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简介

时间:2023-05-30 10:35: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季羡林简介,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季羡林简介

第1篇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至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来源:文章屋网 )

第2篇

【片段一】

(在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他们认为美的句子并与同学交流后,师指名汇报)

生1:我认为“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几句很美。

师:“脊梁”指什么?如果你来到德国人的家里,看到这些花的脊梁,会怎样想?自己在家看花的脊梁是不是说明这些德国人并不喜欢花?那他们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

生2:不,第一自然段就写了德国是个爱花的民族,还有刚才看到的德国风光图中也可以看出德国人特别爱花,公园里、路边的绿化带中都有用花种植的图案呢。

师:哦,自己种花却是为了让别人欣赏,那你觉得他们是怎样的人?为别人着想的人。那我们该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指名读,齐读。要求学生读出敬佩的语气)(在学生找出如下句子:“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要求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和“应接不暇”几个词语后)

师:假如此时的你就走在德国的街道上,你认为会看到一些什么样的花?用屏幕上的句子说一说。

走在德国的街道上,我仿佛看到了___________。

(白的茉莉花,红的芍药花,黄的……)

师:走在街道上能欣赏这么美的风景,你的心情会怎样?那就让我们带着高兴、愉悦的心情来读一读这几句话。

(学生美读这几句话,有个人读,小组读和齐读)

(当有学生找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时)

师:对,我也很欣赏这一句话。大家齐读这一句话。“人人”指谁?“我”又指谁?

(大屏幕展示下面两句话,要求学生理解这两句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同?)

只有(人人为我),才能(我为人人)。

只有(我为人人),才能(人人为我)。

师:能自觉做到我为人人,你认为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境界?我们身边有没有这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事例呢?

(生自由说)

师:是呀,每家每户,每个人都那么无私,他们的品格是多么高尚。让我们带着赞美的语气大声地读一读这句话。

【赏析】执教者让学生自己找答案,与同学交流,汇报时教师采用步步深入的方法加深学生思考的深度,拓展思考的广度,在可见可想的美景中让学生体会到这个民族的心灵美,从而震撼每位学生的心灵。

【片段二】

师:美的风景,美的心灵总是让人无法忘记,让人永远追寻!我们季老先生就是因为无法忘记哥廷根这座美丽的城市,这个奇特的民族,所以他才再次踏上了这片美丽的土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最后一自然段吧。

(师生齐读,抓住重点句“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作者在结尾写到“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这会是一个怎样的梦呢?他会梦到些什么呢?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对课文的感悟和自己的经历,写一段话。

(大屏幕出示季羡林的个人简介,特别是他成为2006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之一的事实。)

(有个别学生写到了季羡林的梦可能是希望未来中国的街道也能花团锦簇,人们能够处处为别人着想。虽然身处美丽的德国,但他迫切希望学成回国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

师:“自己的花是给别人看的”。其实每个人都是一朵花,让我们把她绽放成最美的风景,在自己的心里,在别人的眼里!

第3篇

一个为国开疆拓土的大将军

作者:王纪卿

出版社:团结出版社

定价:58.00元

内容简介:美国的《新闻周刊》在2000年的时候评出了最近一千年全世界的40位智慧名人。其中,中国有三位:一位是,再一位是成吉思汗,第三位就是左宗棠。

该用什么字眼形容这个男人呢?头角峥嵘的神童?穷酸的倒插门女婿?风光的师爷或者落魄的通缉犯?个性张扬的湘军大帅?是官至极品高位,即现代国家官制下的总理?似乎什么都是又都不是,但每个名词却都曾是他生命的某一段时期的真实写照。左宗棠三个字,就是一段传奇。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忘记历史的人必定会重复历史,读史让人明智;读左宗棠,必大彻大悟成大器。

《小猫杜威》

2009年一只温暖世界的猫咪故事

作者:(美)维特(Witter,B.)

译者:马爱农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定价:24.00元

内容简介:那年最冷的一个晚上,小猫杜威出生只有几周,就被丢进斯潘塞图书馆的还书箱。图书馆馆长薇奇・麦仑是单身妈妈,以前的丈夫是个酒鬼,遭受着自家农场的破产和罹患乳腺癌的痛苦,但仍然坚强地生活着。第二天早晨,她发现了小猫杜威。

小猫杜威获救后勉强撑起一瘸一拐的腿脚,以充满感激和爱的姿势,磨蹭每一只抚摸它的手,赢得了薇奇的心,也赢得了图书馆所有人的心。在随后的19年里,小猫杜威用热情、温暖、谦虚和敏锐的第六感,感动和吸引着小镇居民。随后,小猫杜威的名气从一个小镇传到另一个小镇,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最终闻名世界。

小猫杜威不再只是一个朋友,它成为人们的骄傲,成了逐渐从有史以来最大的危机中恢复过来的小镇的骄傲。

《扰乱世界的10本书》

一次对人类文化的大翻案

作者:(美)威克

译者:王玺

出版社:现代教育出版社

定价:29.80元

内容简介:从马基雅维利到卢梭,从尼采到希特勒,本书以一种另类和全新的视角,阐述《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功利主义》、《人类的由来》、《善恶的彼岸》、《文明枢纽》、《我的奋斗》、《一个幻觉的未来》、《萨摩亚人的成年》、《金西报告:人类男性》、《女性的奥秘》这十本著作对世界产生了多么大的负面影响――到如今还令人们饱受煎熬。

作者认为,正是这些作家糟糕的思想,不仅导致了社会的混乱,而且书中的观点至今仍然被人们认可―――事实上,这些观点会在不知不觉中主宰人们的思维,影响人们的行为。作者试图通过捕获这些著作中的一些观点,来论证它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诸多危害,并讲述了多种观点形成的来龙去脉、内部外部的因素,主观、客观的条件等,告诉我们该如何正确认识这些人类史上最糟糕的思想。

《钱文忠解读三字经》

一本父母送给子女的好书

作者:钱文忠

出版社: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定价:30.00元

第4篇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现代价值

文化的发展过程有其内在的生长规律性,可以说,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具有一条不可分裂的潜在纽带,传统是现代的生长点和稳固基石,人类任何一种文化不是凭空捏造出来的。我国传统文化可以说是以儒家文化为根基,以儒、道、释三家结合并逐步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主张把重视个体的情感上升到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情感。诚然,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有特殊性并在现代化的过程中彰显她应有的现代价值。国人要发扬传统文化以人为本、内圣外王、贵和尚中的基本精神,弘扬天人合一、人际和谐的人生观,促进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产业繁荣的良性循环。

我国传统文化具有博大深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特点,具体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主要的方面:重视人生和入世的人文思想;重视纲常伦理的道德教化;重视中庸和谐的处世哲学;重视的坚韧顽强文化性格。”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展望二十一世纪》一书中,大加赞扬中国的传统文化,他认为在漫长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逐步培育形成的世界精神,能够成为世界统一的核心力量。不管是在国家兴盛的时期,还是在国家衰落的时期,中国人都能一如既往的弘扬这种精神。所以,他预言,中国人和东亚各民族的大力合作,可能将在未来人类统一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弘扬和发展优秀的传统文化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弘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是线性的、机械的复古和盲目地照搬,必须根据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实际状况不断创新、改造。文化的发展必须重视“创新”这个源源不竭的动力,张岱年先生曾指出,“我们主张综合中西文化之长以创新文化,并不是说对于中西文化可以东取一点、西取一点,勉强拼凑起来:综合的过程也即是批判、改造的过程,也就是创建新的文化体系的过程。” 树立创新、和谐的科学文化发展观。

(一)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塑造国民良好的人格素养和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君子、贤人、圣人的人格追求,主张“反身而诚”、“尽心知性知天”、“天人合一”, 主张从小事做起,多做善事,不做损人利己、危害社会和集体的事情,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人们要接受自由、公正等人类近代基本理念,然后重新阐释自己的仁、义、礼、智、信、忠、孝等观念。季羡林指出:“中国人向来强调‘有容乃大’,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只要对我们有利,我们就吸收。海纳百川,所以成就了中国文化之大。”对待义利关系上,“以义节利”或以义节欲,孔子曾经指出,“君子唯义而已矣,何必日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第二阶段是宋明儒家,把重义轻利推向极端,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具有明显的禁欲主义色彩。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曾经引领潮向,尽展风流。指出,“当吾国文明全盛之时,泱泱国风,为东洋诸国所表则。稽之远古,则有重译之来朝。洎乎唐代,百济、新罗、日本、交趾,争谴子弟来学于太学。中华经籍,都为异国之典谟。纸贵鸡林,以觇诗人之声价。猗欤盛哉!大国之风也”。我们要提升国民素养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并且不断提升国家形象,只有这样,才能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二)加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融合,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

发展文化产业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虽然也有空谈心性,追求出世的思想,但从总体来说,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经世致用和实事求是精神。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产业也成为我国的新的经济增长点,陈寅恪曾认为:中国古人素擅长政治及实践伦理学,与罗马人最相似。其言道德,惟重实用,不究虚理,其长处短处均在此。长处即修齐治平之旨;短处即实事利害只得失,观察过明,尔乏精深远大之思。

传统文化资源为中国发展文化产业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开发传统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生化,应转变政府的管理方式。文化从事业到产业的转化进程中,政府的职能主要是制定合理的文化产业政策,保护文化知识产权,维护文化市场秩序,确保公平竞争,提供信息服务等。政府文化部门要从这种转变中提高效率,文化企业要从这转变中获得市场的主体地位。其次,要培育和发展一批有品牌、有规模、有参与世界文化市场竞争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只有靠文化产品和服务才能分割文化市场的蛋糕,而只有真正作为市场主体的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才能生产出具有获取文化市场的大块蛋糕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挥文化产业化在整个产业化中的作用。最后,把开发传统文化资源同国际经济、技术和文化交流结合起来,使文化产业化既成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有效途径,又成为中外经济技术交往的契机。

参考文献:

[1](美)孙隆基.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英]汤因比,[日]池田大作著,旬春生,朱继征,陈国梁译.展望二十一世纪[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

[3]张岱年全集(第一卷)[M],河北人民出版社,,997年版,第63页

[4]季羡林:东学西渐与‘东化’,光明日报 [N].2004 年 12 月 23 日

[5]著;耿云志,宋广波编.学问与人生(新编文选)[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12

[6]转引侯才、张瑞芳.哲学与中华民族精神内涵的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J].2007 年第2 期

[7].从反思到文化自觉和交流,读书[M].北京:三联书店,1998(11).

第5篇

一、 以生为本,精心预设,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活动,预设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对教学目的、任务和过程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和安排。

1.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

在日常教学中,有时碰到这样的现象:老师精心设计了导入新课的方法,并且满怀激情地启发学生,却无法成功地激起学生的兴趣。

某次教研活动听课时,有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导入:

(1)齐读课题《夹竹桃》;

(2)师简介夹竹桃:这是我国各地常见的栽培观赏植物。它的叶、皮、根、花均有毒。

经过思考,我在教学中这样导入:

(1)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种很奇妙的植物,请看大屏幕。仔细观察这种植物的叶和花,看哪位细心的同学能有所发现。(叶子像竹子的叶子,板书:竹;花像桃花,板书:桃花)

(2)是的。这种植物的叶片像竹,花朵如桃花。如果请你就这两个方面的特征试着给它取个名字的话,你想到了什么名字呢?(竹桃,桃竹,竹桃连理等)

(3)它受到人们的垂爱,人们根据它的叶和花的特征,给它取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夹竹桃。(板书:夹竹桃)

(4)想和这美丽的夹竹桃做亲密接触吗?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着当代语言学家季羡林先生,一同走进他家的那方夹竹桃世界!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堂上最重要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去点燃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火花。”当一种知识被强烈地需要时,学生对它的学习兴趣就会变得格外浓厚。在老师精心设计下,学生对夹竹桃充满兴趣,可见已达到激发孩子学习语文兴趣的目的。

2.关注学生的原有经验

教师在研究教材、教法同时,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在关注内容组织与过程安排同时,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关注学习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例如教学《夹竹桃》一课的书后练习,其中有一题是有关造句的习题,用“……无不……”和“……无……不……”进行说话练习。虽然六年级的学生知识丰富,眼界广阔,但面对这样的双重否定式的说话练习还是第一次。许多同学感到想不出。教学中,我首先指着课题“夹竹桃”,问孩子们:“你还想到哪些植物?”同学们一下意识到模仿,于是前一课“广玉兰”“梅花”立刻成为大家造句中的对象。随即我又问:“除了植物以外,还能从哪些方面来说呢?”学生的已有经验得到启发,脱口说出:“被迫离开祖国的肖邦,无日不思念自己的祖国”“远在他乡的钱学森,无时无渴望回到祖国的怀抱”“水是生命之源,它是我们不可缺少的东西”“老虎是森林之王,它野性十足,小动物们无时不提防着它”……

细细分析,如果教师不是通过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和熟知的事物设计方案,不是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方案,那么学生就不会主动地去思考,灵感也会被教师扼杀在萌芽状态,课堂就不可能充满激情,充满活力,从而精彩纷呈。

二、以学定教,动态生成,让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一旦冷落了学生的大量生成资源,熄灭了学生创新的火花那么对于学生个性的张扬、独特体验的尊重只是一句空话。因此,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不仅要精心预设,更要重视生成。那么,教师又该如何处理这些生成呢?

(1)当预设与生成产生分歧时,要提高课堂应变能力。这些,时刻挑战着教师的智慧。教师要能察言观色,敏锐机智地根据变化了的情形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对“节外生枝”既不能熟视无睹或简单否定,也不能毫无原则、随意生发,要善于根据实际作出正确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

(2)要巧引善导。对于课堂教学中的那些有价值的生成,教师要能敏锐地抓住并进一步“放大”,通过巧妙的点拨、引导,将其变为有效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课堂教学中的出彩之处往往就是那些经教师“金手指”点拨的有价值的生成。

趁热打铁,我让学生将自己的幻想写下来。

生1:我幻想叶影是一大片竹林,微风吹过,涌起一阵阵碧涛。藏在叶间的花影是竹林里的小鸟,瞧,它们正在玩捉迷藏的游戏呢!

生2:我幻想叶影是一望无际的天空,花影是飘浮在蓝天中的白云。朵朵白云随风不停地变化着形状,一会儿像威武的百兽之王,一会儿像采蘑菇的小兔,一会儿像温顺的绵羊……真是让人百看不厌。

总之,预设和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两者是相互依存的,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十分精彩的生成;反之,如果不重视生成,那么预设必然僵化,缺乏生命活力。

第6篇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 大庆 163319)

【摘 要】世界经济处于蓬勃快速发展阶段,各种各样的大型企业林立,企业的管理方式虽然层出不穷,但企业的发展却是不容乐观。论述了企业的成功与细节管理的关系,探讨了成功企业的管理模式与细节的深层关注是密不可分的,表明了企业在管理方面只要把握住了细节,也就掌握了竞争的优越性,更能够适应现代化市场竞争。

关键词 企业的管理;细节管理;优越性;市场竞争

作者简介:田鑫(1992—),男,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社联理事长。

任锋(1981—),男,硕士,讲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工程学院综合办主任,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学和科研工作。

细节可以让一个企业欣欣向荣,稳步前进;细节也可以使一个企业走向失败,走向毁灭。可以说,细节左右了企业的成败。

1 工作中细节的重要性

细节是平凡的,是不足为奇的。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念想……,细节就像沙砾一样微不足道,很容易被忽视,但却不可轻视它。细节决定成败,我觉得应做好以下几件事:

1.1 端正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的精神

细节源于态度,态度决定成败。细节就像一个支点,如果有足够长的杠杆,它就可以翘起企业的终极意义[1]。在工作中,我深深地体会到认真做事的态度可以把事情做正确,用心做事的态度才能把事情做好。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工作时尽自己全部力量,你周围的每个人也会从你身上感染这种热情向你学习。所以,在平时的工作中,部门负责人必须以身作则,每做一件事都要深思熟虑,用心去工作,同时引导下属爱岗敬业,做好本职工作。要使得部门全体成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全心全意,全力以赴的做好整个部门各项工作。

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东西,才能保持思维的灵动,也只有这样才能关注到细节。联想,TCL等企业成功的经验表明:学习和培训是企业强化“内功”和发展的主要源动力。当今中国,正进入“数千年未遇之局”:正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从计划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而又转变,从单一经济体制向多元经济体制转变……策划,就是在如此波澜壮阔的广泛深刻的变态环境中破土而生[1]。而又作为一名企业中层管理者,就必须掌握策略,腰佩唯实思维之剑的策划家,取胜的几率会比其他策划家高得多,成功得多。

1.2 细节是大事成功的关键

细微之处见精神。汪中求先生所说的“做事不贪大,做人不计小”确实很重要。中国大多数人具有“重小轻大,重概括轻数据”的传统文化心理[2]。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毕生致力于学术研究,为了了解更多不为人知的小细节,他出外探寻走进人迹罕至的小村落。为了小细节,他研究多年,最终成为国人敬仰的大师,这与他严谨的治学态度是分不开的。如果他只是粗略了解前人留下来的文献,遇上一些细节部分的内容不深究,现在,怕是没几个人知道“季羡林”这个名字吧。

1.3 培养注重细节的习惯

伟大源于细节的积累[2]。细节是一种思维与行动意识的高效组合。每一个成功者所具备的成功品质与能力,都是由无数个细节习惯的积累而成的。谁都想做好每件事,但有的人就是做不好,一件事总是出错。不能说他们不努力,问题就是没有坚持细节习惯的培养。一段时间做到了认真执著,一段时间又懒散松懈,做事有头无尾,总是半途而废,这样就无法真正养成注重细节的好习惯。

细节,是一种动力,一种精神,一种创造[3]。注重细节,体现了一个人的高深修养;善于做小事,体现了一个人的思想内涵;把细节做好,更能体现一个民族强大的竞争力。细节影响品质,细节体现品位,细节显示差异,细节决定成败!让我们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把细节做亮!

2 细节在企业管理中的表现

企业管理的功力大多体现在对细节的管理与控制上,对细节的管理水平是企业管理水平的“测度仪”,细节的管理能力是管理革命的“引爆点”[4],它决定了企业运营发展的成效和速率。细节在企业管理中无处不在,现仅就以下两个方面来阐述细节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好棋手当看五步之外”,好企业当更好地把握未来,提前决策,采取行动,才能规避市场风险,抓住市场机遇,因此,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企业管理的重心逐步转向战略管理,许多企业提出“用三分之二的精力思考明天”。

战略重要,所以战略的制定更应该注意抓住细节。中国决不缺少雄韬伟略的战略家,缺少的是精益求精的执行者;决不缺少各类管理制度,缺少的是对规章条款不折不扣的执行。规章制度等管理方法的滞后性和执行者执行能力上的偏差,会造成管理不到位、工作得不到落实。但是,归根结底是因为在细节上做得不够好。要保持管理指令的有序运作和畅通无阻,一方面需要上层组织所下达的指令应具有准确性和可操作性;另一方面,需要下层组织在实施过程中应进一步细化分解,进而来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素质[4]。然而,并不是说,执行抓好了,细节管理就做到位了;但是,细节管理做好了,执行肯定做得很好。所以说,把细节抓好,就等于把战略和执行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了,这样才能起到1+1>2的效果。

3 细节管理在企业中的应用

细节管理不等同于“事无巨细,事必躬亲”,它是追求完美,科学务实,找寻规律的态度,是一种理念。迪斯尼公司创始人沃尔特?迪斯尼非常清楚那些看上去琐碎的细节在追求一个卓越目标的过程中具有非凡的意义。他凭借一双艺术家的眼睛,意识到对细节的注重是实现他梦想的关键。沃尔特在阐述迪斯尼的细节服务理念时谈到,一家生意兴旺的饭馆因为一个不协调的因素就可能走下坡路。尽管这家饭店的食品是一流的,服务是一流的,装饰也是一流的,但是因为它播放的音乐不合食客的口味,食客就可能对这顿饭感到不满意——小小一个不协调的因素就可能将整个苦心经营的饭店的形象破坏掉,而迪斯尼不想冒这种风险。

企业的细节管理十分重要,它决定企业产品和服务品质的高下,进而决定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是企业获得利润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培养员工素质的有效措施。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说:“管理好的企业,总是单调无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那是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早已被预见,并已将它们转化为例行作业了。”企业经常面对的是看似琐碎、简单的事情,却最容易忽略,最容易错漏百出[5]。

4 总结

如何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每一个~9~企业面临的重大课题。今后的竞争将是细节的竞争。细节在管理上是个槛,谁都无法绕过去。企业只有注意细节,在每一个细节上做足功夫,全面提高市场竞争力,企业只有努力练好细节管理这个内功,才会有自己的希望和出路,才会有更大的发展。细节里到底是“魔鬼”还是“上帝”,就看你自己。

参考文献

[1]汤涛.细节是天堂:策划制胜方略[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1,ISBN 7-80668-648-7,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3)第1008801号.

[2]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1,ISBN 7-5011-6372-3,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3)第090886号.

[3]李昊.细节左右成败[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4.7,ISBN7-80600-913-2,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04)第052936号.

[4]吴雯芳.美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再造[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1999(03).

第7篇

摘要词汇同语言一样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注重挖掘二语习得过程中词汇的文化内涵、明确二语习得词汇文化的差异性,不但能够帮助二语习得者掌握词汇,更有利于加强二语习得者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语言表达能力。本文以英汉语言中典型的文化负载词汇为例,通过二者语言词汇文化的比较研究,阐述了二语习得过程中词汇的文化内涵及其差异性。

关键词:二语习得 英汉词汇 文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语言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文化反过来成为语言的内涵。词汇作为语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必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特质。然而在长期的二语习得教学中,学习者往往偏重于追求词汇数量的增加,而并不十分重视探求词汇本身的文化内涵,造成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词义理解偏差、语境与词汇选择不得当等等交际失误。英国语言学家里奇在《语义学》著作中阐述了词汇的概念意义和内涵意义的区别,即:词汇的概念意义指可以观察到的外部世界某一特定部分明确所指的意义;词汇的内涵意义指词在说者或听者、作者或读者的脑海中所形成的情感和想法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意义,也就是联想意义。我们可以得知,二语习得过程中词汇的文化涵义直接影响着二语习得者的语言交际能力,二语习得者对词汇的文化涵义理解不够深刻,就会造成词义对应的错位、词汇匹配的错位等问题。笔者以英汉语言中典型的文化负载词汇为例,通过二者语言词汇文化的比较研究,进而对二语习得过程中词汇的文化内涵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一 二语习得过程中色彩词文化的比较分析

人们通过对色彩的感知来认识世界,又经过不断的判断与推理,运用语言来描述色彩,从而产生了色彩词;这些色彩词在不同的地域或民族语言中,经过转义、引申的过程,逐渐具备了文化内涵。不同文化体系中的色彩词,其文化涵义差异很大,只有在参考地域特征、民族文化、思维方式、语言体系等因素的基础上,才能对色彩词的文化内涵进行明确的判断。

在我国古代,色彩观念自“黄帝”崇尚单色起,就与我国的文化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春秋时期,孔子把色彩与“礼”结合到一起,寓于色彩儒家传统的哲学思想,先秦时期色彩被纳入“五行说”,此后色彩与政治的关系日益紧密,封建统治、封建迷信使得中国古代的色彩观念更为抽象,色彩寓意深广,富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相比而言,西方文化体系的建构更加注重科学理性,提倡现实主义的科学态度,力求根据事物的客观规律来规范人的言行举止,因此,西方人的色彩观念较之中国而言寓意更为直接。下面笔者通过“黄色”与“红色”这两个典型色彩词的文化寓意来进一步阐释。

1 “黄色”

“黄色”在中国古代就被奉为“正色”,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解之缘,如:人文始祖“黄帝”、文明起源“黄河”、古代文化重地“黄土高原”、华夏儿女的“黄皮肤”等等。自汉代起,黄色就成为我国古代皇室的专用色彩,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常常被运用到、皇室、皇陵、寺庙等建筑上,甚至我国古代君王的“龙袍”都是以黄色为主的。同时,封建迷信思想,把黄色诠释皇权的神圣也推广到对神灵的敬畏,便有了祭祀神灵的“黄表纸”等衍生物,中国人也常常把死人要去的地方称为“黄泉”(the place where the dead were buried),把大吉大利的日子称“黄道吉日”(the lucky day to do something important)。而黄色在西方文化中却没有如此郑重的寓意,英语中yellow一词往往寓意胆怯、卑鄙、靠不住、嫉妒、耸人听闻等,英语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have a yellow streak(胆怯、卑鄙的行为)、yellow belly(可鄙的胆小鬼)、yellow looks(可怕的脸色、诧异的眼神)等等,这些寓意始于《圣经》中犹大为了30块凯撒币而出卖耶稣的卑鄙行为,由于黄色是犹大衣服的颜色,所以信奉基督教的西方人,在英语词汇中用yellow来形容庸俗低劣的行为。

2 “红色”

中国古人对红色有着特殊情感眷恋,从民间到宫廷,逢年过节,结婚生子等喜庆之日都要挂红,例如:红灯笼、贴红福字、红春联、红喜字,红盖头、红裙红袍等等。红色在中国社会文化中代表正统、喜庆、吉祥如意,当红色被赋予了封建等级色彩后,自然成为皇室的主要装饰颜色。红色除了被用于装饰之外,更重要的是衍生出来很多带有“红”字的词汇,形容突来横运可以说“红运当头”,形容生意兴隆可以用“红红火火”,形容嫉妒羡慕可以用“眼红”,某人很受欢迎可以称为“大红人”,形容美丽女子可以用“红颜”等等。一个“红色”寄托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期盼吉祥康泰的美好愿景。与此不同的是西方文化中的red多是贬义,按照西方人的思维方式,红色本是鲜血之色,理应寓意暴力与流血,例如red ruin(火灾)、red battle(血战)、red revenge(血腥复仇)等等。

二 二语习得过程中习语文化的比较分析

习语是指语言中意义和结构相对比较稳定的语言表达法,往往言简意赅、寓意深刻,是民族文化和民族传统的高度概括。《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中对idiom也做过如下阐释:phrase or sentence whose meaning is not clear from the meanings of its individual words and which must be leant as a whole unit.(表示整体意义而不表各个词的意义)language or dialect of a people or country(某个民族或者某个国家的方言或者语言),因而习语较之其他语言表达方式而言,具有更为突出的表现力,同时又与词一样是现成的语言建筑材料。一般包括:成语、谚语、俚语、俗语、格言、歇后语、典故等。本文以成语与谚语为例来分析二语习得过程中习语的文化内涵。

1 成语

广义上来讲是社会上流传的现成语,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把成语定义为“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成语具有它鲜明的民族性特征,成语的形成和使用同该语言的历史、社会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我国历史悠久,汉语中成语颇为丰富,大多由四字构成,一般都有出处。例如汉刘向《新序・杂事》记载过一个神话寓言:古代有个叶公,很喜爱龙,器物上画着龙,房屋里也刻着龙。真龙知道了,就来到了叶公家里,把头从窗户探进来。叶公一见,吓得拔腿就跑。后用“叶公好龙”来比喻口头上爱好某事物,实际上并不是真正爱好的人。又如《左传・昭公十五年》中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籍谈出使周朝,周景王问籍谈,晋国为什么没有贡品。籍谈回答说,晋国从来没有受过周王室的赏赐,哪里有贡品来进贡。周景王一一举出晋国受赏的事实,责备籍谈:你作为晋国掌管典制文书官的后代,怎么连这些都忘记了?说他是“数典而忘其祖”,其后便出现“数典忘祖”这一成语,用以形容某人忘本或者对于本国的历史无知。

而英语成语往往由短语组成,长短不一,其隐喻意义要在了解其文化内涵后,才能得以知晓。与汉语一样,英语中也有很多成语出自神话故事或诗文名句等。例如,An Apple of Discord按照直译应为 “纠纷的苹果”,实际上是指“事物的争端”。An Apple of Discord出自于希腊神话:传说在珀琉斯和爱西蒂斯婚礼上,因为没有邀请掌管争执的女神厄里斯,厄里斯恼羞成怒决定制造争端。她悄悄来到婚礼并且带来了“属于最美者”的金苹果,导致了赫拉、雅典娜、阿芙罗狄蒂的争执,后因特洛伊的王子帕里斯热衷于阿芙罗狄蒂许下的“绝世美人”而把“属于最美者”的金苹果给了阿芙罗狄蒂,由此而引起的争夺“绝世美女海伦王后”的特洛伊战争。an apple of discord这个成语由此产生,多有争端、罪魁祸首之意。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在英汉成语中,都多有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但是喻体与喻指不对等,即对于同一个喻指,二者采用不同的喻体;同一个喻体,却表达着不同的喻指甚至出现语义缺失的现象,这些都直接反映了英汉成语之间语义特征以及文化内涵的差异。

2 谚语

谚语是一种生动简练、涵义深刻的语言表达法,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传统背景下,人们在生产实践和文化生活中不断总结出来的知识经验。例如在农业文明的古代中国就常常出现一些关于农业生产的谚语,如“清明断雪,谷雨断霜”、“吃了端午粽,棉衣远远送”等,还有一些谚语本身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封建社会的阶级传统,如“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头发长,见识短”等等,总体来讲汉语谚语结构复杂多样。

而英语谚语往往句式结构较为完整,例如Too many cooks spoil the broth.(喻指,人多手杂反而误事),这就与汉语中的“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团体观念有着很大的差别,在一定程

度上反映了英汉不同的语言文化。

三 二语习得过程中动物词文化的比较分析

动物词在英汉词汇中,都有着相同或者不同的文化内涵,成为一种文化负载的代码,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重要的影响,这都是由于英汉语言不同的文化传统、社会环境、审美心理、风俗习惯等因素造成的。

中国古代崇尚“天人合一,体用不二”的哲学思想,于是常常取用自然之物来喻指人的品行,汉语动物词的文化内涵便由此而产生了。例如:牛在中国古代农业文明时期,充当着重要的角色,牛的动物特性使得中国人由此联想到人的勤劳、朴实、忠厚等品行,所以在汉语词汇中出现了如“初生牛犊不怕虎”(形容年轻人胆大肯干,不肯服输的精神)、老牛舐犊(借用牛的特性来比喻父母疼爱子女)等。而西方人却很少用动物来比喻人的品行,而是用动物的自然属性来象征人的自然属性或社会属性,这与西方人重视事物的客观性是分不开的。季羡林先生曾写道:“西方印欧语系的语言,特别是那一些最古老的如吠陀语和梵文等等,形态变化异常复杂,只看一个词儿,就能判定它的含义。汉语没有形态变化,只看单独一个词儿,你不敢判断它的含义。必须把它放到一个词组中或者句子中,它的含义才能判定。”季羡林先生的这段话不但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体用不二”的哲学思想,也形象地概括了英汉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表现在英汉词汇中的动物词文化中,就是汉语中的动物词汇文化往往追求一种心灵上的领悟,所以往往将动物道德化、人格化,而英语中动物词汇文化却受其直线思维的影响,多表现在更为直观的形式上的追求。

例如,中国古人崇拜“龙”,于是造出了许多关于龙的成语:望子成龙、生龙活虎、车水马龙、画龙点睛、来龙去脉、龙盘虎踞、群龙无首、龙腾虎跃等。而在西方,龙却是被人们极其厌恶的一种动物,在《新约启示录》中曾描述龙是一种古蛇,又名魔鬼,是迷惑天下的撒旦,因此龙在西方常常被比喻为魔鬼。又如在中国的词汇典故中“狗”常常被描述为狗仗人势、狗急跳墙、偷鸡摸狗、狐朋狗友、狗屁不通等,这是中国人根据狗的特性而联想到人的品行,往往带有讽刺意味和贬义色彩,中国人虽然喜爱动物,但是仍会习惯把动物当做牲畜或玩物,实际上不为人所重视。但是在西方就大有不同,“狗”这个词在英语中被称为dog,在英语中有涉及到狗的相关词汇也很多,往往直接指代人而非人的某些品行。例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真是个幸运的家伙),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风水轮流转)等等。这些词汇往往都有褒奖意味,显然可以体现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可见,同一个概念意义词汇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所蕴含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参考文献:

[1] 王力:《中国语法理论》,中华书局,1954年版。

[2] 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3] 顾嘉祖:《跨文化交际――外国语言文学中的隐蔽文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4] 向明友、徐玲:《大学英语语言教学与研究》,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简介:

第8篇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印度近代伟大的诗人、作家、艺术家和社会活动家。他不但是印度文学史上罕见的巨匠,而且也是世界文学史上少有的大师。

泰戈尔1861年5月7日生于印度孟加拉省加尔各答市的一个开明地主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较高的文艺修养。1878年,赴英国学习法律,但他把主要精力花在学习、研究英国文学和西洋音乐上。两年后回国,从此献身于文学事业。

泰戈尔早期写过不少诗歌。诗集《暮歌》(1882)和《晨歌》(1883)歌唱青春、爱情和大自然,文辞秀丽,韵律优美,受到热烈欢迎。著名的《故事诗》(1900)取材于民间流行的宗教传说和英雄故事,歌颂慈悲虔诚的佛教徙和反抗异族统治的爱国英雄,在印度广为流传。诗剧《大自然的报复》(1884)是他的第一部重要戏剧作品,反映了作者神秘主义的人性论思想。

1901年起,泰戈尔致力于教育改革。他在桑地尼克丹创办了一所新型的学校,传播印度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1921年,这所学校发展成为著名的印度国际大学。

二十世纪初期,他先后发表了三部长篇小说《小沙子》(1903)《沉船》(1906)和《戈拉》(1910)。《戈拉》是泰戈尔最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主要描述正统派新印度教徒与梵教徒在民族独立问题上的斗争,真实地反映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孟加拉的社会生活。作者歌颂了主人公激进的民族主义者――戈拉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也批评了他的教派观念和复古思想。

1913年,泰戈尔的抒情诗集(吉檀迦利)(1912)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这部诗集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和人民的真挚感情,语言隽永,格调清新。诗集《新月集》(1913)描述纯朴的母爱和儿童的天真,为此作者被誉为“儿童诗人”。诗集《园丁集》(1913)和《飞鸟集》(1916)充满了对人生和自然的热爱,表现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泰戈尔1941年8月7日在加尔各答逝世。在他长达六十多年的创作活动中,他给印度人民留下了一份异常丰富而宝贵的精神遗产。他总共写下五十多部诗集,三十种以上的散文著作,十二部长、中篇小说,近百篇短篇小说和三十多个剧本。此外,他还创作了二千多首歌曲和二千幅美术作品。・

泰戈尔是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他曾痛斥英国殖民主义者向中国倾销鸦片的罪行,也严厉谴责过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1924年,他到中国访问,回国后发表《在中国的谈话》,对中国的文化给予高度的评价。

《新月集》简介

《新月集》是泰戈尔的一部以儿童生活和情趣为主旨的散文诗集,共收入诗歌四十首,初版于一九一三年。诗集中天真的孩子与慈爱的母亲正是诗人的爱子与贤妻。20世纪最初的几年,是泰戈尔个人生活中最不幸的时期,1902年,他的妻子逝世,第二年,他的一双儿女又相继夭亡。正是在这悼亡伤逝的悲痛日子里,他怀着对孩子深厚的慈爱,对自己童年的回忆和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写出了这部充分体现出诗人对儿童心理深刻的理解和善于用儿童无邪的眼睛和心灵来观察自然、感受生活的特点的,充满童稚的想象和纯真感情的优美动人的诗集。这部儿童诗集被认为是世界文学中无与伦比的艺术珍品,它也深受我国数代读者的钟爱。由于诗集《新月集》描述淳朴的母爱和儿童的天真,为此作者被誉为“儿童诗人”。

[名家评价]

我喜欢《新月集》,如我之喜欢安徒生的童话。《新月集》具有不可测的魔力,它把我们从怀疑贪婪的成人世界,带到稚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去。我们忙着费时间计算数字,它却能使我们重又回到坐在泥土里以枯枝断梗为戏的时代;我们忙着入海采珠,掘山寻金,它却能使我们在心里重温着在海滨以贝壳为餐具,以落叶为舟,以绿草的露点为圆珠的儿童的梦。

――郑振铎

《新月集》使我成为泰戈尔的崇拜者,那实在是把我迷着了。我来展读时,分外感受着清新而恬淡的风味。

――郭沫若

泰戈尔对中国的影响首先是诗歌。从二十年代中期起,中国文坛上出现了不少体裁像《新月集》一类的小诗,可见泰戈尔诗歌对中国萌芽时期的新文学创作是有影响的。此外,他在诗中表达的一些思想感情也影响了中国。最突出的,我认为就是对儿童的关心和爱护。

――季羡林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语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泰戈尔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得奖评语

[美文赏析]

金 色 花

假如我变成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高枝上,笑哈哈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生的树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阴,走到你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投我的小小的影子在你的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

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又成了你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第9篇

关键词:语文课堂;非预设性;生成资源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147-01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及学生与教材的观点交互都会促成生成性的课程资源,这种预设之外的课程资源是具有很高价值的教学资源,它能极大地促使语文课堂“高效、鲜活、深刻、充实”,而关键在于师生的合理利用。

怎样“合理利用”呢?

一、非预设性生成课堂资源的内涵

所谓非预设性生成资源不是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静态的备用资源,而是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通过积极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与文本对话等活动,在共同思考与共同发展中产生的超f_J教师教案设计的新问题、新情况,即表现在言语、行为、情绪方式表达中出现的“节外生枝”的情况。它具有动态性,是稍纵即逝的。这种教学资源是学生真实体验的一种反映,是一种非常宝贵的教学资源。其相对预设的课堂教学目标指向而言,可分为两类,即有价值资源和无价值资源。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善于抓住有价值资源,点拨引导,形成亮点;善于针对无价值资源,巧妙引渡,在既不偏离教学目标又不打击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回归课堂。

二、非预设性生成课堂资源处理的误区

目前,不少教师或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或受教改的盲目冲击,对生成性课堂资源认识的不足,存在“三失”现象。

一是失时。即教师抓住瞬间出现的教学资源,背弃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放弃原先的教学设计,实施生成性课堂教学。尽管所教学的是本课的教学目标,却不合乎认识规律,不合时机,增加了难度。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与朱元思书》一课时,本打算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义。开课后,请一位同学朗读,而这位同学熟练的背诵了全文,教师及时进行表扬,并鼓励其他同学背诵,结果大部分同学背得结结巴巴,还出现了许多误读音节。

二是失察。即教师在教学中未能察觉到瞬间生成的教学资源,很好的利用,而是任其白白流逝。例如:课堂正在进行《绿》中的“抬起头,镶在两条湿湿的黑边里的”“镶”为什么不用“嵌”?的争论,一位同学说:“这没意义,用镶可以,用嵌也行。”这个“小插曲”使课堂转入静寂,大家面带困惑地望着老师,老师先是愕然,随后说:“下去查查字典再说吧?”这一生成性资源的流逝让教师失去了一次很好的“请词推敲”练习的机会。

三是失控。即教师在教学中抓住瞬间生成的无价值资源,实施教学,完全背弃了原先的教学设计,使教学“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例如:一位教师在上《塞翁失马》一课时,有生问:“老师,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于是,这位教师放弃了原先的教学设计,抓住学生提的这个问题与学生一起讨论。一节语文课,师生在这种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的讨论中过去了。

三、非预设性生成课堂资源的合理利用

鉴于以上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只有合理利用生成性课堂资源,严防“三失”现象,才能促使语文课堂更加精彩。而要合理利用生成性课堂资源,解决好这只“拦路虎”,就好比走路,要做好“三道”。

第一、取道。“伐竹取道,下见小谭。”对于生成性课堂资源,教师要善于捕捉,对于那些有利于学生学科兴趣发展,促进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课堂生成性资源,教师要大做文章,超越教材的局限,进行拓展性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教学《成功》一文时,当问到:“机遇、天资、勤奋”哪个条件最关键时,我本以为很简单,学生会说是“勤奋”,没想到:学生答案不一,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于是,我灵机一动,根据学生的答案把他们分成三组,实施三组辩论赛,并提醒他们可利用教材资源其它资源做论据,学生你来我往,唇枪舌剑,展开辩论,结果他们更深刻的认识到了勤奋的重要性,精彩的达成了教学目标。

第二、绕道。所谓“曲径通幽”,教师应该以教学目标为准绳对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进行价值判断,对无价值的资源,要巧妙摆渡,绕道而行,回归课堂;不可死缠,否则就会出现“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的笑话”。《塞翁失马》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引导学生理解这篇寓言的寓意,至于塞翁丢失的是公马还是母马于寓意理解是没有多少价值的。

第10篇

【关键词】丝绸之路;新疆;多元性;艺术交流

"丝绸之路”这个最早由德国地理学家玛・李希霍芬(1833― 1905)提出的概念今天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所具体指涉的地理范围,原因之一在于它本身在地理上就包含着若干相对独立的地区.,从波斯萨珊王朝所在的伊朗高原到中亚地区北部富庶的撒马尔罕,延伸到我国新疆腹地的戈壁沙漠直到敦煌以东的河西走廊,从而成为一个独特的文化板块。新疆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区域,其艺术文化的发展受到多元化的影响,下文就将对其进行浅淡的分析!

一、新疆的自然、历史环境

新疆地处亚洲腹地,南接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西接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北接俄罗斯、外蒙古。疆内天山山脉横贯中部,西南部有号称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莽莽昆仑横贯南部,北部有阿尔泰山脉,三山间形成举世闻名的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盆地里有塔克拉玛干和库尔班通古特沙漠,在沙漠边缘散布着一些绿洲,形成绿洲农耕文化和草原游牧文化,这一切形成了新特的地域环境。这广垠浩瀚而神秘的大地上,千百年来西域先民创造了光辉灿烂的西域文化和光辉的历史。生活在这里的各民族长期以来形成他们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精神气质,例如生活在广大山区和草原的哈萨克、塔吉克、柯尔克孜、蒙古等民族,自然环境和游牧生活使他们更加强悍,喜欢赛马、摔跤、舞蹈豪放,装饰华丽,工艺单纯、浓郁,形式富于动感。他们创造了两大民间史诗《江格尔传》和《玛纳斯》,表现了他们的英雄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理想的追求。生活在绿洲的维吾尔、汉等民族由于从事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文化较为发达,艺术也更趋于成熟,环境培养了他们热情、爽朗而又细腻的性格,对舞蹈、音乐的爱好和才能,所以新疆有歌舞之乡的美誉,在维吾尔族产生了《突厥语大词典》、《福乐智慧》和十二木卡姆。

二、中原文化对新疆地区的艺术的影响

从考古发现的汉字木简、丝绸织物、漆器手工艺品、汉文、回绝文并列的文本、唐玄类西天取经在西域传法说道说明西域和中原悠久的历史联系,随着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新疆成为华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3一4世纪的米兰壁画中可以反映出多层次传统,在一幅装饰带上的人物像上可以看到面孔是用清晰的轮廊线勾勒出来的,这种面孔的样式使人想起希腊时代的印度,想起受罗马影响的古埃及,巧妙地运用明暗对比。在长着翅膀的人物画上有明显的伊朗因素,在尼雅出土的大量中原的织锦,其制作技法和风格完全是中原式的,“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织文彩锦更令人瞩目,于闻画派在键陀罗绘画风格中受中原文化的冲击构建了自身独立的艺术形式。西域的晕染凹凸法使中国的线描手法发生了突破性变革,而在《龙女图》(又称吉祥天女)可以看到充满活力的线条和晕染方法显然是中原技法。在龟兹及吐鲁番壁画中同样可以看到多种绘画风格的影响,尤其在吐鲁番壁画及出土文物中,中原文化有着更大的影响,例如《墓主人生活图》和《伏羲女蜗图》对阐述中原文化和西域的密切联系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三、民族与宗教对新疆艺术的影响

西域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形成了不同的民族特点和,同时各民族又不断的迁徙、融合,形成合成式民族和合成式宗教,这些特点影响着西域文化艺术的发展、兴衰。安息人、塞克人、月氏、吐蕃、粟特、吐火罗、匈奴、柔然、突厥、党项、雅利安、铁勒等民族共同创造了西域文明,创造了西域的文化体系。季羡林先生在《敦煌学、吐鲁番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文中说:“世界上历史悠久、地域广阔、自成体系、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中国的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在西域广大的地面上东西方丝路商道、民族、宗教的交汇点上游牧民族、农业民族各种文化交替表演形成了西域的历史节奏,时至今日在千百年来的历史长河中繁衍生息下来的新疆十三个民族在祖国的大家庭中团结一致做着更大的贡献。

宗教是古代人们认识自然、崇拜自然、相信来世的一种精神寄托,不同民族和地域有着不同的宗教和风俗习惯。在西域历史上曾先后信仰过萨满教、摩尼教、拜火教、基督教、景教、佛教和伊斯兰教,这些宗教有时又相互融合成合成式宗教,宗教的发展又影响了文化艺术的发展。

佛教传入新疆后,到唐代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唐代以佛经翻译为标志的佛教文学,以佛教洞窟为标志的造型艺术,以龟兹歌舞为标志的乐舞艺术都发展到了一个繁荣昌盛的高峰。

结语

20世纪90年代迄今在冷却了西方现代美术思潮之后开始冷静地反思中国当代艺术与世界多元格局之间的相互关系,试图寻找到属于东方艺术的话语体系。与其说学习西方不如说盲目追逐、模仿而陷入西方的价值体系之中不少人曾经一度成为后殖民或“新殖民”的侍俑者与东部相比,西部美术整体上似乎“安宁”和“纯静”得多,大约是由于地域与地质上的缘故,千古不变的天山昆仑山和阿尔泰山的万岭雪峰巍峨屹立它的冷逸面目像似徐徐地缓解着工业文明、现代化的嘈杂声所带给新疆美术家的浸蚀、隔离和异化。

故此,在以往的学术传统的基础上深刻认识民族的优秀遗产与其它文化的重组整合关系,避免狭隘的区域性眼光,同时在认知当代人与自然的新型人文理想在随时更新知识的零度思维中正确处理技术与观念的问题并且要从多视角、全方位地广博接纳时代的多元有效信息逐步树立开放性的动态时空观从而建立起西部美学的生态体系,最终实现超越物质形态的人的现代化。i

参考文献

[1]多重语境中新疆美术形态当代阐释模式重构 莫合德尔・亚森《美术观察》2008年第三期

[2]新疆美术情结与当代话语平台 史晓明 《美术观察》 2001年第12期

[3]新疆美术创作应注重弘扬西域优秀文化传统白昆亭 《新疆艺术学院院报》

第11篇

关键词:图书馆员素养 图书馆员类比 潜能挖掘 图书馆管理

中图分类号: G25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3-0129-03

Librarian's Types and Their Management: Based on Information Literacy

Jin Minjie (Zhejiang Library, Hangzhou, Zhejiang, 310007)

Abstract:Library is a particular organization which connecting knowledge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the using of these resources by human being effectively. One of the essential factors of library is librarians. Librarians not only present the whole spirit of library but show library's comprehensive strength and core competitiveness. This paper analyzes librarians' character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respectively, and compares librarians in different levels. How to offer better service to readers by exploring librarian's potentiality is most urgent problem to library's leadership.

Key words:librarian's literacy;comparison of librarian; exploring of potentiality

CLC number: G251.6Document code: A Article ID: 1003-6938(2011)03-0129-03

对于图书馆而言,硬实力和软实力是不可或缺的两大相辅相成因素,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物理馆藏,电子资源是不可否认的硬实力,而人文精神、信息素养、服务意识、人力资源、创新能力都是软实力的象征。其中,人力资源占据了软实力的主导地位。图书馆员正是人力资源的重要实体组成部分。1999年,时已88岁的季羡林以《温馨的回忆》一文,回忆学生时代与清华园图书馆的因缘,他写道“根据我的回忆,馆员人数并不多,但是效率极高,并且很有礼貌,有问必答,借书也非常方便”。 [1 ]由此可见,图书馆员拥有专业的职业素养是多么重要。高素养的图书馆员就是图书馆的一张金字招牌,不但能吸引更多的读者来图书馆阅读,更能为图书馆做免费的宣传。

1 图书馆馆员的职业素养

1.1 明确读者目标

图书馆员要善于根据读者的种类,把图书信息推荐层层分解给每一个读者,实现读者目标管理。将读者分门别类,将大的读者群体化解为一个个小的读者群体,根据读者的需求变化,调整推荐方向,以适应读者需求变化。[2 ]如,图书馆员应定时对读者意见进行整理反馈,首先要知道这次反馈的目的,要达到的效果,和自己的预期有多少差距,而不仅仅是停留在一些简单的电邮回复或者电话通知。

1.2 对读者进行计划管理

有计划地对读者进行管理是对图书管理员素质的考验,也是提升图书馆服务的关键。读者受教育程度不一样,接受能力不同,所需要的知识范畴不同,因此管理方式也不尽相同。例如对重点读者的管理,就要进行针对式、精英式的服务,并对重点读者档案及时进行更新。

1.3 职业敏感度

职业敏感度主要是对读者的需求变化有正确的判断。善于把身边发生的事与读者需求变化联系起来。[3 ]如重大社会事件会对图书的借阅种类和图书的借阅数量产生影响,此时图书馆员应以职业的敏感度,积极寻找出两者的结合点。图书馆员的职业敏感度不仅可以提高图书馆员的职业素质,也可以促进读者和图书馆的关系。当我们的服务打动读者,读者必定也会以他的方式回馈图书馆,形成双赢,有利于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

1.4 沟通交往能力

图书馆员是图书馆和读者之间的桥梁。图书管理员既要与图书馆内部做好交流和沟通,又要把这些交流和沟通有效地反馈给读者。良好的沟通能直接提高馆员的工作效率,拉近图书馆馆员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对图书馆提升服务质量大有益处。

2 馆员类型分析

如果图书馆有一群知道如何服务读者的队伍,必定能够事半功倍。要将图书馆员才尽所有的前提,是区分图书馆员的特制类型,这样才能将图书馆员队伍中的“天才”挖掘出来。[4 ]

2.1 沟通型

沟通型馆员可以谈天说地,能说爱聊,有天赋性的亲和力,善于并且也乐于跟读者沟通。这属于家常式的沟通方式。此类馆员在解决读者和图书馆之间纠纷时,往往能起到关键作用,将事态缓和,让矛盾平复,化解突发事件。

2.2 情感型

情感型馆员善解人意,会有很特别的情绪以及思维方式,此类馆员聪慧,很容易领会领导的意图,待人处事开合自如,善于察言观色,投读者所好,尽量制造让读者感兴趣的话题,把每个人的性格、细节都把握的比较到位。虽然说此类馆员在管理上会有难度,但从业务上来讲,此类馆员是服务上的一大亮点。

2.3 工作型

工作型馆员比较好强,有很强的上进心,会比别人更加努力。争强好胜有时是双刃剑,会引起同事间的非议,在处理团队关系时可能会遇上一些困难,但也会激发同事之间的良性竞争,促使其提高自身素养,有助于提高服务队伍的整体效率。

2.4 管理型

管理型馆员做事风格豪爽干练,善于管理,有较强的计划性,把计划性和执行力有效地统一起来。有可能他们初期的优秀表现并不明显,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的管理水平会体现出来,能恰当的把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较好地结合起来,成为图书馆管理层的得力助手。

3 馆员管理

图书馆要可持续发展,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就必须要将有效的资源进行极大化的应用,而这要依靠馆员的有效行动,据此,笔者提出馆员类型与管理架构(见图1)。

3.1 消除管理误区,倡导服务文化

图书馆内部公共关系管理早已存在,效果却不尽人意。图书馆办公室通常承担最多的日常公共关系事务工作,包括上情下达,下情上达。但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图书馆管理者和图书馆工作人员之间双向沟通不顺畅,问题频出,令双方都抱怨不已。

通常情况下,图书馆会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以及相匹配的奖惩措施来配合规章制度的执行,同时,还会实施一些检查和监督手段,用以规范馆员的行为举止,这种从制度层面上的管理,所达到的效果是有限的。原因是:第一,图书馆每年或多或少都会输入新鲜血液,这些新鲜血液的加入使组织的基数变大,当人数增加到一定程度,超出了管理者可以直接掌控的范围,管理者不可能得心应手地处理层出不穷的各种情况,因而出现管理缺位。第二,馆员分散在各个部门,工作时间和地点所覆盖的范围往往超过管理者所能控制的范围。第三,由于图书馆员工作内容不一样,工作方式也不一样,管理者常常无法从表面获得真实信息,比如一线工作者对读者的态度是热心的还是在应付?软件工程师是在电脑上编程还是在做其他事情?第四,图书馆的服务工作具有“五性”,即突变性,随机性,无形性,不标准性,不可恢复性[5 ]。这时就需要馆员能随机应变,化解纠纷,处理矛盾,做好危机公关。第五,管理者监督的目的是要让馆员产生有效的行动,就是说管理者的检查力度和馆员有效行动输出要成正比,换言之就是达到管理效率要最大化。但事实往往是高强度的监管换来的是馆员被动的工作态度和低迷的工作士气。

图书馆作为社会公益性质的文化服务机构,决定了它的服务对象是全体社会成员,服务开展要以读者需求为导向。[6 ]服务是图书馆的核心价值观。企业有企业文化,图书馆自然也要构建属于自己的服务文化。印度著名图书馆学家阮冈纳赞提出现代图书馆的“五条法则”中四条与人有关,即:“书是供所有人使用的”;“书是供使用的”;“为每一本书寻找它的读者”;“节省读者的时间”[7] 。倡导先进的科学的服务文化,有助于提高馆员的工作工作效率,有助于树立图书馆的社会形象。

3.2 施行情感管理,推广人文关怀

有效的情感交流会使人心情愉悦,激发工作激情,提高工作效率。图书馆管理者要站在馆员的角度,不但要让馆员在物质上感到满足,还要让他们在精神上感到满足。成功的领导者必须善于调节员工的情绪,任何人都不可能时刻保持情绪高涨,每个人都有情绪低落期,甚至出现担忧或者焦虑的情绪,尤其是一些新的馆员,他们面临着一个新的环境,要处理很多在校园中不曾遇到的问题,这时新馆员难免会产生焦虑情绪。这时,就需要领导者为这个特殊群体建立信心,帮助他们走出低落期,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8 ] [9 ]。

在图书馆工作中,馆员的角色是随时变化的。馆员面对图书馆馆长或者部门领导时,就是被管理者,这时需要馆员领会领导意图,执行领导布置的任务;而馆员面对读者时,又是管理者,不仅要为读者提供服务,还要对馆藏和读者进行管理。更多时候,我们关注的是如何管理人,而不是如何站在被管理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人性化的管理则是考虑被管理者的心理需求和根本需求。由此,人性化管理被推上台面。人性化管理要具备几个要素,即明确的目标、责任,严格的规章制度和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的氛围。图书馆理想的人性化管理,就是馆员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服从管理并作为一种意识扎根在脑海中;读者到图书馆享受到服务,对馆员的辛勤劳动表示理解和支持,尊重馆员所作出的努力。[10 ]若此,管理者和馆员之间,馆员和读者之间便超越了简单意义上的管理和被管理,而是以一种更加和谐的形式出现。

3.3 提高馆员信息素养

(1)对馆员进行前瞻性培训。馆员是图书馆主要的软实力之一,馆员信息素养的提高,就是图书馆整体素质的提高。时代飞速发展,知识随着时代进步而呈几何级数型增多,每个人每天主动或者被动地接受各种各样的信息。如何使这种信息有系统有条理地为馆员们所吸收,前瞻性的培训就是一种颇为有效的途径。前瞻性培训,能使图书馆的管理者和馆员主动地把握未来,在处理海量涌入的信息时做到不急不躁,精准有序,有条不紊。有效的培训将提高馆员的素养,从而大大增强图书馆的竞争力。

(2)注重对新馆员的培训。提高馆员素养的另一举措,是要加强对新进馆馆员的培训。在对新进馆馆员进行培训的过程中,图书馆文化会在新一代图书馆员身上得到潜移默化,使他们对即将从事的职业产生一种自豪感和使命感,一旦有了这种使命感,几代人形成的图书馆精神便会得到继承和发扬光大,也不但能提高图书馆的整体实力,而且能提高馆员工作认识度,提高馆员的积极性,开发馆员的创造性。

(3)图书馆员要自觉地修身养性。子曰:“修已以敬”、“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也就是说,要修养自己的品德,严肃恭敬地对待工作,修养自己,使统治者安乐,修养自己,使老百姓安乐。[11 ]图书馆员要善于利用图书馆本身拥有的各种书籍资料,影像资料以及各类电子期刊及相关数据库资源,自觉自主地学习,并在同事之间相互交流学习体会,学习感受。现代图书馆的开放性、共享性、虚拟性、互动性等特点,使得其成为具有积极学习行为的图书馆员的天然栖息地。[12 ]

(4)坚持考核制度,激励馆员学习。目前,大多数图书馆对馆员的考核一般只限于对工作业绩和科研成果的考核。如果能制定激励馆员学习的考核制度,将会激发馆员们的学习热情。可以根据不同的岗位设置相对应的科研考核指标,针对馆员的完成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奖励。考核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鼓励馆员自主学习,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参考文献:

[1]李丽萍.信息时代图书馆培养学习型馆员刍议[J].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3).

[2]徐苇.“软实力”与图书馆服务能力的提升[J],图书馆杂志,2009,(10).

[3]杨玲梅.从读者投诉再谈高校流通馆员的职业道德建设[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9,(8).

[4]高桉,李越香. 读者类型及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探讨[J].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4).

[5]张瑞雪.馆员焦虑与馆员职业生涯[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2006,(9).

[6]苏宝焕,邱茂炜.试论图书馆员的情商管理[J]. 图书与情报, 2006,(2).

[7]文正芳.论新世纪图书馆的“三为本”管理[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9).

[8]季羡林:图书馆使文化能代代相传[J/OL].[2010-12-23].http:///special_topic/detail.do?id=32

5134.

[9]屠苏.图书馆渡过预算危机的10条法则[J].出版人,2009,(8).

[10]梁甜.浅谈公共图书馆读者服务创新[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15).

[11]任永芳.儒家管理思想与图书馆管理探索[J].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

第12篇

【关键词】 萨顶顶;超功利;天人合一;自语;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萨顶顶是一个无法用常规来定义的歌手。她的音乐交织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民族唱法与电子声完美融合的多种音乐元素。《万物生》和《天地合》两张唱片在全球的发行,不仅给她带来了世界性声誉,同时也使得中国的流行音乐在整体上得到了改观,将中国的流行音乐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萨顶顶对于当前的中国流行音乐具有着“里程碑”的作用,诚如作曲家刘晓耕所说:“中国的乐坛上我们看到的是千人一面,都是一个模样,一种声音。这个其实会令人讨厌。而她(萨顶顶)的声音突然让我发现,怎么还有这样唱歌,怎么还有这种语言。我虽然听不懂她唱什么,但是她表达的音乐的信息,让我的神经触动。”(CCTV-10人物专访)萨顶顶以其极富颠覆性和开创性的音乐特质,给我们展现出流行音乐的另外一种可能性。

一、超功利的创作理念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表现为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如《荀子·乐论》中就明确指出音乐的特殊社会作用:“乐合同”,音乐可以使人与人之间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同时它也有着“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移风易俗”的功用。这种观念直接给后世的音乐创作带来深刻影响,一直到近现代。在19世纪末,中国处于战争和社会大变革时期,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努力让音乐发挥启蒙作用、为时代服务,几乎是当时音乐创作的风尚。建国后,国内特殊的政治环境又使得音乐成为“阶级斗争与生产斗争的武器”。时期,音乐仅仅是一种“政治声音”。

改革开放后,逐渐宽松的社会环境以及经济的繁荣,使得传统“严肃音乐”开始面临着依托文化工业而飞速发展起来的“流行音乐”的极大冲击。正如梁铭越先生所说,“由于人们已厌倦过去多年的说教音乐,取而代之的是通俗音乐的兴起”[1]。20世纪80年代,一个全新的重感性价值、日常生活审美化、世俗化的社会环境逐渐形成,流行音乐也越来越成为迎合大众文化心理需求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需要具有娱乐文化性质的音乐来使自己获得愉快。这种现象也一直保留至今,所以流行音乐的作者大多是为迎合大众的文化心理而进行创作,内容多以日常生活、爱情的题材为主……”[2]

传统音乐过于强调音乐的功利性,显然不符合音乐自身的发展规律。而当前流行音乐又过于强调其商业性与娱乐性色彩,这使得中国的音乐陷入一种发展困境。

萨顶顶音乐创作的突围成功,无疑给当今的中国流行音乐发展提供了极富价值的借鉴和参考。首先体现在创作理念上。萨顶顶的创作理念不仅是对于传统功利主义创作美学的反叛,同时也是对于30余年来中国流行音乐的超越。萨顶顶不止一次地在访谈中说到:“当去做艺术的时候,我们千万不要有目的性地去做。”(《MOGO音乐专访》传奇女伶萨顶顶专访)在她看来,最健康的创造艺术的方式,是使自己沉浸在艺术的世界里。萨顶顶认为,音乐应该不为任何目的服务,它只是一种不涉利害的自由的愉快,创作音乐就应该避免那种带着目的的不健康的方式。“我觉得艺术一旦带有了目的性,可能就会变得不是你最终想要的那个东西,也不会是你希望它达到的那个高度。”萨顶顶如是说。

音乐创作的“无目的性”,恰恰又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某种“合目的性”。抛开功利主义的创作理念,萨顶顶十分强调音乐与人的精神世界的沟通。她曾多次说明,《万物生》是要给人带来宁静感,《天地合》则试图传达出一种喜悦感。萨顶顶认为,音乐与人的精神世界是冥冥之中没有任何目的地结合在一起的。萨顶顶将音乐创作中的“感觉”摆在十分显明的位置,她说:“艺术是某种感觉。”(雅燃独家专访萨顶顶)在创作一首歌时,她首先从感觉上进行定义,待感觉找到后,再把具体的内容填加进去。换句话说,“感觉”是首要的,而内容其次。从这个意义上看,音乐的内容首先就在于那种不依附于“具体歌词”的“感觉”。而这种“感觉”,也即体现为一种“合目的性”。实际上,我们可以将这种“无目的的合目的性”看作是康德“审美不涉利害”观念在21世纪中国音乐创作的回响。

著名奥地利音乐学家爱德华·汉斯里克(Eduard Hanslick)在《论音乐的美》中指出:“音乐美是一种独特的只为音乐所特有的美。这是一种不依附、不需要外来内容的美,它存在于乐音以及乐音的艺术组合中。优美悦耳的音响之间的巧妙关系,它们之间的协调和对抗、追逐和遇合、飞跃和消逝,——这些东西以自由的形式呈现在我们直观的心灵面前,并且使我们感到美的愉快。”[3]49萨顶顶的创作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与汉斯里克的表述十分接近。她在拒斥功利主义音乐观念的同时,十分注重捕捉乐音的感觉,并试图将这种感觉延伸开来,使人听了之后能从现实环境中抽离出去,或者内心产生一种微妙的变化。“音乐作品是有思想情感的人的精神所创造的,因此作品本身也有充满精神和情感的高度能力。”[3]53萨顶顶的音乐所给我们带来的美的愉快,也许在一定程度上正如汉斯里克所说的,是“与精神内涵有着最密切的关系”[3]52。

二、深刻的精神内涵

萨顶顶的两张唱片在精神内涵上有着一以贯之的承继性。她以孙子《天伦》中的一段文作为其依据,“天地合乃万物生”,并认为这是非常重要的。她说:“我觉得这一句话带给我们很多很多的思考,所以就用了《万物生》为名。”她说,万物生是宇宙间万物的开始,是不可阻挡、生生不息的一种生命力。第二张“我希望所有的人都愿意和身边的事物相合,也能时刻提醒自己做人不要太骄傲,这是心态与理念的改变。”《万物生》中,萨顶顶选取作为背景,运用一些人和自然、和宗教的关系来表达对于信仰的思考。而在制作《天地合》时,萨顶顶已在全球巡演了22个国家和地区,在接触过多样的文化之后,她突然觉得:“与其让人去思考,还不如让人喜悦起来。”在她看来,喜悦很重要,它可以使人忘记很多的烦恼,可以解决一切矛盾和纠纷。这张唱片中,萨顶顶选择了西南少数民族的一些元素和内容,唱的是人和自然之间微妙的、美好的、喜悦的感情。

萨顶顶的音乐充满了想象。沉浸于她的富于灵动的歌声当中,我们似乎可以从所处的环境中抽离出去,眼前浮现起一系列美好而安宁的意象:万物初开的蒙昧早晨、圣洁的唐拉雅秀、月光下的村庄、傣家的米酒、蓝色的骏马、袅袅的炊烟等等。她用音符构筑了一个自由、仁爱、和谐的世界。我们只要闭上眼睛就仿佛能看见青山绿水、世外桃源。在那里,人们快乐简单,唱歌跳舞,敲着铜锣,辛勤劳作。我们感受着这无限永恒的世界,与它相溶。

音乐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这种“意味”在萨顶顶这里实际上就可以归结为人与自然、与万物之间的和谐。而这恰恰也正契合了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天人合一”思想。

“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基调,张世英先生认为它“给中国人带来了人与物、人与自然交融和谐的高远境界”[4]。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儒道两家的哲学当中。道家偏重“自然”,强调人要顺应自然,以天合天,不做违背自然本性之事。儒家偏重“人文”,强调“性天相通”、“天人合德”。它们都反映了人对于“天”,即大自然的一种依赖感与亲和感。中国哲学从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相互关联的角度来考察二者之关系,认为人应当以自然界为精神家园,热爱大自然,与万物和谐共处。在现代工业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已经恶化到自然要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地步,这是目前人类亟需解决的问题。中国的“天人合一”哲学,对于由“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所引发的生态危机,有着重要的补偏救弊作用。也许就如季羡林先生所言:“在今天,只有东方的‘天人合一’思想方能拯救人类。”[5]

然而,萨顶顶的音乐并不仅仅是对于传统“天人合一”文化精神的简单重复,它同时也标示出一种新的时代色彩。从萨氏的歌声中,我们甚至能感受到一种新型的生态美学观念,人类应该以一种普遍共生的审美态度对待自然,同自然形成中和协调、共同促进的关系。萨顶顶对于自然的尊重和赞美,恰恰也体现出一种“主体间性”的美学思想。

萨顶顶通过音乐来构筑人与自然之间的美好和喜悦情感。她认为语言(包括梵文)是人与自然的沟通和交流方式;音乐和灵感都是很自然的东西;而且她试图寻找最切合自然本性的抒唱方式(包括自语);她对原始性的文化十分感兴趣,深深地被少数民族的和自然一起生活的状态所感染;她甚至明确表示自己向往原始社会的爱情,率性而天然。

萨顶顶在专辑《天地合》的扉页这样写到:“暂且放下我们作为人类骄傲强势的一面,慢慢地随着呼吸去寻找天地初始时人与自然的那份和谐统一。”在她的歌声中,我们似乎可以感受到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可以感受到她对于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抛弃。

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萨顶顶的音乐表现形式可以说是极为独特的。她是“中国第一个用梵文演唱歌曲的人”,她会用梵语、汉语、藏语和“自语”四种方式进行演唱,而其独创的“自语”又是她最重要和最引人注目的表现形式。萨顶顶善于从自然界的各种声响中寻求一种音乐旋律的可能性,并主张从各种不同的语言中寻求无限可能的声音张力,以此表达自己。对此,作曲家何训田做过如是评价:“这个歌手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她能够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个世界上的大多数人是用别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甚至用别人的方式表达别人的思想。”

关于从自然界中寻求音乐旋律。在萨顶顶看来,声音是没有极限的,而我们学习连声的各种方法,“都是为了让你找到你声音的多种可能性”(快乐大本营09年5月23日专访萨顶顶)。这样的话,其实就完全可以把自己回归自然,去模仿自然界的声音,这个时候,你“可以是乐器,可以是动物、一汪泉水、一朵小花,可以是各种东西……”(雅燃独家专访萨顶顶)。萨顶顶的音乐和灵感来源于自然,她甚至认为,走在路上听到的汽车声音,包括生活中任何的声音,都可能变成音乐的灵感,它们都是一种自然的积累。如此一来,声音的塑造性将打开到一个极为宽广的层面,自然界的所有声音都可以成为音乐里的可能性,并运用到音乐里。如《锡林河边的老人》中就有模仿羊叫的音响效果,这种声音是经过歌者精心创作出来的,被有意识地编配在音乐作品的整体中,体现出一种创造性因素。

关于运用不同的语言进行表达。任何一种语言都有着自身的发音系统和结构,就如萨顶顶所言,每一种语言的内部节奏及音序都不同。当要借助语言进行演唱时,就必然要尊重语言内部的机制。如果要尽可能地扩容音乐中的声响效果,采用多种语言进行演唱无疑将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作为一个可以用梵语和藏语演唱歌曲的歌者,萨顶顶坦言,用梵语和藏语演唱,并不意味着自己就精通它们,“……最重要的是我发现了很多文字中都蕴含着旋律,我敢于把这些旋律用原本的语言表达出来”,“选择不同的语言演绎主要是因为当中有不同的情感”。正是触摸到了不同语言内部的旋律,同时又“希望还给音乐它最本质的功能”,萨顶顶于是选择了一种别人听不懂的语言来演唱,如梵语的《万物生》,藏语的《妈妈天那》。事实证明,这种实验性的操作具有着它的可行性。听者虽然听不懂萨顶顶所唱的歌词内容,但是她的音律一样能打动人。萨顶顶的这一探索正是要告诉听者,音乐是没有语言界限的,我们在不懂得语言的前提下,照样可以实现精神上的沟通。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萨顶顶所运用的多种语言都属东方语系。她认为,“东方很多文字中,传达出一种神秘、遥远的东西,一些不同于现实层面、物质层面的东西”。而这也正是萨顶顶音乐中所追求的精神层面的东西。对此,法国音乐家艾瑞克评价说:“我虽然不是很理解(她的歌词),但是中国那种感觉和歌曲的声音,对我来说像魔法一样,仿佛她的声音来自另外一个星球!”

关于自语。萨顶顶将其视作为是一种“艺术观点”。她说:“自语演唱是我自己创造出来的一种新的演唱形式,是我独有的音乐,我在自己独有的音乐中创造着自己,主宰着自己,表达着自己,我的音乐里面只有我自己的影子。”确实,自语是萨顶顶最重要和最引人注目的表现形式,她在访谈中都特别会谈到这一点。在她看来,自语无需用任何现成的语言作为歌词,而是随着自己的心意,咿咿呀呀地吟唱。这种独特的“自语”式演唱,以无意义的随兴哼唱表达自己情绪,来期待心与心的纯粹交流和感动。萨顶顶说,自语并不是胡言乱语,“这是我的一个想法,就是人们往往说话,语言到了一个层面之后,感情浓烈到一个程度,语言就有限了”(CCTV-10人物专访)。自语是超越任何语言的音乐情感的自然流淌,这也被萨顶顶认作是最初的、最朴质的情感表达方法。她认为,每一个人在没有学会复杂语言的孩童时期,都会经历一个最原生态的阶段。那个时候的情感是不受任何理性的、复杂的语言体系的束缚,因而也更加纯真和直接。这种独特的表现方式突破了歌词所陷入的局限,它完全是一种即兴发挥的偶然性音乐,“它本身的产生,就是很即兴、很意外的”。听者根本无法听懂萨顶顶自语中所演唱的内容,然而,为什么一定要拘泥于歌词呢?相反,没有歌词,人的想象力完全得到释放,这也使得萨氏音乐充满了无穷的意义张力。在谈到《锡林河边的老人》时,她说,当唱道“我的外婆,白云捎去我的歌声”时,竟感到歌词是如此苍白,“太有束缚感了,它束缚了我的想象和回忆”。于是,萨顶顶决定放弃歌词,用自语抒发感情。与之类似的如《希然宁泊》、《拉古拉古》、《云云南南》等歌曲,都是运用了一些非语义性的音符进行演唱。萨顶顶通过这些努力告诉我们:“语言和交流沟通,其实根本不需要符号,更多的需要心与心的对应。”人们完全可以忽略掉歌词,让自己的内心融入音乐。这种富于探索性的演唱方式,更是被环球唱片亚太地区总裁Max Hole称为“与神交流的语言”。

萨顶顶是一位真正自由的歌者,她把自己对于音乐的体会通过一种最为独特的表现方式演绎了出来,她的音乐超越了概念的框定和语言的界限,她用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带给了听者以精神上的享受。萨顶顶说:“……艺术是需要不断创新的,而真正的艺术家就是要在艺术上开创一个新的时代,引领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并且把这种艺术形式充分地展现出来,让大众都从这种艺术形式中得到享受。”她做到了。

四、多元化的音乐元素

萨顶顶的音乐中交织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民族唱法与电子声完美融合的多种音乐元素。对此《观察家报》做出评价说,萨顶顶的“音乐令人惊艳,她融合了细致优雅的东方民族旋律与西方的节奏和电子音乐”。就传统意义而言,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民族与世界之间是一种对立性存在,而萨顶顶致力于消除这种对立,实现融合,并借此展示出音乐元素的多元化并存。

首先看传统东方元素。萨顶顶的音乐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她曾表示希望把融合各个民族音乐的大中华文化背景介绍给听众,要将中国古老文化的精髓通过音乐的方式带到全世界。“我歌曲的灵魂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正是在这样一种清醒自觉的民族性自主意识的支配下,萨顶顶“蛰伏四年,游历各国采风”,以此来为自己的音乐创作汲取充足的养分。在她看来,亚洲的音乐在西方音乐面前很不自信,在这种情况下,萨顶顶毅然决定开发出自己独特的音乐。她挥起民族古老文化的大旗,给世界音乐带去东方神秘的色彩。“我要打入他们(欧美)市场,秘诀还是得用自己本土的音乐。”“我一直坚信,只有从自己民族和传统文化中发掘出来的音乐,才能真正的影响世界。”带着这种自主意识,萨顶顶积极地从民族文化的原始宗教、民间音乐、乡土音阶中吸取养分,巧妙地将藏族、蒙古族、云南各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融汇一起,将质朴的歌谣、独特的民族乐器以及原生态的人生呈现了出来。在演唱风格和舞台妆扮上,萨顶顶也给我们呈现出瑰丽的民族特色和异域风情,带给听者一种强烈的视觉震撼。她将民俗风情元素推广至广阔的世界舞台,充分展示了东方的神韵之美。

再看现代西方元素。研究电子音乐元素一直以来都是萨顶顶的兴趣之一。萨顶顶首次出现在公众面前是在2000年的CCTV歌手大奖赛,随后她发行的专辑《自己美》,使她成为“中国第一电子女声”。事实上,萨顶顶的音乐融汇了很多的现代西方元素,她把东方的音乐融进西方的电子音乐,充分展现出民族的东西和产业化的制作结合所潜藏的无限生命力。在西方电子音乐元素的烘托之下,其音乐骨髓里的东方特质得到进一步强化,显得更加出彩和现代。就像音乐制作人Tom Nichols所说:“……当把她的嗓音和这样的现代音乐形式,充满了鼓点,贝司、吉他和其他制作技术结合起来的时候,实在是非常酷,听起来非常非常酷。”

不仅如此,萨顶顶的个人乐队也同样充满了多元的特质,不仅有欧美的电音器材,还有中国传统的乐器。古筝、琵琶、马头琴、葫芦丝、竹笛、芦笙、键盘、电吉他、贝司、架子鼓等在萨顶顶的音乐中得到了完美融合,形成一股异常强大的听觉震撼,彰显出萨顶顶不同寻常的多元化音乐风格。对此,萨顶顶说:“我不拘束于任何一个音乐元素,不捆绑任何的单一文化,也许我的音乐蕴涵着太多的文化信息,并且这些信息之中没有唯一性和重复性,但我用这些已有的文化信息重新组建了自己的音乐体系,使得这些文化信息得到了重生的机会,让古老和现代糅合在一起,让各个民族元素融合在一起,让世界和中国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我的音乐,这就是我独特的处理音乐方式……”

五、结语

萨顶顶的音乐以一种超功利的创作理念、深刻的精神内涵、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多元化的音乐元素,给当代中国的流行音乐带来了冲击。这也使得“萨顶顶音乐”成为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最富于反叛性和开创性的具有开先河意义的新的音乐形式。其音乐所发生的影响,萨顶顶自己曾做过恰切的估价:“我觉得是新东西对人心态的锻炼,由于我的给予,观众的接受度会发生变化,不再以固有心态判断和欣赏新东西;而很快也会有别人做不一样的东西,然后形成一股风潮,最终,中国流行音乐的整体得到改观。”“如果没有我,中国流行音乐应该挺不多样性的。”萨顶顶音乐创作的探索和实践,不仅给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参考,甚至给整个亚洲音乐的发展带来启迪。

需要指出的是,萨顶顶富于先锋性意义的音乐极大地扩容了人们的音乐听阈范围,一旦这种特质性的东西演变成为一种普遍性,如她所言“形成一股风潮”了的话,那么人们是否还会带着如此欣喜和惊奇的心情去期待和追捧?萨顶顶曾表示说,自己的第三张唱片“绝对不会再有地域元素了,我会再想出新的内容”。那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她的进一步创新。另外,关于“自语”,萨顶顶表示这是一种很即兴、很意外的偶然性音乐,而当这种偶然性音乐反复被巡回演唱时,它是否已经仅仅成为了一种表演,而失却了其本真的意义?然而不管怎么说,萨顶顶的音乐使得中国的流行音乐变得更为丰富和多元化,在整体上得到改观,将中国的流行音乐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梁铭越.社会意识形态与中国音乐风格的相关性[G]//中国音乐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2]庄元.论流行音乐的三大基础[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4(3).

[3]爱德华·汉斯里克.论音乐的美[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4]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