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4: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三字经百家讲坛,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媒体纷报钱文忠教授将携《解读〈三字经〉》重登百家讲坛,为普及蒙学做贡献了。当此启蒙教育困惑多现之时,居百家讲坛之高,假春节假期之便,钱教授为百家讲坛提高收视率的可能性,笔者是一点也不敢怀疑的。但媒体披露的一点细节,却让人怀疑钱教授能否讲得好《三字经》。这细节来自《新京报》的消息,称“钱文忠表示,虽然自己从小就读蒙学课本《三字经》,后来发现,里面有很多自己不懂的东西。比如‘人之初,性本善’,可接下去为什么是‘性相近’呢?这在逻辑上说不通,应该是‘性相同’。”
这无疑是在钱文忠教授开讲之前就曝光其错误,问题在于“性本善”与“性相近”并无逻辑矛盾。性善、性恶孰是孰非是否科学勿论,只就《三字经》文本而言,数百年来千锤百炼,表达上的不当已经减到了最少,并不象钱氏所说,一开始就犯了逻辑错误。因为中国人对事物属性的表达,向来是分等的。老子说:上善若水。有上善,自然有中善和下善,善分层次。老子说:上德不德。德也是分层次的。道有大道小道,善有上善下善,兵家谋略有上兵其次,军衔有上中少将,即使巫师卜卦也有上中下签,为何“性本善”就必须引出“性相同”才不矛盾?
性本善,不过是说人性出一善源秉一善性,而不排除其量上的差别,这一点可以拿“性善论”本源的孟子为证。孟子在不好的环境里不学好,寡母不得不领着他到处搬家,这证明了“习相远”。而另一方面,高叫着“尧何人哉,舜何人哉,我何人哉”的孟子虽然被奉为了亚圣,却终没有成为尧舜,何故呢?尧舜是性善的,孟子也是性善的;尧舜是习善的,孟子也是习善的。孟子没能成为尧舜,除了习善的不同,也有“性善”在量上的区别。人天赋就是有差别的,即便出一善源秉一善性,量上也有差别,在假定“性善论”成立的前提下,“性相近”是最准确的表达,“相近”一改为“相同”,就抹灭了这个差别。所以,且不论“性善论”是否正确,只做《三字经》文本的解读,也必须要承认人天赋的差别,要承认善的不同层次,要承认“性相近”是最准确的表达。
百家讲坛的专家解读经典,常常疏忽文本的细节,偶有留意的,又好犯别出心裁的错误,原因不外功底不够、用功不深、解读不细,总归是粗疏武断。粗疏到忽视人的天赋差别,武断到把“性相近”这样准确的表达臆指为逻辑错误,钱文忠教授一开始便自证了蒙学成绩尚不及格。倘若不是因为季先生年迈神衰,并且近日为俗务纷扰,我真的要建议钱教授春节之前赶紧到季先生门下回炉重造,不然象这样开篇就犯认识错误,讲得好《三字经》吗?
作为蒙学经典,《三字经》涵盖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道德、政治、民俗诸多方面,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作为学生的课外读物确是有益的。而三字经以其浅显精短,大多数识文断字的人都能够自读自诵,钱教授的40余集节目数十万言巨著,究竟是有益于普及还是让人看得瞌睡?而一开始就犯错误的讲座,谁能料想其中还有多少新新论调?所以我看钱氏的解读,除了在祥和热闹的新春里为百家讲坛也增加一点人气,除了为签约出书的出版社创造一点利润,并且在这危机时代为GDF增长做一点可能的贡献,除了让钱教授在2009作家富豪榜上的名次更靠前一点,把钱教授的生活水平跟老百姓的距离再拉大一点,让钱教授在盗世欺名的路上走得更远一点,实在看不出有何意义。只好说:《三字经》有益,钱文忠无聊。
何谓蒙学?中国古代向来重视儿童教育,自儿童出生起就注重其道德的培养和知识的增长。所谓“蒙以养正”或“养正于蒙”,就是要求儿童智慧蒙开之际施以正当的教育。或者说要及时地用正当的教育启迪儿童的智慧、培育儿童的品德,使之健康成长。所以,中国古代称儿童教育为“童蒙教育”,或“蒙养教育”。这一点,和现代教育所倡导的早期教育和幼儿教育所见略同。
蒙学的发展离不开蒙学教材。自周秦开始,中国已着手于蒙学教材的编写,此后各朝都编写过一些影响的教材。流传至今,最具影响力的头三名当数《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加上《名贤集》、《弟子规》、《神童诗》、《小儿语》、《增广贤文》、《闺训千字文》、《朱柏庐治家格言》,堪称中国古代蒙学十大经典巨献。
站在现代的角度,这十篇蒙学不但没有过时,反而具有相当的教育意义。它不但是教育蒙童的宝贵财富,更是成人学习为人处世,用来励志鼓气,不断提升素养的法宝。省局去年在服刑人员中开展的《弟子规》学习活动就印证了这一效果和作用。
这十篇蒙学,首推《三字经》。此书结构谨严、文字简练、三字或三字倍数成句、句句叶韵,读来琅琅上口。许多人少年背诵,竟终生不忘。《三字经》以千余字涵盖学习教育、伦理道德、名物常识、经史诸子、历史次弟、勤勉好学范例,许多语句代代传诵,妇孺皆知。比如本文开头提到的“子不教、父子过;教不严,师之惰”及“玉不琢,不成器”等等。此书影响十分深远,有趣的是同志为南京路上好八连的题词也借用了《三字经》的体例。此书载誉“千古一奇书”当名副其实。
《千字文》以全书千字而得名。令人折服的是,千字无一重复字,涵盖天文史地、动植物名称、农业知识和道德规范。更可贵的是,它奉行拿来主义,吸收了不少民间流行的成语谚语,增加了它的亲民性。
《千字文》由于时代久远,没有国学功底的人读来或许有点难度。但文章开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的描写让人一下就感受到它的辉宏气势,恰如电影常用的大场景自然景观的表达,一下就把人拉入一种深远意境。里面的“上下和睦,夫唱妇随。”“聆音察理,鉴貌辩色”。“川流不息,渊澄取映”等等历经千年还是那么经典。其中的道德规范、人生哲理,比如家庭和睦、邻里友善、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养生健身等,读来让人受益匪浅。特别是文中对自然现象的描述,使人如身临其境。可见古人对环境与人早有研究,环保理念以及天人合一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
《百家姓》的流行是在于它的实用性。宗法观念和农村手工业、商业的初步发展,商品和货币交往渐趋频繁等需要熟读《百家姓》,牢记众多姓氏。
就目前监狱教育改造工作实际来看,我们应该倡导服刑人员读一读《百家姓》。服刑人员最终要融入社会,知晓姓氏是是一种礼仪。万一看到“乜、濮、璩、闵”等姓氏不知怎么写、怎么读,一定会让对方十分不爽。比如把“仉”(zhang)读成“ji”,把“仇”(qiu)读成(chou),这只能说孤陋寡闻。其实这些姓氏早在几百年前就有了。
监狱警察更要读《百家姓》。视野的开阔,与社会的接触以及劳务加工的发展,知晓姓氏对人的一种尊重。同时,读《百家姓》是一门学好社会学,搞好人际关系的必修的一项基本功。不要闹出这样的笑话:一位老总递来一张名片,上书曹丘武总经理。你张口就来句曹总。碰到涵养好的曹丘总经理或许会尴尬一笑,修行浅的当场就会告诉你曹丘是复姓,把你闹个大红脸。这也提醒了曹姓的人如果不读《百家姓》,万一取名叫曹丘,曹牟什么的,就会一不小心改了姓。这有悖于传统,也违背了“行不改名、坐不改姓”的大丈夫宣言。我们常见的复姓有欧阳、长孙、上官、诸葛、司马、南舍、独孤、东方等。其实很多复姓还是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普及的,如“独孤、东方、南宫”等。最容易引起误解的除了曹丘之外还有白马、曹牟、夏侯、百里、南门等等。
为人父母当看蒙学,须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可以防止变成李刚;陶冶性情,为人处世,修身养德要读蒙学,读来终生受益;提高语言文字能力和美学情趣更要学蒙学,读来朗朗上口,看来通俗通懂,普通人不会有难度。蒙学作为国学中的入门学,不但适用于儿童,更适用于任何年龄,任何阶层,任何文化程度。它给人的影响在一世,受益于终生。
我伯父年少时诵《三字经》,而今年逾古稀仍能全文背诵。我少时顽皮,没认真学蒙学,至今追悔莫及。而今年纪大了,读可以,背不行,其中的道理深感尚未悟透。
当然,蒙学作为封建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带有封建迷信的东西,这就需要我们加以批判吸取。比如《神童诗》中的《劝学》首篇:“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唯书、唯上论要评判,并且,时展了,三十六行行行出状元。但是读书是必须尊崇的,这个观点永不过时。
行为道德圣经——《弟子规》:
自从钱文忠站在百家讲坛解读《弟子规》后,全国各地纷纷掀起“《弟子规》热”。
对于这种热,社会各界众说纷纭,有对《弟子规》大力推崇者,也有人质疑其是不是真的“好上了天”。但不能否认,薄薄的《弟子规》中,其琅琅上口的经典词句无不是中国传统处世哲学和道德观念的生动体现,它所提倡的为人处世之道也无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言行和心理。
听,“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凡出言,信为先 ;诈与妄,奚可焉 。”
一个“孝”字,一个“信”字,在我们看来,是多么熟悉,又有些许的陌生。我们对其应该感到熟悉,中华文明五千年,在遥远的古代,“孝”与“信”已然是指导人们行为的规范。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的文明在不断进步,应该说“孝”与“信”早应该是我们社会中的普遍行为准则。然而,现在的人们却经常对这两个字 感到陌生,诚信的缺失、情感的背叛,让我们的心中充满不安;当昔日恩爱的夫妻对簿公堂,当养育众多子女的老人流落街头,当你倾囊相助的朋友与你法庭相见,我们不禁要问:我们应该相信谁?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在做事之前要三思,要考虑的自己行为是否符合应有的标准,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古人以此来约束自身的行为。可是纵观我们的社会,总有人恣意妄为,不计后果。当者将手中的权力之剑挥向歧途时,不仅伤害了社会,伤害了他人,也斩断了自己的前程,更有悖于基本的为人之道。
鉴于此,我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尝试,通过多种形式,以经典诵读为载体,让读书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让传统文化扎根在素质教育这块土壤中,让孩子们在中华经典文化中学习语言文字、学习国学、体会真、善、美,学会做人,学会生存,雕琢心灵。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我的一些不成熟的认识和做法,与各位商榷。
一、做好引领,转变认识
在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多数家长和学生处在阅读的盲区之中,对阅读认识不够,认为阅读是浪费时间,只有考出好成绩,升入重点学校才是重要的,忽视了阅读对学生的影响。还有一部分家长和学生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但是没有坚持下去,读了几本书,认为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就放松了对阅读习惯的培养。这种认识很显然是不正确的。2001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赤兔之死》的作者蒋昕捷,受到当年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的高度赞扬,“相当难得!前途无量!以他现在的文化修养完全可以被破格录取!” 她的成功,是和她大量的阅读分不开的,她5岁就迷上袁阔成讲的《三国演义》,小学就读过很多遍《三国演义》。而对于那些一提起写作就咬笔尖、抓耳挠腮、无从下笔的学生来说,无疑是最好的说教素材,俗话说“肚中无本,难下清水”,正如朱熹诗句云:“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子曰:“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室,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同化矣。”可见环境对学生的成长直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我充分利用教室的每一块黑板,不放过任何一处可以利用的空间,通过板报开设“我的作品”、“成长的足迹”、“我读书我快乐”“每日一诗(文)欣赏”、“书林漫步”等栏目;并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小组起名字,如“起航组”、“奋进组”、“圆梦组”等,还在教室墙壁张贴《弟子规》、《千字文》、《三字经》等,让学生时时刻刻与古代先贤对话,让教室的角角落落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充满着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让经典文化的诵读成为一种随时可行的事情。同时,充分利用媒体,让强烈的视觉效果冲击学生的眼球,引起学生的诵读兴趣与欲望。
三、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享受读书的快乐
为了引领学生好读书,读好书,让阅读成为习惯,我在班里开展了“营造书香班级,享受书香人生”活动。
一是在教室布置“读书角”,让学生随手拿到好书,开垦学生读书的乐土,引领学生每天走进书籍天地,享受书香人生。
二是开展师生共读、同桌共读、室友共读、亲子共读活动,给学生布置一些经典作品,让阅读走进教室、走进家庭、走进每一个学生的生活,形成“小手牵大手,同读一本书”的良好氛围。并及时开展“读书交流会”和“写书评”等活动。
三是倡导学生收看《百家讲坛》等栏目,让学生聆听众多专家学者对《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史记》、《论语》等经典著作的精彩解读,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到其深邃的内涵。学期末开展班级“百家讲坛”,让学生成为班内的大讲家,收获阅读经典的快乐。
四是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开展诵读经典古诗文活动,阅读经典,让书香遍校园,让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灵在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熏陶下得以净化。
五是开展评选读书之星、读书笔记之星、日记之星、亲子共读之星活动,将评出的星级学生的照片和事迹材料展示在教室宣传栏内,彰显学生个性,激发阅读兴趣。
前10天,以休息和玩为主,和妈妈去旅游旅游,用眼睛和脚学习,寓教于乐,深度游玩。去远的地方旅游一趟,当然了,需要先阅读相关历史、文化等资讯,难得一去,尽可能有点深度。
妈妈为我找了几个同龄的朋友,做我的学伴兼玩伴,从7.5开始,我们跟着妈妈开始玩中学、学中玩多元素质教育了。
一天的安排:
8:30前:运动时间
趁着稍稍凉爽,抖抖空竹、打会羽毛球、爬树、爬杆、拉单杠、跑跑步、跳跳绳、跳跳高、跳皮筋等;
健身也多样。我有很多健身的东东,有空竹、可乐球、乒乓球、羽毛球等,只是平时时间有限,没有时间多玩。
8:30-9:15:注意力训练和静心训练
动静结合,刚刚运动过,现在做做静心训练,训练有张有弛的能力。
经典诵读:《三字经》、《道德经》、《大学》、唐诗等。
妈妈还为我准备了很多经典文章,《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桃花源记》、《长恨歌》等,我有个同学已经会背诵很多这样的文章了,她的作文写得可好了。
通过经典诵读、深度剖析学习情商,提升人文素养、还学习作文之道。
我家有一套很好的作文书《作文,多大点事》,非常老师就是通过经典剖析,教作文写作之道的。
9:15-9:30:休息时间
休息、喝水、吃吃水果,做做游戏
游戏也疯狂。妈妈给我买了很多智力游戏玩具,有汉诺塔、九连环、孔明锁、雅典娜、魔方、大富翁等,在游戏中锻炼思维;
我还有一套很好的情商游戏牌,在玩中提高情商、思维。
9:30-10:15:数学或科学、思维训练时间
做做数学作业,趣味数学游戏,数学举一反三训练,高级思维训练;
或做做科学实验、看科教纪录片,跟妈妈学习科学原理,体会科学探索、求实精神,锻炼科学思维,在玩中学习科学。我已经跟妈妈学习了很多科普知识,从地球系列、天文系列、物理系列、化学系列、生物系列、人体系列等。
妈妈深入浅出讲解的能力很强,她总是能将艰深的科学知识和原理以我这样1-3年级的小学生都能理解。
这个暑假妈妈为我准备了很多非常好的科普视频,还将给我们玩科学小魔术呢。
妈妈理科出身,数学和科学,是妈妈最得心应手的。
10:15-10:35 休息放松时间
休息、喝水、吃吃水果,做做游戏
10:35-11:30 语文和阅读时间
做做语文作业,趣味作文,深度阅读,画读后思维导图,深度分析,写读后感。
前两年,我看了很多童话,去年的暑假,我阅读了40本书,现在我更喜欢看名人传纪。这个学期,我已经看了名人传记20几本,有牛顿、爱迪生、华盛顿、达尔文、毕加索、达芬奇等,但是平时作业多,我也没有时间画思维导图、深度阅读。妈妈已经给我设计了名人传记深度分析框架,暑假可以在妈妈的引导下深度分析、阅读了。
11:30-12:00 午饭时间
12:00-13:00 消化、游戏,看大片时间
妈妈已经准备了近百部经典电影,有《叫我第一名》、《风雨哈佛路》、《永不放弃》、《放牛班的春天》、《阿凡达》、《逆光飞翔》、《**总动员》系列、迪斯尼系列经典剧等,还有很多获奖
营造国学氛围,弘扬精品文化
营造浓厚教育氛围 学校校园布局在精、雅上做文章,充分发挥建筑文化、塑像文化、楹联文化、篆刻文化等传统文化来美化校园。经典名句、书法篆刻与墙体文化紧密结合,诗词歌赋充溢眼帘,古色古香的教育设施之间散发着浓郁的国学气息,让学生在休闲娱乐、举手投足之间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开设国学校本课程 学校把国学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将经典读物引入课堂,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在国学课程教育开展伊始,学校就意识到,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特点,应该有不同的国学课授课模式。因此,学校在这方面有意识地对国学课教师加以引导。通过全面布置教学内容——对教师进行培训——骨干教师上引路课——全体教师推进课——教师集体研讨等5个环节,在各年级段形成了独特的授课模式。根据不同的年级绘编了不同的教材。一年级以国学经典为主的绘本故事;二年级用《三字经》;三年级用《弟子规》;四年级至六年级是以综合实践为主的校本教材。各年级组按照自己的教育模式授课,收到很好的效果。通过国学教育校本课程的开设,充分开发学生的个性及潜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
注重熏陶潜移默化 利用学校电子屏幕开设“一分钟课程”,精选《弟子规》、《三字经》、古诗词、儒家经典、格言警句等,每天在电子屏幕上滚动播出,让学生在进出校门的短短一两分钟里,受到润物无声的文化熏陶。每天的校园音乐还融入中国古典名曲,让学生在古典乐曲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配乐唐诗朗诵设置为上下课铃声,让国学伴着学生上课、下课,点燃学习激情。
走进国学经典,感受国学魅力
教师先行,牢筑传承根基 一是看国学讲座,悟国学精深。作为老师想在教育教学上成就一番事业,并不在于他给自己定了多高的目标,而在于他内心是否能有一种淡定的理念,是否能把握自我,真正做到教书育人。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与网络学习、集体研讨相结合的方法,培训和引领教师走进国学、解读国学、践行国学。活动初期,每周组织教师学习一次国学,以《于丹心得》为起点,以《百家讲坛》为主要内容,系统学习了解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二是上活国学课,领出国学情。学习期间还开展了“润泽课堂”骨干教师展示周活动,就有开设国学课的尝试。课题组前期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选定上课教师、国学课程内容,通过集体备课——上课——研讨——修改——课堂展示等系列活动,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三是吾悟于国学,方能引入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先做到。所以,每一个教师也要主动参与到诵国学经典的活动中来,与学生齐读共诵。要求学生会读的,教师跟着学生一起读,要求学生背诵的,教师也和学生一起背诵。这样相互比赛,既和谐了师生关系,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又触发了学生的诵读兴趣,提升了自身文化底蕴和道德修养。
学生践行,渗透国学思想 把三字经、弟子规的相关内容应用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友爱,礼貌待人,提高修养。因此,学校要拓宽教育领域,采取丰富多彩的形式进行国学教育,注重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
运用国学经典,建立长效机制
国学教育要出成效,绝不是搭个花架子的事情,也不是能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的是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地实践,并做到持之以恒地深入贯彻实施。因此,学校对国学教育进行长远规划,并不断学习他人先进经验,积极探索国学教育新思路。首先,学校为国学启蒙教育的实施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加强领导,明确分工,齐抓共管。校长是第一负责人,由领导班子和骨干教师组成的特色引领团队,形成自上而下的研究体系。明确分工,副校长负责国学教育群体的建设,教务处负责国学教育课堂教学、校本课程的开发,少先队负责国学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政工处负责国学教育的宣传推广,信息技术办负责国学教育宣传报道技术服务,形成齐抓共管的特色监管体系。保障有力,设立特色学校建设专项基金。专项基金用于特色活动的开展、教师的外出培训、校内培训等,奖励在特色学校建设过程中表现突出、成效显著的教师。
一、 读写结合,领悟表达方法
习作能力的根在阅读能力。阅读是习作的基础。我们要加强和改进阅读教学,重视读中悟写,读中学写,体现读写结合,有要加强课外阅读,开阔眼界,丰富语言积累。
(一) 精读仿写
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质优美的文章,在学生充分朗读之后了解文章的结构,领悟语言特色后引导学生仿写,如在进行学习了写人的文章,及时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方法和描写技巧对熟悉的人进行具有个性特征的描绘。再如学习了写景的文章,我们把学生带出去,要求抓住特点,有条理、有重点的观察事物,在描写时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出内心的感受。具体可以从多方面进行写作训练,如:(1)抓重点词语联想练习;(2)学习课文句式仿写。
(二) 品读改写
学生在学习古诗后,反复吟诵,体会意境品味诗的情感,让学生根据诗意改成记叙文,学生在愿意基础上通过想象加工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这是一个语言再创造的过程。这样既加深了对诗文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作文的提高。
(三) 略读略写、补写、续写
对一些略读课文学生在了解大意之后,掌握缩写方法,抓住主要内容缩写,还可以联系阅读文章让学生,可以让学生补写文中省略部分,可以是省略号省去的部分,也可以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补充。
二、 加大阅读量,丰富积累
(一 )语文课内诵读积累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组成阅读和作为的熟练技巧 ……”据此,我校教师以教材为切入点,依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诵读积累。
诵读就是高声朗读,配合相应的头部、胸部肢体语言,这个过程是对文章的体味、欣赏,更是享受。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老师先要做出示范:腔调或长或短,声音或高或低,或摇头晃脑,或气定神闲,悠然自得,口齿生津,傲游于经典之中,漫步于圣贤之间,读书之乐,无与伦比!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此美读必然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此时教师及时地领读讲解引导学生学会诵读的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反复练习,享受诵读的乐趣,最后教师严格地一句一句检查,一遍一遍过关。这样学生在 内就学会了准确的诵读方法,并养成了准确的诵读习惯,完成了积累的第一步——准确诵读。
(二)语文课外诵读积累
博览,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实验班级每周设置一节阅读课,阅读课上除了安排充裕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喜欢的图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集体阅读事宜实用的图书,低年级的学生阅读《好孩子画报》、《小学生报》、《小学生报.拼音版》,高年级的学生阅读《新少年》、《下学生报.低年版》、《小学生作文报.拼音版》、《童话大王》等。让学生交流读书感悟、读书方法,即使做好读书笔记,以此点燃学生的读书热情,使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积累语言。
每天早自习为晨读晨诵时间,朗读的内容主要为《积累伴我成长》。低年级的学生还要读《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三字经》、《弟子规》、《笠翁对韵》等;高年级的学生还要读《论语》、《朱子家训》、《增广贤文》和唐诗宋词、老庄名言等。
(三)校外诵读积累
通过召开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形式,引导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亲子阅读”。鼓励学生在双休日和寒暑假制定阅读计划和阅读时间表,确保每天自主阅读时间不少于半小时。低年级的学生看图画版的《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等。《余秋雨》、《三毛散文集》、《易中天品三国》、于丹的《论语心得》等都在高年级学生的阅读之列,阅读范围之广,阅读难度之大出乎教师们的预料,也因此更加坚定了我们做好课题研究的决心。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
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意义
在《中央党校建校8O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特别强调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高职院校是弘扬、传播、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而当前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注重培养具备从事本专业工作实际,能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一线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其人才培养模式侧重于校加强校企合作,开展订单培养等,只加强对学生进行技术技能方面的能力培养,而忽视了文化素养的提升。
高职院校的文化素质教育应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切入点,注重职业文化素质教育,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通过多种途径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专业教学、学生管理、社会实践等各个方面,建立独树一帜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二、我国高职职业教育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传统文化知识缺乏了解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如今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却越来越少。很多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是娱乐休闲性书籍,而对于优秀文学作品读得少之又少,理解上也是一知半解。
(二)道德观、价值观、消费观扭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消费观。很多大学生盲目崇拜外来文化,缺乏对多元文化的判断分析能力,他们崇尚美国大片,哈韩哈日。现今道德失范行为屡见不鲜,跌倒的老人大家都避而远之,“扶不起”成了最好的借口;学者学术造假,学生考试作弊,商家信誉缺失。西方节日深受热捧,中国的传统节日备受冷落。人们追求国际大牌,中国已然成为境外奢侈品购买力最大的消费群体。
三、加强传统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的对策
高职教育的文化素质教育应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为切入点,结合当前高职院校实际情况,通过多种途径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的各个方面,建立高职特色校园文化。
(一)在课堂教学中感悟文化艺术的魅力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技能培训,强调实践,这导致了学生的人文素养较为薄弱。高职院校应重点开设一些人文方面的选修课,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典哲学、民间文学、诗词欣赏、民俗学等人文类课程。定期举办人文艺术系列讲座,如我校定期举办“鉴湖问剑――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育人大讲堂”,繁荣校园文化,提升师生文化品位和文化素养,丰富“技以立身、文以化人”特色校园文化内涵,培养既有科学人文素养,又有职业岗位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在实践中领悟优秀传统文化的真谛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重视弘扬传统文化,积极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平台,开展读书活动、诗歌朗诵、文艺汇演、国学教育、“青春纪念册”感恩系列活动等丰富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既能让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吸收传统文化精髓,提高人文素质,也能促进校园社团文化的和谐发展和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
1.国学教育――“尚文・弘德”国学主题教育
学校重视弘扬国学教育,塑造国学气息浓郁、品味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每年都会针对大一新生积极开展“尚文・弘德”国学主题教育,活动内容包括:品读国学经典:组织安排教师在新生所有班级中集体授课讲解国学经典如《论语》、《弟子规》、《三字经》、《菜根谭》等名篇。开展国学小讲坛,组织新生观看优秀传统文化名篇解读,播放《百家讲坛》。人文话题讨论,书法比赛,以及“国韵”――向同学们普及有关中国服装知识、中国礼仪文化等。让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渗透到学生的校园生活中,让国学经典不断传承下去。
2.文化感染――高雅艺术进校园、文化节
我校自2008年以来每年承办两次“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具体包括浙江话剧团都市浓情话剧《轻度深爱》,金永玲歌剧院歌剧《祝福》、《江姐》,浙江歌舞剧院歌舞剧《王羲之》等,此类活动的开展为全校师生搭建了一个接触艺术、亲近艺术、感受艺术的平台。
学校每年都会开展内容丰富的文化节,包括大学生技能文化节和大学生文化艺术节。技能文化节主要是就学生专业技能方面开展各类比赛,成绩优秀者还可获得相关专业方面的证书,如珠算等级证、电工、钳工等。文化艺术节则是融入了演讲赛、辩论赛、心理情景剧、十佳歌手、寝室文化节等项目。加强高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熟悉与了解,激发和挖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三、营造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不仅是学校存在的载体,同时也是传统文化展示的舞台。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尽量多用企业元素来丰富校园的物质文化建设内涵,使高职院校的物质文化与企业文化很好的对接融合,围绕其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突出职业与行业的特点,体现出职业技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的要求。
以我校为例,作为作为职业院校,我校将杭钢已退役的蒸汽机“SY1314”号作为学院标志性景观;又新落成“圆融”主题雕塑,象征工业机器的齿轮。学校设有绍兴市最大的公共实训基地,实验实训场所及其设施能够尽可能仿真或模拟第一线的生产、建设实际,并采用一体化教学方式,在课堂教学管理上模拟企业管理环境,并建立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室,将理论教学、实训、考试乃至技术服务融为一体,营造良好的职业环境和氛围,培养“准职业”人。设立优秀校友墙,展示我校的优秀毕业生。
学校对德育课程的开发进行了深入探讨。经过反复论证,将课程分化为三个板块:文化课程、活动课程、拓展课程。三个板块相互支持,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一、文化课程厚文化积淀
学校以传统文化教育为突破口,开设了国学课,按照“学时间,学内容,学模式,统一考核评价”的“四统一”原则,落实教学任务。
学时间:每周开设一节国学课,严格落实“每日三诵”机制。一诵为早上到校后10分,为经典诵读和国学诵读的固定时间,不得占用和更改;二诵为每节语文课前的三分钟,将当天到校诵读的内容进行巩固;三诵为每天家庭诵读10―20分钟,将当天诵读的内容进行复习,达到熟读成诵。
学内容:学校编写了针对一至五年级不同的校本教材:《三字经》《弟子规》《必备古诗词》《笠翁对韵》和《增广贤文》。严格按照学校编写的国学教材内容,按年级逐步开展诵读教学活动,教学处随时了解和检查教学进度,及时查缺补漏。
学模式:一至二年级的校本教材以自主诵读为主,教师指导朗读为辅,不分析,不讲解。教学模式为:朗读―指导朗读―熟读成诵。三至五年级的校本教材内容注重学生借助注释自读自悟,培养学生朗读的语感。教学模式为:泛读―朗读―借助注释了解大意―熟读成诵。国学重在朗读与明理,在朗读中培养语感,在朗读中理解内涵,在朗读中明白道理。
统一考核评价:每学期进行统一测试考核,主要考察学生对本学期所读内容的熟悉程度,并将考核结果与教师量化考核直接挂钩。学期末评选班级、校级国学小名士。
诵读中,我们要求学生要有一个恭敬的态度,精神抖擞、吐字清楚、抑扬顿挫,做到头正、身直、足安。通过和古代圣贤对话,学生们在经典里遨游,触摸着文言的精彩,他们逐渐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二、活动课程强文化体验
学校在学生和家长问卷调查、教师座谈的基础上,依据实际需要,开设了书法、国画、象棋、戏曲、腰鼓、足球、剪纸、陶艺等多个社团。社团活动时间固定在每周四下午两节课后的一小时,要求活动有计划、有记录、有考核。这些硬性要求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经过努力,社团活动取得显著效果。
棋类博弈,让传统展现精彩。学校开展棋类学习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习、感受棋类的奥秘,将棋文化教育与国学教育有机结合,将棋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博弈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在国家、省、市级棋类比赛中,学校参赛的小选手都榜上有名。
校园足球在实践中前行,在不断探索中展开。一方面,学校按济宁市校园足球活动要求,进行业余足球训练,组队参加校园足球联赛。另一方面,在校内体育教学活动中,增加体育课中足球内容时数,体育活动以足球活动为主,推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连续两年,学校在“区长杯”中小学生足球联赛中取得优秀成绩。2017年3月,学校男女足球队都被推选参加了济宁市第二届“市长杯”中小学生足球联赛。连续三年,学校在全区阳光体育展演中分别进行了腰鼓、扇子舞和花环操的大型表演,均受到好评。
社团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随着国学教育的发展,学校还将逐步丰富社团种类,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2015年6月,省教育厅《山东体卫艺教育》杂志以“特色化教学促个性发展”为题,专题报道了学校国学特色的开展情况,对国学经典教育给予了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
三、拓展课程助文化辐射
(一)家长课堂带来别样精彩
为了拓宽国学教育资源,学校充分利用家长的特长,让来自不同职业、有不同经历的学生家长走进课堂,开设班级特色课程。家长课堂给孩子们打开了一扇扇不同寻常的社会知识之“门”,称之为“百家讲坛”。
学期初,学校择优选择出安全、卫生、科技、阅读、艺术、健康、非遗等7大类100多个课题,融合了折纸、书法、象棋、戏曲、中华诗词等多种传统文化特色。每月的最后一周周四定期开设家长课堂,带领学生走进丰富广阔的知识领域。家长课堂精彩纷呈:有的家长带来了精彩的化学实验,看着各种试剂倒入试管后变成各种颜色,学生们连连发出惊叹声;有的家长身为牙医,给大家普及护牙知识,同时还帮孩子们检查牙齿;剧团工作的家长在给学生普及剧种知识的同时,还给大家带来精彩的豫剧、京剧演唱……丰富多彩的家长课堂不时传出惊叹声、掌声,学生们享受着精彩绝伦的知识盛会。
家长课堂的开设不仅丰富、完善了课程内容,而且极大地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
(二)家委会促进活动开展
按照市教育局有关文件精神,学校各班级都成立了家委会。家委会的成立加强了学校班级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提高了家长的参与意识,促进了各项活动的有序开展。为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热爱家乡、感受家乡的历史、传承家乡的文化,2017年4月2日,四年级四班组织了“谁不说俺家乡好”城市展览馆游览活动。在家委会的帮助和支持下,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节假日,家委会成员会自发组织、带领孩子走出家门,游名胜古迹、品国学精粹。曲阜“三孔”、邹城孟府孟庙等都有家委会带领孩子游览的足迹。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活动的开展,就是知行合一、“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的培养理念的最好体现。壮游名山大川、阅览名胜古迹、吟咏名篇佳章,对于学生开阔眼界、拓展胸襟、增进知识都非常有益。
此外,学校还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带领学生走进社区,探究来鹤观、王母阁旧址的历史,听老人讲来鹤观、王母阁的传说,感悟家乡的传统文化。
总之,在构建富有优秀传统文化特色的德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规划和实施能力明显增强,正在体验从“教书匠”到课程构建者的美丽转身,师德修养和专业化水平得到全面提升。与此同时,学生的道德素养也得到了提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增强,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良好态势愈来愈明显。
关键词:幼儿教育 信息化应用
教育信息化在快速推进中,但是,作为一名西部地区的幼儿园教师,我走访考察了中东西部的幼儿教育状况后,对我国幼儿教育中信息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情况有些失望与感慨。目前,幼儿教育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比较落后,只有部分幼儿园安装了多媒体设施,成规模的多媒体教室则少之又少。加之,幼儿教室信息化技术和教学观念的滞后,大部分幼儿园在教学中很少使用或者可以说很少想到利用信息技术教学,信息化与幼儿教育严重脱节。
2010年,我国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其中强调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抓住教育信息化的机遇,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加强基础教育数字化建设,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等等。国家颁布了这一纲要,不仅表明了教育部门推进信息化建设的决心和方向,还为创新和改变我们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大好机遇。面对这样的机遇与挑战,幼儿教育工作者应当进行深入的反思,思考如何充分运用信息化,使幼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要放眼世界,学习国外
欧美各国都很重视应用信息技术对幼儿进行思维、品格、兴趣的培养,并且都有非常丰富而且值得借鉴的经验。在美国,为了培养幼儿的独立精神和探索精神,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美国幼教工作者将幼儿园布置成不同的活动区域,比如电脑区、图书区、泥塑区、植物区、动物区、积木区、玩沙区、玩水区、烹调区等,让幼儿自己选择活动区域,引导不同的兴趣。在英国,教师在课堂上很少用讲课的方法传授知识,而是以小组和个别辅导为主。幼儿可以自由选择做点心、玩电脑、学画画或者玩各种游戏,通过自己的操作和探索得到知识,培养技能。此外,教师还让幼儿在电脑上通过游戏认识形状、数量,还利用下棋、走迷宫等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让他们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可以看出,国外是将电脑作为幼儿认知的一部分,并且通过幼儿亲自操作或者教师演示,认识抽象事物、探索有趣的事物,培养幼儿的求知欲望。
二、要考虑实际,合理选材
我国幼儿教育的目标主要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幼儿对社会、对集体、对别人、对自己的正确态度;激发幼儿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创造的强烈愿望;发展幼儿的观察、思考和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幼儿的情操,发展幼儿的美感等。总体而言,逻辑思维、抽象价值观教育与引导占很大比例,这种无形的心理渗透是教育目的,也是教育的难点。因此,需要教师借助信息化这种高科技来降低教育的难度,提高教育的成效。时下,我国可以利用的常见信息载体主要是启蒙教学软件、视频网络资源、多媒体技术等等。因此,教师应针对教学的内容,选取合适的信息资源。比如,将原本枯燥的抽象概念化为实际物品的教学。网上有很多关于数学的教学软件,尤其开发幼儿数学能力的软件特别多,如《聪聪儿童乐园》此类软件包含幼儿的启蒙教学,内容丰富。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模拟故事、视频播放等,增强古典文学的形象性与生动性,从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如百家讲坛。教师还可以选择在优酷等中国优秀的视频网站上寻找合适的资源,普及幼儿对中国古典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又如,在学习时代久远而文字抽象的《贝瓦三字经》《中华弟子规》等时,教师可通过播放动画视频进行解释与教学,达到朗朗上口,渗透于心的效果。此外,教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进行自然知识的教授,如古生物教学,可以通过播放动画《冰河世纪》,让学生认识恐龙、猛犸象等古代生物,并与此同时教授地球演变、生物进化以及环境保护等生物知识。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枯燥的生物学知识,形象地展现在幼儿面前,使原本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易懂。如进行自然生长过程的模拟――“可爱的小蝌蚪”中喂食这一环节时,我们可以设计一个移动交互,画面上一排蝌蚪,一排食物,幼儿可以根据已知的经验,一个个移上去喂,蝌蚪喜欢吃的可以停在那儿不返回,不喜欢吃的随便怎么喂也会退回原位。这样一来,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知道蝌蚪喜欢吃什么,不喜欢吃什么,发现平常观察不到的糠、豆渣原来蝌蚪也喜欢吃。这一发现使他们欣喜若狂,因为这是通过他们的实践、摸索得出的结论。最后,电脑博士的一番话引起了幼儿的思考:“哎呀,这个世界真奇妙,这么一个小小的卵,变变变,最后变成了一只小青蛙。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发现奇妙的事情?让我们一起去发现自然、探索自然,寻找更加奇妙的东西。”这一番话出自电脑博士之口,充分调动了幼儿的好奇心,增强了幼儿探索的欲望,同时培养了幼儿的创新精神。
三、要正确引导,循序渐进
信息化教学不仅仅在于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教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引导幼儿自主利用信息技术来学习、探索、创新。很多家长认为,幼儿过早接触计算机会使孩子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电影、动画片等等,耽误孩子的学习。其实,这是成人世界的一个误区。幼儿应该而且必须学会自己操作计算机,探寻自己想要的答案。这就需要教师与家长的正确引导,循序渐进引导幼儿通过计算机学习、探索未知世界。教师可以通过教授简单的信息技术,如搜索引擎技术,让幼儿自己动手解决自己书本上或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同时也把打字教学渗透在了里面。此外,教师还要通过人机交互学习,增强幼儿操作计算机进行探索、创新的能力,即多媒体环境下的个别化学习。幼儿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中互教互学,随时发现问题,完成知识的意义构建过程,并真正实现了在“玩中学,学中玩”。当然,家长也要注意引导培养幼儿的计算机技术观,少玩游戏和看电视。有能力的家长可以教给幼儿编程的基础知识等,使幼儿更早地接触计算机更加重要的用途。
一般,在初中语文课堂上,特别在公开课、优质课竞赛中,大多数老师处理汉字教学的方式大致如下:带领学生读一读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利用PPT展示字音、字义,或读或认;随文识字;课余要求学生抄抄写写。这样的汉字教学模式无视初中起始年级学生的学习现状,忽略字形和字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没有真正使学生把握汉字的特点,感受汉字的独特魅力,更谈不上认识汉字承载的文化意义。
小学语文汉字教育未尝不是如此。在初中起始阶段,虽然按规定应当掌握2500个常用字,但是笔者发现,据不完全统计,一个完全按入学考试成绩平均分配的班级,几乎所有学生在书写过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错别字。有的学生只能认识几百个汉字,书写不规范,就更谈不上美观。识字、写字不达标是中学语文学习掉队的症结所在,更会对其他学科有很大影响。
那么,在初中起始阶段,语文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有效地进行汉字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上好开学第一课对学科的学习十分重要,一般教师会在开学第一课上向学生介绍语文学习的方法和要求,或讲述一些语文故事引起学生的兴趣等,往往会忽视汉字教学。其实,恰到好处地介绍汉字反而会事半功倍。在开学第一课上,笔者就从“文”说开去,详细介绍了“文”字从甲骨文开始的字形字义的衍变,从而分析汉字的三美:“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义美以感心。”(鲁迅)在此基础上,又讲解了汉字的造字法,让学生真正知道了汉字的特点,领略了汉字的文化魅力。学生当即对汉字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更对“语文”产生了兴趣,很多学生长时间地记住了这一课。
二、随文识字,方法多样
这个阶段的学生富有很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在学习过程中,应经常进行一些富有创造力和表现力的活动,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随文识字,是指把汉字教学与阅读、写作教学结合起来。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汉字教学可以多样化。
第一,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在指导学生预习时,尤其是在一些自读课文中,让学生画出文中不认识的字词和自认为重要的字词(不限于课后的“读一读写一写”部分),并注音、解释。上课伊始,并不是由教师通过PPT或直接教授新字词,而是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准备成果。这对于学生来说,在掌握了新词的用法和意义的同时,有助于他们理解文章内涵,给予他们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对于教师而言,既可作为检查预习的手段,又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方便调整随后的课堂内容。
第二,潜心吟咏,挖掘内涵。汉字是表形兼表意的文字,是注重审美形象的文字,它的信息量无与伦比。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对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进行挖掘,深刻领悟字中蕴含的深蕴。如学习《散步》一文时,紧扣文本与语境,抓住“熬”、“孝”、“爱”三个字,由它们的形演变和字义流变引导学生透彻理解三个字的意蕴,从而对文章的内容有深刻理解。这样的教学不只是在课文的一开始单一地认识字词,还是在文章理解过程中引导学生由字形、字音进而猜想字义,不但发展学生分析与综合的思维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对祖先造字智慧的感悟,无尽的意蕴尽在其中。
第三,善用方法,同中辨异。汉字学习中最难掌握的应当是多音多义字和形近字的辨别和使用,初中起始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识字量,但稍不注意就容易写错字、别字。我们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给他们一定的方法,“比较”是行之有效的法子,尤其那些同中有异的近义词,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字形、字义上进行比较,让学生学会分析哪些方面是同,哪些方面是异。如分析《木兰诗》中“愿驰千里足,送儿回故乡”一句时,可把“驰”字改为“骑”,让学生分析两个字的异同:“驰”是“奔驰”的意思,比“骑”的速度更快,不仅体现了千里马的特点,而且写出了木兰的归心似箭,表达了她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对和平淳朴乡村生活的向往,而“骑”却没有这样的表达效果。
第四,作文教学中可渗透汉字教学。如作文题为《那味道真……》,引导学生审题时应当注意“那”的意义,否则容易偏题,诸如此类“题眼”和关键字词的审、讲、评,写作中对语言的锤炼,查找班级同学作文中的错别字……都能使二者互为补充、相得益彰。
三、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从学生的生理发育上看,初中起始年级学生右脑的整体模式识别能力和左脑的局部识别能力都有所提高,记忆力极强,理解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了解了汉字的历史和构字法后,他们会自觉地利用汉字知识巩固和认识的新的字。但是,由于一些综合因素的影响,其心理承受力较差,稍有挫折就急流勇退,学习缺乏积极性。因此这个阶段应当多进行趣味性教学,汉字的教学可以趣味化――让学生在游戏、娱乐中学习汉字知识。如组织学生收看钱文忠讲的百家讲坛――《三字经》、美术动画片《三十六个汉字》;还有猜谜、成语迷宫、找错别字大赛等,在活动中,学生投入深厚情感,动脑积极,既可以把负担变为兴趣,又能开阔视野,使知识多元化。
四、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语文课程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能使得语文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许慎《说文解字?叙》曰:“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汉字本身就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汉字教学应与生活紧密相连。
一曲以《最炫民族风》改编的“神曲”《最炫国学风》在网络上走红。从大学纷纷成立“国学院”到教育部要求小学生唱京剧,从学前儿童咿咿呀呀背《论语》到企业家纷纷投身学费昂贵的“国学班”,弘扬传统的“国学热”方兴未艾,社会上正悄然刮起最炫“国学风”。
读经运动:国学修养从娃娃抓起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在一个以“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为主题的暑期“国学班”上,十几个孩子正摇头晃脑地大声朗诵着《孝经》。
6岁的桐桐是这些孩子中年龄最小的一个。“不仅仅是单纯的背诵,国学教育更多的是提倡一种行为的教导和意识的灌输。”桐桐父亲如是说,他希望通过“国学班”,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
十年前,一场以“奠定优美人格基础,继承中国文化传统”为宗旨的“读经运动”在大陆轰轰烈烈展开。倡导者是国学大师牟宗三的弟子、中国台湾的王财贵博士。或许是对传统文化的饥渴已经太久,在大陆,“读经运动”立即得到了许多家长的热应。
与此同时,台湾的南怀瑾先生也开始在全球华人中推广儿童读经运动。一时间,各地“读经班”如雨后春笋,远离传统太久的中国人,试图让孩子从经典的读诵中,寻找古代中国的诗意以及智慧哲学。
经文中的深奥道理少儿是否能真正理解呢?尽管轰轰烈烈的“读经运动”饱受质疑,但依旧没有阻挡家长和孩子们的热情。从浅显易懂的《三字经》到晦涩难懂的《庄子》《论语》,从三五岁的幼儿到十来岁的中小学生,从学校里的选修课到民间自办的国学班,“读经运动”受众大,范围广,深受追捧。“孩子们现在开始背诵中国传统经文,既长知识,又能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同时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一位家长说出了大多数父母的心声。
国学院: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从低年级的《弟子规》到中年级的《论语》,再到高年级的《大学》《中庸》,国学经典走进普通课堂,不再是古代私塾的专利。而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高等学府成立专门的国学院,培养做学问的文史哲通才,则进一步提高了国学的地位。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走进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馆,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论语·述而》中的这句话,它形象地诠释了人民大学国学院所致力于培养的优秀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自2005年成立以来,人大国学院一直致力于推动国学教育,培育新型国学人才,以“大国学”、“新国学”的理念努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塑中华文化自信心。
中国的传统学术讲求贯通、融通,其精髓博大精深,然而文史哲的西方学科框架,很难将中国的传统学术完全涵盖进去,削足适履之弊早已屡见不鲜。国学院的开办,则能很好地在学科设置上做到以研读经典为核心,并且在学科知识之间相互补充融合。
“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经典的阅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的是持久而艰深的努力。几年的专业学习和实践,国学院的学生可以慢慢掌握循序渐进熟读静思的阅读方法,以精读古代经典文献为基础,综合能力也大为提升。
孔子学院:海外刮起“国学风”
“你吃了吗?”
若不是亲眼所见,你绝不会想到这句地道的老北京问候语出自一位蓝眼睛、高鼻梁、白皮肤的“外国大叔”。马克是佩斯大学孔子学院的一名学员,从小学习中国道家思想和气功,孔子学院为他打开了生活的另一扇窗。虽然他和华裔太太已在纽约定居,但他还是笑称:“孩子出生后的第一语言是中文,第二语言才是英语。”
像马克这样热爱中国文化、进入孔子学院学习的外国友人还大有人在。自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开办以来,从尼罗河畔到乞力马扎罗山,从富士山下到伊洛瓦底江边,从五大湖区到西伯利亚田野,孔子学院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已在世界105个国家和地区开设了350多所学院和500多个课堂。
孔子学院海外汉语教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能力和简单交际能力的培养;第二个层次是对中国社会风俗习惯和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了解;第三个层次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普及。中国传统文化中“讲仁义、倡忠勇、敬孝悌、重民本”等思想,不仅已开始在国内文化沃土中复苏与萌发,还以骄傲的姿态、坚定的步伐走向世界。各色皮肤的青年在这里汇聚一堂,感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守诚信、崇正义、尚合和、求大同”等思想。文化的输出在某种程度上被称为“软外交”。孔子学院已成为向海外介绍中国的窗口,而不是单纯的语言教学机构。在联合国总部,有一张标语内容就是孔老夫子的“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国学精髓在于做人之道,修身为本
“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一说,产生于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而关于国学的定义,学界目前还没有统一明确的界定,名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国学热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科技的进步带来时代的发展,但也不可避免地会带来某种消极作用。为了消解由科技引发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青少年一代中道德修养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人文主义思想日渐兴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本思想,开始引起国际学术界的广泛重视。恰逢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升,民族意识勃兴,于是人们便思考着从传统文化中去寻求解决的路径,其中儒家学说关于伦理道德修养的教育,自然成为传承的重点。
在此过程中,电视的媒介作用功不可没。《百家讲坛》一类电视节目通过“说书学者”的成功介入,“国学”在全社会掀起了。三十年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空前的经济繁荣,加之国内国际的种种诱因和刺激,全球化时代捍卫本土文化价值的近乎本能的诉求,文明古国的深厚情结,又唤起了中国人对自己悠久历史文化的自信和自豪,从而有条件有基础也有需要重新估价自己的传统,在市场化改革所经历的精神震荡中寻回文化家园,确立人生价值,重建精神信仰。从上世纪80年代的“文化热”实际上是“反国学热”,转而发展到今天的“国学热”,正是中国人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从怀疑、反省、否定到寻觅、重振、回归的历程。
面对复兴国学的诉求,人们探讨国学热是否合理,不能简单笼统地一概而论。在“国学热”的发展过程中,要防止“发高烧”,要掌握一个“度”;也要对症下药,不要乱开药方,避免误导。学习古代文化,要做到实事求是,不能随意解说,简单了事;更不能搞形式主义,崇尚迷信和复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