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描述秋天的词语

描述秋天的词语

时间:2023-05-30 10:35: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述秋天的词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描述秋天的词语

第1篇

词语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基本语言单位,更是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的作用。在苏教版教材每个单元的练习中几乎无一例外地设置了关于成语“诵读积累”的板块。但很多教师并没有充分意识其重要性,只是将这一板块的教学止步于准确朗读、感知大意的层面,无益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教师可以引领学生回归生活,沉浸在这些成语的感性世界中,把握词语与生活的内在联系,促进学生对成语的深入体悟。

一、推向生活,在生活的情境中感知成语

1. 走进真实的生活感知成语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我开始一课接一课地将孩子们领导到永远常新的,取之不尽的知识的源泉――大自然中去,到果园、森林、河边去,我跟孩子们一道学习词语……”的确,只有将成语与现实生活的词语有效整合起来,词语才能迸发出独有的生命活力,才能吸引学生的关注意识。例如,在教学二上练习1中的成语时,教师在引领学生熟读这些成语之后,将学生的思维推回到现实生活中,回顾秋天的气候特点。用自己的言语表达对秋天的感受,描述“金风送爽”“天朗气清”所承载的意蕴,并具体分述秋天有哪些独特的景色,从而印证“秋色宜人”所形成的概括性描述,形成对“秋色宜人”的丰富认知。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以生活为资源,感受生活的美丽,探寻秋天的美丽,从而激发学生充足的学习动力。

2. 创设生活的氛围感知成语

六上练习4中的“成语积累”呈现出古典园林古色古香的建筑特点。在教学这一板块的成语时,教师完全可以将自己装扮成导游的角色,在课堂教学伊始,进行情境创设:“我是大家今天的导游,我们将去著名皇家园林颐和园参观。下面,我们就共同走进颐和园的美丽画卷吧!”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俨然成为游客。教师通过多媒体视频的播放,将成语所展现的园林特色鲜活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观察着、欣赏着,这其中教师相机穿插与画面匹配的成语,将原本生硬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灵动的画面。整个过程中,学生对成语感知与理解已经不再是纯粹的任务,学生的感性意识被充分激活。在情境的浸润下,学生已经完成了对词语符号的穿透性感知。

二、沉浸生活,在生活的经验中巩固成语

成语作为汉语中约定俗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承载着典型的民族文化,可以说成语是展现中华民族文化因子的重要窗口,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力量。而这些元素仅仅凭借教师的讲解是不可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的。只有将这些词语还原到生活之中,才能真正把握成语的特点,提升学生的语言智慧。还以六上练习4中的“成语积累”为例,教师并没有停留在对这些词语意思的感知上。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则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自己的旅游生活,让学生在快速镜头的切换下,寻找与教材成语相对应的画面,促进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的有效融合。有了这样的认知铺垫,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播放的视频,运用上这些词语,创作颐和园的解说词,从而将理解与灵动的运用整合起来,会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以多媒体课件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进行了深入的感知体验、认知转化和实践运用,如此层层递进的认知让学生产生如沐春风之感,学生也在相应情境下强化了对词语意蕴的深入感知,更在链接生活的通道中,巩固了学生对成语的感悟成果。

三、链接生活,在生活的转换中运用成语

语文源于生活,但明显高于生活,语文是对生活更高层次的提炼与反映。词语作为语文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应有的养分。以浩瀚的生活资源为蓝本,开掘出有效的教学资源,让词语能够在不同的生活情境中彰显出其独特的价值认知,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词语鲜活的生命力,从而学会运用词语。还以苏教版六上练习4中的“成语积累”为例,在以上教学环节中,教师已经引导学生针对情境进行了成语的运用,但这只是局限在固有的情境创设中,是属于巩固成果的及时运用。而要想真正地掌握这些成语,并能够在实际场景下随机运用,这就要求教师要在教学中将学生的关注力从课堂教学中的情境转移到学生现实生活中来。教师可以将学生从先前创设的颐和园情境中抽身出来,为学生创设另一番情境:请自由选择多媒体课件中的生活风景画面,并运用今天学习的成语进行口头表达,可供选择的画面有城市建设图,有本市有名的旅游景点。学生一下子从原有的情境认知中,融入到对现实生活的赞美中,从而在实践运用中感受到成语表达的巨大魅力。

第2篇

* 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导航

教学目标

1.会认“抖、蟋”等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和同学们交流自己听到的秋的那些声音。

3.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诗歌中的浓浓的秋情。

教学重点

读诗歌,一边读一边想,和同学交流对秋天美好的体会。

教学难点

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熟读诗歌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或配乐范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重点指导课文中的会认字。

蟀(shuài)不要读成suài,组词:蟋蟀

斗蟋蟀

课件出示蟋蟀的图片。

巧记“阔”:门内的生活,日子不错。

3.整体感知课文。

4.词语理解。

歌韵:和谐悦耳的歌声。

叮咛:反复地嘱咐。

歌吟:歌咏。

辽阔:广阔;宽广。

饱满:丰满。

匆匆:急急忙忙的样子。

二、品读想象,体会交流

1.品读第1~

4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边读边展开想象,说说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指名让学生进行描述,把自己想象的画面描述得美一些。

3.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

4.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

5.配乐朗读第1~3节。

三、仿写诗歌,积淀语言

1.教师有感情地配乐朗读第4~6节。

2.读后引述:听听,秋的声音还有很多很多,让我们一起走近每一片叶、每一朵花……去听听它们的声音吧。仿照课文第1~2节或第3节的样子,也来作一节诗,好吗?

3.播放声响录音带,说一说你听到的哪种声音最美。

4.学生自由作诗,在小组内交流,几个小伙伴可以合作一首诗。

5.选代表诵读,给学生配上音乐。

四、布置作业

仿照第5小节,写一写自己在哪里听到过秋的声音。

板书设计

7

* 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这首诗是通过描写秋天的声音来体现秋天的惊喜,所以引导学生在课外留意秋天更多的事物,自己进行诗歌创作。

第3篇

一、带着写作的目的去阅读书籍,积累好词句

(一)用情朗读,个个都会说“妙语”

我采取多媒体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具体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引发学生积累词语的兴趣,加深学生对好词句的印象,强化记忆。

在《月光曲》的教学课堂上,在悠扬的音乐声和优美的幻灯片中,我用轻柔的声调朗读课文,立即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进而引导他们:“幽静的小镇、清幽的月光、纯熟的琴声……多么令人陶醉!”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文中描绘的优美画面,文中的词语也深深地印在了学生的脑海里。在课外,我鼓励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爱的文章。对于美好的词句,标记出来反复读,好词句就会潜移默化地熟记于心。

(二)用心记录,人人都有“采蜜本”

我们班里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小本子,我将这些小本子称为“采蜜本”。我鼓励学生们随时记录自己看到的“好词佳句”,要像小蜜蜂一样,四处勤劳地采蜜。

为了让学生自觉地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我选择教材中语言优美生动的课文,通过对“好词佳句”进行分析 、比较、评议、描述,培养学生对教材语言的感悟。其次,我鼓励学生多看课外书,并教导学生用接龙法、集合法、分类法等办法,有条有理地积累词语。

二、带着写作的目的去观察生活,积累好素材

(一)仔细观察,在生活中“看”出好素材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我从培养学生“看”的习惯入手。学生们“看”得多了,自然就能“看”出门道,描写事物时自然也就更加的细致、形象、生动。

在以“秋天”为主题的习作训练中,我带领学生观察校园里的秋色。“同学们,你们看,南方和北方的秋天有什么区别呢?北方的秋天有金色的麦浪、成熟的果实、西风扫落叶;南方的秋天仍是翠绿的,百花盛开,四季都如春。大家在习作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观察,文章才能真实生动!”学生们将习作交上来时,我看到了北方的学生写出了丰收的喜悦、南方的学生写出了生机的盎然。

(二)认真收集,在生活中“记”下好素材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创作来源于生活,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写作水平也就自然会得到提高。

为了让学生学会记录、善于收集素材,我经常让学生记录自己生活里的故事,在课堂上拿出来分享。通过日常记录,一个个故事活灵活现地浮现在我们的面前:“工作狂爸爸”“爱臭美的妈妈”“一次有趣的家庭晚会”……同学们的故事多姿多彩,这些都是写作的好素材。原来习作就在我们身边啊!只要我们把自己看到的人物、事情记下来,写作的时候就不愁没有素材了。

三、带着写作目的去学习课文,掌握写作的方法

(一)学习课文,掌握组织文章结构的技巧

在课文教学中,我有计划地教导学生理解文章的结构,学习习作“常见的表达方式”;在习作教学中就指导学生运用。

例如课文《爬天都峰》采用了习作创作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之一――“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因此在习作教学“一次难忘的旅游”中,我就提醒学生“开门见山、首尾呼应”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就能很好地运用了:“去年暑假,我和家人到七星岩去玩,看着千奇百怪的岩洞,我感到非常的惊奇”,开篇鲜明地点题,直指文章主题;“回来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脑海里时常浮现出七星岩美丽的风景”,结尾圆满的呼应使结构更紧密、内容更完整、主题更明确。

(二)学习课文,掌握理清文章条理的技巧

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紧密联系写作的要求,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条理,使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第4篇

1995年9月,我们在湖南三师附小新招一年级一个班中,开始进行培养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实验。学生未经挑选,老师也是刚从中师毕业的新手。从一年级末的分题检测统计结果来看,对语文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一般要求,实验班与普通班的成绩无差异,而从思维能力来看就不同了。把“话”变成“画”一题的成绩,差异就非常显著,可以说实验班学生的思维能力强,理解能力也强。尤为有趣的是,看图写话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第一问是要求用一句话写出水果的样子、颜色。味道,两个班差不多;第二问是要求把一幅图的内容用两句话写出来,这是较高层次的写话,差异显著,说明实验班的语言发展要好;第三问是要求看图写二句以上的话,要求更高,而差异也非常显著。可见,实验班的观察、思维、表达能力要比普通班强得多。那么,一年来我们是怎样对学生进行阅读思维能力培养的呢?

一、结合插图,训练说话

小学低年级课本中有大量的插图,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插图的作用,培养学生阅读形象思维能力。在看图中,先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学会运用各种观察方法,并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看图的习惯,看过图以后要求学生了解并记住图画的内容,留下深刻的印象。在看图中还引导学生逐步抓住事物的特点,并展开想象和联想,丰富图画的内容。通过这些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明显地得到提高。如第一册课本看图学文《秋天到了》,先指导学生观察图画,然后回答“图上画的哪些地方说明秋天到了”,最后让学生用“因为秋天到了,所以……”的句式练习说话。又如第二册《小八路》一课,我们充分利用插图,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说说:小八路坐在哪里学习,为什么坐在石头上学习,他看书时会听到什么声音,等等。教师每次指导学生观察说话时,都让学生各抒己见,而且要求尽量做到说出的话不跟别人相同。这样不仅发展了孩子的语言,还培养了他们的求异思维。

二、依话作“画”,以“画”示文

这是本项实验的一个重要训练内容。在学生读文时,要求边读边想象,尽量想象出课文中描述的画面(场景)来。有的课文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内容之后,按照课文的描述画出图画(简笔画),画完后再与课文对照。这一步骤对于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都有好处,也能检验学生对于课文内容是否真正理解。如教第一册《小小的船》一课,在学生读文时,让学生依据想象作画。通过作画,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很好的发展,并且依据作画理解了“弯弯的”“小小的”“两头尖”等词语。然后借助能抽动的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叠词“闪闪的”“蓝蓝的”。这样通过直观的画面,学生初步感知了蓝天星空的美景,既激发了探求新知的欲望和兴趣,又为学习诗句打下了基矗当然,在检查学生头脑里形成的画面时,教师要善于察言观色,不要因为学生没有画清楚而挫伤学生想象的积极性,也不要以为画得越多越好,如果已脱离了课文的内容,就千万不要表扬这个学生“想象力丰富”。因为我们的训练目标是依“话”作“画”,把“话”变成“画”。

三,比较分析,体会形象

对有些课文,教师则可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比较分析,可用填表法上k较观察法等。如教第一册《比尾巴》一课,可先把猴子、兔子、松鼠三种动物的身子遮盖起来,让学生对比观察三种动物的尾巴及各自的特点,然后让学生说出它们分别是哪种动物的尾巴。教第三、四节时,先提问:谁的尾巴弯,谁的尾巴扁,谁的尾巴最好看。然后再让学生对比观察三幅图,看后回答问题。教学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可设计下面的表格,让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四、设计补充练习题

设计原则:

第5篇

【教学目标】

1.认识“侧、欣”等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兴、舍”,会写“脑、袋”等13个生字,会写“东北、红松”等16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文中的长句子,初步体会“抽出、浸”等词语表达上的好处。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事物的方法。

3.感受小兴安岭四季的美丽和丰富的物产,结合课文内容,说出喜欢小兴安岭的理由。4.学习作者围绕中心句描写景物的方法,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中美丽景色,激发热爱

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必备品格

关键能力力格

【教学重点】

学会文中的生字新词,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富饶,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借助关键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想象文中描绘的景物,感受祖国河山的壮美。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本课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舍”,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重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好长句子。

(重点)

3.初步感知文意,了解课文内容。(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笔顺动态演示

朗读音视频

建议使用荣德基小学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欣赏图片,谈话激趣。

师生交流:

1.看图交流:课件出示小兴安岭景色图片,学生欣赏图片,互相交流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2.教师小结:同学们,在祖国的东北有一座山脉叫小兴安岭。小兴安岭几百里全是森林,那真是美极了。瞧!这一幅幅美丽的图画,给我们展示的就是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

3.课件出示:在我国东北黑龙江省北部,长约三百六十公里,平均高度为海拔四百至六百米。整个山脉分布着温带针落叶和阔叶混合林。针叶树种以红松、

(2)

(5)

沙松为主,落叶阔叶树种有白桦、水曲柳、色木等。森林中有梅花鹿、紫貂和东北虎等珍贵的动物。林地上生长着人参、乌拉草及其他珍贵的药材。

4.导入课题: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就描写了小兴安岭四季的美。我们一起去东北的小兴安岭,领略一下它的美丽与富饶吧!(课件出示)美丽的小兴安岭。

【设计理念:借助图片和简介,让学生初步了解小兴安岭,激发了学生为进一步了解小兴安岭而阅读下文的兴趣。】

二、初读感知

1.听范读。边听边画出文中的生字,注意生字的读音。

2.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侧着

欣赏

浸在

乳白

利剑

树梢

显得

木材

膝盖

来临

宝库

(重点指导生字

“侧、材”为平舌音,“梢”为翘舌音;“剑、显”为前鼻音,“兴”是后鼻音;多音字“兴、舍”等。)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2)学习多音字:宿(sù

xiǔ

xiù)舍(shè

shě)兴(xīng

xìng)

练读一读下面的句子,看看你有什么发现?

①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宿(sù

xiǔ

xiù)

住,过夜,夜里睡觉

,如住宿、留宿、露宿等。

xiǔ

夜,如一宿、两宿等。

xiù

星座,如星宿等。

②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舍(shè

shě)

shè

居住的房子,如宿舍、旅舍、校舍等。

shě

放弃,不要了,如舍己为人、舍近求远、四舍五入等。

③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

兴(xīng

xìng)

xīng

1>举办,发动,如兴办、兴工、兴学、兴建、兴叹、百废待兴等;2>旺盛,如兴盛、兴旺、兴隆、兴衰、复兴、兴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3>流行,

(3)

(6)

(7)

(8-13)

(14)

盛行,如时兴、新兴等。

xìng

对事物感觉喜爱的情绪,如兴味、兴致、豪兴、雅兴、败兴、游兴、扫兴、即兴、助兴、兴高采烈等。

练读一读。

①两位老同学一宿(xiǔ)没睡,整晚都在宿(sù)舍里讨论星宿(xiù)的问题

②为了学习方便小明舍(shě)弃了家里舒适的环境,选择住在学校的宿舍(shè)里。

③如果你有兴(xìng)趣的话可以到小兴(xīng)安岭去旅游。

(3)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融化】

吸引人。

【欣赏】

(冰、雪等)变成水。

【苍翠】

(草木)青翠茂盛。

【诱人】

食物之间结合得紧,没有空隙。

【葱葱茏茏】

(草木等)深绿。

【严严实实】

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情趣。

(4)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4.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什么?(本文写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

(2)梳理课文思路

练填空:

课文开头写(我国东北的小兴安岭,有数不清的红松、白桦、栎树……几百里连成一片,就像绿色的海洋);接着按(季节)顺序,先写(小兴安岭春天的美景),再写(小兴安岭夏天的美景),然后写(小兴安岭秋天的美景),最后写(小兴安岭冬天的美景);结尾写(小兴安岭是花园,也是宝库)。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建议用荣德基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三、学习“会写字”

线

1.学生字

认读含有会写字的词语,读准会写字,观察笔顺,掌握结构、音序、部首,组词,造句。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袋、严、实、显”,上下结构,上下基本同宽。

“脑、挡、视、线、坛、材、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

“刮”左右结构,左宽右窄。)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袋、显”和左右结构的字“脑、软”,

(15)

(16)

(17)

学生练写。

抽:左高右低,右边“由”中间的横左右不和竖相连。

脑:左边的“月”窄小,第一笔撇书竖撇。

袋:上面的“代”写的扁些。

影:右边的三撇中下面一撇最长。

严:第二横在横中线上,右边的撇是竖撇。

挡:左高右低,右边横折的横在横中线上。

视:左边是“礻”,千万被写成了衣字旁。

线:右边是两横、都稍向上拉,斜钩要长,右上角一点不能丢。

坛:左窄右宽,云字下横要长、撇折的折稍向上拉、末端有点。

显:上窄下宽、两部分都要扁,业字右边的竖和撇都要长一些,下横最长。

软:车字要窄、第二笔撇折的撇长折短、起笔要上拉,下横变为一提。

刮:舌字上撇要平、短,下横稍长,口字要小,刂旁竖钩要长。

库:广字要大,右下面土字的一竖要高、下横要长,两边的人字要小。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四、分类积累,练习表达

1.自由读课文,画出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分类整理并摘抄积累:

(1)表示事物名称的词:脑袋

浓雾

利剑

树梢

宿舍

花坛

膝盖

美餐

宝库;

(2)表示动作的词语:抽出

长出

融化

汇成

涨满

散步

侧着

欣赏

挡住

遮住

浸在

献出

收藏

来临;

(3)描写事物或人物的词语:嫩绿

葱葱茏茏

密密层层

严严实实

各种各样

苍翠

酸甜可口

又香又脆

鲜嫩

名贵

又松又软

诱人

又肥又厚;

(4)叠词:淙淙

葱葱茏茏

密密层层

严严实实

各种各样

又香又脆

又松又软

又肥又厚;

2.练习运用:联系生活实际,练习用抽出或浸说话。

五、课堂小结

初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读完这篇课文,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小兴安岭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我们为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而感到自豪。

七、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荣德基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八、课后作业

(请课后完成《典中点》本课的“基础练习”板块的习题。)

(18-30)

(31)

(32-34)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2.能借助动词理解一句话的意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重点)

3.学习作者围绕中心句描写景物,了解小兴安岭一年四季中美丽景色,激发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荣德基课件页码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师范读课文。

2.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谁能简单地说一说?(引导学生简单交流:春姑娘来到了小兴安岭,给小兴安岭披上了绿装,溪水欢快地流淌,枝上的嫩芽迫不及待地探出脑袋,似乎想告诉人们春天到来的消息。夏天,小兴安岭树上的枝叶绿得逼你的眼,一片一片将天空遮得严严实实的。花儿也像比美似的各自舒展着婀娜的身姿。秋天也不甘示弱,到处一片金黄,落叶跳像翩翩起舞的蝴蝶,庆祝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冬爷爷赶着马车也来到小兴安岭,踏上松软的白雪,去寻找小动物朋友们的足迹。)

3.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美丽的小兴安岭。(课件出示)美丽的小兴安岭

二、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小兴安岭真美!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课文,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概括总结。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本文描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地区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

2.

自读课文,看看课文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1)学生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独立思考。

(2)小组交流,概括总结。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①小组交流:这句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

②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方法指导:找中心句

概念:中心句是指作者在文章中直接表达自己的看法,说明自己的态度,抒发自己情感的句子。

位置:中心句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是在文章中反复出现的句子。

3.理清顺序:为什么说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看一看!

(1)

(3)

(4)

(5)

(6)

(1)自读课文,看看作者按什么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画出文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

(2)作者按照

顺序,

写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表示时间的词语是:

(3)问题过渡:作者在每个季节中都写到的是什么景物?为什么这样写?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细细品读。

4.我发现同学们已经被小兴安岭的美景深深地陶醉了。小兴安岭这么美,我们就随课文对它继续进行了解。小组同学选择喜欢的季节,去读相对应的课文内容,并互相交流。

【设计理念:从课文最后一段总结性的段落入手教学,旨在引领学生了解中心句及其作用,初步感知课文清晰的写作思路,初步理解课文先分后总的写作手法。】

三、小组汇报,品读释疑

(一)小兴安岭的春天。

1.课件出示春景图片,鼓励学生交流:春天,是个美丽的季节。说说你感兴趣的景物或理由。

(1)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①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抽出”在这里是“不知不觉间,突然间长出”的意思,它写出了枝条在春天里快速而有力生长的样子,生动、形象。)

②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自己对树木的喜爱。

(2)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

①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淙淙:形容流水发出的轻柔的声音。写出了小兴安岭的的动态美、音律美。)

②指导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展示自己对溪水的喜爱。

(3)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

①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俯下身子”“侧着脑袋”“欣赏”,作者把小鹿活动的姿态当成人来写,写出了小鹿可爱的样子,给人以生动形象之感。)

②作者描写春天的景色时写小鹿的活动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小鹿的悠闲更突现了森林、小溪的美丽和安宁。)

③指导朗读:怎样读好这句话?(这是一个长句子,可以按照所要表达的意思和结构把句子分成小段,在小段之间适当停顿<换气>,使长句子能从容、自然、流畅地读出来。)

④假如你就是那只小鹿,你能加上动作读一读这段话吗?(引导学生通过有

(7)

(8)

(9)

(10)

(11)

(12)

(13)

感情的朗读表现小鹿的可爱和悠闲、快乐的生活。)

2.指名读,读出春天小兴安岭生机勃勃的景色,读出对春天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设计理念:课文运用了很多好词佳句。重点训练学生体会“用词准确”的好处,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词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

(二)小兴安岭的夏天。

1.欣赏了生机勃勃的春天,我们再来欣赏夏天的小兴安岭。说说你感兴趣的景物或理由。(课件出示:树林、浓雾、阳光、野花等图片)

(1)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①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封、挡、遮”三个动词既形象地表现了树木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又显示出了树木的勃勃生机。)

②“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是AABB式的四字词语,这样的词语还有:

。(郁郁葱葱、层层叠叠、苍苍茫茫)

③假如你就是小兴安岭的一名游客,你怎样介绍夏天小兴安岭的树木?(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师生评议。)

(2)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①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浸”

说明小兴安岭的雾很多、很浓,整个森林都浸染在浓雾里,朦胧的画面感跃然纸上。)

②指导朗读:雾在山谷里飘起,由于森林被叶子封得严严实实的,雾不易散去,整个森林就像泡在浓雾中。你要是置身其中,就像置身于神秘的仙境中。试着读出这种感受。

③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师生评议。

(3)太阳出来了,千万缕像利剑一样的金光,穿过树梢,照射在工人宿舍门前的草地上。

①这句话中的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因为阳光是从严严实实的树梢穿过来的,从树梢的缝隙漏下来的,所以像利剑

一样。“利剑”一样的太阳光也写出了夏天阳光的耀眼。)

②男女生比赛有感情的朗读,师生评议。

(4)草地上盛开着各种各样的野花,红的、白的、黄的、紫的,真像个美丽的大花坛。

①读一读,说说自己的感受。(运用比喻,把鲜花盛开的草地比作大花坛,写出了草地的美。)

②指导通过朗读,表达出自己的喜爱之情。

③我也来用“……像……”写一个比喻句。(美丽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桥一样高挂在雨后的天空。)

(14)

(15)

(16)

(17)

(18)

(19)

(20)

④指名有感情的朗读,师生评议。

2.指名读,读出对夏天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设计理念: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提高学生学习文本的兴趣。结合朗读加强指导,提升朗读水平,增强语感。】

(三)小兴安岭的秋天。

1.秋天是迷人的季节,秋天的小兴安岭哪能些景物吸引了你呢?说说你感兴趣的景物或理由。(课件出示:树木、物产等图片。)

(1)秋天,白桦和栎树的叶子变黄了,松树显得更苍翠了。秋风吹来,落叶在林间飞舞。

①这句话主要描写了什么?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这一句是对落叶的动态描写,“飞舞”既表现了落叶随秋风悠悠飘落的景象又表现了一种活泼、快乐的情绪。)

②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读出这一切变化将小兴安岭装扮得更加美丽,读出对秋天小兴安岭的喜爱。

(2)这时候,森林向人们献出了酸甜可口的山葡萄,又香又脆的榛子,鲜嫩的蘑菇和木耳,还有人参等名贵药材。(教师出示有关图片)

①这句话主要描写了什么?从中能看到什么?(这句话写出了小兴安岭秋天的丰收景象,从中看到其丰富的物产资源。)

②指导学生带着喜悦的心情读一读这句话。

③秋季果实累累,遍地是名药材,无边的森林尽是宝藏,这是多么令人惊喜!事实上,小兴安岭一年四季到处都是宝。你还知道小兴安岭有哪些物产?(小兴安岭还是山野果、山野菜的丰产区。有松籽、平榛、山核桃、山梨、山葡萄……小兴安岭森林资源丰富,素有“红松故乡”之称。地下矿产丰富,以黄金最为突出。盛产兴安岭落叶松、红松、云杉,还有珍贵毛皮兽。)

2.指名读,读出对秋天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四)小兴安岭的冬天。

1.在这冰天雪地的冬天,会有什么吸引你的呢?说说你感兴趣的景物或理由。(课件出示:树木、积雪、动物等图片。)

(1)冬天,雪花在空中飞舞。树上积满了白雪。地上的雪厚厚的,又松又软,常常没过膝盖。

①这两句话主要描写了什么?(这两句按空中、树上、地上的顺序描写了小兴安岭冬天雪花飞舞、银装素裹的美景。)

②指名读,师生评议。

(2)紫貂和黑熊不得不躲进各自的洞里。

①这句话主要描写了什么?(“不得不”表现了紫貂和黑熊躲进洞里的无奈,突出了小兴安岭冬天很冷。)

②指名读,师生评议,指导学生在朗读中表现出紫貂和黑熊的无奈,感受动

(21)

(22)

(23)

(24)

(25)

(26)

物们独特的过冬方式增添了无穷情趣。

2.

学生自由朗读,读出对冬天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五)小兴安岭的四季。

1.谈话小结:这节课上我们一起了解了一年四季的小兴安岭,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色迷人,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小兴安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互相交流)

2.作者也从心中由地发出赞叹。引读最后一段。(小兴安岭一年四季景人,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

3.你觉得课文的结尾写得好吗?为什么?(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小兴安岭比作大花园和宝库,形象说明了小兴安岭的美丽和富饶。)

4.引导学生用“是……也是……”说句子

(六)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全文。

四、总结课文主旨。

1.

文章通过描写小兴安岭四季的景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文描述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地区一年四季的美丽景色和丰富物产,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五、学习写作方法

本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1)抓典型景物进行描写:本文作者在描写小兴安岭四季景色时,抓住小兴安岭每个季节的典型景物进行描写。因小兴安岭最典型的景物就是树木,所以作者在描写四季景色的时候,每个季节都写到了树木,但每个季节的树木有不同的特点。

(2)举例:

大地穿上了一件金黄色的毛衣,枯黄的杨树叶和鲜艳的枫叶飘落下来,好像是几只彩色的蝴蝶在空中飞舞。花园里,争芳斗艳,红的如火,粉的似霞,白的像雪,美不胜收。

这段文字抓住落叶、这两种秋天的典型景物描写,重点突出。

(3)练一练:你最喜欢家乡的哪一个季节或一处景物?认真观察后写一写,注意抓住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各抒己见)

这篇课文以“树木”为主线,记叙了我国东北小兴安岭的树海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诱人的,以及丰富的物产,赞美了小兴安岭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又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在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同时,我认识了中心句,学习朗读了文中的长句子。

七、主题延伸

1.读了本文,我们对祖国的壮美山林更加热爱,我要用手中的画笔画出眼中的小兴安岭。

(27)

(29)

(30)

(31)

(32)

(33)

(34)

八、推荐阅读:

本课推荐阅读《林海》《东北大森林》

(一)阅读《林海》思考:

1.作者写了大兴安岭林海的哪些景物?

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东北大森林》思考:

文章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九、当堂检测

阅读《林海》《东北大森林》。

十、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主题探究”“拓展提升”板块的习题。

(35-39)

(40-43)

(44-45)

板书设计

美丽的小兴安岭

总起:树多、景美

春天--树木、积雪、溪水、小鹿

夏天--树木、雾、太阳、草地、野花

秋天--树木、落叶、野果、药材

冬天--树木、雪、西北风、动物

总结:花园、宝库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中,引导学生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例如,引导学生理解“抽出”在这里是“不知不觉间,突然间长出”的意思,它写出了枝条在春天里快速而有力生长的样子,生动、形象。从而使学生理解句子“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形象生动地描绘了树木茂盛生长的特点。再如,在理解句子“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时,抓住“封、挡、遮”三个动词,感受树木遮天蔽日、又密又厚的景象和树木的勃勃生机。

在教学本课时,读的形式比较多样,有指名读、评价读、表演读、齐读等,把读的训练落到了实处,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知识,感受了小兴安岭的美。如:在指导读“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的影子。”让学生加动作读出小鹿的可爱,在情境中,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鹿,入情入景。再如:在指导读“…树木长得葱葱茏茏,把森林封的严严实实的…。”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进行感受,读出树木的茂盛,入情入景地以朗读来体现树木的特点。

不足之处:

第6篇

月亮姐姐笑着说:“我说的长尾巴的词儿是指词语的生动形式,也就是某个词后面再加上一个双音节叠词,这类词语的意思落在第一个词上,后面的叠词相当于它的尾巴。”欢欢迫不及待地说:“月亮姐姐,你快带我们一起去看看这类词吧!”

月亮姐姐:“在长尾巴的词语中,描写颜色的词可不少哦。乐乐、欢欢,你们俩每人说个句子,里面要带上描写颜色的的词,可以吗?”

乐乐:“秋天的果园,紫(zǐ)莹莹的葡萄挂满架,金灿(càn)灿的橘子压弯枝。”

欢欢:“红艳艳的苹果满口脆,黄澄(dèn)澄的鸭梨赛蜜甜。”

月亮姐姐:“你们说的都很棒!描写颜色的长尾巴的词不仅可以写景,还可以写人呢。比如:我有一个可爱的洋娃娃,她有一头黄灿灿的卷发,一张红彤彤的小嘴和一双黑亮亮的眼睛。”

葡萄架下,月亮姐姐在摘葡萄,乐乐开心地捧着一大串葡萄,欢欢作势要抢乐乐手里的葡萄。

“把你胖乎乎的小手拿开,这些葡萄全是我的。”乐乐不乐意地嚷道。

“架上一串串的葡萄多的是,你真小气!”欢欢说。

“胖乎乎是状态词,指脂肪多,肉多。一串串是指连贯起来的东西,一串串指有很多串。像这类描写形状的词语还有:圆滚滚、 毛茸茸、乱蓬蓬、轻飘飘等。”月亮姐姐说。

同学们在餐厅就餐,欢欢打开饭盒盖,乐乐把头伸向饭盒,鼻子使劲嗅着:“欢欢,你带什么好吃的啦?香喷喷的。”

“是烤鸭,你这只馋猫的鼻子可真灵呀!”欢欢笑着说。

月亮姐姐说道:“香喷喷是形容香气四溢。这类词还有甜蜜蜜、酸溜溜、辣乎乎、甜丝丝也是描写味道的。”

教室里正在发考卷,欢欢从老师手中接过试卷,笑逐颜开地回到座位上。

乐乐问:“瞧你喜滋滋的模样,就知道你考得不错!”

“小意思,100分啦!”欢欢得意地吐了吐舌头说。

月亮姐姐说:“喜滋滋是指高兴、快乐的样子。”

欢欢接话道:“我知道描写心情的长尾巴的词语还有――怯(qiè)生生、笑盈盈、惨兮兮、乐呵呵等。”

一棵大树下,乐乐拿着竹竿准备捅马蜂窝,一旁欢欢严肃地阻止他:“别干傻事,马蜂乱哄哄地飞起来就有你好看的了!”

第7篇

关键词:个性发展 情感体验 实践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把“语文综合性学习”纳入课程体系结构之中,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并列,这是语文改革的一个突破,也是语文课程内容的一个亮点。本人以此为自己课题研究的内容,经过三年的关于《农村小学低年级语文综合性学习研究》,深深体会到使用好教材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板块的内容,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情感体验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力地推进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一.重个性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语文综合性学习面向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练习8“说说写写”:未来的交通工具会是什么样的?展开想象画一画,再用几句话写一写。这是一次画画、说说、写写的训练,通过想、说、画、写的方式,达到语文与美术学科的和谐整合,使学生在动脑、动眼、动口中,充分发挥想象能力,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写话能力。这是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极佳教材。

为了达到预期效果,我分三个环节教学。第一环节:设计准备。课前我在教学准备时也布置学生进行准备,通过自己喜爱的形式,了解目前交通工具外观、性能和不足,可以采用询问家长、查阅资料、实地观察等,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进行课前准备工作汇报时,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交通工具从外形、颜色和有点不足等多方面进行介绍,有的还向大家展示了搜集的图片。看出学生们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这为设计自己心目中未来的交通工具打下基础。第二环节:大胆创意。我让学生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一种交通工具进行改造,使它更加美观、节能、便捷,也可以想象出一种全新的装置。学生们在想象的过程中,解放思想、体验思绪自由驰骋的乐趣。在充分发挥想象的基础上,将自己设计的交通工具画下来,让画画成为沟通孩子脑海中的形象和文字描述之间的桥梁。给自己所画的交通工具起一个形象的好听的名字,在画的旁边写几句介绍一下自己理想中的交通工具。学生们是那样的兴趣盎然,那样的全身心的投入。第三环节:成果展示。同学们个个信心十足,争先恐后地要上台展示自己,同时学生们也是评委。在他们的心目中,未来的交通工具是丰富多彩的,虽然设计有地方还不是那么完美,语言表达不是很流畅,但这其中闪现了智慧的火花,凝聚了独特的劳动。我给予了他们极大的肯定,这种鼓励、欣赏对于学生个性发展是尤其重要的。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有意识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参与探究活动的机会,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分享到探求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既提高语文素养,又形成良好的个性,这对学生的最终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和长远的影响。

二.重情感体验

语文本身十分注重情感体验和感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较为突出、强调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目标。综合性学习更是如此,“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重视学生的情感激发和牵引,把情感的价值引导和学生的独特感受有机结合起来。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练习2“想想做做”:三八国际妇女节就要到了。做一张贺卡,写上一句祝福的话送给妈妈,带给妈妈一份惊喜。不会写的字可以问老师。

孩子们几乎每天都浸润在温暖的母爱中,但如今的孩子享受着来自太多的关爱,多得让他们视而不见,甚至感觉到理所当然。教孩子做张贺卡、写句祝福,正是在启迪孩子们不仅要学会品尝母爱,也要学会回报母爱,学会表达自己爱的情感,同时感受语文学习的乐趣。

首先我播放孩子们熟悉的歌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虽然歌词简短,但是表达了一个孩子享受母爱的一种情感。孩子跟着旋律轻轻地唱了起来,有的孩子微微闭上了眼睛像投进了妈妈的怀抱尽情地享受着幸福。接着,我让孩子们欣赏诗人刘丙钧的《妈妈的爱》,想想自己的妈妈为自己做了哪些事,最让自己感动的是哪件事。通过朗读、说话,学生感悟妈妈的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怎样来表达对母亲的感情呢?然后学生饱含对妈妈深深的爱之情去制作卡片,孩子们在卡片上画了妈妈,画了自己,画了花草,轮廓是那样的稚嫩,色彩是那样的鲜艳,笑容是那样的甜美……一张张精美的贺卡做好后,再写祝福的话或感谢的话。遇到不会写的字可以问同学、可以问老师,还可以用拼音代替。既教了孩子学会表达感情,还教给孩子怎样获取需要的知识。告诉孩子们回家后亲手把卡片送给妈妈,并祝福感谢妈妈,让回报母爱的教育得以持续与升华。

三.重实践创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因此实践是第一位的,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练习2中的“做做说说”的要求是这样的:“秋天到了,观察一下大自然有哪些变化。将自己找到的秋天画下来或写下来,然后再小组里交流。”本题是集观察、思维、表达(说话写话)与绘画为一体的综合性学习题。语文是生活的工具,生活是语文的土壤,语文教学只有走出课堂,走向生活,才能贴近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次学习将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学习语文,在大自然中学习语文,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

课前,组织学生去郊外秋游,寻找秋天的足迹,看看大自然有哪些变化。学生细心地观察,主动探索研究。课堂上我利用多媒体创设有声、有色、有景、有情、有趣的秋游情境。第一板块:说秋天。先围绕一个景物,指导用上表示颜色、动作、姿态的词语说话,然后让学生自选一个或者几个景物尝试描述。从说一句话到几句话,从描述一个景物到几个景物,从教师提供的景物到自己观察到和想到的景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能说”的成功感。第二板块:写秋天、画秋天(选择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可以把找到的秋天用几句完整的话写下来,也可以用水彩笔或者蜡笔画下来,还可以用文字配画的形式,这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美中学,在乐中学。课后,引导学生再次进入大自然,用自己的感官和智慧去发现秋天更多的可爱之处,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学生喜爱秋天的感情。通过让学生找秋天、说秋天、画秋天、写秋天的方式,使学生眼、鼻、口、手、脑并用,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第8篇

一、"当前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弊端分析

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采用的是以教师主“讲"学生主听的教学模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这种旧的教学模式显然无法与时展相适应,于是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改革,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与传统相比,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在对语文作业的设计和布置上,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作业设计过多,学生负担过重。处在小学阶段的学生,“爱玩"好玩是他们的天性,但不少教师为了急于求成,追求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的捷径,于是便开始不断地给学生作业加码,用大量的作业充斥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这一举动不仅侵占了学生自由生活的时间,而且还会让学生变得厌恶作业,甚至厌恶语文。

2.作业设计形式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在新形势下,虽然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语文作业的设计和布置的形式上面,仍然较为单一,主要采取的形式还是以文本教材课后练习题"练习册以及一些辅导材料为主。这种大量单一且机械重复的作业不仅未能有效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而且还容易损害学生作业完成的积极性,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策略

1、注重作业设计的趣味性,增加作业设计的创新性

爱玩、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枯燥、无味的课外作业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反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在作业设计上,教师要以趣味性为基础,进行作业的创新性设计,以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及主观能动性。比如可以语文知识融入到课外游戏当中,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学习知识,比如一些词组的识记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时间或者放学以后与同学或父母组成游戏组合,进行看“看动作猜词语”活动,并进行评比、奖励等评价环节,让学生在游戏当中加深对词组的记忆,寓教于乐,最大程度地调动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效果。

2、循序渐进,注意作业设计的层次性

关于小学语文教学,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语文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看到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水平,以学生的基础能力、兴趣爱好、智力水平及学习的习惯为出发点,将学生划分层次,根据不同的能力设计差异化的作业,比如《秋天的图画》,在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如此布置: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安排其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你对秋天的感觉;对于基础一般的学生,安排其找出关于秋天的课文之外的其他描述;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安排其抄录课文中关于秋天形象描写的句子。从而从学生基础出发,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与描述能力。

3、作业批改形式要多样化,鼓励学生参与其中

第9篇

课业负担过重之苦,主要来自课堂教学失败.这就是必须要求教师打破陈旧的课堂教学结构,改进教法.

一、图画再现情境

在生字教学中,“溪”因为笔画繁多,再加上学生分辨字形的能力不强,学生经常丢笔少画,把“溪”字写错.因此,我利用图画再现法,引导学生图文对照,把字幻化为图画.“溪”水,顾名思义,得用三点水作部首,关键是字的右边.我利用简笔画把右边的字头化为图中的群山,“ 0 ”字化为弯弯曲曲的小溪,“ 0 ”中的那一点,好像溪在的一块石头.溪水向前流淌,越流越“大”.这样,“溪”字便在学生头脑中幻化成一幅直观形象的图画.

二、音乐渲染情境

作文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综合性能力,因它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想掌握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学生大多怕作文,这种畏难情绪的产生,会使学生在心理上设置一道障碍.因此,也会主观上影响其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我们在俄文训练中,能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顺应学生心理,因势利导,进行兴趣作文训练,降低作文难度.我采用音乐导情的方法,借用音乐渲染课堂气氛,活跃课堂生活,使学生“耳悦”“心悦”.根据写作题材的需要,选择相应的音乐泻杂气氛,把学生带进写作的美妙景象之中.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我的妈妈》,让学生饱含深情唱《世上只有妈妈好》、《烛光里的妈妈》等歌曲,他们心头涌起以妈妈的感激之情,对妈妈如何关怀自己,增强了理解,笔下妈妈的形象丰满、感人.

三、生活展现情境

小学生认识事物,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联系实际教学词义,尤其是教学一些比较抽象的词语.

比如,《颐和园》中的“隐隐约约”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我启发学生回忆:月光下,看稍微远一些地方的东西能不能看清楚?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后,要求他们再想想,再说说,这样学生很快明白,“隐隐约约”是看起来不太清楚的意思.这样联系学生的生活感受启发理解,由具体到抽象,学生学起来感到格外亲切、有趣,对词语的理解自然透彻了.

四、语言描述情境

第10篇

【关键词】青天 《故都的秋》 碧绿的天色

在讲授郁达夫《故都的秋》时,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天空怎么会是“碧绿”的呢?“青天”又如何理解呢?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从颜色说起。

英国物理学家牛顿,用棱镜成功地分离出彩虹中的各种颜色,成为最早利用科学实验来解释颜色的先驱。这种对颜色“纯科学”的解释在19世纪时就遭到德国文学家歌德的批驳。歌德在其《色彩论》中这样说:

我们从未充分考虑过这个问题:严格来说,语言只是象征的和比喻的,它从来不能直接地表达事物,只能间接地反映事物。古往今来,概莫能外。颜色尤其如此,它只能不完全地表露出来,供人观察。或许我们更应称之为“属性”,而非“物质”。属性在自然中变动不息。属性变动不息,而我们又有必要描述它们。因此,我们极力寻找其中的规律,至少也要对其进行象征性的描述。

在这段话中,歌德表明了颜色是人类视觉的产物,是大脑对外来信息处理的结果,除了表述颜色本质之外,还牵涉到颜色的象征和比喻。研究颜色词时所遇到的困难,可能是由语言本身引发的。

在传统文学中,我们会经常发现颜色词的混乱使用。这种混乱使用往往会造成读者的困扰,例如“碧绿的天色”。不同的作者和注解家对同一个颜色词往往有着不同的理解,同一个人对同一个颜色词的理解也常常是因文而异。

分析这种混乱状况可从两个方面入手:颜色的分类和颜色的象征。

首先,从颜色分类方面,同一个颜色词在不同时代所指的颜色范围并不相同,颜色的内涵与外延也会因时因地而异。当我们解释古代的颜色词时需要非常谨慎,因为我们无法确定现代人和古代人对同一个颜色词的界定是否一致。比如有学者指出,黑、白、黄、红四种颜色在我国商代的甲骨文中就已出现,且沿用至今。但是,在甲骨文中,这四种颜色的外延比现代汉语中的外延要广泛得多:在甲骨文中,“黑”并不指纯黑,还包括黑灰色,“白”并不指纯白,包括浅灰色和浅黄色,“黄”包括褐色,“红”则包括黄色和橙色。常见的情况是,颜色词本身我们仍在使用,可是所指的颜色已有不同。

“青”字亦是如此。

现代汉语中使用“青”字,往往指“深蓝色”或“接近黑色(脸色发青)”,但是同时又包含绿色。必修三《劝学》中有“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在这里注解为靛青。百度百科中认为靛青就是靛蓝,所以此处的青则指深蓝色。

除了《劝学》,人教版必修教材中关于“青”的语句还有如下一些:《荷塘月色》“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故都的秋》“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孔雀东南飞》“新妇入青庐”,《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滕王阁序》“不坠青云之志”等。在这里,用青字来形容的事物涵盖服饰、植物、器用等,由此推论,青往往表现的是蓝、绿、黑以及另外的一些颜色。然而其中的关键并不在于色素,不在于颜色的本质,而在于一种浓度和光亮度。例如,“青冢”表现的是青草的繁茂,“青雾”表现的是月色下薄雾的浓淡,“青衿”表现的是服饰颜色的纯正,而“青天”则呈现的是晴空万里,蓝幽幽的天空,而并非白云缥缈或阴云密布的天空。“青”字在这里并不是一种限定,而是一种修饰,是颜色的外延。

除了青天,古代还常常用“苍”来形容天空。仅以必修五《逍遥游》为例,文中有“绝云气,负青天。”有意思的是文中还提出了个问题:“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这里的“苍”和“青”应该是同义词,都指深蓝色,但又是浓度和明暗度不同的两个词语。天空的色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一个人对同样一片天空的浓度和明暗度也会出现不同。所以,这种多变性和不确定性导致天空颜色出现了多种描述,同一个颜色出现了两个不同的词语来指称。同时,也因为古今词语的内涵与外延的不同,天空才有了“青天”“苍天”“蓝天”的不同表述。

古代与现代在颜色表述上出现不同的原因除了颜色的分类,还有颜色的象征。所谓颜色的象征性,是指颜色对人的心理作用。颜色作为一种造型手段,除了完成造型任务之外,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利用色彩进行表情达意,表人物和作者之情,达作品之意。基于人们对生活经历的总结,绿色是植物的色彩,所以绿色往往象征着生命和成长,希望与和平,安详与充实。

众所周知,颜色常常用来表达或象征人的感情和情绪,而这种象征又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颜色象征吉祥,有点颜色代表警示。人类对颜色的感知,常常通过类比与某种自然现象联系起来。例如红色使人们联想到火和血,往往象征着警戒;绿色则唤起人们对树木和自然的记忆,往往象征的和谐。但是,这种象征却并非简单纯一。如红色在一些场合又被认为是一种喜庆与祥和,绿色在某些观念里又代表着阴冷和恐怖。因此,要充分理解颜色的内涵和象征,必须进入到具体的文化语境中。

人教版必修教材中关于“碧”和“绿”的语句很多:《荷塘月色》“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孔雀东南飞》“绿碧青丝绳”,《林黛玉进贾府》“几个穿红着绿的丫头”,《沁园春・长沙》“漫江碧透”,《边城》“三十只绿头长颈大雄鸭”,《小狗包弟》“在绿草如茵的时节”,《故都的秋》“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以上事例中,“碧”和“绿”分别形容水色、天色、服饰、动物及器用。值得注意的是,提到“绿”字,常常指称具体的颜色,而提到“碧”字,往往有着象征和比喻的意味在里面。

“碧”字在许慎《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石之青美者,从玉,从石。其实,碧就是一种玉。贺知章《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此处的碧玉既用来指称春天里新柳吐绿时的绿意盎然及玉一般的温润莹透,同时还象征南朝宋汝阳王的名叫碧玉的小妾。一个“碧玉”既写出新柳的颜色,还写出新柳的娉婷姿态。在这里,“碧”字兼具颜色和象征义。再看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此处用“碧”形容出晴空万里的景象。玉一样的天空,并非颜色的表现,而是温润平和的天气,表达出对好友出行时一帆风顺的美好祝愿。

回到《故都的秋》: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理解这段关于秋天故都的景色描写,关键在最后的“感觉到十分的秋意”。作者笔触的重点不是描摹秋景,而是“感受秋意”,是对秋天的感觉。那么,由此得到的是,所谓“碧绿的天色”并不是色彩的实际指向,而是那种“碧”一样象征着宁静祥和的感受,这种感受正是郁达夫不远千里,从嘈杂纷繁的南方赶往故都所要追寻的那种“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的秋意。

第11篇

[内容]

在三年级阅读教学中,要学生建立段的概念,必须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及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段的组合规律,真正读懂一段话。然后及时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中段的组合形式,进行写的训练,使读和写有机的结合起来,把读写训练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过程中。这样吸收在前、表达在后,既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对段的理解与认识;又培养了学生写的能力,学会写好片断,读写相互促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读写能力。

并列段。即分别说明或描写几件事情、几种情况或同一事物的几个方面。课文中这种段式较多。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第三自然段共四句话,分别写夏天小兴安岭的树木、晨雾、阳光和野花。生动具体地描述了小兴安岭夏季的美丽景色。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说说全段共几句话,每句写什么,作者是怎样写的,句与句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这段话主要写什么。教后可指导学生观察校园秋天的梧桐树、宝塔松,花坛中的美人蕉、月季花。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即抓住植物的干、枝、叶和花的形状、颜色观察,让学生对这些植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学生通过观察知道了秋天高大粗壮的梧桐树上那巴掌般的叶子有的变黄了,有的变红,有的一半黄一半绿,树枝上挂着的小绒球由绿变黄了;宝塔松仍然碧绿碧绿的;美人蕉火红火红的,在浓碧的、又宽又长的绿叶衬托下十分鲜艳;月季花有粉红的,有深红的,也有淡红的,有的花刚开,从羽毛形状的红绿色的叶子里张开了笑脸,有的花快谢了,花朵搭下来,像做错事的小姑娘低下了头,还有圆鼓鼓的花骨朵,被几片花萼紧紧包着,里面是红色的花柱。学生有了感性认识,才能转为准确的表达。这时可以让学生以《校园的秋天》为题写一段话。

总分段。即由总叙和分叙的句子组成的段。这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课文中常见的段式。如《富饶的西沙群岛》第六自然段共四句话,第一句总写西沙群岛是鸟的天下。然后从鸟多,鸟蛋多,鸟粪多三个方面具体分述。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找总起句,再说说课文其它三句是怎样具体分述的。课后指导学生观察花坛中的,重点指导观察的花瓣、花蕊的形状、颜色,用鼻子闻花的香味,再以“花坛中的盛开了,多么美丽啊!”为总起句,要求学生按观察顺序把的形、色、味具体写出来。

因果段。即由表明原因和结果的句子组成的段。如《蝙蝠和雷达》第二自然段,“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怎么能安全飞行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首句用“怎么能”提出问题(即结果),第二句用“原来”进行解说。这种段课文中也常见,如《富饶的西沙群岛》中的第二自然段,《五彩池》中的第四自然段都是因果段。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读法引导学生读懂段句后,指导学生观察班上同学迟到的情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写一段班上同学因病(或因事)上学迟到的情景及原因的片断。

方位段。即按一定的方位或地点的变换顺序写的段落。如《三味书屋》的第二自然段,共四句话。第一句写书屋北墙正中挂的画,第二句写画前先生的座位,第三句写先生座位四周是学生书桌,第四句写鲁迅的书桌在东北角。《南京长江大桥》中第二自然段也是这种段式。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找出表明空间方位的词,读懂句段的意思,再指导学生按教室前方,教室正中,教室两旁,教室后面的空间方位顺序说一说自己的教室。然后指导学生用《我们的教室》为题写一段话。课后让学生按课文中学到的写作顺序观察自己的卧室或客厅,以《我的卧室》或《我家的客厅》为题,按观察顺序写一段话。

承接段。以事情发展为序或以时间先后为序,组合成句与句的承接关系。这种段式在写人记事的课文中常见。如《做风车》中第三自然段,可以先指导学生自学填空:第三自然段写牛顿每天放学过了些日子他的心情。这些句子是按顺序连在一起的。学生读懂这段话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亲手教学生做风车,板书词语,“首先、接着、最后、裁、剪、折、钉”指导学生观察、口述,然后让学生回家按老师做风车的方法、步骤亲手学做风车,再以《做风车》为题写一段话。

上述几种段式的读写结合,从作文的角度来说,可以解决“言之有序”的问题。然而,言之有物却是个关键的问题。因此教师根据课文段的特点设计一些小练笔时,要注重指导学生学会观察。如教《翠鸟》一课后,先应教给学生观察动物的方法,即抓住动物本身的特点,从形状、颜色、动态等方面观察描绘。再让学生回家观察大公鸡,最后指导学生仿照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写法,抓住大公鸡的羽毛、鸡冠、尖嘴、脚描写一段大公鸡外形的片断。教了《课间十分钟》后,可组织学生做“老鹰抓小鸡”的游戏。在游戏前要告诉学生留心观察做游戏时同学们的动作、神态、语言。游戏后引导学生将游戏的过程具体口述,教师将重点词语“飞来、扑向、怕极了、叫着、张开、保护、猛扑、躲、闪、窜、佯装、扑、捉”写在黑板上。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仿照课文“丢沙包”一段的写法,先交代做游戏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再将凶狠狡猾的“老鹰”怎样捕捉“小鸡”,勇敢机灵的“鸡妈妈”怎样保护自己可爱的“孩子”这一游戏过程具体写出来。

第12篇

关键词:小练笔;阅读教学;作用

阅读课上的“小练笔”就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结合学习的内容,围绕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的片断写作训练。在语文教学改革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小练笔”在阅读教学中如一缕清风,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生机,使人们耳目一新,给学生带来了很多好处。

一、加深理解 充实文本

1.从实际出发练笔 充分理解课文

《穷人》一课中,当桑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回家后,内心忐忑不安,正是这种复杂心理,反衬出桑娜的善良。在教学到这一节时,我让学生以《今天我没写完作业》为题,写一段话。有个学生这样写道:“唉,今天我没写完作业都怨自己,为什么昨晚贪看电视不写作业呢?老师一定批评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可我该怎么给老师说呢?就说自己看电视看得太入迷了……不,不能这样说……要么就说忘了老师留的作业……唉,也不行。”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再联系上下文,桑娜当时那种担心、自责、后悔矛盾的心理就容易理解了。

2.以重点词语练笔 深化对文本的感悟

课文中有些重点词语,是体会人物形象、情感的聚集点,引导学生想象词语表现的形象,感悟词语内在的情感,通过练笔把它还原成具体可感的鲜明形象,可以让学生从一个侧面深化对课文的感悟和理解。

于永正老师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对“饱经风霜”一词的练笔设计历久弥新。

师:请大家想一想,那位车夫“饱经风霜”的脸是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生:这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师:写得多好啊,“饱经风霜”的意思就在其中了。

二、积累语言 提高写作

从课文中学习作文的方法,这一点毋庸质疑。教学中,引领学生朗读文质兼美的语段,是一种美的享受,学写这样的语段更是对语言文字的积累、内化和提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一文,作者用了很多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如:“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学习这一段时,我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仿写一段话,想一想,秋天的雨还会把什么颜色给谁?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有的同学写道:“它把黄色给了稻田,稻田成了金色的海洋,它们迎风歌唱着丰收的喜悦。”有的写道:“它把黄色给了梧桐叶,黄黄的叶子纷纷扬扬,像一只只黄蝴蝶,为人们送来了秋的消息。”还有的写道:“它把红色给了柿子,红红的柿子像一盏盏灯笼,向人们点头微笑。”

小练笔中不仅可以积累优美的语言,也是学习表达方式的好渠道。如《荷花》一课第二自然段和《太阳》第四自然段都属于先总述后分述的结构特点,但又不完全一样,《太阳》的分述是采用正反两个方面说明太阳和植物、动物、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再讲我们吃的、穿的、烧的都和太阳有密切的关系,学生一旦了解很容易掌握。这时,我马上让学生以“空气”为题,仿写一段话。通过对各种形式的练习,慢慢地学生的写作水平得到了逐步提高。

三、激发想象 锻炼思维

语文教材中,很多作品都留有空白,或含蓄,或简练,给学生提供了驰骋想象的无限空间。学生可以依据潜伏信息去想象创造,达到意境深远,妙趣横生的艺术境界,这就是空白艺术的精妙之处。如《老人与海鸥》一文中,作者对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地坚持喂海鸥这一内容的叙述近似白描,于是也成为了一个言语生长点,笔者以为可以安置这样一个想象写话:在这十多年来的每一个冬天,老人每天都要步行二十余里来喂海鸥,这期间肯定经历过许许多多的困难。它虽然没有写在书里,也没有挂在老人的嘴上,但是我们一定可以体会得到。也许有一天一觉醒来,老人就感觉浑身无力,也许是昨天太累了,赶回来就病了,怎么办?你看到了怎样的老人?也许这一天喂完海鸥天色已晚,老人跌跌撞撞地走在回家的路上,你又看到了怎样的老人……透过学生对来回途中老人的想象描述,一个个鲜活、灵动的老人形象便呈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

敏捷性是思维的重要品质。“小练笔”,要求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训练项目,达到训练要求,因此,学生必须迅速吸纳、加工、输入信息。这样思维的敏捷性就会得到很好的培养。在讲《李时珍》一文中有这样一句概括的话:“他还亲口品尝了许多药材,判断药性和药效。”教学中,我让学生咬住“品尝”二字,发挥想象,嚼出味来,进行“小练笔”,要求写出李时珍“亲口品尝”的情景。学生只有发挥思维的敏捷性才能写出来。一位学生这样写道:“李时珍把药材放进嘴里,细细地嚼着,嚼出了味,慢慢的分辩。他时而紧皱双眉不住的摇头,时而捋着胡子微微点头。李时珍边嚼边想,当判明了药性和药效后,脸上露出了满意的微笑,频频的点头,并挥笔记录了下来。”通过这一咬文嚼字的训练,学生不仅对李时珍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和对病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有了较深刻的认识,而且提高了思维的敏捷性。同时也切实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增强感悟 丰富情感

现行小学语文教材有很多人文性很强的课文,它通过充满真情实感的故事内容,向学生传达着人世间美好的情感,给学生以道德情感上的熏陶。学习这类课文,学生达到与作者情感共鸣时,我们可设计一些小练笔,让他们把阅读中获得的感悟和积蓄的情感凝结成文字。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学生感受到了往日圆明园的辉煌与华丽,也感受到了外来侵略者的恶劣行为,内心有许多独特的想法。我安排了一次小练笔:如果此时这些侵略者就站在我们面前,你想对他们说什么?可以用上文本积累的成语和句子。让学生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写下来,大约十来分钟,学生就写好了,他们表达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次小练笔很成功,不仅让学生再次感受了侵略者的行为,还让学生在练笔中运用了积累的词句,丰富了内心情感。

参考文献:

[1]《名师作业设计经验》肖川主编.

[2]《设计开放性作业培养创新意识》《小学语文教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