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10:35:3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写马的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意象有观念意象及高级审美意象之分,而文学艺术追求的是那种最能体现作家艺术家审美理想的高级意象。在中国古诗人的笔下,马的意象就是“至情”、“至理”的高级艺术形象,并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深远的历史,早在《诗经》时代,马意象就出现在了诗文中,到唐代诗人李贺的诗作中,马的意象频繁出现,并且马的意象在李贺的诗中具有不同的精神内蕴,如“瘦马”的怀才不遇,但仍刚劲执着;“肥马”的平庸无能但仍长期受用;以及“骏马”境况凄凉但仍显豪壮之情.
一、李贺诗中“马”的意象与杜甫诗中“马”的意象的异同
在唐代咏马的诗人中,李贺和杜甫是最具代表性的。据记载,“在李贺的诗中,咏马的特多,径题马诗及句中谈到马的竟达八十三首,占全部作品的三分之一左右”。杜甫的咏马诗虽不算多,可查阅的整篇为咏马且有代表性的咏马诗有12首,[2]但是他的咏马诗不但史料价值高,而且艺术价值也很高。杜甫和李贺同样是写咏马诗,却表达出不完全相同的寓意,且诗歌的表达形式也不完全相同。这是由诗人个性的差别和诗歌创作背景的不同造成的。但是同样强烈的出仕愿望和坎坷不平的仕途又使二人的马诗传达出一些相同的信息。下面就二者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分别论述。
(一)不同的吟咏主题与不同的审美取向
1、不同的吟咏主题
首先,杜甫和李贺同样是写“马诗”,乐观的态度和对仕途的无限向往,表现在马诗上,集中在这首著名的《房兵曹胡马》,他写到: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一般认为是作于开元十八年或二十九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裘马轻狂之际,所以语词矫健豪纵,充满着天地任我闯的睥睨之势。诗歌风格超迈遒劲,反映了青年杜甫锐于进取的精神。但是与李贺强烈的出仕之心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他的仕途坎坷曲折、终不现用。但李贺为人又抱负不凡,自视甚高,在遭逢怀才不遇之下,自然郁结难抒,更何况造成他终生微卑的原因,竟是与之争名者所谓的“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这样的无稽之由。出身高贵却毫无补益,少年成名却不被赏识。
2、不同的审美取向
杜甫和李贺在诗歌创作上的不同首先表现在杜诗多歌行体,诗歌感情充沛。而李诗则一律用五绝形式,诗歌铿锵有力。[4]杜甫所写的十二首马诗中。有7首为七言古体,这七首古体诗中有6首是歌行体诗歌。如《高都护骢马行》和《李雩县丈人胡马行》各有十六句,《骢马行》24句,《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达34句之多。杜甫为何要用歌行体来写马呢?歌行体可长可短的自由形式便于对马进行细致的描绘,并且可以自由的抒情和议论。以《高都护骢马行》[5]为例。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
全诗采用七言句式,句式结构比较自由,较少讲求对仗工整,形式的安排主要取决于内容的需要和抒情的要求。诗歌婉婉道出骏马的来历、志向和遭遇,语言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全诗除了“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一对算是严格意义上的对仗之外,其余的句对都算不上。
李贺的则不同,整组咏马诗都采用五绝,简洁明快,塑造了栩栩如生的马的群像,刻画有力深沉,寄托了诗人的情怀;李贺能写出气势如此壮阔的全诗,实在难得。
杜甫和李贺在诗歌创作上的另一个不同点是杜诗故事性强,李诗抒情性强。杜诗擅于对马进行整体描写,一首马诗就是一匹马的故事。马的形貌、气质、来历、遭遇等等,都交代得一清二楚。
(二)相同的出仕愿望与相同的坎坷仕途
1、相同的出仕愿望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从军行》)道出了中国古代文人渴望出仕的普遍心态。杜甫和李贺也不例外。表现在咏马诗上,杜甫有“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房兵曹胡马》),李贺有“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马诗二十三首·其五》)。
2、相同的坎坷仕途
杜甫先是在安史之乱爆发时被囚于长安,后冒险投奔唐肃宗,肃宗见其忠诚,授予左拾遗。可是杜甫生性耿直,不肯屈从权势,[第一论文 网 dylw.net]多次向统治者提出忠言善谏,不被采纳,后被贬到地方任微职。他一等再等,始终没有等到再被重用的一天。出于对肃宗的失望,他最后辞去官职,举家搬到边地秦州。从此,他的生活越来越艰难,缺衣少食,诸病缠身。
二、李贺对“马”意象写作的继承与创新
从《诗经》开始,“马”的意象就成为中国古诗人抒写的对象,并且赋予了马一种精神品格,如《小雅·车攻》中的“萧萧马鸣,悠悠旆旌”,③写出了马的俊朗,且暗示出英雄的昂扬斗志,又如《楚辞·离骚》中的“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道夫先路”,③则又以“马”的意象来寄寓诗人的壮志,以至到唐代,“马”的意象频繁出现,进而形成了一种写作有关“马”诗的传统,虽然在杜甫的诗歌中也曾经出现有关“瘦马”意象,但却不如李贺笔下的“瘦马”刻画的传神、意境构设的独特。
三、李贺诗中“马”意象的影响与发展
在中国文学史上,继李贺之后,又出现了众多写“马”的意象的诗人。如南宋诗人辛弃疾就是写作马诗最多的诗人,他继承了李贺写“马”意象的传统。游国恩说:“李贺的诗在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晚唐的杜牧、李商隐、温庭筠的诗,都或在意境、或在手法、或在语言、或在意象上受过他的影响。南宋、金元的诗人也 有模仿他的诗歌的。”[6]在辛弃疾的《稼轩词》中,描写了数量众多的动物意象,其中数量出现最多的是“马”的意象。
马意象是李贺怀着一种深沉且特殊的感情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在诗人李贺的笔下,我们所看到的不仅仅是马的形象,而且深刻感受到了该意象背后的独特内蕴;李贺以“瘦马”自比,寄寓忧愤之情,与“肥马”相比,深怀嘲讽之意,以“走马”作比,深表不舍之情,可见,马的意象在诗人的笔下已成为一种人格的显现。不仅李贺,在中国古诗人的笔下,马已经被赋予了一种精神品格,或积极向上或平庸无能或悲惨凄凉。可见,马意象作为中国古诗人的所咏之物,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学写作对象,而且印证了创作者的情感历程并彰显了其人生品格。
参考文献:
[1]王充闾.李贺咏马. [M]中华诗词,2007:57.
[2] 巍立明.古道驰骏马画形寓深悲—浅析杜甫咏马诗 [J ] .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
[3] 杨凤琴.论唐代咏物诗的时代精神[J ]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4.
正是具备了这种海纳百川的雍容气度、自由昂扬的精神风貌,唐诗才能够如此五彩缤纷、百芳绽放。不仅绽放于江南水乡,也回响在长城内外:尤其令人惊喜的是其旺盛的生命力,它在神州边塞疆域的传唱,绽放出一朵硕大的诗苑奇葩――边塞诗。盛唐边塞诗歌创作的繁荣无疑诠释着“盛唐气象”,而连接二者的纽带之中有一条甚为醒目,即丝绸之路。丝绸之路这一交通动脉经过汉代以来的不断拓展,时至盛唐呈现出了空前繁荣的景观。由洛阳、长安经西域通往中亚、西亚、南亚乃至欧洲、北非的这条道路,使得“盛唐气象”在空间上获得了绝佳的诠释。
丝绸之路的繁荣不仅体现出大唐帝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强盛,同时还呼唤了唐代知识分子的激情、热情与希望。可以推测,唐代行走于丝路的诗人当有不少,挥毫于丝路的诗作亦当可观,但不幸的是诗人已不能一一考索,诗作也无法篇篇流传。然而万幸的是,有一位边塞诗人的诗名、诗作流传了下来。他不止一次的西域行旅所留下的串串脚印早已被大漠风沙掩盖,但其创作的诗篇却像一个个音符,伴随着瀚海驼铃,顺着丝路般的五线谱而响彻至今,他的丝路之作足以唱响“盛唐气象”中的边塞之歌。他,就是边塞诗人――岑参。边塞诗篇的壮丽谱写,无疑成就了岑参作为盛唐著名诗人的诗名:然而两次出塞深入西北边陲的经历,更成为岑参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壮举。
岑参(715―770),出生于江陵(今湖北荆州。他的曾祖父岑文本、伯祖父岑长倩、堂伯父岑羲在唐朝都曾官至宰相,他的父亲岑植也仕至刺史。尽管岑参《感旧赋》曾不无自豪地说:“参,相门子……国家六叶,吾门三相矣!”但这些于他而言都是昔日的美谈。岑参幼年丧父,家道中落,凭借自己的刻苦努力,于唐玄宗天宝三载登进士第,被授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一职。他与高适等盛唐的大多数文人一样,都热衷于进取功名,具有热切的入世精神
建立赫赫功业、博取富贵功名是盛唐士人的普遍心理,而入幕边疆塞垣也正是当日文人选取的途径之一
与岑参齐名的边塞诗人高适就由入幕边庭而位至候爵,但文士入幕且仕途畅达如高适者却数不出几人来
然而,理想总是要有的,岑参同样怀揣着如此理想,策马西行岑参一生共有两次西域行旅经历,首次为唐玄宗天宝八载至天宝十载夏的安西之行,第二次为唐玄宗天宝十三载夏到唐肃宗至德二载夏的北庭之行,后一次西行时间相对较长
在岑参现存的400余首诗歌中,两次西域之行的丝路之作约78首第一次34首,第二次44首约占其全部诗作的20%,也正是这20%的诗篇成就了他的边塞诗名
相较于第二次西行,岑参的首次行旅及相关创作似并未引起时人多少注意,且诗歌创作数量、创新水平都不及第二次,但是仅根据这34首诗,我们足以清晰还原其西旅轨迹
唐玄宗天宝八载,岑参由右内率府兵曹参右威卫录事参军,赴安西都护府高仙芝幕掌书记,开始了其人生首次的西域之行
安西都护府始置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旧址在今吐鲁番以西的交河古城
高宗显庆三年五月移安西府于龟兹国,以旧安西府为西州,龟兹即今新疆库车
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中说:“安西都护府(今库车)则唐代前期中央政府控制西域之总部其间晾州至安西都护府相去5000里,有通道达,为唐代西通西域中亚之交通孔道,亦唐代前期控制西域中亚之工具也故此道允为当时国际交通之第一重要路线,全程皆置驿……其间(长安至安西都护府)行程7000里,急行一月可达”长安到安西包括丝绸之路东、中段,岑参首次丝路之行就是这一路线
诗人经咸阳一路向西,“一驿复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成阳,暮到陇山头”(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朝发咸阳,暮至陇山,驿站数量之多、驿骑速度之快,可以想象盛唐交通的发达
陇头分水岭上有“分水驿”,岑参有感伤行役之作《经陇头分水》,借眼前之陇水写羁旅之愁肠
过陇水,经渭州而目睹“渭水东流去”(西过渭州见渭水思秦川),一路西向的他又一次萌生思乡之情《题金城临河驿楼》作于金城,即今甘肃兰州,乃丝路重镇之一由金城西北进入河西走廊,“燕支山西酒泉道”(《过燕支寄杜位),“燕支山”即焉支山,在今张掖山丹县过了此山则西为酒泉,再向西就是敦煌,岑参有《敦煌太守歌》出敦煌,诗人有《日没贺延碛作》等诗作,“贺延碛”指莫贺延碛,是伊州境内的大漠,延袤2000里,水草不生,所以有“平沙万里绝人烟”(《碛中作)的描绘经过大漠后,“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 (《经火山),“蒲昌”为今新疆鄯善,唐时为西州所辖,火山高耸蒲昌之东经火山向西,岑参有《银山碛西馆》、《题铁门关楼》、《宿铁关西馆》、《安西馆中思长安》等诗作,可见继银山碛、铁门关后,岑参终于抵达安西
“家在日出处,朝来起东风”(《安西馆中思长安》),由“东风”推测岑参到达安西时,已是天宝九载的春天之后,诗人又有焉耆之行(≤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阳关之行“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寄宇文判官》)、玉门关之行“玉关西望堪肠断,况复明朝是岁除”(《玉关寄长安李主簿》),由“二年”、“岁除”推测岑参以上诗作当系于天宝九载岁末“苜蓿峰边逢立春,胡芦河上泪沾巾”(《题苜蓿峰寄家人》),根据岑参行迹,“立春”上接“岁除”,时间应该到了天宝十载,春的东归途中
暮春返程至武威作有《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河西春暮忆秦中》、《登凉州尹台寺》等诗岑参留武威时间较长,由《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中“五月”可见其滞留到当年夏季,六月到达临洮时有《临洮龙兴寺玄上人院同咏青木香丛》 《临洮客舍留别祁四》等诗至此,岑参人生中的首次西域行旅宣告结束,但是其丝路之作的深远影响才刚露端倪在流传至今的唐代2000余诗人的近5万首诗歌中,唯有在岑参笔下将丝路之行完整再现,这是岑参之幸,也是唐诗之幸!
“三年绝乡信” 《临洮客舍留别祁四》,岑参初使西域为幕僚前后近三年时间,其丝路之作反映出的行经之处与严耕望先生《唐代交通图考》中所叙述的唐代长安通往西域的大道完全相符,即“岑参由长安逾陇坂、大震关、分水驿,经渭州、临州、兰州,至凉州,又经肃州、玉门关,渡莫贺延碛至西州,亦曾到沙州;西州又西经银山、焉耆、铁门关,至安西”。这正是唐代丝绸之路中道的东段。
安西之行,一路陪伴岑参的唯有日月。“月”在诗人笔下共出现八次,这一自然意象不仅记录着诗人的丝路行迹,也是其心路历程的符号与象征,如陇山“山口月”、敦煌“城头月”、凉州“城头月”、武威“边城月”、轮台月、关西月、故园月,无一不折射出岑参的思乡情怀。不仅是月,“日”亦被赋予这一含义。尤其是岑参初赴西域时,他笔下的“日”往往与长安故乡联系在一起,“长安遥在日光边” 《燕支寄杜位》,“家在日出处,朝来起东风”(《安西馆中思长安》),“长安不可见,喜见长安日” 《忆长安曲二章寄庞》,长安即故乡所在,由情及物,物也被赋予人情。
西旅所经不仅仅是山川河流,越向西,更多的展现在眼前的是戈壁大漠。岑参首次西行第一首诗便开始了对大漠的描写,“十日过沙碛”《初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可见其广袤,尤其当诗人出敦煌亲历莫贺延碛时,无垠的大漠令人绝望,乃至发出“悔向万里来”《日没贺延碛作》的感叹。作为万里沙碛的标志性植被,“白草”在岑参丝路之作中多次出现,然而诗中“白草”并非只作为沙碛大漠的代名词,“北风吹沙卷白草”《过燕支寄杜位》,“白草胡沙寒飒飒”《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蜒歌》:白草在诗人笔下还巧妙地表现出另一重含义,即沙碛的广袤:“白草磨天涯”《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正是在岑参笔下,“白草”成为边塞诗特有的意象。“白草”、“白雪”似乎为西域染上一层神秘的色彩,然而岑参笔下的“梨花”又为这神秘增添了几分生机。“梨花”在诗人笔下共出现三次,前两次均为实写:“边城细草出,客馆梨花飞” 《河西春暮忆秦中》,“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澄凉州尹台寺》,这两首诗皆作于第一次西行途中:第三次写“梨花”为虚写,“忽然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以梨花的繁喻雪花的盛,设喻奇妙历来为后人所称许。第二次丝路之作所体现出的奇丽风格经“梨花”的妙用得以升华,然而,若没有首次西行的“梨花”印象,没有亲历边塞的体验,如此奇景奇语是不可能出现在岑参笔下的。边地气候温差极大,岑参不仅写严寒也写酷热,这主要通过“火山”的描写而表现。岑参首次见到火山即第一次西行时,“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经火山》,当时正是严冬,然而眼前却是“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以至“人马尽汗流”,对天地造化之功的奇伟、异域自然风光的奇丽描绘尽显笔端。
边地虽有征战却并非处处苦寒,丝路之上不乏安定、富庶之地,只是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出了别样的异域文化。由岑参首次西旅对敦煌的描写可见:“黄砂碛里人种田” 《敦煌太守歌》,边地小郡虽不比中原,但“郡中无事”,百姓安居。边地民族多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军旅生涯中“马”更为主力。岑参笔下“马”这一物象使用频率极高,而他诗中的“马”并非只作为战争意象出现,诗人借“马”抒建功立业之怀:“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写羁旅年月之久:“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磕中作》、“弥年但走马,终日随飘蓬” 《安西馆中思长安》。此外,状边地苦寒以衬托羁旅辛苦也借助“马”这一物象,“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进人面”《银山碛西馆》,“马汗踏成泥”《宿铁关西馆》“秋冰鸣马蹄”《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通过对马毛、马汗、马蹄的描写,细处着眼却营造出极强的艺术效果。军中生涯不仅是“角声一动胡天晓”《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之后的“终日见征战,连年闻鼓鼙”《早发焉耆怀终南别业》,军乐之外的宴飨之乐实为沙场之外的主旋律:“美人舞如莲花旋”、“回裾转袖若飞雪”、“琵琶横笛和未匝”《田使君美人舞如莲花北铤歌》,胡歌、胡乐、胡姬、胡舞交相辉映的纷繁场景、宴饮气氛,为边疆的戎旅生涯增添了无限生趣。
往来于塞外边地,岑参交往最多的是下层幕僚,相近的身份与境遇使他们心灵的沟通有了更多默契。往返奔走于丝路上的这一文人群体,赠答中的寄托与勉励成为丝路上的又一主题。《玉关寄长安李主簿》、《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送韦侍御先归京》、《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等,不同的酬赠对象却抒写着相同的送别主题。“与子且携手,不愁前路修”《彻过陇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但是豁达的勉励并不能完全掩盖羁旅的相思愁苦与仕途的坎坷辛酸,终究是“相忆不可见,别来头已斑” 《寄字文判官》。其实后者也正是由来已久的边塞诗歌主题之一,岑参的成功之处不限于继承这一主题,更在于对这一主题的升华。“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苦境之中犹能发旷达之语,悲壮之余更见慷慨。
作为岑参生平首次西域行旅的目的地,对于安西一龟兹之地的正面描写虽然不多,多数笔墨泼向了长安一安西之间的瀚海。然而,这并非是什么憾事,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目的地存在于丝路那端,有这样一个坐标伫立于风沙大漠,诗人的诗笔才有了方向,诗人的诗方才得以生发。
岑参有幸,西行得大漠之助!
我国的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文学的摇蓝、写作的范本。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历代诗人喻愁的方法多种多样。其中写愁的篇章,或摹形状态,或想象奇特,或妙用修辞,或情景交触,将无形的愁写得可触可感。教学设计的是人物情绪描写专题训练,意在引导学生从灿烂的诗词文化中汲取营养,在文本《武陵春》等写愁的古诗词中感悟方法,提升写作技能,学会智慧地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真切感受。教学目标:首先以写愁的诗词作为学生进行情绪描写的范本,让学生在吟咏、品味古诗词中发现写作方法。其次设置情境,发挥想象,口头作文,通过想象与现实,把愁与乐进行对比,体会明了人的各种情绪,让学生明白人的情绪是多种和复杂的。最后通过人物情绪描写专题训练,让学生真切地描绘人的各种情绪,同时也让学生感受情绪的丰富多彩。教学思路:在上课之前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搜集写愁的诗词,并查资料明确愁之原因。用音乐渲染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然后分四个板块进行:一、低吟浅唱――吟愁;二、字斟句酌――品愁;三、情真意切――写愁;四、奇思妙想――说乐。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低吟浅唱――吟愁。
同学们,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当忧愁弥漫心头时,古人以诗词的形式将它记录了下来,下面让我们在音乐声中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吟咏诗词,体会古人悲伤的心情。
『创意说明此环节在音乐声中有感情地吟咏诗词,既丰富了学生的积累,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并为品味愁绪、感悟方法奠定了基础。
第二环节:字斟句酌――品愁。
同学们,古人为什么能将愁情描绘得穷形尽相呢?下面让我们从写愁的古诗词中去寻找答案!
李清照一生坎坷、多难,她将这种愁写得淋漓尽致、游刃有余,风格柔婉细腻。有感情地朗读李清照的《武陵春》,明确写作背景及词的大意,在反复读这首千古传唱的词的基础上,出示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从《武陵春》这首词中,你感知到词写愁的内容、范围、程度、情味是怎样的?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作者深重的愁绪?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写愁的?
『创意说明这一环节注重学生的感悟,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感悟写作方法,并用所归纳的方法品析积累的诗词,在积累方法的同时感悟新的方法。
第三环节:情真意切――写愁。
1、在这个环节先让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①明确原因:你因什么而愁?
②哪些景物能烘托你当时的忧伤心情?
③当时的你有哪些伤心的表现?
2、拟定了这样几个写愁的主题:考试失利,失去亲人,亲人离别。让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尝试,写一个片段。
3、学生根据老师小结的方法,思绪涌动写出这样的片段:
一阵寒风吹过,枯树上几片落叶无奈地飘落下来。我不禁打了个寒战,怎么办?母亲一定准备好了夜宵,正在门口盼望着我回家。这样可怜的分数,叫我如何面对那关切的眼神?
点评:运用情景交融、移步换景的方法,写出了考试失利之愁。
『创意说明《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鼓励学生“以我手写我心”,把笔触伸向心灵深处。这一环节让学生描绘自己的愁情,学生不仅有内容可写,还有方法可用。真正做到了易于动笔,乐于动笔。
第四环节:奇思妙想――说乐。
①设置一种情境,发挥想象。
设置了这样一种情境:马朝景,1991年10月出生,小学和初中就读于石首实验小学和石首市笔架山中学,高中进入荆州中学学习。今年以总分641分的优异成绩夺得湖北省高考文科状元。语文128分,数学149分,英语134分,文综230。在此基础上明确人物情绪是“乐”,然后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联想。
②给一个“抓手”,口头作文。
2011年6月25日,是一个令马朝景难忘的日子。
那天上午,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情景交融)她和父母坐在电脑前准备查询自己的高考成绩。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人物细摹)
中午,他们一家坐上学校派来的专车去荆州参加庆祝活动。
在交流中,学生对状元的喜悦之情描绘得五花八门。教室里笑声不断,学生真正体会到了喜悦这一情绪的丰富多彩。
③定格一组“镜头”,对比愁乐。
出示几组图片,让学生比较烘托喜悦情绪与忧伤情绪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不同。让学生明确:景物所营造的氛围必须与人物心情一致。
『创意说明本环节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想象中体验喜悦,通过想象与现实、愁与乐的对比,感受情绪的丰富多彩,感悟写作要求。
文马东旭
姐姐,今夜星空浩荡,黑色的夜肆虐我的心与肝
姐姐,今夜我要一个人游走南方
我像一只蜗牛,躲在孤寂的壳里,在城市的斑马线上蠕动
前方三米的距离都令我头晕目眩
姐姐,我是一颗浮萍么
从一座城市漂向另一座城市,我的根迷了方寸
在夜里涉水,任凭天荒地老
姐姐,我无法走进城市的霓虹与冷漠
心上长满杂草,长满大片大片的荒芜
在夜籁里怀想一盏麻油灯,怀想芬芳的炊烟
姐姐,我们一起生长,只有你懂得我的怪僻
姐姐,你说我的眼睛里藏着一片海,藏着一个神话
今夜我要抹去滑落的悲伤,看明早的云蒸霞蔚,迈开一个人游走的步伐
杯中冲浪点评:
读了马东旭的这首《姐姐,我要一个人游走南方》,心中顿生凄凄之情,眼前顿生一个打工仔为生计奔走各大城市街头的孤独、悲凉的身影。
“我像一只蜗牛,躲在孤寂的壳里,在城市的斑马线上蠕动
前方三米的距离都令我头晕目眩”
诗人的孤寂和自卑跃然纸上,这是一种极为现实的情感。农村人走在繁华都市街头,所多的不是陶醉,而是深深的自卑。
“姐姐,我无法走进城市的霓虹与冷漠
心上长满杂草,长满大片大片的荒芜
在夜籁里怀想一盏麻油灯,怀想芬芳的炊烟”
这一节写被城市人轻蔑,自己无助的情怀。城市属于城市人,而不属于自己,所以“心上长满杂草,长满大片大片的荒芜”,所使用的意象极为准确、并且极生动形象。然后极自然的跳回到麻油灯和炊烟,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然而诗人,或打工青年并没有逃回家乡。最后一节点燃亮色:
“姐姐,我们一起生长,只有你懂得我的怪僻
姐姐,你说我的眼睛里藏着一片海,藏着一个神话”
我的怪癖只有姐姐知道,什么怪癖?自卑么,还是其他,诗人没有说,但我们会很自然的联想到青年人与城市、与城市人格格不入的现实。然而这青年人,我想一定很纯洁,善于幻想,你看他“眼睛里藏着一片海”,一片海,多么美的描绘,给我们很多联想。
这是一首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描写农村打工青年心理情感的诗歌。
《邪恶三部曲》是联邦走马制作的第一部作品,也是恶鸟(联邦走马创始人)自己的小说集。
“我沿着公路的灌木走,灌木刮着我的裤管。车过去一辆。满面的粉尘。我憋着气,心里堵得慌。我试图躲避,包括听觉,双耳充斥一种‘卅魂落魄’的幻觉,这个发音一遍一遍重复。……”《卅魂落魄》中的一段关于“卅魂落魄”迷幻之音的文字,其实是恶鸟写作中的真实状态。恶鸟说,“它像把钥匙,开启了我所谓的罪恶意识流的阀门,后面怎么写完全没有考虑章法,有点自动写作的意味,但不完全是,还是有引导,那个‘卅魂落魄’的发音还是让身体产生了一些东西,有时是焦虑,有时是恶心,有时是一种释放的爽。”
与《卅魂落魄》这种“放任内心邪恶意识流,去人性的写作”不同,之后恶鸟创作《马口铁》、《机械夺权主宰的无名史》则是另外一种情状。“写《马口铁》,这个节奏就high起来了,有点邪典的味道了,阴谋、凶杀、科幻、冒险等都有机结合在一起,而且用了很朋克感的叙事,可以说是一种恶趣味的狂欢,写的时候基本没什么克制,直到写《机械夺权主宰的无名史》,它开始从这些狂欢里冷静下来,有了思索,对于恶的视觉凝视和宗教方面的探索。《马口铁》、《机械夺权主宰的无名史》、《卅魂落魄》组成了《邪恶三部曲》。而《邪恶三部曲》其实兼备了《马口铁注》的分析色彩和《Shining4》的迷狂色彩,它是“迷狂而分析”的。“有时我觉得里面的段落是失控的、碎片的、梦幻的、甚至是临时进入的,比如一个段落的末尾,讲到一条河在夜里涨潮了两次,每次80cm。”
《邪恶三部曲》中的三篇小说并没有前后延续之分,但是“《卅魂落魄》是顺应自性的,《马口铁》凸显自性,而《机械夺权主宰的无名史》是超越自性的。”而这种“自性”是人之初的恶。
或许很多人无法接受这样风格和趣味的作品,但是联邦走马自《邪恶三部曲》开始,到后来的《瀑布//》、《样样干》都保持了这一种特色。“‘因为邪恶就像美德一样,仅仅是对待别人时的一种方式,因此不是一个人在邪恶与美德之间做出选择,……仅仅是一个人怎样沿着普通的小路开辟自己的天地的问题’(萨德),对于认为艺术是美好的事物的人来说,是不能理解联邦走马的,就如同说数学里只有正数是好的,而负数是坏的一样可笑。”包括后来的诗集《瀑布//》也隐隐传达出这样的特性。在表现《瀑布//》作者写作状态的预告片中,诗人在片中自问:“为什么写诗歌?因为想要毁灭诗歌。”——因为日常所见的诗歌太严肃了,所以来毁灭它,达成个人对诗歌的另一种理解和写作方法。
《邪恶三部曲》的扉页除了盖有了联邦走马的Logo印章,还有属于自己的序列号。“它从趣味到制作都算是第一次对于手工出版的尝试,也是对读者的一种尝试。”可是谁知道,今年联邦走马会怎么来呈现他们的作品,呈现什么样子的作品:乌青的《111个梦》和《万有坏力》,张羞的《散装麻雀》,小马翻译的《卡什自传》和《布考斯基小说集》……这些独立作品,总是能让人翘首相望。
其实,制作这些书籍,只是联邦走马的一部分。此外,恶鸟不但尝试机械改装,也在做艺术装置,那件互联网装置作品《CyberSnake》还在2012年11月参加了中国美院举办的“8090青年志业”艺术展。
恶鸟说,联邦走马不是包豪斯那样的独立艺术团体学校,可能更像是安迪·沃霍尔的明星工厂或村上隆的KaiKai KiKi有限公司。联邦走马是把书当作一个物来对待:制作,并且统一包装、销售。“只打联邦走马标签,并不会很凸显个人作者或创作者。”而且,书籍跟联邦走马的其他项目一样的,“它没有身段,但它有价格。它不会是由很大型、很高价材质做成的。力量并不因为装置变小而变小,它只和投入的想象力价值有关。它关注的是思考,而不是技艺,从这个作品之后,是否展开了新的美术分支,并不能像马蒂斯那样的天才创造新东西,但它关注看东西的角度,建构的是事物的新秩序,事物本身上帝已经创造好了。它肯定具有价值,但并不是放保险柜和博物馆的价值,而是在案上、床头、办公桌上消费的价值。”
云南诗人杨洪昌的诗集《囹圄集》于2013年6月29日下午在昆明翠怡酒店举办首发式暨研讨会。会议由云南人民出版社、《边疆文学》杂志社、《滇池》杂志社、《云南监狱》杂志联合主办,我省多位著名文学评论家、作家、诗人,以及监狱系统的领导等50多人出席参与了交流探讨。
会议由著名作家、《边疆文学》总编潘灵主持。张永权、宋家宏、张庆国、李骞、姚霏、朱霄华、李巍、田冯太等作家、评论家对这本诗集的题材选择、艺术特色、内涵意义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评论。
首先是题材的独特性。大家认为,这是目前国内第一本以监狱生活为题材的诗集,也是第一本狱警写监狱的诗集。监狱对大多数人而言都是沉重而神秘的地方,这本诗集中,我们看到了一幅幅监狱生活情景,了解了狱警和囚犯的各种故事和情感,有血有肉,真实动人。
其次,《囹圄集》的诗歌语言很有特色。作者采用口语写作,语言朴素,厚实,贴近生活、贴近大众。著名文学评论家朱霄华认为作者“力求在自己的诗里避免议论,不抒情,杨洪昌只是叙事。叙事,也尽量不事铺张,不适用曲笔,不弯弯拐拐,而是开门见山,吹糠见米。”
著名作家张永权认为《囹圄集》“客观、冷峻的叙述手法,使这部诗集呈现出一种特别的诗歌景象和美学原则。……诗人大多用一种曾经盛行于小说创作的新写实主义的方法,在看似情感的零度介入的状态下,用纯客观的叙述,还原原汁原味的当代监狱生活。”他说:“我敢肯定,杨洪昌的这本《囹圄集》是一定可传之下去的作品,这不仅在于它特殊的内容题材,也在于它独具一格的诗歌艺术。”
青年文学评论家田冯太认为杨洪昌的诗歌“看不到朦胧诗的影子,其受“第三代诗人”的影响尽管存在,但不是特别明显,《囹圄集》把读者拉回到了“作诗如作文”的时代。”
第三,诗歌的悲悯精神。诗人以平等心和悲悯心来写作,让人感到这不仅是写监狱,更是在写人性,写人性中的贪嗔痴引发的囹圄悲剧,这也使诗集有了更深刻的解读空间。正如潘灵在序言中说:“面对这群人,杨洪昌采取了一个正确的姿态,平视而不是俯瞰。正是这种难能可贵的生命平等意识,让他这本书写监狱的诗集,有了人文气息,有了悲悯情怀。只有悲悯,才是人类互相拯救的唯一途径。”
著名文学评论家宋家宏讲道:“监狱是个奇特的所在,是苦难的象征,制造苦难者最终也陷入了苦难的深渊,还给亲人带来新的苦难。写监狱离不开苦难,而如何写苦难对作家诗人都是严峻的考验。……在传奇中让普通人也看到与自己的常态人生相关,与自己的苦难相通,这才是有价值的文学创作,而不是与“我”无关的传奇性的人与事。自己所写让最广泛的读者感同身受,这是文学创作追求的最高境界。”
著名作家姚霏认为“从狱警到警官,从警官到诗人,杨洪昌独特的经历和悲悯的情怀,以及他始终“平视”的目光,才是这本书让人连读不腻的因由吧。
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李骞说:“我过去对警察的印象是:生冷、坚硬、粗暴,是通过杨洪昌和他的《囹圄集》让我改变了这种印象。”
著名诗人刘年说:“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字里行间,无处不体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悲悯和对弱者的同情,这是我最喜欢这本诗集的地方。”
著名编辑家李巍说:“杨洪昌写出了人性之丑,写出了人性之美。”
朱霄华说:“《囹圄集》是当代的《聊斋》,尽管作者讲述的并非鬼故事。”
会议中,杨洪昌在监狱系统的领导和老朋友们也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他们认为《囹圄集》是监狱的一扇窗口,热情欢迎云南艺术界的各位作家朋友到监狱采风,帮助支持云南监狱文化建设。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行”为线索,从“ ”起,到“ ”终,以“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 ”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2.本诗二至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 、 、乱花迷眼、 。
3.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的精妙,换成“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4.展开想象和联想,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二、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 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题目中“闻”的意思是 , “左迁”的意思 。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点明了写此诗的时令是 ,又渲染了
的气氛。
3.本诗中因构思奇特,感情深沉而流传千古的句子是: 。
4.此诗首句写景,其作用是什么?
5.试分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句的艺术特色。
6.诗人为什么偏要“寄愁心与明月”?
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是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关怀和同情。
E.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8.古诗词中,写“月”的诗句很多,请你写出几句含“月”字的诗句。
(1) , 。出自
《 》
(2) , 。出自
《 》
(3) , 。出自
《 》
三、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这首古体诗的作者岑参是唐朝著名的
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2.“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两句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在《木兰诗》中,我们也学过类似的两句: 。
3.选出此诗中具体表现边塞奇寒的句子或短语。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千古名句,对它的妙处你能说出一、二吗?
5.“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这是边塞诗中的名篇佳作。请简要说说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相见欢
李 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本词点明伤情的地点是 ,时间是
,季节是 。词中写景简练而有序,“ ”一句写仰望之景,“
”一句写俯视之景。
2.“剪不断,理还乱”在本诗中比喻什么?现在人们常用这句话来比喻什么?
3.“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表达的是什么样的感受?
4.鉴赏家们都认为“锁清秋”的“锁”字最为绝妙,请赏析“锁”字在写景抒情方面的妙处。
5.上片写景抓住了景物的什么特征?“一切景语皆情语”,试结合上片的写景加以分析。
6.古诗中写“愁情”的诗句还有很多,你能再举出两例吗?
五、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山水田园;有的刻画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本诗开头为什么从“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3.这是一首与三国故事有关的诗句,“东风”在诗中具体指什么?
4.有人说,赤壁之战中,如果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因此有人认为,杜牧作本诗的目的是为曹操叫屈。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简述理由。
5.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
6.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六、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泊秦淮
杜 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1.第一句两个“笼”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
2.第四句中“犹”字意味深长,蕴含哪些丰富内容?
3.作者对唱《花》一事的态度怎么样?请说出理由。
4.对这首唐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句“烟笼寒水月笼沙”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也就是说“水”和“沙”都被烟雾与月光笼罩着。
B.第二句的“夜”交代诗人到达秦淮河的时间,“泊”点明其前来此地使用的工具。而由“秦淮”和“近酒家”的描写我们可知唐时秦淮河畔为灯红酒绿之地。
晚饭过后,身在洛阳的张籍出屋散心,看着那一对对母子的嬉戏,听着那一个个童子的欢声笑语,张籍不免产生了些思乡之情,可如今公事缠身,散心都是前所未有耳朵,哪还有时间给爹娘写信呢?张籍断了这念头,但思乡情却迟迟不能抹去。
“休息下吧!”张籍自言自语道。于是,他靠在一棵银杏树旁,家乡,在他心中惊起了波澜。秋风从张籍耳边呼呼吹来,本想留在枝上的银杏叶纷纷飘落下来,中秋快到了。“写!”张籍不再犹豫,赶紧转身回家,准备写信。
回到家,张籍拿起毛笔,正想开写,却没敢下笔。要说的话太多了,我该从哪入笔好啊?张籍心想。于是,在朦胧的月色下,诗人张籍的屋中亮起了灯,一位思乡的诗人带着对母亲的思念,写下了美好的话语,不时望着深蓝的天空,眼里流淌着晶莹的泪水……
第二天一早,张籍把匆匆写就得家书捧着读了又读,想这那慈祥的老母亲看到书信时的激动与喜悦,嘴里叨念着:“籍儿又来信了,他又来信了,籍儿……”想着想着,张籍愧疚极了,痛苦自己的不孝。
“哒哒哒——”快马奔驰过来,驿卒跳下马,接过张籍手中的信,上了马。正准备出发,却听见张籍叫道:“嘿,这位仁兄,请等一等!”张籍跑到马前,说:“请让我再看看我的信吧!”驿卒无奈地摇摇头,递给了他信。张籍把封好的信打开,又仔仔细细读了一遍,才重新封号,交给送信人。
“告辞了。”驿卒抱拳道,扬鞭远行,奔驰在晨雾中。张籍呆呆地站在那,看着马渐渐地、渐渐地变成一个小黑点,消失了……“希望,能在中秋节到达。”张籍默默祈祷着。
【关键词】曹植;诗歌;意象;少年;理想
建安时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乐府诗逐渐转变为文人诗,诗由外在的言事而转入对诗人心灵的展示。曹植作为建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其创作尤以五言诗为著名,“五言自汉迄魏,得思王始称大成”(李重华《贞一斋诗话》)。古人对曹植的诗歌给予了很高的评价,钟嵘的《诗品》更是对曹植极为推崇,称誉“植诗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古今,卓尔不群”。曹植的诗歌擅用意象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这也是古代文人常用的诗赋创作方法,曹植兼笼前人之美,结合自身的思想阅历,形成了柔情丽质又兼有肝肠气骨的诗歌风格,开拓了诗歌的意境,形成了独特的个人意象群。曹植诗歌中的意象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人物意象,如“少年”、“美女”、“怨妇”、“仙人”等;另一类是物象,如“飞鸟”、“转蓬”等。诗歌中的意象可以被看做是诗人人格精神的物化,本文试就曹植诗中“少年”的意象进行分析,发掘诗人的自我形象以及寄托于诗歌中的精神理想。
一、乐极衷情来的京洛少年
《名都篇》是曹植早期(公元二一九年以前)的诗歌作品,此时期是曹植一生生活最为优裕的时期。上乘父母的宠爱,下有亲好的游从,虽然曹丕被立为太子,曹植不无失意,但是毕竟骨肉无恙,知交如故。所以曹植这一时期的作品多叙酣宴戏乐之事,《名都篇》就颇具代表性:
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宝剑值千金,被服丽且鲜,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问。驰骋未能半,双兔过我前。揽弓捷鸣镝,长驱上南山。左挽因右发,一纵两禽连。馀巧未及展,仰手接飞鸢。观者咸称善,众工归我妍。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脍鲤臇胎鰕,炮鳖炙熊蹯。鸣俦啸匹侣,列坐竟长筵,连翩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白日西南驰,光景不可攀。云散还城邑,清晨复来还。
后人大多数认为此诗是诗人早期贵族享乐生活的写照,这类叙酣宴戏乐之事的诗歌确实给人以“公子不及世事,但美邀游”的印象。郭茂倩则认为“名都者,邯郸临淄之类。刺时人骑射之妙,游骋之乐,而无忧国之心也”,郭茂倩虽看到了篇章外的箴规讽谕之意,却仍忽视了乐极背后的哀情。奢侈享乐的贵族生活带给曹植的并不都是欢乐,还有欢乐背后更深刻的悲凉。吴淇认为《名都篇》写驰骋,写宴饮,“只是牢骚抑郁,借以消遣岁月一片雄心无有泄处。其自效之意,可谓深切著明矣”。曹植此时虽得享华服美酒、知交欢宴,心中却忧思曲终人散、时不再来。“按子建黄初元年即被遣就国,此当系建安中居京师所作。结云清晨来还,则盘游无已可见,却含而不露。信如陈胤倩云‘万端感慨,皆在言外’”。
二、幽并游侠儿的英雄少年
曹植早期的言志诗以《白马篇》为代表,云: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桔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白马篇》是乐府诗,此诗题是赞颂英雄侠士的。《白马篇》塑造了一个有精绝的武艺且兼有为国献身的美德的“幽并游侠儿”。诗人从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角度诠释了这一武艺精绝、忠心报国的白马英雄形象。这位英雄经征战而“扬声沙漠垂”,长期不懈地刻苦勤练,他的武艺已极为精深,“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更难得的是,为了解除国家的灾难,他能置个人生死于度外,“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不是直接说自己“甘心赴国忧”,而是把他的激情壮志,凝聚在更完美的白马游侠身上,尽情歌颂他,倾其才力来塑造这个有血有肉的高大形象,从而寄托自己沙场杀敌渴望为国立功的壮志雄心。有学者认为《白马篇》中游侠儿的形象是曹植的“自我写照”,这种看法有一定道理但并不贴切。如果说此少年的形象是曹植理想人格的化身就更为精确一些。它包含了曹植对建功立业的追求,这与曹植生活于汉末动乱时期“生乎乱,长乎军”的经历有关,更是体现出他对从小接受的儒家文化对人生价值给予积极肯定的人生“三不朽”之“立功”的不懈追求。《名都篇》和《白马篇》这两首诗“恰恰表现了曹植人格的两级,《名都篇》中豪华放诞的‘京洛少年’,是子建的‘本我’,《白马篇》中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幽并游侠儿’,是子建的‘超我’。此两级的融汇、交壤变生成了早期子建之‘自我’”。
三、利剑不在掌的无奈少年
魏文帝自被立太子时就对曹植深有忌讳,因为魏武帝尚在,隐而未发。所以一当即位,便想法设法要杀掉曹植,诛杀曹植的党羽,使其失去左膀右臂。基于环境的突变,曹植的诗歌内容和情调也大异于前,写法上往往索物寄情,引类譬喻,所以常有言外之意。“友失之痛”是曹植中后期(公元二二零年至二三二年)诗歌中常反映的情感,《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云:“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虞并其男口”,眼看昔日挚友被诛,还是为自己所累,曹植只能通过诗歌来排遣心中的痛苦。《野田黄雀行》云: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问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纵观古今,凡有成者,取得的成功靠的是什么?——是坚持!坚持是通往成功的道路;坚持是走向成功的桥梁!
唐代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小时十分贪玩,不爱学习。一日正午,李白按捺不住,又跑出去玩耍。只见一位老婆婆在河边正在磨一根铁杵。李白十分好奇,便对老婆婆说:“老婆婆,您在干什么呀?”“我在磨铁杵呀,呵呵,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根绣花针。”李白很不解,这么粗的铁杵怎么可能磨成一根又细又小的针呢?老婆婆望着那疑惑不解的李白,和蔼地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从此,李白勤奋好学,谦虚向上,终于成为了我国伟大的诗人!李白的精神是什么?是坚持!如果李白继续不好好努力学习,我国古代还会有李白这个伟大的诗人吗?我们还会领悟到李白诗词的魅力吗?还会读到李白精美绝伦的诗篇吗?显然不能。所以李白的坚持精神的确值得我们学习!
成功人士,无不具有坚持不解的精神!古今中外,发明电灯的爱迪生又是一个好的例子。发明电灯的爱迪生,经过了八千多次的实验才为大家造出了光明!“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不屈不挠地花费了几年的时间才找到了电灯的材料——钨。爱迪生不仅造出的是电灯之光,也造出了坚持精神之光!“常常写,不怕千万字;常常做,不怕千万事。”爱迪生的坚持精神难道不重要吗?如没有他,我们岂不是学习更加困难了吗?
努力过,就不是失败者;努力过,失败也是美丽的。同学们,其实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天才,但我们可以做一只脚踏实地的蜗牛。一步一个脚印儿地向着心中的目标前进,只要坚持不解,持之以恒,我们就能登上人生的顶峰。同学们,让我们以坚持不解的精神,唤起心中学习的激情,乘着知识的列车,迈着坚定的步伐,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初一:马鸿研
我有几位诗友,介绍与唐洁认识后,也都不约而同地喜欢上她的作品,一致认为其画作清新脱俗,娴静幽雅里透出令人寻味的梵音禅意。所谓花开花落皆有声,鸟栖鸟飞总有意,在她或轻盈或凝重的水墨世界里分明有一个不无寂寥的灵魂在吟唱。
于是,在与唐洁今夏的一次相遇中,我提议约请一批诗人为她的画作配诗,看看会是怎样一番有趣的景象。深谙画艺之道的唐洁当即表现出期盼的欢悦和几分好奇,转而又善解人意地叮嘱我,切不可强求给友人添加麻烦,一切都顺其自然。
而在我的理念里,诗与画是艺术之母诞下的一对兄妹,彼此的特质是相近且相通的。诗人无疑能从富有意境的画稿里读出画家的心思,也因此点燃自己对世间万物的识见与妙想。我为这份小小的创意而备感兴奋,并且很快付诸了实施。
我让唐洁选出十余幅画作以微信发送十位诗友,并附上我的邀约短简。诗友们热烈响应的程度出乎我预料,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配画诗陆续发来,令我喜出望外。十位诗人中有五位来自南京,他们分别是青三、方政、孔繁勋、格锐杨和一林。外地的诗人有兴化的金倜、靖江的马车夫、扬州的苏扬、江都的陆华军和远在新疆的马东旭。
这批诗人在诗坛都有一定的盛名,几乎每位都有诗集存世。有些还是多项大奖的获得者。他们虽诗风迥异,但都各具形态,自成风采。因与诸君皆有不同程度的交往,故在此不揣浅陋,班门弄斧,说一点读赏这批诗作的感受。
金倜与青三英雄所见略同,所选画作同为《萧瑟秋风寒意浓》,但各自切入的审美路径和营造的情境现场却大相径庭,各见机杼―――“也许有一千只候鸟已经南飞”,“我多么忧伤,在刚刚过去的清晨”,这是我所熟悉的有着阔大悲悯之心的诗人金倜特有的抒情句式,他的诗一向真挚而热烈,犹如一把七弦琴,如泣如诉,萧瑟秋风在这里让他弹拨得满纸生凉;“唯一遗留的孤独”和“不会展开忠诚的羽翼”,将一只为爱而生的鸟刻画得栩栩如生。而以冷峻和犀利著称的青三,则让诗中的意象由眼前的画色拓展开去,目驰八极,与茫茫天地相接,领你以一双具有透视功能的宇宙眼去看“天地间万物”的“定位和时辰”。
老友马车夫还一如当年出道时所显现的沉着与笃实,用他风情独具的马蹄敲击“树木和山果”,让你在他谱写的画外音里,“一点一点地”从对“岁月的回望中”,使“独守寂冷”的心“温暖起来”。这是一位永远不会沉沦,始终带给你“过往美好”的坚强歌者。
孔繁勋和陆华军都曾有过不短的军旅生涯,但二位的诗此刻单单不唱大漠雄风,铁马冰河,万般柔情里娓娓道来的,是那揉人肝肠的“梨花愁”和“穿越了整个水乡”的六月里多情鸟儿的“回眸”。
方政兄是这批诗人里年纪稍长的一位,他曾是金陵文学诗歌奖的得主,此番所呈佳作,写荷花、莲蓬与蜻蜓的亲密无间,诗意的铺陈里熔铸进关于成长的曼妙哲思,对唐氏的画作无疑添了一层生发之意。
格锐杨近年时有出人意表之作,此篇《无声的花海》亦见匠心独运,由画而入,曳诗而出,饱满的情绪张力令读者随其诗行的递进,体悟到一种来自精神层面的战栗。
女诗人苏扬是目前国内散文诗坛尤为活跃且日显实力的一位以书写人文地理和历史沧桑见长的作者,她从唐洁画作所表现的残荷枯萎里发现其“超过绽放”的生命意义,称其“是血液的回流,是对水和泥土的感恩”。诗中那句“光阴总是把一个个朝代的记忆往缺口处驱赶和掩埋”读来震撼,这样的表述令全诗平添一股厚重的历史感,咏诵中不由深长思之。
一林的诗虽只有六句,却也写得不凡不俗,生趣盎然。他作诗一贯不故弄玄,注重选择接地气的诗意载体和自在自如的倾吐方式。读他的诗不累,或时有所得,对诗人而言,算得上佳表现了。
1、《塞下曲》的诗意是:牵马饮水渡过了那大河,水寒刺骨秋风如剑如刀。沙场广袤夕阳尚未下落,昏暗中看见遥远的临洮。当年长城曾经一次鏖战,都说戍边战士的意气高。自古以来这里黄尘迷漫,遍地白骨零乱夹着野草。
2、赏析
此诗在构思上的特点,是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主题。诗中并没具体描写战争,而是通过对塞外景物和昔日战争遗迹的描绘,来表达诗人对战争的看法。
开头四句是从军士饮马渡河的所见所感,描绘了塞外枯旷苦寒景象。诗人把描写的时间选在深秋的黄昏,这样更有利于表现所写的内容。写苦寒,只选择了水和风这两种最能表现环境特征的景物,笔墨简洁,又能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来源:文章屋网 )