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点线面作业

点线面作业

时间:2023-05-30 10:34: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点线面作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点线面作业

第1篇

摘 要:平面构成课程中以点线面为基准绘图、造型,以人格化转换为创意内容表达设计蕴意,作为教学的主要改革方式。从点、线、面的新构建进行人性化感觉层面的体验;从研究古典文化元素的人格化入手,构建符合美的规律与审美需求的平面形态结构;从游乐性质人格化的构图形式中分离出充满韵律的新元素利用叠加的方法给予分离之后的重构形态更具思想性的思维形态。平面构成课程中点线面人格化的转换形式是将社会生活有的人性化理念通过概括、抽象、比喻等手法进行感性形式的课程创意设计手法研究。

关键词:平面;构成;点线面;人格化;转换

中图分类号: 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7012902

平面构成课程的原理是通过二维形态空间的构成形式来表现,分析点线面体基本形态要素的构成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点、线、面是进行图形创意的基本设计形式,同时也是平面构成的基本创意理念。以点线面为基准绘图、造型,以人格化转换为创意内容表达设计蕴意,作为平面构成教学的主要改革方式,进行更专业化的、更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练习。以点线面为媒介进行构成图形人格化的转换研究形式,表达设计的思维抽象、综合过程与结论,以借代的转换形式表达思想感情。以点线面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所表达的信息能否被准确、快速、有效地接受与认同,取决于转换思维过程中对图形人格化的判断、选择、概括、抽象把握的准确性程度。

1 点、线、面感觉生活的体验

(1)点的新构建。生活中有众多的点元素,如泡沫、气球、雨点等,体验点在构成中的排列所引起的视觉流动,引入了时间的因素,利用点的大小、形状与距离的变化,可以设计出富于节奏韵律的画面。

(2)线的新构建。线分为四类:直线、曲线、折线以及三者的混合。直线又有水平线、垂直线、斜线三种形式。各种线所代表的生活情感各有不同,其中,水平线给人平静、开阔、安逸的感受;垂直线给人崇高、挺拔、严肃的感受;曲、折、弧线具有强烈的动感,更容易引起视线的前进、后退或摆动。如图1中众多线的创意表现,水墨的流水线与咖啡的香气线相互交织成一组生活交响乐。

(3)面的新构建。面在构成设计中的概念,可以理解为点的放大、点的密集或线的重复。图1中以大块面将画面分为上下两层,层次分明,一目了然,同时圆规、刀叉、画笔等生活元素都带有部分面的表现,面的构成离不开点和线的形式表现。

图1 学生作业之生活交响乐 2 古典元素的创意形象转化

古典图形是通过审美实践活动培养出的一种能被感受到美的形式。平面构成的形式被人们感受到美,将古典图形的形式美作为美的一种表现形态,将设计图形语言的按规律与目的性进行有机组合,同时构建符合美的规律与审美需求的平面形态结构。从分析古典文化元素的图形语言表达入手,进行古典文化在平面构成中的造型结合教学实践练习。

研究古典文化元素的图形语言,就需要了解古典文化元素的形式美。古典文化元素的形式美规律是历史保存下的现实存在与人的美感满足相统一的结果,传统形象的塑造与视觉图形因素的组合,与人对周围环境视觉语言概念、经验感受相一致,这种形式美感的表达更能符合人的审美意识,促使人们的直觉审美认同感,产生审美愉悦感。在进行平面构成创意时需要注重艺术表现形式和内容的辩证统一,既有保持两者相对的独立性,又注意相互之间存在的依附性,只有古典文化的元素和平面构成的形式内容表达一致,同时具有鲜明的内涵才会更有意义。

古典传统图形富有中国古典性、地域性的时代特色,讲究实际图形的完整性与装饰性,关注形与形之间的呼应、礼让和穿插关系,在组合构建时多以追求完整、对称、方正、平衡等骨式框架。将古典文化中的传统图形运用到现代平面构成设计的教学之中,首先了解图形的形态语言,从传统图形中提取有价值的形的元素,然后再结合平面构成课程中所学到的构成手段,如:分离、转变、重构等方式,通过来源于古典文化元素的原始形象,挖掘传统文化理念,与平面构成的造型相结合,新旧文化的碰撞,时代特色的相互交织,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意蕴,又充分地体现了平面构成创意所表达的理念与个性。

3 现代时尚游乐元素的叠加

不同造型元素的叠加构成方式可以营造一种韵律的重构效果,利用叠加的方法给予分离之后的重构形态更具思想性的思维形态,充分自由地发挥视觉思维的创造性。以游乐性质人格化的构图形式可以分离出丰富多彩、活泼充满韵律的新元素,促发了平面构成各种想象力的发挥。重叠的方法可以给形态带来的众多优化美感,例如叠加形式可以营造三维化的视觉形态,视觉冲击性强,能轻易遮蔽各种视觉不良感知的印象,构成效果完成。游戏娱乐的生活状态作为创作的主题是与韵律性的叠加方式相互呼应、相互协调的。游戏娱乐是一种轻松的生活情调,充满动感与抒情。叠加的创意手法在平面构成中把游戏娱乐状态下的情调视觉元素拉到了超越与靠近的极限,因此,只要两个构成符号元素间的交叠没有完全处于整个状态均属于叠加构成的形式。如图2赌城的畅想中,各种游乐设施的相互交叠,前后有致,整个画面充满韵律感、流动感、抒情感,表达了一种生活状态,一种生活思考。

图2 学生作业之赌城畅想 差叠是叠加的另一种表现方式,即通过两个相同或不同的形态进行叠加。对被分解的来的新元素加以差叠处理,不仅能够像遮蔽性叠加那样起到积聚元素关系的作用,而且,还能在差叠中产生出新的形态与层次来。由于叠加时必须保持各自形态的完整轮廓,因而可以产生相互差叠后的第三个形态来。由此可见,叠加只是为分解后的重构提供一种好的方法。然而,对差叠方法的应用必须灵活机动地根据作品地需要而掌握。例如,被分解后地形态过于单一,经过差叠法重构就显得最为适宜。因为由差叠产生的新形态和新层次正好能够弥补原有大块面造成的单调感觉。

4 结语

平面构成设计以表现构成形式为目的,在二维的空间中对各种形式元素的位置、比例、相互关系的探讨、实验,也是一个思维的过程,这个美学的思维过程可以通过拟人、拟物化的形式进行,将设计与视觉精神统一的结合进行感性形式的创意设计。平面构成课程中点线面人格化的转换形式是将社会生活有的人性化理念通过概括、抽象、比喻等手法,以一个恰当的形式表达出来。每个人体会到的社会生活符号意义各有不同,别人的意义并不一定适合于自己,前几个世纪的先人对生活的符号意义内涵的理解同现代人也不一定相同。但更重要的是现在要用自己的精神、灵魂、生活体验去感受符号,这样体会出的内涵是真切的。由于人格化创意具有不特定性,不存在任何固定或普遍的概念,设计得以利用多样化的符号形式来展现个性与特异,从而避免了同质化现象。

参考文献

[1]白丽平.平面构成与图形创意――由中国传统图形反思平面构成教学改革[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8,25(2):2628.

[2]张婷.平面构成与图形设计创意探析[J].美学技术,2013,(2):161.

[3]李洪升,张哲,孙文舒.论平面设计艺术中图形创意与色彩审美[J].现代设计与制造技术,2013,(12):251252.

第2篇

关键词 点线面 理性 空间表情

中图分类号:J525 文献标识码:A

设计史的开端主要是源于艺术的发展,特别体现在绘画里的构成等理性思维部分。设计,与艺术有关,与技术和生产有关,与解决问题有关,与创新有关,也与市场有关。正是因为最后一个因素,设计将所有的“有关”的矛头指向了人类本身。因此艺术与设计有了本质的区别:艺术作品源于艺术家本身,流露了艺术家自己那份独特的感情;而设计作品则大多以多数人的感受和需求为标准进行一系列理性的思考和推断,不断地解决各个流程所存在的问题,比如审美,生产,运输,市场等。因此设计作品往往相对具有一些共性,而这些共性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设计师们对于生活的热爱,他们的智慧解决的是一个体系各个方面的问题,而这种智慧层面是艺术家们远远无法触及的高度。

设计的开端是逐渐地从艺术作品的小演变成建筑和城市的大,然后又回到生活的小。如今的建筑外形设计由于各种原因已经远不及室内空间规划对于人们生活需求的满足,因此更多的设计师将自己的设计融入生活的细节。正是这些细节的丰富使我们的生活充满更多的可能。

设计师与艺术家的共性莫过于运用点、线、面来塑造不同层面上空间的不同表情的。也许多数人会质疑设计里的表情,然而事实证明设计里的语言是更加丰富的。

在许多的商业展示空间设计中,点材具有活泼、跳跃的感觉;线材具有长度和方向,在空间能产生轻盈、锐利和运动感。由于线材与线材之间的空隙所产生的空间虚实对比关系,可以造成空间的节奏感和流动感,因此,给人以轻快、通透、紧张的感觉;面材的表面有扩展感、充实感;侧面有轻和空间感;块材是具有长、宽、高三维空间的实体。它具有连续的表面,能表现出很强的量感,给人以厚重、稳定的感觉。因此,同一材料的不同形态的表现会产生风格迥异的效果。以线材表现轻巧空灵;以块材表现厚重有力;以面材表现单纯舒展。我们可以从设计的目的出发,正确选择材料的形态。

在就本次文本内容的实地调研过程完成后,最终总结出几个立体元素(点、线、面)在商业展示空间中的运用主要有一下几个空间表情特点:

1点

点在装饰空间的过程中会相对而言以不同的大小(体积和面积)、颜色、疏密、形态、材质等表现出一种秩序美,错觉美,空间美,凌乱美等美感,而颜色和材质在灯光的协同作业下会更多的以冷暖的刺激来勾起观赏者不同的视觉感受。点其实是一个可以存在在二维和三维空间之内的数位,确切来讲是没有大小和体积的。但是人们往往会将很多的线在一定的视觉距离下概念为点。面也是如此,很多的小的面,我们也称之为点。

2线

线的粗细、长短、方向也很大程度上从一些方面反映了它独有的表情特征。比如一面干净的四米高的墙,如果不加修饰,视觉上一定没有加了几根坚挺垂直的线条装饰的墙看上去更高耸。当然,换作横向的直线组合,自然会造成墙面变低的错觉。要是出现倾斜的线条,我们的第一反应应该是导向或者不安的紧张感。因此,线条也并非完全像现代主义设计时期所代表的社会危机感之下的功能至上的“少就是多”的思想,而是更多地结合了设计本身的最大一个特点――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面

面则是由线围合而成的封闭的二维形体,有一定的大小和形态,当然也存在立体空间中的曲面等2.5维的空间形态。但面的存在其实也是与点和线没有明确的划分界线的。其实点线面都没有太确切的区分界限,因为它们都是构成立体形态所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但是人们为了更加准确地表明自己的想法所以才将其以大概的形态定义为点线面的。面的本质其实也正是无数的点组成的。因此在立体空间的构成过程中其实最本质的构成元素是点。但通过线和面的穿插,可以更加丰富地展现空间的不同形式,这也是纯艺术作品很难达到的层面。

如今发展形成的商业展示设计思维和方向仍然继承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功能至上,但更多的也从表现手法上突出了设计过程中对于观众本身的思考,从而引申出了设计的“以人为本”的观念。在不断创新的设计发展过程中,结合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我们更多的是将空间的设计和艺术的形式相结合,有机地演变成了一种生活之上一种感官与思想和精神上的自我提升。这也是商业与展示相结合所必然产生的一个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绮曼,郑曙.室内设计资料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第3篇

一、重视水彩语言的表现

大部分学生在高考前的色彩训练中都是画水粉画,很少有人画水彩画,更别说水彩风景画了。他们的水彩作业根本不够理想,除了存在画面结构松散,色彩关系不正确等造型基础问题外,还出现画面脏、焦、粉、燥等问题。究其原因,在于他们没有熟练掌握水彩画的技法,难以驾驭水彩风景写生语言的表达,这对于以后手绘效果图的训练将造成直接影响。因此,在环艺专业水彩风景画教学过程中,保持水彩语言是基本要求。

1、保持水彩艺术本体语言

所谓水彩画,并不单单指用水调和颜料这一点而言,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具有―套完整的、与其他画种截然不同的技法,它充分利用水色的作用,使画面呈现出一种独特的韵味,这种韵味就是水彩工具自身所体现的水色交融的意味,也是水彩画本体语言的首要因素。其表现方法主要有干画法、湿画法、干湿结合、淡彩法、沉淀法、接染法、重迭法等等。掌握这些水彩的表现技法,并将其灵活运用于手绘效果图和环境艺术表现之中,是水彩风景画在环艺设计专业中的主要目的所在。

当我们开始画一幅水彩风景画时,整个作画过程要控制好水分和时间,完成一幅画胜似打一场仗。取好景后开始构图,要求底稿图形准确、清晰,忌擦伤纸面,如有大的改动最好另用纸起稿。上色时要注意水分的把握,即画面色彩的浓淡、空间的虚实、笔触的趣味都有赖于对水分的把握。上色程序一般是由浅到深,由远及近,亮部与高光要预先留出。大面积的铺色时,最好一次性多调颜料,一次成形,少修改。由于水彩颜料的透明性,多次重复容易变脏、变焦,那么画面就会失去水彩独有的水润、明快的效果。

2、拓展水彩艺术语言新形式

水彩语言的突破,离不开技法创新。具体到水彩风景画课程的教学中,平时除了强调运用传统的干、湿技法,使画面保持水彩本体语言表现特征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新材料、新技巧,利用综合材料,这样可以加强画面视觉感受和肌理效果,实践创新和变革。目前室内外表现图中钢笔淡彩的效果图较为普遍,它是将水彩技法与钢笔技法相结合,发挥各自优点,颇具简捷、明快、生动的艺术效果。因此,在水彩风景画课程教学中可以加强钢笔淡彩的教学,这样既能加强学生的速写能力,又能使学生以快速的方法感受水彩语言的表现;其次可以利用其他材料弥补水彩难以驾驭、不够厚重等弱点,如给纸做底,吸收国画和油画的长处等。在技法使用中,“干画法”和“湿画法”交替使用,常中有变,变中有常,建立新的技法表现与创造。但是,无论怎么变革和创新,都不能丢掉水彩画应有的严格的造型感、色彩感、厚实感、空间感和透明感等技法要求,不能失去水彩画巨大的形式魅力,不能背离对该画种背后文化规定性、媒材、技法所组成的本体语言。

如何在保持水彩风景画本体语言的同时又能开拓创新,展示出舒畅宜人的形式魅力,是水彩风景画课程教学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二、注重画面形式的构成

当学生逐渐了解、重视水彩语言所独有的表现魅力,相对熟练水彩技法,掌握了水彩风景写生的特点之后,解决其画面的表现形式问题就成为环艺设计水彩风景画教学的重中之重。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强调画面分割和色块对比

在取景构图时,首先要端正观察方法,不能照搬景物及场景,要化繁为简,深入浅出,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莫奈说过:当出去画画时,要设法忘记你面前的物体,一颗树,一片田野……这是一小块蓝色,那是一块黄色,远处是一长条粉红色,然后准确地画下所观察到的颜色和形状,直到它达到最深的印象为止。也就是说可以把眼前的一切景物都省略掉物象生理的小细节及凹凸,用点线面来概括成平面图形和色块。这样我们就会从关注物象的具体结构变为关注造型元素和色块结构,把自然物象转化为构成画面基本图形的思维方式。在这些基础造型上再注意主观调整画面点线面的布局,把握画面的虚实变化,锻炼学生对画面形式及构成的能力。

如:以水彩风景画享誉世界的华裔水彩大师曾景文先生,在画面形式及色彩构成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学习资源。他善于主观归纳,将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作为写生对象,用点线面等抽象的绘画元素来组织画面,将明快、鲜艳的色块用并置法平涂,轻松地表达他内心的大自然美景。《黄色天空的香港》(图1),是他描绘儿时学习居住的故乡美景,他用平面归纳的手法把天空、远山、高低错落建筑群以及海面穿梭不停的船只,概括成点线面等抽象造型元素,画面主题突出,生动有趣,色彩对比鲜明而清新,赏心悦目,仿佛看到了画家儿时美好的童年时光。

2、注重以线造型

以线造型为骨架的水彩画,其线的运用可以吸收中国画用线的特点,突出用线来标示物象的轮廓,注意线的粗细、虚实变化,强调色彩冷暖、明暗、远近透视层次,高光留白,亮部稀薄透明,暗部色彩的重叠亦不混淆线条的痕迹,画面结构紧凑。王维新就是善于用线表现水彩风景画的画家之一,他把中国传线描与西方艺术巧妙结合,找到了属于自己独特的形式语言。每当在生活中发现令他激动的感人景物时,他总能迅捷地以速写形式随心勾勒下来,之后再敷上轻快的色彩,于是便创造了他自己的“随形赋彩”的画法(如图2)。

3、重视画面黑白灰关系

画面构成因素还与画面的黑白灰关系息息相关。在动手作画前,应该思考一下画面的黑白灰层次结构,甚至可以画出小的黑白灰分关系分布图。虽然水彩风景画是由不同色相的色彩组成的画面,但是实质上它的素描关系,也就是画面整体的明度关系仍然是不容忽视的,一幅水彩风景作品无论画面色彩多么斑斓丰富,形式多么跳跃复杂,但是只要大的黑白灰关系明确,层次分明,画面就会乱中有序。

4、注重空间意识培养

水彩风景画写生是面对空间景物直接将空间形式表现在画面中,它在空间描述上给人以心理和生理的不同感受,这一特性正好符合环艺设计对空间训练的要求(如图3)。把握好透视和色彩规律,是组织画面空间的有力手段。写实风格的写生作品,要求通过形体的大小、虚实,色彩的冷暖等变化来表达景物深远的空间感,如近、中、远景等,一旦出现透视错误,就会导致画面空间的失真。平面抽象风格的作品,可以通过画面点线面的构成、色彩的虚实等关系来建构画面的空间关系,也许这种空间并不是一种真实的空间关系,但仍然能够表达出相应的心理空间,也就是说完全是一种精神上的概念,即“精神空间”,如 马蒂斯的色块前进后退空间。我们还可以从色彩大师的多种空间效果学习经验,如杜飞的透明空间、籍里柯的冷漠深渊空间、达利的幻觉空间、埃舍尔的矛盾空间等。

康定斯基说过:艺术家必须因感而发,有情而抒,因为对形式的驾驭并非目的,而是使形式与内在含义相适应。因此,无论是写实还是抽象,在符合风景写生的精神内涵的同时,有意识地组织好画面的点线面及黑白灰的节奏和韵律,注重画面的色块明度对比关系以及空间意识,就能形成和谐以及个性鲜明的画面构成形式。

第4篇

平面构成是艺术设计专业中重要的基础课程。艺术的构成理论认为,艺术从业者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应当从事物的结构、成分、关系等方面去分析。平面构成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创造新形态,研究视觉要素比例、质感、动态,研究图形的视觉引导作用等,这些知识对学生今后设计课程的学习极为重要。造型和设计领域的创新思维一般有两个参考标准,一个是独特的、无法预测的、崭新的,另一个是具体的、有意义的、满足条件的、有价值的。创新思维在平面构成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在高校艺术基础教育中却常常受到忽视,需要得到更多重视。

二、平面构成教学的创新思维目标与内容

(一)观察与鉴赏

任何的艺术形式最初都是从临摹和借鉴开始的,一切创造都源于观察和积累。在平面构成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而在设计活动中创造出更优秀的作品。首先,学生需要学会深入、仔细地观察自然界中的设计元素,认真剖析优秀的设计作品并化为己用。也就是说,善于观察和鉴赏,是平面构成创新思维建立的基础。教师应当带领学生进行观察或想象,如树叶的形状、纹络、微观、宏观的各类形态,分辨声音,解构优秀作品中点、线、面的作用,以及各类小元素和设计手法的使用。

(二)形式美的发现与运用

形式美是指各种形式元素,如色彩、线条、块面、声音、形体等规律组合时具有的美。统一对比、对称均衡、节奏韵律等,都是形式美的基本准则。帮助学生理解和利用形式美,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可以利用基本形的变化、重复来构成具有视觉效果的纹样;另一方面,可以练习形与形的组合和重叠,组合方式有覆盖、透叠、差叠、减缺、联合等,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就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手法进行命题创作训练。

(三)点线面要素及构成的训练

点线面要素和构成训练是帮助学生提高抽象能力,帮助学生学会提取物体和形象的主要特征,利用简单的点线面做简洁化、条理化处理,这是培养造型意识的重要方法。形的简化与创新需要提炼,既有要客观形的本质特征,也要有设计者自身的独特感受与想法。所以教学中,可以安排学生用显微镜或放大镜观察物体,绘写微观脉络,模糊对物体的常规认知。之后,用抽象图形组合来表达自己对这些物体的认知和感受。

三、平面构成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的必要途径和方法

(一)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教师

教师在专业教学中起着无可替代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平面构成教学中的创新思维之所以重要,原因之一即是强调独立意识和人格。因此,教师作为旨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引导者,其本身应当对平面构成具有深刻的了解,并有相当丰富的创新设计经验。此外,教师需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意识和人格,理解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对学生不同的创造力给予足够的自由,最大限度保护和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

(二)讲授练习综合式和讨论启发式课堂教学

平面构成的课堂教学大多采用简单模式化的授课方式讲授基本概念和手法,但如果要培养学生持久的创新能力,将这种单一的授课模式改变为多样化的、指点式、互动式的模式尤为必要。其中,讲授练习综合式课堂教学是笔者在长期试验下,取得效果比较好的一种教学方式。教师可以采取用理论引导、实践实训练习辅导相互结合的方法,让学生更深刻地领会教学内容。讨论启发式课堂教学是另一种卓见成效的平面构成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给予足够的思维发散空间,也可以针对一定教学目标,适当引导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当结合当前的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教师还需要及时完成收尾工作,对课堂收获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完成教学内容的内化。

(三)课外活动

高校教师除了关注学生在课内的实践活动之外,也不能忽视课外活动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塑造作用。因为在轻松无拘束的环境中,学生更容易发散思维,激发创造能力。因此,教师应使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活动,发展其他兴趣爱好,一方面让课堂内容与实践活动相结合,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四)评价体系的更新

第5篇

关键词:设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地位及作用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各种先进的设备也被应用到农业生产中,相应的设施农业也得到长足的发展。但由于工业的进步,环境恶化问题日趋严重,进而导致农作物减产,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为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在农作物不减产的情况下最大可能的保护环境,这就需要有效的对环境和农业进行调控,进而使设施农业持续有效发展。

1设施农业的概念

及类型设施农业就是将现代化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有力条件,使农作物抗病增产的新兴农业。从另一方面讲,设施农业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绿色植物的栽培和水生鱼类植物类的养殖等设施类;二是包括温室、植物工厂等技术类设施工业。因为我国南北跨距较大,气候差距较为显著,所以不同地区,常用的设施农业也不尽相同。例如,在气候较为寒冷,天气较为干燥的北方,普遍用地膜覆盖农作物,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简易覆盖型。西部地区,水资源相对比较匮乏,昼夜温差较大,一般采用塑料大棚、温室以及微滴灌等一般设施型。而对于距离城镇较近的蔬菜、水果基地,为保证蔬果的新鲜,通常使用塑料薄膜等简易设施对其进行低空覆盖。复杂设施型是最为复杂的一类设施型,同时,也是效益最高的设施农业,是综合应用现代科技进行农作物的栽培,其包括如无土栽培、育种工厂化等,另外整个设施也包括通风、加热、降温等多个系统。综上所述,以上四种设施类型为我国各个地区最为常见的设施农业。

2生态环境建设中,设施农业具有的地位与作用

由于设施农业既满足了农作物的增量增产,又促进环境的生态平衡,在此基础上,设施农业得到迅猛发展,相应的应用面积也在逐年增加(面积增加主要包括蔬果和花卉)。据相关统计,采用设施农业种植蔬菜已成为蔬菜种植的一种种植趋势,设施蔬菜的栽植面积以每年60%的速度增长。随其发展,设施蔬菜种植也一跃成为设施农业的龙头产业。而这一现象在我国大力提倡退耕还林的西北地区表现的尤为显著。现阶段而言,农村人口仍是我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经济才能得到快速发展,政府相关部门也出台一些政策对农村的产业结构做出调整。

例如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新疆阿克苏地区等都在积极相应号召,开展设施农业,进而取代其他农业类型,据调查,近几年,设施农业已一跃成为当地农业的支柱型产业。随着相应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技术的普及,其投资成本逐年降低,经济效益逐年增加。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生产也形成一定得规模,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综合以上因素,以温室大棚为主体的设施农业得到大面积的应用。从另一方面讲,其也成为农业经济的一个主要组成成分,其发展也极大的带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以新疆阿克苏为例,从2008年~2014年,六年间温室的数量快速增长(其中蔬果的生产面积最多),农村经济也快速发展,环境也得到相应的改善,真正将持续发展彻底落实。

3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有效措

施设施农业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其在技术上以及环节还没完全成熟,在某些环节中的细节方面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3.1加强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

设施农业得到持久性发展,加强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是首要任务,当地政府可以用点线面的方式对设施农业进行推广。所谓的点线面,就是在当地划分出一定的土地当做示范田进行示范,然后由小及大,进行推广。当然,以上方式都是在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的前提下完成的,为此,政府应积极出台扶持政策,对其有计划,有步骤的实施,进而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

3.2增强科研力度

科技的发展是农业发展的核心力量,因此,要想设施农业得到快速发展,应加大科研的投入,加大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同时在优良品种的培育及推广方面应加以重视,进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除此之外,要对农民进行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进而使农民能熟练的应用科技进行作业。

4结语

本文对设施农业的概念进行解释及对设施农业的主要类型进行分类,并对设施农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进行详尽的阐明,在此基础上从两个方面提出了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峰.我国中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大学,2013,05(01):52-55.

第6篇

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就学生完成作业的方式而言,可以用电脑辅助来完成,也可以通过手绘来完成。前者作业速度会加快,可以用较少的时间完成较大的作业量,但是有一定的弊端,用电脑个性语言不强,容易抹杀人的性格与个性特点,等等。我认为平面构成这门课的作业练习应以手工绘制为主,平面构成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往往在大学一年级开设,作业通过手绘来完成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帮助学生顺利的进入专业课程的学习。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活动,是一种思维运动的过程,从而帮助学生打开设计思路,培养学生自己做实验的能力,从实验当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加强动手能力的训练,可以大大增强学生脑与手的协调能力,进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为以后的专业设计铺平道路。

二、与图案课相融合

“图案”是日文的译词,此译词又是从西文“design”翻译过来的,其含义是设计、图案、花样、构思、打样和布局.图案具有特定的装饰性和实用性,它是与工艺制作相结合,相统一的一种艺术形式。图案课是美术教学中一门专业基础课.学生通过对图案摹本的对临、背临,记住并掌握常用的图案纹样,进而体会中国传统图案纹样的特点和韵味,并且能够在设计中加以灵活运用。

我国从20世纪20年代起便将图案课列为主干课程,80年代引入包豪斯设计观念,情况发生了变化。平面构成的出现使传统图案被推上了批判地位,曾引发了是以平面构成替代传统基础图案还是相互并存、互融的学术探讨。我认为,在开设平面构成课程的同时,可以增加一定量的图案课时,让学生系统的学习一些传统图案纹样,理解它们的象征意义,掌握传统图案的构图法则,为平面构成设计提供丰富的可借鉴资源,达到在设计时可以较自觉的运用传统图案来表达设计意图。装饰性是图案的特性之一,在平面构成中纳入装饰基本形,可以拓宽设计思维,有助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衔接。因此将平面构成与传统图案结合有利于平面构成的教学开展。

三、注重与专业内容相结合

平面构成在现代艺术设计的诸多领域,尤其是在视觉传达艺术设计的基础教学中,已经成为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却认识不到这一点。由于平面构成教学内容的抽象性,再加上理论概念的理性化,往往给初学者带来迷乱和困惑。学生对点线面这些抽象概念的认识比较肤浅,看不到这些抽象概念背后蕴含的真正意义及其与应用设计的密切联系,学习兴趣不高,即使是学了,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知道是平面设计的基础,却不知道如何去运用。从教学实践来看,往往因为同专业结合不好,学生对平面构成这门课与本专业的关系没有足够认识,因而对这门课也没有足够重视。平面构成作为基础训练,与应用设计是有区别的,但是掌握好基础理论可以使实际设计和应用拓宽思路。就结合专业而言,在注重单纯的基础构成训练中有必要对今后可能应用的范围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样才能在具体的设计创作中把平面构成的基础知识活学活用,而不是完全割裂,所以在基础练习中要加上部分与专业设计接轨的训练内容。

四、教与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平面构成基础教学中,以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由于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学生对那些抽象的点线面知识得不到感性的认识,只能凭教师的“纸上谈兵”,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教学效果也不明显。要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就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与手段是贯彻实施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法不能简单划一,可以有计划、有选择地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节省了教师板书的时间,而且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将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形象结合起来,提高了课堂的效率。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探讨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上课形式与教学方法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因此,在平面构成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一个讨论、思考的空间,允许学生提出质疑,加强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从实验中获取灵感。

创新是艺术设计的生命,创新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主要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学生的一些想法要给予一定的鼓励与肯定而不是全盘否定,从而抹杀其创作欲望。逐步引导学生的创作思维,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平面构成作为一门造型基础课,适合于所有美术专业,特别是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对平面构成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有助于发掘学生的内在艺术潜能。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思维的引导,使平面构成课程体系的建立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朱孝岳.艺术设计纵横谈.江西美术出版社.

[2]黄刚.平面构成.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第7篇

【关键词】 机械制图 钳工专业 技术工人

加强演示,立体化教学

首先,机械制图是一门需要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的学科。在教学开始阶段,根据学生们的基础及程度不同,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用实际生产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举例,还有合理利用课堂中能利用到的一切资源,一个粉笔盒、一个板擦、一个水杯,都可以成为教师教学中随手拿来的教具,随着视角的变化让同学们了解到物体在空间内不同方位的不同形态。还有可以用简单的材料,例如泡沫塑料、橡皮泥等做一些课本以及习题册上比较重要题目的模型,联系着黑板上画出的图形进行讲解,边画图边演示,使课本上讲到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简单化,这样不仅便于教学,更能使学生们的思路开阔,易于掌握。另外,同学们在车间实习的时候会做出很多工件,那么在教学的时候可以用前面几届学生做出的优秀工件拿到课堂上讲解,让同学们作图,在以后的时间有机会可以让同学们按照自己画的图样来加工零件。

2 加强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了解,应用到制图课程中

机械制图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画图,它包括投影,点线面的绘制,各种角度等等,所以与物理学、几何学都是密不可分的。例如,图样就是物体在投影面上得到的投影,那么投影的形成过程以及投影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都是和光学密不可分的,那么这时就要引导学生复习物理学中光学投影的一些知识。

而在讲解制图的时候,可以知道,复杂的机械设备都是由小的零部件组成的,而小的零部件又是由简单的基本形体通过切割、叠加、钻孔等等操作制作而成的,所以只有把基础作图掌握牢固,面对复杂的图形才会有信心、有能力去完成。几何学中的点线面的作图对制图尤为重要。直线与圆相切、圆与圆的内切与外切直接联系到机械图样中的圆弧连接,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先对这方面的几何知识先行讲解、复习的话,那么对制图的教学有着相当大的帮助。而针对于钳工专业的学生,教师应对钳工工艺学也有一定的了解认识,可以在制图的教学中将钳工的知识引入,加强学生的理解与兴趣。在作业上不应该一成不变,习题册只是一个基础,留作业的时候可以同钳工工艺或者钳工实习教师一起出题目,使几门学科联系起来,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转贴于

3 深入生产实践,认识看图制图的重要性

由于技工院校的学生大多是中考、高考的落榜生,基础较差,如果教学仅仅限于理论教学的话,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但是在课堂上兴致不高的学生,在实习车间实习的时候往往却更加活跃,掌握学生这个心理后,我经常带领学生到工厂参观、车间实习,接触一线的钳工工人、钳工技师和钳工工程师,让学生们认识到制图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熟悉掌握丰富的实际工件,以利于他们的绘图制作。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在多媒体教学中,不但可以利用电脑绘图软件来绘图,还可以做出3D动画图像,来加强直观性,还有可以放一些实际生产的录像让学生们观看,那么这个时候,学生的注意力一般非常集中,利用这个机会对学生灌输知识,效果是最好的。对于钳工专业的学生来说,画图不是目的,学会识图、读图才是最终要做的,因为钳工工种都是遵循图纸来进行零件的加工制作,所以,我经常寻找一些工件及图纸,让学生进行识读,如果学生在识读过程中遇到困难,就拿着工件一对一的进行讲解示范,直到学生弄懂为止。只有通过贴近于实际的图例、模型,从难到易、由浅入深,形成自己独有的想象空间,才能使学生的思路清晰、作图及看图的能力得到提高。

4 严格要求,规范化教学

在教学的时候,教师应首先按照国家标准制图的基本规则进行教学,容不得一点马虎,只有自己首先做到,才能要求学生去做。图样要确保做到投影正确,视图配置选择恰当,图线绘制的粗细分明,尺寸标注正确、清晰、完整,字迹工整,图纸整洁没有污迹,幅面和格式符合国标,在绘图过程中,要树立标准化观念,力求绘图的正确性。只有这样严格要求,才能培养学生以后在生产中的严谨性,对学生能力的提高才会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非机械类 机械制图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71-02

机械制图是一门研究运用正投影法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以及解决空间几何问题的工科专业基础课,它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投影理论和绘图技术来构思、分析和表达问题的能力。依据学科专业与机械工程的相关程度一般分为三类:机械类、近机械类和非机械类,区别体现在授课学时数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不同高校不同专业会根据具体情况安排学时数和教学内容。其中,面向机械类专业的机械制图包含的教学内容和学时数最多,而非机类机械制图的学时数最少,但是同样要求学生掌握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基本能力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除此之外,非机类机械制图的授课专业多、学生基数大,在强调具备全面素质人才培养模式的今天,研究非机类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1 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对课程重要性认识不够

机械制图课程通常安排在大一上学期,新生刚从高中进入大学阶段,很多还是习惯高中时期的学习方法,对于这么课程的特点如“从空间到平面,再从平面到空间”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转换的能力掌握较差,导致学习效率和学习效果不都理想。此外,学生认为这门课程与专业体系的关系不大,对其在后续课程和将来工作中的作用了解甚少,甚至还有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开设持有怀疑态度,这些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的兴趣和效果。

1.2 教材的选择问题

教材选择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各专业大多没有针对本专业的适用教材,而是不同的非机类专业使用相同的一种或两种教材;二是不同教材的章节安排顺序也不尽相同,如“三视图的形成和投影规律”这部分内容,有的教材安排在点线面投影之前,而有的教材安排在之后,这也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接受。非机类学生如果实用机械类制图教材,教材的学时要求、难点内容也会增加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难度。

1.3 多媒体课件与黑板手绘教学的矛盾

采用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必可不少的教学手段,由于课件的信息量大立体图多、且通常具有动画视频,因此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若完全采用多媒体教学对于机械制图这门课程来说,显然是不太合适的,由于多媒体授课的节奏较快,但是缺乏了黑板手绘教学的示范,可能会引起学生接受和理解重点难点内容的障碍,甚至陷入“一听就懂、一看就会、一做就错”的困境。

1.4 考核方式与教学目标的冲突

机械制图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的能力以及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绘图能力。但是,现有的教学模式是采用统一的教材和教学大纲,考核方式以统一考试为主,并且着重考察制图的基本技能,对于综合问题的解决一般涉及较少,显然与课程的培养目标有所差异。此外,非机械类由于学时压缩,基本不考核甚至不讲授计算机绘图部分,但这却是机械制图的一个主要培养目标。

2 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

2.1 提高学生认知程度,转变学生学习观念

机械制图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传统教学侧重知识的系统性,把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重点放在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上,但开始学习这部分内容需耗费较多时间,还不易掌握;而且制图课程一般开设在大一上学期,相对来说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较弱,还意识不到制图课程是很多后续课程的基础,直接导致一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失去兴趣。如果学生一旦失去兴趣,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甚至下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识到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可通过不同的手段和方法启发学生:例如通过教师的切身体会说明这门课程的知识对所从事职业的重要性,强调看不懂工程图样的技术人员无异于技术文盲;通过参加各类制图竞赛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参加历年的全国先进成图技术大赛前,我校都会组织校内的选拔赛,通过各级比赛的举办,学生的学习热情大为提高,这对提升学生的学习成效和教师的教学质量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2.2 优化调整教学内容

非机类机械制图的授课对象是化工、能源、电力、冶金等专业方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在这些领域的设计、生产等环节都得到了广泛普及。因此,非机类机械制图的教学内容应将画法几何、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各模块知识相互渗透和整合。在教学内容选取上以实用精炼为原则,并适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传统的制图课程由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两部分构成,其中画法几何模块是理论基础,是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重要的教学环节,应优化这部分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加强点线面投影和组合体投影的学习,能有效提升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的转换,但是其中部分内容枯燥、理论性强、难度较大,因此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务必要将点的投影特性讲清讲透,因为点的投影是线面和组合体投影的基础。另一方面,对于难度较大、实用性不强的内容如线面、面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可删去不讲;简化截交线、相贯线难点内容的讲授,如两圆柱正交相贯线画法采用近似画法取代立体表面取点法作图;对于常用件与标准件章节,简单介绍国标的规定画法和标记,培养学生查阅国标和手册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增加计算机绘图基本内容的讲授,逐渐使传统教学内容与先进计算机绘图技术相融合,如在零部件测绘学习环节,通过手工草绘和计算机绘图,使得学生既巩固了零部件图样的画法,又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绘图技术。

2.3 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多媒体的课件的引入改善了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提高了学生课堂上的听课兴趣和听课效率,例如在讲授机件的常用表达方法这一章时,可充分利用动画视频展示全剖、半剖画法的原理和过程,以及讲授零件图、装配图等章节时,采用多媒体课件能使得课堂教学直观清晰、易于理解。但是,若将机械制图课程改为完全多媒体教学也是有待商榷甚至是不可取的,因为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如截交线和相贯线画法,由于板书的重点突出、过程清楚,因此其教学效果要好于多媒体教学。此外,模型教学同样需要保留,让学生学会根据模型总结不同的形状特征和投影特点,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总之,课件、模型、板书等手段要有机结合,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2.4 加强课后练习,巩固教学效果

非机类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多、学时数有限,而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也有所差异,针对学习有困难的这部分同学应辅以课后适当的答疑环节。答疑过程中可利用与课堂典型例题或课后作业相关的实物模型,以帮助学生提高空间到平面、平面到空间相互转换的思维能力,这对提高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信心和兴趣能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除此之外,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在如今的教学环节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主要特点是利用电脑、网络等硬件设备,以及专业的网络教学平台,来实现不受时间和空间条件限制的教学模式。采用这种模式,学生对于课堂上尚未完全理解的重点难点内容可再进行加深理解,避免难点内容不断累积,导致厌学情绪的产生。还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利用网络平台与教师沟通交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

2.5 改革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

传统的机械制图考核方式通常是以期末考试作为评定标准,平时成绩所占比重很少,这就使得最终成绩对学生掌握实际制图能力的反映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因为试卷中制图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考核较多,如截交线、相贯线、组合体三视图以及机件常用表达方法等,但是对零件图和装配图的考察要求比较低,而这正是对学生是否掌握熟练制图能力的综合检验。因此,在评定学生学习成绩时,应改变传统的以一张试卷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评定方式,应将学生学习态度和表现、平时作业、图纸大作业和期末考试等综合起来给出最终成绩。具体的实施方式比如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采用闭卷考试,零件图和装配图等大作业可采用简单的答辩模式,而学生的出勤率、平时作业完成质量可在平时成绩中体现,三部分所占比例可定为5∶3∶2,以达到较为全面的考核和评价学生学习质量的目的。

3 结语

非机类各工科专业的机械制图是专业必修基础课程,但是目前普遍存在学时数较少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但学生学习积极性较差,教学手段不够丰富,考核方式较为单一,都为制图课程的教学带来一定影响。因此,只有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优化安排,对教学方法的加强丰富,对考核方式的改革完善,以及对其他环节做出合理的改进,才能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才能更好的为后续专业课程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浩,李卫宏,刘达,等.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广东化工,2011,38(7):218-219.

[2] 安蔚瑾,林孟霞.面向工程素质的工程制图教学改革研究[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1,24(6):65-67.

第9篇

美术培训心得体会篇【一】

20xx年10月24日----20xx年11月2日我到河西学院参加了小学美术教师的培训,这次的培训经历使我受益非浅。虽然仅几天的时间,让我对美术这门学科有了新的认识,美术不再是以前老师在黑板上画,学生在台下照画了,现在的美术是一门了不起的艺术,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术。对美术的知识也得到了提高,教育观念也得到了冼礼。总之只字片语难以尽述,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在课堂上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魅力,努力使课程内容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用真心、真情的去教美术。

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有好奇心,专业精神。同时教师要放的开,注重师生互动,大力利用肢体语言及优美的语言的应用,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还要严格按照美术新课程标准,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精心组织、精心准备,上最有效的课。在教书过程别注重育人教育,要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教学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欣赏、体验感受、探索、总结、想象、创作、评价的过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受美术作品的美,使学生的创作欲望倍增。尽可能的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空间(优美的画面,轻柔的音乐),使整节课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同时,要突出了美术学科的特点,学生运用多种形式,设计出精美的、主题丰富的作品。新教材的编写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是把活动作为显线,而知识作为隐线。因此教学中要多采取活动的形式开展,活动是否有收获,即活动要为教学目标服务。设计的活动要呈现一个知识点。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在上美术课,要有美术元素在里面,情感态度价值观也要自然的体现。不光要教孩子的技巧,还要教孩子的思维。对待学生眼光要放高些,学生掌握的技巧放的低一些,给学生更宽、广的一个思路。世界上最复杂的物体,都可以归纳成简单的几何图图形。换个角度去看同一事物,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孩子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能力,给学生的思想要保持一致。一定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孩子关注自己身边的一些关于美术方面的东西。要从生活中,理解线条等美术知识,如:头发、树(年轮)等。培养孩子搜集素材的能力。高段学生要注重培养自学的能力。提问学生其实也是引导学生的一个重要过程。示范的作用,要处理好示范的关系,教师要作为学生的楼梯,孩子要借助于老师向上爬。

在上欣赏课时,不仅要学会欣赏,还要学会评述。美术语言要让孩子多使用一些。尤其是欣赏评述课中,让他们把自己的感觉说出来。

生活中一些常见的东西,经过高度概括、提炼,用最简洁的点线面来表现。点线面的联系,是美术语言中最基本的。要让学生了解艺术创作,不仅只是用纸、用笔。要理解材料的多样性。

在对待学生作业时要做到:三个不一样,即,与同学画的不一样;与欣赏的画的不一样;与过去画的不一样。学生的作品,要有趣味性,可操作性,并不一定要求很高。教学中强调综合性评价的激励功能。在评价方式上以自评、同伴评为主,结合老师的评价,使评价进一步民主化,多样化,充分体现了评价的多元功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同时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本次修订学习培训,在今后工作中,我将会不断的学习,多体会感受所学的知识,并用于实践中,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为学生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

美术培训心得体会篇【二】

参加社团活动的孩子大都没有经过任何美术训练,一切都从头开始。按着往年,我都是一边在画板上示范,一遍口中念念有词地讲解,从来就觉得比较别扭:通常在解说的时候示范得不够到位,而在示范的时候又很想全心投入其中而不要分心去给孩子讲解,但我又不能不两者兼顾着。虽然别扭,但却从没有想过办法解决它,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地踏着自己的脚印走着,这路自然就是一个圆形的结构——走不出去。

今年,又是如此。在这困厄中,我开始反省自己的行为——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既然两者不能兼顾,就得寻找解决途径,使两者都做到完美。于是,讲解与示范分开了,我现在采用先讲解给孩子们一个整体印象,然后给孩子示范以直观感受。而讲解的内容我打印出来张贴在画室里,题目就叫做“铁梅说画”。

现在我发现,“铁梅说画”真好,一方面解决了前面提到的问题,另一方面,给孩子提供了学习的便利——孩子可以随时去了看看一提醒自己该具体怎么做。

任何一个孩子都要想做到最好,只是有时候他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做。所以,老师可以给出一个个具体的指导准则来帮助孩子做好他自己。《出类拔萃》的作者克拉克老师不就有“做好学生的51条准则”以供孩子在学习、礼仪等方面参考吗?我也可以学一学。

当然,我也跟孩子说:艺术讲究特立独行、标新立异,“铁梅说画”只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参考,你完全可以在这基础上有你独特的理解,但是,一旦你选择了独特,我就一定要听到你的理由——只要你能自圆其说并达到你所说的艺术效果,我会照单全收。

听起来前后有点相悖,但前者是给孩子指明方向,后者则是在前者的基础上给予孩子自由——审美自由。

这是我审美人生教育的一个佐例。

以下便是“铁梅说画(一)”:起稿

恭喜你,你的第一幅作品即将诞生了。

1.一般情况下,所画对象要全部画进你的画面中。

2.所画对象通常离纸的边缘保持以下距离比较合适:下3-4c,上1-2cm,左右2-3cm。(这尺寸适合4k画纸)

3.所画对象的重心通常不安排在画面的中线位置上,最佳的位置应该是黄金比例的位置。花木还要考虑叶片的朝向问题,通常花叶多的方向空的位置偏多一些。

提醒:

1.运笔:通常空心握笔比较好。细节的地方可以用写字的方法握笔。

第10篇

铅笔与橡皮擦

■陈永明

凡读过书的人都用过铅笔和橡皮擦,学写字用HB中性铅笔,学画画就用3B 、4B这种软铅笔,参加中考或高考你就须准备2B铅笔来涂答题卡,学习数学、物理这样的学科需要作图也要用铅笔。我从影视上看一些高级领导手边或一些高级别的会议室的桌子上都准备的有写字的铅笔或批改文件的红蓝铅。

橡皮擦和铅笔本是两种物品,为了使用方便,特别是一些丢三落四的孩子容易拿了铅笔找不着橡皮擦的事时常发生,一位发眀人简单地将橡皮擦固定在铅笔的一端,获得专利,从而发了大财。

我从上小学开始到后来从事中学数学教学用过的铅笔不计其数,到现在搞学校管理了,办公桌上的笔筒里始终插有两支削好的铅笔、一块软橡皮擦和一个自动削铅笔的刀。一方面经常解数学题需要画图用铅笔,特别是平面几何中作图不合适的地方要修改,添加辅助线时要画成虚线;立体几何中为了很好反映出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及折掩住的线要画成虚线的原故就要不断对画的图进行修改,所以手头边就总离不开铅笔和橡皮擦。另一方面起草个通知,写个便条,拟个文件用铅笔特别方便,有了错擦掉重写就行了,省了纸而且看上去也不零乱,随养成了用铅笔和橡皮擦的习惯。

女儿上小学刚启蒙时,一次给就要给她买一大把铅笔,天天晚上给她削好两三支放在文具盒里, 放上一个橡皮擦和一个削铅笔的小刀。到下午放学回家两三支铅笔就用完了,不几天橡皮擦用小刀切成了指头蛋大的小块,一次不小心小刀还割破了手指。我说:“你哪是在用铅笔写字哟,分明是吃铅笔哩!”后来她在家写作业时我观察了这一过程,知道了铅笔用地这么快的缘由。原来她写作业时有时需要翻书,铅笔放在桌边,一不小心铅笔就从书桌上掉到地上,就这样摔在地上一次,一支铅笔的芯就摔断成若干节了,削铅笔时尚未削好成型这节就断了,又得从新削,可能又会出现前面的情况,这样一只铅笔很快就削得用不成了。我就给她说:“当铅笔不用时放在文具盒内避免掉在地上摔断了笔芯。”可这一习惯用了很长时间才养成。我就很奇怪,当你不用铅笔时放进文具盒,用时伸手再取出来这样一个小动作,怎么让我费了这么大的劲呀?看到一个资料我才知道,要养成一个好习惯最少要坚持二十一天,但要恢复不良习惯只要七天就够了。橡皮擦使用几次后表面上就会有一层灰黑色粉粖粘在上面,去擦写错的字时就擦不净,有时反而把纸污染了,她就用削铅笔的小刀去削剐橡皮擦,小小的橡皮擦六个面没几次就切割的只有指头蛋大了。我就给她书包中装点卫生纸用卫生纸擦掉橡皮上的铅粉,同时把削铅笔的小刀换成了铅笔旋旋,这样以后橡皮擦就能用好长一段时间了。

铅笔这个书写、作图工具真好,它可以鼓励孩子们去努力学习,敢于创新,不怕犯错误。橡皮擦培养了孩子们改正错误的意识,在不断修正错误中接近正确,获得完美。其实我们的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都和使用铅笔与橡皮擦是一样的道理呀!

2014.8.23

第11篇

关键词 构成形态(立体) 课程改革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7.049

"Constituting Forms (Stereo)" Teach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ZHANG Yingzhe

(Zhejia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Dongfang College, Jiaxing, Zhejiang 314408)

Abstract "Constituting forms (stereo)" This course aims to cultivate students to observe, to create and take advantage of three-dimensional capabilities, using various materials for innovative design. Through detaile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to determine the concept of teaching and teaching reform ideas proposed to set up a modular course content, curriculum design diversity, job enrichment expression teaching and other teaching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arise, in order tomake up 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professional basis deficiencies.

Key words Constituting forms (stereo); course reform; teaching mode

1 教学现状分析

“构成形态(立体)”这门课程作为三大构成课的最后一门,是设计艺术学基础教学中的重要课程之一。目前,在各大高校设计类专业课程安排中均包含该课程。作为研究立体空间、进行立体设计的专业学科,使学生掌握材料、肌理和构成方式的科学研究方法。

随着艺术设计各个专业的细分,整个艺术设计专业的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设计思路。目前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存在着系统性理论知识接受能力较弱、实际操作能力和理论知识较难结合的现状。深入进行“构成形态(立体)”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使其进一步发挥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概而言之,目前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

(1)我们虽然生活在一个三维的空间中,但是传统的艺术设计学习却是在二维的空间内形成,学生在习惯了二维的思维模式后进入到三维的体量创作环节,很难投入到自主和探究式的思维模式中,综合创造的能力较弱。而“构成形态(立体)”这门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与创造性,学生需要运用合适的材料,手段和构成形态去完成作品创作。因此,需要完成二维到三维的思维模式转换,更好的投入到作品创作。

(2)作为设计学科的通用课程之一,先修课程中的“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等课程继续延续传统绘画的基本形式,仍是用二维的画面来表现三维的物体。而“构成形态(平面)”和“构成形态(色彩)”两门课程都是在二维的思维模式下进行点线面的构成和形式美法则的训练,与“构成形态(立体)”要求运用一定的制作方法设计作品,直观表现的课程内容设置上存在着一些衔接的断点。

(3)“构成形态(立体)”作为一门专业学科基础课与学生的设计专业课之间缺乏一定的连续性。基础课程对于专业方向的映射较少,从而使课程缺乏时效性。由于没有与具体的专业方向相结合,在实际的教学环节中很难带动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更会让学生对基础课程的学习产生一定的迷惘感,课程教学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

2 教学改革的思路

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立足于大部分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存在的系统性理论知识接受能力较弱、实际操作能力较差的现状。应改变以往一对多的课程讲授模式,而代之以材料实验、方案讨论、分别辅导、报告梳理、总结交流以及实物制作等实际操作能力为主的教学方法。

2.1 完成构成形态系列课程的连续性与完整性

构成形态系列课程在艺术设计专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学生从绘画过渡到构成设计中的重要环节。在基础课程的安排中,课程的先后顺序为“构成形态(平面)”―“构成形态(色彩)”―“构成形态(立体)”。

而要完成构成形态系列课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运用在“构成形态(平面)”课程中已取得的教学成果,如:点、线、面的构成和形式美法则的训练等,将这些二维空间中的构成关系通过移动、扭曲和夸张等表现形式延续到三维立体空间。同时结合“构成形态(色彩)”中关于明度、纯度以及对比度等概念,丰富三维作品的色彩表现。另一方面,在三维的立体构成中,用形式美法则和二维点线面构成形式去反思每个体块、层面和线条之间的构成关系及肌理效果。在教学中也有意引导学生在后续课程中充分运用先修课程所学的知识,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循序渐进,整体连续的完成整个过程,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

2.2 将“构成形态(立体)”这门基础课与实际的专业特点相结合

“构成形态(立体)”是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而目前的教学现状是这门基础课与学生的专业课之间联系不大,针对性不强,只是在课程内容上求大求全,专业指向性不明显,很难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所以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对于课程内容的安排会进行专业指向性明确的突出训练,使基础课的实际内容根据不同专业的侧重点去解决不同的问题,如:产品设计专业的课程突出结构关系和材料应用的训练,环境设计专业的课程突出空间关系的构成和严谨合理的表现等。在授课内容上结合教学大纲,适当的安排专题讲座,挑选具有针对性的案例和参考书并安排合理的作业内容,在整体的内容安排上进行教学优化,加强与专业特点的联系。

2.3 合理的结合构成作品应具备的“感性”与“理性”

设计艺术学科往往给人以感性直接的思维认定印象,但是在好的设计作品中我们可以看见优秀设计的逻辑性与条理性。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实践和教学方法设计,培养学生对于空间形体创造过程内在的逻辑性和秩序性的理性认识,让学生学习用理性态度去对待构成设计和专业设计。在作业安排上,不仅需要完成有构成设计感的作品,还要将这个作品的构思草图、实践过程与推敲分析的内容一一记录。在实际辅导过程中,引导学生不仅有灵感迸发的“感性”思维,还要有推敲空间骨格的“理性”分析。

3 教学改革的手段

3.1 教学调研

在了解国内各个院校“构成形态(立体)”教学内容与具体教学环节设置的基础上,笔者对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理工大学和浙江工业大学等省内知名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进行了教学调研。通过实地教学观摩和随堂参与讨论等方法对“构成形态(立体)”这门课程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教学方法上的横向比较。实地了解省内各知名院校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授课状况及比较有特色的教学方法。为“构成形态(立体)”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资料与实际佐证。

3.2 教学实践

笔者长期任职于浙江某高校的艺术设计系,担任专业基础课程的任课教师,根据“构成形态(立体)”实际的课程安排与教学进度参与基础构成课的教学实践,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积累实际经验,并以此进行构成类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4 教学改革的方法

立足于“构成形态(立体)”课程的实际教学实践,从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学生接下去的设计专业实践课程,探索由理论灌输向分别讨论方案、具体材料实验、撰写课程报告、互评构成方案到最终完成实物作品的课程教学方法转变,力求打好学生专业实践的基础,并切实提高学生用科学性、秩序性和逻辑性结合感性去做设计作品的能力,在整个的教学改革中运用的教学方法如下:

(1)加强与“构成形态(平面)”、“构成形态(色彩)”等二维设计课程的衔接。有意识的加强几门构成课的衔接,打破基础课程联系性较弱的现状。从“构成形态(平面)”和“构成形态(色彩)”等先修课程作业中提取出有效元素,如:将点、线、面的构成与形式美法则练习中的有效元素提取出来,先做二点五维的设计训练,使学生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进行构思,在思维转换过程上有一个合理的过渡。接着通过材料实验和造型尝试接触更多的表达形式与构成方法,逐渐过渡到三维的体量创作学习中,从而完成一整套包含点、线、面构成和形式美法则的平面与立体形态的构成训练。

(2)课程内容设置上更偏向模块化。基础模块、讨论模块、实验模块、分析模块、创新模块、实战模块,这些都将贯穿整个课程。在大的培养方向下将理论知识教给学生,同时通过实践操作和互相交流使学生掌握更多基础知识,再通过实践创新来培养学生的个性与探究能力,最终通过实物制作来达到课程目标。

(3)课程内容设计上更加多样化。打破传统课程一对多(教师对学生)的形式,将一对一(教师对学生)讨论设计方案,一对多(学生对学生)讨论实验心得,多对多(学生对学生)分组进行材料实验等方式相结合,并与实践互动环节接轨,更好的激励学生在此过程中有所突破与创新,锻炼自主探究形式结构和空间想象的能力。

(4)表达部分增加材料实验报告以及文本制作。用分析图去表达自己所要创作的平面构成到立体构成的构思过程、独立的三维效果表现(包括顶视图、侧视图以及正视图)、选取的材料小样等内容,多角度多方面的展示出自己的方案。加强对学生设计构思过程中科学性、严谨性和逻辑性的训练。同时在材料尝试与实验中,科学的记录肌理效果和材料失败原因等。使学生在作业训练的过程中以方案加报告文本的形式培养科学、高效的专业学习方法。明白构成训练的目的与方向,为后续的设计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 结语

我们生活在一个三维的世界当中,对自然万物的观察与探索加上我们的想象力才能创造出一个个鲜活的艺术作品。而“构成形态(立体)”这门课程旨在通过对立体实物的观察与分析、对各种材料的分类与应用、对构成形式的视觉关系分析、对空间形态的的把握去掌握立体形态与构成方法,从而创造合理的空间形态。本课程通过对各形态要素的学习、各种材料的运用以及体块空间的创造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表现技巧,并运用科学合理的手段表达自己的创作构思,为后期的专业设计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研究为浙江财经大学东方学院校级教学改革与教学管理研究项目:“构成形态(立体)”课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2014JK12

参考文献

[1] 俞爱芳.立体构成教程[M].浙江: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第12篇

通过学习,启发学生积极探索利用各种艺术方法和艺术手段美化自己的形象。激发学生热爱学校生活的情感,以及发现美和创造美的愿望。

教学重点:

在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知识,3个基本要素的前提下,懂得服装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确立主题,有条理的构思。

教学难点:

在设计构思中体会服装的形式美,色彩的搭配以及点线面的巧妙运用。在设计构思中体会系列服装的形式美,并严格按照主题的再利用进行设计。

教学过程:

1.服装的功能

提问:最初的服装是起到了什么作用?(猿人图片) 保暖性,标志性,审美性。人类服装的最初作用是遮体,保暖,保护身体,但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他具有了独特的文化意义。多彩多姿的服装反映了不同民族地区的审美习惯和文化特色。设计服装时需要考虑人体结构、特征、性别、职业特点等因素。同时,也离不开色彩和材质,更离不开人们的审美需要。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服装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反映出一个国家民族及个人的审美观。艺术素质和物质生活水平。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养蚕织绸的国家之一,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曾被誉为“衣冠王国”。

2.中国的服装历史提问

中国最早的服装是什么?(图片)最早最轻的衣服是我国汉代时期的“素纱蝉衣”,薄如蝉翼,全身重量才仅48克。秦汉时期服装的特点是什么?唐朝服装特点是什么?清朝服装特点是什么?民国时期的旗袍民族服装特点是什么?

3.服装的种类

在当今社会里,服装设计永远是个不断创新创造美好的领域,随着时代的发展,服装除了抵御寒冷及保护功能以外,美观,简洁时尚大方已经成为服装设计首要的追求。在现代人心目中,服装要起到更美好的美化效果。

A.根据功能分类(图片欣赏)职业装、休闲装、运动装、礼服、表演服、学生装等提问:各种功能的服装特点?

B.按照季节来分服装的种类:春秋装,夏装或者冬装,春装提问:各季节的服装特点是什么?C.按照年龄分类:童装、青少年装、老年服装, 提问:各种的服装特点?D.民族服装。

4.提问

设计服装要考虑哪几个方面?

目的和主题,款式,色彩和面料

5.服装的3个要素是哪几个?

款式,色彩和面料。

A服装的面料:皮、毛皮和丝绸、棉麻、锦纶纤维等等织物。面料间有什么区分? 薄厚,粗细。轻重,空透或者质地的选择要为实用服务,同时兼顾审美。

B服装的款式(图片欣赏)突出人体美感始终是服装设计的指导思想。一般是在胸、腹部、臀部等几个构成人体体形特征的基本部位上进行重点设计。服装的款式通常利用几何形体的圆方角积极三者的复合搭配而产生。这样可以产生数百种式样,构成了服装款式的基本形态及变化。服装的基本款式分为 A型H型X型V型。不同的款式选择可以盖住缺点穿出优点。

C服装的色彩:三原色、三间色、明度、纯度、冷暖色a秦汉时期最高贵的2种颜色是什么?黑色和红色,黑色使人联想到煤炭灰烬黑夜象征着死亡恐惧正义正直刚烈。红色使人联想到火焰太阳鲜血象征着死亡危险警告热情激烈c无色彩:白色象征着单纯圣洁庄重,灰色象征着低调深沉灰暗

6.作业要求

设计自己喜欢的校服。要求贴近学习生活、整洁大方和规范、不宜夸张。

7.设计步骤

A主题。思想题目应该具备的内涵和特点

B功能。要考虑何人穿?什么时间?什么季节?什么场合?等等条件

C款式。先考虑服装的基本款式,然后变化出其他的形式。

D色彩,根据主题设计、三个主体色以上

作业反馈:

1.失败的例子

A功能出问题的。服装采用黑色主调,白色衬衣黑色西裤,黑色西服最好再配上黑色领带,黑色皮鞋,黑色墨镜。(评语没有考虑到服装的功能身份是学生,反倒把黑帮的服装照办上来)

B色彩出问题的。女学生设计的秋天裙装内穿中长裙兰色,上面印有绿色红色粉色黄色小花,外穿中长风衣绿色上面印有兰色,红色,粉色,黄色小花(评语:色彩搭配不协调,过于花哨了形象杂乱)

2.优秀作业

A牛仔布贴形式。

用深蓝色牛仔布做中筒袜,白色球鞋中长深兰色牛仔斜裙,粉色长条白色和粉色做腰带,肉色T恤长发马尾,既显朴素又新颖靓丽。

B 彩色铅笔:

红褐色肥裤,紫色长袖T恤红色皮带浅兰色七分袖外套,茶色旅游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