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游戏活动

游戏活动

时间:2023-05-30 10:35:0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游戏活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游戏活动

第1篇

关键词:幼儿;美术活动;游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5-0238-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5.149

一、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的意义

(一)对幼儿的意义

陈鹤琴先生说:“孩子生来就是好动的,以游戏为生命的。”正如一个发育正常的3岁幼儿,便能从“涂鸦”这一美术活动的萌芽状态中体验到极大的乐趣,表现出乐此不疲的投入一样,将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让幼儿在游戏的氛围中体验积极的情绪和情感,能够很好地激发幼儿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使幼儿喜爱美术活动,乐于投入到艺术创作中。

(二)对教师的意义

美术活动游戏化的开发,必须要理解游戏的内涵,了解美术活动的分类,并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在活动内容的选取、活动的设计、环境的创设上,教师要从幼儿的兴趣以及观察能力、认知发展、手部精细动作等特点出发。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采用幼儿喜欢的方法、形式,让幼儿体验到快乐与满足,同时观察幼儿的表现,根据幼儿的表现适当调整活动设计,经过不断的实践与反思,形成完善的游戏美术活动方案集以及配套的材料,并总结、提炼教育策略。整个美术活动完成后,教师对游戏美术教育的认识与理解,以及设计、实施、反思等能力都将得到明显提升。

二、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的主要措施

美术活动的游戏化,关键在于教师应具备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善于选择一种符合幼儿教育规律、符合幼儿身心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去指导他们,为幼儿创造良好的学画氛围,使幼儿从小热爱绘画艺术,并在看看、想想、说说、画画中得到智力、个性的发展,获得成功的满足。

(一)创建“全程游戏教学法”

根据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种种行为表现,我们探寻出了一条幼儿喜爱的教与学的共同体,创建了以幼儿为主体的“全程游戏教学法”。

1.美术材料游戏化。教师尽可能多地为幼儿提供多种美术材料,如各种质地、大小、形状、颜色的画纸,颜料、画笔(工具可以是自制的,还可以让幼儿在地上、可擦的墙壁上作画),让幼儿在自选材料、自由表达、自由张贴中产生新的感受,并向全班幼儿讲述自己想法,使幼儿在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悟、想象和情感中张扬自己的个性。

2.美术题材儿童化。幼儿喜欢小动物,教师就可以设计“小兔子的被子”“小鱼吐泡泡”“大象滑滑梯”等绘画内容,还可以选择幼儿熟悉的人、玩具或食物为题材,如“小朋友打电话”“漂亮的玩具”“捏糖葫芦”等。

3.美术活动引导情景化。即用情景引导幼儿把自己经历过的、想象的各种奇妙的事情表现出来。在整体教学设计游戏化之外,教师还要注重在活动的各个环节体现游戏性和趣味性,利用幼儿好动、好模仿,行为易受情绪支配的特点,在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兴趣。

4.绘画内容游戏化。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在美术活动的设计中,教师要根据教学活动内容来设计合理的情节,并让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使幼儿一直置身于游戏之中。

(二)针对不同发展阶段的行为进行指导

1.兴趣――入门的第一把钥匙。

2.观察与认知――步入智慧之门。

3.表现与表达――童心童趣的流“路”。

4.想象与创造――神奇的天使。

(三)体现因人施教的指导过程

在绘画活动中可以看出幼儿的性格和能力是千差万别的。有的画起画来夸张大胆,有的却畏手畏尾;有的画起画来兴致勃勃,画面越添越丰富,有的则草草几笔了事;有的用色鲜艳大胆,给人以清新明朗的感觉,有的却偏偏喜欢使用黑色和咖啡色……这些在绘画活动中的种种表现,都与幼儿自身的性格、认知水平、情感变化、兴趣需要等心理因素密不可分。通过“全程游戏教学法”的绘画活动,让幼儿张开了想象和创造的翅膀,大胆地把各种奇思妙想落在了纸上,同时也让因人施教的教育思想落到了实处。

(四)园内美术文化建设

1.创设富有审美情趣的环境。幼儿园的外环境,可以选择色彩鲜艳、明亮的颜色,如橘红、淡黄、天蓝、淡绿等,给幼儿以温馨的视觉享受。为了从小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在楼梯和走廊的墙面上可以利用自然物和废旧材料制作的装饰画、具有民族特色的十二生肖的壁挂等供幼儿欣赏。比如,大块面的具有抽象主义色彩的壁画赋予了幼儿想象的空间,而幼儿创作的一幅幅稚嫩而富有童趣的美术作品既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就感,又激发了他们创作的欲望和灵感。

2.创设体现互动性的环境。幼儿是环境的主人。在环境创设中应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让幼儿参与环境的设计和布置,这样的环境才是幼儿所需要和喜爱的,才是真正具有教育价值的。

(五)家园合作

第2篇

关键词:听说游戏;幼儿;语言表达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77-01

一、问题的提出

1、听说游戏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指出“游戏是儿童在文化和心理上获得的第一个成就”,他认为,游戏是儿童日常生活中最严肃的活动,在游戏里幼儿能够表达他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想法与情感。《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曾指出:幼儿园的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将语言活动与游戏结合起来,可以为幼儿创造宽松的游戏氛围,培养幼儿在主动运用语言,主动交往的兴趣。而听说游戏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语言教育活动,为幼儿的语言发展提供了某些特别的机会。

2、小班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现状。

目前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大部分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班级幼儿口语表达能力发展是不均衡的,有的幼儿能较好的用口语表达自己的需求,有的幼儿在进行口语表达时却不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语序颠倒、语句不完整等现象,语言表达显得很不流畅。对于这种现状,我们要通轻松愉悦的游戏环境来促使幼儿主动表达,发展其口语表达能力,而听说游戏更能让幼儿在简单愉快的环境中自觉积极的进行表达。

在本文中将幼儿在听和说的相关规则下进行活动并能在倾听后做出相关回应。学会倾听、连贯完整并清楚的进行表达的游戏活动。

二、听说游戏的策略

我们在园内通过听说游戏,一步步促进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发展。首先,以园本课程为依托,根据班级幼儿的现状,每周设计实施一次听说游戏。将语言的发展目标无形的融入到听说游戏中,孩子们的倾听和表达的愿望更强烈了。其次是在区域活动中,幼儿通过听说游戏,在玩的过程中也加入了自己的想法,不断丰富游戏的语言,例如:教师带幼儿玩《水果店》的游戏,在语言区,孩子们自发组织玩这个游戏,个别集中活动中比较内向的孩子,不像以前那么羞涩,而是更愿意主动表达。

通过在实践听说游戏的过程中,总结出以下策略:

1、创设游戏情境。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指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而创设丰富有趣的游戏情景能够在第一时间抓住幼儿的兴趣。

在创设游戏情境时,我们可以借助教师讲故事;借助玩具、实物、头饰、各种各样的图片为幼儿展示游戏的情境吸引幼儿。

2、教师参与游戏。

在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幼儿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解游戏规则,但小班幼儿由于年龄的特点,有时并不能很好的理解游戏规则,所以教师参与游戏更能为幼儿作出更好的示范,并能吸引幼儿的兴趣。如在听说游戏《花园宝宝》中,幼儿需要介绍自己扮演的小动物及特征,教师可以作为游戏的参与者为幼儿作出示范:“我是一只小兔子,我有两只长长的耳朵。”

3、语言指导。

幼儿在听说游戏中,有时会在语言表达上遇到困难,教师需要运用语言指导的策略来提示幼儿。如在听说游戏《爱吃水果的毛毛虫》中,幼儿在说魔语的过程中重复了上一名幼儿的魔语“我想吃一个红红的苹果。”这时就需要教师对幼儿进行指导,可以用提问的策略:“你还想吃一个什么样的苹果呀?什么味道的?”当幼儿表达之后需要教师进行及时的鼓励与指导,促进幼儿积极表达的欲望。

4、同伴互助。

在幼儿进行游戏时,同伴互助也能帮助幼儿进行表达。如在《花园宝宝》这一听说游戏时,幼儿在不知道自己扮演的小动物有什么特征,教师可以请其他幼儿来帮助他。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实践活动将听说游戏中促进幼儿语言表达的活动策略总结为:创设游戏情境、教师参与游戏、教师语言指导、同伴互助四种策略,通过对听说游戏的探索实践,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较快,这也证明了我们实施听说游戏能够有效的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的研究还要继续,希望通过今后的研究,能不断完善我们的听说游戏实施,真正总结出听说游戏的策略运用规律,能很好的运用于日后的听说游戏组织中,更有效地帮助幼儿地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 朱翠娥.幼儿语言游戏化教学常用策略探讨[J].才智,2016(08)

[2] 陆晓晨.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现状的调查研究[J].才智,2016(08)

第3篇

一、利用游戏,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和能力

钻爬的游戏、跳跃的游戏、玩水、玩雪游戏等都给幼儿带来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夏天玩水也是幼儿所喜爱的活动,既可以满足幼儿活动的需求,又可凉爽身体,认识水的特性;我国北方地区冬季可以开展玩雪游戏,如团雪球、滚雪球、堆雪人、打雪仗、修隧道、用雪做科学小游戏等。团雪球、滚雪球、可以比雪球的大小、滚动得快慢;堆雪人修隧道,可以比高矮、长短、练计数;打雪仗,冰凉的雪球握在手中,可以调动幼儿的感知觉、视觉,幼儿在奔跑中培养他们活泼开朗的性格,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自由轻松、愉快的玩耍中促进知识经验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许多流传已久的民间游戏,经过了时间的考验,寓教于乐,有良好的可行性和教育意义,能使幼儿自主自由的参与游戏活动,至今仍被孩子们喜爱。诸如:“跳竹竿”、“跳大绳”等,利用这些游戏培养孩子们的团结协作精神。“炒黄豆”、“编花篮”等,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在集体游戏中,幼儿可以自己分配角色,明白权利和义务,使幼儿形成自我认知,自我调节和独立性等方面的意识。“跑马城”、“老鹰捉小鸡”等,为幼儿提供了合作探索的机会和广阔的学习空间,并能使幼儿有机会学习团结、助人、分享等良好心理品质,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的情感。

三、培养幼儿独立思考和动手创造能力

总之,游戏是幼儿喜爱的活动,是幼儿活动的基本形式,对于提高幼儿的整体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1]《儿童游戏通论》刘焱著

[2]《学前教育学》梁志桑著

第4篇

关键词:区域游戏;主题活动;游戏;融合

区域游戏主要是针对不同儿童的学习特点以及兴趣爱好而在幼儿教学中设置的不同区域的游戏(如手工区、益智区、搭建区等),让全体孩子都能得到发展与进步。而主题活动游戏则是因为有明确的主题,有明确的主线,让孩子能够按照教师预期所设计的教学那样发展。显然,这两种游戏组织形式都有缺陷,区域游戏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主题活动游戏则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将二者完美结合、相互补充,才能促进幼儿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游戏教学的高效性。对此,本文将简要探讨在幼儿课程教学中如何将区域游戏与主题活动游戏二者完美地融合。

一、围绕教学主题,创设区域游戏

在创设区域游戏的教学过程中,应当遵循与主题教学目标相一致的原则,这样不仅能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吸引幼儿主动去探索、思考与实践,让其获得启发与收获。教学实践表明,幼儿知识的积累和迁移运用是一个循序渐进而非一蹴而就的过程,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多数教师很难把握,需要通过对孩子的不断观察与互动,对孩子学习特点与接受能力的重点分析,逐步调整自己的教学目标并优化课堂教学环境才能得以实现。如,“环保秀”就是让儿童树立环保意识,教师可以“环保”为主题,创办一场走秀的游戏活动,开展一次主题活动游戏与区域游戏紧密结合的教学。此外,区域游戏活动的环境创设还应当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多创设一些与儿童生活经验相关的游戏,让其能在熟知的教学环境中主动感知、探索与发现。

二、结合主题,创新区域游戏内容

主题活动游戏与区域游戏都是为了让孩子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识、张扬个性,将主题活动游戏的教学内容融入区域游戏中,能使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而在主题活动游戏的基础上实施区域游戏则是一个动态过程,在进行相关课程的设置时,教师可以充分考虑主题内容是可以设置为区域游戏的,再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对孩子进行仔细观察,根据孩子的需求随时调整区域游戏方式与内容。此外,教师还可依据区域游戏教学效果对主题活动游戏进行必要延伸。这里以区域游戏为例,进行一个“我要上学了”的主题活动。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创设“阅览区”“美劳区”“科学区”以及“体验区”等不同范畴的几个游戏区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创新游戏方式,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区域游戏,从而积极主动地融入主题活动教学中,实现幼儿课堂的教育。在主题活动游戏伊始,教师可依据主题活动内容对已有的区域游戏内容进行必要调整。如,在开展这次主题活动的伊始阶段,教师可邀请孩子的父母与孩子共同来展开一次“幼儿园与小学不同之处”的研究调查,让父母与孩子一起走进校园,通过家长的沟通与交流,了解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了解到小学课堂所需的学习用品。这种区域游戏活动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培养了幼儿的良好习惯,还有助于实现主题活动游戏与区域游戏的有机融合。

三、融合教学主题,实施有效指导

结合教学主题活动而生成的区域游戏在指导方面要求教师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不断尝试,对此进行有效指导才能确保幼儿教学的顺利开展。在幼儿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活动场所不足、材料器材混乱、准备空间不足等问题。因此,在实施区域活动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腾出足够的游戏空间,建立清晰完整的材料展示区、工作区以及存放区,为孩子的主动探究和实践过程奠定基础。但如何在已有的教学条件下为儿童创设出最大的活动空间,则需要教师灵活运用与挖掘教学空间资源,如墙面、窗台以及桌面等可利用空间。例如,在“环保秀”这一主题活动中,由于教室活动空间较少,能活动的区域不大,而“手工区”内容较多,需要制作各式各样的模具,而这些基本上都需在桌面进行,为了避免孩子在玩耍的过程中发生碰撞,教师可以将这一桌面游戏改为“窗台游戏”,为儿童创造更多活动空间。

总而言之,在幼儿园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孩子创设一个和谐愉悦的游戏环境,将主题活动游戏与区域游戏相融合,调动孩子的全部感官,让其在区域游戏中更好、更快地掌握教学主题内容,使其身心都能得到和谐发展,从而为孩子今后的学习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孩子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同时也能提升幼儿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开展;区域游戏活动

近几年,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教育观念不断的转变,游戏活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为提高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质量,我园进行了《平行班区域活动互动的实践》的课题研究,以期通过开展平行班区域活动互动,促使我园区域游戏活动开展正常化,探索适合我园平行班区域互动活动的指导方法与策略。下面是我园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的几点做法:

一、澄清模糊认识,确立游戏教育观念

在以往的幼儿园活动中,存在许与多不正确的想法和做法。如:认为以分科教学为特征的“上课”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形式,游戏是幼儿园的辅助形式。另外,与教学分离的现象严重,幼儿园规定:上午是上课时间,下午是游戏时间。即使是游戏也往往被用于传递知识,成为巩固与强化知识技能的媒体或载体。所以,我们要求老师们必须以幼儿教育规律、幼儿身心发展需要为基点解决现存弊端,重新认识和审视游戏,理解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内涵,要求老师做到:

1、游戏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体系的组成部分,是幼儿园教学的基本途径。游戏既可以看作是活动的形式,也可以是活动的内容。要把游戏活动纳入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范畴。

2、游戏对幼儿园活动来说是内容、形式,对幼儿来说更是一种体验。只有幼儿感到自由、愉快,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应尊重幼儿的意愿,注重幼儿的游戏性体验,让幼儿在幼儿园的生活中自主、快乐、幸福。

3、幼儿主动构建经验的游戏是基本的学习活动。坚持游戏就是课程、就是学习的观念,融游戏过程与教学过程为一体,淡化游戏与“上课”之间的界限,改变把游戏与学习分开甚至对立的观念。

4、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游戏于幼儿的一目活动中,就是要把游戏这种主体性活动作为中心,把这种主体性的特点呈放射状扩散到教育活动体系中的所有活动上去,为幼儿创造与他们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幼儿园生活。

二、进行试点实验,促进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进程

为了真正落实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在思想上认识到位的同时,确定四个班级作为试点实验班进行实验,在本班试点实践区域活动的开展,然后向全园进行了开放,让大家观摩学习,为开展《平行班区域游戏活动互动的实践研究》打基础。为此,我们为实验班的老师提供了去南京鼓楼幼儿园参观学习的机会。以往我们组织大家外出去观摩学习,老师学习回来后,克服重重困难,毅然进行了实验,经过一个月的准备,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个精彩纷呈的世界:区域设置符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学习性区域与角色游戏区域的比例恰当,各区域的材料投放充分、有效。在全园观摩实验班区域活动时,让大家觉得眼前一亮,对自己班以后开展游戏活动有了信心。

三、从环境创设抓起,为区域游戏活动的开展奠定物质基础

区域活动实施与开展的核心时候操作材料的投放。操作材料是区域活动的灵魂,是幼儿学习内容的载体。在刚开始的时间里,实验班的老师开动脑筋,精心设计,发动家长、幼儿一起收集材料,并辛苦地进行制作,很快各班区域便初具规模。在投放材料时,各班尽可能多地考虑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科学地投放区域材料。如小班就多投放适合小班幼儿玩的娃娃家的玩具,大班就可投放旗类等益智、操作性强的材料,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到这个最熟悉的区域中玩耍。

四、注重有效指导,为区域游戏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保证

教师在组织本班幼儿开展区域活动时要进行有效的指导,引导幼儿生动地开展游戏活动。幼儿在游戏时,当发生困难或危险时,教师要适时的给以恰当的指导;当提供的用具不会使用、整理时,教师要适时的告诉他。这里面就涉及到一个 “教”的程度问题。这种“教”是有必要的,这并不妨碍幼儿的自主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看待“教”,要明白“教”和幼儿的“自发”这两者是相互结合的,要理解什么时候要“教”,什么时候要让幼儿真正的独立自主。教师了解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并给予适时地指导。同时,在游戏活动中渗透引导幼儿怎样接待同伴来本区域活动,为接待平行班幼儿来本班活动作准备。

五、做好观察记录,为区域游戏活动的持续开展提供资料

我们设计了“区域游戏活动观察记录表”,统一发放到各班,要求老师在区域活动时对幼儿的活动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在此基础上,不断地调整活动区的环境,包括活动区域设置的增减,活动材料投放的改变,不断提供可促进幼儿持续发展的活动材料。设计并布置一些活动区域,制作并投放一些活动材料,只是区域活动的起点,不是区域活动的全部。教师应该在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进行活动区探索活动的同时,通过认真的、经常性的对幼儿进行观察,正确评价幼儿的活动,包括幼儿的活动兴趣、活动水平、发展需求等问题,及时做好记录,并在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不断为幼儿提供更为适合他们年龄特征和兴趣特点,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愿望的,促进他们向更高水平发展的活动环境和材料。教师在活动区中的工作应该进入“提供环境--进行引导--调整环境--进行引导”这样一个周而复始的良性循环。

六、加强过程管理,为区域游戏活动的全面开展提供技术支持

为使所有班级都能扎实有效地开展区域活动,我们深入班级,了解各班在各阶段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时为老师排忧解难。在开展区域游戏活动的过程中,指导老师适时地介入幼儿的活动中,并要求创造一个能让幼儿主体性得到发挥的精神环境,尊重幼儿的需要、兴趣及愿望,形成师幼互动、合作研究的氛围,使幼儿产生游戏性体验,让幼儿心理上感到安全和放松,敢于大胆探索与创新等;与老师们一起讨论研究怎样观察记录孩子的活动,捕捉有价值的研究信息。

第6篇

一、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分类

幼儿园按游戏的教育作用来对游戏进行分类,可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规则性游戏,创造性游戏有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和活动区活动,规则性游戏有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手指游戏和娱乐游戏,这样的分类便于老师了解游戏的教育作用和目的,便于老师有意识地选用各种游戏组织教育教学,完成教育任务。

(一)创造性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自己确定主题,编造情节,扮演角色,自己布置游戏环境,自己选择材料,制作玩具用品,自己设计情节,想象适当的语言、动作来进行的一种游戏。结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玩具和结构材料进行建筑造型以反映周围生活的一种游戏。表演游戏是幼儿用动作、表情、语调和服饰把自己所熟悉和理解的文艺作品中的角色,创造性地进行表演的一种游戏。

(二)规则性游戏

智力游戏是幼儿以完成一定的智力活动任务为目的的一种规则游戏。体育游戏是幼儿以完成一定的体育任务,增强体质为目的,以发展走、跑、跳、投、钻、爬、攀登、平衡等基本动作为活动方式的一种游戏,也可称为活动性游戏。音乐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游戏,在游戏中幼儿一边唱一边跳,根据歌曲或乐曲的节奏做出相应的舞蹈动作。娱乐游戏是幼儿园游戏中幼儿最喜爱的一种游戏。

二、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1)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保证游戏时间,提高游戏趣味性

教师每天都要给幼儿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来保证幼儿的游戏,使幼儿积累知识经验,体验成功的愉快,由此来获得自信和满足。现在幼儿园普遍存在班额较大的问题,在游戏活动中许多教师害怕幼儿发生碰撞、摔倒等危险行为,于是游戏过程出现了小部分幼儿活动,大部分幼儿等待的现象,无意中造成了时间的隐性浪费,游戏的效率大大降低了。

掌握一定的游戏活动技能是顺利开展游戏的前提条件,也是激发幼儿游戏活动兴趣的良好保证。教师要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和适当的动作示范,让幼儿明白游戏的名称、玩法及规则,可以先教会个别的幼儿玩游戏,然后让他们互相学习学会玩游戏;也可以运用教具讲解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在进行游戏时,教师应指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同时对个别的幼儿进行指导,掌握游戏的时间,使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游戏。

(2)幼儿教师要通过观察,以不同角色参与实施游戏

幼儿游戏既是幼儿认知经验、个性情绪、社会交往等发展的途径手段,也是幼儿发展的真实写照,更是教师观察和了解幼儿多方面发展水平和内心世界的最佳窗口。通过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为教师了解幼儿提供依据,同时也提供游戏指导的依据。通过观察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孩子在游戏中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你投放的材料幼儿是否感兴趣,是否适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水平,孩子们在游戏中遇到什么困难和问题,作为老师应该什么时候恰如其分地给以解决等等。

“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决定了教师的引导者、支持者、合作者的身份,因此,在活动中老师需要扮演多种角色。当孩子们遇到问题和困难时教师要给以引导和支持,教师还可以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如音乐游戏《老狼老狼几点了》,游戏开始时老师扮演老狼,教师模仿老狼的声音和动作,惟妙惟肖地表演大大地激起了幼儿游戏的兴趣,孩子们的参与热情很高,游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3)要根据幼儿的不同年龄特点设计游戏活动。

在游戏中教师要考虑本班孩子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合本班孩子年龄特点的游戏,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对游戏进行创意、发展,不断提高要求和难度。大小班的指导游戏方式不同。幼儿的游戏随着幼儿的成长发生和发展,教师在指导幼儿游戏时也应该考虑这种发展。小班幼儿在玩游戏的时候,都是各玩各的,特别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喜欢模仿周围的人和事。因此在游戏时教师要时刻注意观察幼儿。对中大班幼儿,教师则可以作为一个参加者、发问者、倾听者等身份去指导幼儿游戏,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对游戏进行创意、发展,不断提高要求和难度。如游戏《棒棒糖》,这个游戏在小班可以让幼儿复习巩固对数字1、2的认识,让小朋友根据老师说的棒棒糖的数量迅速粘在一起,到了中大班教师可以加大难度,对幼儿提出更高的要求。如老师说:“我有六个帮棒糖”,于是每六个幼儿一组将耳朵或者其他五官粘或靠在了一起,这样加大游戏的难度,提高幼儿对数字的运用,在游戏中幼儿既巩固了知识又提高了游戏兴趣,小朋友们玩得不亦乐乎。对于幼儿游戏的指导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在指导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游戏活动,给予幼儿不同的指导,保证幼儿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获得游戏的快乐。

第7篇

摘要: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育活动。在游戏中激发幼儿的良好情感、调动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幼儿交往能力,发展幼儿的创造性,让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

关键词:游戏 教育幼儿园 重要性

幼儿园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充分肯定游戏的教育价值,并确定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教学活动的地位,这对幼儿教育的改革起着重大影响。幼儿游戏蕴藏着幼儿发展的需要和教育的契机。它是一种以主动、愉快为特征的活动,是在幼儿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展开的,符合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提升游戏对幼儿成长与发展的独特价值与意义,把游戏作为幼儿园教育的基本性质,将游戏作为一门主课,将玩具当做教科书,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学习社会、了解生活、获得知识、开展智力、增进才能、实现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一、游戏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价值

1.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幼儿时期,是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而游戏是自由的,是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的,如户外的各种体育游戏;餐前的手指游戏;口头游戏等等 。这些游戏的内容、空间、强度等也可以随时变化,比较适合幼儿生理活动的要求。

2.促进儿童认知的发展。在游戏中,儿童与客体、他人、环境相互作用,借助于不断发展发展的语言的中介,自由地进行各种模仿,操作与探索,满足着他们探求外部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儿童获取社会经验的一种独特方式。

3.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在游戏的情境中,儿童要与同伴交流、协作、共同选择、组织游戏,共同制定游戏规则,并严格遵守游戏规则,要不断地监督、评价自己与同伴的游戏行为。游戏的过程是儿童自我意识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4.促进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完善。生活在成人社会中的儿童,往往会受到成人不同程度的压制与束缚,容易产生各种形式的情感压力。在游戏中,儿童可以使自己从当前情景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宣泄不良情绪,消除紧张,获得心理平衡与性情的愉悦。是儿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与健康人格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5.促进儿童创新意识与潜能的萌发。在游戏中,特别是假象性游戏之中,儿童的想象可以上天入地,无所不能,自由驰骋于假象与现实之间。在这一游戏氛围中,易于在一些客体与观念之间形成一些独特的关系和联想,这些独特的关系和联想一旦遇到日后现实可能性的催生,就会有所创新。因此,游戏是创新意识与潜能的发源地,是其生长的根基。

二、以游戏的方式展开不同的活动,增强幼儿的学习效果

1.科学、社会教学中游戏的运用。

幼儿好奇心特别强,喜欢摆弄、探索,所以科学内容的教学中很容易用到游戏。幼儿在游戏中,既有外部的操作感知和身体运动,以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又有内部的智力活动,要求幼儿努力进行思考,两者有机结合,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能达到科学游戏的目的。例如:在认识磁铁的科学教育活动中,我们给幼儿提供各种必要的操作材料:磁铁块、铁钉、曲别针、塑料片、碎布块等。首先让每个孩子亲自动手操作去感知磁铁的特性,老师作适时地启发提问,给孩子充分的探索时间。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得出结论:“磁铁能直接吸铁”、“磁铁能吸曲别针”、“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从中体现出孩子们的聪明才智,这是主动探索的结果。在这一游戏中幼儿玩得愉快,获得了科学经验,发展了智力,培养了对科学游戏的兴趣。

2.数学教学中游戏的运用。

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许多数学知识要通过幼儿的亲身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游戏形式融入数学教学活动中更受幼儿的欢迎。如:数学活动《数月饼》通过中秋节小熊做月饼来过节,引起幼儿数月饼的兴趣,在师幼一起数月饼中,我在请幼儿数时,说不同的月饼是送给不同的人,如:大的圆月饼是送给熊爸爸的,带有小兔子图案的长方形月饼是送给小白兔的。这使幼儿的积极性提高了。幼儿都能根据月饼的大小、形状数出月饼的个数。用小熊做月饼的游戏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幼儿学会按月饼大小、形状进行分类并用点来记录,突出了活动重点。

3.艺术教学中游戏的运用。

中班孩子的心理特征,介于小班和大班之间,他们有时像小班孩子那样需要情景,有时像大班孩子那样需要逻辑,游戏活动很好地将两者紧密地融合。如音乐游戏《小蝌蚪》,可以利用幼儿的好奇心,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出现一个一个规则,使幼儿自始至终保持极高的兴趣。利用“顿悟说”的认识理论:捕鱼人来了,小蝌蚪们不能在河里玩了,会被捕鱼人用网捉住的,应该快快地游回家,等捕鱼人走了才能再次游出来玩。孩子们对这个游戏规则记得特别牢。在教学活动中经常把音乐知识合理地融入各种游戏中,让小朋友在游戏中感受音乐,寓教于乐,乐中求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艺术教育的效率。

4.健康教学中游戏的运用。

好玩好动是孩子们的天性,因此健康活动中我们也常常运用到游戏。如《狡猾的狐狸在哪里》、《猫捉老鼠》、《小小跳伞兵》等等游戏都能锻炼孩子们的跑、钻、跳的肢体动作能力,并能通过游戏让孩子了解游戏的规则与应注意问题的相应常识。例如在开展“站报纸”健康活动中,我出示报纸让每个孩子拿张报纸玩一玩,看谁玩的花样多?不一会儿,他们玩出了许多花样:折飞机、把报纸团成纸团当球扔、将报纸卷成纸棒、顶报纸……当他们高兴地向大家表演自己的玩法的时候,他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这使他们更积极地投入到下一个环节中。我就告诉幼儿新幼儿的名称及玩法。在游戏中我不断增加难度,请幼儿将报纸一折二、一折四、一折八,使报纸越折越小,并要求孩子与小伙伴都要双脚站在报纸上,看哪两位幼儿站得又牢又稳。孩子们认真地进行探索,在他们的努力合作中一次又一次地战胜困难,获得成功,提高了自己的平衡能力及合作能力,还进一步了解了游戏的规则及其应注意的问题。

第8篇

【关键词】 区角游戏活动 创设 引导 反思

幼儿园区角游戏活动是我国幼儿园普遍都涉及的教育活动。在区角游戏活动中,游戏的形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性学习,其适合幼儿学习的年龄特征。区角游戏活动的空间区布局上更加细化,充分利用了有限空间,让游戏种类最大化,保证每种游戏都有独立的空间、每位幼儿都有材料可操作。游戏中的教师也转变了自己的角色与定位,在游戏活动中更多的是引导者、记录者,而不是主导者。

1 区角游戏活动的目标确定

1.1 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目标方向,其区角游戏活动倡导个体独立、自主、专注、愉悦、探究等多种学习品质,注重游戏活动的学习方法、学习能力以及良好品质的培养。在此基础之上,选择游戏种类,制定出适合本班年龄的游戏目标,并把目标细化,使每种游戏目标与班级孩子的能力、发展相匹配。

1.2 每种区角游戏活动目标设定之后,及时思考、适时调整目标。依据游戏目标的特点来规划游戏材料的投放。有了规划之后,才能更有效、更有层次的升华各个区角游戏活动,并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1.3 在实施目标时还需注意幼儿能力的差异,根据幼儿差异性适当调整每种游戏的层次目标,以及制作材料难易度的把握。还需注意幼儿性别的差异,尽量选中性的游戏,考虑男孩的发展需要。因为幼儿园基本上是女性教师,所以在设计游戏种类以及目标达成方面有性别趋向。

1.4 区角游戏活动还有主动性原则、探究性原则、安全性原则的目标要求。主动性原则就是趣味性强,简单明了的目标要求,幼儿一看就知道该如何操作;探究性原则就是给孩子一定的思考空间,具有可操作性;安全性原则就是通过不同的形式,提前拆除安全隐患,为幼儿成长提供真实的环境。

2 教室区域的布局

班级老师对本班空间仔细分析,初步设计本班的空间布局以及游戏种类。在最初设计空间布局时,就会把所有的游戏种类、游戏点,划分到具置。当然类似的游戏种类最好放在一起,以免日后操作时相互影响。例如:中班区角游戏活动计划。①地面上有声游戏种类如量一量、装箱工、跳格子会放在相近的角落;②墙面、门面较安静的游戏有串编小鱼、我家住几楼?玻璃画;③固定桌面操作的游戏如装配笔、瓷砖画、这是谁的电话号码?拧螺丝、开箱取宝等;还有空中游戏如挂果篮、晾衣服、晾袜子等。

经过班级老师初步设定之后,年级组一起教研、讨论。在讨论中不仅分享自己的设计意图、空间布局,还梳理出适合本年级组幼儿的游戏种类。还可以去各班教室实地考察、分析,给出一些建议。值得注意的是,别人的意见只作为参考,最终还是根据实际情况而设定本班的游戏种类、游戏点以及空间布局。

3 游戏材料的投放

3.1 年级组讨论后,以年龄组的形式发出书面邀请家长倾听讲座《区角游戏活动对幼儿的发展》,其目的是让家长了解区角游戏对幼儿的发展。讲座之后再书面通知家长需要哪些废旧材料?在通知书上一定要注明“我们需要哪些废旧材料?这些材料我们将如何用?游戏活动对幼儿有哪些发展?等等。”只要继续让家长知道幼儿园的目的和用处,他们都会主动配合,收集很多的废旧材料。小到一只废弃的笔,大到巨大的纸箱。

3.2 班级内部整理材料时,尽量用各种纸箱、盒子装好每份材料,并在每份材料盒上贴上标记,以便日后定点定份投放。在每份材料投放之前,还需在固定的位置上贴上与盒子上相同的标志,以便操作时取放归还,培养幼儿良好的整理习惯。

3.3 投放游戏材料时一定要循序渐进,且只需2~3种游戏材料试投(如果年级组有游戏种类相同,可以分工制作,这样省力省料。)每个游戏活动都应该由易到难。在投放之后要继续观察,根据幼儿能力的差异性继续调整、更换,这样才能充分尊重幼儿的个体发展。例如:(中班)走迷宫,能力弱的幼儿做10个点迷宫游戏、能力稍强可练习15~20个点的迷宫游戏、能力强的幼儿还可以玩立体迷宫图等。

4 区角游戏活动中的引导

4.1 首先在游戏之前建立一定的游戏规则是必要的。一定要把“游戏点、一种游戏一点一人玩、幼儿找点”等游戏规则告知幼儿。其次是游戏时,也不可一味地要求幼儿探索,什么都不介绍、引导,幼儿在茫然的状态下也会出现许多情况,这种做法对幼儿的发展也是非常不益的。在幼儿提出问题后,应及时解答,如果真的不知道,要告诉幼儿大家一起收集资料解决,但要注意自己的态度、语言,千万不要扼杀幼儿的好奇心……所以在游戏活动过程中,教师的态度及引导语对幼儿的探究行为有很大影响,教师在游戏活动中一定要三思而后行。

中班案例:盒子里的秘密

材料准备:大纸箱、电筒

游戏目标:幼儿学习装配手电筒,并用它找纸箱里的秘密。

游戏玩法:①把纸箱的一面掏出2~4个各种形状的洞;②打开纸箱底部,在纸箱墙壁上贴一些照片、时事政治等图片。形式不限,但不宜在开始时太多。(可选取平常不爱表达的幼儿图片或新来的小朋友图片,让大家多认识他、关注他等。)③放在光线不强的地方,让幼儿用手电筒观察,在观察之后讲述所见所闻。

观察记录:一名幼儿玩“盒子里的秘密”游戏时用了10分钟左右摆弄手电,手电筒未发光。一名生活教师走过去看了看,告诉他:“你装的电池不对,正负极没有对齐。”然后自己装上手电筒递给幼儿,转身离开。

分析:教师的行为对吗?她的引导语正确吗?

讨论结果:分情况引导。①幼儿没有多次尝试的情况下,直接询问教师,教师应引导他多去尝试;②幼儿多次尝试,没有求助于教师的情况下,教师应该给他充分的探索时间,不能直接介入并帮助幼儿完成任务;③幼儿多次尝试之后,不能自己解决并求助于教师时,称其这对电池没电,教师应蹲下来操作一次,使电筒发亮。告知幼儿有电,请继续尝试;④幼儿在得知有电的情况下,仍然不能使手电筒发光,并求助与教师时,教师应蹲下身来,慢慢装上电池,使其发亮,并慢慢滑出电池。让幼儿仔细观察,不讲解任何问题;⑤幼儿得知电池有电时,并多次操作后未求助于教师就主动放弃时,教师应及时介入,安抚幼儿情绪并鼓励他尝试,并按上述方法操作一次;⑥幼儿在上述方法中还是不能观察到,教师可以直接告诉他方法,尽量用比喻、有规律排队等方式引导。

4.2 在游戏中,总会有一些幼儿会成为“边缘人”游离于活动之外,不管是什么原因,老师都应适时介入、引导。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教师除了适时介入之外还应思考,为什么会这样?是材料太少了吗?还是游戏本身设计有什么问题?等等。

4.3 如果幼儿游戏时情况良好,老师应该及时记录、了解幼儿实际的操作情况,并在活动中观察空间布局怎样才会更好?游戏种类是否适合当前幼儿的发展?幼儿互动的情况如何?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在现场发现问题的,并及时记录下来。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区角游戏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也很重要。教师的引导态度、语言,对幼儿的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教师在引导时一定要多思考、勤反思,创造更好的游戏环境,培养幼儿更强的学习、探究能力。

5 游戏活动中的反思与总结

5.1 幼儿游戏后自我总结反思。每次游戏后都要归纳、总结、反思。其原因是幼儿在游戏活动中都是相对独立操作的,所以需要一定的时间分享、交流、总结,并能让每位幼儿充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发现,所以分享总结的时间相应的多了,这样的分享总结是为了下一次更好的、更优质的游戏活动。

5.2 教师总结游戏活动。游戏活动结束后,并不能以幼儿分享、总结为止,教师还需整理幼儿的讨论、反思,并做下记录。记录之后,还把各个问题抛出与各位老师一起讨论,“今天的活动现场有哪些问题?有什么需要改进……”以便以后游戏。还需准备“区角游戏问题本”,这个不仅作为日常观察记录,还可作为问题讨论本以及突想本等。有专用的笔记本在公用的地方大家都可记录、反思、总结,对每个幼儿的评估也有依据。

5.3 班组长教师总结反思。班组长教师不仅收集幼儿、教师的意见外,还要善于与教师交流,并有计划、有目的的归整近期游戏活动内容。在区角游戏活动中,班组长教师还善于分配任务,如果只靠个别教师来完成这么大的工作量,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老师之间的分工与合作,都需要班组长教师协调并密切配合才行,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陶行知教育专家曾说过:“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幼儿教育还需不断地努力实践、总结,才会适应当下幼儿教育的发展。在区角游戏活动实践中,应继续思考并实践,让区角游戏活动为幼教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 徐萍.幼儿区角活动[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9

第9篇

〔中图分类号〕 G61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2—0072—01

民间游戏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简洁生趣的民谣,多姿多彩的游戏形式,魅力无穷的游戏内容深深吸引着孩子们。从事幼教工作的笔者一直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民间游戏以其丰富而深厚的教育和文化价值,通过积极开发是否会成为有效的教育活动内容。由此,笔者从幼儿教学活动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巧用民间游戏,把幼儿教学活动与民间游戏有机结合在一起。

一、民间游戏案列展示

我们引入了民间游戏“挑小棒”。“小棒”来自于孩子们喝饮料、吃棒棒糖、肉串时所用的吸管、竹签……唾手可得的“小棒”真好玩!这个游戏可以2人玩,也可以几人合作玩。大家轮流挑“小棒”,一次挑一根,挑棒时碰到其他小棒,机会就要让给下一位伙伴挑,最后数数谁的小棒多,得多的为胜。

在数小棒的过程中,我们建议孩子们和伙伴玩“小棒碰小棒,一共有几根”的加减游戏。由于每次游戏时小棒撒出的碰搭情况不同,因此每次挑的小棒总根数也不尽相同,在不断的滚动游戏中孩子们梳理着数量比较、加减的经验。可以说,随地就取的小棒使数量加减游戏更具生活性、过程性。

二、民间游戏融入幼儿活动的价值分析

1.凸显核心价值。《纲要》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均指出:从生活、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幼儿教育不再只重视知识技能的掌握,更重要的是强调解决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问题,体现了重幼儿学习过程的核心价值。可见,民间传统游戏融入幼儿教学活动符合《纲要》、《指南》精神,又是我们贯彻《纲要》、落实《指南》最好的一个落脚点。

2.彰显合作价值。心理学家指出:儿童是通过活动、通过与同伴的互动来发现和建构逻辑关系的。很多民间游戏都是需要两个或两个以上孩子才能一起玩,他们在游戏中可以自己说了算:自己选择游戏、选择玩伴,自己准备材料、自己协商规则、自己决定情节发展。

3.隐显生成价值。民间游戏对场地、空间很少要求,不需要太广阔的场地,也不需要高档的设施设备,只要有孩子,就可以随时开始游戏。正是这样随机、因地制宜的特点,把教师从繁琐的教学具制作中解放出来。笔者认为,正因为民间游戏具有以上价值与特点,所以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融入幼儿教学活动具有较广泛的价值。

三、民间游戏融入幼儿活动的策略研究

1.材料的“价值”选取:以自然环境为基础的动态渗透。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因此找寻适合开展幼儿活动的民间游戏材料是关键。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生活、自然、社会都是民间游戏融入幼儿活动的宝贵资源。千姿百态的自然材料、随处可见的瓶瓶罐罐、包装纸盒、棍棒皮筋等废旧物品在民间游戏与教学活动的动态渗透中凸显价值。

2.规则的“目的”调整:以弹性实施为出发的多元整合。民间游戏的规则是游戏的灵魂,是指引活动的方向,也是检验游戏是否有效的依据。融入幼儿活动时,规则目的的价值取向既要关注幼儿的整体性发展,又要突出本次游戏的活动价值。实践中,我们针对幼儿实际情况提出具体且操作性强的规则,使不同生活背景与学习经验的幼儿,都能在民间游戏中获得一样的学习。

3.童谣的“情境”留白:以节奏语言为线索的互动演绎。在幼儿活动情境的预设和选择上,我们坚持“用最简单的方法达到最有效的作用”,也就是说,选择最容易达成目标的、最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和最适合活动内容的情境。我们发现,民间游戏中童谣的运用是最简便的方法,也是最有效的情境创设之一。

第10篇

【摘要】开展美术活动可以提高幼儿的美术技能,从而促进幼儿创造创新思维的提升。幼儿的天性就是爱玩耍,在美术活动中融入游戏活动,能够提升美术活动的趣味性,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从而提升幼儿的美术能力。本文围绕幼儿美术活动的游戏化特点和优势,分析幼儿美术活动的游戏化方案。

【关键词】幼儿园;幼儿;美术活动;游戏化方案;研究

美术活动是幼儿园的一项基本课程活动,美术的内容和形式是反映作者思想和生活的一个重要介质,通过学习美术,可以提高幼儿发现美和欣赏美的能力。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当中,包括手工制作、美术欣赏和美术绘画三种类型,通过这些美术活动,幼儿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锻炼和提升。幼儿具有好玩的天性,将美术活动游戏化,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符合幼儿对于游戏的需求,通过游戏化美术活动的形式,让幼儿在游戏当中提高动手创造能力和美术欣赏能力。

一、营造氛围,增添乐趣

幼儿的年龄较小,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思维能力尚未得到完全开发,因此,教师在美术活动游戏化当中,要注重营造游戏的氛围,引导幼儿通过游戏化的美术活动,提高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进而提高幼儿的美术技能。例如在美术活动《大眼睛》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通过营造游戏氛围,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眼睛不单单只是一个器官,它是人类心灵的窗户,眼睛有形状、大小和色彩之分,幼儿对于眼睛的了解并不深,为加强幼儿对于眼睛的了解,教师可以先设置问题引导幼儿进行美术活动,教师可以提问:“同学们,你们了解自己的眼睛吗?每个人的眼睛有什么区别呢?”通过这个问题,幼儿们就会沉浸于学习氛围当中,积极思考眼睛的区别。然后教师将幼儿进行分组,每四个人一组,围成一个圆形坐下,互相观察对方的眼睛,对比眼睛的大小和形状。通过分组就营造出了游戏的氛围,幼儿通过观察之后,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比如眼睛有上眼皮和下眼皮,眼球是圆的,眼睛是橄榄形的。幼儿眼睛的色彩并未有较大不同,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设备,播放其他国家人的眼睛,让幼儿了解眼睛的色彩差异。在幼儿回答完毕之后,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评价和表扬,回答较为全面的幼儿,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奖励,进而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到每一次的美术活动中,提高美术活动开展的效率和质量。

二、明确目的,注重内容

游戏化美术活动,虽然可以提升幼儿的学习兴趣,但是幼儿容易沉迷于其中,忽略了美术活动当中的知识内容,与教师开展游戏化美术活动的初衷相违背,进而影响幼儿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在游戏化美术活动中,明确游戏的目的,引导幼儿进行游戏和及时结束游戏,注重美术活动中的内容学习。例如在美术活动《纸飞机》一课的教学中,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幼儿学习如何折叠纸飞机。纸飞机有很多种折叠方法,教师要选择较为容易的一种,在课堂上进行折叠步骤的示范,然后引导幼儿根据教师的折叠步骤一步步的进行折叠。等到幼儿都折叠完成后,教师告知幼儿,纸飞机有很多种折叠方式,不同的折叠方式能够折叠出不同的大小和形态,引导幼儿自发进行更难程度的纸飞机折叠。最后收集幼儿折叠完成的纸飞机,引导幼儿一起按照从小到大的规律进行排列,做好标记并进行放飞实验。放飞纸飞机是幼儿比较喜欢的一种游戏模式,在放飞纸飞机的过程中,教师要告知幼儿,并不是纸飞机越大就飞的越高越远,很多小小的纸飞机有可能比大的纸飞机飞得更远更高,然后引导幼儿思考纸飞机飞行距离的原理,这样不仅可以让幼儿学习到美术知识,还能拓展幼儿的思维,学习到更深层次的知识。

三、增加材料,激发想象

美术辅助材料非常丰富,幼儿园的美术活动教学不应局限于单一的美术教学形式,而是要增加美术活动辅助材料,通过材料激发幼儿的想象力,进而提高幼儿的创造力,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例如在美术活动《蝴蝶》的教学中,就需要用到其他的美术辅助工具。蝴蝶是有着不同颜色的,在制作蝴蝶的过程当中,幼儿不仅可以了解到蝴蝶的颜色区别,还可以通过给蝴蝶涂色,享受到一定的成就感,进而提升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积极性。制作蝴蝶的过程轻松愉悦,为蝴蝶涂色时,幼儿就会发挥大胆的想象:“有没有五颜六色的蝴蝶呢?一只蝴蝶有没有多种颜色呢?”进而在对蝴蝶进行涂色时,就会创作出不同颜色的蝴蝶,增强感官体验。再例如泡泡胶,轻轻一吹就会出现许多的五颜六色的泡泡,幼儿在玩泡泡机时,就会了解到更多有关于色彩的知识,比如泡泡本来是无色的,在阳光下变成了五颜六色,是光反射和折射的原理等。再例如在美术活动《向日葵》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幼儿了解向日葵的构造,准备好美术活动的辅助工具,例如向日葵模型和向日葵花的实体等。在进行游戏前,教师要先把向日葵模型的各个组成部件放置于教室的各个地方,拿出实体向日葵,让幼儿进行观察,然后告诉幼儿,在教室的某些地方,藏有向日葵模型的拆分原件,引导幼儿将向日葵模型的拆分部件找出来,并进行拼装。幼儿在观察了实体向日葵之后,就会了解到向日葵的构造,比如花瓣、花心、叶子和根茎等。让幼儿展开寻找向日葵模型的游戏,就可以促进幼儿的想象力。因为幼儿并没有见到向日葵模型的拆分原件,他们只能依靠实体向日葵的构造特征来想象向日葵模型原件的形状和大小,通过寻找向日葵模型的拆分部件,幼儿就可以深入了解向日葵的构造。有的幼儿找到了花心,有的幼儿找到了根茎,有的幼儿找到了叶子...等到幼儿将所有的向日葵模型部件找出后,就可以引导幼儿进行拼装,等到向日葵模型组装成功后,教师再引导幼儿画向日葵,这样就更能够帮助幼儿更为深入的了解向日葵的构造。结束语美术活动是幼儿园的一项基本课程活动,在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当中,包括手工、美术欣赏和绘画三种类型,通过这些美术活动,能够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但是在目前幼儿美术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活动形式较为枯燥、教学方式较为单一,难以促进幼儿的全方面发展。好玩是幼儿的天性,将美术活动游戏化,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充分激发幼儿的情感和感官体验,符合幼儿对于游戏和学习的共同需求。

作者:邹丽娟单位:昆山市陆家中心幼儿园

第11篇

游戏和课程就好像血液和身体的关系,血液千丝万缕地渗透在身体的每一个细小的部位,身体的表面是不容易看出血液,当血液充足的时候,身体就表现出生命的活力,而当贫血或血液出了毛病时,人就会显得苍白而无力。游戏在课程中的地位也与之相似,儿童的生活是一个整体,可是一到学校,多种多样的学科就把它的世界割裂和肢解了。

二、音乐活动游戏化在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1.为了游戏化而游戏

好多教师认为课程游戏化就是在课程中渗入游戏,用游戏带动兴趣,所以在音乐活动中,经常会有一个游戏出现在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教学中的现象。比如,老师在学习动物园或者小动物叫声这类歌曲中,经常会挑选《我爱我的小动物》这首歌曲作为练声或者导入活动,调动幼儿兴趣,与幼儿游戏等,但却忽略了幼儿发展的规律,对中大班孩子来说,能力上并没有得到提升。

2.缺乏整体性与情境性

很多老师在设计活动时考虑到游戏,但仅仅只是一个游戏。如,在上《表情歌》时,老师会先玩一个表情游戏,老师说什么表情幼儿就露出什么表情,孩子们玩得很开心,但在上n过程中,却没有把这个游戏再展开或者有后续玩法,仅仅只作为一个导入,没有用游戏把整个活动贯穿起来。

三、音乐活动游戏化的实施策略

音乐活动游戏化就是为了将“古板的教学活动变得有趣一些”,

而“游戏化”的关键在于“化”,将一些“游戏形式”转变为能够让幼儿乐此不疲、流连忘返的“游戏状态”。以下就是我归纳的几点“化”。

1.游戏贯穿于整个活动,音乐活动情境化

游戏化方法比较自由、灵活、丰富多彩,具有游戏和类似游戏的特征,使幼儿体验到和“玩”一样的感觉,自觉自愿地、不知不觉地、快乐地、不知疲倦地投身于活动之中。如小班音乐《小鸡出壳》,我用情境性的语言让孩子沉浸在蛋宝宝中,每人一块泡沫垫当成蛋壳,活动一开始就和幼儿一起扮演成一个蛋宝宝,“鸡妈妈”通过抚摸,抱一抱把蛋宝宝孵出来,幼儿一边玩一边唱歌,唱完一遍又躲到蛋壳(泡沫垫)上继续唱歌游戏,整节课轻松自然,孩子们学得也很认真,而且乐此不疲。

2.内容符合幼儿年龄特征,活动设计差异化

指南中指出我们要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我园在一课多研活动中,充分考虑到孩子不同的发展水平,用同一首乐曲《欢乐满山谷》,设计了两节不同音乐教育活动,小班截取了乐曲中动物叫声的音乐设计了动物园情景,用节奏×××××,模仿动物的叫声。大班则是用这首乐曲中鲜明的节奏用来榨果汁,听音乐传递果汁为情节,设计了音乐游戏。两节音乐课都针对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需求和兴趣来设计,用游戏贯穿整个活动,让孩子饶有兴趣地参与。

3.辅助材料游戏化

(1)活用巧用多种符号材料,图谱制作形象化

阿鲁诺芙曾运用了布鲁纳的三个学习方法构建了她的音乐教育的框架:①通过行动和操作,产生活动;②通过知觉的组织和提问,包括口头的和视觉的,作出示范;③通过词语和符号,进行象征。运用符号,儿童能够组织他们的知觉,并对音乐作出反应,形成成为理解、记忆和创造音乐基础的心理结构。“符号”变成了一个个的字,知道音乐在说什么,我们可以做什么,当然这些符号也不是老师直接给予的,而是和幼儿一起商讨完成的。比如,在上中班打击乐《杨柳青》时,我就提醒幼儿这是一首关于春天的歌曲,春天有哪些特征呢?孩子们说了柳树、花朵、春雨等特征,那我们就用这些图案制作成了杨柳青的打击乐图谱,形象生动,替代我们传统的节奏×,符合幼儿年龄特点,也能引起幼儿视觉上的注意。

(2)打击乐器丰富化

打击乐器演奏也是学前儿童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如何让我们的打击乐器更加丰富呢?我们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为了让幼儿了解×××××的节奏型,我们设计了蓝精灵挖宝藏的情节,用筷子作为挖宝藏的工具,用低矮的啤酒瓶作为山下的宝藏,水桶作为半山腰的宝藏,盘子粘在黑板上作为山顶上的宝藏,幼儿边走边“挖宝藏”,随意选择“山脚”“山腰”“山顶”的乐器去敲打,用“挖宝藏”的情节贯穿整个活动,孩子们在游戏中穿梭,在游戏中感受节奏,最后看着孩子们拿着自己挖到的“宝藏”与同伴分享,那种喜悦和成就感是发自内心的,这就是丰富的打击乐器带来的乐趣。

4.语言生动幽默,教师评价趣味化

音乐的游戏化不仅体现在活动内容、情节上,教师的评价语也要游戏化,富有教育智慧的教师从不否定孩子。如,一些幼儿创编玩具兵动作时只作手部动作,教师用“我忘了把玩具兵腿上的开关打开了”这样的话语巧妙提示幼儿;当幼儿动作不协调时,教师一拍脑袋“哎呀,我忘了,玩具兵出厂时要先检验调整的”,就巧妙化解了幼儿的不安,这样幼儿开心地在教师的帮助下改善了动作的协调性,提高了表现力。

音乐活动游戏化的关键在教师,焦点在幼儿,幼儿的表现与发展总能折射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教师只有不断地用更深入的视角反思,用不同的策略与方法,科学地将游戏精神融入音乐教育活动中,才能让孩子在学中玩、玩中学。

参考文献:

第12篇

 

幼儿在不同的阶段,其成长与发展的内在需求是存在差异的,为了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教师要设置合理的活动区,并开发科学的区域游戏,使幼儿能够在游戏与实际操作中不断成长进步。

 

一、幼儿园活动区的设置

 

所谓幼儿园活动区的设置,就是指根据幼儿园的活动类型与内容的不同,对幼儿活动区域进行划分,这是一种空间概念。就实际划分情况来看,一般是将幼儿园的活动区划分为公共活动区域和班级活动室的功能区角。

 

(一)幼儿园的公共活动区域

 

1.大型器械区。可以根据幼儿的需要,设置娃娃区以及滑滑梯和迷宫等区域,可以帮助幼儿练习基本动作,有效提高幼儿的身体协作能力。

 

2.小型器械区。可以设置像跳马、跳绳、皮球等,既可以移动又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变化的器械,可以使幼儿通过应用小型器械开展活动,增强幼儿的综合运动能力。

 

3.玩水玩沙区。可以设置沙盘与海洋球等,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会逐渐培养其好奇心与探索的意识。

 

4.种植饲养区。因为幼儿尚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容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好奇心与探究的心理,可以在班级内设置小型的鱼缸以及植物角。幼儿可以通过种植植物和饲养小动物,获得更加直观的经验与情感体验。

 

5.专门功能室。一般是包括科技室、安全教育室等在内的,这可以有效地弥补幼儿园出现活动室不足的缺陷,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活动室,使幼儿的综合能力不断提高。

 

(二)班级活动室的功能区角

 

在幼儿园开辟班级活动室的功能区角时,要根据幼儿在成长发育阶段的身心发展规律,并能根据幼儿的特征不同,设置具有不同特点的功能区角。小班的幼儿是刚刚入园的阶段,年龄相对较小,其各个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弱,功能区角就要以娱乐为主,可以布置出一些类似于娃娃家的区域,投放幼儿比较感兴趣的布偶、玩具等,在幼儿逐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后就可以逐渐完善,增加美工区等。

 

在中班阶段,幼儿的心智得到一定的发展,认知水平得到一定提升,且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新奇事物的心理逐渐发展,因此,在小班设置美工区以及阅读区等区域的基础上,还可以设置一些幼儿在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场景,让幼儿在其中进行操作,如超市、医院等,可以有效地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操作需求。在大班阶段,幼儿认知积累到一定的水平,能够逐渐形成逻辑思维,智力得到迅速的发展,幼儿的求知欲增强,教师就可以在中班基础上增设科学区,从而使幼儿的实验和探索需求得到满足与发展。

 

二、幼儿园区域游戏活动区的设计

 

(一)选取合理的游戏材料

 

教师在对区域游戏活动区进行设置的时候,要在区域内投放合理的游戏设备与材料。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选择游戏材料。教师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与教学中,观察学生能力中是否存在比较薄弱的环节,根据幼儿的能力来进行设置,可以激发幼儿的兴趣,满足发展需要。其次,为了吸引幼儿的兴趣,可以投放一些具有开放性的材料与设备,这样没有固定的玩法与答案,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往往会有自己的新发现。最后,要保证游戏材料的安全性和卫生。这也是幼儿园教师的一项重要的教学工作,要对幼儿活动区的游戏材料进行及时的消毒与安全处理,避免材料上的一些比较锋利的角对幼儿造成伤害。

 

(二)准确判断介入游戏的时机

 

在《指南》中对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具体五个方面进行了描述,这就为教师设计区域游戏提供了依据。教师要通过对幼儿科学的观察,来分析在当前阶段幼儿需要对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进行学习与加强,以及怎样才能有效实现这一目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对幼儿在其成长中的发展因素进行关注,并能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应用《指南》对儿童的行为与反应进行科学的分析,从而对其教育行为进行反思,并准确掌握在区域游戏内介入和干涉游戏的时机。在开展幼儿区域游戏时,要尽量避免教师过于强调已经设计好的游戏目标和教学目标,一旦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出现与预期的目标存在差异的现象,教师就马上介入,会使得幼儿产生恐慌和焦虑心理,将游戏中断。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准确判断介入的时机,并给予幼儿积极的指导。

 

(三)教师在指导时明确目标意识

 

在区域游戏开展的过程中,幼儿逐渐从被动的执行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并沉浸在其游戏的世界里。幼儿并不能像教师一样明确区域游戏的目标与结果,其更加注重参与游戏的体验。因此,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意愿来解决出现的问题。在某些情况下,幼儿还能通过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解决问题。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获得的经验是综合在一起的,不会将经验划分为健康、 语言、社会、科学与艺术等不同领域。所以教师在对幼儿的区域游戏进行干预和指导时,就要注意到这一特点,从而进行综合性的指导。并且,幼儿之间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教师要根据幼儿的个性不同采取个性化的指导,从而实现教育目标。

 

总而言之,在幼儿园的中班教学中通过将《指南》作为幼儿园活动区设置及区域游戏的依据,并根据幼儿园的实际状况和幼儿成长发展的需要,设置合理的活动区,使幼儿通过参与到实验、游戏中获得经验和情感体验,从而促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