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4:5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学生的主体地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 摒弃权威、和谐关系、激发兴趣
新课程理念明确指出:教师不是课堂教学的主导,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和参与者。而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的学才是英语课堂教学的关键。目前我们面临的学生都是90后,他们思想活跃,猎奇性强,爱说好动,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如果忽视了教学中这些特点,仍然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借助于教师的权威性机械讲解,添鸭灌输,强迫学生背诵、抄写那些枯燥无味而又冷冰冰的单词、词汇、语法,势必造成师生关系冷漠,严重的扼杀了学生的灵气。恐怕这就是目前教学效益不佳的主要原因吧。如何去扭转这一现状呢?
先人先哲早就说过“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只有彻底的摒弃其权威性,从爱心出发,唤起爱心的力量,师生间的关系才能和谐融洽。学生才能对你的英语课感兴趣,肯花力气,肯下工夫。你的英语课堂才能得心应手。
例如:我在执教一般过去时的时候,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一般过去时中谓语动词是如何变化的呢?”英语课代表回答:“规则动词在动词后加ed,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单词改y为i加ed,也有的单词要双写最后一个字母加ed。不规则动词根据不规则动词表进行变化。”我马上加以肯定。可是一位平时不多言的学生,举手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有要补充的,在一般过去时的否定句和疑问句中要借助于助动词did,谓语动词要恢复原形。”这位学生的大胆主动发言,令我非常高兴,马上给予了肯定和表扬,并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把课堂的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激活了英语课堂教学。
二、 转换方式、创设氛围、展现自我
单一的教学方式是乏味的。即便是一个好的方法,如果经常用也会失去它的魅力。在英语教学中只有不断的转换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保持学生学习的兴趣,巩固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创设出良好的课堂氛围,充分的展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激活英语课堂教学,达到提高英语课堂效益的目的。
如何归还学生主体地位,灵动的转换教学方式呢?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唱歌、游戏、比赛、表演等形式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自我展现的平台。才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例如 :教了现在完成时后,我采用了对话的形式,学生兴趣盎然。
A: Tom,have you been to shanghai?
B: Yes.
A: When did you go?
B: I went there this year.
A: How long have you stay there?
B: One week.Have you ever been there?
A: No.I will go there next month.
通过这一戏剧性的对话,既帮助学生复习了旧知识又巩固了新知识。真正归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 摆脱窠臼、优化结构、自主创新
新课改理念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这一重点。那么英语课堂教学就更应该摆脱窠臼,以呼唤人的主体精神为切入点,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轨,推倒讲台,归还学生的主动权,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只有抓住这个纲才能不断优化课堂结构,学生自主创新的精神才能得以培养。
教学实践证明: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尽到对教学内容溯源、理解、构思、选供、预设的责任。努力培养学生自学、选择、交流、自构、生长的能力。要求学生课前找出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并做好记录。课上师生共同探讨,各抒己见,激励自主创新,自由发挥,大胆表达,把课堂的主体真正的归还给学生,从而激活课堂教学机制。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是千百年来的古训。例如:我在教现在进行时这一课时,我摆脱窠臼,采用了先让学生观察例句“Now she is writing a letter.”“We are planting the trees.”“He is having lunch.”学生通过先观察和翻译例句,再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现在进行时的意义、结构和用法。最后让学生通过相关题目进行操练,总结现在进行时的意义、结构和用法。这样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树立了学生学习的信心。体现出了实实在在的主体作用。可见英语课堂教学只有彻底的摆脱窠臼,才能优化课堂结构,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唤醒求知的欲望,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四、 变换形式、培养能力、激活课堂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8B-0050-01
初中化学教学对学生了解自然社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突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就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作为课堂教学的依据,同时要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下面从以下四个方面谈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从知识学习方面严格要求学生,提高学生的化学能力和水平外,还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体会到学习化学的快乐。
为了实现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平等,要合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避免传统的“教师只管教,学生只知道学”的教学模式,倡导师生共同探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
课堂教学中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还体现在教师尊重学生的权利,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能把对化学实验的现象、结论等的看法在课堂上表达出来。当学生的发言表达有不完美的地方时,教师等学生说完之后再以恰当的方式指出来,注意不在课堂上打击学生发言的积极性,以免影响和谐师生关系的形成。
二、以演示实验为载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初中学生学习的化学知识理论性逐步增强,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多进行一些现象明显的化学演示实验能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演示实验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获得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讲解和演示有机地结合起来,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演示实验自己进行总结,探索出正确的结论,从而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此,有的演示实验可做适当的改进。
例如木炭吸附红墨水的实验,如果按教材介绍那样去做,由于炭粒悬浮在溶液中会使实验现象不明显。但如果把木炭砸碎后放在破了底并垫上滤纸的试管里,填至试管的一半处,滤纸能防止木炭漏掉,同时能起到过滤作用,实验时只要把红墨水从试管口倒入,从试管底部漏出的液体就立即变为澄清的无色液体,实验现象十分明显。
三、以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也是创设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一种基本方法。由于化学实验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等特点,所以实验情境常被许多化学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运用,它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等方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例如在进行“溶液”一章的教学时,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提前准备材料,在课堂上进行溶液的配置,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了解溶液的组成、溶液的基本特征,会判断溶液中的溶质、溶剂。还可以通过同桌之间的相互检查和配合,掌握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知识,弄清楚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稀溶液的关系,从而使化学知识的学习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活动,学生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四、培养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
初中化学教学,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以教师为中心,过分强调教师对学生的教导,而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具体表现在教师只注意教学方法的钻研,而不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探索;在课堂传授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讲解占大部分的时间,只是留出一小部分时间让学生进行巩固练习,致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习效果不够明显。
其实,学生是可以主动学习的,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学生的学习。例如在学习“化学方程式”一节课之后,有的学生就对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询问教师:若36份质量的水完全分解一定能产生32份质量的氧气和4份质量的氢气,那么从另一方面来说,是不是当有32份质量的氧气产生时一定是分解了36份质量的水,同时一定产生了4质量份的氢气呢?由此可见学生已有了自己对问题的思考,对质量守恒定律已有了一定的理解。对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教师要注意鼓励和培养。
关键词:创造性学习 最佳情境 参与者 探索者 发现者 创新能力
教育学家斯普朗格说:“教育决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他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就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运动的根。”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真正树立为学生服务的观念,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和认知发展规律,精心设计课堂的每一环节,采取各种方法创造各种情境,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设法点燃学生心中的创新火花,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在启疑、激趣中让学生做参与者、探索者。
创造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具有学习的独创性。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的。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一些有相关情趣的内容。在启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自己去尝试发现内容、提出问题,并参与解决问题、探索研究问题,培养学生要敢于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不谋求唯一正确的答案,求同辨义,努力使学生更多、更主动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能力。
例如:我们在学习《美国的诞生》一课时,学生通过自学,阅读课文,然后以填空的形式和简答的方式完成学案。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接着讨论以下几个问题:
① 美国诞生时的领土情况如何?现在是一个什么样子?
② 美英当时力量对比悬殊,是什么原因促使美国战胜英国?你从中获得什么启示?
③ 领导美国独立战争的重要人物是谁?你如何看待此人?
这种设计有利于为学生发现问题创造机会,鼓励学生自己解决这些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发现中得到快乐,在研究中获取知识,在探索中提高主动参与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气氛和学习效果也会格外好。
二、努力创设最佳情境,在和谐、轻松与平等的氛围里做参与者、探索者。
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初中生年龄和心理认知的特点,教师可以运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努力创设吸引人、感动人、陶醉人的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情境和氛围中去感知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在和谐与平等的氛围中,让每一个学生去观察、去感受、去发现、去主动参与、去积极地探索,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进入知识王国,培养学生创新的火花。
例如,我们在学习“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导入新课时用“有位历史学家总结说,一本书引起了一场内战,而一颗子弹引起了一场世界大战。你们知道它们指的是哪两件历史事件吗?”这种突然的设问会引起同学们高度注意,特别是“一颗子弹”指的是什么更会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趁机要求学生阅读完课文。在同学们得到后者的答案后,(我简单地指出前者是什么),接着问“战争的爆发,原因果真是一颗子弹引起的吗?那么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同学们再看课本自由讨论,老师指导得出“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结论。在学习战争经过,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战争的残酷性,让战争的场面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感受“和平”的伟大。最后讨论战争的结果和性质。通过对战争双方、战争目的、战争对人类的损害等方面的比较、讨论,同学们达成了共识即“无论哪方面的胜利都改变不了一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通过这样的讨论与分析,学生不仅加深了印象而且活跃了思维,锻炼了表达与详述历史问题的能力。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探索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真正尊重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探讨问题,在探索中让学生做发现者。
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学过程中,“教”要为“学”服务。教师再不能把知识传授作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目的,把主要精力放在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而应成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者、学习方法的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育者,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上。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在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使之掌握一定的信息手段,对学生形成积极正确的信息素养,进而尽快适应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与其它学科一样,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学生必须是教学的主体,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开展一定要围绕学生展开。但是,在当前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生硬灌输的传统教学现象,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得不到保障。教师讲授知识,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这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围绕学生展开教学,凸显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一、科学设计内容,调动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一手材料,有了教材提供的内容,教师才能组织课堂教学活动,传授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但是,教材内容共性的成分多,个性的色彩少,也就是说,教材内容考虑的是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如果教师不注重每个学生的认知能力,只是照本宣科,学生就不能积极地参与课堂学习。因此,教师要对教材巧妙加工、科学设计,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讲授“论坛、贴吧和BBS”,论坛、贴吧等是网民参与重大事件、集思广益的地方,汇聚了很多人的智慧。教材内容与现代信息生活息息相关,但过于理论化,学生在学习和阅读教材时很难提起兴趣,容易厌倦。教师在设计教材内容时,可以借助校内局域网建立一个BBS论坛,并提出一些学生关注的讨论话题,让学生亲自动手注册论坛帐号、参与论坛里的话题讨论,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这一章节知识的感性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得到提高,还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此外,在学习完这一章节的内容后,教师可以根据学习重点,组织学生开展趣味问答比赛或者有奖竞猜,准备笔记本、钢笔等学习用品奖励答题最多、最快的小组,在有序、融洽的比赛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
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接受者,变为积极主动学习的探究者。教师将教材内容优化设计后,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明显提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始终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积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把知识掌握深,把握透,牢记于心。
二、加强沟通交流,弥补自身缺陷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中的知识点很多,这些知识点如同一条条树根,互相交织,构成了中学信息技术极为庞大的知识体系。学生要真正掌握这些知识点,除个人的勤奋、刻苦之外,与教师和同伴的沟通交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没有交流的学习只能是闭门造车,难以有更大的收获。
PowerPoint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范围极为广泛,但学生极少用到这个软件,对之非常陌生。为了弥补此欠缺,教师在讲授完PowerPoint的相关知识点后,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围绕一个主题制作一份报告。为了完成这项任务,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沟通交流,很多模糊的概念、不明白的知识得以理解和掌握。在报告主题的确定上,可以结合最近发生的大事件来确定范围,由小组成员抽签或通过比赛的方式选择主题。例如:将全班45名学生分为5组,每组9名成员,包括以下五个主题:(1)怎么看待2022北京申奥成功?(2)如何看待拐卖儿童现象?(3)当今社会上存在很多碰瓷现象,你怎么看?(4)如何治理道路上乱扔垃圾的不文明现象?(5)你怎么看待学生在学校里使用手机?当每个小组确定主题后,让小组成员着手准备PowerPoint主题报告,并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演示,由各个小组组成的评委现场打分,评出最优秀的小组,让该小组的成员分享制作的经验和心得。
实践证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是教学活动的重要途径,只有有效的沟通交流,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并弥补学生原有认知的欠缺,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三、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共同进步
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有自己丰富的个性特点,学生的认知能力也有很大差异。在教学活动中,如果一味地照顾优秀学生,不考虑其他学生的认知能力,势必造成有些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形成“两极分化”。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能力,科学实施课堂教学。
在“互联网基础知识”这一部分教学中,包含关于QQ、微信等网络聊天工具的内容。当前,网络聊天已经成为人们沟通的重要工具,但每个学生接触网络的时间和频率不同,对网络聊天的运用情况也不尽相同,有的学生只是听说过,有的则已经有了自己的QQ号、微信号等,并熟练掌握了这些聊天工具的使用。因此,在教学中,要对不了解网络聊天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帮助他们熟练应用网络聊天工具;而对于已经熟练掌握网络聊天的学生,教师可以试着让他们去接触其他网络工具,使之在其他方面也能变成行家里手。
一、创设调动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
初中学生年龄一般在13-14岁左右,正处在身心转型期,求知欲强,好奇心大,对事物的感知力较强,喜欢形式多样、活泼生动、贴近生活的教学模式,他们对具有故事情节及具体形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兴趣,最容易掌握那些用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的概念,但要对此作全面分析还有一定的困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水平的进步,学生群体的特征也正发生着变化,他们从各种媒体获取的信息和知识越来越多、越来越新,自发的探索求知欲已经相当强烈。他们充满好奇心,对新生事物的感知能力和兴趣更大,什么知识最有价值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因此他们对于“结论性知识”越来越持怀疑态度,而对“方法性知识”和“过程性体验”充满兴趣。
1、以疑启之,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以疑导之,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在自主学习课堂中,我采用了探究式教学,其中精心设疑是关键。
二、引导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钱伟长先生亦说:“教师的教主要不是把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处理知识的能力教给学生,这是最关键的”。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十分注重方法、规律的教学。例如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课中“黄帝”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历史人物,教师必须对历史人物的学习方法做一介绍,也就是要抓住历史人物所处时间、身份(称呼)、活动事迹,以及有何历史作用或影响等去学习。又如在世界史中讲到资产阶级革命时,先让学生了解把握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的规律,即革命的背景或原因、领导阶级、革命对象或任务、革命纲领、结果或意义、起止时间等七要素,然后举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个典型内容,让学生自己自学、体会,然后小组讨论,最后让同学起来归纳,老师及时指正、小结,形成正确、完全的结论。等讲到法国大革命、美国的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甚至是一战和二战,都可依次类推,试验下来效果极好。所以凡第一次讲到的问题,教师千万不可忘了小规律的教学。这样学生在学会学习方法和小规律以后,逐渐地运用在自己的学习中,从而乐于学习历史。我想今后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也会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采用灵活多变的互动形式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空洞抽象的讲解使人感到枯燥、乏味,而一次成功的实践活动将使人终生难忘。在讲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印刷术时,若按书本讲解让学生死记硬背,难理解难掌握。我们不妨让学生动动手用橡皮或土豆来雕刻汉字,这样课堂上学生自然会细心琢磨、用心雕刻,兴趣昂然、记忆深刻,也很好的体会到四大发明的作用和影响,使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我们还可以以历史教材为依据,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搜集资料、编写剧本、进行课本剧表演,这是学生最感兴趣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是学生在此过程中,自主地再现历史和感知历史。我就曾经在讲授“和同为一家”时,指导学生演出课本剧“吐蕃使者求婚”和“文成公主入藏”,在这个情境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历史为什么会这样发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受到很好的效果。甚至在两年后,曾参与演出的同学对于这一段历史还是津津乐道。
2、通过讨论相互交流和分组活动彼此合作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灵活的组织方式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论述“我心目中的秦始皇”,学生通过激烈讨论畅所欲言,深入探讨彼此交流,课堂气氛活跃,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还使学生学会了应该如何科学的评价历史人物,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当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后,合作学习更成为一种需要,通过课堂内互动,让不同思维在合作中碰撞,让他们发现问题,激励他们去探索去创新。
【关键词】新课改;主体地位;兴趣;自主学习;自主参与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尽管很多教师知道这一点,但教师感觉学生自己探究、学习很慢,浪费时间,时不时就回到传统的教育模式,大讲特讲。怎样让学生自己学习和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在这一点上教师应该动脑去想。老师除了自身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需要转变外,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也是教师的任务。
一、 兴趣激发学习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情绪高昂、智力振奋,就急于传授知识,那只会给学生带来疲倦,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很多事实证明,兴趣可以使人废寝忘食、蠢蠢欲动。所以教师要想办法让课堂充满趣味,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一)教师语言表达要够有趣。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运用语言艺术魅力吸引和感动学生。语言风趣幽默、生动形象,会使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
(二)充分利用历史趣闻或时事新闻。对于十三四岁的初中学生来说,课堂上涉及一些趣闻或新闻也是一个很好的激发兴趣的方法。
(三)以有趣的实验导入新课。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孩子看见有声有形的实验,很自然地就激起了他们探索的兴趣。
(四)利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有声有色,可以把抽象的具体化,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五)教师人格魅力。俗说话:“亲其师方信其道。”充分打造教师的人格魅力,适当设计自我形象,学习时下流行元素等,才能让学生喜欢你和学生打成一片。
二、营造自主学习环境
(一)创设轻松的课堂环境。创设轻松、融洽的课堂气氛,可以使学生能放松地学习,无压力地思考,不用担心老师的责骂,也不用担心同学的讥讽。在这种宽松的课堂中,学生才能有效展开交流,大胆地发言。这种环境下学习效率才能提高,最易产生灵感。有了这样的氛围,也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喜欢老师,听从教师的指点和教诲,为学生自主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设计自主学习的教学过程。导学案就是以学案为载体,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在教师引导下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工具。正在尝试课改的学校可以尝试借助导学案实现学生在课堂的主体地位。
学生借助学案自学,能锻炼学生自学能力,也能锻炼学生合作的意识。学生自己学习或交流讨论完成学案,能使学生从中体验自己做成一件事的成就感,慢慢地学生也就喜欢上学习了。
当然,学生完成学案后要上交,老师可以把批阅作业的时间用来批阅学案。
(三)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教师可以从课本中选择一些探究或自主学习活动,也应该结合当地实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设计一些学生喜欢且容易的学习或探究活动。探究的问题要达到培养学生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目的。还有,学生对于问题的探究,应该遵循由简到繁、步步推进的原则。在学习的初始,应选取较贴近生活的探究学习活动,在困难的地方教师要适当给予提示,不能让学生无处下手,从而丧失信心。
知识的理解是通过思维活动完成的,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重视设计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抓住了这一点就能很好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 教会学生真正参与课堂
(一)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不能太勤快,太勤快了学生就懒了。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凸显学生的主体性。新知识,让学生通过导学案和课本去了解和探索。结论性东西,先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小组反馈展示,其他小组可以质疑互动,最后教师给予评价。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口语交际能力 主体地位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指出:学生要“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可以说这个目标的提出既对教师和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又适应了时展的要求。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以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交往情绪为基础,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为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目标,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不仅要立足课堂,而且要向生活拓展,引导学生积极进行自我锻炼。
一、增强主动交流的参与意识,突出交际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口语交际同样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流。
1.要让所有学生确定交际的主体地位。
以学生为本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口语交际教学的立足点。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给学生以人文关怀,以满足所有学生的交际需要,让学生学会充分展示自己,并从中获得自信和交际的乐趣。同时,还要将口语交际教学渗透于各学科,以及学生课余生活的各个方面,让学生在动态的、生活化的氛围中大胆进行口语交际,形成积极、富有成效的与人交往的能力和处理事情的协调能力。
2.要让每个学生承担具体的交际任务。
长期以来,口语交际课堂往往是善于表达、乐于表达学生的殿堂,他们总是在侃侃而谈,老师也会尽可能多地给他们提供表达的机会,从而口语交际教学就变成少数学生表现自我的舞台,而大多数学生则充当“忠实观众”。针对这种现状,教师要把交际的任务交给每一个学生。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采用讨论、课本剧表演、辩论赛、实话实说、演讲会、小记者采访、画画解说、自我介绍、问答等多种交流形式,让所有学生都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积极参与到交际活动的过程中。
二、再现现实生活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就是口语交际的内容,口语交际就是生活的工具,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为口语交际教学提供了源头活水。在口语交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现实生活中的精彩画面,创设交际情境,让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
1.要把学生从课堂带入现实生活。
有的同学生性比较胆小,不善于和陌生人交流。有一次班里的板刷坏了,我叫平时不善于交际的李海明同学到总务处陈主任处去领一个新的板刷,并告诉他要注意礼貌。过了一会儿,他拿着一个崭新的板刷高兴地进来了。他告诉我:“我进去后看到有好几位陌生的老师坐着,就问:‘老师,请问哪位是陈主任?’陈主任站起来后我告诉他我班的板刷坏了,想再领一个新的。”就这样一次简单的交往,锻炼了他的胆量和交际能力。
2.要把学生从现实生活带入课堂。
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外享受着课余生活的快乐时光,创造精神也往往会在这段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中得以充分体现,因此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把课余生活带入课堂。如在教学《教你学一招》时,我课前布置学生准备自己感兴趣的小制作,并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时边进行制作的演示,边解说制作的过程,与大家共享成功的快乐。这样,生活中一些有趣的小制作自然会带入到课堂教学中,从而丰富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以巩固,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得以激发,“自主、合作和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充分体现。
三、强化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锻炼交际能力
一直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只重视读写,而轻视听说。学生的口语训练往往仅局限于在课堂教学中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很少有双向互动的口语实践。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必须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意识地设计师生互动的口语交际实践训练。
1.要有意识地设计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实践训练。
如口语交际《当小记者》的设计,应当注意两点:一要做到师生互动。教师扮演记者,全体学生为被采访对象,“记者”进行现场示范采访。二要做到生生互动。学生既充当记者,又扮演被采访对象,在全班范围内开展生生交流活动。在有意识的师生、生生互动设计中,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会得到充分锻炼。
2.要有意识地组织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实践训练。
如口语交际《自己选自己,好不好》的教学要做到:首先,出示讨论内容:“自己选自己,好不好?”并让学生自由结合,针对要求小组自由讨论,小组内形成一致意见。其次,选派一名主持人,倾听各小组的主要意见(小组代表也可倾听其它小组的意见),教师协助主持人筹备全班交流会。主持人主持全班交流会,各小组阐述交流意见(小组代表发言,其他成员可作补充),教师适时对各小组的发言以充分肯定。在教师有意识地组织的双向互动的口语交际实践中,学生自然会得到充分的听、说的训练。这样,整节课学生都会在进行口语交际的实践。让学生从“愿意”到“主动积极”地参与口语交际训练,就要求我们在训练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适当的训练要求,通过鼓励、表扬,使他们敢说、愿说、善说。
四、倡导积极肯定的评价方式,激励交际信心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感态度。”这就要求教师积极肯定学生,激励每个学生交际的信心。
1.要欣赏成功的学生,让他们感受成功。
对于表达能力和欲望强的学生,教师要及时对他们的发言表示祝贺,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当成功被同学们所欣赏时,他们会感到巨大的成就感,也会看到自身的价值。
2.要鼓励沮丧的学生,维护他们的尊严。
在课堂交际训练中,难免有学生答非所问,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这在无形中会使他们的身心受到伤害。出现这种情况,教师要微笑着走到这个学生的面前,用手轻轻地抚摸一下他的头,面向全班同学,给他以鼓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回答问题很积极,老师相信你下一次一定回答得很完美!”并暗示同学们为他鼓掌加油。这样,他不至于因一次回答失误而丧失交际的积极性。相反,他会激动不已,力争下次表现更积极,回答更完美。
3.要唤醒自卑的学生,使他们发现自己。
班级中有一部分学生喜欢独处,沉默寡言,常常陷入顾影自怜、自我封闭的境地,对任何事情总是漠不关心,熟视无睹。针对这部分学生,教师要专门为他们创造表达的机会,让他们感觉到老师并没有遗忘他们,而是时刻关注着他们。在回答问题时即使他们回答得并不完美,甚至答非所问,也要及时给予鼓励,并不失时机地专门为他们讲述演讲大师的成长故事,激励鞭策他们,使他们信心倍增,转自卑为自信。
4.要爱护“出错”的学生,使他们多受启发。
作业是口语交际的成果展示,也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与老师交流的方式。教师要通过批改作业让学生加强学习,并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为学生释疑解惑,改善学习的环境,创造有利的条件。要让成果“出错”的学生看不到令人“胆战心惊”的“叉号”,取而代之的是“问号”、“再仔细想想”等提示语或启发性的文字,从而消除“出错”学生的心理畏惧,使他们认真解决,或是主动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出错的原因。
五、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1.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活动,精选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力求使活动活泼有趣。小学生思维模式以形象思维为主,喜欢以眼、手、耳的活动为中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利用他们的形象思维优势,通过活泼生动、趣味性强的形式来表现事务,激发其参与愿望,使之乐于投身活动,从而激发自主学习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作文课《春天》时,我首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春游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春天的景物,然后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春天景象用语言描述出来,最后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春天景色记述下来。在整个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真正体会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实际的真理,充分调动起了自主学习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创设学习氛围,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在民主的氛围中,创造力才能得到开发,只有民主和谐的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营造民主和谐氛围,教学时,应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创设愉悦的学习氛围。
1.宽松自由。课堂教学中,要创造宽松和谐的条件让学生敢于畅所欲言,无拘束地发表意见。教学《背影》时,我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预习,在课前搜集朱自清的材料,课堂上分组进行交流,同学们各抒己见,滔滔不绝。课堂上谈自己生活中的感受。我惊喜地发现:班上的后进生也都开“金口”了。这样,同学们的心情舒畅了,求知欲强了,思维也活跃了。
2.质疑问难。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创新。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促使学生千方百计地、绞尽脑汁地、认真地阅读课文,课中教师进行抽查指导,从而更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参与的质量。在学生的自主性活动中,要对学生活动的结果适时地加以积极的评价,对学生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思维的闪光点,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要及时地予以赞扬和鼓励,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成就动机和社会动机,增强学生自主性活动的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性,使他们的思维在创造精神的鼓舞下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培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是通过学生的参与度体现出来的,学生参与教学的数量、广度、深度是衡量主体地位发挥的重要标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前提。有位著名的外国教育家曾经指出,如果老师不想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没有学习兴趣,学习就会成为学生的沉重负担。所以,我们必须做到“课要上得有趣”,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并且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运用知识时有所发现,力求亲自去发现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的种种关系,使其在发现中感到自己有进步,这就是产生兴趣的一个重要源泉。教师要精心备课,针对学生实际,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差生。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如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体验语文来源于生活,联系生活学习语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励学生创新思维,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开发学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我们的学生来学校上课,就是为了求发展,而且是一种持续性的发展,包括认知水平的提高,学习技能的掌握与熟练,思维能力的形成与发展等等。因而,每一节课教师的脑子里就要想到要教给学生些什么?是知识,方法,或是启迪,还是积累?所以,提倡人文性的同时,我们不能否定工具性,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才是语文教学的完美。
适量的语言文字训练对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对学生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情感的萌发都产生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因此,一节课的语言文字训练目标必须明确、适度、集中,既要体现教材的特点,又要考虑个别学生的实际水平。教师要善于选择、取舍和重组。例如教学《山中访友》,非常富有节奏感的疑问句和排比句等都应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四、指导学习方法,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以从指导小学生的学习方法入手,帮助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
1、阅读方法。阅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为了让学生尽快掌握这一基本功,我向他们介绍了一些读书方法。如:如何跳读,跳读要完成哪些任务:识记作者及文章梗概,识记主要人、事物或观点;如何速读,要完成复述内容,理清结构层次的任务;如何细读,要完成理解掌握字、词、句,圈点摘要重要部分和归纳中心思想的任务;如何精读,要完成分析文章写作特色的任务,速度根据需要,非重点部分一带而过,仔细推敲品味重点段落、关键词语。让学生通过阅读达到划分文章层次,归纳中心,分析写作特点的目的。学生在读书中,能逐步地掌握整篇课文知识,渐渐地享受到一种做学习主人的快乐,因此,他们做学习主人的主动性会越来越强。
关键词:主体 主导 展示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75-0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应是教师教学生怎样去学的过
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引导者,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落实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唤醒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主体意识,教师应着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全面提高语文素养。那么,我们应如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呢?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尝试的一些做法,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在此与同仁分享。
1 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注重方法指导
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课堂教学活动应该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学生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知识获取过程中的参与者。在我们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满堂讲,自己提出问题,几乎不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教师就急于说出自己提出的问题的答案,让学生被动的记下自己设计的标准答案。当然,更不知道学生对他所设计的问题是否感兴趣,学生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是只是听众,没有发言权,被动的接受教师灌输式的学习,没有自己的思考,没有自己的独特感受,没有对文本应有的学习兴趣,只是老师叫怎么做的、苦于应付的接受学习,这样的学习肯定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语文课堂学习。
笔者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让学习课前自主预习,学生在自主预习的过程中,笔者精心设计一些能够切合文本的、便于学生理解的课文的问题,供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参考,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有一定的目标,防止学生不知道怎么学习,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前,笔者让学生课前自主预习,给学生一些预习目标参考:(1)将课文读一遍,抄写一些自己认为好的词语,比较难写的字词多抄几遍;(2)再读课文,能将课文中所讲的故事与同学或者家人交流,并能谈谈自己读完后的感受;(3)浏览全文,能用简洁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4)从文中找出关于小弗郎士心理描写的语段,并能简单分析相应的心理描写、对于刻画小弗士的形象有何作用;(5)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这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的预习目标重点是:(1)从文中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读读,分析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从文中找出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描写的句子,并能分析相应的描写对于塑造他的形象有何帮助;(3)写写学了本文之后,有何感触和心得体会;(4)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疑惑。
不难发现,笔者的预习目标一方面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知道怎么学,学什么,从学生角度考虑,设计预习目标,让学生学得有方向、有目标,而不是让学生没有指导目标地学,无规则地学;另一方面,在预习目标中更是有一个目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来作为预习目标的其中之一,目的是为了突出学生对于文本的体会,学生自己在学习中发现了问题,产生疑惑。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因为高质量的质疑问难可以推动整个课堂的教学进程,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学生产生疑问之时,正是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地对待学生在自主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筛选有价值的问题,帮助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等方式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这样,学习提出问题,教师组织学生参与问题的交流与讨论,最终解决了问题,这应该是语文教学中教师自己角色定位准确的最好的诠释。其实我们做老师的不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吗?在教学中帮助学生解决他们学习中的困惑,引导他们健康的成长,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
2 课堂展示、激发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激发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学习是一种内部的自主行为,当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并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时,便会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并进入乐此不疲的境地。这就要求教师在对新课的导入上一定要下功夫,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只要一开始就牢牢地抓住学生,才有引导学生继续学下去的希望。教师可以采用漫画、故事、生动的视频等方式,吸引学生。然后再加上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思考,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二、引导学生敢于质疑
爱因思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的学生就有了思维的方向,就有了思维的动力。所以教学中要创设开放的情境,引导学生大胆质疑,自主探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几点:1.要培养学生敢于问“问题”。学生不敢问“问题”主要有两种心理:一是自卑心理,二是紧张心理。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各种好方法来提高学生问“问题”的兴趣,对学生的问题更要认真对待,态度和蔼,不论学生的问题多么肤浅,教师都不应嘲笑,而应该以问题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推动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最终达到教学的目的。2.要给学生创设问问题的空间,教师可以通过设疑形成问题时空,促使学生为问题而思,为问题而问,为问题而学,为问题而创。
三、鼓励学生进行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而且也应该是一个交流与合作的互动过程,在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发展自己的想法,去听别人的想法,相互启迪,并能综合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的工作贵在启发,重在信任,所以教学活动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思考,激发学生思维,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不同形式的教学,如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做小老师等方式,让每位学生展示自我,积极思考,自由表达,从而使课堂变得丰富而有活力,也提高了小组成员的团结意识、集体意识。
四、注重实践,培养能力
人们常说:“熟能生巧。”学习也是这样,只有在听,说,读,写的过程中才能形成能力,但很多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的实践参与,认为只要学生懂了,听明白了就行了,其实这是错误的。
1.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教师要引导学生走上讲台,自己去总结本单元的知识点。这不仅要求学生对各个知识点要全面把握,而且要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还要知道这课的重难点是什么,这样一课总结完了,比教师在前面讲上几遍都管用,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教师要注意在一旁从中指导,并不是放手。
2.让学生在课外动起来。教师可以尝试着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园,走入社会,去扩展视野,丰富自己的头脑,通过自己尝试着解决问题,尝到成功的快乐。
五、转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享有最高的评定权,却忽视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这是漠视学生主体性的表现。教师应注意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学生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等的评价权交给学生。使他们身心始终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比如在一些讨论课上,教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对其他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这样既可以使学生之间互相取长补短,也可以使学生感到作为课堂主人的喜悦,也有利于教学相长,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师生应情感投入,重视情趣在教学过程中的激励作用,通过激发学生主动的参与热情,逐步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教师应操纵或控制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学习的各有关变量。在许许多多的变量中,学习动机是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关键作用的一个,它是有意义学习活动的催化剂,是具有情感性的因素。只有具备良好的学习动机,学生才能对学习积极准备,集中精力,认真思考,主动地探索未知的领域。在实际教学中,向学生介绍富有教育意义的美术发展史、数学家故事、趣味数学等,通过兴趣的诱导、激发、升华使学生形成学好美术的动机。
二、重视实践活动在教学过程中的启智功能,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形式诱导学生参与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尽可能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
在美术教学中,促使学生眼、耳、鼻、舌、身多种感官并用,让学生积累丰富的典型的感性材料,建立清晰的表象,才能更好地进行比较、分析、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进而真正参与到知识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中来。
1.让学生多观察
观察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小学生初步认识自然事物、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指导学生认识各种自然事物的过程中,在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综合能力的过程中,都离不开观察的活动。
2.让学生多思考
目前中学美术课堂中解决问题的教学大多还是教师先讲解,然后学生完成相应的练习,缺乏有效的方法和策略,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这一现象如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和改变,学生对解决问题的学习必将失去兴趣,学生整体美术素养的提高和发展必将受到影响。因此,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教学过程中,不能仅仅关注于问题解决的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思维发展的过程,把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中解放出来,教给他们获取美术知识的方法,从而获得解题本领和能力。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于思维发展的起始阶段,此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及发展。
一位哲人曾说过:“能使学生终生受益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而能使绝大多数学生终生受益的不是数学知识,而是其思维能力,是学会怎样思考问题,学会怎样把情境中收集到的数学信息进行分类、整理和筛选,使其能为解决数学问题服务。“施教之功,贵在引路,妙在开窍。”
3.让学生多讨论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他认为:“教学不是用于从外部控制人的行为,而应该用于创造各种能够促进人的独立自主和自由合作学习的条件。”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随着素质教育的步步深入,课堂讨论这种教学方法越来越被人们所采用,它能使学生精神振奋、注意集中、思维敏捷、兴趣高涨,同时又有利于教学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信息,及时地调控教学。
三、重视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通过创设良好的人场关系和学习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潜能的释放,努力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和谐的师生关系便于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现代教育家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求知,必须在民主、平等、友好合作师生关系基础上,创设愉悦和谐的学习气氛。因此,教师只有以自身的积极进娶朴实大度、学识渊博、讲课生动有趣、教态自然大方、态度认真,治学严谨、和蔼可亲、不偏不倚等一系列行为在学生中树立起较高威信,才能有较大的感召力,才会唤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以真诚友爱和关怀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对他们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即使有时学生说得不准确、不完整,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交往沟通、求知进娶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为学生提供了充分发展个性的机会,教师只有善于协调好师生的双边活动,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表见解的机会。例如,在讨论课上教师精心设计好讨论题,进行有理有据的指导,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研究。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民主和谐的群体学习环境中既独立思考又相互启发,在共同完成认知的过程中加强思维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逐步提高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质量。
四、重视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推动作用,通过方法指导,积极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师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学促使学生有意识地掌握推理方法、思维方式、学习技能和学习策略,从而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过程的效率来促进学习。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双边统一的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与学的矛盾决定了教需有法,教必得法,学才有路,学才有效,否则学生只会效仿例题,只会一招一式,不能举一反三。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教知识,还要教学生如何“学”。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更不能代替学生的思维,而是要尽可能地使教学内容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设计适当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从中悟出一定的方法。例如:学生学会一个内容后,教师就组织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相互交流,鼓励并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个人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学生可以适当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而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
五、重视对学生全面评价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化学教学 学生 主体地位
中职学生活泼好动,学习基础较差,对课堂教学漠不关心,最终导致学习能力下降、学习成绩下滑。对于这样的现状,如果教师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学生不但会逐步丧失学习兴趣,而且会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化学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和学生实际,尝试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和唤醒学生的学习欲望,运用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相关理念,对学生进行情感激励,帮助他们走出化学学习的误区,体验化学的快乐。
一、明确化学学习方向,尝试师生心灵沟通
树立明确的学习方向,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是顺利开展课堂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中职化学和普高化学虽然内容相同,但教材编排有所侧重,中职化学以应用为主,侧重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普高化学更倾向于化学理论的讲解,培养学生的化学逻辑思维,以升学考试为重。
目前,中职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中职生要坚定学习信心,及时把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生产实践,掌握初步的化学操作技能,重视化学实验的作用,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视野为将来的就业就好充分的思想和实践准备。化学教师要一如既往的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对待学生一视同仁,真心呵护,尝试进行心灵沟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学生彼此真心交流,做学生良师益友。探讨学习与就业之间的关系,学习与深造之间关系,纠正得过且过、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消除学生的后顾之忧。
二、挖掘学生潜力,因势利导,正视困难,超越自我
很多情况下,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表现出自由懒散,无精打采的精神状态。课堂成了教师一个人的课堂,师生互动交流少,学生表现不积极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师生关系平淡。其实,学生作为学习个体,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一些潜质。应试教育下的评价机制单一化使教师过多的关注学生的学习“分数”,忽视或回避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因人而异的挖掘学习潜力。用积极的评价去鼓励他们正视自身的困难,帮助他们克服思想上的懒惰性,实现超越自我。
例如,有的学生本来对化学学科的学习一直抱有很大的学习热忱。由于学习环境的负面影响,一部分学习认真的学生就逐步“随波逐流”了。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强,但在化学实验课上操作却不够严谨。有的学生喜欢和人交流,聊起天来滔滔不绝,但一到回答问题却哑口无言。还有的学生对待学习一丝不苟,对待工作认真但却滋生了盲目攀比的不良思想。
针对上述出身的问题,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首先,通过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他们感觉到自身价值的存在。然后,教师通过耐心交流,真心沟通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的优缺点,正视自我。通过化学课堂充分的给大家提供一个展示自我,超越自我的舞台。如把较为困难的问题留给一些学习基础好的同学回答,把准备化学实验的工作交给动手能力强的同学负责,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让善交际的同学策划问卷调查活动。写实验报告时,让认真负责的同学负责起早……教师只有了解学生,信任学生,尊重学生,学生才能乐于接近教师,才能真正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共同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变换课堂教学方式,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下的课堂教学,强烈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实现。传统的化学教学,教师的课堂主体地位是“坚不可催”的。教师凭借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即可完成课堂教学。化学是以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借助于实验学习可以清晰的了解实验过程,观察反应变化进而了解物质的化学性质及反应原理。然而,一些教师为了盲目追求教学进度或实验条件限制对化学实验往往避而不谈敷衍了事,甚至连演示实验也很少涉及。枯燥的化学理论讲解,机械的化学课堂练习,周而复始的考试,使学生陷入了化学学习的“深渊”之中。
中职生的化学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低下。化学教师只有顺应历史的潮流,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积极探索,大胆尝试新型的教学方式,才能重新激发和唤醒学生的化学学习意识。例如,在化学教学中,为了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教师可以举办专场辩论赛。特别是当前,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如何在搞好地方经济的同时,不破坏自然环境是摆在决策者以及所有公民面前的重要课题。大量的废气如Cl2、CO2、NO有何危害,如何用化学手段加以回收和再利用,工厂废液对周围环境的影响,酸雨的成因及对策等都是很好的选题。充分利用化学实验室开展实验教学,让学生在动手中培养操作技能,掌握操作方法,认真分析实验结果,反复论证实验方法,既可以优化课堂教学,也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在交流与合作中培养了团结协作意识,化学逻辑推理意识和反思意识,深化了对操作流程,化学物质,化学反应的认识和理解。利用多媒体CAI进行课堂教学,可以放大化学分子结构,洞察化学反应过程。通过形象直观的动画模拟,增强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丰富了课堂教学环节。例如,在减压蒸馏实验中,为了学生较为直观的理解其实验装置和实验过程,我用FLASH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首先给学生展示了装置图片(如图)又用动画演示了实验过程。事实证明,多媒体CAI教学图文并茂,形象直观,动画模拟逼真,而且可能反复操作很受学生的欢迎。
四、拓展化学教学空间,体验化学学习乐趣
中职化学涉及化学知识的方方面面,在学习的过程中,仅凭教师讲解、感性认识、动手实践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引导学生拓展学习空间,通过网络咨询,调查走访,实地参观,工厂实习等形式来进一步了解化学知识,开阔学习眼界,熟悉操作流程,增强动手实践能力,积累社会生产经验,体验化学学习的乐趣。
例如,设计一个化学实验来检验红砖中Fe2O3的成份。让学生开动脑筋,小组交流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制订实验步骤,优化实验方案。本实验中主要是检测Fe3+的存在,结合课堂教师的讲解,酸、碱的特性,学生们很容易制订出以下实验步骤:
(1)把约20g红砖碎块研成粉末,放入小烧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