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9-01 20:11: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中学教师教学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健词:教学研究方向方法
中文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众所周知,研究即钻研探究新的认识和规律的活动。人类实践活动只有在研究成果的指导下,才能更科学迅速地发展,教学活动也不例外。随着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中学生已在知识结构和认识能力方面表现出了新特点,同时中学的各科教材不断改进,内容日益在更新,这就对中学教师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深厚扎实的基本知识,而且要有引导学生提高思维、自主创新的能力。为此,教师应潜心钻研业务,不断提高素质,用新的理念和方法、教学模式来传授现代科学知识,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要满足上述要求,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积极投身教学研究中去,经常自觉地进行教学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研究水平。教学研究主要是教育工作者或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等的研究过程,它是实践经验累积,概括和提炼的过程。这一过程能使教师对教学内涵的认识深化,理论升华,教学实践水平得到提高。因此中学教师积极投身教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活动要立足教学,服务于教学,推动教学工作更有效地开展。
1.中学教师教学研究的方向
1.1教学内容方面
1.1.1大量收集更新资料,博学勤思,精益求精
有人说,要想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笔者以为教师不但要有一桶水,而且应有一桶新鲜的水,流动的水。这就要求教师要大量收集与本节或本章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料,经常更新自己收集和积累的资料,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认真研读教学内容,熟悉教学内容,还要经常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有关专业方面的一些新动态、新发展,并且教师还要把相关资料与授课内容紧密结合,才能使学生获得新鲜知识,开阔学生视野,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博学勤思、精益求精是教师成功完成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条件。
1.1.2加强教研组工作,切磋研讨,集思广益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吾师”,可见众人智慧之力量。中学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研组工作是集众人之智慧共同提高的重要手段。教研组可以通过组织上课、听课、开展教研讨论会等形式展开教研活动。教研组经常组织教师去听一些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的观摩课,示范课或为探索一种教育理念的试验课,然后组织大家评论,或对优点肯定推广,或诚恳地提出改进意见或建议,甚或让每个人谈谈自己怎样去上好这一节课,互相启迪;教研组还可以对某一节课或某一教育教学问题进行专题讨论,让大家各抒己见,互相争论辨别,从而达到对某一问题的共识。通过教研组展开的种种教研活动,可以使教师杨长避短,互帮互学,同时有利于活跃教师思维,提高教师教学水平,达到集思广益之功效。
1.2教学对象方面
教学目标就是让教学对象(即学生)不断地掌握新知识并增强其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最终使其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为实现本目标,使教学活动成功有效地开展。中学教师必须对教学对象做比较全面地研究。
1.2.1深入地研究学生的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影响着学生的认知取向、认知能力、认知结果。中学教师积极研究并掌握学生的知识结构特点,就能使教学活动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取恰如其分的教学方法,以达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学生知识结构研究,既要了解一个年级、或一个班级学生知识结构方面的共同特点,还要了解不同班级、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既可以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表现状况来体察,也可通过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来了解,还可通过和其他教师交流看法,来增强对学生知识结构特点的认识。中学生知识结构方面已明显不同于小学生,其主要特点是需要学习和掌握的课程类型多,学生学习偏向性大,课程内容广,深度增强等。目前我国中学的课程类型较多,主要有数、理、化、语文、政治、英语、生物、历史、地理等,而在这些课程中,学生学习的偏向差异很大,有60~70%的学生偏向理科,喜欢学习数、理、化等,而另一部分学生偏向于文科,喜欢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课程,这部分学生大致占20%左右,而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同时兼顾文理,这一比例特点,明显表现出了中学生知识结构的偏向性,另外对中学生来说,无论文科还是理科,课程的内容涉及面已经很广,部分内容相对较深。基于上述特点,中学教师还应在讲授好本门课的基础上多鼓励学生学好其它课程,尽量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应使本门课程内容讲授有一定深度和新鲜度,使学生在知识结构方面做到博大精深。
1.2.2探究学生的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中学生的认知能力远远优于小学生,中学教师应利用业余时间多研读教育心理学,经常接触学生,充分了解中学生的认知特点,思维模式,在教学中经常自觉的抓住学生的思维特点,使得教学生动,课堂气氛活跃,达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认识特征是满腔热忱的求知欲。对真理的追求,对缺乏可靠论据理论的怀疑,对未曾想到的现象出现的惊奇,对尚不理解问题的探求,都是具有强烈求知欲的表现。强烈的求知欲是创新的内驱力,一旦有了强烈的求知欲,就可以产生百折不挠的探索精神,而创新性的思维活动正是蕴于这种精神之中的。中学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求知欲需从培养兴趣入手。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求知的内在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广泛采取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强化兴趣刺激,如:辩论激趣、情境激趣、悬念激趣、形象激趣等,增强教育活动本身的吸引力,由此引发和扩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利用观看影视录像、参加知识竞赛、调查访问、咨询解疑等课外学习形式,让学生自觉地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学有所用,用有所获,不断增加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
1.2.3积极地研究学生的心理状态
教学中,一名优秀的中学教师能够经常自觉地体察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变化,充分利用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心理学知识,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将教学与学生的心理状态密切地结合,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应大力提倡中学教师积极地投身于中学生的心理研究中去。在中学生的心理研究中,杨晓波提出中学教师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手[1]:中学生学习心理方面,着重针对中学生学习过程存在的问题,如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缺乏学习动机和兴趣,学习方法不得当,缺乏自学能力等提出一些教育措施或教育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予以实施;情绪教育方面,中学生情绪易冲动,波动大,常常出现一些不良情绪,如情绪低沉、压抑、容易激动等,故中学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认识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学会科学地调控自己的不良情绪,保持良好的心态;挫折心理方面,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与挫折,经受各种失败,多数中学生遭遇挫折心理准备不足,承受挫折和困难的能力较差,中学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看待挫折,了解挫折的心理防卫机制,学会面对挫折,走出心理困境,避免心理危机。通过对中学生的心理状态的研究,有利于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
1.3.教学方法方面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因素。著名哲学家笛卡尔指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一名知识丰富的教师,对于同一批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他的教学效率与教学质量差异可能非常大。一个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氛围中获得知识,开拓学生的思维能力,而教学方法不良,则会很容易引起学生产生厌学心理,影响教学效果。基于此,中学教师应积极地学习和研究多种教学方法,从中筛选适合于自己教学较优的方法。
目前较新的几种教学方法和模式主要有[2]:
1.3.1过程启发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在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法的基础上提出的一种新方法,它的实施步骤是:根据学生学习知识、技能所需要的高效思维方法,按思维流程设计相应的启发式问题,根据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并逐步过渡到让学生自己向自己提出问题,自我启发。这一方法的优点上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学会思考问题。
1.3.2元认知教学法,所谓元认知就是学生针对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思维过程的认识。进行元认知教学,可从三点着手:1.教给学生元认知的知识。2.积累学生元认知体验。3.训练学生的元认知监控能力。这种教学法的优点是学生将由依赖教师的启发逐渐变为自我启。
1.3.3研究性学生指导法,这种教学法区别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主要是教学生做研究的具体方法,如何研究,指导学生搞好研究。
1.3.4治学型学习指导法,本方法主要是利用业余时间,指导学生对某一专业方面的知识进行学习,增强学生对某一领域知识的兴趣。
那当然各位中学教师,也可采用和探索一些其它的新的教学方法。
在明确了教学研究的方向后,为了保证其严肃性和科学性,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还应采用一些较科学的方法。
2.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方法
2.1认真地设立课题,研究求证
中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教学内容的深入钻研,对教学对象的充分认识,对教学方法的刻求探索,必然会对其某一方面产生独到的见解或想法,教学中,他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这些见解或想法予以实施,正确的想法或见解将有利于教学,能够促进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而错误的想法或见解一定会对教学产生不良的影响或损失,这就要求中学教师在教学中对其进行细致地研究,具体可通过设立课题的方法来研究求证,课题研究过程一般可以通过调查研究的手段来完成,根据课题研究目标确定调查题目,选定对象展开调查,再认真地对调查结果统计、分析、总结,最后得出可靠的结论。当然还可通过实验研究的手段进行,这主要是根据课题内容设立实验条件,创造实验环境,确定实验操作过程和步骤,并进行认真地实施完成,得出结论,有时还得对实验条件和过程进行调节,通过反复实验,最终得出正确结果。
中学教师的教学研究只有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积极投身于实践,坚持以实践作为深化和发展认识的基础,其教学研究才会沿着科学的方向不断发展。
2.2撰写论文,对教学研究成果总结交流
论文是衡量教师业务能力的重要指标,教师把自己长期积累的教学经验,教学思考或研究成果整理,筛选,提炼,可写成教学论文。在论文写作中,中学教师要对平时积累的大量资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处理,而通过这一过程,必然会使中学教师的认识得到深化,理论取得发展,业务水平得到提高。撰写论文过程也是中学教师对教学研究成果的交流过程,中学教师通过查阅他人论文,可以了解他人的研究结果,并可将其结果用于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同时,中学教师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论文的方式展示给其它的教师,供他们学习参考,即可达到相互交流的目的。
中学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明确的方向,科学的方法,投身于教学研究中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经常性地参加教学研究活动,是增强教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增加中学教师教学兴趣的重要途径。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更何况二十一世纪以来,“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口号已被响亮的提出。愿广大中学教师紧跟时代步伐,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中去,为实现我国教育兴国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参加工作以来,特别是任中学一级教师后,辛勤耕耘,无私奉献,用自己的行动去履行一个人民教师的职责,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指导青年教师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认真履行聘约,年终考核全部合格,并且在年~年连续四年被评为优秀,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奖励。
年全国高考,我所任教的班级物理平均分超省平均分,其中往届生物理平均分名列全县第一,应届生除赣中名列全县第三;在年10月召开的96届高三物理研讨会上我作了《关于高三物理复习方法》专题发言,受到与会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年高考,我任教的两个班级物理单科平均分除赣中外名列全县第一,比第二名高5分,在全市重点中学中排名也仅次于赣中,是全县农村完中应届理科中唯一超县平均的学科,其中高三(3)班物理平均分超省平均分2分;学年~学年度第一学期全县统考,我所教的班级物理平均分名列全县第二,第二学期全市统考,我所教的班级物理平均分名列全县第二。
在辅导学生竞赛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年全国中学生力学竞赛中,我辅导的学生李至兵获市三等奖;年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我辅导的学生获市三等奖;年中学生物理竞赛中,我辅导的学生董红获市三等奖;97年中学生物理奥林匹克竞赛中,我辅导的学生闫至浩获市三等奖;陆继通获县二等奖;年高中物理竞赛中,我辅导的学生徐大建获市三等奖。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其中《关于风筝最大上升力的讨论》发表在中学物理教学参考上(93、6),年我撰写的《补偿法与逆向法应用》刊登在《高中物理复习新思路》上,年8月我参加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荣获而等奖。
担任班主任工作,一直受到学校领导的好评,年6月我所带的班被评为县级先进班集体,年高考,我所带班有9人达本科线,年6月高三(3)班团支部被评为县级先进团支部。
工作之余积极参加各类进修学习,继续教育每年均达到优秀标准,先后获得了中学教师基本功考核、语言修养考核、省英语水平(中级)考试、中学班主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考核等合格证书。不但胜任高中物理教学,而且有教高的指导青年教师的能力,在我的指导下,吉淑琴老师在县基本功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年10月与张老师签订了帮教合同,在我的指导下,他很快站稳讲台,成为一名合格的高中教师。
作为教研组长,积极配合教务处,抓教学常规管理,带领全组教师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方法,以求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几年来物理组各位教师在各级各类的考试、评比中都有较佳成绩,受到了同行和上级领导的好评。年秋,全县完中视导检查中,物理组的集体备课受到表扬。
综上所述,我已在教育教学、教育科研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具备了中学高级教师任职资格,我申报中学高级教师职务,同时更重要的是想借此发现自己的不足,鞭策自己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提高业务水平,更好的发挥自己的作用,为人民的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地方本科院校;卓越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一、地方本科院校卓越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措施
(一)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以“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文件精神及“地方高校应用型转型”为指导思想,以现代教育市场需求为导向,与地方教育局、地方中学、教育机构为合作伙伴,培养师德高尚、语言功底过硬、教学技能突出、理论基础扎实的、自我发展能力强的高水平中学英语教师,为中学和各种社会办学教育培训机构提供合格的中学英语师资。
(二)构建“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
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与地方教育管理部门、中学(教育培训集团)协同制定培养目标、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组织教学团队、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
1.协同合作办学
实施“引企入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项目,开设“卓越英语教师班”。与新东方投资集团(香港)、南宁星火教育、明大教育等教育培训集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引入以上教育培训集团落户学校,开办对社会开放的教育培训学校。聘请教育培训集团经验丰富的教师为英语专业(师范方向)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共同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协同制定培养目标、建设课程资源、设计课程体系、建设实践基地,开展教学研究、设计评价体系。
2.协同制定培养目标
围绕提升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与地方教育管理部门、中学(教育培训集团)确定人才培养规格。
3.协同设计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资源
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与地方教育管理部门、中学(教育培训机构)设计模块化课程体系,开发以新东方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以教师教育专业主干课“新东方英语教学法”为中心的模块化课程。
4.协同组织教学团队
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聘请百色市教育局中学英语教研员、中学优秀老师、教育培训集团经验丰富教师为兼职教师,加入学院英语教师教育团队,参与课堂教学、学科竞赛、实践教学及就业指导,实行教师和中学教师、教育培训集团教师共同指导师范生的“双导师制”。
5.协同建设实践教学基地
“引企入校”,把百佳新东方、南宁星火教育等教育培训集团建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在培训学校担任助教与教学实习工作,学中做,做中学,是一种在岗式学习,教学技能得到了提高,也可以从中获得报酬。
6.协同开展教学研究、评价培养质量
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与地方教育管理部门、中学(教育培训机构)协同研究师范生培养中的重点、难点和其他突出问题,并探讨解决方案;协同申报各级各类教育教学研究课题,构建开放式、立体化的评价体系,校内教师对学生的课程考核评价,校外,教育管理部门、中学(教育培训机构)参与对学生见习、实习的评价。
7.协同开展“协同教研”“双向互聘”“岗位互换”等教师发展新机制
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与百色市教育局、中学、教育培训集团协同开展教学专项培训、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教学大赛,有计划安排教师各高校或赴境外访学进修、见习观摩、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教育课程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三)加强课程教学信息化建设,实施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
1.实施多样化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首先,在教学理论讲授课上,教师讲得少,学生讨论活动多;照本宣科少,实际教学问题探讨的多;师生互动多,学生分组讨论活动增加,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其次,通过组织研讨小组、学习沙龙、工作坊、名师讲堂等多种方式与途径,培养学生学习研究兴趣,加大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力度。
2.加强课程教学信息化建设,积极建设网络教学环境
不断完善课程资源库建设,加强网上教学平台建设,充分利用现拥有的多间多媒体教室和语言实验室和校园网、电子阅览室、网络教室、英语在线学习软件以及调频台等现代教学设备与条件,改善课程的网络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能力的发展。
(四)从考核“学习成绩”向评价“学习成效”转变,构建开放式、立体化评价体系
实践课程评价内容:微格教学技能,教案设计、课堂教学设计能力等课程,考核方式主要采用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期末考试与课堂表现、考勤与学习态度相结合。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毕业论文设计、调查(读书)报告、实践测评等多样化评价方式,毕业论文设计要求结合见习、实习中出现的教育教学问题,真题真做,改变毕业论文设计单一化模式。
二、地方本科院校卓越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培养成效
(一)英语教育人才培养成效
1.提高了英语教育人才语言运用能力和专业技能,学科竞赛成绩良好2010年以来,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教育人才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300多项,其中国家级奖励100余项。
2.提高了英语教育人才社会服务实践能力
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以服务地方为宗旨,已在百色市东合小学等中小学开展支教活动10余次,参与师生人数达200余人。
3.提高了英语教育人才科研创新能力
近三年来,参加见习活动近1000人,参加教育教学实习近100人。学生基于实践教学基地的见习、实习活动,撰写教学论文143篇、毕业设计77篇。学生参与教师教研课题近20项。
4.提高了英语教育人才创业就业能力
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获得立项42项,其中国家级7项、区级31项。2010年起,在学校、培训机构等担任英语教师的学生有560人,毕业生自主创办培训学校的案例有30多个。
(二)师资培养成效
1.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大为提升
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英语教师参加广西高校师范生教师技能大赛获二等奖2人次。受聘为广西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受聘为广西和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开展的“基础教育阶段教师素质提升实验项目”自治区级指导专家2人。指导百色市中小学教师获得各级各类英语教师优质课比赛一等奖2人次、二、三等奖5人次。与中学、企业合作开展教育研究相关课题24项,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00余篇。获各级教学成果奖10余项、教师教学大赛20余项、教学多媒体课件大赛20余项、教学论文获奖10余项等。
2.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
近几年,百色学院外国语学院组织教师外出到兄弟院校听课、参加专业教学技能培训等近200人次;6人获校级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培养;双师型教师44人;校外兼职教师共51人。
三、结语
孙志刚,男,博士,中学高级教师,甘肃省特级教师,第九届苏步青数学教育奖获得者,兰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研员,兰州市数学会常务理事,甘肃省数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西北师大《数学教学研究》编委,甘肃省和兰州市多个教育教学专家班子组成员。从事高中数学教学31年,毕业班教学22年;出版教学专著6本,发表教育教学论文30多篇,参编教辅读物20多本。
近日参加中小学教育科研课题评审,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引起不少评委的困惑和议论:在所有参评课题中,数量最多、质量最好的,是小学教师主持的课题;而数量最少、质量最差的,是高中教师主持的课题;初中教师主持的课题则居中,介于两者之间。
一般认为,中小学阶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所要学习的知识内容逐渐增加,能力发展的要求逐渐加强。与之相适应,所在学段教师的知识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应该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教育科学研究能力作为评价教师能力水平的重要尺度,高中教师落后于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排在最末的位置,是不正常的。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不合常理的现象产生的呢?
北京师范大学朱旭东教授构建的中小学教师全专业模型由三个部分组成:学的专业、教的专业、学科专业。学科专业即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教的专业即如何教的知识和能力,学的专业即如何学的知识和能力。具体到教师的专业发展,实践证明,教师的专业发展能力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是教学能力,包括所教学科的知识和能力、课堂教学设计的能力、学生学法指导的能力;第二是教育能力,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管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第三是教科研能力,包括自身的学习能力、写作能力和课题研究的能力。前两方面即通常所说的教书育人能力,是教师工作两个根本的方面,是教师的基本功。教科研能力则体现了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能力,是保证教育教学能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动力和源泉。
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高中教师和初中教师通常将自己定位为某一学科的教师,从而把精力主要放在该学科的专业知识之上,在学的专业和教的专业方面往往比较忽视。事实上,中学教师日常工作中对教学能力的重视程度要远高于对教育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关注。反之,小学教师一般不把自己定位为某门学科的教师,所以在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之外,对学校工作的其他方面常常有着比较广泛的关注。久而久之,高初中教师(特别是所谓高考和中考的主课教师)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变得越来越狭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越来越下降,导致出现前述课题评审中不正常的现象。这一现状的直接后果,是对所教学生造成了消极的负面影响,形成连锁反应和恶性循环。
要扭转这一局面,最根本的方法是优化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为此,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评价观,解决思想认识问题。要克服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冲动,逐步打破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学生唯一标准的陈规,对教师的教育教学业绩实行多元综合评价。其次,要把教师从繁重、枯燥、重复的工作中解救出来,给教师松绑。要打破应试教育题海战术的桎梏,让教师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思考和研究教育问题,让中小学教育回归教育的本真,让校园成为学生们的精神乐园。第三,要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不做井底之蛙。要形成有效机制,让教师在学的专业、教的专业和学科专业方面都能够持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在教学、教育、科研三条路上并驾齐驱,相辅相成,同步发展。第四,要扩大教师的知识视野,丰富文化底蕴。教师不能仅仅关注本学科的教学内容,要充分了解跨学科的知识内容,努力充实提高自己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文科教师要努力弥补自己科学素养方面可能存在的欠缺之处,理科教师则要有意识地涉猎文史、哲学、社会等方面的知识,像鲁迅先生提倡的那样,热爱阅读,随便翻翻,做一个杂家。教师综合素养的提高和专业能力的发展,是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前提。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基础教育担负着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水平的使命,承担着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艰巨任务。作为学校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的系统工程,教师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专业能力的发展,是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对此,我们在思想上要有清醒明确的认识,在行动上要有切实可行的举措。
【论文关键词】 自主式教学 自由度 教育教学质量 设计
一、自主式教学模式介绍
自主式教学是当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提倡从理论上将教与学分开,让学生动起来,充分利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独立性和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开展教学,注重情感培养、个性发展、人际交流和师生协作,学生拥有充分的自由,不注重教师的直接参与,教师的传统角色定位发生质的变化。教师的参与工作主要体现在课程内容的开发上而不是学习的过程中。自主式学习模式通常通过教师参与学生学习的过程,职责多为教学管理、答疑解惑、总结归纳等工作。从表面上看教师的参与少了,实际上,教师的工作难度加大了,尤其是宏观把握与课堂设计上。
二、教师要自觉加强理论学习,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教无定法”。这句话是说,由于教学对象、教学环境、教学内容等因素的差异,教师在施教时应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应当注重教育教学方法的研究,积极探索各种有效的教学新方法、新模式,而不可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在这方面成功的案例也很多,比如山东杜朗口中学、江苏洋思中学等。在学校面临生存压力,社会对教育提出更高要求的背景下,教师只要积极转变观念,顺应时代潮流,探索科学、新颖的教学新方法、新模式,才能受得学生欢迎,提高教学质量,也才能赢得社会认可,学校也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三、从课堂设计入手,调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设计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前提,随着教育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也必须重新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设计和规划,才能保证自主式教学的顺利开展。
在自主式教学模式下,课堂教学大体分三个步骤:预习、展示和反馈。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前,应事先对每个环节进行精心的设计,这种设计,应该突破现有备课教案格式,从自主式教学角度出发,分别学习内容、学习要求、时间分配、小组目标、重点难点答疑解惑、总结归纳、教学准备、课件开发、技能训练等方面精心设计。
四、通过开展有效的第二课堂活动,来引导学生适应教学模式的转变
推行自主式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来说,均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教师观念方法转变是一个方面,教学论文另一个关键方面,就是要引导学生逐步转变观念,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做到这一点,既要开展积极的宣传发动工作,从思想上让学生发生转变,积极乐意接受,还要通过一些有效的外部措施来促进落实。包括开展一些学生参与热情高、参与机会多、参与面广的第二课堂活动,比如互动游戏、模拟法庭、文艺晚会、主题班会等;塑造轻松愉悦、优美舒适、生动活泼的文化氛围;营造积极上进的班级氛围;合理调整座次安排等。另外,在开展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在开展初期,为了调动大家的参与热情,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要多表扬少批评。
五、合理控制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自由度
在自主式教学模式下,课堂大部分时间放给了学生自己,但我感觉对于不同的教学内容,留给学生的时间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程度应该有所区别。
在课堂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合理安排学生学习时间,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深度。对于重点难点,可以增加学生讨论、练习和论辩的时间,而对于次要内容,则要求不要停留时间过长,做到重点突出。考虑到学生的自我监控能力差,在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调整,把握全局,以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
六、改变对学生的评价机制,推进自主式教学向深层次发展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教师往往以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来评价一个学生,一张试卷就分出了好中差,而忽略了学生在情感、能力以及技能方面的培养,一些学习差的学生毕业后反而干的不错,这一现象就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反思。现代教育是素质教育、能力教育,教师应充分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养,不能把文化课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而应当大胆改革当前评价体制,制定包括学生思想品质、学习能力、技能水平、团队精神、创新意识等在内的多元化综合性评价机制,真正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开展教学评价,真正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创业。
总之,自主式教学模式是现代教育教学规律的产物,不管它从哪里诞生,关键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适应时展,认真学习,结合学生实际做好落实,为探索素质教育之路服务。
参考文献:
1.让阅读净化心灵—谈初中学生课外阅读的德育渗透,钟玮,思想理论教育,2008-16;
2.课堂教学,还你一片灿烂的星空,陈玉侠,科教文汇,2008-8;
从思想上,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自我反思、自我提高思想境界;从行动上,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利用一切可利用时间补充信息技术知识、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教学技能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教师总结汇报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中学教师总结汇报一
一年来,本人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热爱学生,团结同事。努力钻研业务知识,虚心向有经验教师请教,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现总结汇报如下:
一、教学方面
积极参加教研活动,严格按照学校要求,积极学习《新课程标准》等内容,积极探讨、交流信息技术课教学目标、方法和教学过程设计。努力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获取、处理信息能力。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进步。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我还注意到要自学。从思想上,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自我反思、自我提高思想境界;从行动上,积极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形式的培训、学习,利用一切可利用时间补充信息技术知识、提高自身信息技术素养、教学技能等。
二、学生工作
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是主要的,但除了教学工作外,下半年我和_老师还协助_书记完成团委的各项工作。半年的时间让我逐渐适应了新的工作环境,我时刻提醒自己新的岗位有新的责任。
这一年是充实的,从新学期开始成立新的学生会、组建新的国旗班、组织好每期的黑板报评比和主题班会的开展、组建了校园文明规范小组;到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定期更换宣传橱窗、再到配合校庆筹备组认真完成分配到的各项工作,除了这些常规的工作,团委在这学期还开展各项特色活动,像摄影展、征文比赛、元旦晚会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另外,团委还组织了学生参加各种特色的活动,重阳节组织学生代表赴_市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培养学生的敬老爱老的意识;多名同学在_市和_的校园艺术节中获奖;在“_”,多名学生的作品在报纸上发表;组织参加了_市的校园达人秀比赛等,这些比赛和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三、学校的其他工作
今年学校的一些其他事务我也能保质保量的完成,如学校网站的更新、每次大型质量抽测的阅卷工作、毕业证书的打印、高考志愿的填报、体检数据的录入等,有时候为了赶时间甚至加班加点,但我尽量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把这些工作做好。
中学教师总结汇报二
本学期,我担任了八年级4班班主任工作,我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的精力和爱心,一学期下来,班级在各方面工作都还可以,班级管理得井井有条,特别是在班风和学生品德方面更是有了很大的收获,具体做法总结如下:
一、创建和谐、积极向上的班风
一个班级的班风如何,直接影响着这个班级的各方面工作,影响着学生的品格形成。我深知班风的重要性,所以在开学的第一天,我就教育学生要爱学校,爱班级。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我时刻注意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每当班级在学习上取得了好成绩,我就鼓励他们,表扬他们,和他们一起庆贺。当班级出现问题,学生犯了错误,我就和他们一起分析原因,找不足,一起加油,争取下次赶上来。在长期这样的氛围中,学生们有了非常强烈的集体荣誉感,班级整体风气积极向上,充满了活力。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
我一直认为,中学时期,培养良好学生的品格是最为重要的。在平常的工作生活中,我非常注重学生品德方面的教育。我经常对孩子们说,只要是人就会犯错误,就连老师都有做错事的时候,更别说你们小孩子了,所以老师允许你们犯错误,但有了错误一定要承认,要改正,那样,你还是个好孩子。由于我的这种观念,这种教育方法,使我们班学生全班都有了一个最明显的特点,那就是诚实。在教育学生诚实的基础上,我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文明礼貌、思想品格等方面逐步渗透,用自己的行为给他们树立榜样,对于我们班学生来说,我觉得他们在思想品德、行为习惯方这方面是非常优秀的。
三、用爱搭建我与学生间的桥梁
1、爱就是了解。
初建新班,了解学生家庭开始。父母的年龄、职业、家庭住址、生活状况,做到了如指掌。接着就要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特点,他们有什么毛病,需不需要照顾;了解孩子的学前教育情况,以便因材施教。
2、爱就是关怀。
入冬以后,孩子感冒的比较多,有时一天有好几个请假的的。每天晚上我都给生病的孩子家长打电话询问孩子的情况。
3、爱就是尊重。
尊重、理解、信任学生是消除教育盲点的基础。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缩小心理距离,学生才会对教师产生依赖感。在平常的工作中,我与学生像朋友般相处,遇到事情都与他们商量,与他们讲道理,请他们帮我做事情我会说谢谢,当我做错了事情会向他们道歉。在长久的这种交往中,孩子们喜欢我,愿意和我说心里话,有了事情会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做事有主见,我觉得这是沟通的基础,也是我成功教育的原因。
4、爱就是责任。
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教授学生知识,更在于引导他们学会生活和生存的基本技能,及做人的基本行为准则。刚分班的学生,不知天高地厚,只会随心所欲地玩闹。我先用各种儿歌进行常规的教育,不仅使他们了解了一日常规,而且,对他们也有提醒的作用。并且不失时机地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进行常规教育,如:班会上、晨会上,我让他们时刻有常规意识。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的自觉性不强,还需要时刻不放松地“看”。做操时,我先站到队伍前面,站在那儿,然后目视他们动作,还要不时地提醒,某某站整齐点,某某手伸直点。这样的话不知说了多少。就这样,渐渐地做操时,我不用再时时地去看着了,队伍也站得整整齐齐了。现在,我不在的时候,班级卫生打扫得象模象样,别的老师都很羡慕。
教育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永无止境的工作。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学生的特点和问题也在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作为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必须以高度的敏感性和自觉性,及时发现、研究和解决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掌握其特点、发现其规律,尽职尽责地做好工作,以完成我们肩负的神圣历史使命。
中学教师总结汇报三
一年来,我积极实践着,以“爱岗敬业、乐于奉献、为人师表、富有爱心”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督促着自己的工作。以下是我的工作总结:
一、德方面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因此教师必须抓好两项工作即教好书、育好人。要育好人绝非一件简单的事情,教师首先要做好表率即为人师表。在生活中,我扮演着多重身份:做学生的好老师、做学生的“好家长”、做学生的好朋友、做学生的心理医生,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从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侮辱学生人格。课堂上,我时刻注意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在作业本上设立了“1/3意见栏”鼓励学生给我提意见,并认真回答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课后,我经常走进教室、宿舍,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活动,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当学生遭遇挫折时,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成长故事,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去感化、教育学生。
二、能方面
教好书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为了提高自己的理论修养水平,增强教师人格魅力,更好地教好书,我坚持给自己“充电”,坚持“借好书、买好书、学好书、用好书”,坚持向同行的老师们“取经”、交流。在教学过程中,我把每一节课都当做公开课去准备,首先精读教材,把握教学重难点,再查阅资料,把每份教案都当作一项工程去设计,做到用活教材、超越教材,将教材内容回归于学生的生活实际,精选学生感兴趣的教学素材来整合教学内容,让每一节课都情趣盎然,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轻松感悟教学目标。
三、勤方面
本学期,在教学方面,我担任了初一年级四个班的政治教学工作以及初二年级四个班的双语教学工作。此外,还负责每周一的值勤工作、周日的“假日新视野”工作、见习班主任工作、“校园之声”广播台的指导工作,每一项工作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挑战,都是一个自我锻炼的机会。因此,我兢兢业业地对待自己的事业,按时、按质的完成每一项工作。在这些工作中,我坚持总结与反思,在每一个方面都写有工作心得,不断改进,提高工作效率。
四、绩方面
1、在教学方面:开了两次公开课,得到了教研组内其他老师的一致认可。期中考试,我所带的班级,总体来说,成绩较好。
2、教研方面:本学期共写了5篇教育教学论文,其中有两篇在杂志或丛书上发表。
“校本研训”工作很重要,但要扎实开展又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认为“校本研训”是形式,浪费时间,影响教学;或认为“校本研训”要不要无所谓,只要教学能取得成绩就行;或认为参加“研训”活动只是为了评职称,有任务观念;或认为研训工作很深奥、高不可攀,是专家、学者的事,等。针对这些问题,要害要进行专业引领,帮助教师形成对研训工作,非凡是校本研训的正确理解。
一是思想引领。我校通过各类培训和相关会议,大力宣传“校本研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帮助教师认识到研训工作对促进教师自身专业成长,对提升教导教学质量,及对促进学校发展的意义,在思想认识上消除误区,从而激活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主动性,变“要我”为“我要”参加研训活动。
二是制度引领。我校相继出台了“**中学教科研工作奖励制度”、“**中学骨干教师评定细则”、“**中学教学常规要求”、“**中学教师素质评价细则”等研训考核制度,发挥了制度引领作用。校本研训业绩成为骨干教师和优秀班主任评定、优岗考核、教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学校还为每个学科组、骨干教师和班主任建立了档案袋,进行跟踪指导、考核和评价,为校本研训提供了制度保障。
三是骨干引领。学校骨干教师评定,为教师成长搭建了平台,培养了一批学科研训骨干。通过任务驱动,对骨干教师在校本研训方面定任务、压担子,引导他们发挥带头示范作用,起到了较好的引领作用。
四是规划引领。学校指导全体教师制定了“个人发展三年规划”,并通过年度计划、学期反思,构建了教师自主发展的新机制。“个人发展规划”,使老师们明确了研训等各方面的努力目标,有效促进了教师自主发展。
五是专家引领。保持“走出去,请进来”。一方面通过“走出去”,帮助教师开阔了视野,提升了专业技能;另一方面通过“请进来”,是老师们能面对面得到专家的指导,促进专业成长。如学校邀请邓局长、邢主任等到校召开了专题讲座,还请研训中央张主任等到校对“个人课题”、论文案例等给于了“一对一”的指导。专家的指导、引领,可以帮助教师突破“瓶颈”和“高原现象”,有效的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提升。
在加强专业引领的同时,学校对所有的研训活动,可以说做到了在财力、物力、人力和安排上给予全力支持,并能给予全方位的服务,三年来学校为市县研训活动提供了现场10多次,做到了研训工作不遗余力,形成了人人支持研训,个个积极参与研训活动的良好氛围。
二、同伴互助,专业合作,为教师参与校本研训活动搭建平台
同伴互助,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校本研训,因为我们最初的一些教导教学技能都是从同行身上模仿来的,身边的典型,身边的经验和技能也是最容易学到手的。要害是要建立起平等对话、相互帮助、共同支持的专业团队,努力为教师校本研训搭建交流合作的平台。
一是集体培训。学校利用教职工例会,通过印发材料、例会学习、专家讲座、沙龙研讨等多种形式,对全校教职工进行师德、教科研和理论培训,由学校领导、学科骨干进行主讲,教师提问答辩。
二是学科组研训。学科组以主题研训为载体,有计划的组织教师进行业务学习、课题研究、问题研讨、质量分析、经验交流、说课及听评课活动等。
三是集体备课。以问题探讨为导向,通过课前备课,提出问题,集中研讨,提出策略,二次备课进行改进,进行教学有效性研究,以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进。
四是班主任月例会(沙龙)。以话题形式展开,每个班主任都要进行主题发言,谈问题、谈困惑,商讨对策,交流经验,分享胜利的喜悦,开诚布公,畅所欲言,共同提高。
五是年级班主任周会商制度。主要是问题研讨,案例分析,进行对策研究。
学校通过加强教师团队建造,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交流、对话、合作的平台,形成了同伴互助、团队协作的良好氛围,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三年来,学校有9个教研组被评为县优秀教研组,有4位班主任被评为县十佳班主任。
三、立足校情,追求实效,促进了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我校的校本研训工作能立足校情,紧密结合教导教学实际,教科研方面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案例研究等方法研究,培训方面采取“缺什么补什么”的培训策略,保持“教研训一体”,使老师们感到有用、实用、有效,实现了由心动到行动的转变,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三年来,我校教师有32个市县级“个人课题”顺利结题;有306篇教导教学论文、案例在省市县获奖和发表;有13人被评为县学科带头人和县优青,有11人次被评为市、县优秀班主任,县级骨干教师占专业任课教师20%以上,骨干教师队伍得到了迅速壮大。
二是促进了学生素质和教导质量的持续提升。三年来,在各项竞赛中学生有119人次获奖,其中国家级获奖3人次,省级获奖4人次,市级获奖16人次。学校教导质量得到了稳步提升。
三是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和办学品位。学校连续三学年办学水平被评为优秀等地。学校还先后被评为平安**建造先进单位、**县继承教导先进单位、南京市“个人课题”研究优秀学校、**县师德先进集体、**省教导学会先进单位,大大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展望未来,谋划发展,坚定不移的落实好校本研训工作举措
回顾过去,成绩令人鼓舞,但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层次不高,精细化程度不够等。展望未来,还任重而道远。谋划发展,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落实好校本研训工作之各项举措。
一是认真贯彻县局下发的《进一步加强校本研训工作的指导意见》,落实好从“校长”到“教师”实施校本研训工作的各项要求,进一步优化过程治理,不断提高校本研训工作的实效。
【名师档案】罗进近,1969年12月出生,1993年8月参加工作,2007年5月获杭州师范大学语文教育硕士学位。现为温州中学高级教师,曾获温州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获得过全国优秀作文指导师、浙江省教坛新秀、温州市首届教坛中坚、温州市第三届名教师等荣誉称号,系全国语文学习科学委员会浙江分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学术委员,温州市中级和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库成员。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建设》《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学语文》《文学教育》《考试报》等公开出版的报刊上60多篇,参编教学书籍多册,多篇教学论文和课题研究曾获省、市级奖励。
罗进近的教学具有大气厚重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以他广博的知识架构学生的语文知识网络,用心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主张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等的平等对话,以富有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乐趣,让学生享受语文课堂的诗情画意和智性光芒。
【教学感悟】语文教学既要指向品鉴文本的核心,又要指向学生人文的发展;语文教师既要对教学资源锐意穷搜,又要独具只眼地简化知识、发现美质。
作为《教学月刊·中学版》的编辑,我对很多中学教师的认识都是源于他们的论文,然而,认识罗进近老师却是从他上《像山那样思考》的一个教学片段实录开始的。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罗老师从文本的表现形式着手,让学生从语言文字本身走进文本,在细读中把握言语的本质,通过理解、欣赏语言表现的形式,理解文本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与震撼,收到了特有的教学效果。
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阅读教学,多从文章学的角度去分析文学作品,这种做法被发挥到极致,便出现了以文章结构分析来替代文学作品解读、鉴赏的现象。在新的世纪之交,我国实行新的课程改革,然而在课程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有的教师因为不能正确理解课程理念,以致在教学中又出现了脱离文本大谈特谈体验、感悟的现象。这种种弊端,导致我们的学生(也包括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成长起来的一部分教师)可能掌握了很多文学史的知识,或者知道了一些文章学的概念、术语,却很少能真正自主地去解读、鉴赏文学作品。近年来,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了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也有很多有识之士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在教学实践中,陈旧的教学模式、浮夸的不良教风仍然大量存在。在这样的背景下,看到罗老师“从语言文字本身入手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教学案例,不禁让我有眼前一亮的感觉,但是因为只是看到一个教学案例的片段,又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后来,收到罗老师的投稿。在罗老师的稿件中,我一眼看中了他关于“品鉴文心”的一段论述。在我看来,这正是他的教学案例背后的教学理念。于是,便就阅读教学中的“品鉴文心”这一问题采访了罗老师,并约请他撰写了《体味真情 赏析细部 深度探究——例谈“品鉴文心式”阅读教学的策略》一文。
罗老师认为,当前的语文课堂出现了一种把远超过学生认知的社会学、文艺学、写作学和哲学等方面的知识“硬灌”给学生以显示“过人学养”的不良教风。这与中学课堂的深度探究的教学设想是相违背的,应该引起重视和纠正。而他倡导并一直在努力践行的“品鉴文心式”阅读教学,就是基于他对这种不良教风的反思提出来的。那么,什么是“品鉴文心式”阅读教学呢?对此,罗老师从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对“文心”的解释入手进行阐释。刘勰曾在其名著《文心雕龙》中把“文心”一词解释为“为文之用心”,所以,“品鉴文心”也就是品鉴“为文之用心”。在罗老师看来,文本蕴含着文章、文化、文学、文字等诸多价值和功能,构筑着作家和作品的精神世界、情感世界、思想世界和价值世界等,而这些方面恰恰正是文章的“用心之处”(可以通俗地称之为“文本的核心”)。就阅读教学而言,“品鉴文心”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去品鉴文本“用心之处”的教学方式。它不仅意味着要弄清楚文本中的一些基础知识、基本能力方面的问题,而且意味着要弄清楚文本的特点、亮点、重点和疑点等核心内容,从而完成对文本核心内容的价值挖掘和意蕴揭示,建构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此基础上,罗老师进一步明确了“品鉴文心”式阅读教学的方法:读得真(体味真情),读得细(赏析细部),读得深(深度探究)。所谓“读得真”,指的是让学生带着真情去诵读文本,去打通和文本言语对象之间的情感联系纽带(即“通感情”),让学生能够将心比心,贴着文本喜怒哀乐。所谓“读得细”,就是要能够发现文本容易被人忽视却往往重要的内容,这里的“细”不等于琐碎,而是要精,要精炼和精彩。所谓“读得深”,就是要求学生能站在一个高度和深度去理解文本、理解作者。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时,罗老师运用了以下教学资料:这首词有一个很特殊的地方,叶嘉莹曾经指出了,在这篇仅100字的千古名作中,有很多重复的文字,如“江”“人”各三处,“山”“笑”“国”“一”“如”“多”等各两处,却没有给人任何繁琐啰嗦之感,其中的原因,正如清代文学家沈德潜所说“情真不觉音之繁词之复也”。这个材料可以帮助学生从赏析词中的细部入手,体味词中的放达之情,接通了品鉴诗心的重要途径,也成为了这堂课教学的一个亮点。又如,在《清兵卫与葫芦》教学时,罗老师从“道”和“一”入手去深度探究这篇小说的文心。既然文中批判“武士道”,提倡“人道主义”,这里面都有道,这个问题就值得研究。从古文字学角度来说,“道”可以解释为“面之所向、行之所达”。“武士道”所追求的目标,不是导致它的严重后果了吗?“人道”所追求的目标,不正为世界人民所普遍接受吗?而“壹”的解释,从古文字角度来说,就是葫芦的意思。壹,简化之后,不就是“一”吗?一,唯一,独一无二,这不就是“个性解放”所要追求的目标吗?所以,从古文字学层面入手可以去深度探究小说的主题,这也就成为了这节课的一大特色。
最后,罗老师还进一步指出,“品鉴文心式”阅读教学对教师提出了两点要求。
1. 需要备课的“锐意穷搜”。甲骨文和金文对“备”的释义是“盛矢之器,置以待用”。由此引申的意思有:慎、思之详而备之详、预先准备、皆、齐全等。“课”的意思有:考问以验其实、考绩、有一定之进步之学业、学艺之进度、详议、计算等。备课要做到“繁则明,详则精,审则灵”。要达到“明、精、灵”的目的,非锐意穷搜、执著一念不可。比如为了备好《像山那样思考》一课,罗老师搜索了众多有关该课公开发表的教学设计或教学实录,阅读了《沙乡年鉴》并整理出有价值的朗读材料,阅读了有关评论和赏析文章。这样的“锐意穷搜”,加深了他对文章的认识和理解,确保他能够在教材处理、深度把握、细部赏析等方面独具只眼、有创新之处。
2. 需要资料的“简化本领”。在后现代教育理论家看来,教师即课程,教师的作用天生重要,教师的素养也极其关键。优秀的语文教师似乎应该具备一种点石成金的本领:对语文知识能够加以简化和提炼,提高学生的认知和能力。有人说,简化是“在洞察本质的基础上所掌握的最聪明的组织手段”(美学家库尔特·贝德特语)。语文教学资料的运用,应该有利于简化学生的认知,让学生能够掌握一些最本质、最素朴而又最有价值性和智慧性的语文知识。例如,关于《荷塘月色》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可是如果研究了课文,涵泳了文章的文眼,研究了朱自清的阅历、修养、爱好、性格,甚至他为什么改“自华”为“自清”,我们完全可以提出这样的假说:这是宋人诗句“夜深人静月明中,方识荷花有真趣”的延伸。这一看法就是对《荷塘月色》的简化,但简化不是简陋,更不是苟简和望文生义。在罗老师看来,这样的探究,绝不是钻牛角尖,而是蕴涵着一种值得肯定的质疑精神。
摘 要:针对广东省思想政治(品德)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现状,通过抽样调查方式,发现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的期望良好,但存在立意过大、目标不明确、核心概念不清晰、问题素材充分但不懂得归纳提炼等问题,希望通过小课题立项审核、课题立项后的培训、小课题结题准备、加强研教结合等方面来有效推进小课题研究。
关键词:广东思想政治(品德) 小课题研究现状述评推进策略
作者简介:沈林,男,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中学高级教师;费伦猛,男,广州市海珠区教育发展中心,中学高级教师。
广东省思想品德(政治)教师开展小课题研究始于2011年,在广东省各学科开设小课题研究的活动中为领军者。目前“十二五”首期小课题已有100多位教师的小课题结题,100多位教师申请结题,第二期小课题又有近百位教师已经申请立项,说明小课题研究得到教师们的认同。通过第一期小课题研究的开展,我们对教师研究小课题的基本状况有了深刻认识,对小课题研究的经验和存在问题也有了较为全面的把握,在此对思想品德(政治)小课题的研究实践做简要分析。
一、小课题研究的现状
1.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状况不容乐观。我们曾经对几个点进行抽样调查,了解思想政治(品德)教师进行课题研究状况。对广州市的263位思想品德教师问卷调查整理出来的数据,263位思想品德教师中参加了新课程的课题研究的有42.8%,所参加的区级课题占63.8%,市级课题占27%,省级课题占3.3%,国家级课题占6%。作为省会中心城市的广州市教师如此,大多数地市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人数当然更少,乡镇教师就更不要说,基层教师得到课题立项的机会概率非常小。
2.教师工作时间分布影响教师开展课题研究。我们对广州市263位思想品德教师所在的学校进行调查,七、八年级思想品德课每周教学课时为1节的占0.8%,2节的占91.5%,3节的占7.7%;九年级上学期每周思想品德课教学课时为2节的占13.9%,3节的占69.3%,4节的占16.9%;九年级下学期每周思想品德课教学课时为2节的占9.7%,3节的占54.1%,4节的占36. 2%。这表明,越是接近事关毕业升学利害的考试时间,或者作为毕业升学考试必考的学科,所安排的课时越多,高中升学考试对教师的重要性更突出。
3.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基本动因。其一,课题可与评职称挂钩。相当数量教师认为做课题对评职称有利,因此而申请课题。这样的考虑会使其课题研究所要达到的目标设定不明确,当然难以通过立项审核。而已经取得高级职称的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较低。其二,认为课题研究是很庄重和神圣的理论研究,应属于研究专家或大学教授的活。中学教师搞课题不明白深浅、研究程序和具体操作,缺乏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和理论素养,对课题研究不知道如何要求,不知道如何面对“课题”,语言上的表述矛盾、研究内容或超出研究可控范围、或在别人已经研究的结果中“炒冷饭”,没有深意和“研究性”。在课题审核者看来,申请报告常常不规范、没有创新意义、没有指导意义、没有理论提升而遭否决。其三,认为课题研究是校长的事。一些教师认为自己就是教书的,课题研究就是校长牵头、校长设计和具体落实,校长做课题就解决了研究经费、解决了研究时间和研究人员的选定,因此教师主动申请的不多。
二、小课题研究中的常见问题剖析
1.教师做课题的期望良好,但“小课题”立意过大。一些教师的课题选题不错,但是题目不属于小课题,如《对中山市外来工未成年子女违法犯罪问题的调查研究》,《高中政治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等等。其实《高中政治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还可以生成《高中政治小组合作备课制度的研究》、《高中政治小组合作评课制度的研究》等等多个课题。又如《哲学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研究》切入口太大,无论是“哲学”的内容,还是在整个“教学实践中的运用”都显得太宽泛,都可梳理出许多的子课题,所以应当具体细化分解选择其中之一。再如《教师相互听评课制度建设研究》,教师范围太大,研究所有的教师类型吗?包括大中小学教师?包括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及特殊教育?同时“听课评课”两类都可以整合出许多课题。如听课可以听青年教师课、老教师的课、骨干教师的课、新上岗教师的课、学生欢迎的教师的课、学生质疑的课,如此种种的课都可以提出建立制度,即在某类教师的课要听什么,听有什么作用,听课的意义等等的研究,还不包括评课就有如此多的研究内容需要解决,所以原课题研究内容太大。而《研究性学习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中的“研究性学习”涉及太广,应该从“内容”或“方式”等角度进一步界定,以体现小课题的“小”而明晰的特点。
2.问题素材充分但不懂得归纳提炼。从一些教师呈现的结题报告所积累的教学素材来看,有大量的教学设计、教案材料,但不会整理出具有规律性的理论成果。素材很多不提炼,仍然是一堆素材,木料再多不加工仍然不是家具。有的教师虽然也写了教学论文,但相对于课题研究的要求,该论文仅是其研究的某个局部问题,整体结果仍然没有呈现出来,说明该教师还没有学会分析问题、寻找规律,不懂得提炼归纳散乱的材料和整合自己的教学体会,提出自己的观点,问题仍然是问题,不能形成课题成果。
3.研究标题和格式呈现不规范。如《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有效性》,课题名称其实属于论文的名称,但教师不熟悉。我们建议课题名称改为《优化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体验性活动教学策略研究》。又例如《匹配学习方式提高政治学科素养》也是同样的问题。
4.课题核心概念不清晰。例如《城市化进程中高中学校不同学段思想政治课课型衔接模式行动研究》中要表达的意思太乱,“城市化进程”、“高中学校不同学段”、“思想政治课课型衔接模式”、“行动研究”这样多个概念完全脱离“小课题”研究范围较小、研究内容具体的特点。所以我们需要该教师明确界定自己到底要研究什么熟悉的问题,是否可以驾驭自己的研究内容。又如《“体验——感悟——导行”情感教学活动实施研究》,我们认为“体验一感悟一导行”概念需要进一步界定,明确其内涵,并将其作为“情感活动”的方式手段或策略来修改界定。再如《班级后五分之一学困生的教学策略研究》,“班级后五分之一”的学困生怎么理解?一个班级有后五分之一就有前五分之一,后五分之一从哪里算起?表述不明确,我们建议重新修改题目。
5.课题的初始目标与结题成果不同一。如《提高艺术类考生高三第二学期政治学科复习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应该属于小课题范围,研究的目标圈定在“艺术类考生高三第二学期”之内,使他们的“政治学科取得有效复习”的策略,我们认为该选题很有针对性,最初建议对“问题解决的设想”进一步加以具体化,然后予以立项。结题时认定“高三第二学期政治学科复习有效性的策略”确实也具体化了,但是“艺术类考生”在复习备考时应当与其他类型考生复习备考有什么不同的特点和规律,研究者没有研究这个点,也就没有突出题目中的“艺术类”考生,所以其标题的“艺术类考生”就没有实际意义。又如《(生活与哲学)模块教学中探索构建幸福课堂》提出建设“幸福课堂”,但是如何研究复习备考《生活与哲学》,至于什么是“幸福课堂”根本没有研究,似乎是多余的成分。
6.课题目标不明确。如《初中思想品德课高效课堂导入的案例研究》,什么是高效课堂导入?怎样导人这个课堂?又如《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提问的案例研究》,首先概念不通,其次研究什么案例?是不是所有的“课堂提问的案例”?这也涉及到“小课题”研究范围的问题。相对比《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的有效性案例研究》,后者就语言明晰,是“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研究的是“有效性案例”。又如《非人类教学资源开发的策略》中的“非人类教学”表达的是什么?容易产生歧义,我们建议改为《非生命教学资源开发的策略研究》。同样《高二(文化生活)课堂作业设计的案例研究》的研究内容不具体,课题缺创新性。
尽管问题不同,但通过课题研究,积累了教师对课题研究处理经验和问题存在的认识,为其今后搞课题研究做了积极而认真的实战演练,对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有积极意义。
三、小课题研究的有效推进策略
1.小课题立项审核。我们制订了《小课题研究管理办法》,提出了小课题立项的原则、小课题申报的方法、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结题与成果鉴定办法,对小课题的研究提出基本要求,包括小课题研究的组织、审核标准及研究的时间要求,主持人的要求、研究期间开展的研讨活动的组织,还提出了小课题研究选题指南,帮助教师知道如何做小课题。我们在各地市教研室的配合下,把教师们的小课题申请表收集上来,根据小课题研究的基本要求组织审核,提出修改意见。我们的初衷就是给教师搭建科研平台,让教师有一个进行教学科研的机会,帮助教师们专业成长,也通过小课题研究来全面了解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情况,包括经验和问题。对不符合要求的申请都提出意见,让教师们自己修改后,合格的通过予以立项,而不是简单地把不合乎要求的宣布否决。
2.搞好课题立项后的培训工作。小课题立项时帮助教师立项应该考虑什么,立项后组织立项培训,举办的培训有两个具体内容:教师自己实操性的培训和专家理论讲座。首期培训的实操培训安排在立项几个月后,挑选立项做得好的课题,进行自己如何考虑立项和如何做立项工作的讲座,然后给予点评。专家培训主要内容就是把如何做课题的基本程序,如何开题(提交实施方案)、中期检查和结题格式及要求,立项与开题做什么,结题考虑什么,指出小课题与“大课题”不同的具体要求,使教师对课题研究有基本了解和研究方向。通过培训,使教师们在科研理念得到提升、科研动力得以激发、科研方法得到指导,促进了科研队伍的建设。
3.认真准备小课题结题。小课题结题时,课题负责人必须填写《成果鉴定申请表》,向市提出结题和成果鉴定的申请,同时提交结题报告、与本课题相关的研究方案、阶段总结、主要成果、所获奖励等有关资料的复印件或原件。结题和成果鉴定方便教师,在结题方式上给予教师提供方便,如会议形式集体结题,电子网络方式结题、各市教研员作为专家组长和答辩专家及点评人,课题主体研究论文如果已发表,其研究报告获奖,我们都可以确认其结题。在结题时间上,可以提前,也可以适当延后。
4.加强研教结合。重视小课题研究,对结题的小课题予以“教学成果”评奖,既鼓励教师积极主动申请课题研究,又鼓励教师认真从事教学科研,把好科研的质量。对第一期小课题的结题,适时组织了“教学成果”评奖,在第二期小课题的立项培训时,与第一期“教学成果”评奖同时进行,第一期小课题成绩突出获得较好的奖项,同时选取其中较突出的小课题主持人予以现场讲座的机会,然后由教研员点评,同时又是第二期小课题申请立项者现场观摩小课题操作的具体情况,使科研促进 教学,又使培训的方式得到活态改变,
教师,是祖国下一代进入知识殿堂的导师和思想灵魂的雕塑家。教师们虽然辛苦、清贫,但是他们却以满腔的热忱、昂扬的斗志,挺直脊梁,蜡烛般地燃烧自己,照亮一颗又一颗求知的心灵,用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托起祖国的未来和希望!
多少个日日夜夜,我们废寝忘食,不光给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还用我们全部的爱心和极大的热情,园丁一样的细心呵护祖国的花朵,培养现代化建设的栋梁!是的,我们的工作很平凡,可是我们的事业很伟大!我们用心血,用汗水,用新的理念实践教育,因为,我们把教育看作是祖国起飞的助推器!这就是我们的追求,这就是我们的心声!
我是一名农村教师。我们县是一个农业大县(115万人),也是一个财政穷县。在一个靠农业养财政的穷县,教育更是捉襟见肘。2004年,作为年终津贴的“第十三个月”工资,直到去年九月才发到教师手中。由于经费紧缺,县上行文:将教师工资提留30%年底作勤绩奖(即活工资活用)。上学期的高、中考升学奖早算出来了。有的老师辛苦三年,仅有40多元奖金,可这40多元还无法兑现! 教育,难啊;教师,苦啊。在西部!
我是一名工作了33年的中学教师,说实话,我想拥有一台电脑,去市场看了几回,连二手货都合不得买――如今还是一种奢望――吃饭要钱,看病要钱,家里还寄养了两个贫困生。没有空调,热的睡不着,搬到楼顶上睡,冷的熬不住,就坐在床上备课、改作业……
学校穷,老师待遇差,可大伙的工作热情并不减。在我们学校,有不少班主任把铺盖卷搬到寝室去,与学生同住。也有老师,将仅领到的500元工资,用去480元为班上购置扩音设备。为了崇高的事业,老师们奉献的不光是钱物、汗水和心血,还有青春、健康乃至生命。由于劳累、紧张,身体透支过大过快,这次华西医科大学来校义诊(我工作了三十多年,还是第一次享受健康体检),发现好些三、四十岁的老师患有高血压、肝炎、胃炎、失眠等病症。正如韩愈在《祭十二郎文》中慨叹的那样:“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牙齿动摇!”想起这些,我禁不住眼含热泪:老师啊,请保重自己吧,您不见近些年学校英年早逝的同事?说归说,可要真的停下来放松一下,连自己也做不到啊!高血压、心脏病,外加前列腺炎害得我每晚起夜四、五次,头晕、目眩、心悸,有时还出现行动、思维障碍……就在这时候,校长对我说:某老师手术住院,你把她的课给担起来吧!我还能说什么呢?从当教师这一天起,就把自己交给了学生,也是从这一天起,生命就上足了发条,始终不停地在事业的轨道上旋转,旋转!我几乎每天4点多钟就起床,看书、备课、写教学论文……
我常想,做班主任工作,老师还得有一颗父母心――关心学生的冷暖、健康(特别是学生的心理健康)。我了解到班上一些女生不被家长重视,十分苦恼,我就专去家访或打电话,夸这些学生,并附上一句:我真羡慕你们养了这样一个好女儿!后来家长改变了看法,学生在作文中写道:老师真好,一句话给我找回了新的希望!曾经,有好奇男生跟着“孔雀东南飞”,瞒着家长去“闯世界”,我主动利用国庆假下重庆、上南充,帮家长找孩子;在妻子、女儿等待家人团聚的时候,我却在外面蹲码头、宿车站。自己掏路费,行程近千里,终于,把他俩找了回来!做班主任工作,不仅要有耐心、信心和责任心,还要有勇气和胆量。班上有兄弟二人,父母外出打工,把他们留在家里“独立生活”。不久被街上“杂痞”(染上恶习者)瞅准了空子,闯进家去赌博、斗殴、男女同居甚至吸毒,常闹得兄弟俩无处安身,整个地成了“鸠占鹊巢”!学生被威胁之后不敢讲,只是哭,我从其邻居处了解情况后,把“杂痞”逮了个正着,当着“杂痞”的面报告了派出所,在民警帮助下,兄弟俩才过上平静生活。事后我家人埋怨:你得罪了那伙人,今后日子怎么过?想想也是,我这个班主任怎么干起警察来了?
有记者问我,你这样做班主任工作,比别人多出一倍甚至几倍的精力,累不累呀?我回答不好,只是告诉他:在我们学校,有的老师几次倒在讲台上,他们不比我更累?写到这里,我想起一首叫做《课堂里的一棵树》的小诗:“……课堂里的树/无论什么季节/都有很多手/在树上摘果子吃/果子摘完了/树就老了/叶子也会凋谢/课堂里的树/轰然倒下的时候/却是静悄悄的/而树的品质/已经交给了新生林”。听起来有些哀伤,其实也是悲壮!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教师的“青山”,就是在他(她)的希望里长出大片大片的“新生林”,那“柴”,也是为了照亮世界温暖别人而燃烧!在大多数人看来,教师的职业是美丽而崇高的,这是因为许许多多甘愿奉献的老师用一生的追求给它刻上了动人的诗行!教师的形象就是学生未来的形象,我们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身正为师,师高弟子强,给学生一碗水,先得准备一桶水,不少老师兀兀穷年,呕心沥血……有朋友问:像你们这样仅凭拿工资教书,是教不出许多黄金白银的,还图什么呢?是啊,图利,没有;图名?同事们怎样想的我并不知道;只是当自己和学生的文章在大小报刊发表的时候,当自己的事迹在省、市报、电台报道的时候,想笑,眼里却噙满了泪!值得欣慰的是,我的同行们谁都不愿做“二、三流教师”,中国的教育,有许许多多这样的奉献者,有党和国家的重视,有像《中国教师》等媒体的鼓励与支持,一定会出现又一个喜人的教育春天!
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运用创造性求异思维
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于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跟我无关为跟我有关,开拓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求异思维对问题的解答不限于一种方法或一种结论,而是向四面八方去思考,以寻找各种各样解决的方法,提出各方面大胆的设想,以求得光芒四射的智慧。求异思维常常表现为打破框框的别出心裁、超乎寻常,因而易产生标新立异的成果。童年时代的司马光砸缸救小孩,曹冲称象等就充分说明了创新思维的开拓意义。笔者在上历史课的时候 碰到学生提出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既肯定元朝统一中国的积极意义,又赞扬文天祥的抗元斗争精神?后中国革命既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为什么又说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不是正义的战争一定会取得胜利? 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就有很高层次的开拓求异性,是求异思维的信息反馈。教师要抓住这个契机,既要给学生以知识方面的答疑,更要给学生这一良好的求异思维苗头以鼓励与进一步引导。教学不只是死板板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应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观点认为后者微不足道,甚至认为只要把知识灌入学生的大脑就行了。其弱点是片面地把知识当成目的,讲求“积累”知识,使之变成“不能活动”和“不 能进入周转”的积压物质“贮藏在学生的记忆里”。在知识急剧增长的今天,要改革传统的教学论,强调有效地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追求思维的积极性。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知识的创新是通过有创新欲望和创新能力的人实现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首先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人格。
1、使学生具有永不熄灭的创新欲望。
要不断创新,首先就要有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求。有了不断创新的欲望,才能进行有意识、有意义的创新活动,也才可能达到创新的目的。中国具有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化。对于这些,中学生总是充满好奇,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在教师看来非常的幼稚,甚至是无意义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种探索、一种创新,是一种对好奇心的满足。他们正是带着这种好奇心来认识这个世界的。所以不管学生提出的问题多么幼稚,多么无意义,教师都不要简单的禁止和否定。如果学生的每一次探寻,遇到的都是教师的“不可能”、“无聊”的断语。那么,他们的创新欲望就会慢慢萎缩,很难具有创新精神。
2、使学生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
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活动是人们从事的主要活动。既然是创新,就预示着风险。而且,当创新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知识创新的难度只能是越来越高,失败的风险越来越大。一次创新的成功也许是千百次创新活动受挫的结果;一个人创新活动的成功,也许是成千上万的人创新失败的结果。面对创新路上的困难,人们只有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始终不一地坚持创新,才可能最终获得创新的硕果。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应该是历史学科的优势。人类历史上科学技术的重大发明很多都是经过科学家的艰苦劳动和无数次的失败才创造出来的。另外,通过讲述无数革命先烈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在经历无数次探索和失败后,中国革命才取得成功等史实都能在学生心灵深处产生震撼,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逐步具有坚强的意志品质。
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所谓发散性思维,就是围绕问题多方寻求解决问题的答案的过程。现行的历史教材,总的来讲比较重视科学性、逻辑性,而对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面并没有足够的重视。这就需要我们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来弥补,通过开展“历史小论文”、“历史创作”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例如,一个学生在历史小论文中通过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诗句,展开多方面的联想。首先“纵向联想”,指出文天祥视死如归的力量源泉来自“民族的浩然正气和炽热的爱国之心”。接着展开“逆向联想”,痛斥当今社会上极少数只顾个人利益,而忘了国家利益的社会渣滓。另外还展开“横向联想”,联想到今天的青年学生应该继承中华民族的伟大传统,不能辜负老一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把建设祖国的历史重任肩负起来。由一位历史人物的事迹,这位同学就展开了如此丰富的联想,充分体现了创造性思维发散性的特点。如果经常开展这类活动,会极大地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三、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思维的独创性,包括学习过程方法掌握与选择的独特性,思考问题角度与质疑内容的独特性,解决问题方式的独特性,学习结果表达的独特性。
1、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对现成的科学理论和传统观点提出质疑是创造出新颖、超常成果的途径,也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需要。试想,如果我们对已有的理论和成果不加任何质疑地全盘接受,人类将永远停滞不前。历史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
一个学生在《从隋亡唐兴看人才》一文中指出:隋炀帝心胸狭窄、不容贤才是导致隋朝迅速灭亡的加速器。而唐初之所以会出现“贞观之治”是与唐太宗爱护人才、善于用人密不可分的。该生从人才的角度分析隋灭唐兴,这在以往著述中,很少提及。这种探索精神是非常大胆而可贵的。在指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他们善于发现问题,提出疑义,求得解决,这样才能进步。
2、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鼓励学生大胆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反弹琵琶,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
首先,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使其正确地认识到任何学者、权威都不可能穷尽真理之长河,任何人都有发现新知识的可能,树立敢于“班门弄斧”、“异想天开”的思想。
其次,在教学上要发扬民主,为独立思考创造条件。现代教育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即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知识,这就给了学生标新立异的机会。但学生的标新立异难免伴随着幼稚和错误。对于这些,教师如果简单加以否定,不仅剥夺了学生探索新知的乐趣,也会使他们变得谨小慎微,疏于思考。事实上,只有犯过“错误”,才能改正错误。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一定要加以保护。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品质,既有利于提高历史课堂效率,也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历史教学中的美育功能再探讨》
关键词:胶体;分散系;教材比较;文献统计
胶体是高中化学必修模块中的重要课题,多数中学教师经常选择该课题来实施学生科学探究活动,并已设计和实践出一些较好的课例,但在具体教学策略、情境设计等方面研究较多,缺乏对存在的教学问题进行必要的剖析反思,导致较难有针对性地提高教学效果。因此,针对胶体教学内容确立教学问题并寻求解决途径,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本文通过探讨胶体的教学研究现状、确立胶体的教学问题、提供胶体教学改进和优化的建议,以期为一线教师进行备课研究及课堂教学提供参考意见。
一、基于文献统计分析“胶体”教学
钻研教学案例是开展文献研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中国知网CNKI上以“胶体”“分散系”等为关键词搜索到20篇近期较有代表性的教学论文[1-20],包括教学设计的文本资料和教学现场的文字实录,能够呈现具体、典型且含真实问题情境的实际教学过程。在反复通读文献后,从知识呈现顺序、问题情境设置、学生活动和教学例证素材等方面对教学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差异与不足,分析确立“胶体”的教学问题。
从知识呈现顺序的角度分析,在20份教学案例中,有16份案例(占80%)教师采取了演绎方法:介绍分散系概念及分类从分散质粒径比较胶体、溶液、浊液制备Fe(OH)3胶体丁达尔效应及其原理胶体的其他性质及应用,引导学生基于分类思想来研究物质的性质及变化原因;有4份(占20%)采取了归纳方法:先从胶体、溶液、浊液的形成过程归纳分散系的概念从分散质粒径分析丁达尔效应的原理从生活实例归纳出胶体相关性质从具体物质归纳出分散系的9种分类及依据。由此可看出两种取向的教学观:①强调分散系的分类、胶体的概念、性质及应用等具体知识的教学观;②强调从分类角度研究物质性质等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观,强调胶体与分散系的关系,落实分类观、变化观和微粒观。
从问题情境与学生活动的角度分析,20份案例呈现如下特点:①当给出生活中胶体、溶液、浊液相关实例和分散质粒径范围后,教师往往会提出:这三者分别是什么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中呢?这三者的稳定性如何?能否采用过滤方法区分胶体和溶液?这类问题,让学生从本质上理解三者性质差异是由于分散质粒径不同引起的;②教师一般还会基于实验情境组织教学过程:探究FeCl3固体分别分散在冷水、沸水和NaOH溶液中的现象差异,如何解释胶体的丁达尔效应,渗析法分离胶体和溶液的原理是什么,进而让学生按分散质粒径大小对分散系进行分类,认识到聚集状态对物质性质的影响;③教师也会基于生活情境设计问题,要求学生利用胶体相关知识解释自然现象或生活生产问题,如解释卤水点豆腐、胶体净水、FeCl3稀溶液止血、河海交接处三角洲的形成等,让学生在真实问题情境中理解胶体的组成、性质及用途间的联系。但关于胶体聚沉、渗析、电泳现象的教学深度不一,其教学要求是什么,值得进一步探讨。
从教学例证素材角度来看,按照教学环节进行分析:①导入环节:有15份案例选择复习溶液和浊液知识(以盐水、泥水为例)作为导入,引出分散系的概念和分类,在给出分散质粒径范围后导出胶体概念;有3份案例选择列举生活中常见分散系实例,并从分散质、分散剂状态对分散系进行归类和举例,重点以液态分散剂为例导出胶体概念;有1份案例选择纳米材料导入,基于纳米尺度引出胶体概念;有1份案例选择由丁达尔效应的发现史引出胶体概念;②实验探究环节:有16份案例选择“制备Fe(OH)3胶体”的探究活动来讲授胶体的丁达尔效应;有3份案例选择“NaCl固体在酒精中分散”的探究实验来讲授胶体的形成与本质;有1份案例选择“提纯混有NaCl杂质的淀粉胶体”的探究活动来讲授胶体的形成条件、丁达尔效应及渗析现象;③课堂小结环节:有14份案例选择“胶体的应用”结尾,引导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问题;有2份案例选择“溶液、胶体、浊液的联系及转化”做结尾,升华分类观、变化观的学科思想;有4份案例选择“纳米材料”等学科前沿资讯做结尾。综观20份教学案例,教师选择不同的例证素材,重点讲授胶体的制备及利用丁达尔效应鉴别溶液与胶体,但可能让学生在初学阶段建立起“胶体的本质是有丁达尔效应”的迷思概念,而未能认识胶体的本质;如何选取教学例证素材促进学生认知发展,值得进一步探讨。
通过从不同角度对文献案例的分析,现有教学中具有差异性的方面往往存在一定的教学问题。如通过知识呈现顺序角度可确立“胶体知识教学过程如何落实分类观、变化观等学科思想”;通过问题情境及学生活动角度可确定“胶体聚沉、电泳、渗析现象的教学要求是什么”;通过教学素材例证角度可确立“选择怎样的例证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胶体的本质”。
二、基于教材比较分析“胶体”教学
教材是教师备课研究和教学实践的重要依据。通过比较我国现有的三套高中化学教科书必修模块中“胶体”在内容选取和组织呈现上的差异,分析确立胶体教学的相关问题。
哪谌莩氏中问嚼纯矗人教版先阐释分散系的定义及分类,再以液态分散系为例,按分散质粒径大小将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并通过“科学探究”探讨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及形成原因,最后通过“科学视野”拓展介绍胶体的电泳、聚沉现象;鲁科版通过“联想・质疑”中呈现的丁达尔现象引出分散系、胶体的概念,并阐释胶体的丁达尔效应、电泳和聚沉现象,最后通过“知识点击”介绍胶体与渗析;苏教版通过举例直接给出分散系、胶体的概念,通过“活动与探究”介绍胶体的净水功能,最后通过“资料卡”简单描述胶体的应用。可见三套教材:①都强调分散系的概念及分类,但介绍丁达尔效应所选用的例证素材不同,人教版和苏教版都通过比较光束通过CuSO4溶液与Fe(OH)3胶体时的现象差异引出鉴别方法,鲁科版通过比较光束通过盐酸、Fe(OH)3胶体和AgI胶体时的现象引出丁达尔现象;②胶体的电泳、聚沉和渗析的教学要求不一:鲁科版中胶体的丁达尔效应、电泳和聚沉现象以主体知识形式呈现,渗析则作为拓展了解;人教版通过实验探究Fe(OH)3胶体的制备,并介绍胶体的聚沉、电泳现象及应用;而苏教版仅以资料卡形式介绍胶体的应用,如表1所示。
结合表2分析,胶体知识呈现差异主要体现在:①导入部分引入胶体概念所用的逻辑顺序不同,人教版和苏教版注重与初中已学的溶液、浊液对比,鲁科版偏向于从生活中的丁达尔效应引入胶体概念;②教学内容选择上,三个版本教材都有Fe(OH)3胶体制备与性质实验,渗透丁达尔效应与胶体粒径、表面积特点,但鲁科版深度研究了胶体的聚沉与渗析;③应用拓展部分,三个版本教材都介绍胶体在日常生活、纳米材料和医药领域的应用,注重STSE(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理念的渗透,其中鲁科版更突出学生动手探究活动。
再从胶体、丁达尔效应、胶体制备和例证素材四方面对三套教材的差异进行具体分析。
(一)介绍“胶体”所选取的内容
苏教版仅介绍了胶体概念,通过“活动与探究”栏目中实验1介绍用激光笔鉴别胶体和溶液的方法,未阐释其原理是丁达尔效应;实验2介绍Fe(OH)3胶体的净水功能,但未提及胶体的电泳、聚沉、渗析等现象;而人教版和鲁科版则较详细地介绍了“胶体”的组成、性质和应用,这是因为胶体作为一类重要的混合物,因其具有特殊性质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且促使学生把研究物质世界的视角从纯净物转向混合物。
(二)介绍“丁达尔效应”所选取的例证素材
苏教版并未出现“丁达尔效应”概念,但提及用激光笔鉴别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实验;人教版阐释了激光笔照射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的现象差异及其原理,从现象产生原理的角度定义丁达尔效应;鲁科版呈现可见光束照射盐酸、Fe(OH)3胶体的现象差异,从直观实验现象的角度定义丁达尔效应,选择无色溶液(盐酸)还可避免出现CuSO4溶液因呈蓝色会吸收可见光导致未出现“光亮通路”的现象偏差。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认知水平选择恰当定义方式进行“丁达尔效应”的教学:学生通过物理课程的学习,已对光的散射原理有一定了解,则可采用人教版中“原理式”的定义,否则宜采用鲁科版中“现象式”的定义;教师在“丁达尔效应”的例证素材上建议将蓝色CuSO4溶液换成蓝色及绿色以外的溶液,以遵循科学研究的严谨性和规范性。
(三)介绍“Fe(OH)3胶体制备”的内容
苏教版中并没有介绍Fe(OH)3胶体的制备方法,人教版中将“Fe(OH)3胶体的制备”编排在胶体与溶液、浊液性质对比的实验之后,体现了基于“制备-结构-性质-用途”学科思想研究物质的思路。而鲁科版中,则将胶体制备的内容编排在练习题中,强调知识应用与学科思维能力的培养,如表3所示。
(四) 阐释“胶体的应用”所选取的例证素材
苏教版多数是介绍胶体在国防科技、医药制备、工业生产上的应用情况,除了胶体净水功能这一案例,其他例证素材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不紧密;而人教版和鲁科版选取的例证素材相对而言比较贴近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如豆浆、牛奶、果冻、洗涤剂、制备豆腐、制造墨水等,让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生产的联系,学会从学科角度出发运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如表4所示。
三、 教学建议
(一)把握“胶体的性质及应用”相关内容的教学要求及深广度
对胶体课题教学问题的分析,既要通过理论层面的探讨,如胶体知识对学生认知发展的功能与价值、胶体化学在学科前沿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等;又要从实践出发探索利于学生理解胶体本质的教学设计及活动实施。20份文献和3套教材中胶体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同,如何落实教学要求是值得教师关注的教学问题之一。《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21]中提到“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实验: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实验:铝盐和铁盐的净水作用”,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分析,学生仅需知道丁达尔效应,但为了后续学习盐类水解,学生也需了解胶体的介稳性,而聚沉、电泳则不做要求。因此,教学应该参考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的要求,准确地把握胶体教学的深广度及教学要求。
(二)选取“胶体的性质及应用”相关内容的教学例证素材及探究活动
胶体由于具有特殊的性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联系紧密的例证素材引导学生从学科视角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本质。教师应对实验进行必要的加工和拓展,充分发掘实验的探究内涵,通过具有一定梯度和内在逻辑的问题组,将实验内容或思考问题设计成教学活动,开展学生讨论、分组辩论赛等形式的活动,在活动中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继良,桑寿德,谭宇鹏. “课程即资源活化”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以“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为例[J]. 化学教育,2014(1):18-21.
[2]李发顺.实验对化学概念学习的促进作用――以“胶体”教学为例[J].化学教育,2013(10):33-35.
[3]江敏.让学生体验与自然的交流――从“胶体”的教学实践谈对学科教学的思考(下)[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9):1,5-8.
[4]江敏.让学生体验与自然的交流――从“胶体”的教学实践谈对学科教学的思考(上)[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3(8):1,5-8.
[5]左京平,贺珊珊.挖掘实验功能促进化学基本观念形成――以“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为例[J].教学仪器与实验,2013(3):5-8.
[6]蒋新芳.探析分散系的丁达尔效应[J]. 化学教学,2013(3):58-59.
[7]张兴前.“分散系及其分类”的探究性教学设计[J].新课程(下),2013(2):26-27.
[8]严国建.“物质的分类――胶体”教学片段赏析[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2(12):37.
[9]保志明.理性思维帮助形成基本观念――“分散系及其分类”的教学与思考[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4):10-12.
[10]赵秀美.多媒体辅助探究性化学教学的实践――“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案例[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2):52-54.
[11]吴晓红,张建琴.“分散系及其分类”情景教学设计课例[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10):80-81.
[12]白云文.“胶体”教学设计[J]. 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10):31-32.
[13]志信.对“红光照射硫酸铜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实验”的探究[J]. 化学教育,2010(7):76-77.
[14]贺京.“物质的分类――胶体”教学设计[J].新课程(教师),2010(2):79.
[15]何彩霞.在把握化学概念本质中促进学科观念建构――“分散系及其分类”单元教学的思考[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62-65.
[16]马云云.人教版必修1 “分散系及其分类”教学设计及反思[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7):39-42.
[17]彭伟桥.胶体本质的探究性教学设计[J].化学教学,2009(1):42-44.
[18]张莉娜.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分散系及其分类[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1):42-45.
[19]陈寅.“胶体”教学设计[J].化学教学,2007(5):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