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空气中取水

空气中取水

时间:2023-05-30 10:35:0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空气中取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在澳大利亚内陆的沙漠中,生活着一种带刺的蜥蜴,学名叫棘蜥。它外形极为丑陋可怕,而且体形非常瘦小,全长只有15~20厘米,是目前世界上最丑也最小的蜥蜴。不过,我们不能“以貌取物”。棘蜥虽然貌不惊人,但它收集水分的本领堪称生物界的一大绝技。

棘蜥的身上布满了无数细微的“沟渠”,全部汇集到嘴部。所以,棘蜥在饮水时,即使不把嘴伸到水里也能喝到水。比如下雨时,雨水能顺着它全身的“沟渠”流到它的嘴里。

棘蜥拥有靠身体收集水分的独门绝技,除了有遗传因素外,更多的是它们自己后天努力的结果。在干旱炎热的沙漠中,要想生存下来谈何容易!棘蜥从出生那天起,就在父母的指导下去练习独门绝技了。此时,它们的脊背还尚未完全成形,在脊背上“开沟挖渠”可是一个最好的时机。据说,年幼的棘蜥每天都要用自己的脊背去磨蹭坚硬的石头或沙粒,免不了会把脊背磨得血肉模糊。

持续几个月的磨砺,自然也有苦尽甘来的时候。当棘蜥脊背上的“沟渠”完全形成之时,棘蜥就可以受益终生了。每当雨水光顾沙漠的时候,棘蜥脊背上的“沟渠”就能把雨水引流到它的口中。可是,在一年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里,棘蜥甚至不得不依靠露水来获得水分。这时,棘蜥脊背上的“沟渠”就派上用场了。这个“沟渠”在夜间可以用来收集植物滴下来的露水。

空气中取水的沙漠甲虫

生活在纳米比亚的一种沙漠甲虫,混迹沙漠还有更绝的招数。它竟然能从空气中获取水分。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科学家米切尔-鲁伯纳等人研究了这种沙漠甲虫奇妙的水收集系统,并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原来,在这种沙漠甲虫的翅膀上,不仅分布有一种超级亲水的纹理,同时还分布有一种超级憎水的凹槽。

每天清晨,这种沙漠甲虫都会爬上沙丘的顶端,背对来风的方向,头朝下呈45°的角度,专心致志地收集来自空气中的水分。在亲水区,空气中的水汽不断地聚集成水珠,最后沿着甲壳边缘的凹槽流入甲虫口中。

纳米布沙漠位于非洲西南海岸,最高温度可达60℃以上,每年的降雨量不到13毫米。然而,纳米布沙漠甲虫却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顽强地生存下来,其奥秘就在于利用这种机制从空气中汲取水分。据悉,这种沙漠甲虫每次可以从空气中汲取相当于自身质量12%的水分。

第2篇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work is the construction of detection technology in the management of an important part, at the same time; it is also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control and acceptance evaluation which is an indispensable key link. Below is the analysis of cement testing work, to improve cement testing data accuracy and fairness, to guarantee the detection work quality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Key words: concrete; quality testing; process; quality 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前言

随着我国建筑业的迅猛发展,施工质量是工程的生命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而作为检验工程质量的唯一有效手段――试验检测,其重要性不容忽视。水泥是建设工程最常用的重要材料,应用极为广泛。水泥质量的好坏,对整个建设工程的影响是事关重大的。在建设工程使用的众多材料中,水泥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原材料,也是实验室材料检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检测项目,其检测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施工现场中水泥的正确使用和施工质量。因此,必须认真检测水泥的质量,严把质量关。

一、水泥检测的基本步骤

1.取样。散装水泥应在打入筒库前从水泥运输车上取样,袋装水泥应用取样器从不少于10 袋水。泥中抽取样品,取样时应目测水泥是否受潮结块,对于袋装水泥,每次到货时应随机抽取。10 袋称量其重量,计算平均重量。

2.试验条件。试验室温度为20±2℃,相对湿度应不低于50%;水泥试样、拌和水、仪器和用具的温度应与试验室一致;湿气养护箱的温度为20±1℃,相对湿度不低于90%。3.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GB/T1346-2001。3.1 仪器设备:水泥净浆搅拌机、维卡仪。3.2 将所用仪器设备先用湿抹布润湿,称取水泥500g,在5~10s 内倒入水中,启动搅拌机,低速搅拌120s,停15s,再高速搅拌120s 停机。

4.测定步骤。拌好后,立即将拌制好的水泥净浆装入已置于玻璃底板上的试模中,用小刀插捣,轻轻振动数次,刮去多余的净浆;抹平后将试模和底板移到维卡仪上,并将其中心定在试杆下,降低试杆直至与水泥净浆表面接触,拧紧螺丝1s~2s 后,突然放松,使试杆垂直自由地沉入水泥净浆中。在试杆停止沉入或释放试杆30s 时记录试杆距底板之间的距离。整个操作应在1.5min 内完成。以试杆沉入净浆并距底板6±1mm 的水泥净浆为标准稠度净浆。其拌和水量为该水泥的标准稠度用水量(P),按水泥质量的百分比计算。

二、水泥取样的注意事项

1.水泥取样数量符合有关规定要求。对于袋装水泥,以同一厂家生产的同期出厂的同强度等级、标号的水泥,以一次进场的同一出厂编号为一取样单位,取样应具有代表性,可以从20个以上不同部位的袋中取等量样品的水泥,经混拌均匀后称取质量不少于12 kg;对于散装水泥,同一水泥厂生产的同期出厂的同品种、同强度等级的水泥,以一次进场的同一出厂编号的水泥为一取样单位,随机从不少于3个罐车中取等量水泥,经混拌均匀后称取质量不少于12 kg。

2.水泥存放与保管符合相关要求。将所取水泥混合样通过0.9 mm方孔筛,均分为试验样和封存样两份,样品取得后应分别存放在密封的金属容器中,加封条,且所使用的容器应洁净、干燥、防潮、密闭、不易破损、不与水泥发生反应,并分别在存放容器上加盖清晰、不易擦掉的标记,同时标明取样时间、地点、人员或见证单位的密封印。试验样应及时送到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封存样应密封保管3个月,以备观察及再检测。

3.水泥取样还要注意水泥安定性的时效性。由于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会给工程带来极大的隐患,所以准确地检测和判定水泥的安定性是否合格在水泥检验过程中也是极其重要的。但是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同一批次的水泥在第一次送检检测时安定性为不合格,但是在过几天的第二次送检检测中却是合格的。这种水泥的安定性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情况称为安定性的时效性。也正是时效性的存在,使得在水泥安定性的判定上往往会有争议。

其主要原因是:水泥中低温f-CaO的结构较疏松,在水泥存放的过程中能自动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进行消解,随着水泥存放时间的延长,水泥中的f-CaO不断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水化,含量不断地减少,而高温f-CaO的密度大,结构比较致密,且表面包裹着玻璃釉状物质,不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进行水化,所以水泥时效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低温f-CaO引起的。另外,由于在水泥的生产过程中f-CaO的产生是不可能避免的,因此在水泥配料合理、煅烧时反应彻底的情况下,水泥熟料在粉磨前和成品水泥在出厂前一定要存放一段时间(安定期),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安定性的时效性的存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安定性争议的产生。

三、水泥试验检测操作的控制

1.水泥细度检验方法及注意事项。采用45μm和80μm方孔筛对水泥试样进行筛析试验,用筛上筛余物的质量百分数来表示水泥样品的细度。称取试样需精确到0.01 g。由于试验筛在筛析过程中会被筛析物堵塞筛孔,在规定筛析时间的情况下,筛孔堵塞严重时会影响筛析结果,因此试验筛每使用100次后要用标准样品重新标定,当修正系数在0.80~1.20范围内时,可以继续使用,超出范围则应予以淘汰,这样才能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

2.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1346-2001)标准规定,用于检测凝结时间、安定性的水泥净浆应为标准稠度净浆。所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一定要准确,因为一旦有误,就会影响凝结时间和安定性试验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对水泥质量的误判,有可能导致不合格的水泥被用于工程,从而严重影响工程的结构安全。因此,标准稠度用水量的准确测定,成为凝结时间和安定性准确测定的前提。

3.安定性的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1)代用法(试饼法):将制好的标准稠度净浆取出,放在100 mm×100 mm的玻璃板上,做成直径为70~80 mm、中心厚10 mm的试饼,试饼表面应光滑,且中间厚、边缘薄;然后放入养护箱,养护箱温湿度一定要达到标准要求,否则会影响安定性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如果养护温度过高(大于25℃)或湿度不够,可能在沸煮前就使试饼发生收缩裂纹。如果养护温度过低(小于15℃),沸煮后可能会产生脱皮现象。这些都会造成安定性结果的判定错误。养护后的试件放入沸煮箱内恒沸180±5min,沸煮箱内的水在沸煮过程中均没过试件,且在30±5 min内把水加热至沸腾。2)标准法(雷氏夹法):将制好的标准稠度净浆取出,装满2只雷氏夹,用刮刀刮平,次数不能太多,防止水泥浆体泌水;然后分别用75~80 g配重玻璃压上,放入湿气养护箱中(24±2) h后,沸煮3.5 h,测定两试件增加值的平均值,且两个差值不得超过4.0 mm,即可判定合格。3)在安定性测定结果发生争议时,以雷氏夹测定结果为准。

第3篇

【关键词】水泥;质量检测;试验操作;质量控制

1. 引言

在建设工程使用的众多材料中,水泥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原材料,也是实验室材料检测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检测项目,其检测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施工现场中水泥的正确使用和施工质量。因此,必须认真检测水泥的质量,严把质量关。在水泥的物理力学性能检测中,因影响试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众多,所以在日常检测工作中必须加强各个环节的控制和协调,提高水泥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公正性,为建筑施工质量提供可靠的技术参考。

2. 水泥取样的注意事项

水泥取样是水泥检测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因此必须注意以下事项:

(1)水泥取样数量符合有关规定要求。对于袋装水泥,以同一厂家生产的同期出厂的同强度等级、标号的水泥,以一次进场的同一出厂编号为一取样单位,取样应具有代表性,可以从20个以上不同部位的袋中取等量样品的水泥,经混拌均匀后称取质量不少于12 Kg;对于散装水泥,同一水泥厂生产的同期出厂的同品种、同强度等级的水泥,以一次进场的同一出厂编号的水泥为一取样单位,随机从不少于3个罐车中取等量水泥,经混拌均匀后称取质量不少于12 Kg。

(2)水泥存放与保管符合相关要求。将所取水泥混合样通过0.9 mm方孔筛,均分为试验样和封存样两份,样品取得后应分别存放在密封的金属容器中,加封条,且所使用的容器应洁净、干燥、防潮、密闭、不易破损、不与水泥发生反应,并分别在存放容器上加盖清晰、不易擦掉的标记,同时标明取样时间、地点、人员或见证单位的密封印。试验样应及时送到检测机构进行检测,封存样应密封保管3个月,以备观察及再检测[1]。

(3)水泥取样还要注意水泥安定性的时效性。由于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会给工程带来极大的隐患,所以准确地检测和判定水泥的安定性是否合格在水泥检验过程中也是极其重要的。但是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同一批次的水泥在第一次送检检测时安定性为不合格,但是在过几天的第二次送检检测中却是合格的。这种水泥的安定性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情况称为安定性的时效性。也正是时效性的存在,使得在水泥安定性的判定上往往会有争议。其主要原因是:水泥中低温f-CaO的结构较疏松,在水泥存放的过程中能自动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进行消解,随着水泥存放时间的延长,水泥中的f-CaO不断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水化,含量不断地减少,而高温f-CaO的密度大,结构比较致密,且表面包裹着玻璃釉状物质,不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进行水化,所以水泥时效性的产生主要是由低温f-CaO引起的。因此,安定性不合格的水泥在存放一段时间后安定性可能会合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水泥存放一段时间后安定性都会合格,当水泥中的f-CaO含量过多或者是由于f-MgO以及SO3引起的安定性不合格时,由于它们没有低温f-CaO的这种特性。也就是说存放一段时间有可能解决由于低温f-CaO而造成的水泥安定性不合格,并非意味着水泥的安定性不合格只要存放一段时间就可以了。另外,由于在水泥的生产过程中f-CaO的产生是不可能避免的,因此在水泥配料合理、煅烧时反应彻底的情况下,水泥熟料在粉磨前和成品水泥在出厂前一定要存放一段时间(安定期),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安定性的时效性的存在,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安定性争议的产生。

3. 仪器和设备的管理

(1)水泥检测仪器和设备是评定水泥质量的基础环节,其质量的好坏、技术参数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水泥质量的评定是否准确、可靠。所以在仪器和设备购入前,应进行合格供应商的选择和调查,建立供应商的档案,对供应商提供的仪器的产品质量、供应能力、供货及时性、处理质量问题的及时性以及其他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信息进行调查,只有高质量的仪器设备才可能有高质量的检测数据。

(2)水泥检测仪器的计量校准、检定是水泥检测结果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保证。检测仪器在投入使用前均应经过校准(检定或自校),制订检定或校准计划表,按照规定的日期及时送检或由计量检定部门进行现场检定、校准,并在有效期内使用;检测仪器的量值只要可能都应溯源到国家计量基准,无标准的溯源必须经过比对或验证,保证量值的准确、可靠。按照仪器和设备检定计划表需要注意的是,不仅要对天平、水泥净浆搅拌机、水泥胶砂搅拌机、振动台(振实台)、抗折试验机、压力试验机、负压筛、沸煮箱等主要仪器和设备进行检定和校准,而且还要对胶砂试模、抗压夹具、标准稠度与凝结时间测定仪等配套仪器进行认真的自校和校准,自校记录的精度及数据范围应对照标准进行核对确认,仪器和设备满足其标准规定要求后方可使用。

4. 试验环境条件

试验前一天将水泥、标准砂、试验用水放入成型室。试验时,应先测量它们的温度是否一致,并予以记录。对温度的测量是保证试验准确的重要条件。试体成型室对温度、湿度要求相对较宽,容易达到试验要求,养护箱可采用温湿度自动控制,也容易达到试验要求,而保证试体养护池水的温度是一个难点。目前很多试验机构仅用普通空调控制室温来达到间接控制水温的方法,由于室内温差等原因,造成温度控制不能很好地满足标准要求。最近市场上推出的新型水泥自动控制养护水箱,因价格昂贵,一般试验室无力购买,但恒温水浴池在目前情况下是一种不错的选择,由于它采用水浴方法,可以保证所有试体温度相同,恒温装置采用自动控制系统,可以减少人为误差,且价格适中。

5. 试验操作的控制

5.1 水泥细度检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采用45μm和80μm方孔筛对水泥试样进行筛析试验,用筛上筛余物的质量百分数来表示水泥样品的细度。称取试样需精确到0.01 g。由于试验筛在筛析过程中会被筛析物堵塞筛孔,在规定筛析时间的情况下,筛孔堵塞严重时会影响筛析结果,因此试验筛每使用100次后要用标准样品重新标定,当修正系数在0.80~1.20范围内时,可以继续使用,超出范围则应予以淘汰,这样才能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2]。

5.2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及注意事项。

5.2.1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凝结时间、安定性检验方法》(GB/T1346-2001)标准规定,用于检测凝结时间、安定性的水泥净浆应为标准稠度净浆。所以标准稠度用水量的测定一定要准确,因为一旦有误,就会影响凝结时间和安定性试验结果的准确性,造成对水泥质量的误判,有可能导致不合格的水泥被用于工程,从而严重影响工程的结构安全。因此,标准稠度用水量的准确测定,成为凝结时间和安定性准确测定的前提。

5.2.2 凝结时间的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

(1)为了保证测定时间的准确性,水泥净浆稠度仪在使用前应仔细检查试杆表面是否光滑平整,靠自重可否自由下落,无紧涩和晃动现象,试针不得弯曲。当水泥净浆达到标准稠度时,将净浆装入圆模,轻轻振动数次,去除多余净浆后抹平。抹平次数不能太多,防止可能引起水泥净浆泌水,并迅速将装好的圆模放入养护箱中养护。

(2)初凝时间的测定:30 min后进行第一次测量,当试针沉至距离底板4±1mm时,水泥达到初凝状态。当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初凝状态的时间为水泥的初凝时间,用min表示。终凝时间的测定:初凝后将试件翻转180°,继续养护,当试针沉入试体0.5mm时,即环形附件开始不能在试体上留下痕迹时,水泥达到终凝状态。当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终凝状态的时间为水泥的终凝时间,用min表示。

(3)水泥全部加入水中的时间作为凝结时间的起始时间。最初测定时应轻扶金属柱,防止撞弯试针,试针针入位置至少距圆模内壁10 mm,凝结时,以试针自由下落为准;临近初凝时,每隔5 min测定1次,临近终凝时,每隔15 min测定1次,测定时试针不能落入原针孔,判定符合时必须立即重复测1次。对于泌水较多的浆体,在临近初凝时要少搬动圆模,避免振动,否则泌水严重,影响测定的准确性。

(4)测定凝结时间因花时间长,一般中午不能休息,要求检测人员一定要有责任心,特别临近终凝时,需多留意、多观察,并按标准要求测定,靠所谓“经验”判定,误差较大。特别对初凝阶段时间较长的水泥,更要掌握好初凝的变化[3]。

5.2.3 安定性的测定方法及注意事项。

(1)代用法(试饼法):将制好的标准稠度净浆取出,放在100 mm×100 mm的玻璃板上,做成直径为70~80 mm、中心厚10 mm的试饼,试饼表面应光滑,且中间厚、边缘薄;然后放入养护箱,养护箱温湿度一定要达到标准要求,否则会影响安定性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如果养护温度过高(大于25℃)或湿度不够,可能在沸煮前就使试饼发生收缩裂纹,特别是在水泥比表面积较大的情况下更容易发生收缩裂纹(收缩裂纹往往发生在与玻璃接触的试饼底部中间),如果养护温度过低(小于15℃),沸煮后可能会产生脱皮现象。这些都会造成安定性结果的判定错误。养护后的试件放入沸煮箱内恒沸180±5min,沸煮箱内的水在沸煮过程中均没过试件,且在30±5 min内把水加热至沸腾。

(2)标准法(雷氏夹法):将制好的标准稠度净浆取出,装满2只雷氏夹,用刮刀刮平,次数不能太多,防止水泥浆体泌水;然后分别用75~80 g配重玻璃压上,放入湿气养护箱中(24±2) h后,沸煮3.5 h,测定两试件增加值的平均值,且两个差值不得超过4.0 mm,即可判定合格。 (3)在安定性测定结果发生争议时,以雷氏夹测定结果为准。

6. 定期进行实验室能力比对试验

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比对试验的同时,也应定期进行实验室之间的能力比对,通过比对能及时发现质量控制中数据出现的问题,采取有计划的措施予以纠正,以消除实验室检验的系统误差。同时,认真分析比对结果并找出数据偏差的原因所在,不断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和操作水平,不断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7. 结语

综上所述,水泥质量检验除应按照国家产品质量检验相关标准,规范操作外,还必须对影响检测质量的相关因素加以控制,不断提高检测能力,才能保证检测结果真实反映产品的质量水平,为社会提供科学、公正的检验数据和结果。

参考文献

[1] GB12573-2008,水泥取样方法[S].

第4篇

关键词:四氯化碳检测;讨论;检测工艺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四氯化碳是《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重要的常规检测指标。四氯化碳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长期接触将对人体产生严重影响。《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5750.8-2006)中规定四氯化碳的测定方法有填充柱气相色谱法和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本文采用毛细管柱气相色谱法测定某水样中三氯甲烷和四氯化碳。

一、实验室四氯化碳检测方法

材料与方法

1.1仪器与试剂 安捷伦GC7890A型气相色谱仪-电子捕获检测器(ECD),DB-VRX色谱柱。四氯化碳(国家标准物质,浓度1.000mg/mL)、甲醇(色谱纯)、抗坏血酸、去离子水(新煮沸后放冷)。

1.2 色谱条件

1.2.1顶空瓶条件。顶空瓶平衡温度为40℃,平衡时间为1h,取顶部空间气体测定,取样量20μL。

1.2.2 色谱条件。高纯N2载气,柱流量为3mL/min;进样器温度为150℃;检测器温度为250℃;柱温为55℃。

1.3标准溶液配制

取四氯化碳国家标准物质1.00mL,加入到盛有约25mL甲醇的50mL容量中,用甲醇定容至刻度,此为标准使用液。取1.0mL标准使用液于100mL容量瓶中,纯水定容,此为标准使用液,浓度为p(CCl4)=0.20μg/mL。

1.4 样品

1.4.1样品制备。顶空瓶使用前在120℃烘烤2h。自来水采样时先加0.3-0.5g抗坏血酸于样品瓶内,取水至满瓶,密封低温保存,24内完成测定。

1.4.2 样品处理。在空气中不含有卤代烷烃等有机气体的实验室,将水样倾倒出至100mL刻度处,放在40℃恒温水浴中平衡1h。

1.4.3样品测定。抽取顶空瓶内液上空间气体20μL,平行测定二次。

二、结果与讨论

2.1、色谱柱的选择DB-VRX色谱毛细管柱对挥发性卤代烷烃等有机物的分离效果较好,四氯化碳是欧洲红色名单中的挥发性有机物,该色谱柱对其具有较好的选择性。

2.2、顶空平衡温度和时间的选定。 我们选择国家标准检验方法规定的在40℃下恒温1h作为平衡条件。

2.3、标准曲线。取0、0.50、1.00、2.00、4.00mL标准使用液,分别加入到5个200mL容量瓶中,用纯水稀释至刻度,混匀,配制成四氯化碳浓度为0、0.5、1.0、2.0、4.0μg/L的标准溶液系列。再倒入5个顶空瓶至100mL刻度处,加盖密封,于40℃恒温水浴中平衡1h,各取顶部空间气体20μL注入色谱仪。四氯化碳标准系列测定结果回归方程为y=8222.5x-51.0,相关系数为0.9996

2.4、检出限及测定下限。将纯水空白进样11次,以3倍空白标准偏差为样品的检出限,经计算,四氯化碳的检出限为7.5×10-3μg/L;同时,以4倍检出限为测定下限,经计算,四氯化碳的测定下限为0.03μg/L。

2.5、加标回收率试验。取自来水水样于200mL容量瓶中,加入CCl4(0.20μg/mL)的标准使用液,定容至刻度。在相同条件下做3次平行测定,计算加标回收率。其加标回收率为97.0%。

2.6、精密度试验。分别测定标准溶液和自来水样品各6次,计算相对标准偏差。可见标准溶液中四氯化碳的相对标准偏差为4.0%;自来水中四氯化碳的相对标准偏差为3.7%

2.7、重复进样的次数对结果的影响 对已平衡后的同一样品(四氯化碳:0.93μg/L),连续取样测定,观察每次进样与第1次进样响应值的相对偏差,第2次进样与第1次进样四氯化碳浓度的相对偏差为2.5%;第3次进样与第1次进样的相对偏差为5.2%。因此,进行平行样测定时,可从同一个顶空瓶中取样测定。

三、相关检测工艺

3.1严格规范检验工艺程序。目前,国内饮用水检验机构普遍在执行的、并由政府主管部门认可的水检验工艺程序是:(1)按规定采集和保存水样,在水样采集地点直接进行消毒剂指标游离余氯、PH、浑浊度等的即时检验。(2)将样品送到实验室逐一编号,根据检验项目的不同分别送至其他分析室,各分析室按照自身的检验任务进行操作。(3)各分析室将检验完毕的样品储存在样品管理室,统一汇总各项检验结果。这种检验程序操作人员、环节过多,检验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的可能性太大。因此需严格规范检验工艺程序,在水质检验中大量运用水质自动分析仪器将实验室内人工操作的应用模式,转化为计算机一体化、自动化的结构,使每一个环节处于受控状态,这样才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真实性,才能客观的反映饮用水样本的实际情况。

3.2注重检验工艺的创新与发展。第一,促进饮用水检验方法的创新。如:水质检验中最为经常性、基础性的一项检验就是测定饮用水中各类微量元素、矿物质、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以往,检验方法是通过离子交换、电渗析对饮用水中有机物质进行淡化、分离和提纯,但由于这种检验方法并不能分离水中所有的矿物质,检验结果中各类微量元素的数值自然无法准确。近几年,国内饮用水检验界利用无机化学分析的方法,实现了将饮用水中各类矿物质分离、提纯,并能精确计算出样本中各类微量元素的含量。第二,提高检测速度和准确度。随着新的水质标准在2012年的实施,水质检验的标准也将与时俱进,要求越来越高,这对于原来的仪器检验结果的精准度提出了挑战。水质检验标准的进一步发展将促进水质检验仪器的开发和应用,水检验仪器将向一体化、集成化、小型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3.3提升检验工艺水平。即将出台的水质标准对于饮用水合格的保证率要求日益提高。如何保证饮用水的合格,这是对检验技术速度快慢的一个重大考验,只有不断提高检验的频率和速度,创造性的开展工作,提升检验工作的整体水平,强化检验人员的工作素质,才能保证百姓都能喝上合格的饮用水。

结语

人类为了文明的需要,通过各种生产活动人工合成数以千计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有机化合物通过原材料处理、生产和加工及产品使用等多种扩散途径最终进入地表水环境。目前,自来水中已发现有2000多种有机物,其中致癌、促癌物质约占2.7%,致突变物质约占2.5%。其中四氯化碳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长期接触将对人体产生严重影响。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四氯化碳等有机物的监测监控,净化我们城市的饮水水源,让城市居民能够放心用水。

参考文献

[1] 马春香,边喜龙.实用水质检验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第1版),2009

[2] 王翠蓉,郑寿贵,叶晓东,等.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

第5篇

【关键词】新课程 以人为本 化学教学 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6)02-0093-03

要构建高效的化学课堂,就要科学合理地利用课堂时间,在课前精心设计课程。化学对于初中生来说是一门抽象性与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起来极易产生厌学情绪。那么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呢?这里面学生的兴趣、学习主动性、教学手段、师生之间的关系都很重要。

一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高效初中化学课堂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在教学的过程中,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互助的。教师要用爱心和真诚感染学生,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成为课堂的主动学习者。

二 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

化学是一门抽象与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学起来容易枯燥无味,学生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而兴趣是学习的最强动力,如果学生对化学产生兴趣,就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对学习化学充满激情。那么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学习兴趣呢?教学中,可通过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积极优化化学课堂,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优化化学课堂,可以从课堂导入、教学手段、教学设计入手。课堂导入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根据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以往的课堂是教师满堂灌,教师讲得累、学生听得累。有的学生听不懂,于是放弃了学习化学;有的死记硬背,不会灵活运用,没有融会贯通。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在初中化学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突破口,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化学的知识与原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交往能力,培养人与人之间和谐互助的关系。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时,要选择合适的探究实验,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是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要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学生刚接触化学时,会对化学颇有兴趣,尤其对实验更感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是现代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就初中化学课来说,我们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验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这些能力的提高,关键在于教师的启发和引导。

教师可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完成实验;也可把部分课堂演示实验直接改为学生实验,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有利于化学概念的形成,从而培养学生观察、思维、实验和自学的能力。

事实证明,探究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一种有效教学形式。它可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科学素养,帮助学生获取化学知识。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我们应重视实验的应用和教学,促进学生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要避免盲目地死记硬背,实现高效的教学。

四 案例分析

下面将以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探究为例进行简单剖析。与以往教师演示的教学模式不同,本教学模式要求教师认真备课,精心设计导学案,通过引导帮助让学生按实验操作步骤亲自动手操作,自己发现,并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汽水是同学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饮料,其中溶有大量的气体,现在我们用汽水来完成有关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

1.有关二氧化碳物理性质的探究

步骤1:打开瓶盖,会看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仔细观察可得出气体的颜色,并闻气体的气味。

结论1:二氧化碳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步骤2:在汽水瓶口套一个气球,轻轻摇动瓶身(或微热),汽水中有大量气泡冒出,随后会发现气球渐渐胀大,气球中收集到了二氧化碳气体。取下气球并扎紧,放置在空气中发现气球下沉。

结论2: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步骤3:在瓶口塞上一个橡皮塞,插一支20ml的注射器(针孔要穿透橡皮塞并保持通畅),轻轻摇动瓶身,汽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随即向外拉注射器活塞,吸入约10ml的二氧化碳气体,然后取下注射器,吸入适量水后用橡皮泥堵住针孔并摇晃,观察到二氧化碳体积减小。

结论3:二氧化碳溶于水。

2.有关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探究

步骤1:打开汽水瓶盖,将燃着的木条放在瓶口,发现气体不能被点燃。

结论1:二氧化碳不能燃烧。

步骤2:将燃着的木条伸入汽水瓶中,发现木条熄灭了。

结论2:二氧化碳不能帮助燃烧。

步骤3:用细线拴一只活蝗虫,伸入汽水中上部的气体中,发现蝗虫不一会便死亡。

结论3:二氧化碳不能供给呼吸。

步骤4:在汽水瓶口塞上一个带导管的橡皮塞,将导管一端伸入到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烧杯中,并轻轻摇晃瓶身(或微热),发现紫色石蕊试液变成红色。由此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反应式为:CO2+H2O=H2CO3(板书)。

结论4:二氧化碳与水会发生反应。

步骤5:打开瓶盖,在瓶口处放一片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并摇晃瓶身,过一会儿发现玻璃上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了,反应式为:CO2+Ca(OH)2=CaCO3+H2O(板书)。

结论5:二氧化碳与石灰水会发生反应。

在讲授完二氧化碳性质这一节课后总体感觉心情愉悦。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教学,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达到了预期目标。在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探究过程中,设置了问题串,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提出猜想、设计方案、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在检验碳酸饮料中气体的环节中,学生积极构想出多种方案。让我体会最深的是孩子们上课时的兴奋状态。课后我进行了反思,对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此节课的成功之处为:

第一,精心设计实验,增强了学生的参与度。课堂的开始,首先播放了一段“死狗洞之谜”的视频,并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出本课,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在后面的教学中,一共设计了七个实验,实验的材料阶梯蜡烛、喷壶、紫色的小花、矿泉水瓶等均取自于学生身边;实验内容图文并茂,通过大屏幕展示后一目了然;实验操作简单易行,现象明显;实验结论环环相扣。可以看到,大多数学生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并能根据实验现象及时做出分析和判断,整堂课在积极、有序、和谐的氛围中进行。学生真正成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而不是被动学习的接受者。

第二,设置探究问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本节课,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1)二氧化碳的密度是怎样的?你如何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你的猜想?(2)矿泉水瓶变瘪的原因,除了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之外,还有没有其他原因?(3)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物质都有什么?如何通过实验证明你的说法?(4)如何从深洞或古墓中取一瓶气体带入实验室研究?(5)如何进入长时间不开的地窖等。这些问题的设计,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宽松、开放、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得到释放,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得到发展,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很多同学的回答出乎老师的想象。

第三,教学方法得当,教会学生学习。对比实验的利用: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是否会与水发生化学反应呢?这时我分别取水、溶有二氧化碳的液体于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入紫色石蕊试液,通过现象得出水不能使石蕊变红色。然后再提出假设,设计对比实验,通过现象分析得出结论。同学们亲身感受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兴趣盎然地攻破了难点。

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探究教学中运用了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思路和方法。通过猜想探究,结合小组讨论、展示、评价等环节,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所有的学生在化学学习中都有不同的收获。而学生主动参与情境,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素养,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的探究能力,从而达到学生自主建构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