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5: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党员的权利义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承包合同:农村建房承包合同
一、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
×××私人住宅。
工程地点:徽县江洛镇下寨村上庄合作社,甲方原有住宅院内。编辑推荐:预备党员思想汇报
工程内容:设计图以内的所有建筑工程。
建筑面积:共148.8平方米。
二、工程承包范围
承包范围:包工不包料。
三、合同工期
开工日期:xx年3月8日(农历二月初一)。
竣工日期:xx年7月8日(农历六月初六)。
合同工期总日历天数102天。
四、合同价款
工价为每平方米180元,建筑总面积148.8平方米,合同总价款为人民币26780元。
付款方式:由甲方分四次付清合同总价款。第一次在基础工程完工后由甲方付给乙方合同总价款的30%,即8000元;第二次在主体工程完工后,由甲方付给乙方合同总价款的30%,即8000元;第三次在工程全面竣工后由甲方付给乙方合同总价款的30%,即8000元;剩余10%(即2780元)作为质量保证金,在工程交工一年后如无重大质量问题,由甲方全部付给乙方。
五、质量标准
工程质量标准:按图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六、甲乙双方的权利及义务
1、甲方的权利及义务:
(1)甲方应向乙方提供“三通一平”。
(2)按期付款。
(3)及时向乙方提供所需要的各种材料。
(4)在工程开工前向乙方提供设计图纸2套。
(5)在施工过程中,如发现存在质量问题或私自变更设计图纸的现象,甲方有权要求乙方返工。
2、乙方的权利及义务:
(1)按图施工。在施工过程中如需对原设计作出更改,需经甲方同意后方可修改。
(2)保证工程质量。
(3)保证工期,按时交工。
(4)在施工过程中,需要哪些材料,乙方应提前2-3天告知甲方,以便及时购置。乙方应本着节约的原则,不得浪费材料。
(5)在每一项分项工程完工后,乙方应征得甲方验收同意后方可进行下一道工序。
(6)乙方应重视安全生产,一切安全责任均由乙方自行承担。
七、本合同未尽事宜由甲乙双方协商解决。
八、本合同自甲乙双方签字之日起生效。
九、本合同一式二份,甲乙双方各持一份。
2020年就业扶贫心得体会思考发言2
扎实加强就业对接,分类宣传,对口培训。“家财万贯,不如薄技在身”,贫困户就业离不开及时有效的分类招聘宣传以及对口精准培训,分类宣传是提供精准就业咨询服务的必由之路,能够为贫困户提供最合适的就业岗位;就业培训是贫困户持续工作的基础保障,拥有一技之长方可持续创收。
一方面要按照劳动意愿开展分类宣传,提供就业咨询服务:对于有外出务工意愿的贫困户,要及时汇总外出目的地及职业,积极与用工企业对接联系,确保外出务工有保障;对于想就近务工的贫困户,要组织扶贫专场招聘会,产业项目和临近企业的招聘信息等方式,搭好就业扶贫的“鹊桥”。
另一方面要针对就业类型分批次开展对口培训,联合用人企业开展专项技能培训,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以实习促学习;邀请脱贫先进个人开展经验分享,通过讲述实际的脱贫致富故事,进一步激发贫困户自强自立的就业信心。
务实提供就业岗位,因地制宜,合理配置。俗话说,“一个萝卜一个坑”,就业扶贫的前提就是提供数量多、种类齐的就业岗位,这就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创造就业机会,合理配置扶贫就业岗位。一是提业项目岗位,产业项目是贫困户就业增收的“主心骨”,要从产业项目的施工建设、落地开工、后勤保障等方面,为贫困户设置科学合理的就业岗位,例如建筑工人岗位,技术工人岗位,门卫、厨师、装卸等后勤保障岗位,这些岗位不仅为扶贫项目全程保驾护航,还切实提供了扶贫就业岗位,可谓一举两得。二是提供村级合作社岗位,要以村级农村合作社发展为契机,在果蔬大棚、养殖大棚、加工车间等大型合作社开发管理员、饲养员、服务员等岗位。三是提供公益性岗位,围绕新农村建设开发保洁、保绿、护林等公益专岗,帮助他们就地就近就业。四是提供分散就业岗位,对于半劳动力、弱劳动力贫困户,提供居家就业岗位,如纺织、组装零件等,让弱势群体彻底摆脱“零收入”,实现就业扶贫的全覆盖。
切实保障就业权益,增强法律意识,签订劳动协议。贫困户家庭条件困难,法律意识淡薄,合法就业权益更容易遭受非法侵害。党员干部要从内外两方面精准补足就业权益短板,切实为贫困户就业全程保驾护航。首先要宣传法律意识,开展法律科普下村活动,以案例讲述法律条文,增强贫困户法律意识,提防非法务工诈骗。其次要签订正规劳动协议,主动联系用人企业、贫困户,签订正规用人协议,明确务工时间、薪酬空间、后期培养等各项权利义务,让贫困户安心就业。
刑法修正案(八)明确规定依法实行社区矫,它让已经开展的社会矫正试点工作正式有法可依。社区矫正工作涉及到国家司法、刑罚执行、治安管理、行政管理、社区管理、群众工作等多方面,而对青少年矫正对象实施监管教育,更需要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发挥职能部门协调一致来开展工作,需要家庭、学校和全社会共同建立起挽救青少年矫正对象的配套体系,以此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向纵深发展。
(一)人性化执法,体现党和国家对青少年的重视、关爱。惩罚和教育青少年罪犯问题,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青少年人司法制度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国际社会对青少年罪犯处置的主流趋向是非刑事化、轻刑化、非监禁化。我国从实际出发,借鉴、吸收了国外好的经验和做法,对青少年罪犯的采取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政策,社区矫正工作就较好的体现了教育和惩罚之间的关系。在对青少年犯矫正过程中,我们的矫正组织应坚持以教育、帮助、感化和挽救并存的方式开展工作。要通过各种手段帮助青少年矫正对象融入正常的社会中,使他们能正常的学习、生活,有助于他们恢复正常人格;多组织他们参加与其身心发展相适应的公益劳动,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感受使命感,要体现社会对他们的关爱。
(二)引入心理矫正,预防青少年人重新犯罪。青少年犯罪后,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的变化,疏导、思想沟通尤为重要,青少年矫正对象有心理缺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及时得到组织或个人的帮助、治疗。心理辅导、思想引导是目前对犯罪青少年人矫正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心理矫治、思想改造过程是违法犯罪心理逐渐消解,健康乐观向上的心理逐步形成的过程。现实生活中,青少年人矫正对象心智不够成熟,尚未完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至误入歧途,走向犯罪。要想让他们彻底与过去的不良生活告别,就必须要在特定时期内由专门的组织或个人对其多次深入接触,掌握其他思想动态,不断予以矫正。我们说,青少年罪犯虽然在心理上有缺陷,有扭曲倾向,但他们还是具有同龄人共性的心理特点。例如:青少年罪犯会有情绪不稳定,叛逆、自尊心强,希望得到宽容、不受歧视等的特点。针对这些特点,矫正组织、矫正工作者和志愿者们要根据实际,耐心帮教,及时表扬、鼓励他们的优点、进步;对缺点和错误要善意提醒,有效制止。要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分辨善恶,使其充分理解和信任社区矫正组织、矫正工作者和志愿者,自觉守法,服从监管,重塑人生。
(三)加强教育培训,帮助就业,使其生活有着落。党和国家历来非常重视、关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如《预防青少年人犯罪法》、《青少年人保护法》等保护青少年的法律、法规。预防成年人犯罪法明确规定这部分人在接受教育、就业等方面与其他青少年人享有同等权利,不受歧视。一般而言,青少年矫正对象主要来自于闲散人员。有资料显示,在青少年罪犯中闲散青少年人比例高达60%以上,而且他们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高中水平以上的不到3%。所以,促使青少年矫正对象学习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顺利回归社会就业,以满足基本生活显得尤为重要。对青少年矫正对象没有完成国家规定的义务教育学业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协调相关部门,帮助其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内容。劳动保障部门对有就业愿望的矫正对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让他们多学习掌握一些劳动技能,让他们有一技之长,鼓励自谋职业,提供就业信息并指导就业,让他们有事做,有报酬,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降低他们重新犯罪的可能性。
(四)加强社区矫正志愿者和监督人队伍建设,通过社会帮教,进行青少年犯罪预防。对青少年人开展社区矫正,仅靠几个人或者几个部门力量是远远不够的。社区矫正对象完全在社会上服刑,必须依靠全社会,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社会资源来开展工作。实践中,通过招募心理学人才、干部、教师、高校学生、法律界人才等和矫正对象家长、亲朋好友等,建立社区矫正志愿者和监督人队伍,积极参与到工作中来,形成合力。我们认为,特别应当充分调动和发挥德高望重的老领导、老党员、老教师等老同志的作用,与青少年矫正对象结对帮教,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五)完善制度是扎实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有力保障。本质上来说,社区矫正的目的与社区安全的维护是统一的。但是,要实现社区矫正与社区安全的统一性,合理的制度安排是必要的甚至是必需的。这就要通过一定的程序出台相关的制度,来保障社区矫正的正常运行。目前需建立健全三方面的制度:
①完善决定机制。审判机关在判决青少年罪犯前,应当进行审前调查。在社区服刑是否适当?村(居)或街坊邻居的建议应当有表达的渠道,当然,必要时审判人员可以会同司法所人员明查暗访,避免被调查人员“拣好的说”,最终放到社会上,反而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②执行主体的界定和警用装备的保障。法律制度应当对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提供有力保障。我们认为,既然司法行政机关承担了社区矫正工作任务,那起码说要在社区矫正工作上明确其执法主体地位和建立警用装备保障制度,否则工作难以开展。
③实行因人施教矫正办法。对不同类型的青少年矫正对象,应当制定与其法律特征相协调的矫正工作方法,要在教育、监督、奖惩措施中,要认真区别青少年矫正对象的权利义务,对青少年人依法享有的各种权利要保护,监督其履行法定义务。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应当完善对青少年矫正对象的考核奖惩制度的立法,对积极改造、表现突出的,应当给予奖励,如适当减少公益劳动时间等,符合条件的给予减刑;对有严重违法犯罪行为的应当从严惩处,必须承担相应的经济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这样才能严肃执法,切实维护社会稳定,为创建平安社会,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陈维峰,男,汉族,1978年5月生,党员,山东经济学院民商法学硕士研究生,现就职于日照市中级人民法院立案庭。
善意取得又称即时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人将其占有的他人的动产或登记在其名下的他人的不动产转让给第三人,若第三人在交易时出于善意即可取得该财产的所有权,原所有人不得追夺的法律制度。
善意取得制度是民法物权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涉及民法财产所有权的静的安全与财产交易的动的安全保护,是一种牺牲财产的静的安全为代价而保护财产动的安全的制度。关于不动产是否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理论上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说法,我国立法也经历了从否定到肯定的过程。我国的《物权法》第106条明文规定了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
一、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理由分析
(一)不动产善意取得是物权公示公信原则的必然要求
物权是一种对抗世人的权利。这种对抗是以对方知情为前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物权即无对抗效力。因此,物权必须具有向世人公开的手段,这种手段就是占有和登记。物权的变动是以占有和登记为公示方法,当事人如果信赖这种公示方法而为一定的行为,即使占有和登记所表现的物权状态与真实的物权状态不符合,也不能影响物权变动的效力。因此可以把善意取得制度的理论依据理解为公示公信原则。
传统民法理论认为,善意取得只适用于动产而不适用于不动产。动产善意取得理论是占有作为动产公示方法的公信力。动产基于占有的公信力而有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登记作为不动产的公示方法,同样具有公信力,因此确立不动产的善意取得制度有其合理的依据。善意第三人同受公信力的保护,在动产为善意取得,而不动产则否认善意取得,法律逻辑对问题的理解欠缺一致性。
所谓物权公示原则,是指物权的产生、变更或消灭应当或者必须以一定的可以从外部察知的方式表现出来。公信原则是在近代公示原则的基础上确立起来的,它是依公示方法所表现的物权即使不存在或内容有误,但对于信赖此项公示方法所表示的物权而成为物权交易人的,法律仍承认其具有与真实物权存在同样的法律效果。公信原则是一种对当事人积极的信赖予以保护的原则。善意取得制度正是依赖于公示和公信原则而发挥作用的。不动产公信力是对善意第三人提供保护,使其取得物权,因此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更好的保护了交易的安全。
(二)不动产善意取得是不动产登记实质审查主义的必然结果
我国对不动产登记实行实质审查主义,登记具有公信力。法律赋予登记、登记变更以公信力,登记名义人即为权利人。物权的正确性实质上是通过法律认可的形式反映出来的,即不动产登记簿上记载的不动产物权和动产交付占有的事实表征的物权就是正确的物权。这就是物权公示所具有的权利正确性的推定效力。据此推定效力,善意第三人信赖不动产登记的表征,而与不动产登记名义人交易时,即使其表征与实质的权利不符,对于信赖其此表征的善意第三人并不会发生任何影响,该第三人取得的物权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实质审查与公示公信原则是相互协调的,登记机关不仅就登记申请在程序上是否合法要审查,同时也要审查其实体上的权利义务关系,一经登记立即生效。生效可以对抗任何第三人对不动产所有权的干涉或追索。善意取得制度产生的前提是由于真实权利所表征的权利的不一致,因为如果占有人和登记权人就是权利人,也就没有善意取得适用的余地。只要登记无异议,即使登记所记载的权利与真是的权利状态不相符,即发生不动产的善意取得。
(三)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价值基础是交易安全、交易秩序和交易效率
在商品交易频繁的当代社会,如果受让人要承担无权处分人的风险,受让人势必先调查让与人有无处分权,这样既增加了交易费用,又拖延了交易时间,不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在交易频繁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买受人基于善意取得财产却要因出让人无权处分而返还财产,使已成立生效的财产转移关系归于无效,这势必会造成交易主体为将来的生产和交换担忧,不利于商品交换秩序的稳定和市场经济的有序发展。善意取得制度的设立有利于保证当事人的交易成本、时间、机会,提高交易的效率,也能使社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充分利用。
在现代社会中,无论不动产登记制度多么完善,仍不能完全避免登记权利内容与实际权利状态不一致的情况发生。在这些情况下,第三人往往难以知道真实的权利状态,第三人如果不知道真实的权利状态,信赖不动产的登记而与登记名义人进行不动产交易,应视为善意,这样有利于维护整体的利益。
二、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设立的价值
(一)有利于维护不动产登记的公信力
当无权处分人处分不动产时,若受让人是善意且已经办理权利登记,这时基于不动产登记的公信力,应该对该行为加以保护。若不承认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善意的受让人的权益就得不到有效的保护,不动产登记的公信力也就得不到维护。
(二)有利于保护交易安全
在一般交易中,受让人无从了解出让人对其所出让的不动产是否真正享有处分权,确立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交易者就不会对交易的安全担忧,符合社会效益原则。
(三)对司法实践有重要作用
现实中民事纠纷涉及不动产交易的善意取得有很多,此项制度的建立对指导人民法院审判、解决纠纷有重要意义。
三、我国物权法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缺陷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106条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符合下列情形的,受让人取得该不动产的所有权:(一)受让人受让该不动产或者动产时是善意的;(二)以合理价格转让;(三)转让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笔者认为,物权法对不动产善意取得构成要件的规定有所缺失:
(一)因转让方的过错,导致不动产应当登记却没有登记,但受让人实际占有该不动产一定期限的,应当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转让的不动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为发生善意取得不动产所有权的前提条件,该制度在不动产交易的客观现状中仍有瑕疵。现实中存在双方完成交易后让受让方积极办理登记,但由于转让方的过错未能办理的情况,但实际上受让方已占有该不动产,此种情况下若不保护受让方的利益,将会对房地产交易市场的交易安全保护带来不便。
(二)价格合理与否如何判断
《物权法》第106条对不动产转让价格合理的规定,太模糊并且范围过大,这样就留给法官一个自由空间,根据具体案件裁判,但价格合理与否的标准是什么呢?这样不利于司法公正,易产生司法腐败。价格合理与否的参照物是什么呢?如果没有一个客观的参照物,那么在很多情况下,相对于别人来说不合理的价格可以被交易双方说成是他们双方认为合理的价格,这样还容易导致其他腐化现象。
笔者认为,我国法律应对不动产交易的价格是否合理作出弹性规定,并且应当给法官建立相应的制衡制度,尽可能使价格评判趋于合理,促使司法公正,保护交易安全。因此,我国应尽快针对《物权法》中的不足进行相关司法解释以使善意取得制度更趋完善。
参考文献:
1.郭明瑞:《民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2版,第242页。
关键词:林地林权;信息;管理;问题
林权是森林、林木、林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总和,包括对森林、林木、林地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也是森林、林木、林地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现。从所有制的角度,可以将森林资源所有权进一步划分为国家的森林所有权、集体的森林所有权、国家的林地所有权、集体的林地所有权、国家的林木所有权、集体的林木所有权。
1 当前林地林权管理上的问题
①林地林权管理过去一直都没有引起各级党委和政府以及各部门领导的重视,更没有真正摆上党政领导的议事日程来抓,不少领导干部、党员群众都认为我们是林区,山林面积大,只要生产工作上的需要,占用一些林地和采伐少量林木,不经申报审批,也无关紧要,甚至山主林主也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因此,谁也不去过问,更无须向主管部门反映,导致林地面积一天天地减少,林木一天天遭殃,残山残林一天天增多。②林地档案管理工作薄弱。一些森林经营单位没有按照规定建立健全林地林权档案,林地林权管理手段落后,历史沿革材料不全,境界管理原始材料和林地承包经营合同等材料归档不及时、不全面,林地林权档案缺乏连续性、权威性。③违法使用林地现象不断未批先占、少批多占、擅自改变林地用途的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流转程序不规范及流转的管理和中介服务机构不够健全。林地使用权流转中,有相当部分林地流转只是口头约定,合同条款不规范,林农易受到蒙骗,造成权利义务不对等的状况,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林地流转程序的不规范,流转手续不科学,影响我国林业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④林地有偿使用管理不规范。林地调查质量不高,承包经营面积不准确,漏报、瞒报问题严重,林地有偿使用制度不健全。主要原因:森林经营单位对林地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林地管理队伍人员不足、素质不高、经费短缺,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一些单位法律意识淡薄,以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发展为由,随意放宽政策。⑤林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不规范 。国家尚未制定一部规范林地流转的法律法规,有关条款已明显阻碍当今快速发展的经济活动的需要。
2 林地林权管理的对策
2.1 建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其林权流转制度
2.1.1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在确权的环节完成后,林权流转就应随即而至,因而需要国家对林权流转作出具体规定,特别是对林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规定。但是现在对林权流转的规定并不明确、统一。农村土地部分承担了社会保障的功能,在没有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社会保障体系之前,在最低生活保障没有覆盖到农村之前,一旦实行自由的林地流转,部分农民可能失去土地,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因此,并未对林权流转实行一步到位的做法,这也是政府一贯的做法,在集体林权改革中稳步的推进林权流转。
2.1.2 规范林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主要包括对林地使用权流转的形式、原则、评估、操作程序、流转合同的格式和内容、转让金的使用和管理、罚则等内容进行规范。评估的方法可以采用市场价倒算法、成本法和林地期望价法,或者多种方法的联用。流转制度尽量减少交易摩擦,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通过公开招标、公平竞争的方式,使林地资源与资金、技术、信息和管理经验方面的优势结合,最终提高林地资源的利用效率。
2.2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机制
出租和抵押是其实现变现和融资的2种最佳的流转方式。从法律层面上来说对这2种流转方式规定的不明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林权的流转范围和效率。因此,把党的政策及时上升为法律的规定,为林权流转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
2.3 构建林业市场化服务体系
加强对林地使用权流转的规范化管理,制定科学合理的林地流转评估制度,保障林农在流转中的合法权益。规范林地流转,在集体林权改革中进一步明确产权。要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保护林农的承包经营权。
2.4 建立健全林地流转管理机构
通过各种渠道调查、搜集林地流转的供给和需求、市场价格等信息,并加以统计、分析和预测,对外进行,使广大农户和有意投资林业的经营者及时、准确地获取可靠信息,沟通市场供需双方的相互联系,为达成林地流转创造条件。
2.5 建立林地林权的地理信息系统
以林权管理的特点和需求为出发点,在对林权管理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设计开发出林权管理信息系统。根据软件工程思想,完成软件系统的总体设计、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界面设计和代码实现。软件系统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如下: ①建立林权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数据库是地理信息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数据库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对应用系统的效率以及实现的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②实现手持GPS转换参数解算功能。对于宗地周界无明显地貌或固定地物的情况,经常需要依据手持GPS采集宗地拐点坐标进行宗地界线的确定。③实现地图浏览、宗地勾绘、属性录入等功能宗地勾绘与属性录入功能模块旨在对宗地信息进行录入和更新,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及林权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训芳.谢国保.林业法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不断谋求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基石,科学发展是发展的首要条件。当前,我国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只有坚持科学发展,才能解决我们前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认识的深度、思想的高度,决定实践的力度。没有对科学发展观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的准确把握,没有对科学发展观科学内涵、精神实质的深刻认识,没有对科学发展观重大意义、根本要求的透彻领悟,就不可能有忠实执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行动。在发展中只见物不见人、只求快不图好、只顾片面发展不讲全面发展、只重显绩不重潜绩、只重短期政绩不顾长远目标,从思想根源来说,都是因为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没有达到应有高度,必须真正把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变为根本的思想方法与工作方法。
科学发展观阐明我们党执政的核心理念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保障人民权益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一致性,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领导干部忠实践行科学发展观应有的价值取向。各级领导干部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恪守为民之责,常怀爱民之心,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群众观、政绩观,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不断为民造福的过程。凡是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能够推动科学发展的事情就全力以赴地去做,不符合的就毫不迟疑地改正,真正使促进发展的各项工作都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的检验。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实践创新的伟大成果,是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如果凭一知半解、凭主观愿望、凭老的经验,不可能做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科学发展能不能上水平、人民群众能不能得实惠,是衡量一个领导干部有没有真本领的试金石。作为科学发展的引领者、正确思路的决策者、实践行为的示范者,领导干部要真正担当起领导科学发展的责任,就必须切实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以及党员干部党性党风党纪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提高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能力,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进一步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
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做好税收工作?践行科学发展观,首先就要求税务部门树立和落实适应科学发展、促进科学发展的税收新理念。树立税收人本理念,只有坚持以人为本,使税制的设计、税收政策的制订、税收征管的实施,一直到税款的使用,都符合绝大多数群众的愿望和需求,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本质和宏观调控的作用才能得以实现,纳税人才能自觉自愿地遵从税法;税收经济理念,税收工作必须始终围绕和服务经济发展大局,为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服务;税收法治理念,坚持依法治税,这是税务部门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税收公平理念,国家要在税收立法中合理确定征纳双方的权利义务,在税收执法中对所有纳税人一视同仁、平等相待,从各方面上尊重并保护他们的法定权利;税收生态理念,要通过税收政策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减少环境破坏和污染,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进一步强化税收在国民经济中的调控作用。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要继续认真学习、研究、宣传政策,把国家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用足、用活、用准、用好。税收要为产业升级“引路”。税务部门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总体目标,针对地方产业结构特点,强化税收政策的产业导向功能,服从和服务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宏观战略。税收要为环境保护“护航”。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除了需要加大政府投入外,还要利用税收“有保有压”的调控作用,让企业从事更利于节能环保的产业。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要紧密联系实际,查找问题,在新的起点上提升服务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国税工作全局,要紧密联系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做到“贯穿一条主线,突出两个重点,狠抓三项建设,推动四大发展”,紧紧围绕省局“税收管理跨越年”工作部署,解放思想,强化管理,优化服务,构建和谐,推动*国税事业实现新的跨越。
一、实施“四?五?六”的“三化”管理模式,做优纳税服务
(一)采取四种个性办税形式,服务方式多样化
1.延时服务
无论酷暑寒冬,我所多年如一日地坚持中午在大厅提供延时服务,保证安排值班人员接听“12366”远程坐席咨询电话,办理相关业务。并建立“双岗值班制度”,全天候无间断的满足了纳税人非法定工作时间前来办税的需求,受到了纳税人的广泛赞誉。一次,一名纳税人晚上21时电话咨询还能否办理发票兑奖,并表示该发票今天再不办理就将作废。我局夜间值班人员了解情况后与我所所长取得联系,通知了我所张文胜同志。张文胜听到这个消息立即赶到大厅,终于在晚上11时为其兑了奖,那名纳税人感动的说:“感谢地税局有这样的干部,这样的服务精神,真是为纳税人着想,让我们感受到了温暖!”
今年的5月、7月,由于政策调整,房管局征收窗口出现办税高峰,我们的干部们为使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不受损害,加班加点到午夜,直到最后一名纳税人满意的离开,才欣慰的结束了一天紧张而忙碌的工作。带着这样的工作精神,该窗口仅今年至今就手工方式组织税款4000多万元。
2.预约服务
针对大宗发票领购的业务,我所开展了电话“预约”订票服务,提前做好售票准备。对于纳税人希望在非工作时间前来办理业务的需要,更是可以和窗口人员提前约好时间等候,避免了纳税人空跑一趟,节时又省力,受到纳税人和管理所的一致好评。
3.vip服务
为实现我局vip服务承诺,我所设置了 “发票发售vip窗口”,对于vip税务所的纳税人推行“绿色通道”,优先办理业务,让纳税人切实感受到贵宾待遇的方便快捷,得到了广大纳税人的赞许。
4.网络服务
在我们的网页上,提供了业务文件参考、通知公告、新手办税指南、表格下载等多项服务,丰富办税手段,通过网络途径方便了纳税人相关信息的获取。
(二)划分五个功能区域,服务管理人性化
我们将大厅分为多个功能集中的区域,分配固定人员负责日常的打扫和保持,保证了大厅窗口规范、环境整洁,提高了办税效率。点滴的细节,都凝聚着我们“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服务”的真诚。
1.咨询服务区
大厅入口处,放有“办税引导牌”,使纳税人对窗口设置一目了然;咨询人员总是面带微笑,耐心的为纳税人解答各种涉税问题;有的纳税(来源:文秘站 )人视力不好,我们还提供了花镜;结合各时期重点工作发放的“纳税服务征求意见表”及时有效的加强了我们与纳税人的沟通。翻开意见簿,是纳税人对李晓彤的评价:“大厅共青团员女税官解答问题特别耐心,热忱,倍受感动。”像这样的表扬不胜枚举,字字句句都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
2.业务受理区
设有9个窗口办理税务登记、发票发售、发票兑奖等十余项业务。窗口设有指示牌,规范了各种物品的摆放,保证了办公环境的整齐。业务的集中办理,切实为纳税人提供了快捷便利的服务。
3.自助申报区
在大厅的自助申报区有5台电脑可供纳税人操作,并且摆放了宣传牌详细说明了申报流程,设有辅导员专人讲解。对于文化水平不高,填写缴款书、申报有一定困难的纳税人,我们还提供了“代办服务”,全心全意为纳税人提供方便,是我们的工作中心。
4.银行缴款区
在大厅引入银行收款,使纳税人在大厅一次就把要办理的业务办完,节省了时间,避免了多跑路,受到纳税人的一致好评。
5.纳税人之家
为给纳税人提供一个舒适的等候休息环境,我们在这个区域内设有电视、饮水机、桌椅、自动售货机,难怪常有纳税人这样说:“累了有舒服的坐椅、轻柔的音乐,渴了有冷饮、开水,办事有窗口人员的笑脸,真是有点纳税人之‘家’的味道!”
(三)落实六项制度,服务工作规范化
1.首问责任制
我所严格执行“首问责任制”,切实履行“一次性告知”义务。要求纳税人询问的第一人全面的解答问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由该名干部向所长请示,遇到重大问题需由所长向科室协调的,反馈意见也由被首问的干部负责最终向纳税人做出答复,直到纳税人满意为止。严格杜绝推委问题的发生,保证负责、周到的为纳税人提供咨询服务。
2.办税公开制
为增强办税透明度,让纳税人了解我们的政策,我们将政务公开做到明处,桌上的资料可供纳税人翻阅参考,纳税人之家的电视里有自制的宣传片循环播放,对市局制定的纳税人权利义务、公开办税八项制度、税务人员十五不准、十要十不准纪律规定、20句文明用语等公开内容,不仅让纳税人及时了解了自己的相关权利,也有利于更好的督促窗口人员改进工作。
3.限时服务制
在资料齐全的情况下,我所公开了市局对各窗口各项业务的办理的时限要求,并在大厅政务公开资料中宣传公开,在有限的时间内,在为纳税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上提高了标准,最大限度节省了纳税人的时间。
4.组长负责制
由于我所人员分散在纳税服务大厅、经济服务中心、房管局三个办公地点为纳税人提供服务,岗位分散,特结合实际建立了“业 务组长负责制度”:在各主要岗位设立业务组长,负责本岗位的日常工作,遇到问题向所长反映、沟通,发挥了业务骨干作用,有效的避免了管理脱节,保证了日常问题处理的及时性。
5.岗位轮换制
采取“定期轮岗”的管:请记住我站域名理办法,以房管局为核心实行季度轮岗,加强业务培养,通过换岗的方式督促了干部的业务学习,提高业务熟练程度。不仅使我们的干部在办理本岗业务时更加熟练,也拓宽了其他业务的知识面,对纳税人提出的问题可以随时给于准确的答复,履行告知义务时更加全面。
6. 涉税问题纵向协调解决机制
针对窗口特殊性,我所建立了“涉税问题纵向协调解决机制”深层次的解决和纳税人出现矛盾的问题,即在窗口人员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发生了矛盾时,由值班所长及时介入,主动协调,避免矛盾的激化,从而有效化解涉税服务问题的即时性与政策答复滞后性之间的矛盾,提高了纳税人的满意度。
二、以青年文明号创建工作为载体,抓好干部队伍建设
(一)抓学习,重业务,培养青年成材在岗位
针对我所岗位多、业务杂的情况,我们实行了“岗位练兵”制度,由业务组长任小教员,逐岗进行培训,提高了全所干部业务素质,培养了全能全岗的工作能力,增强了为纳税人服务的技能。
(二)开展了“微笑服务”活动,构建和谐征纳关系
作为窗口,我们要求每名干部必须使用文明用语微笑服务,耐心解答纳税人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许把不良情绪带到工作当中。自制了“微笑服务屏保”,提醒干部保持阳光的心态,以饱满的精神为纳税人提供周到的服务,并定期召开座谈会交流心得体会,每月评选出微笑服务之星,在我们的笑容中,构建出一个和谐的征纳关系,肖辰英同志曾在市局“微笑服务天使”评比活动中,进入前6名,并被选为我区优秀团员。
(三)积极参加各项活动,促进团队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农村基层 思想政治工作
[中图分类号]D26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100-01
一、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简称,亦称思想工作或思想教育。它是一定的阶级和政治集团,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目标,有目的地对人们施加意识形态的影响,以转变人们的思想和指导人们行动的社会行为。
二、农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存问题
(一)工作方式单一老套
农村基层思政干部习惯采用谈话和开会的形式来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谈话大多采取说教的形式,缺乏情感沟通。据村民反映谈话形式无非就是“他说着,我听着,大道理一堆,实用性没有”。这种形式无法使农民群众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入脑、入心”。开会则是思政干部在台上宣读文件,与会者在台下做记录,这种机械模式沿袭了多年。
(二)农民群众法律意识淡薄
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大多淡薄,不懂得运用法律武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据村干部反映,农民群众解决纠纷的主要方式就是打架斗殴,大部分村民很好面子,当矛盾产生时往往“思想没上,拳头先上”,不分青红皂白,先让对方妥协再说,这种情况在农村社会中并不罕见。思想政治工作往往只能是事后协调,不该有的损失已造成了,不该有的结果已产生,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当村里出现问题和纠纷时, 农民群众一般是以情代法,或者是运用家规家法来解决,往往寻求私了解决。“以牙还牙”的错误思想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张三的儿子把李四家的儿子打伤了,李四家就必须报复回去才能了事。大部分村民认为思想政治工作根本不会解决这样的冲突矛盾,也不听思政干部的劝解,依旧我行我素,对思想政治工作造成很大的困扰。
(三)人力资源投入不足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关系着思想政治工作的性质和方向,关系着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者主导作用的发挥,关系着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成败和新局面的开拓。当前农村思政工作干部的数量和素质与现实要求有很大差距。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人员严重不足,影响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政府机构改革后,各部门精简机构,每个村里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干部是极少数的,即使有也是身兼数职,缺乏专业性与针对性。更何况很多思想政治干部大多是忙于应付上级领导的的汇报检查,很少为农民群众做些实事。
(四)物质建设投入不足
在农村大部分地区对党员和农民群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码场所都不具备,更没有图书资料、音响设备、视听设备等工作设施,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起来非常困难。同时农村由于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场所,农民群众农闲时无处去便三五成群的聚在一起,以打麻将、赌博为主来打发空闲时间,要不就是“张家长、李家短”的讨论别人,精神世界极其空虚。农民群众在空闲时间能上网的家庭少之又少,农民群众一般嫌贵,不愿意缴纳网费,不愿意安装宽带网络。即使有个别的农民上得起网也是沉迷于网络游戏,与思想政治工作背道而驰。
三、农村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研究
(一)实施“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
电视电影、知识竞赛、科普讲座等文体活动有利于将教育工作寓于农民群众的娱乐活动当中,使得农民群众可以接受这样的教育形式并乐于接受教育内容。
定期组织农民群众观看教育题材的电影,不仅丰富了农民群众的农闲生活,还达到了宣传教育的目的。要多开展农业技能的文体活动,在活动中穿行一些形势政策教育或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题,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结合民族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活动,活跃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提高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
引导农民群众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等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切实搞好法制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民自觉守法,强化自我约束的控制力,学会运用法律手段来调解纠纷、理顺情绪、解决矛盾。还要在加大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把一些基本要求融于法律法规和具体政策当中,让农民群众明白怎样做是法律所容许的,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
(三)强化人力资源投入
在新时期应在保证和提高思政干部生活待遇的前提下,适时对其进行培训教育。同时应改变思政工作兼职的情况,在各个村落实行思想政治工作“专职专员”制度,确立领导小组体制,明确思政工作的责任制度。而且要吸收、聘任年轻有为的大学生到村里做思想政治工作,赋予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以活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
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本情况
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我市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萌芽、发展、巩固提高几个阶段。截止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已达到个,会员万人。分布在全市10个县(市)区个乡镇,涉及到农村各业。从全市范围看,我省农技协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多种类型并存。按组织类型划分,全市有农民专业协会个,专业合作社个,农民股份合作公司个,各类联合体个,行业协会个;按产业划分,从事种植业个,养殖业个,加工业个,其它产业的个;按领办单位划分,专业技术部门牵的个,村级组织牵头的个,能力领办的个,其中,乡村干部领办的个。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高层次、实体化方向发展。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市有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围绕当地支柱产业或经济效益高的种养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兴办经济实体,以公司带农户、连市场为主要形式,开展技、农、贸配套服务,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向高层次和实体化发展。特别是近年新成立起来的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立足高起点,主动寻求与高效益产业相结合,协会、公司、基地一齐运作,一头连农户,一头连市场,创造出了较为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愈来愈引起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诞生之日起就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不要国家的人员编制和国家一分钱投入,完全依靠农民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能人会长和农村经纪人的带领下,引品种、学技术、闯市场,不仅在市场商品经济的大潮中争得了一席之地,而且也有效地促进了当地产业经济的发展和财税收入的增长,已逐渐得到各级党政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
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地位和作用
从总体看,我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向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进程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展示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1、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加速了农业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了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多数以各类技术能人和乡土人才牵头创办起来的,他们凭借自身的技术和经验,把农民组织起来开展技术交流、技术培训和技物结合等服务活动,使看得见、信得过、学得来的实用技术得到迅速有效地传播;他们还以专业技术为纽带,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广泛的联系与合作,组织农民示范、引进新技术、新品种,使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以最便捷的方式、最低的成本、最高效的途径传递到农民手中,成为引进、推广农业技术和成果的一个有效载体。望奎蔡景学的瓜菜研究会自1985年创建以来,已培训全国各地学员8万多人次,推广良种20多万斤;曾繁盛的经济作物研究会有会员7万多人,先后与国内外十几家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举办培训班近300场次,培训学员9万多人。肇东市向阳乡瓜菜技术研究会挂靠中国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近年来已开发了40多个“三高”玉米新品种,试验推广了20多个名优特、无公害新品种,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同开发国家级盐碱地种植高油115青贮玉米试验项目已在全省推广,寒地黑土越夏栽培番茄项目已被国家标准委批准立项。目前,这种以农民对农业技术的迫切需求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约占总数的60%左右,不但加速了农村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而且还加快农民思想意识的转变,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市场意识、法律意识和现代意识的,有力促进了农村专业技术人才和现代化新型农民的成长,为造就一批懂技术会管理的农业企业家奠定了人才基础。
2、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架起了小生产通向大市场的桥梁,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千家万户的小生产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迫切要求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把农民推向市场。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可以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把分散的科技增长要素整合起来,把分散的生产资料聚集起来,通过代购代销、联营联销、以销定产等形式,解决了农产品分散供给与市场集中需求的矛盾,为农民参与市场经济搭建了广阔平台。肇东市向阳乡笼养蛋鸡协会网络了全乡所有养鸡户,在会员内部实行统一供应种雏、统一购买饲料、统一防疫、统一销售服务,2003年向阳乡蛋鸡饲养量达120万只,年产鲜蛋90万公斤,全部通过协会的销售联合体销往广州、温州、大庆等地,会员人均收入达到3520元。肇东市太平乡生猪直线育肥技术协会与大庆金锣集团签订了年交售10万头生猪合同,由协会组织生产,金锣集团按保护价收购。该乡已建立千头养猪小区5个,万头养猪专业村3个,生猪饲养量超过12万头。去年,养猪户因加价、保护价就增加收入100多万元,实现了企业与农户的“双赢”。今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大企业、大市场签订订单200多份,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成为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主心骨”。
3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实现了基地龙头市场的链接,推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改变了农民过去“小打小闹”、“单兵作战”的方式,依托产业、扩大规模、组建基地、挂靠龙头,已成为服务农民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的一支劲旅。一是加速了主导产业的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来缘为界限,以社会化服务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将从事同一类生产项目的农户组织起来,在区域内有效实现了“超小规模的个体,较大规模的群体”生产格局,推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我市望奎县东郊乡“黄麻子”土豆、肇东市向阳乡笼养蛋鸡、明水县崇德镇的獭兔、庆安丰收乡的养鹿等产业都是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推动下,发展壮大为当地主导产业的。二是有利于提高基地建设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利益联接为纽带,在一定范围内把土地集中到一起,形成适度生产规模,有利于大型机械和水利喷灌设备的应用。还可以把零散的资金聚集起来,形成一定的物资、技术投入能力,大大提高了基地的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水平。绥棱后头乡二井村最初只有12户种小棚蔬菜,成立协会后,在会长王树成的带领下,由单一简易小棚生产,向日光节能大棚方向发展,现有温室大棚150栋,生产面积1.5万平方米,由单一韭菜、大葱生产,向多元化、立体化、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实行统一计划、统一整地、统一技术、统一价格、分户管理。全组种蔬菜户达100%,年生产特色品种、反季蔬菜112.5吨,平均每户收入可达4.000元,比过去收入增加五倍,成为全县规模较大的蔬菜的专业屯。三是有利于形成利益联接机制。农技协上联龙头企业,下联基地农户,以利益为纽带,改变了农民生产难组织、基地企业难对接的现状,通过企业+协会+农户形式,把产业化要素之间紧密联接起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一体化运行机制,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海伦市乐业乡圆葱生产协会是党员干部和农户共同出资入股组建的,协会共有1015亩地,每垧地算做一股,每股出资1.8万元,今年协会种植的圆葱喜获丰收,垧产可达12.5万斤,协会出面统一与贸易龙头签订了保护价收购合同,产品全部出口俄罗斯、韩国和日本,协会获利可达100万元,每股可分红利1万元以上。
4、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加快了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地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始终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对内讲服务、对外讲盈利,可以有效地协调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帮助农户解决一家一户办不好、办不了的事情,成为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依托和靠山。望奎县蔡景学的瓜菜研究会对农户实行“三保一包”(包生产物资、技术培训、产品销售,保证农户不赔钱)措施,他育种的基地户均年收入都超过了万元。近年来,凡是因灾害造成农户减产,研究会还拿出资金进行扶持,已累计拿出无偿扶持资金150万元。2001年冰雹灾害造成研究会5000亩良种繁育田严重受灾,研究会组织抗灾自救,为会员无偿提供扶持资金50余万元,把农民损失降到最低。二是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依靠相互合作,通过行业自律,统一制定行业产品标准,避免了生产的无序性和竞争的盲目性,确保质量,稳定价格,加强了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合作。比如,海伦市针对奶牛养殖户在销售环中出现的一方面压价收购,一方面搀杂使假面影响基地发展等问题,在奶牛集中的乡镇和村屯都成立了奶牛协会,协会对内实行行业自律,对外统一组织销售,不但保护了农户利益,而且使基地成为企业稳固的“第一车间”。三是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协调和统一会员的购销行为,既防止了同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节约了入市费用,又有利于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农户购入生产资料时,以批量购买,既能争取优惠价格,又能保证质量,从而降低了生产和市场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肇东市海滨养渔协会统一购买渔苗和饲料,统一聘请专家开展防疫,统一引进客商对外销售、使当地的渔价始终高于周边地区的散户,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通过调研我们感到,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中,各地都在在实践中探索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认真总结和推广这些经验和做法,是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
1、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必须以生产需要为前提,因地制宜,多元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自主创办的群众性组织,它的出现源于农业生产不断升级的内在要求,源于广大农民发展生产和自我服务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各地着眼于农村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和农民的首创精神,因地制宜,多元开发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海伦市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借助三种载体:1、借助产业载体,紧紧围绕当地大豆、畜牧、青椒、菇娘等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组建了51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烟草公司、制油厂、“松北王”农产品经销公司、海北大豆等龙头企业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45个,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大豆产业联合会、大鹅产业联合会和烤烟生产联合会。2、借助组织载体,利用农村现有的党员服务区、团员服务区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3、借助能人载体作用,广泛动员农村各类大王、能手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望奎县以大力发展各类协会为重点,大力创办了“三型”的农民专业协会。即:围绕优势项目这一主线,县、乡、村三级联动创办“三点一线”型农民专业协会;充分发挥的示范效应、领导的服务作用、部门的扶持优势创办“三位一体”型农民专业协会;靠抓高产大王牵动专线,靠抓专线牵动生产基地,依托生产基地创办“三环联动”型农民专业协会。目前,望奎县农民专业协会已发展到264个,会员达到人。各地在创办过程中还坚持“百花齐放、分类齐上”的原则,按经济规律办事,不强求化一、不强迫命令、不硬性捏合、不搞拉郎配,确立了“不局限于一种经济形式,不局限于一个产业,不局限于谁来创办,适合什么就发展什么,适合什么形式就采取什么形式”的指导思想,在组织形式上坚持松散型、紧密型、经济实体型、股份合作型并存;在经营领域坚持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流通业并进;在组建形式上坚持致富能手+农户、示范服务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户、中介服务组织+农户、党员干部+农户等多种形式并举,从而使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呈现出数量从多、门类齐全、快速推进的可喜局面。
关键词:村级财务管理;问题;农村财务管理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1-0-01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发包、出租欠规范。1.程序欠规范。个别村主要干部搞暗箱操作,不进行招、投标;有的不开“两委”会,少数人说了算,即使开了会,个别干部又擅自变更集体决定。2.手续欠规范。主要表现在:口说为凭,书面合同少;合同要素不全,条款不明,权利义务不平等或其他不符合法定要求等等。3.付款收费欠规范。大部分工程项目的付款以领款凭证方式入账,农村已成为工程承包商逃税的“黑洞”;有的“寅吃卯粮”,由于集体收入少支出大,于是只好提前收缴承包款和租金,村集体资产被严重“透支”。
(二)会计账务处理欠规范。主要表现在:1.会计账簿、科目设置不规范。如财产物资等有账无物,有物无账,有总账没有明细账;对同一经济业务前后年度会计账目处理不一致;总账、明细账不一致;现金与存款不分。2.一些工程、项目开支另行建账,甚至不记账,未能纳入总账之中。3.会计、出纳自行记账,对账不及时,凭证传递方法不规范,出了问题互相推诿。4.会计档案管理不善。一些村办公条件差,实行村账制前的会计凭证自行保管,因保管不善难免遗失;有的财务人员调整以后,移交档案不全,甚至拒不移交账册凭证,村干部也束手无策。
(三)财务公开欠规范。1.乡镇记账的审核问题。乡镇农经站是最后也是最有效的一道审核关口,但由于农经人员不熟悉村务、业务素质较弱、原则性和责任性欠强等原因,存在着重记账轻监管,只审凭证,不审开支合理与否等现象,使违反财务制度的票据凭证得以入账。2.实行会计电算化以后,对电脑打印账目校核不细,产生失误,引起群众误解。3.在公开的内容方面存在着欠细欠具体的问题,对于基本建设等重大支出项目没有专项公布;无关紧要的公开,实质性内容公开不细,如干部误工往往同村民误工捏在一起公布。4.许多村民参与意识淡薄,缺乏现代民主意识,遵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处世原则,看问题凭好恶,往往将自身利益放在首位,对公共事务关心较少,对村级财务问题不愿管、不想管或不敢管。
二、规范农村财务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做到依法治村。要采取各种行之有效、切实可行的方法,加强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制度的宣传教育,大力宣传正反两方面的典型,防止图形式,走过场,尤其要注重对党员、财监小组成员、村民代表的教育,切实提高监督能力,使他们敢于监督和善于监督,以堵塞财务混乱的漏洞。
(二)坚持和完善各类财务管理制度,做到有章理事。要规范农村财务,制度建设是根本保障。实践证明,我市已经推行的诸如农村经济合作社制度、村干部补贴制度、财务公开制度、乡镇记账制度和村会计电算化制度等制度都行之有效,且便于操作,关键是如何进一步做到不折不扣落实执行的问题。当前,结合我市实际应尽快建立完善下列制度。
1.建立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应着重抓好从村级收入计划到资金使用、资金监督等一体化的管理制度建设。
2.建立完善工程项目建设、资产承包租赁公开制度。为避免村干部暗箱操作、贪污贿赂挪用等情况的发生,凡涉及工程项目建设、集体资产的发包、租赁及出让必须经两委会讨论,重大项目必要时由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大会讨论表决方可实施,且均应采取公开招投标方式向村民公开,以彻底改变个别人说了算的现象。对于各类合同文书,建议由农经站和司法所协助审查,以符合法定要求。
3.建立完善外来资金管理制度。实践中,经常有村民反映土地征用补偿款、社会捐助款物、上级部门拨款等外来资金收不入账现象,为堵塞村干部违法乱纪漏洞,防止村民误解,建议对上述外来资金规定统一先由乡镇接收,再拨付村级使用。
4.建立完善审计监督制度。首先,乡镇农经站应严格把关,对现金存款进行不定期盘库,防止挪用;发现不符要求的票据、不应开支的项目必须坚持原则,监督执行。其次,市农经站可对村级财务实行轮流审计,争取村干部届期内能轮审一次,发现问题及时协助乡镇解决。
(三)加强乡镇监管,做到服务于民。农村财务问题之所以未能得到根本性解决,某种程度上说,关键在于乡镇的认识态度上。由于现在农村工作越来越难做,如果脱离村干部或者得不到村干部的支持更是寸步难行。因此,乡镇应站在大局角度重视抓好村干部队伍建设和农经员队伍建设,选配好村级主要干部,对于在执行财务制度上屡教不改,违法乱纪的干部坚决调整与查处,决不姑息迁就,采取扎实措施把村级班子建设好。
关键词 村级债务;成因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F2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8-0346-01
村级债务居高不下,且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成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面临的首要问题。目前,村级债务负担沉重,个别村在资金短缺的情况下,扩大建设、铺张浪费等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村级财务收支赤字日益加大,严重困挠了村级集体经济的良性发展,影响新农村建设的正常进程。因此,如何探寻化解村级债务的有效途径,减轻村级集体经济压力,已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当务之急。
1 村级债务的现状
1.1 涉及面广,数额大
宗汉街道18个村经济合作社中,有9个村负债,负债最高的村达988万元,最低的村35万元。既有兴办公益事业负债,如村落文化宫、老年活动中心的兴建,又有村集体经济经营性负债,如村标准厂房、外口公寓的建设。
1.2 债务构成复杂
有银行等金融部门借(贷)款,有向企业(个人)借款,有向民间借(贷)款,有基本建设尾欠的工程款,有应付给村民的土地征用补偿款,有尾欠街道办事处的各项上交款项。
1.3 利息成本高
由于村级借贷款额度逐渐累积,村社向银行等金融部门贷款难,只好向企业、个人借款,借款利率高于银行同期基准贷款利率。
1.4 债务逐年增加
虽然近几年也花力气化解村级债务,并得到一定成效,但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每年产生新债务,债务数额持续攀升。
2 债务成因分析
2.1 发展集体经济产生负债
为培植稳固的集体经济来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投资兴建标准厂房、外口公寓、农贸市场等,由于村经济合作社资金不足,只能靠借贷取得项目建设资金。如宗汉街道怡园村兴建标准厂房,6幢标准厂房招投标金额2 300万元,投资金额比较大,目前已完工2幢,如果其余4幢要动工,就要向银行贷款,解决资金缺口。
2.2 超前建设造成负债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提高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民迫切要求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环境保洁,绿化、美化、亮化工程,生活污水处理等,农村的基础设施及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但有不少村没有财力,在政绩冲动之下,不顾村级现实,靠举债搞项目、搞建设,给村级集体经济带来了沉重的包袱。
2.3 收不抵支增加负债
2015年度,宗汉街道各村总收入5 367.23万元,总支出8 534.43万元,收支相抵-3 167.20万元。街道18个村经济合作社中,收支盈余5个村,收支盈亏13个村。收支盈亏的13个村中,一些村是因为在搞大的工程项目,开支比较大,因此收支赤字。如宗汉街道周塘西村,2015年总收入324.89万元,总支出1 611.04万元,收支相抵-1 286.15万元,主要是因为该村正在建造外口公寓,仅在建工程一项就开支1 396.29万元;个别村不搞建设也产生赤字,主要是收入来源少,支出又刚性,赤字不可避免。这样年复一年,收不抵支加重村级负担,掏空村级集体经济,从而产生隐性负债。
2.4 工作不实引起负债
村干部工作不实,不愿做群众工作,该收的款项怕难收而不收。少数农民群众权利义务观念淡薄,拖欠、逃避合理的上缴款项。近年来村级事务的增多,慈善捐款、人身意外保险等,地方出现需向农户收取的款项、募集的捐款,一概由村支付,造成债务的“雪球”越滚越大,这种管理上的错位也是导致村级负债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2.5 管理缺位产生债务
一些村超越能力组织村干部(党员)、社员代表外出旅游。一些村没有雄厚的村级集体经济实力,超前搞福利,给村里的老人按标准、按时发放老年补贴,给全村村民的农村合作医疗按年龄、不同等次进行补助,福利重复发放。虽然各种惠农政策的实施,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但是也加重了村级集体经济负担,形成村级债务。
3 化解债务难点
3.1 减债途径减少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减债措施和办法越来越少。以前采取的盘活资产偿债,一些村基本上是能转让的集体资产都已转让了,能出租的都已出租了,现在要靠盘活资产、资源偿债的空间十分有限。
3.2 化债缺乏资金来源
大多数村集体经济发展困难,缺乏经济增长因素,偿债能力差,由于村级收入来源减少,导致开支缺口增大。
3.3 干部偿债意识不强
由于近几年村干部变动频繁,债务中有些是过去的,现任村干部对前任遗留的问题和债务采取不管不问、推诿的态度。有的村干部只顾眼前,为应急,什么债都敢借,什么钱都敢用,至于能否偿还,没有过多考虑,对债务缺乏偿还打算[1]。
3.4 财务管理制度没有得到很好地执行
一些村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不强,执行制度自觉性不高,在经济上不能严格要求自己,加之村财务监督小组未能真正发挥作用,村级财务运转不能得到有效监督,导致支出不规范,随意性大,不当支出、违规支出时有发生,给村级集体经济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失[2]。
4 对策
4.1 控制非生产性开支
根据文件《关于加强村级非生产性开支监督管理的意见》浙(农经发〔2014〕9号)精神,制定街道文件,对村干部报酬补贴、办公会务费、交通差旅费、招待费、外出学习考察、报刊订阅以及捐助赞助等各项费用进行规定,使村级开支有章可牛约束开支,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4.2 量力而行搞建设
各村在搞建设前,要对本村的资产负债、收支情况进行分析,判断本村是否有足够的偿债能力,资金回报率高低,村经济合作社确需举债兴办公益事业,必须经社员(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4.3 压缩福利费开支
对农村合作医疗、老年社员补助各村要量力而行。2015年,宗汉街道各村提取应付福利费共计3 234.57万元,福利费开支2 964.18万元。虽然街道各村总的福利费开支小于提取金额,但是街道18个村经济合作社中,有8个村的福利费开支大于提取数。建议各村福利费开支,应以村社收益分配福利费提取金额为标准,使福利费开支有所节制,不给村级集体经济拖后腿。
4.4 落实一事一议奖补政策
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奖补政策是一项群策群力的惠民政策。自2011年实施以来,宗汉街道已经申报11个一事一议项目,主要是道路、桥梁、居家养老中心、文化公园等村级公益事业建设工程,争取上级补助资金达545万元。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政策的实施,极大地缓解了村级集体资金运行压力,改善了村级生产生活环境[3-4]。
4.5 增强还债能力
加大对村级组织的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和鼓励村经济合作社盘活集体资源,巩固集体经济,增强村级集体造血功能。
4.6 偿还债务
开展村级债务情况清理摸底,分析村级债务形成原因,分门别类,制定村级化债计划,逐步化解村级债务。对一些村有实物、房产等抵挡的,还债能力较强;对一些没有物产,集体经济又很薄弱的村,还债就很困难,因此要严格控制因兴办公益事业而举债的规模。
5 参考文献
[1] 张海阳,宋洪远.村级组织债务问题研究[J].管理世界,2004(9):97-107.
[2] 陈东平,褚保金.我国村级债务成因辨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4(2):40-43.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机;激励机制
大学生是当代社会志愿者活动的主要力量,如何充分激发他们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持续热情,是一个重大问题。而服务动机是参与志愿服务的重要内驱力,因此,从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出发,结合现实中志愿者激励管理的缺失及影响,尝试建构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动机及需求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本研究在参与上海世博会的大学生志愿者中发放200张问卷,回收2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190份。并且跟其中部分志愿者进行了访谈,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服务动机及需求分析如下:
(一)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与增长才干、挖掘潜力的统一
在问及“您为什么要参加志愿者活动”问题时,有81%的学生选择“可以获得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能够从中学到知识、增长才干”;72%的学生选择“热心公益事业是公民责任与义务”;认为“能够帮助有需要的人让我觉得生活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的占62%;而选择“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技能和学识,令自己有成功感”的学生占40%。而可以结交更多朋友在参与志愿者服务的选择原因中占36%。而在进行志愿者选拔面试的过程中,当问及同样的问题时,绝大部分同学的回答是“既能帮助他人,为社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又能增加自己的社会体验,通过和其他人的交流,促进自己的进步”。
从以上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可以看到,实现“增长自身才干”和“帮助服务他人”的统一目标,是大部分大学生参与志愿者服务的主要动机。这说明了当代大学生在肯定奉献价值的同时,也意识到了利他行为对自身发展的积极作用。其中“增长自身才干”是属于务实的理想需求,而“帮助服务他人”则是志愿者精神的核心,两者结合是志愿者行动得以持续的重要动因。
(二)期待获得精神激励,并兼顾物质激励
对于“如果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后,政府、所在单位、服务对象或者社会将给予奖励,你期待获得什么奖励?”的问题,选择“荣誉证书和荣誉称号”和“主办方的中肯评价(包括意见和建议)”的学生分别占调查人数的72%和66%;有61%的学生选择“主办方提供的适量奖金或物品,表示对你的尊重和奖励”,选择“政府依照相关法律规定给予的相应权利”的学生占47%。
由上可知,大学生对于志愿服务的奖励,更偏重于精神奖励,如一张荣誉证书和一种荣誉称号,希望得到主办方的肯定、认同及改进的建议、意见,也希望赋予他们符合这个角色的相应权利。同时,他们也愿意获得适量的奖金。在访谈中,一位大学生志愿者说,“大学生绝大部分还是纯粹的消费者,特别是对于经济状况不太好的学生,他们很有参加志愿者服务的热情,但是持续的志愿服务会涉及到一笔不少的费用,比如交通费等等”,这些话道出了大学生志愿者希望获得适量经济补偿的愿望。
(三)应有尊重的缺失、耗时间以至影响学习成为阻碍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两大因素
据参与问卷的大学生对于“阻止您继续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因素”回答可知,54%的学生认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肯定”将成为他们不再继续参与志愿服务的主要原因,因为“耗时间以至影响学习”而不再参加志愿者服务的占47%。另外,由于“志愿者培训、支持系统不完善,不能从中得到更好的锻炼”而不再参加志愿活动的比例为41%。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缺乏对志愿者的专项法律、法规保障,权利义务关系不明”是阻碍他们继续参加志愿服务的重要原因。
由此可见,大学生期待自己的付出能够得到肯定和尊重,在服务中累积成就感和热情,并且他们希望能兼顾学业,而不想让志愿者活动影响专业学习,从而实现社会实践和专业学习更好地结合。同时,他们也希望能给志愿者进行完善的培训和法律支持,使得志愿者更好地服务于他人与社会,这一点在访谈中也得到了印证。
(四)大型赛事、活动和教育环保类志愿服务活动深受大学生青睐
在调查中,我们得知,72%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参加大型赛事和活动,而选择参与环保类和教育类的志愿者活动的比例分别为62%、59%。而选择农村生产扶贫、医疗卫生、维护治安仅占9%、14.7%和15.3%,选择比例是相对最低的;而选择“助老”和“助残”分别占26%和17%。从以上数据可以反映出,大学生志愿者更愿意参加科技含量比较高,更能让自己的学识和才能充分发挥的大型项目,说明他们的社会角色定位层次较高,自我期待较高。而农村生产扶贫项目所占比例最少,说明了大学生对于扶贫扶弱项目的疏离感,这恰恰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志愿者精神的培养任重道远,志愿者活跃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局面还未形成。
(五)绝大部分大学生对志愿者服务性质的认识较深刻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87%认为“志愿者服务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参与,锻炼自我与服务他人的统一”的有165人,占87%;选择“志愿者服务是公民的社会责任,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公益活动”占66%左右。这说明,大部分的大学生志愿者对于志愿者服务的性质认识较深刻。但同时,我们发现,也有少数同学认为志愿者服务是形式主义活动,没有什么重要意义。或者认为是单向地纯粹给予他人,是“学雷锋做好事”。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学生对志愿者服务性质的有较深刻的认识,但这一理念和认识并非与其志愿者行动一致,这从他们热衷于参加大型赛事、活动的志愿者活动,而对扶贫、助老助残的项目的兴趣较小可以窥见一斑。
二、大学生志愿者激励的必要性
美国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在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指出:如果没有激励,一个人的能力发挥将仅为20%―30%;如果施以适当的激励,将通过其自身努力使能力发挥出80%―90%。1大学生志愿者具有一定思想觉悟,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他人、社区、社会提供非盈利性的服务。建立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不仅是社会持续进步、志愿者精神培育的需要,也是青年志愿者活动规范化发展的需要,更是激发大学生更多参与社会实践,从而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的需要。由此可见,完善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是十分必要的。
三、大学生志愿者激励机制构想
(一)外在环境培养与保障
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外在环境与保障主要是通过国家法律、政府政策和社会支持,培育志愿者精神与文化氛围,引导更多的资源流向志愿者服务,以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的环境。
1.完善志愿者服务法规
在中国公民社会尚未发展成熟的条件下,政府的扶植与支持对于大学生志愿者行动至关重要。当前,大学生志愿者服务蓬勃发展,为立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现实依据,政府更应该在此基础上,对如何开展和完善志愿者工作建立一整套系统的法规,使得志愿者服务活动有法可依。特别强调的是,政府需要和高校共同努力,强化大学生志愿者的后续保障,并为之提供法律依据。对于某些特殊的志愿服务计划,要联合相关组织单位,解决志愿者的后顾之忧。例如,在西部计划实施之初,有关部门承诺在考研、报考公务员等方面为志愿者提供优惠政策,但有些部门或者地方政府并没有制定出相应优惠政策的具体实施方案,使得优惠政策最终无法真正落实。
2.培育志愿者精神文化
志愿者精神是一种自愿的、不为报酬和收入而参与推动人类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完善社会工作的精神,它应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理性的、可持续的服务社会与成就自我相统一的精神。2对志愿者精神的理解和认同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全社会志愿者文化氛围,对志愿者服务是否能持续更好地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因此,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社会媒体资源,加大对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宣传和倡导,讲究宣传艺术,提高宣传实效,在全社会倡导“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志愿服务理念深入人心。
3.构建社会支持系统
多渠道筹措志愿者活动资金。目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资金来源渠道相对单一、资金欠缺。因此,建立大学生志愿活动专项基金十分必要。这一基金可以采取政府补贴、学校支持、社会或个人赞助等多种途径,这不仅有利于提供志愿者活动的充足活动资金,更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氛围,吸引更多的人和单位来参与公益事业。
积极拓展品牌服务项目。大学生志愿服务热情很高,但他们能组织的精品和品牌项目有限,因此,需要根据大学生自身的特点,依托于高校资源,与校外的志愿服务组织或者相关组织加强交流与合作,为大学生志愿者搭建更为丰富的平台,并引导他们在品牌项目的实践中得到锻炼。
完善高校志愿者协调机制。大学生在志愿者活动和课业之间常常会出现时间、精力的冲突,因此,志愿者服务组织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实现服务项目的常规化,如可以通过校园主要信息媒体信息,明确告知同学有关志愿服务活动的项目名称、活动时间、服务地点、工作内容等信息,确保志愿者在报名之前能够全面了解服务项目的具体情况,从而更合理地安排学习与实践活动。3同时,可以把参与志愿者活动的情况纳入到学生校园生活并制度化。例如可将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具体表现与学生党员的发展、学生干部的遴选、奖学金的评定、升学就业推荐以及奖、贷、助等方面的综合评定相挂钩。
4.健全志愿者管理制度
虽然是否参加志愿者服务是自愿的,但是一旦成为其中的成员,志愿者的管理制度就将发挥重大作用,如对志愿者进行岗前培训,包括志愿者精神的领悟和内化、岗位服务职责、服务项目所需技巧的培训;如强化志愿者的责任意识,在活动中推行责任管理制度,使得志愿活动不仅仅是自我锻炼的契机,而是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社会责任与社会价值,真正把自己融入社会的发展与变革中;又如建立适当的评估制度。在评估中,不仅要看志愿者的服务时间,更要从服务对象处获得更真实的服务效果反馈;不仅要注重正面的激励,也要加大负激励的执行力度,对志愿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偷懒、虚夸等现象进行有力的约束。
(二)内在需求激发与引导
培训激励。科学丰富的培训是大学生成长的重要资源,它不仅为志愿者服务的高效运转提供基本保障,也让大学生在其中不断学习知识、提高技能、深化认识,是激励大学生志愿者的重要平台。因此,要严格培训制度,并根据工作实际需要来设计培训内容,并采用灵活生动的培训方式,把知识培训与实践培训结合起来。4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志愿者更深刻领悟志愿者精神,并为志愿者服务活动做好充分的精神及技能准备。
团队激励。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必然受所在团队认同的价值、气氛、行为方式的影响。因此,志愿者组织要重视团队建设,使得团队更具战斗力与向心力,生活在团队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强烈的归属感与愉悦感,形成和谐奉献、关爱互助的氛围。只有这样,每个人才会围绕团队核心目标,公开坦诚进行沟通和协调,在愉快的氛围中高效完成志愿者服务活动,并在团队生活中获得珍贵的体验。
工作丰富化激励。工作本身具有激励力量。志愿者组织需要精心设计,为大学生提供能够丰富他们个人经历以及发展机会的工作。如:更多的责任、更有趣的工作、个人成长的机会、参与决策、更多的自由裁量权、多样化的活动等。这不仅使志愿者的工作内容丰富化和扩大化,使工作本身更有内在意义和挑战性,也传达出管理者的信赖。
荣誉激励。给予志愿者荣誉感与尊重,将极大地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特别是来自服务对象的认同和赞赏,哪怕只是只言片语,或肯定的肢体语言,都会让大学生志愿者倍感欣慰和成就。在设置灵活多变又富有人性的荣誉奖项的同时,要注重对这些优秀志愿者事迹进行广泛宣传,树立榜样,也引导更多的社会人士来关心志愿服务活动。
参考文献
[1]刘.我国志愿者及其激励问题研究[J].青年科学,2009(5).
[2]王冰.浅谈大学生志愿者精神的持续性的意义[J].网络财富,2009(12).
[3]孙雷.大学生志愿者组织及行动的特征、问题与对策[J].学会,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