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4: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清明节内容,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1、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2、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3、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4、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5、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节期很长,有10日前8日后及10日前10日后两种说法,这近20天内均属清明节。
6、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
7、《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8、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来源:文章屋网 )
想了解清明的一些相关知识吗?下面就随小编看看清明节简单又漂亮花边黑板报内容,希望喜欢哦。
清明节黑板报花边简单又漂亮图片欣赏
清明节黑板报花边简单又漂亮图片1
清明节黑板报花边简单又漂亮图片2
清明节黑板报花边简单又漂亮图片3
清明节黑板报花边简单又漂亮内容:节气清明与清明节
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中国传统节日介绍图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个节气,不是节日。清明节气在时间和天气物侯特点上为清明节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该节气被看作清明节的源流之一。
清明节不单单是扫墓的节日。除了缅怀先辈以外,传统的清明节有着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还包含着孕育新生命的意思。今年即将到来的清明节,将成为新假期制度实行后的第一个清明节。沪上部分知名民俗学专家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清明节放假引起大家关注的,更应该是清明节这类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如何更好地保存。
清明与农时联系紧密
清明节既是节日也是节气之一。据有关专家称,在《淮南子·天文训》上就有:“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有着密切的关系。
专家告诉记者,清明作为传统节日,包含着丰富的风俗活动内容。清明节是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活动仪式是祭祖、扫墓,这是人们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人们重要的礼俗活动之一。踏青节、扫墓节、聪明节都是清明节的别称。中华民族的祭祖活动往往在郊外进行,人们把扫墓和郊游结合起来。
据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专家仲富兰教授称,清明节不能仅仅理解成扫墓。因为这是唯一一个与二十四节气重合的节日,说明清明与农时和大自然的联系很紧密。他说,清明节祭扫的起源,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土葬,由于土葬后的水土流失,因此每年定在清明节时祭扫祖先的墓地。同时,结合清明节时的气候特点又可以进行踏青活动,放风筝等,可以说是一个既肃穆又轻松的节日。
而民俗学专家陈勤建教授称,清明时节是宇宙、人和自然三者的生命交汇点。因为清明这个节气是播种的季节,因此既是大自然的节气,又是孕育生命的起始,也是祭扫先祖的节日,在唐宋年代,清明就是一个重大的节日,每年都放长假。而且早在先古时,清明就已作为一个家庭祭祀的重要日子。
传承文化“从娃娃抓起”
但是专家也指出,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都是农耕文化下的节日,由于失去了产生时的文化背景,因此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清明节这类传统节日往往在现在的年轻人眼中只是一个形式,甚至有些年轻人连家族的来源都不甚了解。
据有关专家介绍,清明节其实在古时有众多的传说和活动。比如古时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就是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节寒食节合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代后才移到清明。清明节时的活动也有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植树、放风筝等丰富多样。尤其是放风筝,传统清明节时期,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有些人还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复旦大学长期从事民俗研究的专家郑元者教授称,现在清明放假,说明国家开始重视传统节日了,在强化传统民俗文化意识方面确实有点作用,但是不论如何,要使更多的人重视清明节这类传统节日,还需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从小就了解清明节等这类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提高传统文化素养。
而陈勤建教授认为,清明节不久前已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下的节日都有中国的民俗特色,应该把这些传统节日打包,一起申请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又是清明雨季,再次缅怀,感情中增添了更多,不只是怀念,更多的是崇敬。关于清明节缅怀先烈手抄报怎么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清明节缅怀先烈手抄报图片,欢迎大家前来欣赏。
清明节缅怀先烈手抄报图片
更多关于清明节缅怀先烈手抄报内容欢迎点击进入↓↓↓
2020清明节缅怀先烈手抄报简单又漂亮
小学生清明节缅怀先烈手抄报图片大全
2020疫情下清明节缅怀先烈手抄报内容
2020最新清明节缅怀先烈手抄报一等奖
2020清明节怀念革命烈士手抄报模板素材
清明节网上祭英烈的寄语
1.清明时节雨纷纷,英烈忠魂满乾坤,借问苍天何处好,泱泱大国中华梦!
2.通过追思先人,缅怀英雄,我们会更珍惜当前的幸福生活,从而继承先烈遗志,铭记历史使命,好好学习、通过“网上祭先烈”,为英雄燃上献上一束鲜花,以表达我们不尽的景仰和追思!
3.英勇的先烈们永远是我们学习和敬仰的榜样,你们的精神和勇气将会激励和鼓舞我们,让我们知道今天的幸福是用你们的生命和热血奠定,我们会更珍惜今天的一切,我们会继承先烈的精神,坚强勇敢乐观,积极向上,成为对社会和国家有用之人!
4.没有先烈的付出,就不会今天的中国,为了一个强大的中国,他们付出了太多,今天在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新时代的中国人应该像先烈一样,守住和平,守住我们寸寸山河和海疆。
5.向烈士们致敬!因为你们的大无畏,你们的先天下之忧而忧,你们的坚持不懈义无反顾,才有了祖国的和平稳定,才有了如今的繁荣发展,才有了“中国梦”!
6.缅怀革命先烈!你们用牺牲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是你们,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没有你们,我们今天怎能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没有你们,我们怎么会有今天幸福的生活。今后我会更加珍惜红领巾,会更加热爱和平的生活!
7.在华夏大地上,浩浩汤汤的5000年历史长河中,上演了多少悲壮的英雄史诗!不雪靖康耻不罢休的岳飞,为国家南征北战的李广,为国家统一而收复台湾的郑成功,中用致远号撞向敌舰的邓世昌……这些中华名族的英雄令人振奋,发人深省。在清明之际,也让我们一起缅怀先烈,感谢它们当时用自己的生命为我们换来美好的现在!
活动目的:
自古以来,在这片繁荣而肥沃的土地上涌现出了众多极有名望的先人,他们为了这片土地的繁荣和富强谱写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理应得到后人的敬仰和学习。而清明节就是我国传统节日中缅怀祖先、纪念先人的重要节日,是一个意义深远的日子。开展此次活动,正是旨在缅怀先人、纪念先人,弘扬和传承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广大少年儿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我们的少先队员进一步感受家乡浓郁的文化气息并从中受到熏陶。
活动安排:
一、缅怀先烈传承民族精神
(一)、搜集资料,了解清明文化
1、清明节的由来
2、各地的清明节习俗。谈谈自己对清明节各种习俗的感想,有哪些是作为文化传统可继承的,哪些是封建迷信活动应破除的?
3、有关清明节的传说、故事
(二)、手抄报设计。
我们要穿越时空的隧道收集和整理我们家乡先人的动人事迹,还要把他们的名字和事迹牢记心中,学习和继承他们从中折射出的优秀品质,唯有这样才能真正表达我们对他们的敬仰之情。
活动参与对象:三——五年级队员
活动形式要求:各班在放假期间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围绕所搜集的资料介绍以及队员的心得体会等方面构思栏目,设计制作手抄报。所设计制作的手抄报规格为8K大小,文字一律用钢笔认真誊写。
学校教育
1、利用午休时间,班级播放英雄人物教育影片或组织学生阅读有关书籍,通过观看影视片的部分内容了解先烈、先贤等的事迹。
2、校园小广播开展一期“话说清明”的专题节目,了解清明文化的内涵、来源等节日文化。并利用不同的时段,对各中队搜集的材料,进行筛选、展播。
3、组织队员开展清明文明祭扫活动。一方面组织学生通过网络对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烈士们进行网络祭奠另一方面,开展节前教育,要求学生在清明小长假的休息日中,以雏鹰假日小队的形式开展节日活动,如:荡秋千、踏青、放风筝等活动。并要求学生在与长辈一起去扫墓的途中要文明祭扫,做文明的小公民。
清明作为节日,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效仿于次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习俗。清明和古代寒食节日期接近,到了唐朝,清明节和寒食节渐渐融合为一个节日,即今天的清明节。
清明祭祀习俗
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据宋《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参加扫墓者也不限男女和人数,往往倾家出动。这样清明前后的扫墓活动常成为社会全体亲身参与的事,数日内郊野间人群往来不绝,规模极盛。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节属于鬼节而通常不被冠以鬼节之名,就在于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亲近者的亡魂,重在表达孝思亲情。另外两个鬼节则连恶鬼、野鬼也一并祭祀,重在安抚鬼魂,不让它们作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也有清明节祭祀其他鬼神的做法。上海旧俗就有在清明节举行的专祭厉鬼的祭台会仪式,祭祀那些饿鬼、幽鬼孤魂,防止它们成为恶鬼作乱。这种祭台叫祭厉台。旧上海还有清明节的前一天迎请城隍神的做法。在清明节这天,城隍神要坐大轿出巡祭厉台,以赈济安抚孤魂野鬼,其场面十分盛大热闹。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旧时,北京人祭扫坟墓不在清明当天,而在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墓。浙江丽水一带则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在山东,旧时,多数地区在清明当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内扫墓;现在,一般都在清明这天去扫墓。晋南人则将扫墓的时间分为两次。一次在清明前几天,是各家分头去扫墓。第二次是在清明当天,一个村里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上海人扫墓时间,新坟旧坟有别。凡是新近过世的,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没做过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节这天请僧道诵经做法事或道场。如果是老坟并已做过法事或道场,扫墓不一定在清明当天,可以前后放宽些,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后八天的范围,俗谓:“前七后八,阴司放假。”意思是过早或过迟都会失灵。
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在墓地祭祀,祭祀者离祭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得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处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清通礼》把修整坟墓解释为“扫墓”名称的来由:“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过去由于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竿上,或用石块、坷垃压在坟墓边。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这样,凡是祭扫过的坟墓就有纸幡飘飘,构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观。没有纸钱者,一般就是缺少后嗣的孤坟了。后来,一般不再讲究禁火,就把纸钱烧掉。旧时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烧包袱”。所谓“包袱”,被祭祀者当作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的“包袱皮”,即用白纸糊的一个大口袋。这口袋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有图案的,用木刻版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莲座牌位,写上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张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包袱里装有各种冥钱。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清明风俗活动
除了扫墓,清明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寒食、清明节时一项重要的节庆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据《开元天宝遗事》一书记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竞立竖秋千。令宫嫔辈嬉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相与仿之。”唐诗人柳中庸的《寒食戏赠》诗云:“春暮越江边,春阴寒食天。杏花香麦粥,柳絮伴秋千。”此俗一直到元明时期仍十分盛行,这从元朝末年熊梦祥修撰的《析津志》一书的记载中可见一斑:“清明寒食,宫廷于是节最为富丽”,“上至内苑,中至宰执,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游为乐。”
蹴鞠――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拔河在古代叫牵钩、施钩,是古老的角力游戏,先秦时期楚国曾用其来训练士兵。唐朝时期,拔河成为宫中十分风行的一项清明节俗。据《新唐书・中宗纪》记载:景龙四年(公元710年)清明节,唐中宗“令中书省门下供奉官五品以上,文武官三品以上,并诸学士等,自芳林门入,集于梨园球场,分朋拔河,帝与皇后、公主亲往观之”。唐玄宗时,也曾多次举办拔河之戏。据说拔河有祈丰收的意味。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清明时节,时逢阳春三月,春回大地,草青树绿,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于是,每到清明,人们聚亲约友,扶老携幼,去郊外踏青。顾非熊《长安清明言怀》一诗对此描写得更为详细:“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诗“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和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了宋代清明时节京都人民踏青远足的热闹情景。而宋人周密《武林旧事》一书中关于这一习俗的记载则将一幅清明踏青图惟妙惟肖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仕女艳妆饰,金翠琛璃,接踵联肩,翩翩游赏,画船箫鼓,终日不绝。”
又到了春雨霏霏的清明时节。作为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中华民族包括海外华人都十分重视。每年的这个时候,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或扫墓祭祖,追思先人,或踏青郊游,享受大自然的清新。
“追思先人,勿忘生者”的节日习俗
在中国的节日系统里,清明节是比较独特的。首先,它是一个与传统农时节律“二十四节气”相吻合的节日。节日与节气重叠在节俗史上并不多见,而清明节融合了历史上的寒食节、上巳节等节日内容,与农事节令关系密切。其次,清明节的文化内涵特殊。它既是一个追忆和祭奠先人的日子,是肃穆的,也是人们踏青游玩、享受春天无穷乐趣的节日,是欢乐的。逝者与生者,哀伤与欢乐,这些人世间的悖论在清明节得到了充分的协调和安排。
概括清明节的文化内涵,莫过于“追思先人,勿忘生者”。切莫小看了这简单的八个字,所有清明民俗活动的具体内容都浓缩其间。各种祭奠扫墓、追思先贤、敬重祖先的活动,都属于前者;而伴随清明节日的大众性娱乐活动,如斗鸡、拔河、荡秋千、放风筝和蹴鞠等,则属于后者。两者结合形成了林林总总的清明节俗形式,这些节俗形式,并不是源于官方的律令条文,而是来自芸芸众生自发的生活实践。因此,这些习俗比礼法所规范的传统要坚韧得多,也强大得多。
“祭祖拜宗,慎终追远”的豁达生死观
清明节扫墓祭祖、追思先人的活动,充分表达了中国人慎终追远的深厚感情,而“祭祖拜宗,慎终追远”,反映的是中国人豁达的生死观。中国的文化传统里,有把生与死等量齐观,将生命看作呈抛物线形的自然过程,对生和死都抱顺应自然态度的生死观念。这种豁达的生死观在佛教还没有传入中国以前就已经存在,如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庄子的“齐生死”。许多坚定的唯物主义者面对死亡,说“去马克思那里报到”,也是一种淡定的态度。这种生死观派生出对生命的两种态度,一是顺应自然,“知足常乐”的生存观;二是“砍头不过风吹帽”,“视死如归”的死亡观。
从这种豁达的生死观出发,中国人形成了浓烈的“生死排场”,表现之一就是崇尚“入土为安”,对逝去先人的安排特别重视。从古至今,“入土为安”习俗顽强传承。土葬就会有坟墓,坟堆历经一年四季的风霜雨雪,难免会堆土蒙尘,难免会草木凋零,就像故去的亲人,越走越远。因此,在来年春暖花开、万物萌发之时,就有“扫墓”之举。扫墓其实是一种仪式,它寄托了中国人重视亲情、慎终追远、敬重祖先的情感追求和价值关怀。
因此,清明节远不止扫墓、烧纸钱,其更深的意义在于对已逝亲人、祖先的怀念,对先贤、英烈的追思和崇敬。在清明节,中国人祭祖拜宗的传统得到了集中的展示。扫墓、祭奠是一种神圣的生命交流仪式,它年年轮回,代代传承,昭示着血脉的继承,使祖先与后代之间有了联系,构成了人们顽强生存和追求幸福的重要动力。中国文明几千年香火不绝,一脉绵延,当然与这种“不忘本”“不忘根”的民族特质有重要关系。
祭先烈、敬先贤、忆先人
几年前,我国将清明节设立为法定假日,这对弘扬传统文化意义重大。为更好发扬清明节文化的积极意义,清明节应该成为“祭先烈”“敬先贤”“忆先人”的重要平台。
“祭先烈”,就是我们生者对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民族英雄、革命志士的怀念与景仰,他们没有完成的事业,我们要踏着他们的足迹努力去完成。在清明节,可以组织各种活动,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革命精神,通过“祭先烈”活动进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近年清明节之际,国内媒体发起的“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活动,以“知荣、明耻、奋进”为主题,表达广大网友、社会公众对为国捐躯民族英烈的深情缅怀和无限思念,这样的活动就很有意义。
“敬先贤”,就是崇敬和追思那些曾经以自己的贤能、品德、才干为社会作出杰出贡献的科学家、文化名人等。法国有先贤祠,其中安葬着很多对法兰西作出重要贡献的历史人物,现在已经成为法国精神的象征。在笔者看来,先贤首先是知识分子中的杰出代表,如徐光启,也包括工商界及官员、地方绅士中具有很高社会声望的人士。这个群体的产生,与相对发达的民间社会相关,他们一般都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广泛的社会关系和为舆论认可的社会声望。“先贤”是社会的良心和脊梁,怀念先贤,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和深入推进荣辱观教育。
“忆先人”,就是缅怀先人,祭祀祖先。天下之人皆有本源,每个公民各有祖先。正是一代又一代先人的艰难打拼,辛勤的开拓与奋斗,才成就了我们今天继续前行的起点。清明前后,一些地方公祭“人文初祖”,人们回家“扫墓上坟”,满足了海内外华夏赤子致敬先人的心愿,寄托了人们对先人的追思和怀念。缅怀先人,“祭之以礼”,寻根追远,既是对生命的尊重,也是对文明的传承,更是对浩瀚历史的敬畏。
今天如何传承清明节文化
清明节起源于农耕社会,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传统的清明节文化主要依凭着民间乡土社会世代相传。当前,我国正在经历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巨大转变,清明节的传承也在经受社会发展的考验。其中的一个重要考验是,当代传媒技术日新月异,现代媒介大规模地侵蚀传统节日文化,改变了传统节日背景下人与人的关系。在现代传播媒介日益兴盛的环境下,消费主义文化盛行不衰,我们要警惕清明节文化内涵的流失,防止它成为一个纯粹的消费性节日。
当前,最要紧的是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把清明节中“祭祖拜宗,慎终追远”的文化情怀、精神内涵、民族特性发扬光大,关注、保护和宣扬那些强调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相处的文化生态,保护与清明节相关的游艺、祭祀、饮食习俗,以及与之相互依存的民间艺术。
关键词:清明节文化;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
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大学生思想教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同时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宝贵教学资源,因此利用传统文化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意义深远,不但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还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水平。
一、基于传统文化方面因素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文化淡薄。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不高。从节日上看,大部分学生更加注重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对于中国的传统节日不是十分重视;在饮食文化上看,当代大学生更喜欢肯德基等西方食品;从音乐文化上看,大学生对于古典音乐感兴趣的占少数,其普遍喜欢西方的摇滚等音乐形式。这导致传统文化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2.传统维护知识匮乏。受经济全球化影响,西方文化被大量传入中国,特别是当今年轻人,过分主张西方思想形式,对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十分重视,这就导致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方面的知识了解的较少。3.优秀传统文化道德淡化。这种现象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公众传统文化意识淡化,部分人以自我为中心,存在较强的个人主义倾向,在日常与人接触的过程中,常常忽略他人感受,轻视集体利益和团队精神。二是缺乏一定的责任意识,在对人生理想的追求上,过于重视物质,对于传统道德不是十分重视,没有深刻人文精神。
二、利用清明节文化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策略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这一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的、具有民族特征的传统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种传统节日,这些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一定的影响。以清明节为例,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1.搭建社会清明节文化教育平台,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清明节在我国有着有悠久的历史,在清明节这一天,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学校应当采取有效的措施,为学生建设清明节文化教育平台,引导大学生充分融入清明节文化中去,从中体验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例如,学校开展扫墓活动,对已逝去的战士进行悼念等。同时清明节期间,学校应当组织学生对人文始祖或者古代圣贤进行祭奠,帮助学生在清明节期间身临其境,体会祭祀的人文始祖的庄严和神圣,使学生充分感受到自身是华夏子孙,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学校要大力渲染清明节气氛,开展具有鲜明特征的民族活动。社会上会开展一些“清明经济”,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清明节内涵。例如,清明节会出现一些传统的食品,如青团子、清明果等。政府可以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物质支持,因为大学生在经济上尚未独立,生活上还要依靠父母,在参与清明活动的过程中,需要花费一定的经费,相关政府部门可以在这方面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从而帮助大学生充分了解清明节这一传统节日。2.结合学生家庭,传承清明节文化。家庭可谓是学生最好的学校,父母则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大学生兴趣一部分取决于家庭。因为大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缩短,法定假日的设置为学生和家人提供了相处的时间。因此学校可以适当的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引导学生家长在家里增强节日氛围,避免吃喝玩乐。家长需要尽可能地将清明节文化内涵驻入学生思想之中,充分展现家庭美德。家长可以在清明节期间带领子女参加祭祖,将传统美德渗透给子女。学生家长可以为学生讲述自己的经历,将自身的经验说给子女听,对子女进行思想教育。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进行家庭祭祖过程中,家长要本着虔诚思想开展,祭祀过程中所用到的物品等一定要简单,表现出对先人的敬意即可。家长可以向先人献上鲜花等,表示对其的哀思;或者亲自动手制作寒食,同时向子女讲述这些物品的由来。注重礼尚往来,家长向亲友或邻居赠送寒食,表示敬意。有些家庭不是十分注重这方面的传统,这就需要学校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从而实现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3.高校挖掘清明节文化内涵,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学校充分开发清明节教育资源,对思想政治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清明节有一个感人至深的典故,同时有着古老的传统礼仪,因此其所传承的精神是学校进行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目标,因此学校应当将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宝贵教学资源。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传统节日课程,对中国传统节日进行系统客观的讲解。如讲解清明节这一传统文化过程中,需要对其的起源、演进以及清明节的风俗特征等进行详细阐述。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其中的内涵和所要传达的思想。学校在清明节期间,营造一定的清明节氛围。当今大学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实践教学。因此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清明节这一平台,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学校可以邀请相关学者与学生共同追溯清明节传统习俗,通过实际操作的方式帮助学生深刻了解这一节日。
三、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正确运用中华传统文化实施思想政治教育是一条科学可行的新路径,这种方式值得被广泛推广。
作者:郑笑丛 单位:开封大学旅游学院
参考文献:
一年级关于清明节的日记范文一4月4日 晴 星期一
今天是清明节,我要去祭拜我的爷爷奶奶,可是,他们在很远的地方被安葬了,所以去不了,为了表示敬意,我把他们的照片拿出来看一看,尽尽孝心。
我还在网上给去世的烈士们献了花圈,敬了礼。因为只有他们的牺牲,才有了祖国今天的辉煌!
一年级关于清明节的日记范文二4月4日 星期五 天气雨
今天,妈妈爸爸带我去扫墓。这座山很高,我好不容易才爬上去。天上下起毛毛雨,我们点香上拜,放起鞭炮吓的我连忙把耳朵挡住。鞭炮中我慢慢地走下山去。在回家的路,我心情十分沉重。
一年级关于清明节的日记范文三4月4日 晴 星期一
今天早晨,我看到门上插了桃花和柳枝。我就问爷爷:“为什么今天要插桃花和柳枝?”爷爷说:“因为今天是清明节,今天开始,天气已经变暖和了,冬眠的小动物都苏醒了。”爷爷还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是我们学习的好时候,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
一年级关于清明节的日记范文四4月4日 晴 星期一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转眼又到清明节了。”
今天上午姥姥教我折元宝。只见姥姥拿出10厘米左右的正方形金箔纸,不一会儿就折出一个金灿灿的元宝。我也跟着姥姥的步骤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折。不知不觉我俩的面前就摆满了元宝,好像一只只金色的小船正准备去远航呢!姥姥告诉我:“这些是为家中去世的亲人准备的。”希望这些小船能把我们的心意带给他们。
一年级关于清明节的日记范文五4月4日 晴 星期三
夜里雨声,闲读宋词,听北宋词人晏殊浅吟:“燕子来时春社,梨花落后清明”。翻过几页,又听见晏殊第七子晏几道叹息:“舞烟眠雨过清明”。
心里蓦地一惊,春社已过,清明又至了。
《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
清明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元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清明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还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清明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逝者已去不可追,请君珍惜眼前人。清明墓碑前,无限的感伤将被抒发,祭祀者的泪珠将串成一段段湿漉的回忆,暖春的微风抹不净伤感人的眼睛。人生漫长的旅途不会停歇,宗脉的延续是一串加粗的省略号,老人的白发便是清明节最醒目的问号,孝顺与赡养是唯一正确的选择,是炎黄子孙对清明的最佳诠释。让孝敬之心日日在,坚持善待自己的父母与老人,在暖春四月的某个清明,立于拂起万千愁绪的细风中,才不至于面对死气沉沉的墓碑,空余幽幽的哀叹和无边的自责,背负一团心冷在风里哀号盘旋。
"洋节"的盛行,让中国传统节日面临危机,"中国节"的模式化,让年轻一代开始对传统文化产生误导.一提清明节,人们往往只想到上坟,祭祖,其实清明文化内涵很丰富,今年将利用国家调整法定节假日的契机,在清明期间,开展"我们的节日——清明节"综合实践活动,扭转学生的认识,同时让更多的青少年爱上中国传统文化."
【调查目的】
1,了解清明节的来历,知道清明节的习俗及文化内涵,乐于参与清明节的活动.
2,初步了解家族中人与人之间的亲属关系,怀念先祖,尊重长辈等.
3,敬仰怀念革命烈士,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提倡"绿色祭奠,科技祭奠,真情祭奠",过文明简约而有意义的清明节.
【调查内容】
一,清明节由来
谈到清明节,有点历史知识的人,都会联想到历史人物介子推.据历史记载,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艰苦,跟随他的介子推不惜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块肉让他充饥.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做了国君(即晋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赏所有跟随他流亡在外的随从,惟独介子推拒绝接受封赏,他带了母亲隐居绵山,不肯出来.
晋文公无计可施,只好放火烧山,他想,介子推孝顺母亲,一定会带着老母出来.谁知这场大火却把介子推母子烧死了.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户户只能吃生冷的食物,这就是寒食节的来源.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人们便将寒食与清明合而为一.现在,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拜介子推的习俗,也变成清明扫墓的习俗了.
二,清明节农事谚语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朦朦胧胧,清明播种.
麦怕清明霜,谷怕老来雨.
清明前后雨纷纷,麦子一定好收成.
春分后,清明前,满山杏花开不完.
清明喂个饱,瘦苗能转好.清明不上粪,越长越带劲.
清明种瓜,立夏开花.清明种瓜,船装车拉.
清明后,谷雨前,又种高粱又种棉.
三,清明节对联
1,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2,山清水秀风光好;月明星稀祭扫多.
3,年年祭扫先人墓;处处犹存长者风.4,流水夕阳千古恨;春风落日万人思.
四,24节气,清明节排五
24节气名称: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以上依次顺数,逢单的为节气,简称「节;逢双的为中气,简称为「气,合起来就叫「节气.人们为了便于记忆二十四节气的顺序,把二十四节气中顺序每节气各取一个字编成了下列的歌诀:「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成了古人甚至现代人农事及日常活动的重要依据.
五,诗词欣赏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长相思——清明》
清明节,失明节,献君泪和血,天地黯然泪不绝!
思难却,恨难却,三月新坟谁敢掘,捍君一腔血!
清明节的民谣.
三月里来三月三,家家户户上南山.上坟祭祖去扫墓,要在坟头把土添.
哎哟,哎哟,坟头把土添.
为啥坟头把土添,先人祖宗创业艰.后辈儿孙好好干,前辈心里才安然.
哎哟,哎哟,心里才安然.
六,清明节习俗介绍
放风筝,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蹴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荡秋千,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扫墓祭祖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为习俗.唐朝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于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节俗传统.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寒食野望吟》诗云:「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漠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宋朝诗人高菊卿也曾于一诗中描写道:「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七,当代清明节动向
第一,提倡"绿色祭奠".每次上坟扫墓时,在墓旁种一棵松柏,以表祭奠之心.要统一规划埋葬地点,不允许私建小坟头.将祭奠的清明棍,清明吊等用具改为小雏菊,长寿菊等花卉.
第二,提倡"科技祭奠".可在网上建立一个专门的网站,供人们祭奠亡人,这样既可以节省土地,又能反映出新时代的气息.
第三,提倡"真情祭奠".将焚烧纸,送灯等行为改为祭奠诗文的形式.或在先人的墓前,放一段亲人生前喜爱的音乐,献上一束束或洁白或金黄的等.传递先人的是追忆和思念,留给我们晚辈的是文明与简约.
通过多年的实践工作得知,当前国内大部分幼儿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都非常少,五千年传承的传统文化已经逐渐被幼儿所淡化。而导致这些情况的因素有多个方面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
1.1、传统节日教育的“伤风”现象。
伴随着社会的持续进步,国际间的来往也越来越密切,国内许多人开始崇洋。当情人节、父亲节以及圣诞节等国外的节日开始被人们所接受的时候,国内的传统节日受到了较大的影响。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划龙舟、中秋节吃月饼等只是简单的一个形式,幼儿对于这些传统节日的起源以及风俗等一无所知。与此同时,当前许多家庭,节日只是简单的追求热闹,在这些传统节日中,通常都是安排吃喝、娱乐以及聚会等活动,传统节日的文化气氛开始被淡化,又或者一些年龄较大的老人在传统节日中开展封建迷信的活动,歪曲了传统节日的文化,造成歪风邪气的蔓延。
1.2、传统节日教育的“吹风”现象。
在幼儿园的活动中,或许有的教师针对传统节日开展了一些活动,而这些活动通常都非常简单且随机性很强,根本没有将传统节日的文化渗透进去,导致孩子对传统节日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节日的表面现象,孩子根本不能在这些简单的活动中掌握传统节日的文化。
1.3、传统节日教育的“暖风”现象。
当前这种大环境中,我们也必须要看到,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重视发扬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开始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吸引人们去关注传统节日文化,并且让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文化得以发扬光大。例如,国内许多城市在每年的元宵节都会开展元宵灯会活动;一些城市在端午的时候会组织划龙舟活动来纪念屈原。
二、清明节幼儿应该学习什么
2.1、感恩精神
根据相关史书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在逃亡的过程中,伴随其逃亡的臣子介子推为了保护重耳的生命,介子推从自己的腿上割肉给重耳充饥。之后重耳逃亡成功,回到晋国做上了皇帝,便将隐居山林的介子推去世的日子定为寒食节,让全国哀悼介子推。寒食节经过多年的传承之后,就变成了当前的清明节。祭奠先驱、悼念英雄,这些都将感恩的情节充分展现出来。
2.2、体会生命的意义
清明节中的扫墓活动以及祭奠革命英雄的风俗,虽然只是简单的一束白,一个简单的鞠躬,却可以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意义所在,从而在自己有限的生命去证明自己的人生价值,即使传统的“舍生取义”已经逐渐被当前的“利己主义”与“实用主义”所侵袭,但是当前国内社会无私奉献的人仍然受到人们的推崇。
2.3、体现忠孝为核心的儒教秩序
在清明节中为已经逝去的亲人扫墓以及对先人进行的祭奠活动,这些活动都蕴藏着浓厚的儒家气息,将忠孝的传统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可以看出,清明节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教育资源,应用清明节对幼儿进行德育教育,能够取得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开展清明节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让幼儿学习清明节知识
在清明节前,教师可以幼儿注意收集与清明节相关的风俗、传说以及故事等,同时将幼儿收集到的内容进行对比,让幼儿之间互相传阅。同时组织相关的活动,例如开展清明节知识竞猜或者讲故事等活动。
(二)情感激励
仅仅了解清明节这些简单的知识对于培养幼儿的民族意识以及激发幼儿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还远远不够,道德行为的源动力是来源于道德情感。通过相关学者证实,道德信念属于理与情的结合,就是道德情感与对应的道德认识进行有机的融合,才可以产生道德信念。
孔子曾经劝人学诗,因为“不学诗,无以言”,也因为“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可以看出,诗词的应用非常广泛。而清明节上千年的积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幼儿学习这些诗词可以更好的了解清明节的文化内涵。
(三)开展接近清明节的活动
首先,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来加强幼儿对于延续与发扬传统节日文化的认知,这样可以提升幼儿对于社会以及历史文化的认知,让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幼儿对道德观念认识越准确,其道德情感也会自然而然的得到升华。
其次,创建合适的环境,渲染清明节的气氛。环境创建属于幼儿园的一门隐性科目,其可以较好的激发幼儿学习兴趣。而在清明节到来之际,教师要考虑到清明节的情况,让环境融入到清明节中。比如,在清明节即将到来的前几天,幼儿园组织进行大型的扫墓活动,并且注重幼儿穿戴的严肃性,通过祭奠活动来激发幼儿对于清明节文化的认知。而在追忆革命先烈的时候,要教育幼儿学先的良好品德,让幼儿心怀敬畏与感恩之心。也可以在清明节假期中,组织幼儿春游,让幼儿亲近大自然,彰显生命的活力。
最后,培养幼儿的民族精神。当前,要培养幼儿的民族精神,最为关键的是必须要以当前社会发展与时代想谋和,不断为清明节添加全新的富有活力的活动。例如,植树活动并只是植树节才可以开展的活动,其作为非常有益的风俗文化,是值得中华儿女继承与发扬的传统文化;而清明节祭奠活动也不必局限于一种模式,也不必局限于陈规陋习,幼儿园可以组织幼儿采用文明祭奠的模式,比如在革命英雄墓前献花来祭奠先烈。采用这些绿色、环保且安全的活动,都是当前形势下非常好的祭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