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5: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关于文学的名人名言,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唐纳森老师的“literary forest——文学森林”就像一扇窗口,透过这一“个性设置”,我们可以切身体验加拿大教室“学苑”和“家园”的有机结合,并从中获得教室设计的美妙灵感。
以“文学森林”为设计创意的唐纳森课堂是一个12 年级的英语文学课堂。教室布置以“森林”为主题,即任何的陈列布局都与“树”相关。
1.“树林拾遗” ——图书角。
“文学森林”专门划出一个角落,几张桌子上摆满了各类书籍,后面的墙上有一块森林的大背景,满地落叶,一个小姑娘手里拿着一片树叶在认真地看着,很有国内“书海拾贝”的味道。《时代周刊》、《人物》、《生活》等流行杂志也摆放其中。加拿大基本上每个教室里面都会有一个读书专区,有图书、小说人物、地理等等。
2.“学习成长的树” ——知识区。
“文学森林”靠近老师办公桌的墙上,有一块叫做“精神培养”的地方。上面贴满了一张张纸质的“树叶”,这是学生们书写自己最近所思所学的地方。上面的话可以是在看书过程中触动很大的一句话,也可以是最近得到了某某同学的帮助后感慨而写下自己的一些最朴实的感受。或是针对世界正在遭受的一些危机而写下的心语心愿。这在加拿大的课堂里面不是罕见的。老师们会以不同的形式来展现学生的心理动态,以此彰显人文气息。
有一个“单词树” 非常有意思。老师在墙上张贴了一个“树干”,上面有很多树丫枝。每一个树枝上都延伸出来许多“单词”。老师说,这是学生一周之内遇到的生词,把它们贴在不同的树枝上,等这些生词“长” 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老师就会让学生们分工合作,查阅这些生词,并通过绘图、海报等各种形式制作出来,相互交流学习。
靠近门的那堵墙上,有一颗不大不小的“女权主义101树”。唐纳森老师告诉我,最近学生们阅读的书籍和我们上课的内容都是有关女权运动的,所以这一棵树上面的树叶全部是关于“女权运动”的文献和故事,以此扩大学生在这个话题上的眼界,补充课外知识。这都是老师平常在生活中自己注意收集素材的成果。加拿大的教室布置,大多数都是“与时俱进”的,不会在某一主题上长期停留。
3.“伟岸之树” ——励志区。
不得不提到的一块区域是教室中激励性、启示性的“名人名言”,我们国内的教室也有类似的“名人名言”,不同的是,这儿的老师把“名人”从圣坛当中请了下来,走进了学生的平凡生活中,而且“名人”领域涵盖之广,也是国内不能比拟的。“文学森林”里面的“拳王阿里”的文字解说是“他始终在拳击场上战斗”。篮球明星奥尼尔说“生命不仅仅是一次比赛”。一个美丽的女孩旁边是“从无家可归到拥抱哈佛”。甘地——“思考一下是什么成就了真正的甘地”。总统林肯的篇幅最长,老师没有写林肯的丰功伟绩,倒是把林肯一辈子全部失败的年代和时间一一列述,最后说了一句“永不言弃”。这只是其中一隅,还有像“让艺术超越战争”之类的文化专区。黑白相片和海报的搭配,让人看了以后都真想为这个世界做点什么事情。励志,但是却一点也不“功利”,像涓涓细流一样浸润着孩子的心房。
4.“硕果累累” ——展示区。
这儿的教室布置一定少不了学生自己的作品区。可以使用墙壁张贴儿童的作品、小组习作、图表、相片、剪报等,也可以展览他们搜集的有关英语语言国家的风景名胜、民族文化、风俗习惯、历史、地理等方面的资料。这些都是教学的重要补充,同时也是一种赞赏儿童学习表现的方式。“文学森林”中那一块“水果汇”就是学生的作品展区。笔者去看的那一个月,他们展出的主题是“曼陀罗:自我之镜”。一个一个三维转盘,蕴藏着学生的小故事,大梦想。小小年纪就有了一种“轮回”的哲学思维,真不简单。
5.“规矩方圆” ——规则和标准。
这是绝对少不了的一个板块。笔者细心地发现其实每一个教室里面都会有一个“标准区”存在。根据不同老师的风格,会有不同的布置。他们会把他们的“预期目标”和“成功标准”条目清晰地罗列出来。“预期目标”是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大方向要求;“成功目标” 一般是老师基于自己班上的情况,和孩子们一起制定的若干条学习目标。有些教室, 老师会把个人的纪律要求也一块儿加上去,使之“可视化”。
“文学森林”的老师也没少了这几样,但是他还外加了一些海报,这些海报都选取得体,记得其中一幅的名字是“世界的规则”,是把世界各种信仰的符号以及核心原则都展现出来了,言下之意即是,世界是一个规矩的世界,人是在一定的“有限的自由”里面生存的。
反思
精彩的课堂导入,不仅可以消除心理杂念和其他课程的延续思维的干扰,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饶有兴趣地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中去,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使整个语文课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激之以趣
1.故事激趣。强烈的好奇心是初中学生的共同特征,他们反感教师的空洞说教。如教学《晏子使楚》时,有位教师用歌德的故事导入:“在我们开始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关于德国著名的大文学家歌德的故事。一次,歌德和一位尖刻的批评家狭路相逢,两人面对面站着,批评家说:‘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赶紧让到一边,微笑着说:‘我正好相反。’你们知道歌德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请学生回答)可见巧妙的语言能让人转败为胜,由被动走向主动。今天,我们来学习《晏子使楚》这篇课文,请大家仔细品味晏子过人的智慧、犀利的语言。”听完这个故事导入,学生也对课文中晏子的故事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这种积极的情绪必将促使学生对本文展开积极而深入的学习,从而使课堂效率有所提高。
2.悬念引趣。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使学生的思维从课堂伊始便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例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叫三声夸克》这篇文章时,首先拿出一个盒子,让学生猜里面是什么,在学生众说纷纭中教师打开盒子,结果里面还是个盒子,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激起,很想知道里面究竟是什么。在这种积极探究的情绪中展开课堂学习,课堂教学的效率明显提高。
二、动之以情
1.图片动情。在教学《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考虑到对于在小镇中生活的大部分学生来说,根本就没见过紫藤萝,必定会影响他们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于是,我在上课前首先展示了一组各种角度拍摄的紫藤萝花图片。当那深深浅浅的紫,那美丽的充满生命力的藤呈现在学生们面前时,他们在震撼的同时也真正明白了何以叫“紫藤萝瀑布”。这样的导入既促使学生带着对紫藤萝浓烈的喜爱之情去探究文本,也为更完满地达成本课目标作了一个铺垫。
2.音乐融情。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激发人的美好情感。在教学《父母的心》一课时,我首先播放了韩红演唱的《天亮了》,同时满含深情地讲述了这首歌曲背后的故事。当著名歌手韩红饱含深情的歌声在耳畔响起时,师生们的心都被深深打动了,大家都沉浸在一种被伟大的父母之爱感动却又被淡淡的忧伤所感染的复杂的情绪之中。这就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顺畅地进入川端康成的充满“浓浓的爱,淡淡的忧伤”的作品《父母的心》中。
三、晓之以理
1.名言明理。青少年对名人都极为崇拜,名人在他们的心目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光环效应。教师若能恰到好处地利用这种心理,根据授课的主旨,选择针对性较强的名人名言作为导入语,可以产生使人惊警、扣人心弦的效果。例如,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以荷兰画家凡·高的名言“情感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欣向荣”导入,学生齐读名言后,教师深情叙述:“同学们,我们从凡·高的这句名言中可以读出一个‘情’字。确实,亲情、友情、爱情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三大情感,拥有了它们,人间便充满了温暖。特别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更是人们的第一情。”学生带着对凡·高名言的思索进入课堂学习,也对本课的主旨有了初步的了解。
2.释题悟理。在文章的题目上做文章,以释题来导入新课,开门见山,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或掌握学习语文的一些方法。例如教学《幼时记趣》这课时,有位教师巧妙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幼”是什么意思?(生答“小”)教师引导:这种翻译方法叫“换”,就是把文言字词换成同义的现代汉语;“时”怎么翻译?(生答“时候”)教师引导:这种翻译方法叫“增”,因为古汉语常用单音节字,而现代汉语常用双音节字,所以有许多文言字词可以用组词的方法增加一个字来进行解释;“记”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翻译成“记录”,那“趣”呢?(生答“有趣”)教师引导:那两个字连起来就是“记录有趣”,讲得通吗?学生立即纠正应该是“有趣的事情”,教师及时解释,这是一种特殊的文言现象——词类活用。通过这段导入,学生带着能学好文言文的自信,带着初步掌握的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愉快地踏上了文言文学习的旅程。
精彩的课堂导入,是开启新课的钥匙,使学生顺畅地登堂入室;精彩的课堂导入,是承前启后的桥梁,使学生轻松地循“故”而知新;精彩的课堂导入,是奏响优美乐章的序曲,使学生愉快地感受到整个乐章的基本旋律。
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需要有学习兴趣,好的学习习惯等都是很重要的。有人感到学习语文很吃力,我想主要是由于没有掌握正确的方法,没有拥有一把打开语文之门的金钥匙。
学好语文,要注意培养 学习兴趣,养成好的学习习惯,积累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能力等。我希望当你读完这篇“烂文”后,能为你的语文之路,垫石铺地,为你的语文大厦添砖加瓦,为你学习铺上一条通天大道。
对语文学习感兴趣,就为你的语文学习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无论做任何事,兴趣是最重要的。两千年前的“文圣”孔子就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正说明了“好”、“乐”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可以说是精神支柱,朋友,如果你现在暂时对语文,并不感兴趣,没关系,你可以从“0”开始。培养兴趣,可以去背诵,抄录一些精彩的片断,富有哲理的名人名言,以及课外知识都可以。这样,慢慢积累,在某一天,你会突然发现,原来当一个才多识广,知识渊博的学者就是如此容易。你还可以参加一些关于语文方面的活动,比如演讲、征文等等。爱因斯坦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工作中的乐趣,是工作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种结果社会价值的认识。”正如刚才说的,你可以参加社交活动,那有人便会问了,如果赢了,当然会使我们斗志高昂,兴趣更浓烈,而相反,则会挫伤我们的积极性,对语文反感,那岂不是适得其反吗?我可以肯定回答:“不会的”。这样看你如何认识结果的价值。正如所说,会信心百倍去学好语文,如果失败了,可以自我检讨,是哪里做得不好,“挫折是强人的一笔巨大财富,弱者的万丈深渊”,你可以想想,正因为发现了缺陷,我们才会去弥补,才会做得更好。学习兴趣是基础的话,好的学习习惯,则是一位技艺超群的建筑师。
学习习惯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你学习质量的好坏。叶圣陶认为:“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学生养成政治方面文化科学方面的良好习惯”。由这句话我们至少可以看到好的习惯的重要性,其实好的习惯,主要还是靠自己去养成的。农村有句俗语是这样说的“习惯成自然”如果你坚持一个好的学习习惯,久而久之,则会成为雷打不动的“自然”。那怎样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从学习实践中,文章作品中去领会。《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就是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我们可以把它慢慢融入我们的学习之中。“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则又给我们敲响要“学”“思”结合的警钟。“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有许多的名人对学习做出了总结,我们不妨一试(但不可盲目)。其实,更重要的是要我们从学习中去总结,比如说,在一个幽静的地方,我们不妨坐下静静心,默默想想散文、名言之类,不但更能愉悦心情,而且还增深了印象。如果说好的学习习惯是一位独具匠心的建筑师,那好的学习方法则是精美实用的建筑材料。
说学习方法,其实与学习习惯有许多交叉之处,比如:抄录精彩片段,吟诵古诗,随时写下精彩瞬间,等等都是好的学习方法。语文学习重要的就是积累与运用,上面的那些方法都是积累的重要手段。我们运用语文知识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可用在诸方面,譬如:社交、写作、演讲……无不与我们密切相关,有人学习语文很有一套,但运用时却是茶壶里装饺子——倒不出来。其实学的目的就是用,这是纲。由于方法因人而异,我就不多讨论了!我相信亲爱的朋友你定会有锦囊妙计的。好的学习习惯,兴趣很浓,方法很对,若没有语文学习能力那还是无济无事。
学习能力是渐渐培养和积累的。有人说鲁迅的文章很难懂,其实就是因为没有找到突破口,我们理解一句话一定要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及上下文语境,这样你才会将难题迎刃而解。学习 要重识基础能力巩固,首先要谨记一些写法、修辞及符号的用意,只有这样坚实的基础,才可去拔高。“欲速则不达”学习能力的培养并非一日之功,需要你的恒心。
一、体育精神的合理寻找及价值构建
“体育”本是学科的一部分,但在皇塘中心小学每个人眼里,体育就是教育的一部分,“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八个大字是皇小人的办学理念。理念是一种深层次的积淀,皇小人用自己的经历,告诉了师生“什么是真正的体育”。在整个校园中,百分之六十几的外来务工子弟,面对家庭教育的困惑,面对空调说教的无力,面对孩子行为习惯的残缺状态,什么样的教育才能改变他们?唯有行为,只有行为体验到需要改变,人性深处才能真正改变。也许是一个偶然,在一次次的体育课堂中发现这些外来务工子弟的运动细胞都特别丰富,市里每年都举行田径运动会。于是,学校决定组建一支由外来务工子弟组成的运动队,由体育教师亲自一对~训练。果然不出所料,他们当年即一炮打响,夺得市田径运动会总分第一名。这一成果让学校看到了希望,让这些孩子也有了自信。对自己的个性发展更为重视,逐渐地调整了行为、习惯,教育的效果开始呈现出来,在体育教师和运动员的共同努力下,我校连续六次夺得丹阳市田径运动会第一名。这样偶然成为了必然,体育成为皇小人的骄傲。
(一)体育是校园的一道风景
走进校园,欢呼与雀跃,快乐与运动成为最美的场景。那运动场上,运动员的科学训练,压腿、助跑、跨栏……教练员时不时教授要领,示范验证。运动员虽已满头大汗,但仍然静心静听;教练员虽已疲惫不堪,但仍悉心指导,师生共训的场景让其他孩子看在眼里。
体育课堂除了按照课程的每周4节体育课标准,还另外增设每周2节的体育活动课。课堂中,体育教师总是能够依照儿童的特点进行游戏体育教学,将跑、跳、投的机械训练的动作融入进游戏里,让孩子身浸其中,既锻炼身体,又享受到乐趣。体育教师总是校园里最忙碌的人,备课、上课、指导各种活动,但他们忙得高兴。因为在这里体育教师可以迅速成长,实现自我价值,有成就感。年轻体育教师走进皇小,首先从校史到对整个学校了解,再参加系统性培训,还要拜老教师为师,跟老教师一起上课,然后接受面对面的指导,这过程有检查、有反馈。这里一名年轻体育教师出师大约3年,之后能迅速成为学校的骨干,不仅教学上能挑大梁,深受学生欢迎。如果说体育课堂是正规训练课,那体育活动课就是有趣的项目课。每周各班都有不同的项目,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长绳等选修课。学生打破班额限制,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课程,相同年级在相对较集中时间进行选修课学习。不少学生在体育社团活动中发展了自己的体育强项,有的成为体育健将。快乐的体育节,热闹的运动会是皇塘中心小学多年的传统。春季运动会、秋冬季的体育节、“冬季三项”学生都踊跃参与,拉拉队更是热情似火,呐喊声响彻云霄。在这样的环境中,运动员的斗志与激情被不断激发,学校的田径纪录被不断打破;体育节的比赛更是如火如荼。根据每个年级的不同特点,安排了不同的赛事,每位同学都有机会参加,滚铁环、跳长绳、踢毽子传统项目的趣味赛,拔河、篮球、足球的竞技赛。从班到校,热闹非凡,激烈、兴趣、快乐成为校园的风景。
(二)体育中寻找到精神的关键词
体育给校园带来的童趣与欢乐确实给“围墙”的教育开了一扇“大门”。让孩子们看到“生命的绿林”,但现实的皇小人也在思考教育是理性的事业,是需要沉浸与等待的。学校是等待生命花开绽放的最有营养的土壤,在体育影响的背后,我们似乎需要一种冷静的沉思来对待教育。体育仅仅是皇小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的一个阵地,那么这个阵地如何做大做好,成为皇小人的思索。兴趣是一时的,快乐也是受场景感染的,而唯有精神寄托才是一辈子的事,是真正对生命塑造有影响力的东西。于是,专家来了,皇塘中心校的老师们也开始反思了,我们的体育教学、体育比赛、体育项目给人的感召究竟在哪里?学校的育人是需要浸润的,我们师生浸润的空间又是什么呢?不断追问,不断理性回思,体育文化的一丝亮光已闪现。
时光停留在那激动人心的运动赛场。虽是外来务工子弟,生活的贫困、条件的差异并没有因此消磨他们心中那种奋斗的情怀,是运动让他们在“领先”的舞台,寻找自我的价值定位。目光聚焦在那趣味、玩乐的体育课堂,青春和童年融合在了一起,师生其乐融融。瞧,老师是那样匆匆,却掩饰不住和孩子们一起“玩课堂”的热情,孩子们是那样开心,动作要领、队列队形在引领中自觉地实施着。“师生协作”成为课堂的“关键词”。时间凝聚在教练员日常训练的场景里,虽已幕落,指导没有停止;虽已隆冬,示范没有停止;虽已疲惫,训练手记仍在不断记录着。这便是“心对教育”的热忱,有了这种热忱,才有了无私的“奉献”。走着、看着、想着,夜已降临,那操场上仍然有运动员和教练员忙碌的身影,那会议室仍然有教师对课堂构建研讨的声音;那办公室的灯早早亮起,原来青年教师已在静静地备课。“拼搏”的呐喊已悄悄在他们心中呼唤,为的便是教育的那一种自觉,为的便是人性的那一份尊重。于是,领先的态度,协作的温度、奉献的品质、拼搏的勇气渐渐成为皇塘中心校从体育运动走向精神文化引领的关键词。
(三)体育精神的现实解读及价值建构
体育在规范人类行为,提升人的道德素质,提高社会文明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本身作为一种文化形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学校教育层面来说,与德育、智育、美育、劳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与体育行为有关的精神品质与学校教育的发展过程有着密切的关系。从皇塘中心小学体育发展来看,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种精神载体,对体育精神的现实解读,影响着教育中人与教育本身的关系。
领先蕴含着不断追求的意志。体育永远是—种变化的运动,从体验纪录到打破纪录,从竞赛关注到成绩展现,这其中蕴含着便是对未来发展的向往。
协作包含了团结和谐的精神。在体育中到处需要肢体的协调,人与器械适应,人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成功的体育活动处处融合着团结和谐的精神。这种精神在教育进程中,能够有效增强人与人的认同感、归属感,促进师生关系和美。师师关系融洽,生生关系和气,家校关系和谐,消除对立,弥合分歧,缓解矛盾,从而有效提升教育的力度与效果。
奉献传递了一种民族精神,体育既有世界性也有民族性,体现着民族的文化本质。在教育中,奉献有力地
阐释了育人中尽力与无私的品质,这种品质放射在教育的光辉里,便会使得校园、家庭、社会呈现温暖的阳光。一种崇高的道德意识融入人的心灵深处,展现人性的风姿。
拼搏闪现的是积极进取的精神。在体育运动中,人们不懈努力,克服困难,跨越障碍,实现目标,蕴含积极进取,勇往直前的人类精神,培养勇敢顽强的性格和迎接挑战,不畏艰险的品质。
体育精神在皇塘中心小学发展进程中既反映了其具体性,又反映其与学科教学共同性和普遍性,也因此成为教育文化的象征。从文化意识形态角度来看,只有当精神形态或导向的价值表现构成一个社会的时代精神,才能与社会现实相契合。学校的体育精神正因为符合时代精神,“领先、协作、奉献、拼搏”才能成为学校办学文化的基点。
精神文化构建是个极其复杂的问题,总是牵涉到文化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皇小选择的是提炼下的内在转化。皇小的体育精神正是基于时代赋予的要求,符合教育的理想途径。因此这种转化为师生提供了价值支撑、行为导向和力量整合,具有稳定的前进方向。“精神”就是“灵魂”,体育精神就是皇塘中心校的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灵魂”。
二、体育文化的呈现
体育精神的展现成为学校从办学理念到办学文化实施的一个标志。从意识形态到行为关注,再到文化发展,体育精神融入师生的心灵当中,融入校园文化特色的建构操作中,并逐渐成为文化的一种自觉力。
(一)“领先”意识下“地域归属文化”挖掘
学校教育的发展同样是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教学方式,不同的时代特征,不同的校园,不同的教育关注,呈现不同的“教育存在”。皇塘作为丹阳教育发展的一块阵地,从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再到民族文化都是独特的。只有普遍与独特的结合,才能真正展现皇塘中心小学教育的风姿。从皇塘的地域形态来看,地处农村,有着农业的特色产业,食用菌培植及农业养鱼的专业合作社。教育与生活相结合,与社会融入,才能真正形成教育的真本色。于是食用菌的科技基地及渔业养殖基地成为教育实践的有力场所。学校每学期都组织学生参观这些基地,了解食用菌及鱼苗的培植、生长过程,从而掌握一些科学的方法,体现新农村、新农民、新教育相结合的思路。外来务工子女的增多,让农业的特色产业与学校教育接轨是现实的,也是科学的。参观也就成为孩子观察的一个重要手段,学习的生活化不仅给予孩子广阔的视野,同时给予新农村的地域以合理的教育理解。回到课堂,学校聘请食用菌及养鱼的专业人员做客座教师,专门给学生上关于农村特色产业发展及专业培植的相关课务。结合学校实情编写了《食用菌》和《科学养鱼》的校本专业教材,结合国家课程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每周开设相关实践活动课,从系统性层面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了解农村,认识农村,建立服务新农村的理想。
学校教育找到了一种文化的伙伴,迅速启动“民间文化”寻找之路,从“朱元璋点墩”的历史传统到“白龙孝母”的神话传说,再到丁桥老街的石板文化,“荆王遗训”、“人文道德”的高度自然呈现,民间文化的亮点也因此呈现。于是,采访,现场寻迹,故事搜集,开发编写形成系列。“民间文化进课堂”又一校本教材《文览书韵》展现在师生眼前。从而具有皇塘地域特色的农业文化,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态势已初步形成。从最初的参观了解,到最后的课堂实施,校本展现,启迪教育,不仅使师生有了充分的理解,加深了对家乡的自豪感,使得皇塘中心校完成了回归教育的生态现实的领先。这种领先是回归于融合的结果,是对时代民族地域文化,批判性继承的有力体现。
(二)“协作”关系中的“童伴”课堂文化
教育只有平等、协作,才能营造真正的底色。师生、生生关系的“协作”互为主体“行为观”的支撑,使得儿童不再是盲目的受教育者,师生、与教材已成为“童伴”。从“九五”开始,皇塘中心小学一直执行“童伴”课堂的建设。从“引导学生创编童话,丰富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到“激活童真童趣,享受成长快乐的策略研究”再到“构建校本化的童伴课堂——基于儿童立场的行为引导教学的策略研究”无不体现儿童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亲近、理解、尊重、关注成为“童伴课堂”构建的关键。课堂从语言、行为、表达、反思等角度阐释儿童存在的要义,阐释了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在课堂建设的重要意义,深入阐释了儿童既是学习者,也是启迪者,儿童的丰富引导的是教育的丰富,儿童的丰富,带给教师教学的丰富,互为促进,互为发展。“童伴课堂”利用案例呈现、价值反思、课堂观察等方法让师生的课堂变得有温度,有高度,有力度,学科课堂构建了“童伴”为理念的操作要点,使得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有认同感,课堂演变为一种交流引导的过程,教师成为主持人,从知识性层面强调可操作度与趣味性。从过程层面强调交流与合作,从评价层面呈现主体反思与多角度评判,课堂是多元综合的开放体。
“童伴课堂”从操作上主要从童伴话题,童伴语言,童伴设计,童伴课件及童伴创意上入手。
童伴话题主要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所研究的问题来源于学生,尊重学生的理解,鼓励他们对所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地思考,发表自己见解;童伴语言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教学语言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使儿童乐于接受便于理解,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发兴趣,调节氛围:童伴设计主要在教学设计中,找准儿童兴奋点,使他们愿意表达乐于表达,练习设计富有层次性,作业设计力求新颖、有趣,通过教者对作业的反思力求童伴作业的最优化。在试卷设计中,体现了人文关怀,增加一些温馨提示语,有趣的卡通图案,鼓励学生自己设计作业,自己设计试卷,自己设计活动性课程:童伴课件,指教师在课件运用中不盲目,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件内容适当删减,挖掘童心要素,鼓励学生参与到人机交流中;童伴创意指师生、生生结合学科特点,设计富有“童趣”的创意性活动,如英语学科的“超级磁带争霸赛”、“小小翻译家”;语文学科的“拼音作文”和“童真沙龙”;数学学科的“小小设计师”等活动。
走进课堂,教师不再是滔滔不绝,而是走向学生,互动交流,师生成为交流伙伴。学生与学生之间不再是正襟危坐,而是能够利用课堂,互相交流,互为启迪、督促、激励,评价学习的伙伴;教材不再是苦难的知识堆积,而是教师进行有效教学的载体;学生对待教材的态度再也不是无序的记忆与堆积,而是寻找快乐,发现奥秘,走向知识与情感,合理和统一的“桃花源”。
(三)“拼搏”意念下的“三名育人文化”
教育的途径分为外在榜样与内在反省。皇塘虽地处农村,却是人杰地灵的地方,有从乡村走出来的上将周
坤仁,著名农业学家杨守仁,有体育健将甄文华……他们的成功是皇塘人心目中的骄傲。这样身边的教育典型对学生来说再好不过了。于是由“地方名人”影响的“榜样”教育走进了校园,走进了课堂,走进了学生。课外关注、寻找故事、文本阅读、读后反思等方式真正掀起了“读名人故事,析名人名言,赏名家名典”的“三名教育”的。在典型的选择上由地方名人拓展为民族英雄、文人、艺术名家,从单一的成功影响到多样的“激励”教育。环境上,在学校的宣传廊,墙壁等醒目位置张贴名人名言,名人画像,班级开辟名人角、名人屋;并组织中高年级学生设计一条适合自己的名言,学校组织了“名人名言”书法大赛,评选出的作品挂在走廊,时时让学生在熏陶下成长。
活动中皇小按照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适合的活动:低年级开展“知名人”活动,利用“故事会”、“校园拼音演讲赛”等活动,把“名人”请到学生中来;中年级开展“读浅显名著”活动,进行读后感写作比赛;高年级开展“名人名言激励我前进”系列活动,做到“三个一”:征集一条思想健康的名言;创一句自我激励的名言;读一本名人专著。另外,学校还请“地方名人”进校园,请他们讲述自己成长故事;组织高年级学生走进名人故居,走进地方名人中间与他们联谊等活动。
“三名教育”真正让师生拥有了一种昂扬的斗志,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的“新气象”随处可见。
(四)“奉献”品质下的“人本管理文化”
学校发展的最佳境界是让每位教师愿意发展,让每位教师都甘愿为之付出,点燃生命的激情。皇塘中心校每位中层干部都有两面镜子“透视镜”和“放大镜”。在生活、工作中多角度透视教师,发现他们身上细微的闪光点,通过赏识使之由细微的亮点成为耀眼的亮光。同时给每位教师搭建发展的平台,在集会、学习、交流等场合,鼓励发表观点,让他们获得成功感,归属感,被尊重感,健康成长。
皇小人始终相信每位教师都是优秀的,如果工作中发生问题,那也是有理由的。因此管理者不是指责批评,而是积极寻找背后的原因。学校倡导人人看人看优点,禁止任何教师打小报告:行政例会中,始终以“闪光”替代“问题”。在教师中倡导合作,即共同体的建设,可以是学科,可以是爱好的有效组合,考核中也以群体为基本单位,采用“捆绑式”评价,评比“优秀群体”。对行政人员采用“带头示范”模式,即公开课带头上,下水课、论文带头交。同时,每年举行“行政下水成果展示”接受教师点评。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欣赏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然而,在高考的压力下,教师往往忽略阅读欣赏课的教学,重视应考技巧和考试策略的培训。很少有老师将教学大纲那些建议阅读的书目介绍给学生,更不用说进行有计划有目的阅读指导。据我了解,我校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课几乎都是用于讲授课本知识,阅读欣赏教学应该起到的潜移默化的作用被忽视,阅读课的开展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
那么,如何上好语文阅读欣赏课,让学生养成良好自觉的阅读习惯而又读有所得,并把课内养成的阅读经验应用月课外的阅读学习中呢?这是我们一线语文老师需要深入思考的教学问题。经过高中新课改培训,结合新教材的特点,我提出一些关于阅读教学的浅见,供各位同仁指正。
一、拓宽阅读面,讲究阅读量
新教材只有四个单元,每单元三篇课文,而配套的读本上篇目数量也比较有限。学生仅仅从课本和读本上获得的信息是远远不能满足需要的。阅读面狭窄,必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学生的写作水平。
首先,教师在介绍单元教学中涉及到的作品的同时,要下意识地指导学生多读教材之外的中外名著和优秀作品。名著之所以能成为名著,在于它有我们学不完赏不尽的艺术价值。它们在立意、构思、语言等诸多方面,都堪称典范。阅读后,学生从中获益匪浅:或在选材上受到启迪,或在构思上有所感悟,或在语言中得到熏陶。正如托尔斯泰所言:“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名著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独特的见解,能道古人之未道,言前人之未言的创新精神,不但能润养学生思维,还能触发学生悟性,提升并优化学生作文能力。
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订阅或借阅高质量的文学刊物,养成浏览报纸的习惯,注意关注电视、网络等媒体中那些有欣赏价值的好文章或解说词等。学生从报刊杂志媒体中了解到的信息,往往具有浓厚的时代气息,语言鲜活,表现形式多样化,切合现代学生的口味儿,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等诸多特点。
二、多形式的阅读方法,强化自主阅读意识
学生可读的作品很多。眼花缭乱的作品中,会让学生无从下手。再说,目前我们的教育根本还未从应试教育转变到素质教育轨道上来,学生是不可能把大把时间花在阅读上的。这就要求采取一些有效的阅读方法。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避免阅读的随意性,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收益。
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书籍浩如烟海,再勤奋再努力的人也不可能悉数吸收,我们只能阅读其中的一小部分。泛读,量大面广,古今中外,不分文体,囫囵吞枣,目的是博采众长。不能老是只读某个人的作品,容易被束缚住。现在的学生喜欢读郭敬明这样的畅销书作家作品,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指导学生将精读与略读的方法相结合,在短时间内有更多的收获。
2摘抄
要求学生必须准备一个厚实的笔记本,用于阅读时的摘抄。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可以将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知识,优美的文句,名人名言,名人事例等摘抄下来,早自习完成课内要求后(或平时闲暇时)都可以拿出来读一读,品一品,悟一悟,从而达到积累巩固的目的,为作文表达丰富材料、词汇。
3交流讨论
每一次组织去阅览室看书(间周一次)后,或者作文课前五分钟,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说一说自己都读了些什么,有哪些收获与体会。同时,也可以把自己平时阅读过的好作品推荐给其他同学。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得到提高。还有一些平时不太自信,过于内向的学生,谈到自己阅读感受,无形中激发了他们的自信心。
4.写读后感
教师在指导学生练笔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练笔做一定的要求,比如写读后感,将学生的阅读与表达结合起来。学生通过写读后感,把自己从好作品中得出的一些思想感受用文字表达出来,点滴的想法漫延成思想的,这是对阅读的进一步深入,理解和写作能力都会有所提高。
总之,高中语文阅读课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磨刀不误砍柴工”,语文教师上好阅读课,不但有助于自己得心应手地开展教学活动,尤其是作文教学活动,更有助于培养出“具有较强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审美能力、探究能力”的优秀学生。学生在养成良好阅读习惯,不仅仅能助推语文教育的发展,也有利于整个教育的发展,一个民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小丽.谈语文阅读教学方法[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7,13
导入又叫导言,从大的方面说,导言可以排在新学期或一个大单元的第一节课,向学生说明学习历史的目的和意义,介绍学习内容和学习的方法,提出具体的要求;从小的方面说,导言也可分析介绍一个单元的章节,每个章节的大致内容,以及单元所体现的时代特征等等。
“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也是如此。教学如果一开始就能给学生留下鲜明的印象,将能够积极影响整个教学过程。通过合理的导入,能把学生引导到一个特定的学习方向上来,这叫定向导入。有人认为,导入就是新课刚开始时才使用,其实不然。导入不仅可应用于一节课的开始,在一个新内容、新的问题或一个活动的开始都需要导入,需要一定的方法或手段使学生做好学习的准备,自然地进入一个新的学习情境。
作为教师,新课导入技巧还是很有讲究的。下面就《》谈谈新课导入的方式。
一、多媒体导入法
多媒体的优势是生动形象,极富感染力,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共鸣,能迅速从情感上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
二、时事新闻导入法
把时事新闻和社会热点融入历史课堂,一方面做到活学活用,另一方面通过“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来达到政、史、事结合,互相渗透、互相补充的教学效果。如有的教师在讲授《》时举例日本部分议员和首相参拜靖国神社,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举动遭到包括中国人民在内的亚洲各国人民的反对来导入新课。
三、名言典故导入法
引用名人名言、成语典故渲染课堂气氛,把学生置于特定的环境之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文学作品欣赏法
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进行赏析,让学生在历史课前感受语文课的氛围,再抓住时机导入历史课,增强学生的新鲜感,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积极性。
五、家乡名人英雄事迹导入法
利用家乡名人英雄事迹进行教学,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拉近历史与身边之间的距离。
六、悬念设置导入法
“思源于疑”,精心设计疑问可以挑起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种导入通过提出暂时悬而未决的问题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
七、谈话导入法
通过师生间的亲切交谈,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还把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吸引到新课的题材和意境中。如教师提问:日本9.0级地震引发核灾难,中国许多网民幸灾乐祸,你怎么看待这一现象?学生各抒己见,教师指出这与日军二战罪行和战后日本对待罪行态度有关。
八、故事导入法
饶有兴趣的故事情节能引导学生进入生动有趣的意境中,唤起学生的情感,引发学生思维。
九、比喻导入法
一个形象恰当的比喻导入能够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说得透彻明了,深入浅出,有助于学生理解新课。
《》可以从阶级矛盾下降、民族矛盾上升比喻导入。我是这样导入的:大海里有一艘货船,船上有两兄弟,老大要把船向东开,老二要把船往西开,争执不下,打了起来,兄弟俩都被打得头破血流仍不住手。这时,一群海盗见了两兄弟一船的货,起了歹心,要杀人越货。大家想一想,这两兄弟该怎么办?当然要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国共两党好比这两兄弟,日寇好比这一群海盗。
以上是我们对新课导入所做的一些基本介绍。同时我们认为,一次新课导入的好坏,应有一定的评价方法。量表评价法是课堂教学评价诸多方法中的一种,应用比较广泛。但关于量表构成要素的研究,目前缺乏全面系统的分析。有人从量表结构上认为评价量表主要由评价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等级三个要素构成。现对此作简要分析。
一、评价指标
评价指标是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在“以学论教”新理念指导之下,对课堂评价各分项量表评价指标展开建构,可以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作为一级指标,把教学内容、教学行为、学习内容、学习行为作为二级指标。
二、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是指评价者进行教学评价所要遵循的准则。评价标准是教师教学行为,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内容二级指标下更详细的行为表现的衡量尺度。
三、评价等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让评价更有效呢?我总结出课堂评价的“四化”举措:
一、 引导互动,展示评价的多元化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评价阐释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评价学生,优生评后进生,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容易使评价失去应有的价值和功能。其实,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只要运用有效的评价手段,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调控、诊断的功能,无疑就起到了示范性的主导作用。同学们在平等、融洽的氛围中互相评价是新课程的一大亮点,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的时候,不要直接否定和指责,而是通过其他学生的评价来达到对知识的传授和总结的目的,使之成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在教《“番茄太阳”》一文时,“我”的心情变化是文章的主线,在学完课文之后,我让学生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一位同学朗读之后,全班同学情不自禁地鼓掌,进行激励性的评价,而她也在进行自评时认识到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地方还有不足。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而这样的效果自然比通过他人指点得到的效果要好得多。而其他同学从听到评的环节能够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也是一种学习。
二、 关注情感,体现评价的人性化
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心境与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个性,抓住语文学习注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准确合理并且富有鼓励性的评价学生,才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其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状态,充分发挥潜能。班上有一位同学,眼睛由于小时候不慎戳伤,成了残疾,他一直很自卑,很少和老师、同学们交流。在上《掌声》一课时,我大胆地请他站到讲台上像小英那样讲讲自己的故事。他低着头、红着脸的神情告诉我,他很害怕。在大家的鼓励之下,他终于讲出了自己的故事。虽然讲得很简短,也不流畅,但是全班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我们为你的自信鼓掌,你和小英一样棒!”我拍着他的肩膀,微笑着给了他这样的评语,他抬起头,笑了。对待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站在他的角度,不要简单地把学生之间的差异看成是教学的问题,而应把他与同学之间的差异当成资源,甚至把学生的错误看成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必然,积极地关注学生的情感。
三、 诚恳适度,反映评价的真实化
在课堂上,经常发现评价缺少诚意,特别是学生出现问题回答不到位时,教师没有耐心地进行评价,结果造成学生不敢举手,课堂气氛沉闷……有些教师习惯于用“很好” “你真棒”简单地评价和激励学生,而中高年级的学生根本就不在乎这些评价,所以愿意举手的同学越来越少。这些评价太表面,太模式,对这些有自己独立主见的学生来说不够真实,他们更希望知道自己好在哪里?教师的评价语必须是发自内心的,对学生的赞美一定要真诚而亲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争议,甚至是老师预设之外的“奇谈怪论”。教师在评价时,应该取其精华,及时地赞扬,并明白说出好在哪里。因此,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评价,需采用即时的、多元的、极富个性和针对性的评价,用赞美的语言激励,用委婉的语言批评,用具象的语言启迪。
四、 灵活调动,彰显评价的艺术化
课堂上教师一个善意的微笑,一个理解的眼神,一句激励的话语,会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这样平等的氛围中倾吐心灵的声音,无拘无束的享受生命成长的快乐。在教学口语交际《学会安慰》时,一名男生对文中的一个角色进行安慰,他面带笑容、语速过快,但所述的内容感情真挚。我故作哀伤的神情说:“我都这样不幸了,你还微笑着安慰我,太不真诚啦。”男生立即放慢语速,收起了笑容。名人名言、格言警句都可以恰如其分地运用到评价语中,这样的评价更富感染力。书面符号评价是当师与生不能面对面交流时一种间接的评价方式,可观可感,形象有趣,是学生们喜闻乐见的评价方式。比如让学生自读感悟写体会时,教师巡回指导,如果有同学的体会写得恰到好处,教师就可以用笔直接勾画出来;也可以在错误和有问题的地方标出“?”,使学生明确错误、得到启示。神态作为评价手段是最有魅力的,能够引得师生心灵共鸣。总之,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点,教师应该灵活变化、个性地进行评价。
(作者单位:扬州市邗江区杨庙中心小学)
所谓周记就是把每周所经历的事以记的形式写下来,从而拓展观察、丰富体验日新月异的社会生活。然后打开写周记的灵感之门,并以周记展评课为平台,认识、尝试、创新一些写作技巧,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一、课前演讲,从说话入手,为周记式写作奠基
其实,作文与说话紧密联系,在日常语文教学中注重说话能力的训练有利于促进写作能力的培养。有的学生写作文感觉无话可说,文字也是干瘪空洞,但用语言描述一件事,就绘声绘色,表达得非常有条理。教师可根据教材听说训练的要求,让学生自由发挥才能,可以讲故事、评论某一现象、介绍某一实物、对国内外大事发表自己的见解……内容长短不作限制,只要求语言丰富、叙事清晰、能真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即可,讲完后学生讨论、教师作结:可注重中心突出、条理性强,以及遣词造句等方面予以指导。同时让学生参与评价,教师适时恰当地给予肯定与鼓励,并告诉学生:他们的演讲很精彩,将它们写到纸上便是文章,真正让学生明白写周记不是想象的那么难。
二、真实,自主,让学生感受周记写作之趣
创作的灵感皆来源于生活,学生作文的素材更是离不开生活中的点滴积累。人教版初中教材的指导思想是联系生活,扎实、活泼有序的进行语文基本训练,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在教学中,我们首先要以课文为载体,架构起作文与生活的桥梁,让学生在活学活用中品尝到写作的乐趣。众所周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应源于生活,最好还高于生活。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材版本也在不断更新,课文内容越来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些文章给人以美的熏陶,还能引发学生想到生活中的一些体验,自然让学生以课文为典范进行写作。
其次,教师还应注重周记展评、修改语言这一环节。训练语言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周记展评课就是让学生在写周记、评周记中逐渐去学习、运用语言。语言训练要形成重要特有的、规范的过程,并在此过程中注重语言的积累。在生活中,培养学生做个爱观察、乐思考的有心人,并能把观察到的事物、思考到的想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把学生培养成一个能说、敢说、会说的“演说家”;在学习中,要积极通过背诵经典文章、成语、精彩语句等方式,把学生锻炼成一个出口成章的“儒雅文人”。在语言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正面评价的力量,通过嘉奖让学生保持对周记兴趣的持续性。但更要发现并指出存在的问题,给予正确指导。具体采取先自评、小组内评,再自改、换改,最后由教师指点再彻底修改,其间适当让学生谈优点、说不足,这样不仅写作、修改结合,还锻炼了学生的说话、评价能力,培养了同学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能力,也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把周记展评课上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三、依托教材,展开想象,促进周记写作创新
关于写作,新课改就是旨在彰显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而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就必须强调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的个性发展。在以往的写作教学中,我们经常忽视作文的主体是学生自我,引导一些写作手法同时对他们的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又是一种限制。因此,作文教学往往走入了一种毫无个性与创新的僵化的训练模式,作文教学也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的误区。我们的作文教学也就脱离了学生的实际,造成了学生自己真正想说的话说不出来的怪现象。因此,学生说、写出来的往往是空话、大话套话、假话。长期如此,作文内容不是自己的真情实感,而成了蒙蔽自己的帷幕。学生对作文自然厌倦厌烦了。
四、博读广览,加厚周记写作的文学积淀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减负后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相对多了,为丰富学习内容,增加文字积淀,鼓励学生多读《语文报》、《作文周刊》、《少年之友》等,这是语文阅读、写作教学的新源头,新活水。让学生摘录精华,让笔记凝聚妙语。这种摘记,可有多种方式,如个性读书笔记、剪报、个性批注等等。这不但开阔了学生视野,提高了阅读能力,还锻炼了学生对生动语句、名人名言、精要语段摘抄、积累的能力。时间长了,进一步要求学生读书须动笔,圈、点、勾、画、批注并用,遇生字词释义、遇生动深刻句写体会等,日积月累,形成了自己的语文知识宝库,丰富了周记写作素材,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逐渐走出写作困境。
作者简介:李洪玲(1971-),女,山东广饶人,山东省广饶县英才学校,中学二级。
关键词:作文;兴趣;个性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难点和重点,对青年教师而言更是较难攻克。但是作文在考试中所占比例较重,可以说占据了语文学科的半壁江山,因此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就成了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是摆在青年教师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呢?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下面结合我的一些做法和想法来谈谈我对作文教学的一些认识。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乐于学习的动力源泉,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在全班营造一种写作的氛围,作文教学自然就事半功倍了。针对中学生的作文心理,我觉得青年教师可以对症下药,试着从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入手,首先要能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肯定鼓励,每次作文时都要求学生认真对待,选出一些佳作张贴出来,并在课堂上朗读出来,哪怕是一个字用得妙,一个开头写得精彩都衷心地表扬一番,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其次我觉得青年教师应当亲自动手写作,将现实的生活变成文字,可以是班内、校内的真人真事,可以是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将作品拿到班内与学生分享,哪怕作品不够精彩,学生也许会因喜欢他的语文老师而喜欢上了作文。
在作文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强烈的乐于动笔的愿望。在这种愿望驱使下,他们乐意主动地、自由地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想象,不把作文当成一种苦差事,而看成是一种快乐的享受、美好的倾诉。
二、感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要多鼓励学生从生活中找到写作素材;其次要掌握思考的方法:要善于问为什么,及时定格对生活的感悟。生活越丰富,学生作文的素材和情感内容就越丰富。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是写作的先导。如何引导学生广泛地阅读呢?我觉得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拓宽阅读面
青年教师要经常向学生推荐读物。(1)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重在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2)优秀作文选之类,让学生在写作上接受启示;(3)科普读物、工具书之类的非文学读物,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习作准备材料。
2.制作阅读卡
要求学生对在平时教学的文章中或在课外阅读时遇到的精彩片段、妙词佳句、成语格言、名人名言及时摘抄,分类进行整理,并写上简要的阅读批注或感想,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曾有人说:“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青年教师要试着引导学生积极投入生活,青年教师年轻、活泼、积极,要和学生一起积累写作素材,走入他们的内心世界,多和他们沟通,和学生成为朋友,鼓励他们书写属于自己的心灵佳作。
三、展现个性,鼓励积极创作
新大纲在关于作文方面明确提出:“要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高尔基说过:“想象是创造形象的文学技巧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青年教师就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在鼓励想象中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个性是文章的灵魂,想象是文章的翅膀,展示个性,鼓励想象是学生作文的动力,让学生在自己的空间拓宽思路,自由发挥想象。我觉得青年教师可以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
1.模仿
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对于不爱写作的学生来讲,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培养自己的文风。仿写,不是机械地照搬,而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积累,仿照范文立意、构架、选材的方法去进行写作,逐步形成思路,最终脱离模仿。
2.鼓励多种形式的练笔
随笔,就是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选材自由、命题自由、文体自由、字数自由。只管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印象最深的人或事。这种随意性不自觉地培养了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能力。从我所教的班级来看,通过随笔,我看到了学生的写作欲望,学生不仅有话可写,而且更真实,更贴近生活,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3.对作文的评讲
只有多评讲,学生才会尽可能多地接受反馈,对自己的作文及时“扬长救失”;只有多评讲,才能多鼓励,满足学生的学习成就动机。
在讲评时要多说好话,可以使学生肯定自我,越是作文基础不好的学生,教师的表扬越要真心实意、大张旗鼓。学生写得多了,不可能都在课上评讲,教师就要抓住一切机会。如果批到好作文或有进步的作文时,就随时拿到教室里跟学生一起分享。有时利用语文课上的一两分钟时间,有时是上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读作文、谈感受、议问题。
总而言之,作文教学不是件容易的事。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更是如此,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惧怕或逃避作文教学,我们应当积极地探索,在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以学生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观察能力;积累写作素材;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组织材料的能力、自己修改习作的能力;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使学生乐于写作文。相信青年教师会慢慢地喜欢上作文课,爱上作文课,也会探索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作文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王喜云.浅谈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写作能力[J].学苑教育,2010(09).
[2]仲梅.有关作文教学的几点体会[A].江苏省教育学会、江苏省写作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2006.
1.为往圣继绝学,从自己做起,从扎根的教育抓起。
语文教师肩负着继承弘扬发展传统优秀文化的艰巨使命。宋学家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投身教育事业,理当“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从自我的修身做起,学习儒家经典,力行学做谦谦君子,从儒家的根“孝悌”做起,从《弟子规》做起。近年来,老师越来越难当,学生在家里对父母不恭敬,来了学校对课本、对圣贤、对老师缺少恭敬。《弟子规》成为中小学生的必读书,从孝敬父母抓起,有助于良好学风与做人态度的培养。相信一个孩子有了孝心,时时处处想到让父母放心、宽慰,这个孩子就将不让人担心了。学习《弟子规》,不是喊口号,而是要抓落实。我利用课前二到五分钟时间与学生共同学习《弟子规》,适当讲解并穿插古今小故事,得益最大的是自己,大多数孩子都能有所觉悟,可喜的是个别孩子学习态度有明显的好转。
2.央视《百家讲坛》可以成为教材最好的补充与注本。
央视《百家讲坛》一贯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鲍鹏山的《孔子是怎样炼成的》、曾仕强的《易经的奥秘》和《胡雪岩的启示》、于丹的《论语心得》和《庄子的智慧》、吕立新的《水墨齐白石》、钱文忠的《三字经》等,都是我课堂教学最好的补充。比如讲《逍遥游》、《愚溪诗序》关于天人合一的理论时,就可以引用曾仕强教授《易经的奥秘》中对“亦一亦二”的解释。
3.关于作文教学。
3.1我对学生耳提面命,审题,如果没有把握做到出奇制胜,就老老实实按常规思路去考虑,掌握各类文体的基本要求和各种题型的操作要领,注意结构安排,要自圆其说,语言要得体,表意要明确。如果能较恰当地用上一些成语、诗文名句或古今中外名人名言什么的,就会使你的文章大为增色。
3.2我开诚布公地告诉学生,作文得分常常会受到阅卷老师当时的情绪和心境的影响,因此,除了不能跟命题者叫劲之外,如何博取阅卷人的欢心就成了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比如,字迹清楚、卷面整洁、语句通顺、结构合理,自然会让阅卷老师感到心情舒畅。
3.3我半认真半开玩笑地跟学生说,写记叙文也好,写议论文也好,你心里究竟怎么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写出来要像真的一样,哪怕懵住阅卷老师一会儿也行。事实上,你心虚气短,你腹中空空,你自己都觉得不知所云,但写作文那会儿,一定要表现得煞有介事、理直气壮、情真意切等。
4.关于阅读教学。
4.1融入“人文味”,让语文教学“铸魂”。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语文教学要充分挖掘人文资源,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播,更要注重人文精神的陶冶。具体地讲,就是语文教学要坚持用课文中饱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提高人生境界,净化心灵,塑造健全人格。为此,语文课堂上教师要不断融入人文精神,使学生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展现“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树立“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获得“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感悟,确立“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人格……在语文课堂中要融入“人文味”,只有让学生充分阅读才能使语文课堂成为铸造学生灵魂的主要手段。
4.2注入“人情味”,让语文教学“育情”。
语文课堂上,教师注入“人情味”,引导学生与优秀的文化接触,与古今中外的高贵灵魂对话,充分挖掘和发掘教材(课文)的情愫,让学生始终涌动情感的生命源泉,培育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眷念故土、珍爱青春、感恩亲情和悲天悯人的情感,不仅可以实现语文教学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还可以实现教育的育人目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从《背影》中感受父子深情,从《我与地坛》中体会母子情深,从《边城》中认识祖孙、兄弟之情,从《我愿意是急流》中领悟无私恋情,从《雨霖铃》中体悟“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情别绪,从《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悟拳拳赤子之情……的确,语文教学确实是情意绵绵,怎一个情字了得。要想使语文课堂“育情”,只有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才能达到。
5.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学应该注意汉语言文字的特点,重视培养语感和整体把握能力。
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渐渐明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差异逐渐增大。高中语文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的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充分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面临的个性化选择,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和个性的发展。学生对于应用性目标、审美性目标、探究性目标可能各有侧重,教师应该指导他们通过适当的选修课实现自己的目标。
6.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关 键 词】 课外阅读;语文;教学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既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的帆,也是鼓帆前进的风,阅读就是独立地在知识的海洋上航行。”但是我们农村的小学生们,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读书状况令人堪忧,所以,必须要学校和教师切实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让每一位学生能读到书,读好书。根据我们学校地处农村的实际情况,我在班级开展了一些课外阅读指导活动,也有了一些体会。
一、就地取材,创造氛围
学校少先队要求班级布置文化阵地,其中读书角、文化角是每班必须设立的。我带领班干部们充分利用好这些板块,首先选好管理员对图书角的图书进行管理,使学校发放的图书能最大的有效使用。同时每一周在文化角中展示本周在课外书中的收获,可以是积累的词句,也可以是读后的心得,对于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不同,所要求的收获是不同的,重在鼓励他们读书,并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因为对于学生来说,有自己的作品展示就是一种荣誉。不过学校发放的书籍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于是我动员学生把自己的课外书带到班级图书角,相互之间交换着看,虽然图书充实了不少,但是毕竟是农村学生,家庭读本是有限的,于是我利用召开家长会和家访的机会,跟家长进行沟通,让家庭条件较好的家长支持孩子读书,并尽量保证孩子的读书需求。然后我与学校的图书室联系,由我班的管理员定时进行图书的借阅,以补充班级图书的空白。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也是对自我文化素养的提高,同时也便于对他们进行及时的阅读指导,我与学生一起读书。
二、培养习惯,注重实效
学生读书时往往只注重故事情节,而对于其中的有价值的东西并不关心,更不会做记录。学生的一次作业习题中:徐特立老先生对他的孙子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要多读、多写,其中多读时一定要动笔。我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让学生说说该怎样做到多读、多写。学生纷纷献计献策:根据阅读情况填写读书卡,记录阅读的篇目、时间、字数、摘录好词佳句、展示心得体会,学会积累,学会与文本对话,学会做读书笔记等等。同时我还鼓励学生对作品进行再创作,即续写、扩写、缩写、改写等,以提高阅读质量。
每读书一段时间以后,我会进行集中指导,以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为了便于我的指导,我会定时让学生共同阅读同一读物。但每次要挑选出人人喜爱的读物,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于是我针对于课外书屋的推荐和学生的特点做定时的好书推荐,由学生自己投票决定读什么书。我们班的学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的续写,《鲁宾孙漂流记》的缩写中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三、帮助选择,保留个性
由于学生的喜好不同,课外阅读的内容也各不相同。有的喜欢名家名著,有的喜爱科普作品,有的迷于军事知识,还有的只对卡通书籍感兴趣……因此,我放低要求,允许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学生只有读自己喜欢的书,才会读得自由,才会读得投入,如果硬要他读自己不喜欢的书,再好的书也不会有激情去读的,更别谈从中会得到什么收获了,作为老师的我对于他们的读书范围不作要求,只要他们有兴趣,不管是名篇名著还是幼稚的卡通童话,我都会支持、鼓励的。
课外阅读益处虽很多,但开卷未必都有益。别林斯基说得好:“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所以我在鼓励学生读自己喜欢的书时,关注他们的书的内容,引导他们选择健康、有价值的书,尤其孩子,纯净幼小的心灵。如果借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来滋养,心灵会日渐纯净,兴趣爱好会日渐广泛,智力与承受力也将日渐增强。
四、课内外结合,有效延伸
我在教学中不仅仅让学生读会书本,同时抓住时机让学生由课内走向课外,如学了《少年闰土》推出鲁迅小说《故乡》;学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推荐看安徒生童话;学了《鲁宾孙漂流记》引导他们看外国名著,学了日积月累中的名言名句后,鼓励他们找到相关的作者的作品进行阅读。每次的课外书屋中书籍的推荐,我都会动员他们尽量去读一读,同时还抓住一些节假日推荐相关的书籍……被我用得最多的还是学生手中的《同步阅读》教材,文章不但精彩,而且与课文主题紧密相连。
为了不在学习期间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我不再要求学生写日记,只是让他们准备一本摘抄本,每当读到好的句子或有好的想法就随手记录下来,哪怕是一个词语也是好的,不过每次的记录要写上日期。学生少了难写又讨厌的日记,让摘抄取而代之,学生是非常乐意接受这样的作业要求的。在这个过程之中,学生慢慢地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着课外所要阅读的量。在假期的作业中把假期作文改为出一期读书专题小报等等,让语文作业因课外阅读也变得有趣起来。在每个学期开学时,我们班的学生带来的是一幅幅精美的手抄报,自己编辑的好词佳句集,有的学生还主动写了自己在假期中的读书心得,渐渐的,学生由被动读书转为主动地找书读。
五、展示自我,乐在其中
提高课外阅读效率,增强阅读实效,也是为了提高学生读书积极性,我思考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我结合课文进行了一些活动,如在学习名人名言的内容时,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搜集一些关于读书的名言,进行评说、欣赏,开展“我喜爱的名言”交流会;学到关于、等名人的课文时,在班会上开展“名人故事会”,讲述名人读书成才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读书人的崇拜,对书的渴望,形成与书本交朋友的强烈意向;在班级的文化阵地中还开辟了“课外阅读小报”,展示美文佳作,选登优秀读书笔记……学生们一有空闲便会寻找自己喜欢的课外书,根据每月的读书主题搜集资料,整个过程使学生的读写能力都得到了提高。由于他们的阅读的量很大,在每次的文化阵地的评比中,我们班的文化阵地中的内容最丰富,得到的分数也是最高的。特别是这次的语文小报的比赛,我提出了要求,并没有安排哪个学生具体完成。出乎我的预料,学生们踊跃参加,并且他们自己收集了很多关于家乡芜湖的资料,而且起的名字也很有特色,如《家乡风韵》《奋进的芜湖》等,而里面的内容更是体现了芜湖的文化气息,表达了对家乡芜湖发展的赞美。同办公室的老师看了后连连惊叹我班学生的知识积累与归类能力。听了同事的称赞,看到学生的作品,我感到很欣慰,我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训练没有白费。为了激励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班上每个月组织评选一次 “读书少年”,并在班级墙报上给予表扬。由于在阅读的每一环节,我都关注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大多数同学踊跃阅读,而且积极参加学校的各类征文活动,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高涨,真正做到了乐在其中的读书。
总之,只要我们能够通过增加课外阅读教学的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更有利于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服务,会更有助于我们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苏大银. 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J]. 读与写(下旬刊),2015(5).
【关键词】小学;书法教学;积极作用;策略
作为我国的国粹,书法不仅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因此,在世界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情况下,开展书法教学,大力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的文化,成为提高我国文化影响的重要途径。小学书法教学是培养小学生艺术修养,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阶段,因此,重视书法教学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书法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小学书法教师的教学任务。
一、小学书法教学的积极作用
(一)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素质教育的核心任务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书法教学虽然不是直接的德育教育,但是,在书法教学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汉字是我国独有的书写方式,是书法艺术的载体,在书法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深入了解汉字的发展、价值以及重要地位,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书法不仅仅是书写汉字,而且会涉及到文学、美学、音乐、历史等方面的知识,而且,不同的字体,可以体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因此,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欣赏名家作品,让学生详细了解作者的生平、作品的背景,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书法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利用名家作品,让学生体验书法的空间美、静穆美、流动美、节奏美以及光泽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三)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我国的书法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小学教育阶段,通过书法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书法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置身于传统文化和思想的背景下,可以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丰富学生的哲学思想。同时,在进行书写时,学生需要仔细观察每一个汉字的笔画、笔顺以及构成部分,以正确的书写出汉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观察能力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另外,书法学习是一个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过程,在练习书法时,学生需要仔细观察、反复练习,从而使得学生的心理更加沉稳,意志更加坚定。
二、小学书法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书法教学的效率
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强是书法教学质量较低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书法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充分理解书法教学的重要意义和积极作用,不断提高学生学习书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书法教学的质量。在实施新课改的背景下,小学书法教师应该重视书法教学的地位,积极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书法、理解书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小学书法教师应该根据加强书法教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小学书法教师可以把书法教学与美术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书法的艺术美,以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小学书法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加书法展,让学生切实感受书法的魅力,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小学书法教师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提高书法教学的效果,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有效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 学习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书法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小学书法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胜心的特点,采用书法比赛的形式,让学生正确、规范的书写汉字,以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提高书法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书法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书法教师可以根据书法教学的实际需求,结合小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学习情况等,建立书法兴趣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共同交流和讨论书法的发展过程、笔画演变以及结构变化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丰富书法教学内容,不断提高书法教学的质量
书法教学不仅仅涉及到汉字书写的规律和方法,而且会涉及到文学、历史、武术、音乐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书法教师应该积极丰富书法教学内容,不断拓宽书法教学的渠道,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小学书法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布置书写古诗、名人名言的任务,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书写热情。同时,由于教学时间有限,在书法教学过程中,小学书法教师不能一一进行指导,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书法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让家长监督孩子的书写过程,以规范学生的书写顺序,提高学生的书法能力。
三、总结
总而言之,书法教学是培养学生书写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因此,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重视书法教学的积极作用,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书法兴趣,不断提高书法教学的质量,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孙凤梅.关于书法教学的认识与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5,02:179
[2]龙道江.小学书法教学中的困难及解决方法[J].新课程学习(中),2013,11:157
[3]陈金方.让小学书法教学更有效[J].课程教育研究,2014,32:213214
[4]李燕立.小学书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青少年书法,2009,11: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