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原版格林童话

原版格林童话

时间:2023-05-30 10:35: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原版格林童话,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原版格林童话

第1篇

[关键词]戏仿;《白雪公主与猎人》;《白雪公主》

2012年6月1日在美国上映的电影《白雪公主与猎人》是对经典格林童话《白雪公主》颠覆性地创造。电影借用了童话中的人物与情节,但是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上却大相径庭,影片从现代人的观点出发,叙述了一个“公主复仇记”的故事,从后现代主义艺术表现形式来看,它是对经典童话的戏仿。《纽约时报》曾有如下评价:它们都是时下的银幕风向标,摒弃了20世纪迪斯尼将惊悚民间故事改编成温馨的卡通音乐剧的创法。 这些经典翻拍似乎在颠覆原著;但事实上,它们又回归到了故事的本来面目。

一、关于戏仿与《白雪公主》

根据百度百科的定义:戏仿,又称谐仿,是在自己的作品中对其他作品进行借用,以达到调侃、嘲讽、游戏甚至致敬的目的。戏仿通过对经典文本的人物、情节等方面以谐拟的方式重新刻画,赋予经典人物时代特点,属于艺术的二次创作。戏仿的对象通常都是大众耳熟能详的作品。例如,周星驰电影《大话西游》就是对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的戏仿。作为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戏仿经常被运用于多个艺术领域,如建筑、文学、音乐、电影等多方面。本文只限于探讨戏仿在电影中的运用。

“戏仿技巧的应用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亚里士多德把戏仿定义为处于竞争心理的对于史诗的改写。后来才被后现代作家所推崇,成为他们常用的手法之一。”[1]然而在文学史上,戏仿始终不受到文人和评论家的青睐,因为它颠覆传统,是一种嬉戏的幽默态度。后现代主义作家常用这一手法,以突出被戏仿者弱点,具有很强的颠覆性。戏仿并非简单的模仿,“戏仿很难做到既要近似原型,又要刻意扭曲其主要特征,一定要保持这两者的微妙平衡。因此,一般作家视之为次要的艺术手法,因为,只有具有独创性的作家才能成功地应用这种手法。其实,绝大部分的戏仿都出自才华横溢的作家之手。”[2]

白雪公主的故事取自民间传说,后经格林兄弟七次修改写成《白雪公主》,并收入在《格林童话》中。自19世纪发表以来,白雪公主的故事在全世界广为流传: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因为恶毒的继母妒忌其美貌而逃到森林,遇到七个善良的小矮人,在他们的帮助下,白雪公主最终克服了继母的咒语,找到真爱的王子,《白雪公主》也成为童话中的经典。1937年,迪斯尼公司还以其为基础,制作了极具唯美主义色彩的动画片《白雪公主与小矮人》。作为经典童话,《白雪公主》也经常被改编成电影。仅2012年就有两部根据其改编的白雪公主电影上映,一部是2012年3月30日在北美上映的《白雪公主之魔镜魔镜》,另一部就是本文要讨论的《白雪公主与猎人》。在该影片中,公主、王后和猎人的形象都被颠覆性地改造,形成了对童话《白雪公主》的戏仿。

二、《白雪公主和猎人》中人物形象对童话的戏仿

(一)电影中白雪公主对童话的戏仿

在童话中,白雪公主一出场给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她的美丽。“公主的皮肤就像雪一样的白嫩,又透着雪一样的红润,头发像乌木一样的黑亮。……公主七岁的时候,她长得比明媚的春光还要艳丽夺目,比王后更美丽动人。”[3]魔镜告诉王后白雪公主比她更美丽,也正是白雪公主的美丽招致继母的嫉妒,甚至继母要除之而后快。此外,白雪公主单纯,轻信他人,遇事缺乏分析判断,智商几乎为零,以致王后的数次引诱都屡屡得手。白雪公主吃了王后化装成的农妇给的毒苹果后,倒地死去。后来王子经过安葬白雪公主的小山,无意中救活白雪公主。从此王子与公主结婚,生活充满了幸福与快乐,而王后也在嫉妒和痛苦中死去。

童话是讲给孩子听的,童话的世界往往虚幻,不真实。电影《白雪公主和猎人》运用戏仿的艺术手法,对经典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形象加以颠覆性改造。电影中,白雪公主依然美丽,儿时的公主也很天真,对父亲新娶的妻子充满好感。但是她在经历了丧父、丧国和被王后囚禁在北方的高塔11年的经历与挫折后,变得坚强、勇敢和隐忍。她抓住机会机敏地逃出牢笼,逃到黑森林。在那里,白雪公主跟猎人学习如何成为一名战士,并一次次逃脱王后追兵的抓捕。最后,白雪公主化身盔甲女战士,一马当先带领着她的部队,杀回城堡,与邪恶的王后展开殊死对决。决斗异常艰辛,但最终勇猛无比的白雪公主拿着剑,亲手杀死王后,成功替父报仇,并夺回了本属于自己的王国。在影片的最后,白雪公主加冕为女王,所有的臣民都向她朝贺,俯首称臣。

电影将众所周知的经典白雪公主进行蓄意改写,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二次创作,是对童话中白雪公主的戏仿。通过戏仿这一手段,艺术创作者解构了传统的审美观和道德观,重构了后现代社会的现实和道德审美观。在童话中,公主美貌、纯洁,符合以男性为主导社会男性对女性的审美要求。白雪公主缺乏对自己命运的主动掌握,她始终都是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等待别人对她的拯救。最终是王子用爱情拯救了她,并通过婚姻给予她快乐与幸福。但是在后现代社会中,白雪公主注定是要失望的,因为童话故事都是骗人的,现实没有英雄,白马王子对绝大多数女性而言都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当代女性想要获得幸福,并不能光依赖美貌,更不能指望有王子的降临,拯救自己于水火中。而应该是自立自强、坚强果敢,主动追寻属于自己的幸福。电影中白雪公主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纯洁羔羊了,在经历了丧父、丧国和遭囚禁的悲惨经历后,她不仅没有沉沦,反而怀抱一颗坚强复仇之心,主动抓住机会逃出牢笼,并在猎人和七个小矮人等人的帮助下,杀死篡位的王后,替父报仇,最终把王冠戴在自己的头上。可以说,电影中的白雪公主是自己给自己创造了最终的幸福,而非什么所谓的王子,她的形象符合当代社会对女性的道德审美观,是对童话中的白雪公主形象的成功戏仿。

(二)电影中王后对童话的戏仿

在童话中,人物形象往往比较简单,非好即坏。好人的代表一般是王子公主,而坏人的代表则是继母、巫婆和王后等嫉恨别人的人。在童话《白雪公主》中,王后集后者三重身份于一身,是典型的反面女性形象。在童话中,白雪公主的继母本身就是女巫,因为嫉妒白雪公主的美貌而处心积虑要置其于死地。王后的坏源自于她的女巫身份,“荣格学派认为,女巫象征了‘男性的女性意向的黑暗面’,具体来讲就是荣格所强调的阴影原型。‘阴影原型是无意识中的核心部分,也是人的心灵中最黑暗、最深入的部分。’”[4]

电影中的王后虽然也是女巫,也同样嫉恨白雪公主的美貌并要杀死她,但电影在童话原形基础上进行了再度创作,深入挖掘人物行为的深层次原因,向观众塑造一个形象更为饱满,更为真实可信的王后形象。在电影中,王后名叫拉文那,她的最先出场是楚楚可怜的战俘形象,让国王为之一见倾心,当即决定带回城堡娶她为妻。之后王后露出狰狞真面目,其所作所为可谓凶残毒辣,令人发指,但影片也交代了王后行为的背后原因。

首先,在和国王结婚之前,王后对小公主说:“我也失去了母亲,当我是小孩的时候,我无法取代你的母亲,永远不能。”其次,王后儿时亲眼见亲人被杀,喝下了魔咒使青春常驻。她对弟弟说:“你记得我们小时候,像那些乞丐一样,沿街乞讨那段日子吗?”一般说来,一个人幼时的遭遇对他的一生有深远的影响。拉文那幼时即丧母,说明她缺少爱和安全感。此外,亲眼见亲人被杀、沿街乞讨的遭遇也在拉文那内心埋下仇恨的种子,为她成年后的凶残做了合理的注解。 再次,在新婚之夜,她对国王说:“我曾被一位像您这样的国王糟蹋过。我取代了他的皇后……一个女人永葆青春美丽,世界才是她的。”从这里我们可以得知:拉文那之前受过男人的伤害,对男人心中存有恨。她手起刀落,杀死国王后,用诡计把她的幽冥军引入这个国家,夺取了王位,把公主囚禁在北方的高塔之上,并用残暴手段统治国家,大地生灵涂炭,人民相互残杀。

童话中王后的邪恶是来自于她的女巫身份,而电影《白雪公主与猎人》作为当下的一部戏仿经典童话的电影,就王后这个角色而言,更多的是从人物的童年遭遇和过往经历去挖掘人物行为的深层次原因,使人物形象有血有肉,让人觉得既可怜又可恨,比童话中的王后形象更具说服力。

(三)电影中猎人对童话的戏仿

在童话中,猎人是个无足轻重的人物。他本是王后派去杀掉白雪公主的男子,最后他心软放掉了白雪公主,才引发了后面的故事。但在电影中,猎人的形象被浓墨重彩地加以改写和塑造,用戏仿的艺术手法对人物进行了再次创作。猎人从童话中的配角变成了电影中的主角,从电影的名字——《白雪公主与猎人》,我们也可以得知,猎人是当之无愧的男一号。在电影中,猎人是悲剧性的英雄人物,自从他的妻子被白狼杀害后,他一直痛苦无法自拔,整日酗酒度日。猎人在森林里的生存能力比任何人都强,因此王后命令他去杀死逃到黑森林的公主,并许诺使他妻子死而复生。当猎人发现自己受到王后的欺骗后,和公主一同踏上了逃亡之路,还在此过程中和公主结成一对非凡的盟友。在影片中,猎人和公主的关系亦师亦友。他教公主森林生存技巧,训练她成为一名战士,并帮助她摆脱王后派来恶势力的追捕。鉴于影片中王子的出现,公主和猎人之间并不会产生爱情元素,公主依然把爱情留给了王子。在公主吃了王后给的毒苹果假死后,猎人承认他喜欢公主,并轻吻了公主,使公主复活,这令观众大跌眼镜。因为在原版童话中,王子是公主的梦中情人,是王子让公主复活,而在电影中却变成了猎人,猎人的形象在电影中可谓颠覆性地创造,戏仿手法的运用让猎人的形象更生动具体,也让人们对于他有了新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三、结语

白雪公主的童话故事大家早已耳熟能详,电影《白雪公主与猎人》运用了戏仿的艺术手法对广为流传的童话故事进行了颠覆性创作。影片的独特之处并不在于它包裹着童话的外衣,更重要的是她讲述了一个少女在逆境中的成长史以及同邪恶势力激烈斗争的故事。这部电影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我们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都会遭遇逆境和困难,每个人都在逆境中经历着成长与蜕变,如何战胜困难,如何找寻属于自己的生存法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学习并接受各种残酷,战胜心魔,这是童话故事在现实生活中的折射,也是电影《白雪公主与猎人》所要向我们所传达的主题。

[参考文献]

[1] 黄荣.论《白雪公主后传》中女主人公的戏仿[J].科教文汇,2010 (08).

[2] 雅各布·格林,威廉·格林.格林童话[M].杨武能,杨悦,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993.

第2篇

此番开场白事出有因,但小编自采访了李松松之后,也学会一句话:“有好玩的事情,但我现在不能跟你说,我得留着自己说。”

放映时间到了

看电影、美国电影周、好莱坞获奖大片、内部票、蹭票、霸票――这是李松松十七八九岁娱乐活动的关键词。常规状况下,人们总是对艺术家过去的生活充满好奇,对其作为个体的历史经历、社会经历抱有强烈的了解欲望,有时候,这会增加时代的差距感,从而产生混乱的猜想。比如我先是恍恍惚惚问:“你们是男女生一起去看电影吗?”李答:“那当然。”我的语调夸张地往上升:“啊?男女生已经可以一起了吗?”李吭哧吭哧苦笑:“我只比你大9岁,又不是什么久远年代的人!”我猛然记起来我面对的不是父母辈,顿时也自觉太荒唐。

然转念细想,是什么导致我暂时性时间概念错乱?恐怕也不是太无聊的问题。

李松松即将在佩斯北京举办的个展上的参展作品,无论从作品名字还是画面构成因素来说,公共事件、人物的图像还是占了不小的比例。在采访准备阶段,我得到的相关资料里面有一页“作品背景”,比如说作品《东方红》是歌曲《东方红》的一段简谱,作品《革命万岁》取自史蒂芬索德伯格导演拍摄的电影《切格瓦拉阿根廷》中的一幕,作品《六人》是来自二战时期日本“神风敢死队”的合影历史、事件、人物――用这几个词总括作品主要因素,应该不算太争议。

艺术家在用绘画将载有历史、事件、人物的公共图像再现之后,身份有了微妙的变化――原本观者的目光往往是聚焦在作品之上,探求创作者的表达意图,而此处艺术家犹如掩面的预言者,退到了暗处,观者的目光像穿越玻璃一样急不可待穿越他,想要更进一步知道画面故事的更多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再次返回,探求创作者的第一表述。

在此,艺术家有点类似说书人,做的是客观而朴素的事情,也即把故事讲完,每个听书人并不会在听的过程中把说书人的情绪作为听书的一项内容,因为故事已经吸引了他们的全部注意力,说书人成为了传达的途径和介质。再借用一下光线的比喻,我们知道当一个物体密度大到一定程度,光线都无法穿透,刚才说到人们看艺术家的作品,一开始被图像的背景知识吸引,暂时先抛开了艺术家,等到他们了解了那些时代、社会、历史背景,再回过头来思考艺术家的创作动机和涵义,会以为自己已经了解了他的想法。这看起来顺理成章,然事实却稍微有点出入,这一次观者的目光遇到的不再是玻璃一样的艺术家,而是那个在自身介质作用完成之后就不断自我塌陷,从而内缩成一个密度大到光线也无法穿越的实体。简单说,艺术家不是要通过将公共图像转移到架上来给观众预设观后感,你觉得是你在看他的画,而很可能是他想看你在看他画时的反应,对那些画,为什么很多人都产生了大同小异的联想?艺术家在完成绘画工作后,恐怕很享受这样闲散有趣的旁观。

我很邪恶地想他在吭哧吭哧苦笑并强调自己与我年龄差距不大的时候,恐怕正在暗喜他通过作品迷惑了一个观众,此人正沉溺于作品的氛围中,甚至模糊了眼下的现实。

作家阿城在文章《且说侯孝贤》中有一段描写 “七十年代末,我从乡下返回城里 一种回到城里的感觉是慌慌张张看电影。北京好像随时都在放‘内部电影’,防不胜防,突然就有消息,哪个哪个地方几点几点放甚么电影,有张票、门口儿见。”

是的,李松松作品的“放映”时间也快到了。从以上两个人的不同描述看,北京20世纪7、80年代的电影放映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词汇是“内部票”、“内部电影”,开个玩笑――看多了内部电影的人,对于创作当中的“内部安排”,好像也很在行。

在动物园散步才是正经事

《看老虎》、《我在树上》、《北京主义》、《孔雀》是此次参展的四件作品,第一件取材自反特电影《黑三角》,涉及动物老虎,后三件分别涉及老虎、大熊猫和人。

达尔文在他的《乘小猎犬号环球航行》中写道 “我们在圣保罗岛上只发现两种鸟类鲣鸟与黑燕鸥。前者属于鲱鱼种,后者属于燕鸥种。两者都很温顺,且颇呆笨,总是在旅客面前茫然失措,以至我们用地质勘察锤想锤死多少就能锤死多少。”

大动物学家的最后一句话相当幽默。在他那里,看动物真纯粹,只需要关心种属纲目之类即可。对于达尔文来说,全世界都是他的动物园;对于李松松来说,他可以画一个地域空间不大但抽象空间不小的动物园,尽管他坦言很久很久没去过动物园,最后一次站在巴塞罗那动物园外面,因为太臭没进去。到此,稍微调个话头。

2009年10月,北京4号线地铁开通,北京动物园便是其线路上的一站。大而化之说,是人们坐在高速运行的铁罐子里,从动物们脚下很深很深的地里钻过,再回到地面,然后买票进去看它们。基于地铁的速度和时间保障,你想在一个短暂时间里到动物园散个步也是可能的。(提及地铁,李松松对于自己3岁时第一次坐北京的一号线地铁印象深刻,很兴奋,甚至不惜言辞地向我描述当时的地铁座位像火车一样,面对面的,蓝色的,车厢外面也是白底蓝条。)

在由前文提到的四件作品组成的暂时性、小型“李松松动物园”里,大幅尺寸的组装、铝板由于击打而呈现的凹凸、铝板与画布的拼接、厚重笔触与薄图层的组合,所有这些手法,都蛮熟悉。内容上,我估计看过《黑三角》的人能记住卖冰棍的老太太,但绝大部分对于其中有“看老虎”这一场景印象淡淡,《我在树上》来源于报纸上一张老虎爬树的照片, “北京主义”这个词最先是西方人提出来的,大意指的是准资本主义和半民主主义的混合体,《孔雀》的画面是两个肌肉健硕的半裸男人,原先叫《国家肌肉》。

为了更好说明“动物”问题,要提到另外两件作品,即此次参展的取材于安全指南手册的作品《救生筏》与《面罩》,这样的题材是李松松之前作品中不多见的一类。对此,他用了一个类比。在文学创作中,一个作家也许会把自己以前某个短篇小说中用过的素材,再次用到个长篇小说中。同理,来源于安全指南手册的素材确实可以被看作一类题材,但艺术家的本意是,他在一个题材上言说,然而不总在谈论这个题材。对于观众对作品的理解,原则上他持“随它去”的态度,因他认为不该言说过多。就像06年个展取名“催眠”,他有一点“催眠”的取向,但不想定在这单独一点。在创作之前,可能头绪有千万条,办法也有万千,无论选择如何,都不知道具体会得到什么,那总得先从一个地方走下去,因此他更关心的是方法背后的含义。这也等于说,选择一个方法,可能仅只是因为拒绝了其他方法。

所以,李松松的动物园,可以是一个以散步心态去溜达的空间,如果能像对待未知事物样开放地接纳老虎、熊猫,那每个人在这里都是达尔文。

第3篇

第一次见到王秋睿,他安安静静地坐在沙发里,显得瘦瘦小小。我知道他正在生病,有点担心,不过他一开口说话,倒也谈笑风生。他做了很多志愿者的工作,最近的一个是残奥会志愿者。

2007年5月,王秋睿忽然成了很多人关注的焦点,这个默默无闻的普通高中生在今年的SAT考试中考了2400分的满分,随后在密集的媒体报道和网络论坛上我们留意到两件事。

一件是记者们经过调查考证之后放大的标题:“美国高考第一人”,确认王秋睿是第一个拿到SAT满分的中国内地考生。全球每年有超过200万人参加SAT考试,获得满分的也有几百人,但基本上都是美国学生,2005年也曾有一个SAT的华人满分考生,不过那是专门从美国赶回国内培训的美籍华人学生,后来被哈佛大学录取了。

另一件是百度上海中学吧里发生的谁比谁更牛的争论,把就读于上外附中高二的王秋睿和上海中学的袁健放在一起比,袁健高二时也考了GRE的2400分,同样是满分,他初三考GRE就考了2390,两个人的英语水平都大大超过了中学的英语要求,争论甚至上升到上外附中和上海中学哪个学校更牛。

关键词二 SAT

SAT考试全称为ScholasticAssessment Test,即美国高中生进入美国大学的标准入学考试,也就是俗称的美国“高考”,多数美国名校要求中国申请留学的学生提供SAT考试成绩。SAT又分为SAT1和SAT2,我们平时所说的SAT考试是指SAT1考试。相对SAT2难度大很多,通常是美国大学录取时必须提供的成绩。

听说你学英语并不是一开始就很拿手?一开始不是很喜欢英语,那时候我特别喜欢数学,就去报了一个奥数班,那个奥数班顺便加了一个英语的提高班,那就一起读了。学的时候不是很难,但考试就特别难,很多人都考得很惨,拔尖的人也有,考到九十多分,差距一下子就拉开了。我考了四十多分。后来暑假里就试着自学。

没有找辅导老师?没有辅导老师。有时候会……因为我妈妈英语很好,我有问题的时候就去同她,她不会专门帮我辅导,但是能帮我解疑。就这样尽量把辅导班后面要学的东西自学掉,后来开学再上提高班我就考到了九十多分。

你花了多少时间自学?暑假还剩下两三个礼拜的时候,我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一下,就每天扑在这个上面,从早到晚地学……

除了吃饭睡觉?当然也要玩啊!那个时候!学习自然就是学习,这个事情就是这样,花在学习上的耐间就要用来学习,背课文、背单词,只要真的下了功夫去背,花了时间去努力就会有效果,其实一开始都是很基础的东西,就看你愿不愿意去学。

后来怎么把英语学习一直持续下来?因为考进了上外附中。那里面有很多英语学得很好的人――周围一圈很多人都那么好,那时候我的英语还不怎么样呢。而且上外附中很难考,首先你必须是上海市三好学生才有资格去考,就是说如果你不是市三好学生你连去考的资格都没有。市三好学生就有一千多个吧,考了之后经过筛选还有一百个出头,还要经过一轮口试、笔试和其他很可怕的考试 那时候基本上公认是上海的初中里面最难考的。

是为了考一个最难的挑战一下么?印象中上外附中就像……现在看大学看复旦看清华北大一样,还没有很清楚的概念,但老师好是能感觉得到的,外语特色,综合水平也很强。其实到现在我也不是班里最冒尖的学生,因为我们班是整个年级最强的一个班,竞争是非常激烈的,我如果考得好,在班里保持前十名已经不错了,绝对不是冒尖的。我们班里确实有一些人,你再怎么读也读不过他们,他们从一进学校的时候就很好,到现在还是那么好,经常期末考试三门课都是满分!在这样的学校里就会有这样的人。

你会不会想,身边有这样的人,我来挑战一下吧?我还算很悠闲的一个人,或者说完全没有必要为了名次去争着上升几名,学习当然最重要,但是兴趣和爱好也不要丢掉,然后日子过得不要太累吧。和同学相处、和朋友相处的时间也很重要,晚上学习也不能太晚,就算现在马上要升高三了,日子该怎么过还怎么过。很正常的日子,就算他们打手电筒,到时候一熄灯我就睡觉,为什么打手电筒?如果认真学习,一定会有提高,可能他们压力太大,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进步吧。

你觉得学英语有窍门么?对我而言,英语是一个兴趣,我觉得英语完全不必是门学科。

听说你和同学课间的时候喜欢玩一种拼字游戏?那个游戏是怎么玩的?就是比如说……一个单词……你有笔么?(接过笔,在纸上拼写比划)比如说一个单词,就是APPLE好了,APPLE有五个字母组成,我就在纸上画五个空格线,然后他问:“E有么?”我说:“E有的。”他再问:“A有么?”我说:“A有的。”他问:“B有么?”我说:“B没有。”就把B写在空格线下面。就这样他问我答,把有的单词写在空格线上。如果对词汇很熟悉的话,不需要把五个字母全问出来,比如说看到有L,就会很快想到是APPLE了。在脑海里自动排列组合,不是逻辑的排列组合,是看到这两个字母在一起就能直觉地想到是某个单词。

这游戏是自己发明的?好像是文曲星里有的,嘿嘿。本来是人机对话的,我们把它变成人和人之间的。有时候会找特别难的来考对方,比如说前天晚上背单词的时候背到一个特别难的单词,第二天就去考对方,对方猜不出来就觉得挺得意,呵呵。

除了这种游戏之外,你还有比较正常的记忆法么?我的方法比较笨。我遇到不认识的单词喜欢查字典,不喜欢用文曲星,然后记在本子上,也会把碰到的例句也记在本子上。后来懒,就直接抄字典上的例句,再后来我更懒,就变成了背单词就是抄字典,只不过我抄的单词是我阅读当中看到的。抄单词、抄例句……倒也不用背下来,就只是抄写下来,后来抄下来大概有四五本。抄到后面的时候,可能会翻翻看前面的。

语法重要么?挺重要的,语法是基础。不过最快的方法还是阅读。一开始我读书虫的那套,后来就开始一点点读那些……童话、儿童文学什么的,《爱丽丝漫游仙境》啊,《格林童话》啊,《安徒生童话》啊,那时候读都是读英文原版,儿童文学相对来说也简单一点。后来就读古典的小说,像福尔摩斯的侦探小说,还有阿加莎・克里斯蒂,当然还有哈利・波特,因为比较有情节性,那就不太会看到一半看不下去扔在一边。我只会看我喜欢看的书。经典文学里面,我喜欢狄更斯的小说,因为小学开始就看过他的小说的中文本,后来看英文的就很有亲切感,像《双城记》、《雾都孤儿》、《艰难时世》。他很幽默,情节也很好看,尤其有一本《匹克威克外传》,很搞笑,他讲的故事本身就很搞笑,有时候他作为作者还会从故事里面跳出来说两句,整个的情

节和行文都很幽默。

听说你还看乔治・奥威尔的《1984》?《1984》是我高中时读的,那本书挺深刻的。当时我有个同学在看《动物农庄》,他觉得很好玩,超喜欢,我心想,《动物农庄》很薄但是很贵,买了不合算,《1984》也很有名也听到过,又很厚,买了比较值一点,哈哈。读下来还挺好看,想法很有思想,他完全虚构了一个世界,有一点极端,但是还是很能让人思索的。

电视上看到你们的校服很漂亮,你们同学也昂首挺胸看起来很有自信的样子,平常接触的真的就是那样的么?也有这样的,总归各种各样的人都有。电视台来选人的时候比较喜欢这样的吧,很外向的那种,你有这样的印象可能跟选人有一定的关系,不过上外附中这样的人应该也挺多的。

有没有印象比较深刻的同学?有一个……也是去考SAT,但是他考得不是最好,大概考了2260分,他一有时间,就完全用来看英语。他的词汇量比我要大得多,我觉得比我厉害;写出来的文章,我反正是看不懂,老师也要很艰难地才能看懂;他口语很好,一开口就停不了。我们有时候就会问他口语怎么练成的,他就说:“也没有刻意练啊”给人感觉好像不是刻意的,天生就是这么强。

你觉得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我觉得自己再外向点就好了,我还是太内向了。很多时候还是需要你表现得很开朗、很自信。最近我在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培训机构做志愿者,我就发现他们给我的大多数指专都听得不是很懂,他们说得很简单很模糊,那我就要自己分析、安排到底该怎么执行他那么简单的一个指专。一开始可能是不大有自信吧,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怎么敞,后来才比较适应,很快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处理派下来的工作了。

一个英语很厉害的女孩子早给我们读者推荐《达・芬奇密码》原版书和《老友记》剧集,你会推荐什么?我也会推荐《达・芬奇密码》,里面牵涉到一些西方文化背景的东西,还是很重要的。我不太看《老友记》一类的,如果要看的话我建议看好莱坞的电影,像《肖申克的救赎》,不但能学英语,剧情也很经典,还有摩根・菲曼的精彩表演。《哈利・波特》也不错,里面的英文的表达方式比较古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