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5:2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近义词区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 对外汉语教学 词汇辨析 近义词 易混淆词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1词汇辨析对象的来源
李绍林(2010)指出,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对于需要辨析的词语,只有极少部分是由教师根据授课内容提出来的,而更多的词语是由留学生提出来的”,我们同意他的看法,认为辨析对象主要是以下两个来源:
(1)教师提出。可分为教师根据教材内容主动提出、或发现了学生的病句后被迫辨析两种情况,在这些情况下,教师主要依靠的是汉语本体研究的成果,在备课时对需要辨析的词语进行预见或上课时进行区分。
(2)留学生提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留学生经常会对觉得混淆、区分不开的词语提出疑问,要求教师进行辨析。但是,留学生提出的这些词语可能不是近义词,甚至有时候是根本“不搭边”的。教师预见和留学生提出之间的矛盾,也造就了对辨析对象范围的认识的变化和发展。
2词汇辨析对象的范围
2.1近义词
对于同义词或者近义词的提法有些混乱,我们采纳洪炜(2012)的提法,将同义词和近义词的区分淡化界限,合称为近义词。许多学者都认为近义词是词汇辨析的主要对象,但对确定近义词的标准略有分歧,尽管如此,这些学者的观点也有共性:本体研究中提出的近义词,应该是对外汉语词义辨析的对象。
2.2扩大范围说
在接受本体研究的近义词是词汇辨析对象的基础上,多数学者也提出,这二者应该是有所区别的,对外汉语词汇辨析对象的范围应该比本体近义词规定的范围大。郭志良(1988)、刘缙(1996)等都曾对此进行过论述和说明,这里不再赘述。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已普遍接受了这样的看法,但是,对于哪些词应进入辨析的范围,却并没有严格的规定和说明,归纳起来,大致包含以下词语:
2.2.1是词形上有联系的词
李绍林(2010)从影响留学生词语理解的诱发因素角度出发,指出汉语词形会诱发的趋同的理解,进而影响对词义的理解。包括:具有相同形旁的单音节词。汉语“形旁相同的词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如 “‘讠’和‘语言、说话’义有关,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列出形旁‘讠’的单字条目163个,这些汉字中有很多具有词的资格,在对留学生进行教学时这些和 ‘语言、说话’有关的词都是潜在的辨析对象”;同素词,具有相同语素的词语。包括具有一个相同语素的词:如“出让、辞让、宽让”等双音节词,以及“安――安装、报――报纸”等单、双音节词。另外还应包括语素相同顺序不同的词,也有学者称之为异序词。如“缓和――和缓、样式――式样”等。
2.2.2除近义词外,其他意义上有联系的词语
刘缙(1996)提出了以下几种需要辨析的词语:反义词,指意义相反或相对的词,如高――矮;类义词,指代同一事类的一组词,如:明月、月牙儿、残月、弯月等;同音异义词,指声韵调完全相同意义不同的词,如反应――反映。同时还有同音同形词,如名词“生气”和动词“生气”。
另外,郭志良(1988)也曾提出,由于不同语言的予以系统不完全一致,有些在母语中是同译词的异义词也可能分辨不清。如在英语中“祖国――故乡、本质――自然、参观――访问、短――矮”等。
2.2.3易混淆词
张博(2007)认为,近义词反映的只是汉语词汇本身的语义关系,而不是第二语言学习者事实上难以区分的词语之间的各种关系,因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词语辨析应当放弃“同义”“近义”这类汉语本体研究提供的标尺,而是基于中介语词语混用的现实进行词语辨析,提出了“易混淆词”的概念。他指出,易混淆词与同义词、近义词之间有交叉关系,而非包含关系或并列关系,有些词语是同/近义词,但不是易混淆词,如“熟悉――熟稔”;有些词语是易混淆词,但不是同/近义词,如“从――离”。进而,他将易混淆词分为以下几种:理性意义基本相同的词,也就是狭义的近义词,如诞辰――生日;有相同语素的词,如通信――寄信;语音相同或相近的词。
3词汇辨析对象理论的发展趋势
伴随着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词汇教学理论越来越完善和成熟,词汇辨析对象的确定也呈现出了一些与之相应的发展趋势,从上文的分类中,我们不难看出以下特点:
(1)辨析对象范围的扩大。从严格意义上的近义词到宽泛意义的近义词,再到同素词、同音词、同译词等异义词,词汇辨析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涵盖的对象也越来越广,发展到易混淆词,基本涵盖了教学中需要辨析的所有词语。
(2)以学生为中心,注重从教学实际出发。我们在文章开始提到过辨析对象来源的矛盾,辨析对象范围的发展来看,这一矛盾逐步得到了解决。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站在学生实际需求的角度,结合本体研究的成果,从教学实际出发,切实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词汇难题。
(3)转换视角,引入中介语概念。二语习得相关教学理论的引入,在对外汉语教学法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与之相应的“易混淆词”概念的提出,无疑给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的辨析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只是目前的研究还比较零散,还未形成完整系统的理论。
参考文献
[1] 付娜,申京.易混淆词辨析中的构组原则及其实施方案――以韩语背景学习者汉语易混淆词为例[J].华文教学与研究,2010(4).
关键词:同义词 界定 近义词 区分
多年来,现代汉语中的同义词现象一直是语言学界的研究热点,作为汉语词汇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之一,其研究涉及到很多方面,诸如词义、语用等。目前,学界对同义词的研究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但是,在什么情况下两个词或多个词可以被称为同义词这一点上却莫衷一是,没有得出一致的、公认的说法。同义词和近义词有何关系?同义词就是近义词吗?如何区分二者也逐渐成为学界讨论的焦点。同义词是衡量一种语言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们应当予以重视。
一、几种流行观点
“概念相同说”认为,同义词是指两个词或几个词具有相同的概念,在这一前提下各个词之间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这里所说的“概念”指的是事物客观存在的本质特征。
“义位相同说”把义位相同或相近的词看作同义词。20世纪80年代,国内语言学界引进了“义素分析法”,“义位相同说”便应运而生。支持此观点的钱乃荣(1995)认为:“词的同义关系就是义位之间一种重要的类聚关系。”[1]
“意义相同说”认为,意义完全相同的两个词或多个词可以构成同义关系,称为同义词,比如“母亲、妈妈、娘”等这样的一类词。这种观点实际上是把等义词当作了同义词。
“意义相同、相近说”认为,同义词就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支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最多,如在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2011)以及《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都是以此来给同义词下定义的。“意义相同、相近说”不仅关注互为同义关系的词之间的相同之处,还分析其不同之处。
以上四种说法是当今学界较为流行的观点,但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
二、刘叔新的观点
实际上,在同一个词汇系统中,完全相同、没有一丝差别的词是极少的。我们所说的同义词是指那些大同而又小异的词。刘叔新在界定同义词时首先提出了三点注意事项:
第一,“属于同义关系的词汇单位不仅仅是词,还可以是固定语。”[2](P279-280)比如“马虎”和“粗心大意”、“宽容”和“宽宏大量”等,尽管它们不属于同一词汇单位,但不影响其构成同义关系。因此,在确定两个或多个词是否构成同义关系时,不要被其形式所束缚。
第二,强调同义词的共时语言环境,“同义词语只能是同一的语言符号系统内共时的事实”[3](P279-280),也就是说,必须在一个稳定的语言状态中研究同义词。因此,我们不能拿两个分属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词来分析它们是否具有同义关系,比如古代汉语中的“走”不能和现代汉语中的“跑”形成同义关系。同样地,我们也不能对两个不同语言中表示同样含义的词进行比较,因为两者完全没有可比性,譬如汉语“日历”不能与英语“calendar”形成同义关系。
第三,“言语中含个人引申或比喻的主观意义的词语,不能看作语言中的同义词语”[4],即词语在交际使用中所产生的临时的意义不能当作词本身所具有的含义,更不能用此临时含义去和其他词作比较。比如“她今天打扮得很女人”,其中的“女人”一~在这里有了形容词“妩媚”的意思,但我们不能把“女人”和“妩媚”看成同义词,因为词语在言语交际中临时产生的意义不属于词本身所带有的理性义。
在上述三个前提条件下,刘叔新在确定标准时脱离了词汇意义的束缚,借用了一对逻辑概念――外延和内涵进行表述。外延在这里指的是词的所指,内涵指的是词所指事物的特有属性。刘叔新在《汉语描写词汇学》一书中指出:“确定不同的词语互有同义关系,依据的是它们指同样的事物对象。不同的词语,只要各自的意义(当然是一个意义)所反映的对象的外延一致,就互为同义词语。在笔者看来,这样下定义无疑是清晰明了的。互为同义关系的两个词或几个词只是在内涵上有很细小的差别,而不在外延上。这些差别有的可能是对个别特点有所强调或不强调,对某些不重要的特点加以反映或不反映,带有或不带有某种感彩。”[5](P280)也就是说,不论被讨论的两个或多个词所反映的概念如何、义位怎样、意义多么相近,只要它们的所指不同,就不能构成同义关系,例如“本领”和“本事”都有“能力”义,但是“本领”更多地带有书面语色彩,“本事”则带有口语色彩。语体色彩方面的不同,即内涵的不同不会带来这两个词所指的不同,也就是说如果两个词所指的是相同的对象,就可以认为这两个词能确定为同义关系。再比如“鼓励”和“鼓舞”,都有“激发,勉励”义,不同的是“鼓励”的动作行为主体在多数情况下是由人来充当的,而“鼓舞”的动作主体一般是物,这种搭配对象上的差异也不会改变两个词的外延,因此二者可以被称为同义词。
需要说明的是,许多著作把一些不具有同义关系的词当作同义词。就“鼓励”和“怂恿”来说,大多数教材把它们看作同义词,都是“劝某人做某事”的意思,二者的不同在于其色彩义,“鼓励”为褒义,“怂恿”为贬义。但经过细细思量,会发现把这两个词的意义都看作“劝某人做某事”过于笼统,忽略了词中一些本该突出的意义。在这一点上,刘叔新强调,要把词的主要理性意义相同作为界定标准,也就是要有相同的所指。如果词和词之间没有相同的所指,那么其主要理性意义必然不会相同,这样一来必定不能构成同义关系。“鼓励”的意思是“激励某人做好事”;“怂恿”的意思是“鼓动别人做坏事”,将二者的主要理性意义列出,就不难发现两个词的所指是相反的,显然构不成同义关系,实际上是反义关系。
张旭指出,“出现这一分歧的根本原因是没有从理论上划清理性义和色彩义的界限”[6](P212)。实际上,“鼓励”和“怂恿”并不仅是褒贬色彩的对立,它们的理性意义本身就已经体现出了很明显的肯定或者否定的意思,也就是说它们的理性意义和色彩意义的联系十分紧密,达到了密不可分的程度,词的理性意义包含了人们对于所指对象的感情倾向,不应把这种倾向当作附属于理性意义的色彩义,应把其看做是主要理性意义的对立。可见,“鼓励”和“怂恿”两个词的所指不同,不能看作同义词。
清楚划分理性义和色彩义在同义词的确定上有重要意义。对此,刘叔新把理性意义分成了两类:主要理性意义和次要理性意义。主要理性意义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词的所指”,譬如“快餐”指“能够迅速提供给顾客食用的饭食”,如果把“迅速”这个义素去掉,“快餐”的理性意义就变了,这说明“迅速”这个义素是“快餐”一词主要理性意义中的一部分,不能看作次要的含义,更不能当作表达色彩看待。次要理性意义是指词语所指对象的不重要、不至于引起词语意义所反映对象的外延的变化的特点。刘叔新把这些次要的理性意义成分称为“意味”,即词语本身带有的一些含糊的意思,需要人们细细体会。譬如“成果”和“后果”都有“结果”的意思,但它们带有的“意味”s有些许的不同,“成果”有“好结果”的意味,“后果”有“坏结果”的意味,这些处于次要地位的“意味”对于词的主要理性意义几乎没有影响。至于那些不能独立存在的、只能附着在词语理性意义上的成分,叫作色彩。色彩属于感性义素,它们对词语的所指没有决定性影响。
对于理性义和色彩义的区分,我们需要仔细对待。类似于“鼓励”和“怂恿”这样色彩义和理性义相互渗透的词还有很多,比如“赞美”“果断”“草率”“勾结”等。再如“小孩”和“儿童”是一对同义词,两个词的区别仅仅在于“小孩”带有口语色彩,“儿童”带有书面语色彩,语体色彩所造成的不同不至于影响词的主要理性意义,两个词都表示“年龄小的未成年人”义,因此可以看作同义词。
三、同义词和近义词
明确界定同义词的基本原则之后,我们就不难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了。词与词之间的“异”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在保持主要理性意义相同的前提下存在细微差别;另一种为只是单纯的意义相近。我们切不可简单地认为意义相近就必定是同义词,实际上,“相近”是分指两种事物,只不过这两种事物十分类似,而“相同”才是指同一事物。例如:古代汉语中有“园”和“圃”两个词,“园”指果园,“圃”指“菜园”,两个词所指不同,自然不能划归为同义词;“难受”和“难过”从意义上看都是指不好受,但这两个词有很大差别,“难受”一般指身体不舒服,浑身不得劲;“难过”则指心情上的不高兴、不舒服。这两个词所指的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因而不能构成一对同义词。语文教学中,常常简单地把意义相同或相近看作是同义词的判定标准,实际上其辨析的大多是近义词而不是同义词。
至此,我们可以给近义词下一个定义:“近义词所指为两种或多种不同而相近的事物”[7](P212),也就是说,如果两个或多个词分指几种相近的事物,那么这样的词就构成近义词。如果说同义词是对于同一事物表达手段丰富的一种表现,那么近义词则是“人们认识上对词所指的对象相互接近的一种反映”[8](P217)。
四、结语
综上所述,界定同义词的首要标准是有相同的所指,只要词语意义所反映的对象的外延一致,我们就称之为同义词。同义词与近义词的根本差别也在于此:处于同义关系的词的所指对象相同,处于近义关系的词的所指对象相近而不相同。对于那些理性义和色彩义联系十分紧密的词,要把色彩义当作主要理性意义的一部分来看待。确定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时,最根本的是要看其主要理性意义是否一致。
注释:
[1]钱乃荣.汉语语言学[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5.
[2][3][4][5]刘叔新.汉语描写词汇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0:279-280.
[6][7]张旭.汉语语言学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212.
摘要:
秉持共时描写与历时演化相结合的研究策略,文章先采用对比分析法确定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重难点,然后从语义、语用及语法功能“三个平面”对近义词展开共时辨析,并对多义词和成语进行追根溯源的历时分析。这样便可帮助学习者在充分理解词义的基础上强化记忆,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共时与历时;对外汉语教学;教学策略
一、引言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作为现代语言学的重要奠基人,对二十世纪的现代语言研究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他的《普通语言学教程》是现代语言学发展历程中的一座丰碑,为现代语言学理论系统的建构提供了最直接的支撑。在索绪尔的语言理论体系中,共时与历时的观点是语言研究的重要原则和方法。所谓“共时语言学”,是研究同一个集体意识感觉到的各项同时存在并构成系统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和心理关系;所谓“历时语言学”,是研究各项不是同一个集体意识所感觉到的相连续要素间的关系,这些要素一个代替一个,彼此间不构成系统[1]136。按照索绪尔的观点,一种语言现象总是处在共时和历时的交叉网络中。因此,从共时和历时两个角度去观照存在的语言现象,语言研究和语言应用才有价值和意义。将共时与历时分析的方法用于对外汉语教学,能更好地指导教师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达成学习之目的。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拟从共时存在描写和历时演变分析两个维度,探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的近义词、多义词和成语等词汇教学的策略。
二、共时分析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策略
共时性研究是研究语言系统内部各要素的状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因此,对外汉语共时性教学策略就必须涉及到对比分析、语义、语用和功能等方面的探讨。
(一)对比分析把握词汇教学的重难点
对比分析,源于不同语言之间的接触,是将目标语同母语的语言系统进行共时性对比研究,寻找相互之间的异同点,揭示各自的本质特征。目标语与母语的相似部分少干扰,易掌握;目标语与母语的相异部分多干扰,难掌握。教师将学生的目标语与母语加以比较,可以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所在,预测可能出现的错误,从而更好地组织教学。
1.对比分析的预测功能有利于对外汉语的教材编写和课堂设计
只有教师在深刻了解自己所教语言和学习者的母语之后,才能编出好的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增强教学的预见性和针对性。同时,它也能“帮助学生减少学习中的盲目性、增强自觉性,有利于他们排除母语习惯的负迁移作用,发挥正迁移作用,从而达到正确运用外语的目的。[2]1”比如:汉语中有许多兼表“从事某职事”和“承任该职事的人”这两种意义的双音节词,例如:导演、指挥、看守、督查、编辑、翻译等。这些双音节动词能够较为自由地将动作转指为施动者,通常不需要在形式上作标记,这与较为能产的派生语言不同,如,英语中有大量的构词前、后缀,动词将动作转指为施动者时,通常要加“-er”或“-or”,因此汉语中许多兼表“从事某职事”和“承任该职事的人”的多义词对应英语中的两个词:翻译:interpret/interpreter;导演:direct/director;督察:inspect/inspector;看守:caretake/caretaker;指挥:conduct/conductor;编辑:edit/editor。许多学习者没能克服母语词汇知识的负迁移作用,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进行了错误的类推,按照母语派生词的结构特点仿造出了导演人、指挥人和编辑人,等等[3]。又比如:汉语中有些成语是和其他语言中的一些成语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的。如“熟能生巧”对应“practicemakesperfect”、“晴天霹雳”对应“aboltfromtheblue”、“趁热打铁”对应“strikewhiletheironishot”,像这些在英语中基本对应的成语,就可以通过英汉对比的方式来增强记忆。再如日语中有很多字形、语义和用法都与汉语基本相同的成语,如:一诺千金、一举两得、泰然自若、温故知新等,对于这类成语,教师应启发学生发挥其母语的正迁移作用。另外,还有一些同字形而不同语义的成语,如日语中用“落花流水”比喻男女之间的相爱相思;“一刀两断”表示迅速地采取果断措施,对于这类成语教师可以提供大量例句,让学生在语境中熟悉并理解成语,帮助他们排除母语的负迁移作用[4]。
2.对比分析的诊断功能有利于对外汉语的水平测试
语言测试通常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语言测试项目进行测试,一般集中在外语学习中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困难的项目。这种困难主要来自外语本身的特殊性或母语与外语的差异点,从而确定测试的重点和难点[5]。比如汉语水平考试(简称HSK)为测试母语非汉语者(包括外国人、华侨和中国少数民族考生)的汉语水平而设立的一项国际汉语能力标准化考试,部分试题的设置就是依托对比分析的理论。对比分析不仅能完善语言学理论体系及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还能更好地为外语词汇教学实践服务。作为一种基本的语言教学理论模式,它的预测功能和诊断功能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从三个平面辨析近义词
所谓“三个平面理论”,是指在汉语语法研究中要区分句法、语义和语用三个平面,而在具体分析句子时又要将三者结合起来的思想。1981年,胡裕树先生在他主编的《现代汉语》(增订本)中率先提出这一理论,指出“必须区别三种不同的语序:语义的、语用的、语法的”。[6]337尔后,文炼、胡附《句子分析漫谈》对此作了进一步阐发,认为“虚词的作用也有语义的、句法的、语用的区别”,并指出“必须区分一般主语(陈述对象)与话题主语(脱离句法控制的话语焦点)”,“独立成分”与“提示成分”都属于语用成分[7]。正式提出“三个平面”这一名称,并从理论上首次进行全面阐述的当推胡裕树、范晓合写的《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8]。三个平面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汉语语法理论上的一个杰出贡献,它在1980年代汉语语法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这一理论视角也用于汉语研究和应用的其他方面。汉语中的近义词是留学生在汉语学习中的瓶颈问题,也是HSK汉语测试的重点内容。下面我们选取汉语学习者在使用中容易出错的几组近义词,从语义、语用、功能三个平面进行共时辨析。
1.辨析语义细微差别
“科学地分别、准确地辨析近义词语义上的细微差别,引导外国留学生从本质上认清相关近义词语义各个方面的异同,是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正确使用近义词的必要前提。[9]”例如:
(1)“感受”和“感觉”:“感受”是内心的活动,“感觉”是除了内心的活动以外还有感觉器官的活动。如,我感觉(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感觉(感受×)有点儿冷。感觉(感受×)这个人怎么样?
(2)“检查”和“检察”:“检查”是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检察”是检举核查,考察(犯罪的事实)。如,应该定期检查(检察×)身体。加强对大案要案的检察(检查×)工作。
(3)“欣赏”和“观赏”:“观赏”是以愉快的心情看,用的是视觉;“欣赏”以愉快的心情看或听,用的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感觉器官,另外还有认为好,喜爱,表示肯定的意思。如,观赏(欣赏√)精彩的杂技表演。大家欣赏(观赏×)他的才华。他的休息方式是欣赏(观赏×)古典音乐。
2.深入语境,区分不同语用色彩
一些留学生因为不清楚词语的语用色彩(感彩、语体色彩)而出现近义词语用偏误,所以学会辨别语用色彩,对学生正确使用近义词会大有帮助。感彩主要分为褒义、中性、贬义。通常带有赞扬、喜爱、肯定等感彩的为褒义;带有憎恨、厌恶、否定等感彩的为贬义;不表褒贬的为中性。如“成果、后果、结果”这一组词,都有“结果、结局”的意思。不同的是,“结果”是指事情发展的最终状态,既可以指好的状态,也可以指坏的状态,为中性;“成果”是指取得的成就或成绩,带有褒义色彩;“后果”是指糟糕的结局、不好的结果,含有贬义色彩。还有,顽强—顽固;机智—狡猾;教诲—教唆;宠爱—溺爱;赞扬—吹捧;果断—武断;团结—勾结。语体色彩分为书面语和口语。例如,“恐惧”和“害怕”,“恐惧”常用于书面语,有一些相对固定的表达“万分恐惧”、“恐惧不安”等;“害怕”多用于口语,“害怕天黑”、“害怕考试”。再如,高兴—愉快、长处—优点、小气—吝啬、还是—依然。
3.区分词性和搭配对象,通过组合关系认知语法功能
词性不同,词语在句中位置不同,语境搭配也就不同,因此,帮助学生区别近义词的句法功能是词汇教学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比如:
(1)“忽然”和“突然”:在动词前可以相互替换,“突然”是形容词,既能作定语,也能作补语;“忽然”是副词,就没有这种语法功能。如:突然(忽然√)下起雨来了。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忽然×)。
(2)“清楚”和“清晰”:“清楚”是动词也是形容词,且可以重叠;“清晰”只是形容词,不可重叠使用。如,耳机的声音很清楚(清晰√)。我清楚(清晰×)他的情况。风景看得清清楚楚(清清晰晰×)。
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过程中,除了注意区分词性,还应抓住词语的搭配对象来指导学生辨析近义词。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规律性的词语组合,指出近义词在搭配上的不同特点,进而帮助学生确定近义词的语义范围,使他们在使用过程中体会近义词之间的差异,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提高近义词使用的准确性。例如[10]:
(1)“期望”的对象在未来;“希望”没有这个限制,且可以作“有/没有”的宾语。
(2)“从未”否定说话以前的动作和情况,常与“过”搭配使用;“从不”表示对意愿的否定,可以否定说话前和说话时的动作、情况。
(3)“消除”的对象为抽象的事物,“清除”的对象多为具体事物。
三、历时分析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策略
历时性研究是关注同一语言要素或关系,在不同时间层面上的状态以及状态的演化。虽然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内容主要是现代汉语的词汇知识,但是由于现代汉语共时层面的某些词汇特征源自有规律的历时演化,词语现代的含义与古代的含义之间都具有深刻的历史渊源,所以不论是词汇研究还是词汇教学,都应力求沟通古今,了解词义的演化过程。将词语的历时演化与共时特征联系起来,能使学生较为全面地了解词语。提高词汇习得质量,减少反复机械记忆的负担,许多因字面意思而引起的困惑也可以得到解决,真正提升语言学习者的词汇能力。
(一)源流关系梳理强化对多义词语义理解
在汉语词汇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对词语现代使用情况作细致描写外,还要对词义的来源及其发展变化进行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旧词语的消亡,新词语的产生,词汇演化是历史必然。同时,作为新词语产生的一种方式——旧词赋予新义,也是汉语词汇历史发展的重要表现形式。一些词语常常由单义发展为多义,让词义内涵更加丰富,使语言可以更经济高效地运转。因此,在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中,我们应以一种发展的眼光,从历时的角度去探索词的意义,进行词源教学,寻觅具体词的来龙去脉。分析不同义项间的源流关系,才能拓宽词汇教学的思路,增加学生的词汇知识,加深他们对词义的理解。需要指出的是,在课堂上讲解词语的产生和词义的具体演变过程是没有必要的,但是对外汉语教师可以利用词义演变的规律来引导学生进行义项归类,从而强化对汉语多义词的理解性记忆。在词典中,多义词的若干义项逐个排列,但实际各个义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它们有的是词语最初的本义,有的是最常用的中心义,还有的是通过派生出来的引申义、转义或比喻义等。因而,在本义与派生义之间,或多或少都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就构成了词义的历时演化。以“老”为例,《说文•老部》:“老,考也。七十曰老。”我们可以认为,“老”字的本义为“年龄大”。在《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中,“老”共有17条义项[11]:①<形>年岁大(跟“少、幼”相对):~人|~大爷|他六十多岁了,可是一点儿也不显老;②老年人(多用作尊称):徐~|敬~院|扶~携幼;③<动>婉辞,指人死(多指老人,必带“了”):隔壁前天~了人了;④对某些方面富有经验;老练:~手|~于世故;⑤<形>很久以前就存在的(跟“新”相对,下⑥同):~厂|~朋友|~根据地|这种纸烟牌子很~了;⑥<形>陈旧:~脑筋|~机器|这所房子太~了;⑦<形>原来的:~脾气|~地方;⑧<形>(蔬菜)长得过了适口的时期(跟“嫩”相对,下⑨同):油菜太~了;⑨<形>(食物)火候大:鸡蛋煮~了|青菜不要炒得太~;⑩(某些高分子化合物)变质:~化|防~剂;⑪<形>(某些颜色)深:~绿|~红;⑫<副>很久:老张近来很忙吧,~没见他了;⑬<副>经常:人家~提前完成任务,咱们呢;⑭<副>很;极:~早|~远|太阳已经~高了;⑮<形>排行在末了的:~儿子|~闺女|~妹子;⑯前缀,用于人称、排行次序、某些动植物名:~王|~三|~虎|~玉米;⑰(Lǎo)<名>姓。研究表明:辞书义项的排列基本上可以反映出词义演进的历史。下面我们就从“老”的本义出发,分析《现代汉语词典》中所列的这些义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词源与义项归类相结合的方法,对以上17个义项进行归类分析。通过义项归类,学生会发现通过①能推出②,进而再推出③。这些义项的共同语义特征是“年龄大”,引申含义是“经历时间久的”。再以这一特征为联系点,可以推出⑤⑥⑦⑫,又因“经历时间久”,而导致“程度、状态发生变化”,从这一联系点上,又推出⑧⑨⑩三个义项。接着指出,“老”字作为形容词,经常与名词搭配,构成名词词组,天长日久,在词组凝固成词的过程中,前面的修饰部分“老”发生虚化,由一个词变成了一个语素,[12]词缀“老”(义项⑯)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然后,教师再补充对学生而言的新信息,如④⑪⑬⑭⑮,让学生自行归纳整理。[13]语言是一个开放、不断变化的系统。社会的发展、新事物的产生,人的思维不断精密化等,都会在汉语的词汇中留下痕迹。尤其面对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对外汉语教师的课堂词汇教学不可能涵盖所有,包括一个词的所有意义。因而,指导学生运用词源与义项归类相结合的方法来自主学习多义词,能够做到触类旁通——充分利用词语本义,构建一个动态发展的词义脉络,结合词源学习与义项归类,准确掌握和灵活运用更多的多义词。
(二)追根溯源识记成语
汉语成语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的,每一个成语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因而,对成语进行追根溯源,不但能让学生很好地掌握成语的意义,也能让他们在成语教学中学习中国文化[13]-[14]。在成语教学中,把成语的“源”介绍清楚了,其引申义、比喻义也就一目了然了。比如:守株待兔、瞎子摸象、拔苗助长、掩耳盗铃、塞翁失马、愚公移山、黔驴技穷、精卫填海、狐假虎威等。这些成语都具有极强的故事性,采取播放短片或讲故事的方式来阐释成语的深层含义,可以帮助学生增进理解,加强记忆。例如“守株待兔”[16]218,我们常用这个成语来比喻不主动努力而心存侥幸,希望得到意外收获的现象。通过探索和分析成语的来源,既可帮助学生掌握“守株待兔”的含义,也能助其明白“只有踏踏实实地付出自己的劳动,才能有所收获”的道理,从而受到中国文化的熏陶。此外,许多成语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呈现出了明显的模式化形式结构,“依据一定的格式,通过改换某些构词语素,便可引入一系列同格式的成语。教学时可依据这些具有派生能力的格式,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新成语。”[17]如在讲授“弦外之音”这一成语时,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之”,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助词“的”。相同结构的成语还有“莫逆之交”、“前车之鉴”、“惊弓之鸟”、“等闲之辈”、“用武之地”等,根据这一模式化形式结构,学生便可推导这些成语也都是定中式名词性成语,这既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使其准确应用相同结构的成语,又加深了他们对词义的理解,强化了记忆。
四、结语
在索绪尔理论体系中的共时和历时观点的指导下,通过对词语共时的描述和历时的追溯,加深了我们对词语特征和规律的认识,也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当然,在理解“共时”与“历时这两个语言学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时,也不能机械地将二者对立起来。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要注意结合词语的共时特点和历时演变,在教学活动中,要认同二者之间的辨证统一,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情境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通过对比分析掌握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语义、语用和语法功能这三个平面入手展开近义词的共时辨析,有选择性地对多义词和成语进行追根溯源,帮助学生强化词汇的理解性记忆,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瑞士]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
[2]何善芬.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张博.汉语词义衍化规律的微观研究及其在二语教学中的应用[J].世界汉语教学,2009(3):355-368.
[4]王美玲.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5]张利.浅析对比分析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27):76-77.
[6]胡裕树.现代汉语(增订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1.
[7]文炼,胡附.句子分析漫谈[J].中国语文,1982(3):161-167.
[8]胡裕树,范晓.试论语法研究的三个平面[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1985(2):7-16.
[9]刘雅文.对外汉语教学中近义词辨析的若干对策[J].新西部,2012(12):159-166.
[10]杨寄洲,贾永芬.1700对近义词语用法对比[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7.
[1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2]郭作飞.汉语词缀形成的历史考察——以“老”、“阿”、“子”、“儿”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4(6):50-56.
[13]程天添.原型理论视野下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以“老”为例[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9):143-144.
[14]祝东.论诗词读诵吟唱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3(4):149-152.
[15]杨光.论土家族民间文化对外汉语教学的内涵与途径[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3(6):105-107.
[16]季静,王增坤.中国成语故事[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6.
关键词: 语义韵律理论汉语近义词搭配语义
一、关于语义韵律理论
语义韵律问题,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语言学界尤其是词汇语义学、词典学研究比较重视的一个新课题。语义韵律又叫语义协调,是英国学者Sinclair,Louw等从英国语言学家弗斯的语音学中借鉴来,运用到词汇语义学和词典编纂中的一个概念。语义韵律是一种特殊的搭配现象,它是指某些词语由于经常同具有某种语义特征的语言单位共现而产生的一种语义特征。语言中所有的词语都被限制在一定的搭配中,一词语总是和其他某些具有特定语义特征的词语组合,处于一定的形式和语义的结构式中。理解韵律结构的构成部分及其关系,对于把握语言词汇和结构的深层语义信息具有重要作用。
除了弗斯的音位分析理论外,语义韵律的研究还得益于语境理论搭配研究的深入发展。语境研究和搭配研究是英国语言学家在语义研究方而取得的宝贵成果,与严格区分形式和语义的观点相对立。
英国语言学家重视文化和社会的背景。伦敦大学波兰裔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对原始文化调查时认识到语言同社会、文化息息相关,需要重视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他认为,词是工具,意义是工具的使用,语义与所指的物质特征没有关系,而与词的功能有关系。他还提出了“典型语言环境”的论说,提出在分析典型语言环境时要注意以下因素:篇章本身的内部关系、语言环境的内部关系与环境的特殊组成成分之间的分析性关系。值得注意的是,弗斯不像马林诺夫斯基那样只注重词语的功能和应用,他不仅分析了词的所指意义,而且说明了词语的搭配意义,词的一部分意义取决于搭配。将词语的搭配意义的分析提到研究视野之中,不能不说是一种非常可贵的进步。
搭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描写语言的一种新方法。搭配研究语言单位与其左邻右舍的语言单位的关系,可以说是一类范围较小的语境,是语言系统范围内的语境,是一种对词语等语言单位的语用分析。
语义韵律是一种搭配现象,它是指某些词语由于经常同具有某种语义特征的语言单位共现而产生的一种语义色彩。这种语义色彩可能是积极的、令人愉快的,也可能是消极的、让人否定的,但大多数的词语是中性的。语言中所有的词语都被限制在一定的搭配中,一词语总是和其他某些特定的词语组合,处于一定的结构模式中,合乎所说的“习语原则”或“熟语原则”(习语原则是语言中存在的处于近乎固定形式的组合,其中各构造成分具有单一选择性,但是它们又可以分析为不同的成分)。语义韵律研究通过语言单位间的组合关系来探讨语言单位之间语义的相互影响,从而可以为确定词汇语义和用法提供某种启发。语言单位是一个包括许多类别的概念,包括语素、构词词素、词、固定语甚至语句中的构造成分。共现并不仅仅指某一词语与其他某些词语或其他语言单位在文本中的习惯性出现,它还指该词语与具有某种语义特点的语言单位习惯性出现的情形。共现是一种搭配,搭配根于语义,搭配的双方是语言中已经组合在一起或能够组合在一起的不同的语言单位。
二、运用语义韵律理论辨析汉语近义词
语义韵律是一种搭配现象,它是指某些词语由于经常同具有某种语义特征的语言单位共现而产生的一种语义色
彩。语言中所有的词语都被限制在一定的搭配中,一词语总是和其他某些特定的词语组合,处于一定的结构模式中,也就是我们说的固定搭配。下面我们看看在这种所谓的“固定搭配”的支配下的近义词是如何搭配的,是哪些因素造成了这种“固定”的搭配。
1.我希望老师每天不留作业。
离开故乡三十年了,爸爸渴望早点儿见到我的爷爷奶奶。
2.大家都在教室里说话,很不安静。
老王退休在家,过着清静的生活。
3.这次代表团的到来主要是为了考察工厂的生产条件。
对于造成事故的真正原因,有待进一步调查。
4.她怕家里的人知道这次考试的结果。
酒后驾车必然后造成不良后果。
5.对不起,我们不能采纳你的建议。
领导采取了不同的态度,对这两个人分别对待。
上面五组十个句子,分别选取了五组近义词,在不同的句子里只可以选择甲词语而绝对不可以使用乙词语,除了词语本身的细微差别,我们从语义韵律学的角度分析下这些所谓的固定搭配。
“渴望”和“希望”都有“想要”的意思,但是意义的轻重有区别。“渴望”程度较高“十分迫切”语义较重,我们常用“渴望爱情”“渴望幸福”等,在这个句子的语境中,三十年不见的父亲母亲,必然是一种十分迫切的态度,所以选择了“渴望”。“希望”则是一般的想法、意愿、要求,和渴望相比程度较低,我们常说“希望破灭”“充满希望”“饱含希望”等。可见,在连贯的语言环境中,语义的轻重对于近义词的选择有着重要作用。
“清静”与“安静”都有形容词用法,但语义侧重不同。“清静”侧重于不嘈杂、无干扰,更多用于人为状况的描写,强调的是人整个身心的感受;“安静”侧重于没声音无吵闹,多用于自然环境的表述,如“考场、教室”等。前一句中“大家都在说话”已明确教室很吵闹,所以用“安静”,而后面一句退休以后的生活,是一种老王的追求,含有人为因素,所以选择“清静”。在这组固定搭配中,不同的语义侧重点在词语的选择过程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考察”与“调查”都表示“为了一定的目的,深入实地,仔细查看”。但“考察”适用于相对比较重大的事物,目的是探求事物的本质,带有科学研究的性质,使用范围较窄,像“科学考察”“资源考察”等均属“考察”之列;“调查”是以弄清事实,查出事情的来龙去脉为目的,适用于各类事物和人,使用范围较大,比如“进展情况”“人口数量;“客观效果”等都要用“调查”。在连贯的语句中,由于近义词适用范围的不同造成了这两个近义词的不同搭配。
“结果”“后果”都有“事情发展的最终状况”的意思,但感彩不同:“结果”泛指最终状况时,可以指好的结果,也可以指不好的结果,是中性词,“考试”“比赛”“化验”“检查”等都用“结果”来表述。而“后果”在指事物发展的最终情况时,则侧重指事物发展的不好结局,多用于消极方面,如“事故”“战争”“饮酒”“谎言”等。语义色彩的不同在词语的搭配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而语义色彩的不同完全符合语义韵律学的概念。
“采取”与“采纳”都有“选取”的意思,但二者的语境搭配不同。“采取”强调的是“取用和实施”搭配的对象常是“措施”“行动”“态度”“方法”“手段”等;“采纳”强调的是“接受”,搭配的对象常是“意见”“主张”“建议”等。
参考文献:
[1]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王泽鹏.语义韵律理论[J].上海: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VOL16,(4).
关键词:学习者语料库 语义偏离 负迁移
一、引言
语料库语言学通过研究大量真实语料而揭示语言规律(何中清,彭宣维,2011)。语料库语言学区分为语料库驱动研究与基于语料库研究两个方面,前者倾向于通过语料库证据,提出新的理论框架,而后者则倾向于通过语料库证据,证明或者修正已有的理论或者假设(卫乃兴,李文中,濮建忠,梁茂成,何安平,2014)。本文中采用的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语料库语言学的发展得益于各种语料库的建设,其中一种重要的语料库便是学习者语料库。1999年完成的中国学习者语料库(CLEC)为中介语的对比研究提供了大量真实可靠的证据(刘艳芹,李卓,孙承荣,2015),通过将学习者语料与本族语语料对比,分析目标语的典型性和学习者偏离。本研究选取近义词“people”与“person”作为研究对象,从学习者角度分析偏离现象及其原因。该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中国英语学习者的学习指导中,也可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教学重点的建议。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中国英语学习者“people”与“person”的使用情况为研究对象,据此选取RawClec为观察语料库,同时本族语料库BNC为参照语料库。分别在该两个语料库中搜索“people”与“person”的单数与复数形式,对比两个语料库搜索结果,分析中国语言学习者两次的单复数使用错误,并作出符合本族语者使用习惯的学习指导。
三、研究成果
(一)中国英语学习者对“people”单数形式的使用
在RawClec中输入“people”与“person”,查看左三的搭配词情况,观察到不寻常搭配词“a”的出现较为高频,如表一所示:
表一
据此数据表,可以推断出一定数量的中国英语学习者有可能将“people”用来表示单个的人,检查其语境确认意义,输入“a people”,得到语境(如表二所示)。
表二
观察语境信息,发现从RawClec语料库中提取的“a people”存在单个人的意义,译为中文即是“一个人”。在BNC中检查本族语者使用方法,搜索“a people”,虽然得到该语料,但是提取语境信息分析意义之后,结果显示并没有表示“一个人”的语义存在。提取BNC中100份“a people”的语境信息观察,结果表明95%的“a people”都可被认为是国民或者民族的意义,代表的是一个整体,而并非个人,同时在余下的5例中,“people”都是出现在如“a People’s Union of Economy”的组织名称中。因此,可以认为,本族语者倾向于将单数“people”处理为集体词,“people”本身就带有复数意义,它与“person”的关系便在于“people”是“person”的复数,而中国英语学习者将“people”处理为单数意义,是学习中发生的语义处理错误。
(二)中国英语学习者对“person”复数形式的使用
在初步通过两个语料库对比研究之后,发现“person”的基本用法都是单数意义,表示单个的人,分歧存在于其复数形式“persons”的使用上。RawClec中“persons”的出现次数为208次,占据“person”不计语法形式出现次数的25.304%,而在BNC中仅为16.183。
表三
RawClec
BNC
表(三)为截取的部分语境信息。通过分析“persons”在两个语料库语境中的具体意义,发现两者的分歧并不在于该词本身的意义,而是该词的语义韵,即语言使用环境。中国英语学习者通常将该词使用在日常用语中,而本族语者通常使用较为正式的词汇来形容,他们将“persons”用于正式语体中。通过研究,可以推测中国英语学习者在不同语境中误用了“person”的复数形式“persons”。
四、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本族语者认为“people”是“person”的复数用法,而“person”的复数形式“persons”应用于正式语体中;而中国英语学习者混淆了该对近义词,认为该对词语是可以互相替换的语义关系。
这种现象的发生可以理解为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在中文中,“人”这个词本身没有单复数形式,单复数的意义由其修饰语数量词表示,并且没有语境之分,可以多种语境中,如果需要特别点出语境,则可由其修饰语表示,或者替代的词汇。因此,当中国英语学习者记忆中只有两词在词典中的简单翻译“人”时,将很难区分“people”与“person”的具体语义差别,而将中文中的语义理解应用于英语学习中,导致语义理解错误。
参考文献
[1] 何中清,彭宣维.英语语料库研究综述:回顾,现状与展望[J].外语教学,2011(1).
关键词:涉外合同;英语词汇;特征翻译
0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加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也越来越密切。由于英语是国际通用的语言,因此国家间的经济、贸易和文化的交流都离不开英语的作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正式与国际接轨,开始频繁的处理涉外商务、政治、文化活动。这其中主要还是处理商务活动。统计数字显示在众多的商务活动中英语的使用无疑是最为频繁的。涉外商务活动中当然离不开涉外商务合同,使用英语进行编写合同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由于涉外商务英语合同中经常会出现经济纠纷,根源就是文字多义原因导致的,因此对于经常涉足外贸的翻译人员、涉外谈判人员、涉外企业管理人员来说正确的把握涉外英语合同书写中的具体要求是十分关键的。
1 涉外合同英语的词汇特征
涉外商务合同中所规定的内容都是经贸活动内容,规定了中外合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合同在签订后就会立刻生效,双方也就必须严格的按照合同要求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涉外商务合同由于自身的功能性比较特殊因此他与一般的文学和政论文体不同,有着自身特殊的书写特性和规范。涉外合同中要求书写一定要准确,字里行间中表意要清晰,内容要准确无漏洞。规定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否则就很容易在以后的合同执行过程中出现经济纠纷等事件。涉外合同英语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翻译内容必须准确这就要求翻译的概念双方都必须明确,内容条例必须准确,结构必须严谨规范合理。涉外合同的语言特色体现的法律用语中的基本特色因此在书写的过程中必须对使用的词汇,修饰语进行统一规范使用。合同在书写的过程中并不要求英汉两分合同中译文和原文之间的表面一致,而是要求在书写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使用专业词汇,动词、情态词语的使用,缩略词的使用,古词语和外来词的使用必须明确而且符合要求,词语的解释内容要明确不能出现一词两意或是多意的现象。否则很有可能导致双方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现分歧影响双方利益,甚至出现经济纠纷。这对于经贸活动无疑是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而且也不利于我国涉外贸易的蓬勃发展。
2 词汇种类
2.1 专业词汇
在某个学科内部或是某个专业领域有的词汇就是专业词汇。专业词汇由于出现在特殊的文体内容中因此有着自身特殊的含义。涉外英语合同的内容多数都是国际间的经贸活动,在签订的合同内容中经常会出现较多的专业词汇,这些专业词汇表达的意思与我们平时使用的词语意义不同。涉外合同中主要使用的是国际结算和跨国投资方面的内容,因此我们必须要严格区分专业词汇的意思。在英语中一些词汇在平时的生活中是一种解释,而在特定的场合又称为另一种意思例如collection, tolerance, 这一类单词在平时的生活中是一种意思通常被解释为收集、集合,而在涉外合同中,其意思就大不一样了含义可以解释为征收、托收等等。通常使用来做术语。英语词汇的解释内容也是比较更复杂,在不同的情境中词语的意思也在不停的变换意思内容。英语中的词语通常也表现出在不同的环境中或是不同的语境中的不同意思。例如一些词语在普通的日常应用中解释为一种意思:balance、acceptance,通常含义分别为平衡、接受,但在商务语境中,它们的意思却完全变了。基本要解释为结算、承兑。这就要求我们在使用英语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一定场合弄清楚每个词的具体意思,尤其在商务英语和官方语言中英语的使用应该更加的注意其意思,以免在使用过程中造成误解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2 缩略语
英语当中的缩略词的使用用法在涉外英语,商务英语中的使用比较频繁很多的涉外英语和商务英语都使用了缩略词。例如合同中的价格、支付、以及保险方式多数都采用了字母的缩略词出现在合同中,这样既可以节省字数,节约时间同时也体现了英语语种的独特用法。涉外英语中常见的组织机构或是一些特殊的常见的名词都会使用缩略词,如T(ton吨),N0 (number)CM T CCut-M ake-Trnn剪裁、缝边、镶边的费用等等。这不仅是英语语种的特殊使用方法同时也是国际惯例,国家之间的商务交流已经默认了这些缩略语,因此在涉外英语合同的书写中只有准确的了解了英语的使用方法才能更好的更加准确的做好合同的翻译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法律词汇
由于涉外英语中通常接触的大多是商业文件或是合同,同时还包含了官方的一些重要的文件这就使得很多的涉外商务英语中出现了大量的法律词汇这些词汇与缩略词不同原因就是法律词汇的词义准确,使用过程中比较规范,具有特定的法律意义属于法律文体。涉外商务英语中出现的法律词汇使得文件或是合同的严肃性增强了,出错的几率也相应的降低了,翻译的过程中也使得文件或是合同的翻译呈现特定的意义。比较常用的法律词汇有很多,例如:a limited liability company定期贷款、be deemed承担法律责任、bear the legal liability and responsibility标书、bid蓝本、blueprint违约等。
2.4 近义词
在涉外英语中使用近义词的情况也是比较常见的。近义词的使用多数出现在商务英语的合同中,他们常常与合同匹配使用。由于合同的本身就有一定的法律性质因此对于使用英语近义词也体现了涉外英语的所具有的法律性。合同用词比较严禁。由于近义词在涉外商务合同中使用的比较频繁,同时还可以保证合同原文意思的完整性,准确性,以及避免合同的意思的曲解保证了翻译出的合同与原文的意思相同,没有较大的出处。涉外商务英语中很少使用的近义词在英语中和汉语中的大概意思相同。涉外商务合同中使用英语近义词的目的就是为了保证这些词义中近义词之间存在的差别以保证一句话中出现了多个近义词,但是在语义的翻译过程中要翻译出相应近义词的差距,保证语义的完整性,以达到整句话的内容详细完整。
很多的英语近义词在使用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意思相同但是在表述的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表达方式。一些词语例如施工、实施、操作可以近义为执行。使得文章既能够表达出意思同时也能符合合同的严谨规范正式的要求。一些近义词在使用的过成中也可以根据不同的语境进行适当的意思转换以达到更能符合原文意思的目的。
2.5 介词
对于汉语和英语在使用介词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同的差别。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的数量较少使用时注意的地方较多,但在英语中介词的数量却很多同时也表现出了较多的用法。汉语中由于缺乏一定的介词在进行汉译英的过程中就要对英语部分添加一定数量的介词以保证翻译完成的英语在逻辑关系和书面意思上同汉语意思是相同的。对于汉译英的过程中就是添加一定介词的过程保证原文与译文在逻辑和意思上是相同的不会产生较大的差异。同时我们也必须考虑到涉外商务英语在使用介词时的习惯。按照英语的语言的习惯进行表达更能很好的将文字的意思表现出来而不会出现异议。例如:
The balance shall be settled upon the arrival of the goods at the port of destination.
这句英语的译文:货到目的港后即得付清余款。
该句中用到upon而不是on或 in或是after,这是因为英语中的after的含义对于时间的界定比较模糊没有明确的规定出明确的时间界限。这就有可能在签订的商务合同中出现利用词义模糊而出现拖延付款期限的问题放生。很好的避免和商业合同中的纠纷。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合同来说他是一种带有法律性质的文书,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求一定要将意思表达清楚、准确、完整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涉外商务合同作为一种法律文书,措辞准确严密,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研究涉外商务合同的词汇特征,正是研究合同英语在词汇层面所表现出来的独到之处,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恰当、得体、准确地使用涉外合同英语。因此,在合同翻译时,要求翻译者不仅具有较高的语言修养以及经贸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而且更须深刻理解合同英语与其他专门用途英语不同的文体特征,并不断地进行有关的翻译实践,本着严谨的工作态度,以确保合同语言的准确、严谨和规范。
参考文献:
[1]刘法公.商贸汉英翻译的原则探索[J].中国翻译,2002(1).
关键词:高中英语;短文填词;教学策略;方法与技巧
短文填词是高中英语测试较为常用的训练方式之一,需要学生通过语篇理解,将最为恰当、适合的词汇填进相应的空格里,使得残缺的语篇成为逻辑通顺的完整短文。在短文填词的过程中,虽然绝大部分靠的是学生的知识积累,如词汇量以及语法和语言知识基础等,但是从历年来短文填词的趋势和特点,我们可以看到,其实存在许多策略和技巧来提高答题的效率和准确率。下文中,笔者先从短文填词的基本特点入手,然后就具体有效的教学策略进行论述。
一、短文填词基本特征及解题过程
短文填词又称障碍性阅读,顾名思义,指的是出题人刻意挖去一些关键词汇,造成语篇的不完整,然后需要学生通过自己的语篇与句意理解和推敲,要将恰当的词汇补充完整的一种较为常见的考题类型及训练手法。重点考查学生的单词拼写、语言基础知识、语篇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在考查词汇的同时也考查学生读与写的能力。考生必须在理解短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短文主旨大意,运用所学语言知识填空,使短文语篇完整。在短文填词中,学生除了要有一定的词汇基础和语法知识基础外,还应具有一定的推理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甚至学生要有一定的读与写的能力。
1.基本特征
短文填词的题材涉及领域较广,其中包括文化体育、人物史地以及风土人情等,但是从近年的题材来看,议论体裁与学生生活相关话题的短文较多,并且都富有启示性或哲理。其考查方式有三种:首字母提示、汉语提示、语境提示。其中前两种各考查3~4个,语境提示考查2~3个。一般答案具有唯一性,而且每个空格根据提示用一个单词的适当形式填空。短文填词与阅读理解最大的不同在于它的不完整性,它要求考生从自身对不完整文章的理解出发,根据语境和搭配,拼写出恰当的词,从而对文章的本来面目进行还原,使文章变得完整通顺。
2.一般解题过程
就短文填词的解题过程来说,一般流程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通读全文,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其次是通过关键词锁定,寻读文章的具体信息,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在最短时间内初步确定逻辑关系;理解细节,抓取对答题有帮助的信息;根据上下文语境及句子结构分析,对词义进行推导和猜测,加深对相应文段的理解;然后是简单推理判断的进行,如找固定搭配,尝试在脑海中形成空格处词汇,可以用笔记录下来;接下来,掌握文章的基本逻辑以及结构,尝试去理解和解读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态度;理解文段的文化信息,进行词汇选择。这一解题过程具有模板的性质,遇到一般结构的短文基本都能适用。
二、有效教学策略、方法与技巧
无论哪种阅读技能和做题方法,其实都是基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扎实的语言基础之上,只有从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入手,才使稳步提升学生利用英语获取基本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建立在一般解题步骤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就短文填词的有效教学策略及方法与技巧进行着重论述,以供参考。
1.词汇分类教学的有效进行
词汇是基础,我们根本无法想象词汇贫乏的学生能够一直在短文填词中通过运气获得高分。因此,作为教师来说,应从微处着手、从细节做起,以单元或是模块为基本单位,将章节中的近义词、反义词等进行归类整理,让学生能够正确区分近义词以及能够很快通过反义词的特性做出高效推断,遇到有同义反复或是绝对矛盾的题型时能够更加快速地找到正确答案。老师甚至可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对词汇进行归纳总结,如同义词的辨析:celebrate庆祝,congratulate祝贺;hungry饿,starve饥饿;disturb打搅,bother打扰等;形近易混词的区分:quality质量,quantity数量;similar相似的,familiar熟悉的;adapt适应、改编,adopt收养、采纳等。
再者,对学生判断词性与句法功能方面要求更加细致的理解和分析判断。如:1.名词:考查可数、不可数,可数名词的单复数形式,名词的所有格。学生常见错误是:(1)忽略名词的复数形式或不规则变化。(2)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区分不清。特别容易忽略名词的单复数,知道了名词的单复数,有时特别容易拼错,尤其是一些可数名词单复数的特殊变化,以及动名词之间的转换。2.动词:考查时态、语态、非谓语及动词形式的不规则变化等。平时学生常见错误:(1)不清楚动词的正确形式。(2)忽略时态或语态。(3)忽略非谓语动词形式。3.形容词、副词及其区别:simple―simply;possible―possibly;practical―practically等,实际的常见错误:(1)形容词、副词的选择不当。(2)不清楚形容词、副词的比较级、最高级形式。4.数词:主要考序数词。容易拼错的序数词。5.代词:考查代词的主格、宾格、形容词性和名词性物主代词、反身代词、不定代词、关系代词等。6.常见短语的掌握(兼顾介词)。
2.准确把握句子逻辑关系
除了词汇的分类教学外,还应注意句子逻辑衔接的有效教学。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应首先就不同的连接词或是连接相同句子进行比较,观察产生的意义有何不同,进而掌握相应句子的逻辑关系。在平时阅读中,教师也可以对学生进行指导,鼓励学生发现句子与句子或者是段落与段落之间连接词的具体使用情况,并尝试对连接词进行归类和总结。比如:and,what’s more, in addition, as well as,besides表并列; because, so that, therefore, as a result表因果; while, on one hand…on the other hand表转折或对比;all in all,in conclusion表总结等。如In(85)conclusion, sport is good for your health and happiess,and for society(2011年福建省)。常见从句的掌握,一般以考查从句的连接词为主,而宾语从句、定语从句及时间状语句的连接词出现的频率较高(兼顾连词)。如In addition ,(82)when it comes to practicing our musical instruments…(2010年福建省)。一旦学生明白了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在理解文章主旨时就能更加清晰明了。
3.策略应用与方法指导
由于时间有限,做短文填词的速度一定不能太慢,否则极有可能耽误后面的书面表达题。正常情况下,我们要求8分钟内完成,这一要求对于那些基础较弱的学生来说,可能有些困难。因此,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纠正不良的做题方法及习惯外,还应进行有效的策略教学,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完成题目。在平时教学中,可以通过初步引导学生对细节文字进行理解和概括,培养其分析概括、归纳演绎的能力。尽量达到不忽视细节,又正确把握中心思想的能力。如下是几种常用解题技巧的教学策略:首先是前后呼应法。做短文填词时,应始终抓牢文章的框架和结构,通过“双语境”进行判断和理解,大语境指的是全文的中心及基调,小语境指的是前后句子的构成语境,然后再通过“前有伏笔,后有呼应”的思路进行答题。
如Many of us were raised with the saying “Waste not, want not.” None of us, (76)h ,can completely avoid waste in our lives.(2014年福建省)大语境是Waste not,小语境是avoid waste,通过“前有伏笔,后有呼应”思路,再通过句子成分分析,不难发现该题应该用adv,根据句义含有转折关系,又要以h开头的单词,前后都需要使用符号隔开,所以自然而然会想到however,而不是but.对首字母提示题:首先要注意句子成分的分析,得出该空在句中作何成分,结合空格前后的句意进行推理与判断,进而考虑词意与词性,或固定短语和习语。在这一策略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在日常教学或训练中加强学生的敏感程度,有层次地挑选具有代表性的语篇和结构专门对学生进行前后呼应法训练。
其次是逻辑关系的教学和应用。比如,在短文填词题中,一般“but/and”前后常会设题。因此,如果文中出现“but/and”的话,应立即联想到前后关系,这种情况下,只要知道一方语意,便可以轻松推出另一方意思。如2015年龙岩市质卷80题:Every time I_____(不及格) in my exam and began to lose heart.对汉语提示题:应首先注意词性,一般主要考查n,v,adj,和adv为主,同时要注意这些实词的句法功能。若n要注意单复数和它的可数与不可数;v则要注意时态与语态及非谓语形式;adj修饰n作定语,或者放于系动词后作表语;adv修饰v,adj和adv,等等,要很好地观察与分析,这样可以使短文填词的汉语提示题达到很好的效果。就本题而言,通过句子成分分析,不难发现缺谓语v,当然要选择v,v就要注意时态与语态及非谓语形式,再由and began暗示出时态特征,故填failed.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提醒学生,一旦遇到表转、对比或是并列、如but/and的词,像however,whereas,yet等,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在确定语境和逻辑关系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同样的处理方式;
再次是绝对矛盾法。绝对矛盾法主要着手于句子前后的词性与词义,如果存在词性相同时,即绝对矛盾或是对立的话,那么,正确的词性大多会在对立项中产生,至于究竟选用哪一种词性,则需进一步的推敲和判断。如We must keep reminding(82)ourselves(自己)that it is easier to get into something 83 it is to get out of it. (2014年福建省)。对语境提示题:一般情况首先要考虑的是prep,同时注意其prep与v,或者n之间的搭配;如果prep不可以用,就应该考虑conj,当然conj后面要接句子,如果还不行,那么就考虑pron,当然pron指代何人或何物要清楚;如果还不行,那么就要找语境和固定短语或习语。本题如果第一首选prep,因后面是句子,所以不行,产生矛盾,只能是conj后面接句子,又因为本句前面有形容词比较级easier作暗示,说明应该使用than与之对应,根据其句义,正好符合句子的要求。
最后一个常用技巧是同义、近义词复现法。同义、近义词复现是语篇中常见的现象,主要是为了强调某一观点或意思,但是又不想重复运用某一个词或短语。在短文填词题中,同义词或近义词短语的位置很容易找到,碰到这种情况,无须过多推理,只需确定什么地方出现过同义或近义词复现,从而找出相应恰当的词就可以了。
解题技巧:
(1)跳过空格,通读全文,把握大意。(2)复读短文,结合语境,确定词义。(3)周密分析,上下兼顾,确定词性。(4)依据搭配,遵循语法,正确拼写。(5)全面考虑,仔细检查,不忘大小写。
只要掌握方法与技巧来解答高考短文填词题,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能提高学生学习与探究的能力,同时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与老师的教学难度与压力,再者还能节省高考的考试时间,达到最佳的考试状态。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哪种做题技能,其实都是基于课堂教学中学生扎实语言基础之上的,只有从课堂教学的方法与策略入手,才使稳步提升学生利用英语获取基本信息以及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短文填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综合利用分类整理、归纳演绎等多种方法,进行策略技巧教学及训练,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更好成绩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及素质以及教学质量,争取为高中英语课程教育改革做出应有的贡献和努力。
参考文献:
1.连明霞.高中英语语块教学调查分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3.
2.黄燕蓉.“以导引学以练促学”教学模式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福建师范大学.2013.
3.张素琼.高中生模糊容忍性与英语短文填词任务表现的相关性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3.
4.何方平.思维导图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3.
5.谢津津.温州普通中学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3―0061―01
西北地区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基础普遍较差,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不正确。由此导致在语言学习的各个层面都会出现很多问题。其中,词汇学习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
一、西北地区英语专业学生词汇学习现状及问题
1. 英语词汇量严重不足。我国高中毕业生的英语词汇量要求是掌握3000-3500个英语单词和400-5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但是一般学生很难达到这个标准。西北地区学生由于教育水平和师资水平落后等原因的影响,掌握的词汇量更少。而词汇是构建语言的基本单位和材料, 是理解语言和表达语言的基础。词汇掌握不好会使语篇能力的培养失去基础,无从谈起。因此,词汇量的匮乏直接导致西北地区英语专业学生在英语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方面整体水平低下。
2. 英语词汇掌握深度不够。笔者接触的很多英语专业的学生所掌握的英语词汇仅停留在知道其读音、拼写和某一个常用的词义。对单词搭配、习惯用语、固定搭配等方面内容的学习重视不够。随着大学阶段学习内容的加深和知识范围的拓展,这些问题造成的后果就更加严峻地凸显出来,使学生英语语言各个方面技能的提高成为不可能达到的目标。
3. 缺乏学习英语词汇的有效策略和习惯。通过调查,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方法单一、渠道单一。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渠道是英语精读课,学习的方法是上课听老师讲和课下专门背单词,且只记单词表上的发音和释义,不知道学习单词应该重点学习哪些方面的内容,更不知道区分高频词、低频词及采取相应的学习策略。几乎没有学生会针对所记单词专门去查阅纸质词典。不会对近义词或有联系的单词进行辨析,不清楚词与词的意思及用法和区别。因此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效率及其低,很多情况下学了跟没学一样,等于白学。
二、采取的对策
1. 拓展学习渠道,提高词汇量。英语学习作为一种语言学习和其他学科相比有其特殊性,需要学习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合适的语言环境有利于学习者语言水平的快速提高,在不具备相应语言环境的情况下学习者可以创造虚拟的语言环境,让自己尽可能多地接触所学语言。因此,英语专业的学生应该首先明白英语学习主要靠自己,而不是在有限的课堂内。在课外,自己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根据自身情况和特点开展自主学习。
在英语学习中,词汇学习是不能和其他方面的技能割裂开来的,而是贯穿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除了在课堂上通过精读、泛读、听力等课程学习词汇,在课外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词汇。例如,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取一些精品文章进行精读,学习其中的常用词汇。经常阅读英文原版著作、英文报纸杂志,经常听英语新闻,经常用英语练笔,看原版电影,和外国友人进行交流等都有利于英语词汇能力的提高。在这些过程中,已学词汇得到不断的巩固和深化,新词汇也逐渐由陌生到熟悉,词汇量也得到扩充,英语语感也得到不断加强。
2. 在使用中学习词汇。要提高英语词汇掌握的质量,必须首先明白学习词汇主要学习哪些方面。词汇的学习最终是为了使用,因此对于常用的词汇,应学习其读音,常用的词义、词性、搭配、用法和其他近义词的异同等。因此,学习词汇不能单纯背单词表,应放在句子中,篇章中学,并在使用中学。
以精读课为例,精读课是英语专业学生学习词汇的一个重要渠道。对于需要掌握的常用词汇应把它放在文章中去仔细体会它的意义和用法。同时研读课文时应有词汇意识,使用注意时词汇的意义,语法功能和篇章功能等。不仅要注意刚学的生词还要注意以前学过的词汇,揣摩和体会它们的含义及使用情况。
3. 改进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英语词汇首先应该清楚词汇有高频词和低频词之分。高频词和低频词主要根据单词使用频率的高低来确定。对于使用频率高的高频词,学习者应重点掌握,尽可能全面地掌握这些词的相关知识,包括所有含义、用法、相关派生词,近义词、反义词及其异同等,在使用方面还要达到较高的熟练程度,能在写作和口语交际中能够灵活运用。
关键词: 对口大学生 英语词汇学习 词汇记忆方法
一、专门记忆
近年来,由于各种方法的推行和改革,人们普遍反对运用词典或单词表来背诵单词,认为这是一种机械的死记硬背,费时而没有效果。这是因为传统的记忆法对很多学生来说就是一本单词书、一张纸和一根笔,不停的书写试图使单词刻入脑中。显然这种方法是很枯燥而不足的。然而英语的词汇量很大,总词汇量至少在60万以上,实用词汇量为8000多,基本词汇量为4千。要想提高英语水平,专门记忆单词是非常必要的。这要讲究一定的策略,其中有两点特别重要。
1.注意单词发音,把音和形结合起来。
英语是音形合一的语言,发音对于词汇习得的意义远不止于“读”的方法这一方面。发音有一定规律,词汇拼写也是这样。发音规律记忆可以和词汇拼写结合起来,也就使说,通过读音和音标来拼写单词。这样单词才能记得准确,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听力和口语。经常听到学生反映,在听力过程中,某些单词听了很多遍还不懂,等看到听力原文才恍然大悟;明明背了很多单词,但是却说不出来,这些都是由于不重视单词的发音引起的。因此在记忆单词的过程中,要注意同时记住单词的音和形,这样单词记忆才有效。
2.注意记忆规律,不断复习单词。
认知心理学家对记忆研究的一大贡献是把人类个体的记忆区分为长时记忆和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充分利用有利于人们的长时记忆,也就是说单词在经过短时记忆之后必须经过不停的复习,如此,多次的短时记忆可以转化成长时记忆。给大家提供一种方法,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专门记忆单词,在记忆新单词的同时复习学过的单词,这样每天都有已经转变为长时记忆的单词和新补充进来的要短时记忆的单词。这些形成长时记忆的单词就已经掌握了。
二、词缀法
词缀法是英语构词中最重要的一种。掌握词缀法,可以迅速扩大词汇量。词缀分为两种,即前缀和后缀。加于词根之前的称为前缀,加于词根后的称为后缀。前缀一般改变词义而不变词性。后缀一般改变词性而不变词的基本意义。比如说:
前缀:de-:在现代英语中利用de-构成不少新词,作“离开”、“除去”、“否定”、“倒转”解,比如deplane(下飞机),detrain(下火车),debug(拆除……窃听装置)等。
dis-:表示“否定”、“相反”、“分离”、“除去”等意思。现代英语中借以构成的新词有disadapt(使……不适应),disambiguate(消除……的歧义),disbenefit(不利之处),disproduct(有害的产品),disbound(装订不好的)。
后缀:-ee:加于动词后,表示受事者和施事者,如detainee(被扣留者),interviewee(被采访者),evacuee(被疏散的人员),retiree(退休者)
-ist:可以加在名词或代词后面,构成形容词,意思为“……中的一个成员”,比如:socialist(社会主义者),violinist(小提琴手)。
词缀法是构词法中的一种。从词缀法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了解构词规律,建立单词间的横向联系,可以更有效地记忆单词。
三、单词家庭法
单词家庭法是把相关联的单词归为一个群体,这样可以方便词汇的记忆。这样的家庭可以是:与某物相关的、同义词与近义词等。
1.与某物相关联的。
我们举两个简单的例子说明。
比如说,描写相貌的常用词家族有:beautiful(美丽的),pretty(漂亮的),good-looking(好看的),charming(迷人的),sweet(甜美的),handsome(英俊的),funny(滑稽的),ugly(丑陋的),rough(粗鲁的,粗糙的),ill-looking(面带病容的)。
描写体型的常用词家族成员有:fat(肥胖的),thin(瘦的),slim(苗条的),overweight(超重的),slight(瘦小的),well-built(身材魁梧),medium height(中等身材),tall(高的),short(矮的),big(大块头的)。
2.同义词与近义词。
比如说beautiful的同义词和近义词可以有:good-looking,fine-looking,lovely,pretty,handsome,attractive,fair等。
四、语境法
除了上述所谈到的方法之外,我们还要注重单词的日积月累。不断地阅读英文书籍、观看及收听相关的英语材料这些创设英语语境的方法,都是培养语感、学习单词的好方法。这里以英文阅读为例。在语言学领域有个概念,即语境。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波兰人类学家Malinowski提出来的,他把语境分为三类,即话语环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话语语境即我们通常说的上下文,也就是语篇,这是语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词语生存的土壤。词汇的特征、使用环境和搭配对象都体现在语篇中。只有通过语境,才能记住单词在不同场合的不同含义,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词汇。
以小说为例子,给大家提供一个简单的阅读模式。先选择生单词量少的简写本小说,在阅读过程中首先通过上下文来推测生词的含义,在阅读完成之后,通过查字典确认这个单词在词语境中的确切含义;然后选择生单词量稍大的小说,按同样的步骤进行。通过这种方法,既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习得了英语常用单词。
五、结语
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一项,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只有坚持正确的方法,坚持不懈地学习,才能受到更好的效果。
谁不想做一个学习好的学生呢,但是要想成为一名真正学习好的学生,第一条就要好好学习,就是要敢于吃苦,就是要珍惜时间,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政治哲学大题答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政治哲学大题答题技巧高中政治哲学答题注意事项
①(辨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人生观与价值观、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②哲学道理(世界观+方法论)、哲学原理(世界观)、哲学依据(世界观)、哲学启示(方法论)的区别。
1、是什么:
①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或运用哲学道理分析上述材料:哲学原理(名称+内容)+方法论+联系材料。
②运用具体哲学道理分析:哲学原理(名称+内容)+方法论+联系材料。
③哲学启示型:方法论+原理名称+联系材料。
2、为什么:①哲学依据(哲学原理);
②书本中的含义、地位和现实意义;③归纳材料,提炼要点。
3、怎么办:①含义;
②书本要点;③提炼材料,作为要点。
4、谈认识、谈看法(辨析题):①下判断(正确、错误和不科学);
②正确的部分要论证(运用正确的哲学道理);③错误的部分要纠正(a、摆出正确的道理内容;b、指出错误的实质及危害);④总结一个正确的结论。
政治哲学的答题技巧总结明晰设问,不仅有利于考生明确试题立意与正确理解情境,也有助于考生正确把握主旨,有的放矢地答题。考生可以利用“三定法”即“定知识”“定题型”“定材料”来研读设问,把握设问主旨,清晰试题“用什么材料来考”“考什么知识”“出什么题型”等指向性。
政治哲学主观题的材料往往是对来自生活的时鲜素材的凝练,具有内在的逻辑层次,通常用叙事方式进行描述。考生可通过“句读+分层+关键词”研读材料的句读,把握材料的逻辑层次及其关系,通过抓“关键词”等方法明确“用什么(哪些)材料来考”,从材料中筛选、提取、整合有效信息,提升材料阅读能力。
知识犹如粮食需要颗粒归仓、仓储到位,不能散乱一地、混杂一堆。考生可从宏观上照单元标题——课标题——框标题——目标题的“目录体系法”进行纲举目张式的知识建模,明确知识条目所在的目录层级,把握内在关联,准确定位知识,灵活调取知识。从微观上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三W追问法”精读框(目)题及相应考点,精细仓储知识,这才能更大的解答出政治哲学的原理。
虽然高考政治哲学主观题设问方式多样,总体可概括为“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等常见题型。考生在遵循政治主观题的“有理有据、理据对应、分点作答”答题普适套路的同时,还要注重图表题、措施类、关系类、认识类、原因依据类等题型的一般思路的归纳与梳理。
高中政治哲学具体的答题方法一、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自然界是物质的,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方法论: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②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丶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 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反对主观主义。
三、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①物质决定意识。这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这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四、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①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方法论: 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 ①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 ①要求我们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抓住这几点,高中政治轻松学1.划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像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2.区分易混词──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3.抓住近义词──培养信息转换能力
信息转换能力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能力。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都有一些材料题,要求阅读后完成一定的题目。这种题就属于检测信息转换能力的题目。在这种题目中,往往有一些通俗的词语,其实就对应着我们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课本中的名词概念。重点、中心、关键、首要,这四个名词与主要矛盾就是近义词;主流、大局、方向,这三个名词与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近义词在教学中,对于这些近义词,我们可以在课本上做好旁批,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4.注意对应词──学得灵活
一、巧妙归类,科学识字
记忆其实是一个集理解、认知、存储和再现的整体过程。就拿英语学习中最基本的单词来说,我就十分重视引导学生从它们的不同读音、形态以及表意等进行归类总结,整体认知,将它们在学生大脑中建立起具体的形象和联系,以达到牵一引百、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学习功效。
1.形态归类
小学生的认知往往是形象具体的。因此,在学习新单词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启发联想,引导学生将存在某种联系或者归属某一类别的词语进行归纳总结,这样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身体器官词语:hair,body,head,knee,leg,arm,hand等,常见动物名词:dog,bear,horse,deer,cat,pig,fish等。
2.词义归类
语言都有相通之处,英语和汉语一样也存在反义词、近义词、同音形异字和同形异音词等。我们也可以引导小学生根据词汇意思特点,进行对比、归类和识记,记忆词形的同时还加强了词义理解和用法区分,此乃一举两得之法,可以借鉴。
反义词:love―hate,big―small,high―low,quick―slow,hot―cold,good―bad,succeed―fail等。
近义词:see―look at―watch,much―a lot of―lots of―many―plenty of, stream―river―creek―brook等。
二、设置Free talk,鼓励交流
要想让学生达到学以致用的学习目的,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必须退居为学习引导者,将学习自移交学生,积极鼓励和拓展“Free talk”互相问答的交流活动。比如,在某环节中根据教学内容,牵引出“Free talk”话题,然后让学生根据话题联系新学的单词和语句展开纵深交流。如可通过提问What day is it today?学生回答
It’s Monday.等,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这个问题进行拓宽纵深交流:How many days are there in a week?What are they?What day is the
first day of a week?等。
或者,我们可通过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I have a rabbit/dog/cat,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交流A:I have a rabbit.B:Really?May I have a look?C:How nice!这样的训练已经不是模拟而是现实生活中的信息交流,学生可根据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充分发挥,这对提高英语交流能力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观察和监督,发现错误及时给予纠正,发现优点提出强化和表扬,而对于学生拓展的话题范围不做苛刻的约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由发挥,这样才能树立信心,激发求知欲,扩大学习效果。
试卷比例:
朗读、背诵:10%
作文:20%
语文基础知识:70%
复习重点:
1、字:
(1)看拼音写词语:以书后生词表为主。
(2)选字填空:区分形近字、同音字。
(3)按要求查字典:能够确定字的音部(音序)、部首,余几笔、读音,会组词。
(4)正音
(5)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
2、词:
(1)组词:能够准确区分形近字、同音字,并正确组词;能够正确区分同一个字的不同读音,并组词。
例如:
圈燕
倦雁
(2)填上恰当词语:
例如:
增添的爪子一清泉
锐利的地露出
(3)照样子写词语:
主要类型:
傻愣愣(abb)
干干净净(aabb)
一张张(以“一”打头,后面为量词重叠)
井井有条(aabc)
又松又软(abac)
远近闻名(开头二字是一组反义词)
动静(两个字为反义词)
(4)选词填空:
(5)补充四字词语:以书后生字表为主。
(5)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6)写出近义词、反义词
3、句:
(1)用带点词语写句子:
(2)给句子加标点:重点为冒号、引号、顿号、逗号、句号的用法。
(3)照样子写句子:
(4)改正句子中的错误:
①在括号里写出正确词语:用词不当
②将正确的句子写在横线上:用词不当、缺少成分、关联词语用错
(5)判断是否为比喻句:花骨朵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6)古诗解释:
(7)补充语文园地“读读背背”中的句子
4、段:
(1)排列句序
(2)仿照例子写一段话:
例如:有的……有的……有的
(3)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课内文章)
(4)根据课文内容连线
(5)古诗默写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7)写出课文题目
5、篇:
(1)按要求画词语、句子
(2)说说文章中的一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3)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填空
(4)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5)选择正确答案:考察孩子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对主题的理解
(6)标自然段序号
(7)根据短文内容填表
(8)画出重点句
给家长的建议:
1、请各位家长关注孩子的记事本,按照复习的进度帮助孩子听写八个单元字词,默写规定的古诗(四首55页、95页)以及语文园地“读读背背”的内容。
2、建议家长可以结合孩子8次习作中的问题指导孩子进行片段修改,帮助提高作文水平。
3、请家长每天检查孩子记事本,特别是对于一些口头作业,家长帮助督促孩子落实;对于复习阶段老师留的作业在孩子独立完成,认真修改的基础上,如果家长有时间可以帮助孩子检查。
4、请各位家长对于期末考试中要求朗读、背诵的篇目督促孩子进行练习。
5、家长提醒孩子注意劳逸结合,保证充足的睡眠;提醒孩子准备好学习用具。
期末朗读、背诵考察篇目:
朗读:6、10、14、17、19、2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