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4: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育一线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素质教育;南京素质教育实践研究
素质教育是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是落实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重要举措。研究素质教育,不仅要有现代价值观念和现代教育理论的导向,更需要从理性形态转化为实践形态的操作性策略。近十年来,南京市通过研究探索出适合本区域特色的中小学素质教育操作策略,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将中小学素质教育向纵深推进,从而整体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效益。研究也取得了一批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发展了素质教育的理论,丰富了素质教育实践经验。
这其中,取得的成功经验之一是南京市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为广大师生“在线”素质教育创造了新的良好条件。伴随多媒体课件及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南京“在线”素质教育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特别是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在线”素质教育在数量上达到了相当的规模,质量上也有了较高的提升,并逐步得到了中小学学生的认可,成为了南京市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电子平台,沟通无限
南京市为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建设数字化教育环境,实施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素质教育,构建一个高质量的信息化平台,于1999年9月,开始建设南京教育城域网。此网的建设坚持了“以应用为核心,以应用定架构”的原则,结合了基础教育的应用特点。无论是网络架构和网络技术的选择,还是系统软件和硬件平台的搭建,都充分考虑了对应用的支持。其逻辑结构分为两层网络――“南京教育虚拟网”和“南京教育专网”。物理结构采用分布式两层设计:南京教育中心为一级数据中心,江南(江宁)分中心、江北(浦口)分中心为二级数据中心。
南京教育虚拟网已于“十五”期间基本建成,主要由直接接入南京城域网的南京教育信息中心、全市普教系统的学校、单位和区县网络中心组成,是构建在南京城域网上的虚拟公网。南京教育专网由3个中心和覆盖全市各区(县)的普教系统学校和单位,通过2M数字电路按区域分别在各中心汇聚组成,是主中心统一控制管理、分中心分级管理模式。
近十年,南京市用于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资金达数亿元,已建成独立校园网学校470所,校园网接入宽带10兆以上的学校133所,已建校园局域网300个,计算机网络教室1120间,配置计算机4.99万台,多媒体教室8297个。教育资源拥有量32258千兆。现在的南京教育城域网已形成了“两级中心,多点应用”的基础网络架构模式,具有统一的数据标准,统一的软硬件平台,统一的管理系统,为推动南京市素质教育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的深入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全面服务。
整合优质资源,惠及师生
南京教育城域网物理网络的成功架构为南京市素质教育的发展注入了一股强劲的动力,但如何利用好这股力量,怎样让教育信息化给南京素质教育带来实质性的进步呢?我们以为首要任务是对资源进行整合和开发。即对南京基础教育大系统中各子系统集成优化、相互渗透、相互协同、有效控制,并不断获取新的信息,在网络环境下,形成一个系统、完整、有序的整体,从而产生最大效益。这是一个不断创新的工程。
创新之一,为了更好地沟通家长,联系教师,2003年,南京市教育局与南京各电信运营商合作开通了南京市教育系统的统一通信平台――“南京教育一线通”(以下简称“一线通”)。现全市近900所中小学100%“校校通”,每天发送近20万条各类信息。“一线通”紧扣教育热点问题,加强信息策划,做到了全面有效的信息服务。如“快乐暑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高考指导”等。我们广泛挖掘社会资源并予以充分利用,全面开发各系统资源并使之广泛联系,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整合。2003年,“一线通”获南京市“精神文明建设创新奖”。
创新之二,南京市开展了创建“校园文明网络活动室”(以下简称“网络活动室”)的工作。旨在发挥学校良好的网络基础设施与教育主渠道的作用,教育引导中小学生文明上网、上文明网,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2004年,我们制定了“校园文明网络活动室”的相关标准,并对200家学校进行了验收,139家达标。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建有“网络活动室”350个。几年间,我们加强了“网络活动室”的制度建设,制定了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并且加强了网络软件的建设,从技术层面确保了网络活动室的健康发展。同时,为活动室配备了各类电子学习资料和图书。并定期组织一些健康向上的游戏比赛,让学生喜欢上活动室。很多学校利用“网络活动室”对学生开展了一系列自主探究性学习。如南京市五十四中、南京浦口职校等。作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一种全新模式,南京市“网络文明活动室”已经成为信息网络时代德育工作重要阵地和网络教育的重要实验场,为抢占信息时代青少年精神文明建设制高点发挥了重要作用。
创新之三,我们用了两年的时间在2006年建成了基于网络、立足全市中小学共建共享的“南京市基础教育资源中心”。涵盖了从小学到高中各年级各学科的多媒体教育资源库,10万种教育图书的数字图书馆,1200多种教育类期刊的数字图书馆,各学科的专题网站等。现在,南京市各直属教育单位与各区县教育局都建有自己的网站,他们应用信息化手段开展工作。如市教科所的课题申报与论文评审、市教研室的“名师课堂”、“网络大课堂”、市装备办的招标公示、白下区的教师网络博客等。教育信息化真正为基层学校搭建了互相学习、互相研究的平台,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
深入课题研究,推进教改
虽然我们在信息化环境下开展素质教育的工作已经卓有成效,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然而,如何进一步利用信息技术推进南京的素质教育,需要理论与方法上的指导。我们认为,通过开展教育科研,深入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素质教育的发展轨迹,以科学的理论指导素质教育教学实践,是提升南京市教育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因此,我们以课题为抓手,以学生的素质发展为着力点,加强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问题解决”为基本范式。研究旨在教会学生利用先进的信息工具探索问题,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形成对问题解决的独立见解。如“系统思考在创新教学中的应用”课题。此项研究依据系统思考和系统动力学理论,从国外引进的STELLA计算机软件做工具,进行一系列的教学课件的制作和使用。采用建立模型的方法,让学生在STELLA计算机软件上对复杂的学科问题模拟实验,再现科学研究过程的条件控制、因素分析等,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想象、验证、分析与评价能力得以提高。2003年,课题论文《系统思考在创新教学中的应用――中学的化学教学》以及运用STELLA软件工具制作的化学课件模型,被“21届国际系统动力学大会”录用,且论文被收入大会论文集。2006年,南京市与美国佛蒙特州签订了为期三年的合作协议。至2009年,《系统思考与决策实验》研究性校本课程,已在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进行了为期5年的实验。
类似的课题在南京还有很多,仅“十
一五”期间,全市中小学(含职教)被中央电教馆批准立项课题66项,子课题13个,全国重点课题5项,省电教馆立项30项。课题研究扎实,已形成了一批能够进行有效推广的研究成果,并在全国、全省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游府西街小学、中华中学同时获得“十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学与教”优秀成果研究一等奖,2所学校也被评为“十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先进单位。
参考文献:
[1]徐传德.2005南京教育绿皮书.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
一、推荐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落实学校及校大队部工作计划结合本中队的实际情况,积极深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优化育人环境,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依法执教,以德治班,全面育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争取更大成绩。
二、工作要点
1、认真落实我校的德育计划,把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落到实处,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坚持“永远把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把德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充分利用每天的晨会时间和每周的队会课及空余时间,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将学校及校大队部的活动计划落到实处。认真组织学生学习《施洞镇中心小学小学生常规管理》教育读本等,并指导实际行动,注重言行身教,时时处处为学生树立榜样。充分利用班黑板报和“日积月累”等天地强化学生的认识,组织学生认真阅读《告诉世界我能行》、《中国兔子德国草》等课外书,力争在班上形成“人人爱学习,人人争第一”的局面,创建“书香班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计划地进行家访,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家长能与学校密切配合,提高孩子的学习质量和思想素质。
2、进一步加强法制教育,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教育活动。以“快乐收获每一天”为目标,关心时事,继续开展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通过选择有震撼力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同时要认真研究影响青少年主客观要素的变化,提高预见性和针对性。关心学习、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帮助他们克服自卑心理,促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和学习习惯。
3、在日常工作中,深入细致地做同学们的思想工作,积极营造氛围,让孩子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注重从点滴抓起,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努力培养好中队干部,坚持每月对中队干部的综合表现进行评议,采取干部轮换制,让更多的同学能有参与中队管理的机会,充分调动同学们的工作热情。将班上的优等生与后进生结成“一帮一”互助对子,定期进行评比,表扬先进对子,及时通过“教育一线通”通知其家长,增强其信心,促进共同进步,增强中队凝聚力。力争使班上那几位学习有困难同学在学习态度上和学习成绩上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充分利用黑板的一角进行“日积月累”训练,每天出一道智力题让同学们思考、讨论,拓宽同学们的知识面,也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按照大队部及学校的计划,积极发动同学们开展丰富多彩的假日活动,增长同学们的见识,也增强中队的凝聚力,力争使“卫生流动红旗”、“纪律流动红旗”能成为本中队的常客,在学校举行的体育比赛中都能均取得好成绩。
以省市教育现代化建设发展为契机,学习、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用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电教中心以振奋精神、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全心服务于教育的工作姿态,以“扎实研究,实用培训,严格管理,优质服务”为载体,促进新课改的深入,促进教师信息素质的提高和专职骨干教师队伍形成,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为秦淮教育做出贡献。二、主要工作:
一课题引领,教科研并重,扎实推进教育技术工作
1、做好省级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十五”电教课题结题工作省级教育技术实验学校,示范学校要加强“窗口学校”的示范作用,加强研究成果的宣传与推广,并将有关教育技术活动上传到市教育技术研究网上。必须谋划“十一·五”课题的申报工作。
2、加强信息学科教学研究,强化学科管理
1积极参与学科教学视导,深入学校听课调研、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状况,教研组建设和管理等现状,特别组织好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学习,落实、计划组织全区高中研究课两次。
2针对新学期小学、初中、高中信息学科教材重新变动,每两周组织一次有效的教研活动,做到有计划,有目的,有实效和有反馈,通过集体备课,专题讲座,观摩研讨等活动,加强教师们之间的交流合作,解决实际问题,安排全区小学研究课两次,初中研究课一次。
3组织小学信息学教研片,将以东片和西片含城外设立片级教研网,确定东、西片召集人,并开展片级活动。
4组织好高二信息技术省级“会考”工作10月15日~16日
5组织小学、中学信息学科优质课评比,推荐优秀选手参加市比赛。
3、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
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是课堂教学信息化的一种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知识重建和探究性学习等作用。各校要充分发挥网络机房作用,利用现有教学资源,进行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本学期全区小学、幼儿园分别进行网络下的学科“整合”研讨活动。
二继续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应用教育技术的技能
1、举办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课件网件制作培训班,要求,每校推荐一名教师,第三周报名,第四周开班,上课时间每周二下午2:00-5:00,培训,资料费150元/人。
2、组织部分教师参加市、省级网络管理培训班,主要对象是专职计算机教师,并逐步实现网管教师“持证上岗”。
3、配合有关学校的校本培训工作,包括提供技术指导及专题性讲座等。
三加强管理,优质服务,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
1、继续及时维护、更新秦淮教育网站含进修学校的网站,继续推进网上“政务办公”和资料、信息的网上传递。宣传秦淮教育动态、信息、配合区教育局城域网站的筹建工作。
2、积极配合基层学校宽带接入工作和学校网站网页制作,进一步强化“教育一线通”的信息应用工作。
3、督促、检查学校“文明网络室”开放工作,提倡周六,周日让学生“进机房,用机房”。指导各校抓好信息技术的课外活动。
4、加强资源建设,做好“信息资源费”的收费工作。充分用好“一费制”中的“信息资料建设费”政策,为各学校征订有用、实用的电教教材软件。各学校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文字教材中配套磁带小学三年级-六年级,初中学生的征订工作,要严格执行资源建设费,原电教代办费中80%部分,即小学4.8元/人、中学(含高中6.4元/人)的收缴工作,力求做到开学后一个月内上交区进修学校会计室。各学校的信息技术费,在帐目上要设独立科目,做到专款专用,年底对信息技术费的使用进行抽检,违规学校不予年审或取消收费资格。
四几项重要工作
1、组织全区教育技术电教论文的评比工作9月25日截止,推荐优秀论文参加市级评比。
2、市中小学网络文明夏令营的活动总结表彰工作。
新的一学期又要开始了。上半学期可以说我的班主任工作做得很不好,学生成绩不理想,我想这与我的管理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新学期我希望我的班级有新气象。所以我有以下几个设想:一、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注重平日自己的身正为范,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与学生一起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与他们一起做题,一起打扫卫生等,课上我是一名严肃的老师,课后也与学生打成一片,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好感。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课后要经常与学校的老班主任交流,学习他们的管理方法和经验。努力以学生为主,以情感人,以理服人,遇事与其他老师协商解决,处理好每一件小事。工作中,关爱每一名学生,对一些调皮的男孩,要能和颜却又是严肃地批评教育他们,争取能在集体中教育他们,也用个别来影响他,得到学生的信任,让我班的学生在我的严肃中又受到关爱。二、保持学习上进心,提高学习成绩利用班会课等时间,教育学生正确对待学习与分数的关系,平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除了自己教学的功课以外,对其他功课成绩做到经常了解,与其他老师经常沟通,了解哪个学生进步了,哪个学生在行为习惯上需要注意。结合班会课进行思想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有一颗上进的心,想要把自己的学习成绩搞好。让学生在班集里形成学习上的小团体,互相激励共同进步。对于学困生,我给他们不同的台阶登,让日常的教学中也给他们发言的机会,课后及时关心他们的学习情况,让同学帮助他们,让他们在一个学期中也觉得自己有了进步。三、做好任课教师的后勤工作对于班主任来说与学生工作同等重要的就是做好任课教师与学生间的深入交流和协调,在这学期的工作中我主要做好如下几项工作:1、班主任充分做好与任课老师的沟通工作。平时多与任课老师沟通、交流,及时了解班级学生的上课情况,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了解在各学科中,哪些学生进步了,哪些学生退步了,及时掌握学生学习动向。2、使学生充分尊重教师。保证良好的课堂纪律和秩序是对老师劳动最基本的尊重,通过一个学期的努力,四年级同学已经基本形成了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为教师工作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上做到切实地关心老师。3、使学
生踏实、积极地配合任课教师做好组织教学工作。不论老师在与不在,不论是任课教师还是待课教师亦或是实习教师都一律认真对待,上好每一节课,准备好每一个活动。
4、重点培养学习委员和课代表从各个方面做好协调工作,如早读的安排、课前的准备和作业的督促和检查等。5、为任课教师与学生和家长间的交流创造机会与空间。鉴于我在整个学期当中多次与学生和家长进行了多角度、多渠道的交流,因此在与任课教师交换了意见之后,在学生的期末学期鉴定上学生欣喜地、意外地获得了任课教师的赞扬和期待。四、搞好家校工作带好班级,教好学生,不仅仅要了解学生的在校情况,了解他们的家庭情况,对于我的班主任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因此,除了学校组织的集体家访以外,我得用休息时间,到一些学生的家里,向他们了解和反映学生的情况。这学期我主要利用好家校一线通,把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成绩发送给学生家长,家长也能积极回复我,让我更多的了解学生的情况。新学期要想使班级呈现新气象,必须要靠老师和学生大家一起努力!作为班主任更是责任重大!因为大家的目光都聚集在你身上,你也想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体现自己的价值。所以,努力吧!为自己加油!
所谓学前儿童家长教育,是指社会或学校针对学前儿童的父母所实施的一种教育,其目的是让父母了解自己的职责,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引导父母学习和掌握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方法,提高父母的教育素质和教育能力。这里所说的家长,主要是指学前儿童的父母,也包括对还在实际上履行父母职责的其他暂时监护人。
一、大陆地区关于学前儿童家长教育的现状
自2001年9月1日颁布的《幼儿园指导纲要(试行)》实施以来,我国的幼儿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其中学前儿童家长教育,无论是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还是学前儿童家长接受教育的组织形式,都经历了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
1、国家关于学前儿童家长教育的政策法规
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的《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要求:幼儿园要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要充分利用幼儿园和社区的资源优势,面向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宣传、指导等服务,促进幼儿家庭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2003年教育部颁布了《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工作的意见》,要求关工委积极参与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要组织老同志指导家庭教育、参与社区教育,协助举办家长学校和校外教育活动基地,编写家庭与校外教育的读本和资料,开展“读书征文”、“科技扶贫”、“老园丁联系户”、“家教一条街”、“校外学习辅导站”、“双拥教育”、“文明共建”等丰富多彩的育人活动。2004年全国妇联、教育部颁布《全国家长学校工作指导意见》,要求家长学校在普及家庭教育知识,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还对家长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家长学校的指导与管理、家长学校的组织与领导、家长学校的检查与评估提出了具体要求。《全国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中,对家长教育也做出了具体的说明和要求。
2、学前儿童家长接受教育的形式
一是家长自我学习。家长出于自觉自愿,或想找到相关幼儿问题的答案,通过阅读与幼儿教育相关的书籍、登陆育儿网站查阅资料、通过bbs交流育儿心得等方式,主动获取育儿教育的知识和经验。
二是幼儿园组织家长学校、家长学堂等活动。幼儿园定期或不定期地把家长组织起来,由专人进行指导,向家长传授育儿知识及教育理念。目前大陆地区家长学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①专题讲座式。主要是聘请相关专家传授家庭教育的知识和理念、回答家长提出的问题及咨询。参加讲课的有专家、学者、学校的领导(校长或德育主任)、教师,也有家长本人、社会知名人士等。②家长会议式。教师通过家长会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的知识,这实际上是一个学期1至2次的家长例会,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家长参与学校的形式,也是很多家长学校所采用的形式。③经验交流式。有些家长学校不定期地组织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家长们通过这种形式交流育子经验,一般选举家庭教育成绩突出的家长进行主要演讲,让家长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及经验感染和教育其他的家长,给家长们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④授课教育式。通过编印教材和有关家长教育指导方面的资料组织家长接受教育。⑤“家长开放日”等活动。家长走进学校,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深入课堂参与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使家庭与学校的教育保持一致性。
三是社会上举办的各种与教育相关的活动。目前社会上举办的与教育相关的活动形式有:①传媒教育式。一些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单位,利用大众传媒的辐射优势,通过开辟栏目或发行资料等方式举办家长学校。②社区网点式。有的地方在城市街道、大型企业等建有“家长委员会”,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家长会和有利于改善家庭教育方面的活动。③网上家长学校。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建立网上家长学校,也就是所谓的“家校e”,“家”代表家庭,“校”代表学校,而“e”具有教育(Education )、电子信息(Electronic Information )、容易(Easiness)三重含义。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家长们可以通过邮件、博客和一线通等形式相互取得联系。
3、学前儿童家长接受教育的内容
无论是通过家长学校,还是自学或网络学习,学前儿童家长接受的教育内容,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以纠正家长的教育观念为主,主要是通过授课的形式改变家长对幼儿教育的不正确理解,纠正家长心中固有的错误观念,向家长介绍先进的教育理念,端正家长关于学前儿童教育的态度,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借此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家庭观、教育观,从而对家长的教育行为进行指导。另一类主要是向家长传达学前儿童教育的原则和方法。在某种教育理念的依托下,对孩子的正面、负面行为展开分析,帮助家长处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棘手问题,解答家长的疑惑,并给出指导性的建议及实操性的技巧。
另外,作为学前儿童主体的80后家长来说,相比较以往的家长,他们思维活跃,受教育程度高。尽管如此,还是有相当比例的家长对家庭教育存在认识误区,既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教育者的身份,也不能端正自己的教育态度。因此,目前对学前儿童家长所开展的教育,依旧将重点放在改善家长的教育观念,端正家长的态度上。
主要做了以下几件事
一、不断完善办学条件,不断优化育人环境
办学条件是教育现代化的有力保障。在创建过程中,我们力争实现“硬件不软,软件过硬”的目标。,进一步改善了校园环境,完善办学条件。
1、硬件设施落实到位,专用教室配备齐全。
目前有1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817人,班级人数在40-50之间专任教师50人。学校专用教室配备齐全,其中音乐室2个、美术室1个;劳动创造室1个;科学实验室1个,并配有标本室和准备室;计算机网络教室1个;200米环形跑道1个,室内体育馆1个,另外还建有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藏书室、少先队队室、卫生保健室、体育器材室、网管中心、广播室、心理咨询室1个等专用设施设备,其数量和面积均达标。学校现有图书册,生均图书册,每年新增图书人均符合标准。
学校加快了信息技术和安全设施设备的建设,多数(除一年级外)教室配备了多媒体设备,教师人手一部电脑,学校还建立了校园网络管理中心、校园广播系统、校园安全监控系统,16个探头每天运转。
2、校园布局调整规划,育人氛围日趋优化。
学校布局不断合理,育人氛围正在逐步优化。为了使校园真正成为全校师生学习生活的乐园,学校在环境布置上尽力做到内容丰富,美观朴实,注意体现教育性、艺术性、针对性的有机统一。走廊内有学生作品展示,教室内有名人名言布置上墙。绿草丛中有宣传牌,橱窗、板报等布置协调,逐步营造出一种浓厚的教育氛围。校园占地面积15411平方米,绿化面积3680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5450平方米,均超过规定标准。
二、抓教师队伍管理,提升教师素质
1、加强班子队伍建设,提高工作能力。
我校现副校长2人,中层管理干部6人,平均年龄37岁,均有本科学历,班子人员有明显的责任意识,能时时处处表率在先,方方面面苦干在前,真正做到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力求以优秀的品质影响教师,以精湛的业务带动教师,以高超的管理水平领导教师。上任一年来,每位中层已经基本适应新的岗位,工作能力也逐步提升。学校目前专职教师齐全且胜任工作,教师学历均合格。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成长。
(1)开展活动,强化教师师德建设。我们利用每周一次集中政治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师德规范、未成年人保护法、三要八不准、学习先进事迹等。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提升教师形象,增强教师责任心和教育服务意识。
(2)加强学习,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尽管教师工作十分繁忙,但我校总是想方设法为教师创造学习进修、培训的机会,让全体教师在“充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以适应教育新的发展要求。
(3)新老结对,促进青年教师成长。一年来,学校根据青年教师的特点,把培养青年教师作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的重点来抓,学校根据骨干和优秀教师培养计划,采取结对子等措施,使一部分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在刚刚揭晓的区第二届教坛新秀中我校五位教师榜上有名。
现有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超过35人,超过70%,小学高级教师也有22人,达45%,区名师1名,优秀青年教师2名,区、片骨干、学科带头人多名,均达标。
三、学生管理注重养成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
具体做法是:
1、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提高学生思想素质。
我们根据学校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订了详细的德育工作计划,采取多样化的德育教育方法。一是适时开展传统节日、纪念日活动,激发学生责任心、进取心、爱国心;二是开展专题活动,如“爱护眼睛”、“自护我能行”“文明礼仪伴我行”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三是举行“法制讲座”、“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等各种教育,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知法守法,自我防范的能力;四是开展雏鹰假日小队活动,如慰问敬老院、驻军部队,使学生养成尊敬老人,拥军爱军的优良品质。
2、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范意识。
我校始终把安全教育放在学校工作重要位置。一是建设安全工作管理网络,二是建立安全工作台帐,三是通过发放告学生家长书、发短信增强学生家长的安全意识,四是通过以安全教育为主题的各种班队活动增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3、密切家庭学校联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1)定期召开家长会。每学期组织家长会1-2次,参与率达到95%以上。上学期,我校还利用表扬节接,表扬积极配合学校开展教育工作的家长。利用家长学校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家校联系,2009年,我校被评为省级优秀家长学校。
(2)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一线通,及时地实现老师、家长之间的互动联系,
4、重视学生兴趣培养,发展学生个性专长。
我们充分利用学生兴趣小组活动时间,进行专人辅导,挖掘他们的潜力。学校先后建立了合唱队、舞蹈队、绘画、棋类、十字绣、卡通英语等十多个兴趣小组,参与面100%。一年来,学生取得优异成绩。如区广播操评选一等奖;区合唱比赛二等奖;区集体舞比赛二等奖;区竖笛比赛集体二等奖,个人一等奖,多项省市美术比赛获奖等。2009年月-2010年1月,学生个人或将达56人次。
5、严格执行五严规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严格执行五严等多项规定。严格按照课程计划开设各门课程,无随意停课、调课现象,确保教学秩序正常。学生在校活动时间不超过6小时,节假日不补课,学生作业布置符合要求,无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现象。严格按照教育局有关规定订购教辅用书、学具,无违规现象。学校执行每天阳光一小时的规定,保证学生体育活动时间。
四、教学常规管理不断规范
1、抓好教学过程管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学校教导处加大了“五认真”检查、督导力度,做到一月一查,每月底教师进行自查,并认真填写好自查表,教导处人员每月进行抽查或专项检查,并将检查的情况及时向教师反馈,提出指导意见。通过采取平时自查、抽查、学期综合考核等方法来规范教师的教学常规工作,教师工作责任心得到了进一步增强,“五认真”工作也更加规范。
新课程标准对于每位教师都是全新的课题。为此,学校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践中,加大了研讨力度。我们坚持每学期一次的校内公开课,开放周活动,为教师提供了交流、学习、探讨的机会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种级别的教学展示,在教研、交流中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超级秘书网
2、加强课题研究管理,提高教学科研能力。
教师每学期能按要求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选,我校市第三期教育科学规划“个人课题”7项;第四期个人课题4项;区级个人课题8项;2010年4月我校课题“多媒体环境下,教学模式的研究”参加了市级“十一五”规划课题论证会,目前仍在继续研究;仅2009年月至2010年初,教师各级各类论文获奖达88人次之多,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积极性较高,科研能力也逐步提升。
3、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研讨、交流和教学效果。
为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学校建立了网站,45岁以下教师每人建立了博客主页并及时更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中,多位教师能熟练使用多媒体,个别教师还参加了CAI的课件评比,lj老师获区音乐学科课件一等奖。
4、重视科学学科教学,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一是配备科学专职教师1名,督促积极参加教研活动及培训活动二是学校备有必要的实验器材,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实验操作,三是通过各种竞赛活动,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如订阅了《科学大众》,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探索杯、金钥匙等科技活动。
五、规范后勤管理,提升服务意识
1、抓好设备维护,服务课堂教学。
树立为教育第一线服务,为全体师生服务的观念。最大限度地做好后勤保障及各种设备的维护调配工作,确保一线教师教学工作正常开展。
2、严格食堂管理,确保饮食安全。
学校十分重视食堂的建设和管理。学校食堂有专人负责,各项指标合格、管理较为规范。努力做到让师生吃得放心、吃得满意。
3、定期对校舍、设施进行安全检查,加强门卫管理,禁止无关人员和动车辆进入校园。校车必须定期经公安交管部门检测。组织学生户外活动有安全措施
创建存在问题和困难:
1、教师队伍打造:缺乏专职信息技术教师,目前信息课都由老师兼任。
2、图书人均未达要求20册以上,利用率也不够理想。
3、学校特色建设不够显著。
4、办学目标和三年规划依托实验小学制定,缺乏分阶段实施的计划与达成目标。
5、随着外来人口的大量入住尧化地区,学生及家长素质有所下降,给教育质量提升带来了巨大困难。
下一步打算:
1、继续根据评估细则查漏补缺。
2、进一步提升办学条件。
3、加强教师培训力度,制定教师培训计划,促进教师快速成长。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努力打造优秀师德群体。
4、努力推荐学校特色教育,在课程设置、校园文化氛围中有所体现。
5、加强教学研究和校本研究,努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和谐的社会是由和谐的人组成的,在我们这片幼儿乐土,和谐的班级就是由一群和谐的大人、可爱的小孩组成的。35个活泼、天真的孩子、70位可敬的家长、3个默契的老师、108个和谐的人组成了一个和谐的班集体。在构建和谐108的过程中,我们不断遇到各种难题,努力解决难题,对“和谐”这个深奥的词语积累了一些初浅的认识。下面我简略地谈谈我的体会。
一、人与人的和谐
人与人的和谐应该是指人与人之间相互友爱,相互帮助,相互尊重。班级成员各尽其能、各得其所,班级群体中有着良好的沟通气氛和人际关系,班级成员在其中感到很融洽,很安全直至很幸福。而幼儿园的班集体是个特殊的个体,她的班级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1.教师之间的和谐
作为班主任,我有很大的责任团结班级的其他老师,处理好教师之间的关系,构建一个和谐的教师关系。我们班上有2个教师、1个保育员,在教师之间我首先树立的是平等、互爱,约定彼此不能因为学历、职称、工龄、分工等的差别,轻视对方。每位教师都只是班级的一颗小小螺丝钉,也许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是一旦缺少或是损坏,机器都不能正常运转。一直以来,我们团结协作,互谅友爱,默默奉献,教师之间形成了一种尊敬、爱护、心灵相同的和谐关系。
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班上的保育员因为意外摔伤了右腿,但是她考虑到“六·一”快到了,班级工作繁忙,不能请假仍坚持上班,我们2个老师被她的精神感动了,都主动的帮助保育员拿饭、分餐、扫地、拖地,还提议让我们换位工作几天,彼此体验一下对方的工作。经过了这件小事之后,我们之间的感情越来越醇厚,彼此之间工作起来更加默契,更加和谐。在“六·一”亲子游园活动中,家长们都一直赞扬我们老师和谐共处、工作出色!
2.教师与幼儿的和谐
健康的师生交流是建立和谐班级关系的基础。在一个班级集体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关系对一个良好的班集体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几年来的班级工作中,我始终坚持这样的教育理念:尊重幼儿,营造一个师幼平等的空间;赏识幼儿,营造一个个性发展的空间;鼓励幼儿,营造一个天天向上的空间;关爱幼儿,营造一个互爱互助的空间。例如,为了达成这样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生活活动中我们组织开展了“互助小组”、“今天我值日”、“我最行”、“生日会”等活动,让幼儿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到一种亲切的、活泼的、健康的师生关系。在我们班上,老师、幼儿彬彬有礼,清晨,一声“老师,早上好!”“小朋友,早上好!”的温馨问候,孩子们脸上绽放的甜蜜笑容,老师的亲切抚摩,让我们开始了一天美好的旅程!
3.幼儿之间的和谐
孩子们都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怎样才能让35个天真烂漫的孩子象亲兄妹一样互助友爱、和谐快乐地生活呢?这的确有些困难。初初来到这个新的生活集体里面,孩子们也曾为了争夺玩具、抢占座位、排队哭闹,觉得自己受了委屈。为了培养幼儿集体生活的好习惯,我们每周都展开一次以“德育”为主题的教育活动,主要目标是培养幼儿谦让、共享、友爱、合作的好品质,以讲故事、看图书、观看优秀的儿童影片、说说生活案例等形式,通过幼儿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学会生活。慢慢地,孩子们变了,他们懂得了爱别人,懂得了与人和谐的相处。例如,在区域活动中,处处都是欢乐的笑声,时时都会看到这样的身影,两个孩子一起捧着一本图书,安静的阅读;两个孩子在认真的下棋,一个孩子在一旁仔细观战;一群孩子共同搭建了一幢迷宫楼房;你给我穿上花裙子,我给你戴上花帽子,大家翩翩起舞。
4.教师与家长的和谐
正确处理好与幼儿家长的关系也是班级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孩子是每一个家庭的未来、父母的希望,而做家长的往往又会把这种希望转而寄望于孩子的老师,这无疑给我的班主任工作增加了压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深知班主任应主动与家长多联系、多交流,以便及时了解幼儿各方面的情况。
对此,我确立了“以诚相待”地班级承诺,成立了家长委员会,以一个诚挚的心投入到家长工作中,真诚的面对家长,诚实的反映情况,诚恳的解决问题,搭建一座诚信的家园之桥。在和家长沟通的过程中,我总是以平等的朋友身份对待家长,共同探讨、研究教育孩子的最佳途径。我们开设了“家园一线通”联系栏,每天都及时反映幼儿在园生活、学习情况;创办了“亲子花园”,介绍最新的家教动态。每个月给家长准备一份“家庭小读报”,让他们对自己的教育水平自测。每个学期组织“亲子活动”、“家教讲座”、“家长观摩日”、“教师家访日”等活动,开阔家长的视野,丰富家长的育儿知识,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现在,班上的家长朋友都经常主动地通过各种渠道,譬如打电话、上网聊天、撰写家教心得、留言板等方式,互相之间交流教育的体会,增进了解,共同进步。
二、人与环境的和谐
人是不能脱离环境而单独存在的,和谐108同样也要创建人与环境的和谐,充分利用环境的资源实现108和谐快速地发展。在构建和谐108的过程中,我比较注重幼儿与班级环境的和谐、幼儿与家庭环境的和谐。
1.幼儿与班级环境的和谐。
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南》、《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重要精神,遵照幼儿园“为幼儿营造宽松、自由、轻松的生活环境,创设丰富、温暖的物化环境,给幼儿一个快乐的童年。”的教育理念,我努力将班级环境的教育价值发挥到极至,处处渗透生活的真理,字字引发教育的潜能。我们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给他们一个自由飞翔的空间,让他们用自己的小手,以绘画、手工、亲子作品等形式创设多彩的班级环境。譬如,在《虫虫、虫虫飞》的主题活动中,他们认识了昆虫,了解了昆虫,就用泥胶捏出了栩栩如生的各类昆虫;用彩笔绘出了昆虫世界的秘密;用图画故事讲述昆虫世界的趣事;用捕虫网、饲养箱来尝试喂养昆虫的乐趣。总之,幼儿在自己创设的环境中,感受生活、感受快乐。他们与班级环境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和谐的水彩画。
2.幼儿与家庭环境的和谐。
论文关键词:高职教育;社区性;合作
一、社区性高等教育的内涵
社区,即在特定的空间范围里,通过特殊的社会关系、文化特质、发展目标以及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认同心理和归属感,把社区成员凝结成一个社会生活的共同体。高等职业院校走社区性高等教育之路,即:基于直接服务于社区经济的宗旨,融入社区,立足社区,辐射社区,服务社区,以社区为本, 以社区的重点或支柱产业为依托,在专业构建、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培养目标上立足于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增强为社区服务的直接性和有效性,服务于社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培养适应社区(区域)内企事业岗位要求的生产、管理第一线技术人才。同时,为社区提供可满足娱乐、生活以及文化方面需要的课程和活动。
高等职业院校走社区性高等教育之路就是承当起社区高等教育的载体,将功能拓展到社区,直接面向社区开展补偿教育、职业能力培养、学习能力、转岗培训等服务;在社区内促使教育和社区融为一体,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高等职业院校走社区性高等教育之路就是要整合社区与职业教育的资源,发挥二者的最大效用。
高等职业院校走社区性高等教育之路就是要紧紧围绕为社区经济服务的原则,充分彰显办学的实用性、灵活性、经济性、前瞻性和开放性,为大众服务,开设多样化课程,以扩大社区的受益面。
高等职业院校走社区性高等教育之路就是要以满足社区发展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模式,面向社区及区内企业开发新专业,改革课程设置,调整教学内容,推行“订单式”、“模块式”培养,探讨针对社区内企业岗位群需要的、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院校走社区性高等教育之路就是要立足社区,依靠社区,依托社区优势,积极开展与社区内的企业合作,让企业专家参与培养计划的制订,进行课程开发,共同确定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为社区经济提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二、高等职业院校走社区性高等教育之路的意义
1.满足社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积极发展社区性高等教育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更是解决就业矛盾、培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的实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径。高等职业教育拓展到社区既发展了高等职业教育,又为社区提供了满足它所需要的终身学习的需求。
2.构建终身培训体系的需要
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中提出“整合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资源,创办综合性、社区性的高等职业学校或社区学院、社区学校”。社区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最直接体现,将高等职业教育融入社区有助于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3.形成良性的教育循环
高等职业院校服务于社区,学校和社区都可从中受益,实现双赢。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动力源于社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又服务于社区的经济发展。通过社区服务,高等职业院校不仅可以充分吸收和利用来自社区的各种信息,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接受社区实践的检验,从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等和谐发展。同时,根据社区需求迅速调整办学思路,开设适销对路的专业,培养社区急需的人才。
三、高等职业院校走社区性高等教育之路的策略
1.拓展功能
走社区性高等教育之路,高等职业院校势必要改变其原有纯学历教育功能,要横向扩展,发挥其本能,拓展其功能,挖掘其潜能,增加非学历教育、社区教育与合作教育。
(1)发挥本能。高等职业院校应发挥应有的学历教育的功能,对接社区产业发展,培养社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2)拓展功能,提升势能。高等职业院校不仅要承担职前培养的任务,还要承担职后培训的任务。提高高等职业院校为企业服务的能力,主动和工程技术人员合作或者利用人才优势,接受企业的委托,对生产经营中遇到的难题进行研发和解决,使学校和企业科技人才相互渗透,推动企业的发展,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活力。
(3)挖掘潜能。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沟通网络,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优化课程衔接,开辟“中职—高职—本科”一线通的路径。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联动发展,人才层次的上移是必然的趋势。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应注重职业教育不同层次的相互贯通,为学生参加更高层次的学习提供知识、能力、素质等基础性保证,从而保证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上升通道。
2.双元合作
双元,即“企业元”和“学校元”。双元合作,即在双元的共同作用下完成教育的一种模式。在这一模式中,培养学生以学校为主导,以企业为辅助。职业教育离不开企业的参与,企业的参与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根本保障,也是校企双方取长补短、资源共享、增强各自发展活力的重要途径。组建区域双元制职教集团,学院教学解决“理论”问题,职教集团会员企业解决“技能”问题。
企业参与是双元制模式的核心和重点。学生在区域内的企业参加实践培训就等于进入了一个真实的生产环境、真实的职场环境,学生可接触到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实际生产、市场竞争、人际关系的协调处理等问题。同时学生的行为方式、协调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培养,有利于学生的职业行为和习惯的养成,更有利于学生毕业后随即投入工作。
3.“三层对接”,创建区校合作立体空间
(1)学校对接社区,进行“官产学”紧密结合,为校企合作提供发展沃土。
(2)专业对接社区里的行业、企业,感知市场动态,因时施教,摆脱人才培养的滞后痼疾,引入企业的参与和监控,一出一进为校企合作建立保障机制。
(3)师生对接职业岗位,着力打造“双师型”队伍。教师对接产业职业岗位,提升教学、科研能力,提高课堂内容的针对性及含金量,教师可直接将科研成果孵化为实际效益,将企业里的先进技术引入教学中;通过学生对接企业职业岗位,多种形式工学结合,提升职业、就业能力,为实现学生毕业与上岗的零距离提供保障。
4.“四个相融”,与社区融为一体
(1)区校相融,资源共享。积极主动与社区合作,建立区校专家信息库,为区企业的经营管理、专业技术人才和学院的高学历高职称人才搭建服务平台,依托高校资源,为区内企业提供各类人才培养教育服务;建立回归教育制度,推出主题培训、企业内训、转业转岗培训,职业资格认证培训;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各种类型的以提高生活品位、丰富生活内容、提升个人修养为目标的闲暇教育。
(2)校企相融,推进产学结合。加强学校与区域内企业、行业及科研单位紧密合作,把教育教学和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通过校区联合,走合作办学之路,一可以实现学生从理论向技能的转化;二可以弥补高等职业学校师资力量的不足。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岗位型、技能型人才方面缺乏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师资队伍。校区联合,产学合作,学校可以聘请那些在企事业单位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上课,既可提高教学质量又能帮助教师增强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
(3)职教相融,相辅相成。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普通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的衔接与融通。构建中职、高职、成教、国际教育等多形式、多层次的学习港,港内成员学校课程互认,学分互认。
一、重视通用技术课程
通用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全体学生的发展,着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注重学生创造潜能的开发,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立足科学、技术、社会的视野,加强人文素养的教育;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努力反映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丰富学生的学习过程,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这是技术课程标准对通用技术课程所做的美好规划和愿望。技术素养是通用技术课程的价值核心,通过技术素养的培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强人文素养,并以此为基础立足生活实际接受和掌握先进技术与文化。
在实际生活中常常会发现学生基本的动手能力都缺乏,自己使用的台灯出故障了,自己没办法检查和排除,就只会扔掉换新的,其实很多故障是由于简单的电路接触不良或是灯泡坏掉,只要进行简单的修复就可以继续使用,家里的电灯灯泡烧坏掉了不懂得买相应型号的灯泡来更换,连这简单的动手能力都不具备,更别说评价最新的电子设备的功能。相反,大洋彼岸的美国,其技术教育是从1996年(部分州更早),幼儿园开始同时贯穿整个学习时期,知识从易到难,形成了其技术教育体系,而且这些技术教育是面向全体美国人的。 而我们国家的技术教育2006年才真正开始普及到高中,不管是时间上还是面向的范围上都是不及美国,但是庆幸的是我们国家也渐渐地意识到技术教育的重要性。通用技术才在最近一轮课程改革作为“新星”闪亮登场。它肩负着培养祖国下一代的技术素养和技术实践能力的重任。在思想上,不应该把通用技术弱化或边缘化,应该从上到下重视这门课程,千方百计为这门课程的开展建立良好的平台。
二、着力提高通用技术教师队伍素质
通用技术课程能否顺利地开展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之一还是一线教师。但是由于通用技术课程的杂,一门课既涉及基础学科又涉及到材料学、系统论、控制论、基本结构设计等,可谓是又杂又深,这就对通用技术教师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现在毕业的师范类或其他毕业生没有任何一个是所谓通用技术专业毕业,因为高校完全没有开设通用技术专业这门专业。一些学校认为随便一位教师都可以担任通用技术的教学工作,没有设立专职教师而是由一些教师兼任通用技术教学,通用技术教师队伍水平就显得参差不齐,无疑使通用技术课程被边缘化。
提高通用技术教师队伍素质是当务之急。首先,通用技术教师应该立足课程标准,逐步提升自己的知识体系,虽然通用技术知识面广,看似毫无头绪,其实可以教材为圆心逐步向四周围辐射积累相关知识建立起自己的通用技术体系,要与时俱进保持相当的技术敏感性,对一些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案例要有意识地收集,并且改造成能为通用技术课程服务的典型案例。通用技术课程本身不要求专业知识,所以教师应注意生活不要忽略生活中的小创意小发明,这些知识和案例来源我们的生活,容易被学生所接受。其次,教师要先实践,教师应该事先对动手实践活动中用到的一些基本技能应知应会,熟悉工具的使用,并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和突发状况做好事前的准备工作,比如一些木工工具、钳工工具等。教师的实践技能远不止对这些工具的运用,还包括识读图纸,正确地绘制三视图等一些工程图,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比如AUTOCAD的基础应用等。最后,教师应积极参加各类教学研讨活动,拓展和提升自身的综合水平,借鉴其他兄弟院校的成功经验丰富自身的教学。
三、加快通用技术功能教室与装备建设
通用技术实践活动中必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因素是工具装备和材料,在通用技术教学活动中动手实践一般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根据自己的设想并设计制作,另一部分是对自己的设计进行测试试验。但是要完成这些必须有工具装备和材料的支持。
要配备一间能完全装备通用技术所有实践工具的实践室从木工、钳工、车工到电子电路、传感器甚至到机器人都是通用技术所需要配备的,但实际是要真这么配置也不太现实,一方面是因为装备多而杂,另一方面是要耗费大量的资金,所以在配备工具应该根据各校的需要,这一方面考虑到工具的使用率,另一方面考虑到的是学校的经济问题。
材料的问题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采购的材料应该与所配备的工具相对应,另一方面是材料要跟得上,每一学期下来材料都会有一定的消耗,要根据消耗的情况及时补充。还要建立健全通用技术实践室的相关制度规则与保障措施,实践室应配备救护应急包和灭火器,保障整个实践操作过程的安全,救护包和灭火器应定时更换更新。
四、综合运用达到有效教学
通用技术教学分为理论学习和动手实践学习,虽说重点是动手实践学习,但是也不能忽视理论学习。一些方法,特别是思维方式,教师应适当在理论课上予以启示,这样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有针对性避免学生漫无目的地动手乱做。理论教学相对比较枯燥,学生普遍缺乏兴趣,关键点就是如何把相对枯燥的知识点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式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尝试联系生活的方式,收到不错的效果。比如在讲解流程设计的时候,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环节我使用碳酸气水瓶子的制造流程视频(制造可口可乐瓶子),设计意图是用学生日常看得到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中视频中顺带介绍了有关制造瓶子流程要考虑的材料、工艺、设备、人员等的因素,通过这个视频导入新课的学习,很容易归纳得出流程设计应考虑的因素,接着使用蛋炒饭的流程案例来解释分析流程设计的步骤和流程框图的绘制,最后让学生选择烤地瓜、组织晚会、包粽子或其它学生熟悉的事物流程自己动手画出流程框图,并进行点评。这些与学生生活有关的事物引入到实际教学当中学生很容易接受,学习热情也非常高。在理论教学的实践中教师应该敢于“脱离”教材,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事物作为教学的载体。这些案例学生日常生活接触过,容易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学生有兴趣,课也就好上了。
通用技术课程动手实践是学生获取知识检验知识的重要手段,教学过程中要立足实际教学。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很多学校设施装备不足,难以开展大规模实践活动,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舍去或忽视实践活动,而应该找到符合学校实际的实践载体,这些载体既能够辅助教学又不会让学校造成较大的负担。笔者提出了制造扇叶(类似螺旋桨)的初步构想,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做出了实物。
总之,要实现通用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必须整合有效资源,除了教学过程中需要用的工具装备,还需要一线通用技术教师有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并且要积极地探索符合有效教学的方式和载体,结合教学实际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顾建军.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必然推动我国农业走向信息化,信息化农业使基础设施信息化、技术操作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可以有效的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和可持续化发展。针对我国农业生产区域性、专业性强的特点,以及农业生产的可控性差、经验性强等特点,研发覆盖面广、容量大、传播速度快、不受时空限制,可实现农业专家、农技人员和农民之间多途径、零距离、高效率沟通的新型农业信息化多元服务技术极为重要。鉴于此,需要研究适用于湖北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多元服务体系,该体系的技术集成与开发根据其地域特点及产业特性需由多个子系统构成。为深化与完善湖北特色产业领域内种植、养殖、病虫害防治、加工储藏等专业技术信息,需构建具有湖北特色产业农技声讯服务系统;建立湖北特色产业手机报服务平台,并进行后台信息资源的整合、形成图文并茂的手机报,从而提供油菜、茶叶、淡水养殖等特色产业的种养技术、病害防治、供求信息等方面的信息;探索以廉价手机为前端,融合无线通信网等各类通讯渠道为一体的移动计算网络技术模型,即嵌入式农业信息服务系统,集成与开发具有跨平台应用能力的“基于廉价个人信息终端的农业专家咨询系统”、“作物病虫害嵌入式远程诊断系统”、“作物病虫害嵌入式远程预警系统”等;基于湖北农业信息数据中心的技术支撑系统上利用WAP、Middleware、DBMS和无线通信技术,将农业信息直观展示到手机终端上,构建基于WAP技术的手机农业信息网。通过.com语言实现信息组织与展示,后台数据库采用MSSQL,所有服务端响应运行在Win-dowsServer+IIS操作系统上。
2多元化产业示范区信息服务能力建设
湖北省正处于中国地势第2级阶梯向第3级阶梯过渡地带,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岗地和平原兼备。在农业信息服务方面,应该要结合各个地区的实际,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积极探索,多渠道、多手段的促进湖北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武汉城市圈具有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较好的农业生产条件与农业发展基础,是整个湖北省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密集区。可以选取武汉“1+8”城市圈区域内具有产业优势和在全省范围内具备产业带动作用的淡水养殖和茶叶特色产业展开。淡水养殖选取小龙虾和淡水鱼、蟹为具体扶持产业,构建相应的鱼、虾、蟹产业示范区。茶叶种植加工可选择英山县绿屏茶叶、大悟县悟道茶为具体扶持产业并构建其对应的茶叶产业示范区。依托区域内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建立湖北农业信息化多长效服务站点和生产加工基地。在产业示范区内开展标准化种养殖技术培训、良品推介、病虫害远程诊断等多项信息服务。将这些产业示范区做大做强,利于当地农民的增收及产业的增值,为农业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3多元化的人才服务队伍建设
农业信息化队伍是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迫切需要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生产经营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湖北应配合体系建设,培养信息化研发、管理和服务人才队伍,建立一支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人才梯队。首先,配合体系建设,建立高素质的农业信息化管理人员及专家团队。定期召开培训交流会议,从责任状态、服务技能、咨询范围等方面加强对管理人员及专家的培训,不断提升、优化服务质量,满足农民需求。其次,打造一支农业信息化高级实用人才及信息化技术应用的专业人才队伍。最后,结合先前已有的科技特派员制度,对原有的科技特派员给予一定的补助兼做信息员,大学生村官可兼职做信息员。利用文字、视频教材,通过信息员集中培训、农村信息化大篷车下乡培训、远程教育自助培训等方式,培养培训一批高素质的基层农业信息员。
4湖北农业信息化多元服务体系的展望
充分考虑湖北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农村发展现状,对湖北省的农业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用多元化的服务方式和手段,有效解决制约湖北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问题,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加快湖北农业信息化发展步伐。
(1)整合挖掘武汉市内相关涉农部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信息和服务资源,构建贴合农户需求的信息服务联盟,充分发挥武汉市作为湖北省农业科技源头的带动作用。充分利用武汉市内农业智力资源直接服务于整个城市圈内的农村优势特色产业,进而辐射全省相关产业,助推区域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2)按照“平台上移、服务下延”的思路,在湖北已有的信息服务组织体系的基础上,整合物联网、云计算及现代通信领域的多元信息服务技术手段,按照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统一规范、资源共享、反应快速、机制灵活的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体系,促进信息进村入户入企,推进湖北新农村建设。
(3)以人工咨询、自动应答、现场指导、农业手机报、WAP网服务、远程诊断、媒体传播等多种方式为传播途径,以广大农民为用户主体,在农业生产一线通过提供功能丰富、运作高效的信息服务,满足农村基层用户多元化、个性化、专业化的信息需求,并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实现“以科技指导生产、以市场信息引导生产”发展目标。
(4)多层次的综合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实际中因地制宜的将不同层次的信息技术相互匹配,连接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整体,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和有效解决“农村最后1公里问题”。利用云计算、网络通讯技术、信息资源和数据处理技术等不同信息技术,提升现有农村科技信息数据资源,完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平台,引入市场机制,合理分布建立基层信息服务站点,探索农村信息化长效运营机制。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310 012)
摘要:浙江省普通高中于2007年开始实施通用技术课程,至今已有七年,从制订政策,保障课程正常开设;策划培训,解决教师困难和疑惑;研究课堂教学,建设课程资源;研究课程评价,引导实施方向;总结与反思,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等五个方面保证了课程的全面实施,使通用技术课程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支撑。
关键词 :浙江省 通用技术 实施经验
一、制订政策,保障课程正常开设
2006年,浙江省普通高中进入新课程实验,浙江省教育厅从组织机构、政策保障、评价保证、经费支持等四方面来推动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
在组织机构方面,浙江省教育厅颁发了《关于公布浙江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有关组织成员名单的通知》,成立了“浙江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其中包括通用技术学科组。在政策保障方面,浙江省教育厅颁布了《浙江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和《浙江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教学器材配备目录(试行)》。《浙江省普通高中通用技术课程实施指导意见》对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管理、教师队伍建设、专用场地建设、通用技术课程评价、教学研究、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规定和说明。在评价保证方面,浙江省教育厅颁布了《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学生成长记录与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和《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坚持并完善普通高中会考制度的意见》,通用技术课程被纳入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项目测评和普通高中会考之中;在浙江省新课程高考方案中,通用技术课程成为第三类高职、高专院校选拔考试的科目之一。在经费支持方面,浙江省教育厅把建设通用技术专用教室作为2008年度十件大事之一,拨款1千多万元用于159个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地区普通高中通用技术专用教室的建设。
在教育行政部门强有力的推动下,浙江省所有普通高中学校都开设了通用技术课程。2012年的问卷调查显示,82. 4%的学校每周安排2节通用技术课,7.0%的学校每周安排了1节课,10. 6%的学校上学期每周安排1节课,下学期每周安排2节课。浙江省已初步建立起一支基本相对稳定的专兼职相结合的通用技术教师队伍,全省457所普通高中(全省共590所),通用技术教师1154人,其中专职教师864人,兼职教师290人。被调查的85位通用技术教师中,从年龄结构来看,21~30岁占15. 29%,31~40岁占54. 12%,41~50岁占22. 35%,51~60岁占7.06%;从任教通用技术的年限来看,69. 41%的教师为5年,16.47%的教师为4年,8.24%的教师为3年,4.71%的教师为2年,1.18%的教师为1年。可见,通用技术教师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且教师队伍相对稳定。
二、策划培训,解决教师困难和疑惑
在通用技术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突出困难就是师资建设问题。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于2007年下半年对全省通用技术教师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没有经历职前系统的通用技术教育,主要由其他学科转岗任教,其中79%的专职通用技术教师来自劳动与技术、物理、信息技术等学科,还有21%的专职教师来自科技活动指导教师,数学、英语、化学等学科教师或实验员,而75%的兼职教师以兼任物理、信息技术、劳动与技术、化学等学科为主。面对通用技术这门新设置的课程,他们将面临怎样的困难呢?从教研的角度来讲,又该如何帮助他们呢?因此,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组建了课题组,对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展开研究,构建了通用技术教师知能结构体系,提出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策略以及改进通用技术教研活动组织策划的建议。
在研究的基础上,在2008年至2012年我们分步开展了一系列培训。课程实施初期,通用技术教师最关心和最想解决的三个问题是:为什么设立通用技术课程?包含哪些内容?如何教学?因此,在2007年至2008年,我们在每学期初开展了课前培训,内容以课程标准解读、教材解读和教学方法介绍为主。随着课程实施的推进,通用技术教学过程遇到的疑难问题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三方面:一是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课程理念,建设实践室;二是对教材上一些内容存在着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教学;三是对技术试验、系统、控制等专业知识存在疑问。因此,在2009年至2012年,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着眼于解决教学过程中疑难问题的培训。
在省级培训之后,各地市都组织了市级培训。而参加过省级培训的骨干教师、教研员,也成为市级培训的主要力量。近年来,省教育厅教研室、嘉兴、衢州等地市的教研室又充分利用“浙江省教育厅教师培训管理平台”展开通用技术教师的在职培训,温州等地市成立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学科青年骨干教师研修班”,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除了培训,省(市、县)教研室积极开展课堂教学评比、观摩、教学论文评比等教研活动。通过评比,促使教师研究课堂、研究教学;通过观摩,使更多的教师参与其中,了解课堂教学方向。
正是通过研究和一系列有策划的培训和教研活动,促进了浙江省通用技术教师专业的发展,使他们尽快地熟悉了通用技术课程内容,适应了通用技术教学。
三、研究课堂教学,建设课程资源
在通用技术课程实施初期,课程资源较少,随着通用技术课程实施的进行,怎样开发与利用通用技术课程资源,怎样建设好通用技术课程资源,已经成为通用技术课程实施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我们开展研究,积极建设课程资源,服务教师。
在2007年至2008年,针对课程开始阶段通用技术教学辅助材料相对比较少,许多一线教师亟需教学参考资料来辅助教学的现状,我们对通用技术教学设计进行了研究,并开发了通用技术教学设计集,对两个必修模块的每个章节都进行了教学设计指导。近年来,我们进一步研究同一节课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同一教学重难点不同的突破方式,并对原有的教学设计集进行了修订。针对通用技术教材中动手项目数量有限、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实践困难的情况,我们对学生活动开展了研究,开发了学生活动手册。在2009年至2010年,对于一线通用技术教师困惑较多的资源开发、教科书处理、教学评价实施等教学实践问题,我们开展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以具体的课堂教学实例为载体,探究通用技术课程理念的落实,构建新的教学模式,并出版了《普通高中通用技术新课程课堂教学案例研究》一书。这些文本资源的建设,对于促进教师更好地实施通用技术课程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注重文本资源建设的同时,我们还注重网络资源的建设,建立了浙江通用技术教学网。一些地市也建设了通用技术网站,并设置QQ群等形式,搭建通用技术教师交流平台,合力建设网络资源,实现同伴互助。
四、研究课程评价,引导实施方向
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不仅需要有效的课程评价机制来保障,而且需要课程评价的积极引导。为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2006年,研究通用技术会考的考试范围、题型等;2007年,成立了通用技术项目测评研究组,研究通用技术有关动手操作部分内容如何测评的问题,并制订了《综合素质评价——通用技术项目测评指导意见》;2008年,开展了通用技术高考的研究;2012年,开展了通用技术学业水平考试的研究。
浙江省通用技术评价体系是以动手制作项目为主的综合素质测评与以纸笔测试为主的会考(学业水平)相结合的,既注重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设计能力的评价,又注重技术知识、思想方法等理论方面的内容、方案构思和设计评价等内容的评价。而将通用技术纳入高考之中,既有利于工科院校、高职院校等选拔技术素养高的学生,又有利于促进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通用技术会考(学业水平)和高考虽然采用了纸笔测试的形式,但在目标上都重视对能力的考查,强调以能力立意,符合通用技术课程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价值取向。
五、总结与反思,探索可持续发展之路
虽然浙江省通用技术课程取得了一些成绩,但通用技术学科在我省高中阶段目前还是属于相对薄弱的学科,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一)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有待于从必修课程的开设走向课程体系的建设
通用技术课程从结构和内容上来说有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从课程管理上来说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因此,在通用技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必修课程的开设,而且要关注课程体系的建设。一方面,我们要避免随意削减必修课时或以创造发明等校本课程替代必修课程;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地开发、开设通用技术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目前,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给通用技术选修课程的建设带来了机遇。2013年11月,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仅嘉兴、金华、台州、丽水四个地市的通用技术教师就开设、开发了82门通用技术选修课程。但如何形成符合通用技术课程目标、具有技术教育特色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如何融合到学校课程体系中并带动学校应用性课程的建设等问题,都还有待深入研究。
(二)通用技术教师工作环境有待改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专业发展应从关注问题的解决走向知能结构的完善
2012年的调查显示,60%的通用技术教师希望长期从事通用技术教学,他们认为“通用技术能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属于真正的素质教育学科”、“任教通用技术比较能挑战自己的综合能力,自己喜欢通用技术学科”,但还有40%的教师持消极态度,认为不希望或要看领导安排。教师持消极态度跟通用技术课程在学校的地位有关,他们认为“通用技术课程不受领导和学生的重视,地位低,属于副科”,也跟职称评定、待遇、工作量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存在学科性差异有关。
通用技术课程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认为“通用技术课程本身涉及知识多,自身储备不够”。对于实践操作所涉及的金工工具,84%的教师表示熟悉,对木工工具,66%的教师表示熟悉;但对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数控机床,熟悉的教师不多,分别只有8%,2%;71%的教师认为自己在通用技术教学方面最缺乏的是操作技能,44%的教师认为是技术知识;对于技术设计作品和技术试验的实践过程,28.2%的教师表示完整经历过。可见,通用技术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学科专业能力需要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对通用技术教师专业发展,如果说课程实施初期我们应急式的更多关注的是疑难问题的解决,那么随着课程实施的推进,我们应该关注通用技术教师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完善。在知识结构方面,我们不仅要关注设计、结构、控制等学科专业知识的充实,而且要关注通用技术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学科教学知识的充实。在能力结构方面,我们不仅要关注技术设计能力、技术实践能力、技术试验能力的提高,而且要关注技术原理教学能力、技术文化教学能力、技术探究教学能力、技术设计教学能力、学科教学设计能力、学科教学实施能力、学科教学评价能力等的提高。
(三)通用技术实践室使用率有待提高,且应从基本配备走向系统建设
关键词: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8-0257-03
高职院校如何与时俱进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独特模式,培养社会所需的高级职业人才,让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是学院及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神圣历史使命!
一、准确领会高等职业教育内涵,是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前提保证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和管理人才的专门教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实践性。在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育方向上面向职业岗位,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别于普通教育;在教育性质上属于专业技术教育,注重培养技术型人才。高等职业教育与以“学术目的为主”的学科性普通高等教育并列,而且贯穿于专科、本科、硕士研究生三级教育之中,并非低层次、低水平的技术培训,只有正确地认识高等职业教育的内涵,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其定位。
高等职业教育是中等职业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和中等职业教育相比,虽都具有职业教育的共性,但二者又存在较大的差别。其区别的主要标志是所掌握的理论的含量和水平。在文化基础和专业理论的深度和广度上,高等职业教育比中等职业教育要高一个层次;在掌握的实践技术和综合职业技能方面,高职人才能够将研究人员的设计意图或工艺思想进行“解码”,应用到具体技术技能操作的实践中去,并能在生产现场进行技术指导和组织管理,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是一种专业理论够用,生产技术操作熟练和组织能力强的复合性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毕业生在面临复杂工作系统的突发事件时,有更强的分析、处理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渐进性动态发展特征,其一,从教育层次上看,它特指专科层次的职业教育。其二,从专业设置看,技术型、技能型人才需求涉及管理、经营、服务等诸多行业。其三,由终结性教育转向开放性教育,随着学习终身化观念的普及及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高等职业教育办学已经延伸到高职本科和在职研究生层次。
二、深入推进实践教学改革,创建人才培养全新模式
实践教学是高职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实现职业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育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是以直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职业能力为主要内容,以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为主要途径和手段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确定的具体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的总和。
高职实践教学是基于理论教学,又检验理论教学效果的环节,是让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过程,既包括学院办学实践、教师教书育人的实践,也包括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认知实践、岗位技能的实训、高级技术或经营管理的研究型实践。高职实践教学是一手牵着理论教学,一手牵着学生就业的“巨人”。因此,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办学是否有特色,有竞争力,学生是否能“好就业、就好业、业好就”,均集中体现在实践教学效果方面。
(一)树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全程式实践教学观念,科学地、系统地开发锻炼学生能力,引导学生更好地迈向职场
“以职业能力为中心”,就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注重学有所用,学了能用,学了会用、学有所长。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只有紧密结合生产服务、经营管理实践,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引导他们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检验理论知识,才能达到这一培养模式的目的。
“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全程式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学设计必须遵循学习规律、认知规律,科学安排理论课程、实训课程和实践项目,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意关联课程的前后教学衔接,注重校内学习实训与校外实习实践的紧密结合,同时注重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根据不同学生及其职业生涯规划的差异因材施教,积极帮助引导学生迈向自己理想职业目标。
“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全程式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教学团队以学生职业目标和职业能力为核心,联手施教,持续培育。三亚理工职业学院力避普通高校教学方式,即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割裂,任课教师“老死不相往来”的“飞机播种式”育人旧习。教书育人是一种复杂的工程,本身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个体差异性,也是一门高超的艺术。人的认知能力和技能是来自各个方面的,是复杂的聚合产物,假如教师“老死不相往来” 相互不沟通自己讲授后学生的接受情况及学习效果,不了解学生能力是增强还是停滞不前,那么这种教学育人方式是可怕的,犹如飞机播种,种子是否落地生根发芽成长,只能听天由命。
(二)积极开发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企合作联手育人
校企联合,产学研结合,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途径。校企合作即职业学院与企业、行业协会密切联系,可以及时准确地了解经济人才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有效地调动企业参与办学、各自发挥优势共同育人的积极性。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理论,开阔视野,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途径。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在生产经营岗位进行实际操作能学到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能得到专业技术人员与经营管理人员的实际指导,亲身体验各工种、岗位工作;通过劳动实践能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科学实践经验,培养动手、动脑的主动性。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学生就会成为生产经营一线的管理、技术骨干,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应是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龙头企业,运行稳定,客户评价较高,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企业。校企合作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提供观摩教学,让学生获得直观岗位职业感受;二是在不涉及商业秘密原则下,接受学生社会实践调研,为学生科研活动提供可能;三是为学生提供课程实习、岗位实训、专业实践机会,协助实践教学活动开展;四是校企共建育人体系,共商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设计、教学设计、实践方案等;五是“订单式”委托培养,分享人才资源,优先选聘合适毕业生就业;分享院校科研成果,改进生产服务,改善经营管理和企业效益。
在实践教学中,学院在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时要首先听取用人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各种方式征求企事业管理者及工程技术人员对教学计划的意见和建议。这是培养人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先决条件。其次,主动扩大与企业的联系,签订《人才委托培养协议》,让企业参与学院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努力加大学生在企业的实训实践课时,学院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让企业说了算,按照用人单位的要求,制订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计划,计划制订的方针应注重提高学生知识的宽度和动手能力,特别是学生的实训细节,让学生在实习、实训期间掌握操作技能和综合管理技能,使学生在生产管理第一线通过观看、操作,从失误中找出差距,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促使学生技术能力的提高。
此外,大力发展和学院开设专业有关联的校办企业,增强学院的办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校办企业从学院中也得到了人才的补充和智力的支持,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的经济效益,反哺于教学实践,不断完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三)把握以实践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改革
学生的职业能力来自于实践。高职学院在实践教学方面应进行以下七方面改革创新:
1.定位于培养实用型技术人才,加大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实践教学要改变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情况,探索建立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环节在总教学时数中占有1/3以上甚至高达1/2。实践教学要及时吸收科技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践,增加工艺性、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逐步形成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教学与综合技能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三亚理工职业学院始终秉持“学生走进校园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走向社会”育人使命,在实践教学方面,外全方位引导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和五种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适应能力),引导学生学会以上岗、上梯阶为竞争策略,培养学生成为受社会欢迎、有社会责任担当的高级职业人员。
2.实行灵活机动的弹性学制实践学分。加大实践环节比例,在政策上进行保障和引导,对于技能性比较强的专业课程,实行弹性学制学分,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课余时间自行安排实践活动,在规定的学期内和校内外定点教学实践基地完成规定实践项目的学时和学分。通过此举,对实训进行必要补充,切实增强学生动手能力。比如,在学习《前厅与客房管理》这门课时,实践教学除了实训课以外,还设计出前厅礼宾服务、接待服务、商务服务、住客服务、房间整理、安全管理、卫生管理、设备用品管理8个弹性实践模块,设定为1学分,让学生在利用周末时间完成40学时的实践,大大辅助了理论教学、实训教学的不足,效果非常好。
3.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为目标,大胆探索“组团式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学生高考后从报考专业方向那时起就基本规划了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或事业方向,只不过因人而异有一时冲动的,有盲目的,有模糊的,也有非常清晰的。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教师应引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或事业规划。随着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学生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或事业规划更加清晰了,开始憧憬自己美好未来,显示出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渴求,处于对知识、技能的“饥饿状态”。学院和教师此时此刻就应该因势利导,因材施教。笔者认为,三年制高职高专学生,大一应是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全面了解专业体系和树立正确职业理念阶段,大二是能力训练阶段,大三是目标岗位实践和就业上岗阶段。因此,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就应该根据这一特点来安排,实现最佳教学效果。以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事业追求为核心的组团式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就应该在大一、大二第一学期解决基础,在大学二年级第二学期开始,对学生进行“组团式培养分流”,犹如高二文科、理科生分流,但分流不拆班,这是真正意义上职业人才培养的开始。以酒店专业为例,三年大学毕业后,同一个班的毕业生绝不可能干酒店同一部门、同一岗位。因此,大二第二学期开始,我们将学生按照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组团为前厅组、客房组、物业组、中餐组、西餐组、酒吧茶艺组、烹饪组、康乐组、市场营销组、人力资源管理组、行政文秘组、财务会计组、综合管理组等,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职业规划可以选择1~3个团组的学习和发展方向,这样在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下,学生大二开始有重点学习,瞄准目标职业岗位进行职业化训练,大三最后一个学期进入目标岗位实习实践,学生的学有所长、学以致用就会显现出明显的优势,三亚理工的人才品牌优势就会彰显,职业名校强校目标就可实现。
4.研发学院自己的实践教材。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高等职业院校通用的教材中部分内容已经老化,学生通过教材已不能了解最新的科技成果,无形中削弱了教学效果。因此,学院要坚持以社会需求和职业岗位需求为导向,从对职业岗位分析入手,开发教材,编制适合本校本专业的教材。教材既包括完成每一项工作任务所需的态度、知识、技术、能力等,还包括完成这些能力的培养需要开设的实验、实习、实践环节等,它可以是文字性的书本,也可以是运用现代通讯、信息技术制作的各种新型教学媒体。这种独具特色的教材图文并茂、深入浅出、方便直观、形式多样、模拟性强、真实感强,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5.鼓励“五证离校制”。即高职大学生既取得学历证书――毕业证书,也取得职业岗位资格证书(或专业技术等级证书)、英语等级证(四六级或公共等级)、计算机等级证、驾驶证。学生毕业时具备“一广三强”特点的新一代复合型人才(知识面广、动手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应变能力强),有相当熟练的某种技艺或技能,并得到社会上同行业的考核认可,走出校门就能立即上岗。
6.建立学院三级实习实践体系和三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三级实习实践体系是根据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和职业能力设计的实践教学体系。分为课程实习、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由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复杂性、前瞻性,在教学比重中所占比例很大,因此,需要建立相对独立的三级实践教学管理体系,改变实践教学过分依附理论教学的现象,建立起以能力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和特色。三级管理体系为:
第一级为院级。主要承担职业人才能力分析和培养模型设计,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完善和调整,实践教学管理,实践教学设计、运行、监督,校内外试验、实训、实习、实践基地建立和协调等管理事项。负责校企合作和校办实验教学基地型企业,统筹院级学生创业公司管理。院级实践教学资源可以开放、可以让各分院、系部共享,以发挥资源效益最大化。
第二级为系级。根据院级实践教学目标、计划、任务,具体负责系部实践教学设计、运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