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体育教育规划

体育教育规划

时间:2023-05-30 10:35: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体育教育规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体育教育规划

第1篇

关键词:学校;体育;发展规划;误区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5-0036-02

所谓体育发展规划,就是以体育教师内在发展需求为基础,通过体育组的自我计划、自主实践、自我反思,主动获取外界评价信息,以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的一种学校体育长远目标管理运行模式。制订和实施体育发展规划,在改进学校体育管理,唤起体育教师内在发展需求,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然而,有些学校将文本束之高阁,规划成了“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装饰”。

一、领导忙碌,教师被动参与,建议上下联动调动教师参与制定全过程

发展规划,是加强学校管理的重要蓝图。但在基层学校实践中,根本没有经过科学、民主的决策程序,只是由校长、组长和少数骨干教师“按照上级意图”,“接受领导任务”,自我揣摩,“拍拍脑袋”而来。有些学校尽管规划文本已经确定,但要将体育组发展成何样组织,带向何处,由于教师参与较少,多数教师知之甚少[1]。更多的学校只是将发展规划或上传校园网,或利用会议进行宣读,或打印人手一份,至于为什么要制订规划,目标确定是基于什么考虑,没有组织教师进行深入的学习解读,所以教师知之甚少,规划就成了应付检查、装点门面的“装饰”。

教师没有参与规划的生成过程,对其价值就难以认同,这样的规划也就失去了生命力。如果规划脱离上级教育发展规划的主要精神,教师就很容易对规划的可行性和权威性产生质疑。因此,采取“上下两结合”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一是自上而下,就是首先组织教师认真学习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层面的教育规划,明确发展的主要目标和达成任务,再组织骨干人员进行研讨,有效地将体育发展规划融入上级教育规划之中,增加规划的权威性。二是自下而上,就是校长或体育组长在共同愿景的大框架下,召集所有体育教师、部分其他学科教师、学生和家长集思广义,分析诊断体育存在的问题,找到亟须改进的关键领域,据此拟定相应的行动计划。这种通过调动各方积极性、充分征求多方意见、综合各方意见的研修过程,无形之中变成凝聚人心、汇集发展力量的过程。最后,还需要引导教师根据体育规划,制定体育教师个人成长规划,只有把每个教师的发展纳入体育规划之中,使之拥有主人翁地位,才可确保体育规划真正落到实处。

二、精美摆设,忽视过程管理,建议追踪管理不断修正确保规划是个“活文件”

一份详尽的体育规划,从论证到成文,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可有些学校却将文本搁在档案室闲放着,不用来指导体育发展;或者平时不用,领导来视察、检查了,赶紧摆出来,以获得教育评估考核时的相应得分。还有些学校,表面上好像是遵照规划好的“路线图”实施教育行为,实际上只是在期初拿出来“晒晒太阳”,期末写一份不痛不痒的总结交差。教育行为还是“涛声依旧”,这样的规划难免成为漂亮的摆设。

发展规划的管理强调过程性、监督性、调整性和跟踪性。设计、规划、执行、评估、反馈、修正和管理其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修正的综合研修与管理过程。首先,在规划执行过程中,学校可以通过自评、检查、考核、评比、展示、交流等方式,定期评估规划的执行情况;引导体育组不断地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总结、自我更新,切实加强过程性管理。同时要根据评估情况进行必要的调整,确保规划是个“活文件”。其次,学校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关注教师发展,通过压担子、定目标,为教师发展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咨询。构建多样发展模式,为教师提供多种发展平台,如自由交流平台、学术合作平台、信息共享平台、对外辐射平台等,满足教师的发展需求,以个体的全面成长来促进体育组快速发展。

三、面面俱到,缺少重点规划,建议盘点家底分析优劣找准发展突破口

有些学校把规划与工作计划混为一谈,事无巨细的把运动会、大课间、课堂教学、课余训练、兴趣小组、广播体操、眼保健操、理论学习、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等都一一详细列出,贪大求全,面面俱到,结果造成主次不分、缺乏重点。这样的规划,缺乏对体育组现状的深入了解与剖析,“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禁不住推敲,让人看得一头雾水,不知所措。

卓有成效的管理,就要善于提炼出重要的事情,将之放在优先位置解决。可见,面面俱到的规划等于面面不到[2]。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要对体育组的现状进行深入的分析,把握住体育组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明确优先解决的问题,找准体育发展的突破口。如针对学生体质差,把提升学生体质作为优先目标;针对体育兼职教师多,把打造兼职教师教学能力作为优先目标;针对教师理论水平缺乏,把科学研究作为优先目标;针对教师综合水平较高,将培养名师作为优先目标;针对场地器材缺乏,把课程资源开发作为优先目标;针对教师技能退化,把开展基本功、大练兵作为优先目标;针对争创特色,把争创项目作为优先目标;等等。依据优先目标优先发展原则,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分解大目标,制定综合干预策略,快速实施优先发展战略。

四、目标笼统,缺乏细化要求,建议落实责任量化任务规划文本行动化

美好的蓝图只有通过具体的措施才能落实。可是我们在调研学校规划文本时发现,文本中列举出一些年度任务和措施,措辞宽泛,具体化程度严重不够。有些学校采用“继续加强”“进一步”“深化”“克服”等概括性较高的动词来表达任务或措施。但究竟如何加强、如何进一步、如何深化、如何克服,却不得而知[3]。这些规划的内容和形式,笼统、模糊、抽象和宽泛,放之四海而皆准,这样的规划,很难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也不是我们所期望的规划。

针对这一误区,在制订行动计划时,首先要把发展目标进一步地分解为若干个子目标,再将子目标进一步细化、调整,转换成一个个具体的、可操作的行动项目,最后对这些行动项目,在时间上进行系列性的安排。量化是为了更好地完成工作目标。因此,在设定规划时,要有一组明确的数据或任务设置,作为衡量是否达成目标的依据。如规划大课间管理,就需要做到“五落实、六到位、责任到人”。“五落实”为值班领导落实,活动时间落实,活动场地落实,活动器材落实,带班教师落实;“六到位”为领导督促到位,班主任组织到位,体育指导到位,学生参与到位,各方协调到位,安全检查到位;“责任到人”就是切实落实领导责任、班主任责任和体育教师责任。为了提高活动的实效性,每一项活动还要制订出行动方案,包括时间、内容、步骤、程序、预期的结果和检测手段等,只有这样,才能将可见的规划文本变成扎实的具体行动。

五、貌似神合,缺乏个性品位,建议重心下移深入挖掘提炼规划校本化

笔者曾对调研学校的规划文本进行仔细比对,发现彼此有着惊人的相似度,大到段落格式,小到目标策略,大致雷同,只是在文字表达上有所出入。据了解,各地在推进教育规划论证工作时,为了便于“硬启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都为学校提供“样板规划”,将一些优秀规划文本附在红头文件下发给学校借鉴,这就造成了一些学校为了应付工作,穿新鞋走老路,玩起了文字游戏,变换表达方式,稍加改动就变成了学校自己的规划,这样的规划自然失去了生命活力。

只有适合的才是有效的。套用他校的规划,缺乏对本校资源的深入挖掘,这样的花架子规划,犹如“水上浮萍站不住脚跟”。笔者曾遇到这样一所学校,他们的规划文本是最晚上交的,但该校的文本规划却是最富有内涵的。这源于该校的规划来自从学习、宣传、讨论,再到成文,几上几下,几易其稿,边定边做,边反思,边修改,边落实,规划与工作同步螺旋式上升。所以,其形成的规划文本,用专家的话来说是“沉甸甸的”。可见,管理者只有重心下移,广开言路,深入挖掘,才能提炼出“校本化”的特色来。常州市站在教育发展的最前沿,成功申报了教育部重点课题《阳光体育运动校本化实施与保障体系建构研究》,引导学校开展“健康视野,本土行动,特色发展”,目前已建立了143所阳光体育校本化实施项目学校或体育特色学校,如市一中的健美操、市二中的篮球、市五中的校园体育吉尼斯挑战会、市二实小的武术、兰陵小学的乒乓球、鸣凰小学的小排球、国英小学的羽毛球、博爱小学的校园健身操等,学生的健康成长得到保证,学校的独特文化品位得到张扬,为全市学校体育走特色道路树立了“样板”。

总之,教育规划,既是一项新生事物,又是一项非常艰辛的工作。这不仅需要劳力、劳神,还需要劳心,更需要我们坚守信念,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不断完善过程管理,才能彻底改变学校体育“被动发展”的困境。

参考文献:

[1]赵德成.实践中的学校发展规划:问题与建议[J].中小学管理,2010(11).

第2篇

(一)竞技体育院校的行业特色决定了国际交流的高频率

浙江体职院的行业属性决定了学院在承担着普通高校教书育人的共性任务外,还承担了赛场拼搏、为国争光这一不可替代的竞技体育特色任务。学院近5年接待训练和访问交流的人数超过800人,每年有近300人出席各类国际比赛、学术会议。2010年10月,与美国瓦尔普莱索大学就体育管理硕士专业、教练短期培训、体育夏令营以及高水平运动队互访、交流和培养等方面全面签订了合作协议,标志着浙江体职院教育国际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浙教外[2011]1号文件《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2010─2020年)》详细制定了教育国际化的指标体系,内容包括1个发展目标、7项主要任务及12项规划指标。其中,外国留学生百分比、专任教师访学三个月以上人员百分比以及外派交换生、交流生百分比权重分别为0.13,外国文教专家百分比、全外语和双语授课课程比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国际学术会议(主办或承办)、国际合作科研平台(含国际化产学研基地)、获得国外或国际组织资助的项目、经批准设立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数、共建孔子学院数量、在境外设立办学机构数等9项指标权重分别为0.07。依据各项指标的不同权重统计,2013年8月8日,浙江省教育厅首次对外《浙江省普通高校国际化水平排名》,浙江体职院位列高职高专院校国际化总体水平第一名。(见表1)尽管在竞技人才国际化培养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长期以来形成的体工队模式的惯性思维仍不同程度地束缚着院校化办学。统计显示,浙江体职院目前外国留学生、外派交换生(交流生)这两项指标分别达到4%和2.3%,已经大大超额完成浙江高等教育国际化规划中高职高专应达到的0.1%的指标,这个结果要归因于竞技体育院校国际赛事交流高频率的行业特色。据最新统计,仅2012—2013学年,浙江体职院就有173人次赴国外参加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等各类国际赛事。

(二)竞技体育院校亟需符合行业特点的国际化

该规划把引进优质教育资源,设立教育、教学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建立教学科研合作平台,联合推进高水平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增加高等学校外语授课的学科专业,不断提高来华留学教育质量等作为重点发展项目推进。而浙江体职院目前的全外语和双语授课课程比例、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举办或者承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合作科研平台以及获得国外或者国际组织资助项目的指标都为0,表明在上述几项工作方面存在着不足。并且,填报“浙江省高等教育国际化指标达成情况表”时,浙江体职院发现教育国际化所取得的相关数据与指标要求的标准存在一定差异,而国家、省一级的相关国际化教育规划及评价标准体系对不同类型的院校也存在一定的不适用,非常不适合用来指导、评估竞技体育院校的教育国际化。事实上,更大的困境还在于,浙江省内诸如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等院校已经基于自身办学特色、国际化发展现状及定位制定了本校“十二五”教育国际化发展规划,浙江体职院还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国际化教育规划和行动方案,因此,建立针对竞技体育院校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评估标准体系迫在眉睫。

二、提升竞技体育院校教育国际化水平的对策

(一)树立国际化教育理念,形成自身办学特色

我国竞技体育院校的国际化发展取向是一个“战略”问题,即按照什么样的价值取向深入推进竞技体育院校化改革。新的国际形势对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理念、目标和体制方式都带来了新的思考。“大学是社会的学术文化的枢纽,而一间真正配称大学的学府,则莫不把自己置身于世界大学的星群之中”[2]。有定位才有办学特色,董杰在《现代奥运会支出的分类与模式》中认为,办学特色指“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沉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它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当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影响,得到公认”[3]。竞技体育院校要有自己的办学特色,必须创建自身的优势学科和专业,既要保证学科研究的前沿性,还要保证高水平训练的领先性,能为国家培养出各类高水平的运动人才在国际大赛中争金夺银。国外一些著名的体育院校均有其独特的办学优势,如德国科隆体育学院的体育运动材料研究举世闻名,该校在体育运动的生命周期研究、创伤学研究和教练员培养方面也卓有建树。韩国体育大学的残疾人体育系和体育舞蹈系以及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的高级教练员学校和体育理论与方法学都非常有特色。如同浙江体职院一类的院校要从自身发展的历史、现实条件以及所处的地域环境出发,通过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突出项目优势和办学特色,以确立自己在体育教育系统中的独特身份;做好体育学院人才培养系统的各类项目评估,用详实的数据和详细的分析,对不同专业项目有针对地进行国际化比较研究。比如,浙江体职院游泳项目涌现出了孙杨、叶诗文、罗雪娟、吴鹏、汪顺等一大批在国际上具有高竞技水平的运动员,以及张亚东、朱志根、徐国义等优秀教练员,游泳队曾多次被浙江省人民政府授予“勇攀世界高峰运动队”。2013年9月份第十二届全运会,浙江泳军狂揽32枚金牌中的15块,又以15枚金牌成为刚刚结束的东亚运动会金牌大户。当然,评价竞技体育在国际赛场上的实力和发展状况,客观全面地分析浙江省竞技体育在国际上已有或者潜在优势项目,需要通过每4年一次的奥运会以及每2年1次的世界锦标赛的成绩来反映。统计最近5年浙江省各竞技体育项目获取的金牌数目,游泳项目以奥运会4枚金牌和世锦赛11枚金牌位居榜首,因此,浙江体职院可以围绕游泳项目制定比较全面和长远的国际化发展规划,形成自身的特色。

(二)提升国际化教育影响力,引进、输出并重

世界竞技体育竞争发展趋势愈发明显,各国为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技术水平,都在不断地探索新的训练理念、方法和途径。当前,世界竞技体育在价值取向、管理训练模式、竞赛体制和项目设置等方面都在不断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地发展。因此,紧跟世界竞技体育发展趋势,借鉴行之有效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做法,是做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规划、不断深化竞技体育改革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探索院校化模式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促使运动员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竞技体育迅猛发展的今天,运动员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除了个人的天赋才能和多年的专项训练外,还包括现代化的训练条件、高水平的教练和大量的国内外比赛经验等。以游泳项目为例,伦敦奥运会上,泳坛健将孙杨和叶诗文,依托国内游泳一直以来的有氧耐力训练优势,结合澳洲学习的强度和比赛速率的训练,一举夺取400m、1500m自由泳和200m、400m混合泳等4枚金牌并打破世界、奥运会等多项纪录。2013年全运会结束后,孙杨在接受采访时就说:“目前浙江游泳能够上升得比较快,除了运动员和教练员都非常努力外,还在于2010年后开始的‘走出去’政策,出去之后,我们借鉴并创新了新的训练理念。目前差不多有50%以上的运动员都在接受这些训练,整体实力上了一个档次”[4]。系统跟踪和学习掌握世界运动训练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成果,对改善我国目前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丰富我国的传统经验,提高科学训练标准,有着深刻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然而,“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个‘引进’与‘输出’双向并重的过程,它不仅要求大学要立足本国、积极面向世界,敞开国门,吸收、引进他国的优秀文化成果,同时,也要积极走出国门,将本民族的精华传播到世界”[5]。根据体育项目的不同情况,学院可通过交换生计划、设立资助基金等办法,积极创造条件、寻找途径,让更多的优秀运动员到竞技体育发达国家接受先进的教育培训,提高国际竞争力。同时,能够有计划地接收国外运动员到学院训练学习,以提升学院的国际影响力。

(三)加强国际化教育平台建设,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国际化日益成为世界各国政府的工作,推动教育国际化也越来越体现为国家意志,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都将教育国际化视为一项重要战略工作。菲利普•阿特巴赫曾经指出,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国际化已经从一种边缘、非经常性的或者一种特殊的活动转变成为更加行政化了的,有严密组织的、经过深思熟虑的院校行动计划的组成部分。据调查,截止到2011年底,浙江全省35所本科院校中,100%均设有处级以上的外事部门,其中设立2个及以上外事部门的有17所;全省44所高职高专院校中,59.09%设有处级以上的外事部门,其中设2个及以上外事部门的有8所,占18.18%。“从国际化意识看,全省大多数高校设立了专门的外事管理部门或配备了专职外事管理干部。2/3以上高校将国际化列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超过1/3的高校还专门制定了国际化发展战略”[6]。当前,浙江体职院类的院校应进一步充实和发挥外事职能部门的管理、组织和协调作用,使之成为学院推动教育国际化进程的专门服务机构,研究制定学院国际合作战略发展规划和年度重点工作计划,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力量,积极为运动员和教师在国际合作上创造条件,同时为国际交流提供咨询建议。学院要积极营造国际化办学氛围,给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具有人文关怀的工作和学习环境。除此以外,要建立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高素质教师和教练员保障队伍,学院的整体训练、教学水平才有可能在国际化进程中得到提升。应加大资金投入,积极创造条件,选派优秀教师和教练员到国(境)外进修,接受知名教授、教练员的指导。要在了解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方法和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力度,积极聘请外国专家到学院来讲学和训练、积极参加和申办中大型国际体育会议,使之成为国际学术和经验交流的平台。对竞技体育人才进行文化素质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社会就业能力,还应针对竞技体育人才走出国门、驰骋国际竞技赛场开设面向世界的课程。在教学内容上,要突破传统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局限,克服“唯上”和功利主义倾向,而更为重视教育主体竞技体育人才的需求。推进课程的国际化,一要根据自身需求,开发具有国际意义的校本课程,如国外某优势领域的技体育概况、区域体育礼仪、奥林匹克历史与文化概括等;二要选用和引进可行的国外原版教材,吸引国外专家、学者来讲学;三要根据学生需求,在学籍管理中制订特殊的政策和办法,合理、弹性制订课程体系。

三、结语

第3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课;分层教学;现状;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9-0115-06

Research on the Status-quo and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Layered P.E. Teaching of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WU Xiao-yang

(P.E.Dept.,Shandong Industry and Commerce College, Yantai 264005, Shandong China)

Abstract: By researching the P.E. teaching outline of 36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es (HEIs), it finds that the P.E. teaching management model of HEIs is diversified. And layered teaching has not been applied widely. By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expert interview, it makes an in-depth analysis on the status-quo of the layered teaching in the P.E. course in HEIs and finds that in the practice,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such as limited application scope, lack of layered methods, incomplete test measures, negative impact on the student self-esteem and shortage of education resources. For the existing problems, it proposes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layered education in the P.E. course in HEIs. It suggests that HEIs shall take layered teaching as the focus and premise, combine their own education features, and properly use teaching resources and reform P.E teaching according to their own condition.

Key words:

HEIs; physical education; the layer teaching; status-quo;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2010年7月29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向全社会,提出了“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方针,其中育人为本是核心内容,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教育规划纲要》较以往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注重“因材施教”,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分层次教学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1]。

为深入了解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现状,通过调查分析、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以及专家访谈等方法,进行了广泛而细致的调研。调研发现,我国普通高校大学体育课分层教学实施的范围还不够广,多数学校没能将分层教学列入教学大纲,近十年虽然关于分层次教学的实验研究较多,但缺乏全面性和持久性。有些改革步伐较快的学校,虽然原来已经实施分层教学,由于实施过程中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转而在改革中放弃了分层教学,改为其它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的颁布,普通高校体育课正面临新一轮教学改革,在普通高校体育课中推广实施分层教学是《教育规划纲要(2010-2020)》的要求,也是普通高校体育课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分层教学实施现状的调研,发现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在普通高校推广实施分层教学的有效办法和发展策略,促进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加快普通高校体育课中推广实施分层教学的步伐。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分布于全国各地的36所普通高等学校大学体育课的教学大纲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分层教学实施情况进行研究。

1.2 研究方法

1.2.1 调查分析法 通过查阅36所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大纲,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与分析。

1.2.2 文献资料法 查阅普通高校体育课分层教学的相关文献28篇,对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分层教学实施情况进行深入研究。

1.2.3 问卷调查法 采用随机发放问卷的方法向山东、北京等地已经实施分层教学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发放问卷300份,对大学生的体育课满意度进行调研。问卷回收率100%,回收问卷均为有效问卷。

1.2.4 专家访谈法 对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在读的高级访问学者15人进行访谈,了解同行专家对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看法。访谈对象均是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普通高校教师,分别来自于全国12个省(市)的普通高等学校。

2 结果与分析

2.1 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现状

2.1.1 体育课分层教学教学管理模式实施情况 运用网络搜索查看学校网页的方法,查阅调研了分布于全国各地的36所普通高等学校大学体育课的教学大纲,其中211大学12所。

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都是采用体育选项课教学模式,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管理模式呈多元化状态,分层教学尚未大范围实施,见表1。

2.1.2 现行大学体育课分层教学管理模式优缺点分析比较 通过中国知网查阅普通高校体育课关于分层教学及课内外一体化的相关文献28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过程中发现,从2001年开始有关普通高校体育课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表明: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2];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可显著提高学生体能、心理素质和体育认知水平[3];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不仅包括课内,而且包括课外和校外[4];课内外一体化体育课程,体育教材结构有了新的含义,既注重知识、技能学习,又重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5]。但现行的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管理模式存在的一个共同的缺点是缺少分层教学的内容,这就违背了“因材施教,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教育观。为克服这一缺点,可在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模式中融入分层教学的内容,即选项课分层教学结合课外俱乐部一体化,进一步完善俱乐部课内外一体化模式。

已经实施选项课分层教学的学校中,体育课分层教学管理模式主要有“体育选项课分层教学模式”和“选项课分层教学与课外俱乐部一体化教学模式”两种,在总结文献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两种分层教学模式的优缺点进行了简要的分析比较,表2。

上述分析显示,选项课分层教学与课外俱乐部一体化教学模式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模式,但目前采用这种教学模式的学校还比较少,在被调研的36所高校中,只有一所学校采用了这种教学管理模式。

2.1.3 体育课分层教学选项课分层方法的情况 通过对8所已实施分层教学高校的体育课教学大纲研究得知,当前体育课分层教学大都是采用三个层次的分层方法,即将各专项的选项课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三个层次。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各学校的分层办法不尽相同,主要有以下三种分层办法:

第一种是采用大一选项课初级班,大二提高班,大三选修高级班的授课模式,即大一选了某专项初级班合格后,大二才能进入该专项提高班学习,提高班合格后才能选修高级班。这种分层办法的优点是容易操作,但采用这样的分层方法并不能很好地实现分层教学的目的。

第二种是采用大一开设初级班和中级班两个层次供学生自由选择,大二开设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供学生选择,大三开设选修课的高级班,但不允许学生在同一专项同一层次第二次重复选课。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较好地满足学生的选课愿望,缺点是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水平,盲目选择高层次班级,给教师上课带来一定困难。

第三种是大一进行身体素质测试,测试达标才能进入专项班选课,测试不合格的进入体能综合班。这种方法的优点是能较好地体现因材施教,有利于实现体育课教学目标,缺点是容易使部分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2.1.4 体育课分层教学的考核与评价情况 在对8所已实施分层教学的普通高校体育课考核与评价方法的研究中发现,现行体育课分层教学考核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在不同层次班级是不一样的,低层次班级的难度要比高层次班级小的多,有的学校虽然不同层次的班级考试内容一样,但达标与技评的标准却是不同的,这样就造成有些运动技术相对较好的学生体育课成绩低于比自己技术水平差的同学,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的不平衡,而且多数学校都将体育课成绩作为评定奖学金的标准课程之一,那些有希望评上奖学金的学生可能对此更加不满。虽然有的学校采取高级班增加学分的方法来弥补这一不足,但在没有实行完全学分制的情况下,这种弥补措施实际意义并不大。特别是那些通过测试来进行分层次的学校,由于学生不能自主选择班级层次,会使这些学生感到不公平。因此,普通高校体育课分层教学考核评价办法尚需改进。

2.1.5 大学生体育课的满意度调查情况 运用随机发放的方法对北京、山东等地已经实施分层教学的普通高校大学生发放问卷300份,针对大学生对体育课的满意度进行了简单的问卷调查(表3)。

调查中有95名大学生勾选了对体育课不满意的原因复选项,见表4。

由表3、表4的数据可见,当前已经实施分层教学的普通学校大学生对体育课的基本满意度尚可,但不是很高。大学生对体育课不满意度原因主要集中在“选不到自己喜爱的项目”和“上课人数太多”两个方面。

2.1.6 专家访谈情况 为了进一步验证上述研究结果,对北京体育大学研究生院15名高访学者进行了走访调查,访谈中发现在他们所在的15所高校体育课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只有2所,仅占13.33%,比网络调查的结果还要低出很多。有的学校虽然在教学大纲里制定了选项课分层教学的内容,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并没有按大纲的要求进行上课,甚至还有个别学校连体育选项课都没有实施,还是按自然班上课。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学管理者对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选项课分层教学太麻烦。另外一个原因是当前中学体育教学与大学体育教学的衔接出现脱节,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时身体基本运动能力较差,大一进行体育普修课教学实质上是对中学阶段的补课和充电[6]。专家认为,对于大一学生身体素质差的客观情况,可呼吁加强中学体育课的教学,从长远来看大学阶段还是实行选项课好一些。

访谈中有多位专家针对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难点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专家们认为,实施分层教学面临的难点问题主要有:首先是低层次学生的心理影响问题,因为运动技能测试不达标而被分配到低层次的班级后,这些学生会产生被歧视的心里感觉,进而对体育课产生畏惧心理,从而影响他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其次是体育课考试方法问题,由于不同层次的专项课考试标准不同,会出现运动技能差的学生体育课成绩比同专项运动技能强的学生还高的现象,这其实违反了教育公平的原则,尽管教师会找出一些理由解释,仍会使少数运动技能较强的学生产生不满情绪;第三是教学资源不足问题,因为学校体育课教学资源不足,有一些学生会选不到自己满意的专项课,被迫调剂到自己不喜欢的专项课里,大大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交谈中还发现,当前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存在着许多的制约因素,针对这些制约因素对各位高访学者进行了专门采访,在多选的调查中认为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制约因素是“教学管理者对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的有10人,占总人数的67%;认为“分层教学实施过程较为繁琐”的有8人,占53%;认为“场地器材不足”的有6人,占40%;认为“师资力量不够”的有5人,占33.33%。

2.2 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述调研发现了一些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存在的问题,总结如下:

2.2.1 实施范围不广泛问题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的范围不够广泛,调查数据显示只有22.22%的高校将分层教学列入教学大纲,分层教学尚未广泛实施。出现这种现状的主要原因是体育课教学管理者对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造成的,另有少数学校是因为在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碰到一些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最终放弃了分层教学。

2.2.2 分层方法欠佳问题 在已经实施分层教学的普通高校中,体育课分层方法主要是采用较为传统的三个层次的方法,即将各专项选项课分为初级班、中级班和高级班。这种分层方法虽然有其自身的优点,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利的影响,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

2.2.3 考核方法不完善问题 现行体育课分层教学的考核评价方法大多是在不同层次的班级中采用不同的内容和不同的评价标准,这样做的结果会导致部分运动能力较强的学生体育课成绩反而低于比自己差的同学,使一些学生认为体育课考试不公平,特别是希望获得奖学金的学生,不满情绪更大一些。虽然有的学校采用高层次的班级增加学分的办法来弥补考试标准的差别,但在没有实行完全学分制的情况下,这种弥补意义并不大。

2.2.4 学生心理影响问题 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过程中,采用通过体能测试来进行分层的方法,有可能对那些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伤害,大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认为分层教学对学生的自尊心有伤害的只有15人,占对体育课不满意意见的15.78%,占调查样本总数的5%。虽然这部分学生所占的比例较小,但按照现代教育理念要关心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分层教学对学生心理影响问题应引起足够的重视,采取适当的措施,尽力减小这种影响。

2.2.5 教学资源问题 近些年,由于招生数额的逐年扩大,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资源(体育场馆、师资力量等)严重不足,致使体育课班级人数大幅增多,上课的生均场地面积大大减小。据资料数据显示,国内某省38所大学中,田径场(400 m标准场地)有35块,平均6 018人拥有1片场地,与教育部的标准要求相差22片,篮球场389片,平均541人/片,差额是753片,排球场233片,平均904人/片,差904片,等等[7]。另据不完全调查,当前体育教师的数量差额也很大,这些体育课教学资源的短缺也是影响普通高校体育课分层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

2.3 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发展对策

2.3.1 推荐采用选项课分层教学与课外体育俱乐部一体化教学模式 体育教学俱乐部当前已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在俱乐部的发展过程中,俱乐部呈现多种形式,主要有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模式、课内体育俱乐部模式和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模式三种,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体育教学模式,虽然处在起步阶段,但它代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8]。依据现代教学理念,普通高校体育课的教学管理模式,要紧紧围绕分层教学这个中心环节。因此,在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模式中融入分层教学的内容将是当前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首选。

专家认为,课内分层教学与课外体育俱乐部一体化模式既能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注重学生的差异,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又能从当前我国普通高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缓解高校场馆和师资短缺的现状,能充分实现大学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便于管理,可操作性较强,值得广泛推广。但任何教学模式都不是固定不变的,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在普通高校体育课分层教学实践中要注意结合各自学校场馆、师资、地域特点等方面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避免千人一面。

2.3.2 改进选项课分层方法 传统的选项课分层教学一般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这种分层方法的初衷是为了照顾两头的学生,解决技术较差的学生“吃不了”,技术好的同学“吃不饱”的问题。在实践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是处于中级班的水平,初级班和高级班人数较少,而被分到初级班的学生成为少数人,容易产生被歧视的心里感觉。

为解决上述问题,可将每个单项选项课分成两个等级,A级班和B级班,并分别制定各项目的A、B级教学计划、大纲和考试标准。A级班的课程目标定在传统的初级班和中级班之间的水平上,B级班的教学目标设定在原中级班和高级班之间的水平,选课时可不对学生进行水平测试,让学生自己选择A、B层次。这种分层方法的特点是重点照顾两头,让处在中间水平的大多数学生向两头靠拢,优点是即解决了新生分班前要进行运动技能测试的弊端,又可有效缓解低层次学生的心理负担。

2.3.3 改革体育课考核评价方法 大学体育课的考核与评价是促进体育课程目标的实现和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应建立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性的评价体系。在评价方式上,既要注重终结性评价,又要注重过程性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既要包括对学生体能和技能的评价,更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9]。

基于上述选项课分层教学与课外俱乐部一体化教学模式和A、B级分层方法,参考同行专家的意见,初步构建了“普通高校体育课考核评价体系”供大家参考,表5。

从表5可以看出,体育课分层教学采用了课内外相结合的考核评价方法。一、二年级体育课程考核权重比例为选项课课内成绩权重50%、40%,《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权重30%,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权重20%、30%。选项课实行分层教学,为体现教育公平的原则,可将A级班的二级权重定为100%,B级班的二级权重定为90%。三、四年级没有体育必修课,主要以《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为主,为了鼓励学生参加课外俱乐部活动,可采用俱乐部活动获得学分替带体育选修课学分的方法,例如,学生参加50 h课外俱乐部活动替代一门体育选修课的办法等。这种考核评价体系的优点是既注重体育选项课运动技能和理论知识的考核,又兼顾学生课外活动的参与情况,同时与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相结合。另外,在体育选项课的具体考试中,既体现了考试的公平性,又给学生自由选择A级或B级班的机会,且B级班的学生人数较多,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差等生的心理压力。

2.3.4 结合学校特点,因地制宜实施分层教学 现代教学观认为学科教学作为教育的基本活动形式,其目标应全面体现教育的培养目标,体现教育功能的前瞻性,体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而且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与此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即学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10]。

普通高校体育课分层教学的教学实践中,体育课教学资源好的学校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分层教学计划和实施办法,充分满足大学生的体育课需求;而教学资源不足的学校也不能自暴自弃,应立足现有条件,想尽办法,开发一切可利用的条件,实施分层教学。例如,某学校学生选课时羽毛球是热门项目,教师和场地资源严重不足。于是,采取了将排球场和篮球场拉上羽毛球网,地面贴上胶带,建成了简易的羽毛球场地,供上课使用。师资力量不足,就进行内部教师技能培训,满足学生选课需求,得到了学生一致好评;再如,某高校由于连年扩招,导致体育课师资和场地严重不足,篮球专项课班级人数达到50人以上,而场地只有两个篮球场,这样就给教师的技术教学造成困难,学生在体育课中的练习次数不足。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采用了课内外相结合的办法,将篮球课外体育俱乐部作为体育课的延伸和辅助,教师定点辅导,为各二级学院(系)培训一定数量的篮球单项体育骨干,然后由这些骨干负责组织、辅导该学院(系)篮球俱乐部的其他同学,每学期末以创新学分的形式对这些骨干进行奖励。这种方法即可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篮球专项技术又保证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的人数,同时解决了学校场馆、师资等方面的困难,可谓一举多得。另外,学生在选择课外体育俱乐部时,完全按照自己的爱好和意愿去进行选择,会出现有的体育单项俱乐部人数很多,而有的俱乐部人数甚少。针对这种情况,在组建体育单项俱乐部时,可将大的学院(系)和人数较多的俱乐部具体到系年级分组,小的学院(系)和人数少的俱乐部则以系为单位组建,甚至可以几个系联合组建一个俱乐部。

总而言之,普通高校要以分层教学为中心前提,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点,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课教学改革。

2.3.5 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管理者的思想认识 学校领导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是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有力保障,因此每一个从事体育教育的工作者都要肩负起体育课程改革的重任,加强宣传力度,使学校各级领导能充分认识到体育课中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深刻解读《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分层教学的指导思想,促进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3 结论与建议

1)现阶段普通高校体育课中实施分层教学的范围不广,实施的程度不够深入,实施过程中存在着实施范围不够广泛、分层方法欠佳、考核方法不完善、学生心理有负面影响以及教学资源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广泛推广分层教学任重道远。

2)课内分层教学与课外体育俱乐部一体化模式是一种既符合教育规律又适合当前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改革实际情况的较好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管理模式,值得广泛推广。

3)加强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具体实施方法研究,为体育课分层教学实践提供有益的经验。

4)加强普通高校体育课实施分层教学的组织领导,深刻解读《教育规划纲要》精神,加快推进体育课分层教学实施进程。

5)普通高校要以分层教学为中心前提,结合学校自身办学特点,合理利用教学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体育课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J] .人民教育,2010.

[2] 许明荣,等.高校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24(3):381-383.

[3] 陈天霞,等.“课内外一体化”课程模式的实效性研究[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90-91.

[4] 韩勤英.从终身体育看家庭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一体化[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3):380-381.

[5] 陈海啸,等.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课内外一体化[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39(12):108-111.

[6] 谭曙辉,刘成.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前瞻[J] .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8,23(1):76-78.

[7] 张浩,等.分层教学模式在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的应用研究[J]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1):101.

[8] 郁俊,周君来.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新教学模式的可行性研究[J]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6):83-84.

第4篇

1.请谈谈制定校长专业标准的背景和意义?

答: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促进校长专业化,提高校长管理水平;《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提出,制定普通中小学校长专业标准,提高校长专业化水平。2013年2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学校校长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对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校长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校长培训机构及广大校长都期盼教育部尽快出台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按照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工作要求,我部将研究制定《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列为教育部2014年重点工作。

2.能否介绍一下专业标准的研制过程?

答:一是课题研究与政策文本起草阶段。2013年7月,我部立项委托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启动了专项课题研究。2014年6月,课题组按时完成课题研究和标准文本的起草工作;9月,我司汇集专家力量,会同课题组多次召开专题会议,修改完善标准文本,形成了专业标准征求意见稿;10月,就专业标准文稿征求了部内有关司局、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部分校长的意见, 11月,我司组织力量逐条研判反馈意见、合理吸收有关建议,研究与修订专业标准文本,形成了专业标准送审稿。

二是专家论证与标准文本修改阶段。按照我部标准出台新的工作程序,12月12-13日,我部委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组织召开了专业标准的专家论证会。与会专家充分肯定并高度评价了专业标准。与会专家认为:《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既充分体现了教育改革与发展对中小学校长的统一性要求,也反映了对高中校长的特殊性要求,对于引领高中校长的专业成长、促进高中教育内涵发展具有重要价值。我司根据专家论证会专家组的意见与建议,进一步研究修改专业标准。

三是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与专业标准印发阶段。2014年12月19-26日,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在我部官网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社会反响良好。我部累计收到对《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提出意见63人次,各方意见认为:专业标准认真贯彻了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突出了高中学段的特点;内容翔实、体系设计合理科学、针对性强;已基本成熟,建议教育部尽快印发。我部根据各方意见,进一步修订完善了专业标准。经部领导批准,教育部于1月10日印发了普通高中专业标准。

3.专业标准有哪些主要特点?

答:专业标准充分体现出以下四个方面特点:

一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专业标准强调校长(园长)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贯彻落实提出的“四有”好老师要求,引导支持教师坚定理想信念、提高道德情操、掌握扎实学识、秉持仁爱之心,不断提升教师的精神境界;增强法治观念,依法治校,依法履行法律赋予的权利和义务,加强法治教育。

二是着力体现高中学段的特点特色。《普通高中校长专业标准》强调高中校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等要求。

三是关注学校管理现实问题的解决。专业标准强调师德违规处罚。校长要注重培养优良的师德师风,要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和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专业标准强调教学改革要求。普通高中校长要落实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着重强调了普通高中学校校长要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和青春期教育。专业标准关注基础教育领域的突出问题。普通高中不得违规补课和增加课时,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要确保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

4.如何实施好专业标准?

第5篇

前不久,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组织检查组深入北京16个区县的247所学校评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北京市16个区县全部达到评估验收的标准,公众满意度达到85分,一次性通过验收。北京坚持“创首善,建一流”,以“公平、优质、创新、开放”为目标,以教育民生观为指针的教育综合改革“北京理念”,赢得了教育部、教育督导团专家组的好评。

政府履职 保障义务教育优先发展

义务教育法律责任、首都城市功能定位,是北京市、区政府依法履职的立足点。北京市坚持科学规划和标准引领,一方面将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教育规划纲要、“十二五”教育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另一方面,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等系列标准,引领全市各区县及中小学校达标建设,不断缩小城乡、区域、校际差距。

加强组织保障、确保经费投入,是北京市推动义务教育优先发展的重要抓手。北京市逐年提高教育经费,投入总量从2010年的202亿元增长为2013年的364亿元,3次上调定额标准;2013年小学、初中生均教育事业费支出分别达到2.17万元、3.25万元,生均公用经费分别达到0.99万元、1.37万元。

为了进一步落实责任,北京市还从市级出发,加强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不断完善教育部门牵头,发改、财政、人社等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并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情况作为考核区县政府工作的重要指标。16个区县相应建立了主要领导负责的领导机制、相关各部门联动的工作机制、经费投入优先到位的保障机制、向农村倾斜的机制,明确责任,层层落实,建设好每一所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

办学达标 标准化建设供给优质资源

为应对近年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人口剧增的趋势,北京市进行了新一轮大规模的学校基本建设,使义务教育规划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学校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城乡办学差别进一步缩小,城乡学校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一是服务办学条件标准化,重点工程持续推进。高标准实施初中建设工程、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校舍安全工程和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改善系列工程,完善小区配套学校建设办法。自2012年起实施中小学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以来,仅以城乡中小学建设工程为例,全市共确定220个项目,总建筑面积约418万平方米,计划总投资216.2亿元。

二是服务优质资源扩大和薄弱学校改造,建设项目重点倾斜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市级每年投入超过30亿元用于农村中小学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等。2014年,投资近3亿元实施“扩大优质资源、改善校园环境”暑期改造工程,惠及162所体制改革校。

三是服务办学条件提档升级,重点加强学校信息化、数字化建设。全面推进“三通两平台”工程建设,建成由市级骨干网、区域网和校园网三级网络构成的北京教育信息网,建设100所中小学数字校园实验校,全市多媒体教室全面覆盖,小学、初中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分别达到14台、22.7台。

人才强教 打造高素质专业师资

教师是改革推进的第一资源,北京市持续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一方面从制度建设上,整体优化教师结构和探索实施干部教师交流制度,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投入,整体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和待遇水平。多措并举有力提升了教师专业能力,造就了一批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

首先是优化教师结构,北京市统一了城乡教师编制标准、师资配备并向农村学校和短缺学科倾斜。如在实施三年行动计划中,专项招聘1000名教师用以解决农村学校音体美教师不足问题。而为了在此基础上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互补,2011年北京市实施了义务教育学校干部教师交流制度,采取全职交流、骨干教师兼职支教、送教下乡、名师讲学团、校际联盟和学区内交流等多种方式使教师交流常态化。

其次保障培训经费,按专任教师每人每年不低于一千元标准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整体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为缩小城乡差距,市级每年投入近1亿元用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其中3千多万元向农村倾斜。

此外,各远郊区县着力改善教师待遇。在特级教师、市级学科教学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评选中设立农村专项指标或岗位,保障每一所学校至少有一名区级及以上骨干教师;设立专门的针对远郊区县专项资金,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建立补贴制度,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综合改革 打出优质均衡组合拳

北京市将改革作为均衡发展的动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聚焦学生的实际获得,坚持问题导向,以优质教育资源的重组整合和考试招生评价制度改革为“双杠杆”,撬动公平与均衡、素质教育与减负问题的突破,打出了独具北京特色的组合拳。

首先,纵横联合扩大优质资源,从根本上破解择校难题。一方面横向联手增加优质资源,通过对外引进名校办分校、城乡一体化学校的学区制、教育集团与集群、协作区、联盟组团等方式,拉动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广覆盖;另一方面则是纵向贯通培育优质资源,通过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九年一贯对口直升等方式,打通学段、校际优质资源融通,一大批普通校快速成长为新型优质校。

其次,完善公平规则,落实免试就近入学。面对择校痼疾,2014年北京市坚决取消“共建”、力推“十五条择校禁令”,规范特长生、推优等入学工作,首次启用了全市统一的小学和初中入学服务系统,全程记录每一个孩子的入学途径和方式,公开透明保障免试就近入学。2014年,小学就近入学比例92.26%,初中77.64%(不含特长生、民办学校和寄宿制学校入学),城六区就近入学比例提升明显。

第三,着力推进中考中招改革,促进入学机会均等。优质高中名额分配比例从2014年的30%,增至2015年的40%,总体按3:7的比例分配到优质初中校和普通初中校;同时强化优质高中招生计划市级统筹,中招新增三类优质校名额分配,重点向远郊区县和普通初中学校倾斜……一系列政策明显增加了普通初中校和郊区县初中的毕业生升入市区示范高中的机会。

此外,通过创建在线教育服务新模式,拓展优质公共教育服务。如建立北京数字学校,利用网络、电视以及微信平台向全市中小学生免费提供21个学科15000多节数字化名师同步课程;面向初中校学生开展名师在线学业辅导、作文辅导、学业水平诊断测试和语数外学科信息推送等。系列举措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总量和义务教育整体质量的双提升。

素质教育 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聚焦立德树人,北京市充分发挥首都丰富多样的人文资源,加强市级统筹引领,有效运用全社会资源,引导学校将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服务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全链条”。

一是深化课程教学改革。通过制定落实中小学语文、英语以及初中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学改进意见,实施“中小学开放性语文学习活动计划”和“初中开放性科学实践活动计划”等新举措,扩大学校课程自,改进课程结构,丰富配套资源。

二是不断加强社会大课堂建设。通过优化整合全市576家单位的教育资源,每年实现120余万人次中小学生走进社会大课堂。以2014年为例,北京市将“博物馆之春”、《学生教育计划书》、“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等作为抓手,充分实现社会大课堂可持续发展和常态化应用。

三是着力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和艺术素养。依托艺术院校推进音乐、舞蹈等课程体系建设,组织高校和艺术院团支持140多所小学体育美育特色发展;实施中小学体育工作三年行动计划,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达标率逐年提高;深化中考体育考试改革,探索增加过程性考核和运动技能考核;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实施课外活动计划,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

四是建立起减负增效的长效机制。回归基础、弱化选拔功能是北京市推进考试制度改革的重点。深化中考命题改革,取消偏难繁怪考题;出台减负“八项严格规定”和规范教育教学行为的“二十条规定”;构建具有首都特点的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等综合举措,保障减负增效机制的有效建立。

教育公平 为各类群体提供均等机会

为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北京市依法保障包括随迁子女、残疾儿童少年等在内的各类特殊群体平等受教育的权益,共享优质教育。

一是切实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权益。不断完善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投入保障和综合协调机制,按实际在校学生数和定额标准划拨所有接收学校生均经费、核定公办学校的教职工编制,并给予学校专项扶持。2014年义务教育阶段随迁子女总数47万人,83.6%在公办学校就读。在公办学校不断挖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通过政府委托办学、购买服务方式保障随迁子女入学。

二是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制定实施“融合教育行动计划”,着力建设以随班就读为主体、特教学校为骨干、送教上门等多种教育形式为补充的现代特殊教育办学体系。市级每年投入特教专项经费1亿元,加强特教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并在评职评定等方面给予倾斜。

三是大力实施义务教育“三免两补”政策。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交学杂费,教科书由政府免费提供;低保低收入家庭寄宿生、工读学校学生、特教学校住宿生、10个郊区县农村户籍寄宿学生免交寄宿费,每人每月发放240元伙食补助,每人每年提供300元助学补助。政策倾斜保障各类群体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第6篇

50多年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减负政策,对遏制学生学业负担过重倾向的恶化起到了积极作用。近年来,减负被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2010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以及《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全国再次掀起了为中小学生减负的热潮。

一、中央政府积极为减负制定政策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规定了义务教育阶段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的任务,强调减负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今后将从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思路出发,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科学设计课程和教材难度、规范办学行为、建立监测公告制度、规范各种社会补习和教辅市场等措施;学校要做好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丰富学生课外及校外活动等工作;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合作。

为了全面实施《教育规划纲要》,十二五规划提出了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问题。要求建立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加大对违反中小学办学行为规范行为的惩处力度。建立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和标准的责任制度。建立各种教辅材料和课外补习班的管理制度,鼓励家长、社区和新闻媒体进行监督。到2015年,基本实现中小学生全面减负的目标。《十二五规划》还进一步对“推进素质教育,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试点”做出具体要求: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考试评价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途径和方法。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建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措施和办法。研究制定义务教育质量督导评价办法,改革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机制,探索地方政府履行推进素质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这些规定,体现了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

为此,2010年中央政府启动改革试点,统筹规划,整体推进,从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入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政府和教育部门采取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调整教材内容,科学设计课程难度,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革考试评价制度和学校考核办法,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监测和公告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途径和方法等具体措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推出地方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对减负的目标、具体措施、配套政策、实施保障条件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尤其是对课程、学生作业量、补课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管理。辽宁省盘锦市、江苏省南通市、安徽省、山东省、陕西省西安市、甘肃省部分市县等地,减负的重点任务是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改进考试评价制度,探索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途径和方法。北京市、广东省深圳市等地,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北京市、、上海市、广西壮族自治区、甘肃省部分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课程,推进中小学德育内容、方法和机制创新,建设民族团结教育课程体系,探索建立“阳光体育运动”的长效机制。北京市、天津市、黑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陕西省、四川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部分市县等地,开展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发展试验,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探索西部欠发达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措施和办法。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安徽省、湖北省、海南省、重庆市、云南省部分市州、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部分市县等地,研究制定义务教育质量督导评价标准,改革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综合评价办法,建立中小学教育质量监测评估机制,探索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

二、地方政府积极开展减负实践

并取得一定成效

为了配合中央政府的改革试点工作,各省市相继制定了改革试点方案。

山东省颁布了《基础教育综合改革试点的总体方案》,要求建立规范办学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学生课业负担的长效监测机制,明确学校责任,把禁止在职教师有偿补习纳入教师考核和学校聘用合同管理,同时加大对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的监管力度。二是完善教育行政问责制度,对学校及在职教师的违规行为,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处罚。

江苏省南通市颁布了《推进中考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拟用4年时间,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并适应义务教育课程改革需要的中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制定了改革考试内容、考试形式、特色课程、评价制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和优质课程资源体系、规范办学和学生课业负担监测机制等改革措施。其最大的亮点是制定了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学业水平测试和文化科目考试相结合的中考改革模式。并从组织机构、工作培训、实施评估等三方面完善改革的配套政策。进一步提供了开发区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学校组织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生参加活动提供制度保证和基本规范;在全市建立了九大学科教学研究基地,推进教学改革和“减负”增效;开发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生管理和考试管理信息平台、市财政设立改革专项资金等保障条件。

安徽省颁布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提出改革试点的目标是:到2012年,在全省范围内初步规范各类招生、办班、收费行为,并规范教材管理;到2015年,在全省范围内基本实现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建立起稳定的、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秩序。为实现上述目标,安徽省出台了三项改革措施:一是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三是健全评估与督导制度。安徽省还从四方面完善改革的配套政策:一是完善《教育部关于当前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指导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管理规范办学行为的意见》的配套政策,制定规范招生、办班、教学、收费等方面的实施细则。二是建立健全政府对规范办学行为的教育督导评估机制,加强对规范办学行为工作的考核评估,并将改革方案的实施情况纳入县级党政干部教育工作考核指标体系。三是明确、细化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标、工作重点、保障措施和考核办法,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为保障改革方案的实施,安徽省拟采取加强政策法制的保障、加强机构队伍的保障、加强监督考核等措施。

北京建立了减负监测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导全市小学率先减负。2011年,北京市教委提出,将从三个方面进一步加强减负工作。一是推进小学规范化建设工程,依据有关政策文件,规范学校的办学行为,落实减负的有关要求;二是结合开展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反馈工作,聚焦课堂,转变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三是采取专项课题研究的方式,开展理论和理念、现状调研和实验等方面的研究,理性分析负担的成因,引导全市小学主动减负、有效减负、率先减负。两年来,北京市中小学的减负意识增强了,减负实践取得一定效果。

浙江省2010年8月开始新一轮减负。推出六项严格措施:一是严格开设课程,所有中小学都必须依法依规开设课程,不得随意加大课程难度、增减课程和课时、赶超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尤其是要坚决防止和杜绝搞两张课程表的弄虚作假行为的发生;二是严格控制作业量,今后教师布置作业,自己首先要做,自己没有做过的作业不能布置给学生;三是严格控制补课,诚然这方面社会上违规问题比较严重,但我们首先要抓好自身;四是严格规范考试管理,各地不得以任何形式给学校下达升学指标,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布学生成绩,不得以升学率或考试成绩为标准对学校、班级、教师和学生进行排名;五是严格确保学生的休息和锻炼时间,小学生、初中生在校上课时间分别不得超过6小时、7小时,住校生晚自修每天不得超过2课时,学生每天至少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六是严格规范招生秩序,义务教育阶段任何学校不得举行或变相举行与入学相关的考试、测试。建立六大制度保障:一是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质量评估制度,重点是规范命题,控制命题难度;二是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情况通报制度,各地每年都必须向社会公布辖区内各学校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三是加重学生课业负担责任追究制度,市、县教育行政部门每学年都要与校长签署规范办学责任书;四是课业负担征求意见制度,学校每学期都要举行征求意见会议,听取学生和学生家长意见;五是教学活动安排公示制度,每所学校在每学期开学一周内要向师生公布课程安排等情况;六是家校联动制度,不断强化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育人的责任。推进减负,家长是重要方面,我们要向广大家长多宣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同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此来减少家长的疑虑和担心,增进家长对减负的理解和支持。为了确保减负各项要求和相关规章制度的落实,浙江省切实加强督导、督查工作,各级督导机构都要把减负作为突出任务来抓,充分运用“督学”和“督政”这两手,督促和检查减负措施的落实;进一步完善与减轻过重课业负担相关联的奖惩措施,定期对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情况进行检查和通报,把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作为对教师和学校评先评优的必备条件,作为对各地教育科学和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经过一年的努力,系统内的减负自觉性增强了,社会对减负的关注和监督也增强了。

经过两年的努力,推进素质教育、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观念,在全国各地深入人心,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学校体育工作和招生考试制度等环节正在发生积极而深刻的变革,减负收到了显著成效。

三、我国减负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由于片面追求升学率,导致中小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的情况依然存在,中小学生的课外作业仍然很多,中小学生大量参加课外学习培训的状况也越演越烈,学生睡眠不足的现象也普遍存在,教育部门、学校、社会和家长之间还没有真正形成工作合力。学生的学业负担总体而言并没有减轻,甚至有加重的趋势,过重的课业负担严重损害儿童少年身心健康。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因素有三大差别、人口压力、用人制度、社会评价、教育观念、国民教育体系,尤其是高等教育资源、教育体制和结构、学校发展均衡、教育评价和考试制度、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与方法、教师素质等。

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共同努力,标本兼治,综合治理。今后,各级政府要把减负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依法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建立健全检查监督机制,加大减负规定的执行力度,减轻学生负担。学校要继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师业务素质,改进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减少作业量和考试次数,把减负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严格执行课程方案,不得增加课时和提高难度。各种等级考试和竞赛成绩不得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入学与升学的依据。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尊重子女的健康情趣,培养子女的良好习惯,加强与学校的沟通配合,共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第7篇

关键词:体育、艺术2+1项目 体育技能类项目 设计要素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在体育课程上开设"体育、艺术2+1项目",是我国开展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的首要工作,目的是培养新时代的青少年全面发展,增强青少年的体育意识,提高青少年的体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追求阳光体育的趋势逐渐在上升,并形成一种体育锻炼的氛围,吸引学校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号召全国人民都参与体育锻炼中来,形成一种社会新潮流,新风气。鼓励青少年从室内走向室外,从静态转入动态,来到操场,呼吸大自然新空气,立足于阳光下,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劳逸结合地学习。这既培养了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兴趣,又有助于提高体质健康的水平。把"体育、艺术2+1项目"真正落实下去,这符合教育部的规划的精神,让学生掌握好体育技能和艺术特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基础,为全面促进体育和艺术教育,推动课改,深化素质教育。

二、实施"2+1项目"面临的困境

(一)师资短缺是实施"2+1项目"的最大瓶颈。目前教育部在大力倡导阳光教育,但国内的课程存在很多缺陷,缺少像"体育、艺术2+1项目"这类的课程安排。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它要求学校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利用科研的力量,对课程改革加大投入,进行分析探究,找到新增课程的存在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实验研究。而对于教师来讲,则要自己进行这方面的课题研究。目前教育部已经推行新的体育课程--"体育、艺术2+1项目",有利于推动素质教育,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是完全符合《教育规划纲要》精神的。不过,在现行条件下,推行这一项目,应当完善人才评价与选拔制度。

(二)教学资源的匮乏限制了教师教学活动的开展。目前国内绝大多数的中、小学校中的教学设施比较短缺,场地器材配备不齐全,有的班级的学生数严重超过正常规定,加之对课时安排或教学场地的安排不合理等等,会给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打击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逐渐形成不愿意上体育课的意识,甚至想尽办法逃课。学生对体育课的抵触情绪会影响体育教师的教学热情和责任感,教师在这方面的创新意识就很难被发挥出来了,体育教学也就难以进行下去了,教学改革也就只是空谈而已,这非常不利于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以及推行。

三、实施"2+1项目"的策略

(一)深刻认识到转变传统教学方式的迫切性。古人日:"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通过这句古人说的话,我们可以看出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很重要,教学方法更重要,教师所采用的科学教学方法和艺术手段会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好的教学方法有助提高教学效率,反过来教学效率的提高一定是改变了教学方法。开展"2+1"的活动,丢掉那些不再适合现代教学的旧有的方法,提高现在的教学效率。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把以往的自习课或是晚自习的时间给取消,并且现在的学校不能让学生过早进校,同时还要在下午放学后立即离开学校,除非有什么特殊安排,否则一律不准逗留在校等等,这些新规定,给很多老师带来苦恼和压力,甚至还有少数的教师的一时不能接受新的教学改革,也有的教师另谋办法。针对出现的这一问题,学校有必要组织全体教师集中学习,让全体教师重新认识教学现状,使其重新定位,认识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以合理的评价制度为保障。针对国内的教学现状,全面实行新的课程,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在开展"体育、艺术2+1项目"的活动之前,要事先预测好实施后的效果,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来帮助活动顺利开展。具体操作:确定好学生的活动项目和结果,进行实施,在其过程中,给予学生真实的评价,制定各个方面的评价量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把学生的参与活动给列出来,再根据学生在活动的表现,记录下来,给出一个标准,参考这个标准的内容,分三个等级,分别是三星、二星、一星或是优秀、良好、合格,给出考核的结果。把测试的结果和学生在项目活动的表现和实施结合起来,把活动的效果和测试成绩对接,方能确保该项目实施的目的。

(三)教科结合,提升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目前,国内还没任何开展"2+1"的活动的经验,也没有相关指导和借鉴的成功例子,在教学中所面对难题,无法得到及时的解决,在没有任何帮助之下,只能自求自助,只有自己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作为改革的主体对象学校,要利用科研的力量,根据自身的条件,结合本校实际课题研究的活动,针对"2+1"的活动中的存在的问题,给予整理,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实验研究。把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相结合,不但有利于推动素质教学,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让教师可以利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加以推广与应用。

四、结语

综上所说,开展"2+1项目"的活动,既符合现在教育的发展需求,也满足了当代青少年的需要。因为此活动的优势就在于把新课程与教学推行的改革结合起来,能开展一些课外的文体活动,与实际的体育教育对接起来,大大的推进学校开展体育、艺术的教育工作。虽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阻碍和困难或是一些制约因素等等,但这都不能取代它在教育改革中的重要作用,这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首要一步。其自身的优势在于培养青少年的想象、形象思维能力,提高青少年的创造意识和能力。同时使青少年体质得到增强,情操得以陶冶,艺术修养和操作能力得到提高,并在德、智、美、劳各方各面得到发展。这是学生一生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是提升民族素质的一件大事。

参考文献:

【1】杨再淮,俞继英.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资源与可持续发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第8篇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发展,社会教育理论不断更新,推动着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实施先进管理模式,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主流。高校体育改革是对传统教学弊端的优化,能够使很多方面获得自我突破,然而,纵观目前的高校体育教学现状来看,其中尚存在许多不足,需要学校和教师提高重视,最大化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作用,以增强高校体育教学效率。

一、现代教育技术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一)对传统体育教育观的冲击

教育观是教育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因素,而在体育教育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应用网络媒体,可实现对体育教育发展的进作用。在网络技术支持下,无论教与学均能突破时空间束缚,如通过网络教室可指导学生体育锻炼,或学生可实现远程学习。总之,随着新型教学技术的出现,传统枯燥单调的教学模式得到了改善,也更新了高校体育教育观,可以说深刻影响着高校体育教育。

(二)改变体育教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学内容的设置是根据体育教育目的及其形式等进行的。因此,体育教学内容具有动态化特征,即它会随体育改革而变,可以说能与教育改革相适应。但作为新型教育技术,现代教育技术的内容都非常新颖,这便会对高校体育教育模式产生冲击,并使其出现更多新内容,呈现出更多新的教育特点。

(三)改变高校体育教育方式

传统高校体育教学极易受外界因素影响,如课时安排、天气等,均会造成体育课程无法顺利实施,并使其教育模式过于死板单调,而时间、场所的有限,也会限制学生对体育教育内涵的理解。因此,现代教育技术改变了高校体育教育方式,即便在课余时间学生也可在现代技术辅助下进行体育学习,丰富其学习模式类别。

二、现代教育技术深化高校体育改革的策略

(一)加强体育师资建设

高校体育改革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即体育教师,增强师资队伍综合素质,是推广现代教育技术的关键,更是加快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因此,高校方面应针对体育师资,制定相应的人才优惠政策,通过提高福利待遇等手段,充分吸引高学历、心理素质过硬且专业知识扎实的体育人才,以此不断充实体育师资。同时还要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包括计算机、互联网等知识和应用,不断强化在校师资培养,帮助其掌握现代科技使用方法,并提升其学习、创新等能力意识,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奠定智力基础。

(二)积极更新教育理念

从教育领域来说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极具跨时代意义。现代教育技术在冲击传统教育模式的同时,更能起到增强教学效果,优化教学环境等各方面的作用。并且现代教育技术是以开放式教学为主,有助于提高学生积极性和参与程度,其更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也能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实现教学创新。由此可见,现代教育技术并非单纯的技术,而是围绕教育事业发展这个核心,所引入的先进教育理论、思想等,能够有效实现体育改革,推动教育事业发展。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网络平台为载体,以‘以人为本’理念为原则,其极具开放性、互动性等特征。将现代教育技术用于高校体育教育中,既能改善教学环境,增进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增强师生间与生生间的沟通交流。总之,要实现体育高效教学,更新传统教育理念,提高对学生“学”的重视程度,并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是关键。

(三)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既往高校体育教育普遍以应试教育为主,这种教育模式严重不符高校教学实际,更不利于体育教学质量提高。而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为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理念及方法等需要,还应积极完善体育教育体系,这样才能证教育改革切实可行,从而培养出适合社会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教育改革旨在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故此,高校体育教育有必要进行深化改革。同时高校方面要健全体育教育评价体系,以便更好地评价体育教育质量。高校体育教育以学生体魄增强、健康意识提高,培养社会所需人才为根本目的。这里需要注意一点,体育教育评价指标制定必须以学生体育和高校体育教育活动的评价为依据,前者包括学生态度、体质、能力等情况评价,后者包括体育实施条件、教育规划、教育管理过程等,即评价体育教育活动情况。

(四)合理创新教育模式

一方面增加教育投入,加强体育软硬件教育设施完善。高校体育教育中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还应适当增加教育资金投入比例,以购置先进设备或科技,如资源网络的构建,多媒体设备、远程教育的安装实施等,充分完善教育设施;另一方面,则要加强教学方法改革。高校方面要鼓励体育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并要求他们创新教学方法,如借助新媒体平台构建线上互动系统;通过网络平台各项功能与学生建立交流枢纽,使学生体育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形成良好畅通的教学氛围及信息渠道,进而实现虚实结合教学,提升高校体育教育质量,并推动其改革发展。

三、结束语

据上述的分析可知,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推动着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要想取得更好效果,必须积极推广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做到与时俱进,但在这个过程中还应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对体育教育的影响,采取针对性的策略,方可从根本上提高体育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方芳.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分析[J].科教文汇,2015(20):73-74.

[2]夏雪芹.浅析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J].品牌,2014(12):237-237.

[3]洪亮.现代教育技术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关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32):55-56.

第9篇

关键词:体育锻炼 身体素质 高中学生

我国的应试教育影响下,高中生的身体素质大多数受到严重影响。家长、教师、学校,为了追求文化课的高分,忽视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为了改变这一事实,在当前的学校体育改革中,将转向与终身体育相连并成为终身体育重要的一环。中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是各项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是学校体育的重要时期,也是终身体育教育的关键时期。影响学生身体素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就学校教育而言,我们体育教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了更好地提高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学校体育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充分认识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和其余学科的地位是趋于平行的。体育训练一直被误认为是单一的身体训练,但事实上是身体、情感、意志、个性的综合性训练。随着国家倡导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体育教学才开始慢慢被重视。《教育规划纲要》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战略主题中和总理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对中学体育教育做出了重要论述,强调了体育教学的时代性和重要性。加强中学生体育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当前世界经济飞速发展,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愈发的激烈,无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只有拥有一批高素质人才,才能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与企业的竞争力。加强中学生的体育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教育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为国家输送一批高素质人才。只有保证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才能避免出现教育缺失的情况,实现教育公平,任何一项教育缺失都是不公平的教育,不是优质的教育。同时,我国正处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和谐社会不仅仅要求生活物质的丰富,也要求居民的精神生活得到极大地满足,体育教学做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一环。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成功与否的关键。

二、加强课堂锻炼,培养终身体育意识

在学校里仅凭每周两节体育课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远远不够的,但是我们可以利用体育课来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认真研究学生的兴趣爱好,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来选择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案,采用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和科学合理的组织形式来进行教学。在体育课堂上,体育教师应掌握好课堂节奏,调节好课堂气氛,因为课堂气氛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只有让学生保持适度的兴奋,保持活而不乱的课堂秩序,才能有效的完成教学任务,才能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那种只注重技术动作准备而忽视教学艺术的研究,只注重自己“教授”而忽视学生“接受”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也很难收到好的锻炼效果。

体育教师应在新课标的指引下,在准备部分和结束部分采用灵活多样的练习方法,如游戏法和比赛法等来激发学生兴趣和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基本部分的练习中教师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易到难的安排练习内容,合理搭配教学内容,避免片面的枯燥乏味的练习。体育教师应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对于“吃不消”的学生应降低难度和要求,例如:越野长跑,就可以减少距离;跳跃项目,可以降低高度和远度。让学生经过努力都可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使他们感觉自己进步了、提高了,并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树立信心,养成自己锻炼身体的习惯。对于“吃不饱”的学生,教师可以单独“开小灶”,为选择和输送优秀体育苗子做准备。另外,体育教师要注意加强运动保护和帮助,避免学生发生运动伤害,因为发生运动伤害后,学生便会产生畏惧情绪,如此就很难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了。只有当学生对体育运动感兴趣后,才会发现自己身体素质的不足之处,才会自觉的锻炼身体,弥补自己身体素质的不足,形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

三、积极开展早操、课间操和课外体育活动

早操和课间操在我国有很久的历史。坚持做早操和课间操具有很重要的作用。首先做早操和课间操能增加氧气的摄取量,通过身体各部位的运动,能加大关节的活动幅度,能增强肌肉力量和韧带弹性,能改善心肺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其次,通过早操的肢体活动刺激能使一夜处于休眠状态的神经细胞逐渐提高兴奋性;通过做课间操能消除前两节上课的疲劳和局部肌肉的紧张,使高度紧张的思维活动能得到调整和放松。天天做早操和课间操,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使学生养成自觉参加锻炼身体的习惯。

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育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延伸,它不仅能与体育教学相互促进,而且也能与运动训练和竞赛紧密结合。课外体育活动应以身体活动为主,并能使较多的人参与,以具有一定竞争性的项目为主,如拔河等,让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安排课外体育活动的内容时,不仅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更主要的是活动内容能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这样才能对运动习惯的养成有较深远的影响。因此,活动内容可以选择在体育课堂上学过的内容来组织比赛,如:学生学过一些篮球技术后,可以组织篮球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运用所学技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比赛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发他们在课堂上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自觉主动锻炼身体的习惯。

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不仅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而且对学生世界观的形成,意志品质的提高,良好习惯的养成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学校必须高度重视,确立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突出地位和作用,始终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坚持不懈的开展两操和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才能使学生形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真正将素质教育理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第10篇

在新课程背景下,现阶段职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比如说教学手段、方法、教学思想等等,如何转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职业学校体育教师必须树立起现代化的体育教育理念,不断完善自身,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将所学的体育知识、健康知识和体育技能传授给学生;及时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容面对新课标所带来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改变,为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带来新的动力。

关键词:

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教学质量

1现阶段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1.1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观念的落后

新课标提出“树立健康第一”的体育教育教学理念。然而,很多职业学校的体育老师没能从传统的体育知识与技能硬性传授的教学理念中转变出来,体育教学观念无法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育教学错误观念主要表现在体育知识及技能的传授上,一是某些体育教师认为自己本身才是体育课程的主导者,而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者,忽视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的主体地位;过于重视教学,而忽略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的体育成绩,而忽略学生个性与身体的全而发展。二是某些职业学校体育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采用“放羊式”上课。以上两种上课形式从客观上都没有达到体育课应起的作用,有些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甚至对“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置若网闻,没有正确确立为学生身心健康服务的体育教学理念。

1.2学校领导的不重视,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终生体育观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学校体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长期以来得不到根本的改变。体育课在职业学校中,属于公共学科,体育课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处于较薄弱的地位,属于边缘科目,学校的不重视,导致了一些体育教师,特别是年轻的体育教师由此产生了自卑的心理,从而对上体育课抱有得过且过的思想,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体育素质和体育兴趣,这显然是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2树立先进的职教理念和思想

2.1在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树立先进的职业教学理念和思想是提高教学水平的思想基础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和“健康第一”的思想观念,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其次,还要确立全面发展的教学质量观,不仅要让学生在掌握体育与健康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基础上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还要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竞争意识、合作精神,这些先进的理念和思想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体育观,且对于学校的体育发展有重要意义。

2.2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

创设愉快的教学情境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课堂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最基本的方式。构建新颖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增删,加大体育教学在设计、方法、手段、形式等方面的改革力度;在教材安排上要体现职业学校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与需要,在组织教学上,要新颖、生动,既简明又实效;在教学手段上,要灵活多样,在采用现代教学技术的同时,注重对传统教学手段的传承和改进。

3正确评价学生,促进其个性发展

首先,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都有一定的表现欲,男孩子喜欢在女孩子面前“表现”,属于情感外露、突出型,而女孩子却比较间接、内敛,给人腼腆、温雅的感觉。学生的各种表现体现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参与意识,作为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师,一定要正确引导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与积极性,使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培养学生个性发展。其次,正确看待学生的体育成绩。新课标,提倡淡化评价的甄别、选拔功能,强化其激励、发展、创新功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个肯定的眼神、一句赞扬的话语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说体育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身上优秀的一面,寻求其个性发展的根源,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总之,在新课改下的职业学校体育教学,还需要更进一步地来研究新课程的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提高我们体育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最终提高高中体育教学质量,从而促进职业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形成终身体育观。

作者:冯登森 单位:安徽省第一轻工学校

参考文献:

[1]郑厚成.体育与健康(北方版)[D].高等教育出版社.

[2]胡义保,刘小香.体育与健康[D].中等职业教育规划新教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第11篇

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吸引了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阳光,走进操场,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纵观世界各国学校体育教学,无一不把本国民族民间的优秀体育资源项目作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加以继承和弘扬。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既有利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又简便易行,受到孩子们的极大喜爱。但目前我国体育教学中引用的民间传统体育内容所占的比重较少,一般也不被教师所重视。

本课题是从可供体育课程利用的民间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的角度,认识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价值,探求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模式,研究民间体育资源利用的策略,从而促进农村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有效实施。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其一,通过对适合学生发展的民间体育活动资源的搜集、开发、改编、创新及实验研究,探索一套适合学生活动的民间体育活动的有效内容、形式和要求,使学校有一套比较完整的民间体育活动资源方案可供教师参考使用。

其二,张掖市农村学校在民间体育活动开展方面有着一定的基础,跳绳、踢毽子、滚铁环、打水漂、放风筝等运动已开展有十多年的历史,并具有一定的特色。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将流传在民间的体育活动资源开发利用,经过收集、整理、筛选、创编和实验,改编成适合我市学生进行体育活动的内容之一,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课题成果分析

(一)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特点

充分开发、利用民间体育课程资源是提高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适应性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必经之路,而提高课程适应性和教学质量的前提是课程、教材要有地方和学校的特点。全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经济文化也有地方特点,多引进学校的民间体育课程资源应结合本地和学校实际进行改造,应是带有民间特色的体育活动,能反映地方经济、文化特点、地域风土人情,体现学生生活经验,学生比较感兴趣。在张掖市,城镇、农村的学校办学条件有很大差异,尤其是体育教学条件的差异十分明显,民间体育活动结构较简单,可以就地取材,直接运用,这符合农村学校的实际条件。

(二)体育教学中应用民间体育资源的情况

被调查的1500名学生中(见文末表1),14.4%的人表示学校每节都有民间体育资源应用在体育教学中,56.7%的表示“偶尔有”,选择“从未有”的则占28.9%,可见农村体育教学中应用民间体育资源的情况并不理想。在走访时,笔者发现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除了缺乏师资外,器材和场地的不足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三)民间体育资源的选择

从调查走访中,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打水漂兴趣不高,对跳绳有浓厚兴趣的有352人,占23.47%,选择放风筝选择的有322人,占21.47%,还有12.07%的学生选择斗鸡。(见文末表2)

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最喜欢的体育项目依次是:跳绳,占被调查人数的23.47%;放风筝选择率为21.47%;踢毽子占17.86%,斗鸡和打水漂的选择率较低。可见,学生选择的是既安全又好学,同时便于考核的体育项目,而打水漂风险大,又存在安全隐患(特别是在黑河边),不适合于中小学体育教学。

(四)学生对民间体育资源应用于体育教学的评价

调查显示(见文末表3),69.80%的学生认为民间体育资源很好地锻炼了身体,“学会了动作”的占53.87%,“学到了体育知识”的占57.07%,而表示“没有效果”的仅占8.13%。由此可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坚持应用民间体育资源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实践证明,根据学生身心特点,贴近学生生活,开发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尊重学生的需要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潜能,提高了学生的体育能力。同时,师生关系更加融合了。

通过民间体育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给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老师积极引导、正确评价,就能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丰富、生动和有趣,使他们在参与创造性学习的活动中学会创造,在活动中体现“动能创”“想能创”“创能乐”。

通过简化规则、简化技战术、降低难度要求、改造场地器材、创编游戏和参与民间资源开发活动等手段开发出新的课程内容,有利于适应和满足不同水平阶段学生的实际需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创新与合作意识得到发展,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得到提高。

通过研究与实践,要让教师了解到真正的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不仅仅在于课堂,还要走出课堂,走进社会,才能以整合的资源真正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二)建议

1.转变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以民间体育资源开发与利用为契机,形成具有良好适应性的农村中小学教学模式。在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以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为手段,使教学“活”起来,在民间体育资源开发和利用上体现整体成效。

2.民间体育资源的开发与校本课程开发联系起来,形成一整套开发与利用的互动机制。民间体育资源的开发应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和习惯,有助于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体育课程。

3.对不适宜在少年儿童中开展的民间传统体育项目要进行改造,以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需要,而不要选取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容。另外,在设计、使用民间体育资源内容时,也要加强安全教育问题。

4.民间体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工作,要注意结合当地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只有从实际出发,才能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民间体育资源。

第12篇

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教师自身具备一定的综合素质,不断地感染学生;多关注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征的变化,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渗透措施,更好地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渗透的质量。

一、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只有身体健康而不具备健康心理,谈不上真正的健康,只有心理上的强者,才能克服一切困难,心理健康乃人生幸福之源。心智不成熟、注意力不集中、家庭对心理教育不重视、情绪波动大等是小学生都具备的性格特征;为了避免学生多犯错、养成不良嗜好,以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形成正确的三观等,就需要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其日后的良好发展保驾护航。

1.心智不成熟

大部分的小学生都很难接受外界事物的迅速变化,且心理承受能力不强,随着学习压力的增加,或是遇到生活不如意的事,就会产生一些消极、厌学、厌世等不良的情绪,甚至有的学生会出现与学生打架等偏激的行为,继而使其心理状态逐渐不稳定,对日后的身心健康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学生长时间心理问题得不到关注和疏导,久而久之学生会出现自闭、内向等心理性格,同时还会影响学生的正常学习,以及综合素养、能力等的提升。

2.影响性强

小学生发散思维强,注意力不集中,且好奇心驱使着他们乐于接触一些不了解的事物,同时也容易受不良事物、不良嗜好、不良信息等的影响,没有家长、教师等及时的指导,很容易养成不良的习惯,直接影响后期的成长、发展以及学习等。

3.家庭教育不到位

随着独生子女的不断增加,家长会更加宠爱自己的孩子,错的、对的都鼓励,长时间会导致学生心理扭曲,接受不了别人的评价和指点,甚至会出现狂妄自大、自私等性格;加上家长工作较为忙碌,常常疏忽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学生在良好心理素质养成的最佳阶段没有接受正确的价值观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后续良好习惯的养成,甚至也会出现不尊重家长等现象。

三、强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自我封闭、性格孤僻、情绪失控、容易冲动、认知偏差、内心迷茫,对此基于心理学的积极分析,留守儿童急需几大心理素质的培养,主要体现在自信心的培养、抗挫折能力培养以及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

1.因材施教

对不同性格、不同爱好、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都要进行不同方式的心理健康渗透,只有在全面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采取针对性教育渗透方式,才能更好地构建学生健康心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观,由此可见因材施教的必要性。

例如,针对不注重卫生习惯的学生,班主任在检查个人卫生时,可以在班级制定卫生评比活动,让学生互相推选出本周变化最大的学生,教师可以以小红花、奖状等进行奖励,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其次针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可以让其参与日常的收作业、浇花、查迟到等活动,增加学生集体意识,以及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其打开心扉真正地接纳朋友。

2.加强日常引导

学生的心理状态是不稳定的,一旦接触不良事物极易形成不好的习惯,正所谓学坏容易学好难,对此班主任在日常管理中更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辅导小学生课业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常中多讲解一些不良事物的危害,提升学生的心理应变能力,最终培养学生正确选择接触事物的能力,以及克服困难的心理和能力。

例如,笔者在学生打扫卫生时发现了烟头,于是就吸烟危害身心健康等事件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小学生吸烟可以说完全是一种好奇和模仿的心理,其中还有就是和同伴炫耀的意思。为了杜绝班上的吸烟现象,我在班上开展“珍爱生命,拒绝吸烟”的主题班会活动,让小学生课后搜集吸烟危害生命的一些资料,然后全班学生先是四人一个小组交流资料,然后小组代表发言,可以读自己查找到的资料,例如,第一小组汇报:吸烟对精神上的危害,“吸烟的孩子不一定都犯罪,但是犯罪的孩子几乎都吸烟”。由于未成年人没有经济来源,为了达到吸烟的目的,他们会想方设法去搞钱,容易诱发盗窃、抢劫等犯罪行为的发生。第二小组汇报:吸烟对身体健康的影响,一支香烟内包括了超过4000种不同的化学物质,其中有43种是致癌物质……通过这个活动,小学生对吸烟的危害有了深刻的认识,班上再也没有发现吸烟现象。

为了提升学生的正能量,班主任可以在班级墙壁上多布置一些名言警句、人物画像、奥运冠军照片等,其次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偶像、最喜欢的人等,说说偶像吸引自身的地方,以及从偶像那学到了什么。同时根据学生用写作业软件完成作业的问题,教师可将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危害等进行概述,使学生正确地看待网络,学会信息筛选的能力,实现绿色上网。

3.时刻注重教育规划的调整

小学生的心理、性格、学习压力等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对此班主任在以学生际情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教育规划的调整,让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习、生活等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随着学生学习内容、学习压力不断增加,对于班主任的说教也逐渐不感兴趣,对此教师可将心理教育培养的任务交给的其他学科的教师,像语文教学可以根据所学内容,让学生说说自己实际中互相帮助等经历事件的感悟、评价和总结;在数学教学中,展开小组讨论、互帮互助的教学模式,继而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合作精神。在科学教学中,更让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大自然、接触劳动者、接触不同的行业,从而更好地丰富学生的视野和见识。在英语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进行演讲、辩论、唱歌以及与外国友人写信的活动,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在体育教学,教师更要注重学生运动专长的培养,多带领学生参加各项必比赛。最后班主任也可以多增加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将学生学习的效果、发生的事件等及时地进行线上交流,从而获得家长的支持和关注,继而更好地落实班主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