女性的感情故事,表面上看似是导演女性主义风格的回归,但通过对影片的进一步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除了故事主角是女性之外,马俪文导演那些细腻、入微、平实、质朴的风格已然难觅踪迹。影片从头至尾充斥着年末贺岁档喜剧电影的潮流风格。近期,马俪文带着她的新片《巨额交易》出现在观众面前,令人无不遗憾的是,这部作品已经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标准商业电影,观众们看到的是无数俊男、美女、明星的组合,好莱坞大片式的转场方式和纯商业化的影片表达手法。对此马俪文个人的解释是“希望通过这部作品改变自己过去作品中的商业和艺术不够平衡的缺点。”只可惜,观众们在这部作品中看到了商业化的表达方式占有了压倒性的胜利,而文艺气息完全不见踪迹。

纵观马俪文导演的五部作品,其导演风格转变历程突出体现为由最初最真实的个人表达,取而代之的是商业运作迎合市场,从在艺术和商业之间的游离,最终大尺度的滑向商业。其极具个人风格的女性主义表达与影片创作方向已经渐行渐远。

2对比《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和《巨额交易》两部作品的故事主体和镜头语言,看导演风格的差异性转变

《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的故事由中年女作家和年迈母亲两位身份有代表性的女性角色构成,影片塑造了一位年老力衰,患有脑萎缩、神志不清却依然爱护女儿的老母亲形象和一位事业成功,又独自照顾年迈母亲的女强人形象。迈母亲的女强人形象。女性角色占到了绝对的主体地位。而男性角色在影片中则处于无关紧要的次要位置。影片的这个家庭中父亲的角色是缺失的,女作家的丈夫本应是这个家庭强有力的支撑,而影片中却讽刺性的塑造了一个无情、自私、不可担当的丈夫形象,对这个家庭来说,这个丈夫的力量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形象分量。这样的角色设置方式和表述方式具有强烈的女性性别主义色彩。女作家“珂”对年迈母亲的照顾过程中的冲突和矛盾构成主情节,推动故事向前发展,次情节则是女作家回忆在母亲离世前照顾不周的歉意,男性几乎是被完全忽视的情节之外的东西。整部作品的故事发展进程并不紧凑,没有特别的强调,也没有特别的情节转折点,可以说是一部“反冲突”的影片,即使是这样,《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并不跌宕起伏的情节却一丝丝渗入了人心。导演用这样的浓郁的散文式抒情风格,将故事讲述的让观众感同身受,动情不已,却丝毫不见任何造作之态。作品的镜头没有花哨的剪辑,只有按部就班的叙述,看似有些陈旧,但在这些最简单镜头语言下流动着的感情却始终饱满。

再观2011年11月上映的影片《巨额交易》跻身2011年末贺岁喜剧的第一档,打响贺岁档头炮。这部影片中的导演风格体现出180度大转变。故事讲述三个青年男人在迪拜追梦的故事,人物设置是三个年龄不同,面目却并不鲜明的人物形象,基本可以形容为年龄稍长、身形矮胖的带头大哥,一个年轻设计师和一个海归金融男,这样的男性角色设置似乎是在迎合当前男性观众的主流认同,向男性观众的年龄层次的社会地位靠拢。片中零星出现的女性形象也基本上是花瓶点缀的作用,选用年轻貌美的漂亮女星饰演,清一色的面容姣好、妆容精致、造型新潮,主要是满足男性消费群体的观众需求。

影片开头就足以让熟悉马俪文导演的观众大跌眼镜,极富设计感的片头字幕,动感十足的配乐,直至字幕打出“马俪文 编剧/导演”才让观众不得不相信这的确是当年用朴实无华的影像讲平凡故事的导演马俪文,导演在接受采访时对这部作品的评价是“影片节奏明快,视觉华丽,加上狂想喜剧的类型,非常有信心抓住大批年轻观众”,“目标是既赏心悦目又要有市场”。

3结语

电影无论何种题材,何种类型,大多数情况下,最终还是要经过市场的淘洗。马俪文导演这种从最初强烈的女性主义表达手法、性别鲜明的特点到现今开始从事纯商业化创作的操作的现象,笔者并不能从个人角度去评述这样的转变孰优孰劣,但从这个过程中却可以看出以马俪文为代表的女性导演所擅长的女性主义表达方式面对如今商业化气氛异常浓郁的电影市场,很难坚持最原本的女性意识和女性精神诉求,无奈最终不得不在商业和艺术之间徘徊或者渐行渐远,甚至彻底走向商业的现实。

参考文献:

[1] 戴锦华.光影之隙:电影工作坊2010[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 许鞍华,等.一个人的电影2008―2009[M].上海文艺出版社,2010.

[3] 高艳鸽.女性导演:徘徊于商业和艺术之间[N].中国文化报,2011311(006).

[4] 张聪.女性主义视域如马俪文电影创作[J].当代文坛,影视画外音版,2010(6).

[5] 孙灵.渐隐的书协与女性意识――导演马俪文电影创作论[J].齐鲁艺苑 山东艺术学院学报,2009(6).

第11篇

下面以2013年江西卷为例,对江西文学名著阅读题做一些了解。

下列关于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让他的学生谈谈各自的志向,子路抢着发言,冉有、公西华、曾皙是在老师点名后才发言的。最后,曾皙的发言得到了老师的赞许。(《论语》)

B.小说主人公大卫的母亲改嫁后,继父对大卫的管教近乎残忍,强迫他挂着写有“小心!他咬人!”的纸板牌,并把他送到伦敦的寄宿学校。(《大卫・科波菲尔》)

C.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王熙凤的判词是:“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红楼梦》)

D.堂吉诃德沉迷于骑士小说,忍不住要去行侠仗义。他四处冒险,上演了很多闹剧。他大战风车,以致连人带马摔在地上,折断了长枪。(《堂吉诃德》)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了解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能力,考试能力层级为A,即“识记”。本题四个选项分别选自《论语》《大卫・科波菲尔》《红楼梦》和《堂吉诃德》。本题中B项在原文相应的情节为:有一次当继父用鞭子打大卫的时候,大卫把他的手咬伤了。继父就把大卫监禁了五天,之后又送到一所寄宿学校。大卫在这所学校里受尽了屈辱和摧残。一开始,校长秉承默德斯通姐弟的旨意,在大卫身上挂了一块写有“小心!他咬人!”的纸板牌,之后又多次鞭打大卫。B项混淆了人物。强迫大卫挂纸牌的是寄宿学校的校长,而不是继父默德斯通,而且这件事发生在大卫被送到寄宿学校之后。可见B项判断不当。

江西省文学名著阅读题在命题上主要有下面四个特点:(1)题型采用四选一的客观题,要求学生指出关于名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2)考查内容明确,主要考查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3)考查材料均取材于人教版“名著导读”推介的名著,体现了“回归教材”的特色。考查范围为《论语》《大卫・科波菲尔》《家》《巴黎圣母院》《红楼梦》《高老头》《三国演义》《堂吉诃德》八部作品。(4)每题考查四部名著,每个题目的四个选项都各对应一部名著。

在三年的文学名著阅读考查中,命题人或许是考虑到江西中学语文教学实际,题型设计为单选题,主要目的就定位在考查学生是否“了解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用一句话来表达,主要是考查学生“读没读名著”。题目难度不大。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成熟,这种题型的弊端也不断显现出来,而其中最主要的弊端主要在于文学名著阅读任务太重而分值太低。繁重的阅读任务,让大部分学生难以真正把全部名著阅读到位,少数同学即便能够把名著阅读一遍,也不能确保熟记所有关键情节及人物特点。面对这样一道3分的名著选择题时,不管是阅读了名著还是没有阅读名著,更多的时候还是跟着感觉走,甚至还可能出现阅读了名著的同学,只是因为对某些情节的记忆模糊而错选,而有些没有阅读名著的同学却蒙对了的尴尬情况。有的学生会因此而认为,相对于3分的分值而言,需要投入的时间与精力太多,而收效又很小,甚至是无效。这就难以避免会挫伤学生阅读名著的积极性,最后使名著阅读题的设置失去了意义。

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采取主观题增加分值的主张,将选择题更换成主观题,从而杜绝学生死记硬背作品情节,引导他们真正完成从阅读转变到感悟理解。

2014年江西文学名著阅读怎样考?是继续采用客观题,还是主客观题两种形式均要采用?现在不得而知,但是,文学名著阅读的主观题型应该引起江西考生的注意。

在进行2014年高考文学名著阅读的备考中,我们应该注意:

一、研读文学名著。

1.端正阅读态度。解答名著阅读题的首要条件是熟悉名著。阅读名著时,要谨记《课程标准》的要求――“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只有抱着这一态度与出发点去读名著,才是真正的读名著。即使从应试的角度考虑,也要从平时就得未雨绸缪,化整为零,一本一本地去读。不能等到高考前几个月才去搞突击,那种方法显然是急功近利的方法,也是得不偿失的方法。

2.讲究阅读方法。一是在阅读时要梳理出主要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列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和典型情节的对应表。二是注意主要人物性格特点形成的环境和背景。三是结合一些评论性文字提升我们的理解与辨析能力。如有人这样评论《红楼梦》中的人物:“无论黛玉多么标致,湘云多么娇憨,探春多么有才,迎春多么老实,妙玉多么高洁,尤三姐多么贞烈,《红楼梦》中最适合做妻子的,还是薛宝钗。”读这样的评论,我们便能从大的方面对作品中的人物及结构特点有清楚的认识。四是要处理好精读和泛读之间的关系,做到点面结合。在泛读全书的同时,要重点注意每一部名著的重点章节和重要人物的主要活动。备考时,特别是最后阶段,要反复阅读,且要带有研究性质地读,要凸显重点章节,突出典型人物,理清层次结构。五是要重视理解。阅读时,对一些重要的人物、情节,一些关键性的词语,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要熟知作品内容、关注情节发展脉络,特别注意细节与相似情节的比较,要避免人物张冠李戴和情节风马牛不相及。

二、掌握答题技巧。

1.明确设题的角度和形式,了解常见的设题陷阱,把握题型规律、特点。名著阅读题多从检测考生对具体名著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内容理解、阅读感受等角度拟题。客观题设题陷阱主要有张冠李戴、时空错混、错置身份、混淆情节等等,答题时应该对选项进行仔细比较,做到宏观把握,微观甄别。

2.审清题目要求。根据题目的设问指向和要求组织答案,是纯叙述的角度还是要求有适当的人物评价,或者是揭示作品的主题意义,绝不能有半点的含糊。

3.确定答题的切入点。是从情节角度,还是从人物角度;是从情节的起因,还是从情节的结局入手,要判断清楚,并能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进行概括表述。

4.遵循答题规范。不同的题型有不同的答题规范:

①识记辨别类题型。这种题型主要有填写作品、人物、故事或既填人物又填故事。解题时要熟悉名著名称、主要人物、故事情节、常见典故等;不要把人物与故事混淆起来。

如(2013年江苏卷)《红楼梦》中抄检大观园时,在入画的箱子里寻出一大包金银锞子、一副玉带板子和一包男人的靴袜等物,在司棋的箱子里发现一双男子的锦带袜、一双缎鞋和一个小包袱,包袱里有一个同心如意和她表弟潘又安写的大红双喜笺。入画和司棋分别是谁的丫鬟?在处置入画和赶走司棋时,她们的主子各是什么态度?

答:

【分析】解答此题,必须熟悉作品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关系,入画是惜春的丫鬟,司棋是迎春的丫鬟。惜春因父亲贾敬一味好道炼丹,别的事一概不管,而母亲又早逝,她一直在荣国府贾母身边长大。由于没有父母怜爱,养成了孤僻冷漠的性格,心冷嘴冷。因此抄检大观园时,她咬定牙,撵走毫无过错的丫环入画,对别人的流泪哀伤无动于衷。迎春是贾赦与妾所生的,排行为贾府二小姐。她老实无能,懦弱怕事,有“二木头”的诨名。因此抄检大观园时,丫头司棋因与其表兄秘密往来,自主婚约,被抄出“罪证”,逐出大观园,迎春虽然感到“数年之情难舍”,掉了眼泪,但司棋求她去说情,她“连一句话也没有”,听任司棋受辱被撵。

【答案】惜春、迎春。惜春的态度是“立逼凤姐带了去”,“或打或杀或卖”,“一概不管”。迎春的态度是“含泪”劝司棋离开。

② 理解概括类题型。这类题型主要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出作品、人物、故事、战役、成语等。解题时要熟悉作品中的主要人物、情节,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人物或故事,然后进行概括。抓住题干中的关键词进行推断,概括出结论。

如(2013年福建卷)简答题。(任选一题)

(1)阅读下面的《三国演义》选段,回答问题。

次日,孙坚来辞袁绍曰:“坚抱小疾,欲归长沙,特来别公。”绍曰:“吾知公疾,乃害传国玺耳。”

袁绍为何说孙坚害传国玺病?此后孙袁双方围绕“传国玺”做了什么事?请复述原著相关情节。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红楼梦》选段,回答问题。

媳妇们回头说:“外头派了焦大,谁知焦大醉了,又骂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道试题考查叙述文学名著的故事情节。《三国演义》和《红楼梦》是大多数学生喜爱的作品,对题目所设的情节应该比较熟悉,关键是简洁明了地把情节要点表述出来。答题既要具体又要有所侧重,重心要落在所问上,要交代故事的来龙去脉,但不要面面俱到。

【答案】(1)袁绍得知孙坚得到了传国玉玺。

(情节要点)①孙坚发誓他没有得到玉玺。②袁绍叫来从孙坚营中逃出的军士对质。③孙袁双方欲动手,被众诸侯劝住。

(2)宁国府半夜派焦大送客回家。

(情节要点)①贾蓉骂了几句,叫人将焦大捆起来。②众人将他掀翻捆倒,拖到马圈里。③用土和马粪填了他一嘴。

③感悟、评析、探究题类题型。这类题属文字表述题,可分为人物评述、内容评析探究、人物思想评析探究等。解题时要注意对名著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和思想意义等知识的积累;审清题目要求,答题要有针对性,要弄明白是评价人物还是评价主要内容,抑或思想意义或语言特点等;选择好答题的切入点。

如(2012年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24题。

《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23.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此题考查人物情感态度。从断句考查对文本的不同理解,较巧妙。两个断句的差别在于,前者“不问马”为一句,后者将“不问马”标断。这一细小的变化,使意义有了明显不同,“伤人乎?不问马。”体现了重视人的安危状况,而没有问及马。“伤人乎?‘不’,问马。”说明关心人的安危,人没有危险,再问马,可见,也关注马的情况。

【答案】(1)贵人贱马。(2)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

24.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此题考查根据文意表达个人观点的能力。这只有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才能具有分析问题、准确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表述观点时要有理有据。题目考查了《论语》的仁爱观,对比如下:第一种,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没有问马。第二种,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译文:马房烧了,孔子退朝回家,问道:“伤了人吗?”(回答说:)“没有。”接着询问马的情况。按照前一种标点,孔子只关心人的伤亡,对马的伤亡则不闻不问。而唐人的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

【答案】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

三、规避答题误区。

1.认真审题,根据题目的设问指向和要求来答题,切忌答非所问。

2.概述故事情节或场面,应将事件过程及其主要人物交代清楚;分析人物形象性格特征,应紧扣关键情节或细节来说明人物的个性特征,忌用大而无当、表意笼统的词语来贴标签。

3.仔细斟酌词句,力求答案语言简明、连贯,书写字迹工整,标点规范。

第12篇

一、趣味故事,激发学习劲头

有部分教师一上来就按部就班的给学生讲解教材上的知识点,面对抽象的公式、定义等,让学生摸不清门路,从而产生抵触心理、知难而退。为此,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利用趣味数学故事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好奇心,主动去思考,解决故事中的问题,为此就要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产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

例如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所讲的一则故事:山羊伯伯挑了100斤的大葱去市集卖,大葱的价格是2元/斤,却遇见了狡猾的狐狸,狐狸上前问山羊伯伯:“你这葱,葱白多少?葱叶多少啊?”山羊伯伯回答:“一棵大葱,葱白占20%,其余80%都是葱叶。”狐狸对山羊伯伯说:“你的大葱我全要了,但是我喜欢分开买,葱白1元/斤,葱叶1元/斤,刚好2元/斤。”山羊伯伯听了很高兴,心想这么快就将100斤的大葱全卖了,就与狐狸成交了,于是狐狸就说:“那好,葱白占20%,就是20斤,1元/斤就是20元,葱叶占80%,就是80斤,1元/斤就是80元,那么一共就是100元”。就这样,山羊伯伯得到了100元,小朋友帮山羊伯伯算算,山羊伯伯是否吃亏了?

由一则趣味的数学故事打破课堂教学死板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求,产生对数学课程的好感,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更有劲头。

二、故事诱导,彰显数学魅力

数学知识的魅力就是在解决问题时要层层深入,对所给条件进行抽丝剥茧,解决一个数学问题就如侦破一件案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到让学生发现数学的魅力,从中获得成就感。在此,笔者引用教学过程运用的两则小故事供大家参考。

故事一:有位老人他想考考自己的三个儿子,就将自己的17匹马牵到儿子面前,说:“假如我死了,这些马就归你们,老大得一半,老二得三分之一,老三得九分之一,但是你们不能伤害马,不得杀马,你们怎么分?”三个儿子都在心里盘算着:“17×1/2,17×1/3,17×1/9 怎么能不伤害马、杀马呢?”

故事二:1+2+3+ ……+97+98+99+100 = ?

讲完故事后,笔者提出问题:“有哪位学生可以帮助我解决这两个问题?”顿时,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们积极思考问题,相互讨论着。学生通过自己的分析解决出问题,从中获得成就感,发掘数学的魅力,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基础。

三、故事演绎,简化教学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突破教学难点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所在,在小学教学过程中,针对“正比例、反比例关系”的教学,很多教师尝试了不少方法,但是都收效甚微。笔者通过对教学经验的总结,找出其中的切入点,编排出一则则小故事,变抽象为具体,将抽象的概念知识简化,便于学生学习掌握。例如“成反比例关系”这一概念,笔者编了《土财主做衣服》的故事:有一位吝啬、贪婪的土财主他想为自己添置一件新衣,于是他便挑了一块布料拿到裁缝店,他觉得这块布料做一件衣服,肯定能多出不少,不能让裁缝占了便宜,于是就对裁缝说:“我这块布料做两件衣服,可以吗?”裁缝看了看财主说:“可以。”财主眼珠滴溜一转心想:“回答的这么爽快,我肯定吃亏了。”就这样,土财主反复询问了多次,最后说:“那要是我想做成10件衣服,行吗?”裁缝迟疑了一会,上下打量着土财主,慢慢回答:“可以。”这时土财主才放心,心想:“幸亏我聪明,要是做1件衣服,我就吃大亏了,这回可好了,让我说到了10件”过了几天,土财主高高兴兴地跑到裁缝店取衣服,结果傻了眼,裁缝拿给他10件巴掌大小的衣服。

听完故事,学生们都大笑,笔者便顺势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样一块布料,裁缝说做1件、2件,甚至是10件衣服都可以?学生都回答说:“布料的大小不变,做的衣服多了,裁缝同样可以裁剪,只是衣服相对小了而已。”通过这个故事,反比例概念便清晰可见。于是,再给学生补充一些类似概念,如:同样一段路程,走得快,时间就花得短,走得慢,时间就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