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5: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智慧产业,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从制造到“智造”
页岩气是从页岩层中开采出来的一种重要的油气资源,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实现大规模商业开采页岩气的国家,美国剑桥能源咨询公司预计2020年底每天可产出300万桶页岩石油。中石油总裁周吉平在世界石油大会间隙指出:“我们已经发现了页岩气,但问题是如何使生产稳定,这需要技术。”而这种技术就是智慧产业范畴。
智慧产业绝非孤立存在的,它是伴随着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而产生的“头脑”产业。据统计,智慧型行业为美国提供了400万就业岗位。同时,智慧产业还能创造更大的利润。IBM经过大量的调研使在输电过程中7%的损耗得以保存,这一点就给美国整个现存的电力行业增加了7%的利润。
智慧产业能否带动我国经济发展?
目前,我国第三产业为GDP只贡献了43%,其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4%,分别和世界平均水平差十多个百分点,与美国近80%的水平相比更是差距甚远。仅从当前已突出显现的就业矛盾来看,中国需改变过度依赖第二产业的局面,重点发展第三产业。
当前,我们的思维还停留在抢占工业时代制高点的水平。诸如CPU处理芯片之类的高技术含量产品研发能力极度欠缺,大规模集成电路成为了我国最大的进口单一产品。
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改变以往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的局面。发展智慧产业是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真正出路。
中国的新挑战
产业结构调整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适应国际需求结构调整和国内消费升级新变化的战略重点。在“十二五”规划中就提出我国要大力改造和提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关键词:智慧产业;影响因素;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26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031-02
引言
智慧产I是产业发展的新方向,目前,我国各地区都在积极发展智慧产业,强调以智慧产业为产业支撑发展智慧城市,促进城市转型升级。智慧产业是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网络化、智慧化、智能化产业,其发展依靠多种因素。从已有文献来看,在智慧产业发展对策研究方面主要有金江军[1],张燕[2],刘远彬、丁中海[3]等。张向阳在以广州为例,研究广州智慧城市与智慧产业发展路径,认为智慧产业的发展要与各类产业园区交叉融合[4]。因此,研究智慧产业影响因素及发展对策,对我国发展智慧产业有指导意义。
一、影响因素
智慧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云计算、云平台、大数据、物联网等为技术依托,正在全国各地区蓬勃发展,通过文章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影响智慧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技术。影响智慧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为技术因素。主要包括互联网、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这些技术在产业中的不断渗透,促使产业更加智慧化、智能化。物联网技术的使用,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延伸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这种沟通是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目前,在我国,物联网技术已经应用到产品生产的多个环节与众多领域,云计算技术在中小企业应用得非常广泛。我国很多企业的数据管理中心平台正逐步向云服务平台转变,云计算平台将在企业资源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更是带动了中小企业的迅速发展。由此可见,技术因素是影响智慧产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第二,创新。从智慧产业的相关概念看出,智慧产业既包括传统产业中以人的智慧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和知识产业,也包含新兴的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通讯产业。其中,策划、广告、设计、动漫、影视、艺术等创意类产业需要人的创造思维与创新能力。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依托的产业,更多的是技术上的创新,科研人员的技术创新为这类智慧产业持续蓬勃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第三,生产要素。根据对智慧产业评价指标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智慧产业刚刚发展时,生产要素的投入所占比重较大,尤其是人才要素,强调知识生产的投入。上海、广东、北京智慧产业一直发展很好,最主要的因素是因为这些地区,不仅经济基础好,资金雄厚,而且高校院所众多,人才输出量大,从而带动了智慧产业的迅速发展。
二、智慧产业发展对策
第一,界定产业内涵,明确发展方向。根据整理出智慧的研究综述可以看出,目前学者对智慧产业的研究只集中在产业概念、相关概念、智慧产业发展路径等方面。虽然对智慧产业概念的研究较多,但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界定,对智慧产业内涵的研究方面也相对较少。然而,要想发展智慧产业,必须先对智慧产业进行统一界定,划分出这些行业中那些属于影响智慧产业发展的重点行业,并重点发展。明确智慧产业中的关键行业,重点培养,从而带动智慧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第二,加大要素投入,注重人才培养。任何产业的发展都有其生命周期(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目前,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智慧产业的发展仍处于投入期到成长期的过渡阶段,生产要素的加大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智慧产业强调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若没有人才,高技术核心技术的研发将难以实现,没有了技术的支持,智慧产业恐怕也难以称为“智慧”;智慧产品的生产过程,也是向智能化、网络化方向发展,需要懂技术的人才将概念上的产品转变为现实中的产品。因此,要重点培养大批技术人才。资本要素也是智慧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推动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人才与资本。
第三,提高创新意识,整合创新资源。产业的发展转型关键在于创新。智慧产业各行业技术人员应不断学习,开拓思维,提高创新意识,在智慧产业核心技术方面要继续研究。各地政府要注重创造产学研相结合的学术研究氛围,依托科研院所、高校进行技术创新。以云计算、互联网传感器、物联网传感器为重要突破口,重点研发云服务平台等高端产品。政府和企业,要对当地的人才、高新技术、资金等优势资源做好整合工作。
第四,促进两化融合,培育主导产业。继续推进两化融合,尤其是在技术方面的融合。在经济新常态下,两化融合又有了新的内涵――“互联网+行业”。在互联网经济时代下,各个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的对接成为了传统产业转型发展的新方向,这也是两化融合的最新体现。在新形势下,积极发展智能装备、智能制造,建设先进的制造业基地,打造一批制造行业的重点产品,积极推广新产品的应用,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动力支撑。通过产业基地的建设,培养一批示范基地,培育主导产业,从而带动智慧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第五,建设智慧园区,设立示范项目。重点培育一批产业基础好、经济效益水平较高、发展潜力大、网络服务设施齐全的产业基地,以此为中心建设智慧产业聚集区,逐渐发展为产业园区。这类园区与以往的产业园区不同之处在于,园区内以基础通信网络为基础,实行三网融合,打造网络一体化,能够保证园区内资源共享,提高企业效率。各地区应积极打造有地方特色的各类智慧园区,如智慧物流园区、智慧旅游园区等。
结语
智慧产业强调运用人的智慧进行研发、生产、管理,因此更加智慧化。智慧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型、智力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在发展智慧产业前,一定要明确智慧产业的内涵,尽快培育主导产业,才能更快、更好的发展。它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即智力因素,也需要新一代的信息技术为技术支撑。各地区在发展智慧产业的过程中不能盲目发展,要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发展有地方特色的智慧产业。
参考文献:
[1] 金江军.智慧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11):40-44.
[2] 张燕,秦新生.我国智慧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3):204-207.
今年3月7日,国务院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养老”依然以高频出现的热度,再一次赢得了大家的关注。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医养结合”的提出给了养老产业一个相对明确的发展方向。2016年底,国务院《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若干意见》,为养老产业的发展进一步给出了积极的条件。2017年,推动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深化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养老服务+发展医养结合,要加快发展服务消费,开展新一轮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动服务业模式创新和跨界融合,发展医养结合;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等将成为养老领域的主要工作。
事实上,我国养老的产业化虽然早在10年前就已经被提出,但却并没有得到实际意义上的发展。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发展以及养老问题的日益突出,通过产业及市场解决社会问题,逐渐重新得到了重视。
近年来,我国正在扶持智慧养老产业。并连续多年在政策上获得支持。2015年是智慧养老产业相关的政策、意见出台的爆发期,这一年多次出_了多个部门联合的指导性意见。一连串的政策的提出表明:智慧养老是一项需要汇集多方资源,多部门合力统筹发展的产业;同时,智慧养老产业涉及行业众多,且市场潜力巨大。更加值得一提的是,政策导向的明确将引导产业正常发展。可穿戴设备、智慧医疗、安防监控、智能家居等多个产业将纳入到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中,并得到资源的充分融合和发挥。
在各地,已有不少值得推介的养老模式。宁波2015年已经逐步建成了适合江东区情和老年人需求的“家院互融”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推动“传统养老”向“智慧养老”的转变。创新的“家院互融”服务体系被民政部评委优质服务品牌。目前,宁波江东区享受“家院互融”服务的老人共计6600余人,占比全区老年人总数超过12%。
2016年10月,“上海市综合为老服务平台()”上线,标志着上海智慧养老建设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根据上海市民政局、市老龄办有关负责人的介绍,自2014年开始推进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以来,上海一直着力推进“五位一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养老机构、长者照护之家、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老年人助餐点等各类养老服务设施已达7000多家,机构式、社区式、居家式等多种养老服务业态日益丰富,但服务资源相对分散、信息不对称。综合为老服务平台建立后,作为各类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之间的桥梁,可望有效地消除服务获取的障碍。
在政府与企业合作的智慧养老项目中,北京朝阳区团结湖智慧社区采取团结湖街道发起,多种力量参与的方式,汇集医疗、技术、社会资源。首都信息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帮助街道建立了智慧养老助残中心,并在辖区范围内大力推广智能设备的普及和使用。
综上所述,我国的养老市场将依托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医养结合等模式,结合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多方资源,以诸如智慧养老社区、智慧养老示范区等形式落地实现。
需要提醒的是,随着养老市场的逐渐繁荣,养老市场中各方权责的规定与划分、模式标准的创建与推广、包括对于服务提供方的制约,以及消费者权益的保护等,还需要通过市场、政策等多方力量共同制定,协调解决。养老市场的兴起一方面能够带动新的消费增长,另一方面更能够有效缓解老龄化所产生的社会压力,通过产业发展破解结构难题。
特斯拉汽车一改人们对电动汽车的偏见,其model S车型一跃成为横扫欧美汽车市场的热销车型。其实,特斯拉带来的不仅是高性能、舒适的电动汽车,由于其高度整合的计算机控制技术,以及使用大型触摸屏代替仪表板和控制面板,车主可以更加便捷地访问、控制汽车信息系统和远程信息处理―包括导航、互联网浏览、远程监控等。此外,特斯拉允许程序员为其车型编写App供车主使用,将汽车变成大型移动互联网终端即将成为现实。
智慧汽车产业,毫无疑问是被新能源汽车这一汽车界的颠覆者撬动的。但就算是当前大热的特斯拉,周产能不过500辆,一年也就能交付几万辆,在中国交付仅个位数。根据《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 13741 万辆,比2012年末增长 13.7%。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0892 万辆,同比增长17% 。民用轿车保有量 7126 万辆,同比增长19% ,其中私人轿车6410万辆,同比增长20.8% 。
巨大的供需差距形成了空前的市场空间,无论是整车、系统还是元器件,潜在需求都非常大。A股市场上,只要在相关领域有所涉猎的公司,近一年来均在二级市场有不俗表现。智慧汽车概念股指数大幅跑赢沪深300指数,相对涨幅达63%(附图)。
汽车“触网”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大量传感、检测设备,如车载雷达、车道偏离预警、并线辅助、车内WiFi等,都逐渐成为了家用轿车常见的配置。大量的传感器,就会产生大量的数据,而大数据处理正是互联网的强项。那么,汽车“触网”能够产生哪些共鸣呢?
安全升级
以安吉星(OnStar)系统为例,通过和汽车各个传感器系统深度融合,安吉星能够为车主提供仅依赖汽车本身系统无法达成的服务。比如在发生碰撞的时候,安吉星系统会将汽车碰撞方向、力度、位置甚至气囊弹开与否等信息发送至客户服务中心,服务中心则会联系最近的救援服务机构前来施救。这一系列过程都是自动完成,如果事故发生在偏僻位置,驾驶员又因事故昏迷的情况下,使用这一车载互联系统很可能救人一命。
此外,安吉星系统还可以通过深度嵌入的车载系统远程锁定被盗车辆,远程让被盗车辆熄火,大大降低车辆丢失的风险。以安吉星为代表的车载互联系统,将汽车基本行使数据、控制数据与互联网打通,通过云端服务器大幅提升了对汽车数据的处理能力,从而使行车安全大幅提高。
汽车“手机化”
汽车的车载操作系统目前已经相当普及,但与智能手机比起来,无论是功能性还是娱乐性都要落后一大截。让汽车也能拥有如同智能手机般的便利,将手机上已经比较成熟的移动互联网体验带入到汽车中去,是另一方向。
CarPlay就致力于将手机的功能拓展到汽车上,让驾驶者在安全的前提下使用iPhone的各项主要功能。比如,如果汽车显示屏具备触摸功能,那么驾驶者可以通过触摸来启动CarPlay的各项功能如拨打电话、发送短信、手机导航、播放音乐等,未来还将支持更多在iPhone上的App供CarPlay调用,甚至可以通过长按方向盘上的声控按钮来启动苹果引以为傲的人工智能助手Siri。
目前法拉利、奔驰、沃尔沃等厂商的14款车型已经能够使用苹果CarPlay,未来还将扩张到宝马、雪弗兰、福特、丰田、日产等全球主流车厂。不仅新车型在出厂之时就配置了苹果CarPlay,一些旧车型也能够通过售后服务体系加装苹果CarPlay。
智慧汽车产业刚刚起步
智慧汽车的核心是车联网,但目前全球主要车厂如奔驰、宝马、奥迪等都在使用自家开发的系统,这些车载系统一般都具有监控车辆状态、导航等功能,但远远还达不到智慧汽车理念所能提供的体验。目前比较接近车联网体验的安吉星系统,使用费用较高,并且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平台,用户只能使用既有功能,无法进行个性化扩展,这些原因都导致了安吉星系统覆盖车型有限,难以形成生态圈。苹果的CarPlay尽管理念先进,也考虑到了大范围车型覆盖的问题,但其主要目标集中在车辆上提供iPhone的使用体验,大量的行车数据、驾驶员状态数据等的云端处理方案尚未出台。
不少互联网巨头都已经开始在车联网领域布子。今年美国拉斯维加斯举行的国际消费电子展(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简称CES)上,谷歌宣布其“汽车开放联盟”成立,意图让消费者在汽车上也能有使用安卓系统一样的体验。
此外,曾经称霸手机市场40%份额的诺基亚,在将手机业务出售之后,最近的动态是瞄准了车联网市场,宣布启动1亿美元的基金,用以投资智能联网汽车企业。此举不仅仅是做风险投资,诺基亚还有意将基金的运营与诺基亚位置服务部门HERE结合,打造车联网生态系统。
近年,高度依赖电子系统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快速发展,对智慧汽车系统的开发和成熟都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最近,宝马公司推出的电动车i3,就针对电动车续航里程有限的天然限制,引入了新的车联网理念,通过大数据处理,为消费者计算最省电的行车路线,不仅涉及蓄电池电量和个人驾驶风格,而且也涉及当前的交通情况、道路状况和计划旅程内的地形条件等。
高门槛“蓝海”
长久以来,中国汽车产业一直都是追随国际大厂,无论是质量、品牌还是销量,占据中国汽车市场前列的都是德系、日系和美系车厂。智慧汽车或许给了中国车企一个弯道超车的机会。
在初冬的寒气袭来之际,笔者近日“顶风作案”,赴京参加首届中国智慧产业大会,并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接受了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张光照会长授予的“中国十大营销策划专家”称号。
论理,泱泱之国,人才济济。这“十大”的美称,怎么着也轮不上我。旅游业虽号称朝阳产业,但其市场主体的产业规模,至今十分有限。而旅游市场营销,更是远未发育成熟。但我还是“一夜暴富”,成了“中国十大营销策划专家”。
不过,以一个“暴富者”的心态,享受一回“智慧的盛宴”,倒也别有风味。而零距离地跟国内顶尖策划高手“第一次亲密接触”,对我而言,更有挡不住的诱惑。
三天的会议,除了人民大会堂领奖的例行仪式,其余时间都关在宾馆里,认真聆听各种主题报告。也许是外面的气候日渐寒冷的缘故,跟2000年、2002年两届中国策划大会相比,主办方这次刻意低调。会场不见媒体踪影。房间电话一律切断。从早晨到晚上,主办方满满地安排了17个主题演讲。
17位演讲嘉宾,有的大名鼎鼎,也有的名不见经传。但是无一例外,演讲风格大都谦逊而平实。其间,曾有主持人隆重介绍某两位嘉宾,习惯性地称其为“大师级人物”。两人却不约而同地郑重解释:我们不是!
在一位策划界的风云人物发言之后,我请他评价一下中国策划界的现状,并对未来的策划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做一阐释。他沉吟片刻,说了一段让在场所有人难忘的话。
他说,讲句心里话,我们以前给企业做全案策划,其实就是靠的个人魅力。企业家一激动,几百万就打到帐上来了,连合同都不签。现在这个时代过去了,必须专业化,实实在在地做营销策划。市场变了,我们不跟进,就要被淘汰!
他说话的语气缓慢而低沉,态度真挚诚恳。跟我印象中的激越飞扬,判若两人。
策划精英的深刻自省,使会议气氛逐渐由冷转热。本次大会荣获 “十大咨询师”称号的王璞、彭剑锋、周永亮,以及特邀嘉宾、刚刚荣任“刀郎品牌形象特使”的品牌专家梁中国,发言时都反复强调案例实际市场效果的重要性。北大纵横管理咨询公司总经理、号称中国咨询业领军人物的王璞,甚至把案例失败对咨询公司信誉的打击,比喻为“崩盘”。这让我们在寒冬逼近之时,对中国的策划界依然抱有期待。
大会上最受拥戴欢迎的,是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位女性。她就是世界三大男高音“紫禁城音乐会”的策划者、中国著名经纪人陈纪新。
陈女士演讲的题目是“国际大型文艺演出的筹划”。从策划人如何培养创造力,到怎样整合社会资源;从大型文化活动如何“借势”于政府,到怎样跟国际经纪人打交道;从如何争取演出公司和文艺团体的支持,到怎样巧妙化解黄牛票贩的杀价围攻,陈女士一路说来,无一句时髦口号,无一字专业词汇,却在云淡风清、气定神闲之间,把一个智慧女性敏锐的商业直觉和高超的操盘技巧,表达得淋漓尽致。
由于主办方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曾经连续举办过两届中国策划大会,并且,推出了一批后来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的策划人,因此,本次大会自然成为观察策划业未来动向的风向标之一。依笔者的观感,大体有三个方面的变化趋势,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其一,随着“明星时代”的终结,策划界出现分流趋势。部分策划人开始主动转型,进入咨询、培训等专业领域。
这一变化,一方面固然是策划人的理论自觉,另一方面,媒体的舆论作用也不可忽视。正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对中国策划界“虚火上升”的持续批评,使策划精英们开始认识到,依靠个人的一点名气随便糊弄企业,最终会自食其果,被日益理性的市场无情抛弃。喧嚣浮躁的策划人队伍,终于开始“面壁思过”,并对未来的市场出路,进行重新定位和认真思考。
其二,随着市场的日益成熟和细分,咨询业、策划业从“单兵作战”向“团队合作”演变的趋势,隐然成型。
面对国外咨询公司迅速本土化的压力,面对国内咨询业“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学院派”出身的精英人士,为了维护自己的品牌信誉,开始重新整合社会资源,大量吸纳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营销人加入自己的专家团队。并且,开始以严谨务实的态度,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外咨询业的系统理论和工具方法。
应该说,从占有的资源平台来看,“学院派”精英群体直到目前为止,仍然具有强大的先天优势。当这一群体逐步回归理性务实,当他们领风气之先的思想理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当各种新的市场研究工具和管理方法被企业消化吸收并广泛运用,“学院派”的精英群体仍有可能成为中国智慧产业未来的先导者。
其三,由职业经理人转型进入咨询、策划、培训等专业领域的“实战派”精英群体,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将会面临新的考验。
近年来,一大批来自于企业营销一线的职业经理人,在广阔的市场和网络世界风起云涌,群体崛起,被誉为“营销实战派”。他们凭借良好的理论素养和真刀真枪、多年拼杀市场的实战经验,迅速打破少数人的“话语霸权”,使人们看清了脱离市场实践的“大师理论”之苍白无力。
然而,在智慧产业未来的竞争搏杀中,随着市场的不断细分,专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规模效应的逐步显现,“实战派”精英群体目前的优势地位,将有可能逐步弱化。
“实战派”的精英们,虽不乏历经市场洗礼的闪光思想,其中一部分人也已开始形成自己独特的实战理论,但是总体来看,“营销实战派”来自与市场实践的宝贵经验,尚欠系统的梳理和缜密的思辨,属于“散落的珍珠”,还没有串成熠熠生辉的“珍珠项链”。
与此同时,“实战派”精英群体,能否以宏观的视野和更加开放的心态,对各种新的理论工具和知识信息进行广泛吸收;能否在理论积淀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和重塑自己的品牌;能否继续以“愤发其所为天下雄”的气魄,参与未来中国智慧产业各种“游戏规则”的制定和“话语权”的争夺,也值得关注和期待。
这次大会另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信息,是“智慧产业”这一全新概念的提出。
大会组委会成员、曾任人民日报驻福建首席记者的张瞭原先生告诉我,提出这一前瞻性概念,专家组经过了反复讨论和再三思量。虽然这一概念的外延和内涵尚有待探讨,但是,大家还是决定将“智慧产业”的概念在此时推出。
“产业”是什么?是规模。是分工协作。是长长的产业链。是一系列衍生物。
构建“智慧城市”,使城市管理、城市发展更具有现代化意识,更节能、更环保成为了未来城市发展的热点话题。
中国智慧城市专家
神州数码在2010年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发展战略。作为智慧城市战略的总架构师,神州数码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郭为的眼光并没有局限于企业自身的发展,而是站在行业的高度,着眼于中国IT行业的发展和新的商机。郭为指出,在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有巨大的市场。中国人完全可以在新的技术环境和新的应用环境下创造出新的产品乃至新的商业模式。
正是在这种思路下,郭为认为,神州数码的智慧城市战略核心在于整合全球信息产业链的资源,与神州数码现有全业务落地的宏观战略布局相结合,融合城市化和信息化进程,并进行行业软件、服务及信息化基础设施,终端及移动解决方案,企业应用及基础设施,智慧城市运营服务,以及智慧城市协同产业五大业务布局,以在中国IT服务领域多年的积累引领“智慧城市”时代的发展。
如果说,投资、消费、外贸被称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那么城市化就是拉动中国内需、实现经济增长的动力源。神州数码的智慧城市战略,以社会经济繁荣为目标,以社会和谐稳定为前提,以民生和人民幸福为考核目标,通过对以云计算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融合创新,推动新型城市化的进程。
目前,神州数码“智慧城市”战略已经覆盖了62个城市,其中,神州数码与南京、武汉、深圳、扬州、佛山等10个城市签署了战略协议。神州数码正以布局全国的整体实力、区域性快速突破的业务交付能力令其智慧城市战略进入了实质性的建设阶段。业内人士认为,神州数码已经成为中国市场领先的,既有前瞻性理论架构,又有最多成功案例的“中国智慧城市专家”。
做大智慧城市“蛋糕”
有专家表示,信息化和城市化将是中国经济未来20年发展的两大主线。而城市发展如何与信息化相协调成了一个崭新的命题。
目前,神州数码正在构建中国最大的智慧城市产业联盟,在整个智慧城市产业的生态链中,神州数码和众多IT企业并不是竞争对手的关系,某种程度上,更是一种融合共生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郭为表示,在IT的领域里边,完全没有竞争是不可能的,但主流一定是合作,因为只有合作才能为双方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事实上,经过十年的发展,神州数码已经习惯在复杂的竞争环境中找到合作机会,这种战略上的合作,会给双方都带来新的机遇。神州数码正是通过与众多企业的合作共同推动中国信息化的发展进程。郭为表示,智慧城市代表着中国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只有更多的国际国内的厂商联合起来,才能把这件事情做成。
业内人士认为,城市化将成为中国大国崛起的新动力,智慧城市的完成,将改变整个中国社会。未来10年,将是神州数码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期。
【关键字】信息技术 智慧城市 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国务院印发《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规划明确要求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智慧城市的建设加快和促进了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带动智慧城市相关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智慧城市产业链发展状况
随着智慧城市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智慧城市建设在我国已掀起了新一轮热潮,自北京2012年《智慧北京行动纲要》以来,目前全国已有超过300个城市提出要建设智慧城市,预计2015年底我国将有95%的副省级以上城市、76%的地级以上城市提出建设智慧城市,超过80%的城市在“十二五”期间将智慧城市作为加快经济发展转型的战略导向,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规模超过万亿元。
智慧产业已经引起中国政府的重视,工信部等各大部委纷纷制定了一些相关产业政策助力智慧城市的建设。同时也成立智慧城市相关的产业联盟。陆续开展智慧城市规划、投资建设方面的合作。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带动下,智慧城市产业链逐渐形成与完善,基本涵盖了产业链条上的大部分领域及上下游相关企业,从而为建立完整的智慧城市产业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新一代信息技术助力智慧城市产业链
智慧城市的产业链的本质在于它把一定地域或空间内的因产业相关性互相集聚,形成智慧城市产业相互联系的上下游企业集群。我国以“智慧城市新型需求为中心”的产业链正在逐步形成和完善。
1、物联网产业链发展
智慧城市的建设为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契机和应用的载体,物联网技术和应用是智慧城市“智慧”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数据采集、城市精细化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低碳节能运行、智能交通、远程医疗、产业效率提升、公共服务等领域作用显著。中国科学院院士姚建铨认为,物联网的发展必须落脚智慧城市,而智慧城市的建立又必须借助物联网。
物联网的产业链条很长,我国已初步建立了基本齐全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包括传感器、芯片业、感知端设备和网络设备为代表的物联网制造业,以网络服务、软件与集成服务、应用服务为代表的物联网服务业。将拉动集成电路市场需求的增长,也将推动芯片与传感器、芯片与系统的融合,带动全产业链的发展。物联网大数据处理和公共平台服务处于起步阶段,物联网相关的终端制造和应用服务仍处在成长培育阶段。在我国基础芯片设计、高端传感器制造、智能信息处理等产业环节还比较薄弱。
2、云计算产业链发展
云计算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的新型服务模式和计算模式,具有虚拟化、伸缩性等特点,云计算是智慧城市发展重要支撑手段,为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大规模分布式数据管理、面向服务应用集成、快速资源部署等问题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手段。智慧城市各类智慧应用的承载和实现,需要云计算的数据计算与处理综合平台的有力支撑。
云计算产业链包括云计算服务业、云计算制造业、基础设施服务业以及支持产业等组成。云计算服务业包括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云计算制造业涵盖云计算相关的硬件、软件和系统集成领域。软件厂商包括基础软件、中间件和应用软件的提供商,主要提供云计算操作系统和云计算解决方案;硬件厂商包含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存储设备、元器件、服务器等的制造商。基础设施服务业主要包括为云计算提供承载服务的数据中心和网络。我国云计算产业链处于低总量,高增长的产业初期阶段。
3、移动互联网产业链发展
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与移动通信融合形成的新兴产业形态,是互联网技术与移动网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互联网的重要应用与移动网重要应用的自然延伸。
移动互联网产业链主要包括移动终端、移动软件与业务应用三个层面。移动终端主要由部件和整机两大部分构成。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终端多样化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移动互联网软件主要包括智能终端操作系统、移动数据库、移动安全软件、移动中间件;移动应用层按类别分可以分为语音增值类、效率工具类、应用分发类、生活休闲类、位置服务类和商务财经类共六大类业务。与其相伴的,则是移动互联网产业主体如运营商、移动终端企业、移动应用企业的变革与发展。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全新的应用服务体系,并重建了商业模式。当前APP是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的主导形态。移动数据流量与OTT 业务已经成为整个移动行业最主要的收入增长动力,并将彻底改变产业链价值走向。我国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形成巨大规模,主要领域都占据了主导地位,构建了本土的移动互联网应用体系,已初步实现从“无芯”到“有芯”的跨越,技术和市场实现双突破。
4、大数据产业链的发展
大数据是智慧城市各个领域都能够实现“智慧化”的关键性支撑技术,大数据是智慧城市的智慧引擎。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大数据。大数据将遍布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从政府决策与服务,到人们衣食住行的生活方式,再到城市的产业布局和规划,直到城市的运营和管理方式,都将在大数据支撑下走向“智慧化”,大数据成为智慧城市的智慧引擎。
随着大数据技术不断演进和应用持续深化,以数据为核心的大数据产业生态正在加速构建。大数据产业生态中主要包括大数据解决方案提供商、大数据处理服务提供商和数据资源提供商三个角色,分别向大数据的应用者提供大数据服务、解决方案和数据资源。当前我国大数据产业还处于构建的初期,呈现规模很小、增速快的特点。
三、目前智慧城市产业链发展面临的问题
智慧城市产业链已经逐渐成为一个新兴的战略性产业,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密切相关,目前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技术、制度、观念等方面都需要改变。智慧城市产业链目前还缺乏完整的产业标准体系,法律法规不完善、关键技术、商业模式以及配套政策等还不成熟。产业发展及布局不均衡,部分环节的产业受到一些条件的制约,发展严重滞后,由于地域经济原因,东部沿海地区城市明显领先于内地及西部地区城市;在整个智慧城市产业链中,还没有主导企业起到龙头带动作用,整体竞争力较弱。
四、智慧城市产业链发展建议
1. 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智慧城市产业链的发展和完善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国家层面制定智慧城市产业发展纲要,制定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制度与标准体系,完善法律法规,实现信息化与信息安全协调发展。
2、建立统筹协调联席机制。建立健全跨部门、跨行业、区域、军地之间的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充分发挥统筹协调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研究重大问题,协调制定产业政策,加强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链构建,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产业发展格局。
3、合理布局培育主导企业。根据各区域产业发展基础、生态环境承载能力和基础设施配套条件等,加快产业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完善各项配套功能,发挥集聚效应。加大对龙头主导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产业规模的培育。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制定和落实相关人才引进和配套服务政策,造就一批领军人才和技术带头人。
【关键词】山水相融 产城融合 活力
一、 前言
中新广州知识城是中新两国共同合作的重大项目,是继苏州工业园、天津生态城后的第三代园区,住建部批准的首批国家智慧城市创建试点,是广州东部山水新城的重要发展核心。目前,知识城核心区九龙湖湖面已动工建设,九龙新城中部安置区的建设已接近完成。
本次规划将运用城市设计关于空间塑造的手段,凸显地域生态特色,打造适应知识型产业与人才需求的城市空间。
二、 项目背景
中新广州知识城核心区位于广州萝岗区北部,基地属于山地丘陵地貌,两侧帽峰山和福和山连绵起伏,现状谷丘相间,河网水塘密布,植被种类丰富,具有典型的岭南山水生态特色。
知识城位于穗港深区域创新轴线与广州东部城市创新轴线的交汇,作为东部山水新城的综合创新服务核心。
基地区域优势明显,规划的穗莞深城际,地铁14号线知识城支线及永九快速、东部快速等对外通道将与广州市中心、白云机场建立便捷的联系。
相对于实现产业提升与转型的苏州工业园、关注人居环境及生态的天津生态城而言,作为中新合作第三代新城――中新知识城核心区,将回归知识经济的根本发展动力,以知识阶层工作、生活、休闲的需求为出发点,突出城市的知识资本与竞争力,实现生态与人文的和谐统一。
知识城将依托优越的自然山水资源,打造国家级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产业发展以知识型产业为主导,创造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区别于苏州工业园的工业主导及天津生态城的居住主导;强调产城融合、复合活力及人文多样性,打造复合多元活力新城。
中新知识城将强调以人才为核心,构筑珠三角、乃至整个中国的智力储备中心和创新策源地,将是汇集高端人才、高端产业、高品质生活和工作环境于一体的复合新城。
三、 设计构思
3.1 综合统筹多专项,强调规划的科学性和实施性。
设计在深入调查地区规划、用地、建设现状的基础上,综合统筹国内外交通、市政、水系、建筑等设计团队深入开展综合交通、水系规划、建筑设计、智慧城市等六大专项规划 ,保证了地区规划的科学性。
3.2 实现从宏观到中观层面规划的衔接与深化。
在宏观层面前期概念研究的基础上,规划充分吸纳各竞赛方案的优点,指导城市设计深化方案的编制,最终落实到法定控规的成果中,有效地保证了设计策略及规划理念的始终贯彻、衔接、深化与落实。
3.3积极借鉴新加坡先进的建设经验,为规划提供有益的参考。
借鉴新加坡先进经验,设计倡导土地混合使用、小街坊开发、以景观环境最大化提升用地经济效益、预留白地(弹性用地)及结合邻里中心配置公共设施等理念,体现中新合作第三代园区的创新性及先进性。
对于核心环湖地区的规划,借鉴新加坡滨海湾以高度复合的功能,以旅游作为发展引擎,形成富有活力的中央活力区。
四、 规划结构及功能布局
规划延续知识城总规中“一核六区”的空间结构,对功能布局进行优化,总体构建 “绿脉入城、活力环湖、三核引领、五岛簇团”的结构。
“绿脉入城”:联系周边山体与九龙湖的指状生态绿色廊道;“活力环湖”:环九龙湖布局文化、商业、休闲、娱乐等多元公共活力带;“三核引领”:结合地铁高强度布局商务办公核、滨湖综合服务核及行政办公核,承担三大片区核心功能;“五岛簇团”:环湖紧凑布局的核心商务岛、生态宜居岛、科研创新岛、研发休闲岛及生态公园五大主题开发组团。
规划设计倡导多元混合的功能发展,重点发展以知识产业服务和科技金融为核心的高端服务功能,形成知识型产业集聚区、生产业集聚区。提升具有知识经济特色的城市型公共服务功能,形成具有一定区域辐射影响力的公共服务聚集区。
规划用地布局鼓励土地的混合使用,居住、商业、休闲、商务、研发等功能在十分钟的步行距离范围相互融合,创造24小时富有活力的城市空间。
沿地铁14号线知识城支线站点形成三大核心发展区,紧凑布局商业、商务、研发、公寓等功能用地。
环九龙湖布局商业休闲、文化艺术、娱乐康体及公园用地,形成环湖活力带。
核心商务区东西侧分别布局居住、科研、商业、公共服务等用地,形成居住与科研混合发展地区。
同时,知识大道东北侧及玉兰大道北侧分别形成以科研创新、生物医药、文化创意为主导的综合发展区。
五、空间设计策略
5.1突出山水相融的生态特色。
设计充分结合现状山体、河涌打造三大宽400-500米的区域生态廊道、八条组团廊道,联系区域生态绿芯―帽峰山、福和山,创造城市中心动物迁徙和传播的廊道,维持生物的多样性。
滨水绿廊沟通九龙湖、凤凰湖及周边水网,整体呈“两湖四河”的水系格局,水系具有较强的洪水调蓄、生物保护和生态有机体涵养功能。
以山体、河涌界定各开发组团的建设边界,整体构建“蓝脉绿网、生态簇团”的空间格局。
5.2最大限度尊重现状地形地貌。
设计保留场地内80多处低坡丘陵,以此建立多个大型自然山体公园,明确划定了地块内山体保护控制区范围;依据自然汇水线优化水系格局,充分利用现状河道、水塘,营造河涌、湖面、湿地等多元滨水景观。
依山就势布局道路网络,节省工程造价,局部采用分幅道路,形成独特的山地景观。沿山体布局山地特色建筑,与地形的巧妙组合塑造创造层次丰富的山地景观空间。
5.3营造环湖活力区,打造世界级地标。
为提升沿九龙湖的公共性及活力,规划环湖布局商业商务、文化娱乐、休闲旅游等公共功能,构建环湖活力功能带,沿湖设置知识双塔、天际瀑布酒店、水上剧场、月亮桥博物馆、莲花酒店等世界级创意地标,策划一年四季永不落幕的城市节庆,将吸引大量的观光旅游,持续提升知识城的活力。
通过设置一个地铁站、两个轻轨站及十八个有轨电车站及三大公交换乘枢纽,提升滨湖公交易达性。规划以环湖木栈道、全天候有顶盖步行连廊、二层连廊及地下步行通道为主体,完善多层次的环湖慢行网络。
5.4构建TOD导向的集约开发。
围绕轨道交通站点600米半径范围内进行高强度聚集开发,带动各功能簇团发展,金融商务集聚区紧邻轨道交通及公共交通节点,提高开发强度,实现土地价值最大化;结合轨道站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打造多层次的公共中心。
5.5强调产城融合、职住平衡发展。
用地布局强化核心区知识产业服务和科技金融功能,成为知识经济发展引擎,打造城市型公共服务配套,混合布局居住及公寓功能,强调地区的职住平衡。
通过打造十二个“10分钟工作-娱乐-生活圈”,使工作、娱乐、居住、休闲生活在10分钟的步行环境内完成,鼓励用地的混合使用布局,创造富有生机活力的综合化的多功能社区。
5.6彰显岭南精神的现代风貌。
设计延续埔心、燕塘、何棠下等古村落的岭南传统风貌,对历史建筑进行功能活化,并营造岭南水街、岭南园林等公共空间环境,打造具有岭南特色的现代风貌。
智慧城市建设已经成为现代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在城市规划、精细管理、高效服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智慧城市的建设离不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进入新世纪,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成为继个人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技术浪潮。
襄阳自古以来就是一座智慧之城,智慧之神诸葛亮给襄阳留下了智慧精神的宝贵财富。襄阳市委、市政府准确把握当前信息技术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趋势,把现代智慧科学精神同传统智慧文化内涵结合起来,在我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建设“智慧襄阳”的目标,并把它作为襄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之一。
襄阳智慧城市建设,就是借助新一代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将人、商业、运输、通信、水和能源等城市运行的六大核心系统整合起来,使其以一种更加智慧化的方式运行,提升城市公共管理效能、居民生活幸福感程度以及产业发展水平的一项综合性城市信息化建设工程。智慧城市的目标就是把襄阳变成一座有观感、有体验的理想城市,增强襄阳成为区域中心城市的发展气场。
以智慧城市建设增强襄阳发展气场,从宏观看,是工业化社会和信息化社会交替融合历史阶段的必然战略选择。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农业、工业、商业和社会生产各领域的深度应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最终实现“产城融合”和“四化同步”。
以智慧城市建设增强襄阳发展气场,从中观看,是建设两个中心、四个襄阳的重要推手,是实现襄阳科学发展、转型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举措。
通过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驱动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可以强化“产业襄阳”的底盘支撑;通过信息技术对市政管理、社会民生、资源环境、产业经济、基础支撑五个城市功能单元进行系统性整合和改造,可以提升“都市襄阳”的载体能级;通过信息技术传播襄阳智慧文化,可以彰显“文化襄阳”的智慧特征。
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节能减排和环境监测及治理,可以形成“绿色襄阳”的核心灵魂;通过信息技术贯穿“四个襄阳”整体建设,可以提高襄阳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以智慧城市建设增强襄阳发展气场,从微观看,就是打造一座产业基础坚实、人民幸福安康、文化自觉自信的理想城市。城市信息资源实现共享共通,城市各功能系统因信息技术的应用而联合成为一个系统整体,“城市东进,旧城更新,一心四城,组群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得到完美的贯彻,城市的生活品质和文化品位得到全面提高。
如何形成“智慧襄阳”建设的强大气场,一是深刻认识信息技术是突破地域空间限制,实现襄阳转型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下大力气培育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给“智慧襄阳”建设提供强力支撑。
二是立足襄阳规划“智慧襄阳”,从襄阳信息化的现状和基础出发,摸清家底,做好顶层规划,拟定合理的实施路径。
三是面向全球谋划“智慧襄阳”,深刻把握信息资源全球共享趋势,重视标准和规范的作用,从融入智慧中国、智慧地球的角度谋划“智慧襄阳”。
四是系统推进建设“智慧襄阳”,注重基础设施,硬件平台、软件应用协同推进,注重发挥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并力推进,注重官产学研用相联合整体推进,注重不同行业不同领域有序推进。
五是全面创新打造“智慧襄阳”,以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建设和运营模式创新、投资和融资方式创新、人才培育举措创新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创新相结合为打造“智慧襄阳”提供持续动力。
在未来的“智慧襄阳”,食品药品因智慧“追溯”系统而更安全,城市管理因严密的智慧监控系统而更平安,道路交通因智慧调度和播报系统而更通畅,资源环境因智慧监测调控而更合理,企业发展因智慧产业服务而更迅速,政府服务因智慧政务而更顺畅,城市民生因智慧服务而更完善,整个社会因智慧生活方式而更和谐。
在未来的“智慧襄阳”,信息技术带来的智慧元素在主导产业中的渗透将更深入,主导产业将实现智能制造转型发展和跨越式发展,主导产业结构将实现由传统产业、低端产业向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转型。
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是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在发展规划、基础设施、空间布局、体制机制、推进工作等领域统筹谋划、整体推进,破除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智慧城市建设相互脱节的“两张皮”现象,达到城市格局与智慧产业布局有效对接,城镇服务体系与智慧应用体系优化匹配,城市基础设施与智慧设施网络有机结合,使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智慧城建设紧密融合,城市化与信息化互为动力,促进两者互动协调发展。具体而言,其内涵要求包括四个层面:其一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国土规划等要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相匹配、相对接;其二是智慧产业发展与城市产业的规划、布局、特色等相互协调;其三是智慧城市建设基础设施与城市空间、功能、发展结构等相融合,两者相互支撑;其四是智慧城市应用系统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统筹谋划与推进。
二、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
宁波深化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必须从完善功能体系、优化空间格局、畅通交通网络、提升品质特色、创新体制机制、推进城乡一体等方面全面统筹整体推进。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就是要在城市建设中融入智慧产业、管理、应用、文化等因子,从而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一方面,依托主城区边缘设立智慧产业园区或在远郊打造独立智慧新城,是拉开城市框架的有效路径;另一方面,强化在城市建设、管理中智慧基础设施、智慧应用系统的融合,是提升城市功能和品质的重要路径。
(二)有利于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无论是构建智慧产业园区,还是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着力提升智慧元素,对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都具有重要意义。智慧产业园区作为智慧产业的集聚区,为智慧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平台,为园区内中小企业、创新企业提供场地、技术、资金、孵化等专业支持和服务,从而有利于智慧产业快速发展及相关企业做大做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过程中提升智慧化水平,为智慧产品、服务、应用系统等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和商机,对于加快智慧产业发展、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也十分重要。
(三)有利于提升居民生活品质
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是改善民生、提升居民生活品质的客观需要。在城镇化建设中,着力加强智慧基础设施建设和基础资源的整合共享,可以让居民更方便地使用信息网络及相关资源;强化交通、医疗、教育、文化和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智慧应用体系建设,可以让居民享受到更加公平公正、高效便捷的公共服务;在城市管理中推进社会治安监控体系、灾难预警体系、应急体系等系统建设,可以大大提升城市建设和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三、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模式借鉴
(一)智慧新城建设型
案例:广东省惠州市是科技部和标准委批准的首批20个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近年来着力打造的潼湖新城是一个典型的智慧新城。新城总面积约150平方公里,规划了留学人员创业园、高校创新园、国际科技合作园、工业设计园、大企业研发中心和科技与金融服务中心,以及相配套的商务区、智慧生活示范区、三网融合智能化小区,突出强化“产、城、人”的深度融合,目标是打造成为智慧产城融合、智慧技术集成、智慧产业发展、智慧服务惠民的美丽城市。
(二)旧城智慧改造型
案例:近年来,四川省南充市投入巨资启动了规模最大的旧城改造,在此过程中把智慧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融合放在突出位置。从无线网的覆盖面来看,经过改造后的南充老城智慧基础设施在全省名列前茅,同时大力推进智慧政务、智慧产业、智慧民生三大工程建设,加快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物流等一批成熟的智慧应用项目,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城市功能快速提升,城市管理更加智能。
(三)智慧城镇建设型
案例:上海浦东新区周浦镇是中国智慧城镇创新示范单位,将“智慧城市、智慧产业、智慧科学”的概念引入城镇建设管理,目前已实现百兆家庭宽带接入和无线网络全覆盖,大力推进物联网、云计算、智能电网等高新技术在节能降耗、清洁能源、城市安防、智能交通、医疗服务和智慧社区等方面的示范应用,基本建成了百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的智慧商务区和智慧产业区,以“数字惠民”大大提升了周浦居民智能生活环境的水平。
(四)智慧社区创建型
案例:上海浦东新区陆家嘴社区的智慧社区建设始于2012年,组建了智慧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专项规划,建立了“智慧社区信息发展中心”和“智慧社区市民体验馆”,被上海市、浦东新区列为市、区两级智慧社区首批试点单位。建设重点包括社区管理、公共服务、智慧商圈、人文精神等四大板块,具体可以概括为“一库(民情档案综合信息库)、一卡(智能炫卡)、两平台(社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多系统(以平台为基础开发的各类具体的应用系统)”。
(五)智慧产业园区拓展型
案例:目前我国有30多个国家级高新区正在有序推进智慧园区建设,其中江苏省无锡市的T-Park是智慧产业发展与园区城市建设共同发展的典范。与传统工业园、开发区不同,T-Park是一个智慧产业和生活融合区域,园区规划时就不仅包括了智慧产业发展内容,还包括了园区开发建设和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等内容,不仅有发达、完善的智慧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更有便捷、优化的创业服务链,是一个不仅宜业而且宜居的大“社区”。
(六)重点开发区智慧提升型
案例:2012年,武汉开发区启动智慧产城一体化战略,委托北京泛华集团对“智慧城”、“生态城”进行总体规划并对重点核心区进行城市设计,规划面积84.7平方公里,重点打造11大功能片区,其中最核心的是“智慧城公共服务片区”,重点建设企业服务中心、智慧展示中心、综合数据中心、特色商区、川江池智慧公园、专家公寓和智慧社区等项目,着力创建国际化智慧城示范区和慢生活休闲体验区,打造智慧产业与公共服务完美融合的城市名片。
(七)都市功能区整体智慧化开发型
案例:南京将建邺区江心洲整体智慧化开发,成为智慧功能区建设的经典案例。江心洲是长江沿线各大城市中唯一位于主城范围、区位优越、环境优美的江中洲岛,面积15平方公里。南京市政府与战略合作者对该岛进行整体开发,突出以生态、低碳、智慧产业为主导,着力建设科技研发、创意智慧和高端总部高度聚集的国际化智慧产业园区,以及生态旅游、文化创意、商务休闲、生态居住等功能相互交融的国际化低碳智慧岛。
(八)智慧城市综合体带动型
案例:绿地集团以纽约曼哈顿的全智能建筑为模板,在合肥全力建设一个智慧城市综合体示范点。该综合体将立足城市建设的最前沿,把最先进的规划理念、智能技术运用到项目中,打造面向未来的科技智能建筑,搭建智慧城市综合服务增值平台。在这个智慧综合体中,每一个建筑及信息、设施、设备都是有机融合相互促进的生态链条,建成之后,智慧办公、智慧商贸、智慧物业管理等都将成为现实。
四、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一)主要成效
近年来,宁波按照国家和浙江省的总体战略部署,大力实施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及智慧城市建设综合试点,并在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方面作了积极探索,取得一定的成效。一是城市建设中智慧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大力实施“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等工程,加强基础资源数据库和政务云计算中心建设,城市基础设施中的“智慧因子”不断增强。二是城市管理运营中智慧应用系统效用发挥更加明显。智慧城管、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教育等试点项目进展顺利,城市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三是智慧产业园区的城市功能不断拓展。着力发展软件、信息、智慧制造等智慧产业,重点推进宁波杭州湾新区的智慧装备和产品研发与制造基地、宁波国家高新区的软件研发推广产业基地两大试点区域建设。四是智慧功能区块开发积极探索。比如鄞州下应区块“智慧城”完成规划设计,海曙、江北等地“智慧社区”建设成效明显。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尚处于自发性的初级发展阶段,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一是在思想理念上认识不够。比如新近出台的《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提升城乡治理水平的决定》中尽管提到了要“坚持智慧管理”、“加快智慧基础设施建设”等,但是没有明确提出深化两者融合问题。二是在规划制定上缺乏沟通衔接。城市产业规划、国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与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衔接程度不够高,规划制定过程中缺乏沟通对接,规划之间“两张皮”现象突出。三是在工作推进上缺少协调融合。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分别由不同的部门主管,分管市领导也不同,这也导致在工作中难以做到深度融合、互动协调。
五、推进宁波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发展的对策思路
(一)加强对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工作融合
一是要深化认识。通过理论宣传、政策引导,进一步加深全市上下对提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水平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把融合理念贯穿到各地各部门推进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工作中。二是要加强组织领导体系的对接。目前宁波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的主要领导机构分别是市城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市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要强化这两个领导机构尤其是牵头单位的对接,建立协商协调机制,统筹协调两者融合的重大事项和重点问题。三是要加强工作推进对接。比如在推动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工作中,要与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相一致;在推动卫星城、中心镇建设时,要与智慧城镇建设相融合;在推动老城改造、新城建设过程中,要与智慧社区、智慧综合体建设等相匹配,等等。
(二)加强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规划融合
一是要促进规划对接。积极探索“多规合一”,建立开放式的规划编制程序,由规划部门召集发改、经信、建设、国土等部门共同修订和完善相关规划,促进城镇化规划、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与国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有机对接。二是要适时制定出台专项规划。制定出台提升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水平的专项规划,建立规划评估和动态调整机制、规划监管和协调机制。三是要制定出台行动纲要。研究提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行动纲要,明确阶段性实施目标、重点任务、重点项目、实施主体和各项保障措施。
(三)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产业融合
一是要加快发展智慧制造业。结合宁波实际,着重发展智能家电、智能电表、数控设备、智能交通、智能环保等智慧装备产业,以及移动通信数据中心、金融数据处理中心、国际物流数据处理中心、重点产品和资源数据中心等网络数据产业。二是要加快发展智慧服务业。重点发展软件研发、智慧物流、智慧贸易、智慧旅游、智慧健康、文化创业、工业设计、科技服务等高端智慧服务业,大力引进和发展智慧总部经济。三是要加快发展智慧农业。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依托各类现代农业综合开发区、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加快建设“精准农业”信息系统,着力打造智慧农业示范推广基地。
(四)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设施融合
一是要加快建设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大力推进光纤到户、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和第三代、第四代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全面推进无线城市建设。二是要加快建设智慧市政基础设施体系。近期要重点加快推进城市智慧交通体系、水务管理、污染治理、能源管理、园林旅游等市政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感知化建设。三是要加快建设智慧公共服务设施。推进智慧技术在教育、医疗、文化、行政审批、公共资源交易、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的应用,加快开展智慧学校、智慧医院、智慧图书馆、智慧政务等试点。
(五)强化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体制融合
一是要强化管理融合。进一步推进智慧城管建设,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监控、灾难预警、应急处置、安全生产监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环境监测、口岸疫情预警等信息系统,提升城市管理的智能化、精细化水平。二是要强化体制机制统筹。在开发建设方面,理顺新型城镇化和智慧城市建设体制,统筹确定开发时序、重点,强化重点项目、重点区块建设的统筹协调力度。在投融资方面,着力于建立完善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资金综合平衡机制、资源资产盘活机制、投入产出与回报机制、重大项目共建共享机制等。在督查考核机制方面,统筹构建两项工作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目标责任考核办法,协同开展目标进度监测评估等。三是要强化政策法规统筹。加强智慧城市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建设相关技术标准、制度规则、实施细则等方面的衔接,强化财政投入政策、土地保障政策、人才政策等方面的统筹协调。
(六)加快新型城镇化与智慧城市建设融合的平台建设
关键词:智慧企业 智慧城市
世界城市化、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服务型经济的趋势意味着城市在其发展、经济和政治上获得了更多的控制权。越来越多的高新技术被用于构成城市的核心系统,并变得被感知和互联互通,进而实现高层次的智能,智慧城市应运而生,现在发达国家地区也是在产业转型和社会发展当中,认识到了“智慧城市”的前瞻性、超前性,相继提出了“智慧城市”的战略举措。
而智慧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智慧产业的支撑,智慧产业是知识型经济中的一个代表产业,诞生在英国,发展于欧洲,是20世纪支撑欧洲GDP的主要产业之一,也是今天伦敦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产业,2010年为50万人提供了就业机会,年营业额超过210亿英镑。但是智慧产业的基础是智慧企业,智慧企业具有前瞻性,能够迅速、灵活、准确解决问题,具备透明信息、协同合作、敏捷反应、精准决策、前瞻战略、创新服务和低碳绿色七大基本素质,是一个智慧城市发展不可或缺的基础组成部分。
1智慧城iti的概念与内涵
1.1智慧城市概念
IBM公司把“智慧城市”定义为“能够充分运用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感测、分析、整合城市运行核心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从而对于包括民生、环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业活动在内的各种需求做出智能的响应,为人类创造更美好的城市生活。”智慧城市发展的背景是全球信息通信技术、知识经济、信息社会的加速发展和资源环境压力的日益加大。其基础,一是城市设施物品充分感知;二是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三是信息资源深度整合;四是知识资本充裕积累。其本质是汇聚人的智慧,赋予物以智能,把人的智慧和物的智能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城市的科学发展。其核心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信息和知识资源。其关键,一是城市决策运行的智能化、协同化、精准化和高效化,分散功能一体化以及管理服务流程的重塑优化;二是智能产业的集聚化;三是居民信息、知识获取利用能力建设的普及深化和常态化;四是资源环境的智能化和低耗化。其目的,一是实现经济社会科学管理、民生服务高品质;二是实现现代产业转型升级;三是传播和实现优秀的人文素质;四是实现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
1.2智慧城市的内涵
1.2.1全面感知
智慧城市基于无处不在的智能传感器和信息设备及传输网络,实现对城市物理空间的全面、综合的感知,动态地获取城市运行的各种信息,对城市核心系统进行实施感测,实现城市各部分和管理中心的无缝对接。将收集的数据整合为城市核心系统的运行图,方便城市管理者对自然环境和城市运行状况进行实时监控,有效地消除了信息孤岛效应,对问题实时监控,拓展了分析问题的信息集、通过云计算优化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了传统城市的运行方式,可以极大地改善城市的管理和运行效率。
1.2.2协同运作
通过城市“三网”融合,再加上物联网和基于云计算平台的多元异构数据(多参考系、多语义、多尺度、多时相等)的整合,构建智慧城市的信息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之上,建立完善的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将城市各部分信息资源整理分类开放使用,打通信息壁垒,为用户提供良好的服务――政府协同办公、城乡协同治理、面向居民和企业的协同服务,创造高效的城市信息运行环境。
1.2.3激励创新
智慧城市对所感知到的海量数据通过强大的云计算平台,进行优化处理,按照不同的需求进行不同深度的处理、挖掘与延伸,为人们提供不同种类、不同层次、不同要求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服务。同时智慧城市加速了有价值信息的扩散,减少了人们寻找信息的机会成本和交易成本,降低了整个社会的运行成本,给了政府、企业、个人更多的创新的灵感和机会,鼓励在智慧城市提体系内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明前进提供不息动力。2智慧企业的概念和内涵
2.1智慧企业的概念
智慧企业,在企业内部各种信息能够全面快速的收集,信息能够高度共享和协同传递,能够对信息进行知识管理层面的加工创造,形成有价值的专家经验库,指导后续的持续改进。企业本身在智慧架构和信息技术下能够高度的自适应和自调整,达到高度协同和快速响应,以高效的满足企业的各种业务目标并实现价值。
智慧企业是群组和人的一个重要载体,首先是团队和人在企业开放共享的环境下能够产生智慧,其次才谈得上企业可以进一步聚合这些智慧。企业如果约束个体智慧和能动性,那企业本身也无法产生智慧。领先行业的伟大公司往往更关注组织的数据精准和业务敏捷性,并通过流程的优化实现组织的动态经营,以组织内外协作和互联互通实现智慧运作,通过绿色、创新管理机制探索全新工作方式和商业模式,通过前瞻的决策应对未来日益复杂、快速和多变的商业环境。
2.2智慧企业的内涵
具体还是从可感知,可协同和可智能三个方面来认知智慧企业。
首先是可感知,企业内的可感知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物本身的可感知能力,另一个是人本身的感知信息。企业内的各个业务系统往往就是感知单元,企业业务人员通过业务系统将各种感知信息录入到业务系统中形成各种有价值的业务单据数据。传统的业务系统往往过于关注标准化的业务流程和业务单据,而弱化了人本身的作用,也就是说在企业内有大量的由于个人、群组、企业部门间交换协同的各种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往往并没有被进行数据采集。所以企业社会化也是想将社会化基因引入到企业内部,去解决更加泛在信息的采集问题。原有的业务数据要进一步结合产生数据的个人、群组、人和人交互,场景和环境才能分析出更加有价值的结果。
其次是可协同,企业和人一样,是由多个有生命力,能共享独立的业务单元组成,但是要完成企业端到端流程或业务目标,往往需要各个业务单元之间的高度协同。
如果将协同分为几个方面,第一方面是信息的集中化和信息的共享,包括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企业内首先要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化的知识库,并进行知识的加工处理和再创造;第二方面是信息交互和协同,各个业务部门间,人和人之间需要对各种有价值的业务信息进行快速的交换和协同,同时还要保证数据传递的高效性和一致性问题;第三个方面是资源的复用和整合优化,谈复用是从降低成本和标准化的角度来谈,不管是业务职能,业务功能模块,还是业务知识,只要复用就能够大幅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而复用的实现是集中化并以共享服务的方式提供能力。如果延伸到业务领域则涉及到人力资源,供应链,财务各种共享服务;延伸到企业内信息化建设,则涉及到企业的主数据,共享数据中心,共享服务平台,技术和产品平台。
随着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在企业内部的引入,这些技术的引入真正实现一个无边界的随时随地的办公环境和桌面。特别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后续发展趋势是云办公,完全是一种基于云端应用的虚拟化在线协同团队,这大大地解放了传统企业环境的制约。我们看到很多智慧企业解决方案,基本都会谈到手机办公,云端协同等,确实是一个比较基础的应用。
最后是可智能,企业要智慧必须要有拟人化的分析能力,而这个需要两个基础,一个是大量采集数据作为基础,一个通过长时间模拟验证的分析模型和决策模型。传统的Bl可以根据标准化的参考模型得出具体的问题点,但是却很难真正分析到产生问题的根源。过渡的关注数据,而减少了对人和环境的关注,导致分析出现较大的偏差。企业要真正实现智能化,体现智慧绝对不是简单的传统的数据建模和数据仓库,给出一堆的指标体系,更加重要的还是更加复杂的数据类型,更加复杂的社会化因素引入后的关系分析和模拟。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将人脑、团队思维模型引入到企业内。
智慧企业应该是一个前瞻性的,并具备迅速、灵活、准确解决问题能力的企业,而这样的企业具备透明信息、协同合作、敏捷反应、精准决策、前瞻战略、创新服务和低碳绿色七大基本素质。
3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智慧企业发展
当前,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尤其是新一代智能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技术不断涌现。在此背景下,各国政府确立建设智慧城市的发展方向,将形成对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的“催化效应”,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对制造企业来说,一方面,建设智慧城市需要海量的智慧基础设施、智慧产品、智慧技术和智慧设备等,这些都需要智慧企业的参与配套,由此,智慧城市建设会形成市场巨大、范围很广、链条很长的智慧产业链,催生一批智慧企业;另一方面,智慧城市建设将促使智慧技术向传统产业领域辐射渗透,给传统产业植入智能化、信息化的“芯片”,加快开发智能化、数字化、智慧化的新产品,从而推动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为智慧企业。
3.1智慧城市建设推动智慧产业链
根据管理和技术咨询公司博斯艾伦(Booz Allen)的研究,在未来25年内仅对全球的城市供水、供电和交通系统进行智能化改造,就需要投入40多万亿美元,这一数字差不多是全球所有股票市场上所有股票的市值。另据IBM中国商业价值研究院的研究结果,未来中国仅在“智慧医疗”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就将超过300亿元人民币,“智慧城市”建设派生的智慧产业市场之大由此可见一斑。然而,除了已经目的明确的IBM等少数几个大企业,许多企业对自身在这次新技术革命和产业链整合浪潮中的定位依旧模糊不清。
厘清智慧产业链是企业找到在产业链上的定位、确定转型升级的目标方向和积极参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提。
从智慧技术来看,较为主要的产业有射频识别装置(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数据交换和数据处理系统等。
从智慧基础设施来看,较为重要的产业分工有智慧的能源、智慧的电网、智慧的建筑、智慧的水利、智慧的石油天然气、智慧的医疗和智慧的金融等。他们主要需要制造业参与的是:
智慧的能源――智能石油开采系统、高精度能源勘测感应器、智能油田监测系统等。
智慧的电网――智能电表、智能发电设备、智能输配电设备等。
智慧的建筑――高性能咨询通信设备、家庭自动化设备、智能防盗系统、管线咨询系统智能环境调控系统等。
智慧的水利――防汛抗旱智慧智能决策系统、感知湖面智慧系统、智能水路监测系统、智能水面运输调配系统等。
智慧的石油天然气――智慧油田技术、智能采掘系统等。
智慧的医疗――医学影像存档、智能医疗资讯系统、远程医疗救助系统、智能医院运营系统甚至身体中监视我们的健康仪器等。
智慧的金融――智能交易系统、智能结算系统、智能金融后台管理系统、银行智能调配设备、证券智能调配设备等等。
从智慧应用系统(终端)看,较为主要的是智慧的交通、智慧的物流、智慧的外贸、智慧的气候系统、智慧的零售、智慧的食品、人工智能系统等。他们主要需要制造业参与的是:
智慧的交通――高精度道路感应器、智能铁路系统、智能公路系统、智能航空系统、智能航运系统、智能交通调配系统、机车升级、超导磁悬浮列车、出租车智能服务管理系统、自动售票机等。
智慧的物流――集装箱智能标识系统、智能的货物分拣系统、智能物流决策协调系统等。
智慧的外贸――高清视频对话系统、智能的外贸交易系统等。
智慧的气候系统――智慧型环境监控系统、天气实况警示系统、智慧型灌溉系统等。
智慧的零售――智能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智能客户管理系统、智能的零售系统、智能的交易系统等。
智慧的食品――智能追踪系统、智能食品安全监测系统、智慧的冰箱(配备读取器和天线,协助商店维持产品保鲜、控制产品储存环境以及通过即时销售资料管理库存情况)等。
人工智能系统――智能通信系统、智能机器人等。
当然,
“智慧城市”建设派生的制造业产业链远不止这些,需要结合实践不断研究、挖掘和细化。
3.2智慧企业是发展智慧产业的基础和条件
管理大师德鲁克在《后资本主义社会》一书中曾阐明知识已是一种生产的要素,而且是全球化经济环境中最重要的关键资源。“今后,靠制造或搬运,再也不可能获得超额利润,即使掌握资本,也无法赢取高额利润。现在靠传统资源――土地、劳力、资本愈来愈赚不了钱,唯一的或最起码具备的利润源是信息与知识。”
现代智慧企业从过去单纯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服务)转向知识化服务乃至专业知识的供应商是整个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为过去的消费者知识水平和现在的消费者的知识水平已经发生了本质性的差异,过去的消费者掌握知识的条件和速度与今天网络化时代的消费者是存在质的差别。消费者的需求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单纯满足生理的功能性的需求已经不能被满足。所以企业的定义或者企业服务的性质正在悄悄发生变化:不能建立起知识化管理流程的企业,不能建立起知识化服务的智慧企业――不能贡献知识和智慧的企业将会被淘汰出局。
也正是基于此,传统企业为了应对新的生产、市场环境,越来越多地通过固定网络、无线网络、移动通信网络,可以实现实时在线与企业内外部连接起来,从而可以从全局的角度分析并实时解决问题和管理决策,使得工作、任务通过多方协作远程操作成为可能,从而彻底改变企业经营管理与运作的方式,转型升级成为了智慧企业。
智慧企业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障,构建身份认证、目录交换、结算清分、信用评估等技术平台的体系性建设,确立信息、系统之间的层次性。从而促进分布在企业不同角落海量数据的比较、流转、交换、共享,为企业管理提供良好的协同工作环境。通过数据的交换共享将极大推动企业管理运营的良性循环:监控――主动发现问题――功能自协调――及时处理问题――科学决策――实施――实时反馈。在互联互通网络,数据交换与共享基础上,以企业间的互动为核心构建管理经营与服务平台,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整合式的协同服务、面向市场的协同经营、面向上下游的协同供应链、面向消费者的协同式服务、面向行业的协同管理决策,从而为智慧产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3传统企业向智慧企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智慧城市建设是以开放式创新的理念汇集大众智力资源,并根据社会需求将相关技术打造成一条囊括全球全行业的产业链和产业群的过程。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长的一次产业链整合,现有行业的企业将在这条产业链中一一定位与固化,直到下一次技术革命的到来,传统企业要抓住这个机遇,向智慧企业转型升级,积极主动参与智慧城市建设。
首先,要树立抢抓机遇的意识。机遇,可遇不可求,稍纵即逝;抢抓机遇,就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企业要把握智慧城市建设的历史性机遇,认真研究智慧制造产业链,充分利用全国乃至全球的智慧产业巨大市场需求,朝智慧企业方向转型升级。
其次,要加快培养和引进相关人才。对智慧制造企业这样的科技型企业来说,不仅需要大量的技术骨干人才以及创新型、复合型、领军型高端人才支撑,企业人才的结构也需要进一步优化调整,包括人才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层次结构、职能结构以及年龄结构等,这些问题都要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的办法来解决。
第三,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推进产学研紧密合作。智慧制造需要产学研紧密合作、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进。行业协会在制定行业发展规划,推动构建产学研结合的创新平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组织企业围绕行业重点领域的共性核心技术开展联合攻关,组织重大项目集成创新解决成果的工程化应用问题,帮助科研单位推广成果解决企业组织技术难题,组织产学研联合申报和实施省、部及国家计划项目等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识经济加速发展的背景下,以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利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为主要特征,以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系统化的智慧应用建设、智慧产业发展为主要内容,以生产更高效、生活更便捷、环境更低碳、社会更和谐、管理更智能为愿景的区域发展新模式。“智慧浙江”建设将为浙江省创新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注入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以杭州、宁波等城市为代表的智慧城市建设现已走在了全省前列,为“智慧浙江”建设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以区域性智慧城市建设为总体战略的“智慧浙江”建设目前仍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建设 “智慧浙江”,应首先认识目前存在的不足。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
“十一五”期间,浙江省的信息网络建设取得跨越式发展,信息网络规模、信息资源利用率居全国前列,但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日新月异和时代形势的迫切需要,其在支撑“智慧浙江”建设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
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水平仍然不高。基于3G、4G、WIFI、卫星等多种制式综合服务的无线通信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互联网城域出口带宽容量、互联网带宽接入率、光纤与无线带宽网络覆盖率有待进一步扩大;全省城区有线广电网络的双向数字化改造尚未全部完成,电视网、互联网、电信网等公共网络尚未实现网络互通;基于物联网技术应用和云服务的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尚未系统化建设。
基础数据库及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建设不够完善。省级及各地市基础数据库和交换平台建设仍需进一步完善;基于基础数据库的应用系统之间尚未建立统一的技术和数据标准,数据共联共享体系尚未建立;政府部门间以及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信息孤岛现象还普遍存在,造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资源大范围共享困难,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突出。
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较滞后。自建自用自管的智慧应用系统建设运维模式,导致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困难较多;建设部门对网络与智慧应用信息系统综合防范手段匮乏,信息安全的防护能力较弱,信息安全检测、等级保护、风险评估等信息安全保障管理制度有待完善;重点应用系统的数据容灾中心建设比较滞后,网络与信息系统的数据备份手段落后,应急处理能力不强;部分“智慧浙江”建设试点项目的信息安全规划较为薄弱。
智慧应用系统建设不深入
智慧应用系统建设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宁波提出十大智慧应用体系建设,每一个智慧应用体系又包含了若干智慧应用项目。浙江省智慧城市建设首批13个试点项目也已正式启动,都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完成。
顶层设计尚未深化细化。大部分智慧应用系统建设设计方案刚刚完成,以单体方案为主,应用领域内全流程、大网络、大协同的系统性项目设计较少,在现阶段“条块分割”的行政管理体制下,容易形成新的信息孤岛。另外,对智慧应用项目的技术系统设计和建造较为重视,而对以业务分析、数据流分析、应用系统结构建模、数据标准建设等活动为核心的信息资源规划重视不足,为下阶段项目建设和标准化工作造成了困难。总体来说,在顶层设计方面,基于信息资源规划的总体设计比较粗糙,与落地实施的要求还有一段距离。
项目运维与管理长效机制还未建立。智慧应用系统建设不仅仅是智慧技术的应用问题,更重要的是通过管理理念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等社会创新活动,保障应用系统的良好运维与管理的长效机制。然而,当前大部分智慧应用系统在投资建设、运营维护、完善提升的体制机制,领导与监管模式,商业模式与标准化工作等方面的创新不足;重技术创新和硬件建设、轻制度创新和规范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
产业支撑与服务能力较弱。为提高智慧应用项目的建设质量,“智慧浙江”试点项目和省内智慧城市建设其他智慧应用项目的规划设计和投资建设一般都寻求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然而,其中部分企业涉足信息化建设和系统集成服务的时间不长,在相关技术研发、商业模式创新、应用系统建设、项目运营服务、专业人才培训等方面的综合服务能力较弱。大部分智慧应用系统建设主要依靠政府的投资与管理,未能有效引入社会力量的参与,不利于本地服务市场的培育。
智慧产业发展不充分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制造业为核心的智慧产业是“智慧浙江”和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近年来浙江智慧产业的发展有了良好的基础,但问题仍然不少。
企业总体规模偏小,技术研发能力较弱。当前,全省智慧产业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技术能力上都有欠缺,智慧产业相关技术研发和应用的产业化能力不高。在装备制造业方面,2010年全省25790家装备制造业企业全年主营业务收入17764.5亿元,户均收入仅为0.7亿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47.6%,占据全国20.6%的企业数量仅完成了占据全国9.8%的主营业务收入;在电子信息产业方面,在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核心技术和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较少,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强度仍然不足,R&D投入占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相比差距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