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5:1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桃子老师和学生漫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发问 讨论 思想 自查自纠
“注意听老师讲,不许乱说!”“有问题,先举手,老师允许再说!”“就你事多,一会儿问这,一会儿问那,还有完没完?”“自习课做到不抬头,不说话,不准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以上的话,我们司空见惯,见怪不怪,似乎已经习以为常,但是这正常吗?
课堂是否需要安静,比安静更重要的是什么?我认为:安静是必要的。但这里所说的安静并不是正襟危坐,沉默是金,而是专心地听,积极地思考,认真地讨论,是一种相对的静。静与不静是相对的,只要学生是投入的,是与教师的教学互动的行为、表现,就不能说不是安静的。在单向灌输的一言堂盛行的课堂上,我们能听到多少学生的声音呢?这种对学生声音的压抑,天长日久,课堂万马齐喑,学生“集体失语”。“集体失语”的学生,谈何素质?谈何创新?“集体失语”的课堂,谈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那么,一堂好课的标准究竟是什么?我认为:一堂好课最起码的标准,就是我们能听到学生的声音。
那么,课堂上,我们究竟怎样通过有效方式保障学生发出“原汁原味”的声音呢?
一、课堂里要有发问的声音
请看漫画:没进校门时,学生的脑袋有的是三角形,有的是长方形,有的是圆形,有的是椭圆形,有的是梯形……可是等到了毕业,原来张着不同脑袋的学生都成了和教师一样的圆形脑袋。漫画形象地反映了当今中国教育的现状。衡量教育成功的标准是将有问题的学生教育得没有问题,“全部懂了”,所以中国的学生年龄越大,年级越高,问题越少,这正是当今教育的一大悲哀。我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个故事:西方哲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案例,在剑桥大学,维特根斯坦是大哲学家穆尔的学生。有一天,罗素问穆尔:“谁是你最好的学生?”穆尔毫不犹豫地说:“维特根斯坦”。“为什么?”“因为,在我的所有学生中,只有他一个人在听我的课时老是露着迷茫的神色,老是有一大堆问题。”罗素也是个大哲学家,后来维特根斯坦的名气超过了他。有人问:“罗素为什么落伍了?”维特根斯坦说:“因为他没有问题了。”我把这个故事又讲给了学生。
学生是很有灵性的,很快就能意会。在课堂上,变注入式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的听课为主动参与。在复习课上,不单单是老师一个人发问,学生也会经常提出问题来,学生能答的,由学生来答,学生不能答的,由我来答。有时,面对他们的刨根问底,我也不得不“投降”:“你们的问题我已经回答不了了,我的知识就这么多,我回去再学习,再准备,下次再来回答你们。你们回去也要再思考,去寻找答案。”学生会十分宽容的理解我。
二、课堂里要有讨论的声音。
诚如一位大师所言,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相互交换,每个人还是一个苹果;但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相互交换,每个人就都会有两种思想。在开放的课堂中,师生应该关系平等、教学民主、尊重差异、崇尚个性,学生们的言论应该是“百家争鸣”。借助讨论,把学生拉到课堂的主体地位上。
以往,我认为教学就是那么回事,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出题,学生考试。坚信: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耗子就是好猫。魏书生有句话“每件事都有一百种做法”对我的感触很深。是的,任何事情,只要我们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总能够想出许许多多的方法去办好。在课堂教学上,一个教学内容,可以设计出多种有效的方法。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
课堂是一种对话,是一种讨论。尤其在活动课上,在教学中,注意掌握教学的度:“跳一跳摘到桃子”,因近几年教材的改革,难度降低了,但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却更高了。拿中考文科综合来说,开卷部分考要的知识点,每个题都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后才能解答出来,尤其是材料题,与时事联系密切,且问题设计的巧妙,如果第一问答的不对,下面的各小题就免谈了。面对能力要求较高的灵活性试题,没有对相关知识的整体把握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也是难以进行理想的作答。真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针对以上情况,在今年的教学中,对于能力题,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大胆发言,发散思维,多角度考虑问题,回答问题,让学生“跳一跳”自己“摘到桃子”。
三、课堂里要有思想的声音
现在的学生的确与过去不同了:对于前人的书,有自己的读法;对于一些问题,有自己的看法。“愚公移山”中被人们称赞的“愚公”在有的学生眼里成了笨蛋,“搬家比移山轻松多了。”“孺子牛”是勤劳的象征,而在有的学生的眼里,成了傻吃蛮干,认为,这样的人并不能适应当今社会的需要。……这就是学生的思想。为人师者要持有积极而又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它、珍视它,课堂上学生的思想才会发出声音。
四、充分放手,让学生自查自纠
(1)把自纠机会留给学生,让学生做一次自我补救。每次考试结束,总会看到学生捶胸顿足,责怪自己粗心,不该错的错了,我尝试将试卷发给学生自己订正,并实际下面一张表,请学生填写。(如表1)
学生通过订正、填表明确自己存在的问题,提高了听课的目的性;教师看了图表能准确把握学生的疑点,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
(2)把学生答案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做一次评论员。有些题答案五花八门,我就选择有代表性的题,利用多媒体展台,将学生答案展示给学生看,鼓励学生评头论足,通过思维的碰撞,形成正确的共识。这时,教师的职责是导航,把握评论的中心和方向,冷场时,及时给予启发、点拨。
【关键词】政治课探究性学习问题情境主体性
探究性学习是指根据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结合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情况,选择和确定探究的主题,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探究的情境,让学生自主、合作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表达和交流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那么,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和研究。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政治课感兴趣与否,将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如果教学总是老一套“一言堂”式的灌输,只会使学生感到厌烦,丧失对政治课学习的兴趣,由于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因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探究活动。在政治课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典型案例
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典型案例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讲解正当防卫的定义时,我给学生展示一组漫画(一女士用砖头将一名正在实施勒索行为的男子打伤),提问:为什么女士伤了人,公安人员还要感谢她?教师通过设问,开启了学生思维的心扉,用漫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创设的问题情境中思考、探究,在对漫画的讨论、教师的分析指导和讲述中,理解了正当防卫的定义。
2.利用学生熟悉的名言、俗语
名言、俗语,富有哲理,学生比较感兴趣,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讲授“实践对认识的作用”这个知识点时,可设计“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书到用时方恨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三句喜闻乐见的俗语为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思考、探究,学生积极性很高,在对名言俗语的进一步理解中轻松地掌握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3.利用形象的小故事
学生对小故事一般都比较感兴趣,如在学习“关注效益与公平”时设问:为什么“既要把蛋糕做大,又要把蛋糕切好”?为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经过学生的思考、讨论、探究,学生很快掌握了“效益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创设问题情境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问题的提出既要结合教学目标,又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努力能够解决。教师扶一把,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第二,在提出问题的基础上,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沿着问题思考,引发学生去探究、思考、解决问题,从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二、坚持以学生为本,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参与者,学生是政治课学习的主人,他们对政治课学习的态度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学生在课堂上是积极投入还是消极应付,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教学实践表明,探究性课堂教学如果没有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就不可能使学习活动有效地开展下去。探究性学习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目标,创设生动活泼的、具有启发性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讨论和交流;还要给学生提供动脑、动口以及亲自体验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创造条件,从而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中国化的》这一课程的教学中,我在每一堂课讲授教材内容之前安排时政演讲环节,即在课堂上让学生用3—5分钟时间向全班同学最近发生的国际国内重大时事事件,或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要求简明扼要交待事件的背景情节,以及给我们什么启示,或有什么影响和作用,并运用所学知识适当加以评述。时政演讲不仅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同学,参加演讲后,胆量得到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水平都有明显提高。
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探究性学习要求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时,要避免使课堂教学成为少数优秀学生的“一言堂”,而使其他学生处于从属和被动的地位。因此,教师应该努力创造条件,给平时发言较少的学生以机会,照顾到大多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教师可以在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后,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要求人人参与讨论,让人人有发言的机会,这样既让学生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又能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参与思考和发言,并对发言有进步的学生给以积极评价,激发全体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努力使课堂探究性学习面向全体,促进所有学生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技工学校的学生入校时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学习动力不足,对思想政治类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少教师在施教的过程中常感到力不从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直接影响到教师教学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整堂课乃至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为此,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一直在探讨“如何增强政治课教学的有效性”,并尝试探究性学习在政治课教学中的应用,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2001.330,290,331.
关键词:日本文化;动画;漫画;治愈系;现象分析
“治愈系”这一词语诞生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是概念较为模糊的词语,其可用于形容令人舒适的人、事、物,虽然最初是用来代指令人舒心的女性艺人,但在该词普遍被人熟悉后,“治愈系”的形容范围便不断扩大。目前,可用“治愈系”形容的包括人物、歌曲、文化作品及以此为基础衍生的系列事物。“治愈系”的涵盖虽然并不明晰,然而其形容之物带给人们的感觉却出其相似。总结“治愈系”的囊括范围,其泛指令人舒心的,感到轻松愉悦,可以缓解精神紧张,治疗身心疲劳的事物,凡是具备此类功能的人、事、物,皆可以“治愈系”一词涵盖囊括。因此,风靡日本,被称为国民文化的动漫产业,也不能免俗的融汇了大量的“治愈系”元素,打造出诸如《夏目友人帐》、《虫师》、《白熊咖啡厅》一类的治愈系动漫作品。对此,本文以探究日本动漫中“治愈系”现象入手,分析“治愈系”现象诞生的原因及其表现方式,并由此揭示的日本民族思想,以此来了解“治愈系”动漫展现的日本精神与日本文化特色。
一、日本动漫“治愈系”作品产生因由
在日本动漫作品中“治愈系”风格漫画并非“治愈系”一词诞生之后才产生的,其实早在“治愈系”一类形容词诞生之前,“治愈系”风格的动漫作品便已然在日本人生活中存在。例如樱桃子老师的《樱桃小丸子》便是极为典型的“治愈系”作品。只是,在“治愈系”一词逐步风靡之后,随着社会发展对人工要求的增大,人类生活面对的压力逐步增多,对“治愈系”、“轻松剧”的热衷水涨船高,因此带动“治愈系”动漫走势良好,逐渐占据动漫产业的一席之地,成为渴望被治愈,渴望获得轻松、惬意体会的都市人心中不可或缺的心灵绿洲。
其实,对“治愈”的渴求在人类诞生之初便存在于世,文化的发展,文学的进步,以至于艺术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人类渴求美,渴求情感的释放与心灵解脱的形式。因此,无论是声乐舞蹈,亦或是雕刻绘画,往往都能治愈创作者的心灵,令其在压力中获得心灵的宁静。然而,拥有艺术欣赏能力者可以从艺术创作中获得救赎,而没有艺术赏析技能者要排解压力,则要寻求其他的渠道来释放自我。对此,日本以漫画的形式为始,以有声动画为手段,为无法借助艺术欣赏获得心灵释放的群体活化了视听思维,让其在连贯的画面中获得享受,并最终得到心灵的慰藉。在此基础上,“治愈系”反都市人快节奏生活之道而行,创造情结缓慢,乐曲优美,故事细腻的动漫作品,让忙碌而冷漠的都市人停下脚步,接受心灵的洗礼,焕发其年少的热忱,以便促使其更积极的面对生活,更勇敢的步向未来。
二、日本动漫“治愈系”作品的内容表现
日本动漫“治愈系”作品风靡是社会需求的真实表现,寻求心灵慰藉的都市群体在“治愈系”动漫作品中找回了感动灵魂的元素,因此而放松了紧绷的神经,感受着惬意的时光。那么,日本动漫“治愈系”作品是以何种形式来展现“治愈”氛围的,详尽的分析后可总结为如下内容:
(一)辞藻朴实且意蕴深远
在日本的动漫作品中,“治愈系”作品虽然不如热血漫画能激发人们向上的斗志,也不如浪漫的少女漫画可丰富人们的幻想,但其独特的治愈氛围却感动着每一个观赏者的心灵,那其中朴实无华的词句,也能深深的感动所有的观赏者,令人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去慢慢体会字句间的别有深意。以CLAMP经典少女漫画《魔卡少女樱》为例,女主角小樱经常挂在嘴边的“绝对没问题的!”一句是再朴实不过的话语,即使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也经常会说出口,但正是这句话,支撑着小樱的每一个行动,让她能勇敢,坚强的面对未来。相对的,她那种毫不畏惧,亲善热忱的阳光性格透过画面,与这句朴实平常的话语一起,映射入观赏者脑海里,成为每一个人心中不灭的动力。再如,《夏目友人帐》中“只要有想见的人,就不再是孤身一人了”一句,话语中沉静而温暖的意蕴充满了力量,使阅读者在深受感动时倍感鼓舞,并对生活与未来充满希望。总体来说,借助简单、朴实却意蕴深远的话语,“治愈系”漫画为阅读者带来了勇气,给予了其前进的动力。
(二)画面清丽且色调柔和
了解“治愈系”动漫作品后不难发现,“治愈系”动漫不仅在语句上能带给人温暖与力量,其在画面结构上与情感抒发上也能促使人感受到别具一格的治愈气息。以《我们仍未知道那天所看见的花的名字。》一作为例,这部讲述青梅竹马们分散各地,但为了实现一个人的愿望再次团聚的故事,其内容温和、舒缓,剧情平和却意蕴深远,画面干净清纯,将少年们纯色的心灵与思想展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剧尾芽衣子实现自己愿望后消失的部分,动画处理的柔和且震撼人心,让人动容且惋惜,又被那笑容拯救,最终于哭泣中微笑,被芽衣子那善良与执着拯救,又被其天真与烂漫折服,再一次坚信起友谊的力量,并珍惜起友谊。相对的,以“治愈系”作品见长的绿川幸老师,其笔下的《萤火之森》则以跨越种族的爱情故事为核心,向读者展现出日本式的童话故事。于“山神之森”中相遇的少女萤与狐面少年银,两人结下了奇妙的缘分,并最终转化为跨越种族的爱恋。只是山中有规定,银是无法与萤接触的,如果违反规定,银便会消失。然而,故事的尾声处,为了触及所爱之人,银义无反顾的将萤融入了怀中,并就此化作点点萤火消失在漆黑的夜中。于是,呈现于观赏者面前的画面,是寂静的深山中,紧紧拥住少女的少年化作点点萤火,微笑着消失在少女的视野中。刹那间,那种跨越种族的恋情所谱写的恋爱升华到极致,让人不禁潸然了下,并在心中惋惜的同时警觉,幸福稍纵即逝,人需且行且珍惜的道理。
(三)角色朴实且平易近人
“治愈系”动漫作品在语言选材上切合实际,画面构架上温和柔美的基础上,其之所以可以治愈人心,令人感到亲切,极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其角色背景设定上的朴实、平凡、贴合实际。以《白兔糖》为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名30岁的单身男子,其在祖父过世后机缘巧合的收养了祖父的“私生女”,并就此展开了同居的亲子生活。相对的,《男子高中生的日常》则是着眼于平凡的男子高中生,以讲述那些年少年放学后的荒诞行槔粗圃煨α系耐时,也潜移默化的促使读者追忆往昔,去怀念那少不经事年代中的美妙生活。诸如此类,“治愈系”动漫作品形式不定,内容繁多,只要能够平复阅读者心理,激发阅读者斗志,为阅读者生活带来动力,舒缓阅读者的压力,便均能成为“治愈系”动漫。然而,无论“治愈系”动漫的内容如何多变,其故事人物主角设定都十分普通、简单,并就此来增强故事代入感,以便阅读者在阅读时可带入角色,并最终被故事的画面与内容所治愈。
(四)背景多元且妙趣横生
其实,“治愈系”动漫在设计故事角色背景较为简单的同时,赋予角色不平凡的经历背景则是其增加故事性的关键。以《暗杀教室》为例,故事的主角们普遍是初中三年级的学生,然而他们的老师却拥有非同寻常的经历背景,不但是“前杀手”,而且接受了人体试验变成了移动速度20马赫的怪物。因此,这些普通的初三学生在未来的一年中所要达到的目的便是想方设法杀死这个“20马赫的怪物”。该作品连载于《少年周刊Jump》,是作为少年漫画开始连载。然而,在其连载期间,却鼓舞了很多的社会人,并受到了良好的好评,其轻松诙谐中融汇的人生道理,已然具备了“治愈系”动漫的能力,在抚慰忙碌的社会人的同时,给予了其前进的动力。相对的,以可爱为主打的《白熊咖啡厅》,则是用拟人化来表现一群动物的社会生活,熊猫在动物园打工,白熊开了咖啡馆,许多动物都如人类一般工作者,并如人类一样生活。这些被拟任化的动物每天的积极与生活的趣闻,治愈了社会上疲惫的心理,使其在动漫作品中获得了前进的力量,支持者疲惫的心灵偶尔停歇,驻足调整,并向着明天再出发。
三、日本动漫“治愈系”作品反映的民族思维
日本动漫“治愈系”作品利用朴实的辞藻,温馨的画面,贴合生活的人物设定与异彩丰呈的背景构架为社会人带来治愈的同时,其也展现了日本的民族思维,具体来说:
其一,民族思维的“无常”认知。日本处于板块之间活动剧烈的区域,因此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较为频发,时常危及到人们的生命。对此,面对自然灾害的不可逆,日本人对生命“无常”的意识十分深刻,并将其淋漓尽致地展现在了“治愈系”动漫的作品之中。只是“无常”于“治愈系”动漫作品中的展现,并非渲染悲情而用,相反,其要借助认知的“无常”来激励世人珍惜与勇敢,因此在“治愈系”动漫中,面对“无常”,主人公往往表现出了十分坚毅、勇敢、善良且义无反顾的心态。以《夏目友人帐》为例,绿川幸塑造的夏目贵志其人,深受祖母遗传能力之苦,年幼时不懂谎言,因此被周遭无界,无法融入到社会生活之中。然而,其并未因此而气馁,反而深刻感恩获得的帮助,以谦逊仁善的姿态去接受“无常”,宽厚待人。由此可见,在“治愈系”动漫中,体现了日本人的典型心态,他们深刻理解着“无常”,在接受“无常”的同时坚强自己,保持着“集团主义”的思想,生活在社会之中,从而形成了现如今的日本社会。
其二,民族思维的“沉静”认知。“治愈系”动漫故事之中,其场景展现多半较为委婉而淡雅,其内容布设虽然丰富多彩,但在整体的观感之上却可以品味出浓厚的自然风情。众所周知,日本社会在举办祭奠这件事情上,不但热心而且重视,其国内兴建的庙宇更是比比皆是。与此同时,日本人对于神的敬畏,在很多“治愈系”动漫之中也都有体现,而其敬畏之神,却并非某一宗教的单一神体,而是由自然形成的万物之“神”,在《夏目友人帐》的某一话中提及的“露神”正是崇尚自然产生的神明。由此可见,日本“治愈系”动漫之中,描绘的沉静温婉场景与自然之景,皆是当今日本社会崇尚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被运用于“治愈系”动漫之中,从而使动漫充满了“沉静”的自然之气。这种“沉静”之气,反馈到需求者心中,从而达到了“治愈”的效果。
其三,民族思维的“义理”认知。在众多的“治愈系”动漫之中,故事内展现“义理”之处比比皆是。虽然作者对“义理”并未浓墨重彩的渲染,但正是这顺理成章的展现深刻且生动的说明了日本社会“义理”现象的深入人心。《白熊咖啡厅》之中有这样一个桥段。熊猫君为了令人可以喜爱它,所以向人馈赠竹子,希望借由爱人而被爱。这是一个很有道理的说法,但是其在另一方面也代表了目前日本社会的主要交流形态。馈赠的礼物其是在于表达善意,但是与此同时也是为了收获善意。这种表达善意与收获善意的行为,最终形成了日本独特的“义理”现象。
综上所述,日本动漫治愈系作品的创作即能成为日本社会抚慰的手段,又能展现日本民族思维。因此,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以抚慰社会群体,弘扬日本精神为重点的“治愈系”动漫作品越来越多,在为社会人带来生活动力的同时,科学弘扬与传承了日本文化。
【参考文献】
[1]小野玲奈.日本のアニメで「愈し系现象の研究[J].日本文化フォ`ラム,2015(02):140-144.
[2]吉野ユ`リ.日本のマンガ文化の推移――愈し系マンガをテ`マとして[J].日本文化フォ`ラム,2015(11):99-101.
[3]朱.动画《萤火之森》场景和道具设定对影片的氛围营造分析[J].艺术科技,2015(06):163-165.
[4]王平.乡村世界与虚拟世界――论日本动画“逆城市化”两极[J].当代电影,2016(01):145-147.
[5]韩思齐.日本“治愈系”的文化分析――以“治愈系”动画作品为例[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6(02):48-50.
[6]林凤英.动漫作品中的治愈系文化体现――以《夏目友人帐》为例[J].赤子(上中旬),2014(23):45.
[7]方亭,杨幸怡.日本动漫制作的创新路径解析――以热血系动漫《银魂》为例[J].新闻知识,2015(03):34-36.
[8]王雯.在绘本中回归本我――浅谈治愈系绘本对成人读者的心灵治愈[J].品牌,2015(01):126-128.
[9]韩若冰,孟妍.动漫・角色・符号:日本当代都市民俗的意义表达[J].民俗研究,2016(02):135-146.
[10]孟红淼.从《千与千寻》看日本“治愈系”文化[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5):167-169.
[11]千野拓政.东亚诸城市的亚文化与青少年的心理――动漫、轻小说、cosplay以及村上春树[J].东吴学术,2016(04):142-160.
关键词:史料;历史教学;原则
一、史料教学的重要性
史料虽然是历史真实的副产品,但却是历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条件,而且也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工具。因此,史料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干巴巴的讲述往往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如果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借助一些史料,再辅之必要的音像史料甚至是实物模型,可以造成生动形象的直观表现力和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真实历史的认知积极性;同时,通过史料创设的特定情境,可以再现丰富多彩的历史场景,把学生带入到当时的历史氛围之中,大大缩短学生和真实的历史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提高阅读水平,培养思维能力。史料教学强调学习的过程。教师有效地应用史料,为学生营造一个主动寻求知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情境,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并提高了他们的阅读水平。
(三)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在历史教材中有些内容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说明过程,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时就需要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精心搜集相关史料来补充教材内容,做到论从史出。这就使学生确立起一种信念:历史的结论不应人为地作出,而应以充足的历史资料为根据得出。学生通过运用史料,逐步形成历史研究的实际经验,初步掌握探究历史的方式,树立实事求是的唯物史观。
二、选择史料应遵循的原则
(一)适度性。对于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史料,选择哪些才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呢?我认为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史料的长短要适宜。过短的史料无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思维空间,即无法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事物所需要的背景资料。一则史料的长度在70~200字是最适宜的。2、史料的文字难度要适宜。正确的方法是把史料的文字难度设定在让他们通过连蒙带猜能读懂史料大意的程度。这既可以激起中学生阅读史料的兴趣,又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3、史料的相关度要适宜。所谓相关度是指在教学中所运用的史料必须围绕本课的重点与难点,不能天女散花般地有关联即用。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二)严谨性。史料要尽可能忠于原文,增加部分要用括号标出,删节处用省略号标出。特别要注明出处,出处是史料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样承载着历史信息,准确标明出处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该史料的来源,也可以传递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 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尤其带有“戏说”成分的,应慎用,可多采用一些来源于纪录片、专题片等的文字、视频。
(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意志倾向性,指对某种事物所抱有的积极态度和特殊倾向。这种态度和倾向是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形成、发展起来的,对人们的学习、工作、研究、创新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以故事、漫画、视频等生动有趣的史料来补充历史课堂,能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三、 史料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史料的运用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毋庸置疑,而要在历史教学中充分发挥史料的作用,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广泛地搜集史料。历史是包罗万象的,上下五千年,纵横五大洲,涉及范围的广泛性使得历史资料汗牛充栋,浩如烟海。这种情况下,历史教师就应该做个有心人,随时随地注意多渠道、多途径地搜集、积累和保存各种史料,尽可能地建立起收藏丰富、资料齐全的史料库。
(二)科学地鉴别史料。历史资料是重构历史最重要的客观基础,但它不等于历史实际本身,它只是历史记载者对真实历史的一种主观反映。由于其中融入了编撰者的观点、立场,所以史料有真伪、偏全、粗精之分。所以教师在选择史料时,不能把一些艺术作品、遗闻逸事当作是正史来对待,要对搜集来的史料进行比较、剖析、鉴别。分析时应注意看其观点是否符合实际,是否遵循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然后透过现象揭示本质,进行科学的取舍。
(三)慎重地选用史料。在历史教学中,面对大量的史料,应该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选用那些最具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发性的材料作为问题素材,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和主动创新实践能力的训练,而不单纯是史料的罗列。
(四)有区别地运用史料。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思维发展水平、知识储备程度的不同,在史料的运用上应注意层次性和渐进性。低年级学生应多用一些直观形象的、通俗易懂的史料,高年级学生可以用一些理论性较强的、第一手的、原始的史料;低年级的可以重点培养从史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阅读和概括能力,而高年级学生则要求发展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能力,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设置一些梯度型问题,逐渐增加难度,让他们“跳一跳,摘桃子”。
关键词:教学模式;导学案;主导作用
一直以来我都很向往这样一种教学方式:就像孔子和学生一样席地而坐,一起聊聊天、弹弹琴,互相质疑、互相学习、教学相长。老师不是权威,学生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因为民主平等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愉悦地接受知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乐于思考、敢于质疑的学习品质。
“小组合作学习”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新型教学组织形式,近几年来随着洋思、杜郎口等中学的成功使用得到了认可,并被诸多学校所效仿。可是在实践中很多学校的模仿最终偃旗息鼓,不了了之了。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实施误区
1.简单地以形似代替神似
一个班级分成几个小组,五六个同学围成一圈,学生自由学习,教师无所事事,整个课堂教学没有目的,放任自由,只追求能让外人看到的热闹,产生了教学气氛高于一切的误区。这样一种上课方式,课堂闹哄哄的,无序的组织使学生不懂该学什么,也学不到什么,学习品质没什么提升,成绩反而退步了不少,只好又回到原来传统教学的老路。
2.以一种模式代替另一种模式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对待每节不同内容的课,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所采用的方法都是一样的:先是让学生自主看书,然后画出书上的知识点,再把自己的理解展示给大家,最后互相质疑点评。没有体现年段特征,无法体现学科知识特性。
3.对教学内容的分割容易导致学生断章取义
学生往往只是对课文中一段话或几个字眼咬文嚼字。只重视记忆,忙于应对考式可能出现的问题,不重视课文整体的结构,不理解课文编写的目的,把课本当作考试的工具。大量感人的生动的课程资源没有融入课堂,学生不能结合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展开问题,所解决的问题仅限于课本。德育升华的环节是残缺的,他们没有创新与升华的教学机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很难达到。
4.课堂设计不合理
一堂课预习、小组讨论、展示、点评、课堂小测时间分配不合理,一节课45分钟顾得了这头却顾不了那头,预习时间长了,讨论的时间就少了,展示完了还来不及答疑小测就下课了。教师总感觉时间太少,想做的想说的都没有做,教师的主导作用淡化甚至消失了。
放任自流不是课改,新课改中所提倡的自主学习是有教师帮助的,主要在班级中完成,也就是在教学条件下进行的。
二、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真正做到课改措施
1.以“导学案”为主,教师精讲为辅,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上好一堂新模式的课,首先要让学生完成第一环“自主学习”。为了达到预习的效果就必须有一份精心编写的导学案。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价值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使学生预习目的明确,直奔主题,突破重点,既节省了预习时间,又避免了无的放矢的讨论,效率有了极大的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导学案要遵循以学生为本、从实际出发、简明扼要、由浅入深、一课一案的原则。主体部分应包括学习目标、重难点、学法指导、知识链接和具体学习内容等,结尾应有课后作业和学习心得反思。其中学习目标应包含学什么内容,学到什么程度,即通常所说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具体学习方法有:自主探究、自主练习、合作探究、实践观察、总结归纳等。知识链接可以是与课文有关的新闻事件、名人名言或漫画等。具体的学习内容是课文中重点的定义、关键字词。
课前,教师通过研究,按教学大纲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编写好导学案,分发给学生后,学生按学案要求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思考,遇到难以理解的知识和现象可以查资料、互相探讨或向老师请教,实在没办法解决的可以用红笔做好记号到课堂上与同学、教师一起讨论,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正确的认识,再把认识写成学习反思。有人认为课改后教师的主导地位弱化了,甚至是消失了,这是一种误区。课前的导学案,就是教师精心研究,精心指导学生学习的体现。而一堂课的最后几分钟,虽然教师此时才对全班同学进行补充指导,而正是这短短的几分钟,教师不是少讲,而是精讲。短短的几个字、几句话不是临时的灵感闪现,而是要在课前想到学生的难为之处,想好要说什么、怎么说,怎么样一语中的,让学生一点就通。
2.“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为”是新教学模式的关键
实施“三环六元九式”大课堂教学模式以来,在上课的过程中笔者观察到一个现象:有些课在教学中学生的兴致很高,大家上课热烈讨论,但是有些课在上课的过程中却显得很冷清,互相探讨、互助学习的模式却难以为继。究其原因主要是在某些课文的内容学生不感兴趣的情况下,只一部分基础较好的学生或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在坚持学习,而很大一部分学生就只在观望,表现得无所事事。于是“道不同不相为谋”“话不投机半句多”,一堂课就成了几个学生的表演,再到后来谁都不愿意发言了。
因材施教是解决这种困境的最好办法,关键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我在课堂预习中把学生分成几种层次:基础较弱的学生可以根据导学案或老师的要求找出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如段落的中心句、定义)和本课中要求识记的内容。中等的学生还要在此基础上思考课文理论和生活实践的结合(如举例子说明他对课文基础知识的理解),程度好的学生除了完成上述两项内容,还应考虑课文最终对我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指导意义,并能根据课文重难点反思练习中有可能出现的题型、题目。通过这样的预习,不同的学生都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事可做,也能做得很好,讨论起来就显得各有各的观点,各有各的心得。
每个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所以全班统一的教学就违背了教学的基础,要做到全体学生共同提高,就必须做到因材施教,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为。通过这种模式,就能推动学生在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的同时,还积极思考,敢于质疑,并能够做到认真聆听他人的意见。
3.课堂教学模式不拘一格,避免教学模式单一化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如果不同内容的课文都采用一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这必然使教学脱离实际,学生的学习激情必然减退。不同的学科教师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法,操作上应做到学生力所能及的避之、力所难及的助之、力所不及的为之。不一定要每节课都采用同一种模式,遇到学生能力难及的课时,上个传统课也无不可。
在课型的分类上,我们可以把课分为上新课的课型、上复习课的课型和练习讲评课型。虽然不同课型基本操作都是以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展示质疑和教师总结为基本流程,但是这几种课型操作起来也有相当的区别,比如新课课型上课的导语多采用情境导入,复习课和练习讲评课的导入语则多为直奔主题。新课课型可以是全班共同研究全篇课文,也可以是不同小组分工精研课文的某一部分,更可以采用小组对对碰的模式互相提问解答;复习课和练习讲评课则可以是对共同不理解的部分互相交流争论,得出正确答案。
从各流程的时间分配上,不一定每节课全都要施行全部流程,每个流程所需的时间也不一定相同。课文内容少,学生课余时间充足的时候,课堂自主预习的时间就可以相应减少;课文内容难点多的课,学生讨论质疑解惑的时间就应相应延长;课文内容少,与社会现象联系紧密的课文,学生展示的时间应适当增加,让学生多发挥主观能动性,多联系课文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对于内容较难理解,学生基本无法解释的课文,教师总结补充的时间就要增加。为了考虑课文的连贯性,有时一框课文要分为两课时上,我们甚至可以专门用一节课预习讨论,第二课时进行展示、总结和检测。
4.教师的引导是画龙点睛之笔
“导”――教师引领指导,包括教师的导学、参与、激励、引领、点播等等,它渗透在学生课堂活动的各环节中。
教师的导学,既体现在导学案的编写中,也包括小组合作交流中教师的参与。“议”是以小组为单位,以学生为主体,但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教师应该全方位地参与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并起到组织、引导、合作、激励、解疑等作用。教师应及时走下讲台巡视,及时了解学生探究的信息,以便及时给予点拨;同时要从宏观方面调控课堂,防止延误课时,防止学生思维分散后偏离学习重点。导还表现为小组展示中教师的激励。语言一定要有针对性,切忌抽象的表扬或批评,越具体、明晰,越有针对性越好。不要用“很好”两字代表你所有的肯定,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说一些激励的语言。如:在这个问题上,你可以当老师了;你能勇敢地站起来回答,有进步!你的观点很新颖,这种想法真独特……还可以用一些亲昵的动作、夸张的表情等表示对个人及小组的赞赏。不只是教师,也可以引导小组和学生之间互评,如此一来,就具体实现了“把评价的权利还给学生”。同时,教师还应在学生的探究展示时,适时追问、点拨、启发、引导,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桃子”,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小组激励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任课教师通过每节课对全班各小组打分的方式,鼓励积极发言、表现好的小组,定期对小组进行奖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新教学模式是通过目标预习的落实,致力于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的交流、展示,致力于合作探究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师的引领指导,致力于知识和能力的当堂达标落实,从而提升课堂效益。只要我们教师转变观念,有意识地在课堂控制中运用各种策略,培养学生学“会发现、会探究、会创新”的精神,那么课堂教学就能勃发出生机和活力,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未来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金洲.基于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改革[M].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