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股票投资现状

股票投资现状

时间:2023-05-30 10:35:12

股票投资现状

第1篇

股票作为一种重要的融资和投资工具,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股市自设立以来,投资者多呈“散户化”特征,投机明显,致使我国股市行情经常暴涨暴跌,扭曲了股市的投资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主要因为股市参与者没能正确理解股票投资的本质及其收益根源。

很大一部分学者们对股票的研究大都以股市分析和预测为主要内容,违背了股票投资的商业逻辑,客观上助长了股市投机。

股票价格的短期变化大、流动性良好等表象,掩盖了其商业本质和收益根源,让人们错以为股票是与其背后所代表的企业不相关的、能独立存在和交易的虚拟资产,导致很多股民成为投机者。

(一)股票本质上就是资产所有权

首先,从融资的角度来看,股份公司发行股票,其本质是通过向社会上具有投资倾向的人出售公司净资产的方式来募集发展所需的资金,所以股份公司往往倾向于在股市行情高涨时发行股票以达到最好的融资效果。股份公司发行股票,并不是发行没有实质内容的纸张或电子交易凭证,而是净资产全权的转让,从这一角度看,通过发行股票融资,与股份公司在市场上公开拍卖净资产融资的方式,在商业本质上一样。

再者,从投资的角度来看,股票投资者购买股票,本质上是购买了公司的净资产,成为公司的所有者之一。人们得到了股份公司的资本,就成了股份公司的出资人,从而拥有公司的部分资产所有权。

(二)股票投资本质上是间接参与生意,收益根源来自企业盈利

实业投资和证券投资的本质相同,都是因为看好某一公司的商业前景进而购买资产来参与其生意,实现资金资本化,从而获得资本回报,投资者购买股份公司的股票,本质上是投入资金购买公司的股权,就像格雷厄姆说的,“持有上市公司股份的人的地位类似于少数股东,或非上市企业的匿名合伙人。这样,他所得到的结果完全取决于企业的利润,或企业基础资产价值的变化”①,说明企业盈利是股票投资收益的源头活水。

从而不难看出,公司的经营业绩决定着股票投资者的收益。如果公司经营状况良好,利润不断增加,那么股票投资者将会获得较好的收益,企业盈利良好一是会增强其红利分配能力,进而通过持续增加的现金分红来回报股东,另外可以不断增加公司的净资产和净利润,提高公司内在价值,进而股价上涨,投资者便可获得所投入资本的增值价值。反之,如果公司经营状况差那么投资者就会亏损,盈利的下降一方面会降低公司的分红能力,投资者所得现金分红将下降,另一方面会导致公司内在价值下降,进而引起股价下跌。

(三)股东之间的关系本质上是生意合伙人关系

股东公司的全体股东作为一个整体,是公司的出资人和所有者,所以生意合伙人才是股东之间的本质关系。同一股份公司的股东之间,应该在前景展望和意愿上是基本一致的,股份公司的兴衰决定了股东们的投资收益。

二、商业本质下的股票投资启示

股票投资的商业本质揭示了股票投资的要义,从而启示股票投资者要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和参与股票投资,远离股票投机,树立理性、成熟的投资理念。

投资者应该以生意的视角来思考股票投资,把主要精力放在企业研究上,牢牢把握住公司盈利是股票投资的收益根源这一基本点,认清核心风险,学会逆向思维,找到适合自己的投资模式。

(一)股票投资者要以生意的视角思考股票投资

股票投资的本质就是购买公司的净资产,投资者一般会购买所看好行业中最优秀的上市公司的股票,来间接参与公司的生意,成为公司的股东和生意合伙人,分享公司经营所带来的商业回报。公司的经营能力和业绩决定着投资者的收益,所以投资者应该以生意的视角去思考股票投资相关问题。

股票投资者在购买股票之前和持有股票时,都应把自己定位为生意人,跟踪企业发展状况,在思想上与企业共存亡。具体地说,一是在购买股票之前,股票投资者应事先深入调查股份公司及其所在行业的发展前景,了解公司的各项状况;二是投资者购买股票以后,应定期跟踪公司动态,及时掌握公司的经营状况及业内现状。

(二)股票投资者应着重研究企业发展

目前股市中的大部分投机者并不是着力研究所投公司及业内状况,而是感兴趣于预测股价的短期变化,钻研一些宣称能预测股价涨跌的理论与方法,关注各种相应指标的变化,结合自己的“真理”去频繁交易。此外,多数股票投资者还千方百计通过各种渠道打探所谓的内部消息、热点,但往往弄巧成拙、事与愿违,自己的精力和财力都受到亏损。

在了解股票投资的商业本质后,投资者应把主要精力转向企业发展状况的研究上,具体地说,投资者在购买股票前,要对该公司的财务状况、管理者素质、产品竞争力、技术水平、销售能力、业内地位、竞争对手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从而能更准确地确定所投资公司的现状及发展前景;在持有股票时,投资者要时刻关注公司的各项动态,正确评估股票价值从而及时做出决断。

(三)股票投资的核心风险是公司的经营情况恶化

宏观经济、政治事件、自然灾害、股票供需等外在因素一方面会引起股价的短期变化,另一方面对投资者来说又是机会,“市场波动对投资者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市场出现低价时,投资者会理智地做出购买决策;市场出现高价时,投资者必然会停止购买,而且还有可能做出抛售的决策。”②即便企业受到外因影响,如果企业内部管理优秀、产品技术含量高,依然可以保持良好的经营业绩,岿然不动甚至化险为夷,股票的内在价值依然提升。

从对股票投资的本质分析上不难看出,股票投资的核心风险是公司经营状况的恶化。公司经营情况恶化,必然导致盈利下降或亏损,股票的内在价值下降,进而股价下跌,倘若经营业绩持续恶化以至于公司破产,那其股票就会一文不值。

降低股票投资风险,关键要寻找到业绩良好且股价合理甚至低估的优质公司,并且跟踪、分析公司的经营状况,就像彼得?林奇说的,“我根本就不相信能够预测市场,我只相信购买卓越公司的股票,特别是那些被低估而且没有得到市场正确认识的卓越公司的股票是唯一的成功之道。”③投资者要熟悉所投行业的现状并且能挑选最具竞争力的企业进行投资。

(四)学会逆向思维,形成适合自己的投资模式

逆向思维的本质就是要有自己的见解,不能随风倒,要有处变不惊的定力。巴菲特投资领域平淡和长期持有的投资策略,与大众思维完全相反。再者,在投资品种选择方面,不要只追逐热点和概念,要对业内情况充分了解,多关注生活周围的产品和服务。只有在实践中形成适合自己的投资模式,善于逆向思维,这样才能在二八现象中胜出,在股票投资博弈中获胜。(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学院)

注解:

①本杰明?格雷厄姆(著).聪明的投资者[M]. 王中华,黄一义(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133.

第2篇

关键词:股票市场;博弈;理性

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很多措施都是直接针对股票市场的,其主要原因就是股票市场的深幅下跌既是金融危机的表现,又会对金融危机起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政府对股票市场的理性调控行为对金融乃至对整个宏观经济的稳定具有重要作用。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标志最终都体现为股票价格是否在理性的范围内,政府行为与投资者行为的博弈是决定股票市场理性发展的两大重要主体。在两者博弈的过程中,政府的决策目标是实现社会效用最大化,通过其政策的最优选择来实现股票市场理性发展的目标;投资者的决策目标是其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就是充分利用自己拥有的知识和信息最优地形成政策预期,并据以调整自己的投资行为,合理配置风险与收益。在博弈均衡形成过程中,政府和投资者都以各自效用最大化为目的,从对方的行为特征出发进行博弈,最后形成均衡。这一过程需要理性的政府调控和投资者行为的不断磨合,政策的效果才能达到最优,市场投资行为才能趋于理性。

一、问题的提出

非理性的股票市场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股票价格过高,形成价格泡沫,既破坏资源优化配置又会给宏观经济造成危险,如果没有2007年上证指数6 124点的大泡沫,也就没有2008年的暴跌;二是股票价格过低,造成负泡沫,直接破坏股票市场的筹资功能,对促进经济增长有害无利,最终破坏资源优化配置功能,两者统称为股票市场失灵。这是实施政府行为的直接理由,股票市场中政府只有通过与投资者的博弈才能达到促进股票市场健康发展的目标。股票市场虽然有很多参与主体,如投资者、上市公司、证券商等,但最终都是通过股票价格决定其行为,无论是筹资还是投资行为都不例外。我们把政府同股票市场的博弈行为简化为政府与投资者间的博弈。博弈双方为获得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必然要观察各方的行为来制定自己的战略。政府对股票市场调控的政策目标具有多元化特征,不仅仅是为上市公司提供-筹资场所,还要有利于全社会的资源优化配置和反应与调节整个宏观经济的功能;投资者进行的投资决策,主要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化的利润。博弈论研究的是每个理性的决策个体在其行为发生时直接相互作用的决策以及决策的均衡问题。

二、政府与投资者之间博弈的均衡过程

本文分析问题的起点是股票市场自然形成的状态,如果其在政府容忍的股价指数波动区间,也是股票市场的功能最优化区间,也就不会有调控股票市场的政策出台。股价偏离越远时,出台调控政策的可能性就越大,在这一博弈过程中投资者也由不理性逐渐演变为理性。本文从股票市场价格偏高和偏低两种情况人手去研究政府与投资者之间的博弈过程。在股票市场非理性状态下,即市场失灵的情况下,如果市场投资者做出选择,以p的概率认为股票价格偏高,以1-p的概率认为股票价格偏低。在动态博弈中,投资者根据出台的政策类型判断当前市场水平,进而调整投资策略。根据博弈理论,投资者在调整投资策略时遵循贝叶斯法则。与贝叶斯推断的相关变量设计如下:设政府出台的政策类型si=(i=1,2),其中s。表示利好政策,s2表示利空政策。投资者对市场的水平做出的判断类型为wi=(j=1,2),其中w1表示市场水平偏高,w2表示市场水平偏低。令投资者对市场状况做出的先验判断为p(wi),且p(w1)=p,p(w2)=1-p,在市场状况为wi时政府出台政策si的条件概率为p(si/wi),投资者在观测到政策类型si对市场状况类型wi做出的后验判断为p(wi/ si)。则投资者将根据贝叶斯法则修正自己的后验概率,进而判断当前市场水平状况。

在股票市场价格偏低或偏高的情况下,政府可以选择出台利好或利空政策进行调控,也可以不出台政策进行调控,利用市场机制的内在作用自动形成均衡状态,这不仅是可能的,而且在很多时候效果比政府的直接干预会好些。一般来说只有在市场机制完全失灵的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应由政府直接干预。在博弈均衡之前,我们作如下说明:p(s1/w2)=p11表示在市场股票价格偏低的情况下政府出台利好政策的概率;p(s2/w1)=1-p22表示在市场股票价格偏高的情况下政府出台利空政策的概率;p(s0/w12)=1-p11表示在市场股票价格偏低的情况下政府不出台利好政策的概率;p(s0/w1):1-p22表示在市场股票价格偏高的情况下政府不出台利空政策的概率;p(s1/w1)=0表示在股票价格偏高的情况下出利好的概率为零;p(s2/w2)=0表示在股票价格偏低的情况下出利空的概率为零。

(一)股票市场价格偏低,政府与投资者之间的动态重复博弈过程。在股票价格偏低的情况下,政府应选择出台利好政策使股票价格上涨,或选择不出台政策而由股票市场自发调节。在出台利好政策的情况下,政府的本意是让投资者对市场增强信心,使股票价格能上升,即政府选择p(s1/w2)=p11p11是在市场价格偏低政府选择出台利好政策的概率。而投资者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投资者买入股票,股票价格上升,也符合政府的政策意图,政府也就不用连续出台利好政策进行调控;另一种是投资者卖出股票,使股票价格继续下跌,这与政府的政策意图发生冲突,政府就会连续出台利好措施进行调控。在第二次出台利好政策后,政府政策的本意还是使股票价格上升,而此时投资者还是面临两种选择,即买入和卖出股票。如果是买入就会与政府的政策意图相吻合,市场会向股票价格的理想区间靠近;如果投资者选择卖出,政府将连续出台利好措施。如此反复博弈使市场最终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在不出台利好政策的情况下,即政府选择p(s0/w2)=1-p11政府的本意是希望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通过市场的内在机制的作用自发的向内在价值回归,即股票价格上涨。此时投资者在对市场进行研究分析后也将面临两种选择,就是买人和卖出。如果投资者的行为是选择买入,则与政府的意图相吻合,政府就不用出台利好政策进行调控;如果投资者选择卖出,则股票价格会继续下跌,政府就应考虑出台利好措施进行调节或继续利用市场内在机制进行自发调节。

(二)股票市场价格偏高,政府与投资者之间的动态重复博弈过程。在股票价格偏高的情况下,政府应选择出台利空政策使股票价格下跌,以抑制过度投机行为;或选择不出台政策而由股票市场自发调节,即在股票价格偏高的情况下政府出台调控措施和不出台调控措施两种情况。在出台利空政策的前提下,政府的本意是抑制过度投机,减少股票价格泡沫。即政府选择p(s2/w1)=p22,p22是在市场价格偏高政府选择出利空政策的概率,投资者面临两种选择,一种是卖出,使股票价格下跌,这种情况符合政府的政策意图,政府也就不必出台利空措施去抑制过高的股票价格,此时投资者可以通过卖出操作以避免损失,或在允许做空的股票市场上投资者通过做空获得收益,投资者对市场的后验判断为:1-q=p(s2/w1)=1。另一种是买入,使股票价格继续上涨,这与政府的政策意图发生冲突,政府就会连续出台利空措施进行调控。在第二次出台利空政策后,政府政策的本意还是使股票价格下跌,而此时投资者还是面临两种选择,即买入和卖出股票。如果是卖出就会与政府的政策意图相吻合,市场会向股票价格的理想区间靠近。如果投资者选择买入,政府将连续出台利空措施。如此反复博弈使市场最终达到理想的均衡状态。在不出台利空政策的情况下,即政府选择p(s0/w1)=1-p22,政府的本意是希望在没有政府干预的情况下通过市场内在机制的作用自发的向内在价值回归,以减少或消除股市泡沫。此时投资者在对市场进行研究分析后也将面临两种选择,就是买入和卖出。如果投资者的行为是选择卖出,则与政府的意图相吻合,政府就不用出台利空政策进行调控;如果投资者选择买人,则股票价格会继续上涨,政府就应考虑出台利空措施进行调节或继续利用市场内在机制进行自发调节。在出台利好措施使投资者依然会有两种选择,即买入或卖出,如此进行从复博弈。

在反复博弈的过程中,在理性政府的行为作用下,投资者逐渐成熟理性。在市场股票价格偏低和偏高时就会自动有理性套利者作买入和卖出交易,因为理性套利者会预测到政府会出台利好或利空政策对市场进行调控,所以在政策出台前就会提前交易,最终使市场自动实现理想的均衡状态。而此时的市场已处于不用政府调控的状态下,均衡会自然形成,这就是政府所追求的理想的股票市场均衡,也是股票市场进入良性循环与健康发展的标志。但从另一个角度讲,对政府利好或利空政策市场会反应不足或反应过度。在对信息反应不足的情况下,政府应连续出台或一次性出台力度较大的调控政策;在对信息存在过度反应的情况下,政府出台利好或利空政策后应有配套的力度较小的与之相对应的利空或利好作为准备,以避免股价出现暴涨暴跌的现象。这会使股票市场形成博弈均衡的时间周期和空间周期延长或扩大。政府可以利用其自身调节经济的特殊身份,在股票市场上逐步培养一个有利于股票市场发展的健康理念,投资者这一理念的树立自然就会形成一个健康的股票市场。

第3篇

关键词:非均衡股票市场市场机制政府行为市场制度公司治理

在现代经济理论中,均衡是指市场两股相反的力量相互作用达到的、合力为零的一种状态。这种均衡是暂时的稳定、是由不稳定到稳定的动态过程,它是由市场内在的力量推动、自发实现的均衡。

均衡股票市场包含均衡状态以及实现这种均衡状态的途径。虽然,均衡状态也可以通过外力来实现,但是股票市场的均衡状态不是指通过外力来实现的均衡状态,而是通过市场机制、自发实现的均衡状态。它有几方面的意义:一是指市场供求平衡。即股票市场供求双方在“理性人”和“经济人”的作用下,不断地买入或卖出股票,最终使股票的价格趋于价值,使股票市场处于一种相对的稳定状态。二是指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市场的有效性就是指市场的经营效率,是市场素质的综合反映。有效性强的市场,股票的价格与价值走势基本一致,资源可得到有效配置,虚拟经济反映实体经济;有效性差的市场,价格脱离价值,市场处于无序状态,即非均衡状态。三是CAPM(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所确立的均衡状态。CAPM模型认为,在投资者有同质收益预期,并以相同的方式获取信息与解读信息的条件下,市场所有投资者将达到最优投资组合,它揭示了投资者不断通过价值发现的方法实现均衡市场的途径。均衡的股票市场本质在于市场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的价值发现,即在于股票价格在不均衡时(脱离价值)逐步向均衡价格或价值靠近的动态过程。

均衡股票市场所揭示的意义是:在一个市场价格总是趋向均衡价格或价值的公开市场中,作为风险规避者的投资人来讲,他们总是按收益——风险原则来进行投资,一旦股票风险大于收益,价格高于价值,人们就会卖出股票;一旦股票收益大于风险,价格低于价值,人们就会买入股票。这就是说,在均衡市场条件下,股票市场的价值发现功能与优化资源配置功能得以发挥,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呈良好循环。而在非均衡的股票市场,股票价格脱离价值,股票价格的涨跌与实体经济失去联系,市场处于无序状态。我国的股票市场正是这种非均衡市场。

我国股票市场的非均衡表现

我国股票市场脱离宏观经济运行

在均衡的股票市场内,国民经济运行状况一直被人们视为股票投资的依据。从股票市场与经济运行的内在逻辑上讲,股票市场属于虚拟经济的范畴,经济运行属于实体经济的范畴,虚拟经济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并发展起来,并反映实体经济的运行状况。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属于虚拟经济的股票市场同属于实体经济的经济运行必然是一致的。事实上,在股票市场发展的历史上,股票市场一直充当着经济运行的晴雨表。

一般来说,股票指数的波动先于经济运行周期:当经济从低谷开始复苏时,人们被压抑的需求开始释放,企业增加投资计划,投资者的预期好转、股票价格上涨、市场活跃;但当“投资乘数”以及“加速原理”扩大到一定程度时,人们的预期又发生作用,在实体经济还没有明显收缩时,股票价格就开始下跌。在经济运行到达底谷之前,股票价格又会首先走出低谷,从而开始了下一个运行周期。但我国股票市场与经济运行周期的一致性并不存在。

从1991年以来我国股票市场走势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关系来看,除了股票市场开始几年与宏观经济保持一致以外,其余大部分运行周期大都与实体经济运行相背离。宏观经济方面,从1993年至2001年底,GDP增长率基本呈下降趋势或在底部徘徊,但上证指数自1996年以来屡创新高;同时宏观经济自2001年以来逐步走出低谷,GDP增长率逐步回升,但上证指数自2001年6月底以来反复走低,“熊市”特征明显;2005年第一季度开始,我国GDP增长有放缓趋势,但股票市场却走出低谷开始反弹。我国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运行的反常关系说明:股票市场脱离经济运行规律,呈非均衡状态。

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CAPM模型列举了均衡股票市场的条件:所有资产都是可以在市场上买卖的,这是一个高度市场化的经济;所有的资产都是无限可分的,资产的任何一部分都可以单独买卖,资产的价格由市场决定;所有投资者都是理性的,都有厌恶风险的特征,追求效用最大化;所有投资者都有相同的预期,投资水平是相同的,市场信息是充分的。可见,均衡股票市场的运动是在市场机制能够充分发挥作用的条件下,投资人追求价值发现以及这种价值发现行为给市场带来的影响过程,即股票价格回归价值和优化资源配置过程。

均衡股票市场强调均衡的动力来源于市场自身,而不是外力。所以,在均衡股票市场中,股票市场往往与经济运行互动,股票的价格、投资回报及其波动性,主要受到市场机制的影响,其运行呈现一定的规律性。而作为股票市场外力的管理者在市场中的有限作用表现在完善市场的基础设施,培育规范高效的中介机构,健全交易程序,强化市场监管方面。政府一般不直接干涉市场,而是以一个协调者的身份参与市场,并与市场保持一定的距离。只有在市场出现过分狂热或股灾时,政府才会利用经济及政策手段加以调控。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处于经济转型之中,政府在市场中的作用远远大于市场机制的作用:股票市场制度设计、上市公司行为以及市场走势同政府行为有直接的关系;公司发行股票的资格、募集资金的规模、股票发行价格以及上市公司退市机制、信息披露都受到政府的影响。一方面,政府行政手段有助于股市“为改革服务”的宗旨,有助于维持市场的稳定,有助于恢复投资者信心;另一方面,政府过多地干预股市,破坏了市场机制的作用,造成市场对政策的依赖以及对政策的过度反映。在市场波动、股票价格、投资回报主要受到政策驱动的时候,市场机制的作用就弱化了,最终导致股票市场的非均衡性运动。

市场有效性差

市场有效性就是市场的经营效率和效果,是市场综合素质的整体反映,是判断资本市场体系的质量和效率的标准。均衡的股票市场是有效性强的市场,在强有效的市场中,资本的效益就大,股票市场在资本资源和产权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就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反之,市场的有效性差,资本和产权资源就得不到优化配置,股票市场呈非均衡状况,以至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我国股票市场有效性差的基本表现就是资源配置效率低,其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制度缺陷市场制度是保持市场效率,使股票市场功能得以发挥的制度规定。我国股票市场制度缺陷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股票市场功能扭曲。股票市场的基本功能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制度效率。可我国设立股票市场的初衷是为国企募集资金,解决国家财政无法支撑的国企对资金的需求。在这样的前提下,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的、现行的、以募集资金为主的股票市场制度安排。正是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形成了巨大的资金需求。作为企业来讲,由于发行股票可行获得几乎无成本的大量资金,在缺乏制度约束及规范运行的条件下,巨额资金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操作空间,也为不同利益集团与个人实现经济利益创造了条件。可见,中国股票市场效率低,是因为现行的制度安排导致了无节制的资金需求,从而降低了资源利用效率,妨碍了股票市场正常功能的发挥。其二,股权不能全流通。依据“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所给定的前提:所有的资产都是无限可分的,即任何一部份都可以自由买卖。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才可以依据经济运行状况判断股票市场的走势,分析股票的价值,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

但在一个股权不能完全流通的市场,流通股与非流通股之间存在利益冲突。处于控股地位的非流通股利用自身优势侵占流通股的利益,从而弱化了股票市场正常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

上市公司产权约束不力上市公司是股票市场资源的配置者,是财富的生产者、价值的创造者,规范的上市公司是市场有效性的根本。尽管我国上市公司都实现了股份制改造,明确了国有股股权的归属主体,但权、责、利关系并没有理顺,缺乏激励、约束、监督机制。

一方面,国有股主体具有不确定性,国有股权代表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也没有相应的责任来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与增值;另一方面,由于国有股权代表拥有公司的控制权,在没有建立约束机制的条件下,容易出现“内部人控制”,产生“道德风险”。国有股比例过高,激发了国有股东行事权利的积极性,使得企业不得不服从行政命令,而难以以企业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最终导致上市公司经济效益差。

股票市场价格不能反映价值

在股票投资中,不论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还是“套利定价理论”,其核心内容都是确定收益与风险的关系,即股票价格是在收益与风险的权衡中形成的。简单地说,风险越大的股票,其价格越低,这是股票市场一般投资模式。

在我国股票市场中长期存在风险——收益不对称现象,决定股票价格的不是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而是上市公司股本的大小。虽然小盘股的财务业绩整体较差,但是由于投资成本较低,炒作题材多,容易被控盘,所以特别受到投资者的青睐。往往结果是投资行为演变为市场炒作的投机行为,无论是投资机构还是个人都想在股票市场获得超常规的收益,这样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庄家”。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庄家”利用内幕交易、关联交易、非法信用交易以及与上市公司联手等手段打压或者拉抬股价,牟取暴利。这样过度的投机炒作一方面扰乱了市场秩序,弱化了市场功能;另一方面导致了股票价格与其财务状况相背离,股票市场与经济运行相背离,同时也淡化了企业的经营业绩与实体经济运行在股票市场中的地位,最终酿成巨大的市场风险。2001年以来,虽然我国宏观经济运行良好,但股票市场却深幅下跌,这是股票价格脱离价值、恶性投机炒作的结果。

解决非均衡股票市场的策略

股票市场是一个由企业、投资者以及市场制度组成的系统。在此,市场制度是保持系统秩序、维护系统稳定,使系统功能得以发挥的规定、规则的总和;企业是资源的配置者;投资者是资源的提供者。在均衡的股票市场内,市场制度是股票市场的基础设施,是企业与投资者有效联系的桥梁,是市场效率的保证;企业作为配置资源的工具,制造财富、创造价值,是股票市场价值增值的源泉;投资者在“理性人”、“经济人”条件下,探索股票的内在价值,求得股票价值与价格的一致,推动股票市场向均衡方向运动。在此,有效的市场制度是均衡股票市场的外部条件;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均衡股票市场的基础;规范的上市公司是均衡股票市场的内在要求。

如前所述,我国股票市场的非均衡性正是这种构成均衡股票市场条件不足造成的。因此,建立均衡的股票市场,必须从重建股票市制度、规范政府行为和提高企业素质入手。

从股权分置改革入手,重新定位证券市场

恢复股票市场的本来面目、发挥资源配置功能,以全流通为目标的股权分置改革为我国股票市场重新定位打下了基础。股权分置使我国的股市成为畸形的市场,它扭曲了股票市场的基础功能,使之成为“圈钱”工具。股权分置是当前阻碍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最大障碍,它使上市公司变成了股东利益对抗体而不是利益共同体,损害了资本市场的资产定价功能,导致控股股东低成本控制上市公司并对社会资本进行滥用。

如果说上个世纪90年代,由于人们对股份公司没有充分认识,以致于股权分置对股市还没有产生太大的影响的话,那么到了全面对外开放的今天,人们对股权分会置的危害有了充分的认识,股权分置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证监会2005年4月29日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启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2005年5月,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正式启动,它标志着中国证券市场一个新时代的开始。股权分置改革标志着我国即将告别产权界定不清、行政干预股市的时代,使在股票市场上市场本身成为配置资源的基础力量。

股权分置改革为证券市场的良性循环打下了基础:明确了非流通股定位预期,减少了非流通股在定价与流通问题上的不确定性;从制度上抑制了一股独大结构下的大股东侵害中小股东利益以及大股东权力滥用现象;同股、同权、同价使非流通股东和流通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形成公司治理的共同利益基础;有利于建立有效的委托—经营机制、改进公司治理效率以及制度创新,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管理层激励和约束机制;为股东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创造条件。

但是,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深入,我国股票市场并没有发生明显的转折,上证指数甚至还曾跌破1000点关口。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呢?

我国股经历了四年多下跌,“熊市”思维不会立刻改变;改革进程中对价水平仍然存在不确定因素,对价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流通股价格;股权分置改革后,存在巨大全流通压力,人们担心会产生供求关系的不平衡;股权分置改革中仍然存在矛盾,尤其是人们对国营企业股权分置改革的决心还存在不确定预期;经济周期的不明朗也是影响目前市场走势的原因之一;股权分置只是我国证券市场中存在的问题之一,其它矛盾仍然存在。

因此,尽管我国正在进行股权分置改革,股票市场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反转形态。但是,制约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根本问题正在逐步解决,市场机制的作用正在加强,均衡股票市场条件正在形成之中。

从规范政府行为入手,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市场制度的基本内容。在计划经济中,由于计划经济的主要特征是政府与社会经济活动的内在融合,政府需要深层次地全面介入社会经济活动。而市场经济恰恰是要求政府退出社会经济活动,因而这是一种根本性的变革。在现代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方式采取了市场经济的形式,这就决定了政府体制及其政府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必须要反映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我国股票市场之所以是非均衡的市场,其原因之一就是政府行为仍然是按照过去计划经济的情况下来处理政府与股票市场关系的,将政府置于经济活动的中心地位。如果要建立均衡的股票市场,就必须要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规范政府行为、调整政府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使政府行为能反映股票市场的内在要求,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股权分置改革为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创造了条件。

在此基础上,政府要及时调整政策的着力点。要废除政府选择上市企业的体制,废除股票发行计划额度管理体制,建立市场选择企业上市的机制;建立股票发行市场定价的机制,使股票发行价格与市场价格趋于一致,减少暗箱操作与投机炒作的机会;要遵循市场规律,减少行政干预股市的频率,走出“信息救市”、“政策求市”的误区;建立股票市场专家决策系统,减少股市决策的盲目性、主观性、保证决策的科学性。

从公司治理入手,提高企业素质

股权分置的解决克服了我国证券市场原先存在的同股不同权的矛盾,解决了我国股票市场的制度缺陷,为提高我国股票市场的运行效率和市场活力创造了条件。但是,正如前面所讲,股权分置的解决只是为我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但不具备均衡股票市场的充分条件。股票市场的载体是上市公司,股票市场的发展使得企业需要不断地进行融资以支持扩张,而投资者则寻找合适的投资机会形成资本的保值增值,两者的有效结合一方面取决于市场的运行效率和制度完善,另一方面则取决于企业的公司治理是否规范。

股权分置的改革解决了市场制度与效率问题,但上市公司本身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我国上市公司的最直接问题就是经济效益低下,股票市场失去价值增值的源泉,投资人得不到应有的回报,而造成企业效益低下的原因是企业行为不规范。

现代经济理论将这种公司行为界定为一种制度安排,强调企业运作与股东的关系。柯林•梅耶将这一现象定义为“公司赖以代表和服务于它的投资者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它包括从公司董事会到执行人员激励计划的一切东西”;钱颖一将此定义为“用以处理不同利益相关者即股东、贷款人、管理人员和职工之间的关系的一整套制度安排”;林毅夫则定义为“所有者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管理和绩效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等。

从这些定义可以看出,公司治理是保持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以指导和控制公司运作的制度与规则,公司治理机制的任务在于通过促进利益各方(股东、管理层、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协作,实现利益各方的激励相容,以达到保护股东的利益和实现公司目标。

与规范上市公司相比,我国公司治理存在如下一些基本问题:产权约束不力;政府对企业管理层干预过多,企业目标政治化,无法实现企业运作机制的转换;内部人控制;董事会独立性不强、监事会的作用得不到切实发挥;缺乏规范的激励约束机制;小股东利益得不到切实的保障等等。

因此,要解决我国股票市场的内在矛盾,提高上市公司的素质,就必须解决公司治理问题:

第一,深化上市公司经营体制改革,重建股票市场的微观基础。公司体制是公司治理的条件。我国的上市公司只是在形式上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但并不具有股份公司的运行机制。只有对作为股票市场载体的上市公司进行彻底地改造,使上市公司的行为能够真正对市场机制做出反映,股票市场才具有均衡发展的条件。在此,最关键的问题,一是要建立有效的国有产权约束监督机制,解决国有产权约束不力的问题;二是要彻底解决行政干预企业的顽疾,建立企业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机制。

第二,建立激励监督约束机制,使董事、监事与经理层人员能够确实履行职责,从机制入手,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层之间相互制衡的权力运作体系。解决“内部人控制”问题,防范“道德风险”。

第三,规范信息披露机制,增加上市公司经营透明度,杜绝暗箱操作。一是使股东、债权人、监管部门、社会公众等能及时、准确、完整获得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问题,防止利用内幕消息进行炒作;二是对关联交易等事项的披露制定更严格的标准,防止内部人和大股东侵害上市公司和中小股东的利益;三是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监管,特别是加重处罚对中介机构的管理,保证中介机构出具的信息资料的客观性。

参考文献:

1.成思危主编.诊断与治疗:揭示中国的股票市场[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王国波,宋国良主编.资本陷阱[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3

3.[美]因特里格特著.李双杰等译.经济计量模型、技术与运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4.陈永新,刘用名主编.证券投资学[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第4篇

右图反映了某一股票的价格波动情况,从中可以看出( )

A 企业经营状况直接决定股票价格的波动

B 股票价格波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C 股票具有高风险、高收益同在的特点

D 股票价格的波动取决于股民的心理预期

这道双选题的正确答案是B和C。下面笔者结合高中教材和基本证券常识,针对四个选项进行详细分析,以期对广大师生今后的教与学有所助益。

1 关于A项的相关分析:企业经营状况直接决定股票价格的波动?

无论是商品交换还是股票这种资本证券的交换,交换的基础都是交换品的价值,从本质上说,交换品的价值决定交换品的价格。在马克思所讲的商品价值决定论中,商品的价值决定价格,价格围绕着商品价值波动,价格反映价值。资本的价值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现有资产的账面价值,另一部分是资本未来盈利的价值。股票的价格就是由不变的资产价值加上变动的盈利价值所共同决定的。由此看出,资本盈利的能力才是决定资本价格的核心。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因素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的经营方式、企业所处的行业背景等。一方面,纷繁复杂的各种信息和未来的不确定性影响了对于企业未来盈利评估的不确定性,从而影响了对企业估值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任何一个估值都不是静态的,都要根据随时出现的各种可能改变对企业盈利能力的信息而重新确立。这样,从两方面看资本的价值都是不确定和变化的。

资本估值的不确定导致价格的不确定,然而,价格有其合理空间,虽然有时候价格会因为某些因素偏离其合理空间,但完全脱离价值的炒作都是虚夸的、不真实的、盲目的和危险的。一只股票是这样,对于整个股票市场更是这样,没有真实价值支撑的价格只能是昙花一现,股票市场的虚假繁荣不但对经济实体没有好处,反而蕴藏着巨大的危险,典型的例证如荷兰郁金香投机风潮的颠覆、日本地产炒作泡沫的破裂等。

2 关于B项的相关分析:股票价格波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好坏对股票价格的影响确实很大,除此以外,股票价格的波动还时刻受到市场供求关系、宏观经济、政治、军事、经济周期循环、产业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市场利率、通货膨胀、汇率变化、国际收支状况、证券主管部门的政策与措施、资金的多少、人为操纵、投资者偏好、投资者预期、天灾人祸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甚至是一则虚假的消息都能引起股价的波动或震荡。可见,股价的涨跌波动、电脑屏幕上的指数、股票各种技术图形的变化,仅仅是复杂的股票市场中各方力量进行博弈的瞬间体现。要想准确预言股价短周期的涨跌变化情况,是不可能的。因为股票价格围绕其内在价值的上下波动是一个随机过程,没有任何轨迹可寻。

所有证券分析方法最终都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解释和预测股价的走势。不同的方法尝试从不同的路径和角度去把握市场。但是从短期来看,几乎没有办法准确地把握股价的涨跌。个体的力量在上述诸多因素面前经常显得微不足道,更何况信息不对称,对股票的了解和分析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所以,只有淡化影响短期波动的因素,重点分析影响价格长期基本走势的因素,才能找到一个确定的、一般性的规律。这正是遵循资源配置的规律,选择质地优良的上市公司从事价值投资的理念受到世人推崇的原因之一。

3 关于C项的相关分析:股票具有高风险、高收益同在的特点!

股票是资本的标签,股票的资本性决定了股票的收益性和风险性。股票的风险和收益不仅并存,而且对称。

股票的高收益性:投资者购买股票的动机是由于它能够给持有者带来预期’收益,即期值,包括股票的未来股息、红利收入、资本利得以及股本增值收益。从世界金融史来看,相对于其他金融投资品种,股票的投资回报率最高。据统计,如果在1925年拿出l美元投资美国金融品种。一直持有到1998年,那么,这70多年问,假如投资的是长期国债,1美元将变成45.83美元;如果是短期国债,1美元将变成14.21美元;如果是公司债券,1美元将变成56.70美元;如果是投资股市,1美元将变成2330.86美元!我国的股市发展虽然只有短短十几个春秋,但如果1990年底你在飞乐音响上市时,购买1万元的股票,一直持有到2007年,股价上涨超过了520倍,1万元人民币就变成了520万元人民币。

股票的高风险性:股票和风险是孪生子,股市风云永远变幻莫测,没人能够准确无误地预测股市行情。所谓股市中的风险是指在竞争中,由于未来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或各种事先无法预料的因素的影响,造成股价随机性的波动,使实际收益和预期收益发生背离,从而使投资者有蒙受损失甚至破产的可能。本质上讲,股票的风险就是企业经营的风险。从风险与收益的关系来看,证券投资风险可分为市场风险(叉称系统风险)和非市场风险(又称非系统风险)两种。

关于股票的高风险性,以股神巴菲特为例,2008年他以620亿美元的身价问鼎福布斯世界首富,到2009年却以370亿美元退居第二席,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一年来他的资产也缩水了200多亿美元。再如中国股市,以2007年10月16日为界,经历了一次由大牛到大熊的冰火两重天,前几年“傻子都赚钱”的赚钱效应,转眼之间便成了“股神也套牢”的悲惨局面。严酷的现实给广大股民进行了一次“股市有风险,人市需谨慎”的极为深刻的教育。

4 关于D项的相关分析:股票价格的波动取决于股民的心理预期?

第5篇

——AStudytotheDisequilibriumofChineseStockMarket

Abstract:ThespeculationandtheswellingstockbubblesisoneofthehotandtoughprobleminChinastockmarket.Inthisthesis,westudytheproblemfromtheangleofcompletionofshareholders’votingrights,andprovethatthereasonofdisequilibriuminChinesestockmarketisthattheincompletionoftheshareholders’votingrights.TheresearchofthisthesisindicatesthattodebasethespeculationandtheswellingstockbubblesofChinesestockmarket,thefundamentallymeasureistocompletetheshareholders’votingrights.

Keywords:stockmarket;shareholders’votingrights;incompletion;disequilibrium.

内容提要:投机气氛浓烈及其所导致的泡沫膨胀是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正是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使中国股票市场处于了非均衡状态。本文在推导出股票市场均衡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对股东投票权完备性与投资者行为选择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中国股票投资者投票权的非完备性及其所导致的投资者投机一致选择。本文的研究最终证明,中国股市非均衡状态的根本原因之一即在于投资者投票权的非完备性。这一研究表明,治理并降低我国股票市场的投机气氛浓烈、并最终使股市运行趋于均衡,根本性的措施是完善股东投票权。

关键词:股票市场股东投票权非完备性非均衡

一、引言

投资者行为是影响股票市场均衡状态的直接因素,而股票市场的均衡与否,则是股票市场的风险分散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能否充分发挥的前提性条件。正因此,对投资者行为及股票市场的均衡状态的研究,一直是金融经济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至今为止,有关此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归纳为三类文献。一是现代金融理论的有关研究,二是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此外,国内也有学者运用上述理论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均衡状态与投资者行为进行了相关的实证检验。

现代金融理论的核心是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说(EMH)、资产组合理论,以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EMH(Fama,1970)在假设投资者是理性无偏的基础上,从信息角度研究了资本市场的有效性问题,并隐含地认为在一个强有效的市场中,股票市场将达到均衡。

资产组合理论(Markowitz,1952)具体给出了理性投资者的行为特征①,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导出了投资者最佳投资组合的确定。其引申的含义是:当市场上所有的投资者都达到最优组合时,股票市场即达到均衡。

在Markowitz所定义的理性投资者的基础上,Sharpe(1964)和Lintner(1965)等人将EMH和投资组合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以一般均衡框架中的理性预期为基础的投资者行为模型——CAPM。CAPM中的投资者有着同质的收益率预期,以相同的方式解读信息,在此假定下,CAPM得出了投资者的最优投资决策应沿资本市场线进行的结论。而这里的资本市场线则规定了股票市场的均衡路径。

在运用上述理论对股票市场进行的大量实证检验工作中,发现了很多现代金融理论无法给出圆满解释的“异象(anomalies)”①,由此导致了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Finance)的产生。行为金融学认为②,金融投资过程首先是一个心理过程,如认知和情绪等;这些心理过程决定了投资者的行为选择,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及羊群效应等;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则导致了投资决策的制定;而由心理和行为所导致的投资决策偏差进一步引致了资产定价偏差。由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推论出:由于投资者行为(心理)所导致的资产定价偏差的存在,现实中的股票市场是不存在均衡状态的③。

国内学者的有关研究,一般是以现代金融理论或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结合中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和数据进行实证性研究。在运用现代金融理论的研究中,一般是以EMH方法检验中国股市的有效性,并证明了中国股市的弱有效或渐进有效(如吴世农,1996;张兵和李晓明,2003);或者以CAPM为基础观察中国股市投资者的行为选择,证明了中国股市中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存在(如宋军和吴冲锋,2001;孙培源和施东晖,2002的有关研究)。而以行为金融学为指导对中国股市问题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是张兵(2002)和何基报(2003)做出的。特别是何基报在行为金融理论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模型对中国股市投资者行为给以了实证检验,印证了行为金融理论的许多观点和推测,并揭示了不同市场因素对投资者行为选择的不同影响。

由上述文献回顾可见,就现代金融理论的研究来看,其所体现出的共同特点是:在对投资者行为的研究中继承了新古典的理论传统,即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风险规避的“典型”投资者。也就是说,其对投资者行为的研究并未给出更进一步的理论阐释。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则是第一次将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作为了关键变量给以了深入研究,也正因此使行为金融学对大量的市场“异象”给出了较为令人信服的解释。然而,一方面行为金融学本身还存在不成熟和有待完善的情况①,另一方面,行为金融学的有关研究也并未直接和明确地揭示投资者行为选择对股票市场均衡状态的影响。特别是,国内外的有关行为金融学文献中并未将中国股票市场的特有因素纳入到影响投资者行为的函数之中。上述不足无疑降低了以行为金融学(以及现代金融理论)解释中国股市投资者行为的准确程度。本文即试图从股票市场均衡的条件出发,一方面揭示投资者行为选择对股市均衡状态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将中国股市的特殊性之一——投资者投票权的非完备性——纳入研究视野,通过研究投票权非完备条件下的投资者行为选择,从理论上揭示中国股票市场非均衡状态的深层原因。

二、股票市场的均衡条件与投资者行为选择

这里我们首先对股票市场的均衡条件给出理论推导,以在此基础上揭示投资者行为选择对股票市场均衡的影响。这部分的研究一则从理论上论证了投资者行为选择对股市均衡的影响,二则为下文推导和论证中国股市的非均衡及其产生的原因提供理论基础。

(一)股票市场的均衡条件

假设有一个代表性的投资者,他所追求的目标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资本增值,其目标函数为:

(maxVt+i)=Et[](1)

该最优化方程中,Vt为t时期资本增值,Et为期望值,ρt为折现率,U(•)为效用函数,t为基期,i=1,2,…表示以后各期。该方程满足:

Vt+I=Pt+IKt+I-Pt+I-1Kt+I-1+dt+IKt+I-1(2)

方程(2)中Pt为t时期的股票价格,Kt为t时期的股票持有量,d为分红所得。如果在第t+i期代表性投资者所持有的股票数量与前期相同,即:Kt+i=Kt+i-1,则t+i期的资本增值为:

Vt+i=(Pt+i-Pt+i-1)Kt+i-1+dt+iKt+i-1(3)

即代表性投资者的资本增值(或者说效用最大化)取决于股票价格的变化和分红所得。而投资者的分红所得取决于上市公司的利润及其分红政策,即:

dt+iKt+i-1=atЛ(QtPt,,LtWt,Itrt)(4)

式中at为公司的分红政策,即分红部分占公司净利润的比例;Л为公司利润,它取决于公司的产量Qt及其价格Pt,,投入的劳动量Lt及其工资Wt,投入的资金量It及其社会平均利率rt。

由方程(4)可见,在公司分红政策at既定时,投资者分红所得直接与上市公司利润相关;当公司利润上升从而使得股票分红所得超过社会平均利率,即:

dt+i≥rt+i(5)

此时,会吸引代表性投资者增持股票,即:Kt+i>Kt+i-1;在股票供给不变时,投资者的增持行为必将导致股票价格的上升,即:Pt+i>Pt+i-1,由此得到代表性投资者的资产增值方程:

Vt+i=(Pt+i-Pt+i-1)(Kt+i-1+ΔKt+i)+dt+iKt+i-1

=ΔPt+iKt+i-1+ΔPt+iΔKt+i+dt+iKt+i-1(6)

在方程(5)的前提下所导致的方程(6)的结果,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加入股市或增持股票,其直接结果是,代表性投资者的股票持有量和股市价格都处于循环上升的状态,股票市场没有达到均衡状态。

方程(6)右边的第一项和第二项分别为股票价格变化所带来的资产增值变化及股票持有量变化所带来的资产价值变化,这两项之和即所谓资本利得。方程(6)右边的第三项为股票分红所带来的资产价值变化。

为了求解均衡位置,我们以MRt表示每单位股票在t期的边际收益,根据方程(6),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资本利得的边际收益MVt,即t期股票价格和股票持有量变化所带来的资产增值变化,即:

MVy=u,(Vt)PtKt(7)

另一部分为红利边际收益Mdt,即t期分红所得变化所带来的资产增值变化,则:

Mdt=u,(Vt)dt(8)

结合(7)(8)两式,以欧拉方程(EulerEquation)表述目标函数的求解结果:

Et(MRt+i)=ρiEi(MVt+i+1+Mdt+i+1)(9)

方程(9)的解可表达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一定条件下的稳定解St,另一部分为随机项Wt,即:

MRt=St+Wt(10)

式(10)右边的第一项St代表与市场因素有关的资产价格,它取决于对分红预期的折现值,即:

St=(11)

第二部分Wt是欧拉方程解的同质部分(HomogenousPart),它具有如下形态:

Et(Wt+1)=ρ-iWt(12)

式中,Wt,Wt+i……即为股票的泡沫要素,表示为{WT}。

假设我们观察t和t+n两个时期,n期边际收益的欧拉方程可以记为:

MRt=ρnEt(MVt+n)+(13)

当n趋于无穷大时,有:

MRt=limn∞[ρnEt(MVt+n)+](14)

方程(14)右边的第一项表示未来出售股票所得资本利得的预期边际收益的折现值;第二项表示如果持有股票,把红利累加到资产上而得到的预期增值。因此根据CAPM模型,此时MRt也就是其他代表性投资者未来t期购买股票的边际成本MCt。

由方程(14)可见,只有当方程右边第一项为0,也即方程(10)的随机项(泡沫因素)不存在,或者说目标函数的解来自于欧拉方程的稳定解,即:

MCt=limn∞[](15)

此时,代表性投资者购买股票的边际成本(即其持有股票的边际收益)与预期的边际收益(边际红利)相等,代表性投资者达到最优购买。也就是说,保证股票市场实现均衡的充要条件是资本利得的边际收益MVt=0,即代表性投资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增减股票持有量,且(从而)股票价格保持不变。换言之,当所有投资者都遵从“购买-持有”策略时,股票市场即达到均衡。

(二)投资者行为选择对股市均衡的影响

上文我们从理论上推导出了股票市场的均衡条件,这一条件对现实而言是较为严格的,至少股市中任何时候都有投资者在“买入-卖出”,而非“买入-持有”。这也就是说,现实中使投资者达到方程(15)的均衡购买的充要条件——资本利得的MVt=0并不存在。

然而从上述股市均衡条件的推导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一个重要结论是:股票市场的均衡与否取决于投资者的行为选择。这是因为,方程(15)表述的均衡条件,实际上即是对目标函数进行求解而得到的,而在这一求解过程中,能够使股票市场达到均衡的只是方程(10)右侧的第一项因素St——即对分红预期的折现。这说明,只有当投资者的行为基于分红(预期)因素时,即方程(10)所示的股票泡沫因素{WT}不存在时,从而资本利得的边际收益MVt=0,股票市场才能达到均衡。反过来说,如果投资者的行为选择主要基于资本利得(预期)因素时,股票市场的运行将处于累积性非均衡状态①。也就是说,股票市场的均衡与否是由投资者的行为选择所决定的。

由以上分析可见,投资者的行为选择是影响股票市场均衡与否的根本因素。而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决定投资者行为选择的因素又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从理论上看,决定股票市场均衡状态的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影响和决定投资者行为选择的因素。这一因素,即是下文的研究所揭示的股东投票权的完备与否。

三、股东投票权完备性与投资者行为选择

股票市场均衡与否直接导源于投资者的行为选择,而据我们的研究(李学峰,2003a),影响和决定中国股市投资者行为选择的根本因素之一是股东投票权的完备与否。

(一)股东投票权完备性的标准与中国股市投资者投票权的非完备性

根据已有的研究(张军,1991),我们(李学峰,2003)明确给出了股东投票权完备的充要条件:

1,对资源的各种权利的决定必须由一个团体(Group)表决做出(即用手投票);

2,对团体表决通过的决定不同意或不满意时,团体中的成员可采取“用脚投票(VotingWithFeet)”的方式,转让其权利,退出该团体。

我们将上述投票权完备性的充要条件概括为股东投票权完备的“两权具备”。进一步说,这里的两权具备,是指两权的同时具备,即股东团体本身要同时具备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的权利与机制;并且股东团体中的每个成员也都同时具备用手投票与用脚投票的权利。这即是衡量股东投票权完备与否的标准。

根据上述投票权完备性的标准,我们来考察中国股市投资者的投票权安排。首先,已有的研究(Fama,1998;Hart,1998)已经从理论上证实,由于风险分散对(用手)投票权的替代①和投票权效应的外部性及其所导致的“搭便车”②现象,投资者的最优选择是放弃用手投票权。从中国上市公司的现实看,投资者放弃用手投票权往往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现实中,由大股东所控制的董事会、股东大会等集体决策的组织机构,往往对投资者(用手)投票权的行使规定许多歧视性限制(如所持股票必须达到一定比例,比如5%),或对由中小投资者所提出的提议不予表决、拖延不办等。这也就使得广大投资者不仅是理论上“不愿行使”(用手)投票权,而且也是现实中“不能行使”投票权。因此我们说,现实中投资者的投票权是非完备的——没有完备的用手投票的权利。

其次,在中国股票市场上,投资者所拥有的用脚投票的权利也是不完备的。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用脚投票都不仅仅是一种权利,而更是一种机制。这主要是源于用脚投票会对公司本身会产生三种影响:一是投资者不满意时,抛出股票会使公司价值下降,并影响公司(及其管理层)的市场形象与声誉,即用脚投票权具有信号传递功能;二是会使公司失去进一步融资的能力;三是投资者的用脚投票,会启动资本市场的接管机制,使公司处于有可能被潜在收购者购并的境地。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直接威胁到公司管理层或原有大股东的地位。然而,在中国资本市场上,一则据有关研究(李学峰,李向前,2001),由于大股东的绝对控股(占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60%强)地位及其这一地位的不可替代——大股东股权的非流通性①,使得真正意义上的接管机制并不存在,从而使现任管理层或大股东无须担忧地位或利益的丧失;二则由于市场的投机一致性(下文将给以证明),因此股价下跌对公司的价值、声誉等的影响根本不起衡量作用,即信号传递功能失效,并因此导致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也不会产生影响。

总之,对中国的股票投资者而言,一方面他无用手投票的权利(或行使权利的激励);另一方面,其拥有的用脚投票权利本身也是不成熟的。因此我们说中国股票市场中的投资者投票权是非完备的。

(二)投票权非完备条件下中国股市投资者的行为选择

就股市投资者的投资目的或方式来看,无外乎三种类型:一是进行长期投资,以期通过参与公司治理、维护自身权益,达到分享公司业绩的增长带来的分红的增加(及资产增值);二是进行战略投资,以期通过股权收购达到逐步控制上市公司的目的;三是进行短期投资,以求得差价收益。我们可以将前两种投资目的下的投资行为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投资,而将第三种投资行为称为投机。

然而,根据上文的研究,一方面中国股市中投资者的用手投票权是不完备的,从而使其空有股东身份而无股东权力。这种情况下,再加上现实中大股东对投资者权益的侵害,也就使得长期投资行为并非投资者的最优选择;另一方面投资者的用脚投票权也是不完备的(如接管机制的空缺),这也就使得通过战略性投资达到接管上市公司的目的只是理论上的推论而毫无现实可行性②。这两方面情况下,我们可以假设真正的投资收益是趋于零的,或者说,投资者唯一可行的投资目的即是博取差价收益——投机。在这一条件下我们来考察投资者的行为选择。为了理论分析的便利,我们再做出进一步的假设:投机股票的总收益为10①,投机成本为1;股票二级市场存在机构和个人两类投资者;在两类投资者共同投机的情况下,机构所得大于个人所得,比如机构得收益6(净收益为6-1=5),个人得收益4(净收益为4-1=3)。

在以上分析和假设条件下,我们可构造出中国股票市场中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博弈的支付矩阵如下:

机构

投机投资

3,59,-1

-1,9-1,-1

个投机

人投资

在上述博弈过程中,无论个人投资者选择何种战略,机构投资者的占优战略(Dominantstrategy)是“投机”,比如,个人选择“投机”,机构若选择“投资”得净收益-1(投资收益0减去投资成本1,下同),而选择“投机”则可得净收益为5;如果个人选择“投资”,机构选择“投机”得净收益9,而选择“投资”则收益为-1。因此“投机”是机构投资者的最优选则②。同理,无论机构投资者选择何种战略,个人投资者的占优战略也是“投机”。因此,该博弈模型中“投机,投机”为纳什均衡(NashEquilibrium),个人与机构双方各得净收益为3和5。

上述博弈结果是在投资者放弃长期投资和战略投资的情况下达到的,而投资者放弃该两项投资目的(或方式)的原因,则在于中国股市投资者投票权的非完备性。也就是说,投票权的非完备性导致了股市投资者的最优行为选择即是投机一致性。

四、投资者投机一致与中国股票市场的非均衡

上文的研究证明,在投票权非完备的条件下,中国股市投资者表现出了投机一致性的行为选择。而当股票市场中所有参与者都以投机作为其最优选择时,股市的非均衡也就成为了必然的结果。

一方面,前文在推导股票市场的均衡条件时我们已经证明,只有当方程(14)右边第一项为0,也即方程(10)的泡沫因素不存在时,股票市场才能趋于均衡。而根据ChristianGilles和StephenF.Leroy(1992)的定义,所谓股市泡沫,即是股票价值中不基于未来红利预期的部分。据此,我们将方程(6)和方程(9)结合到一起,导出如下方程:

Pt=()Et(dt+i+Pt+i)(16)

方程(16)即是股票价格的随机差分方程。其中Pt是t期的股票价格,()代表预期收益率的贴现而产生的资本利得,dt+1是下一期的红利,Et(•)是基于t期所得到的信息(包括预期红利和预期股票价格)的条件期望值。该方程实际上即是资产定价理论的核心:股票价格由资本利得和分红两部分决定。为突出主题并为了求证的方便,我们假设ρ为常数(这并不影响分析结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方程(16)进行n次迭代,得到:

Pt=()iEt(dt+i)+()nEt(Pt+n)(17)

差分方程(17)的一般解为:

Pt=()iEt(dt+i)+Wt(18)

方程(18)中,bt=Et(bt+i)/(1+ρ),它是该股票投资收益率ρ的充要条件。(18)式右边第一项为股票的基础收益(即资本利得与分红收益),第二项Wt即是方程(10)表明的股市泡沫。(18)式这一对(16)式的求解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股市泡沫在任何股票市场中都是一种常态存在。但问题是,当某一股票市场中所有投资者都以投机为目的,而不再考虑分红收益之时①,我们即可假设(18)式中的Et(dt+i)=0,从而得到:

Pt=Wt(19)

由公式(19)可见,当一个股票市场中投机盛行、或者是投资者都以追求资本利得(投机)为其最优选择之时,股市泡沫即成为一种累积性的常态存在,从而股票市场的均衡条件也就无法得到满足。

另一方面,正如方程(15)的均衡条件所显示的,当所有投资者都遵从“购买-持有”策略时,股票市场即达到均衡。虽然这一条件对现实而言是较为严格的,但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一个重要推论是:股票市场的换手率越低,即投资者对股票的持有期越长,亦即投资者越是趋近于“买入-持有”策略,则股市将越趋于均衡。然而,在上文所证明的投资者投机一致性的行为选择下,其必然的结果即是股市换手率的不断上升(见表1)。

表(1)给出了我国股票市场的换手率。从世界其它股票市场(包括新兴市场)的情况看,其换手率相当低,且比较稳定,甚至表现出换手率下降的特征,比如1992年至1996年间,美国纽约股市的换手率在50%——60%之间,东京股市在20%——30%之间,韩国、伦敦、中国香港地区、泰国和新加坡股市则呈稳定下降的趋势。而由表(1)的数据可见,我国沪深股市的换手率远高于其他股票市场,且起伏很大。除我国台湾股市1995年换手率(为243%)高于同年的深圳股市外,我国深沪两大股市换手率可谓雄踞世界股市之首。正如方程(15)所暗示的,过高的换手率即表明了我国股票市场非均衡的现实,而其根源则在于投票权非完备条件下投资者行为选择中的投机一致性。

表1我国股市换手率(%)

年份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上海341787396591425297399499244197——

深圳213472180902489284412436287280244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期货市场统计年鉴199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2002市场资料》;《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统计年鉴2003》。

五、小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政策建议与启示:

1,本文的研究证明,我国股市的非均衡运行(以及股票市场中存在的投机气氛浓烈等热点和难点问题),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本文所揭示的投票权的非完备性;而且,重要的是,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各类投资者在其投票权不完备条件下的理性选择所致。这也就提示我们,治理中国股市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当然需要从监管手段、政策法律等方面进行规制,但更为重要的,则是应从投资者投票权完备性的角度出发进行根本性治理,如尽快实行累积投票权、表决权信托等制度;以及使我国的股票市场具有完善的接管机制。这样,才能通过博弈规则的改变,而改变各方参与人的行为选择。

2,本文的研究从理论上证明了影响股市均衡状态的根本性因素是投资者的行为选择,而(特别是在中国)影响投资者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则在于其投票权的完备与否。从资本市场较发达的国家看,其投资者投票权基本上是完备的(尽管也存在着Hart等人的研究所揭示的投资者对用手投票权的主动放弃),因此投票权完备性问题对投资者行为选择的影响程度较低。而在中国,正是由于投资者投票权的非完备性,导致了投资者的投机一致选择。这一研究启示我们,尽管行为金融学所揭示的各种“异象”及其背后的投资者行为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但正是由于中国股市的特殊性,也就需要我们从更为“中国化”的因素和角度入手,研究决定中国股市投资者行为选择的特有因素及其对股票市场运行的影响。参考文献:

何基报,2003:《什么影响着投资者的交易》,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研究报告。

李学峰,2003:《上市公司股东投票权非完备性与股东行为选择》[J],《证券市场导报》第3期。

李学峰,2004:《大股东投票权非完备性及其对中小股东的侵害》,《南开经济研究》第4期。

宋军,吴冲锋,2001:《基于分散度的金融市场羊群行为研究》,《经济研究》第11期。

孙培源,施东晖,2002:《基于CAPM的中国股市羊群行为研究》,《经济研究》第2期。

徐滇庆,于宗先,王金利,2000:《泡沫经济与金融危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兵,2002:《行为金融理论及在中国股市的应用》,《经济管理》第22期。

张兵,李晓明,2003:《中国股票市场的渐进有效性研究》,《经济研究》第1期。

张军,1991:《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三联出版社。

克里斯蒂•吉勒斯,斯蒂芬•F•勒鲁瓦,2000:《资产价格泡沫》[M],载于彼得•纽曼等,《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

尤金•法马,1998:《问题与企业理论》[M],载于陈郁编译《所有权、控制与激励》,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6篇

——a study to the disequilibrium of chinese stock market

abstract:the speculation and the swelling stock bubbles is one of the hot and tough problem in china stock market. in this thesis, we study the problem from the angle of completion of shareholders’ voting rights, and prove that the reason of disequilibrium in chinese stock market is that the incompletion of the shareholders’ voting rights. the research of this thesis indicates that to debase the speculation and the swelling stock bubbles of chinese stock market, the fundamentally measure is to complete the shareholders’ voting rights.

key words: stock market; shareholders’ voting rights; incompletion; disequilibrium.

内容提要:投机气氛浓烈及其所导致的泡沫膨胀是中国股票市场存在的焦点问题之一,也正是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使中国股票市场处于了非均衡状态。本文在推导出股票市场均衡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对股东投票权完备性与投资者行为选择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中国股票投资者投票权的非完备性及其所导致的投资者投机一致选择。本文的研究最终证明,中国股市非均衡状态的根本原因之一即在于投资者投票权的非完备性。这一研究表明,治理并降低我国股票市场的投机气氛浓烈、并最终使股市运行趋于均衡,根本性的措施是完善股东投票权。

关键词:股票市场 股东投票权 非完备性 非均衡

一、引言

投资者行为是影响股票市场均衡状态的直接因素,而股票市场的均衡与否,则是股票市场的风险分散功能和资源配置功能能否充分发挥的前提性条件。正因此,对投资者行为及股票市场的均衡状态的研究,一直是金融经济学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至今为止,有关此问题的研究大致可归纳为三类文献。一是现代金融理论的有关研究,二是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此外,国内也有学者运用上述理论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均衡状态与投资者行为进行了相关的实证检验。

现代金融理论的核心是资本市场有效性假说(emh)、资产组合理论,以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emh(fama,1970)在假设投资者是理性无偏的基础上,从信息角度研究了资本市场的有效性问题,并隐含地认为在一个强有效的市场中,股票市场将达到均衡。

资产组合理论(markowitz,1952)具体给出了理性投资者的行为特征①,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导出了投资者最佳投资组合的确定。其引申的含义是:当市场上所有的投资者都达到最优组合时,股票市场即达到均衡。

在markowitz所定义的理性投资者的基础上,sharpe (1964) 和lintner(1965)等人将emh和投资组合理论结合起来,建立了一个以一般均衡框架中的理性预期为基础的投资者行为模型——capm。capm中的投资者有着同质的收益率预期,以相同的方式解读信息,在此假定下,capm得出了投资者的最优投资决策应沿资本市场线进行的结论。而这里的资本市场线则规定了股票市场的均衡路径。

在运用上述理论对股票市场进行的大量实证检验工作中,发现了很多现代金融理论无法给出圆满解释的“异象(anomalies)”①,由此导致了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的产生。行为金融学认为②,金融投资过程首先是一个心理过程,如认知和情绪等;这些心理过程决定了投资者的行为选择,如过度自信、损失厌恶,及羊群效应等;投资者的行为特征则导致了投资决策的制定;而由心理和行为所导致的投资决策偏差进一步引致了资产定价偏差。由行为金融学的研究我们可以推论出:由于投资者行为(心理)所导致的资产定价偏差的存在,现实中的股票市场是不存在均衡状态的③。

国内学者的有关研究,一般是以现代金融理论或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方法,结合中国股票市场的实际情况和数据进行实证性研究。在运用现代金融理论的研究中,一般是以emh方法检验中国股市的有效性,并证明了中国股市的弱有效或渐进有效(如吴世农,1996;张兵和李晓明,2003);或者以capm为基础观察中国股市投资者的行为选择,证明了中国股市中投资者羊群行为的存在(如宋军和吴冲锋,2001;孙培源和施东晖,2002的有关研究)。而以行为金融学为指导对中国股市问题的研究,较有代表性的文献是张兵(2002)和何基报(2003)做出的。特别是何基报在行为金融理论的基础上,运用logistic模型对中国股市投资者行为给以了实证检验,印证了行为金融理论的许多观点和推测,并揭示了不同市场因素对投资者行为选择的不同影响。

由上述文献回顾可见,就现代金融理论的研究来看,其所体现出的共同特点是:在对投资者行为的研究中继承了新古典的理论传统,即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追求效用最大化的、风险规避的“典型”投资者。也就是说,其对投资者行为的研究并未给出更进一步的理论阐释。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则是第一次将投资者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作为了关键变量给以了深入研究,也正因此使行为金融学对大量的市场“异象”给出了较为令人信服的解释。然而,一方面行为金融学本身还存在不成熟和有待完善的情况①,另一方面,行为金融学的有关研究也并未直接和明确地揭示投资者行为选择对股票市场均衡状态的影响。特别是,国内外的有关行为金融学文献中并未将中国股票市场的特有因素纳入到影响投资者行为的函数之中。上述不足无疑降低了以行为金融学(以及现代金融理论)解释中国股市投资者行为的准确程度。本文即试图从股票市场均衡的条件出发,一方面揭示投资者行为选择对股市均衡状态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将中国股市的特殊性之一——投资者投票权的非完备性——纳入研究视野,通过研究投票权非完备条件下的投资者行为选择,从理论上揭示中国股票市场非均衡状态的深层原因。

二、股票市场的均衡条件与投资者行为选择

这里我们首先对股票市场的均衡条件给出理论推导,以在此基础上揭示投资者行为选择对股票市场均衡的影响。这部分的研究一则从理论上论证了投资者行为选择对股市均衡的影响,二则为下文推导和论证中国股市的非均衡及其产生的原因提供理论基础。

(一)股票市场的均衡条件

假设有一个代表性的投资者,他所追求的目标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的资本增值,其目标函数为:

(maxvt+i) =et[ ] (1)

该最优化方程中,vt为t时期资本增值,et为期望值,ρt为折现率,u(•)为效用函数,t为基期,i=1,2,…表示以后各期。该方程满足:

vt+i=pt+ikt+i-pt+i-1kt+i-1+dt+ikt+i-1 (2)

方程(2)中pt为t时期的股票价格,kt为t时期的股票持有量,d为分红所得。如果在第t+i期代表性投资者所持有的股票数量与前期相同,即:kt+i=kt+i-1,则t+i期的资本增值为:

vt+i=(pt+i-pt+i-1)kt+i-1+dt+ikt+i-1 (3)

即代表性投资者的资本增值(或者说效用最大化)取决于股票价格的变化和分红所得。而投资者的分红所得取决于上市公司的利润及其分红政策,即:

dt+ikt+i-1=atл(qtpt,, ltwt, itrt) (4)

式中at为公司的分红政策,即分红部分占公司净利润的比例;л为公司利润,它取决于公司的产量qt及其价格pt,,投入的劳动量lt及其工资wt,投入的资金量it及其社会平均利率rt。

由方程(4)可见,在公司分红政策at既定时,投资者分红所得直接与上市公司利润相关;当公司利润上升从而使得股票分红所得超过社会平均利率,即:

dt+i≥rt+i (5)

此时,会吸引代表性投资者增持股票,即:kt+i>kt+i-1;在股票供给不变时,投资者的增持行为必将导致股票价格的上升,即:pt+i> pt+i-1,由此得到代表性投资者的资产增值方程:

vt+i=(pt+i-pt+i-1)(kt+i-1+δkt+i)+dt+ikt+i-1

=δpt+ikt+i-1+δpt+iδkt+i+dt+ikt+i-1 (6)

在方程(5)的前提下所导致的方程(6)的结果,会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加入股市或增持股票 ,其直接结果是,代表性投资者的股票持有量和股市价格都处于循环上升的状态,股票市场没有达到均衡状态。

方程(6)右边的第一项和第二项分别为股票价格变化所带来的资产增值变化及股票持有量变化所带来的资产价值变化,这两项之和即所谓资本利得。方程(6)右边的第三项为股票分红所带来的资产价值变化。

为了求解均衡位置,我们以mrt表示每单位股票在t期的边际收益,根据方程(6),它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资本利得的边际收益mvt,即t期股票价格和股票持有量变化所带来的资产增值变化,即:

mvy=u,(vt) ptkt (7)

另一部分为红利边际收益mdt,即t期分红所得变化所带来的资产增值变化,则:

mdt=u,(vt) dt (8)

结合(7)(8)两式,以欧拉方程(euler equation)表述目标函数的求解结果:

et(mrt+i)=ρiei(mvt+i+1+mdt+i+1) (9)

方程(9)的解可表达为两部分:一部分为一定条件下的稳定解st,另一部分为随机项wt,即:

mrt=st+wt (10)

式(10)右边的第一项st代表与市场因素有关的资产价格,它取决于对分红预期的折现值,即:

st= (11)

第二部分wt是欧拉方程解的同质部分(homogenous part),它具有如下形态:

et(wt+1)=ρ-iwt (12)

式中,wt,wt+i……即为股票的泡沫要素,表示为{wt}。

假设我们观察t和t+n两个时期,n期边际收益的欧拉方程可以记为:

mrt=ρnet(mvt+n)+ (13)

当n趋于无穷大时,有:

mrt=limn∞[ρnet(mvt+n)+ ] (14)

方程(14)右边的第一项表示未来出售股票所得资本利得的预期边际收益的折现值;第二项表示如果持有股票,把红利累加到资产上而得到的预期增值。因此根据capm模型,此时mrt也就是其他代表性投资者未来t期购买股票的边际成本mct。

由方程(14)可见,只有当方程右边第一项为0,也即方程(10)的随机项(泡沫因素)不存在,或者说目标函数的解来自于欧拉方程的稳定解,即:

mct=limn∞[ ] (15)

此时,代表性投资者购买股票的边际成本(即其持有股票的边际收益)与预期的边际收益(边际红利)相等,代表性投资者达到最优购买。也就是说,保证股票市场实现均衡的充要条件是资本利得的边际收益mvt=0,即代表性投资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增减股票持有量,且(从而)股票价格保持不变。换言之,当所有投资者都遵从“购买-持有”策略时,股票市场即达到均衡。

(二)投资者行为选择对股市均衡的影响

上文我们从理论上推导出了股票市场的均衡条件,这一条件对现实而言是较为严格的,至少股市中任何时候都有投资者在“买入-卖出”,而非“买入-持有”。这也就是说,现实中使投资者达到方程(15)的均衡购买的充要条件——资本利得的mvt=0并不存在。

然而从上述股市均衡条件的推导过程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一个重要结论是:股票市场的均衡与否取决于投资者的行为选择。这是因为,方程(15)表述的均衡条件,实际上即是对目标函数进行求解而得到的,而在这一求解过程中,能够使股票市场达到均衡的只是方程(10)右侧的第一项因素st——即对分红预期的折现。这说明,只有当投资者的行为基于分红(预期)因素时,即方程(10)所示的股票泡沫因素{wt}不存在时,从而资本利得的边际收益mvt=0,股票市场才能达到均衡。反过来说,如果投资者的行为选择主要基于资本利得(预期)因素时,股票市场的运行将处于累积性非均衡状态①。也就是说,股票市场的均衡与否是由投资者的行为选择所决定的。

由以上分析可见,投资者的行为选择是影响股票市场均衡与否的根本因素。而我们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决定投资者行为选择的因素又是什么呢?也就是说,从理论上看,决定股票市场均衡状态的更深层的原因,在于影响和决定投资者行为选择的因素。这一因素,即是下文的研究所揭示的股东投票权的完备与否。

三、股东投票权完备性与投资者行为选择

股票市场均衡与否直接导源于投资者的行为选择,而据我们的研究(李学峰,2003a),影响和决定中国股市投资者行为选择的根本因素之一是股东投票权的完备与否。

(一)股东投票权完备性的标准与中国股市投资者投票权的非完备性

根据已有的研究(张军,1991),我们(李学峰, 2003)明确给出了股东投票权完备的充要条件:

1,对资源的各种权利的决定必须由一个团体(group)表决做出(即用手投票);

2,对团体表决通过的决定不同意或不满意时,团体中的成员可采取“用脚投票(voting with feet)”的方式,转让其权利,退出该团体。

我们将上述投票权完备性的充要条件概括为股东投票权完备的“两权具备”。进一步说,这里的两权具备,是指两权的同时具备,即股东团体本身要同时具备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的权利与机制;并且股东团体中的每个成员也都同时具备用手投票与用脚投票的权利。这即是衡量股东投票权完备与否的标准。

根据上述投票权完备性的标准,我们来考察中国股市投资者的投票权安排。首先,已有的研究(fama,1998;hart,1998)已经从理论上证实,由于风险分散对(用手)投票权的替代①和投票权效应的外部性及其所导致的“搭便车”②现象,投资者的最优选择是放弃用手投票权。从中国上市公司的现实看,投资者放弃用手投票权往往也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现实中,由大股东所控制的董事会、股东大会等集体决策的组织机构,往往对投资者(用手)投票权的行使规定许多歧视性限制(如所持股票必须达到一定比例,比如5%),或对由中小投资者所提出的提议不予表决、拖延不办等。这也就使得广大投资者不仅是理论上“不愿行使”(用手)投票权,而且也是现实中“不能行使”投票权。因此我们说,现实中投资者的投票权是非完备的——没有完备的用手投票的权利。

其次,在中国股票市场上,投资者所拥有的用脚投票的权利也是不完备的。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看,用脚投票都不仅仅是一种权利,而更是一种机制。这主要是源于用脚投票会对公司本身会产生三种影响:一是投资者不满意时,抛出股票会使公司价值下降,并影响公司(及其管理层)的市场形象与声誉,即用脚投票权具有信号传递功能;二是会使公司失去进一步融资的能力;三是投资者的用脚投票,会启动资本市场的接管机制,使公司处于有可能被潜在收购者购并的境地。上述三种情况都有可能直接威胁到公司管理层或原有大股东的地位。然而,在中国资本市场上,一则据有关研究(李学峰,李向前,2001),由于大股东的绝对控股(占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60%强)地位及其这一地位的不可替代——大股东股权的非流通性①,使得真正意义上的接管机制并不存在,从而使现任管理层或大股东无须担忧地位或利益的丧失;二则由于市场的投机一致性(下文将给以证明),因此股价下跌对公司的价值、声誉等的影响根本不起衡量作用,即信号传递功能失效,并因此导致对上市公司的再融资也不会产生影响。

总之,对中国的股票投资者而言,一方面他无用手投票的权利(或行使权利的激励);另一方面,其拥有的用脚投票权利本身也是不成熟的。因此我们说中国股票市场中的投资者投票权是非完备的。

(二)投票权非完备条件下中国股市投资者的行为选择

就股市投资者的投资目的或方式来看,无外乎三种类型:一是进行长期投资,以期通过参与公司治理、维护自身权益,达到分享公司业绩的增长带来的分红的增加(及资产增值);二是进行战略投资,以期通过股权收购达到逐步控制上市公司的目的;三是进行短期投资,以求得差价收益。我们可以将前两种投资目的下的投资行为称为真正意义上的投资,而将第三种投资行为称为投机。

然而,根据上文的研究,一方面中国股市中投资者的用手投票权是不完备的,从而使其空有股东身份而无股东权力。这种情况下,再加上现实中大股东对投资者权益的侵害,也就使得长期投资行为并非投资者的最优选择;另一方面投资者的用脚投票权也是不完备的(如接管机制的空缺),这也就使得通过战略性投资达到接管上市公司的目的只是理论上的推论而毫无现实可行性②。这两方面情况下,我们可以假设真正的投资收益是趋于零的,或者说,投资者唯一可行的投资目的即是博取差价收益——投机。在这一条件下我们来考察投资者的行为选择。为了理论分析的便利,我们再做出进一步的假设:投机股票的总收益为10①,投机成本为1;股票二级市场存在机构和个人两类投资者;在两类投资者共同投机的情况下,机构所得大于个人所得,比如机构得收益6(净收益为6-1=5),个人得收益4(净收益为4-1=3)。

在以上分析和假设条件下,我们可构造出中国股票市场中机构投资者与个人投资者博弈的支付矩阵如下:

机构

投机 投资

3,5 9,-1

-1,9 -1,-1

个 投机

人 投资

在上述博弈过程中,无论个人投资者选择何种战略,机构投资者的占优战略(dominant strategy)是“投机”,比如,个人选择“投机”,机构若选择“投资”得净收益-1(投资收益0减去投资成本1,下同),而选择“投机”则可得净收益为5;如果个人选择“投资”,机构选择“投机”得净收益9,而选择“投资”则收益为-1。因此“投机”是机构投资者的最优选则②。同理,无论机构投资者选择何种战略,个人投资者的占优战略也是“投机”。因此,该博弈模型中“投机,投机”为纳什均衡(nash equilibrium),个人与机构双方各得净收益为3和5。

上述博弈结果是在投资者放弃长期投资和战略投资的情况下达到的,而投资者放弃该两项投资目的(或方式)的原因,则在于中国股市投资者投票权的非完备性。也就是说,投票权的非完备性导致了股市投资者的最优行为选择即是投机一致性。

四、投资者投机一致与中国股票市场的非均衡

上文的研究证明,在投票权非完备的条件下,中国股市投资者表现出了投机一致性的行为选择。而当股票市场中所有参与者都以投机作为其最优选择时,股市的非均衡也就成为了必然的结果。

一方面,前文在推导股票市场的均衡条件时我们已经证明,只有当方程(14)右边第一项为0,也即方程(10)的泡沫因素不存在时,股票市场才能趋于均衡。而根据christian gilles和stephen f.leroy(1992)的定义,所谓股市泡沫,即是股票价值中不基于未来红利预期的部分。据此,我们将方程(6)和方程(9)结合到一起,导出如下方程:

pt=( )et(dt+i+pt+i) (16)

方程(16)即是股票价格的随机差分方程。其中pt是t期的股票价格,( )代表预期收益率的贴现而产生的资本利得,dt+1是下一期的红利,et (•)是基于t期所得到的信息(包括预期红利和预期股票价格)的条件期望值。该方程实际上即是资产定价理论的核心:股票价格由资本利得和分红两部分决定。为突出主题并为了求证的方便,我们假设ρ为常数(这并不影响分析结果),在此基础上我们对方程(16)进行n次迭代,得到:

pt= ( )iet(dt+i)+( )net(pt+n) (17)

差分方程(17)的一般解为:

pt= ( )iet(dt+i)+wt (18)

方程(18)中,bt=et(bt+i)/ (1+ρ),它是该股票投资收益率ρ的充要条件。(18)式右边第一项为股票的基础收益(即资本利得与分红收益),第二项wt即是方程(10)表明的股市泡沫。(18)式这一对(16)式的求解结果进一步证明了股市泡沫在任何股票市场中都是一种常态存在。但问题是,当某一股票市场中所有投资者都以投机为目的,而不再考虑分红收益之时①,我们即可假设(18)式中的et(dt+i)=0,从而得到:

pt= wt (19)

由公式(19)可见,当一个股票市场中投机盛行、或者是投资者都以追求资本利得(投机)为其最优选择之时,股市泡沫即成为一种累积性的常态存在,从而股票市场的均衡条件也就无法得到满足。

另一方面,正如方程(15)的均衡条件所显示的,当所有投资者都遵从“购买-持有”策略时,股票市场即达到均衡。虽然这一条件对现实而言是较为严格的,但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一个重要推论是:股票市场的换手率越低,即投资者对股票的持有期越长,亦即投资者越是趋近于“买入-持有”策略,则股市将越趋于均衡。然而,在上文所证明的投资者投机一致性的行为选择下,其必然的结果即是股市换手率的不断上升(见表1)。

表(1)给出了我国股票市场的换手率。从世界其它股票市场(包括新兴市场)的情况看,其换手率相当低,且比较稳定,甚至表现出换手率下降的特征,比如1992年至1996年间,美国纽约股市的换手率在50%——60%之间,东京股市在20%——30%之间,韩国、伦敦、中国香港地区、泰国和新加坡股市则呈稳定下降的趋势。而由表(1)的数据可见,我国沪深股市的换手率远高于其他股票市场,且起伏很大。除我国台湾股市1995年换手率(为243%)高于同年的深圳股市外,我国深沪两大股市换手率可谓雄踞世界股市之首。正如方程(15)所暗示的,过高的换手率即表明了我国股票市场非均衡的现实,而其根源则在于投票权非完备条件下投资者行为选择中的投机一致性。

表1 我国股市换手率 (%)

年份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上海 341 787 396 591 425 297 399 499 244 197 ——

深圳 213 472 180 902 489 284 412 436 287 280 244

资料来源:《中国证券期货市场统计年鉴1999年》;《上海证券交易所2002市场资料》;《深圳证券交易所市场统计年鉴2003》。

五、小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的政策建议与启示:

1,本文的研究证明,我国股市的非均衡运行(以及股票市场中存在的投机气氛浓烈等热点和难点问题),其根本原因即在于本文所揭示的投票权的非完备性;而且,重要的是,这些问题的产生,都是各类投资者在其投票权不完备条件下的理性选择所致。这也就提示我们,治理中国股市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我们当然需要从监管手段、政策法律等方面进行规制,但更为重要的,则是应从投资者投票权完备性的角度出发进行根本性治理,如尽快实行累积投票权、表决权信托等制度;以及使我国的股票市场具有完善的接管机制。这样,才能通过博弈规则的改变,而改变各方参与人的行为选择。

2,本文的研究从理论上证明了影响股市均衡状态的根本性因素是投资者的行为选择,而(特别是在中国)影响投资者行为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则在于其投票权的完备与否。从资本市场较发达的国家看,其投资者投票权基本上是完备的(尽管也存在着hart等人的研究所揭示的投资者对用手投票权的主动放弃),因此投票权完备性问题对投资者行为选择的影响程度较低。而在中国,正是由于投资者投票权的非完备性,导致了投资者的投机一致选择。这一研究启示我们,尽管行为金融学所揭示的各种“异象”及其背后的投资者行为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但正是由于中国股市的特殊性,也就需要我们从更为“中国化”的因素和角度入手,研究决定中国股市投资者行为选择的特有因素及其对股票市场运行的影响。

参考文献:

何基报,2003:《什么影响着投资者的交易》,深圳证券交易所综合研究所研究报告。

李学峰,2003:《上市公司股东投票权非完备性与股东行为选择》[j],《证券市场导报》第3期。

李学峰,2004:《大股东投票权非完备性及其对中小股东的侵害》,《南开经济研究》第4期。

宋军,吴冲锋,2001:《基于分散度的金融市场羊群行为研究》,《经济研究》第11期。

孙培源,施东晖,2002:《基于capm的中国股市羊群行为研究》,《经济研究》第2期。

徐滇庆,于宗先,王金利,2000:《泡沫经济与金融危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兵,2002:《行为金融理论及在中国股市的应用》,《经济管理》第22期。

张兵,李晓明, 2003:《中国股票市场的渐进有效性研究》,《经济研究》第1期。

张军,1991:《现代产权经济学》,上海三联出版社。

克里斯蒂•吉勒斯,斯蒂芬•f•勒鲁瓦,2000:《资产价格泡沫》[m],载于彼得•纽曼等,《新帕尔格雷夫货币金融大辞典》,经济科学出版社。

尤金•法马,1998:《问题与企业理论》[m],载于陈郁编译《所有权、控制与激励》,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7篇

论文摘要: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是公司进行股利分配最主要的两种分配方式。本文通过比较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的区别及影响,分析中美上市公司对两种股利分配方式的不同选择的现状及原因,据此分别从投资者、公司治理、资本市场三个角度提出思考与建议,以期对改善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行为提供指导。

一、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的比较

(一)股利支付形式不同

现金股利是公司以现金资产来支付股东股利的股利支付方式,是公司进行股利分配最常用的形式。股票股利是公司用无偿增发新股的方式代替货币资金,按股东股份的比例分发给股东作为股息的股利支付方式。

(二)适用条件不同

现金股利只有在公司有足够多的累计盈余以保证再投资的资金需求,并有足够的现金用于股利支付的情况下才适宜发放。股票股利只要在符合股利分配条件的情况下,即公司不管是否实际收到现金,只要账上可以盈利,就可以发放。

(三)对投资者的影响不同

现金股利最容易被投资者所接受。远期收到的股利对投资者来说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现金股利的发放可以消除股东对未来收入不确定性的疑虑,增强他们对公司的信心,更加支持公司的发展与壮大股票股利并不直接增加股东财富,但是利用税法对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的不同征收方式,可以达到避税和提高流通股股东实际收益的目的。我国现行税法中对资本利得税不予征收,给股东带来节税好处。如果公司在发放股票股利后同时发放现金股利,股东就会因为所持股份数量的增加而得到更多的现金股东也可以通过二级市场将股票变现,以获得更高的实际收益,满足自身需求,并可以滋生获得意外收入的满意情绪

(四)对公司的影响不同

根据信号传递理论,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现金股利可以向市场传递这样的信息:公司过去一个经营周期经营良好,能产生丰富的现金流,满足投资项目需求并足以支付现金;公司管理层对公司未来经营充满信心,并显示了其良好的经营决策和管理能力;公司管理层对投资者的负责态度。股票股利则会被认为是公司资金周转不灵的征兆,从而降低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引起股票下跌。但是,在我国,股票股利也可能向投资者传递这样一种信息:公司有新的投资项目需要留存现金,以满足长期发展的要求;公司具有良好的成长性及光明前景。这样就会增强投资者信心,在一定程度上又可以起到稳定股价甚至提高股价的作用。此外,现金股利的支付会减少管理层可供支配的自由现金流量,对管理层造成经营上的压力,以避免其因为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做出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从而降低成本。

(五)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不同

较多的派发现金股利,就使得公司减少了内部融资,而不得不进入资本市场寻求外部融资,从而便于接受资本市场的有效监督,达到减少成本的目的经常通过金融市场筹集资金的公司更可能按照投资者利益进行决策。发放股票股利,公司便利用了内源融资的低成本优势,同时债权人也希望公司将现金留存,以增强后续发展和盈利能力,从而获得债务偿还的良好保证。

二、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的选择

(一)美国上市公司的选择

1.以高支付率的现金股利为主

美国公司将每年盈余的大部分用于向投资者派现,主要原因是美国公司股权结构长期以来具有分散化的特点,使得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存在较严重的问题,成本较高于是投资者对红利十分偏好,同时对股价的涨跌也十分敏感。出于保持公司每股收益稳定增长和公司股价稳定性的考虑,公司管理层不得不采用较高的现金股利支付形式。一家公司支付现金股利的数量和这种支付的稳定程度,成为衡量该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成长性的重要标志。

2.股票股利不受青睐

美国上市公司并不经常采取发放股票股利作为股利分配方式,他们把高比例的送红股认做股票分割,而不认为是对股东的回报。纽约证券交易所规定,当用累积盈利向现有股东派发股票的数量不超过现发行在外股票数量的25%时,称为股票股利;超过25%时,称为股票分割。将这一规定描述成我国投资者熟悉的表达方式就是:法律允许上市公司发放股票股利的最高比例是l0送2.5。而美国对于25%以下的股票股利采用市价法,高于25%采用面值法;这种会计处理方法就对上市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样只有在具备较高的盈利能力、有较多未分配利润时,上市公司才可能具备高比例送股的能力。因此美国上市公司较少采用股票股利的分配方式。

(二)我国上市公司的选择

1.2000年以前:多股票股利,少现金股利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分配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主要表现为”三多一少”一股票股利多、转增股本多、不分配多、现金股利少。这与美国股利分配行为形成了鲜明对比。比较中美差异,主要原因在股权结构上。与美国股票市场全流通的情况不同,我国有着独特的股权分置问题。20世纪90年代我国上市公司主要是国有企业通过改制,将一些好的企业包装上市。在当时高达70%以上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的情况下,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定价机制严重不对等:非流通股的价格是按每股净资产来计量,而流通股的价值则是按市价来计量而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使大股东没有必要担心控制权问题,其高度关注的是如何实现股本扩张和将来的再筹资机会,而可能忽视上市公司的真实业绩的增长。在迎合中小股东的投资偏好又不损害自身利益的情况下,他们选择了多送股,多转增,少派现的方式。

2.2000年后:现金股利比例增长,象征性分红出现

为了改善上市公司不分配现金股利的状况,证监会2001年在《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和《关于做好上市公司新股发行工作的通知》中,把分红派息作为上市公司再筹资的必要条件。自此之后,上市公司发放现金股利的比例有了很大提高然而证监会只是将分红与再融资挂钩起来,却没有规定发放现金股利的比例,于是很多上市公司只是象征性地分红以达到再融资的目的。这样一来,强制性的分红政策并未从实质上改善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状况,反而对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方式的选择起到了一定的限制对于处于高速成长期的公司,由于良好的投资项目需要留存现金,并且同时需要再融资的时候,管理层在股票股利和现金股利的选择上便面临难题。除了股票股利与现金股利的区别影响公司管理层做出不同的股利分配决策外,影响我国股利分配现状的原因还有以下几点:

(1)公司治理不完善在英美法系的国家中,较为彻底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得公司治理的主要矛盾是管理层与外部分散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解决矛盾的主要方法就是大量派发现金股利,减少管理层可供支配的自由现金流,避免其做出损害股东利益的行为,从而降低成本。而大陆法系下的我国,结构上安排了国有股、法人股和社会公众股,存在严重的”一股独大”和股权分置问题。冯根福(2004)认为,在以股权相对集中为主要特征的上市公司,实际上存在着双重委托问题:一种是大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委托问题,一种是中小股东与其人之间的委托问题。在股权高度集中的上市公司中,呈现出大股东强而经营者弱的特征,可以有效减少大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成本;但由于中小股东分散持股,大股东实际成为了中小股东的人①。大股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凭借实际控制权就很可能做出损害中小股东利益的行为。

(2)股东非理性投资。目前我国证券市场尚未成熟,现金股利的号传递作用没有十分明显地发挥出来,市场往往对派现作出不明智的反应。而投资者投机心理严重,他们对于股票价格走势的关心甚至多于对公司经营状况的关心,这就导致投资者非理性投资。而不完善的资本市场又使投资者的这一愿望得以实现。

3.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变化

股权结构是影响我国股利分配方式的重要因素之一。自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宣布起动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以来,我国股利分配状况得到了一定改善。根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2006年、2007年派发股票股利的上市公司合计数分别为l56家、173家、353家,所占比例分别为1341%、1408%、2244%,较历史情况下降显著,并且比例不高;派发现金股利的上市公司合计数为615家、685家、785家,所占比例分别为5288%、5574%、4990%,接近或超过一半,上升势头明显。由此看出,股权分置改革的顺利进行,对上市公司分红派现起到了很好的提振作用。由于可全流通后,非流通股股东与流通股股东之间不平等的定价机制消除,全部按市场价格来计算,业绩好的公司将在市场上受到追捧,而业绩差甚至亏损的公司将会受到抛弃。这样有利于使上市公司更加注意提高公司业绩,将公司做强做大,维护公司的良好形象,重视对投资者的回报。

三、关于现金股利与股票股利选择的思考与建议

股利分配方式的选择受到来自公司治理结构、投资者偏好和资本市场成熟度三方面因素的影响,现分别从这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以对我国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现状得到改善提供帮助。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

股权分置改革的成功使得控股大股东的股份也成为流通股,可以在二级市场上获得资本利得,有助于股权的分散化,有利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从而提升我国上市公司分红派现的倾向。但也应看到,我国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持有的是国有股和法人股,远远超过其他股东,股权分置改革后仍处于控股地位,甚至是绝对控股地位,对公司控制仍然很强,这就并未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股利政策倾向,也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侵占的行为。因此,我们仍然需要不断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健全内部治理与外部法理的制度规范,对控股股东与经理人进行严格监控,降低成本,切实保护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二)转变投资者投资理念,引导理性投资

我国投资者重投机、轻现金回报的投资理念,成为上市公司采取合理股利政策的障碍。只有在股价与公司业绩和股利分配方式密切相关,大多数投资者更关注股利回报时,我国证券市场中的投机行为才能减少,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要通过加强投资者的风险教育,培养投资者的投资理念,使得投资者真正关注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抑制股市的过度投机,并促使公司管理层制定出合理的股利政策。

第8篇

关键词:股票;市场功能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

一、股票市场功能概述

(一)股票市场的基础

1、提供直接投融资渠道和途径,促进社会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功能。通过在股票市场上发行股票的方式筹措的社会资金具有使用期长、积累性高、不用归还本金的特点,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长期需要。个人、企业或政府购买某企业的股票,在客观上起到了促进社会储蓄向投资转化的作用。

2、提供流动性,分散投融资风险的功能。首先,股票市场能够分散企业经营风险。企业通过在股票市场上发行股票的方式能将企业生产经营的风险分散给每个股票投资者;其次,股票市场能够分散或转移股票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股票投资者可以通过多购买几种股票、建立投资组合和及时买卖、转让手中持有的股票的办法来转移和分散股票投资风险。

3、风险资产定价功能。股票市场能对风险资产进行较合理的定价,是其具有分散风险功能的基础。在股票市场中,股票这种风险资产的价格可以通过较公开的竞价来形成,能够为风险资产形成统一的市场价格,易于消除资产定价中的一些非理性因素的影响。

(二)股票市场的综合

1、促进增量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实现增量资源优化配置。股票市场促进增量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实现增量资源的优化配置的具体机理是:首先,通过政府规定的股票公开发行上市的条件,促进增量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实现增量资源的优化配置;其次,通过投资者对公司股票的理性选择,促进增量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实现增量资源的优化配置。

2、监控和筛选企业家。筛选和监控企业家的功能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正确、客观地反映并评价企业家的经营绩效和经营才能;二是具有一种内在机制使得劣等企业家一旦被发现,能够被逐出职位,剥夺其对资源的控制权,即股票市场能够帮助真正优秀的企业家驱逐、淘汰劣等企业家。

3、促进存量资本优化重组,实现存量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其机理是:在成熟的、股权相对分散的股份制经济中,股票市场是公司收购兼并的大舞台。上市公司通过收购兼并实现其扩大规模、拓展市场、降低成本、获取税收利益、增强盈利和抗风险能力等多种目标。

4、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国民经济“晴雨表”功能。宏观经济与股票市场波动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从理论上看,宏观经济周期决定着股票市场波动周期;从实证上看,股票市场作为宏观经济的晴雨表,其波动周期要提前宏观经济周期约半年的时间,即股票市场的波动能够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变化。

二、我国股票市场功能现状

(一)我国股票市场促进储蓄向投资转化的功能部分扭曲

1、一级市场中的巨额利润吸引生产、经营性资金变为追逐短期投机利润的社会游资(广义上的储蓄),造成了投资向储蓄的倒流。股票市场在从实体经济部门“抽血”,而非为实体经济部门“输血”。

2、微利的实业投资收益,促使上市公司将计划用于实业生产的资金改投股票市场寻租,促成生产性资本向货币资金的倒流,股票市场促进储蓄向实业投资转化的初衷变成了“货币游戏”。

(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功能发挥不彻底

1、一些国有企业把股票市场当作“圈钱”的场所。近年来,国有企业热衷于股票发行上市,关键就在于可以从股市上近乎无成本地获取巨额资金。上市后,也很少考虑对股东的诚信责任,有的不按招股说明书承诺的用途使用资金,有的公司的重大决策不能及时向股东披露。

2、由于股票市场是为国有企业筹资服务的,重筹资、轻改制是这种市场定位的必然结果。筹集资金是国有企业的终极目的,改制只是一种手段,公司上市后,经营机制并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在经营业绩上也不可能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

(三)过分看重股票市场为国有企业筹资的功能。过分看重股票市场的筹资功能,忽视了其他功能,影响到股票市场整体功能的发挥;过分强调运用计划性的管制措施为效率不高的国有企业筹集资金,漠视效率相对较高的非国有经济的资金需求,严重影响到股票市场的促进增量资源优化配置功能的发挥。

三、我国股票市场功能的制度革新

(一)加强股票市场“诚信”建设。努力培育“商业诚信”、打击违反“商业诚信”的行为。借助当前国家开展的治理经济环境、建立市场经济秩序活动,深入开展治理整顿股票市场不守信用活动。借用一些实质审查的方法和手段对拟上市公司的材料进行审查。如引入事前巡查制,进一步发挥地方证管办的作用。

(二)强化股票发行核准制实施机制。加大对股票市场失信行为的惩治力度,大幅度提高失信的社会成本与经济成本,以此来为社会经济活动建立起一道保护墙,使失信、背信、无信和骗信行为失去活动空间和立足之地。

(三)改革完善上市公司增发新股、配股再融资制度

1、提高增发的条件,尤其是增加一些硬性条件,以减少上市公司增发的随意性,并增加投资者对增发新股的可预测性。尽快形成一套系统完整的关于增发、配股的硬条件,特别是在净资产收益率、增发比例、增发市盈率、增发距前一次募集资金的最短时间间隔等。

2、有必要对拟增发股票的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作出硬性规定,以保证增量资金投向高效益的行业、项目,进而实现增量资源的优化配置。

3、为了发挥股票市场促进存量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对进行实质性资产重组的上市公司,可以适当降低其增发的盈利能力标准。

4、建立专门的《增发新股募集资金管理办法》,具体规定增发新股募集资金的用途、使用监督机制、违反的处罚措施等。由于增发新股的资金来源于流通股东,要给予流通股东在资金监督使用方面有更大的发言权;还可以规定增发新股募集的资金不得用于股票市场再投资,必须用到事先指定的实业投资项目上。

(作者单位:辽宁工程技术大学技术与经济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第9篇

【关键词】公司业绩 估值模型 市盈率

一、公司业绩估值模型-市盈率的作用价值

国内外多数公司常用市盈率估值法分析股票投资价值。通常情况下,公司业绩估值模型-市盈率的作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估计股票投资价值、衡量上市公司盈利状况及估计股票风险,具体内容如下:

(一)估计股票投资价值

着眼于对公司每股盈利的预测结果之上,依据市场(行业)平均市盈率能够准确估算出股票投资价值。总结而言,依据市场(行业)市场盈利率计算:股票投资价值即为股票每股盈利和市场(行业)平均盈利之积,由此可见,股票投资价值取决于股票每股盈利和市场(行业)平均盈利两大因素。将依据上述估算出的股票投资价值与当前市场价值相对比,以此能够准确判定当前市场价值是否合理,从而决定投资者是否予以投资。

(二)衡量上市公司盈利状况

市盈率是依据当前市场用于衡量公司股票的价值。若上市公司将所有盈利分红,此时市盈率的倒数即为红利率,即相当于存款利率的指标,为实际取得投资收入与投资额的比值。然而在现实中,上市公司不可能将所有盈利分红,此时市盈率的倒数即为投资者潜在的收益率。尽管潜在收益率未能直接决定实际收益率,但是只有当企业潜在收益率越高时,才有可能实现实际收益率越高。所以某种程度下,市盈率可作为衡量上市公司盈利状况的重要指标,以辅助投资者正确选择股票。

(三)估计股票风险

由市盈率的定义可知,每股市价和每股收益是市盈率的两大影响因素,即当股票市价固定不变时,每股收益越低,市盈率则越高,此时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越大;每股收益越少,市盈率则越高,此时投资者的投资风险越小。市盈率过高或过低均不是投资者的理想投资阶段,即当市盈率过高时,将导致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大;当市盈率过低时,诸多投资者不看好市场前景,没有投资者愿意购买更多的股票。笔者通过市场调研发现,市盈率控制在5-20倍为最佳,其具体取值应结合市场投资环境和企业的发展阶段而定。

二、估值模型所需的环境及条件不足

(一)估值模型均未考虑非流通股的存在

EVA与现金流量贴现模型计算出来的都是公司总体的价值,要将公司价值转换为每股的价值。这在全流通的市场中没有问题,公司价值除以发行在外的股数就可以得到每股价值。股利贴现模型以每股股利的折现值来估价,就是将全部股票一视同仁的。对中国股权分割的市场来说,因为非流通股的存在,这个简单的数学计算却碰到了难以逾越的鸿沟。非流通股与流通股的划分,使得同一公司不同种类的股票具有截然不同的交易价格。中国上市公司的流通股不到总股本的1/3,而每股收益、每股股利等指标均是根据总股本计算的,用于估值就会有偏差。EVA无论是流通股、法人股还是国家股,都是比照流通股来计算的。

(二)估值模型有效需要一个实际股价反映公司的传递过程

估值模型的畅通运作是有条件的:一是信息充分、及时、真实地得到公开;二是信息能被投资者获得,并且投资者可以对信息做出合理的判断;三是投资者根据判断能够根据其判断,做出准确、及时的行动。也就是说估值模型要求一个有效的市场。显然我国的这些条件尚有欠缺,尤其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问题让人担忧,由于数据的错误而造成的分析偏差,会动摇估值模型存在的基础。EVA对于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广泛性要求更高,不具备真实信息基础的EVA会出现较大的失真。

(三)处于不同行业的公司投资比较的限制。市盈率不能一致有效地用于评价所有公司,如对亏损、零盈利、微利公司并无评价作用。在账面利润为正的前提下,市盈率可以有几倍到几千倍的波动幅度。对于市盈率数值非常高的公司,其数值异常高并不意味着远离企业内在价值。如充满扩展机会的新兴行业的市盈率较高,而成熟工业的市盈率普遍较低,这并不能说明后者的股票没有投资价值。同时,市盈率高低受净利润影响,而净利润受可选择的会计政策影响,从而使得公司间的比较受到限制。

(四)市盈率估值模型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应用的局限性尤其明显。中国证券市场股票有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分,非流通股在市场中占据2/3的份额,且同股不同价,这种状况使得套用市盈率计算公式得出的市盈率数据失真。如用部分股份(如A股)股价除以按总股本计算的每股收益得出的市盈率,暗含着非流通股份也具有与A股相同的流通价格,而这与非流通股按照每股净资产价格转让交易的现实相悖。因此,鉴于中国市场股权分裂的现状,投资者无法用相同的口径用全球主要市场的市盈率水平来比较分析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价值。

(五)治理结构差的公司意味着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证,投资者必定要提高风险溢价水平,公司的估值也将大打折扣;而具有良好治理结构的公司则可以获得溢价,根据麦肯锡对投资者做的调查,发现新兴市场的机构投资者给予具有良好治理的公司的溢价水平甚至可以超过30%!

三、公司业绩估值模型-市盈率的投资应用探析

(一)市盈率指标的现状

投资者依据业绩估值模型-市盈率进行科学合理投资决策的原理:结合当前市场投资环境和公司所处的发展阶段确定最佳市盈率数值,并以其为基准值,当市场价格高于基准值时,此时公司应高价出售;当市场价格低于基准值时,此时公司应低价买入。另外,因公司市盈率受每股价格和每股净收益的影响,以至于其高效性职能难以在投资决策中充分发挥。

1.难以准确确定基准市盈率和高估或低估的数值界限。一方面,要求保证公司盈利的稳定性。公司经营的稳定性取决于行业属性,即行业盈利状况越好预期,公司经营越稳定,则行业内各公司的经营差异性越小,此时所计算的误差越小;反之行业盈利状况越难预期,公司经营越不稳定,则行业内各公司的经营差异越大,此时所计算的误差越大。另一方面,行业市盈率的计算方法是否能够准确反映出市场对行业的定价水平这一因素也较大程度上影响着行业定价偏离程度。基于行业内各公司计算行业平均市盈率和市场平均市盈率的方法不同,以至于行业内各公司所得出的行业平均市盈率和市场平均市盈率存在较大差异。

2.公司收益的有效性问题。公司市盈率指标价值分析的局限性取决于每股收益的有效性。一是每股净收益指标用于衡量公司过去盈利能力,无法预测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行业内各企业经营策略、生产管理结构、管理理念均发生显著变化,这些方面的变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公司的盈利能力;二是行业内部分公司采用多种手段控制盈利,如削减用于抵销坏账的准备金、偷税、漏税、逃税等,这次行为均能够增加公司利润,但不利于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三是公司每股净收益难以准确反映股票风险。

3.处于不同行业的公司投资比较受到限制。并非所有的公司都适用于市盈率予以评价,实践表明,市盈率对盈亏、零盈利等公司无法起到评价作用。当公司具有盈利时,此时其市盈率可能在几倍至几千倍之间波动。公司的市盈率异常高并不能够表明远离公司内在价值,例如,与成熟工业相比,新兴工业的市盈率较高,这一现象并不能够说明,成熟工业的股票不存在投资价值。

(二)市盈率指标的应用分析

1.静态市盈率与动态市盈率相结合

静态市盈率是市场广泛谈及的市盈率,指公司股票每股市价与每股税后利润的比值,其主要用于反映股票过去的投资价值,无法反映公司经营业绩的变化状况;动态市盈率是指尚未实现的下一年度的预测利润的市盈率,即公司股票现价与未来每股收益的预测值的比值。股票的价值在于能够为购买者带来多少收益。基于动态市盈率分析法更具价值性,因此广大投资者纷纷将目光转向投资动态市盈率逐渐下降的股票,以从中获取更多的收益。

2.市盈率和市现率相结合

市现率即为股票价格与每股现金流量的比率,其通常作为评价股票价格水平和风险水平的重要指标。一般情况下,市现率越大,则表明公司的每股现金增加额越少,经营压力越大;反之市现率越小,则表明公司的每股现金增加额越多,经营压力越小。由此,公司可结合市盈率指标和市现率指标共同使用,以此准确反映出公司的实际经营状况和盈利状况。

3.每股收益与每股主营业务收益相结合

每股收益又称之为每股税后利润,其是指公司某一时期净收益与股份数的比率,该比率还能够准确反映出每股股票所创造的税后利润。而主营业务收益即为衡量公司盈利能力和收益水平的重要指标。当投资者利用市盈率法科学合理投资决策时通常实现计算主营业务在每股收益中所占的比例。因此,实现每股收益与每股主营业务收益相结合,对增强公司收益基础的稳定性,准确反映公司股票投资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四、政策建议

本文认为我国股市近几年持续低迷实际上是对内在价值的一种回归过程,而造成我国股票估值水平降低的主要原因除了盈利能力和经营效率不高外,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的上市公司存在较为严重的公司治理不完善问题。而根据国际经验,对于公司治理不完善的公司将被给予估值折价。因此本文认为,要切实提高我国股市的运行质量,降低我国股市的风险溢价,有必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多管齐下:

(一)强化上市公司治理机制,提高上市公司运作质量。

(二)提高上市门槛,从增量上提高上市公司整体素质。

(三)强化市场退出机制,对不符合上市要求的上市公司坚决摘牌。

(四)进一步加大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加大对股价操纵行为和内幕交易行为的监管,规范市场交易秩序。

(五)逐步推出市场对冲机制,如股指期货、引入卖空机制等,促使盈利能力低下P/ V比率过高的股票有一个股价对内在价值的回归过程。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对管理层放松社保基金入市限制、允许保险资金直接入市、引入机制以及开放式基金发行热潮等扩大资金面的“利好消息”不宜估计过高,研究结果还显示,相比分析师的公司未来短期增长率预测数据,关于公司未来长期增长率的预测对股票市盈率有更大的影响,表明投资者更注重公司的长期发展潜力。我们可以把这种现象理解为投资者具有一定的理性,更为关注公司的长远发展,但也可能是有长期利好的股票更有利于市场进行炒作。因为这些只是潜在的资金供给,而不是现实的资金供给,要变潜在的资金供给为现实的资金供给需要股价对内在价值回归过程的配合,而最根本的措施应该从股市运行的基本制度入手,解决股权分置等基本制度问题,加强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提高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对投资者的回报,这样才能有效提高上市公司的估值水平,从而结束持续数年的大熊市。

参考文献:

[1]黄辰.现金流折现与市盈率估值模型的评析与结合点[J].中国证券期货, 2011(06).

[2]吕琦.上市公司估值模型的研究与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11(08).

[3]彭选华,傅强.风险价值的多尺度估值模型及其均方误差收敛性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1(10).

[4]刘圻,程蕾,方颖.基于超常收益法的公司估值模型研究[J].财会通讯,2012(14).

[5]许崇伟,邓光璞,谭剑.公立医院估值模型构建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12(05).

[6]汪涛.股票相对估值理论及其应用[J].商业时代. 2012(16).

[7]徐婕.企业价值股票估值模型构建及其验证[J].商业时代. 2009(03).

第10篇

关键字:市盈率 股价 收益 股票市场

市盈率在实际中有广泛的应用,不论在理论界还是实践界,都得到了广泛的讨论与研究。在每天的《中国证券报》中都有有关上市公司以及整个市场的市盈率值的报道,并且我们可以经常听到许多证券从业者结合市盈率的值来评估某只股票的价值。尤其是在2000年对我国股市市盈率是否过高的讨论更是达到了空前的热度,由此可见市盈率的重要性。

一、市盈率的概念

市盈率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金融分析的开山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提出的,他在1934年与大卫。多德合著的《证券分析》一书中第一次提到了市盈率这一概念。他们认为:一只普通股的价值是其当期收益的一定倍数,这个倍数一部分决定于当时的人气,另一部分决定于企业的性质与记录。这里所说的一定倍数正是市盈率的大小。

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对市盈率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一般来说,市盈率的全称为“市价盈余比率”,亦称“本益比”或P/E值,它是一个将价格与上市公司当前的盈利状况联系在一起的直观统计比率,是指普通股每股市价与其每股收益的比值,记为P/E(price-earnings ratio),即:市盈率=股价/每股收益。对大多数上市公司的股票来说,由于它易于计算,使得股票之间的比较变得十分简单,而且能作为上市公司一些其他特征(包括风险性与成长性)的代表,因而在股市投资中市盈率成为十分具有吸引力的选择标准。

一般来说,在理论分析中,市盈率指标中的每股收益通常使用预期收益,即市盈率为PO/P1。而在现实的证券市场中,投资者获得的市盈率指标一般是指每股收益与最近一期会计收益之比,即为Po/Eo。这也是因为数据容易获得,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可信性。

二、市盈率的研究意义

(一)可作为股票定价的依据

由于市盈率是股价与每股收益的比率,当某只股票首次发行时,首先就要对其进行定价,市盈率可以通过一些既定的方法,比如基础分析法、类比分析法和回归分析法测算出来,这样,在每股收益已知的情况下便可以得出一只股票的发行价格。

(二)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可据此判断股市泡沫度、健康度

市盈率作为衡量股票投资相对价值的指标,也得到了政府决策部门的广泛应用。政府决策部门常常依据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水平来判断市场的冷热,以采取相应的调控措施。在实际中,沪深市场平均市盈率的高低,就是国内财经管理当局对股市态度的一个方向标。市盈率过高,容易让决策层产生如下判断:股市过热,系统风险加大,投机性太强,由此就可能采取一些对股市进行降温的措施。

(三)机构、个体投资者价值判断的重要依据

市盈率是分析股票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反映了投资者为获得一定的预期收益而付出的成本倍数,它的倒数就是股票的预期收益率。股票市盈率的高低反映了股票投资相对成本的高低,同样也体现了股票的投资风险。

股票市盈率常被用来衡量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价格与其当前业绩的偏离程度。从投资行为方面理解,股票市盈率被用来表示投资者对该公司未来业绩增长的预期状况;从投资学角度看,它表示的是投资回收期的概念,即用每股税后利润来回收买人股票的资金所需的时间。市盈率高的股票,其价格与价值的背离程度就越高,收回买人股票的资金的时间越长。也就是说,市盈率越低,其股票越具有投资价值。市盈率给人们评判股票投资价值提供了一个简单的标准,成为股票投资分析的基本指标。

三、我国股票市场的市盈率分析

(一)我国股市市盈率的历史和现状

考察我国A股市场市盈率的历史可以发现,1996年以前的市盈率水平非常低,约在10~20倍之间,这给1996~1997年度的股市留下了巨大的上升空间。1998~1999年,市盈率在30~50倍间波动,基本在40倍左右。2000~2001年,市场的平均市盈率水平在加倍左右徘徊。2002年底沪深两市整体的平均市盈率分别为47.6倍和40.5倍,较最高点时的市盈率分别下降了29.6%和40.0%,与股指的跌幅基本相当。2003年和2004年沪深两市整体的加权平均市盈率分别为33.1倍和31.7倍,已处于较为适中的水平。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3年至2003年11年间,除1994、1995两年外,我国股市的市盈率水平都在30倍以上,2000年的市盈率更是达到了60倍。根据申银万国的统计数据,2007年1月A股市场的静态市盈率已经达到38倍,比成熟市场高70%,比新兴市场高45%,是目前全球范围内最高的。能够与38倍这个静态市盈率相比较的是,目前欧美发达国家股市的市盈率一般保持在15~20倍左右,香港恒生指数的市盈率约为16倍。

(二)市盈率是否过高的相关分析

国内许多学者对我国市盈率是否过高这一问题进行了分析。大多数人认为中国股市投机性太强,市盈率与国际股市相比明显过高。但也有人认为中国股市具有特殊性,市盈率是合理的。双方在2000~2001年期间“基金黑幕”引发的中国股市大辩论中进行了激烈交锋,其中以吴敬琏为代表的一方认为市盈率过高。2001年,中国沪深两市的平均市盈率达到67倍,这几乎是全世界最高的,但如此高的市盈率却没有增长潜力最高的上市公司。

其他有关我国市盈率分析的主要文献如下:沈文浩等(2004)在谈到我国股市市盈率的合理性问题时,通过对市盈率的总量分析,并且考虑到我国基准利率较低、经济增长率较高、上市公司平均股本偏小、存在2/3的非流通股、居民投资渠道狭窄、外汇管制较严等因素,合理的市盈率应高于美国的同类指标,由此认为,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平均市盈率已进入合理区域。于桂琴(2001)认为沪深两市的总体市盈率状况,是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经济发展状况和所处的经济周期、市场利率水平、企业的获利能力和成长能力相适应的,没有偏离经济运行的总体轨道。当然,市盈率不高并不意味着股票市场不存在风险,加强监管是化解股市风险、防止股市泡沫膨胀和过度投机的重要举措。

(三)我国股票市盈率高的原因分析

本文主要从市盈率的计算公式这一角度来分析市盈率的影响因素。从市盈率的公式中我们可以得出:市盈率的高低主要由每股收益和市价两大因素决定。市盈率高要么是由于股票价格过高引起的,要么是由每股收益过低引起的,或者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原因进一步分析如下:

1 市场的过度炒作造成股票尤其是绩差股股价普遍

高估,提高了市盈率。在成熟的股票市场上,绩差股通常少有人问津,流动性较差。但在我国的股票市场上情况却完全不同,一方面由于股票长期供不应求,无论何种股票都会得到资金的关照,绩差股也不例外;另一方面,由于绩差股常常有重组题材,有想象空间,因此易受到庄家的亲睐。在庄家的操纵下这类股票常常出现价格奇迹,普通投资者在“奇迹”的刺激下,步步跟进,股价也就步步提升。在我国,还有一类特殊股票,通常由于连续3年利润为负等原因,缩写前被冠以ST。一直以来,ST类股票都受到短线资金的追捧,追捧程度越高,股市泡沫越大。因此,微利亏损股股价高主要是人们的良好预期在作怪,即相对高价反映的是一种透支行为。

2 市盈率高与市盈率的静态计算方法有关。我们计算市盈率通常使用的每股收益指标是上市公司上一营业年度的已实现数,它难以反映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变化情况。事实上,我国8%以上的年经济增长率意味着我国企业将来还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因此,上市公司的预计经营业绩每股收益是有很大潜力增长的,而简单的以上年度已实现数来计算市盈率会导致市盈率偏高。对于业绩较差的上市公司常常通过资产重组改变自己的经营状况,经营业绩发生变化的可能也就较大,而投资者购买股票是看公司的未来前景的,当绩差股的经营有转好的迹象时,其股价先行反应,而静态市盈率仍以以前的业绩情况计算,难免有被高估的现象。

3 证券市场的不完善及投资者的投机行为。由于股票投资是一种“购买未来价值”的行为,朝阳产业中的上市公司往往享有较高的市盈率,相反,夕阳行业中的公司市盈率往往较低。因此,不同行业的市盈率理应存在较大差异。然而在我国的股市中,行业差异并不明显。以2000年的行业市盈率水平为例,大部分行业的平均市盈率介于50~70倍之间,只有文化与传媒等少数行业的市盈率水平较大程度偏离此区间。

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证券市场不完善,进而派生出的投机行为所致。股票交易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证券市场不完善,进而派生出的投机行为所致。股票交易者对行业缺乏足够的研究,不能很好的识别朝阳产业与夕阳产业。当某一行业由于利好刺激而被投资者看好时,其市盈率水平必将大幅上升。

四、降低市盈率的思路分析

从计算市盈率的公式看,降低市盈率主要可通过降低股价和提高每股收益来实现。因此,在考虑降低市盈率的方法时可从影响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去分析,进而制定相应的措施。

(一)降低股票价格

我国推行的股权分置方案,部分非流通股采取低价流通的方式,将大大减低目前的市盈率水平。相当长时间以来,监管部门将工作主要集中在股市价格的调控上,在降低股价方面已经引起我国监管部门的充分关注。

(二)提高企业的收益

从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上市公司的低收益是造成市盈率高的一个主要原因。因此,要真正解决我国市场的投机性,释放风险,降低市盈率必须将注意力集中在微观主体――企业上。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总体质量是降低市盈率的一大基本措施。近年来,监管部门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对上市公司的监管上,加强投资监管,降低和防范股市风险。一个投机过度和市盈率水平过高的市场,其股市风险较正常市场的投资风险更大,因此加强证券市场监管也更具有现实意义。强化证券监管,可以有效地抑制过度投机行为,从而降低证券市场的系统性风险。而证务市场系统风险的降低,投资者要求的风险报酬也随之降低。从而市场可容忍的平均市盈率水平也可以相对提高。

第11篇

(一)必要性研究

作为套期保值工具的股票期权,不仅可以有效地管理金融资产的风险,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而且可以有效地推动股票市场的发展,使资本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目前,我国建设和发展股票期权市场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建立和发展我国的股票期权市场是适应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市场国际化的需要

从世界范围来看,股票期权的产生及每次发展无不与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关,股票期权实际上是金融市场发展的产物,反过来又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将成为市场经济中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为了寻求进一步的发展,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创新必不可少,而股票期权市场正为这种创新打开了出路。随着金融市场的国际化,我国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所面临的冲击和挑战将更严酷,单靠传统的金融业务其生存和发展将受到严重威胁,因此,必须从最基本的股票期权交易开始,逐步开展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一方面利用这些工具管理自身的风险,另一方面大力拓展业务,创造盈利机会,以便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有利于投资者防范股市风险,从而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

我国股票市场由于行情大起大落,风险突出,造成广大投资者心态不稳,甚至对股市失去信心,以致于股市资金严重不足,行情持续低迷。在这种情况下,引进股票期权交易,则给投资者提供了套期保值、规避风险的有效工具,投资者利用期权与股票组合进行投资,把市场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而不必再担心市场行情的大起大落,从而有助于稳定股市,重新树立起投资者的信心,活跃股票市场。从长期发展来看,股票期权市场还可以加快信息的传播速度,使很多在此之前可能滞后的信息披露,在当前的市场条件下很快得到公开,并反映在股价的敏感性波动上,从而能够解决股票市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直接增强市场的有效性,而且还能够有效地疏理股票市场的供需结构,使供求趋于平衡。

3.建立和发展我国的股票期权市场是国企改革的需要

股票期权市场的建立促使了股市的繁荣,为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筹资和投资提供了便利,有利于改变目前企业筹资困难、每年上市额度用不完的现状,也有利于国有企业的战略改组和股份制改造,从而推动国企改革。股票期权的价格发现功能,也为企业的资本经营提供了宽松的环境,有利于企业对财务作出合理安排,对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增加竞争能力也大有好处。

4.有利于吸纳“游资”,分解股票市场上的投机行为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由于多种原因,形成了不断膨胀的“游资”,这些“游资”以追逐高额利润为目的,以投机为手段,在金融市场上横冲直撞,使经济运作的局部乃至整体形成”泡沫经济”,影响经济增长的质量。“游资”一旦进入股市则使股市的投机行为猖獗。要消除这种投机行为,自然可以通过立法、加强管理等办法实现,但往往随着投机的消失,市场也萎缩了。这是各国证券市场管理中面临的两难境地。通过建立股票期权市场,意味着为这些“游资”和投机行为提供了一个游戏场所,有利于把股票市场上的大量投机行为分散到股票期权市场上来,在市场的同时,又不侵害投资者的利益,因此,活跃了股票期权市场,也稳定和繁荣了股票市场。当然,也必须对这些“游资”和投机行为进行严格管理,使投机者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凭自己的能力各显身手。

5.建立和发展我国的股票期权市场,有利于促进我国股票市场的进一步完善

股票期权市场是一种建立在高度信用基础上的契约交易,为了保证各项交易活动的健康和有效,必须建立严格、健全的交易法规。目前,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没有形成统一、完善的法规体系,虽然《证券法》已经出台,但其可操作性显然较差,还缺少具体的实施细则,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股市的进一步发展,而通过开展股票期权业务,可以借助其立法工作的进行,促进股票交易法规的健全和完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股票期权市场与股票市场互相配合,使市场的机体更加完善、丰满,功能、作用更加强大,股票市场才能真正起到国民经济“晴雨表”的作用,有利于政府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二)可行性研究

股票期权市场是建立在股票市场基础之上的,因此对建立股票期权市场的可行性论证,离不开对股票市场基础的考察,同时还要兼顾市场环境及其发展规律。我国现阶段的股票市场状况,已基本上适合建立和发展股票期权市场。

1.基础市场风险的存在,是产生金融衍生产品的根本驱动力,也正是这种驱动力才促使金融衍生市场的发展。这是金融衍生市场发展的一般规律,西方发达国家股票期权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遵循这一规律的。我国也应如此。由于我国股票市场存在着巨大风险,并导致市场资金不足、行情低迷,也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孕育着开展股票期权交易的巨大冲动,其他领域相关风险的逐步释放使对股票期权这种避险工具的需求越发强烈。强烈需求的存在表明建立我国股票期权市场的首要条件已经具备。这种规避风险的强烈需求在沪深两市表现得十分明显,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至今,在两市持续下跌的过程中,虽然其间利好多多,国家也采取了一些引导投资、促进消费的措施,但只因为风险无法化解,股市的低迷状况难以改变。而风险相对较小的债市却不乏火爆场面,数千亿元的债券发行上市曾一直是领导1998年证券市场的中流砥柱,寻求低风险的债券投资充分说明了投资者规避风险的旺盛需求。

2.“金融工程”学科的研究和投资银行业务的拓展,使股票期权等衍生工具的供给成为可能。专门从事研究、设计、提供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金融工程”学科在我国的设立已是1996年的事,以宋逢明教授为代表的金融工程专家在我国金融工程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进展,现已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院设立了金融工程研究中心,专门从事各种金融衍生工具的理论研究。与此同时,各信托投资公司和证券公司的投资银行业务不断拓展,公司收购、买壳上市、项目融资、资产重组,使投资银行大有用武之地,而1998年两只可转换债券和六大证券投资基金的成功上网发行表明投资银行业在金融衍生工具创新方面的实践已初显成就,因此我国投资银行提供股票期权这种衍生产品已完全具有可能性。

3.我国股票市场已达到相当规模,为股票期权市场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经过近几年的扩容,沪深两市的A股、B股市值已达到将近5万亿元的规模,交易品种也逐渐增多,在这种市场状况下,要设计或选择适当的个股品种作为开展股票期权交易的基础,已不成问题。虽然我国股市规模与美国、日本股市相比还显过小,但正是股票期权交易的引入将使我国股市迅速状大,从而摆脱落后局面。对于盘子过小的个股,股价和期权价格可能受投机因素的影响,但通过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和具体的交易规则完全可以避免。

4.我国股票市场已基本成熟,大的投资机构已达到一定的数量,并且还在日益增多,这为股票期权交易提供了潜在的参与者和市场旺盛的动力。以上交所为例,2000年底会员总数已达305个,2623家营业网点遍布全国30多个省市的500多个城市,登记注册的机构投资者已近百万个,这些机构投资者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力;一些机构投资者的投机行为使市场风险规避成为可能;经过几年股市风雨的洗礼,大量的投资知识和风险意识已为众多股民所掌握;大券商和各种证券咨询公司的蓬勃发展,还锻炼了大批证券市场从业人员。所有这些都为股票期权市场的建立提供了市场基础。

5.设施先进的交易系统为开展股票期权交易提供了所需的硬件环境。上海、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目前都已配备了世界一流的卫星通讯设备和电脑处理网络,不仅在每秒钟可以完成5000笔配对交易,而且使各种股票的集中上网竞价成为现实,公正、高效、低成本的投融资环境得到充分体现,为股票期权和其他金融衍生工具的成功交易提供了可能。

6.认股权证和可转换债券的有益尝试为开展股票期权交易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认股权证市场的尝试虽然以失败而告终,但却在当时刺激了股市的发展。合约的设计和流通使业界人员经受了锻炼,积累了第一手的资料,为建立真正的期权市场交了一次学费。至于近几年几只可转换债券的成功发行则充分说明了我国完全能够建立起公平、公正、高效的股票期权市场;截止1998年底,我国共发行了7只可转换债券,1992年11月宝安转券首开了我国可转换债券发行的新记录,5亿元的转债到1992年底已基本全部发行,只是由于当时经济环境和转换技术存在一系列问题,致使转股比率较低。但1995年证监会《关于在境外发行可转换债券有关问题的通知》的出台,使中南玻、中纺机在国际上发行可转换债券取得圆满成功,转债溢率和转股比率均达到了预期的效果。1997年3月证券委又了《可转换债券管理暂行办法》,成为我国可转换债券运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我国转债市场发展的一个新的起点。1998年8月,“南化转债”、“丝绸转债”两只可转换债券分别在沪深两市掀起的热潮足以让国人刮目相看,从而开创了我国可转换债券国内市场良性运行之先河,这也预示着我国未来的股票期权市场大有前景。

二、建立和发展我国股票期权市场的战略规划

(一)交易品种的开发

第12篇

    股票作为一种传统的基础性的融资工具,是持有者投资入股的产权证书,其最大的特点是不可退股,即具有“非返还性”。可售回股票就是突破这种限制而设计的一种创新性金融工具,它打破了普通股票的非返还性,规定如果在未来某一时期,发行公司的普通股在市场上的价格低于某一预设值时,其持有者有权从发行公司获得补偿,也就是说,可售回股票的持有者能够在未来某一时点按照预设价格将股票“售回”给发行公司。在这里,投资者拥有“售回”权,发行公司承担“买回”的义务。

    可售回股票是80年代在美国资本市场上诞生的一种金融工具。1984年11月,美国着名的德雷克塞尔投资银行(Drexel Burnham Lambert)在帮助阿莱商品公司筹资时首次设计和运用了可售回股票。该投资银行曾因善于创新而名燥一时,曾是美国杠杆收购市场的执牛耳者,其天才收购家迈克尔.密尔肯创造的垃圾债券(Junk Bonds)等工具曾闻名于世。虽然1990年由于垃圾债券市场的崩溃和密尔肯的被捕,德雷克塞尔投资银行倒闭了,但其首创的可售回股票却在实践中不断被改进和完善,赋予股票以新的生命力,成为当今国际资本市场重要的金融工具。

    可售回股票“售回”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并经历了以下的演变过程:

    (1)现金。即持有者将可售回股票售回给发行公司,发行公司以预设的价格付给持有者现金,双方股权关系结束。这是最初的“售回”方式。很显然,以这种预设方式发行的可售回股票,对发行公司来说类似于“或有负债”,所筹集的资金不能列入发行公司的股本金,因而丧失了扩大股本再筹资的优势;另一方面,以现金买回可售回股票无疑会造成发行公司短期内的大笔现金流出,使公司的财务状况恶化。为了避免这些缺点,投资银行家在实践中创造出了新的“售回”方式。

    (2)普通股。即持有者将可售回股票售回给发行公司,发行公司不是以现金的方式结算,而是从发行公司获取相当于普通股市价和预设值之间差额的普通股。例如某投资者持有发行公司发行的两年后预设价格为每股20元的可售回股票1000股,两年后该公司普通股市价为每股15元,那么,持有者就可以从发行公司处免费获得500股普通股,原来的1000股可售回股票也将失去“售回”权,这样,此后投资者共拥有该公司1500股的普通股。这种方式对投资者来说,由于二级市场预期效应使股价的调整,“售回”前后其财富量并没有变化,利益不受影响;但对发行公司来说其意义就非同一般:以普通股方式售回的可售回股票就不再是“或有负债”,因而发行后列入股本金是顺理成章的;另一方面,“售回”无须支付现金,不会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可见,普通股“售回”方式比现金“售回”方式有了很大的改进。

    (3)选择权。即允许发行公司在普通股、现金、优先股和债券四者中选择一种,在不影响投资者利益的情况下“买回”可售回股票。显然,这种方式给发行公司以更大的选择权,使公司能够根据自身的经营需要和财务状况灵活选择最有利的方式“买回”可售回股票,同时不影响持有者的利益。这是目前国际上最流行的可售回股票的“售回”方式。可见,可售回股票是适应投融资双方需求的不断变化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类型的股票,并在实践中经历了不断创新的演变过程,是投资银行家智慧的结晶,是典型的金融工程产品。

    不过,可售回股票的“售回性”是相对的:只是约定在未来的某一时段才能实施,例如如果约定的时间是两年,那么两年之内不能行使,须等满两年后的一段时期内方可;实施是有条件的,必须是同一发行公司的普通股的市价低于预设值时;一旦实施,不管是现金的方式,还是普通股的方式,或者是普通股、现金、优先股、债券等组合或任选一种的方式,“售回权”即告丧失。因此,可售回股票并不是对股票本质的否定,而是在对其功能进行改进和完善基础上的创新,极大地增强了股票的灵活性和吸引力。

    可售回股票诞生以来之所以能获得市场的认同并不断发展,是因为它满足了投融资双方的利益。从投资者角度看,可售回股票由于有预设值的规定,因而大大降低了股票投资的风险,使投资者可以放心大胆地购买不了解的股票,有利于首发股票的顺利销售。从发行公司的角度来看,可售回股票能够保证公司股票以较高的价格发行出去,筹集到较多的资金。一般来说,采用这种方式发行的公司多是中小企业,知名度不大,投资者不大了解,而路演(Roadshow)推介的成本又较高,其普通股票较难推销。采用可售回股票就可以避免这些不足,通过预设价值使股票以不低于其真实价值的价格顺利发行出去。公司之所以愿意作出这种承诺,是了解自己公司的真实价值并坚信未来的成长潜力,是经理层信心的表现,从而通过示范效应带动市场投资者的投资热情。

    进一步讲,可售回股票的优点和市场效应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售回股票极大地增强了股权融资的灵活性。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企业“外源融资”的方式主要有两种:即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现代企业融资理论已经证明,股权融资比债权融资的成本要高。从比较利益的角度看,企业应该优先选择债权融资。但是由于债权融资所筹资金只是一种负债,有还本付息的压力,而股权融资所筹资金则是股本金,没有财务压力,因而一些公司乐于采用。股权融资与二级市场有直接关系,市场火爆时市盈率较高,股票可以溢价发行,会吸引众多公司发行股票。但在市场冷清时,发行溢价小,很可能折价发行,公司一般不愿意进行股权融资。可有时恰恰这时公司急需资金,需要进行股权融资,如果发行普通股,则价格较低,对公司老股东不公平,也不能反映公司的真实价值,不能筹集到足额的资金。而采用可售回股票则可以解决这些问题。由于有最低价值的设定,使公司的股票能在二级市场低迷时,以较高的价格发行出去,及时筹集到所需的资金。可见,可售回股票比普通股具有同样的筹资功能,且发行不易受二级市场波动状况的影响,从而使股权融资的灵活性和吸引力大大增强。

    2、可售回股票能够缓解信息不对称问题。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是市场运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指某些市场参与者拥有另一些市场参与者不拥有的信息,信息不对称对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和资源配置有重大影响,这已为现代经济学所证明。在金融市场上,信息不对称也广泛存在,并使市场的有效性大为降低。解决信息不对称的重要方法有两个,一个是“信号显示”(Signalling),即通过公开信号帮助人们在经济活动中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合理的预期,降低不确定性;另一个是内部人(Insider)主动承担外部人因信息不对称所承担的风险,从而使外部人对风险溢价的要求下降,内部人能够以相对更低的成本进行金融运作。可售回股票事实上提供了一个类似“信号显示”的机制,在不违反保密原则的条件下让外部人知道内部人所掌握的信息,显示公司现在的股东和经理层对公司未来价值的看法和信心,并且提供了让外部人至少获得未来某一金额财富价值的手段,把投资者无法把握的未来风险转移到发行公司身上,最终使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状况大为缓解。

    3、可售回股票有利于解决企业的代理问题。从现代经济学角度看,公司治理结构中,股东与经理层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的关系,股东是“委托人”,经理层是“代理人”,它们之间存在着“道德风险”(Moral Hazard)。股东对经理层的约束一般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个是“用手投票”,即在发行公司的股东大会上,投票选举决策层或对有关不利股东利益的议案投否决票,行使自己的权力,对经理层的行为产生直接约束;另一个是“用脚投票”,即通过在二级市场抛售该公司股票,对其股价产生压力,从而影响公司的形象,并增大公司被收购的可能性,间接实现对经理层行为的约束。而可售回股票则提供了第三种约束能力,即“售回权”,股东有权在一定条件下按预设值将所持股票售回给发行公司,从而对公司经理层形成一种无形压力,迫使其谨慎决策,尽力而为,以股东利益为重,从而有利于解决现代企业制度中普遍存在的代理问题,降低“道德风险”。

    总之,可售回股票作为在普通股票基础上衍生出的一种全新的金融工具,不仅极大地增强了股权融资的灵活性,而且有助于解决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一些难题,充分显示了金融工程的精妙,展现了金融创新的成果,集中体现了现代投资银行在资本市场上的高超技艺和重要作用。它对我们的意义及启示在于:不仅要认识和了解可售回股票本身,更要学习和借鉴国外投资银行的创新思路和探索精神。虽然由于国内股份制经济发展的有限性所决定的股票品种的单一性(只有普通股,没有优先股)等原因,目前实行可售回股票的条件尚不具备,但借鉴创新思路设计中国特色的金融品种未尝不可;长远来看,可售回股票出现在中国资本市场也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