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实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时间:2023-05-30 10:35:1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实主义文学,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实主义文学

第1篇

韩少功也多次表示他的创作受到了现代派的影响特别是魔幻现实主义作家马尔克斯的影响。1985年后,他的小说存在大量的“魔幻”或“神秘”的意向。《爸爸爸》中绿眼赤体的蜘蛛、好丧生的毒蛇、偷吃胭脂的老鼠、大蝴蝶,还有被当做神明尊奉的丙崽;《女女女》书中,夫人感应的地震与所向披靡的鼠流。这些魔幻和神秘的内容,显然留下了《百年孤独》的烙印。从方法层次讲,这不是韩少功的独创,而是沿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从主旨来看,它们是用来表达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的芸芸众生的生存图像;从情理层面说,它们似乎没有什么必然的逻辑性,但又在情理之中。

贾平凹以《商州初录》拉开序幕,接着陆续创作了《商州又录》《天狗》《妊娠》《古堡》等一系列中长篇,构成他独特的商州小说系列。对贾平凹来讲,故乡商州属先秦政治家商鞅的封地,历史悠久,山灵水秀。他的整个“商州”系列,是要全面展现故乡商州的神话传统。贾平凹曾说道:“就是马尔克斯和那个川端先生,他们的成功,直指大境界,追逐全世界的先进的趋向而浪花飞扬,河床却坚实地建凿在本民族的土地上。”

“我特别喜欢拉美文学,喜欢那个马尔克斯和略萨。”这使贾平凹结合了祖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拉美文学的艺术营养,使他的创作根深叶茂。《烟》可以说是禅宗和魔幻现实主义手法结合的典型,其中的三世互观,谈神论鬼,打破主客观界限乃至采用意识流的手法又吻合魔幻现实主义。石祥的三世有着共同的嗜好:抽烟;三世一样的归宿:死。作家借用禅宗的智慧和魔幻手法,在一个充满佛理意蕴且充满神异魔幻的故事中寄寓了对人的本质和世界本原的神秘的玄思。可以说在贾平凹的商州系列中,既有老庄和神秘现象思维的交叉,又有禅宗和魔幻现实主义的融合,是难以截然分开的,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穿插交错。

在众多寻根文学作品中,莫言的作品无疑获得了巨大成功。在《两座灼热的高炉中》他曾这样说:“我在1985年中,写了五部中篇和十几个短篇,它们在思想上和艺术手法上无疑都受到了外国文学的极大影响,其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两部著作是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和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如果把莫言的作品作为典型对象来透析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对新时期文学的影响,几乎可以发现在他的全部小说中,既有福克纳式的内心独白、梦境幻觉,又有马尔克斯式的象征、隐喻。丰厚的生活底蕴和非单一性的接受和吸纳,使莫言的创作显示出一种诡异多变的风格。在新时期作家中,借鉴与消融,达到浑然一体、运用自如。莫言从马尔克斯那里更多的是学到一种表现现实的手段技巧,他以年轻人的敏锐意识到,要想在文坛立足,就要“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叙述风格”。

马尔克斯这种透视现实世界的魔幻性描述手段唤醒了莫言自己对童年生活的记忆。莫言不止一次谈到童年时代家乡洪水及暴雨后的奇异景象,那情景确实显示了大自然的某些神奇性。莫言是崇尚感觉的作家,感觉中的客观世界和童年时代的想象杂糅在一起,把人带入似真似幻的境地。莫言在叙述再构现实时,总是以这种虚实杂糅的感觉为基调。在《球状闪电》中关于火球的描写,作家将视觉、听觉和幻觉混合在一起,如果从传统的真实观去判断,是不合生活逻辑的,但是莫言并不是要“摹写”客观现实,而是将感觉加以夸大,营造主人公活动的环境氛围。这在精神气韵上得力于马尔克斯。

综上所述,在形形的外国文学思潮被不加选择地引入中国的整体背景下,魔幻现实主义格外引人注目地被新时期的寻根文学作家所接受,其根本原因也是在于它契合了这一时期中国读者和寻根文学作家的期待视野。也可以说魔幻现实主义能够被“寻根文学”所接纳也是这些作家作为接受主体主动选择的结果。

作者:刘欢单位:吉首大学

第2篇

《诗经》。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05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1、马卡宁的语言艺术

传统的语言观认为,语言是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载体,在文本中处于从属地位。所以,秉承这一观点的现实主义作家都将语言视为可靠的工具,用它来描述自己眼里的“真”。但随着认识的发展,尤其到了后现代主义那里,很多人蓦然发现,自己原来一直是符号动物,在先前的文学里人是被作者设计好了的、本性已经被完全遮蔽住了的理性人。正是在这种认识的指引下,在后现代主义文学那里,语言的表现生活、塑造形象的“工具论”这一传统观点遭到了彻底颠覆,语言与主体(使用语言的人)的角色发生了一百八十度错位。“语言不再是主体的功能,主体成了语言的功能。”正是在这种认识的激发下,后现代主义作家打破常规的语言法则,通过戏仿、拼贴、游戏,对传统话语进行颠覆、解构。

而与传统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有着密切联系的后现实主义文学既不赞同文学应该像很多传统现实主义作家那样建立一种语言主导模式,又不像后现代主义那样决绝地破除“高雅”与“通俗”、“精英”与“大众”的二元对立结构,建立以大众化、通俗化为主流的一元化结构。后现实主义文学主张建立语言的多边性对话。

马卡宁在其后现实主义创作中,在关注作品思想内容,依靠心灵的敏感来把握精神矿藏的位置和方向的同时,也在不断摸索、斟酌与他的思想认识和文学理念最为契合的语言表现形式。通过研究我们发现,马卡宁后现实主义文学作品语言艺术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其语言的“民主化”倾向。马卡宁站在时代交替的边界上,为文化中的转换状态所吸引。他剔除了大众对语言的惯常赋意,使词语、句式、乃至标点符号等获得了一种新的生命与话语权。

2、整体隐喻

隐喻是后现实主义文学建构艺术图景重要的艺术手段。在后现实主义作家看来,隐喻是实现“曲径通幽”的最佳方式之一。因为隐喻本质的特征就是能够在本体与喻体之间架设起联系的桥梁,能够在分别属于两个不同范畴的事物、事件之间建立起某种“共容性”,而这恰恰符合后现实主义文学的精神,即在混乱、模糊、间断状态中进行“多边性对话”,寻找实现“和谐性”的努力。马卡宁在其后现实主义创作中也非常重视隐喻的运用。一方面,马卡宁的这些创作表现出与传统文学的共性,即,重视局部隐喻的应用,善于运用背景、姓名等具体细节进行喻涉,从而达到丰富人物内心世界,渲染故事情节的效果。另一方面,我们发现,马卡宁后现实主义作品中的隐喻具有一种整体性,具备了一种新的艺术构形能力。隐喻不再被作为附加的润饰物,而是被看做一种思想。隐喻在这里已经成为文本自身的内在逻辑,隐喻表达已然成为行文结构与主题创建的重要特征之一。以空间隐喻为例。马卡宁往往通过一个外在景观或场景空间建立起一个有关社会、群体、个体的精神状态乃至存在等诸多生存层面的抽象“空间”的隐喻,从而将整个文本纳入隐喻当中。

小说《地下人,或者当代英雄》中的“筒子楼”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地下人,或者当代英雄》中,“筒子楼”这个空间背景的选择对于整部作品都颇为重要。虽然它不是一切故事发生的唯一地点,但所有的故事无不与它直接或者间接交叉,它不仅帮助作品建立了一个空间坐标轴线,成为故事的汇集地,而且还具有很强的整体喻品质。在《出入孔》这篇小说中,作者利用“出入孔”的空间属性为我们建立了一个有关生存状态与生存意义的隐喻复合体,从而将作者建构文本的诊断疾病,开出药方的意图完全纳入了通过“出入孔”所建构的隐喻体系当中。

3、放射状非线性叙事

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单向、一维的物理时间观念在东、西方世界的时间认识中曾长期占有绝对统治地位。传统的现实主义作品多以讲故事为中心,讲究按照现实时间的顺序安排情节的展与事件的发展。为了保持情节线索的连贯性与完整性,体现出一种因果性逻辑,这类小说一方面尽量要求在叙述中把叙述范围内出现的故事时间一一交代清楚,力保叙事时间的连贯性,另一方面,小说叙事的起、承、转、合也多与事件发展的不同时刻相对应,叙事时间的进程尽量与事件的自然时间进程保持一致。其间,尽管作家可能意识到叙事时间的线性延续会导致读者对叙事的程式化、单调化的厌烦,因此会采取插叙、倒叙、补叙等各种手段来丰富叙事,但这只是表象而已,因为这些时间的变形通常只是在局部展开,并且相对于整个篇幅而言,占据很少的比例,所以它们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整个小说故事叙述的逻辑性、完整性走向。

与以张扬非理性为目的的现代主义文学以及以颠覆为旨归的后现代主义文学的非线性叙事模式有所不同的是,在奉行开放性艺术哲学、试图在纵向以及横向之间建立一种和谐模式的后现实主义文学中,非线性叙事模式呈现出一种放射性特征,并藉此使作品达到了深远的透视效果。虽然在《审讯桌》里,在叙事上存在非线性安排,但它并没有通过“小叙事”来消解“大叙事”,从而造成“大叙事”价值的下跌。作者通过从题名开始就建构的放射模式最终使文本成功地达到了片段性、碎片化与条理性、连贯性的有机结合,无形中践行后现实主义文学在非理性与决定论之间建立联系的策略。

作者:郭天宇 单位: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国立师范大学

第4篇

关键词:安部公房;超现实主义手法;相互投射;存在;异化

中图分类号: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458(2016)03-0075-06

DOI:10.14156/ki.rbwtyj.2016.03.009

发源于欧洲的现代主义文学,迄今已走过百年多的历史。期间,各种流派纷呈,更迭频繁,主张各异,似乎很难统一界定,然而对于传统文学的反叛和对新的文学形式的孜孜追求,非理性的推崇,对于人的异化p人的存在的荒诞p人的无意识等的发现和描写使得现代主义文学的各个流派间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共性。安部公房(1924年―1993年)是日本二战后有代表性的现代派文学大家,他将现代派文学的主题以及手法自如地运用于日本的土壤和现实,善于“通过超现实的手法来捕捉现实,用变身变形的形象来展示人物的实存世界,以及运用独特比喻法的文体,来建构日本式的存在主义风格[1]4”。在被私小说和现实主义文学所占据的战后日本文坛很快脱颖而出并成为特异的存在。

安部公房1924年出生于日本东京的一个医生家庭,幼年和童年在中国东北沈阳渡过,自幼喜爱文学。16岁之后回到日本就读高中,后因逃避战时征兵回到中国,日本战败后被遣返回父母原籍北海道。安部公房厌恶战争和军国主义,面对战时日本的不安,他从书籍中寻找思想和安慰,从高中开始涉猎了尼采等的书籍以及雅斯贝尔斯p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倾倒于陀思妥耶夫斯基p卡夫卡p里尔克等的小说和诗歌

[2]134。1948于东京大学医学系毕业后,他并没有继承父业成为一名医生,而是走上了文学的道路。战后的生活贫困和动荡不安,经济复苏及腾飞后的日本社会的巨大变化,都为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生活体验和素材以及独特的视野。安部公房的文学生涯比较顺利,在刚踏入文坛伊始就凭借短篇小说《赤茧》和《墙-S・卡尔玛氏的犯罪》分别摘取了1950年的战后文学奖以及1951年的日本纯文学最高奖――芥川奖,奠定了其在日本文坛的地位。创作于1962年的《砂女》不但获得了同年的读卖文学奖,还于1968年获得了法国最优秀外国文学奖,这部作品将超现实主义的手法与存在主义的主题融于一体,是安部公房最负盛名的代表作,也是他走向世界舞台的开始,曾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文章将在探讨《砂女》创作背景的基础上从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和存在主义的主题两个角度来具体分析和解读《砂女》中的世界和隐藏于其后的寓意。

一p 安部公房的超现实主义手法

超现实主义本是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的法国文学艺术流派,代表人物为安德烈・布勒东。关于超现实主义,在1924年的《超现实主义宣言》中,布勒东是如此定义的:“超现实主义,名词,阳性,是指纯心理的无意识状态,通过它,人们可以用口头的、书面的或其他任何方式来表达思想的真实活动。它是对思想的记录,不受理性的任何控制,也不考虑来自美学和道德的任何约束

[3]3”。超现实主义的哲学基础来源于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强调只有超越现实的非理性的p非逻辑的“无意识”才能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实面目,反映现实。因此在创作上主张用不受理性p美学p道德制约的“自然写作”的方法,以梦境和幻观来表现思想的真实。日本对超现实主义最早的介绍和文学实践开始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主要集中于诗歌领域,以留英归国诗人西协顺三郎以及上田敏雄等人为中心展开。1927年以超现实主义为主旨的《蔷薇・魔术・学说》、《馥郁的火夫啊》等诗歌杂志在这些诗人的推动下出炉并于次年合刊为《衣裳之太阳》

[4]444,然而之后超现实主义在日本的介绍和发展多倾向于美术领域,综合来看,超现实主义在日本文学领域并没有如浪漫派、自然主义般产生较大的文学流派和影响力。

安部公房在1948年和文学评论家花田清辉p埴谷高雄p前卫画家冈本太郎等结成文学团体“夜之会”,受花田清辉的影响,安部公房对超现实主义产生了兴趣并将其手法运用于自己的创作中

[1]134。安部公房非常善于运用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早期作品有着比较明显的模仿西方现代派作品的痕迹,之后逐渐摆脱了模仿并逐步突出和完善了自己的特色和个人风格,走向成熟。他的小说很少有传统小说中的完整情节和时间上的线性推进,多以主人公的碎片化的心理和意识活动敷衍而成,充满了不合理和非逻辑的荒诞以及怪异要素,尤以早期作品最为突出。《赤茧》描写了无家可归的“我”在寻找家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彷徨和外人的冷漠,“我”在孤独中最后变成了一只茧子,“我”虽然找到了安身之所却失去了“我”自身。《S・卡尔玛氏的犯罪》中的卡尔玛氏由于失去了自己的名字这个符号,于是失去了自己在社会上的一切位置和权利,失去了存在的依凭,人成为非人,变成了一堵墙。毋庸置疑,这两部作品中的变形和象征手法都有着卡夫卡的《变形记》的深深烙印,都将现实社会中的现代人的孤独p人与人及与社会的疏离p物对人的异化p人之不为人的可笑可悲置于荒诞怪异的超现实之中,却又揭示了现实社会的残酷和绝望。在《砂女》这部作品中,作者同样建构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的荒诞世界,然而这部作品对于超现实主义手法的运用在严格意义上来说和布勒东所宣扬的内涵已有所不同,也和前期作品有很大差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部作品仍然具有无意识的“自然写作”的特点,运用男主人公随时出现的无意识的思考和心理活动来构筑作品和推动故事的发展,然而在这里安部公房却不再执著于卡夫卡式的夸张变形和荒诞,也不再执著于布勒东式的非理性的幻观,而是运用学医者的理性去描绘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从现实世界来看是荒诞的,然而这个世界的秩序和运转自有其内部的合理性,每一个环节从其内部来看都不是怪诞不可解的,而是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安部公房赋予了这个世界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因此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这个世界也是一个具有无比真实感的世界。

全国的人口统计里,肯定不包括他。

全世界的人口统计里,肯定不包括他。

显然,他已经不成其为人。如果他不是人,那么他是什么呢?社会是人的组合。他拒绝了社会,也就被社会取消了人的资格――他终于做到了这一点,因为在我的猜想中,他从来就想成仙[6]37。

这一段描写可以说同样适用于《砂女》中的主人公,这不能不说是对于社会中人之存在的一种巨大的反讽,人创造了社会,制定了社会中的一切规则,却反过来被社会束缚和压抑。只有当人完全拒绝社会,成为社会中的空白,独立与超然于世外时,人才能得到自由。安部公房正是用这样一个寓意深刻的结尾揭示了人存在的荒诞,却又通过沙的寓意留下了选择自由的结尾,呼应着萨特的超越荒诞现实的“自由选择”的呐喊,留下了无形的希望。诚如叶渭渠先生所言:“安部公房在现实中发现了超现实,又努力捕捉超现实的现实。(中略)所以说,安部的文学世界岂止没有脱离,而且深深而牢固地植根于日本的今日和明日的现实。他的绝望内里,回响着希望之音[7]364-365”。

[参 考 文 献]

[1]林林.安部公房文集・前言[M].广东:珠海出版社,1997.

[2]板垣直子.安部公房的文学[J].国土馆大学文学部人文学会纪要,1976,(8).

[3]乔治・塞巴格.超现实主义[M].杨玉平,译.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

[4]中野嘉一.前卫诗运动史的研究―现代派诗歌的谱系[M].东京:冲积舍,2003.

[5]安部公房.砂女[M].杨炳宸,王建新,译.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

[6]韩少功.马桥词典[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2006.

[7]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第5篇

【关键词】《大卫・科波菲尔》;幽默与讽刺;流浪汉文学

查尔斯・狄更斯是英国文学史中维多利亚时代举足轻重的作家之一,在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的历史背景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有着强烈的冲突,资本家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压榨工人为其创造剩余价值,与此同时,工人的工作条件糟糕,薪水报酬低廉,与为资本家创造的价值形成巨大的反差。在英国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体系中,出身于底层的查尔斯・狄更斯幼年时期挑起家庭的重担,为父母分忧,在一家皮鞋厂做童工,深刻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也在自己的作品中表现了对底层人民的同情。纵观整个维多利亚文学,这个时期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称为批判现实主义,作为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查尔斯?狄更斯与萨克雷齐名,萨克雷在他的代表作《名利场》中极尽所能勾勒出上层社会不可见人的虚伪与做作,狄更斯像一面镜子一样反射了底层人民的种种悲哀,并给予了深深的同情。

但是与其他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不同的是,狄更斯更善于用幽默的语言作为工具,讽刺种种社会丑相,让人们在开怀大笑的同时也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尽管狄更斯的作品在不同时期表现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态度,从乐观到悲观,从期望到彻底失望,但是体现中在作品中都是用轻松诙谐的语言鞭挞了种种社会不公平现象,讽刺了没有社会道德的人。可以说,幽默的语言是始终贯穿在狄更斯的所有作品中的。在《匹克威克外传》中,查尔斯用简单的几笔形容匹克威克体态肥胖,他戴着圆圆的眼镜,眼睛是圆圆的,身体也是圆圆的,让匹克威克这个滑稽的形象跃然纸上。而在《大卫・科波菲尔》这部作品中同样体现了狄更斯幽默讽刺的文笔风格,狄更斯更是直言不讳的告诉读者,在他所有的作品中,他最喜欢的就是这部,在这部带有强烈自传色彩的小说中,清晰的反应了作者的创作艺术与语言风格,在这部小说中,狄更斯运用了口语化的语法词汇等表达方式,甚至是不规范的发音,听起来让人贻笑大方,却也让底层人民不能受到良好教育的一面体现的淋漓尽致。米考伯太太无论在什么情况,哪怕是在米考伯先生负债累累,入不敷出的时候,一直在说“我永远不会抛弃米考伯先生”,在文定的语境下,米考伯太太幽默的话语让人开怀大笑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了维多利亚时代的家庭观。

狄更斯的作品中语言非常丰富,被称为史上第二个莎士比亚,他的词汇表达和莎士比亚相媲美。前苏联学者伊瓦肖娃认为“狄更斯笔下的英国语言是无限的灵活和多姿多彩,它的可能性仿佛是无穷无尽的。没有多少作家在风格手法的多样性上、词汇量的完备与丰富上以及表达的鲜明与独创性上,能够同狄更斯相比。”而他能够具备独一无二的幽默风格是有多方面的因素的。首先,狄更斯被称为第二位莎士比亚源于英国传统文学对他的影响,流浪汉小说是17世纪、18世纪风靡欧洲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艺术特征主要以第一人称叙述,运用幽默的语言来塑造人物形象,《大卫・科波菲尔》中和这种文学体裁特征非常吻合。小说主要以第一人称“我”自幼年到中年的生活历程,以“我”为的出生为起源,将朋友的真诚与欺骗,爱情的冲动与成熟,婚姻的甜蜜与无奈,家人的矛盾与包容等因素汇集在一起,其间夹杂着各色的人物,语言诙谐风趣,展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画面,也反应出了狄更斯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理想。流浪汉小说同样大量的运用俚语融进幽默的因素,在《大卫・科波菲尔》中,幽默化的口语特征十分明显,这与流浪汉小说有密切的联系。

其次,小说的结构也比较松散,同样符合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色,一般文章以连载的形式刊发在报纸上,在狄更斯初期的作品《匹克威克外传》这种特点较为明显,每一期都讲述了一个风趣幽默的故事,用报刊连载的形式使底层人民在自己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能读到优秀的作品,更直接的面向广大读者。

第三,狄更斯所处的维多利亚时代,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占据了主流,英国的文学传统是伟大现实主义作家的传统,没一个作家都能够和当时的社会情况同呼吸,共命运。狄更斯是19世纪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代表作家,他的现实主义特色同样来源于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纵观整个英国文学史,都或多或少存在着现实主义的因素。从英国文学的发源《坎特伯雷故事集》开始,到莎士比亚的喜剧,再到小说的开端作,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都贯穿着现实主义特色。现实主义文学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细节,18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理论日趋成熟,除了注重对现实生活的临摹外,还强调生活中人物的性格,这对狄更斯的小说创造产生巨大的影响,在他的小说中对古旧的东西,琐碎的生活细节都怀有巨大的热忱,在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对于细节的真实性处理也非常恰到好处,在描写大卫的姨妈贝西小姐的外表时,用“淡红色的”,“没有睫毛”等词语来形容其面部特征,生动的刻画了贝西小姐内心丑陋刁钻的人物形象。

纵观狄更斯所有的作品中,语言幽默是最大的特点。狄更斯的小说大量采用平民化,口语化的语言塑造了各种鲜活的人物形象。狄更斯发表的每一部小说都活灵活现的刻画人物特征,让矛盾和冲突在幽默的语言中形成一种张力,让人在读小说时会心一笑,读过小说后掩卷深思,这也是为什么百年后全世界人们仍然能够为狄更斯小说笔下的人物津津乐道。

狄更斯小说的语言价值不仅给读者带来非凡的阅读体验,同样为后来的作家留下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给全世界的作家带来创作的灵感,产生巨大的影响。我国研究狄更斯的作品也比较完善,在所有的研究结果中,更多的侧重狄更斯作品中寓教于乐的写作风格,上升到思想道德规范的水准,体现了作者对伪善者嫉恶如仇,对底层人民无限的人道主义关怀。同样也提出了对中国作家所产生的影响,最为人知的就是作家老舍,众所周知,老舍同样以其幽默风趣的笔触来描写中国社会小人物的喜怒哀乐,从老舍的创作经验中,我们可以得知他擅长从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中摄取营养,尤其是狄更斯的现实主义幽默,把这种幽默结合到自己的作品中,绘声绘色的讲述出北京事故民风,他对狄更斯的认识,借鉴,吸收也经历了一番变化的过程,在他的作品得到完美的展现,同狄更斯一样,他也对道德和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人道主义思想也在梳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之中得到了体现。狄更斯作为英国文学史上的一颗明星,同样对其他作家产生巨大的影响,让全世界的人民在欢笑中留下难忘的泪水,发人深思。

【参考文献】

[1]赵炎秋.狄更斯长篇小说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6:23-33.

第6篇

关键词:传统小说 心理描写 心理现实主义 意识流小说

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 1843~1916),是一位杰出的小说家、文体学家和文艺评论家。在用英语写作的作家中,他第一个把小说当做一门艺术进行长期探索和大量试验,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的文学创作在英美两国的现代小说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詹姆斯心理现实主义的发端和演变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正是詹姆斯生活和从事创作的重要阶段,其间现代主义迅速崛起。在英语小说领域里,詹姆斯是最早进行试验性的探索者之一。小说的写作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即从传统模式转向新型模式。在这一新的历史时期,詹姆斯是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詹姆斯从小说中人们所熟悉的传统开始,然后将注意力转移到小说创作中迄今为止那些被人们忽略的方面,而恰恰是这些方面使詹姆斯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现代实验小说的先声。”①这些为人们所忽略的方面,便是对人物心理状态及其细微变化的探索与刻画,该创作手法被称为“心理现实主义”。他的作品在写作方法上表现出新旧交替的特色,他既继承了现实主义的传统,又强调对人物进行心理分析和描写,力图在表现技巧、手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心理现实主义是叙事文学的一种创作方法,也是20世纪的一个重要的文学思潮。它以现实主义为基础,通过心理描写与心理分析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这是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创举。

詹姆斯首先是一位现实主义小说家。他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并不单纯追求美的形式,而是在描写一种复杂真实的生活经历的过程中体现出文学创作形式之美。对他来说,小说的任务主要是反映生活。但他并不像威廉・霍威尔斯和自然主义者那样,他对商业、政治和社会状况没有兴趣。他关心的是观察人的心灵而不记录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他的现实主义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实主义。他的故事中很少有不同凡响的事件或者惊天动地的举动。其实,他小说中的人物不是在经历人生而是在观察人生,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不是他们自身行为造成的。引起人们兴趣的只是他们对故事中的事件所做出的心理反应。

詹氏家族对人的行为几乎有一种医生在临床观察上的好奇心,这使他哥哥威廉成为美国心理学的奠基人,而亨利・詹姆斯也是第一个清楚地认识到小说的素材和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有共同之处的人。他坚持认为,小说家的主要任务是准确地反映人物的内心变化。他指责几乎以往所有的小说家,他们通过详尽的评论把自己的解释贯注到作品之中。詹姆斯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除偶尔做一些解释之外,尽量做到不在作品中出现解释,正如福楼拜要求作者的那样,作家要像“上帝在宇宙之中无处不在而又无处可见”②。然而,在19世纪末,大多数读者还没有足够的准备来接受这种新的创作方法,因而詹姆斯的作品在当时并不受欢迎。但到了20世纪,在文学创作上“意识流”手法已相当普遍,由于现代心理学逐步对人们产生影响和像詹姆斯这样敢于开拓创新的作家写出的作品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我们当今的读者才对人的心理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人们逐渐地了解到每个人头脑中的事件和外部世界的事件一样精彩纷呈、富于变化。这样,詹姆斯便更加稳固地确立了他小说家和批评家的地位。

詹姆斯独特的小说理论及创作实践

詹姆斯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小说理论,也是一位出色的批评家。他的小说批评理论是他文学创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主要成就包括两个方面:“纽约版”小说集序言和论文《小说的艺术》(The Art of Fiction, 1884)。在创作之初,他就把小说当做一种文学创作的艺术形式――“最辉煌的艺术形式”,着手建立自己的理论,并逐步形成一套理论体系。在《小说的艺术》中,他表达了自己小说艺术创作的观点。他强调小说和生活的关系,把小说看做“一种个人的、直接的对生活的印象”,“一部小说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它的确试图反映生活。一旦它放弃这种企图……它将会陷入一种奇怪的境地”。③人物的心理描写是小说不可缺少的。詹姆斯刻画的人物很少有动作,他们的思想、情感、性格都是通过对话、心理活动以及细节描写展现出来的。詹姆斯的观点对小说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创作实践中,尤其是早期,詹姆斯坚持这些原则,力求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尽可能用最高的艺术形式表达道德内容。因此,在《英国小说》中,沃尔特・艾伦这样评价詹姆斯的创作特点:“詹姆斯的原则是,只有当作品具有怡人的美学价值时,伦理观念才能得到成功的表现。”④

在由传统的写作方式转向变革发展的过程中,詹姆斯在表现内容和表达技巧上做出一系列的探索、试验和创新。这主要体现在:以“意识中心”为叙述技巧,打破了传统小说采用的“全知视角”叙述法和自传体第一人称叙述方式;有别于传统小说的创作目的,关心的问题是“生活中真正的经验和感受是什么”,而不是传统小说家所关心的“在这个世界上人怎样才能生存下去”;反映对象和表现题材,从外部情节转入精神世界; 追求高雅修饰,表达含蓄微妙、难以捉摸,用词精确具体、恰到好处,句子结构冗长、层次复杂,形成独特的“詹姆斯后期风格”。

詹姆斯继承和发扬了传统现实主义小说心理描写方法,创立了独特的人物心理的描写技巧,这主要体现在他不同时期创作的作品之中。《贵妇人的画像》(1881)是他的一部优秀长篇。作者第一次冲破了传统小说的写作方式,以女主人公伊莎贝尔・阿切尔为意识中心,将各种不同的观点集于一身,以她的视角去体验现实生活、感悟人生的真谛。他的另外一部佳作《鸽翼》(1902)使用独特的写作方法,以主要人物作为小说某一阶段的意识中心,从他们的不同视角出发向读者提供了他们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

詹姆斯对现代意识流小说的影响

“意识流”手法广泛应用于现代主义的创作当中。“意识流”小说属于一种特殊的心理小说,这个术语可以追溯到威廉・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1890)中对思想意识的精彩记述。他用这个生动的比喻来描述人的意识流动和不断变化。詹姆斯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和作为现代主义发展顶峰的“意识流”小说在展现人物的内心矛盾冲突上是一致的,然而詹姆斯的小说和“意识流”小说又有所不同。尽管在表现题材上小说的重点同样是由外部事件转移到了内部精神世界,詹姆斯在刻画人物的形象上却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他关注的是意识层面上的而不是潜意识的心理活动。所以,詹姆斯不属于“意识流”小说家。

詹姆斯的心理现实主义人物心理描写的方法和技巧对意识流小说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意识流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1922)、弗吉妮亚・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1925)和威廉・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1950)等作品中都能寻找到亨利・詹姆斯影响的痕迹。例如,内心独白、不同视角、作者退出作品、时空概念等技巧都得到了几位意识流小说家的继承和发展。纵览詹姆斯心理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及其影响,我们在这位伟大的小说家身上感受到了浓郁的现代主义气息。

通过对詹姆斯心理现实主义小说的创作理论以及几部主要作品的分析和研究,能清楚地发现他的小说创作特点、文学批评的方法以及他的心理小说对意识流小说家产生的影响。从中可以领略到他的心理现实主义小说中的心理描写技巧由产生,经过不断发展而日臻成熟,而且这种写作技巧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结语

詹姆斯完成了由现实主义到现代主义过渡的历史史命。T. S.艾略特(1888~1965)在他的《传统与个人才能》(1919)中认为,一个作者的文学创作技巧不是孤立发展起来的,是继承了以往的文学传统,在前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另外,他还要用自己富有个性的文学创作对文学传统的发展作出贡献。在心理描写上,詹姆斯吸取了传统小说的经验,经过革新和发展,形成他特有的风格,并为意识流小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成为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性的人物。詹姆斯对传统的革新和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在于他对小说人物心理的探索和对作品艺术形式的追求,这两点也正是后来风行的现代主义小说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因而,他的作品可以称作英美现代主义小说的先声。在他之后,现代主义在英美文学中开始了迅速崛起的历程。

注 释:

①Day, Martin S. A Handbook of American Literature,New York: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Press, Queensland, 1975, P185.

②Wellek, René.“Correspondance: Nouvelle Edtion Augmentée.” A History of Modern Criticism. Ed. Conard. New Haven: Yale Univer sity Press, 1993, P7.

③James, Henry. The Critical Muse: Selected Literary Criticism. Ed. Roger Gard. London: Penguin Books, 1987, P188, P192, P195, P200.

④Allen, Walter. The English Novel. London: Penguin Books, 1978, P274.

第7篇

[关键词] 现实主义表演;自然主义;文学创作

【中图分类号】 J9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8-209-1

观赏一部作品,作为普通的观众,往往会记住作品中的一个或几个出众的人物形象。这些给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恰恰是通过演员精湛的表演,精妙的表演技巧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这些演员也正是运用了现实主义表演创作方法,注重把握“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塑造”的原则,才让角色有了更广泛的社会意义,让观众回味难忘。

在论及现实主义表演时,有些人认为现实主义表演要求的“自然、真实、生活化”就是自然主义。为澄清“自然”与自然主义,本文将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引述开来,谈及现实主义表演与自然主义的关系。

自然主义作为一种文学创作方法,追求绝对的客观性,崇尚单纯地描摹自然,着重对现实生活的表面现象做记录式的写照。戏剧中的自然主义,主张文学必须合乎科学。以左拉作为代表人物,他在《演剧的自然主义》中提到:“自然主义意味着回复到自然……相应的,在文学方面,自然主义意味着回到自然和人;它是直接的观察、精确的解剖、对存在事物的接受和描写。”“我们无须想象出一场冒险时间,把他复杂化,并给他安排一系列的戏剧效果,从而导致一个最后的结局。我们只需取材于生活中一个人或一群人的故事,忠实的记载他的行为。”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自然主义注重的是对客观事实的忠实记录,否定戏的结构,否定事件的典型化,否定创作者的主观意图倾向。这实际上是在某种程度上取消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一样,也是向现实生活找取素材,“按照事物本来的样子去摹仿”。但两者的根本不同之处在于:自然主义片面地强调客观的存在,忽视作品的思想性;现实主义倾向于在素材中,选取具有典型性的事件进行描述,以此表达出传递的主题,表达创作者的思想。最重要的是,现实主义要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塑造”。典型形象塑造要求个性和共性的统一、人物性格与社会环境的统一、再现与表现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审美艺术感染力,给欣赏者以心灵的震撼和灵魂的洗涤,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

自然主义虽然在文学、戏剧创作上取消了艺术和现实的距离,但是对演员的“真实”表演是有贡献的。它要求演员真真切切的按照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完整的重现。由此,可以看出,自然主义应该是演员在塑造角色时所要完成的动作和行动完全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不加提炼的动作和语言,不管对塑造人物性格和完善人物形象是否有用,凡是生活中出现的,一概用之。而现实主义表演则要求演员在扮演角色时,注重生活观察,提炼出典型的、生活化的、自然的动作,达到刻画人物鲜明性格、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目的。

电影表演艺术家崔嵬曾说过:“深厚的生活基础,绝不意味着就会产生自然主义。自然主义,也与对生活理解、感受不深有关,当然这其中也还包括概括、集中、提高的能力问题,我们既要反对形式主义,也要克服自然主义,既要有生活,也要有技巧,我认为,深入生活,改造自己的思想感情,是区别这两个问题的关键。生活要广也要深,能广能深,是一个艺术工作者对待创作的态度问题。艺术创作贵在认真、严肃,一个革命的艺术家,不解决生活的深度,有血有肉的形象永远和他无缘。”

演员的创作体验,不仅仅在于演员本人是不是具有和人物相类似的情感体验,重要的是演员是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对生活的深入观察,以及对创作素材的积累。“文艺工作者是把自己在参加工农兵斗争生活中所‘观察、体验、研究、分析’到的各种各样的生活和人的映象材料,也就是他的创作素材,加以综合,加以选择,加以概括,并且通过创作想象来塑造自己文艺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形象的。”

社会在发展,每个时代的社会背景不尽相同,不同环境中的人的性格特征也是不尽相同的。演员塑造人物性格,要善于挖掘和把握人物身上那些独特、生动、富有本质意义、能很准确反映人物内心的性格特征,对其加以提炼、加工、综合,融合个人的创作技巧和生活体验,通过具体的肢体动作或者是眼神等细微表情传达,塑造出一个有机的性格整体。围绕这个性格整体,进行多侧面、多层次的性格刻画,做到鲜明性与丰富性的统一。

艺术源于生活,但又是高于生活的。质朴的生活形态具有丰富的艺术含量,具有生活本身包含的复杂性和多义性。演员应以本人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为基础,向生活索取素材,把对作品深刻的感受赋予到角色塑造当中,体现创作者的深刻思想内涵。即使是生活化表演,也要求演员在生活的基础上追求性格化的创造,追求表演的深度和独特的艺术魅力,做到生活化与性格化的统一,生活与艺术的统一,而非只是对现实生活的照搬。

参考文献:

[1]郑雪来.欧洲电影界关于斯氏体系的若干论述和评价[J].电影评介,2008,(4).

[2]亚里士多德.诗学[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6.

[3]中国电影出版社编.崔嵬的艺术世界[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2.

第8篇

[关键词] 文化全球化 陕西当代文学 外来影响 路遥 实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陕西当代文学的外来影响及对陕西文学发展的启示研究”(编号:09JK019)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文学之间的交流、影响、融合已经日益频繁而深入,民族文学之间互相碰撞、互相影响,形成多元共存的格局。在新时期的陕西当代文坛上,无论是成名已久的老将,还是初入文坛的新秀,在全球化的氛围中都受到了明显的外来影响,并使其创作烙下多元文化的印痕。这种情况在路遥、实、贾平凹等作家的创作中得到了清楚的表现。

路遥作品中的世界性因素

路遥虽然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但毕竟生活在全球化的语境之中,明显地受到了来自外民族异质文化的影响,并在其基础之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文学创作。

1.路遥作品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借鉴

路遥酷爱外国文学,认为有必要“借鉴一切优秀的域外文学以更好地发展我们民族的新文学”[1](P262)。为此,他阅读了大量的外国文学作品,路遥也曾坦言,“也许列夫·托尔斯泰、巴尔扎克、司汤达……等现实主义大师对我的影响要更深一些。”[1](P262)正是在这些作家现实主义创作观的影响下,路遥认为:“作者只是力图真实地记录特定社会历史环境中发生了什么……作者真诚地描绘了生活,并没有‘弄虚作假’,同时还率直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认识,这一切就足够了。”[1](P285)正是这样一种创作原则,使他坚定地走上了现实主义的正道。

在创作中,路遥力图完成对整个社会和时代的真实反映,表达出作者对社会和生活的态度,而这种态度,“看似作者的态度,其实基本应该是那个历史条件下人物的态度”,亦即对特定的环境下社会、时代和人物的生活进行真实的描写;而且,“作者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上,真正体现巴尔扎克所说的‘书记官’的职能,”[1](P265)通过自己的创作去反映整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在路遥的创作中,即就是描写普通的日常生活和男女之间的爱情,“也常常顺应了人物命运和性格的发展而折射出丰富的时代内容”。[2](P44)同时,受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影响,路遥的作品包含着强烈的“编年史”意识,某些作品前后相连,成为一组系列作品。《平凡的世界》,“以放射性结构形态集社会政治史、经济史与人的命运史于一体,从而全方位,全景式摄录了平凡世界的全貌。”[3](P63)正是由于这种现实主义的写实风格,才使得路遥的某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成为20世纪60年代~8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从广阔的角度为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转型期留下了史诗般的历史画卷。

2.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安排方面的外来影响

路遥还从托尔斯泰、司汤达等现实主义文学大师那里受到影响,注意到了典型人物和社会、时代之间的密切关系,努力在作品中塑造具有社会意义、反映时代特点、体现时代脉搏的典型人物。路遥强调,文学形象必须具有高度的典型性,而作家的全部工作就在于要把生活中的一般事件变成具有巨大社会意义的事件。这样,就可以通过对具体事件和人物的描写,反映出广阔的社会和时代。事实上,路遥通过他作品中马建强、马延雄、高家林、孙少平等形象,确实真实地反映了那个特定年代广阔的社会生活。

此外,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安排方面,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无疑给路遥的创作以巨大的影响。在人物的安排上,《人间喜剧》使用“人物再现法”,让作品中的一些人物在不同的作品中反复出现。路遥在构建《平凡的世界》时,似乎也借鉴了这种方法,尽管二者在规模上相差甚远。路遥说:“所有的人物应该尽可能早地出场,以便有足够的长度完成他们。尤其是一些次要人物,如果早一点出现,你随时都可以东鳞西爪地表现他们。尽管在每个局部他们仅仅可能闪现一下,到全书结束,他们就可能成为丰富而完整的形象。”[1](P270)基于这种考虑,作者就必须使人物尽可能早地出场,而这和托尔斯泰的安排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战争与和平》中,开始部分通过安娜·帕夫洛夫娜·舍列尔举行的晚会使主要人物纷纷登场;而在《平凡的世界》中则通过王满银因卖老鼠药而被劳教的事件,“大约用了七万字的篇幅,使全部主要人物和全书近百个人物中的七十多个人物都出现”了。[1](P270)据统计,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孙少安、润叶、晓霞、田福堂、田福军等十余人有专章进行集中描写,而其余次要人物在不同章节中均有所提及,至于有些重要人物则在几十章当中都曾出现。这样,在整部书中,作者就有足够的篇幅去表现他们不同阶段的不同性格侧面,并最终给我们留下一个丰富、完整的形象。比如孙少平,就有艰难求学时的孙少平、村办中学教书时的孙少平、在家务农时的孙少平、黄原揽工时的孙少平、组织暑假夏令营的孙少平、铜城煤矿做矿工的孙少平……这许多阶段的性格侧面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孙少平。此外,路遥的创作在结构设计、对典型性格的刻画、通过几条平行发展又时有交错的线索达到对广阔社会生活的描写等方面,也受到了外国文学明显的影响。在此不再赘述。

实创作的外来影响

实也一直喜欢阅读外国文学。自从实上初中时阅读了第一部翻译小说《静静的顿河》后,便产生了喜欢欧美小说的偏向以及对“俄国和苏联文学的浓厚兴趣”。[4](P79)

此后,实将他所能找到的外国文学作品尽数阅读,并深入地“研究当代的、现代的、各流派的”作品。不仅如此,实在和路遥等作家的讨论中,“话题总是集中到苏联作家和作品的阅读感受上,艾特玛托夫、舒克申、瓦西里耶夫,还有颇为神秘的索尔仁尼琴,等等。” [4](P90)实发现“欧洲作家创造的这些不朽作品,和我的情感发生过完全的融会”[4](P88),并激起了他更大的阅读兴趣,以至于面对“欧美以及拉美几乎所有流行过和正在流行的文学流派”,都能够兴趣十足地阅读。这对实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此过程中,实对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阅读和接受,是最具代表性的。

实是我国接触《百年孤独》最早的读者之一。早在《百年孤独》尚未出版之时,实就从一个编辑朋友郑万隆那里看到尚待出版的中译本。这次阅读经历,使实对《百年孤独》产生了极高的评价。“一旦目触奥雷连诺那块神秘的‘冰块’,我就在全新的惊奇里吟诵起来”,尽管《百年孤独》的叙述形式他还不完全适应,但他已经“十分专注地沉入一个陌生而神秘的生活世界和陌生而又迷人的语言世界”之中[4](P92)。

上述阅读经历使实的创作观发生了转变,“从传统的现实主义转向了‘开放的现实主义’,吸纳了强烈的现代生命意识和诸多现代小说技法”[4](P59)。在此基础上, “现实主义者也应该开放艺术视野,博采各流派之长,创造出色彩斑斓的现实主义。”[4](P32)创作观的转变直接影响了《白鹿原》的创作,使其在创作方法、语言形式、情节安排、艺术技巧等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创新性,最终创作出了一部死后可以垫棺作枕的著作——《白鹿原》。在此,仅从对广阔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的描写以及魔幻手法的成功运用方面入手,探讨其对《白鹿原》创作的影响。

1.对广阔社会生活的全景式的描写

作为一部当代拉丁美洲的百科全书,《百年孤独》通过对马孔多小镇的兴衰以及布恩蒂亚家族七代人命运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哥伦比亚乃至整个拉丁美洲从19世纪初到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演变和现实生活。马孔多就是拉丁美洲的缩影,透过作者描写的马孔多小镇,我们看到的是整个拉丁美洲的历史和社会生活画面。与此相近,《白鹿原》作为“一个民族的秘史”,也通过浓缩了时空的白鹿原以及白、鹿两大家族的三代子孙几十年的恩恩怨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恢宏的、动态的、纵深感很强的关于我们民族灵魂的现实主义的画卷”。[4](P137)《白鹿原》中,白鹿原偏居西北一隅,相对狭小、封闭。但也必然无法摆脱社会历史事件的影响。透过白鹿原人们的生活我们能够清楚地感受到的却是历史脉搏的跳动和时代风云的变幻,我们能够看到的是一幅作为人们生活大背景的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生活画面。《白鹿原》表面上是写白鹿原上白、鹿两家的兴衰史,但实际上上演的是中华民族的发展史,表现的却是中国社会各阶层广阔的社会生活,融注于其中的还有对中华民族厚重历史文化的深入思考。

2.对魔幻手法的成功借鉴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在创作方法和技巧上,受到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以神奇、魔幻的手法反映拉美各国的现实生活,把神魔、鬼怪、巫术、幻境等内容插入到对现实的叙事和描写中,使作品既表现出强烈的现实性,又带有明显的魔幻性。

在《百年孤独》中,作者通过魔幻的手法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魔幻色彩的奇异世界,为其蒙上了一种强烈的魔幻色彩。而在《白鹿原》中同样能够看到明显异于现实生活的魔幻性。比如,白嘉轩的第六个女人胡氏曾经诉说了她梦见的鬼怪——白嘉轩之前娶的五房女人,但是“令嘉轩大惑不解的是,胡氏并没有见过死掉的任何一个女人,而她说出的那五个死者的相貌特征一个一个都与真人相吻合”[5](P16)。更奇特的是,为了驱邪,白家请来的法官在经过一番动作后,“最后从二门的拐角抓住了鬼,把一个用红布蒙口扎紧了脖颈的瓷罐呈到灯下,那蒙口的红布不断动弹,像是有老鼠往外冲撞。” [5](P17)最终,在把抓到的鬼“煮死再焙干”之后,白嘉轩家里“此后果真不再闹鬼”。[5](P17)这些情节打破生与死、人与鬼、人间与冥世的界限,看似荒诞不经,却丰富了小说的内涵,为小说平添了一份魔幻色彩,能够明显看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其的影响。贾平凹曾坦言,“我近年写小说,主要想借鉴西方文学的境界。如何用中国水墨画写现代的东西……”[6](P299)而这“实际上是把西方的东西拿来,破碎在自己的创作中进行再度整合重构,产生出一种崭新的观念、崭新的风格、崭新的书写”[7](P20),这在《高老庄》、《土门》等作品中都有一定的体现。

总之,我们认为,陕西当代作家的创作受到了明显的外来影响,使得陕西当代作家的创作具有了较多的世界性因素。

参考文献:

[1]路遥.路遥文集(1、2合卷本)[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2]王海.从爱情描写看路遥的现实主义精神[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1996,2.

[3]王春云.论路遥创作的现实主义精神[J].南通师范学院学报,2000,2.

[4]雷达.实研究资料[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

[5]实.白鹿原[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6]孙见喜.贾平凹前传[M].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3.

第9篇

1、《包法利夫人》是法国作家福楼拜创作的长篇小说。作品讲述的是一个受过贵族化教育的农家女爱玛的故事。最后悲剧的结局,她积债如山,走投无路,只好服毒自尽。

2、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Flaubert,1821年12月12日~1880年5月8日),法国著名作家。出生于法国卢昂一个传统医生家庭。福楼拜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对19世纪法国社会风俗人情进行真实细致描写记录的同时,超时代、超意识地对现代小说审美趋向进行探索。

3、福楼拜的“客观的描写”不仅有巴尔扎克式的现实主义,又有自然主义文学的现实主义特点,尤其是他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的推崇,已经包涵了某些后现代意识。新小说作家极力推崇福楼拜对现实主义的创新,并进一步加以发展。他们对艺术形式的追求已呈现出后现代文学特有的“崇无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新小说作家正是继承了福楼拜的现实主义,才可能大大地跨越了一步。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0篇

关键词:飞鸟集 西方 浪漫主义

1.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想

1.1所谓的浪漫主义是相对于现实主义而言的,浪漫主义同现实主义一样都是一种文学思想的表现形式,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主要是受作者文学创作思路的影响,文学创造者崇尚浪漫主义思想,则其作品更多的就表现为浪漫主义色彩,反之则是现实主义色彩。浪漫主义思想产生的时间较早,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发展也比较悠久,早期的文学创造者就有相关方面的尝试,但是浪漫主义思想作为一种独立的完善的文学表现形式,却是后来随着世界文学发展而逐步成型的。

1.2从本质上讲,浪漫主义文学思想其实是文学创作的重要来源,部分文学创作者将理想与幻想视为浪漫主义思想的基本特点,从这个角度定义浪漫主义思想,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浪潮开始的时间应该是十九世纪中期,浪漫主义思想的鼎盛时期是由法国缔造的,到现在为止法国也是浪漫的代表。法国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有力的推动了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传播,那个时代的文学创作者对于理想、英雄及热情的崇拜完全都是通过浪漫主义的手法来表达。

1.3从文学发展的角度而言,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对立面不是现实主义文学思想,而是古典主义文学思想,西方的部分文献中有文字记载指出一切不按照古典传统思想写出的作品都可称为浪漫主义文学。严格意义上讲,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根本特点是主张个性与感性的表达,摆脱了文学作品受政治思想的束缚,运用浪漫主义思想创作的文学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更加的讲究传奇性和个性。 浪漫主义文学思想在表达时,主要是通过一种超越现实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作者对于人生理想对于未来美好憧憬的向往之情,创作者希望能通过文字来向世人展示出理想唯美的生活画面。在文学作品中,浪漫主义强调的是对理想及希望样图的描述,即使文学创作暂时违背了生活常理也可以理解,更多的情况下,浪漫主义文学作品是文学创作者的主观意向的表达,是作者内心的文学世界,通过描述现实社会不存在的理想生活,来表达和抒发自己对于现实社会的看法和对未来的美好希望。

1.4从表现手法上讲,浪漫主义文学通常会采用幻想、夸张等方式来表达作者内心的情感,浪漫主义在表现手法上不追求现实主义的外表相似,文学意向更多是按照作者主观感情来进行选择,作者在文学意向的基础上再通过想象夸张及比喻等等写作手法,来表达自己的创作思想,浪漫主义文学常常会采用超出人想象力的夸张的手法来表现作者的情感,再者就是通过离奇的故事情节和华丽的辞藻来表达。

2.从飞鸟集看西方浪漫主义思想

2.1在泰戈尔的飞鸟集中,经常会有诗句通过物化及夸张的表现手法来抒发作者的情感,将日常生活中人们已经习惯的没有生命的物体,赋予它生命特征。比如在飞鸟集中有这样的诗句,“月儿呀,你在等候什么呢?”,这里诗人泰戈尔就是通过运用拟人的手法,将月亮拟人化,通过向月亮发问,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又比如飞鸟集中说道,瀑布歌唱道,“我得到自由时便有歌声了”,这句话其实是通过将瀑布物化的手法来表达诗人自己内心对于自由的向往。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充分表达了自己对于大自然的向往和热爱之情,通过大量的夸张、拟人的修辞来表达,比如他将自然的黄昏比作一盏昏暗的灯,将鸟儿的鸣啼比作清晨的回音,将树叶比作思绪等等,在泰戈尔眼里,世间万物都是有生命的。

2.2泰戈尔的飞鸟集中大部分诗句都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爱和憧憬,对于大自然向往和追求,诗句清新自然不矫揉造作,一切浑然天成。从这个角度讲,泰戈尔的飞鸟集是典型的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作品,在飞鸟集中,通过质朴的文字可以看出诗人创作的灵感来源就是生活,但是通过浪漫主义思想的表达,又远远的高于现实生活,泰戈尔用自己高超的文学创作技巧和表达技巧,避开了生活中阴暗的一面,将阳光的一面呈现给读者。飞鸟集中对于感情对于爱的表达和描述,更能说明作者对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热爱。

2.3泰戈尔通过对于一些微小事物的赞颂,来表达自己对于微小力量的赞美之情,回归到现实社会中,微小的事物比如花草

类等,都代表着一切为了美好生活而默默奋斗的人,这些人就像那些无名的花朵一样,虽然没有华丽的外表,却有着崇高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信仰,泰戈尔也是在呼吁世人不要只是一味地注重那些外表光鲜内心空洞的人,要多注意哪些默默奉献自己的人。这种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和奋斗精神,不仅能够体现出人生的根本价值所在,而且还能充分表现出这个世界真正可贵的是人格的力量。在泰戈尔眼中,优秀的人格是对生活极其热爱,对未来充满着美好的幻想,有着坚定的生活信念。就像飞鸟集中说的那样,“群星不怕显得像萤火虫那样”,通过这句诗就能完整的表现出泰戈尔对于高尚人格的追求和赞美。高尚的人格永远不会被外界的黑暗所掩盖,这就是泰戈尔追求的哲学思想,也是泰戈尔内心浪漫主义文学思想的强烈表现。

第11篇

关键词:超现实主义;自由写作;创意思维;传统艺术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89-1

一、超现实主义艺术的起源

超现实主义是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文艺流派之一,产生于本世纪二十年代的法国。它的先驱达达主义是一种极端形式主义的文艺流派,它以本格森的直觉主义与弗洛伊德的下意识说为基础,否认理性的作用,否认客观现实,追求“超现实”,着力开发人的心灵的秘密及梦幻世界。具体来说,超现实主义者要在文学与艺术中表达人们的头脑在无意识状态时的活动,提倡采用“自动写作”的方法。

二、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发展

超现实主义是基于现实主义而产生的。在文学艺术范畴,现实主义是对生活的表现和反映,其特征是真实、客观的再现。而超现实主义的核心是脱离现实世界,回到原始状态,强调人类的下意识或无意识活动,以感性替性思维。它反对一切既定的艺术主张和观念,尝试将现实观念与本能、潜意识与梦的经验相融合,实现“梦与现实的统一”。三、超现实主义艺术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三)超现实主义对当代摄影艺术的影响

纯艺术类别的超现实主义摄影,一直以来是超现实主义艺术家长期摸索的。包括完美的构图、梦幻般的故事情节、让人叹为观止的光影艺术效果等。

超现实主义经历了一个世纪的沧桑,它不是在苛求我们利用它作为一种表现艺术的手法,更多的是给我们指明一种态度,一种思考的方式。超现实主义摄影也是一样的,它不仅仅是表现自己梦中压抑的情感,同样也是一种对摄影艺术的态度。因此,只有用心的作品才能打动自己、打动观众,只有思想才能令技艺不朽。

(二)超现实主义对平面设计的影响

超现实主义对设计的影响首先是意识形态和精神方面的,它揭示了人类直觉和本能的方面,并且通过艺术创作表达这种意识。在所有已知的思考方式之外,这些不受常规限制的思维启迪人们的创作灵感。

米罗创作的平面设计和他的纯艺术作品有许多类似的地方,他善于用主观创造的物象,如点、线、面等。这样的画面也可以联想到一些现实形象,但这些形象并不是根据自然出发而作的写实性描绘,而是根据内心的感觉、幻象描绘出来,米罗的平面设计表达了一定的精神状态和内心世界。因此,超现实主义在观念上、在创造性上对平面设计的影响甚大。

(三)超现实主义对当代图形设计的影响

超现实主义在现代图形设计中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创意思维模式的应用和表现方法的应用,简单的说是“想”和“做”这两个方面的应用。

1、创意思维模式的应用

排除理性和逻辑思维的干扰,就成了这些非理性主义者认识世界的先决条件。超现实主义绘画中非理性的认识和方法对于现代图形设计的创意思维模式的培养和形成意义重大。

2、创意表现方法的应用

非理性意境的表达方法对现代图形创意设计的作用既表现在构形方法上也体现在表现技法上,超现实主义绘画将抽象意境与具体实物相结合,组构出视觉冲击力强而意义深远的视觉画面。超现实主义画家达利等人的出现为图形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现代图形设计乃至现代艺术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超现实主义对广告设计的影响

超现实主义广告的常用表现手法:1.梦想、梦境和梦幻。2.拼贴、重组。

超现实主义强调远离或者超越现实,深入到人的精神领域,因此它的创作主题都是从人的潜意识中唤起的幻觉中吸取出来的。夸张、变形、支解、重组、错位、倒置、叠印等,都是超现实主义试图表现人们潜意识的手段。超现实主义将视角伸入人们内心深处,挖掘并表现欲望、梦想、幻觉等心理活动,使作品达到前所未有的震撼、警醒或抚慰的效果。

(五)超现实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服装不仅仅只是一个穿着的衣服,它本身也是属于超现实主义的艺术载体。超现实主义风格的服装通过面料、款式、图案、色彩以及一些配饰将相互间没有关联的对象结合在服装当中,形成了一个新的服装现实,体现了浓厚的超现实主义艺术气息。

(六)超现实主义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

环境艺术创作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的而且是密不可分的环节就是思维与表现。我们在环境艺术设计创意过程中遇到问题,有一条很好的解决途径,就是借鉴绘画艺术创作的方式方法。超现实主义绘画艺术具有的反常规的幻想式的创作手法无疑可以为环境艺术设计注入一股新的能量。

四、结论

安德烈・布列东认为,潜意识是自动产生的,是一种纯粹的心理活动,它反映了人的灵魂深处的许多秘密。人只有表达了自己的潜在意识,才有可能对自我达到完全的认识,也才有可能解释现实世界中的所有动因。

事实充分证明了超现实主义运动的创始人安德烈・布列东的预言:“超现实主义在我之前就已经存在,我坚信在我之后它依然存在。”

参考文献:

[1]翟墨.超现实主义[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

[2]尹定邦.中国现代艺术设计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杨宁.绘画流派对招贴设计的影响[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5,(02).

第12篇

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为了故事的目的,一个令人信服的不可能性要比一个令人不信的可能性更为重要。查理·考夫曼的电影,正是致力于展示这种令人信服的不可能性。作为带有魔幻色彩的部件,在考夫曼所编剧的电影中,这些贯穿影片的不可能性首先是通过一个忽然跳离现实的激励事件展开的。激励事件是一种爆炸,是故事讲述的第一个重大事件,“是一切后续情节的主要导因,它使其他四个要素开始运转起来。”夫曼电影中人物性格和时代特征的背景性展示,并将其繁琐的时空结构重新安插成明朗的线性叙事,当我们只关注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时,会发现考夫曼的剧本中的激励事件,通常充斥着灵异的幻想和脱离常规,带有明显的魔幻色彩。

在电影《成为马可维奇》中,激励事件是在影片进行四分之一后,木偶师在工作中发现了那个通往著名演员马可维奇脑中的门。这一事件本身就充满了奇异色彩。它是现实生活中的不可能性。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用罗伯特·麦基的理论去分解考夫曼的电影本身就是一件费力的事情,考夫曼在其涉及到编剧这一行当的电影《改编剧本》(Adaptation,2002)中,与麦基和他的理论有过正面的交锋,因为剧中不但出现了麦基这个人物,还有麦基和代表考夫曼本人的角色讨论剧本创作的场景,显然他质疑剧本理论的存在,更偏向于肖伯纳所说的“剧作学的一条金科玉律,就是没有金科玉律。”但是这并不表明考夫曼的剧本不能符合麦基的理论。《改编剧本》的结构是零散复杂的多线,我们却仍然可以发现其中带有魔幻色彩一个激励事件,做为典型的戏中戏结构,这一事件是考夫曼(剧中主角,与考夫曼戏谑的同名)在改编剧本的过程中将小说作者和自己写入了剧本中。从而导致了现实和虚构连通起来。也正如麦基在《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中所表述的一样,这一激励事件之后彻底地打破了主角生活中各种力量的平衡。混淆现实和虚构正是带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的表现手法。魔幻现实主义通常表现为既有离奇幻想的意境、又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幻觉与现实相混,给人一种真真假假、似是而非、神秘莫测的感觉。《暖暖内含光》的激励事件是男女主人公通过复杂的科学仪器消除了双方的记忆。这种令人信服的不可能性同样带有魔幻色彩。唯一有些例外的是,《危险思想的自白》(ConfessionsofaDangerousMind2003)中的激励事件则要真实许多。这主要是因为这部电影的剧本是根据主人公的回忆录改编,考夫曼并没能过多展示自己编剧的才华。

如果仅仅是脱离现实并非能体现出魔幻现实主义的要义,正如前文所说,魔幻现实主义的主要风格技巧是把神奇而荒诞的幻想和新闻报道般的写实原则相结合。有别于蒂姆波顿童话式的臆想,考夫曼仍然会考虑到这些带有魔幻色彩的激励事件如何看上去真实可信。一方面,他为这些跳离现实的激励事件布置了贴近现实生活的社会背景,这样一些奇异的事件是在我们身边发生的,这符合魔幻现实主义神奇现实的核心。另一方面,这些超脱现实的激励事件同时又是那么的符合逻辑,在《成为马可维奇》中通向马可维奇的大脑的通道是真实存在的空间《改编剧本》中主角考夫曼将小说作者和己写到剧本中,从而模糊现实世界与剧作中世界的界限,这一点俨然符合逻辑。而电影《暖暖内含光》(EternalSunshineofthspotlessmind,2004)中,消除记忆是诊所的一项业务,而具体的实施方法和所用的工具看上去也非常的符合科学。这一点是吻合写实原则的。

二、带有魔幻色彩的叙事结构形式

与魔幻现实主义在文学中表达方式一样,查理·考夫曼的电影同样通过创新的结构处理达到奇特的效果。魔幻现实主义作家们大胆开拓、创新,以独特的、多种多样的结构形式来反映生活在电影时空结构的自由性使得剧本创作更加明显地能体现出这一优势。虽然电影越来越不需要线性时间做支撑,但是只要电影在讲故事,时间的线性就仍然是一个大前提。在考夫曼编剧的电影中《成为马可维奇》是完全依照线性时间进行叙事的,“但是电影中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并不在于非要超越时间的线性。”在这部电影中,魔幻现实主义色彩体现在一系列互为关联的事情,情节或事件按线性安排最终导致一个戏剧性的结局”“这样一个叙事结构中。在激励事件发生之后,情节的发展在可预测与不可预测中摇摆,正是由此激发的矛盾,使得整个故事不断偏离线性行驶的轨道,擦出魔幻的火花。剧中的主要情节即通过丧失自我而得到爱又丧失爱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男主人公开始只是发现可以体验马可维奇,并与其心仪对象分享这一体验,并通过这一体验赚钱,情节在男主人公女友在体验马可维奇的过程中与男主人公心仪对象坠入爱河后发生了转折,这一幕颇具魔幻色彩,更意想不到的是,男主人公由于其木偶师的经验发现可以操控马可维奇,将心仪对象又夺了回来,然而这条进入马可维奇的通道只是主人公老板延续生命的方式,主人公最终回到自我,失去爱情。预想和预料之外之间不断产生矛盾,从而进一步推进情节的发展,呈现出不断离奇化的魔幻色彩。

相比之下,《改编剧本》并没有完全依照线性时间推进情节,它呈现出的是一种螺旋状的结构,“尊重时间不可逆转的线性是现实的一面,而看到全部的时间,是按照魔幻现实主义的时空关照时间时那神奇的一面。”螺旋式结构正是与魔幻现实主义的时空观相呼应的。在《改编剧本》中,有三个时空并列存在,并顺着线性情节的发展螺旋上升,现实时空里,主人公费尽心机的改编剧本,而当在这一章回的情节发展进行到在电梯里遇见小说作者之后,主人公把自己也编入了剧本中,使得现实时空、过去时空、梦幻时空融合在一起。过去时空在片中又分成两个部分,一是3年前女作家调查并撰写《兰花窃贼》;二是5年前兰花窃贼约翰培植稀世兰花。这两个时空在主人公的剧本中交汇,又与主人公撰写剧本这一现实时空联系到了一起,同时推进了情节的发展。在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中也常常利用这种类似书中书的结构,在《百年孤独》中,马尔克斯的文字和墨尔基阿德斯的手稿便在有意识当中被合二为一了,这一点和查理的剧本与女作家的书的关系如出一辙。《暖暖内含光》和《危险思想的自白》都采用了倒叙的结构,《暖暖内含光》的结构则并不仅仅是倒叙那么简单,它的魔幻色彩就在于此,虽然在开头的倒叙之后,情节延线性时间向前发展,然而这是一部关于爱的回忆的电影,虽然在主干的情节方面,医生帮助主人公消除记忆并最终消灭了它,但是作为平行发展的另一条线索,主人公在潜意识里逃避着爱人与回忆最终被抹去的命运,这一条平行线索中,情节的发展则完全是逆向行驶的,两人顺着回忆之路向回逃亡,则呈现出完全倒叙的结构。

三、神奇而又现实的空间场景设置

魔幻现实主义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它是“借助作家的想象、艺术夸张、荒诞描写等手段反映历史和现实的一种特殊艺术手法”,在考夫曼的电影剧本里,场景的设置充满了怪诞夸张的魔幻色彩。电影《成为马可维奇》中故事发生于一家在7楼半的公司,这个半层的空间场景看上去真实存在又可以理解,它将主人公的情感和故事的氛围压扁,影片中对这半层楼来历的介绍又充满荒诞意味,一个具有神奇现实的场景被展示出来。而《改编剧本》中消弭了现实空间与幻想空间的界限。主人公不断在自己创作剧本的现实空间和剧本之内的空间游离。这两个空间的交集之处同样是神奇现实的体现。

在电影《暖暖内含光》中大部分故事情节在主人公的记忆空间展开,这些空间本身真实存在过,但是由于处于主人公的记忆系统中,再与消除记忆这一情节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些处在回忆深处的空间充满了不确定性。我们看到它在影片中被随意破坏,主人公自由地在回忆中各个空间穿梭,空间中的事物也不断消失。比如车站的回忆被消除,而车站的行人也开始从画面中消失。而另一个场景,当主人公要逃匿到正在下雨的童年时,前一室内场景就直接下起雨来,这些对场景的处理是随意的,但是它基于回忆这一空间,基于潜意识里,所以又符合逻辑。这一点正是魔幻现实主义所要展现的、神奇的现实。

综上所述,正是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表达方式使得查理·考夫曼的电影被贴上了作者编剧的标签。他从第一个激励事件开始、到整个的结构设计以及空间场景的设计都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的色彩。查理·考夫曼用其与生俱来的天分关注于对神奇现实的表现。与拉美文学关注自身文化和历史的现实不同的是,考夫曼用魔幻的剧本创作语言来关注现代社会中人类情感和自由缺失的困境。今天考夫曼已经在好莱坞确立了自己的地位。他已经渐渐脱离了编剧这一角色,而涉及到制片(《成为玛克维奇》和《暖暖内含光》均为执行制片)、导演(《SynecdocheNewYork》)等领域。这一方面可以令其魔幻现实主义的个人风格更完整地贯彻在影片中,另一方面又可以使其魔幻现实主义的天才幻想涉及到电影本体的其他层面,如镜头语言组接、场面调度等。期待查理·考夫曼的电影持续不断地带给我们惊奇的体验,以及对自身生存状态的反思。

参考文献:

【1】(美)H.H·阿纳森.西方现代艺术史:绘画·雕塑·建筑[M].邹德侬,译.天津: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994:362.

【2】吴晓东.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89.

【3】(美)罗伯特·麦基.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周铁东,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1:211.

【4】刘一兵、张民.虚构的自由——电影剧作本体论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

【5】贾建京.当代电影中的魔幻现实主义[J].现代传播.2003(4):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