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春天的图片

春天的图片

时间:2023-05-30 10:35: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春天的图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春天的图片

第1篇

本课选自苏科版初中信息技术教材上册第六章第二节,其教学内容建立在“图片的获取”基础之上。从教材整体来看,初中教材涉及多媒体信息的获取与加工的内容有三大块――图片、音频、视频。掌握图片获取以及处理的基本方法将为后两种媒体加工处理方法(第7章)的学习起到铺垫作用。

从生活实际出发,扫描仪、数码相机等日益普及,图片获取后的加工处理需求也越来越普遍,Photoshop作为图像处理的专业工具,广泛应用于印刷、广告设计、封面制作、网页图像制作、照片编辑等各领域。

学情分析

学生对图片处理普遍怀揣浓厚的兴趣。此课面对的是初一学生,他们经过小学以及初一年级的学习,除了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外,还会使用Office中的几大套件(Word、Excel)。此外,按江苏省教学内容安排,这些学生在小学已经详细学习过画图软件的使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认识Photoshop窗口的组成;熟练使用Photoshop打开和保存图片;初步掌握使用矩形选框、魔棒工具建立图像选区;初步掌握选区图像的大小、方位以及颜色等编辑的方法;理解图层的含义和作用,并能运用图层和相关工具合成图片。

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图片以及图片处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掌握Photoshop处理图片的基本操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制作“寻找春天”这一实例,初步认识Photoshop软件,体验合成、创造图片作品的快乐,并树立图像版权意识。此外,通过这一主题内容的制作,养成热爱大自然的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Photoshop中使用矩形选框、魔棒工具建立图像选区;使用自由变换命令调整图像大小与方位;使用调整子菜单下的命令项调整图像的亮度、对比度等;运用图层以及常用工具(矩形选框、魔棒、移动、文字工具等)合成图片。

教学难点:针对不同图像选取矩形选框、魔棒工具进行图像区域的选择并创意合成图片。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知识迁移、类比教学、自主探究、实物教学。

教学准备

透明胶片(实物)、网络学件、多媒体广播软件、需要的图片素材以及素材的预处理。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相信大家对七年级上册的这篇语文课文一定不陌生,大家能齐声告诉我作者名和文章题目吗?

生:朱自清的《春》。

师:20世纪30年代,朱自清先生用文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今天这节课让我们戴上眼镜、拿上放大镜或数码相机,用图片的方式来诠释窗外的春天。我们今天的主题是:寻找春天――图片的处理。

设计意图:从已有的语文学科知识出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图片处理工具的选择

师:说到图片处理,老师先做个小调查:同学们所知道或者了解的图片处理软件有哪些?

生:美图秀秀、光影魔术手、Windows画图软件、Photoshop等。

师:我们今天选择Photoshop进行图片处理。Photoshop作为一款图片处理的专业软件,常用于广告业和出版业,它的功能非常强大。

我们学习一款新的软件时,通常从已有的知识出发开展类比,我们在小学曾学习过Windows画图软件,我们对比一下它和Photoshop软件的窗口组成。

设计意图:这是作品制作教学中多软件、多方法思想的运用,由学生已有知识出发,进行知识迁移,了解Photoshop窗口中的部分工具、属性、位置、历史记录和图层浮动面板等,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图像合成前的图片预处理

师:尝试使用文件菜单中的“打开”命令打开“背景”图片(提供多组素材,学生开展分组操作),你觉得所打开的图片有什么问题?它适合我们今天的主题吗?

生:春天应该是阳光明媚、明亮的,而打开的图片灰蒙蒙的,感觉很压抑。

布置任务一:参照学件,自学调整图片色彩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并调整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前期对素材的设置,创设图片处理的问题,引发学生学习新知的需要,有效融入图片的亮度、对比度以及色彩饱和度等知识。该部分内容在本节课中相对简单,故安排学生自学。学生自学完成后,还需反馈自学情况,教师请学生上台演示,以照顾到操作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

图片处理之图像合成

师:多幅图片合成为一张图片,表达一定的主题,这便是我们常说的图像合成。它的一般操作步骤和方法是:第一步,打开多幅图片,选择一张作为主图片。第二步,使用移动工具,在其余图片窗口中按住鼠标左键进行移动,将其一一拖到主图片上(或选择图片的部分内容进行移动)。第三步,为各图层重新命名,并调整图层上下关系,分别设置各图层对象(如大小、透明度、角度、效果等)。第四步,为图片添加文字标题,并使用图层样式美化文字。请同学们认真听讲,注意几点:一是移动工具,二是矩形选框和魔棒选择工具,三是在选区上按住鼠标左键拖动,四是调整图层上下关系,五是文字工具。

此处为教学重点。为增强学生对这一内容的理解掌握,教师讲授后可安排学生复述,复述的同时安排另一位学生配合演示操作。

布置任务二:创意组图,基于对文章《春》的理解,结合教师所提供的素材,构思画面,用三幅以上图片(或图片的部分内容)进行组合。

设计意图:这里涉及的不仅仅是移动工具、选择工具等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图像合成的步骤和方法。为加强学生对这一方法的掌握,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故安排了学生复述与学生的演示操作。此外,图像的合成作为教学重点,其步骤较多,考虑到初一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师需有效切分任务,分为创意组图和各图层修饰,这样做可以有效提高学生作品的完成率。

师:同学们在组图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都解决了吗?若解决了,你是怎样解决的?若没解决,提出你的问题,看看其他同学是否可以帮你来解决。

开展学生间的讨论交流,例如:使用矩形选框工具选择后,拖至主图片,为何只有一个虚线框?

设计意图:反馈学生操作过程中普遍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互帮互助、分享经验。

使用移动工具组图后,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图层浮动面板的变化,由此介绍Photoshop中图层的概念,并运用实物――透明胶片做展示教学。

设计意图:变最初枯燥的图层概念讲解为学生感性认识的介绍后,再结合实物教学,使学生更易接受和理解这一新知。

第2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会认9个字,会写9个字。

2、技能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春光的美好。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热爱春天的情感,调动学生主动去观察、发现。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春光的美好。

教学难点: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投身大自然怀抱中去的情趣,养成主动观察发现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

1、同学们,你们眼里的春天是怎么样的呢?是不是这样?

2、出示春天的图片,用美丽的图片,引起学生的注意。

3、春天来了!春天真的来了!春天在哪里呢?春天就在我们的身边,就在我们校园里,让我们跟随课本里的几个孩子一起去寻找春天吧!

板书:找春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看,课本里的小朋友们再也坐不住了,让我们跟他们一起去寻找春天吧。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1-3自然段

教师:同学们你能找出第二自然段的三个动词吗?

2、圈出“脱”“冲”“奔”这三个字,并理解意思,体会心情。(激动、开心、急切)

3、指导朗读这句话,读出轻快,语速加快,重读关键字。

3、教师:我们兴奋的奔向田野寻找春天,而春天却好像在和我们玩捉迷藏,课文把春天比喻成什么?

4、出示句子“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

认识“遮遮掩掩、躲躲藏藏”,体会“害羞”并有感情的朗读这句话。

三、品析课文

教师:春天这个害羞的小姑娘藏在哪里?我们快来把他找出来吧。

1、出示段落。“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2、读春天。

教师: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4-7自然段。

学生:朗读。

教师:谁再来读一读。

学生:个别读,分组读,自由读。

3、找春天,说春天。

教师:是的,春姑娘就藏在小草里,野花里,嫩芽里,叮叮咚咚的小溪里。我们终于找到了她,我们也找到了春天。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都是什么句子吗?

学生:比喻句

教师:这几句比喻句都把什么比作什么了?

学生:把小草比作春天的眉毛……

教师:为什么说小草是春天的眉毛呢?

教师出示:四句描写春天的图片。

教师:解释这样比喻的理由。

教师:我们再把这些句子读一读吧!(集体读,分组读,单人读)

出示句式“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上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4、我们能模仿上面的句子也说一些比喻句吗?

5、教师:我们还从哪些句子看出了春天?

学生: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课堂小结:1、春天是有颜色的,五颜六色,春天是有味道的,香香甜甜的,春天是有声音的,叽叽喳喳,叮叮咚咚,春天是有生命的,生机勃勃,春天在大自然里,春天在小朋友的眼睛里。

2、春天还藏在书里,在画里,在我们操场上,在我们花园里。

3、画春天。孩子们我们找到了春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让我们可以用笔把春天画出来吧!

五、课后练习。选择本课里自己喜欢的词语、句子、段落进行摘抄,再写一两句赞美春天的句子。

六、板书设计

找春天

小草                    春天的眉毛

野花           像       春天的眼睛        美

第3篇

一、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面临的难题

1.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陈旧与单调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上,教师还普遍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依赖课本内容,缺乏学科的延伸与内容的拓展,课后练习往往也按照教材的内容操习,有些教师习惯了机械式的教学模式,农村教学基础设施也不完善,导致学生探究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

2.课堂教学的内容过于枯燥和乏味

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小学语文教学过于注重记忆型的教学方式,特色化教学的内容非常少,而在课后的训练中也将重点放在了课堂内容的巩固上,无法真正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不能将语文知识运用于实际的生活学习中。

3.农村小学生语文基础水平参差不齐

受到生活条件的限制,我国农村小学生自身的语文基础水平参差不齐,而课堂教学中教师忽略了个体差异性,一刀切的教学方式普遍存在。很多教师学内容与教学节奏,却忽略了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引导,导致差距越来越大。

二、农村小学语文同课异构的设计对策

1.课前准备

备课组教师负责制定教学内容,同时要求授课的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与教学风格,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并在备课组内进行讨论,比如教学《春天来了》一课,在课前,两位以上的教师要对文本展开研究,将教材读透,并拿出各自的教学设计,或是参考优秀的教案进行集体的备课,也可以选择其中如“春天来了,来到了小鸟的家,鸟儿唱着动听的歌,来到了校园里,校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等精彩环节,根据学生对内容的掌握加以改进。备课组还要在教师不同的优秀教案中组建专门的资料库,集合了音频、视频、图片,如春天来了燕子的叫声、春雨的声音、万物复苏的视频、柳条随春风摇摆的图片等,集中于一个资料库,完善资料并将其拷贝给每一个参与同课异构教学的教育者,实现资源共享,并为同课异构的开展打下基础。最后,教师组分别针对自身的教学设计进行交流与改进,着手施教工作。

2.施教过程

教师可以强抓朗读的训练开始教学,比如《春天来了》一课,先通过诗歌般的语言为学生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情况,同时发挥自身的语言运用魅力简洁而不失优美地引出课题,激起学生对《春天来了》的阅读兴趣,随后进行提问:“为什么作者要以春天这个季节进行叙述与歌颂?”继而引导学生展开课文的细读,包括搭配音乐自由朗诵、参照图片个别抒发、师生合作阅读等形式,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生字词的发音并保证拼音的准确,通读全文,用自己的语言表达作者对春天的感受与喜爱。此外,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的教学便捷性,深层次挖掘春天的特点与教学的亮点,比如“来到小河边”搭配河流流淌的背景声音,“来到田野上”提供一望无垠的广阔田野图片,“来到小鸟的家”播放小鸟清脆的叫声……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春天的美,并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师可以以走出课堂的方式开展教学,教师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感受春天景色之前,可以先为学生提供各种视图,表现春天的特色,并结合农村特有的田园风光和乡间环境进行讲述,随后,展开户外的语文教学,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田野,走近小河,走入林间小道,增强自身对于春天的理解,有山有水,树木葱葱,田野无际,雨时纷纷,将春天呈现的美尽收眼底,并结合课文的描述融入其中,提高语文知识水平与能力。

3.说课评课

在结束了《春天来了》的教学以后,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扪心自问教学效果是否已经达到了预设目标,是否遵循了小学生的认识与学习规律,是否真正突出了教学的难点与重点等等,同时积极加入到其他教师针对《春天来了》的教学设计中,进行交流和评议,与讲师一起围绕有关教学的中心问题展开讨论,提出思考的建议与想法,并针对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让所有对这一课展开教学的教师明确改进的方向。最后,通过备课组长进行小结,总结这一课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缺点,从而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做好再次实践与探究的准备。

第4篇

一、巧用课件,激发学生兴趣

利用课件教学有着“粉笔加黑板”传统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它能将文字、图片、声音、动画、视频等有机统一起来,能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事物现象或过程生动地再现于课堂。因此选题得当,制作精美的课件,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在教学《宇宙里有些什么》时,我查阅了大量的天文资料,下载了很多星座、星云、恒星、行星的图片,以及有关“神六”的飞行报道,做了二十几张幻灯片,并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遥想宇宙――感知宇宙――探索宇宙。上课时,我从“两小儿辩日”导入,谈古人探索天空的梦想到现在的“载人飞船”的宇宙遨游,运用画面把抽象的文字描述变成可视实物图画,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也化解了课文重难点,不少学生还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而这堂课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展示图片,提升学生审美观

优美的写景散文,文美景更美。比如《七年级》上的第四单元“多彩四季”中的几篇课文《春》、《济南的冬天》、《三峡》、《夏》,我认为若能从网上精选相关图片或链接网站,给学生直观的美的感受,不仅让学生深入领会作家语言文字的魅力,更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与赞美。我教学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春》时,为方便学生把握学习要点和难点,我将整堂课设计成这样的环节:“会晤作者――快乐旅途――结构览胜――曲径探幽――放眼四望――归途拾贝”。为了实现最优化的学习效果,导入新课时,我在幻灯片上连接《春天在哪里》的动画视频,吸引学生注意,学生跟着画面找寻小朋友眼中的春天,然后引入学生跟随朱自清先生一起进行“寻找春天”的快乐的旅程。加以配图朗读课文,“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一幅幅画面声色并茂,学生就容易感受到春天的美丽。再加上几张“曲径探幽――放眼四望――归途拾贝”的幻灯片,又增加了文章的容量,拓开了学生的思维。

另外在讲解《济南的冬天》时我也找了几张图片,刮着大风的北平、雾气弥漫的伦敦、赤日炎炎的热带风光,然后是济南的风景图,刚一上课,学生头脑中就有了比较,更能引发对冬天济南的憧憬。所以借助信息技术,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和把握,又能提升学生的审美观。

三、获取信息, 创设学生情境

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所获取的信息量,比单一地听教师讲课要好。借助多媒体,可以有效扩大学生知识面。教师引导得法,更有利于学生阅读面的拓宽,同时,也能有效创设语文学习情境。创设情境还能让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唤起学生的原有的认知和情感。

在教学《诺曼底号遇难记》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观看影片《泰坦尼克号》,把冰山撞船的情节展现在屏幕上。相应的声响或音乐、图片,不仅带给学生全方位的视听感受,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时候,再讲解小说的三要素,分析哈尔威船长的人物形象就水到渠成了。接下来就诱发学生的表达热情:“观看了影片,学习了小说。我想,此时此刻同学们一这定有很多的感想,假如你当时就是一名乘客,目睹了这么烘烘烈烈的场面,你心中一定有许多的话要说,那么请你把自己的感想表达出来。”通过情境的创设唤起学生与本次作文有关的情感积累,让学生提前进入写作的准备。我特意还将写作要求通过幻灯片巧妙地呈现出来。并且添加了这么一句,有条件的同学可以将这次完成的作文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我。这样,对于学生来说觉得很新鲜,大大激发了学生去探究,去完成的激情。这次作文学生通过积极地挖掘、运用知识、积淀创作情绪,很好地完成了习作任务。

传统的语文学习环境,往往局限于课堂内,这对培养学生运用课堂以外的语言表达技巧很不理想,因为学生缺少适当的示范和练习机会,而多媒体教学手段能够弥补这一缺陷,它可以创设情境,从而扩大了学生语文学习环境,提高了教学效果。

第5篇

【关键词】图文;看图对话;读图对话;知情知意

《品德与生活》教材图文并茂,呈现的内容是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身边的生活事件,是学生感兴趣、喜欢看的。原本以为,这样的教材,设计到了我们指导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学起来是容易的,但在真正的实施过程中却发现——困难重重。有时甚至只是“就图论图”,将教学内容与图片完全等同起来了,以至于把课上成了看图说话课,结果只是让学生干巴巴地表述图意,然后再说些无关痛痒的体会、认识。这样,离我们的教学目标的完成相之甚远。因此,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将《品德与生活》课搞成看图说话课,我们需要看图对话,读图对话,让图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对话,让图中的场景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对话。下面,笔者就谈谈在这方面教学实践中的做法与体会。

一、用心观察画面,与图文“对话”起来

《品德与生活》教材突出以图为主,而图片又多呈现学生身边的事件,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在教学中要让图中的儿童与教室里的儿童对话,让图中的场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对话。有专家指出,只有在对话中的儿童才是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因此,可以设计多种对话形式,让学生动起来。

1 . 从图入手,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教材中的图片贴近儿童生活,是儿童熟悉的生活场景,身边的生活事件,也

是儿童最有兴趣、最喜欢看的内容。教室必须抓住这一特征,从图入手,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形式,使教学内容“活”起来。

“寓教于乐”是最有效、最吸引孩子的教学方法,它强调的是寓“教育”于

“活动”之中。恰好《品德与生活》也正是这样,课堂上,笔者经常采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形式。

(1)表演中强化行为意识。心理学研究表明,七至十二岁的儿童最善于模仿,而且他们的意识行为,尤其是道德行为主要是模仿而形成的。针对这一特点,可以创造教学环境,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进行生动有趣的角色扮演。

《当好小主人》一课中,如仅按课文图片一一说教,显得乏味,而且也使教育显得留于表面,不能真正地引导学生生活。于是,在教学中,可以设计了这样的活动——怎样接、打电话,怎样做个好客人(好主人)?请五名同学分别扮演爸爸、妈妈、叔叔、阿姨和我,表演结束后,让同学们谈一谈谁表演得好,好在哪里。通过这样的表演,同学们知道了怎样才能做个好客人(好主人),怎样接、打电话才有礼貌。之后,再让学生来看看“小评判”中的图片,对图片内容作出道德评价和行为纠正。最终,在情趣的共鸣中,使学生的行为得到规范。

(2)游戏中学习各种知识。游戏,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对培养儿童的情感,让儿童体验集体生活的乐趣,理解规则,学习科学知识等具有很大的作用。在游戏中指导学生行为实践,可以使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自我触动、自我激励、自我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在教学《春天说了什么》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表达对春天的喜爱,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寻找春天大比拼。先看看“找一找,春天在哪里”中的图片,读读图片下相应的文字,再请学生用画笔画画美丽的春天。同学们在画画过程中,非常开心,他们自愿组合,一个人独立画、两个人合作或小组合作。课堂上没有说教,可是孩子们却从自己的亲身实践中找到了春天的美丽。

(3)活动中强化情感体验。活动是教育的载体,是连接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的纽带和桥梁。强调寓教于活动之中,使学生在积极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强化情感体验,发展道德能力。特别是低年级学生喜欢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做中学、模仿中学、体验中学、兴趣中学,在自由、宽松中不受拘束地学习,更能得到真实的道德体验。

例如在教学《我们欢庆六一节》一课时,让学生看看“巧手美化教室”中的图片,自己动手剪窗花,吹气球,做灯笼,准备小礼品等,用自己的双手来装扮教室;看看“有趣的游园会”中的游戏,来设计我们自己的游园活动,欢庆六一,体现了活动的效果,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体验到集体活动的快乐,对六一的到来充满喜悦和憧憬。

种种的活动都能为老师提供许多教育的机会。当然,对于这么丰富多彩的素材,老师的任务就是如何让学生们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那么,教学内容自然而然地会“活”起来。

2. 从图入手,使教学内容“实”起来

《品德与生活》教材中充满了升级和活力的情境图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新的

气象,我们“读”图对话,我们“读”图感受是否就是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讨论图,交流图中的事例、人物来表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呢?我们知道,这些图片只不过是范本,“照葫芦画瓢”地仿照、原封不动地照搬会脱离学生的实际,从而使教学失去活力,道德也就变成了教条。

教学是对教材的再创造。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必须结合儿童的现实生活,根据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学生的实际,对教材中的情境图作出相应的再加工、再创造,是情境图中生活情境与学生生活融为一体,从而由静态转化为动态,获得新的生命力。

如一年级下册“快乐的春游”话题,图片中画到“春游去”、“春游的新发现”、“‘把春天留住’作品展”等,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都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在我了解的现实生活中,一年级的小朋友想参加学校集体组织的春游活动,机会是很小的(出于安全、交通、责任等多方面的原因)。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生硬地将教材中的事例移植到教室里,那么,学生只会干巴巴地表述,说些应景的话儿。我的体会是编者这里是希望学生感受季节的更替和大自然的变化,能产生好奇心,愿意亲近大自然。道理明白了,我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将这次春游定为在家人的陪同下外出游玩。然后让孩子们说说一家人去了哪里,在春游中都玩了些什么有意义的活动,新发现了什么,展示一下再春游中拍摄的照片,画画自己看到得春天的景色。这样,虽然活动的内容换了,但觉得编者的意图,我在课堂中体现出来了。学生经历这样的课堂教学也会感觉真实可信、切实可行,而不是搞形式、走过场。

使用教材时,笔者总是不断地追问,举这个例子编者的意图是什么?为什么瑟是这个而不是别的?换别的又可能是什么呢?正是在这种持之以恒的追问中,编者的意图在笔者的脑海中渐渐明晰,也使笔者跳出了就事论事、就范例思考范例的圈子,从而避免了解读教材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尴尬境地。

3. 从图入手,让学生全过程“动”起来

充分利用图片,在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多渠道实践,

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使学生的认知有展现的过程,情感有体验的过程,意志有历练的过程,行为有实践的过程,学生一定能生动活泼地发展,教学效果也会更佳。

如教学一年级下册“和小树一起长大”时,先请学生观察“我们一起来种树”画面,了解植树时都要干些什么,植树的一般步骤之后,再来读读诗园中“小青蛙去种树”的儿歌,最后,再真正地拿着小树苗和工具,来到操场或田埂边,和同学一起种树。种好树,再“和自己种的小树苗拍张照片作为纪念”。在今后的日子里,还要作好“小树的成长记录”,写写“我为小树做了什么”,“小树的变化”。在这一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真正动起来了。而且通过写成长记录,使学生知道了小树的成长需要自己不断地付出,只有这样,才可能“今年小树像娃娃,明年小树像爸爸”。

二、用心感悟画面,让学生学会生活

画面中的儿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如果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生活就会失去她夺目的光彩。儿童的生活也是一个连续的、发展的过程,儿童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提高、经验的积累也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他们的生活也应该是一个连贯的过程。不同的时令,不同的节气,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生活主题,决定了活动时间长短的不同。因此,它不应该局限在一堂课中,更不应该终止于一次活动。它应该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变化,事态的发展,了解的深入而不断地延续、深化下去,从而提高活动实效。所以,我们要灵活地运用画面,安排活动计划,对一些活动时间长的内容及早做出安排。

让课堂与生活接轨,让儿童在交流中感悟,在思考中追问,在行动中探询,才能真正实现品德教育回归生活的理念。

1.交流——用心感悟生活

画面与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德育话题,如父母对子女的爱,同学之间的

友情,社会中人与人的相互关心等。

例如在教《有人生病时》这课时,“我来照顾您”这个版块看似简单的图片,我挖掘了图片中隐含的感恩教育。我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生病时的感觉以及家人是怎样无微不至地照顾自己的。由于学生有这样的生活体验,所以就有话可说。“一次,妈妈下班回来发现我感冒发烧,赶紧带我去医院,连晚饭也顾不得吃。在医院里,妈妈一直陪着我,直到我挂完盐水才回家吃饭。”“有一个雨夜,我忽然肚子疼得厉害,就又哭又叫吧奶奶吵醒了。爸爸正好出差去了,奶奶只好叫醒妈妈,妈妈一手抱着我一手撑着雨伞坐在三轮车里,奶奶冒着雨吃力地蹬着三轮车,吧我送进了人民医院。到了医院,医生给我又吃药又打吊针,知道第二天早上我们才回家。”……面对学生们的一个个事例,可以因势利导:我们生病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蹬家里人这样关心照顾我们,那么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有没有生病的时候呢?他们生病时你有没有照顾他们呢?我们该怎样做呢?不妨先请学生看看书上的四张图片,再来讨论我们还可以怎么做,使学生们懂得大人也需要关心、照顾的时候,我们不是小皇帝,而是小主人,要懂得感恩,懂得为家人考虑。课堂的生活化,将德育教育与生活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我们要充分挖掘这些真实的生活事件,唤起儿童对生活的关注,倾听儿童的心声,引导学生用心去感悟生活,用爱去体会人生,这对儿童内在的品质形成无疑是有好处的。

2.反思——用脑思考生活

教材中的画面来源于生活,我们应引导他们理性地反思、帮助他们建立正确

的价值观,这需要儿童在对自己的生活经验的反思和整理中,自主建构、生成的。只有反思,才能真正生活好。如教材中的“小诊所”、“小讨论”、“小评判”中的诸多画面都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素材。

3.实践——行动创造生活

根据教材画面感悟,内化到实际行动中去。倡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按争章活

动的要求去做,逐步养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从而促使学生将思想品德教育中的一些理论观点内化为行为习惯。

如在教学《上超市》一课时,可以先让学生看看“游戏场——学学买东西”中的一系列的图片,明白在超市要注意些什么,了解超市的一些利民设施。再联系实际说说你都有哪些需求?然后,我创设情境:让每个小组推选代表到老师这儿领取20元购物券,模拟生活场景,当一回“小小采购员”,跟老师一起走进“零点超市”去消费。并通过录像定格现实超市中每种商品的价格,让学生选购。再让小组代表交流自己都用20元买了什么?为什么有的东西你非常想买却没有买?老师适当加以点拨,从而使学生明白花钱买东西,要考虑真实需要和条件是否允许之间的矛盾,当我们的需要不一定都能得到满足时,我们就要有所放弃。接下来,我再让学生交流:通过课前的调查了解,你知道父母都有哪些需求?每个家庭成员的需求又是什么?你家里又准备添置哪些东西?这些需求哪些已经得到满足了,哪些需求还没有实现?并说说为什么?

这样,通过把现实的生活场景搬上课堂,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相链接,和学生的每个家庭成员联系起来,学生就从内心题为到了作为一个家庭成员的责任感,学会了为家庭分忧。学生在模拟情境中,认知水平在与生活链接的活动中得到了提高,思想感情在活动中得到了陶冶。最后,再让学生在课后去真正的超市中实践一番,“请爸爸妈妈评一评”,谈谈“我的感想”,想想“我可以得 奖”。着也充分体现了品德课源于生活的观点和指导学生生活的实践性特点。

三、与画面结合,开发资源

从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角度看,没有资源的教和学,必定是教师照本宣科地教,学生索然无味地学。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画面来开发资源,引导学生健康地生活与成长。

1.利用校园措施,扩大教育空间

学校的设施时无声的教师。我们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的实

施作用,争取让每一幅壁画、每一个教室环境、同学之间表演进行沟通、感悟。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生活中领悟就更深。

2.利用其他学科资源为教育服务

音乐、美术、手工课等课程资源中蕴藏着大量图片,学生在学习同时,可以

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3.利用家庭、社会资源促进教育

充分利用家庭、社会中的某一场景,让学生听一听、看一看、问一问、想一

想、议一议,亲身感受一下,领悟生活的概念。

四、挖掘自身潜能,实施创新教学

(1)以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专长,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学习其他教师号的教学经验,做到取长补短和精益求精。还要利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同时利用其他教师资源进行教学。

(2)积极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他人的反馈,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并不断地提高这种能力。

(3)利用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各种资源,钻研教学,并能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其他人分享。

【反思】

1.《品德与生活》课,从看图说话走向读图说话,从图入手,读图对话,结合在课程实施中的实际问题,依据课程的特征、理念和教学实施的要求,通过活动的设计、实践和分析总结,最终,提高了教学实效,提高了学生的探索情趣、合作意识、动手能力,达到了在做中悟、做中学的目的,真正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结合,使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真正引导学生生活。

2.我们的《品德与生活》课,很多时候都是由语文老师兼任,由于语文课务的关系,普遍思想上不够重视,钻研时间较少,给《品德与生活》课目标的达成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笔者以为:无论是校领导还是一线教师,都应重视起这一指导学生生活的课程,真正实现育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韩国勇《让品德与社会课活起来》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1年19期

[2] 杨秀菱 《图文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运用》小学时代教师 2012年08期

[3] 吕峰 《图片教学法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文理导航(中旬)2011年04期

第6篇

【关键词】创设环境;话题表达;引导讲述;借鉴学习;文学作品

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就是培养幼儿复述别人说话的主要内容的能力、培养幼儿进行对话的能力、培养幼儿独自讲述的能力、培养幼儿在人前大胆地表达自己想法的能力等等。在幼儿园怎样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呢?下面总结一下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一些探索和体会:

一、创造轻松愉快的环境,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要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必须设法为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幼儿心情舒畅,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敢说,有话会说。首先,无论幼儿的表达水平怎样,教师都应抱着积极、鼓励的态度,增强幼儿说的信心和勇气。尤其是对少言寡语的幼儿,更应给予关心和帮助。同时应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说话的机会和条件。例如:晨间接待幼儿入园时,教师观察每个幼儿的表现及情绪变化,寻找话题与幼儿做一次简单对话。又如: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做前说”――先说说自己的计划、打算,然后按自己的构想去做;“做中说”――边做边说,借助说,推动游戏情节展开,丰富游戏内容;“做后说”――活动结束后,让幼儿说说自己是怎样做的,对自己的活动做一个简单的评价。

二、通过和幼儿进行有主题的“话题”,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选择主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一)据幼儿的知识经验来确定谈话的主题幼儿的知识经验越多,谈话的内容便越丰富。比如进行关于“春天特征”的谈话,就必须在春天特征明显的时候,在幼儿对春天特征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充分了解后才能进行。谈话时可从气候、植物、动物以及人的服饰和活动等方面的变化着手,将春天的特征准确地描述出来,将春天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概括力、记忆力,又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围绕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确定谈话的主题如参观旅行后的谈话,教师可以围绕参观对象的主要特征有顺序地提问,让幼儿按照参观顺序讲参观的印象。当然教师的提问要尽量明确、具体,富于启发性和兴趣性。在主题谈话活动中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还可以充分发展幼儿的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三、引导幼儿“讲述”,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幼儿的“讲述”是一种比谈话复杂、周密的口头语言表达方式,它要求幼儿用比较完整连贯的语言详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讲述的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看图讲述看图讲述是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一种好方法,它容易引起幼儿讲述的兴趣,同时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描述能力。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引导:1.提问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观察图片,帮助幼儿理解图片,最终用恰当的词语讲述出图片的内容来。这就要求教师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想好了先问什么,后问什么,怎么问。提问要注意三点:第一要围绕图片的主题;第二要有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主要情节到次要情节,从具体到抽象;第三要有启发性,促使幼儿积极思维,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语言。2.示范。(1)教师做好个别词句、发音方面的示范和段落的部分示范,让幼儿模仿着说。(2)幼儿说完后教师再用简单、扼要、完整、生动的语言讲述,讲述后不要求幼儿一字不差地模仿,只要幼儿理解,会用自己的话连贯、完整地讲就行了。看图讲述结束后,可以让幼儿给图片取名,以培养幼儿语言的概括能力。

(二)拼图讲述教师提供各种拼图材料,如各种动物、几何形体的图形卡片,以及拼板积木、雪花积木、小太阳设计师积木等结构型玩具,让幼儿自己拼插成各种立体结构的物体或画面,然后进行讲述。由于拼图讲述的内容是由幼儿自己创作设计出来的,用语言表达出来,既容易,又具有浓厚的兴趣。拼图讲述是以玩具作教具,幼儿边玩边讲,动静自然结合,这样的方法符合幼儿好奇、好问、好动手的心理特点,不仅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手、脑、口同时并用,能使幼儿得到全面发展。

(三)绘画讲述美术课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思维能力。由于画面的内容是幼儿自己构思的,课后让幼儿讲述自己的画面,能充分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捏泥、手工制作、剪贴画等多种机会让幼儿进行讲述,发展幼儿口头语言表达能力。

(四)除以上三种方法外,听音乐讲述,排列图片讲述,看展览讲述等都是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好方法。

四、运用儿童文学作品,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7篇

关键词:小学美术;学生;创造力;培养方法

如今,国家间的竞争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才的竞争,创造能力是人才需要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国家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营造轻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美术课堂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座位上听,课堂比较枯燥,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不高。在这样的实际条件下,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上课方式,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并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教师需要树立师生平等的教学理念,尊重班级中的每一名学生并用长辈般的温情包容学生的错误,在班级中给予所有学生平等表现自己的机会,并及时对学生表达感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做游戏、摆图片、放视频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如,学习俄罗斯风情这部分的内容时,学生对俄罗斯的美丽景色并不是特别了解,在教学前教师需要利用互联网查找与俄罗斯相关的图片与视频,在课堂上通过图片和视频将俄罗斯的美景直接展现在学生眼前。随后教师向学生提问图片和视频中的美景在哪里,带领学生学习本课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基于生活的美术教学

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美术时要注重与日常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在生活中发现问题,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如,学习春天在哪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出教室,在校园中观察春天,并引导学生说一说春天的到来给校园带来的变化。有的学生会说:“春天到了小燕子的家里,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有的学生会说:“春天到了,同学们都换下了厚重的衣服,穿上了轻便的衣服,空气也变得温暖起来了。”然后引导学生把自己观察的春天的变化用简笔画画下来,画完后用手机或相机将春天的美景拍摄下来。随后回归课堂,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学生拍摄的图片,并向学生展示田野中、麦田中、公园中、池塘等地方的春天美丽景色,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景色完善自己的画作。将小学美术的教学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中进行探索,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

三、多种形式的小学美术教学

美术学习是一项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多种形式开展美术教学,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教师可以把美术与音乐结合在一起,以春天在哪里部分内容的学习为例,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并向学生展示春天的美丽景象,让学生在欢快、富有节奏的歌曲中,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自己心中的春天的图画。将美术的学习与音乐结合在一起,利用音乐渲染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其次,教师也可以把美术的学习寓于表演之中。以说谎的孩子会长长鼻子部分的学习为例,学生根据教师的安排课下提前收集与《木偶奇遇记》相关的故事内容,在课堂上将自己搜集到的内容同其他的同学分享。随后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含义,交流各自对故事内容的理解。教师在课堂上播放《木偶奇遇记》的视频片段,让学生自由选择要表演的片断。在表演时,教师不设限制,学生可以自己增加内容,如,学生可以根据理解在表演时添加自己认为更好的匹诺曹与大鲸鱼搏斗时的脱险方法。准备好后学生将故事的内容表演出来,和教材中的表演进行对比。最后,学习你好,朋友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游戏展开教学。用牙签将纸杯的底部穿一个洞,穿上棉线,线的一端打一个结,利用这种方法将两只或多只纸杯串联在一起,组成“电话”,学生分别代表不同国家的小朋友,互相说一说自己的愿望。教师采用多种方式展开美术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学习时自己独自思考,促使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四、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美术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促进学生各种创意的产生。如,学习用橡皮泥捏小动物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从最简单、最常见的小狗、小羊做起,使学生掌握画小动物形象时的规律。教师也可以举办一些绘画比赛,让学生在绘画比赛的过程中感受美、欣赏美,获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进行创作的欲望。教师也可以把学生优秀的画作收集起来,举办展示会,并邀请学生的家长到校参观展览。教师在课余举办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激发创造的积极性,敢于创造、乐于创造。

总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教师要注重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美术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利用多种方式展开美术课堂的教学活动,并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学生创造的积极性。

第8篇

一、关注幼儿需求,生成有效教学

案例1:春天的歌

春天到了,老师带领孩子们去春游。为了安全我们要求大家坐在草地上不能乱跑。孩子们玩得很不开心。既然带孩子出来玩,我们为何不尊重他们的需求,放手让孩子去玩?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于是在一次的春游活动中,我先请孩子们在田野里找春天,发现春天的变化。“老师,春天到了,桃花开了”一个孩子跑过来说,“有的小树发芽了。”“你们快看,还有小蜜蜂呢?”贝贝叫道……他们看着、说着、议论着,显得十分的兴奋。我把孩子们眼中的春天编成了一首春天的歌,在我唱第二遍的时候,许多孩子便跟着哼唱起来。由于歌词的内容是他们理解的,所以这首歌他们学的特别快,也特别感兴趣。

以上案例告诉我们:孩子们的兴趣在短短的时间里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正是由于教师在“维持秩序”与“尊重幼儿需求”之间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教师的“尊重与放手”肯定了孩子们的想法,使他们在玩中学习知识,感受大自然的变化,使春游活动得以精彩的进行。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要关注和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点,并对幼儿的独特表现作出适宜的反应。在活动中我们尝试了如下的教育策略:

1.抓住幼儿兴趣点,生为教育的资源

在传统的教育中我们比较注重从即定的教材出发,使教材成为幼儿学习的全部内容,这种脱离了幼儿的自身需要和生活经验的学习,不能帮助幼儿获得主动的学习与发展。如教师在活动中发现了幼儿想去自由玩的意愿,这时候教师没有制止幼儿的兴趣,而是及时调整教育策略,引导幼儿去找春天,使幼儿当前的兴趣点成为教育的资源,让活动得以深入的开展。

2.将教育的目标与内容融入幼儿当前的兴趣与需求之中

在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中,事实上早已暗含着教育所要追求的东西。关健在于老师要善于发现幼儿兴趣需要,并将其作为教育的生长点,在满足幼儿兴趣需要的基础上,引导幼儿沿着教育目标的方向发展。如春游活动前,我们提前让幼儿了解了春天的特征,便与幼儿在春游活动中能够更好地感受春天,发现春天。活动中当老师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时,及时改变预设的计划,将活动改成找春天,真正让幼儿置身于大自然的怀抱,让幼儿在充分理解和感受中着手,带着需求去探索发现春天的秘密,我们还将幼儿找到的春天编成一首歌,让幼儿获得真正主动学习的动力。

二、创设适宜环境,引领幼儿参与

案例2:认识交通工具

结合主题活动,老师在活动的前一周布置了任务,让孩子和家长回家找车子―认识车子―了解交通标志,孩子们把收集到的各种交通标志带到幼儿园,老师请孩子介绍自己找到的标志,并布置到墙面设立交通标志专栏,供大家认识。同时还请家长和孩子共同制作一辆车子,家长们别出心裁运用不同的材料为孩子做了一辆辆形象逼真的大卡车、小轿车、大巴士等,教室里成了车子的世界,孩子们自主参与了主题环境的布置,使活动顺利的开展。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知道了幼儿园环境创设是教师、家长、孩子互相学习的一种很好形式,让幼儿以小主人的身份亲自参与的活动过程,并体验参与环境创设的成功感。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在环境之中,而且蕴含在环境创设的过程中。过去的环境创设使幼儿的思维和行为依附于教师的思维和行为。如今,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应该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来设计与创设活动室的环境,这样的环境对幼儿来说才具有意义。作为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举动,聆听幼儿的心声,了解幼儿的兴趣,关注幼儿的需要,捕捉有价值的信息,适时地给予提示和帮助。如活动前,老师请幼儿和家长共同收集图片,在参与收集的过程中幼儿初步了解了各种交通标志,为开展主题活动铺垫经验。

三、设计有效提问,引导幼儿学习

案例3:萝卜屋

阅读活动开始了,老师拿出事先画好的图片,故作神秘地说:“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幼儿回答是五花八门。老师说:“你们想知道吗?”“想。”“再猜猜会是什么呢?”幼儿述说着自己的想法,老师打开了图片,原来是萝卜。“图片上有谁?”“有一只小白兔。”“猜猜小白兔为什么哭了?”

案例中的教师在活动的引题中提了5个问题,但有效提问只有1个,其余4个问题都是无效提问。像第2个问题,教师无需思考就知道幼儿的回答是想,这样的提问使得教学活动低效而无趣。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做到有效提问呢?

1.提问要难易适度。提问既不能过于简单,没有思考的要求,又不能过于太难,让幼儿难以回答,无从下手。问题的难度最好以幼儿经过思考就可以答出为准。比如:“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知道”这些问题对于幼儿来说,既过于简单又显得多余。教师可以把简单多余的问题合并成一个问题,“图片上有谁?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而把问题变得简洁开放,提高问题的有效性。

第9篇

幼儿能力包括幼儿的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创造能力、倾听能力、语言能力、观察能力、审美能力等等,如何提高农村幼儿的能力呢?本文结合自己在农村幼儿园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和审美能力。

一、幼儿的语言能力的培养

幼儿语言教育目标是:一是乐意与人交往,讲话有礼貌;二是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三是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我每学期都对幼儿进行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收到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利用实物和图片让幼儿学会造句:幼儿学习口头造句一般从名词开始,如:苹果、花等,然后是动词:再见、离开等,最后是形容词和少许连词。用名词、动词、形容词造句都可用实物或图片来启发。如:我利用午点吃苹果的时机拿出一个苹果让幼儿观看,许多小朋友能说出:“又红又大的苹果。”等孩子们把苹果吃下,在老师的启发下,又有几个小朋友能说出:“又香又甜的苹果”、“又甜又脆的苹果”。这样就丰富了幼儿描绘性的词语。

二是选用故事中的重点词进行对幼儿的训练:我抓住幼儿爱听故事这一特点,通过故事中的重点词训练幼儿的口语。我每给幼儿讲完一个故事都要找出几个词,每个词要求幼儿说一句话。例如:给大班幼儿讲完《小马过河》的故事后,请幼儿用“深”和“浅”说一句话,有的小朋友马上站起来说:“深和浅是相对而言的。牛比松鼠高大的多,牛说河水很浅刚没小腿,松鼠那么矮小当然说河水很深了。”孩子们的回答不但使我了解孩子们对故事的掌握情况,更使我坚定了这种训练方法的可行性。

三是通过看图讲述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描述:在看图谈话的基础上我经常让幼儿进行描述性讲述和创造性讲述。例如:出示画有“春天”的挂图,在老师启发提问下让幼儿按图片内容进行描述:“温暖的春天到了,春风轻轻地吹着,柳树长出嫩绿的叶子,桃树开出粉红色的花朵,蜜蜂在花丛中忙着采蜜,小鸟在树上欢快地唱着歌,啊,春天多美啊。”有的孩子凭借想象还讲述了春天里人们忙着春耕的情景。在看图讲述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引导起着主导作用,能促进幼儿积极思维、选择词语,从不同的角度表述图片的内容。

二、幼儿的审美能力的培养

一是通过大量的欣赏活动,培养幼儿审美鉴赏能力:通过组织幼儿欣赏大自然的美、社会生活的美以及各种艺术的美,寻找色彩、感受色彩。幼儿置身于大自然中,青山绿水、旭日斜潮、蓝天白云、碧海拍浪、奇花异草、鸣禽走兽、雨后斑驳的彩虹、夜晚缤纷的霓虹以及观察社会大家庭中各民族的服饰等等,这些五彩的色调能直接给予幼儿美的感受。创设优美的教育环境,带领幼儿欣赏环境布置中的美丽色彩,也能使幼儿产生美好的情感,增长审美意识,如组织幼儿欣赏根据四季的变化创设的“春夏秋冬”的瓷砖画,春天绿草红花、夏天碧海黄沙、秋天红叶飘飘、冬天自雪皑皑。引导幼儿观察各季节的色调倾向,让幼儿感受到利用色彩能够突出四季的特征。置身于美好的教育环境中,对幼儿的色彩感的培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提供不同题材的名人名作,或者是为社会公认的、有艺术欣赏价值的作品作为欣赏的内容也是必要的。这些艺术作品可以是水墨画,建筑物、民间艺术、西洋画等。水墨画强调笔墨的趣味,浓淡相携、色彩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如吴作人的《小金鱼》,齐自石的《虾》等,民间艺术中如农民画家的作品、京剧脸谱、天津泥人、布老虎玩具、剪纸等,以其质朴大胆功利的色彩渲染作品,吸引幼儿的好奇心和注意力。

二是通过多种趣味美术活动,提高幼儿审美理解能力:幼儿喜欢涂涂画画,在玩认识色彩对幼儿是一种不可抵挡的诱惑。趣味美术活动有很多形式,如吹画、染色、喷洒印画等等,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可以选择相应的活动形式。在进行小班的吹画活动时,教师要鼓励幼儿在画纸的不同位置滴上不同的颜色水,再从不同的方向吹,画面上的颜色相互流淌融合,创造出色彩斑斓的图画,教师引导幼儿认识基本色,辨别较多的色彩,培养幼儿对色彩的兴趣。在进行中班的染纸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认识色彩的冷暖、深浅、明暗、强弱的不阔,继而认识调配色。在进行大班的喷洒印画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幼儿认识颜色,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兴趣,了解颜色产生的过程,加深幼儿的色彩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理解能力。

前苏联学者托洛维奇曾这样说过:“艺术的本质毕竟是审美的。”语言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对于幼儿是非常重要的,重视幼儿期幼儿的语言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幼儿从小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增强幼儿健康的审美情趣,利于幼儿快速成长。

第10篇

关键词 幼儿教育 语言能力 启蒙

通过我不断的观察发现,幼儿语言发展的差异性表现为:说话意识不强、语言活动中有嗫嚅现象、说起话来断断续续、不敢大声说话等等,这些都直接影响幼儿语言的发展和对幼儿智力的开发。主要原因也在于,我们教师在教学中重视了课堂语言活动,忽视了对幼儿日常生活中随机语言的开发;重视知识以及词汇的灌输量的多少,忽视课外丰富幼儿知识,注重语言活动中教学内容的规范化,过多地使用图片等教具引导,忽视幼儿通过体验实际生活,直接去感知事物观察以发展其能力、模仿能力和听说能力;注意强调了集体中的整体观念。都抑制了幼儿的自由交际活动和对其个性的培养,因此,怎样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又使幼儿能轻松、愉快地用语言进行交际,正确地表达一日活动中幼儿的思想感情呢?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我作了一些尝试如下:

一、 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幼儿积累语言,练习动用语言的重要途径。

幼儿语言是在幼儿所处的环境实践中不断感知的,所以一个好的语言环境对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很重要的,对幼儿来说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老师的提问会让他们感到可怕,叫她们回答问题更是不情愿的,所以为了让幼儿能主动“说话”,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我精心设计了一个“小小播报员”的环节,就是让小朋友们回家后,注意一些新闻,如电视新闻、回家路上的新鲜事、生活小常识、自然界小知识等,通过这个小栏目小朋友果然能够关注起来,课前并能很主动的说出所见所闻,而且小朋友还不亦乐乎,有的小朋友刚说完有同感的小朋友都争先恐后想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幼儿的语言能力就这样轻松的得到了锻炼。

在班上,我发现女小朋友很喜欢玩娃娃家、做小医生、演员等用游戏,男小朋友则喜欢玩建构区的积木、当警察等游戏,在游戏中幼儿自己处理角色的分工,互相提议以及要求角色形象如何等等,尽管有的小朋友平时很少在课堂上举手发言,有的甚至是在集体回答时也较轻,可是在游戏中却积极表现自己的意见和提议,而且声音响亮,于是我组织一些为××小朋友过生日、开商店、我是小警察之类的游戏,以发展幼儿语言,幼儿在愉快和谐、轻松的气氛中,通过模仿一些角色,不公筑固了一些礼貌用语,还能较牢固的掌握一些词汇和短句,而我作为教师,在游戏中积极鼓励幼儿尊重幼儿和幼儿交朋友,热情地与幼儿交谈,创设宽松的环境,使幼儿有更多的机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与情感。

因此,良好的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幼儿感知事物,语言发展和心态平衡等,还可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创设融洽的气氛,让幼儿有话想说,有话敢说,有话就说,从而发展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二、在日常生活中诱发幼儿说话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充分利用一日活动中每一个积极因素,鼓励幼儿亲自去看、去听,激发幼儿说话的欲望,如在午餐后散步的时候,幼儿园的花坛和草坪里有一些节日的日期的牌子,首先我会先说出来什么时间是什么节日让幼儿听,时间长了我就会问一些关于这些节日的问题,如“六一”儿童节你们要怎么过啊?“母亲节”你们要送妈妈什么礼物啊?“世界水日”你们应该怎么做啊等等,幼儿都抢着说出自己的想法,有时教师也可以利用一些提示性的语言诱导幼儿积极发言,比如下雨的时候不能出去散步,但是也不能错过机会,在教室里教师也可以和小朋友交流,如今天早上下雨,路上的行人是用什么雨具去上班、上学的?这时幼儿一般都会兴致勃勃的向你作介绍。由于幼儿有了直接感知事物的形状、色彩、动态、教师又及时进行启发诱导,使幼儿有了更多、更有利的语言练习机会,从而提高了幼儿的语言水平。幼儿通过这些活动,使幼儿的语言意识逐渐增强,产生了比较强烈的表达愿望,思维比过去敏捷了,口语表达能力比以前有了较大的提高。

三、 合理设计教学过程,有意识的进行引导。

幼儿园的语言教学是引导幼儿在文学作品的学习中丰富词汇,在模仿和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幼儿的想象力,运用简单的词汇、句子,逐步培养他们连贯说话的能力。

我在教编儿歌《我多想》的教学过程中,我先是出示桃花、鸟妈妈、鸟宝宝、小朋友的笑脸、小熊、铃铛等图片,先让小朋友说说看到这些图片能想到什么,让他们随便的给每个图片说一句话,有的小朋友说:“鸟妈妈给鸟宝宝找了许多小虫吃”,还有的小朋友说:“小熊拿着铃铛逗小朋友开心,所以小朋友高兴的笑了”,“春天来了,桃花都开了”,这些都是幼儿的想法,并能很完整的表达出来,所以幼儿语言能力的表现如何,词汇运用恰当与否,除具本形象的教具和图片外,和教师有目的积极地引导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 通过语言游戏,促进幼儿语言和智能的发展。

第11篇

关键词: 感悟体验 小学语文 实际运用

新课改下,学生的全面发展、感悟体验已成为教学的核心问题。感悟体验式教学要求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注重学生内部发展。语文通过一系列听、说、读、写与作者产生共鸣,内心产生情感影响自己的行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各种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精选课文熏陶学生的情感,影响他们的价值观,丰富他们的感悟体验。

一、创设情境,营造教学气氛

在实施小学语文体验式教学时,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的不同选择适合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学习《长城》这一课时,首先设置导语,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我是这样说的:“同学们,你们去爬过长城吗?有谁知道长城有多长,远处看它像什么呢?长城在古代是用来干什么的呢?”通过一连串问题,打开学生的话匣子,大家纷纷说出自己的答案,这时,利用多媒体制作的PPT,向学生展示长城远看、近看不同角度的图片,将书本上的内容生动、形象化,让学生有更直接的体验。这时,学生的学习热情被激发,开始与印象中的长城对比,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同学们,图片中的长城我们已经观看了,和大家之前看到的一样吗?那想不想看看作者眼中长城又是什么样的呢?”通过引导,学生开始主动阅读课文内容,通过放映的图片和自己阅读的感悟产生深刻体会,对教材内容增加立体感,增加联想,情感不断深化,实现体验式教学目标。

二、加强实践,获得操作体验

实践出真知,传统小学语文教学单纯依靠教师教、学生学的僵化模式,束缚学生的思维,学生缺乏动手能力,出现死记硬背现象。体验式教学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独立实践,获得体验。比如:学习《落花生》这一课时,首先通过播放音频,让学生倾听和熟悉课文内容,模仿标准朗读的节奏、情感运用,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合作,自由分配父亲、母亲、孩子的角色,进行分角色朗读,最后教师根据小组表现进行综合评比,鼓励学生独立实践。通过学生合作、角色扮演,提高学生沟通、表达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主动表现意识,使学生亲身体验课文内容表达的情感,使其更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提高认知能力。又如学习《触摸春天》这一课时,教师通过设置导语:“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有哪些特有景物呢?在你们眼中春天是什么样子的?”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然后教师通过展示春天的图片,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分别画一幅有关春天的图画,最后,通过相互展示自己作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教学任务,在实践中获得真知,明白其中的道理。

三、引导阅读,丰富感悟体验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每篇课文都蕴含丰富的思想情感,体验式教学法就是引导学生主动阅读、反复阅读,感受阅读中图片、文字带来的不同情感体验。比如:学习《生命生命》这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使学生感受命的含义,或者教师通过分组进行朗读比赛,大声朗读感受文中词汇、句子搭配的美、感受课文朗读过程中语句直接节奏的美,通过不同节奏搭配展示文章的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走进文章中的奇妙世界,通过反复阅读课文,让学生体验生命的渺小、顽强、可贵。在学生熟悉课文后,教师通过制作Flash,将课本中的动画用动态图片展示出来,通过阅读和直观图片相结合,学生产生丰富的情感体验,明白我们生活中处处有生命的存在,不仅自己生命可贵,而且周围一切有生命的动物、植物都有存在的价值,都是人类的好朋友,要善于发现大自然的美、感受大自然的美。

四、训练写作,记录情感体验

写作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属于难点,需要情感与写作技巧高度配合,才能写出好作文。这就需要教师不断训练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留心记录生活中、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将其作为写作素材运用到写作中。比如:写有关“母爱”的话题,学生对”母爱“的定义是宏观的、模糊的,教师应该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观察自己的妈妈在生活中如何无微不至地照顾我们,但母爱是宽泛的,不是自己的母亲才会体现母爱,应该引导学生善于观察大自然,发现我们身边各种动物对自己的孩子是怎样的,以及平时阅读中涉及的有关描写母爱的文章,对其好词好句及表达母亲的方式、描法、修辞手法等善于积累并运用到写作中。又如写关于风景的作文时,在学生放假时要求学生外出旅游多留意身边的风景,记录当时的感受,最后用笔记录下当时的心情和感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随着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学生情感不断得到升华。

五、结语

小学语文的感悟式体验教学法不仅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而且使学生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如鱼得水,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不仅掌握学习方法,还丰富学生的情感、实践等体验,开阔思维,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王娜敏.情感体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及实践途径[J].科技创新导报,2010,16:154.

第12篇

PPT以其强大的图片、音效处理、演示等功能深得教师们喜爱,成了制作教学课件的必备工具,特别在幼儿园绘本阅读教学中,它替代了原有的图片呈现方式,大而清晰的画面完美地满足了共读需要。但是笔者发现,在教学中,老师们往往只满足于用PPT展示每一页的图片,使PPT成为一本大“书”,对于PPT的其它功能弃之不用,甚为可惜。其实,只要善于利用、挖掘,我们就能让PPT满足多种教学需求,使绘本教学更加生动、精彩。

一、图片处理功能增强画面效果

绘本之妙不在文字,而是画面,文字难以表达的意境及趣味都在画里。在一张PPT中,我们可以画图,并对图进行裁切、选择、添加标题、改变色度等处理,把这些功能运用到绘本画面中,能突出画面重点,帮助孩子更有重点地观察、感受画面。

绘本《月亮的味道》,封面图案是一个皱巴巴的月亮,老师采用抠图的方式,遮挡四周,保留了月亮,请孩子们猜猜这个什么。去除了画面周围环境的暗示,月亮呈现出的是一种粗糙的食物质感,好多孩子都说这是大饼、饼干,话题就顺理成章地从味道开始。

《打瞌睡的房子》中,随着人物的依次醒来,画面的色调也由灰蓝变明黄,一页页翻书时,这种画面暗示信息往往被读者忽略。老师运用图片缩放功能,把这几幅图放在一张PPT上,随着故事的发展依次呈现,当五张图片排列在一起时,画面的色调感觉就很明显了,孩子们发现:雨停了,天晴了,太阳出来了。

二、动画演示功能拓展情节想象

手捧绘本,我们一页一页地翻看,而在PPT中,画面就可以有多种多样的呈现效果,从左到右的的擦除式、由内向外的圆形扩展、自远及近的弹跳等等,你想得到的它都能表现,这一切都得益于PPT的动画功能。

《小猪奴尼》中有一张画面是小猪在泥坑里跳、爬、滚等以三个独立图案表现小猪在泥坑里玩耍的内容。为了帮助孩子拓展想象小猪玩耍的情节,我将这三个画面分别设置为弹跳、翻滚、回旋,并设置了相关移动路径,使三个画面依次以动画的形象出现。这样一来,孩子们就知道了:小猪在泥坑里使劲地跳来跳去,所以泥浆都溅出来了!小猪滚啊滚啊,所以衣服上都沾满了泥浆……他们还指出,小猪玩好回家去时,身上和衣服都太干净了,应该有更多的泥浆才对!

再如,《雨天使》中,我在请孩子们创编“西西使云朵下雨的办法”时,以路径及缩放功能设计了下雨的动画,当孩子们想到以捏云朵、骂云朵等疼痛、悲伤的办法使云朵掉泪时,掉下的小雨点都是哭泣的表情;而说到讲笑话、听故事等快乐、感动的办法时,小雨点就变成了可爱的笑脸。让孩子直观地感受到使大家都开心,自己也会更快乐的含义。

三、互动游戏功能突出阅读重点

利用PPT的多种功能,我们能设计制作出简单的小游戏,运用孩子喜爱的游戏辅助绘本阅读。

《春天的电话》里,我利用冬天春天两张画面制作成“找茬游戏”,让孩子们找不同,当孩子说:“春天来了,花儿都开了”,冬天图片中山坡上的花就开放了,还发出清脆的“叮铃叮铃”声音;我又在图片中配上讲述内容,并设置了声音开关按钮,和孩子们玩“配音游戏”,讲到人物对话时,关掉原有声音,鼓励孩子讲述;我又把春天的其它变化增添到画面中,让孩子开展“仿编游戏”,每找到一个,相应的变化就出现了,还会发出“答对了”、“真厉害”等声音……游戏的设置极大地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激发了阅读、讲述的兴趣。

我还利用PPT的排练计时功能,将绘本制作成电子书,指导幼儿开展故事表演。表演的过程也是孩子反复感受故事、进行角色体验、了解故事发展的过程,PPT的讲述与画面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而且,我们可以组织孩子们分组同时进行表演,满足每个孩子参与活动的需要,也使老师的游戏观察与指导更方便、有效。

四、兼容链接功能满足审美需求

在绘本教学中,我们有时需要准备多项教具:音乐、视频、图片、字卡等等,而这一些我们都可借助PPT来完成。

《我的连衣裙》中,小兔经过草籽地,裙子上都变成了草籽花样;下雨了,裙子变成了雨点花样……前后变了五次,我设计了五个Flash,动态展现了变化过程,并且把五个Flash排列在一个PPT页面中,帮助孩子整理关于裙子花样变化的经验,并学习用完整的话讲述,收到了十分满意的效果。

通常,我会把整个绘本教学的流程都设置在PPT中,通过超链接的方式进行即时播放演示。

《咔嚓咔嚓剪胡子》中,我将绘本封面设计成PPT课件封面,在封面上设置了四个超链接,分别开启四个教学环节,音乐、图片、动画、故事配音等全都包含在里面,根据活动需要,当一个环节结束时,可以回到课件封面,也可以切换到下一环节,所有环节均可重复播放,满足活动中即时调整的需要。活动开展时,PPT既是课件,又当背景,只要轻轻一点,就完全替代了原来的板书过程,整个活动干净、流畅,一气呵成。

如上所说,PPT辅助绘本教学,不仅能创造性地展示绘本,突破“看、说”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更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率。但是PPT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也存在着操作局限性:不能随时取阅;无法表现书籍的材质,不能满足幼儿的触摸感;将纸质画面转换成数字画面时难免造成色彩失真;因为条件限制,只能进行集体阅读;过度观看,对孩子的生理或心理带来负面的影响等等。因此,正确地设计使用PPT,是我们每位教师都应重视的问题。

在利用PPT辅助绘本教学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画面的呈现要有美感。

不能太花哨,也不能过于动态。绘本阅读毕竟是一项需要静心的活动,我们要用PPT为孩子创设一个适于阅读、思考的温馨环境,如轻柔的音乐、清晰的画面等,如果呈现方式过多、链接内容过于热闹,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不利于孩子对画面及故事本身的关注。

2.设置及操作要熟练。

数字技术的复制共享功能节约了我们准备课件的时间,老师就要把更多的精力摆在熟悉使用上,每次活动前要熟悉PPT设置步骤和操作流程,并根据自已的教学所需作适当调整,哪个画面需要重点讲述?什么时候播放音乐?等等,不能简单播放,把绘本阅读等同于看图讲述,同时也避免临时机器故障、操作失误等造成的手忙脚乱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