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5: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考作文经典素材,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危机与机遇共存
时任德国柏林自由大学主任施罗伊斯教授认为:金融危机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影响是双向的:一方面,金融危机使全球经济蒙受巨大损失,将削弱各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财力和政治意愿。另一方面,金融危机让全球投资者关注那些有长期增长前景的投资领域,如新能源领域。金融危机让人们更加关注能源效率的提高,因为提高能效意味着降低成本。
同时,她还认为,金融危机为中国加大对新能源的投入提供了机会。“近年来,中国已在提高能效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中国要想在未来更具竞争力,能源利用率还需进一步提高。在目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中国需加大投资力度促进经济增长,而投资新能源以及提高能效的行业既有利于当下经济发展,同时也对未来中国经济增长非常有利。”
多向解读一
危机与机遇共存,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因此,面对危机,我们不能因它的的危害而裹足不前,我们更应该看到,在它的危害下面所蕴藏着的发展机遇。抓住了这一机遇,就可能在未来的世界浪潮中占据重要地位。
适用话题
勇气 危机与机遇 辩证看待危机
多向解读二
对于这次金融危机,我们可以这样思考:这次金融风暴是怎样产生的?危机它的危害有多严重?它将持继多久?它除了对金融业产生危害外,还对哪些方面产生影响?通过这样的追问,我们就能从它的表面现象中,挖掘出它的特性,从而采用应对的措施!
适用话题
问 联系 表象与本质
多向解读三
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的人谈“金”色变,以为世界经济将由此而倒退不知多少年。影响是肯定有的,但我们更要有面对危机的心态。有的人悲观失望、只看到消极影响,于是惊慌失措;有的人乐观,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因而镇静自若。不同心态必将决定不同的命运,人如此,国家亦如此!
适用话题
积极面对 悲观与乐观 态度决定命运
多向解读四
面对危机,我们只能一筹莫展,毫无办法?肯定不能,我们要运用自己的智慧,发挥自己的潜能,运用慧眼,找到克服它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把危机降到最小的程度,也才能在这场危机中安然无恙。
适用话题
智慧 潜能 给我一双慧眼
多向解读五
这是一场全球性经济危机,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置之度外。要渡过危机,只有依靠大家的共同努力,团结合作。在全球化的今天,如果只是为了自己的私利而置若罔闻,受害的不仅仅只是自己。因此,大家精诚团结,才能达到共赢。
一、准确把握高考作文命题的动向
1.围绕新课标命题
注重新课标理念的渗透、新课标目标的解读,在写作领域预先演练新课标,营造新课标实施的氛围。如江西卷2011高考语文作文以“孟子三乐”为主题,很自然地把人带入沧桑的历史氛围中。再如2013年湖北卷从“古诗云:方圆虽异器,功用信具呈”引发的感悟,营造浓厚的诗意、文学氛围,给人以启示。
2.侧重思维广度和深度的考查
如江苏卷的“探险者与蝴蝶”的故事,除考查考生的思维纵深发展,还考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高考作文的训练策略
现今的中学生因缺乏充分接触社会现实的机会,又深受当前快餐文化、网络语言的影响,胸中缺少丰富、深刻的文化底蕴,写出的作文往往呈现出“浅、薄、小”的特点。即目光短浅,意蕴浅白;见识不深,道理肤浅;心胸狭小,选材面小。这样的作文难以让人认可,击节拍案的赞叹更无从谈起。
那么,如何才能写出“深、厚、大”,具有丰富文化底蕴和深邃思辨性的作文呢?就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只有遨游在浩瀚历史与文学海洋之中,汲取精华,炼就大气,丰富素材,增强思辨力,提高文学素养和人文素质,才能在写作之路上畅行无阻。
1.以史学素材作论据,增加厚重感
许多中学生的作文,也常有新颖深刻的立意和观点,但往往因缺少权威的、有深度的典型论据而使文章的质量大打折扣。高考作文评分标准的发展等级中第二条是:“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这就突出强调了写作内容的丰富性。内容的丰富与否能够反映考生的语文阅读积累、生活积累和文化底蕴。要想使文章材料丰富、内容充实,不妨找找阅读过的文章。十年寒窗苦读,相信每位考生从小学到高中,课内外读过的文章即便不能说车载斗量,也是数量可观。如果能将精耕细作学过的和课内外读过的精彩事例、人物材料、历史事件巧妙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去,再加上深刻、新颖的立意,可快速解决素材的燃眉之急。
如2011年辽宁高考满分作文《塑造成功的自己》,充分运用韩信、诸葛亮、司马迁的故事,使之有了大气磅礴之感。2011年北京高考满分作文《留给自己一个对手》讲秦始皇一扫天下,无战可战的寂寞与苍凉。他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同时也迷失了自己,最终秦朝二世而亡。刘邦虽然喜钱财,好美姬,但是项羽的存在,使他由一个街头混混,成长为一个帝王。文章用正反两个例子的结局告诉我们对手的重要性,增加了文章的文学性和深厚感。
2.从史学角度立意,提升思辨性
历史不仅提供丰富素材,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经验教训。回顾历史,能使思想更为深刻,“以史为鉴,可以知古今”是与“发展地看待问题”相对的思维方略。假设未来时空可以拓展思维空间,那么假设过去时空也是能拓展思维空间的。把一个现时的问题放到特定的历史时空去思考,我们往往能发现新东西或归纳出深刻的结论。
如以《诚信》为题,我们可以探讨古今中外名人的诚信故事,或是名言警句。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思路就能开阔一些。忘记历史,不顾未来,思维只能停留在现实里,一个人的思维应该在以历史、现实、未来构成的三维空间中纵横驰骋。面对特定的历史时代或某个历史或文学人物身上,营造一种泛黄的厚重的历史氛围,这样的作品更容易征服读者。
2013年湖北高考作文题一出,吓倒了一大批考生。而有些考生从历史、文学中寻找立意角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似水人生》让人眼前一亮,以古今名人文天祥、“竹林七贤”、梁思成为例阐释了方与圆的关系。
3.故事新编,针砭时弊
如果一味囿于史学素材直接发挥,也许会走入另一个死胡同,就像鲁迅所说的“钻故纸堆”。可利用历史、文学人物进行重编,选择历史上的经典人物(或真实,或虚构)以其原有的性格、经历为依托,虚构或改编故事,以表现新的精神、新的主题或选取一段经典故事(或真实、或虚构),在原有人物、情节的基础上依中心需要改编,并添加某些人物、情节,给旧的故事以新的灵魂。当旧人物的身影走进现代社会,融入现代生活,与现代人交往,他们必定要与现实发生冲突,在冲突中或针砭时弊,或引人思考,或教人警戒,从而达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亡”的效果。
如《相同的地方不同的人》,以愚公移山的故事为蓝本,进行改编,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话,体现现代人的观点“只看到自己的人,遗臭万年;总想着别人的人,流芳百世”。又如《天堂之辩》一文,关羽的信书碰壁,孔子、马稷的劝谏“人莫要尽信自己,须广听谏言,多听他人意见”,与黄庭坚、谢玄“自信为先”辩论,最终以顾炎武的“自信果断、善听谏言”结束,达到阐明自己观点的最终效果。
4.“腹有诗书气自华”
史学宝藏,除了事件、人物,还有许多经典名句、优美的诗词供我们选择、使用、引用,它们是增加文章文采的极佳材料。巧用这些经典诗句、名句,一方面可使抒发的感情更真挚,思想更健康;另一面又能使文章语言字字珠玑。此外,作品的文采斐然,达到一种“满纸烟霞随腕生”的境界,自然能让人“一树繁花照眼明”。这类文章与那些滥用港台语言、网络语言、江湖黑话的文章比较,档次、品位已泾渭分明。
苏格拉底和拉克苏相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据说,那里风景如画,人们到了那里,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许多年以后,他俩相遇了。他们都发现,那座山太遥远太遥远了,就是走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那个令人神往的地方。拉克苏颓丧地说:“我竭尽全力奔跑过来,结果什么都不能看到,真叫人太伤心了!”苏格拉底掸了掸长袍上的灰尘说:“这一路有许许多多美妙的风景,难道你都没有注意到?”拉克苏一脸尴尬神色:“我只顾朝着遥远的目标奔跑,哪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啊!”“那就太遗憾了”,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处处有美景!”
在此引用这个故事,希望给面临高考的学生们一个提醒:在高考旗帜的引领下,我们在书山题海中也许跋涉得太久、太远,也太累了,临近目标的时候,不妨稍稍停驻匆忙的脚步,回头看看,也许真的会有新的发现——作文尤其如此。
高考未免觉得缥缈,而成功的例子却是实实在在,其中的经验也亲切鲜活,真正值得借鉴。这里引用安徽省2008年高考被评卷专家组判为59分,作为一类卷“标杆”的高考作文。
带着感动出发
文/安徽一考生
暴雨之中,是谁,为你撑起一把伞?漫漫黑夜,是谁,为你点亮一盏灯?怀着一颗感动的心,你会发现,暴雨后总有美丽的彩虹,黑夜里总有星星在闪烁。带着感动出发吧,让你的人生变得温馨而美好。
感动,珍藏在我们的心中,又时刻向外散发着光与热,带着感动出发,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寻人生路上的风景,我相信,无论是广阔的大自然,还是热闹的周边社会,都会使我们收获最宝贵的财富。
带着感动出发,在大自然的奥秘与美丽中行走,我们将收获发人深思的哲思。当川端康成感动于夜半时盛开的海棠花,他便在这洁白如雪的花瓣中领悟了孤寂与纯美的结合律;当宗璞驻足在紫藤萝瀑布下,体味这紫色生命带来的感动时,他便领悟了生活与不幸的辩证法;当史铁生在地坛的花花草草中停留,感动于昆虫的辛劳时,他便看穿了生与死的轮回……人与自然中生灵万物因共同的感应而感动,便是这样一把钥匙,让我们打开自然的感应之门,收获朴实而深刻的哲思。
带着感动出发,在人间和社会的喧闹与冷暖中行走,我们将收获感人至深的温暖。当奥运圣火在异国他乡遭遇袭击,我们看见,一位瘦小的残疾女子弯腰护住火炬,完成了她一生中最出色的防守,那一刻,奥运圣火为之感动,燃烧出耀眼的光芒!当冰雪肆虐我国南方时,我们看见,无数绿色身影忙碌在铁路两旁,那一刻,冰雪为之感动,为之消散!当地震突袭四川时,我们看见,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面带忧虑,在废墟间穿行,那一刻,国人为之感动,世界为之惊叹!在风雨之中,在瓦砾之上,我们用感动见证了最顽强的民族,最伟大的爱!带着这样的感动出发,谁不会变得更加成熟?谁不会更了解温暖的含义?
带着感动出发,我们在自然中聪慧,我们在社会中成长。于是,我们要将这感动传递给更多的人们,伸出你的双手,将爱心的感动传给孩子;坚守你的岗位,将敬业的感动传给同事;攀登你的高峰,将拼搏的感动传给同伴。我相信,这些感动会在人们心中发芽,开出美丽的花朵,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色彩斑斓,而这,也就是带着感动出发的意义所在。
请带着感动出发,在暴雨中为他人撑一把伞,在黑夜中为他人点一盏灯。带着感动出发,我们的人生,我们的世界,将永远是晴天,永远充满光明!
反复玩味这篇高考作文,笔者认为这篇作文张扬着强烈的回归意识,它的成功可以为“言之有物”这个棘手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1.回归社会,关注热点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引导学生直面现实,关注社会人生是高考作文的应有之义,而且每年的高考考纲中都明确指出“不回避热点”,尤其是近年高考,多个省市命题所用作文材料、背景与社会热点问题都不约而同的“零距离”接触了。2008年安徽卷这篇成功的考场作文正是很好的体现了“关注社会人生、关注社会热点”的命题思想。文中选取了北京奥运、南方雪灾和汶川地震等热点材料,很好地提升了作文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气息。更为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堆砌材料,而是高屋建瓴,言简意丰地只用一句话概括一则材料,表述一个重大事件,并且字里行间饱含深情,使事件感人至深。这样看来,“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习方法是很不适宜高考要求的。
2.回归课堂,重温经典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缺乏“发现美的眼睛”的学生而言写作的材料匮乏或者选材狭窄,往往成了作文难的瓶颈。或者把《龟兔赛跑》的寓言 “发酵”成500多字的故事,或者为了凑足800字而照抄考卷阅读题文段,或者拼命“抖箱底”、“开杂货铺”等等令人望而生厌的现象屡见不鲜而且层出不穷。其实,他们是“抱着金饭碗的乞丐”。这里所谓的“金饭碗”指的是我们在课堂学习中“结识”的历史人物、文化名人以及他们的经典作品、不朽精神和传奇故事。聪明的作者把课本里学过的知识信手拈来,作为自己文章生动鲜活的材料,举重若轻,让经典的光辉映照自己的文字,精彩纷呈。“当川端康成感动于夜半时盛开的海棠花,他便在这洁白如雪的花瓣中领悟了孤寂与纯美的结合律;当宗璞驻足在紫藤萝瀑布下,体味这紫色生命带来的感动时,他便领悟了生活与不幸的辩证法;当史铁生在地坛的花花草草中停留,感动于昆虫的辛劳时,他便看穿了生与死的轮回……”在这里,我们应该深深感受到学以致用的真谛和重温经典的魅力。即使同一个素材,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拓展,发掘经典的深层价值。这里举2007年高考优秀作文为例。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途径
高中阶段的学生认知和心理基本成熟,正是学习知识的关键阶段,高中语文也对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以及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考的作文主要是对学生语文知识综合应用能力的总体考查。在整个高中阶段,学生写作能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语文成绩的好坏,这样就使得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进行有效的作文教学,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现状
当前,高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能受到以往习惯性的影响,存在着一些不足和弊端,主要是教师基本侧重点放在对学生写作模式化技巧的训练上,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写作教学规律重视不足,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导致学生的思维比较僵化,不能有效的提高写作水平。许多高中语文教师对写作教学还不是足够的重视,一周一般只拿出两个课时进行作文教学训练,一般教师都是第一节课让学生进行写作训练,下一节课进行作文批改,分析和总结学生的作文的优点和不足,对学生的作文进行归类,通过对比,让学生吸取其他同学的长处,改进和完善自己的不足,用以促进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有效提高。这种作文教学方法从教学理论的层面来说是正确的,让学生在对比中相互学习,相互进步,不断地提高学生写作技能,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这种方法的弊端在于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学生写作更像是应付作业,批改互动环节学生也只是在被动的听,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和其他学生作文的对比分析不够深入,这样就使得作文教学效率大打折扣。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写作教学中,缺乏相应的、系统的写作训练,不重视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心理也知之甚少,造成了作文教学效果不佳。而学生由于知识水平、学习方法等原因,面对作文写作的时候常常束手无策,心中的想法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空话连篇,没有一点感情和思想。这就使得作文教学陷入了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的尴尬境地。
二、提高语文作文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写作教学和高考作文进行联系,增强写作的实用性
高考作文一般都比较经典,也比较有代表性,对学生的考查比较全面,教师结合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从高考的角度出发,按照一定的写作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行之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高中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相应的与高考作文进行联系,可以让学生通过高考作文的研究,明白作文的命题立意,写作思路,主要的观点在哪里,如何构思才能写出好的文章,让学生在写作中多加强这些方面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构思立意。从写作实用性的方面来说,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打好基本的写作功底,比如立意要健康、结构清晰、内容通顺、富有感彩等等,若学生写作的基本功都不扎实,写出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教师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进行作文开场的写作技巧,比如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开头点题等等,好的开篇是写作的第一要素,此外,教师也要针对性地对作文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加强训练,从开篇到结尾,从构思到立意,从结构到细节等等,在学习中和学生一起总结不同文体的开篇、结构等不同之处,让学生能够灵活高效的进行写作。
(二)结合学生特点,因材施教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因为学生的家庭和教育环境、认知发展等因素的不同,加上学生性格的各异性,这就使得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写作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擅长理科学习,有的擅长作文写作,因此,高中语文教师要多和学生交流,掌握学生的基本状况,采取针对性的方法,因材施教实行差异化分层教学。对于不喜欢写作也写不好的学生,教师需要先从简单的开始,引导学生从句子、微作文开始观察身边的事物,做一些阅读笔记,大量的积累素材,激发学生兴趣,逐步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对于热爱写作又写不好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改写、扩写等训练,锻炼学生的构思立意,篇章结构,培养学生语言的优美表达,情感的融入等,让学生的写作水平有效提高;而对于写作比较好的学生,教师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和挑战,对比高考优秀的文章,分析其好在哪里?如何才能在众多的作文中脱颖而出,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让学生的写作更上一层楼。
(三)学生多阅读,多练习,不断积累素材
大部分学生一到写作的时候就无从下笔,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写,也不会谋篇布局,有些学生写作文不切合实际,废话连篇,没有一点可读性等。这都是由于学生的写作素材比较匮乏,即使有好的思想,也不能有效的表达出来,学生平时也不进行大量的阅读,不进行写作训练,也不积累素材,导致了写作的困难。因此,教师要多提倡和鼓励学生多进行阅读,多观察文章的结构,衔接以及文中的优美语句和篇章,阅读以后要记录和积累文章的优秀之处,分析文章的精妙所在,鉴赏文章的艺术特色,在写作的时候要多尝试着去运用,不断的积累和反复的练习,写作水平就会得到有效的提高。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多留意观察生活中的事物,挖掘和发现身边的美,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写作水平是离不开学生长期的积累和练习的。总之,学生语文写作水平是学生综合语文素质的体现,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的各个方面共同提高,加强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作文素材的积累,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取得好的作文教学效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参考文献:
[1]张迪淼.对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现状的一些评价[J].中外企业家,2014(35).
[2]田慧生.深化我国课程整合与课堂教学改革[J].教育科学论坛,2015(02).
每一套高考试题在命制过程中,都要从各个方面精选优质的试题材料,尤其是古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和作文等试题,更是典范。深入挖掘这些材料所承载的思想内涵,充分体会这些素材所寄托的情感态度,便可以提炼出具有个性化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又可以成为进一步升华的基础,引发我们的创新思考。2012年的高考内容,便是楼台近水、自然成为2013年高考备考的精品素材。
创新拓展人物
类别导语:无论是作文还是阅读试题,都可能出现典范人物的典型事迹。选择2012年高考试题材料中的人物,挖掘他们身上的精神品质,结合2013年备考,提炼出最恰当的素材,会让考场作文焕发生机。
素材一:《文化的回归》(2012年高考广东卷作文试题)
创新思考·2013年备考重点:以思维遐想的手法,从材料中提炼出深刻的写作中心。
原素材呈现:
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1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备考片段:汤因比来了,这个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终于回到了公元1世纪,回到中国的新疆。在那个浪漫的国度里,他尽情地呼吸着各种文化交汇时散发出的芬芳气息。他读懂了文化的内涵,更表达了对文化的情感。这时,他无比清晰地意识到,文化,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在历史的进程中,展示着光彩夺目的魅力。
素材二:《克罗齐的求索》(2012年高考辽宁卷阅读试题)
创新思考·2013年备考重点:以问答成理的手法,挖掘材料中所给内容的深刻意蕴。
原素材呈现:
1886年克罗齐辍学,开始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他一度潜心于他的家乡那不勒斯以及欧洲的历史研究,期望能在喜欢的学术事业中求得情感的解脱。期间,他结合自己从未放弃的美学志趣,把历史与艺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备考片段:
上帝:不幸的克罗齐,你为什么不想办法从情感的漩涡中解脱出来呢?
克罗齐:我想,但不知道如何去做。
上帝:你的家乡那不勒斯是个好地方,研究一下它的历史,进而潜心欧洲的历史,你会有收获的。
克罗齐:怎么研究呢?凭我的能力还找不到一种科学的方法。
上帝:你曾经有过美学的志趣,你可以在历史与艺术的紧密联系中发现规律。
克罗齐:感谢上帝,我懂了。
素材三:《谢希德的诚与真》(2012年高考课标卷阅读试题)
创新思考·2013年备考重点:以镜头连缀的手法,按顺序展示材料中所给人物的精神风貌。
原素材呈现:
1983年,谢希德担任复旦大学校长。以她的身份,每天上下班都有专车接送。可是人们时常在校车上看到她的身影。她说:“在车上既可以提前处理一些公事,又可以借这个机会与同志们交谈,倾听各种议论。”
备考片段:校车稳稳地停下,校长谢希德轻轻地上了车,环顾了一下车上的同事们,然后选择一隅,静静地坐了下来。
校车缓缓地行进,谢希德拿出一本《相对论》细细地品读。耳边,传来下属们七嘴八舌的议论。
校车准时开到了学校门口,谢希德带着下属们对学校各个管理环节提出的建议,走进了办公楼,开始着手解决每一个问题。
经典文学引用
类别导语:高考试题中很多考区都安排了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将其充分理解,把握作品的内涵后,便可以从中挖掘出丰富的观点。如果能够将2012年高考试题中的经典作品引用到2013年的高考作文中,也是一道很亮丽的风景。
素材一:老舍《马裤先生》(2012年高考课标卷阅读试题)
创新思考·2013年备考重点:以反驳论据的手法,对经典作品中人物的表现进行批判。
原素材呈现: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备考片段:素质,决定着一个人生命的价值。老舍先生在他的作品《马裤先生》里刻画了一个自私自利、不讲公德的马裤先生的形象。这显然不是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作风,他的行为,让茶房感到气愤,让乘客不齿。当今的我们同样坚决反对这种缺少公德的做法。
素材二:王琼华《最后的黄豆》(2012年高考辽宁卷阅读试题)
创新思考·2013年备考重点:以名著联想的手法,在分析的过程中阐发对作品内容的感悟。
原素材呈现: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找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备考片段:岁月,带走的是年龄,带不走的是精神。我不禁想起王琼华的那篇《最后的黄豆》,想起爷爷临终前对孙子的嘱咐。爷爷带走了一生的积蓄,孙子则在爷爷的鼓励下通过打拼构筑起一片更为广阔的天地。让精神永恒,需要一种信念,一种超越了平凡与世俗的信念。
素材三:师陀《邮差先生》(2012年高考江苏卷阅读试题)
创新思考·2013年备考重点:以读后感的手法,展示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原素材呈现:
一、 海量素材,谁能过目不忘?新闻热点、科技前沿、名人传记、典型案例、经典作品……生活五彩缤纷,素材五花八门,海量信息眼前过,谁能记住那么多?作文需要鲜活素材,但因为时间、精力、兴趣的关系,我们能记住的鲜活素材其实很有限。怎么办?
二、 “文以载道”,道是有限的。自古就有“文以载道”的传统,高考作文也不例外。因为“圣贤之道”是有限的,所以,前些年考过的“诚信”,才会在2011年卷土重来;所以,2011年的上海作文考题,才会“意外”地与某次作文竞赛题目“巧合”;所以,“知足(不知足)常乐”才会披上马甲出现在2012年的江西高考作文题中;所以,每年高考完毕总会有那么多的教辅报刊声称“押中”作文考题。西谚“太阳底下无新鲜事”,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三、 万物相联,联系是普遍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换个角度便不同。比如,最近班上某同学数学成绩提高了,其原因就可能有好多种。也许是他自己找到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也许是他自己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也许是他参加了校外数学辅导班,也许是班主任找他谈心让他端正了学习态度,也许是家长设立了某种奖励机制,也许是榜样的力量在鼓舞他,也许是数学老师讲课水平提高了,甚至还可能是他爱上了某位数学成绩拔尖的姑娘……
如果手头有发明大王爱迪生的经典素材,完全可以从多角度去阐释他的成功。在“珍惜时间”类的作文题中,可以阐释为:因为把点滴时间都用在发明创造上,所以爱迪生获得了成功;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类的作文题中,可以阐释为:因为发明创造的巨大乐趣深深吸引了他,让他爱不释手、欲罢不能,所以爱迪生获得了成功;在“好孩子是夸出来的”之类作文题中,可以阐释为:因为父母老师总能发现他的点滴进步并以此不断鼓励他,所以爱迪生获得了成功;在“品味时尚”类的作文题中,可以阐释为:文艺复兴以后,发明创造成了当时社会最最时尚的潮流,爱迪生以数不清的发明成果引领时尚,成为时代的弄潮儿,成为了万众注目的成功者……
如果能这样多角度、多层面、多维度甚至颠倒角度去处理运用材料,再普通的素材,也定能够焕发别样的光彩。
【专业户的基本含义】
读透诗词歌赋,就可能写出《人间词话》类的著作,如国学家王国维;读透《红楼梦》,就可能写出《红楼十二层》类的著作,如红学家周汝昌;读透《三国演义》,就可能写出《品三国》类的著作,如“学术超男”易中天;读透《论语》,就可能写出《〈论语〉心得》类的著作,如学术超女于丹;杂文作者侯国平,无论评论什么社会热点,都喜欢编排一些红楼人物故事来指桑骂槐,可称之为“红楼专业户”;《特别关注》杂志卷首语的作者憨佗,无论表现什么主题,总喜欢拿水浒人物来说事,那就是“水浒专业户”。由此可见,在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的应试背景下,尽可能读透一部书、熟透一个人、悟透一类素材、让自己成为某一素材的专业户,常常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奇效。这就好比拥有一盆土,虽不能创造“喜看稻菽千重浪”的美好景象,但可以根据需要培育出花朵万千种。
【专业户的应考实例】
眼下,2012年高考满分作文可谓是铺天盖地、纷至沓来,精彩佳作可谓是层出不穷、美不胜收。其间,热门电影《三个傻瓜大闹宝莱坞》,高频率地出现在全国17套试卷的优秀作文中。换句话说,如果某一聪明的考生读透了这部电影,成了该电影的素材专业户,就可能玩转今年全国高考的所有作文题。特将该电影素材成就的优秀作文片段摘录整理如下,以供参考。
1. 双腿瘫痪,终身只能与轮椅相伴,史铁生曾失望过、迷惘过、甚至想过要自杀。但他终究是放下了这些负面的情绪和想法,轻装上阵,创造了人生的辉煌。
电影《三个傻瓜大闹宝莱坞》中的莱吉,因为肩负支撑贫苦家庭的重任,总是心有戚戚,每天吃饭不香,睡觉不甜,甚至从教学楼顶跳了下来,差点成了植物人。但在兰彻等人的劝导下,终于放下了过重的心理负担,赢得了生活的主动权。(2012年全国大纲卷高考优秀作文《放下,快放下》片段)
2. 对你来说,说两句暖心的话,不过是举手之劳;对人家来说,却可能是人生的重大转折。电影《三个傻瓜大闹宝莱坞》中的法罕、莱吉两家,都对儿子的未来怀有强烈的期待,都迫切需要儿子毕业后找到份好的工作支撑家庭,但他俩的成绩却相当不好。为什么?因为法罕心里真正喜欢的是摄影,擅长捕捉那些最美好灵动的瞬间;因为莱吉背负的东西太多,每天忧心忡忡。这些情况,家长不知道,但作为死党的兰彻知道了,跑过去用暖心而又充满智慧的话语开导他们。兰彻为他们所做的事情虽然看起来微不足道,但体现出来的善心却是伟大的,像网络上的微博传递爱心,只需点击鼠标,尽微薄之力就可以传达出一份爱心,就有可能帮到了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那样我们就会感到喜悦,这是一种内心的升华,也是美化社会的正能量。(2012年全国新课标卷高考优秀作文《小善也饱含正能量》片段)
3. 水中的小鱼认不清水,听起来挺奇怪;但仔细想想,还真是这么回事。电影《三个傻瓜大闹宝莱坞》中的帝国理工学院的院长,被同学称之为“病毒”,就因为他身为院长数十年,却始终没有弄明白大学教育为何物,不知道什么叫素质教育,整天打着教育的旗号,炮制一系列反教育、灭人性的事件。洛沃是理工学院一名即将毕业的学生,但院长“病毒”坚持认为他的机械设计毫无实用价值可言,还打电话通知了洛沃的家长,说他无法顺利毕业。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使得洛沃不知所措,最终因承受不了巨大的压力而选择了自杀。面对洛沃的尸骸,兰彻的愤怒像怒火一样喷射出来:“这不是自杀,这是谋杀!”是僵化的教育制度谋杀了洛沃,是不懂教育的院长谋杀了洛沃。真是令人发指!(2012年天津卷高考优秀作文《当局者迷,令人发指》片段)
4.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不加珍惜,甚至以为错误,而毫不在意地将它舍弃。就像电影《三个傻瓜大闹宝莱坞》中的法罕,明明喜欢摄影,却屈从父亲的压力而选择了自己毫不感兴趣的机械专业,从而把自己弄得灰头土脸,备受歧视。而兰彻,这个富人家的小佣人,从小爱读书,从来不放弃。后来富人让兰彻冒名顶替他儿子去读书,兰彻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与众不同的兰彻始终灵活学习,从不死记硬背,虽然老师、院长不喜欢他,但他的成绩始终排第一。兰彻说:“知道我为什么第一名吗?因为我热爱机械,工程学就是我的兴趣所在……”兰彻成功的秘诀,就是从不放弃心中的微光。因为不放弃,所以方向明确;因为不放弃,所以越来越光明。(2012年上海卷高考优秀作文《不放弃的微光,照亮前程》片段)
5. 人生之路很漫长,但关键的地方却只有几步,有时候,改变命运的,就是一封信。《三个傻瓜大闹宝莱坞》中的法罕喜欢摄影,擅长捕捉那些最美好灵动的瞬间,但他按照家长的愿望和安排,来到自己毫不喜欢的帝国理工学院学习机械。是一封信,让死党兰彻彻底知晓了法罕的心思和志向,于是开导他:“想想迈克尔·杰克逊的爸爸硬逼他成为拳击手,拳王阿里的爸爸非要他去唱歌,想想后果多可怕?你明明喜欢摄影,为什么要跟机械结婚?书包里天天揣着那封写给你最崇拜的摄影家的信,为什么迟迟不敢寄出?我看你的脑子一定很值钱,因为它从来都没用过!”于是法罕虔诚地寄出了满载自己梦想的信,从此打开了幸福的天堂:摄影家不但回信肯定和鼓励他,甚至还邀请并奖励他跟着自己去巴西热带雨林实习。收到回信时他们全家相拥而泣的场景,成了该部电影的经典镜头,定格在亿万观众的心坎里,并成为许多观众人生的路标。(2012年湖北卷高考优秀作文《信来信往得幸福》片段)
6. 在无数次想把教科书撕烂的日子里,在无数个赶作业的深夜里,在无数场对梦想和未来的期待里,如果可以选择,如果能够穿越,我希望能够穿越到印度电影《三个傻瓜大闹宝莱坞》中的帝国学院,与兰彻为伴。跟随他挑战僵化的传统和制度,追随他公开顶撞教导主任,追随他在学校里干各种疯狂的事情,跟随他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因为,兰彻是我心中崇拜的英雄,是我心中珍藏的美梦,美好而不愿醒的梦。(2012年广东卷高考优秀作文《选择电影世界》片段)
【专业户的遴选标准】
1. 真心喜欢,愿意积累,可读性强。
2. 意蕴丰富,饱含哲理,启迪性强。
3. 篇幅适中,难易适当,操作性强。
4. 有较高知名度,但考场出镜率不高,实用性强。
【温馨提示】
关键词:高三 作文教学 原点思考 宏观安排
“作文不需要教!”“花里胡哨的作文竟是满分作文!”同事高考阅卷归来,带回阅卷现场信息和满分高分作文,教研组组织交流研讨,满耳便是这样的言语。是啊,高三作文教学的困惑本来就不少,而今耳闻阅卷现场、目睹高分作文,怎不生此等感慨呢?
冷静想来,有两大问题始终制约从小学到高中的作文教学:一是写作序列,有关“写什么”“怎样写”等问题的;二是评分规则,有关“写得怎么样”等问题的。这两大问题,在高三作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本文针对前一问题,就“如何组织高三作文教学”问题做一阐述,后一问题将另文表达。
没有一个学生天生就会写作文的。于是乎,对教师来说,“教”学生作文总是少不得的。当然,“教作文”的途径有千条百条。单就高三作文教学的安排来说,据我们研究,就有随意型(训练不作规划)、分块型(或按传统的块,或按作文题型,或按基础与发展等级训练)、高深型(设计诸如“掌握基本技法”专题的训练)、见风型(通过猜题押题来训练)、话题型(设计诸如“诚信”“自我”等话题的训练)等不同安排。
这些安排,代表着不同的高三作文教学思考,自有其存在的价值。然而,在学界倡导和实践“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和评价”的语境下,这些安排的视角都嫌偏窄,且均从单纯的“应试”出发,远离写作本真的“家”,忽视学情的分析和判断。
那么到底该怎样安排复习比较好呢?也许我们需要专家那样的思维!即要立足于培养一个高中毕业生应具有的写作素养,从写作基本功的查漏补缺出发,尽最大可能做系统的、整体的思考,其中至少涉及课程标准、命题趋势、文体学、写作学、学生这样五个原点视角。
一.从《课程标准》看,倡导“真写作”是高三作文教学的原则底线
高考作文题万变,但万变不离其宗。其“宗”是什么?就是《课程标准》《高考说明》。《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也是评价的准则;《考试说明》则是《课程标准》下有关评价的指导性文本。《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之“表达与交流”总有9条,其中前6条是关于写作的,转换到《考试说明》,就是“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的要求。
倡导“真写作”是《课程标准》的要求。比如《课程标准》中的“学会多角度地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课程标准》第1条),就是对写作本真问题的表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丰富思想和情感体验,是“真写作”的应有之义。忽视这一条,我们是否就该说这样的写作是“伪写作”。《萌芽》主编赵长天大声呼吁“学生作文应正本清源”,就是针对当前作文教学的“伪写作”而发的。
“真写作”是生活的表达,“真写作”需要“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课程标准》第2条)。高三作文教学,就应该“让学生理会写作的本原意义,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好文章,学会自由地表达、真实地表达、个性化地表达、创造性地表达”(赵长天语)。当然,由于两个文本的纲领性质,不具有直接的程序操作性,我们不可能据此做出训练序列的安排。但至少,作为教师自己应明白,并通过渗透让学生明白,好作文是生活、生命的表达,拒绝假大空、八股文,这是高三作文教学应该坚持的。
二.把握命题趋势,为选择训练题型、确定写作话题作参考
高三作文教学,其终点是现实的,那就是高考。作为高三语文教师,追问命题趋势,无可非议。把握命题趋势,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而相应的安排策略,也可由此派生。
1.命题形式的把握,可为我们选择训练题型作参考
这是最为直观的趋势把握。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30多年来,高考作文题的题型依次出现四种类型:命题作文(含新命题作文,即材料+命题)、材料作文、话题作文、题意作文(或称新材料作文)。各种题型各有长短,猜对明年考什么题型,并没有什么大的价值。因此,围绕题型的训练,不可能作为主体。
但把握命题形式不是没有意义的,其意义在于可以帮助我们选择训练题型。如分析2007-2012年高考作文题型,我们知道,2007-1011年的主打题型是命题作文、题意作文,而2012年除江苏卷以“忧与爱”为题的新命题作文外,其他均为题意作文。为此,高三作文教学,就不该选择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来训练,但也不能依据2012年对“命题作文”的冷遇,就放弃命题作文的训练。注意,新命题作文、题意作文均出现“材料”,需要加强材料阅读与审题立意的训练。
2.命题内容的把握,可为我们确定写作话题作参考
全国卷和各省自主命题卷,对于命题内容有其不同的喜好和取向。高三语文教师,需要研究本地选用试卷的作文命题内容趋势。从全国整体看,其趋势有:(1)命题始终体现着时代性、社会性、生活性、人文性和哲理性;(2)取材越来越贴近考生的生活和思想实际;(3)内涵具有丰富性和拓展性,重视探究和自主创新能力,材料的阅读和审题难度在加大。
有鉴于此,复习训练中,要重视观察周围人和事,关注人类和世界,思考社会和人生。尽管学生年龄轻,其生活阅历有限,多数学生学校、家庭两点一线,其生活积累不丰厚,但十七八的成长经历,不能说没有感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写作的训练,提要钩沉。
从考场作文看,这正是近年来所欠缺的,如浙江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浙江大学陈建新教授所说:“一些考生对社会和生活缺乏思考,也不太会在生活中发现美。他们也能说一些冠冕堂皇的话,但一看就不是发自他们内心的。”为此,可将积累生活、思想、感情和作文基本功训练结合起来,让高三写作拥有快乐的寻找、哲理的回顾和畅意的表达。
三.明确文体类别,为学生选定各种文体的样例
据近年来高考阅卷反馈看,“四不像”作文泛滥。即如近三年浙江省高考高分作文,文体特征并不鲜明,且高分作文均为空泛的议论、抒情秀,怪不得师生齐声感叹“花里胡哨的作文竟是满分作文”,此足为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导向、高三作文教学的“高危漏洞”。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问题?我们认为,这与高考“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或“文体自选”有关,这一导向的“误读”,使中学六年忽视基础文体的训练。另一方面,也与《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对文体的表述过于笼统而又缺乏必要的专家解读有关。
1.《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文体表述的缺失
“文体”一词,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文章的体裁”,按此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应用文。“文体”还可以是“文学的体裁”的简称,按我国的传统划分,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
从文体学这一角度看,《课程标准》的表述并不明确。在“课程目标”部分,“阅读与鉴赏”要求“能阅读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等多种文本”,“表达与交流”要求“进一步提高记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都是大类的文体概念,不足以指导写作教学,不利于作文复习的安排。
《考试说明》作文基础等级要求之二为“符合文体要求”。那么可写哪些文体呢?2008年及以前的版本,其总要求为“能写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文体表述还是清楚的。但2009年《考试说明》则表述为“能写实用类(包括论述类)和文学类文章”,2011、2012年表述为“能写实用类、论述类和文学类文章”。与《课程标准》一致,而带给师生的困惑反比2008年前大了。
2.高考作文可选文体的辨定
进一步分析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一般认为,实用类文体包括传记、新闻、通讯(含特写、报告文学等)、科普文章及应用文(如启事、合同、广告、诊断报告、说明书)等,论述类文体包括论文、杂文、评论等,文学类文体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
将三大类文体拆分,文体种类是明确了,但这样的分类颇不利于写作复习训练,要解决作文“四不像”必将徒劳。为此,结合学生阅读和写作实际,我们将高考作文可供选择的文体分为:记叙文(写人叙事)、抒情文(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哲理文、说明文、议论文。其中“说明文”的命题、写作难度都较大,一般多不选用。
为此,在考场只要熟悉记叙文、抒情文、哲理文、议论文这四种文体就可以,这与《考试说明》不矛盾,足以应对2012年福建卷、湖南卷那样写“议论文或记叙文”的要求。
3.为学生选定各种文体的样例
鲁迅先生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小说作法’之类,我一部都没有看过,看短篇小说却不少。”在《不应该那么写》中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这种方法,鲁迅先生称之为“实物教授法”。
要让学生的作文写出“文体特征鲜明”的作文,训练中就要提供足为“文体特征鲜明”的样例。我们不主张以考场高分作文作为样例,更不主张采用书市上“马二先生”(《儒林外史》中的典型人物,本名马纯上,因屡试不第,以给书坊选取八股文为职业)“高考满分作文秘诀”中的“范文”,正所谓“取法乎中,仅得其下”。
能够作为学生作文样例的,最佳的还是教材内外的名家作品,个中之理无需赘述。在阅读复习、教材重温时,教师做些点拨,引导学生写作中借鉴之。在基础文体训练时,可以印发(并可点评)典型的样例给学生学习、揣摩,如:
记叙文:(1)朱自清《背影》;(2)汪曾祺《金岳霖先生》;(3)斯特林堡《半张纸》。
抒情文:(1)朱自清《荷塘月色》;(2)老舍《想北平》;(3)归有光《项脊轩志》。
哲理文:(1)劳伦斯《鸟啼》;(2)曹文轩《前方》;(3)林清玄《生命的化妆》。
议论文:(1)《谈骨气》;(2)鲁迅《拿来主义》;(3)苏洵《六国论》。
如此明白高考可选的文体,通过针对性训练,补好文体这一“短板”。
四.引入评分规则,建立操作流程,强调读者意识
荣维东博士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写作教学的三种范式:(1)基于写作就是“写文章”的“结果—文本”取向写作教学;(2)基于写作就是“认知过程和问题解决”的“过程—作者”取向写作教学;(3)基于写作就是“自我表达和社会交流”的“交流—读者”取向写作教学。他由此认为,应构建基于整合取向的写作课程。高三作文教学,确乎需要三种范式的介入。
1.关注写作的结果(文本),引入评分规则
这就是依据好作文的标准,评判某次习作的优劣。但是,传统采用教师评改法,在教学任务紧张、班额较大的今天,细批细改实不简单,更何况,学生对细批细改也并不领情。根据《课程标准》“能独立修改自己的文章,结合所学语文知识,多写多改,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的要求,我们采用自改、互改和师批结合的方法。
那么如何实现自改、互改和师批在同一套话语体系(标准)下对话呢?我们引入表现性评价的方法,为四种基本文体制订评分量表,如记叙文可从“故事”(10分)、“叙述”(15分)、“情感”(15分)、“语言”(10分)和“常规”(10分)等五项分等评价,实践证明这是行之有效的。具体操作可参考笔者发表于2012年第4期《基础教育课程》的《评分规则:运用于写作教学的全程》。
2.关注写作的过程,建立操作流程
高考时,学生能用于写作的时间一般为60-7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为学生(至少是大部分学生)提供一个科学可行的操作流程。这流程大致包括六步,即审题、发散、聚敛、谋篇、行文、修改。流程的训练,可以采用集中训练(1-2次)与分散训练相结合的方法,分散训练可与基础文体训练结合进行。
3.关注写作的语境,强调读者意识
第三种范式是“交流一读者”范式,即基于与读者交流的写作,它由四个要素构成,即话题、目的、读者、角色。这四个要素构成的语境决定着文章的中心、内容、选材、详略、文体和语言等。夏丏尊在上世纪曾介绍日本文章学家五十岚力氏的“六W说”。所谓六W者,就是写作当思考六个问题:(1)为什么做这文(why)?(2)在这文中所要述的是什么(what)?(3)谁在作这文(who)?(4)在什么地方作这文(where)?(5)在什么时候作这文(when)?(6)怎样作这文(how)?
高三作文教学,如能摆脱功利,如《课程标准》所说的“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也许可以引入这种范式,至少一点,就是强调作文的读者意识。“交流—读者”取向的写作教学法正好弥补了学生的这一思维缺陷。
五.切入写作学情,为学生提供有效的训练支持
现在的学生写作学情如何,这是我们组织高三作文教学必须思考、无法回避的问题。
如何收集学情,并依据学情寻找对策呢?以我们的实践,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是来自考场作文的阅卷反馈;二是教师日常观察(包括问题征询、月考阅卷等);三是个性化诊断(面批作文、问卷调查)。这里重点说说后两条途径。
1.师生日常训练所遭遇的问题
从对我校重点中学的学生访谈得到的信息看,学生觉得作文之难,难在五个“不知道”:(1)不知道是否离题,总不能深入把握题意,提炼作文的主题;(2)不知道写什么,每看到作文题,大脑空空如也;(3)不知道什么体裁,一写就被指为“四不像”;(4)不知道如何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5))不知道往哪儿用劲,以提高高三写作的效率。
究其原因,表层是表达能力的欠缺,深层则是思想、情感的贫乏。这与当今浅阅读(即使是教材中理当精读的文章也偏向浅阅读)有关,也与学生缺乏“闲心”观察和思考生活有关,与中学阶段写作训练量不足(《高中课程标准》要求课外练笔不少于2万字)有关。
对此,高三复习阶段,我们认为:(1)用好教材,会考复习不要放弃教材重温,重温时要引导学生从思想、情感、素材、语言等方面的积累;(2)用好阅读训练的材料,现代文(实用类、论述类、文学类)阅读训练时,不要只是做训练题,要善于点拨可资借鉴的写作内容;(3)组织学生每周写一点随笔,鼓励学生记录高三的生活也为了“拳不离手”;(4)教师要精心策划每一次写作训练,要力求有收获,那种重复、低效的训练要少做。
2.学生个体写作情况的调查
就写作来说,人各有短长。朱自清曾这样分析自己:“我觉得小说非常难写;不用说长篇,就是短篇,那种经济的,严密的结构,我一辈子也学不来!我不知道怎样处置我的材料,使它们各得其所。至于戏剧,我更是始终不敢染指。我所写的大抵还是散文多。”
大作家如此,高中学生更是如此,这就是高考作文命题提供允许学生“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的原因所在。有选择的自由,相伴的是选择的艰难。高三学生,有相当一部分并不了解自己的长与短,自然“不知道往哪儿用劲”,对这部分学生做个体诊断就十分必要。在面批等常规方式外,我们设计了调查问卷《我的作文优势在哪里》,通过一系列问题,调查三个方面:(1)擅写什么(话题与素材);(2)擅怎么写(表达方式与文体);(3)如何写出个性(发展等级的追求)。连用五年,颇受好评,篇幅所限,这里不作赘述。
六.基于原点思考的宏观安排
以上用大量的文字,阐述了课程标准、命题趋势、文体学、写作学、学生等五个方面的思考,并逐一提出了解决之策。现在,需要统整这些对策,为整个高三作文教学作出可行的宏观安排。我们将整个宏观安排切分为6个模块:基础认知模块、写作积累模块、文体训练模块、写作流程模块、个性写作模块、限时训练模块。
1.基础认知模块。做任何事情,大处着眼,都可以从“现在在哪里”、“要去哪里”“怎么去”三个方面发问,高三作文教学,教师、学生都需要明白“现在在哪里”的问题。这个模块,从学生角度来说,需要:(1)了解《课程标准》《高考说明》有关写作的要求,把握高考作文命题的基本趋势;(2)了解写作复习最核心的知识背景(题型、文体、题材);(3)填写《我的作文优势在哪里》的调查问卷;(4)确立自己写作训练的目标和行动措施。
所以如此,一是知彼(高考要求,命题趋势,题型、文体、题材等基础知识),二是知己(素材优势,擅长文体,发展追求)。可以安排1-2课时的时间,通过讲座的方式,让学生“知己知彼”。当然,“知己”三事,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每次作文的诊断和一点点的改进。
2.写作积累模块。写作积累不仅仅是“素材积累”。要解决学生“没有东西可写”的问题,远不仅是“素材”问题,诸多复习用书所附的写作材料、作文中堆砌中外成功人士的故事,你就可以知道,貌似“丰富”背后的“苍白”。因此,我们认为,写作的积累当包括:
(1)积累内容:立意(思想、情感)的积累;素材的积累;语言的积累。
(2)积累途径:必修和选修课本;阅读训练;你的生活;你的课外阅读。
(3)积累方法:摘录和记录,定期整理,适时重温,写作训练时快速调用。
积累是项长期的工作,我们没有时间为积累而积累。积累除了记录自己当下的生活(包括社会上发生的事)之外,都可与阅读训练、课外阅读等相伴而行。
3.文体训练模块。前文已述,需要训练的文体类型主要就记叙文、抒情文、哲理文、议论文,而且提供他们经典例文学习揣摩。学生学习揣摩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应该让学生知道某种文体怎样算好的,自己处在哪个层面。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再引入自评互评机制,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又能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4.写作流程模块。可分建立审题、发散、聚敛、谋篇、行文、修改六步程序。重点的环节,如审题等,可以安排一定的时间,集中或分散进行。更多则通过基础文体训练、月考作文、自选题作文等多种方式进行,以培养良好的写作习惯。
5.个性写作模块。在四种基础文体训练的基础上,从“写什么”“用什么文体写”两方面,培育自己的写作个性,做到既能写四种基本文体,又能在某一种文体上别有擅场。这一步可安排在第二轮复习中,结合流程训练进行。
6.限时训练模块。进入高三后,阶段考、模拟考明显增多,语文试卷一般都有作文,这是我们很好的实践演习,理应借此训练正确的作文程序和较快的行文速度。建议实践考场60分钟安排法:第一步,审题,约5分钟;第二步,立意选材,列出写作提纲,约10分钟;第三步,挥笔成文,40分钟左右(20字/分钟);第四步,检查,约5分钟。
关键词: 高考作文 备考 积累 训练
谈到高考作文的重要性,一位高三学生说了这样一段言辞偏激的话:“作文不隶属于语文,它是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并列的一门单独学科。”我们且不说这话是否过于偏激,但这从一方面说明了作文的重要性,作文不成功,会直接影响高考成绩,然而,作文水平的提高又非一朝一夕所能奏效,那么,高三作文备考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重视积累
(一)阅读积累
黄玉锋老师说过:“学生没有足够的阅读量,硬逼着他们写作文,就如同是让没有吃足桑叶的蚕宝宝吐丝,是勉为其难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学生只有广泛阅读,积累储备了大量的写作素材,才能挥洒成文。受此启发,我让学生在课内外读教材、读本、报纸杂志、名家名篇、国学经典等。班级订阅了《南方周末》、《中国青年报》、《感悟》、《阅读与写作》等几份报纸杂志,发起了“读书漂流”活动,每人至少“放漂”一本书,在课代表的倡议下,学生“放漂”的图书有《山居笔记》、《坡传》、《名家散文百篇》、《鲁讯全集》、《古文观止》、《史记》、《论语》等优秀著作。我还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泛、研读等方法,筛选有效信息,分类摘抄、整理并写读书笔记。一位学生在读了《阅读与写作》2006第二期《永远的格瓦拉》一组文章后,写下了这样一段感言:
一个成年人变得庸俗,可以是迫于无奈,他可能是太累,不愿与周围的世界对抗太激烈,不得不向世俗低头,如果一个青年人过早地世故圆滑,只想着一己之利,只知经营自己的生活,缺少一颗以天下为己任的公心,一股子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这样的青年太可悲。在这个追求享乐、讲究个人奋斗、缺少英雄的年代里,格瓦拉,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是英雄,让我们明白了少年人肩负的责任……
学生通过广泛阅读,拓展了视野,丰富了阅历,积累了语言材料,为写好作文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生活积累
阅读是间接积累,生活才是直接积累,我平时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认真观察,积极思考,时时留心,处处在意,从平凡人、寻常景、普通事中挖掘写作素材,善于捕捉生活中有意义的小事,随时记录独特的感悟和灵感的火花,并及时整理。通过引导,大多数学生都能充分认识到,只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经历才能引发无穷无尽的思考,只有纷繁复杂的人生体验才能带来丰富的深刻的感悟。而脱离生活,漠视人生,是难以写出思想深刻的好文章的。从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导向上看,无论是从作文的主观愿望出发,还是从做人的客观需要出发,生活积累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许多学生都养成了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勤于练笔的好习惯。一位学生在返校路上看到一位卖菜老人,写下这么一段感悟:
一直以来,尊敬孟子,但不太喜欢《孟子》,总觉《孟子》中的文章大都是臣子向君主的申诉与劝告,带有浓浓的说教意味,少了一份文学作品应有的灵性与飘逸。直到有一天,看到一位年近八旬、在大风中吃力地蹬着三轮车卖菜的老人,才明白了“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中流露出的悲悯情怀,才明白“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体现的一种襟、大志向。神于天,圣于地,原来圣贤关注的是这大地上的苍生黎民。
(三)练笔积累
练笔积累就是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写作基本功训练。在正常的写作课堂之外,加强基本功训练,形式有“课前一诗”、“片断练习”、“佳作展示”等。
“课前一诗”是每节语文课前,学生自愿将其创作的短诗抄写到黑板一角,其他同学喜欢就摘抄下来,课代表负责将优秀作品推荐给校报或《蒲园》杂志,一位笔名“芦芽儿”的学生写过这样一首小诗:
童年
芦芽儿
蓝天下/池塘似围了一条绿丝带/吃草的羊儿/像绿丝带上的珍珠/安详,柔和/调皮的羔儿还蹿到稻田里/为秧苗减肥/人呢/果林里树叶一阵晃动/青涩的苹果没了/草丛里钻出/一个、两个、三个娃娃/孩子们在做一个简单的算术题/苹果怎么分
“片断练习”是要求学生准备一个练字本,一边练字,一边写片断练习,为调动学生写作激情,课代表还在全班朗诵了她创作的《面对这张纸》:
生活的空间太小了,触目,是张张面孔;充耳,是书声铃声。有时我们会感慨:校园虽大,却没有一方供我静思默想的空间,这张纸给你提供一个独处的空间。欢乐时,让它分享你的快乐;忧伤时,向它倾诉你的忧伤。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阅读中遇到让人击节称赏的佳词妙句,这张纸是与你共同研究的知心朋友。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思考时,有了奇思妙想或真实感受,这张纸就是你用智慧与灵魂耕耘的土地。
成功时,这张纸就是燕然山上那块石碑,你不妨效法古人,将你的功勋勒石纪念。
失败时,这张纸就是那面墙壁,今天,你有“面壁十年图破壁”的执着;明日,你就有“大鹏一日冲天起”的辉煌。
吃饭时,你要记下类似“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句子。
走路时,你会感到母亲的眼光注视着你,赶快在这张纸上记下你的感动。
考试时,你应想到老师是你甘苦与共、荣辱与共的同一战壕的战友,这张纸,是你冲锋陷阵的战场。
如果你字体清秀,这张纸无异于锦上添花。
如果你的字体不太美观,这张纸算得上雪中送炭。
对“佳作展示”,教师可每周批改练习两次,每次选出五篇复印展示,这样对学生既有督促,又是激励。
二、扎实有序的写作训练
首先,让学生了解教纲和考纲对写作能力的要求,明白好的应试作文的标准:集中明朗的主题,真实健康的情感,清晰完整的结构,干净流畅的语言。
其次,训练扎实有序。先进行文体训练,由记叙而议论。接着按照教材的安排进行专题训练,一次训练侧重一个方面,审题、立意、选材、拟题、开头、结尾、谋篇布局、遣句造句等,每一个专项都训练到位,让学生掌握写作技法,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力争做到深刻、新颖、独到。
最后,在作文备考中教师绝不能躲懒,尽管改作文很辛苦,但建议教师全收全改,除发现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还要收集记录作文亮点,比如好标题、好开头、好材料、好立意、好的扣题句等。我在几年的作文教学中发现学生作文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不会写规范深刻的议论文,学生习惯于亮明观点,举三五个例子,或转述杂志上某个故事,写出的文章大都肤浅、空泛,对此,我明确地告诉学生,好的议论文应有独到的见解、深刻的思想、透彻的分析、严密的逻辑,并从名家名篇和学生习作中找到一些范文印发给学生,让他们借鉴模仿和体悟。
作文是个慢功细活儿,但只要重视积累和训练指导,稳扎稳打,科学有序,而不是猜题押题、盲目训练或放任不管,相信我们在高三作文备考中可以大有作为。
参考文献:
[1]中国青年报,2003-5-10.
首先,我们认为教师写作和学生写作关系不大。这样说是因为:
1.写作即系统,教师写作和学生写作是两个不同的系统
结构主义认为,世界不是由物组成的,而是由物与物之间的关系组成的。写作即系统,系统就是一种关系。一个系统之内,具有共同的心灵密码,畅行无阻;一旦超出系统之外,就会鸡同鸭讲,处处掣肘。教师写作和学生写作就是两套不同的系统,很难兼容。
教师写作属于私人写作,学生写作属于考场作文,两者的关注点和指向性大相径庭,写作目的和阅读受众也截然不同。有一年报刊社邀请一线教师参加高考作文写作,绝大多数教师得分一般,一类卷基本上没有。岂止是教师,很多作家一听说要写高考作文,也是头皮发麻,浑身发冷。《北京青年报》曾邀请五位作家在考试当天撰写同题作文,尽管没有限时,较为宽容,经高考资深阅卷专家认真批阅后,竟然有四篇文章不合格。
其实,作家得不了高分,并不难理解。专业写作和考场作文,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比如文贵含蓄,考场作文你岂敢含蓄?非但不能含蓄,还要小心点题。高考作文命题有一定的限制性和目的性,不可能不设定范围,让考生随意乱写。除了文字表述,还有考察判断力、价值观的内涵在内,每一道高考作文题,都有自己的价值追求,而且越来越“专业化”,没有经过专门训练的人,根本无从下笔。更要命的是,高考作文命题的价值追求,重感性、重审美、重抒情,常常陷入到一元的、片面的抒情惯性之中,一味强调真情实感,忽视了真知灼见,理性命题则被打入冷宫,难脱“小我”范畴;而作家写作则是以哲学和人生思辨为主,追求分析、批判、理性和反思,关注社会和人生等重大命题。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两种不同的价值追求,两套不同的系统,很难兼容。
2.写作即生活,教师生活和学生生活截然不同,两者的写作很难真正关联
很多时候,我们误以为写作是技术问题,以为解决了写作方法,学到了写作技能,学生就能下笔千言,倚马可待。但事实上,写作技巧只是一个指头的问题,甚至连一个指头都算不上。这些年,我们教授的写作技巧还少吗?为什么一到正式写作之中,独抒性灵的文字,发人深省的言论,启迪智慧的篇章,却累届而不见,学生就只能干巴巴地说一些地球人都知道的废话、套话、假话、空话呢?
道理很简单。作文即生活。素材的累积,是生命记忆的衍生;不管是真实的来自实践的记忆,还是从阅读中,从那些一代代物化的经典中得出的间接生活,都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素材和营养。材料的分析,则是对生活与生命的阐释;用我们自己的生活和生命去解读材料中的生活和生命,这是生活的交叠,也是生命的交融。每一次材料的分析,都是生活的一次丰富,生命的一次重生。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不仅是客观的河流在变,更重要的是主观的人随时在更新。所以,重要的不是材料,不是事实,而是阐释。笔墨的流淌,则是情感与思想的激荡。处于真正的情感之中,应该达到无我的境界。这个时候没有观察者,只有观察。摒弃了一切前见,只有当下,只有存在,如海德格尔所言,存在不断涌现。
一个严肃生活的人,一个理解生命的人,他何须积累材料?何须分析材料?他的生活就是材料,他对生命的理解就是分析。所以,他提笔就写,他的喜怒哀乐,思考忧虑,性情气质……尽在笔底流淌。这样的文字,一定是性情文字;这样的文字,一定色香味俱全,烟火气息浓厚;这样的文字,也必定是有温度有热度有灵魂的文字。因为生命在场,灵魂在场。他写的就是生活,就是生命,他为生命和灵魂而写作。这样的写作,哪里是雕虫小技的技术写作可以比拟的呢?失去了生命的支点和价值底座,学生怎么可能写出真正的生命文字呢?
站在这样的角度之上,思考教师写作和学生写作之间的关系,就会发现,教师的生活和学生生活尽管很多时候重叠在一起,但是,教师生活就是教师生活,学生生活就是学生生活。两者根本不可能相提并论,也不大可能产生多么大的共振和共鸣。
3.写作即常识,要想写好作文,自然要深入理解生活,体悟生命,这是难以口传和示范的
什么是常识呢?常识就是关于生活和生命最基本的认识。人首先要满足生理的需要,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其次是安全的需要,不仅是身体的安全,还有心理的安全,心灵自由发展的安全;再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人是群体动物,必须生活在一定的类别之中,互相辨认,彼此皈依,才会有归属感,才会有爱与被爱的温暖;最后还有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在自我肯定中获得生命的价值。
这些需要都必须实现,这是我们生而为人的权利。每个人都一样。“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个体需要层次的提升,就是自我的不断完善。生命无非就是一个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而一个人活着,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成全,并在此基础上成全他人与社会。
当这些生命常识,转化为我们的生命伦理,深入我们的骨髓,成为我们生命中的必需,我们就能趋向于严肃合理的生活。而当我们以当事者的身份参与这个世界,我们必将发现,他人的存在,正是对我们生命伦理合理性的最好检验。我们自身的生命伦理与他人的生命伦理互相验证,互为镜像,并最终互相编织。这时候,我们恍然明白,我不只是代表了人类,我还是这个物种的全部,我代表着整个人类的心智。原来我们每次相遇他人,相遇自然,相遇写作,只是相遇我们自己,是对内在自我的辨认,是对自我生命的一种照亮。这种照亮,因为具备了共同的伦理,必然掺杂着我们的生命经验与他人的生命经验,融合着不同的生命伦理,我们将因此获得对生命的深入体悟。
这就是写作的常识。但这些常识没有必需的生命历程,是很难认识到位的。这也是教师写作无法真正影响学生写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那么,是不是说教师写作对学生作文没有意义呢?不是。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写作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师写作的标杆作用,在于揭开了文字的奥妙,撕开了写作的神秘面纱,给了学生无穷想象。现实中,很多热爱写
作的教师,成为学生崇拜的偶像。这种榜样的力量会给学生极大的激励,并使他们逐渐产生浓厚的写作兴趣。教师带领学生重新经历自己具体文章整个的写作过程,重新经历自己创作中立意的挣扎,构思的彷徨,选材的纠结,灵感骤然获得的狂喜,还有“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修改的执著,学生或许就会因此敬畏写作,钟爱写作,用全部的生活和生命的积累去写作。教师如果能够和学生一起真正经历一次写作的全过程,哪怕只有一次,根据全息理论,学生或许就会学会写作了。真正的写作,只需要一次,就相对完整了。教师和学生一起写作,互相评点,或许比所谓示范更有意思。学生在批评教师的过程中,会获得很多启迪,下一次他就有了蠢蠢欲动的超过教师的愿望。这个持久的强烈的愿望,就是写作的兴趣和动力。我有一次和全班同学一起写江苏高考作文题“绿色生活”,一口气写了五种构思,被学生作为靶子批驳得一塌糊涂。但是,后来很多学生说,那一次收获最丰。
2.教师写作可以帮助学生对写作形成正确的理解
学生写作的问题有时候不是写作的能力问题,而是对写作的理解问题。如何帮助学生界定什么是好的文章,什么是优质的写法,特别是辨析当前泥沙俱下的混乱的写作认识,这是教师的责任。
比如我们总是告诉学生要贴近生活,关注生活,但关注生活什么,如何贴近生活,又语焉不详。生活是什么?对学生而言,上课、下课,上学、放学,和同学和老师交往,和家人和朋友交流。这些叫不叫生活?应该说这些都是生活,但学生切近生活,关注生活了,却写出很多千人一面无比乏味的流水账。因为这里的生活,并不是你所见所闻的一切生活,而应该是被你的心灵所光照的,被你的心灵所同化的,被你的心灵所提纯的,成为你心灵一部分的独特的人生体验和生活体验,只有这样的生活,才是个性的,水灵的,有生命力的,有价值的。我们还告诫学生写作不要丢掉自我,应该说这个要求也是有意义的,但并不是一切自我的东西,就是独特的、个性的。因此,必须摒除自我中的共性面,在贴近生活和贴近自我中,找到两者的契合点,精神升华,题材升级,让生命焕发出个性光彩。这样的文章才是好的。而对诸如此类作文理念的理解,如果自己没有写作体验,仅仅根据课程标准根据教材根据教参书,要和学生“讲”清楚是很困难的。我常常利用自己的写作体验让学生认识这些写作理念的内涵,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作素材的相对匮乏与如何做到科学深入审题一样,成为制约同学们写作质量提升的一个“瓶颈”。面对一个陌生题目,如何在较短时间内做到“文思如泉涌”,相关素材“喷薄而出”呢?
构筑起四道“搜索引擎”,可确保素材多多,多中选优。
第一道“搜索引擎”,搜索必修文本与选修文本的学习主题。文本,永远是同学们最大的写作素材库,学好用好文本对于写作至关重要。如今年山东卷“春来草自青”话题作文,该题在命题设计上“反宿构”很成功,同学们反映原先积累的素材用不上。其实,只要将学过的必修文本学习主题在大脑里“放电影”过一遍,你就会发现鲁人版第四册“至爱亲情”学习主题里的文章《陈情表》、《我不是一个好儿子》、《项脊轩志》、《我与地坛》等均可用作素材来用。山东卷“春来草自青”话题作文从“长辈爱如春意滚滚,晚辈出类拔萃”方面立意,可写“躬亲抚养”李密的祖母,“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李密才能“历职郎署”,“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可写贾平凹的母亲,在贾平凹患病、家散之际,母亲爱如潮水,终帮贾平凹“草更青”;可写爱孙心切的“大母”,可写帮史铁生走出人生低谷的母亲。必修文本与选修文本的学习主题就是一个个大的话题,只要我们用心去学,便可内化为我们写作的素材,这也是学以致用的内在要求。
第二道“搜索引擎”,搜索相对“陌生”的国内外历史文化事件与古人轶事。如今年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标题作文,很多考生用了陶渊明的事例,虽恰当但老生常谈,不能吊起阅卷老师的胃口。如果同学们把写作视角对准国外的“陶渊明”――《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写作效果可就大不一样了。再如今年江苏卷“好奇心”标题作文,大部分考生用了牛顿思索苹果落地的事例,俗套且老套;若同学们改用为探索雷电原委毅然决然放风筝于雷电交加夜晚的富兰克林事例,可能让文章独树一帜。再如今年天津卷“人之常情”标题作文,好多考生用了“高山流水”典故中伯牙与钟子期友谊长存的事例,也给人一种不新鲜的感觉;若同学们改用管仲与鲍叔牙之间相互理解宽容的事例,可能使文章显得与众不同。……都是陈年事例,弃烂熟用陌生,遵循“人无我有”原则选取古代事例,依然给人一种新鲜的滋味!
第三道“搜索引擎”,搜索时代活水中可资利用的典范事例与事件。如今年上海卷“他们”标题作文,可写的内容很多,但关键要有时代气息与时代价值。有的考生深谙此道,将写作触角延展到都市生活的最底层――农民工子女,状写其生存的窘态,展望其未来的前景,给文章涂抹上了一种“悲天悯人”、关注苍生的深厚色彩,大有一种“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合为时而著”的现实主义风格!又如今年江西卷以洞庭湖田鼠或其天敌的口吻给人类写一封信,除突出地域特色外,要选用一些有关当前面临生态环境危机方面的材料加以丰富充实之,如南极洲上空黑洞日益加大的事例、喜马拉雅山雪线上移的事例、有关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的争论、世界范围濒危动物种类增多的事例等等。写作中接通时代活水,关注现实与人生百态,并有意识内化为自己写作的因子,高考作文时才能“猝然临之而不惊”!
第四道“搜索引擎”,搜索业已深度阅读过的经典著述与文化典籍。如果对《红楼梦》烂熟于胸,写作今年广东卷“不要轻易说不”标题作文,可写林黛玉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环境下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如果对《论语》耳熟能详,写作今年四川卷“坚强”话题作文,可写孔子师徒厄于陈、蔡之间,“弦歌之声不绝于耳”,及孔子之徒相与问答之事例;如果对《南华经》了然于胸,写作今年福建卷材料作文,可写庄子“曳尾于涂”之典故、庄子“超然无为”之精神,尽写其宁静淡泊之节操。这就要求同学们在广博阅读基础上,对感兴趣的“经史子集”尽力“取一瓢饮”,在“专”上深挖一层,可保你写作时文思“纵横驰骋”!
我们都知道,语文课本是写作素材的宝库,历年来都有一些优秀考生因活学活用教材而获得满分,但在实际写作中,许多学生都不会运用课本素材,他们感叹于别人运用的巧妙,但自己却无从下手,我想这其中一部分原因是对教材不熟悉,另一部分原因是学生不善于发散思维,灵活运用素材。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立足课本,用好课本呢?其实,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挖掘课本素材和作文教学相结合。
首先,我们应该关注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高中语文作文教学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同时作文教学在语文当中的”半壁江山”的地位是早已得到大家的公认了的。但在近几年当中,作文却越来越为众多的学生所厌恶,作为教学因此也走入了一个无法超脱的畸形低效的怪圈,使教师和学生共同面临一个尴尬的处境,也是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本应兴致勃勃,生机盎然的作文究竟怎么了?学生的兴趣哪里去了?作文成绩久久不能提高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根据本人在作文教学中的相关认识,同时通过在学生中的相关调查,得出的结论主要还是学生在作文时缺少运用的素材,也就是说学生平时的素材积累不够。在不到三个学期的时间里,如何通过写作训练有效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也是对我们一线教师的重大考验。学生写作犯难之中,很大的困惑就是写作素材的积累不够,一到写作的时候苦思冥想咬破笔杆肚子里实在没货。为了解决肚子没货问题,我认为课外素材摘抄本的远方法应该结合课本写作素材的近方法,要是两种方法结合的好,学生的素材是相当丰富的。而两种方法,课本写作素材的挖掘是放在第一位的,这是针对应试考场作文素材危机提出来的。
其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教材。选入课本的文章都是古今中外经典中的经典,并且涉及到了各种文体,如果学生能够把这些作品都装在肚子里, 化为自己写作的素材,那么这位学生应对考场作文应该是绰绰有余的。但是,我们发现,就是这么经典的文章,老师们分析得那么的精彩和透彻,学生们却要么听了忘了,要么在要求背诵的逼迫下会背了,但是在作文里几乎没有出现这些经典文章的影子。这种课堂教学没有落地生根的失落,我们要引起重视,寻找途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对课本内容再度挖掘,把课本内容与作文教学结合起来,一方面教材的价值升值,另一方面对教材的知识会有更深的认识从而起到巩固效果,而最后的目标就是让学生在可操作性和实用性的课本写作素材面前,重新认识语文的重要性,那么学生学习语文的偏见会得到明显的改观。
课堂教学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是教师进行教育教学的基本方法,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教育教学的水平,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教师应当在课堂教学的有限时间内借助语文教材中的优秀素材,充分开发利用教材提供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以教材为依据,提高学生的写作素养与水平,创出一条符合作文教学实际并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身为学生,每天都和课本打交道,可以说,课本是我们最熟悉的素材库。近年的高考优秀作文中,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很好地运用了课本中的素材,运用这样的素材既显示出学生对课本知识学习的用心和深入,也会使阅卷人觉得格外亲切,从而更容易赢得“印象分”。课本素材的魅力为何经久不衰?原因大致有二:一方面是教材本身的经典性和文化味;另一方面是教材是考生最熟悉的,易于发挥到极致,尤其是在考场作文材料卡壳的情况下,外无援兵,向课本要素材更是不错的选择。
再次,学会积累和运用素材。教师关注课本,并且关注于课本素材的开发,让学生也认识到素材的重要性,接下来就是积累和运用素材的问题了。
(1)关于积累。现在课程改革当中,强调积累。平时我们也听到不少的学生谈到语文功底不好,语文也没有学好。高中学生的语文基础薄弱 ,那么我们的学生还应该注重积累和梳理。这是形成他语文素养的一个极重要的途径。同时养成这样的一种习惯也是他能够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那么既然积累需要长期的、不断的、不停的,不仅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积累,特别是阅读积累。我们不仅仅要求让学生广泛的阅读,还应该学会积累。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阅读的意义。因为人脑毕竟不是电脑,所以积累也很重要。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开始关注教材,并且在教材中发现一些好的素材,就需要运用积累的方式,记载好的素材。在积累方法的上,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较为便捷的方式。如梳理积累法。这是属于较为系统的积累,高中语文必修课本共五本,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去梳理课本上的素材,最好把各类素材归类,如写景类,机遇类,励志类等等,然后我们把梳理好的素材逐一展示给学生们看,学生在自我梳理和对照老师的素材梳理中会把课本素材更全面更深入地记下来。
应该知道,积累并不是一朝一夕的,所以坚持是很重要的。在解决这一问题时,我们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让每一个小组成员每天都有积累的过程,并且由小组长负责检查,每周周末时由教师来检查督促小组积累的总体情况,这样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督促学生,慢慢的就变成学生的一种习惯,即积累的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学会运用。积累了相关素材,学会运用也是很关键的。而运用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学会的,所以不能急于求成,要因人而异,也要从简单的运用方式开始,一步一步学会运用,逐步提高作文水平。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一定运用方法,比如:诗词运用法,写读后笔记,人物组接法,素材的模仿移植等。
这里以人物组接法为例来说说素材的运用:
人物组接法,这种方法是跨越时空,让不同时代的人物走在一起,通过他们的对话或独白揭示话题,所选人物最好时代不同、角度不同、身份不同,有代表性,这样,既显得文章信息丰富,知识广博,又避免了只选一人所造成的内容单调,浓度太低,字数不够等弊病。
比如:重庆高考作文《独上高楼》将李白、坡、辛弃疾三人的故事作为三个片断,组接全文,说明他们抛开“世俗期望”, “独上高楼”,从而创造出非凡的业绩。
一、在常规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教育
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一)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1)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2)音乐情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语言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字之美烘托出来。
(二)挖掘语文教材文化内涵
语文教材中选录的课文中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意韵,须对教材内在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比如:在文言课文中出现万乘之国时,为学生介绍一下中国古代的战车文化;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讲讲传统服饰文化和传统建筑文化;在讲到《鸿门宴》中的座位安排时,可以讲讲传统礼仪文化。还可以在课堂上专门介绍某些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内容,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时,对古诗和文言文的运用。古诗可以在导入中运用,也可以在任何需要引用古诗词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用,还可以在课堂小结或总结时引用。当然,最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在文言文当中蕴涵并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文言文负载着传统文化信息,教师在讲授优秀文言文篇章过程中要着重它的艺术造诣的讲解,鼓励学生从古代文学和古代文人思想中吸取优秀的艺术创造力,从而提高自身的文学艺术素养,达到古为今用的艺术教育目标,真正实现文言文教学的最直接的现实意义,使之大放异彩。
二、在日常生活中有效渗透传统教育
传统习俗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有重要组成部分,只有让学生真正的了解,才能期望他们去延续这些传统。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比如,在中秋节、重阳节可以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孟浩然的《秋宵月下有怀》等诗篇,在清明节祭扫烈士墓和怀念亲人是引导学生诵读程颢的《郊行即事》、王禹俏的《清明》等诗篇。在端午节,可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还有春节、元宵节等。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可以让我们的学生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这既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也将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建设美好明天的激情。
三、在经典阅读中增加传统文化的积淀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大量阅读,在阅读中积累传统文化的精华。教材来源极为广泛,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古代作品
我们不仅充分利用了现用教材上的古代作品,还在日常教学中针对学生的文言水平,推荐适合他们的课外古代作品,基本上在高一,推荐他们读篇幅短小的文言作品,到高二推荐学生读语言较浅易的较长作品,到高三则结合高考复习,充分利用古文复习题目的文段,这样一方面进行了文言文的高考训练,一方面又不放松古代文化的渗透,同时又为高考作文准备了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素材。一举三得,效果良好。
(二)蕴涵丰富传统文化的现当代作品
我们可以依托教材,在教材选编的名著片段及名著导读基础上,利用学生的节假日时间,开列一些现当代名著书目,由学生自主选择他们喜欢的作品,可以独立研读,也可以组成小组进行研读。并写读书报告,要求明确总结出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作业检查结果表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确实能够很好地认识传统、感受传统,但很多东西他们独立理解还比较困难,一定要有老师的指导,毕竟时过境迁,很多传统与习俗令他们难以理解也是情有可原的。再加上他们对这种较深层次的文化表述接触也较少,于是在写作读书报告时很难对作品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概括清楚,以至没有很有价值的相关材料,这是本次课题研究中的一个遗憾。
(三)作为文化对照,还引导学生关注一些经典外国名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