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5:1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生观的价值,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生观是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价值观是指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人类和其他低级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有思想,在生活实践中,人们必然会产生诸如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等疑问。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就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指导着人们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
中职学生正处在生理成熟时期,正处在人生观形成阶段[1],缺乏成熟稳定的思辨能力,常受到社会不良风气和影视网络的影响,易形成消极甚至错误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对于学生本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未来都具有重要意义。
1.当前中职学生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问题
中职学校虽然与普统高中同属于中等教育,但中职生在综合素质、行为思想、心理状态、文化基础、学习习惯等方面与高中学生有着明显区别。这些孩子大都是中考落榜生,是在别无选择或被家长逼迫的情况下才走进中职学校的大门的,社会对职业学校的偏见和歧视,致使他们心理严重不平衡,再加上中职学校学习压力较普通高中小得多,学生有更多时间和机会接触社会、网络、影视等,这些都影响着他们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1.1理想信念缺失。部分中职学生思想上不求进取,对前途悲观失望,认为进入职业学校没出息;职业理想模糊,职业目标不明,认为现在所学将来未必有用,学习上得过且过,目的不明,缺乏动力,只想混个文凭;生活上意志消沉,无所事事,贪图安逸,混天度日。
1.2道德水准滑坡。中职学生由于身心尚未成熟,容易受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形成中性的、模糊的、甚至错误的价值观,因此他们在道德评价上表现得十分宽容、模糊,该赞美的不赞美,该批评的不批评;在道德行为上则表现为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盛行。
1.3法律意识淡薄。部分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纪律观念淡薄,他们强调个人自由、随便,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小到无故旷课、迟到早退、考试作弊、吸烟、酗酒,大到打架斗殴、偷窃、参加黑社会集团等,校园暴力如以大欺小、以强凌弱、敲诈勒索、偷盗抢劫,乃至行凶杀人的违法犯罪案件偶有发生。
1.4思想行为自私。部分中职学生对自己在社会、学校、家庭里的义务不能充分认识,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以个人意志为出发点,不考虑行为后果。有的甚至把个人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对比之下,助人为乐的思想淡化,对他人的困难漠然视之,不愿伸出援助之手,甚至见死不救、麻木不仁,没有起码的同情心,
1.5文明礼貌欠缺。文明礼貌是个人修养的具体体现。在社会生活中,它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使人们和睦相处、心情愉快,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和争吵。当前一小部分中职学生不注重塑造自身形象,不懂得基本的礼仪常识,不会使用礼貌性语言;不谦恭礼让,不尊敬师长,不尊重他人,不诚实守信,举止轻浮、满口脏话。
2.如何培养中职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1优化思想政治课教学。思想政治课是学生思想教育的主阵地,学校和老师应当在认识上高度重视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优化思想政治课程设置,通过合适的思想政治课程,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价值、审视自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学会爱与感恩、尊重与理解、分享与节制,继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2.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这些活动要立足于新时期下的新事物、新问题,合理地设计并制订活动方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活动中,逐步树立起对自我和自我价值的正确认识。比如,可以组织爱国主义基地参观、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在活动中进一步明确学生仁爱、感恩、自强、拼搏等思想,并通过参观访问、社会实践调查、义务劳动等活动,学生能动地将个人生存价值与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紧密结合起来,从而树立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3积极发挥班主任的作用。班主任是在学校内和学生接触最多、最直接的人,班主任最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状况,应多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适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调整。此外,班主任还应当积极引导学生认识当今社会的新事物和新现象,开展一系列主题班会,让学生展开观察和讨论,在积极引导的层面加深学生对社会、他人的认识,继而使学生主动关注和审视自己的价值。
2.4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中职学生不仅要学习文化课,还要学习专业课程,为将来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基础。在专业课教学中渗透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又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方法。由于大部分学生比较重视专业课学习,上课注意听讲,对专业课老师也信任、崇拜,因此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学中通过和风细雨的渗透,能使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内容逐渐、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生头脑中。这种教育结合了学生的专业特点,列举一些具体实例,更容易打动学生,为学生理解和接受,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体现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群。他们是具有鲜明特点的人群。相对于70、80后大学生的内敛含蓄而言,90后的大学生更喜欢张扬个性、与众不同,希望引人关注。正是因为90后学生具有这些特点,会出现与当今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主流思想相互碰撞,甚至格格不入的现象。这也对当代大学辅导员对90后学生的教育提出了考验。如果还是固守过去的保守,很可能会达不到预想的教育效果。因此,高校需要对这些90后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从性别差异、年龄结构、生源地来源和专业角度这四个方面对90后大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研究,从而找出较为适合90后大学生的教育方式,以方便辅导员进行教育管理。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人生观 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日益进步和发展,90后人群已经成为大学校园内学生的主要构成人群,同时,90后人群也成为了社会各方面主要关注的对象。自私、责任感差、自制力差已经成为90后学生的典型特征。为了更深入了解90后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和生活态度、人际关系以及婚恋观,从而能够更好的在教育过程中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关注,为辅导员班主任今后的工作开展提供相应的数据,该校曾经对2010级学生中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发出问卷2254份,经收回统计,最后有效数据为1599份,其中男生374份,占总数的23.4%,女生1223人,占总数的76.6%;90年后出生学生180份,占总数的11.4%,90年前学生1419份,占总数的88.6%;城镇学生697份,占比43.6%,农村学生602份,占比56.4%;会计专业学生1376份,占比86.1%,财务管理和金融投资专业的学生223份,占比13.9%。
根据统计结果分析来看,2010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总体来说是积极向上,并且在某些方面有着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目的依然很明确――提高自身素质,实现人生理想,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让90后学生产生消极因素的原因中,学习问题不再是主要因素,取而代之的是空虚、无所寄托、没有人生目标等情感因素。可以看出,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还是存在一定的缺失,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逐步加强。对于社会关注的90后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根据统计结果分析,有60%的学生对于责任感这个问题并不关心,只有28%的学生认为90后学生责任感强。在日常教育中还需要不断灌输责任感的意识。对于生活的向往,当代大学生与他们父辈以及80后学生观点完全不同,大多数学生都是追求个性张扬风格独立的生活,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比前人的更强,团队观念越来越淡,从长远角度来看,对学生的发展极其不利,尤其是在他们步入
社会后,团队意识的缺乏,会使学生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在日常教育中需要不断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意愿还是很强的,一方面希望能够独立开展学习,另一方面,由于学习方式方法不恰当,自学能力和自制能力较差,还无法独立完成专业学习,还需进一步引导。此外,多数学生对自己未来的人生规划并不清晰,比较迷茫,也需要进一步加强人生规划的指导。
1 当代大学生从性别角度、年龄结构、生源地来源和专业背景来看,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1.1 从性别角度分析,女生的人生观价值观更趋于社会主流,而男生在入党动机和大学生活上与女生相比显得比较消极被动
在当代大学生的感情问题上,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到情感挫折,因此,在今后的学生管理工作中,需要加强对男生的情感教育和心理疏导。但是从整体来看,女生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会中,竞争能力与男生相比都处于劣势,因此绝大多数女生选择了在实现人生价值的道路上需要他人的帮助。从这个结果也可以看出,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较低,而面对社会各方面的压力,当代大学女生出现“傍大款”、“出卖色相”的社会现象越来越多。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责任主要有两点:一方面对女性的社会歧视,导致女性被迫选择;更重要的一方面是教育方式还存在着不足,对女生的关注不够。此外,女生在大学里所学的内容主要局限于专业知识,对于综合素质能力方面的学习还不如男生,也导致女性在社会中的就业竞争力低下。因此,在今后的学生管理过程中,尤其是以女生人数为主的系(部)专业中,还要加强对女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女生的学习态度和对专业的兴趣程度明显好于男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比男生扎实很多,而在课外阅读上,男生的涉猎面比女生更加宽广,对于事物的分析也更加全面。男生在学习当中更愿意学到职场中为人处事的原则,而女生则希望学到相关技巧。面对考试,女生会比男生更刻苦,而男生更喜欢靠临场发挥,有些甚至顺其自然。因此,在日常教育中,女生需要加强对其的课外知识的学习,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提升自己综合能力,而男生只需要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为今后就业打好基础。
1.2 从年龄结构来看,90后学生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主力人群,90后学生表现出更明显的张扬、自我、不喜欢受约束等个性化特点
相比90后的学生,90前的学生在人生奋斗上更愿意通过自我奋斗来实现人生理想,90后学生对于他人的依赖性更强,虽然在刚步入社会时90后学生可能会因为得到他人帮助而比90前学生稍占优势,但是如果从长期来看,90前学生的发展潜力更大,耐心和承受能力更强的90前学生,会在工作当中逐渐释放出自己的魅力而得到单位的赏识。因此,对于90后学生教育还需要引导他们学会正确的人际交往和团队合作以及奉献精神等。而对于90前学生需要在专业学习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
90前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自控能力相比较90后学生更强,90前学生更愿意自主学习,而90后学生的观念还停留在初高中阶段,希望老师能全盘教授。90前学生也会在课后阅读大量的书籍以提高自己的知识面和综合能力。因此面对以90后学生为主的当代大学生群体,首先需要转变他们的观念意识,让他们真正理解大学学习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引导他们正确的面对专业学习,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1.3 从生源地来源分析,城镇学生的整体综合能力比农村学生的要强,而农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更胜一筹
农村的学生学习目的较为明确,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学习专业知识上,对于农村学生的管理只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学生自己则会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区制定学习计划。对于实现人生价值,城镇学生由于家庭条件较好,目前还没有过多的考虑这个问题,而农村学生则已经开始一步步规划自己的人生理想。因此对于城镇学生的教育应围绕职业生涯规划为主,使他们逐步学会自己的人生规划。面对种种社会现象上,农村学生显得比城镇学生更加敏感,对社会不公的不满程度也远远高于城镇学生,因此,对于农村学生应该以心理疏导为主,使他们能够用更平常的心态去面对各种社会问题。
1.4 从专业角度分析,会计专业的学生不论是在人生价值观上还是学习目的上都要高于财管金融等专业
会计专业学生更注重实现自我价值,而财管金融专业学生更加现实,满足丰富的物质需求。但财管金融学生的综合能力比会计专业学生更突出,更愿意通过个人奋斗来实现人生价值。面对消极因素,会计专业学生将学习放在首位,而财管金融专业学生则更容易受到感情挫折。因此,在今后的学生管理中,需要针对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不断弥补劣势。
2 学生角色定位
把学生定位于怎样的角色,对辅导员的工作开展和培养目标有很大影响。
2.1 他们是有思想的人,包括独立思想
在他们面前辅导员不能把自己看作是权威的代言人。相反,在表达辅导员自己的想法和给出的建议之前,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喜欢听他们发表不同的观点。这样一来,就会发现无论最终按照什么方案、按照谁说的去做,双方都是愉悦的,并且很多时候可以形成最优方案,学生和辅导员都会在平等民主的对话中获得成长。
2.2 他们都有自己的闪光点
他们都有擅长的事情。因此,需要帮他们提供他们需要的空间和舞台,也因此在工作中他们可以给辅导员分担一些事情。
2.3 他们在成长中
从中学相对单纯的环境和父母庇护之下走到大学,直接面向社会的光怪陆离,彷徨中犯错、不懂自律,是难免的。这样想,就会在他们出错时不那么生气,不那么怪罪于他们的“本质”。
2.4 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以专业学习为中心。因此,在日常教育中引导、活动安排中注意分量,不因务虚而疏实,不因重末而忽本。
2.5 他们成长的环境和现在的生活环境决定了思想和行为有所不同
认清这一点才能容纳,相信他们能够承担也只能由他们承担未来社会的责任。把这种相信和希望传达给他们,他们也会相信自己,也会正确定位自己,而不是浑浑噩噩混日子。
希望每一名辅导员都能摆正自己的心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面对所从事的事业,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辅导员的事业是高尚的,光荣的。学会尊重和欣赏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参考文献:
[1]卢浩浩,周子葳,张琳.90后大学生调查:个性独立思想早熟自信张扬[N].杨子晚报,2008.8.27(4).
[2]戴长澜.中国首份“90后”大学生调查报告:心理抗挫能力弱[N].中国青年报,2008.11.12(6).
[3]刘欣.大学生自我心态图现状调查及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
[4]艾恩・史都华,凡恩・琼斯著.易之新译.人际沟通分析练习法[M].张老师文化,1999.
[5]张宝君.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解析与对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
[6]刘洁.“80后”、“90后”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的原因与对策[J].黑龙江高等研究,2011(7).
关键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问题;对策
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不变的主题之一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幸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大学生作为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中的优秀群体,自尊心强且情感丰富,对知识的渴望以及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尤为强烈和执着。当前大学生幸福观的主流是积极的,适应和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但是,由于受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种价值观念的影响,大学生对幸福有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对追求幸福的途径也有不同的设想。没有正确的幸福观,就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当然也难以获得幸福。
人人都向往幸福,但是并非人人都能获得幸福。幸福的感知和获得是一种需要磨砺和培养的能力,因此,对于即将走出校园、走进社会的大学生来说,开展幸福观教育,使大学生能够感知和认识真正的幸福、能够正确地追求幸福和创造幸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意义
幸福是指人们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由于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而引起的精神愉悦和精神满足。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观念、追求幸福的途径的看法、标准,它产生于一定的文化中,以一种主观的形态起作用,它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对待幸福问题上的表现,是产生并形成幸福感的关键。幸福观与价值观、人生观有着密切的联系,是比较稳定、深层次的、系统化的价值选择体系,是幸福评价标准和评价思想的综合观念形态,对幸福感具有导向与动力作用。
对幸福的感受、理解、追求和创造的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需要教育者有意识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和引导,同时也需要受教育者的虚心学习和修炼。大学生作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青年群体,其对幸福的不同感受和不同领悟,以及对幸福获得所采取的不同方式与途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兴旺。大学生只有具有科学合理的幸福观,才能以健全的人格感知和创造幸福;教育者只有在教育过程中也体验到幸福,才能真正热爱教师职业,才能传递和创造幸福,实现其人生价值。可见,无论对于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幸福观教育都举足轻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幸福观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密切联系,幸福观具体体现并影响着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个人的幸福观是正确的,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也一定是积极向上的,反之则是有所偏颇的。因此,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必须包括幸福观教育,以幸福观教育促进大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形成和提升。
2.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
幸福观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与前提,一个人如果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幸福以及如何获得幸福,其必定存在着孤独、忧虑、烦躁、苦闷等心理障碍与疾病,也不可能以良好的情绪、愉悦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苦与乐。因此,幸福观关系着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把幸福观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是必须也是必要的。
3.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
幸福观与道德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受到经济全球化以及西方价值观念的负面影响,不少大学生对幸福的感知与追求存在着误区,混淆了幸福与以“不道德”所获取的收益之间的关系,在一些大学生中存在着道德滑坡的现象。由此可见,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观,并能够正确处理德性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
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观,对于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着大学生正确幸福观的培养。
1.幸福观教育重视度不足
目前,一些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偏重于智育而忽视德育,认为分数就是一切,仅把幸福观教育依托在德育中。但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对幸福观教育的认识也不充分。学校只在心理健康讲座上稍微涉及幸福观教育,仍缺乏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幸福观教育的研究工作。
2.幸福观教育内容不全面
幸福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内容,目前一些高校的幸福观教育仅局限于心理学领域,而没有与大学生的生活质量、素质教育等时代主题联系起来。幸福观教育是一个涉及面极广的跨学科课题,与社会学、伦理学、教育学等密切联系,因此,必须丰富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内容。
3.幸福观教育形式单一
从目前高校的幸福观教育现实来看,在教育方式上主要偏重知识的灌输,脱离了大学生正当的人性基础,过分强调幸福观教育的理性与未来性,脱离了时代色彩而忽视了大学生当下生活的幸福意义。
4.幸福观教育与现实生活相分离
长期以来,高校都只重视有意安排的对大学生的显性幸福观教育,而忽视了现实生活中对大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隐性幸福观教育。幸福观教育本来就是生活世界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与大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因此,幸福观教育应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应对当下及未来的生活都发挥积极作用,给学生个体及社会都带来幸福。
三、完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对策
正确的幸福观是人们获得幸福的重要源泉,对大学生进行幸福观教育,使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接班人能够正确感受和认识幸福、合理追求和创造幸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全方位完善幸福观教育,形成多层次的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体系。
(一)形成各部门高度重视的运行保障机制
幸福观教育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息息相关,无论是学校领导、各工作部门、教师,还是学生本人,都应高度重视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学校相关部门可成立课题组,齐抓共管,使各部门统筹规划、组织实施、管理反馈等工作都能各司其职,落实到位。另外,各部门应定期进行交流,举行评比表彰活动,完善经费投入、人员培训等运行保障机制,促进幸福观教育切实、有效地进行,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创新性。
(二)构建科学合理的幸福观教育内容体系
大学生幸福观教育是一项潜移默化的、复杂的、多层次的系统工程,新时期大学生差异性较大、主体意识增强,幸福观教育这一长期的实践过程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所以,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幸福观意识的不同特点,持续地、针对性地、及时地开展幸福观教育,把幸福观教育贯穿大学学习的全过程。
1.大一阶段开展幸福观感受教育
新生入学时一般感到比较迷惘,对其所学专业需要进行适应,在此阶段,应在帮助学生全面、深入了解所学专业、进行职业定向教育的基础上,提高大学生感受和认识幸福的能力,及时指导学生了解大学生活,正确认识学习的意义,使大学生学会在求知和生活中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因此,在此阶段应教育大学生正确处理好两方面的关系。
一方面,应教育大学生处理好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关系。社会主义幸福观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形成正确幸福观的基础,它要求大学生把个人幸福与他人幸福、集体幸福、社会幸福联系起来。新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代表着新一代青年群体的主流和方向,同时也关系着社会和祖国的未来,因此需要教育大学生把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统一起来。
另一方面,应教育大学生处理好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的关系。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是统一的:物质幸福为精神幸福提供了物质保证,精神幸福是人们更高层次的追求。因此,应教育学生幸福不仅意味着物质上的满足,更意味着社会的幸福和国家的繁荣进步,从而使大学生意识到自觉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大二阶段开展幸福观能力教育
大二阶段学生对所学专业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也逐渐适应了大学生活,而在此阶段,学生也会遇到学习、生活、情感、工作等方面的问题。针对此阶段学生的特点,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幸福观教育。
第一,构建追求幸福的知识基础。知识是获得幸福的源泉和实现人生目标的重要保证。因此,作为社会精英的大学生,要获得和享受幸福,必须掌握一套良好的知识结构。这一知识结构主要包括本体性知识和背景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是指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背景性知识通常是指大学生所拥有的综合性的文化涵养。
第二,提高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人的幸福能力由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两方面构成。要提高大学生感知幸福的能力,首先应提升大一阶段所学习的幸福感受能力,并教育学生从各种各样合理丰富的需要出发感受幸福的存在,感知和谐的幸福状态。要提高大学生创造幸福的能力,就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和生活的意义,并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使大学生懂得创造和奋斗的过程同时也是感知幸福的过程。
第三,加强德福一致观教育。德性与幸福是辩证统一的,二者密切联系。德性是获得幸福不可缺少的条件,因此大学生幸福观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善念、善行,塑造一种“善”的人文情怀,从而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德性水平。提高德性水平使得大学生能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自然,从而提升人的幸福水平。
3.大三阶段开展幸福观实践教育
大三学生开始回到现实、关注生活,各种各样的生活为幸福观教育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原材料,幸福观教育要回归生活,关注学生的现实生活,帮助学生寻找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使学生能够熟悉自己的生存状态,享受生命的意义。
另外,幸福观教育回归生活尤其需要增强大学生对幸福的实践体验。幸福观教育就是要提升大学生感知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通过大一及大二阶段的理论知识传授,在大三阶段应把理论与实际、教育与实践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接受幸福观教育的过程中更好地实现理论和知识的内化,并正确地外化为实际行动。
4.大四阶段开展幸福观挫折教育
大四学生面临着考研、实习、就业等各方面的压力,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不可避免地开始遇到人生的一些挫折与失败,因此,此阶段对于即将走向社会的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尤其重要。帮助学生激发对生命的热爱,发现人生的幸福,并以积极向上的态度追求幸福。
(三)开辟多种多样的幸福观教育实现途径
幸福观教育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实现途径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各种行之有效的载体都应用以进行幸福观教育。具体来说,可从以下几方面开辟幸福观教育的实现途径。
第一,通过专题讲座讲授系统的幸福观教育知识。幸福观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多层次、多方面的知识,
第二,通过专业课渗透幸福观教育。专业课教育与幸福观教育息息相关,在专业课的讲授过程中,渗透幸福观教育,不仅能够使专业课体现出专业特色,更能赋予幸福观教育新的内涵。
第三,通过实践活动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幸福观教育必须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所学到的关于幸福观的理论知识能够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真正提升学生感知和创造幸福的能力。具体来说,可在暑假期间举行三下乡活动,让学生到贫困地区感受另一种生活,懂得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也可在寒假期间鼓励学生参加列车乘务员志愿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春运感受形形的真实生活,从而对幸福有新的认识;还可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带领学生走进社区、服务社区,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引导学生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体验幸福。
第四,通过校园文化营造幸福观教育氛围。每个人对幸福的认识与感受都是不同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幸福观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通过校园广播、电影等定期播放与幸福观教育有关的节目,在校园宣传栏中通过各式海报营造幸福观教育氛围等等,都能够使学生从身边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中感受到幸福的存在。
第五,通过演讲比赛等活动强化幸福观教育。高校社团组织在大学生幸福观教育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社团组织学生开展的以幸福观教育为主题的演讲比赛,能够提升大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审美境界,使大学生能够以艺术的眼光发现自然美、社会美以及人生美;社团组织学生举办的感动校园人物评选活动,能让大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时代的进步,同时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并学会把自身的幸福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体验到幸福。
关键词:人的本质;社会性;人生观;价值观
作者简介:陈晓一(1979-),女,河北三河人,防灾科技学院人文社科系,讲师;黄萍(1972-),女,甘肃陇西人,防灾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副教授,天津师范大学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 300387)。(河北 三河 06520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4-0121-02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课程。“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是教材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大学时代是大学生形成系统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教学过程中,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界定为切入点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讲述,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也方便学生们系统地掌握教材内容。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界定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开了人的本质之谜。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科学地说明了人的社会性本质,“……但是,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这是人类历史上对于人的本质问题的第一次科学阐述。
二、“基础”课中人生观的内容体系
“基础”课教材第三章“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中有三节的内容,在内容安排上的大体思路如下:[2]
第一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主要讲述了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需要明确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基本概念:世界观产生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周围的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体把握;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具体的个人就是世界的一部分,人生观也同样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对人生目的、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总体把握,不同的人生观决定着具体个人对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在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上,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因为人生观从属于世界观,所以世界观对人生观有决定性意义,但由于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生观又对世界观的巩固、发展和变化有一定的影响。其次,要追求高尚的人生目的:人生观是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的辩证统一体,人生目的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人为什么活着,人生态度告诉人们应当以什么样的态度面对生活,人生价值是一种判断标准即什么样的人生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在这三者中,人生目的是最主要的即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内容,因为人生目的是人在具体实践中对于自身行为的根本指向和人生追求,因此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的标准与判断也就会有所差别。再次,要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人生态度也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具体的实践活动决定了每个人的人生态度是千差万别的,有充满希望的也有悲观绝望的,有珍视热爱的也有漠然冷漠的,有勇敢坚强的也有胆怯懦弱的,人生态度来源于实践也制约着一个人对人生矛盾和实践问题的认识和把握,同时人生态度也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也影响着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人生走向,当代大学生要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要认真务实、心胸豁达、乐观开朗,更要自强不息、坚忍不拔。最后,要用科学高尚的人生观指引人生,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变革期,各种价值观念的碰撞使得人生观领域也呈现出复杂多元的状态,但只有以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才是正确的人生观,才是科学高尚的人生观,因为只有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才能以正确的态度面对生活,才能在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树立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还要坚决抵制各种错误的人生观比如拜金主义人生观、享乐主义人生观和个人主义人生观等等。
第二节,讲述创造有价值的人生,也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明确价值观与人生价值的基本概念,人们的具体实践都与价值判断有密切的关系,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于怎样才是有价值的,价值评价的具体标准是什么以及如何才能创造价值等一系列问题的认识和看法,价值观反映了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总体认识和理想追求;人生价值是指人的具体实践活动对周围世界以及自身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人生价值在深层次上影响和指导着人们的实践活动,当代大学生只有全面把握人生价值的内涵,才能在实践中最大限度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其次,要正确理解和把握人生价值的标准与评价,人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的特征,这也就决定了人生价值也有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自我价值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对具体个人的生活和发展所具有的价值,社会价值是个体的实践活动对他人或社会所具有的价值;相应的对人生价值的评价也要从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但一个人的生活具有什么样的价值,在根本上是由社会所决定的,而社会价值的评判也主要是以为社会所做的贡献为标准的,也就是说具体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进步和发展所做出的贡献越大,他的人生社会价值也就越大,总之,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要看具体个人的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否通过具体实践劳动促进了人类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再次,明确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人生价值内在的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所以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也要从个人条件和社会条件两个方面去把握,实现人生价值的实践要从社会的客观条件出发,从个体自身条件出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一致,自强不息,增强实现人生价值的本领。最后,要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因为人生价值的目标要靠具体的实践活动才能变为现实,个体的实践活动要向人民群众学习,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的道路,走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道路,在实践中创造有价值的人生。
第三节,讲述要科学对待人生环境。因为具体个人创造人生价值的实践活动总是与周围世界或者他人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这些就构成了所谓的人生环境,人生价值要想更好的实现,就要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这其中包括自觉调适心理促进自我身心的和谐,以平等宽容诚信互助的原则促进个人与他人的和谐,正确认识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正确认识人对自然的依存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以人的本质为切入点进行人生观内容的讲述
以人的本质即人的社会性为切入点可以很容易理解教材的内容,而且也方便对内容的系统掌握。
1.以人的本质为切入点理解人生目的
人的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这是人与其他动物的一个很重要的区别。人生目的是人在具体实践中对于自身行为的方向性判断和理想性追求,人生目的对具体的实践活动有着定位的作用,也就是说人生目的帮助每个人明确其所从事的具体活动的大方向。
具体从人的本质上讲,因为人是社会性的动物,所以,个体在追求人生目标时,就不能只考虑自身生理需要的满足,要把自己放在社会的角度上,要考虑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个体只有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高尚的人生观,高瞻远瞩,才能更为深刻的认识人生目的,才能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时时处处为人民着想,助人为乐,造福人民。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职业有不同,但只要科学认识人生的目的,切实把自己的人生目的放在社会发展的角度上去考虑,切实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坚持把实现个人追求与实现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人民利益紧密联系起来,不为狭隘私心所扰,不为浮华名利所累,就能够不断实现高尚的人生目的。
因为人是社会的动物,人的存在要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贡献,以为人民服务的高尚人身观指引人生,就要反对和抵制那种只满足人的动物性本能的追求,就要反对极端个人主义人生观,反对享乐主义人生观,反对拜金主义人生观。极端个人主义人生观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否认个人与社会的不可分割性,否认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狭隘的个体私利出发,把个人的利益凌驾于他人和集体利益之上,忽视社会和他人的价值,认为他人和社会要为具体个人服务,这明显违背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社会性的阐述。享乐主义人生观所追求的人生目的仅仅是满足个体的感官享受,这种人生观认为人生的终极目的和全部内容就在于满足感官的刺激与,这种单纯强调个体的动物性本能,把追求个体感官的享乐变成人生的唯一目的,显而易见的也违背了人具有社会性的本质规定。拜金主义人生观是一种高层次的享乐主义人生观,认为金钱可以更好的满足个体感官的享乐,金钱可以主宰一切,认为人生至高无上的目标就是对金钱的追求与掌控,拜金主义人生观承认人与人之间有联系,但这种关系仅仅限定于个体之间冷酷无情的金钱交易,否认个体之间的道德关系等其他关系,这也是与人的社会性本质相背离的。这三种错误的人生观都片面夸大了人的某些生理需要,而无视人的全面性和人生的整体需要,没有正确把握人的本质,没有正确把握个人与社会的正确关系,忽视或否认社会性是人存在和活动的本质属性,它们对于人生观的认识、讨论人生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己之私利。
2.以人的本质为切入点理解人生价值
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决定了对人生价值的评价不能仅仅看个体自我价值的实现,而是要看个人社会价值的实现,即个体改造世界的具体实践活动对社会和他人所做出的贡献,也就是对社会和他人所具有的价值。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每一个具体的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网中,个体总是受到一定社会关系的制约,个体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必须在社会中才能得到满足,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摆脱社会网对个体的约束与束缚。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会根据他所处的社会背景,选择具体的实践方式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但个体的社会价值只能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基础之上,并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的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的最基本最本质的内容,社会价值体现个人对社会和他人的贡献,个体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贡献越大,个体的社会价值也就越大,个体的实践活动没有对社会和他人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贡献,那么他的社会价值就越小。总之,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决定了人生价值评价的根本尺度是看一个人的具体实践活动是否符合社会进步的客观规律,是否促进了历史的发展。劳动以及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的贡献,是评价具体个人人生价值的普遍标准。
社会是个人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同时也决定了实现人生价值要从社会实际客观条件出发。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从来都不是随心所欲的,任何人都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运用恰当的方式方法去追求自己的人生目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实现的,人的创造力的形成、发展和发挥都要依赖于一定的社会客观条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个体实现其人生价值的社会客观条件也在不断的改变和完善,这就为个体人生价值的实现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提供了更高的发展平台,也更加有助于更高人生价值的创造。
3.以人的本质为切入点理解科学对待人生环境
实现人生价值的具体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正确处理好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对于人生价值能否实现以及实现的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人生环境包括自我身心的和谐、个人与他人的和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以人的本质为切入点,重点理解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决定了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总是要与他人接触,要与他人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可以说,每一个人与他人关系处理的好与坏,对于个体的成功或失败有着很重要的关联。所以,个体为了能够实现自身价值,为了能够创造更高的社会价值,一定要处理好与他人的各种关系,尤其是利益关系。在处理与他人的关系时,要注意遵守以下四个基本原则:平等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前提,诚实是处理个人与他人关系的基本准则,宽容对于协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互助是促进个人与他人和谐的必然要求。
人的本质的社会性,表明社会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这也就决定了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构成了人的一生的主要内容。正如马克思所说:“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3]人的本质的社会性,意味着人的成长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社会化进程就会不断地向前推进。人生价值的实现依赖于良好的社会环境,个体只有经过充分的社会化的洗礼,才能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基本条件。总之,实现人生价值要明确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处理好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要把握好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以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摘要:当前,在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大潮中,中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因此,对中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意义重大。在中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想政治课无疑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在很大程度上,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直接关系着学生正确的政治信念、道德观念的形成和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理念、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方法以及教师自身素质等诸方面因素使得中学思想政治课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实效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这一现象理应引起学界和教育界的重视和研究。本课题正是基于当前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现状以及中学思想政治课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实效的现状而提出来的。
思想政治课教学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途径。高中的思想政治课主要是针对高中学生的思想状况,运用哲学原理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从而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我们所要培养的科学人生观,就是要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在实践中自觉地为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积极地为社会做出贡献,从而实现个人与社会的正确统一,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课堂教学中渗透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既要做到不搞形式主义,落到实处,又要让学生乐于思考,在潜移默化中有所收获。
一、要立足于现实,有针对性,增强时代感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一个人的人生是否有价值,不可能从人自身得到说明,而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才能说明。这就要求我们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必须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教材固然给学生真知灼见,使其明辨是非,但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不仅是知,更主要是行,是知与行完美结合。教师教给学生的往往仅仅是教材中的一些死知识、老观点,有些东西学生已经听了许多次,教师如再不停的讲,不停的要求,往往会起到适得其反的结果。这种注入式的教育手段受到学生的抵制,品德思想教育要求更多的开放性、民主性,价值观、人生观教育要更加务实,必须贴近学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教育的终级目标是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德才兼备的人,所以,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要结合学生当前的思想实际,因人而异,因时而异,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传统思想越来越受到西文思想文化的冲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意识形态也相应的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式上的选择性在不断加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社会、家庭的利益格局发生了变化,以往的一些旧观念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实际往往不相符合,这样学生在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的选择就面临着更大的空间。如果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把握住这种情况,不结合学生的所处社会环境、家庭情况以及他们个人的思想实际,我们所传授给他们的那些思想就会受到抵制和质疑,甚至会出现更恶劣的后果。所以,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必须要有针对性,增强时代感,结合学生的现实,与他们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所预期的那种效果。
二、利用矛盾,促进教育
德育过程中一个主要矛盾就是受教育者的德育水平与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要求之间的矛盾。针对这一矛盾,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教程中,要明确提出要求,让学生结合要求,进行讨论、辩论,教师再加以辅导,这样可取得很好的效果。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价值取向的冲突已是我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所面临的一个更大问题。过去我们比较重视社会责任,无私奉献的教育,但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传统的道义型价值取向与现在的功利型价值取向并存,这是我们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所要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这一问题解决的好坏,将直接影响我们的教育效果。大学生张华的事迹在社会上的不同反响,正是这一问题的最好体现。而对于这一问题,让学生自由讨论、辩论,应该是一个很好的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辩论可以解决一些我们在教育中所不能解决的一些问题。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在教育过程中应加强情境化教育,从现实生活中提出实实在在的德育问题,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去选择判断,进行自我教育。在情境化教育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培养学生判断能力,利用以往所学的知识,结合问题,从中分析出善恶、是非。我们在提出问题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留有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去思考、去讨论,从而增强学生的判断能力。学生一旦形成良好的判断能力,将进一步促进我们的教育,提高我们的教育效果。
三、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作为思想政治教师大多是没当班主任且担任教学的班级多,与学生的接触会较少。要加强政治教师与学生联系,一是教师要花时间去了解,从作业、考试等途径多与学生交流。二是,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与能力。俗话说“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不断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有高尚品德和渊博知识这样会得到学生的敬佩和信服,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如此一来,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思想教育、德育教育与知识教育的实效性就会大大提高。正如卢梭所说:“在敢于担当培养一个人的任务之前,自己就必须是一个值得推崇的模范”。
四、教师应创设学生课后继续学习的条件
当今的初中生,他们到底在想什么?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到底是什么?为此我们在暑假做了一些调查。绝大部分学生有明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学习刻苦,朝气蓬勃。但个别学生存在不正常现象,表现为:学生无动力,整天迷恋在网络游戏、科幻小说等里面;幻想着男女相恋的学生生活与浪漫的自己也未知的爱情生活;追求生活上的享受,物质生活的刺激。加强学生价值观教育迫在眉睫,不容迟缓。
一、学生的价值观形成需要社会家长教师的正确引导
如今的初中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环境的改善,家长为了让学生考上好大学,大都让孩子过着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缺少老一辈革命家的那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概,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要正确引导教育学生认识人生的目的、意义、态度,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积极向上,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热爱国家、热爱人民,具有为全社会谋福利的奉献精神,历史上由于人生目标的激励而成才的事件不胜枚举,但我们可用身边实际的人和事,进行时时刻刻的真人、真事、真实的教育,让他们知道,做到真善美,并非是一件难事,而且是一件非常容易做到的事情,长此以往,他们就会有一个很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当年鲁迅的《一件小事》不知道教育感化了多少人,不知道多少人为此感悟了什么是自己的人生目标,可见一件小事的激励作用有多么巨大。
二、学生的现实观与价值观的教育
当今学生现实的价值观越发明显,他们从亲人朋友那里看到和学到的现实生活,让他们没有完全了解生活,就开始与个人的价值观进行了联系。从而他们希望找到一个既能满足自己的价值观,又能符合特定职业要求的职业与学校。由于他们面临升学和就业的压力而追求各学科的“实用价值”,就是自己不感兴趣的学科,只要中考要考的,就会集中精力去学。这点在初衷是对的,但一定要让他们懂得,这是你文化底蕴与价值观的一个小小的台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强迫,这样做他们的价值观取向以后才不会扭曲。
三、发挥初中生同龄人的作用,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初中生同龄人的相互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应该有目的地发挥那些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的初中生典范性的榜样作用,来激励和启发他们。不用找一些离他们生活学习很远的同龄人的事情,来古板地进行说教,更不能用同龄人的小明星进行教育,因他们在生活学习中没有看到也没有体验到,这是个“未知数”的教育,不会有效果的。只能用他们了解到的与能体验到的实际生活中的同龄人的实例,进行有效的教育,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能逐渐更好地形成。
四、充分利用学校与班级各项活动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活动,顾名思义就是只有把事情像水一样活起来,人们的思维才跟着事情一起行动起来。我们要进行学生的价值观的教育,就必须把与价值观相关联的事情(也就是各项活动)做起来,这样学生的人生观才会与我们做起来的各项活动一起行动起来。在我们做的过程中,他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才会不断地进行演变,以至于达到更好。我们可以开展“崇尚科学,反对,热爱祖国”的主题班会,加深学生对本质的认识,树立对科学、人生的热爱,对祖国的挚爱;可以开展“学雷锋,做好同龄人榜样”的活动,在学生中树立“助人为快乐之本”的信念,养成真善美的情操;可以开展“新世纪伟人的足迹”征文活动,以树立伟人的榜样作用,激励学生积极向上。
总之,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每一个时期,都是一个人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重要阶段。作为一名教师,时刻要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结合智育和德育的理论与实践,通过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开展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来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营造一个活泼和谐的班级氛围,让学生在这样一个宽松、快乐、健康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当然,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与时俱进,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经过长期的努力与引导,让学生逐步形成,并在形成过程中让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对社会有用之才。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为学;指导作用
一、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1.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2.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3.公民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为人的指导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的看法,具体的说就是人们对人生的价值追求,生活的意义和目的的总的看法。表现为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等,其核心问题是处理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层面强调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观。大学生是社会知识精英,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未来大学生群体会执掌国家权力在国家重要岗位任职。
1.选择崇高的人生观。崇高的人生观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主主义等。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选择决定着他未来的走向和发展前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能帮助大学生选择崇高的人生观。现在社会错综复杂,各种各样的诱惑是对当代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考验,只有坚持以社会主义价值观为导向才能选择正确的人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实现大学生的价值追求。2.防止错误的人生观。错误的人生观包括: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人生观、厌世主义人生观、禁欲主义人生观、个人主义人生观等。现当代社会资源丰富多样,享乐方式多元化,各种各样的诱惑充斥着整个社会,大学生怎样才能抵制住这些诱惑防止陷入享乐主义的漩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关于客观对象的价值的总观点、总看法”。有的学者则认为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们对价值问题的根本看法,是人们处理价值关系时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价值观是指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价值意识,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仰、倾向、主张和态度的观点,为人们的行为提供行为取向、行为尺度和评价标准。
1.培养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社会价值的缺失影响到了当代大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客观的价值判断,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矫正大学生的社会价值认识。
2.发挥价值观的反作用。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具有反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能反作用于社会形成良好的社会价值体系。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为学的指导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作为大学生学习是学生的本职工作,以社会这样核心价值观为指导能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要把学习这份工作做好学习态度是第一位,学习态度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教条主义的学习态度,即不管是什么,好的坏的都学,不能正确的区分知识的糟粕,第二种是理性的学习态度,即对知识有一个理性的把握,能够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其二是死学,死学是指埋头苦学,眉毛胡子一把抓的现象。对于这部分大学生他们难以正确处理大学生学习与生活的关系。
(二)选择正确的学习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我们爱国、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等,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价值取向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取向。
注解:
人生观的核心是指对人生的看法,活着的意义,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人生观是由世界观决定的。人生观是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条件和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生观的形成是在人们实际生活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受人的世界观制约。
人生观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正是由于在社会实践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人们对于人生的价值、生活的目的和意义等问题,有不同的观点和态度,才形成了不同的人生观。
(来源:文章屋网 )
尊敬的党支部:
转眼间已将近半年没有向组织汇报情况了,在这段时间的学习工作中,始终不忘学习党的先进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些对于提高广大党员和干部的思想觉悟,培养社会主义的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保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能够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向前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内涵上讲,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世界的各种现象和事物总的看法。人生观是指人们对人生问题的总的看法。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和评价。树立和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必须做到: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基本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坚持正确的思维方法;坚持“无神论”思想;还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趋同论”、“异化论”等错误思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必须做到:确立为实现****而奋斗的人生理想;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目的;追求创造和奉献的人生价值;保持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心态;有良好的个人道德和个人修养;坚决反对自然主义、德性主义、功利主义等错误人生观的侵蚀。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要做到:追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求真务实,按经济和社会规律办事;创造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实现共建共享;反对实用主义、个人主义、悲观主义等错误价值观。
正确的选择,对一个人的发展,成材意义重大。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必须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它们是人民在社会实践中,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与总结,用于支配自己以后行为的指挥棒。现实生活中有人为追求蝇头微利,不择手段;追求蜗角虚名,而费尽心机。这样的人,他的一生注定是平平庸庸,碌碌无为。因为他们的选择脱离了人们群众,把个人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而有的人为实现****理想奋斗终生。他们以集体主义为出发点,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首位。他们的选择符合人民大众的需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无疑他们的人生是辉煌的。他们在成就社会,造福人民的同时,成就了自己。
作为一名党员,要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一个有用的人。我们应该时刻用理论武装自己,使自己的人格,修养不断提高。在社会这个大熔炉里考验和锻炼自我。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树立集体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以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指引,以争在扑朔迷离的道路中,选择正确的方向,走光明之路,成就辉煌人生!
在短暂时间,经过再次选择,我事业发生变化,现在在交警支队就职,现在正在学习。
关键词 加强 职工道德素养 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0 文献标识码:A
道德自律是指道德主体在社会实践中从思想品质和行为等方面,围绕自我约束而进行的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塑造、自我提高的活动。它具有长期性、艰巨性,要解决的问题很多,但从根本上来说,职工的道德自律建设应主要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道德自律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系,概括起来讲就是:道德自律的形成,离不开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道德自律必然会这样或那样地反映和体现道德主体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道德自律修养,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自我教育与改造,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至关重要。要做到这一点,最根本的是有坚定的信念,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是道德自律的前提,也是关键。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人人都有,我们所要确立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世界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新集体主义价值观。为此,职工必须要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社会的科学方法,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是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动力。一个具有崇高理想和信念的人,往往能够创造有意义的人生;相反,一个丧失理想和信念的人,往往是一个碌碌无为的人。
二、提高道德认知能力
提高职工的道德认知能力,首先要有认知的对象性。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个体活动中对事物的一切期望、判断、决策等行为都以他对这些事物的认知为基础;而在对这些事物的认知过程中,往往出现认知不协调。所以,人们总是试图在他们的认知之间保持一致。例如:假如一个人有好几种信念或价值彼此不一致,那么,他就会努力去使它们彼此一致起来。这个时候人的认知活动就极需要对象价值的导向。从道德认知来说,需要正确的道德规范的导向,即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完善市场道德规范。有了正确的道德规范,当人们认知不一致时,可以把人们的价值统一到正确的道德价值上来。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和道德规范的建立,可以让人们知道那些道德行为是正确的,那些道德行为是错误的,从而给人们的道德认知提供一个外在的正确的认知对象。而道德规范的制订,一定要文字鲜明、活泼、形象、便于记忆。
提高职工的道德认知能力,其次要加强道德教育。从道德认知的过程来看,即使有了道德认知的对象,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道德认知能力必须通过全方位的道德教育才能得到提高。如学校德育教育、社会舆论、典型示范等等。从现代行为科学的观点来看,组织文化、行业文化的建设;团队精神的培养,对于道德认知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人的活动是群体活动,群体内的个体的相互影响、互为示范,可以有效地培养个体的道德认知能力。
提高职工的道德认知能力是社会发展进入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必然选择。当人们的社会生活跨越国家和地区界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全方位的沟通、联系并造成相互影响的客观局面时,不可否认文化的全球化也在进行中。科技的飞速发展所导致的信息传递手段的历史性突破把人们推进了网络和信息爆炸的时代,多元文化间沟通与交流的速度、规模开始了惊人的攀升。于是,文化多元化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之一。文化多元化并不表示道德的多元化,所以,这时提高道德主体即职工的道德认知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三、正确处理好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的关系
在社会生活中,如果只承认道德义务,不承认道德权利,或者说道德权利没有取得合理的地位,道德只要求人们履行义务,却又不强调回报这种奉献德行,就必然导致道德评价与道德赏罚的不公,导致义务与权利、奉献与补偿、德行与幸福的二律背反。久而久之,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状态,德行成了有德之人的重负,缺德倒成了无德之人的通行证。奉献社会的人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和补偿。有德者默默奉献,无德者不履行义务反而享有他人的奉献。一个社会如果陷入这样一种不合理状态中,那么,社会风气败坏,人际关系恶化,个人品质堕落就会成为必然,与依法治国相辅相成的以德治国手段,就会成为一种无法实施的设想。所以,在今天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中,应该同时建立完善的奉献与回报机制,摆正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的关系。
道德义务和其他社会义务一样,是每一个公民必须遵守的义务,是公民对社会的一种奉献,这是维系社会道德水准的基本条件。道德义务从它产生之时起就不以获取某种权利为目为前提,道德义务的价值取决于它相对独立自在的目的性;道德义务的特殊性,还表现在它本质具有的自律性,即道德义务的履行,则要求有一种自律的精神,这种道德自律的精神,来源于高度的道德责任感。自觉主动地履行义务,和被动消极地履行义务,其行为的道德价值是完全不一样的。在道德价值衡量上,出于道德责任的行为,其价值显然要高于仅仅合于道德义务的行为。
道德义务的履行虽然不以获取某种权利和回报为目的,但道德义务的履行作为道德主体对社会的一种奉献,理应得到社会的回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建立有效的道德方面的奉献和回报机制,是难以培育职工的道德自律意识、提高职工的道德自律能力的。当然,道德自律是离不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为保障的。
1、人生观,英文是View Of Life,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实践活动的目标、人生道路的方向,也决定着人们行为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对待生活的态度。
2、人生观是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观的制约。人生观主要是通过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三个方面体现出来的。
3、每个人的人生观在不同时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的外因是日益疯狂的世界,导致很多人的直觉和感受发生变化,产生人生观错位等,也许这是人类世界发展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问题。
4、在自然界中,人生观无可厚非,生存第一,生存至上;在阶级社会里和制度下,人生观有进步和落后之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人生观。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心理学;大学生;人生观教育
一、问题提出
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奠定大学生在大学中的核心思想基础,规范他们在大学中的基本行为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对大学生人生观进行的教育主要依托政治理论课这一载体来完成,因此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掌握和运用程度,是衡量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志。
目前,对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的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议题展开:(1)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理论研究:包括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内涵的界定、教育主体和客体的定位等。其中,教育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包括对人的本质、生死观等的教育;狭义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包括对人生目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等几个方面的教育。而对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主客体定位,目前尚存争议。(2)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影响因素研究:包括当前国内的经济环境、社会政治环境、网络环境等多种因素都会对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产生重要影响。(3)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研究:包括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技术创新等等。
通过对以往相关文献的梳理发现,关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的研究虽然很多,但依然存在一些不足和尚未解决的问题:
1.教育理论视野过于狭窄,学科交叉融合较少
目前,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理论,大都来自哲学原理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这些理论都具有相当的高度,而且被实践证明是科学的。但是,也正因为这些理论过于概括化和抽象化,因此在指导解决大学生人生观实际问题时便显得乏力。面对这些理论,大学生更多地会表现出一种无奈:这些道理我都懂,从中学甚至小学就开始学,我也知道它们都对,但我依然不知道该怎么解决我自己的问题。于是,精深的人生观教育理论在实际教育中往往被架空,无法从根本上引起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育理论视野的狭窄也可能会导致大学生错误地认为人生观教育只不过是变相的意识形态教育而已,因此,容易产生抵触心理,从而不利于人生观教育的展开。
2.教育方式多以说理性为主,但说理方式过于抽象
根据以往的研究,目前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基本只以政治理论课的授课作为依托,而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又往往会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对人生观教育理论的描述和解读上,即使以案例形式进行教学,也往往跳不出说理教学的窠臼。这种教育方式,对于处于互联网时代热衷于追求实用性和趣味性信息的大学生来说,所能起到的教育作用和效果显然不会很好。
3.对教育实践层面的研究较少,缺乏新颖有效的教学技术方法
目前,对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理论探索方面,而在如何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等教育实践层面上的研究依然很少。于是,导致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具体技术方法始终没有突破,除了依赖教师的个人经验、人格魅力等之外,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的总体实用性始终得不到切实提高,这也成为阻碍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效果的最大问题之一。
不难看出,以上这三个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效果的重要原因,而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便成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研究的重点。我们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理论视野狭窄、教育方式单一、教学技术低端等问题,就必须首先明确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核心,然后站在跨学科视野下丰富这一核心的内涵,使之兼具概括性和易接受性,最后据此制定有效的教学方法,并进行科学的验证。
二、在心理学视阈下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根据前人的研究,无论从广义层面还是狭义层面来界定大学生人生观,都包含了对人生目的、态度和价值这三个方面。因此,对大学生人生观进行的教育,可以认为是力图教会大学生如何来正确看待人生的目的、态度和价值,也就是试图培养大学生树立对人生的“正确观念”。这也就意味着,无论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内容如何,都是以培养大学生树立对事物尤其是对人生的正确观念为核心的。抓住这一核心,不仅能够更加明确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同时也是提高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质量和效果的关键。
对于“如何树立正确观念”,政治理论课教材站在哲学的高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科学、系统而详尽地阐述。一方面,这种阐述无疑体现了非常强的理论性和科学性,但另一方面也难免显得过于抽象化和概括化,不易被思想尚未达到一定深度和广度的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这也成为影响政治理论课中人生观教育部分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最大问题之一。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要坚持两个基本的原则。第一,授课核心思想的科学性不能动摇,即对于“如何树立对事物的正确观念”这一问题,教师的讲授和解释不能庸俗化,必须要体现出的精神;第二,授课的具体内容、方式和方法必须充分适应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尤其是智力和人格发展特点,以便能够最大限度上被大学生所接受。
我们认为,如果要同时保证这两个基本原则,那么将心理学的有关原理同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是非常合适的,并且也将是完全可行的。这种考虑主要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首先,心理学要解决的问题,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相同的。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无论采取什么视角,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其核心都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也就是使大学生树立看待事物、看待人生的正确观点和正确看法。而心理学要解决的问题,也正是如何让人们更科学和更准确地认识自身、认识他人、认识世界,从而更有效地改造自身、改造世界。因此,心理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核心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即都是帮助我们对自身和对世界进行更准确、更科学的认识。
其次,心理学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门学科,它对个体和群体心理状态及行为规律的研究,能够直接为教育教学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对于高等教育更是如此。在当前的高等教育当中,心理学之所以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因为高等教育必须首先了解大学生群体的一般心理特征和规律,从而才能根据这些特点和规律制定相应的教育对策和方法,以更有效的途径达到教育目的。因此,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心理学的依赖性非常强,甚至可以直接从心理学中吸取有益的养料,为己所用。
最后,心理学更注重为人们树立正确观念,并提供实际操作的方法,将这些具体的方法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相结合,可能更容易获得思想素养尚不成熟的大学生的认可,同时还可以在实践层面上对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进行丰富和深化。与传统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不同,心理学不仅关注人生问题的“为什么”,更关注“怎么办”,即切实解决人生问题的方式和方法。目前决策学、行为经济学等以心理学作为主导的学科,都热衷于研究人类常见的观念错误,并提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修正此类错误的方法。因此,这些心理学研究成果,恰恰可以弥补传统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研究过于抽象和理论化的缺陷,使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既具备高度的理论性,又具备很强的实用性。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心理学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在原则上完全一致,在目标上殊途同归,在内容上互为补充。因此,在心理学视阈下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不仅可以保证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科学性,同时也可以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理论提供具体的技术支持,使教学的方式和方法更加立体化。
三、在心理学视阈下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方法探索
正因为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与心理学原理相结合具有极强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因此,我们应该着力考虑如何将这种结合付诸实践,即在实际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教学过程中真正有机地将心理学的有关知识和方法融合进去。
1.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与心理学原理相结合的教学可以按照“问题提出―理论分析―理论升华―实践反馈”这一步骤进行
(1)在大学生的人生目的、态度、价值的问题范围内,精选出一个或多个学生最为关心的具体问题,并说明这些问题可以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哪些具体理论做以解释和解决,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意义的思考,为随后的新旧知识联系和学生认知结构改变打下基础。
(2)以具体的实例作为教学材料,以心理学的相关原理作为手段对其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采用启发式讲授和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原有的认识水平在分析具体实例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对整个分析过程的科学性更加信服。
(3)将分析过程和分析结果以有意义的方式呈现出来,并将这一结果对应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某个基本原理,将学生对心理学原理的认识自然上升到对哲学原理的掌握上,并使学生认识到,面对人生问题时的最佳解决方法,就是树立看待事物和人生的正确观念。
(4)以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自己提出与人生观有关的其他问题,并尝试着用相关的心理学原理和哲学原理进行分析、解释和解决,使学生完成对正确人生观认识的最终内化。这一教学过程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并能够使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效果得到显著提高。例如,我们可以选择《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中第三章第三节“促进自我身心和谐”这部分内容作为教学材料进行实证性的课堂教学实验研究,并观察最终的教学效果。总体教学方法是:抽取两个同质班级,A班作为实验组,B班作为对照组。对A班采用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方法进行教学,对B班则单纯按照《基础》教材中这一部分的内容进行填鸭式教学。经过相同的教学时间后,对两个班级的教学效果进行测评,并使用统计学方法对测评结果进行分析,以验证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与心理学相结合的可靠性和实效性。
2.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要将情商培养有机纳入进来,使大学生的人生观与情商形成互为补充、互相促进的关系
情商是心理学尤其是当代心理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它主要包括认识自我情绪、管理自我情绪、自我激励、认识他人情绪、人际关系管理等五个主要方面。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认知与情绪之间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正确的认知离不开良好的情绪;良好的情绪又依赖于正确的认知。因此,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必须同时注重对大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而这一点恰恰是过去大学生人生观教育中容易忽略的。此外,大学生的人生观包含了正确的人生目的、人生态度、人生价值等三个重要方面,而其中任何一个方面的确立,都需要积极情绪的支撑,因此,大学生情商的培养,对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将起到重要的补充和促进作用。在实际的大学生人生观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将情商培养作为重要组成部分,教给大学生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自己的情绪,如何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以进行自我激励,还要教给大学生如何能够从良好的人际关系当中发掘出人生真正的价值。所有这些,对于大学生人生观教育的质量来说,都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2011(05).
[2]胡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若干心理学方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04).
[3]李佳.从教育心理学视角探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6)
[4]施爱民.提高高校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教学实效性的心理学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